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个一”的思考

关于“四个一”的思考

一、关于“四个一”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群,司海平[1](2020)在《人才工程的科研产出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人才工程对学者科研产出,对于深入认识人才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如何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4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样本,考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在入选该人才工程前后的科研产出变化规律,实证分析人才工程是否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入选学者的科研产出。结果表明:2014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在短期激励了入选学者提高科研产出,但长期来看,人才工程的激励效应并不显着。具体而言,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入选学者在获得荣誉称号一年后的科研成果达到顶峰,在获得荣誉称号两年后的科研成果逐年下降。围绕人才工程如何同时兼顾短期与长期激励效应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杜林霖[2](2020)在《浅谈军事博物馆面向青少年组织开展社教活动──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四个一”活动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北京市政府于2014年出台了《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政办【2014】52号),明确提出实施"一十百千工程",要求:强化实践体验,

胡伟,张斌[3](2020)在《中小学体育教师“四个一”评价指标构建及实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文献资料法,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评价的现状,构建评价指标,付诸实践。评价指标的构建对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具有诊断、引导、激励的作用。构建体育教师"四个一"评价体系,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上好一堂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带好一支队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加入一个工作室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形成一项成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方璐瑶[4](2020)在《陕西省A县金融精准扶贫调研报告》文中认为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的关键时刻,“脱贫攻坚”是我国各族人民各地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重大战略。为了消除贫困,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一起攻坚克难,进一步推动实施精准扶贫,而“金融扶贫”是扶贫工作中的关键一环,核心是瞄准贫困户的实际需求,推进“输血式”为“造血式”,提升农户生产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难题,提升贫困户的收入。金融扶贫要求政府进一步发挥财政的作用,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发挥金融机构的资源优势,运用多种金融服务手段支持贫困地区,帮助国家和地方政府分担财政压力,统筹社会资本,发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作用,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目前,我国在金融精准扶贫上仍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找准角度和方向运用金融手段来解决贫困问题。为进一步掌握我国目前金融精准扶贫的现状,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分析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金融扶贫相关工作,本文选取了陕西省A县为调研区域,以小见大,来反映我国贫困地区的金融精准扶贫情况。陕西省2019年实现了57.88万贫困人口脱贫,剩余建档立卡贫困户18.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75%,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11.4%,超额完成了2019年的减贫任务。作为西北地区具具代表性的省份,陕西省贫困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深。笔者选取了陕西南部具有代表性的深度贫困县A县,该县集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区、革命老区贫困县和国务院规定的重点扶贫开发县为一体,调研价值较大。本文采取了资料查询、问卷调查、访谈等调研方法,选取了A县茶镇、高川镇、两河口镇等6个镇12个村进行实地调研,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对A县政府金融办、扶贫办、农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进行人员访谈和实地走访。通过调查农户的基本家庭信息、信贷需求情况、产业扶贫情况以及对当地金融扶贫政策的了解度和满意度,结合政府、金融机构等相关工作人员的访谈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在充分了解了A县当前主要金融扶贫政策、进展和绩效的情况下,再融合当地的经济现状和产业基础,深度分析该县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和切实存在的问题。明确了A县为完成脱贫任务,实行多项举措协调并行的做法,主要是: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的作用、落实扶贫小额信贷平台、建设“四个一”产业扶贫新模式、升级苏陕扶贫协作平台和电商平台等,这些做法使A县脱贫人数快速增长、经济高速发展、超额完成了近三年的脱贫任务。当然笔者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A县在金融精准扶贫中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不完善、金融机构扶贫动力不足,缺乏创新力、金融扶贫精准性差、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以及产业扶贫缺乏可持续性等。整篇报告根据现状—做法—问题—启示—解决方法的写作思路逐步展开,并探讨了我国其他地区金融扶贫的优秀做法,这些做法引入了报告对于改进A县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新思路,结合A县实际,对解决A县扶贫难题,提高扶贫效率提供了借鉴。基于此,文中也提出了对于改进A县金融扶贫模式的对策和建议,从政府、金融机构和贫困户三个角度出发: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改进小额信贷的风险管理和风险补偿机制、创新“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推进A县扶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等。其中针对“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进行重点阐述,提出延伸和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增强商业性保险机构的作用、扩大互助资金协会的职能、构建农业供应链式扶贫等,以此来解决融资难题,提升产业扶贫效果。本文针对陕西省A县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和建议,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当地的金融扶贫工作,提高扶贫效率,解决扶贫障碍,早日实现全县脱贫的扶贫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为我国西北地区的其他县域金融扶贫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帮助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贡献一点力量。

张小勇[5](2020)在《农村小学语文实施“四个一”教学模式的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提升,农村小学教育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虽然新课改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深入已经使得农村小学教学现状得到了不错的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教学中仍存在有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配备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采取怎样的措施完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逐渐成为了教师们需要立刻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本文将以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实施"四个一"为例,通过分析探讨给出有效的教学措施,促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

王岳[6](2019)在《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不同地域、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均加快了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为我国未来建立统一完善的空间规划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大以来,启动了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成立自然资源部,整合各部委的空间规划职能,从管理体制上为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创立了先决条件,开展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显迫切。从实践层面来看,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具有“直辖体制、省域架构”的双重特征。重庆的市情也反映出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探索,既是自下而上推动国家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的地方探索,也可为我国其他广大地区带来更多启示。从学术层面来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研究有利于促进城乡规划学与生态学、地理学、空间治理等学术研究在现有纵向延伸的基础上,积极吸纳其他空间类规划学科优势、实现学术研究横向拓展,实现“空间规划”研究的学术发展。为此,以生态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以及空间治理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思考空间规划体系的价值导向、对象认知、技术构成和协调模式,结合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具体改革与实践经验,从理论构建、演变历程、实践探索和趋势研判等四个方面,开展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首先,梳理了国土空间“多尺度-多类型-多价值”的科学认知,提出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通过对国土空间的多尺度逻辑、多类型构成和多价值差异等理论问题分析,诠释了传统空间类规划对国土空间的多尺度分割、多类型错配和多价值缺失等基本矛盾。从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发展理念的视角,重新构建了空间规划体系的尺度学逻辑、类型学构成和多价值约束。研究指出,在传统“多龙治水”体制下的改革路径,不能解决空间规划体系的结构性矛盾。顺应国家和地方机构改革趋势,需要逐步构建1个规划+1个部门+1个法规+1个平台等四个“1”组成的空间规划体系。其次,立足地方实际,研究重庆空间格局及规划体系发展历程,提出了构建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现实基础。以时间为脉络,从重庆城乡空间格局和空间规划两个方面,分别对解放以来至1980年代的萌芽阶段、1980年代至重庆直辖前的成长阶段、直辖后十年期间的发展阶段、2007-2013年期间的交织阶段等四个历史时期,系统研究了解放以来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历程,阐明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在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管理机构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等三个方面的发展基础和现实约束。第三,以作者具体理论及实践工作为出发点,提炼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由编制体系、管理机构体系、法律法规体系和支撑体系等四个部分构成的实践总结。系统分析了重庆自2013年以来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探索历程,并总结为:形成“五级三类+全覆盖+多规合一”工作模式,以规划全覆盖统筹多级多类编制体系;以现行管理机构的职能延伸推动协同管理机制的完善;以地方条例标准构建适应地域价值判断的法律法规体系;以规划数据集成和交换机制整合跨部门的信息平台支撑体系。研究进一步指出,重庆空间规划体系2013年以来的改革实践,由于不涉及对现行管理机构和制度的调整,在实际运行中存在效率不高、协调统筹难度大等问题。为此,基于前文国土空间科学认知等理论框架研究,研判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发展趋势,即建立四个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实现一个空间规划编制,保障一张蓝图干到底;实现一个空间规划管理机构建设,保障空间治理全域、全要素、全过程管控的一体化;颁布一个空间规划法律法规,将空间规划编制与管理机构设置建设法定化;建设一个空间规划支撑体系,强化空间规划体系的管理与运行。开展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研究,既是应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也是应对各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研究形成的相关结论,可以作为当前我国和地方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工作的参考经验;同时,也可作为学术探索,进一步推动生态学、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以及空间治理等理论体系的融合发展,促进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科学发展。

骆婧婷[7](2019)在《《湖心亭看雪》文本解读与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心亭看雪》选自“小品圣手”张岱的小品文集《陶庵梦忆》,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被选入部编版、人教版等多套初中语文教材中。这样一篇经典课文对于掌握小品文的文体特征、了解晚明文人的复杂心态和审美追求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因此,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确定适合一线教学的教学内容,对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晚明小品文《湖心亭看雪》为研究对象,进行“单篇”课文的教学研究,致力于还原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并通过文本解读、教学解读、教学问题分析,提出合宜的教学建议。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部分:第一章,对《湖心亭看雪》进行文本解读。首先,针对《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文体进行辨析,理解晚明小品文的文体特质。通过知人论世和文本细读,可以发现“这一篇”是作者跨越明亡这一特殊时间节点的遥思往事之作,绝妙雪景描写折射现实心境,亭中世界暗藏温情想象,如此“冷暖”对照的形式隐含了作者的复杂情思。第二章,鉴于《湖心亭看雪》被选入多个版本教材中,从学段分布、课前导语、课下注释和课后习题四个方面对部编本、人教版等五个版本教材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挖掘出《湖心亭看雪》在教材中作为“这一课”的教学价值:朗读与背诵课文;赏析“痕、点、芥、粒”四个量词的妙处;重点品味雪景描写句子的特色;分析句子间相互映衬的关系以把握深层内涵。第三章,30个《湖心亭看雪》的代表性教学课例反映了一线教师对该篇课文的教学情况,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其中存在如下几个教学问题:过于孤立的文言基础知识教学;忽视小品文审美特质的模式化教学;浅表单一的情感理解;不合理的迁移拓展教学。第四章,综合前三章的研究内容,参酌学情,对《湖心亭看雪》的教学提出四点建议:从“炼字炼句处”走进文本和作者;从“两个我”的叙述视角中发现“回忆、现实与想象”;从艺术形式体认作者的复杂情思;明确学法指导,巩固鉴赏方法。第五章,为深化教学建议,对三个不同层次初中学校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以了解学情,在此基础上对《湖心亭看雪》进行同课异构,呈现教学设计三份,以期能为当前一线语文教师的的教学与研究提供更切实的参考与借鉴。第六章,基于《湖心亭看雪》的单篇教学研究,从文体教学和教师备课两方面做出总结与反思。

李瑞波[8](2019)在《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文中指出乡土地理课程的学习,是帮助学生解家乡的重要途径。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是以北京市乡土地理的内容为载体,通过整合与利用最终实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对家乡自然概况以及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深入了解,从而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以及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热情。教师通过整合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不仅能够丰富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内容,也培养教师个人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并对所查阅的内容进行整合与梳理,从而掌握本课题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了解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现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观察以及与一线教师进行交流,最终确定调查对象和问卷内容,通过分发、整理和分析问卷,获取了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现状的相关数据,并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整理,为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最后,采用案例分析法,将学生身边的地理事物与高中地理的内容相结合,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经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现状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北京市乡土地理概况非常了解的学生很少,也较少有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学校很少专门开设乡土地理课程,教师多采用地理课穿插和渗透的方式为学生传授乡土地理的内容。多数学生认为学习乡土地理的内容是有用的,并表示希望以校外实践活动的方式学习乡土地理的相关内容。(2)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整合方面。北京市有着丰富的乡土地理资源,在价值性、趣味性、鲜活性和灵活性的整合原则下,对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搜集和整理具有北京乡土特色的地理资源,并梳理初高中地理教材和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最后建立乡土地理资源与地理课程间的联系,并呈现基于北京乡土特色的地理资源的整合以及基于地理课堂教学和地理实践活动需要的课程资源整合。使得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践经历和体验进行教学,从而促进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实现理论与实践上的统一。(3)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对策和课程案例设计方面。从教师和学校等角度提出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对策,并基于地理核心素养,设计了两个课程案例,分别是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和地理实践活动案例,供一线地理教师参考和使用。

高付元[9](2019)在《“四个一”活动促进家校社教育有机融合》文中提出2014年9月24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制定《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要求:北京市学生在中小学学习阶段至少参加一次天安门升旗仪式,走进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即"四个一"活动),并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办公会议上通过了此意见。通过四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截至目前,"四个一"活动已惠及全市35万名学生,共计126万人次参

张瑛[10](2018)在《创新文化惠民新模式助力农村文化建设——以新疆南疆三地州“四个一批”活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四个一批"文化惠民活动创新模式让基层广大农牧民共享新时期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保障基层农牧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创新途径。因此,开展与当地公共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惠民活动才能满足当地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

二、关于“四个一”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四个一”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人才工程的科研产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理论分析
三、数据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数据描述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
    (二)结果分析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2)浅谈军事博物馆面向青少年组织开展社教活动──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四个一”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军博面向青少年开展社教活动的资源优势
    1. 藏品、展览资源优势
    2. 政策优势
    3. 空间场地资源优势
    4. 合作单位和人才资源优势
二、军博组织开展“四个一”活动的方式方法、实际成效和管理经验
    1. 深入开展考察调研,充分做好前期准备
    2. 建立完善的机制平台,周密制定活动方案
    3. 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三、军博开展青少年社教活动的启示和思考
    1. 找准目标站位,突出优势特色
    2. 健全反馈机制,构建评估体系
    3. 加强资源统筹,规划教育空间
    4. 拓展教育方式,加强创新意识
    5. 培养人才队伍,加强馆校合作

(3)中小学体育教师“四个一”评价指标构建及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小学体育教师“四个一”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的选择
    (二)评价指标的构建
        1. 一级指标4个
        2. 二级指标9个
        3. 三级指标15个
二、中小学体育教师“四个一”评价的实际操作
    (一)启动阶段——宣传引导促认识
    (二)推广阶段——精心谋划促推进
    (三)实施阶段——实践引领促提升
三、中小学体育教师“四个一”评价的分析与思考
    (一)“四个一”评价的分析
        1. 上好一堂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2. 带好一支队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3. 加入一个工作室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4. 形成一项成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二)“四个一”评价的思考
        1.评价指标要考虑教师需求
        2.评价手段要强调与时俱进
        3.评价主体要做到多元参与
        4.评价结果要呈现动态发展

(4)陕西省A县金融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调研背景和调研意义
        1.1.1 调研背景
        1.1.2 调研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调研方案
        1.3.1 调研内容
        1.3.2 调研方法
        1.3.3 调研创新点
第2章 金融扶贫及调查报告理论
    2.1 金融精准扶贫概述
        2.1.1 精准扶贫
        2.1.2 金融精准扶贫
    2.2 调研报告的相关理论及方法
    2.3 陕西省A县金融精准扶贫现状
        2.3.1 经济发展现状
        2.3.2 金融精准扶贫发展现状
第3章 陕西省A县金融精准扶贫调研情况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3.1.1 调查问卷设计
        3.1.2 调查问卷的有效度
    3.2 调查对象的基本分析
        3.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及经济状况
        3.2.2 调查对象对贷款需求和使用情况
        3.2.3 调查对象参与产业扶贫情况调查
        3.2.4 金融扶贫服务需求及满意度调查
    3.3 该县金融精准扶贫主要做法
        3.3.1 发挥政府财政的作用
        3.3.2 落实扶贫小额信贷平台
        3.3.3 建设产业扶贫新模式
        3.3.4 苏陕协作扶贫助力经济发展
        3.3.5 构建电商平台扩宽扶贫渠道
    3.4 金融精准扶贫取得成效
        3.4.1 贫困人口不断减少
        3.4.2 经济不断增长
        3.4.3 扶贫小额信贷不断发展
        3.4.4 产融结合推动产业发展
        3.4.5 其他方面取得的脱贫成效
第4章 金融精准扶贫问题原因分析与优秀经验借鉴
    4.1 金融精准扶贫存在问题及原因
        4.1.1 农村金融服务投入不够
        4.1.2 金融机构参与度不高
        4.1.3 扶贫保障机制不完善
        4.1.4 产业扶贫可持续性差
    4.2 国内金融精准扶贫优秀地区经验借鉴
        4.2.1 新型保险扶贫模式
        4.2.2 邢台市“新型担保方式”
        4.2.3 山东“债券扶贫”
第5章 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得到的启示及建议
    5.1 A县金融扶贫得到的启示
        5.1.1 支持特色产业,提高“精准度”
        5.1.2 “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
        5.1.3 落实扶贫政策推动脱贫
        5.1.4 推进金融机构精准扶贫
    5.2 加强与改进金融扶贫模式的建议
        5.2.1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5.2.2 增强金融机构扶贫力度
        5.2.3 完善扶贫保障和风险补偿机制
        5.2.4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提升可持续性
        5.2.5 优化扶贫产业结构开创,促进产业融合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5)农村小学语文实施“四个一”教学模式的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2.农村小学语文实施四个一教学模式的策略
3.结束语

(6)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政策演进
        1.1.2 国家和地方空间规划体系的实践探索
    1.2 研究对象
        1.2.1 空间规划体系
        1.2.2 重庆市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推动生态文明的转型发展
        1.3.2 探索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与实践
        1.3.3 构建空间治理体系改革的具体路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进展
    2.1 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论基础
        2.1.1 生态学理论的价值导向
        2.1.2 地理学理论的对象认知
        2.1.3 城乡规划学理论的技术构成
        2.1.4 空间治理理论的协调模式
    2.2 国外空间规划体系研究与实践进展
        2.2.1 国外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进展
        2.2.2 国外空间规划体系的实践进展
    2.3 国内空间规划体系研究与实践进展
        2.3.1 国内空间规划体系的研究进展
        2.3.2 国内空间规划体系的实践进展
    2.4 空间规划体系的问题认知
        2.4.1 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
        2.4.2 对当前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认知
    2.5 小结
3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
    3.1 国土空间的科学认知
        3.1.1 国土空间的多尺度逻辑
        3.1.2 国土空间的多类型构成
        3.1.3 国土空间的多价值差异
    3.2 传统空间类规划的基本矛盾
        3.2.1 传统规划类型的空间多尺度分割
        3.2.2 传统规划类型的空间多类型错配
        3.2.3 传统规划类型的空间多价值缺失
    3.3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理论判断
        3.3.1 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发展理念
        3.3.2 构建空间规划体系的尺度学逻辑
        3.3.3 梳理空间规划体系的类型学构成
        3.3.4 回应空间规划体系的多价值约束
    3.4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解决方案
        3.4.1 总体构思
        3.4.2 整体框架
4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历程
    4.1 解放以来至1980 年代的萌芽阶段
        4.1.1 重庆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
        4.1.2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
        4.1.3 小结
    4.2 1980 年代至重庆直辖前的成长阶段
        4.2.1 重庆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
        4.2.2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
        4.2.3 小结
    4.3 直辖后十年期间的发展阶段
        4.3.1 重庆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
        4.3.2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
        4.3.3 小结
    4.4 2007 —2013 年期间的交织阶段
        4.4.1 重庆城乡空间格局的演变
        4.4.2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
        4.4.3 小结
    4.5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现实基础
        4.5.1 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4.5.2 空间规划管理机构体系
        4.5.3 空间规划法律法规体系
        4.5.4 空间规划支撑体系
    4.6 本章小结
5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探索的总体实践
    5.1 面向现实基础的实践探索整体框架
    5.2 以规划全覆盖统筹多级多类编制体系
        5.2.1 “五级三类+全覆盖+多规合一”统筹路径
        5.2.2 以法定规划实现空间分级统筹
        5.2.3 以专业专项规划实现分类统筹
        5.2.4 “全覆盖+多规合一”实现空间全域全要素统筹
    5.3 以管理机构职能延伸构建协同管制机制
        5.3.1 规划委员会机构的协同管制探索
        5.3.2 分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层级协同
        5.3.3 分类管理机构的设置和类别协同
    5.4 以地方条例标准构建适应地域价值的法规体系
        5.4.1 各项规划条例的地域适应性探索
        5.4.2 不同技术规定的价值差异化探索
    5.5 以规划数据集成交换整合跨部门信息平台
        5.5.1 部门内部信息平台的数据完整性
        5.5.2 部门之间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机制
    5.6 小结
6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趋势研判
    6.1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1.0 版”的局限性
        6.1.1 跨部门跨地域规划动态协调的有限效率
        6.1.2 行政职能有限延伸不能解决分割管理根本问题
        6.1.3 法律法规不能满足全域全覆盖全过程管理需求
        6.1.4 分头建设规划支撑体系欠缺信息数据整合
    6.2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2.0 版”构建导向
        6.2.1 落实新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6.2.2 对应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尺度”属性
        6.2.3 对应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类型”属性
        6.2.4 对应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的“价值”属性
    6.3 构建“全域全要素全过程”覆盖的编制体系
        6.3.1 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思想与资源价值观
        6.3.2 构建“五级两类两阶段”的空间规划编制体系
        6.3.3 重点类型空间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6.4 建立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管理机构
        6.4.1 建立对应国家生态与资源管控整合行政机构
        6.4.2 加强内部职能机构的有效延伸与设置
        6.4.3 实现远郊区县空间规划管理机构的有效设置
        6.4.4 强化全市空间规划管理机构末端的建设
    6.5 构建衔接有序顺应地域需求的法律法规体系
        6.5.1 适应重庆空间规划管理地域化需求
        6.5.2 顺应生态文明与资源的底线管控
    6.6 建立智能化系统运作的跨行跨级支撑平台
        6.6.1 建立全市统一的国土空间信息联动平台
        6.6.2 建立基础标准体系和数据共享机制
        6.6.3 实现对全域空间规划实施的全过程管理
    6.7 小结
7 研究结论
    7.1 主要结论
        7.1.1 重庆空间规划的演变历程
        7.1.2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探索实践
        7.1.3 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探索
    7.2 主要创新
        7.2.1 提炼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实践经验
        7.2.2 构建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理论框架
        7.2.3 提出了重庆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路径
    7.3 后续研究展望
        7.3.1 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具体操作方法
        7.3.2 空间规划的实施机制
        7.3.3 空间治理中的区域与部门协调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B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研究课题情况
    C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奖励情况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湖心亭看雪》文本解读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湖心亭看雪》文本解读
    第一节 《湖心亭看雪》的文体定位
    第二节 绝妙雪景描写的微言深意
    第三节 知人论世辨“大喜”、“强饮”
    第四节 回忆·现实·想象:文本中的三个世界
    第五节 “痴”人张岱的“桃花源”
第二章 《湖心亭看雪》教材编撰情况及分析
    第一节 学段分布情况及分析
    第二节 课前导语编撰情况及分析
    第三节 课下注释编撰情况及分析
        一、拼音注释情况
        二、作品及作者介绍
        三、字词注释情况
    第四节 课后习题编撰情况及分析
    第五节 作为课文的教学价值提取
第三章 《湖心亭看雪》教学问题分析
    第一节 过于孤立的文言基础知识教学
    第二节 忽视小品文审美特质的模式化教学
    第三节 浅表、单一的情感理解
    第四节 不合理的迁移拓展教学
第四章 《湖心亭看雪》教学建议
    第一节 从“炼字炼句处”走进文本和作者
    第二节 从“两个我”的叙述视角中发现“回忆、现实与想象”
    第三节 从艺术形式体认作者的复杂情思
    第四节 明确学法指导,巩固鉴赏方法
第五章 以学情为导向的《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第一节 《湖心亭看雪》的学情调查
        一、《湖心亭看雪》的学情调查设计
        二、《湖心亭看雪》的学情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学情导向总结
    第二节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之一
    第三节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之二
    第四节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之三
第六章 教学研究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文体教学:从“这一篇”到“这一类”
        一、以“小”见“大”
        二、由“少”到“多”
        三、从“抒情”到“文化”
    第二节 备课探究:从“这一篇”到“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备课现状的反思
        二、名师专家的备课导向
        三、阅读教学备课的五个支点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附录
    附录A:部编本《湖心亭看雪》原文
    附录B:《湖心亭看雪》在五个版本教材中的课下注释情况
    附录C:《湖心亭看雪》在五个版本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情况
    附录D:30份《湖心亭看雪》教学课例汇总
    附录E:《湖心亭看雪》学情调查问卷

(8)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土地理
        2.1.2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情境认知理论
第3章 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整合与利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针对地理教师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整合和利用的现状调查
        3.1.1 访谈目的及对象
        3.1.2 调查内容
        3.1.3 调查分析
    3.2 针对学生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认知情况的现状调查
        3.2.1 调查目的及对象
        3.2.2 调查内容
        3.2.3 调查分析
    3.3 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3.1 北京市乡土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3.2 北京市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整合
    4.1 整合原则
        4.1.1 价值性
        4.1.2 趣味性
        4.1.3 鲜活性
        4.1.4 灵活性
    4.2 整合过程
        4.2.1 师生共同搜集和整理具有北京乡土特色的地理资源
        4.2.2 梳理初高中地理教材和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
        4.2.3 建立乡土地理资源与地理课程之间的联系
    4.3 基于北京市乡土特色的地理资源整合
        4.3.1 祖国的心脏--北京
        4.3.2 华北平原上的明珠
        4.3.3 四通八达的交通
        4.3.4 京津冀协同发展
        4.3.5 现代化与古韵并存
    4.4 基于地理课堂教学和地理实践活动需要的课程资源整合
        4.4.1 基于地理课堂教学需要的资源整合
        4.4.2 基于地理实践活动需要的资源整合
第5章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对策与课程案例分析
    5.1 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课程案例
        5.1.1 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地理课堂教学案例
        5.1.2 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地理实践活动案例
    5.2 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对策
        5.2.1 提高教师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重视
        5.2.2 加强教师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共享意识
        5.2.3 鼓励地理教师开展相关的社团课程
        5.2.4 学校积极践行北京市教委倡导的实践活动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四个一”活动促进家校社教育有机融合(论文提纲范文)

“四个一”活动首次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
“四个一”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有所获得
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深入开展“四个一”活动

(10)创新文化惠民新模式助力农村文化建设——以新疆南疆三地州“四个一批”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疆南疆三地州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政府对文化建设重视不足
    1.2 经费投入不足, 文化设施建设薄弱, 与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1.3 农村文化队伍建设薄弱
2“四个一批”文化惠民活动创新新模式的开展情况
    2.1“四个一批”文化惠民活动开展的背景
    2.2“四个一批”文化惠民活动创新模式的内容
    2.3“四个一批”文化惠民活动创新模式的成效
    2.4“四个一批”文化惠民活动创新模式的成效
3 如何开展好文化惠民活动助力农村文化建设

四、关于“四个一”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才工程的科研产出效应研究[J]. 李群,司海平.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0(10)
  • [2]浅谈军事博物馆面向青少年组织开展社教活动──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四个一”活动为例[J]. 杜林霖. 军事史林, 2020(07)
  • [3]中小学体育教师“四个一”评价指标构建及实施[J]. 胡伟,张斌. 体育教学, 2020(08)
  • [4]陕西省A县金融精准扶贫调研报告[D]. 方璐瑶.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2)
  • [5]农村小学语文实施“四个一”教学模式的策略分析[J]. 张小勇. 当代家庭教育, 2020(14)
  • [6]重庆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D]. 王岳. 重庆大学, 2019(01)
  • [7]《湖心亭看雪》文本解读与教学研究[D]. 骆婧婷.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9(02)
  • [8]北京市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D]. 李瑞波.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四个一”活动促进家校社教育有机融合[J]. 高付元.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03)
  • [10]创新文化惠民新模式助力农村文化建设——以新疆南疆三地州“四个一批”活动为例[J]. 张瑛. 西藏科技, 2018(10)

标签:;  ;  ;  ;  ;  

关于“四个一”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