一、对桂枝汤“调和营卫”功效的理解(论文文献综述)
王秋月[1](2021)在《基于《灵枢经》营卫理论探究《金匮要略》调和营卫治疗内伤杂病证治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文从《灵枢经》探源营卫理论,冀求探索营卫的生成、运行、和谐、失谐之机制,并以此为据,通过初步探索《金匮要略》中桂枝汤、桂枝汤类方、其他方药调和营卫的机理,探讨《金匮要略》在继承《灵枢经》营卫理论基础上,应用调和营卫治疗内伤杂病的证治规律。方法:本文采用理论探讨及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深入挖掘原文主旨,探究临证应用规律。1.通过手检,筛查出《灵枢经》与《金匮要略》中有关营卫的原文。分别将两部着作有关营卫的原文归类整理,归纳营卫和谐与失谐的本质。2.通过横向比较,完善营卫理论;通过纵向比较,探求两部着作中营卫理论的关系。3.界定《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类方,筛选其他与营卫相关的非桂枝汤类方,分析总结用药规律及营卫理论治则。结果:1.《灵枢经》中的营卫理论(1)“营卫”发生于水谷精微。(2)“营卫”功用,营气化血、行血、滋养周身,卫气充实、温煦、御邪、司腠理开合。(3)“营卫”运行,其运行道路通过脏腑功能,流注经络,运行全身;其运行动力与肺、脾胃密切相关。(4)“营卫调和”机制,与孙络、五脏、营卫性质作用相关。(5)“营卫致病”机制,与营卫不足、运行失常及外邪相扰有关。2.《金匮要略》调和营卫及其辨治内伤杂病的证治规律(1)通过对与营卫相关的呕吐哕、中风历节、血痹虚劳、水气、腹满寒疝、肺痿肺痈等6篇12种疾病的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关于“营卫失谐”致病的6种机理,包括“营卫俱虚”“营卫不利”“正气虚衰,营卫相干”“风寒扰卫”“风中卫,热过营”和“酸泄卫,咸枯营”。(2)通过对桂枝汤梳理发现,该方可温补脾胃,生营降卫;栝蒌桂枝汤、葛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黄芪汤、抵当乌头桂枝汤等桂枝汤类方及非桂枝汤相关方亦合该法。结论:1.营卫调和即营卫生化充足,循经络运行,各行其道,在运行的过程中相互感召而达到的和谐状态。2.《灵枢经》认为营卫虚损、运行障碍及邪气侵扰是“营卫失谐”的前提。3.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亦是将“营卫失谐”归纳为营卫虚损或营卫运行障碍,但将邪气侵扰营卫的方面进行扩充,与营卫亏虚的前提结合,为临床病因学及治疗学提供了更宽广的思路。4.《金匮要略》中桂枝汤及其类方和寒疝诸方“调和营卫”的作用都是以生营降卫为基本理论指导的,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病因病机进行综合辨治。
侯冠群[2](2020)在《《内经》营卫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究《内经》营卫理论,解析营卫的概念内涵,梳理《内经》营卫理论体系,解决营卫理论中的部分疑点、难点。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发生学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立足传统哲学和象思维方法,综合相关研究文献与营卫发生时代的学科知识,通过归纳、分析、比较,对《内经》中营卫理论进行梳理与探究。研究成果:明确了营卫理论适宜的研究方法,并系统梳理了《内经》营卫理论,解决了其中的部分疑难问题。研究结论:1.对近代营卫理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营卫理论尚存在较多问题与争议。2.研究营卫理论的方法,必须以气一元论与阴阳学说作为指导思想,运用象思维方法把握相关概念内涵的核心意义。3.《内经》营卫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营卫之气的内涵、营卫的化生与循行、营卫的生理功能、营卫失常的基本病机、营卫失常所致病症、调治营卫的原则与方法。首先,基于气一元论与阴阳两分的哲学思想,运用象思维方法,明确了营卫的概念内涵。营卫即本体人的一身之气,因气的阴阳清浊性质不同,一分为二,以脉为界,各行其道,将偏居在里行于脉内具有荣发濡养功能者称为营气,将偏散在外不受脉之约束的具有固密卫外温煦功能者称为卫气,二者阴阳相随,出入交汇,在体内环绕循行不息,并且顺应时序而呈现节律性运动变化,是人体整体功能状态与节律运动的高度概括。营卫二气一阴一阳,具有同源性、对待性、互根性的关系。其次,结合《内经》经文,明确了营卫之气的化生之源无非有三,即先天元气、后天水谷之气与清气三者缺一不可。在营卫的循行研究中,营气所行之脉为功能之“脉”,从中焦出发,主要循十二经脉而行。而卫气循行在脉外间隙,从上焦始发,而后随着时间节律变化而遍布人体内外。营卫不只在体内循行,亦通过气穴与外界沟通。营卫与天时相应,因此营卫的循行具有一定的时间节律,主要包括营卫循行的日节律、月节律与四时节律。最后,营卫具有护卫人体,荣养周身这一共同的生理功能,又因二者各自性质不同,营气属阴,有濡养荣发,化血养神之功;而卫气属阳,则有温养关阖,主司寤寐之能。营卫不和为营卫总病机,分为营卫循行失常与营卫开阖失常两类。营卫不和所致病症,以经络五体系统疾病为主,病性有虚实之别。一般当病位在经络五体系统,涉及营卫循行失常或开阖失常时,则当以营卫病机阐释疾病。调治营卫的基本原则为调和营卫、法时而治,即候气所在,进而调营卫之虚实、营卫之开阖。无论是以针刺还是方药为手段,都可以调治营卫,只是用针或用药的法度总以通畅营卫,使其循行有序、开阖有度为调治目标。4.明晰营卫与气血关系、营卫与经络之气的关系。营卫与气血关系是对气概念系统中根据“用”所划分的两类概念进行比较,二者各自应用范畴不同,但又具有一定的体用关系。营卫是动词,偏重于描述运动属性,用来概括一气环绕周身运动,是偏内以荣发与偏外以关阖之生理功能与节律的抽象概括;气血是名词,侧重于描述物质属性,是对人体有形、无形物质的抽象概括。但两组概念又密不可分,将营卫之体按气血分,则营之体可以血概言,卫之体可以气概之;而血之行称为营,气之行归于卫。营卫与经络之气的关系则必须建立在功能之“脉”的前提下进行比较,脉的内外为营卫之气,脉的纵横为经络之气。二者应用的范畴不同,即营卫之气强调脉的外内之别,而经络之气强调脉气的纵横方向。但二者可以在运行方向上达成统一,即营卫环周之象可以表达经络之气的交接循环状态,而经络之气又能指示营卫在循行时局部的纵横方向,即二者在气的流动方向上,可以互用。5.通过对营卫理论的研究发现,中医概念源于对人体的实际观察,是在古代哲学的引导和象思维的启发下建立起来的,无论其原型是功能现象或物质实体,最终都是因其用的特点而得以创立。中医概念的命名,或直接取用哲学概念,或取象比类借用已有文字之象,总以表达概念的功能核心为主旨,其各自的应用范畴也是基于人体的功能特征而划分的。明确中医概念体系的构建原理,是防止中医理论失真和异化的基本前提。
石维娟[3](2020)在《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数据挖掘与理论研究结合研究调和营卫法的应用规律,以期指导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方法:(1)数据挖掘,搜集古今医案,将搜集的医案资料统一规范后录入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和Python进行数据挖掘,研究疾病、症状、治法、用方和用药规律。(2)理论研究,人工检索与电子检索相结合,梳理古代及现代相关文献资料,按时间顺序阅读、整理、分析。梳理营卫理论;研究营卫失和的历史源流、概念和分类;分析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与其他治法的关系、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与数据挖掘结果相结合分析仲景的调和营卫方;探析营卫辨证的概念和内容。成果:(1)数据挖掘成果通过数据挖掘,统计了古代医案应用调和营卫法治疗疾病的规律,治法特点,用方和用药规律;筛选出5种常见病、4个常用方和42味常用药;对常用方治疗疾病规律及药物加减规律,常见病的用方、用法及用药规律做了进一步统计。通过数据挖掘,统计了现代医案应用调和营卫法治疗疾病的规律,症状规律,治法特点,用方和用药规律;筛选出4种常见病、27个核心症状、5个常用方和33味常用药;对常用方治疗疾病规律、症状规律及药物加减规律,常见病的症状、用方、用法及用药规律了做了进一步统计。(2)理论研究成果通过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梳理了古今营卫失和的相关理论,总结了营卫失和的概念和分类。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通过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探讨了调和营卫法与八法的关系,总结了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并结合了仲景有关的调和营卫方分析调和营卫法的具体应用。在理论研究与数据挖掘相结合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营卫辨证论治的概念和方法,并从“表”和“里”两个方面探讨了调和营卫法在临床的具体应用。结论:本研究通过将数据挖掘与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紧密结合,数据挖掘结果为调和营卫法的理论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数据挖掘和理论研究结合能更科学的导调和营卫法的临床应用。
钟岢屹[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总结导师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治疗相关性疾病的理论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桂枝类方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学术水平及临床应用。方法:1资料来源:刘铁军教授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运用桂枝类方诊治的患者,其临床诊疗信息拍照留存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计算机中心调取。本研究所选取的某一类方药,其主要组成药物属《伤寒论》、《金匮要略》桂枝类方者,即以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汤、新加汤、当归四逆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炙甘草汤、桂枝汤合四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原书药物组成为主,且一般资料记录(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及四诊信息记录完整者。2资料收集与处理:对本研究所选取的桂枝类方病例的病名、症状、体征、舌脉、药物名称等信息进行规范化,录至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如乌贼骨、海螵蛸统一录为海螵蛸。并对录入数据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严密控制,由专人负责,它人未经授权不得进行修改,以保障所需数据库项目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3统计学方法:根据研究目的,分别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对500例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统计,统计结果如下:桂枝汤135例,新加汤24例,当归四逆汤144例,枳实薤白桂枝汤68例,炙甘草汤66例,桂枝汤合四逆汤11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10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42例,根据频次分析、黄金分割法可得出导师运用各桂枝类方的适应证及其主症、主药,并通过药物聚类分析得出导师常用的合方用药,以总结导师临床使用该类方诊治疾病过程中的用药思路、处方特点、辨证规律等,丰富导师使用桂枝类方的内涵研究,并将其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结合论述。1桂枝汤:导师运用桂枝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等10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主要症状: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气上冲、心动悸、发热,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大黄,次要药物:黄芪、防风、厚朴、白术、陈皮、川芎、枳实、茯苓、当归、荆芥、黄芩、姜半夏,常用合方:平胃散、保和丸、二陈汤、厚朴温中汤、奔豚汤、柴胡疏肝散、五积散、越鞠丸、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小承气汤、升阳益胃汤、黄龙汤、枳实消痞丸。2新加汤导师运用新加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关节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便秘等,主要证型为寒入中焦,胃虚津亏,主要症状:心下痞、口干、发热、汗出、手足不温、恶风、肢节疼痛、头痛、不寐、心动悸,主要药物: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党参,次要药物:黄芪、白术、大黄、黄连、干姜,常用合方: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厚朴温中汤、枳实消痞丸、泻心汤、升阳益胃汤、参苓白术散。3当归四逆汤:导师运用当归四逆汤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传染疾病等9类疾病,具体疾病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等,主要证型为寒伤血脉,血脉凝滞,主要症状:手足凉、肢节疼痛、腹痛、不寐、指尖麻木、头痛、肠鸣,主要药物:桂枝、白芍、通草、当归、大枣、细辛、炙甘草、白术、黄芪,次要药物:大黄、党参、枳实、陈皮、川芎、厚朴、神曲、茯苓、干姜、生姜、柴胡、鸡内金、莱菔子,常用合方:四君子汤、柴胡疏肝散、保和丸、理中汤、升阳益胃汤、吴茱萸汤、温经汤、枳术丸、厚朴温中汤、黄芪建中汤、血府逐瘀汤、暖胃方(自拟)、少腹逐瘀汤、补中益气汤。4枳实薤白桂枝汤:导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5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窦性心动过缓、不稳定性心绞痛等,主要证型为胸阳不振,寒凝胸中,痰气互结,主要症状:心悸、大便干、心下痞、腹胀、痞满、胸闷、气上冲、胁痛,主要药物:厚朴、薤白、瓜蒌、枳实、桂枝、陈皮、甘草、茯苓,次要药物:干姜、大黄、柴胡、姜半夏、桃仁、当归、枳壳、桔梗、川芎,常用合方: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复元活血汤、桃核承气汤、癫狂梦醒汤、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汤、枳实消痞丸、柴胡疏肝汤、血府逐瘀汤、蒿芩清胆汤、大柴胡汤。5炙甘草汤:导师运用炙甘草汤主要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4类疾病,具体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室性早搏等,主要证型为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主要症状:心悸、自汗、盗汗、肢节疼痛、少气,主要药物:甘草、生地黄、党参、大枣、麦冬、桂枝、火麻仁、生姜、阿胶,次要药物:当归,茯苓,陈皮,姜半夏,川芎,酸枣仁,桔梗,柴胡,常用合方:奔豚汤、补阳还五汤、大秦艽汤、生化汤、四物汤、温经汤、归脾汤、二陈汤、玉女煎、逐瘀汤、归脾汤、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补中益气汤、左金丸、金铃子散、柴胡疏肝散。6桂枝汤合四逆汤:导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主要治疗肿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疾病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癌性发热(肝癌)、癌性发热(胃癌)等,主要证型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心肾阳虚或脾肾阳虚,主要症状:肢节疼痛、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身冷、汗出、倦怠欲寐、精神萎靡,主要药物:桂枝、白芍、大枣、炙甘草、生姜、干姜、附子,次要药物:泽泻、茯苓、土茯苓、山茱萸、熟地黄,常用合方:化症散积Ⅰ方(自拟)、化症散积Ⅱ方(自拟)、七消饮(自拟)、实脾饮。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男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神经衰弱、睡眠障碍等,主要证型为虚劳阴阳两虚,主要症状:自汗、盗汗、胆怯易惊、多梦,主要药物:桂枝、大枣、生姜、白芍、炙甘草、龙骨、牡蛎,次要药物:黄芪、当归、熟地黄,常用合方:六味地黄丸、牡蛎散、当归六黄汤。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导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耳鼻喉病等3类疾病,具体疾病如睡眠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主要证型为肝胆火实,心阳浮越,主要症状:易惊、脐腹动悸、身重难以转侧、烦躁、不寐、惊狂不安,主要药物: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大枣、桂枝、茯苓、大黄、牡蛎、龙骨、党参,次要药物:沉香、炙甘草、陈皮、当归、酸枣仁,常用合方:四磨饮子、二陈汤、归脾汤、礞石滚痰丸、酸枣仁汤、珍珠母丸、天王补心丹。结论: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的特点可归结为1.宗经辨治,谨求古训;2.方证传变,预防为主;3.随证合方,灵活多效;4.因郁致病,因病致郁;5方证相应,不离病机等5个方面。
戚瑜清[5](2019)在《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伤寒论》桂枝汤类方方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中心—边缘意象图式与原型范畴理论为研究方法,运用哥德尔定理与互补理论,研究桂枝汤类方的方证理论,探讨桂枝汤类方在《伤寒论》中的运用思路,归纳与总结桂枝汤及其类方的之间的联系,为解读经典和临床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与新的思路。方法:以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与原型范畴理论为研究方法,研究桂枝汤类方的方证理论。1.如何定义桂枝汤类方范畴的中心—边缘结构。2.桂枝汤的方药组成、配伍意义以及主治范围。3.桂枝汤类方如何判定、选择和分类。4.桂枝汤类方中具体某一方剂的方药组成、配伍意义以及主治范围。结果:1.以中心—边缘结构分析桂枝汤类方。根据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与原型范畴理论,将桂枝汤类方作为一个范畴,桂枝汤为该范畴的中心,其余类方皆由桂枝汤化裁变化而来,则处于边缘的地位;各方由于药物配伍与主治病证的不同,与处于中心地位的桂枝汤有亲疏远近的关系。2.桂枝汤的方证理论。桂枝汤源于亡佚的《汤液经法》,据现存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所记载,桂枝汤即为小阳旦汤。桂枝汤方由三组药物组成,分别是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与生姜、大枣、甘草。桂枝甘草汤温通阳气,芍药甘草汤养血益阴,桂枝与芍药相合,有调和营卫之效,又生姜、大枣、甘草可调理中焦,复建中气。根据哥德尔不完全定理与玻尔互补原理提示,桂枝汤之功效除却调和营卫、解肌祛邪外,还有燮理阴阳、培补正气,扶助心阳、缓肝平木,以及复建中气、调理气血之用。以此分析桂枝汤在《伤寒论》中的运用思路,桂枝汤的主治病症包括:太阳中风证、阳明中风证、太阴中风证、伤寒误治后、杂病自汗以及气上冲症。3.桂枝汤类方的方证理论。根据桂枝汤调和营卫、调脾胃、调气血、调阴阳之作用,按照桂枝汤功效的不同方面,将桂枝汤类方分为三类叙述,分析各方的组方配伍、病因病机理论。一是以桂枝汤解肌和营卫的类方,包括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二是以桂枝汤温阳养血通脉的类方,包括当归四逆汤与炙甘草汤;三是以桂枝汤化气调阴阳的类方,包括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和小建中汤。结论:1.根据桂枝汤的方药功效、配伍意义分析,明确桂枝汤在原着中的主治范围。2.以中心—边缘结构分析桂枝汤类方的方证理论,深入学习与理解经典内容,该结构为中医理论学习提供新思路。
刘莹[6](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桂枝汤方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桂枝汤首载于《伤寒杂病论》,本方药量精简,配伍精当,疗效精到,是调和营卫、气血、阴阳之效方,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桂枝汤方证做深入探讨,阐释其基本理论,明晰其证治规律,发掘其运用特点。方法: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文献综述,主要是对桂枝汤临床运用的相关文献及现代药理研究的有关报道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掌握近年来桂枝汤的研究进展。第二章为方证理论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一,探究桂枝汤源流,对北宋前部分专着关于桂枝汤的记载做简要分析;其二,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条文进行分析阐释;其三,结合原文和历代医家注解,对桂枝汤证的理、法、方、药作进一步分析;其四,对桂枝汤的煎服方法做相关浅释,领悟其中内涵;其五,从使用禁忌、原方运用、类方衍化等方面掌握仲景妙用桂枝汤之理,并搜集、整理后世部分医家对桂枝汤的应用情况。第三章,结合现代医案和《伤寒论》原文探讨桂枝汤的证治规律,为现代临床运用提供参考。收集CNKI、万方、VIP中1958年至2018年3月的桂枝汤医案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第四章,对桂枝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时间截止到2018年7月。将纳入的文献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并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桂枝汤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且疗效可观;药理作用方面,对于体温、血压、汗腺、免疫等方面有双向调节作用,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过敏、保护心血管等作用;(2)通过方证理论研究,认为桂枝汤基本病理为正虚邪实;主要病机为营卫不和、气血不和、阴阳不和;辨证要点为汗出恶风;(3)纳入的505例医案中,常见中医疾病有汗证、感冒、痹症,西医疾病有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应用指征为:汗出、恶风寒、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浮缓;常用加味药为黄芪,白术,当归,防风;(4)最终纳入11篇RCT文献研究,共96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桂枝汤加减对比单纯西药治疗,能显着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OR=2.70,95%CI[1.81,4.04]。Z=4.87,P<0.00001);治愈率更高(OR=2.5,95%CI[1.56,4.01]。Z=3.82,P<0.00001);能够降低复发率(OR=0.09,95%CI[0.02,0.44]。Z=2.98,P<0.001);还可以降低症状积分(SMD=2.57,95%CI[0.63,4.52]。Z=2.60,P<0.00001)。桂枝汤对改善过敏性鼻炎,减少复发率、降低症状积分有一定的疗效。结论:通过文献综述、方证理论探讨、医案统计以及循证医学四个方面的研究,对桂枝汤的方证理论和辨治规律有了深入的认识。以期在总结归纳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其理论,掌握内在涵义,从而指导实践,拓宽临床运用。
张茂云[7](2019)在《基于张仲景桂枝汤及其类方探讨“营卫失谐”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文中指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桂枝汤及其类方既可解肌发表治疗外感病证,又可调和营卫治疗诸多内伤杂病,其机理是什么?“营卫”的异常是否与疾病发生有所关联?本研究就是在基于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作用的基础之上,对张仲景“营卫失谐”与疾病的相关性展开深入研究的。目的:本文从仲景的“外因致病说”、导师提出的“‘营卫失谐’为发病之源”、“营卫失谐体质”两个假说入手,借助《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调和营卫的桂枝汤及其类方作为研究靶点,进而重点系统梳理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中与“营卫失谐”相关的病证,进而探讨并明确“营卫失谐”的本质,及其与内伤杂病之间的关系,以及明确仲景桂枝汤与“营卫失谐”之间的关系、桂枝汤及其类方有效治疗内伤杂病的机理,以求更加深入、更贴近张仲景临证的实质,并对中医临床经典理论及经方有效应用有所指导与启迪。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及发生学研究的方法,在对《黄帝内经》、《难经》“营卫学说”比较充分梳理的前提下,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病证条文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分析,确定“营卫失谐”病机与内伤杂病的关系、“营卫失谐体质”基本特征,及桂枝汤类方辨治内伤杂病的作用机理,为临床预防及辨治“营卫失谐”类病证及对“营卫失谐体质”人群的防病治病方面起到重大指导作用。结果:1.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中“营卫学说”的发生学研究,确定“营”和“卫”属人体“气”的范畴,即偏重于功能方面,“营气”是人体津液化生血液的必不可少的源头和动力,其与“血”的关系可分而不可离;“卫气”功能属于人体肺主“气”功能的重要部分。《灵枢·五乱》:“营卫相随,阴阳已和”,因此,营、卫与人体气血、阴阳关系密切,营卫失谐则气血失和、阴阳失调;2.《黄帝内经》中已有“调和营卫”的治法和方药;3.张仲景所论诸多外感及内伤杂病的发生均与“营卫失谐”有关;其辨治亦从“调和营卫入手”;4.通过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48个桂枝汤及其类方方证特点的分析,并部分结合名家医案临床应用,桂枝汤及其类方既可以治疗外感疾病,又可以治疗表里同病和内伤杂病;5.通过对张仲景体现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体质学说”的研究,发现“营卫失谐体质”包括:卫亏之营卫失谐体质、营亏之营卫失谐体质、卫郁之营卫失谐体质、营卫郁滞之营卫失谐体质。结论:1.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中“营卫”相关的发生学研究,发现在《内》、《难》时期中医学的“营卫”理论无论是营卫之生成、功能、性质、运行,还是营卫学说相关疾病的发生与治疗已经基本完善,张仲景即是在《内》、《难》营卫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了运用其辨治外感与内伤疾病的临床应用。2.“营卫”的重要作用,为人体表里、内外气机、血行、津输、精行之总司,为人体功能的总开关,其在外通过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的作用统领人体腠理、皮肤、肌肉之功能,在内通过化生血而濡养人体内、外组织,包括五脏六腑、经脉、肢体关节、皮肤、腠理。3.张仲景“营卫失谐”与疾病的关系为:“营卫”系统为使人体整体和合,维持人体自组织稳态的中枢控制源。营卫和谐是人体正常的良性生理状态,是机体自组织功能的正常状态;“营卫失谐”则人体气血失和、阴阳失调,是人体发生外感或内伤疾病的主要机制。同时也从侧面说明,临床病证并非均为邪实或正虚,而是可能存在一种整体上“内——外”、“上——下”之“营卫”失于和谐的病证;4.张仲景所创桂枝汤治疗“营卫失谐”病证的特点为:卫气被郁,营阴外泄。并且桂枝汤及其类方有效治疗内伤杂病的机理为,通过“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其“调和营卫”法为一种非对抗性的治法;5.通过研究张仲景营卫失谐与疾病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学提供新思路,即不是所有的病证均可通过“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等对抗性治疗手段解决的,还需对“营卫失谐”、阴阳失调进行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治疗,进而达到人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和谐健康状态。6.《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营卫失谐”病证的发生均与患者的“营卫失谐体质”相关。
孙立佳[8](2018)在《《伤寒杂病论》桂枝汤“解肌”“建中”功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进一步分析桂枝汤的功用特点,为桂枝汤及其类方的临床应用、成药制剂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伤寒杂病论》分析入手,结合相关本草求证,参照后世医家的认识,运用文献研究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结论:《伤寒杂病论》中桂枝汤及其类方的功效特点可概括为“解肌”“建中”两个方面。其作用机制可概括为建中化气血灌四傍,引气血达表以和合营卫之气;原文中的禁例可以反证桂枝汤的功效特点,因其甘温建中,湿热、痰湿、阳盛、阴虚体质,或邪热疑似者禁用;因其解肌,有别于麻黄汤之开腠发汗,用于阴阳两虚里虚之人有虚里攻表之弊。汉代的桂枝、芍药接近于今之肉桂、白芍,古今药源、炮制有较大演变,开发应用经方,需根据功用灵活选用,本文提供了参考方案;关于桂枝汤类方的划定不应仅依据药味组成,部分桂枝汤加减方超出了桂枝汤的功用范围,宜命名为桂枝汤变方。
高黎[9](2018)在《基于概念隐喻与数据挖掘的中医人体之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人体之气是指人与生俱来和后天自身产生的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主要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四个气。本文将探讨人体之气概念产生的源流及人体之气的用药规律,以期明辨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是如何建构的,古代医家对因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失常发生的病变是如何诊断治疗的,并欲通过此研究,为现代医家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学、语言学、数据挖掘三种方法研究人体之气概念的源流及用药规律。通过文献回顾与分析,梳理人体之气——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源流,辨析人体之气概念的建构与完善历程;基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对人体之气进行分析探讨,通过始源域的寻找,建立目标域与始源域之间的映射关系,为认识人体之气提供认知依据;以《中华医典》收录的古籍医案为数据源建立数据库,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补中益气汤”、“升陷汤”、“桂枝汤”三个针对元气、宗气、营卫之气的典型方剂进行研究,统计分析所纳入医案的主治疾病、主症、以及加减用药规律等。通过对人体之气失常——元气亏虚、宗气下陷、营卫不和的古籍医案进行整理分析,探讨古人治疗人体之气损伤时的用药规律。结果中医人体之气的理论研究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源流探讨。《难经》的元气理论与《黄帝内经》的真气理论共同为中医元气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历代医家对元气理论的不断发展,可以总结认为元气根源于肾,元气之盛衰,不仅受先天之精的影响,也受后天水谷运化的影响。历代医家在对元气虚衰的治疗中,十分注重补脾胃,以达到培补元气的目的。宗气理论诞生于《黄帝内经》,其功能主要是司呼吸、行血脉,因而宗气之盛衰往往与人体心肺的健康有较大联系。后世历代医家还不断应用宗气理论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营卫理论产生于《黄帝内经》,书中对营卫的来源、功能、循行、阴阳、病理、重要性等进行了论述。后世医家对营卫理论不断发展,将营卫理论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人体之气的概念隐喻研究,寻找到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始源域,通过隐喻认知建立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发现目标域元气的概念与始源域“胚胎”的概念有更多相似或相同之处;宗气与宗族、宗庙具有相似之处,故以宗族“首领”为始源域;营气和卫气与古代军营、守卫分别为具有“营居”、“卫戍”等特点。基于典型方剂的人体之气古籍医案研究分析了“补中益气汤”、“升陷汤”、“桂枝汤”三个针对元气、宗气、营卫之气的典型方剂,统计分析了所纳入医案的主治疾病、主症及加减用药规律。可以看出,后世医家在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时,主治疾病较李东垣所用有了较大的拓展,如用于皮肤病、痢疾等病的治疗。在主症和脉象方面,仍大体遵循了李东垣的辨治特点。出现频次较高的加味药物分别是茯苓、半夏、干姜、麦冬、白芍,加味药的功效以补虚药为主。升陷汤主治病证以喘证为主,主症为短气、气喘,黄芪、知母为必须药,柴胡、桔梗、升麻同是不可或缺的药味。升陷汤加减用药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分别是龙骨、牡蛎、人参、玄参、山茱萸,龙骨、牡蛎均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运用桂枝汤主治疾病为感冒、疟疾、咳嗽等,主症为恶风寒、有汗、发热等。主治病证较《伤寒论》原方条文的种类有所扩展,但在主症和脉象方面变化异不大。后世医家运用桂枝汤,甘草、生姜、大枣是不可或缺的药味,出现频次较高的前五位加味药物分别是当归、获苳、人参、陈皮、黄苗,加味药的功效以补虚药为主。中医人体之气相关医案的用药规律研究分析了元气、宗气、营卫之气受损时古代医家的用药规律。总结发现历代医家在治疗人体之气受损时,所用药物的药性以温性、平性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功效以补虚药为主。所不同的是,在高频药物方面,补益元气用药的前四位高频药物分别为甘草、人参、茯苓、白术,提振宗气用药为茯苓、熟地黄、当归、甘草,而调和营卫用药是茯苓、当归、甘草、陈皮;在药性方面,补益元气用药与调和营卫用药中的温性药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提振宗气用药,但提振宗气用药中的平性药的比例明显较高;在药味方面,补益元气用药与提振宗气用药中的甘味药的比例均明显高于调和营卫用药,但调和营卫用药中的辛味药的比例明显较高;在归经方面,补益元气用药以脾、肺、胃经为主,提振宗气用药以肾、脾、心经为主,而调和营卫用药以脾、肺、肝经为主;在功效方面,补益元气用药中补虚药的比例更高,而调和营卫用药稍侧重解表,提振宗气用药则稍侧重利水渗湿与安神。结论元气概念来源于《黄帝内经》里的真气和《难经》里的元气,它是先天之精与水谷之气相互结合而形成,并以“胚胎”为始源域,从而形成了元气的概念。元气用药是通过健运脾胃后天之气,进而达到补充先天之气——元气。宗气概念来源于《黄帝内经》,其以“宗族”为始源域,进而形成了宗气的概念。历代医家认为调理脾胃是补益宗气的根本。营气、卫气概念来源于《黄帝内经》,它是水谷入胃所化生的清浊二气,分别以“大本营”、“卫兵”为始源域,进而形成了营卫之气的概念。古人用补虚药和解表药来调和营卫。人体之气——元气、营气、卫气、宗气,无论是源于先天或产生于后天,当其出现虚损时均以培补后天脾胃之气为主要治疗措施,这可能与中医学“土能生万物”这一重视脾胃思想密切相关。
李红[10](2017)在《从圆运动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桂枝汤类方的证治规律》文中认为《伤寒论》作为中医界最重要的经典着作之一,自成书以来,一直都是历代医家学习和研究的热点。从理论到临床,从考据到药理,《伤寒论》几乎每个字都被学者研究过,随着研究方法的更新及研究思路的拓展,大家仍在孜孜不倦的挖掘着,以期更好的理解和阐述这一中医学的宝贵财富,更好的指导临床;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透彻的理解该书的每一个问题。对于《伤寒论》中的方药,用"类方"的方法,可以划分为桂枝汤类、麻黄汤类、承气汤类、柴胡汤类、四逆汤类等十余种,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的第一方,尽管人们对桂枝汤类方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笔者仍希望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它,以期有不一样的发现,能更好的解读并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圆运动"理论越来越受到中医学者的重视,本文试图以圆运动的气机升降理论作为切入点来解析桂枝汤类方的证治规律。本文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以圆运动气机升降理论作为切入点,用气机升降的理论来分析总结桂枝汤类方的证治规律。本文搜集了与圆运动理论相关的研究文献,对其理论进行概括、分析、提炼、总结,重点阐述圆运动的气机升降理论。结合圆运动理论来分析《伤寒论》桂枝汤类方的方义、原文、应用等,并系统总结现代中医学者运用桂枝汤类方(从圆运动理论切入)的临床经验,分析他们的典型医案,以期得出圆运动理论指导下桂枝汤类方的证治规律。本论文分为四部分,分别为圆运动理论研究、气机升降理论研究、桂枝汤类方研究及当代医家应用桂枝汤类方的经验及典型医案分析。第一部分是圆运动理论研究,旨在探讨研究圆运动理论认识源流及主要学术观点。圆运动理论源于《周易》的河图、洛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此后的《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及《伤寒论》均有圆运动理论的继承;到清代的黄元御和郑钦安,本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至民国名医彭子益撰写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正式提出"圆运动"一词,标志着圆运动理论的成熟。需要指出的是,黄元御和郑钦安的圆运动理论的立足点不同,黄氏侧重于中土圆运动,郑氏则侧重水火圆运动。彭子益汲取历代医家的的研究经验和学术精华,着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着中用圆运动理论阐述天地的圆运动规律,并推及人体生理及病理,涵盖阴阳、五行、六气、十二经络、二十四节气圆运动理论,创立以五脏为核心的圆运动体系,并用圆运动理论解析《伤寒论》的六经用药。第二部分是气机升降理论研究,旨在对气机的升降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气机升降浮沉理论是圆运动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浮"是气"升"至极,"沉"为气"降"至极。升降出入,作为人体气机运行的主要形式,如果明白气机升降的道理,同样可以明白人身的生理,也可以明白人身的病理。气机升降浮沉理论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内经》。中医先哲认为,物质组成宇宙,物质存在之根本形式为运动。气是宇宙最原始的物质,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小单元。把宇宙物质的运动变化归于一气的升降,这是气机升降理论朴素的唯物观。医圣张仲景继承并发展《内经》的基本学术观点,在《伤寒论》中记载较多的由气机升降失常导致的各种病证。时至金元时期,名医辈出,开创中医学术争鸣的繁荣局面,对气机升降理论的阐述,则是见仁见智,各位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发展气机升降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张子和以吐法来论气机升降,临证以攻邪为主,倡导吐汗下法,而其吐法,尤有创见。到了明清时期,对气机升降理论的发挥运用颇多,从而推动了气机升降理论的普及与发展。在《伤寒论》中,气机升降理论的应用包括:脾胃升降、心肾升降、肝胆升降、肺肾升降、脾肺升降。气机升降理论与六经病的关系如下:太阳病侧重于营卫出入之失调,阳明病侧重于阳土(戊土)之气的失降,少阳病侧重于枢机不畅,太阴病侧重于阴土(己土)之气的不升,少阴病侧重于水火升降之失常,厥阴病侧重于气血升降之逆乱。第三部分是桂枝汤类方研究,旨在对桂枝汤类方的证治规律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对桂枝汤类方进行梳理,以确定本文研究的桂枝汤类方范围,本课题中,选择与大多数医家相一致的观点,在刘渡舟教授和熊曼琪教授所选择的21方的基础上,选用临床最常见最典型的十个方剂作为研究对象。此次所选十个方剂的组方中均包含了桂枝汤中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五味基本药物,而去桂枝、去芍药之类方并未纳入研究,十个方剂分别为: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小建中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本部分主要运用圆运动理论对桂枝汤类方从方义及条文两部分进行论述。桂枝汤是桂枝汤类方的基础方,桂枝辛温,升人体之阳,主升;芍药酸苦寒,主收敛,主降;桂枝、芍药一升一降,自成一圆运动,生姜、大枣、甘草同主中州,顾护中土,稳固圆运动之中轴;桂枝、芍药一升一降,辅助中土调畅气机,调和营卫。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主要是敛降之力不足,故加厚朴,厚朴对应于西方的肃降之性;杏仁,其色白,味苦,主入肺、大肠经,苦则降泄,可助西方金气下降,兼有润肠通便之效。一方面可以肃降西方上冲之气,另一方面可以调理胃气,中土气机升降调和,有助于东方之气的上升与西方之气的下降。一方面调畅圆运动之轴的气机,一方面顺应于西方气机的肃降,以制约气机上冲之势。桂枝新加汤,桂枝新加汤证为气血不足,营阴消耗之后,可知身疼痛为气血不足以濡养经脉所致,在桂枝汤原方基础上加人参,人参有"补五脏"之功(《神农本草经》),增强补中之力,可使圆运动之轴更加稳固,将生姜、芍药的用量从三两增加到四两,加重生姜的用量可以提高中焦脾胃的运化之力,稳定圆运动之轴,以化生气血;增加芍药的用量则加强了收敛的功效,以养阴生津。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证主东方木气疏泄不利,中央脾土虚弱,木气横犯中土,倍用芍药,一方面可以柔肝缓急,另一方面芍药与炙甘草、大枣相配,酸甘化阴,以养血和营。饴糖气味甘温,归脾、胃、肺经,具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的功效。方中加入饴糖一升,以补中益气,恢复中气,固护中央土气,调和东方木气的疏泄。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证中加用的葛根为阳明经主药,可宣达阳明中土之气,而又外合于太阳经脉,足阳明胃经主降浊,经气降则热气降;足太阴脾经主升清,葛根可助人体阴气的上升,恢复轴枢的升清降浊功能,解除阳明经气不利的情况。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证中加用的附子主温阳,可温散人体一切阴寒之气,温养心肾,恢复身体左升的功能,阳气能自东方左升,就能在西方肃降;此外,附子温脾阳、散寒湿,可恢复四维和轴枢之力。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汤证中重用桂枝至五两,主要是取其"降逆气、降冲气"的作用。加之芍药收敛的功用,人体阳气才能有序下降,肝气条达,上逆之气也终得复归其位。另外,方中生姜、大枣、炙甘草三味药同主中洲,增强中焦脾胃之气,中焦斡旋之力得以复原,从而共同平复冲气。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证乃太阳病误下所致,芍药可以"主邪气腹痛",本方中增加了芍药的用量,增强了右降的力量,用于收敛横逆中土的肝木之气,使逆气循正道而行。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大黄证是太阳病误下寒入太阴之后,形成有形之实邪结聚之腹痛。本方在桂枝加芍药汤基础上加用大黄二两,增加大黄以后,圆运动右方收敛收藏之力进一步加强。与芍药不同的是,大黄所降所收则更侧重于有形之实邪。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大黄祛除有形之实邪,与方中芍药敛降逆乱之气相配合,可用于太阳中风表证未解,肝木之气横逆中土导致的腹部大实痛。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兼具之轻证。桂枝麻黄各半汤为桂枝汤原方的药量和麻黄汤原方的药量各取三分之一,两者合二为一,各占一半,故名为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助阳气上升,更侧重作用于机体之表皮,可助正气冲破表皮寒邪之闭郁;表寒破除,随之汗出症减。方中杏仁色白入肺,味苦可助肺气之收敛,条畅气机之逆乱,与麻黄一升一降,形成麻黄汤中的圆运动。在本方中,桂枝汤与麻黄汤减量后各取一半,可用于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兼有之轻证。第四部分是当代医家应用桂枝汤类方的经验及典型医案分析,从当代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梅国强教授、陈亦人教授、黄煌教授的伤寒学术思想及桂枝汤的应用进行论述。刘渡舟教授推崇经方,经方与时方有机结合,不薄时方,提倡古今接轨;并提出方证相对,精研类方,对经方运用有独到认识,善用桂枝剂、苓桂剂类方,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诊治特色。梅国强教授融会伤寒和温病学说,认为伤寒外感病遣方须辨表里缓急、重视阴津,发扬张仲景六经辨证之论,潜心研究扩大《伤寒论》诸方的临床运用途径;梅老认为,桂枝汤配伍严谨,有主有从,临床疗效显着。桂枝汤作为《伤寒论》的群方之首,主要在于调和营卫之气,重在敛肝,辛甘化阳,解决脾胃虚弱的问题。陈亦人教授致力于《伤寒论》教学和研究,颇多创见,他主编的《伤寒论译释》和《伤寒论求是》,在全国影响较大,陈老用主方增减的类比法将以桂枝汤类方分为21方进行研究。黄煌教授注重经方研究,倡导方证研究,并开创体质辨证,提出了 "方人""药人"的新概念,归纳总结出"桂枝体质"。本文通过对圆运动理论、气机升降理论、桂枝汤类方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桂枝汤类方组成药物主要以桂枝汤原方中的五味药物为基础,其它类方在此基础上加味衍生而成;在组方、药量及病机上,同主中洲、顾护中土的三味药物生姜、大枣、炙甘草,其药量基本不变,也体现了中土厚重淳和、承载万物、不易变动的特点,是桂枝汤类方之中轴。其它根据病机需要可分为两类,或增加桂枝、葛根、附子等升散之性药物用量来加强辛温升达之力,或增加芍药、厚朴、杏子、大黄等苦寒性味药物增强收敛下降之力。桂枝汤类方,"在外解肌和营卫,在内化气调阴阳",既可用于外感热病,亦能用于内伤杂病。圆运动理论认为,中土如轴,四维如轮,轮轴互应,疾无所依;一切外感、内伤诸病,皆因"中轴失灵、四维倒作"而起;医道虽繁,实"轴轮"而已。桂枝汤类方有机融合了 "运轴行轮"、"运轮复轴"、"轴轮并运"三法。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以《伤寒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十个桂枝汤类方为研究对象,用圆运动的气机升降理论来分析桂枝汤类方的组方、方义、应用和医案,并初步从圆运动的气机升降理论得出了桂枝汤类方的证治规律。2、首次提出了桂枝汤的中和理论。
二、对桂枝汤“调和营卫”功效的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桂枝汤“调和营卫”功效的理解(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灵枢经》营卫理论探究《金匮要略》调和营卫治疗内伤杂病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灵枢经》营卫理论研究 |
1 营卫之发生 |
2 营卫之功用 |
2.1 卫气之功用 |
2.2 营气之功效 |
2.3 营卫和谐之条件 |
3 营卫运行之道路 |
4 营卫运行之动力 |
4.1 脾胃生行营卫 |
4.2 肺宣营卫始行 |
5 营卫调和之机制 |
5.1 外会孙络,内和五脏 |
5.2 卫气引营,营气柔卫 |
6 营卫之致病机理 |
6.1 卫气失常之机理 |
6.2 营气失常之机理 |
6.3 营卫失谐之机理 |
7 小结 |
第二章 《金匮要略》中的营卫理论以及方药应用 |
1 营卫失谐 |
1.1 营卫化生乏竭 |
1.2 营卫运行障碍 |
1.3 .邪气扰乱营卫 |
2 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规律探讨 |
2.1 桂枝汤调和营卫规律探讨 |
2.2 桂枝汤类方治疗杂病用药规律 |
2.2.1 桂枝汤类方的界定 |
2.2.2 栝蒌桂枝汤与葛根汤证治探讨 |
2.2.3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治探讨 |
2.2.4 桂枝加黄芪汤证治探讨 |
2.2.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证治探讨 |
2.2.6 桂枝加桂汤的证治探讨 |
2.2.7 抵当乌头桂枝汤的证治探讨 |
3 非桂枝汤类方调和营卫规律探讨 |
3.1 乌头汤:散寒下卫和营 |
3.2 当归生姜羊肉汤:散寒降卫,生补肝血 |
4 小结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内经》营卫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营卫理论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1.1 营卫内涵解读的失真与异化 |
1.1.1 营卫内涵解读的失真 |
1.1.2 营卫内涵解读的异化 |
1.2 营卫病机研究的模糊与泛化 |
1.2.1 营卫不和含义的模糊 |
1.2.2 营卫不和病机的泛化 |
1.3 调和营卫方法的局限与不足 |
1.3.1 方药调和营卫研究的局限 |
1.3.2 针刺调治营卫研究的不足 |
2 营卫理论的发生学基础 |
2.1 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 |
2.1.1 气一元论——整体性、运动性、功能性 |
2.1.2 阴阳学说——同源性、对待性、互根性 |
2.2 象思维方法的应用 |
2.3 传统数术学的启发 |
2.4 古天文历法知识的融入 |
2.4.1 古天文历法学基本含义 |
2.4.2 与营卫相关的古天文历法学术语解读 |
3 营卫之气的内涵 |
3.1 营卫名字解读——据用取象名营卫 |
3.1.1 “营”之意象 |
3.1.2 “卫”之意象 |
3.2 营卫之气的含义 |
3.3 营卫之间的关系 |
4 营卫的化生与循行 |
4.1 营卫的化生及营卫与气血关系 |
4.1.1 营卫之气的化生 |
4.1.2 营卫与气血的关系 |
4.2 营卫的循行及营卫与经络之气关系 |
4.2.1 营卫之气的循行 |
4.2.2 营卫与经络之气的关系 |
5 营卫的生理功能 |
5.1 营卫生理功能的现代研究 |
5.2 《内经》营卫生理功能 |
5.2.1 营卫共同生理功能——护卫人体,荣养周身 |
5.2.2 营气生理功能——濡养荣发,化血养神 |
5.2.3 卫气生理功能——温养关阖,主司寤寐 |
6 营卫失常的基本病机 |
6.1 基于人之一气循行论营卫病机 |
6.1.1 营卫之气循行分布失常 |
6.1.2 营卫之气循行方向逆乱 |
6.2 基于营卫阴阳关系论营卫病机 |
7 营卫失常所致病症 |
7.1 内外病因对营卫失常病位与病性的影响 |
7.1.1 邪结营卫——病位辨析 |
7.1.2 营卫自病——病性辨析 |
7.2 营卫失常病症例析 |
7.2.1 营卫循行失常病症例析 |
7.2.2 营卫开阖失常病症例析 |
8 调治营卫的原则与方法 |
8.1 调治营卫的原则 |
8.1.1 调和营卫 |
8.1.2 法时而治 |
8.2 调治营卫的方法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3)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今医案研究 |
第一章 调和营卫法的古代文献研究 |
1 调和营卫法的历史源流 |
1.1 唐代及以前 |
1.2 金元时期 |
1.3 明清时期 |
2 调和营卫法的概念和分类 |
第二章 调和营卫法的数据挖掘准备 |
1 采用的软件 |
2 医案研究的数据挖掘常用方法 |
2.1 频数分析 |
2.2 图表分析 |
2.3 关联分析 |
2.4 黄金分割法 |
第三章 古代医案的数据挖掘 |
1 建立数据库 |
1.1 古代医案来源 |
1.2 纳入原则 |
1.3 排除原则 |
1.4 数据规范化 |
2 医案统计结果 |
2.1 疾病结果 |
2.2 治法结果 |
2.3 用方结果 |
2.4 用药结果 |
2.5 常见疾病用方、用方及用药规律 |
第四章 现代医案数据挖掘 |
1 建立数据库 |
1.1 现代医案来源 |
1.2 纳入原则 |
1.3 排除原则 |
1.4 数据规范化 |
2 医案统计结果 |
2.1 疾病结果 |
2.2 症状结果 |
2.3 治法结果 |
2.4 用方结果 |
2.5 用药结果 |
2.6 常见病症状、用方和用药规律 |
第二部分 仲景调和营卫法理论研究 |
第一章 营卫理论概论 |
1 营卫的功能 |
2 营卫的关系 |
3 营卫的运行 |
4 营卫与气血、津液、六经、脏腑的关系 |
4.1 营卫和气血的关系 |
4.2 营卫和津液的关系 |
4.3 营卫和六经的关系 |
4.4 营卫和脏腑的关系 |
第二章 营卫的病理 |
1 营卫和谐的要素 |
2 营卫的病理 |
3 营卫失和的历史的研究概况 |
3.1 唐代以前的研究概况 |
3.2 三纲鼎立学说 |
3.3 营卫失和卫气为主导 |
3.4 营卫失和与气血阴阳津液的关系 |
3.5 营卫失和与脏腑关系 |
3.6 营卫失和的分类 |
3.7 《伤寒论》之营卫失和 |
3.8 《金匮要略》之营卫失和 |
4 营卫失和的概念和分类 |
第三章 调和营卫法理论研究 |
1 调和营卫法与八法的关系 |
2 仲景调和营卫方分析 |
2.1 桂枝汤 |
2.2 桂枝汤相关方 |
2.3 小建中汤及相关方 |
2.4 麻黄汤及相关方 |
2.5 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 |
3 小结 |
第四章 营卫辨证论治初探 |
1 营卫辨证论治的概念 |
2 营卫辨证方法分析 |
2.1 营卫辨证之病位辨证 |
2.2 营卫辨证之病因病机辨证 |
2.3 营卫辨证之体质辨证 |
2.4 营卫辨证之综合辨证 |
3 营卫辨证论治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 |
3.1 “表病”的营卫辨证论治 |
3.2 五脏系统疾病的营卫辨证论治 |
4 小结 |
结语 |
1 数据挖掘用于古今医案研究十分有效 |
2 总结了营卫失和的定义和分类 |
3 总结了调和营卫法的定义分类及治法特点 |
4 初步提出了营卫辨证论治 |
论文创新点 |
问题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古代医案来源 |
附录二 古代医案用方 |
附录三 现代医案中医疾病 |
附录四 现代医案西医疾病 |
附录五 现代医案用方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4)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2 数据库的建立 |
3 数据挖掘 |
二、研究结果 |
1 桂枝汤证治规律 |
2 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
三、讨论 |
1 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桂枝汤适应证 |
3 桂枝汤症状规律 |
4 桂枝汤药物规律 |
5 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
四、小结 |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新加汤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新加汤证治规律 |
三、讨论 |
1 新加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新加汤适应证 |
3 新加汤症状规律 |
4 新加汤药物规律 |
四、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当归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当归四逆汤证治规律 |
2 当归四逆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
三、讨论 |
1 当归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当归四逆汤适应证 |
3 当归四逆汤症状规律 |
4 当归四逆汤药物规律 |
5 当归四逆汤常用病证比较 |
四、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枳实薤白桂枝汤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枳实薤白桂枝汤证治规律 |
2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
三、讨论 |
1 枳实薤白桂枝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枳实薤白桂枝汤适应证 |
3 枳实薤白桂枝汤症状规律 |
4 枳实薤白桂枝汤药物规律 |
5 枳实薤白桂枝汤常用病证比较 |
四、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炙甘草汤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炙甘草汤证治规律 |
2 炙甘草汤常见西医疾病用药规律举隅 |
三、讨论 |
1 炙甘草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炙甘草汤适应证 |
3 炙甘草汤症状规律 |
4 炙甘草汤药物规律 |
5 炙甘草汤常用病证比较 |
四、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汤合四逆汤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桂枝汤合四逆汤证治规律 |
三、讨论 |
1 桂枝汤合四逆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桂枝汤合四逆汤适应证 |
3 桂枝汤合四逆汤症状规律 |
4 桂枝汤合四逆汤药物规律 |
四、小结 |
第七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
三、讨论 |
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
3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
4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
四、小结 |
第八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方规律研究 |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治规律 |
三、讨论 |
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一般情况分析 |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适应证 |
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症状规律 |
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药物规律 |
四、小结 |
总体讨论 |
1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比较分析 |
2 桂枝类方方证对比 |
3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病证关系 |
4 导师运用桂枝类方证治规律比较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5)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伤寒论》桂枝汤类方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桂枝汤方剂归属类别 |
1.1 解表剂 |
1.2 和解剂 |
1.3 补益剂 |
2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 |
2.1 《伤寒杂病论》中桂枝汤运用范围 |
2.2 其他医家临床应用 |
2.3 现代临床应用 |
3 桂枝汤的药理研究 |
4 桂枝汤类方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导论 |
1 认知语言学相关概论 |
1.1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 |
1.2 意象图式概述 |
1.3 范畴、范畴化 |
1.4 经典范畴理论和原型范畴理论 |
2 以中心—边缘结构分析桂枝汤类方 |
3 小结 |
上篇 桂枝汤方证探讨 |
1 桂枝汤方来源 |
2 桂枝汤方药分析 |
3 桂枝汤病因病机、主治病症分析 |
3.1 哥德尔不完全定理说明桂枝汤运用的不确定性 |
3.2 《伤寒论》中桂枝汤主治病症 |
4 小结 |
下篇 桂枝汤类方方证探讨 |
1 解肌和营卫 |
1.1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
1.2 桂枝二越婢一汤 |
1.3 桂枝加葛根汤 |
1.4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
1.5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
2 温阳、养血通脉 |
2.1 当归四逆汤 |
2.2 炙甘草汤 |
3 化气调阴阳 |
3.1 桂枝加附子汤 |
3.2 桂枝去芍药汤 |
3.3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
3.4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3.5 桂枝加桂汤 |
3.6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
3.7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
3.8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
3.9 小建中汤 |
4 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桂枝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桂枝汤现代临床运用 |
1.1 内科疾病 |
1.2 外科疾病 |
1.3 妇科疾病 |
1.4 儿科疾病 |
1.5 其他疾病 |
1.6 小结 |
2 桂枝汤的现代实验研究 |
2.1 双向调节作用 |
2.2 抗菌、抗病毒作用 |
2.3 降糖作用 |
2.4 保护心血管和心脏自主神经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桂枝汤方证理论研究 |
1 桂枝汤的源流考 |
1.1 《脉经》引桂枝汤条文 |
1.2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疑似桂枝汤条文 |
1.3 《外台秘要》引桂枝汤条文 |
1.4 《千金翼方》引桂枝汤条文 |
2 桂枝汤相关条文辨析 |
2.1 《伤寒论》中桂枝汤相关条文分析 |
2.2 《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相关条文分析 |
3 方证理论探讨 |
3.1 桂枝汤证机理分析 |
3.2 桂枝汤证症状分析 |
3.3 桂枝汤方药分析 |
4 桂枝汤“方后注” |
4.1 煎法 |
4.2 服法 |
4.3 服药忌口 |
5 桂枝汤的古代应用 |
5.1 桂枝汤禁忌症 |
5.2 仲景对桂枝汤原方的应用 |
5.3 仲景对桂枝汤类方的应用 |
5.4 后世医家对桂枝汤的应用 |
第三章 基于现代医案探讨桂枝汤证治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资料收集标准 |
1.3 资料提取 |
1.4 资料规范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病名统计 |
2.3 症状统计 |
2.4 舌象统计 |
2.5 脉象统计 |
2.6 桂枝汤医案用药统计 |
3 讨论 |
3.1 桂枝汤临床应用范围 |
3.2 桂枝汤之应用指征 |
3.3 桂枝汤之化裁用药规律 |
4 小结 |
第四章 桂枝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
1.5 研究方案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基本特征 |
2.2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桂枝汤的疗效评价 |
2.4 异质性分析 |
2.5 安全性分析 |
3 讨论 |
3.1 桂枝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理论分析 |
3.2 Meta分析的研究结果 |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张仲景桂枝汤及其类方探讨“营卫失谐”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理论研究 |
1 “营卫学说”《内经》、《难经》发生学探源 |
1.1 发生学概述 |
1.2 中医发生学 |
1.2.1 中医发生学概念 |
1.2.2 中医发生学研究意义 |
1.2.3 中医发生学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3.1 结合中医学理论产生并形成的年代 |
1.2.3.2 确定中医学理论对应的文化属性 |
1.2.3.3 基于中医学理论产生所处认知思维背景 |
1.2.3.4 参考同时期文献文物 |
1.3 中医“营卫学说”《黄帝内经》、《难经》发生学研究 |
1.3.1 “营”、“卫”之含义 |
1.3.1.1 “营”字本义探源及其中医学含义 |
1.3.1.2 “荣”字本义探源及其中医学含义 |
1.3.1.3 “卫”字本义探源及其中医学含义 |
1.3.2 “营”、“卫”之来源 |
1.3.3 “营”、“卫”之功能 |
1.3.3.1 “营气”之功能 |
1.3.3.2 “卫气”之功能 |
1.3.4 “营”、“卫”之性质 |
1.3.4.1 “营气”之性质 |
1.3.4.2 “卫气”之性质 |
1.3.5 “营”、“卫”之运行 |
1.3.5.1 营卫始出之辨 |
1.3.5.2 营、卫分行 |
1.3.5.3 营、卫伴行 |
1.3.5.4 “营”、“卫”循行实质 |
1.3.6 “营卫”与气血、阴阳关系 |
1.3.7 营-卫之关系 |
1.3.8 《内经》、《难经》“营卫学说”与疾病发生 |
1.3.9 《内经》“营卫学说”与疾病治疗 |
2 张仲景“营卫失谐”与疾病的相关性 |
2.1 “营卫失谐”与张仲景外因致病说 |
2.1.1 张仲景外因致病之“病因说” |
2.1.1.1 开篇明示杂病之“外因致病说” |
2.1.1.2 杂病“外因致病说”之特点 |
2.1.2 张仲景“营卫失谐”与内伤杂病发病的关系 |
2.2 张仲景“营卫失谐”与内伤病证相关性 |
2.2.1 张仲景“营卫和谐” |
2.2.2 张仲景“营卫失谐” |
2.2.3 《伤寒论》、《金匮要略》“营卫失谐”与疾病发生相关性 |
2.2.3.1 营卫失谐与历节病发生相关 |
2.2.3.2 营卫失谐与虚劳病发生相关 |
2.2.3.3 营卫失谐与奔豚气病发生相关 |
2.2.3.4 营卫失谐与中风病发生相关 |
2.2.3.5 营卫失谐与皮肤类疾病发生相关 |
2.2.3.6 营卫失谐与内伤自汗证发生相关 |
2.2.3.7 营卫失谐与消渴病发生相关 |
2.2.3.8 营卫失谐与水液代谢异常类疾病发生相关 |
2.2.3.9 营卫失谐与妇人病发生相关 |
2.3 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辨治特点及机理 |
2.3.1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类方 |
2.3.1.1 桂枝汤类方界定 |
2.3.1.2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类方概述 |
2.3.2 桂枝汤及其类方方证特点 |
2.3.2.1 桂枝、芍药配伍“调和营卫”方证特点 |
2.3.2.3 去芍药的桂枝汤类方方证特点 |
2.4 仲景应用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辨治相关疾病机理探讨 |
2.4.1 桂枝汤及其类方既治外感,又治内伤疾病的机理 |
2.4.2 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辨治虚劳病特点 |
2.4.3 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辨治水液代谢异常类疾病特点 |
2.4.3.1 营卫失谐表里同病 |
2.4.3.2 桂枝、茯苓对于水液代谢异常类疾病辨治的作用 |
2.4.4 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辨治心、血脉病特点 |
2.4.5 桂枝汤及其类方“调和营卫”辨治妇人病特点 |
2.4.5.1 调和营卫以调气机 |
2.4.5.2 调和营卫血水同治 |
2.4.5.3 调和营卫平降冲逆 |
2.4.5.4 调和营卫以和冲任 |
2.5 张仲景“营卫失谐体质”与内伤杂病 |
2.5.1 张仲景体质学说与病证 |
2.5.1.1 “体质”与“证”有别 |
2.5.1.2 体质与人体生理关系 |
2.5.1.3 体质与人体病理关系 |
2.5.2 张仲景“营卫失谐体质” |
2.5.2.1 卫亏之营卫失谐体质 |
2.5.2.2 营亏之营卫失谐体质 |
2.5.2.3 卫郁之营卫失谐体质 |
2.5.2.4 营卫郁滞之营卫失谐体质 |
2.5.2.5 张仲景“营卫失谐体质”特征 |
3 后世医家对仲景“营卫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
3.1 唐代—孙思邈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
3.2 宋代—陈无择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
3.3 金元—李杲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
3.4 明清医家对仲景“营卫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
3.4.1 汪机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
3.4.2 黄元御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
3.4.3 喻嘉言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
3.4.4 温病学派继承发展仲景“营卫学说”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8)《伤寒杂病论》桂枝汤“解肌”“建中”功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桂枝汤的功效特点 |
1.1 解肌,体现桂枝汤解表发汗 |
1.1.1 病机——“阳浮阴弱”“荣弱卫强” |
1.1.2 症状——“外证未解,脉浮弱” |
1.1.3 治法——“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
1.2 建中,概括桂枝汤调脾胃 |
1.2.1 从脾胃达营卫 |
1.2.2 补中寓汗 |
1.2.3 建中、理中辨异 |
2 桂枝汤的禁忌症分析 |
2.1 考据病程——“发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
2.2 结合体质——“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 |
2.3 辨识疑似——“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
2.4 区分证型——“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
2.5 辨清虚实——“反与桂枝欲攻其表” |
3 桂枝汤中主药在经方中的配伍应用 |
3.1 桂枝 |
3.1.1 含桂枝经方主治病证特点 |
3.1.2 配伍用药特点 |
3.1.3 选药分析 |
3.2 芍药 |
3.2.1 含芍药经方主治病证特点 |
3.2.2 配伍用药特点 |
3.2.3 选药分析 |
3.3 桂枝-芍药配伍应用规律 |
4 桂枝汤类方的功用特点 |
4.1 “外证得之解肌调营卫” |
4.1.1 太阳表证 |
4.1.2 太阳经脉不通 |
4.1.3 身痛不仁、手足逆冷 |
4.2 “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
4.2.1 虚劳 |
4.2.2 妇人产后腹痛 |
4.2.3 太阴腹痛 |
4.2.4 太阴表证 |
5 分析与讨论 |
5.1 桂枝汤与营卫学说 |
5.2 历代医家对桂枝汤应用的论述简略 |
5.3 桂枝汤及类方的成品开发参考方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概念隐喻与数据挖掘的中医人体之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人体之气的研究现状分析 |
1 中医元气论的研究现状 |
1.1 元气的源流与功能 |
1.2 元气论的临床应用 |
2 中医宗气论的研究现状 |
2.1 宗气的源流与功能 |
2.2 宗气论的临床应用 |
3 中医营卫论的研究现状 |
3.1 营卫之气的源流与功能 |
3.2 营卫论的临床应用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
1 中医人体之气的源流与发展 |
1.1 中医元气论的源流与发展 |
1.1.1 中医元气论的源流 |
1.1.2 中医元气论的发展 |
1.2 中医宗气论的源流与发展 |
1.2.1 中医宗气论的源流 |
1.2.2 中医宗气论的发展 |
1.3 中医营卫论的源流与发展 |
1.3.1 中医营卫论的源流 |
1.3.2 中医营卫论的发展 |
1.4 本章小结 |
2 基于概念隐喻的中医人体之气研究 |
2.1 概念隐喻理论概述 |
2.1.1 概念隐喻的内涵 |
2.1.2 中医概念隐喻研究现状 |
2.2 元气的概念隐喻研究 |
2.2.1 元气概念的解析 |
2.2.2 元气的概念隐喻探讨 |
2.3 宗气的概念隐喻研究 |
2.3.1 宗气概念的解析 |
2.3.2 宗气的概念隐喻探讨 |
2.4 营卫之气的概念隐喻研究 |
2.4.1 营卫概念的解析 |
2.4.2 营气、卫气的概念隐喻探讨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典型方剂的中医人体之气古籍医案研究 |
3.1 元气用药之补中益气汤古籍医案研究 |
3.1.1 补中益气汤相关文献分析 |
3.1.2 以《中华医典》为依据的“补中益气汤”医案研究 |
3.1.2.1 资料与方法 |
3.1.2.2 结果讨论 |
3.2 宗气用药之升陷汤古籍医案研究 |
3.2.1 升陷汤相关文献分析 |
3.2.2 以《中华医典》为依据的“升陷汤”医案研究 |
3.2.2.1 资料与方法 |
3.2.2.2 结果讨论 |
3.3 营卫用药之桂枝汤古籍医案研究 |
3.3.1 桂枝汤相关文献分析 |
3.3.2 以《中华医典》为依据的“桂枝汤”医案研究 |
3.3.2.1 资料与方法 |
3.3.2.2 结果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医人体之气相关医案的用药规律研究 |
4.1 元气相关医案的用药规律研究 |
4.1.1 资料方法 |
4.1.2 结果讨论 |
4.2 宗气相关医案的用药规律研究 |
4.2.1 资料与方法 |
4.2.2 结果讨论 |
4.3 营卫相关医案的用药规律研究 |
4.3.1 资料与方法 |
4.3.2 结果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10)从圆运动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桂枝汤类方的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圆运动理论研究 |
1.1 圆运动学说溯源 |
1.1.1 圆运动学说之肇始 |
1.1.2 圆运动学说之发展 |
1.1.3 圆运动学说之应用转化 |
1.1.4 圆运动学说之系统成熟 |
1.2 圆运动学说梗概 |
1.2.1 以圆运动诠释阴阳 |
1.2.2 以圆运动诠释五行 |
1.2.3 以圆运动诠释六气 |
1.2.4 以圆运动诠释人体生理病理 |
第2章 气机升降理论研究 |
2.1 气机升降学说溯源 |
2.2 浅析气机升降与圆运动 |
2.2.1 气机升降是圆运动学说的理论基础 |
2.2.2 圆运动是对气机升降学说的系统发挥 |
2.3 气机升降学说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
2.3.1 气机升降与六经病病机 |
2.3.2 《伤寒论》中气机升降的治疗学思想 |
第3章 桂枝汤类方研究 |
3.1 《伤寒论》类方的发展概述 |
3.2 桂枝汤类方的组成范围 |
3.3 桂枝汤类方的系统解析 |
3.3.1 桂枝汤 |
3.3.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
3.3.3 桂枝新加汤 |
3.3.4 小建中汤 |
3.3.5 桂枝加葛根汤 |
3.3.6 桂枝加附子汤 |
3.3.7 桂枝加桂汤 |
3.3.8 桂枝加芍药汤 |
3.3.9 桂枝加大黄汤 |
3.3.10 桂枝麻黄各半汤 |
3.4 桂枝汤类方的研究小结 |
第4章 应用桂枝汤类方的经验及典型医案分析 |
4.1 刘渡舟 |
4.1.1 应用桂枝汤类方的经验 |
4.1.2 典型医案 |
4.2 陈亦人 |
4.2.1 应用桂枝汤类方的经验 |
4.2.2 典型医案 |
4.3 梅国强 |
4.3.1 应用桂枝汤类方的经验 |
4.3.2 典型医案 |
4.4 黄煌 |
4.4.1 应用桂枝汤类方的经验 |
4.4.2 典型医案 |
讨论 |
结语 |
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致谢 |
四、对桂枝汤“调和营卫”功效的理解(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灵枢经》营卫理论探究《金匮要略》调和营卫治疗内伤杂病证治规律[D]. 王秋月.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内经》营卫理论研究[D]. 侯冠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张仲景调和营卫法及应用研究[D]. 石维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基于数据挖掘的刘铁军教授运用桂枝类方组方规律研究[D]. 钟岢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伤寒论》桂枝汤类方方证研究[D]. 戚瑜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桂枝汤方证研究[D]. 刘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7]基于张仲景桂枝汤及其类方探讨“营卫失谐”与疾病相关性的研究[D]. 张茂云.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1)
- [8]《伤寒杂病论》桂枝汤“解肌”“建中”功用研究[D]. 孙立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9]基于概念隐喻与数据挖掘的中医人体之气研究[D]. 高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10]从圆运动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桂枝汤类方的证治规律[D]. 李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标签:桂枝汤论文;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论文; 桂枝甘草汤论文; 阴阳学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