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福建省地质总目录

2004年福建省地质总目录

一、2004年《福建地质》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戴芳[1](2010)在《工业化进程对林权制度变迁的影响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文中认为本项研究的目的在于,在清晰界定林权及林权制度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工业化进程视角,对建国后林权制度变迁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影响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总结出林权制度变迁的规律性,并对林权制度变迁的未来政策取向提出建议。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并形成了相应研究结论:第一,以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对林权以及林权制度等相关概念进行清晰界定。形成的研究要点如下:林权是指以森林资源为客体所建立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一组权利束;林权制度是以林权为依托,在清晰界定林权权利束中各具体权利边界的基础上,将林权所包括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在林权主体之间进行配置,并对各林权主体责、权、利的边界进行清晰界定,以制度形式对形成的林权配置结构予以认可和保护的一系列行为规范的总称。第二,在对工业化进程进行阶段划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河北省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林权制度变迁的动因、特征、林权配置结构及政策效果,总结林权制度变迁的规律性。形成的结论如下:以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为理论依据,选取人均GDP、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霍夫曼指数、恩格尔系数和人口城市化率六项指标,运用阶段性阈值法对河北省及福建、浙江、江苏等对比省份的工业化进程进行阶段划分;特定时期的林权制度安排是由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森林资源禀赋、国家意志、历史习惯习俗以及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博弈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林权制度发生变迁,工业化进程对林权制度变迁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各个国家或地区在自然资源禀赋、国家意志、历史习惯习俗、意识形态以及民主程度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林权制度变迁呈现出不同的路径依赖;通过对林业投资、造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林地面积、木材产量、林业产值等指标的量化比较,以及对农户与集体组织之间、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博弈分析,评判各阶段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工业化进程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决定了林权制度变迁的规律性,逐渐由保障对森林资源单一需求的林权制度安排转变为保障对森林资源多种功能需求的林权制度安排。第三,以委托代理理论等为理论依据,分析了影响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法对不同林权类型在不同工业化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形成的结论如下: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除了受林权制度安排本身的合理性影响之外,还会受到林权制度变迁方式、林权制度安排的完善性、林权制度安排执行的有效性以及林权制度安排受保护的程度和稳定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私有林权制度安排通常适用于以发挥经济功能为主的森林资源,同时需满足林产品市场化程度较高等条件,集体林权制度安排界定给以发挥经济功能为主和以发挥生态功能为主的森林资源皆可,通常情况下,国有林权适宜界定给以发挥生态功能为主的森林资源,或是大面积成片的、其他林权主体难以经营的森林资源。林权类型与工业化阶段之间并不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第四,以公共物品理论为理论依据,利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和交叉列联分析法等计量经济学方法以及博弈论方法对河北省林权制度变迁的未来政策取向进行实证分析。形成的研究要点如下:以经营林地的规模和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为标准,运用快速聚类分析法将样本农户进行大户和小户的分类,分别对其进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各因素对大户与小户产生影响的方向和程度有所不同;运用交叉列联分析法对农户进行林种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政府与农户选择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博弈过程分别构建博弈模型,得出结论认为,增强农户对获得收益的预期、提高非农收入的比重、降低采伐限额标准以及增加对速生林生态效益补偿有助于激励农户选择经营速生林,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

梁艳[2](2010)在《《今天》(1978-1980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民间刊物《今天》为研究对象,以《今天》杂志的来龙去脉以及相关重要作家与作品的研究为主要内容,力图在爬梳考析《今天》所牵涉的复杂人事关系和具体历史细节的基础上,以回到现场、情境再现的方式,重新描画“文革”后最初几年的文学场景,并由此参与“新时期文学的起源”的学术再讨论,为中国当代文学“前、后三十年的断续和转型”问题提供必要的史料支持和思想资源。同时,本文还希望通过对《今天》杂志与“朦胧诗”论争的关系的阐释与探索,勾连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沟通杂志研究与思潮研究,为在更大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做好《今天》杂志的研究,作出更多的路径尝试。第一章,述说《今天》产生的历史背景、缘由,诠释其史前史。“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沙龙的影响、诸种内部书籍所产生的效应、以北京知青为主体的文学群落、“西单墙”的出现等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推动了《今天》这份民间刊物的产生。以此为基础,本章进一步论述《今天》对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继承,并由此界定《今天》在新时期文学发轫之初所处的文学史位置。第二章,考辨《今天》杂志从创刊到停刊的具体历史情形。面对“文革”后的拨乱反正,《今天》的编辑和作者们经历了漫长的荆棘之路,一步步将《今天》推到了历史前台:而在“文学性”与“政治性”孰轻孰重的重大决断面前,《今天》内部的“组织者”和“艺术家”呈现了不同的抉择。钩沉这些历史陈迹既是为了还原现场,更是为了今后的借镜。第三章,研析《今天》的若干代表性作家与作品。诗人们各自如何进入《今天》杂志的过程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本章在多方考据、互文参证的前提下,厘清了一些细微却也关键的文学事实;这既是对创作者当时的诗歌观念和文学信念的真实重现,更有助于阐明《今天》内部从内容到形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第四章,探究《今天》与“朦胧诗”论争的关联。一方面,经由“朦胧诗”的命名与论争,《今天》的诗人与诗作扩大了受众面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这场论争之后,主流文坛以局部的收编与吸纳的方式更深地压抑了《今天》杂志的存在。本章在夹叙夹议中回顾这段历史,以期在更长的文学史进程中定位《今天》的得失与后果。本文的写作得益于近些年来所披露的大量文学史料,是一种偏重于文献和史实的杂志研究;本文祈望自己所着力的考辨工作有史料学上的去粗存精之效,能为更细致饱满的文学史写作构筑更坚实的基础。同样,本文在史实辨析前提下的阐释和论述,多半属于拾遗补缺、添砖加瓦的工作;不避其微,不贪其深,力图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是为了《今天》乃至新时期文学的研究能够更加全面而深刻。

刘志逊[3](1998)在《作者·读者·编者融为一体 刊物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文中提出通过对作者、读者、编者三者在合作办刊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作者是刊物稿源的“生力军”;读者是刊物传播的“主力军”;编者是刊物发展的“集团军”。

孙秋华[4](2008)在《野三坡地质公园旅游修订规划的基础研究》文中认为野三坡旅游作为发展最为迅速、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然而,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等各个层面的一系列问题与矛盾也不断涌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与不断升级,严重影响了野三坡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野三坡地质公园旅游修订规划的基础研究已经是一个紧迫的课题。野三坡地质公园位于河北省涞水县境内,总面积600km2,主景区面积258km2。公园以百里峡构造—冲蚀嶂谷,龙门天关花岗岩断裂构造峡谷等地质景观和历史悠久的明清长城、摩崖石刻等人文景观,向世人展示了其博大精深的自然魅力,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本文依托野三坡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以文献研究、实地调查、计算机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围绕正确认识地质遗迹景观和依托地质公园这一载体的地质遗迹保护与发展这两大核心问题展开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收集、理论研究对地质公园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保护现状进行简单整理,重点调查了野三坡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特征,借助GIS技术,对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野三坡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结构中,以地质地貌为基础,水体景观为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分布上,百里峡、龙门天关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呈现“线状”、“圈状”的分布特征。其次,分析现有各类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体系,去粗取精,建立适用于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评价技术体系,体系要素分为3个类,11个亚类,31个指标,应用该指标体系进行了资源评价,得知野三坡属于国家级地质公园。然后,构建了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可持续度的测算,测算结果为0.506,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以野三坡地质公园的功能分区为例,研究地质公园的空间布局规划,将其划分为保护区、旅游区等6个功能区,对各功能区进行了项目策划,并且对旅游线路进行了规划,充分展示公园的地质景观特色。最后,针对地质遗迹景观保护与地质公园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区的划分,并进行了公园环境承载力测算。本文的研究希望为国内外的地质公园建设与发展、地质遗迹景观保护与开发及相同类型的资源开发与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本研究创新点在于: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叠加、缓冲区分析与查询分析功能,分析了野三坡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结构及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了适用于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评价技术体系及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公园进行功能区及保护区划分,测算了公园环境承载力。

崔弘毅[5](2019)在《相关国别大坝安全监管实践现状概览》文中认为国际大坝委员会针对全球44个成员国的大坝安全法律框架和责任分配、大坝分类体系以及大坝安全技术框架进行调查总结,讨论了各国大坝安全监管体系的差异和趋势。文章重点选取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印度、俄罗斯、塞尔维亚和美国这十个国家,介绍其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大坝安全的独立监管、大坝分类情况、技术框架等概况。

孙丹丹[6](2015)在《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语运动的开展,我国进入现代辞书出版时期。自此以来,我国现代汉语知识辞书发展走过了百年历程,出版了汉语知识辞书11080多部。如果加上汉语语文辞书和外语辞书,已达2万多部。从出版规模看,我们可以算得上辞书大国了。然而,我国还不是辞书强国。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及文化建设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辞书强国梦”。因此关于汉语辞书编纂出版问题和发展对策的研究越来越迫切。为了探讨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对策,需要回顾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现代化演进过程,总结我国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并藉此分析我国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汉语知识辞书研究的意义,知识辞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主要阐述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现状、理论材料以及研究方法。第三章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在引进国内外主要的知识辞书分类体系的基础上,参照已有辞书理论和知识辞书信息库中的知识辞书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现代汉语知识辞书简约分类体系。第四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简介。我们把进入现代出版时期的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起步期(1912-1948),转折期(1949-1977),繁荣期(1978-2000),新世纪(2001-2012)。第五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本文主要从辞书内部世界、语言世界、辞书外部世界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六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我国知识辞书经历了由起步期草创既成、随着建国后辞书出版政策的变化而转折、逐步走向繁荣的发展历程。每一个时期的进步都是在历史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的。汉语知识辞书理念由朦胧到清晰、类型从无到有、品种由少到多、理论由粗浅到成熟、体例由略到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第七章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探索。本文主要从学术界、出版社、教育机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二、2004年《福建地质》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福建地质》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化进程对林权制度变迁的影响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与比较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主要理论依据及概念界定
    2.1 产权和制度变迁理论
        2.1.1 产权
        2.1.2 产权制度
        2.1.3 产权制度变迁
    2.2 林权和林权制度变迁
        2.2.1 林权
        2.2.2 林权制度
        2.2.3 林权制度变迁
3 工业化进程的阶段划分
    3.1 工业化概述
    3.2 工业化进程的判定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
    3.3 河北省工业化进程阶段划分
    3.4 改革开放后各省(市)工业化进程比较
        3.4.1 对比省(市)的选取
        3.4.2 各省(市)工业化进程的比较
4 前工业化阶段建国初期的林权制度变迁
    4.1 建国初期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4.1.1 经济发展的资源限制
        4.1.2 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型和低级化
        4.1.3 农业占据主导地位
    4.2 建国初期对森林资源需求的特征
    4.3 地主私有转变为农户私有的动因分析
        4.3.1 农民对森林资源的诉求
        4.3.2 政府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4.3.3 私有林权的路径依赖
        4.3.4 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博弈
    4.4 建国初期林权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4.4.1 林权制度安排依附于土地制度安排
        4.4.2 对农户私有林权最大限度的保护
        4.4.3 规模大小决定林权类型
        4.4.4 积极鼓励植树造林
        4.4.5 林地产权与林木产权相统一
        4.4.6 林权各具体权利分割性较弱
    4.5 对不同林权类型配置结构的分析
        4.5.1 单一林权主体的权利配置结构
        4.5.2 多个林权主体的权利配置结构
    4.6 农户私有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评价
        4.6.1 林业投资不断增加
        4.6.2 毁林行为日益突出
        4.6.3 造林面积不断增加
        4.6.4 森林面积有所增加
        4.6.5 林业产值有所提高
    4.7 本章小结
5 工业化初期的林权制度变迁
    5.1 工业化初期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5.1.1 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
        5.1.2 经济快速增长与间歇性后退相伴而生
        5.1.3 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型和强破坏性
        5.1.4 城市化进程缓慢推进
    5.2 工业化初期对森林资源需求的特征
    5.3 私有林权向集体林权的转变
        5.3.1 导致林权集体化的动因分析
        5.3.2 林权集体化程度逐渐增强的变迁过程
        5.3.3 集体林权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5.3.4 对不同林权类型配置结构的分析
        5.3.5 集体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评价
    5.4 集体林权形式下的国有林权
        5.4.1 林权国有化程度增强的动因分析
        5.4.2 集体林权形式下的国有林权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5.4.3 集体林权形式下的国有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评价
    5.5 林权集体化程度弱化阶段
        5.5.1 林权集体化程度减弱的动因分析
        5.5.2 权力下放后集体林权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5.5.3 对不同林权类型配置结构的分析
        5.5.4 权力下放后集体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评价
    5.6 林权私有化程度增强阶段
        5.6.1 林权私有化程度增强的动因分析
        5.6.2 私有化程度增强的林权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5.6.3 对不同林权类型配置结构的分析
        5.6.4 私有化程度增强的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评价
    5.7 本章小结
6 工业化中期的林权制度变迁
    6.1 工业化中期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6.1.1 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和高级化
        6.1.2 工业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
        6.1.3 人们对改善生态状况的需求不断增加
        6.1.4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6.2 工业化中期对森林资源多种功能的需求
    6.3 工业化中期林权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6.3.1 林产品市场化程度增强
        6.3.2 要素和林产品相对价格变化
        6.3.3 森林资源的稀缺性进一步增强
        6.3.4 农户对森林资源经济价值的需求不断增加
    6.4 林权私有化程度不断增强的过程
    6.5 工业化中期林权制度安排的基本特征
        6.5.1 对森林资源多功能的关注程度逐渐增加
        6.5.2 更加注重林种与林权之间的关系
        6.5.3 林权客体和权利的分离与整合
        6.5.4 更加注重配套措施的完善
        6.5.5 林权下放形式多样化
    6.6 工业化中期林权制度安排的政策效果评价
        6.6.1 造林面积呈波动式变化
        6.6.2 木材产量呈波动式变化
        6.6.3 森林资源存量大幅增加
        6.6.4 林业产值波动式变化
        6.6.5 林业投资快速增长且投资主体多元化
    6.7 本章小结
7 林权制度变迁路径依赖及政策效果比较
    7.1 河北省林权制度变迁路径依赖
    7.2 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比较
        7.2.1 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
        7.2.2 私有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比较
        7.2.3 集体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比较
        7.2.4 国有林权制度安排政策效果的比较
    7.3 本章小结
8 河北省未来工业化进程对林权配套措施的影响
    8.1 未来工业化进程对森林资源的需求特征
    8.2 对河北省农户合作意愿的分析
        8.2.1 农户进行合作需满足的条件
        8.2.2 对问卷的统计分析
        8.2.3 logistic回归分析
        8.2.4 大户与小户之间的博弈分析
    8.3 对不同林种进行补偿的分析
        8.3.1 农户经营林种的现状及影响
        8.3.2 农户选择林种的影响因素分析
        8.3.3 政府与农户之间就林种选择问题的博弈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发表论文

(2)《今天》(1978-1980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异端"的出现
    第二节 集体记忆:还原历史的可能性
    第三节 《今天》之于"新时期文学"
    第四节 与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有关的几个问题
第一章 地火依然在运行:《今天》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内部读物的出版与阅读
    第二节 地下沙龙活动
    第三节 个体与群落:知青地下文学创作
    第四节 发声的新场所
第二章 《今天》的创刊到停刊
    第一节 《今天》的创刊
    第二节 《今天》编辑与发行
    第三节 围绕《今天》的系列活动:作品讨论会、诗歌朗诵会、星星画展
    第四节 停刊
第三章 《今天》的创作论
    第一节 《今天》作品概述
    第二节 与《今天》有关的几位诗人
    第三节 面对"伤痕文学"
第四章 "今天派"与"朦胧诗论争"
    第一节 《今天》与《诗刊》
    第二节 《今天》与"朦胧诗论争"
    第三节 朦胧诗·新诗潮·今天派
附录一:文革期间地下读书活动所涉及的相关书目(部分)
附录二:《今天》主要成员简要年表(附(一)"白洋淀诗群"主要成员简要年表,附(二) 星星画展主要成员简要年表)截止到1989年
附录三:《今天》杂志目录
附录四:根据鄂复明在《沉沦的圣殿》中提供的《今天》编辑部活动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4)野三坡地质公园旅游修订规划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地质公园的资源评价
        1.2.2 地质公园的GIS应用
        1.2.3 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
        1.2.4 地质公园规划建设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地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条件
    2.4 水文条件
    2.5 动植物资源
    2.6 历史文化
3 景观资源调查及空间分析
    3.1 地质遗迹景观调查
        3.1.1 嶂谷地质地貌景观
        3.1.2 北方岩溶地貌景观
        3.1.3 花岗岩断裂构造地貌景观
        3.1.4 古生物化石遗迹
    3.2 其他景观资源调查
        3.2.1 历史遗迹
        3.2.2 红色文化
    3.3 地质景观结构及空间分析
        3.3.1 结构分析
        3.3.2 空间分布分析
    3.4 小结
4 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4.1 评价体系的构建
    4.2 资源价值评价
        4.2.1 生态价值评价
        4.2.2 美学价值评价
        4.2.3 科研文化价值评价
    4.3 公园环境评价
        4.3.1 景点地域组合评价
        4.3.2 旅游环境质量评价
    4.4 旅游条件评价
    4.5 综合评价
    4.6 小结
5 可持续发展测算
    5.1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1.1 指标体系结构与指标选取
        5.1.2 指标层变量量化
        5.1.3 野三坡指标层变量量化
    5.2 野三坡可持续度测算
        5.2.1 生态效益指数(Index of Ecological Benefit,IEB)
        5.2.2 社会效益指数(Index of Social Benefit,ISB)
        5.2.3 经济效益指数(Index of Economical Benefit,IEB1)
        5.2.4 可持续度(Degre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SD)
    5.3 小结
6 空间总体布局及功能区项目策划
    6.1 功能区划分
    6.2 功能区项目策划
        6.2.1 百里峡峡谷风光游览区
        6.2.2 龙门天关长城文物保护区
        6.2.3 白草畔原始森林保护区
        6.2.4 拒马河避暑疗养游乐区
        6.2.5 鱼谷洞奇泉怪洞游览区
        6.2.6 金华山寻奇狩猎区
    6.3 旅游线路
    6.4 小结
7 环境保护规划
    7.1 保护区等级划分
        7.1.1 一级保护区
        7.1.2 二级保护区
        7.1.3 三级保护区
    7.2 环境承载力测算
    7.3 小结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发表文章

(5)相关国别大坝安全监管实践现状概览(论文提纲范文)

1 澳大利亚
    1.1 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
        1.1.1 大坝安全法律框架
        1.1.2 大坝安全责任
        1.1.3 对大坝安全独立监管的部署
    1.2 大坝分类
        1.2.1 分类的主要原则
        1.2.2 大坝分类规范
    1.3 技术框架概览
2 巴西
    2.1 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
        2.1.1 大坝安全法律框架
        2.1.2 大坝安全责任
        2.1.3 对大坝安全独立监管的部署
    2.2 大坝分类
3 加拿大
    3.1 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
        3.1.1 大坝安全法律框架
        3.1.2 大坝安全责任
        3.1.3 对大坝安全独立监管的部署
    3.2 大坝分类
        3.2.1 大坝分类的主要原则
        3.2.2 大坝分类概览
4 法国
    4.1 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
        4.1.1 大坝安全法律框架
        4.1.2 大坝安全责任
        4.1.3 对大坝安全独立监管的部署
    4.2 大坝分类
5 德国
    5.1 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
        5.1.1 大坝安全法律框架
        5.1.2 大坝安全责任
        5.1.3 对大坝安全独立监管的部署
    5.2 大坝分类
        5.2.1 大坝分类的主要原则
        5.2.2 大坝分类概览
    5.3 技术框架概览
6 英国
    6.1 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
        6.1.1 大坝安全法律框架
        6.1.2 大坝安全责任
        6.1.3 对大坝安全独立监管的部署
    6.2 大坝分类
        6.2.1 大坝分类的主要原则
        6.2.2 大坝分类概览
    6.3 技术框架概览
7 印度
    7.1 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
        7.1.1 大坝安全法律框架
        7.1.2 大坝安全责任
        7.1.3 对大坝安全独立监管的部署
    7.2 大坝分类
    7.3 技术框架概览
    7.4 补充信息
8 俄罗斯
    8.1 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
        8.1.1 大坝安全法律框架
        8.1.2 大坝安全责任
        8.1.3 对大坝安全独立监管的部署
    8.2 大坝分类
        8.2.1 大坝分类的主要原则
        8.2.2 大坝分类概览
    8.3 技术框架概览
9 塞尔维亚
    9.1 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
        9.1.1 大坝安全法律框架
        9.1.2 大坝安全责任
        9.1.3 对大坝安全独立监管的部署
    9.2 大坝分类
        9.2.1 大坝分类的主要原则
        9.2.2 大坝分类概览
    9.3 技术框架
1 0 美国
    1 0.1 大坝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则
        1 0.1.1 大坝安全法律框架
        1 0.1.2 大坝安全责任
        1 0.1.3 对大坝安全独立监管的部署
    1 0.2 大坝分类
        1 0.2.1 大坝分类的主要原则
        1 0.2.2 大坝分类概览
    1 0.3 技术框架概览

(6)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意义
        1.1.1 小辞书 大民生
        1.1.2 辞书出版是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建设
        1.1.3 辞书出版是一个国家话语权的体现
        1.1.4 辞书是意识形态的载体
        1.1.5 辞书出版是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1.1 建立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1.2.1.2 总结经验 找出规律
        1.2.1.3 分析知识辞书出版的影响因素
        1.2.1.4 探讨知识辞书发展对策
        1.2.2 研究思路
        1.2.2.1 理论驱动
        1.2.2.2 摸清家底
        1.2.2.3 找出问题
        1.2.2.4 提出对策
        1.2.3 研究方法
第2章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
    2.1 知识辞书系列化
        2.1.1 知识辞书系列化
        2.1.2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内容
    2.2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状况
        2.2.1 知识辞书系列化理论的研究
        2.2.2 知识辞书系列化状况的研究
        2.2.2.1 辞书系列化现状的研究
        2.2.2.2 辞书系列化历史的研究
        2.2.3 知识辞书系列化建设的研究
    2.3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理论和材料
        2.3.1 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理论原则
        2.3.1.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2.3.1.2 系统观
        2.3.1.3 辞书类型学理论
        2.3.2 汉语知识辞书系列化研究的材料
第3章 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3.1 国外主要的辞书分类学说
    3.2 国内主要的辞书分类学说
    3.3 汉语知识辞书类型体系
        3.3.1 普及型与学术型知识辞书
        3.3.2 大型、中型、小型知识辞书
        3.3.3 单科、多科、百科、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3.3.4 单语、双语、多语知识辞书
第4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简介
    4.1 汉语知识辞书起步期
        4.1.1 单科知识辞书
        4.1.2 多科知识辞书
        4.1.3 百科知识辞书
        4.1.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2 汉语知识辞书的转折期
        4.2.1 单科知识辞书
        4.2.2 多科知识辞书
        4.2.3 百科知识辞书
        4.2.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3 汉语知识辞书的繁荣期
        4.3.1 单科知识辞书
        4.3.2 多科知识辞书
        4.3.3 百科知识辞书
        4.3.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4.4 汉语知识辞书的新世纪
        4.4.1 单科知识辞书
        4.4.2 多科知识辞书
        4.4.3 百科知识辞书
        4.4.4 专题、专名知识辞书
第5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影响因素
    5.1 辞书内部世界
        5.1.1 辞书研究影响知识辞书编纂出版
        5.1.2 知识辞书类型理论影响辞书的策划与编纂出版
        5.1.3 知识辞书编纂理念影响知识辞书编纂出版
    5.2 语言世界
        5.2.1 汉语汉字类型特征影响汉语知识辞书类型和结构
        5.2.2 语文文字发展的影响
        5.2.3 语言文字研究的影响
    5.3 辞书外部世界
        5.3.1 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
        5.3.2 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政策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3 国家辞书出版政策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4 政治因素影响知识辞书出版
        5.3.5 政治家对辞书出版的影响
        5.3.6 出版社的意志
        5.3.7 读者需求影响
        5.3.8 辞书编纂出版人才影响辞书出版
        5.3.9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辞书出版发展
第6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规律
    6.1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意识增强
        6.1.1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理念不断提高
        6.1.2 汉语知识辞书出版规划意识不断增强
    6.2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渐趋繁荣
        6.2.1 汉语知识辞书出版数量增多
        6.2.2 汉语知识辞书品种类型增多
        6.2.3 汉语知识辞书体例结构由粗略到详细
        6.2.4 汉语知识辞书分众化趋势明显
第7章 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的发展探索
    7.1 学术界有所作为
        7.1.1 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问题
        7.1.2 正确处理理论借鉴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7.1.3 加强汉语知识辞书理论创新
        7.1.4 加强辞书评论工作
    7.2 出版社有所作为
        7.2.1 加强资源建设和技术革新
        7.2.2 重视辞书用户调查
    7.3 教育机构有所作为
        7.3.1 加强辞书用户教育
        7.3.2 加快培养辞书学专业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2004年《福建地质》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化进程对林权制度变迁的影响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D]. 戴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10(10)
  • [2]《今天》(1978-1980年)研究[D]. 梁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0(11)
  • [3]作者·读者·编者融为一体 刊物才能焕发勃勃生机[J]. 刘志逊. 情报探索, 1998(S1)
  • [4]野三坡地质公园旅游修订规划的基础研究[D]. 孙秋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5]相关国别大坝安全监管实践现状概览[J]. 崔弘毅. 大坝与安全, 2019(06)
  • [6]汉语知识辞书编纂出版分析研究[D]. 孙丹丹. 鲁东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2004年福建省地质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