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FCS通信的故障处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刘齐忠,郭金凤,俞文生[1](2021)在《集成控制系统的国产化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对项目相关的国内外典型分散控制系统的比对分析和现行集成控制系统技术方案的介绍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以国产分散控制系统为核心的集成控制系统的集成原则、集成方案、实施效果和实施过程中的应注意事项。结合当前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对集成控制系统国产化前景进行了展望。
张晓敏,代锴垒,廖成宇,谢豪,李璐[2](2021)在《FCS在核电站仪控系统中的应用浅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从分布式控制系统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发展而来,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文章详细阐述了三大控制系统的特征、差异和联系,并针对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在核电站中的应用思路进行了初步分析。
陈晓晶[3](2021)在《基于FCS架构的全数字化煤矿工作面通信控制装置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煤矿工作面通信控制装置容易受变频电磁干扰、可靠性低、控制功能单一、通信接口少、扩展功能弱、语音通信衰减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FCS架构的全数字化煤矿工作面通信控制装置的设计方案,并详细阐明了其结构原理、系统组成、功能应用等。该通信控制装置包含软、硬件设计2个部分。其中硬件方面由矿用本安型可编程控制器、总线式IO模块、总线式急停闭锁、总线式闭锁扩音电话等设备组成,设备数量可根据项目需要灵活配置,大幅提高了该装置的适配性。基于IEC61131-3标准设计了一套涵盖工作面设备配置、系统启停、系统保护、故障诊断的通信控制程序。整个通信控制装置在监控数据与语音数据融合数字化传输、闭锁扩音电话位置自动识别、电磁兼容性等多个关键技术上突破并进行总体融合,提高了该装置的兼容性和抗干扰能力。经现场应用表明,该装置具有控制功能丰富、整体可靠性高、组网能力强、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好等特点。
张磊[4](2021)在《具有虚拟惯性的微网逆变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
李玉禄[5](2021)在《基于FCS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追求着更高层次的文化艺术消费,比如歌剧,演唱会等。舞台作为呈现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它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现代剧场规模大、被控对象多的特点,对其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电机同步控制技术是舞台设备控制的核心技术之一,吊杆群作为舞台机械中需要同步运行的设备之一,它的运动形式多样化,只有通过同步控制技术和高效的通信网络,才能达到舞台与舞美、演员、灯光、场景等因素协调变化的艺术效果。本文以调速吊杆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研究舞台调速吊杆控制系统,并展开对多电机同步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基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了解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技术的研究意义。根据国内外舞台控制技术的现状,指出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舞台控制技术在平稳性能、同步效果等方面的差距。针对舞台吊杆控制工艺要求,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控制要点及解决的控制难点问题。从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的功能要求和技术指标出发,研究变频矩阵切换控制,对比分析PLC、DCS、FCS三大控制系统,对基于FCS的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进行理论和应用研究。2)针对舞台调速吊杆悬挂对象的多样性以及传动机械带来的非线性因素,采用传统PID控制很难自适应舞台的复杂环境。通过分析多电机同步控制原理,在相邻偏差耦合控制的基础上引入自适应模糊PID控制设计舞台调速吊杆的同步控制方法,并在相邻偏差耦合控制方式下对常规PID和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分别在MATLAB平台进行仿真研究,最后通过引入调整因子来优化改进自适应模糊PID控制。仿真研究表明,基于相邻偏差耦合控制结构的自适应模糊PID同步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控制精度,且带调整因子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具有更好的同步性能。3)对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进行硬件和控制软件设计,采用Visual Studio 2019和Sqlite3开发上位机监控系统,并在上位机监控系统中完成同步控制算法的实现。总结所做的研究工作,并简单分析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阐述未来的研究方向。
陈良昌[6](2021)在《面向令牌总线的测试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机载电子装备系统中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交融越来越频繁。需要探索一种新型总线作为电子装备间信息传输的媒介,以此为系统的神经中枢,将物理上分散的电子设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相互协调和系统信息的共享,使系统中庞大繁杂的数据信息可靠而高效的传输。由于分布式拓扑结构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更适用于飞机、导弹等装备中。根据多个机构调研结果显示,支持分布式拓扑结构的最佳总线方案是令牌介质访问控制方式。此种控制方式能够准确的将信息传输到目的节点,具有很高的可靠性、确定性和容错能力。然而由于目前缺少针对令牌总线的测试方法、测试规范以及测试仪器,使其在应用方面产生了巨大的阻力,研究相应的总线测试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此探究了令牌总线测试技术。首先对令牌总线(IEEE802.4)标准协议进行深入研究,为实现协议内容方便测试,设计了令牌总线控制节点,将节点使用RS-485连接在一起,构建了令牌总线。以此为测试对象,对令牌总线的测试技术进行了探究。然后,参考了大量总线测试相关文献及曼切斯特码的测试需求和方法,研究分析了令牌总线的测试需要及测试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与令牌总线的测试规程,囊括了IEEE802.4协议的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最后,依据提出的总线测试需求和总线测试规程,设计了令牌总线测试系统,并完成了令牌总线测试原理样机的研制。可以根据总线测试需求进行波形采集,当监测到帧起始界定符时,将设置的多种总线波形参数与实际波形进行对比,将超出测试规程所规定范围的波形捕获并存储起来。基于上述研究,采用仿真与实验验证的方式,首先使用Modelsim仿真工具对令牌总线控制节点各个模块进行联调联试仿真,节点接收到有效帧后可以做出相应的状态转移,符合令牌总线协议规定。使用测试原理样机对所构建总线某些测试项进行测试,可以完成帧的波形采集,并生成测试结果。
韩雨龙[7](2021)在《基于千兆以太网的记录器单元测试设备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地面单元测试设备是大容量弹载记录器的专用测试设备,肩负着记录器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性能检查和记录器落地回收后的存储数据回读等任务。本文从地面单元测试设备性能功能指标出发,对数据传输速率、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研究,最终形成以FPGA为中央控制单元,千兆以太网为高速传输接口以及其他外围采集接口的地面单元测试设备。本文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在千兆以太网基础上设计地面单元测试设备,结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地面单元测试设备与记录器的数据交互及与PC端上位机的数据通信两方面进行设计和研究。首先,本文对地面单元测试的整体框架进行了介绍;接着,对与记录器的交互接口进行设计研究,分别详细介绍了LVDS接口、422接口和AD采集接口的硬件电路设计,同时也对电源模块架构的选型和设计进行详细介绍。针对LVDS长线传输过程中容易发生畸变和衰减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充分验证,通过增加驱动器对输出信号进行时域预加重,有效解决了长线传输过程中信号衰减问题,在信号输入端增加均衡器,对传输信号进行自动补偿,有效解决了长线传输过程中信号畸变问题。如果数据传输过程连续出现多个‘0’和‘1’,电路可能由于电压位阶或电容寄生原因而造成信号传输错误,为了避免数据连续出现多个‘0’和‘1’问题,采取8B/10B编解码的方式有效解决了‘0’和‘1’平衡问题,进一步保证了数据长线传输的可靠性;最后,对与上位机通信接口进行了研究,与上位机通信接口采用千兆以太网传输,根据对MAC层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深入理解,采用FPGA+PHY方法实现以太网MAC层到PHY层的高速以太网接口设计,使MAC控制器高度透明化且具有功能专一的特点。同时在用户逻辑层(应用层、网络层和传输层)为了便于区分各类有效数据,通过采用自定义协议帧的方式完成有效数据的封装,并针对UDP/IP传输协议的不可靠性,通过添加请求/重传机制来实现数据快速稳定传输。通过搭建测试平台,对地面单元测试设备的功能性能、各个通信接口以及以太网传输接口进行了完整的闭环测试。最终测试结果表明,LVDS长线传输稳定可靠,带有请求重传机制的以太网传输稳定,传输速率可达30MBps。
诸葛晓春[8](2021)在《氯乙烯精馏的先进控制算法研究与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氯乙烯精馏由于诸多变量相互耦合,属于强耦合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化工生产过程。如何将氯乙烯精馏的耦合变量进行解耦,确定适合工业生产的先进控制回路,保证生产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是氯乙烯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当前化工工艺解耦研究通常只涉及双输入双输出系统,未能提供很好的解耦方法去解决氯乙烯精馏过程中的多变量强耦合问题。本课题针对氯乙烯精馏过程中变量耦合问题,根据高低沸塔的工艺特点,先将氯乙烯精馏的低沸塔和高沸塔分割成两个大的控制系统,再将独立的高低沸塔系统按照控制要求的不同和变量耦合情况,分成相对独立的压力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和液位控制系统。以“相对增益法”的概念为基础,为每个独立的控制系统创建3×3增益矩阵,进行静态模拟和动态模拟,得到回流比,塔板数等数据。通过静态模拟和动态模拟所得到用于变量解耦所需的第一放大倍数的数据,并计算出各个变量的相对增益,分析出变量间的耦合关系,确定高低沸塔变量的配对关系,完成变量解耦。完成解耦后,根据解耦结果,完成变量配对,将复杂的耦合回路化解成为容易实现的预测控制回路,并对预测控制回路进行组态、调试及运行,验证控制回路的可行性、先进性和优越性。本课题为多变量解耦控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和途径,使得多变量解耦过程更为清晰明朗且简单易行。
牟明亮[9](2021)在《面向新能源消纳的电动汽车集群优化调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能源互联网建设显着,以风电、光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在全国发电总量中的占比逐年提升,但是由于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和波动性,直接接入电网会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可充分利用需求侧电动汽车数量庞大,调度灵活的特点,通过对电动汽车充电进行合理调度,抑制剩余新能源发电波动性,减少新能源发电对电网系统的冲击。考虑到当前快速充电桩逐渐普及,本文首先研究了电动汽车的快速充电影响因素,并对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特性进行分析,构建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模型。然后在考虑电动汽车充电功率后期衰减的前提下,针对快充站和分布式快充桩两种快充场景提出了针对性充电优化调度策略。面向分布式快充桩场景时,负荷聚合商可以实时监控一定区域内快充桩的运行状态,并且针对该场景下电动汽车用户充电时间可调节的特性,提出基于混合优化算法的充电优化调度策略,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对比无序充电和基于改进型粒子群算法的有序充电,验证了本文所提策略在提高新能源消纳水平方面具有显着效果。面向快充站场景时,针对站内快充桩位置集中且数量有限的特点,采用柔性调节技术解决站内电动汽车充电问题,通过采用自适应动态激励策略引导用户改变充电需求,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所提策略可显着提高快充站的满载率和工作率,在提高快充站经济效益,降低剩余新能源出力波动性,缩短电动汽车充电等待时间方面效果显着。
薛晨子[10](2021)在《基于区块链的智能电网管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环境问题日益加剧,智能电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可持续能源系统的共识。智能电网强调网络各要素之间充分的互动链接,以发展完全自主和智能的能源网络。这背后的关键理念之一是共享能源和信息。但这给传统集中式结构的电力系统带来了多方面问题。区块链作为一种新兴信息技术,是解决分布式网络、网络安全等问题的思路之一。基于此,论文从智能电网和区块链的内在一致性出发,针对电力通信和电力交易两个典型业务场景开展了研究。为了解决传统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的复杂性、互操作性、安全性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软件定义网络管控模型。分布式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帮助实现高效、自愈、管理灵活的现代通信网络,而区块链不仅能够帮助分布式网络实现同步,而且能够提供基于身份认证的设备管理和安全通信功能,为网络提供安全保障。考虑到实际运营过程中,电网人员对于分布式网络的共识时延、区块数据存储负担、吞吐量、以及网络负载平衡状态的关注,在提出模型的基础上,将相关问题建模为马尔可夫过程,利用深度强化学习方法确定区块出块时间、进行计算卸载的边缘服务器和交换机的主从控制器,并借助Dijsktra算法选择满足不同电力业务要求的交换机迁移路径,以此实现优化。在电力交易区块链中,通过结合边缘计算网络降低建设和运营成本,并针对混合区块链网络设计了可扩展加密选举共识机制,包含本地加密选举、验证机制、可伸缩机制和激励机制。机制支持调整功能节点的数量以实现区块链的性能优化。通过深度强化学习方法,在严格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约束下,以网络的运行成本、平均交易确认时延,吞吐量等为联合优化目标,根据实际的环境条件对数量进行灵活调整,以实现优化目标。最后,对本文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对综合区块链的智能电网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二、浅析FCS通信的故障处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FCS通信的故障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集成控制系统的国产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典型DCS比较分析 |
2 集成控制系统简介 |
3 国产化应用实例 |
3.1 控制系统集成原则 |
3.2 国产化控制系统的集成方案 |
4 工程实施效果及注意事项 |
4.1 实施效果 |
4.2 注意事项 |
5 结束语 |
(2)FCS在核电站仪控系统中的应用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技术特点分析 |
1.1 PLC |
1.2 DCS |
1.3 FCS |
1.4 对比分析 |
2 F C S在核电站仪控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
2.1 核电站仪控系统的基本要求 |
2.2 基于DCS架构的核电站仪控系统 |
2.3 FCS在核电站中应用的思考 |
3 结语 |
(3)基于FCS架构的全数字化煤矿工作面通信控制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煤矿工作面通信控制装置技术现状 |
1.1 控制技术 |
1.2 通信技术 |
2 装置硬件设计 |
2.1 矿用本安型可编程控制器 |
2.2 总线式IO模块 |
2.3 总线式急停闭锁模块 |
2.4 总线式闭锁扩音电话 |
3 关键技术 |
3.1 监控数据与语音数据融合传输 |
3.2 闭锁扩音电话位置自动识别 |
3.3 电磁兼容性设计 |
3.4 故障诊断技术 |
4 控制软件设计 |
5 系统应用 |
6 结语 |
(5)基于FCS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舞台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舞台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2 国内舞台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舞台控制技术对比 |
1.3 多电机同步控制研究现状 |
1.3.1 多电机同步控制方式 |
1.3.2 多电机同步控制算法 |
1.4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舞台调速吊杆控制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舞台调速吊杆简介 |
2.1.1 曳引式电动吊杆 |
2.1.2 卷扬式电动吊杆 |
2.1.3 舞台调速吊杆工艺概述 |
2.2 舞台调速吊杆控制要点及功能分析 |
2.3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4 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2.4.1 变频矩阵切换控制系统分析 |
2.4.2 PLC、DCS和FCS的对比分析 |
2.5 三级两层网络结构设计 |
2.5.1 管理级设计 |
2.5.2 控制级设计 |
2.5.3 现场级设计 |
2.5.4 通讯网络设计 |
2.6 系统安全性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方法研究 |
3.1 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方案 |
3.2 多电机同步控制原理 |
3.2.1 速度同步控制原理 |
3.2.2 位置同步控制原理 |
3.3 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算法研究 |
3.3.1 传统PID控制 |
3.3.2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 |
3.3.3 带调整因子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 |
3.4 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算法仿真 |
3.4.1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4.2 带调整因子的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4.3 仿真研究 |
3.4.4 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硬件设计 |
4.1.1 硬件设计原则 |
4.1.2 变频矩阵切换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1.3 硬件配置 |
4.1.4 检测电路设计 |
4.2 控制软件设计 |
4.2.1 变频矩阵切换控制子程序 |
4.2.2 设备控制子程序 |
4.2.3 通信子程序 |
4.2.4 报警及故障处理子程序 |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3.1 上位机功能分析 |
4.3.2 软件介绍 |
4.3.3 登陆界面 |
4.3.4 主界面 |
4.4 同步控制算法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面向令牌总线的测试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令牌总线协议理论研究现状 |
1.2.2 总线协议测试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及行文结构 |
2 令牌总线原理及测试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
2.1 令牌总线协议介绍 |
2.2 令牌总线原理分析及控制节点设计方案 |
2.2.1 令牌总线编码方式 |
2.2.2 令牌总线帧组成 |
2.2.3 令牌总线帧格式 |
2.2.4 令牌总线访问原理重要组成部分 |
2.3 令牌总线测试系统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分析 |
2.3.1 总线测试项研究与分析 |
2.3.2 测试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
2.3.3 总线数据采集技术研究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总线控制节点设计及令牌总线构建 |
3.1 控制节点总体设计 |
3.2 数据链路层设计 |
3.3 控制节点状态机设计 |
3.4 物理层设计 |
3.5 构建令牌总线 |
3.6 本章小结 |
4 令牌总线测试系统设计 |
4.1 测试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4.1.1 AD采集电路设计 |
4.1.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4.1.3 采样时钟电路设计 |
4.1.4 主控模块设计 |
4.1.5 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
4.1.6 电源模块设计 |
4.2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
4.2.1 ADC08D500 控制设计 |
4.2.2 FPGA与 ARM间的通信设计 |
4.2.3 网口通信设计 |
4.2.4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测试结果与分析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2 令牌总线控制节点验证 |
5.3 令牌总线测试规程设计 |
(1)物理层电气特性性能测试规程设计 |
(2)数据链路层测试规程设计 |
5.4 令牌总线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文章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基于千兆以太网的记录器单元测试设备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安排 |
2.方案设计与分析 |
2.1 设计需求分析 |
2.1.1 功能要求 |
2.1.2 接口设计要求 |
2.2 地面单元测试设备系统方案设计 |
2.3 LVDS接口设计 |
2.3.1 数据传输类型介绍 |
2.3.2 LVDS硬件电路设计 |
2.3.3 LVDS传输可靠性 |
2.4 RS-422 接口设计 |
2.5 电源模块设计 |
2.6 AD采集电路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3.高速以太网接口设计与实现 |
3.1 整体设计方案 |
3.2 千兆以太网PHY层实现方案 |
3.3 媒体独立接口(MII) |
3.4 千兆以太网MAC控制器总体设计方案 |
3.4.1 发送控制模块设计 |
3.4.2 接收控制模块设计 |
3.4.3 流量控制模块设计 |
3.4.4 CRC32 校验模块设计 |
3.4.5 MII管理配置模块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用户逻辑层接口设计与实现 |
4.1 千兆以太网用户逻辑层实现方案 |
4.2 应用层自定义协议设计 |
4.3 UDP协议可靠性设计 |
4.3.1 误码/丢帧的严重后果性 |
4.3.2 UDP/IP协议数据传输优化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测试平台的搭建 |
5.2 系统功能性能测试流程 |
5.3 系统数据传输可靠性验证 |
5.4 以太网请求/重传机制的验证 |
5.5 数据传输速率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6.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氯乙烯精馏的先进控制算法研究与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VCM精馏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2.1 氯乙烯主要生产工艺 |
1.2.2 传统PID控制 |
1.2.3 神经网络控制系统 |
1.2.4 实时专家控制系统 |
1.2.5 预测控制系统 |
1.3 国内外先进控制应用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氯乙烯精馏工艺流程 |
2.1 氯乙烯精馏工艺流程简介 |
2.2 精馏塔的工作机理与运行特性 |
2.3 精馏塔的控制目标及扰动 |
2.3.1 氯乙烯精馏的控制目标 |
2.3.2 氯乙烯控制扰动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氯乙烯精馏塔系统的解耦分析 |
3.1 控制回路的耦合 |
3.1.1 减少和消除耦合的方式 |
3.1.2 相对增益矩阵 |
3.2 低沸塔控制系统耦合关系分析 |
3.2.1 低沸塔塔釜温度调节阀 |
3.2.2 低沸塔冷凝剂调节阀 |
3.2.3 低沸塔塔釜液位调节阀 |
3.2.4 低沸塔系统传递函数 |
3.3 低沸塔控制系统解耦分析 |
3.3.1 低沸塔Aspen静态模拟 |
3.3.2 低沸塔Aspen动态模拟 |
3.3.3 低沸塔相对增益矩阵的求取 |
3.4 高沸塔控制系统解耦分析 |
3.4.1 高沸塔被控变量 |
3.4.2 Aspen Plus模拟 |
3.4.3 高沸塔相对增益矩阵求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氯乙烯精馏塔先进控制 |
4.1 低沸塔控制回路 |
4.1.1 低沸塔塔釜温度 |
4.1.2 低沸塔塔顶温度 |
4.1.3 低沸塔塔釜液位 |
4.2 高沸塔控制回路 |
4.2.1 高沸塔塔釜液位 |
4.2.2 高沸塔塔顶温度 |
4.2.3 高沸塔塔顶压力 |
4.3 控制方案说明 |
4.4 预测控制PFC |
4.5 横河DCS控制系统简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氯乙烯精馏塔系统设计 |
5.1 硬件设计 |
5.1.1 CENTUM CS3000 硬件选型 |
5.1.2 现场仪表选型 |
5.2 软件设计 |
5.2.1 工程创建 |
5.2.2 通用项目定义 |
5.2.3 FCS组态 |
5.2.4 HIS组态 |
5.2.5 系统下装 |
5.3 调试与仿真 |
5.3.1 硬件调试 |
5.3.2 仿真及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总结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成果情况 |
(9)面向新能源消纳的电动汽车集群优化调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考虑功率衰减的电动汽车快充模型构建 |
2.1 电动汽车快速充电影响因素 |
2.1.1 电动汽车快速充电原理 |
2.1.2 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管理系统 |
2.1.3 电动汽车快速充电影响因素 |
2.2 电动汽车充电功率变化特性 |
2.3 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分布式快充桩的电动汽车优化调度策略 |
3.1 面向分布式快充桩的负荷聚合商管理模型 |
3.1.1 负荷聚合商管理架构 |
3.1.2 负荷聚合商管理系统评价模型 |
3.2 基于混合优化算法的电动汽车优化调度策略 |
3.2.1 电动汽车等级队列划分模型 |
3.2.2 基于混合优化算法的电动汽车充电调度策略 |
3.3 算例分析 |
3.3.1 仿真场景设置 |
3.3.2 光伏消纳优化结果分析 |
3.3.3 用户满意度优化结果分析 |
3.3.4 经济效益优化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快充站的电动汽车集群优化调度 |
4.1 面向快充站的站内运营模型 |
4.1.1 面向快充站的站内运营架构 |
4.1.2 快充站多目标运营模型 |
4.2 基于动态服务费激励的电动汽车优化调度策略 |
4.2.1 快充站自适应动态激励机制 |
4.2.2 服务费参数求解方法 |
4.2.3 基于动态服务费激励的电动汽车优化调度策略 |
4.3 算例分析 |
4.3.1 仿真设置 |
4.3.2 新能源削峰能力 |
4.3.3 用户满意度分析 |
4.3.4 服务能力分析 |
4.3.5 经济效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10)基于区块链的智能电网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SDN的智能电网研究现状 |
1.2.2 智能电网区块链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智能电网区块链相关技术综述 |
2.1 软件定义网络 |
2.1.1 SDN概念和基础结构 |
2.1.2 分布式SDN |
2.1.3 Packet_In消息处理模型 |
2.2 区块链 |
2.2.1 比特币中的区块链 |
2.2.2 Hyperledger Fabric |
2.3 网络智能管控算法 |
2.3.1 强化学习 |
2.3.2 深度Q学习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SDN安全管控模型 |
3.1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SDN网络 |
3.1.1 网络结构 |
3.1.2 安全链的共识机制 |
3.2 安全管控功能实现 |
3.2.1 基于身份的设备认证和安全通信机制 |
3.2.2 一致性管理 |
3.2.3 负载平衡管理 |
3.3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SDN安全管控模型 |
3.3.1 系统描述 |
3.3.2 电力业务分类 |
3.3.3 系统建模 |
3.4 基于DQN的分布式SDN网络优化方案 |
3.5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3.5.1 仿真参数设置 |
3.5.2 仿真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合边缘计算的电力交易区块链管控模型 |
4.1 结合边缘计算的电力交易区块链 |
4.1.1 网络结构 |
4.1.2 交易链节点类型 |
4.2 可扩展加密选举共识机制 |
4.2.1 可扩展加密选举共识机制简述 |
4.2.2 抽签机制 |
4.2.3 加密选举及验证机制 |
4.2.4 可伸缩机制 |
4.2.5 激励机制 |
4.2.6 验证机制 |
4.3 基于DDQN的电力交易区块链管控模型 |
4.3.1 系统建模 |
4.3.2 基于DDQN的电力交易链优化算法设计 |
4.4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
4.4.1 仿真参数设置 |
4.4.2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浅析FCS通信的故障处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集成控制系统的国产化应用[J]. 刘齐忠,郭金凤,俞文生. 石油化工自动化, 2021(S1)
- [2]FCS在核电站仪控系统中的应用浅析[J]. 张晓敏,代锴垒,廖成宇,谢豪,李璐. 科技视界, 2021(23)
- [3]基于FCS架构的全数字化煤矿工作面通信控制装置设计[J]. 陈晓晶. 煤炭科学技术, 2021(S1)
- [4]具有虚拟惯性的微网逆变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研究[D]. 张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基于FCS舞台调速吊杆同步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李玉禄.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6]面向令牌总线的测试关键技术研究[D]. 陈良昌. 中北大学, 2021(09)
- [7]基于千兆以太网的记录器单元测试设备设计与实现[D]. 韩雨龙. 中北大学, 2021(09)
- [8]氯乙烯精馏的先进控制算法研究与系统设计[D]. 诸葛晓春. 广西大学, 2021(12)
- [9]面向新能源消纳的电动汽车集群优化调度策略研究[D]. 牟明亮.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10]基于区块链的智能电网管控研究[D]. 薛晨子.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