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都市民俗文化与乡村民俗文化的区别

论都市民俗文化与乡村民俗文化的区别

一、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差异论(论文文献综述)

友燕玲[1](2019)在《论戏曲受众接受心理研究的实践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戏曲的观众,是剧目创作最终的完成者,也是戏曲创作、剧目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自戏曲以成熟的形态出现之时,便有戏曲家关注并重视观众的作用。文章具体分析当代戏曲观众进剧场的行为和接受心理的特性,提出如何在戏曲创作过程中站在观众的角度进行创作,来进一步论证戏曲受众接受心理研究对于戏曲创作的重要作用。

吴迪[2](2019)在《电影民俗学视野下的“讲好中国故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成为影响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为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的国际传播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并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从电影民俗学这个边缘学科入手研究电影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提供了应有的可能。文章除了引言之外,主要内容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民风化镜:电影民俗学的产生”:重新挖掘当代电影中的民俗化现象及民俗事象的流变。我们发现,在“十七年”政治话语中成长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和戏曲电影因其母体的“民族特性”使得当代电影开始具有明显的民俗化倾向;此后八十年代的“新民俗电影”到达巅峰。并且在第五代和第六代电影中的民俗事象也呈现出从由“乡村民俗”到“城市民俗”的转变。不同时期不同电影中的不同民俗事象在不同的层面讲述着“中国故事”。第二章“电影民俗化的审美价值”:电影民俗化使得电影审美层次呈现出从形象观感到心象体验、意义追索和精神超越的深化过程;为电影带来神秘浪漫的审美特征及古朴自然的审美气质;并且可以看作是中国电影民族化的重要标志。第三章“讲好中国故事的电影民俗学机制”:利用文本分析法,从民俗意识、民俗环境、民俗纠葛、民俗原型四个方面对具有民俗化倾向的当代电影故事的创作与观看心理、故事人物、故事冲突和故事主题进行阐述。第四章“讲好中国故事的电影民俗学文化症候及发展策略”:将民俗融入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创作中的一种流行趋势,但却存在对民俗的机械化复制以及欲望化生产,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症候;基于此,从美学和传播两方面,对电影民俗讲好中国故事提出简易策略。

友燕玲[3](2019)在《论戏曲受众接受心理研究的实践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戏曲生产的接受者,是剧目创作最终的完成者、传播者,也是戏曲创作、剧目价值实现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自戏曲以成熟的形态出现之时,戏曲家就开始关注并重视观众的作用。在具体分析当代戏曲观众进剧场的行为和接受心理的特性的基础上,可提出如何在戏曲创作过程中站在观众的角度进行创作赢得票房和市场的问题,并由此来进一步论证戏曲受众接受心理研究对于戏曲创作的重要作用。

苏雷,刘永红[4](2018)在《解构与建构:乡村民俗文化的现代性危机——近20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民俗文化变迁的研究综述》文中提出通过对近年来乡村民俗文化相关文献研究的整理,本文尝试描述我国近20年来乡村民俗文化研究的主要议题、研究内容、特点以及展望。我国乡村民俗文化研究的主要议题有以下几个层面:乡村民俗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乡村民俗文化历史变迁的表征与动力机制、乡村民俗文化的现代性危机与价值重构。乡村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价值性、社会性、政治性、传承性、变异性等诸多内涵,在家庭关系、村庄交往、乡村秩序、历史变迁、现代性型塑等层面都有深刻的影响。围绕乡村治理、文化产业、乡村意义世界建构等方面探索新时期乡村民俗文化的重构之路。

康永征[5](2017)在《转型与重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年俗文化的走向——以山西省G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乡村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积淀,在新型城镇化的结构性推动下,这种文化的变迁呈现出诸如变异、转型、融合等一系列新的特征。年俗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式,从乡村年俗文化的变迁可以看到整个传统文化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走向。关注这种变化,有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胡英英[6](2015)在《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民俗文化保护模式实证研究——以广州市大岭村为例》文中认为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与传承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本文引入自组织理论的相关方法,探究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模式。在分析了民俗文化自组织特性,即开放性、非线性、秩序性和动态平衡性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由基础模块、统筹模块、保障模块构成的保护框架体系。最后以广州市大岭村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大岭村民俗文化的分类、传承困境以及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保护与传承策略,指导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李炳全,张旭东[7](2015)在《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文化心理障碍探析——兼论城乡文化心理的差异及其根源》文中提出由于城乡生产或生活方式及适应它们的文化心理差异,农民工到城市中工作、生活,其原有的不适应城市和社会变化的文化心理和行为部分将成为他们城市适应的文化心理障碍。农民工要想适应城市,就需要将其心理和行为城市文化化、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改变不适应城市和社会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农村文化心理和行为特征,消除其城市适应的文化心理障碍。

李炳全[8](2014)在《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文化心理探析》文中认为由于城乡文化差异,农民工由农村到城市,会经历一个城市文化适应过程,其实质是一种文化迁徙或文化交往过程。它受文化适应原理和文化维模原理的制约,遵循文化进化规律和优势扩散原理,因此,农民工要想适应城市,就应当改变其农村文化心理中不适应城市文化的部分,而这种转变会受到其原有农村文化心理的牢固程度、变动的频次、对原有农村心理的轻视乃至鄙弃、恐惧心理、自卑心理和高傲心理等影响。基于此,农民工应当采取整合策略、主动改变策略、学习策略、消极心理消除策略等。

孙庆久,薛冬岩,刘含颖[9](2014)在《以传统民俗文化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以河北民俗文化为例》文中提出传统民俗文化是农业文明的精髓和代表,也是现阶段提升农村文化,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媒介和载体。本文以河北为例,论述了传统民俗文化在城乡文化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在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形式的同时要积极开掘其精神内涵,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土壤,为传统民俗形式的开展提供"公共空间"和"文化空间"。

杨波[10](2013)在《探析中国当代乡土风情油画的图式表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立足于当下都市文化进程日益强势的环境下,对乡土风情题材油画曾经辉煌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旨在结合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点,论述中国当代乡土风情油画创作的图式创新和价值取向,进一步探索新时期乡土风情油画的创作思路。重点从中国乡土风情油画图式的演变轨迹、构建方式、发展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结合当前中国乡土风情油画的图式表现进行综合研究。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梳理中国乡土风情油画的图式发展历程,主要对图式的演变过程和影响演变的因素进行分析,对我国乡土风情油画的发展及走向做简要的介绍,并结合国外的乡土风情绘画作品与此作对比分析。第二,分析中国当代乡土风情油画的图式特征,归纳总结其创作取材的元素,围绕当下乡土风情油画图式的表现特点进行展开研究。对其现状进行解读,分析影响当代乡土风情油画创作发展的因素。第三,提出中国当代乡土风情油画创作图式发展的方式及可能性,并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与艺术风格对图式进行思考和解析。最后作出结论:乡土风情油画图式创新是艺术家自身文化积淀,以及如何运用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图式的过程,在创作中提炼并走向成熟。所以,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经典乡土风情油画作品的借鉴是当下青年艺术家创新的前提,对我国当代青年油画家个人艺术风格的构建做出思考与建议,并结合自身的绘画创作图式进一步诠释在都市语境下对乡土风情油画的创作精神的坚守

二、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差异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差异论(论文提纲范文)

(1)论戏曲受众接受心理研究的实践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向往美好生活时代里的戏曲受众心理研究
二、戏曲受众接受心理解析
    (一)受众群体不同则接受心理不同
        1. 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的接受心理不同
        2. 不同痴迷程度的观众的接受心理不同
        3. 不同生活环境的观众的接受心理不同
    (二)演出环境不同则接受心理不同
        1. 仪式性演出环境的受众心理
        2. 封闭式剧场中的受众心理
        3. 开放式广场中的受众心理
    (三)戏曲受众的群体性心理
        1. 群体心理的特殊性
        2. 剧场群体心理的特殊性
三、研究戏曲观众接受心理对戏剧创作的促进作用
    (一)研究观众接受心理对指导编剧进行创作的作用
    (二)研究观众接受心理对导演创作的指导作用
    (三)研究观众接受心理对演员表演的激发作用
    (四)观众接受心理对剧目价值实现的意义
四、研究戏曲受众接受心理对当下戏曲事业的现实指导
    (一)从戏曲受众接受心理特征出发开展戏曲工作
        1. 根据“看熟戏”的心理,多做“老戏新演”的创作。
        2. 根据追求愉悦的心理,多运用传统戏结构方式进行剧本创作。
        3. 根据“看名角”的心理,多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二)从戏曲受众接受心理特征出发进行观众培养
        1. 培养潜在观众,要加强对戏曲宣传的力度。
        2. 留住现有观众,要演出观众愿意看的剧目。
        3. 正确引导观众,要加强戏曲评论的力度。

(2)电影民俗学视野下的“讲好中国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民风化镜:电影民俗学的产生
    1.1 当代“十七年”(1949-1966)电影:“民俗事象”对宏大历史叙事的修辞与抚慰
        1.1.1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柳因迎春生新叶
        1.1.2 戏曲电影:一枝红杏出墙来
    1.2 新时期以来当代电影中“民俗事象”的流变
        1.2.1 “民俗事象”对20 世纪80 年代电影创作的价值启蒙
        1.2.2 第五代导演的“新民俗电影”对“乡村民俗”的造型化与隐喻
        1.2.3 第六代导演的“城市电影”对“城市民俗”的私人化与反思
第2章 电影民俗化的审美价值
    2.1 电影审美层次的深化
    2.2 电影审美风格的新变
        2.2.1 神秘浪漫的审美特征
        2.2.2 古朴自然的审美气质
    2.3 电影民族化的重要标志
第3章 “讲好中国故事”的电影民俗学机制
    3.1 民俗心理渗透的“心理回归”
        3.1.1 编码者:民俗意识的自觉呈现
        3.1.2 解码者:原始主义的心理回归
    3.2 民俗环境塑造的故事人物
    3.3 民俗纠葛构建的故事冲突
        3.3.1 “明知故犯”:相同民俗信息产生的民俗纠葛
        3.3.2 “博弈碰撞”:相异民俗信息产生的民俗纠葛
    3.4 民俗原型承载的故事主题
        3.4.1 民俗原型意象:“傩面具”与“寻找”
        3.4.2 民俗原型象征:对“祖先”的反抗与追慕
第4章 “讲好中国故事”的电影民俗学文化症候及发展策略
    4.1 文化症候
        4.1.1 机械化复制:民俗事象的“在场”与文化意义的“缺席”
        4.1.2 欲望化生产:文化消费的“狂欢”与民族心理的“异化”
    4.2 发展策略
        4.2.1 美学策略:民俗叙事经验的传承与开拓
        4.2.2 传播策略:“把关人”与“能见度”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论戏曲受众接受心理研究的实践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新时代戏曲受众心理研究
2 戏曲受众接受心理解析
    2.1 受众群体不同则接受心理不同
        2.1.1 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的接受心理不同。
        2.1.2 不同痴迷程度的观众的接受心理不同。
        2.1.3 不同生活环境的观众的接受心理不同。
    2.2 演出环境不同则接受心理不同
        2.2.1 仪式性演出环境的受众心理。
        2.2.2 封闭式剧场中的受众心理。
        2.2.3 开放式广场中的受众心理。
    2.3 戏曲受众的群体性心理
        2.3.1 群体心理的特殊性。
        2.3.2 剧场群体心理的特殊性。
3 戏曲观众接受心理促进戏剧创作解析
    3.1 观众接受心理对指导编剧创作的作用
    3.2 观众接受心理对导演创作的指导作用
    3.3 观众接受心理对演员表演的激发作用
    3.4 观众接受心理对剧目价值实现的意义
4 戏曲受众接受心理研究对当下戏曲事业的现实指导
    4.1 从受众接受心理特征出发开展戏曲工作
        4.1.1 根据“看熟戏”的心理, 多做“老戏新演”的创作。
        4.1.2 根据追求愉悦的心理, 多运用传统戏结构方式进行剧本创作。
        4.1.3 根据“看名角”的心理, 多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4.2 从受众接受心理特征出发进行观众培养
        4.2.1 培养潜在观众, 要加强对戏曲宣传的力度。
        4.2.2 留住现有观众, 演出观众愿意看的剧目。
        4.2.3 正确引导观众, 要加强戏曲评论的力度。

(4)解构与建构:乡村民俗文化的现代性危机——近20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民俗文化变迁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规范与秩序:乡村民俗文化的内涵描述
二、嵌入性与再地方化:乡村民俗文化变迁的基本逻辑
    (一) 乡村民俗文化物质象征体系的消解
    (二) 乡村民俗文化内容的异化与调适
    (三) 国家力量在乡村民俗文化仪式实践中的“深度在场”
三、市场化与主体性:乡村民俗文化变迁的动力机制
    (一) 乡村治理的外力输入与村庄社会内部的力量动员
    (二) 市场化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挤压
    (三) 乡村民俗文化的价值性与农民主体性的结合
四、回归与融合:乡村民俗文化的价值重构
    (一) 将乡村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
    (二) 将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乡村建设当中
    (三) 将乡村民俗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

(5)转型与重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年俗文化的走向——以山西省G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年俗文化的淡化
    (一) 乡村的消逝
    (二) 传统年俗文化的淡化
        1.“小年”记忆的消亡。“小年”是春节的序曲, 但现在人们对于小年的记忆已经变得模糊。
        2. 除夕气氛的衰退。春节的高潮是除夕, 但除夕的气氛却日益衰退。
        3. 拜年习俗的变味。
        4. 社火活动日渐式微。
二、传统年俗文化淡化的原因与结果
    (一) 原因
    (二) 结果
三、新型城镇化中乡村年俗文化的转型
    (一) 转型的原因与可能
    (二) 转型的过程
四、传统年俗文化的重塑
    (一) 年俗文化基础的重塑
    (二) 生活方式的重塑
    (三) 角色认同感的重塑

(7)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文化心理障碍探析——兼论城乡文化心理的差异及其根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产方式是文化心理最为重要的根源之一
二、农村和城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其文化心理和行为差异
    (一)农业生产方式与农村文化心理
    (二)城市工商业生产方式与城市文化心理
三、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文化心理障碍的消除
    (一)农民工心理和行为的城市化
    (二)心理和行为的现代化和后现代化

(8)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文化心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民工的文化心理转变是其城市适应的基础
    (一)农民工的城市文化心理化是文化适应的必然要求与结果
    (二)农民工的城市文化心理化是文化进化规律和优势扩散原理使然与体现
二、影响农民工适应城市的文化心理转变的因素
    (一)原有农村文化心理的牢固程度
    (二)变动频繁
    (三)轻视乃至抛弃自己的农村文化
    (四)恐惧心理
    (五)自卑心理与高傲心理
三、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策略或建议
    (一)整合策略
    (二)主动改变策略
    (三)学习策略
    (四)消除不良心理

(9)以传统民俗文化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以河北民俗文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民俗文化的形式、特征和意义——以河北为例
二、传统民俗文化来促进和提升农村文化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结语

(10)探析中国当代乡土风情油画的图式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图式
        1.3.2 艺术图式
        1.3.3 乡土风情油画
第一章 植根于民族土壤的中国乡土风情油画
    第一节 中国乡土风情油画图式的演变过程
        (一) 乡土绘画的萌芽期
        (二) 乡土绘画发展的转折期
        (三) 乡土绘画发展的繁荣期
    第二节 影响中国乡土风情油画图式演变的因素
        (一) 图式受审美导向与社会生活需求所致
        (二) 现有的民俗图式为乡土风情油画创作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 不同地域风貌为乡土风情油画创作提供了多样的表现主题
        (四) 中西合璧推动乡土风情油画表现图式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当代乡土风情油画创作的图式特征
    第一节 中国乡土风情油画图式的取材
        (一) 借鉴民间传统美术
        (二) 以地域风貌为主要表现内容
        (三) 以民俗活动为描绘对象
    第二节 乡土风情油画图式表现的特点
        (一) 个性化的风格式样
        (二) 民族化造型审美意识
        (三) 受民间程式化构图形式与个体审美取向的支配
第三章 对中国当代乡土风情油画现状的解读
    第一节 多元发展的当代乡土风情油画
    第二节 当代乡土风情油画创作图式存在的问题
        (一) 精神内涵的缺失
        (二) 对现有图式符号的复制
    第三节 影响当代乡土风情油画创作发展的因素
        (一) 创作者对民俗文化认知不足
        (二) 都市文化对乡村民俗文化冲击
        (三) 美术市场商业运作的影响
第四章 中国当代乡土风情油画的坚守与创新
    第一节 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学习认识与借鉴
    第二节 探索与创新乡土风情油画图式
        (一) 对名家风格样式的学习
        (二) 寻找符合自己的艺术符号
        (三) 创新与突破
    第三节 都市化语境下乡土风情油画图式的坚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主要艺术活动及所获的奖项

四、城市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差异论(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戏曲受众接受心理研究的实践意义[J]. 友燕玲. 民族艺林, 2019(02)
  • [2]电影民俗学视野下的“讲好中国故事”研究[D]. 吴迪. 南昌大学, 2019(02)
  • [3]论戏曲受众接受心理研究的实践意义[J]. 友燕玲.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1)
  • [4]解构与建构:乡村民俗文化的现代性危机——近20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民俗文化变迁的研究综述[J]. 苏雷,刘永红. 党政干部学刊, 2018(11)
  • [5]转型与重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传统年俗文化的走向——以山西省G市为例[J]. 康永征.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12)
  • [6]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民俗文化保护模式实证研究——以广州市大岭村为例[A]. 胡英英. 2015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 2015
  • [7]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文化心理障碍探析——兼论城乡文化心理的差异及其根源[J]. 李炳全,张旭东.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 [8]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文化心理探析[J]. 李炳全. 肇庆学院学报, 2014(03)
  • [9]以传统民俗文化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以河北民俗文化为例[J]. 孙庆久,薛冬岩,刘含颖. 参花(下), 2014(04)
  • [10]探析中国当代乡土风情油画的图式表现[D]. 杨波. 西南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论都市民俗文化与乡村民俗文化的区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