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县防疫站应急检测能力现状及对策

沁源县防疫站应急检测能力现状及对策

一、沁源县防疫站对突发事件的检测能力现状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任小华[1](2021)在《县级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以Q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廖云林[2](2021)在《富顺县农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嘉欣[3](2020)在《直辖市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卫生系统宏观模型为理论框架,探究京津沪渝四市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状况,并比较各市之间存在的差异,论证监测系统运用程度与传染病健康结果间的关系,分析当前监测系统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为提高传染病监测系统的运用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优化监测系统的运用提供相关参考和依据,并探索一种高效可行的监测系统运用程度评价方式。方法:穷尽2004-2017年基于传染病监测系统发布的传染病风险识别、预测预警、提出干预措施、提出应急处置措施、开展干预效果评估的各类公开信息、研究文献,运用综合量化的方法通过加权测算得出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程度,运用spearman相关、单因素回归分析系统运用程度与传染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横向比较结果显示,2017年北京市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程度为31.10%,四市最高,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分别为18.68%、14.09%、8.70%;纵向比较结果显示,2004-2017年四市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程度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北京市2017年为31.10%,较2004年的2.59%提高了28.51%,上海市2017年为18.68%,2004年为4.77%,提高了13.91%,天津市2017年为14.09%,2004年为1.02%,提高了13.07%,重庆市2017年为8.70%,2004年为0.03%,提高了8.67%。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京津沪监测系统运用程度均与传染病发病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916、-0.890和-0.851,方程解释程度分别为81.0%、26.1%和70.8%,重庆市监测系统运用程度与健康结果间存在负向相关关系(P<0.05),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市的监测系统运用程度未对传染病发病率产生影响(P>0.05)。结论:京津沪渝四市对于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工作均已开展,且运用程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仍有待完善之处;由于传染病信息资源更新及时程度、信息互联共享程度和有效利用程度、新发传染病和其他类传染病以及医源性感染类传染病的监测识别水平、预测预警能力有限等原因,使监测系统运用状况仍处于较低水平;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程度的提升应从数据的挖掘和有效利用入手,各部门对信息进行系统整合共享,打破信息壁垒,建立定期及时发布机制,充分发挥传染病预警信息系统的辅助功能,强化新发传染病检测、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对其他传染病、医源性感染两类传染病的重视程度,多部门共同努力致力于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状况的提升。

曹蕊[4](2018)在《四川省青神县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食品安全战略,要让人民群众吃的放心,但是基层的特别是县乡级的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仍有待加强。本文选择了四川省青神食品安全监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该县的人口分布、经济情况、交通情况以及地理位置在四川省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小县城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别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青神县食品安全监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有助于健全社会治理格局。本文主要通过对青神县食品安全监管的历史变革、监管现状等进行深入分析,以公共产品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政府失灵理论等为研究依据,发现该县存在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队伍不够稳定、网络食品监管滞后等问题,得出如下结论:一是食品监管体制还需深化改革。2013年机构改革后,解决了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但是在县级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有些县市单独设立食品药品监管局,有些县市是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合一的市场监督管理局。我国在县级没有一套独立的、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应进一步深化大部制改革,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二是针对四川省青神县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监管人员不足、监管能力不相匹配、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薄弱等情况,从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完善食品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加强网络食品安全监管、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力度等对策和建议,从而保障食品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青神县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马嘉阳[5](2017)在《中国预防性二类疫苗的安全监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疫苗,作为预防与阻止人类传染性疾病传播的重要药品,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对疫苗安全的监管关乎着公众福祉、政府公信力乃至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我国的疫苗安全监管体系已先后两次得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认证,说明总体上我国政府对疫苗安全的监管是科学、有效的。当前,我国政府对第一类疫苗的安全监管比较规范,对第二类疫苗的安全监管总体较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接连发生多起第二类疫苗危害事件,对民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严重影响了公众的安全感以及政府的公信力,暴露出我国政府对第二类疫苗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不足。如何充分保障公众健康安全、保证疫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健全疫苗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推进疫苗安全监管制度的建设,对我国第二类疫苗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第二类疫苗,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手工检索、电子检索等手段,对二类疫苗安全监管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查阅、收集,并对有与本文研究目的相吻合特征的文献进行归纳分类、整理和分析。基于政府监管及政府经济学等理论分析,从政府对第二类疫苗安全监管的视角,阐述了政府应着重对二类疫苗安全进行监管,并仔细地总结了中国疫苗安全监管部门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与完善,并从疫苗研发、审批、生产与采购、储藏与流通、预防接种以及出现异常反应的鉴定、赔偿等环节,全过程的分析了政府对二类疫苗安全监管的现状。利用案例分析,以多起第二类疫苗危害事件为视角对现行的我国第二类疫苗安全监管体系进行全面的分析,并结合大连庄河市预防性第二类疫苗监管现状的社会调查为现实依据,试图找出第二类疫苗安全监管政府失灵的共性,深入分析指出现行的我国第二类疫苗安全监管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作深入探讨,通过对各个环节监管问题的梳理,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的论证法。最后利用比较分析法,借鉴了疫苗安全监管体系比较发达的美国、德国、日本的经验,提出二类疫苗安全监管全过程的对策建议,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水平,提出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与技术能力相适应的疫苗安全监管理论对策,提出可行性指导建议,提升我国对二类疫苗安全的监管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稳定。疫苗安全、药品安全关乎国家公众的健康与社会的稳定,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研究了疫苗安全监管问题的现状,缺乏深入系统的指导性意见,缺少从疫苗研发、审批、生产与采购、储藏与流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与赔偿等环节的全过程研究,较少将疫苗安全监管进行分类研究、特别是涉及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与实证分析,本文试图从我国第二类疫苗安全监管的全过程监管环节进行分析,以具体的二类疫苗危害案例和社会调查为依据,深入分析我国的二类疫苗安全监管现状,进行剖析,从中发现问题,并借鉴国际疫苗安全监管体系比较发达的国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针对疫苗安全监管的各环节提出可行性指导性建议。

王彤[6](2017)在《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滇西德宏地区由于独特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民族风俗等原因,加之医疗卫生水平低,技术落后,意识薄弱,瘴疠、疟疾等热带疾疫频繁爆发。又受频繁水灾、兵灾的破坏,对当地社会医疗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故一直都是中外闻名的“瘴疠之区”。传统社会中,滇西德宏地区疟疾长期肆虐,但主要只依靠宗教医疗和巫医抵御疾病。乾隆滇缅战争后,中医开始进入德宏,才打破了巫医治病的局面。晚清时期,随着传教士的进入、西医西药的传入,近代医疗萌芽、发展,但成效有限。20世纪30年代末,战乱频仍,疟疾流行加剧,医疗卫生事业也因战争医疗的进入得到了显着发展,但因受政治、经济和民族风俗等因素的影响,疟疾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1950年代后,疟疾的防治与国家对边疆的开发及经营紧密联系到了一起,爱国医疗卫生运动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开展,有效遏制了疟疾的流行和传播。1980年代后,改革开放政策及边境口岸的开放,人员流动和贸易往来随之增多,输入型疟疾成为德宏疟疾流行的主要动因,但因疟疾防治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德宏疟疾得到了及时控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流行和传播,基本处于可控状态。2000年后全球疟疾基金的推广,云南疟疾防控进入了全球化阶段,疟疾控制成为联合国卫生组织的重要目标,德宏疟疾控制也取得了极大进步。滇西德宏地区地处边疆国境线地带,境内少数民族众多,易受国内外政治环境和当地少数民族观念等因素的多重影响,疟疾的流行和防治也呈现出其独有的特性。全球化、政治、技术、战争等因素是使滇西德宏地区和外部世界的联系逐步加强,医疗卫生的“国家化”和“现代化”成为主流,这些在疟疾的防治政策、措施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体现,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滇西德宏地区在政治、社会现代化转型进程中的努力与实践。

吴凯[7](2016)在《S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文中提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公共卫生的重要内容,关系到民众健康、社会和谐稳定及国家安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和多起重大疫情的相继出现,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我国各地自身实际情况不同以及各地疾控机构设置和工作模式的不统一,各地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水平还不均衡,还存在诸多不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S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硬件设施设备落后、经费保障不到位等方面。同时,特殊的医改政策也给S市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带来一些特有的问题,造成S市基层防控力量薄弱,医防不能很好的融合。在深入学习分析发达国家疾控机构建设和国内先进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针对S市市情和其特有的医改体制,本文提出完善S市医改政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激励政策和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府投入等对策建议,以期提高S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水平。

汪杰[8](2015)在《木垒县东城镇水源水质净化及保护对策》文中提出农村饮用水安全,事关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是维护广大群众利益,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确保饮水水质达到国家《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生产结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增进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社会稳定,促进文明建设,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金迪[9](2012)在《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法律问题研究 ——以公开规范性为中心》文中指出伴随着几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进入突发环境事件频发的时代。突发性环境事件由于其自身的突发性、巨大的破坏性以及不可预测性给公众带来了巨大的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作为权威性、中立性的信息公开主体,政府此时的信息公开对维护公共利益、减少公众人身、财产利益、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影响。而以及时性、真实性和统一性为内容的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规范性,是研究政府信息公开的核心问题。随着2008年《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及信息公开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与施行,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得到了逐步有序的法律规制。但是与此同时,现实中也出现了很多典型的案例,以紫金矿业突发环境污染、蓬莱19-3油田溢油、松花江水污染等为代表的突发环境事件,反映出我国在公开规范性的法律约束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结合案例进行阐述,主要由突发环境事件中信息公开规范性出发。首先对相关概念及特征进行了剖析与阐释;继而评述规范性中的及时性、真实性和统一性的设置动因与价值分析;其次分析“三性”在现行立法框架下的实然状态,分别就各自在典型案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解读与剖析;最后从法律法规建设、相关制度设置以及公开方式等实现路径上提出具新颖性与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旨在完善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谢立璟,张宏顺,张寿林,孟聪申,周静,蒋绍锋,王明良,孙承业[10](2010)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毒物检测能力的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处置突发中毒事件时毒物检测能力的现状。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方式对在31省(直辖市、自治区)范围内选取的57家不同级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毒物检测设备装备和中毒防治人员中毒现场毒物检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现况调查。结果 78.95%的机构能够开展常见毒物检测工作,每家机构能检测5(9)[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种;82.46%的机构装备有不同种类实验室毒物检测设备,省级、市级、县级机构装备率分别为100%、95.24%、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济发达、中等、欠发达地区机构装备率分别为100%、80.00%、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7.37%的机构装备有现场快速毒物检测设备。中毒防治人员中毒现场毒物检测基础知识测试成绩为(70.48±13.24)分,不同经济水平地区机构、不同级别机构、不同职称、不同学历、检测专业与非检测专业的中毒防治人员之间测试成绩无专业差别。结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已具备一定的突发中毒事件毒物检测应急能力,但根据国家要求及实际工作需要,尚不能完全有效应对突发中毒事件。

二、沁源县防疫站对突发事件的检测能力现状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沁源县防疫站对突发事件的检测能力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3)直辖市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
        3.1 对直辖市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状况进行量化评价
        3.2 对运用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
        3.3 提出改善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状况的优化策略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
    1 理论基础
        1.1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1.2 政策制定科学程序
    2 概念界定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1.1 文献资料
        1.2 政策文件资料
        1.3 公开信息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内容分析法
        2.2 因果分析法
        2.3 小组讨论法
        2.4 统计分析方法
    3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结果
    1 运用传染病监测系统进行风险识别程度的变化情况
    2 运用传染病监测系统进行预测预警程度的变化情况
    3 运用传染病监测系统提出干预措施程度的变化情况
    4 运用传染病监测系统提出应急措施程度的变化情况
    5 运用传染病监测系统开展干预效果评估程度的变化情况
    6 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程度的变化情况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1 讨论
        1.1 四市风险识别程度逐步提升,增速较快
        1.2 对传染病风险进行预测预警程度较低,仍需加强
        1.3 提出干预措施工作已有所改善,可进一步优化
        1.4 运用监测系统提出应急措施的程度较低
        1.5 干预效果评估信息发布机制亟待健全完善
        1.6 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仍有待提高
    2 建议
        2.1 加强传染病信息的数据挖掘和有效利用
        2.2 打破信息壁垒,提高部门间的互联共享
        2.3 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定期发布机制
        2.4 充分发挥传染病预警信息系统的辅助功能
        2.5 强化新发传染病检测、应急处置能力
        2.6 提高对其他传染病、医源性感染两类传染病的重视程度
结语
    1 主要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点
    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传染病监测系统评价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四川省青神县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1.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性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食品安全监管及相关理论基础
    2.1 食品安全监管概念
    2.2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解析
    2.3 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依据
        2.3.1 公共产品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政府失灵理论
3 青神县食品安全监管历史沿革与现状
    3.1 青神县食品安全监管的历史沿革
        3.1.1 计划经济时期食品管控阶段
        3.1.2 改革开放时期萌芽探索阶段
        3.1.3 新世纪初期快速发展阶段
        3.1.4 近年来大部制改革阶段
    3.2 青神县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3.2.1 青神县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依据
        3.2.2 从上至下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设置现状
        3.2.3 青神县与省、市两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对比
        3.2.4 青神县及其食品行业概况
        3.2.5 青神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主要情况
4 青神县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调查研究
    4.1 调研背景
    4.2 调研设计
    4.3 青神县食品安全监管问卷调查
        4.3.1 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了解程度的问题调查
        4.3.2 对当前食品市场担心的问题调查
        4.3.3 对当前食品安全监管还应采取的措施的调查
    4.4 青神县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访谈
        4.4.1 青神县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管理问题的访谈
        4.4.2 青神县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监管能力问题的访谈
        4.4.3 青神县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意识程度问题的访谈
        4.4.4 青神县食品安全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配合问题的访谈
5 青神县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青神县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5.1.1 监管体制不健全
        5.1.2 监管队伍不够稳定
        5.1.3 网络食品安全监管步伐滞后
        5.1.4 农村及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监管薄弱
        5.1.5 食品安全信用监管系统建设严重滞后
    5.2 青神县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盲区
        5.2.2 食品安全监管队伍能力不足
        5.2.3 社会共治意识不足
        5.2.4 食品安全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
6 青神县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6.1 健全县级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6.1.1 加强青神县食品安全责任落实
        6.1.2 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落实
        6.1.3 健全青神县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协作配合机制
    6.2 加快推进青神县食品监管体制改革
    6.3 加强青神县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
        6.3.1 构建食品安全监管三级网络
        6.3.2 加强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支撑能力
        6.3.3 提升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共治意识
        6.3.4 探索研究政府购买服务方式
        6.3.5 加强农村及城郊结合部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力度
        6.3.6 加强网络食品安全监管
    6.4 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后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中国预防性二类疫苗的安全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2.3 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界定及主要理论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药品与预防性二类疫苗
        2.1.2 药品安全监管
        2.1.3 预防性二类疫苗安全监管
    2.2 基本理论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4 公共利益理论
3 中国预防性二类疫苗安全监管现状
    3.1 中国预防性二类疫苗安全监管制度变迁回顾
        3.1.1 疫苗安全监管部门的发展与完善
        3.1.2 疫苗安全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3.2 中国预防性二类疫苗的全过程安全监管现状
        3.2.1 疫苗研发环节的监管
        3.2.2 疫苗审批环节的监管
        3.2.3 疫苗生产、采购环节的监管
        3.2.4 疫苗储藏、流通环节的监管
        3.2.5 疫苗预防接种环节的监管
        3.2.6 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及赔偿环节的监管
    3.3 中国预防性二类疫苗安全监管不善的典型案例
        3.3.1 疫苗研发、生产环节:非法篡改疫苗成分
        3.3.2 疫苗采购、流通环节:未经冷链储存、运输
        3.3.3 疫苗采购、购买环节:政府相关部门腐败寻租
        3.3.4 疫苗接种环节:非法组织学生群体进行接种
4 预防性二类疫苗安全监管现状的社会调查——以大连庄河市为例
    4.1 大连庄河市及疫苗安全监管相关行政机构基本情况介绍
    4.2 对大连庄河市二类疫苗安全政府监管的社会调查与实施
        4.2.1 研究目的
        4.2.2 研究方法
        4.2.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4.3 调查的结果分析
        4.3.1 被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的数据分析
        4.3.2 问卷中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分析
    4.4 社会调查研究的总结
5 中国预防性二类疫苗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5.1 疫苗研发、生产环节的监管问题
        5.1.1 疫苗研发缺乏产业创新及政府支持
        5.1.2 疫苗审批环节低效率、低透明度
        5.1.3 疫苗生产环节政府监管手段落后
    5.2 政府采购、疫苗流通环节存在的监管问题
        5.2.1 政府采购环节的低透明度
        5.2.2 行政监管部门监督约束机制不完善
        5.2.3 疫苗流通环节冷链体系不健全
        5.2.4 缺乏监管部门的协作与信息共享机制
    5.3 疫苗接种环节存在的监管问题
        5.3.1 疫苗收费标准的监管不健全
        5.3.2 疫苗接种地点、接种人员资质不保证
    5.4 疫苗接种异常反应鉴定、补偿机制的监管问题
        5.4.1 疫苗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机构设置不完善
        5.4.2 疫苗接种异常反应损害救济制度不科学
    5.5 疫苗安全全过程的监管问题
        5.5.1 疫苗安全监管的立法与问责机制不健全
        5.5.2 疫苗安全监管队伍的不协调
6 完善预防性二类疫苗安全监管问题的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
    6.1 国外疫苗安全监管先进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6.1.1 美国疫苗安全监管状况
        6.1.2 德国疫苗安全监管状况
        6.1.3 日本疫苗安全监管状况
        6.1.4 国外疫苗安全监管的经验启示
    6.2 完善中国预防性二类疫苗安全监管问题的对策建议
        6.2.1 推进疫苗产业创新、加强生产安全监管
        6.2.2 规范政府疫苗采购环节、严把疫苗流通监管
        6.2.3 加强疫苗接种环节监管
        6.2.4 完善疫苗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及补偿环节监管
        6.2.5 完善疫苗安全全过程的监管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的社会生态背景
    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疟疾
        一、纬度、气候与疟疾
        二、地形、海拔与疟疾
        三、山河与疟疾
        四、区位与疟疾
    第二节 社会环境与疟疾
        一、环境卫生与疟疾
        二、生活习惯与疟疾
        三、傣族人居环境与疟疾
        四、宗教信仰与疟疾
    第三节 医疗卫生状况与疟疾
        一、医疗卫生组织与疟疾
        二、医疗卫生条件与疟疾
        三、少数民族医药与疟疾
第二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的疟疾流行
    第一节 疟疾流行概况
        一、清代及其以前瘴气分布状况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状况
        三、1950年代以后疟疾流行情况
    第二节 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特点
        一、清代及其以前瘴气分布特点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特点
        三、新中国时期拒疾流行特点
    第三节 疟疾流行原因分析
        一、清代瘴气分布原因
        二、民国时期疟疾流行原因
        三、1950年代以后疟疾流行原因
第三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第一节 晚清以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一、元明时期的巫医治疗法
        二、清中前期的中医诊疗法
    第二节 晚清至民国时期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防治
        一、国际社会的抗疟行为
        二、国民政府的抗疟措施
    第三节 1950年代以后的疟疾防治
        一、调查研究和防治结合阶段(1950-1958年)
        二、大面积防治阶段(1959—1966年)
        三、制止疟疾暴发流行阶段(1967-1975年)
        四、现代化防治阶段(1976—2002年)
    第四节 全球化防治阶段(2003-2014年)
        一、全球疟疾基金项目初始阶段(2003-2006年)
        二、中缅边境疟疾联防项目阶段(2007-2009年)
        三、全球基金暨消除疟疾项目阶段(2010-2014年)
第四章 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的地方性认知
    第一节 病原的认识
        一、恶鬼致病
        二、疫气致病
    第二节 病因的认识
        一、道德因素
        二、现实因素
    第三节 西医传入后的认知
        一、病原的认识
        二、病因的认识
        三、治疗方式的认识
第五章 从边徼之地到天下一体: 医疗卫生体系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第一节 民众行为与疟疾流行病学
        一、少数民族风俗、观念与疾病
        二、人口流动与疟疾流行
    第二节 疾病、医疗格局的现代化转换
        一、滇西德宏地区医疗格局的现代化转换历程
        二、从医疗史角度对“现代化”问题的反思
    第三节 疾病、政治与国家
        一、臣民·国民·人民·公民: 中国医疗政治的转向
        二、防疫、社会动员与国家
        三、国家的凸显和地方的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S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 相关理论依据
    1.5 文献研究综述
    1.6 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2 S市疾病防控工作概况分析
    2.1 S市基本市情
    2.2 S市医疗卫生事业概况
3 S市疾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3.2 硬件设施建设不达标
    3.3 疾病防控工作模式运行不畅
    3.4 经费保障不到位
    3.5 疾病预防控制技术水平不高
4 S市疾控机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政府对疾病防控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4.2 特殊的医改背景导致疾病防控工作开展遇阻
    4.3 投入不足导致疾控机构发展偏离“正常”轨道
    4.4 诸多因素导致S市疾控工作者积极性不高
5 完善S市疾病防控工作对策研究
    5.1 全面提升政府对疾病防控工作的认识
    5.2 加大人力资源建设力度,为疾病防控工作保驾护航
    5.3 加大对疾控工作人员的激励,提升其工作积极性
    5.4 全面完善疾控机构的设置
    5.5 引入购买服务机制凸显疾控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
    5.6 完善S市医改政策,促进“医防融合”
    5.7 加大政府对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8)木垒县东城镇水源水质净化及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东城镇
2 水源水质
3 保护及对策
    3.1 水源防护
    3.2 水质净化消毒措施

(9)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法律问题研究 ——以公开规范性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体例
第一章 基础理论
    第一节 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
        一、突发环境事件的概念与特征
        二、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与特征
        三、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第二节 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价值分析
        一、对公民环境知情权的保护
        二、对政府依法行政和科学决策的要求
        三、对社会稳定秩序的控制
第二章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法制现状
    第一节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现行立法
        一、环境保护与突发事件应对综合性法律的规定
        二、环境保护单行法律及行政法规的规定
        三、信息公开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节 对我国现行相关立法的解读评析
        一、立法模式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二、法律规制多属原则性规定
        三、对监督与救济机制重视不够
第三章 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及时性
    第一节 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及时性的原因分析
        一、突发环境事件属性要求信息公开需及时
        二、对公众人身财产利益的保护要求信息公开需及时
        三、对社会稳定秩序的确保要求信息公开需及时
    第二节 公开及时性的法律规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立法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
        二、法律规定原则化的动因分析
        三、法律规制过于僵化的后果
    第三节 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及时性的应然构想
        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公开及时性可操作性
        二、建立突发环境事件中定期公开环境信息制度
        三、利用多种公开方式确保信息公开的及时性
第四章 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真实性
    第一节 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真实性的价值剖析
        一、突发环境事件中公共利益的保证
        二、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职能与政府公信力的体现
        三、突发环境事件中遏制谣言、稳定社会秩序的需求
    第二节 公开真实性的法制现状反映出的问题
        一、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真实性规范的弊端
        二、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真实性的过程剖析
    第三节 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真实性的理性设计
        一、突发环境事件中公开真实性与及时性的选择与平衡
        二、规范信息发布媒介及建立谣言控制机制
        三、明确违反公开“真实性”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 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的统一性
    第一节 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统一性的重要性分析
        一、从公众角度出发——排除怀疑,去除芜杂谣言信息
        二、从政府角度出发——建立诚信,提高事件处理能力
    第二节 现行立法对统一性的约束暴露出的问题
        一、法律对统一性规制的缺陷
        二、公开的统一性不等同于单一主体公开
    第三节 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统一性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政府信息公开职能
        二、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建设
        三、现有法律法规具体化,提高可操作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毒物检测能力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3 数据汇总和分析
2 结果
    2.1 24种常见毒物检测情况
    2.2 实验室毒物检测设备装备情况
    2.3 现场快速毒物检测设备装备情况
    2.4 毒物检测相关情况
    2.5 中毒防治人员对中毒现场毒物检测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3 讨论

四、沁源县防疫站对突发事件的检测能力现状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县级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以Q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D]. 任小华.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富顺县农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案例研究[D]. 廖云林.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直辖市传染病监测系统运用状况及对策研究[D]. 刘嘉欣.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4]四川省青神县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 曹蕊.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5]中国预防性二类疫苗的安全监管问题研究[D]. 马嘉阳. 东北财经大学, 2017(07)
  • [6]从边缘到一体:清以降滇西德宏地区疟疾流行与防治变迁研究[D]. 王彤. 云南大学, 2017(06)
  • [7]S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D]. 吴凯.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7)
  • [8]木垒县东城镇水源水质净化及保护对策[J]. 汪杰.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5(06)
  • [9]突发环境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法律问题研究 ——以公开规范性为中心[D]. 金迪. 苏州大学, 2012(10)
  • [10]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毒物检测能力的调查分析[J]. 谢立璟,张宏顺,张寿林,孟聪申,周静,蒋绍锋,王明良,孙承业.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0(03)

标签:;  ;  ;  ;  ;  

沁源县防疫站应急检测能力现状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