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渔业的经济对策

浅谈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渔业的经济对策

一、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渔业经济对策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马跃[1](2019)在《中国循环渔业发展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发展循环渔业是保护渔业生态环境、提升水产品食品安全的必然选择。通对我国循环渔业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总结前人对循环渔业的内涵和特征的描述,对国内循环渔业在发展模式、评价体系及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刘凯[2](2017)在《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演变与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研究》文中指出人地系统是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研究核心,但是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是人地系统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在典型区域人文-自然复合系统演化成为中国地理科学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未来地球”计划为人地系统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新机遇的背景下,对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相互关系与综合集成研究,建立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可促进典型区域人文-自然复合系统研究进一步深化,是丰富人地系统研究内容与基本范式的有效途径,并且可有效贯穿人地关系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理论指导作用。黄河三角洲作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亟需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应对当前的问题与矛盾。因此,以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为案例进行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研究,不仅对于黄河三角洲规避当前的风险、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宏观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一定意义上对全球告急的三角洲降低损失和风险具有警示作用。论文主要包括8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分析了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论文特色与创新。第二部分为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从人地系统、脆弱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脆弱区、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综述,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系统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主体功能区划理论。第三部分为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内涵、分类、构成与演变机理,通过这四方面分析,为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四部分为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概况和确定依据,从范围与位置、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对黄河三角洲人地系统进行介绍,通过位于多种介质的交错带导致先天生态环境基础脆弱、经济社会活动导致生态环境脆弱特征更加明显、生态环境脆弱进一步诱发人地系统脆弱性特征等因素确定黄河三角洲为典型的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第五部分为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主要运用定量方法评价了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的演变过程及其内部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从“人”“地”和供需两个视角分析了其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第六部分为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主要运用定量方法评价了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脆弱性的时空格局演变以及导致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七部分为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主要包括典型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启示,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路、原则、基本条件、可持续发展模式。第八部分为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总结并且指出研究不足和展望。通过上述8个部分的系统研究,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在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的概念、分类、构成与演变机理等基本理论问题方面: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是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的人地系统类型,具有位于生态过渡带或交错区、先天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后天人类开发强度大、生态脆弱性导致人地系统脆弱性等特征。对于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分类,可以差异性、动态性和典型性为目标,以综合性、主导因素、发生学、区域共轭性和相对一致性为原则,依据脆弱性出现的阶段分为先天脆弱型、后天脆弱型和未来脆弱型,依据地球表层要素组合与成因形成的类型与特点分为林草交错型、农牧交错型、荒漠绿洲交接型、青藏高原复合侵蚀型、红壤丘陵山地型、岩溶山地石漠化型、沿海水陆交接型,依据人类高强度开发导致的生态失衡状况分为生态空间减少型、资源承载力下降型、环境质量下降型、生态系统不稳定型。对于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的构成,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个角度,把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分解为要素、结构、功能和子系统。对于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演变机理,把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演变过程划分为形成、恶化、多方向演变三个阶段,其演变受到“人”和“地”、供给和需求等不同因素的驱动作用。(2)在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的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方面:1991-2015年,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u形演变趋势,空间格局呈现东高西低的特点,但是差异有所减小;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空间格局亦呈现出东部高于西部的特点;黄河三角洲“人”与“地”之间的响应指数由负响应逐步演变为正响应,响应度波动幅度较大,人地关系的稳定性仍有待提高。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演变是受“人”和“地”、供给和需求等多种因素共同驱动而产生的结果,石油资源与工业经济活动、要素供给和投资需求对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产生的驱动以明显的负向作用力为主,导致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综合指数呈现下降趋势;综合资源与生态经济活动、结构供给和制度供给对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产生的驱动以明显的正向作用力为主,推动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综合指数呈现上升趋势。(3)在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脆弱性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方面:1991-2015年,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脆弱性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是空间格局变化并不明显,1991和2015年均呈现东部脆弱性低西部脆弱性高的空间格局。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敏感性,内部结构和外部扰动是主要原因,财政收入因素是直接原因;社会子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敏感性,国有经济和资源型产业比重高是其主要原因;生态环境子系统脆弱性是其敏感性高和应对能力低共同导致;在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敏感性成为脆弱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敏感性也成为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脆弱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规避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脆弱性首先要降低其敏感性。(4)在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方面:在分析典型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思路、原则和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包括以国家战略为契机的高效生态经济模式、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的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高效利用模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的产业升级模式在内的SO模式,包括利用综合资源优势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经济新常态下优势产业壮大模式、强化区域合作自身竞争力提高模式在内的ST模式,包括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脆弱生态环境改善模式、国家政策支持下的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模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的创新驱动模式、新型城镇化带动下的特色城镇化模式在内的OW模式。

邹琰,朱安成,刘广斌,刘元文,刘洪军,郑永允,宋爱环[3](2015)在《关于山东省推进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战略的初步构想》文中研究指明从山东省海洋渔业发展的实际与时代背景出发,针对近海水域渔业资源枯竭化、生态环境功能衰退化等对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构成重大威胁等诸多问题,提出拓展海洋渔业发展空间,推进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的战略设想。该战略的实施将对山东省传统养殖结构升级换代,进一步有效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山东省海洋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周鑫,许学工[4](2015)在《黄河三角洲(东营市)高效生态渔业综合效益评估》文中指出根据渔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借鉴相关评价方法,构建高效生态渔业综合效益指标体系,对位于黄河三角洲主体部分的东营市进行高效生态渔业的综合效益评估,包括时间序列(1992—2011年)和内部空间分异(三县两区)的定量综合评价研究。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共21个指标。采用线性加权法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合成,其中,数据标准化采用Z-score法,权重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结果表明,自1992年以来,东营市渔业综合效益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可划分为3个阶段:1992—1998年低水平波动,1998—2006年效益快速提升,2006年至今稳定协调发展。总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与生态效益在部分年份呈现负相关。从区域比较来看,垦利县各项效益均领先其他区县,河口区次之,东营区和广饶县渔业发展较差。该综合评估结果可为东营市制定渔业发展政策提供科学支持。

周鑫,许学工[5](2014)在《东营市典型高效生态渔业模式》文中提出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该区严重的土地盐碱化现象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发展渔业是东营市改造利用盐碱地、改良生态环境、改善生活水平、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该市近期高效生态渔业雏形的调查,提炼、设计、探求当地适用的5种生态渔业模式,分别是:海洋增殖放流资源修复模式、海参养殖及循环经济模式、大闸蟹池塘精养模式、贝类增养殖碳汇渔业模式和休闲渔业模式。自1992年至2012年,东营市水产品总产量、产值、渔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9.5倍、16.2倍、13.9倍,通过渔业改造利用盐碱地25 136 hm2,取得了显着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在总结渔业模式特征,评估各项模式效应的基础上,提出高效生态渔业模式完善的建议。

吕学军[6](2013)在《基于生态经济理论的滨州市防灾模式与对策》文中指出基于生态学经济理论,通过分析滨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其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进一步揭示了常见灾害发生的规律;结合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要求,探讨了滨州市有关防灾模式,包括"上农下渔"、"暗管改碱"、"枣粮间作"、"生物发酵床养殖"及"工业生态链"等模式,并提出了采用微生物技术进行盐碱地改良、开发耐盐药用植物、利用天敌防虫害、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灌区改造、新能源开发等防灾对策。

张晓娟[7](2013)在《蓝色经济战略下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进一步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完善全国沿海经济布局,国家于2009年11月批复了《黄河三角洲国家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4月国务院又通过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其中黄河三角洲的发展作为重要的增长极明确提出,这些都是黄河三角洲加快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遇,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保护研究。本论文科学问题的提出缘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退化湿地现状不容乐观,经过近些年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修复成果可见,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生态赤字依旧甚大,特别是在蓝黄经济的背景下,必须认识到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新结构危机”并不是传统产业失衡,而是生态环境资源必将会成为制约可持续经济发展的严重供给“瓶颈”,因此需在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的基础上考虑其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之路,论文基于此对多年黄河三角洲修复研究进度的再分析,以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研究社会经济因子对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的影响,从而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给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和成果:1.在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前提,以此为基础对各产业战略发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未来各产业和谐发展的思考。2.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功能服务价值的研究显示,社会经济价值(主要是供给和文化服务功能)和生态环境价值(主要是调节和支持功能)所占比例相当,因此要在湿地发展和生态保护中取得平衡,不能简单追求其物质的直接价值。3.根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本文制定了黄河三角洲湿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分析,归一化后各指标排序的结果表明:在表征压力的指标中,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污水处理率、人类活动强度、湿地自然灾害等人为因子对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在表征状态的指标中,湿地的水质、土壤污染和湿地退化率指标占有了较高的权重;在响应指标中,政策法规执行力度和环保在生产投资比例权重较高,也表示在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中,应该加大环保投入和对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力度。4.在对东营市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和研究中,通过对2005-2010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生态赤字(盈余)的计算分析,得出以下结论:2005年到2010年,生态赤字与生态压力指数达到最高水平,逐年增加的生态赤字与生态压力指数表明,生态压力越来越大,已成为制约东营市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5.通过对2000-2010年间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压力指数和可持续发展指数的计算表明:万元GDP生态足迹自2005年开始呈略微下降趋势,在此研究时间段,资源利用效率略有提高,对生态资源的依赖程度也是稳中略降,但生产活动中还应进一步提高资源转化效率;经济系统发展指数的上升主要来自于生态足迹的提高,未来只有通过提高生态足迹的多样性,增加土地类型利用的多样化,提升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6.在对生态足迹模型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中,选取了GDP、人口比例等9个因子为解释变量,生态足迹为被解释变量,进行了主成分线性回归分析,最终得出2000-2010年东营市的生态足迹大小与其社会经济驱动力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均生态足迹增长具有强烈的驱动作用,并根据模型提出相应举措。7.在湿地法制建设方面,通过多方案例和实地调查,在引入非政府监督机制、实行“一区一法”、解决滩涂权属、推进立法的生态化等方面做了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探讨研究。

王夕源[8](2013)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半岛濒临黄海和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有长达3345千米的海岸线,近海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千米,海湾200多个,渔业资源丰富,近海渔业生产是半岛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山东省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蓝色经济的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率先提出建设“海上山东“的发展战略,为蓝色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掀起了半岛蓝色经济发展的热潮。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作为半岛蓝色经济重要组成的近海渔业生产,如何在国家战略的支持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山东半岛要合理解决海洋环境、渔业生存与经济发展问题,首先要保证现有渔业资源免受进一步破坏。在开发和利用渔业资源时,既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又要考虑渔业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与此同时,需要建构一个高效有序的渔业循环经济体系,用全新的思想理念指导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选择实用而有效的最佳模式及措施来发展渔业,以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由此,海洋生态渔业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渔业模式应运而生,并且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方法不断创新,经济与社会效益不断显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空间资源综合优势明显,海洋生物、能源矿产资源富集,海洋人文资源底蕴深厚,海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具备发展海洋生态渔业的条件和优势。本文立足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发展的现状,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系统工程等研究方法,通过理论学习与方法探讨,首先从蓝色经济和海洋生态渔业的基本概念及其现代涵义入手,结合山东半岛海洋渔业及生态渔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了蓝色经济与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内在联系,通过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的SWOT分析,依据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目标体系和模式选择,探索研究并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策略选择。本文研究提出了“海洋生态渔业”的创新概念,建立了“海洋生态渔业”的发展理论模型与途径。还提出了创建“禁渔区”或“海洋生态渔业自然保护区”的法规措施等。

郭新伟,牟文谦[9](2012)在《我国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趋向及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经济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演进过程。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生态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生态经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高效生态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明晰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趋向,需要进一步深化对高效生态经济的理论探索,需要不断创新高效生态经济对策。

冯国建,芦苗苗[10](2011)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给黄河三角洲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从分析高效生态经济的内涵出发,着重分析了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不完善;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生态与环境保护薄弱。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建立制度保障、提高经济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

二、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渔业经济对策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渔业经济对策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循环渔业发展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循环渔业的内涵及特征研究
2 循环渔业区域发展模式研究
3 循环渔业生产模式评价体系研究
4 循环渔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4.1 战略层面
    4.2 经济层面
    4.3 行政层面
    4.4 技术层面
    4.5 法律层面
5 已有研究成果评价

(2)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演变与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目标
        1.3.4 研究方法
        1.3.5 技术路线
    1.4 论文特色与创新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人地系统研究
        2.1.2 脆弱生态环境与生态环境脆弱区研究
        2.1.3 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
        2.1.4 研究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2.3 人地关系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生态经济理论
        2.2.6 主体功能区划理论
第三章 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内涵、分类、构成与演变机理
    3.1 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内涵
        3.1.1 基本概念
        3.1.2 基本特征
    3.2 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分类
        3.2.1 分类目标
        3.2.2 分类原则
        3.2.3 分类依据
    3.3 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构成解析
        3.3.1 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的要素
        3.3.2 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的结构
        3.3.3 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的功能
        3.3.4 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的子系统
    3.4 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演变机理
        3.4.1 演变过程
        3.4.2 驱动机制
        3.4.3 可持续发展模式与优化调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概况与确定依据
    4.1 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概况
        4.1.1 范围与位置
        4.1.2 经济概况
        4.1.3 社会概况
        4.1.4 生态环境概况
    4.2 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确定依据
        4.2.1 位于多种介质的交错带导致先天生态环境基础脆弱
        4.2.2 经济社会活动导致生态环境脆弱特征更加明显
        4.2.3 生态环境脆弱进一步诱发人地系统脆弱性特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
    5.1 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演变过程
        5.1.1 指标体系
        5.1.2 数据来源
        5.1.3 研究方法
        5.1.4 评价结果
    5.2 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演变的驱动力
        5.2.1“人”“地”视角下的驱动力
        5.2.2 供需视角下的驱动力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6.1 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变
        6.1.1 指标体系
        6.1.2 数据来源
        6.1.3 研究方法
        6.1.4 评价结果
    6.2 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变的影响因素
        6.2.1 经济子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6.2.2 社会子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6.2.3 生态环境子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6.2.4 人地系统脆弱性的影响因素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7.1 典型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启示
        7.1.1 北方农牧交错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7.1.2 西北干旱绿洲边缘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7.1.3 西南干热河谷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7.1.4 南方石灰岩山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7.1.5 启示
    7.2 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思路与原则
        7.2.1 总体思路
        7.2.2 基本原则
    7.3 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基本条件
        7.3.1 优势(Strength)条件
        7.3.2 劣势(Weakness)条件
        7.3.3 机遇(Opportunities)条件
        7.3.4 挑战(Threats)条件
    7.4 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模式
        7.4.1 SO模式
        7.4.2 ST模式
        7.4.3 OW模式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荣誉及奖励
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自评表

(3)关于山东省推进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战略的初步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2山东省推进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战略的时代背景
    2.1国际背景
    2.2国内背景
3山东省推进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战略的迫切性
    3.1浅海渔业开发规模区域集中
    3.2近岸海洋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3.3浅海底栖渔业资源不断衰退
4山东省推进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战略的优势
    4.1地缘优势,广阔的浅海底面空间
    4.2资源优势,充足的海洋初级生产力
    4.3产业优势,初见成效的工作基础
    4.4人才优势,高水平的海洋科技研究团队
5山东省推进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战略的初步构想
    5.1划分山东省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产业带
        5.1.1生态渔业利用产业带
        5.1.2生态渔业发展产业带
        5.1.3生态渔业拓展产业带
    5.2建立重点种类增殖示范区
        5.2.1高值贝类增殖区
        5.2.2大宗贝类增殖区
        5.2.3海珍品增殖区
        5.2.4鲆鳎鱼类增殖区
        5.2.5蟹类增殖区
6结语

(4)黄河三角洲(东营市)高效生态渔业综合效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指标体系构建
3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3.1原始数据标准化
    3.2确定指标权重
4效益评估结果分析
    4.1区域分异及成因探讨
    4.2时间序列及分析
5讨论与结论

(5)东营市典型高效生态渔业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东营市高效生态渔业模式提炼与设计
    1.1 增殖放流资源修复模式
    1.2 海参养殖及循环经济模式
    1.3 大闸蟹池塘精养模式
    1.4 贝类增养殖碳汇渔业模式
    1.5 休闲渔业模式
2 问题讨论与模式完善建议
3 结论

(6)基于生态经济理论的滨州市防灾模式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农业区防灾模式及对策
    1.1 粮棉区及果蔬区
        1.1.1 盐碱地治理
        1.1.2 生物灾害的防治
        1.1.3 气象灾害的防治措施
    1.2 生态畜牧业
    1.3 生态渔业区
2 滨州市特色产业园防灾对策
    2.1 滨州临港产业区
    2.2 鲁北循环经济示范区
    2.3 沿海新能源产业园区
3 结论

(7)蓝色经济战略下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相关研究综述
    1.3 选题意义、目的及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黄河三角洲资源经济分析
    2.1 黄河三角洲地域概况
    2.2 资源分析
    2.3 经济发展状况
    2.4 社会文化发展状况
    2.5 解读国家高效生态区发展战略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蓝色经济背景的产业发展研究
    3.1 蓝色经济战略背景分析
    3.2 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3.3 环境友好型工业发展
    3.4 现代服务业发展
    3.5 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
    3.6 湿地生态保护与蓝色经济和谐发展的一点思考
    3.7 本章小结
4 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及生态修复的再分析
    4.1 湿地生态环境及其退化机理分析
    4.2 黄河三角洲湿地服务价值与生态补偿研究
    4.3 湿地生态健康评价
    4.4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修复实践研究
    4.5 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后的研究展望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黄河三角洲湿地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5.1 生态足迹模型计算
    5.2 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5.3 生态足迹模型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修复策略研究
    6.1 生态策略
    6.2 经济策略
    6.3 法制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展望和创新内容
    7.1 结论
    7.2 展望
    7.3 论文的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研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框图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渔业的发展概况
    2.1 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与产业地位
        2.1.1 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
        2.1.2 海洋渔业的产业地位
    2.2 海洋渔业的科技研发与生态需求
        2.2.1 科技研发的基础
        2.2.2 生态发展的需求
3 海洋生态渔业的相关理论与发展必然
    3.1 海洋生态渔业的概念及内涵与外延
        3.1.1 概念的提出
        3.1.2 内涵与外延
    3.2 海洋生态渔业的研究理论与发展必然
        3.2.1 系统研究的基本理论
        3.2.2 蓝色经济的发展必然
4 山东半岛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SWOT分析
    4.1 发展优势
        4.1.1 海洋资源丰富
        4.1.2 区位优势突出
        4.1.3 产业优势明显
        4.1.4 科研力量集中
    4.2 发展劣势
        4.2.1 生态渔业发展意识不强
        4.2.2 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落后
        4.2.3 渔政管理分散规划滞后
        4.2.4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4.3 发展机遇
        4.3.1 国际市场广阔
        4.3.2 国家战略支持
        4.3.3 地方政策扶持
        4.3.4 消费市场需求
    4.4 发展威胁
        4.4.1 填海造地侵吞水域
        4.4.2 近海生态环境破坏
        4.4.3 区域经济竞争激烈
        4.4.4 邻海可捕渔场萎缩
5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目标与模式
    5.1 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目标体系
    5.2 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判别基准
    5.3 海洋生态渔业生产的模式选择
        5.3.1 自然型生产模式
        5.3.2 集约型生产模式
        5.3.3 低投入型生产模式
        5.3.4 高科技型生产模式
    5.4 海洋渔业组织运作的模式分析
        5.4.1 龙头企业带动型
        5.4.2 政府引导扶持型
        5.4.3 生态基地示范型
6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6.1 发展海洋生态渔业的思路更新与方式创新
        6.1.1 更新海洋渔业的发展思路
        6.1.2 创新海洋渔业的发展方式
    6.2 现代海洋渔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6.2.1 产业的结构调整
        6.2.2 产业的优化升级
    6.3 发展海洋生态渔业的体制建设
        6.3.1 借鉴完善管理制度
        6.3.2 强化科技先导机制
        6.3.3 创建生态补偿制度
        6.3.4 构建市场发展体系
        6.3.5 创新生产经营形式
        6.3.6 建立生态环保体系
    6.4 发展海洋生态渔业的对策建议
        6.4.1 降低近海捕捞强度
        6.4.2 发展远洋捕捞渔业
        6.4.3 完善休渔禁渔制度
        6.4.4 实施海洋生态养殖
        6.4.5 提高从业渔民素质
        6.4.6 建立科海示范基地
        6.4.7 修复近海渔业资源
        6.4.8 建设海洋蓝色粮仓
        6.4.9 发展滨海休闲渔业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创新与不足
    7.3 研究展望
8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9)我国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趋向及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高效生态经济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趋向
    (一) 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既具有客观必要性, 又具有现实可能性
    (二) 发展高效生态经济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并逐步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三) 高效生态经济的实践正在黄河三角洲区域如火如荼地展开
二、我国高效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展望
    (一)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 要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
    (三) 要紧密结合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的实践, 扩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三、我国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 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二) 转变消费模式和消费理念, 提倡绿色消费
    (三) 提升科技水平, 发展生态科技
    (四) 践行“包容性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0)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效生态经济的相关理论
    (一) 高效生态经济的科学内涵
    (二) 高效生态经济的基本特征
        1.高效性
        2.整体性
        3.区域性
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
    (二) 体制机制不完善
    (三) 对外开放水平不高
    (四) 生态与环境保护薄弱
三、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 坚持优化升级, 大力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二) 坚持制度保障, 建立科学的体制机制
    (三) 坚持全方位开放,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 坚持生态优先,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四、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渔业经济对策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循环渔业发展研究综述[J]. 马跃.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09)
  • [2]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演变与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研究[D]. 刘凯. 山东师范大学, 2017(10)
  • [3]关于山东省推进浅海底栖渔业资源开发战略的初步构想[J]. 邹琰,朱安成,刘广斌,刘元文,刘洪军,郑永允,宋爱环. 海洋经济, 2015(03)
  • [4]黄河三角洲(东营市)高效生态渔业综合效益评估[J]. 周鑫,许学工.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3)
  • [5]东营市典型高效生态渔业模式[J]. 周鑫,许学工.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4(03)
  • [6]基于生态经济理论的滨州市防灾模式与对策[J]. 吕学军.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06)
  • [7]蓝色经济战略下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研究[D]. 张晓娟.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1)
  • [8]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渔业发展策略研究[D]. 王夕源.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 [9]我国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趋向及对策建议[J]. 郭新伟,牟文谦. 改革与战略, 2012(06)
  • [10]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冯国建,芦苗苗. 滨州学院学报, 2011(04)

标签:;  ;  ;  ;  ;  

浅谈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渔业的经济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