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淫羊藿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论文文献综述)
周婷,屈凯,陈志永,潘龙康,刘厚利,秦登,刘月梅,刘双,何莉,许建秦[1](2022)在《名中医许建秦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许建秦主任医师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许建秦主任医师诊治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医案,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数据规范化录入,对性味归经、高频用药、核心药物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收录方剂126首,涉及药物142味,处方药物多选用温性药物、甘性药物;归经多属脾、肝、肺、胃、肾经;高频药物包括山药、黄芪、红花、炒僵蚕等42种,并得到了5个核心药物组合等。结论:通过对许建秦主任医师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用药规律的总结和分析,为治疗DPN临床经验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进一步临床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赵晓丽[2](2021)在《中西汇通论述六经辨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之探索》文中提出目的1.秉承传承经典、服务临床的宗旨,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六经辨证模型为基础,探索与总结六经辨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可行性,试图对现代医家六经辨治此病的代表性观点提供客观与全面的解读。2.整理吴深涛教授运用六经辨证思想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思路,深入挖掘导师的临证思想。并以六经辨治2型糖尿病为基础,初步探索与总结中西汇通思想在此病此辨证法中的运用。方法1.以“六经”、“六经辨证”、“糖尿病”、“经方”等关键词检索文献,整理文献资料,并结合自已所学,对六经辨证法的研究概况、现代医家运用六经辨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现状做一综述和概括。2.通过门诊观察学习导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证医案,日常向导师请教,学习导师推荐的相关书藉等方法,并结合自已所学所想(尤其注重学习中西汇通思想),深入认识六经辨证法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关系,总结与整理导师运用六经辨证法在此病中的临证经验。结论1.自《伤寒杂病论》问世以来,研究伤寒的学者众多,发展至近代,六经辨证法的核心内容已逐步揭示。“六经钤百病”,但通过搜索文献,发现用系统的六经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学者并不算多,且各家所述侧重点不同,有待进一步求同存异,融汇贯通。2.吴深涛教授认为2型糖尿病与六经关系密切,其以由胰腺、胃肠、肌肉组成的太阴阳明脾胃轴为核心,对平稳血糖浓度起决定性作用;与由肝、脂肪组成的少阳厥阴肝胆轴密切相关,对平稳血糖浓度起主要的调节作用;与由肾、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组成的少阴太阳轴次相关,对平稳血糖浓度起相对次要的调节作用。治疗上,主张首辨阴阳,根据六经传变,大致可分热化传变途径与寒化传变途径。热化者,经阳明(多兼少阳,太阴虚象不显)——少阴热化——厥阴寒热错杂途径传变,其核心病理机制为素体阳明胃经燥热,致热郁气壅,机体能量过盛。因情绪、压力等精神因素常兼少阳肝胆之气郁滞,少阳、阳明的郁热表现为糖脂代谢紊乱,高糖、高脂刺激产生糖毒性、脂毒性,即产生浊、毒、热、痰、饮等病理产物,使机体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此时疾病尚在气分,多由外因损伤胰岛功能和产生胰岛素抵抗,导致本病的发生。随后各类炎症因子活化机体凝血系统,热化传入少阴血分,病理产物瘀血进而产生,同时常伴慢性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的亢进。最终传入厥阴,多阴阳两虚,寒热错杂,内分泌代谢严重紊乱,易出现血糖忽高忽低的阴阳离决之象。针对此传变途径的核心病理机制,吴师自拟化浊解毒汤治以清泄少阳郁热,清解阳明热毒,兼清化少阴血热、血瘀,临床实践证明,此方对该传变途径的早期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寒化者,经太阴(多兼少阳,阳明燥热不显)——少阴寒化——厥阴寒热错杂途径传变。此传变途径主要病理机制大致为素体太阴脾虚,先天胰岛,肌肉、脂肪等糖库、脂库发育或贮备欠佳致易发生胰岛功能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常兼少阳肝气郁滞导致血糖调节易紊乱等,最终导致本病的发生,此时尚在气分。之后太阴寒化传入少阴血分,多表现为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低下,表现明显阳虚寒象。阳虚则血液运行迟缓,瘀血生成,微循环障碍,加重胰岛功能损伤与胰岛素抵抗。最终传入厥阴,与热化传变途径结局相似,但整体传变过程以表现寒象为主。针对此传变途径的核心病理机制,吴师自拟之十味白术散治以健运太阴,疏畅少阳等,临床实践证明,此方对该传变途径的早期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2型糖尿病的各种慢性并发症的治疗,则在上述病理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各病变脏腑组织的特点,灵活运用六经理论遣方用药。总之,吴师运用六经辨证法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从理法方药等各方面,已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体系。
柯鑫璐[3](2021)在《不同骨密度2型糖尿病痰湿证患者炎症因子和肥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分析不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痰湿证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病程、血压、身高、体重、不同肥胖指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颈围、腹围、腰围、臀围、腰高比、腰臀比)、血磷、血钙、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促炎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IL-1β、IL-2、IL-6、IL-8,抑炎因子IL-10的差异,分析上述指标对T2DM痰湿证合并OP的影响及各指标与患者BMD的相关性,为中医防治T2DM痰湿证合并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提供治疗靶点的依据。方法:收集符合T2DM痰湿证诊断标准的患者110例,使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XA)对纳入患者进行BMD测定,根据T值结果,分为T2DM痰湿证骨量正常组36例(T≥-1.0SD),T2DM痰湿证骨量减少组37例(-1.0SD<T<-2.5SD),T2DM痰湿证骨质疏松组37例(T≤-2.5SD)。通过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DM病程、血压、身高、体重、BMI、腹围、腰围、臀围、腰高比、腰臀比、血磷、血钙、PTH、促炎因子IL-1β、IL-2、IL-6、IL-8、抑炎因子IL-10,对比上述指标在不同骨密度T2DM痰湿证患者之间的差异,分析各指标对T2DM痰湿证合并OP的影响及各指标与T2DM痰湿证患者BMD的相关性。结果:1.在不同BMD的T2DM痰湿证病例中,性别、年龄、DM病程、血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2.在不同BMD的T2DM痰湿证病例中,身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不同BMD的T2DM痰湿证病例中,骨质疏松组及骨量减少组的体重水平大于骨量正常组(P<0.01;P<0.05),骨量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的体重水平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T2DM痰湿证病例中,体重与腰椎BMD及髋部BMD均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P<0.01)。4.在不同BMD的T2DM痰湿证病例中,骨质疏松组的BMI水平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的BMI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BMI与腰椎BMD及髋部BMD呈负相关关系(P<0.05;P<0.01)。5.在不同BMD的T2DM痰湿证病例中,骨质疏松组的颈围明显长于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P<0.01;P<0.01)。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的颈围无统计学差异(P>0.05)。颈围与腰椎和髋部的BMD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P<0.01)。6.在不同BMD的T2DM痰湿证病例中,骨质疏松组的腹围长于骨量正常组(P<0.05),腹围在骨质疏松组与骨量减少组、骨量减少组与骨量正常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0.05)。腹围与腰椎BMD及髋部BMD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P<0.01)。7.在不同BMD的T2DM痰湿证病例中,腰高比、腰臀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0.05)。但二者在骨质疏松组有大于骨量正常和骨量减少组的趋势。8.在不同BMD的T2DM痰湿证病例中,血钙、血磷、PTH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9.在不同BMD的T2DM痰湿证病例中,骨质疏松组的IL-1β水平高于骨量正常和骨量减少组(P<0.05;P<0.05)。骨质疏松组的IL-6水平高于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P<0.01;P<0.05)。IL-1β与腰椎BMD及髋部BMD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1),IL-6与腰椎BMD及髋部BMD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1)。腰椎及髋部的BMD水平会随着IL-1β和IL-6的升高而下降。10.体重、BMI、颈围、腹围、IL-1β、IL-6是T2DM痰湿证合并OP的危险因素。结论:1.体重、BMI、颈围、腹围、IL-1β、IL-6是T2DM痰湿证合并OP的危险因素。2.肥胖和促炎因子中的IL-1β、IL-6会降低T2DM痰湿证患者的BMD水平。
刘琼,李兵,雷蕾,刘骏,杜培艳,王汉,王忠,王海南[4](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已上市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总结已上市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成药价值评估信息数据库收集目前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已上市中成药,应用关联规则、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网络核心药物组合。结果治疗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的中成药共102种,其中治疗糖尿病92种,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10种。药品类别主要为扶正剂,其次为祛瘀剂、清热剂;频次最高的中药为黄芪。92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中,常用药对为天花粉-黄芪、生地黄-黄芪。4种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中成药中,主要药物为黄芪、丹参、川芎、赤芍,频次最高的药对为丹参-黄芪。结论目前我国已上市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以扶正为主,其次治以活血、清热法,常用药物为黄芪。
齐晓晔[5](2021)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搜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文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究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诊治及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2001年1月至2020年12月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将得到的数据导入Microsoft Exce1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的方法对涉及的中药及方剂进行统计,从性、味、归经及药物分类的角度进行分析,同时使用Gephi软件对药物分类进行可视化处理。将频次≥23的中药用SPSS 23.0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探索同一聚类中药物的相关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167篇,涉及频次≥3的中成药6种、方剂15首,其中频次最高的方剂为补肾壮骨汤,共10次,频率为5.68%,频次最高的中成药为金天格胶囊,共8次,频率为4.55%。所涉及的中药共150味,总频次为1829次,其中频次≥25的中药共18味,为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的中药为熟地黄,共103次,频率为5.63%。在中药的性、味及归经方面,统计出所涉及频次最多的药性为温性药,共919次,频率为50.25%;频次最多的药味为甘味药,共1223次,频率为41.53%;入肝经的药物最常见共1213次,频率为27.83%;所涉及的药物分类中补虚药频次最高,共903次,频率为49.37%,其中又以入肾经、补阳药为主。将频次≥23的20味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分为五类。结论:1.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使用频次最高的方剂为补肾壮骨汤,使用频次最高的中成药为金天格胶囊,临床多以金天格胶囊配合降糖药物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2.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核心药物为熟地黄、黄芪、山茱萸、丹参、山药、淫羊藿等18味中药,其中熟地黄使用频次最高。3.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药性以温性为主,药味以甘味为主,归经以入肝经、肾经及脾经为主。4.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药主要为补虚类药物,其中又以入肾经、补阳药为主,其次为活血化瘀类药物。5.通过聚类分析得到五个聚类结果,左归丸及三才大补丸为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方药,多在此基础上加减药物以治疗本病瘀阻脉络及阴虚内热之证。6.虫类药的使用是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特色用药,能活血通络止痛,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汪四海,方朝晖,赵进东,倪英群,吴吉萍,鲍陶陶,刘剑,牛云飞,熊国慧,方舟,毕正[6](2021)在《复方补肾健脾活血颗粒对脾肾两虚夹瘀证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的疗效及氧化应激、骨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复方补肾健脾活血颗粒对脾肾两虚夹瘀证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疗效及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ale, VAS)、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 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5b, TRACP-5b)、血糖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9年4月-2019年10月在本院诊治的脾肾两虚夹瘀证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72例,将患者按照随机函数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6例。两组均给予一般治疗,对照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阿仑膦酸钠维D3片(II)治疗,每周一次,每次70 mg;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补肾健脾活血颗粒,每天1袋,分两次口服。两组观察时限均为24 w,治疗前后计算中医证候积分、检测VAS、BMD、氧化应激指标(SOD、MDA)、骨代谢指标(BGP、TRACP-5b)、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餐后2 h血糖(2 hours postprandial blood sugar, 2 h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 HbA1c)及生活质量总积分等指标。结果:临床观察表明,复方补肾健脾活血颗粒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为88.9%,对照组为75.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为(7.81±1.6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为(9.61±2.64)分(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BMD增加、SOD活力、BGP含量明显升高,血清MDA含量、TRACP-5b、VAS积分显着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BMD、SOD、MDA、BGP、TRACP-5b各指标和VAS积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FPG、2 hPG、HbA1c含量显着降低(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FPG、2 hPG、HbA1c无显着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总积分均显着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总积分显着升高(P<0.01)。结论:复方补肾健脾活血颗粒治疗脾肾两虚夹瘀证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疗效显着,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增加骨密度,抗氧化应激,改善骨代谢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南赫[7](2020)在《基于肾络伏风病机的糖尿病肾脏疾病从风论治治法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一基于数据挖掘的糖尿病肾脏疾病从风论治治法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导师赵进喜教授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医案,揭示“从风论治”糖尿病肾脏疾病治疗思路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在门诊及疗区收集赵进喜教授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医案,利用EXCEL、SPSS、WE KA、UCINET等软件对医案当中的证候、症状、舌脉、处方药物等内容进行分析,其中针对处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从而揭示“从风论治”糖尿病肾脏疾病治疗思路的临床应用规律。结果处方药物的社会网络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肾脏疾病Ⅲ期的核心处方由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清利湿热、清热泻火等药物组成,具体包括黄芪、当归、葛根、丹参、川芎、鬼箭羽、牛蒡子、穿山龙、蚕砂、土茯苓、萆薢、石韦、黄芩等;糖尿病肾脏疾病Ⅳ期的核心处方由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清利湿热、清热泻火等药物组成,具体包括黄芪、当归、川芎、丹参、鬼箭羽、牛蒡子、穿山龙、蚕砂、土茯苓、萆薢、石韦、猪苓、茯苓、黄芩等;糖尿病肾脏疾病V期的核心处方由益气养血活血、升清降浊、通腑泄浊、健脾和胃、清利湿热、利水渗湿、祛风通络等药物组成,具体包括黄芪、当归、川芎、丹参、蝉蜕、僵蚕、姜黄、大黄、香附、苏叶、陈皮、半夏、土茯苓、萆薢、石韦、猪苓、茯苓、鬼箭羽、牛蒡子、穿山龙、蚕砂等。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主要显示常用的药对和药物组合,具体包括益气养血活血的药物组合黄芪、当归、川芎、丹参;健脾和胃祛湿的药物组合陈皮、半夏、苍术、炒白术;补肾强腰的药物组合续断、桑寄生;疏风清肝明目的药物组合桑叶、菊花、夏枯草;清利湿热药物组合萆薢、石韦、土茯苓,金钱草、虎杖,蛇草、半枝莲;利水渗湿的药物组合茯苓、猪苓;升清降浊、泄浊解毒的药物组合蝉蜕、僵蚕、姜黄、熟大黄;交通心肾的药物组合黄连、肉桂等。结论赵进喜教授在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时重视益气养血、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清利湿热等治疗方法贯穿各个疾病分期的始终。针对肾络风动的病机,赵进喜教授所应用的药物组合为鬼箭羽、牛蒡子、穿山龙、蚕砂;针对肝风内动,应用生龙骨、生牡蛎;针对肢体络脉风动,应用鸡血藤、青风藤、地龙、水蛭;针对目络风动,应用桑叶、菊花、夏枯草。除以上的常用风药之外,在其他的常用药对和药物组合当中也出现了各种风药,体现着赵进喜教授在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时重视从风论治的学术特点。研究二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益气祛风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作用机制研究目的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筛选益气祛风通络方(黄芪、鬼箭羽、牛蒡子、穿山龙、蚕砂)的药物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对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分析,从而预测其作用机制。方法在 TCMSP 数据库官网检索“huang qi”、“gui jian yu”、“niu bang zi”、“chuan shan long”、“can sha”,再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药物活性成分数据进行补充。将上述文件导入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得处方活性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信息。在疾病基因关联数据库(DisGeNET)中以“Diabetic nephropathy”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取与糖尿病肾脏疾病相关的基因及靶点蛋白信息。用Venny2.1在线软件绘制韦恩图,最终得到处方药物与疾病的共同靶点。将益气祛风通络方的活性成分、益气祛风通络方与糖尿病肾脏疾病共同靶点等数据输入Cytoscape软件中,绘制出“益气祛风通络方-活性成分靶点-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的网络图。将处方与疾病共同靶点数据导入STRING数据库进行检索,构建PPI网络图,并根据蛋白之间的关联度进行排序。对益气祛风通络方与糖尿病肾脏疾病共同靶点进行关键靶基因GO与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在处方—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分析结果当中,山萘酚具有降血糖、抑制糖基化终末产物产生等作用;异鼠李素具有抗炎、降血糖等作用。药物-疾病共同靶点中,S HBG水平降低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PPI网络图结果显示的MAPK1又称为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ERK2),是ERKs信号通路的关键激酶;MAPK14是P38MAPK蛋白家族当中的P38 α,是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当中的重要蛋白;AKT1是AKT家族的重要成员,是PI3K/AKT信号通路的重要激酶;STAT1、STAT3、JAK2均为JAK/STAT信号通路的重要蛋白;TNF、IL2均为参与机体免疫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因子;ICAM1为细胞间黏附分子,能够促进炎症细胞在炎症反应局部的黏附。GO分析结果显示益气祛风通络方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机制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密切相关。KEGG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共同靶点主要富集于糖尿病、肿瘤、感染等多种疾病,其中近年来研究发现的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有AGE-RAGE信号通路、PI 3K-Akt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结论益气祛风通络方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并涉及多种炎症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其中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P38MAPK信号通路、ERK s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JAK/STAT信号通路等。研究三益气祛风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机制研究目的通过细胞实验揭示益气祛风通络方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内在机理。方法选择SPF级Wistar雄性大鼠30只,进行普通饲料喂养1周。将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益气祛风通络组、祛风通络组、阻截剂空白组、阻截剂益气祛风通络组、阻截剂祛风通络组,每组5只。末次灌胃前8小时禁食不禁水,在大鼠股动脉进行无菌采血。将系膜细胞分为6组。第1组:细胞+胎牛血清+低糖DEMEM培养液;第2组:细胞+大鼠空白血清+低糖DEMEM培养液;第3组:细胞+大鼠空白血清+高糖DEMEM培养液;第4组:细胞+大鼠空白血清+阻截剂+高糖DEMEM培养液;第5组:细胞+全方含药血清+高糖DEMEM培养液;第6组:细胞+拆方含药血清+高糖DEMEM培养液。采用Western Blo t法检测P38-MAPK、ICAM-1、MCP-1等蛋白表达情况,采用PCR法检测P38-MAPK、ICAM-1、MCP-1、IL-6、IL-1β、TGF-β1、TNF-α 等指标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P38-MAPK的PCR检测结果显示,第2组和第3组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在高糖环境下,肾系膜细胞的P38-MAPK信号通路存在过度激活。第3组和第5组,第3组和第6组,第5组和第6组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全方、拆方均能够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而全方组的抑制作用较拆方组强。P38-MAPK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2组和3组间有显着性差异,说明高糖环境可以导致P38-MAPK蛋白表达增加。MCP-1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第3组和第5组,第3组和第6组,第5组和第6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全方、拆方均能够抑制MCP-1蛋白表达,其中全方的抑制作用较拆方强。本研究MCP-1的PCR检测结果显示,第3组与第5组,第3组与第6组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全方、拆方均能抑制MCP-1基因表达。ICAM-1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1组和3组,2组和3组间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高糖环境能够刺激ICAM-1蛋白过度表达。ICAM-1的PCR检测结果显示第3组与第5组,第3组与第6组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全方、拆方均能抑制ICAM-1基因过度表达。IL-1 β、IL-6、TNF-α的PCR检测结果显示第2组与第3组,第3组与第5组,第3组与第6组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高糖环境能够刺激系膜细胞过度分泌IL-1 β、IL-6、TNF-α等炎症因子,而全方、拆方均能够抑制IL-1β、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过度分泌。TGF-β1的PCR检测结果显示,第3组与第5组,第3组与第6组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全方、拆方均能抑制TGF-β1的过度分泌。结论高糖环境可以激活P38-MAPK信号通路,导致ICAM-1、MCP-1、IL-1 β、IL-6、TNF-α、TGF-β1等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增多。在全方、拆方等药物干预的情况下,全方对于P38-MAPK信号通路以及上述物质的抑制作用较拆方强,说明从风论治的治疗思路能够抑制P38-MAPK信号通路从而减少各种炎症相关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而祛风通络的治法与益气活血化瘀的治法联合应用则较单纯的祛风通络治法抑制作用更明显。
章凯文[8](2020)在《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方药证治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方证关联的原理,在全面收集中医药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的文献的基础上,引入数据挖掘的方法,从中医辨病与辨证及中西医结合等不同维度上,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思路、组方用药及方证对应的规律,以为基于文本数据的中医药相关领域的研究探索一种新的思路,为提高中医临床防治2型糖尿病的水平及新药创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医”、“中药”、“中医药”,“2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T2DM”为主题词,全面收集中国知网(CNKI)从建库至2019年10月有关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的文献。将信息提取到Excel表中,包括文献编号、文题、第一作者、发表年份、证型、对照组干预措施、治疗组干预措施、方剂名称、方药组成、剂型、剂量等,对中药名、西药名、证型进行规范化处理,使之成为结构化数据。将规范以后的结构化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中,使用软件中的统计报表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976篇文献,涉及10种并发症,18种合并症,5种伴随主症;所用中药剂型涉及9利种,其中较多使川的有汤剂、颗粒剂、丸剂及胶囊。在中医辨病与辨证论治二种模式中,辨证论治文献占比超过四分之三。2.总体用药规律:用药谱涉及344味药,使用频数较高的前30位药的配伍涉及传统方剂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炒白术、茯苓、当归、丹参、葛根、黄连等。3.因病论治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古方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当归、川芎、丹参、赤芍、葛根、天花粉、炙甘草等。4.辨证论治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古方主要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丹参、泽泻、茯苓、炒白术、当归、川芎、葛根、黄连等。5.本病的中医辨证涉及证型共有89种,较多见的证型有气阴两虚血瘀、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瘀、阴虚热盛、湿热困脾、痰瘀互结、肾虚血瘀。其中气阴两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太子参、丹参、当归、川芎、赤芍、地龙等;气阴两虚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四物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麦冬、玄参、五味子、丹参、茯苓等;气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补阳还五汤、桂枝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黄芪、当归、川芎、红花、赤芍、地龙、川牛膝等;气阴两虚痰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二陈汤、泽泻汤、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玄参、黄精、清半夏、茯苓、丹参等;阴虚热盛证高频用药涉及六味-知柏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地、麦冬、山药、知母、黄连、天花粉、丹皮等;湿热困脾证高频用药涉及三仁汤、茵陈蒿汤、葛根芩连汤、五苓散、泽泻汤、平胃散、二陈汤、四君子汤等方,核心药味有茯苓、炒白术、葛根、黄芩、黄连、清半夏、陈皮、丹参等;痰瘀互结证高频用药涉及平胃散、泽泻汤、二陈汤、小陷胸汤、补阳还五汤、四君子汤等方,核心药味有清半夏、陈皮、竹茹、茯苓、丹参、赤芍等;肾虚血瘀证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四物汤-桃红四物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炙黄芪、丹参、川牛膝、红花、川芎等。6.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理中丸、泽泻汤、二陈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苍术、茯苓、黄连、丹参、葛根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增液汤、玉液汤、葛根芩连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泽泻汤、二陈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炒白术、茯苓、当归、丹参、葛根等。7.2型糖尿病并发症与合并症的组方规律:(1)并发症的组方用药:并发肾病的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山茱萸、山药、丹参、泽泻、茯苓等;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肾气丸、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汤、当归四逆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黄芪、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地龙、鸡血藤等;并发视网膜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生地、玄参、山药、枸杞子、桃仁、红花、赤芍、当归、丹参、三七、葛根等;并发周围血管病变的高频用药涉及增液汤、四物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当归、川芎、丹参、地龙、水蛭、川牛膝、桂枝等。(2)合并症的组方用药:合并高脂血症的高频用药涉及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增液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炙黄芪、丹参、清半夏、炒白术、茯苓、山楂、黄连、葛根等;合并抑郁症的高频用药涉及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酸枣仁汤、百合地黄汤、六味地黄丸、四物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柴胡、白芍、当归、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酸枣仁、郁金等;合并高血压的高频用药涉及六味地黄丸、增液汤、玉液汤、二陈汤、泽泻汤等方,核心药味有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清半夏、陈皮、茯苓、炒白术、丹参、川芎、钩藤等。结论:1.2型糖尿病的中医组方主要涉及益气健脾、滋养肝肾、补肾温阳、养阴生津、祛湿利水、清热泻火、祛浊化痰、活血散瘀、理气升阳、温里祛寒等多类药的配伍,与该病的中医证型及其所涉病机要素(气阴二虚、血瘀、痰瘀、脾虚/气虚、湿热、肾虚、阴虚、热盛、肝郁、痰湿)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性。2.因病与因证不同辨治思路组方中的核心药味趋同,反映了整体用药的稳定性。辨证论治中不同证型涉及配伍药类及其药味基本类同,但各证型的组方在主体用药配伍的药味多寡及主次轻重上有所不同,表明辨证论治中病证-方药之间的关联性。3.2型糖尿病的四种并发症均以黄芪补气为核心,但各症的核心配伍有所不同,表现为重视脏腑经脉定位及对某些专属方/药的选择。三种不同合并症的组方在主体结构和核心药味选配方面各有侧重,其中合并高血脂和高血压都涉及健脾祛湿化痰,高血脂兼行滋养肝肾、清热泻火及祛瘀活血,高血压则侧重于平肝祛风活血,抑郁症则主要定位于养血疏肝,健脾调神。4.本次考察将重点聚焦于药组或药群及核心药味的配伍关系上,同时与着名成方联系起来分析,有利于发现此类方剂的配伍规律。2型糖尿病的中医防治方药的总体用药谱的高频药味所涉及的着名成方主要有六味地黄丸、生脉散、玉液汤、增液汤、桃红四物汤、补阳还五汤、葛根芩连汤、二陈汤、泽泻汤等,表明经典古方在实际应用中的普适价值。5.一定文本数量基础上的药谱及药用频数的分析可以反映出总体用药的范围和趋于集中的核心药味。不同支持度条件下的核心药味配伍关系总体上与对药对、药组及药群的分析结果相一致。提示本次数据分析具有良好的效度及稳定性。6.辨证论治条件下,基于核心药味的功效所蕴含的治法,可以推测此类方剂中进退变化可能涉及到的药对或药组及药群,而同类治方中核心药味对于专病治疗具有潜在价值。基于中医病证/病机-治法-方药的关系,参考药味性能,从本次所获得的核心方药及其药法中可以预测到2型糖尿病中医组方用药的总体规律。
孙瑞茜[9](2020)在《2型糖尿病清热益气治法的传承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为病理生理基础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由糖尿病引起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着独特的优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重点学科在治疗糖尿病时重视清热及益气治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用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清热益气法的用药规律及相关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索,为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目的1通过数据挖掘方法,梳理吕仁和教授及其学术传承人赵进喜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经验的学术思想和传承特点,总结清热益气治法指导的临床用药规律,发现清热益气法的核心药物配伍。2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探索清热益气代表药对黄连、人参治疗2型糖尿病的靶点及机制,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思路。3基于2型糖尿病的炎症学说及肠道菌群致病学说,通过动物实验,阐明黄连、人参“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的抗炎机制。方法1通过描述性统计、关联规则、系统聚类、贝叶斯网络及支持向量机等定量研究方法,总结吕仁和、赵进喜两位医家治疗糖尿病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传承特点,重点对清热益气治法方药进行研究,挖掘药物配伍及证治规律。2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方法,使用TCMSP平台筛选清热益气药对黄连、人参的化学成分,并应用STITCH、DrugBank、TTD、GAD和DisGeNET数据库,筛选药物活性成分及T2DM相关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靶点蛋白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生物学功能及通路富集分析。3通过动物实验,选用自发性2型糖尿病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黄连人参组,以同窝db/m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通过LAL显色法、蛋白印迹法等技术,对小鼠血糖、体重、LPS、炎症因子、NF-κB p65、p-NF-K B p65、TLR4等指标进行检测。同时采用16srDNA技术分析小鼠肠道菌群。最终,从调节肠道菌群的角度,明确黄连、人参药对抗炎、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结果1①本研究共纳入有效病例692例,包括吕仁和诊疗病例323例,赵进喜诊疗病例369例。其中有男性354例,女性338例。在纳入的病案中,出现最多的证候为内热证、阴虚证、气虚证和血瘀证。排名前10位的为口干、乏力、眠差、口苦、麻木、大便干、头晕、视物模糊、性急易怒,口干、乏力是糖尿病患者中出现次数最高的症状,体现了消渴病“热伤气阴”的病机特点。2糖尿病患者中,以口苦(1.657),性急易怒(1.599),耳鸣(1.185),烦热(1.061),苔干(0.972),胸胁满闷(0.761),舌边浊沫(0.735)为特点的郁热证最为多见。SMO分析发现舌下络瘀在结热证中具有较高的权重,善太息在气虚证具有较高权重,健忘、舌质紫暗在湿热证具有较高权重,胃痛、瘀斑舌、口臭在郁热证具有较高的权重,可能为相关症状的辨证和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在两位医家的医案中,均应用了较多的寒性药物,其次为温性及平性药。②根据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在吕仁和医案及赵进喜医案中,发现香橼、佛手,乌药、香附,桃仁、红花,葛根、丹参,赤芍,白芍等治疗糖尿病常用药对,并在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唯一具有关联关系清热益气药对黄连、入参(置信度0.912)。③通过朴素贝叶斯分析,可以得到不同药物在不同证候中应用概率,如半夏(0.775)、黄连(0.704)、葛根(0.769)、茯苓(0.577)、知母(0.352)、瓜蒌(0.31)多应用在痰热证中;生地黄(0.462)、玄参(0.385)、北沙参(0.359)、天花粉(0.179)、熟大黄(0.179)、当归(0.179)、丹皮(0.128)多应用在结热证中;黄芩(0.877)、白芍(0.79)、赤芍(0.525)、柴胡(0.796)、陈皮(0.673)多应用在郁热证中;白术(0.447)、苍术(0.319)、黄柏(0.213)、川牛膝(0.128)、牛膝(0.149)多应用在湿热证中。④通过贝叶斯及SMO分析,又进一步发现了症-药、证-药、证-症之间的内在关联。得到证-症-药的联系。如吕仁和医案中阴虚-手足心热(2.149)-栀子(0.571),阴虚-盗汗(1.77)-丹皮(0.688),郁热证-烦热(1.061)丹皮(0.667),赵进喜医案中郁热证-口苦(1.657)-黄芩(0.887),郁热-耳鸣(1.185)-黄芩(0.886),阴虚-盗汗(1.77)-生地黄(0.522),阴虚-手足心热(2.149)-地骨皮(0.846)等。2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将数据挖掘分析得到的清热益气药对黄连、人参的活性成分和靶点进行筛选,得到人参靶点144个,黄连靶点246个,2型糖尿病相关靶点350个。匹配得到42个黄连、人参“药对”治疗T2DM潜在靶点。黄连、人参“药对”的主要活性成分中,槲皮素、小檗碱、山奈酚、花生四烯酸、阿魏酸、豆甾醇等拥有较多的预测靶点,这些化合物可能是黄连、人参“药对”中产生药理作用的重要化合物。黄连、人参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的核心靶点和药物代谢、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相关,并且参与了AMPK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以及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其中核心靶点TNF、IL1B是NF-κB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的共同靶点。由此我们推测,黄连、人参药对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纠正因菌群紊乱导致的LPS/NF-κB/炎症通路激活起到抗炎作用。3①通过对小鼠的一般状况观察发现,非糖尿病db/m小鼠毛色光亮,行动敏捷,体型瘦长,活动敏捷,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大。而2型糖尿病db/db小鼠形体肥胖,动作迟缓,活动少,摄食及饮水增多,对外界刺激反应明显迟钝。在灌胃的后期,模型组又出现竖毛,体温偏低的表现,且模型组个别小鼠在最后一周出现了体重骤降。而其他组小鼠体重基本平稳的上升。②经过8周黄连人参中药的灌胃干预后,小鼠血糖出现了显着的降低。黄连、人参药对可以显着的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胰腺IL1β的表达,并抑制糖尿病小鼠肝脏NF-κ B p65的磷酸化。③在本次研究中发现,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肠道微生物共有OTU数目为543个,占两组总数的71%,说明糖尿病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和非糖尿病小鼠具有较大的差异,非糖尿病小鼠的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均显着的小于糖尿病小鼠,这与部分既往实验结果是不一致的,而中药干预同样显着的降低了糖尿病小鼠的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④黄连人参组的Verrucomicrobiae(科)Bacteroides(属)、Akkermansia(属)、Lachnoclostridium(属)、Akkermansiamuciniphila(种)相对丰度显着高于模型组。而这些菌群的相对丰度和血糖值呈显着负相关,可能是黄连、人参药对调节的重要菌群。其中Akkermansiamuciniphila在减少炎症反应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可能是黄连、人参药对调节肠道菌群以降低血糖的关键菌种。结论1、糖尿病的清热益气法是基于对糖尿病“内热伤阴耗气”病机的认识发展而来,黄连、人参不仅分别是清热药和益气药的代表药物,也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对,在临床病案挖掘中发现其存在明显的关联关系,因此可以作为清热益气治法的代表药对进行研究。2.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黄连、人参“药对”的主要活性成分中,槲皮素、小檗碱、山奈酚、花生四烯酸、阿魏酸、豆甾醇等拥有较多的预测靶点,可能是黄连、人参“药对”中产生药理作用的重要化合物。黄连、人参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的核心靶点和药物代谢、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相关,并且参与了 AMPK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以及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其中炎症因子相关靶点TNF、IL1B等富集在NF-κB信号通路上。3.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黄连、人参药对可以显着降低2型糖尿病db/db小鼠血糖,降低小鼠血清中LPS的含量,并抑制胰腺炎症因子IL1β的表达及肝脏NF-κB p65的磷酸化。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抗炎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紊乱、抑制LPS增多导致的NF-κB炎症因子通路激活有关。黄连、人参药对可以增加2型糖尿病小鼠肠道Verrucomicrobiae(科)、Bacteroides(属)、Akkermansia(属)、Lachnoclostridium(属)、Akkermansia.muciniphila(种)的相对丰度,这些菌群均和糖尿病小鼠血糖值呈显着负相关,可能是黄连、人参药对调节的重要菌群。其中Akkermansiamuciniphila在减少炎症反应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可能是黄连、人参药对调节肠道菌群以降低血糖的关键菌种。
车彪[10](2020)在《施今墨学派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用药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施今墨学派是燕京医学的重要一支,融师承家传、学院学术、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等特点为一体,在北京地区有着非常突出的中医学术特色。施今墨、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几位医家学术相承,不断发展,具有明确的中心学术思想和传承轨迹明确的人才链。施今墨学派在糖尿病诊治方面积累了非常宝贵的的经验,通过对施今墨学派5位医家医案的整理与挖掘,对比各自特色,凝练共性规律,对探索施今墨学派治疗糖尿病临床组方原则及用药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1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施今墨先生、祝谌予教授、吕仁和教授、赵进喜教授、王世东教授5位医家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医案资料,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分析5位医家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用药规律及经验。2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纳入病例(包括疾病诊断、四诊信息、中药名称等)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进行数据录入,建立数据库。应用频数统计方法对医案的基本信息、疾病诊断、四诊信息、功效分类、及活血化瘀药的四气、五味、归经、活血化瘀药的剂量等进行统计。应用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对5位医家活血化瘀药物配伍进行分析,并对症状与药物之间、药物功效之间分别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应用卡方检验对单味活血化瘀药、活血化瘀药物组合在糖尿病不同分期、不同并发症的应用进行差异性分析。3 结果西医疾病诊断:出现频次前10位的西医诊断依次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肝功能异常、脂肪肝、脑梗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四诊信息统计:医案中症状出现频次前10位分别为:乏力、失眠、口渴、水肿、视物模糊、腰酸、大便干结、夜尿多、泡沫尿、麻木。医案中舌象出现频次前10位分别为:舌红、舌暗、舌淡、苔白、苔薄、苔腻、苔黄、边有齿痕、舌胖大、舌尖红,兼夹舌象前6位为:舌暗红、舌淡红、舌淡暗、苔薄白、苔黄腻、苔白腻。医案中脉象出现频次前10位分别为:脉细、脉沉、脉弦、脉滑、脉数,兼夹脉象前6位为:脉沉细、脉细弦、脉弦细、脉弦滑、脉细滑、脉沉弦。功效分类:处方中频次排名前3位的功效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施今墨先生处方中补虚药、清热药出现频率明显高于活血化瘀药,而其余四位教授处方中此3类药物频率差异性较小。活血化瘀功效关联规则:按支持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祝谌予教授、吕仁和教授、赵进喜教授、王世东教授处方中活血调经药与补气药的关联强度均位居前列。除此之外,祝谌予教授、吕仁和教授处方中活血调经药、补气药还与清热凉血药关联性较强,赵进喜教授处方中活血调经药、补气药与补血药关联性较强。活血化瘀药性味归经:施今墨先生、祝谌予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四气”统计以温性最为多见,而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3位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四气”统计以寒性最为多见。5位医家处方中活血化瘀药“五味”统计以辛味最为多见,“归经”统计以肝经最为多见。处方药味数:吕仁和教授处方平均药味数最小,仅为11味,处方大小集中在5至20味;赵进喜教授处方平均药味数最多,为19.4味,处方大小从8味到33味不等;剩余三位教授处方平均药味数差异不大,施今墨先生处方平均药味数为15.9味,祝谌予教授处方平均药味数为15.6味,王世东教授处方平均药味数为16.9味。活血化瘀药物剂量:吕仁和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平均剂量(16.9g±9.3g)及活血化瘀药平均剂量占比(42.48%±14.46%)最大。施今墨先生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平均剂量(13.2g±9.8g)及活血化瘀药平均剂量占比(7.26%±4.95%)最小。祝谌予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剂量离散化程度最大,剂量范围相对较宽,其平均剂量为15.8g±11.0g。赵进喜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剂量离散化程度最小,其平均剂量为15.6g±7.6g。王世东教授处方中活血化瘀药平均剂量为15.5g±8.0g。活血化瘀药物组合:共性药物组合包括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狗脊、续断,黄芪、当归,柴胡、赤芍,丹参、葛根,鬼箭羽、夏枯草。祝谌予教授个性药物组合为:五灵脂、香附,桑寄生、鸡血藤,赤芍、地龙。吕仁和教授个性药物组合为:丹参、牡丹皮、赤芍,鹿角、龟甲,香附、乌药,红景天、灵芝。赵进喜教授个性药物组合为:大黄、蝉蜕、姜黄、僵蚕,白芍、赤芍,土茯苓、石韦、萆薢、穿山龙,鬼箭羽、牛蒡子。王世东教授个性药物组合为:延胡索、川楝子,郁金、石菖蒲,牡丹皮、泽泻、山茱萸,大黄、厚朴、枳实。活血化瘀药物分期应用分析:共得出13味活血化瘀药、7组活血化瘀药物组合在消渴期、消瘅期应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消渴期病例中,分别筛选出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4位教授处方中核心活血化瘀药物6味、4味、5味、6味。消瘅期病例中,分别筛选出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4位教授处方中核心活血化瘀药物6味、5味、7味、4味。活血化瘀药物并发症应用分析:共得出11味活血化瘀药、2组活血化瘀药物组合在糖尿病肾脏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应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肾脏病病例中,分别筛选出吕仁和、赵进喜2位教授处方中核心活血化瘀药物5味、9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例中,分别共筛选出吕仁和、赵进喜2位教授处方中核心活血化瘀药物5味、9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例中,分别共筛选出吕仁和、赵进喜2位教授处方中核心活血化瘀药物6味、9味。4 结论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4位教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均注重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而施今墨先生处方中活血化瘀药物应用频率较低。从活血化瘀药在糖尿病不同分期应用来看,丹参、赤芍为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4位教授消渴期、消瘅期处方中的共有核心活血化瘀药物。提示4位教授在糖尿病消渴期、消瘅期均重视活血化瘀兼能清热的药物。从活血化瘀药在糖尿病不同并发症应用来看,丹参、赤芍、当归、川芎为吕仁和教授、赵进喜教授治疗3大并发症共有的核心活血化瘀药物。提示2位教授治疗3大并发症均重视凉血活血、益气活血、理气活血药物的运用。从处方药味数及活血化瘀药剂量分析来看,祝谌予教授应用活血化瘀药剂量调整最为灵活;吕仁和教授组方精简,善于用“药”,且活血化瘀药剂量偏大;而赵进喜教授组方丰富,善于用“方”,活血化瘀药剂量规律性更强。从活血化瘀药的药物配伍来看,祝谌予、吕仁和、赵进喜、王世东4位教授应用活血化瘀药常与补气药配伍。祝谌予、吕仁和教授在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的基础还常配伍清热凉血药,赵进喜教授则常在活血化瘀药、补气药的基础上配伍补血药。5位医家在活血化瘀药物组合上,既有共性药物组合,也有个性药物组合。
二、淫羊藿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淫羊藿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论文提纲范文)
(1)名中医许建秦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处方筛选 |
1.3 药物规范 |
1.4 数据库建立 |
1.5 数据整理 |
2 结 果 |
2.1 药物频次统计 |
2.2 药物功效统计 |
2.3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
2.4 组方规律 |
2.4.1 药物组合: |
2.4.2 药物组合关联规则: |
2.5 熵聚类组方规律 |
3 讨 论 |
4 小 结 |
(2)中西汇通论述六经辨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之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六经辨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综述 |
1.六经辨证研究现状 |
1.1 六经辨证源流、形成与发展 |
1.2 六经的实质及六经辨证的优势 |
1.3 六经之间的关系:六经气化之标本中气 |
1.4 六经与时间医学 |
1.5 六经辨证的关键:辨病位思想 |
1.6 六经辨证的具体方法 |
1.7 六经传变 |
2.现代各家六经合论2 型糖尿病及其关发症 |
2.1 温铁柱经验 |
2.2 赵进喜经验 |
2.3 刘志龙经验 |
2.4 朱章志经验 |
2.5 李赛美经验 |
2.6 钱彩凤经验 |
3.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西汇通简论六经系统 |
1.太阳系统 |
1.1 太阳生理、病理 |
1.2 太阳病常见证治 |
1.3 太阳传变、欲解时 |
2.少阴系统 |
2.1 少阴生理、病理 |
2.2 少阴病常见证治 |
2.3 少阴传变、欲解时 |
2.4 太阳少阴主寒热 |
3.少阳系统 |
3.1 少阳生理、病理 |
3.2 少阳病常见证治 |
3.3 少阳传变、欲解时 |
4.厥阴系统 |
4.1 厥阴生理、病理 |
4.2 厥阴病常见证治 |
4.3 厥阴传变、欲解时 |
4.4 少阳厥阴主风火 |
5.阳明系统 |
5.1 阳明生理、病理 |
5.2 阳明病常见证治 |
5.3 阳明传变、欲解时 |
6.太阴系统 |
6.1 太阴生理、病理 |
6.2 太阴病常见证治 |
6.3 太阴传变、欲解时 |
6.4 阳明太阴主燥湿 |
第三部分 吴深涛教授六经辨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经验总结 |
1.2 型糖尿病与六经 |
1.1 定义与病位 |
1.2 发病机制 |
1.3 疾病传变 |
1.4 辨证论治 |
1.5 临床典型案例 |
1.6 总结与思考 |
2.糖尿病并发症之太阳 |
2.1 糖尿病性泌汗异常 |
2.2 糖尿病性膀胱病 |
2.3 糖尿病性皮肤病 |
3.糖尿病并发症之少阳 |
3.1 糖尿病性眼病 |
3.2 糖尿病与胆道系统感染 |
4.糖尿病并发症之阳明、太阴 |
4.1 糖尿病性胃肠病变 |
5.糖尿病并发症之少阴、厥阴 |
5.1 糖尿病性肾病 |
5.2 糖尿病性心脏病 |
5.3 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神经病变 |
6.补充与拓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不同骨密度2型糖尿病痰湿证患者炎症因子和肥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方法与材料 |
1.1 病例选取 |
1.2 诊断标准 |
1.2.1 T2DM西医诊断标准 |
1.2.2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
1.2.3 中医痰湿证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按不同骨量进行分组 |
2.2 实验方法 |
2.2.1 收集入组患者的性别、年龄、DM病程 |
2.2.2 收集入组患者的人体测量信息 |
2.2.3 测定并收集入组患者的生化及炎症因子指标 |
2.2.4 收集入组患者的骨密度数据 |
3 质量控制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资料 |
1.1 不同骨密度间性别、年龄、DM病程的比较 |
1.2 不同骨密度间血压的比较 |
2 肥胖指标 |
2.1 不同骨密度间身高、体重、BMI的比较 |
2.2 不同骨密度间颈围、腹围、腰高比、腰臀比的比较 |
3 生化及炎症因子指标 |
3.1 不同骨密度间血磷、血钙的比较 |
3.2 不同骨密度间PTH的比较 |
3.3 不同骨密度间炎症因子的比较 |
4 T2DM痰湿证合并OP的影响因素分析 |
5 T2DM痰湿证病例各指标水平与腰椎及髋部BMD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痰湿对T2DM合并OP的影响 |
2 痰湿与肥胖的关系 |
3 肥胖对T2DM合并OP的影响 |
4 炎症因子对T2DM合并OP的影响 |
5 T2DM合并OP的发病机制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 病例报告表(CRF) |
附录 C 伦理审查表 |
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已上市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药物名称规范 |
1.5 数据挖掘 |
1.5.1 描述性分析 |
1.5.2 药对关联分析 |
1.5.3 药物配伍网络构建和网络模块分析 |
2 结果 |
2.1 中成药概况 |
2.2 药品类别 |
2.3 中成药处方药物频次分析结果 |
2.4 处方药对分析结果 |
2.4.1 治疗糖尿病已上市中成药处方药对关联规则 |
2.4.2 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已上市中成药处方药对关联规则 |
2.5 处方组成网络 |
2.5.1 治疗糖尿病已上市中成药处方组成网络 |
2.5.2 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已上市中成药处方组成网络 |
2.6 处方组成网络模块划分 |
3 讨论 |
(5)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复方补肾健脾活血颗粒对脾肾两虚夹瘀证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的疗效及氧化应激、骨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治疗方法 |
1.5.1 对照组 |
1.5.2 治疗组 |
1.6 观察指标 |
1.7 疗效判定 |
1.8 实验室检查 |
(1)实验指标检测: |
(2)实验试剂和器材: |
1.9 毒副作用观察 |
1.10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BMD和VAS的比较 |
2.4 两组患者血清SOD活力和MDA含量的比较 |
2.5 两组患者血清BGP含量和TRACP-5b活力的比较 |
2.6 两组患者血清FBG、2 h PG含量、HbA1c的比较 |
2.7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总积分的比较 |
2.8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监测 |
3 讨论 |
(7)基于肾络伏风病机的糖尿病肾脏疾病从风论治治法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医病机及治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风药”的内涵及古今应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糖尿病肾脏疾病系膜细胞免疫炎症损伤及其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糖尿病肾脏疾病从风论治治法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益气祛风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作用机制研究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益气祛风通络法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指标测量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1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方药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文献综述 中医药防治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
1. 糖尿病的中医认识 |
2. 2型糖尿病原发病的中医药治疗 |
3.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中医药治疗 |
3.1 治疗微血管并发症 |
3.2 治疗大血管并发症 |
3.3 治疗周围神经病变 |
3.4 治疗糖尿病足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处方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检索策略及结果 |
1.5 资料提取及数据规范化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信息 |
2.1.1 一般信息 |
2.1.2 涉及的并发症、合并症、伴随主症 |
2.1.3 西药使用类别 |
2.1.4 文献所涉及的中药剂型及其分布 |
2.1.5 中医药治疗的不同模式(因病/辨证论治) |
2.1.6 其他中医疗法 |
2.2 总体用药分析 |
2.2.1 中成药的使用 |
2.2.2 2型糖尿病中医治疗的总体用药分析 |
2.3 2型糖尿病中医不同辨治形式的组方用药分析 |
2.3.1 因病论治组方的用药规律 |
2.3.2 辨证论治组方的用药规律 |
2.4 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的方-证关联的分析 |
2.4.1 2型糖尿病中医辨治的证型分布 |
2.4.2 2型糖尿病中医主要证型的组方用药分析 |
2.5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分析 |
2.5.1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 |
2.5.2 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规律 |
2.6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组方用药分析 |
2.6.1 2型糖尿病肾病的组方用药 |
2.6.2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组方用药 |
2.6.3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组方用药 |
2.6.4 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组方用药 |
2.7 2型糖尿病合并症的组方用药分析 |
2.7.1 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组方用药 |
2.7.2 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组方用药 |
2.7.3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组方用药 |
3. 讨论 |
3.1 一般信息分析 |
3.2 2型糖尿病的中医组方用药的总体规律 |
3.3 2型糖尿病因病与因证论治的组方用药比较 |
3.4 2型糖尿病组方所涉主要药味的用量考察 |
3.5 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组方用药规律 |
3.5.1 证型与病机 |
3.5.2 主要证型的方药配伍规律 |
3.6 2型糖尿病不同治疗模式的组方用药及其比较 |
3.6.1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组方用药 |
3.6.2 单纯中医治疗的组方用药 |
3.6.3 二种治疗模式的组方用药比较 |
3.7 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组方用药规律 |
3.8 2型糖尿病合并症的组方用药规律 |
3.9 对本次研究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2型糖尿病清热益气治法的传承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清热益气治法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肠道菌群与与2型糖尿病炎症反应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传承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黄连、人参“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作用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结果 |
3 讨论 |
研究三 基于肠道菌群的黄连、人参“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抗炎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相关性分析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 |
个人简历 |
(10)施今墨学派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用药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糖尿病中医诊疗研究进展 |
1 糖尿病中医病名研究 |
2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
3 糖尿病的病机 |
4 辨证方法研究 |
5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现状 |
1 数据挖掘过程 |
2 数据挖掘工具 |
3 数据挖掘方法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施今墨学派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用药经验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 |
2.1 研究资料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处理 |
3.2 数据挖掘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基本信息统计 |
4.2 诊断信息统计 |
4.3 四诊信息统计 |
4.4 药物频数统计 |
4.5 活血化瘀药性味归经统计 |
4.6 中药处方药味数统计 |
4.7 活血化瘀药剂量统计 |
4.8 中药功效分析 |
4.9 活血化瘀药物配伍分析 |
4.10 症状与活血化瘀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4.11 活血化瘀药分期应用分析 |
4.12 基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活血化瘀药应用分析 |
5 讨论 |
5.1 疾病诊断分析 |
5.2 四诊信息分析 |
5.3 用药经验分析 |
5.3.1 活血化瘀药功效分析 |
5.3.2 活血化瘀药性味归经分析 |
5.3.3 处方药味数及剂量分析 |
5.3.4 共性药物组合分析 |
5.3.5 个性药物组合分析 |
5.3.6 活血化瘀药分期应用分析 |
5.3.7 基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活血化瘀药应用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淫羊藿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论文参考文献)
- [1]名中医许建秦治疗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用药规律研究[J]. 周婷,屈凯,陈志永,潘龙康,刘厚利,秦登,刘月梅,刘双,何莉,许建秦. 陕西中医, 2022(02)
- [2]中西汇通论述六经辨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之探索[D]. 赵晓丽.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不同骨密度2型糖尿病痰湿证患者炎症因子和肥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D]. 柯鑫璐.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已上市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的用药规律[J]. 刘琼,李兵,雷蕾,刘骏,杜培艳,王汉,王忠,王海南.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1(05)
- [5]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用药规律研究[D]. 齐晓晔.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复方补肾健脾活血颗粒对脾肾两虚夹瘀证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患者的疗效及氧化应激、骨代谢的影响[J]. 汪四海,方朝晖,赵进东,倪英群,吴吉萍,鲍陶陶,刘剑,牛云飞,熊国慧,方舟,毕正.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21(01)
- [7]基于肾络伏风病机的糖尿病肾脏疾病从风论治治法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南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基于文本数据挖掘探讨2型糖尿病的中医方药证治规律[D]. 章凯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2型糖尿病清热益气治法的传承及机制研究[D]. 孙瑞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施今墨学派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用药经验研究[D]. 车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糖尿病论文; 活血化瘀论文; 糖尿病早期五个信号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 糖尿病诊断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