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的现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慧琴[1](2020)在《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1981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实行,自学考试应运而生,同时将自学考试定义为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自学考试的产生完善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让更多人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本文对我省自学考试过去30多年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我省自学考试现状进行了详细介绍。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以补偿教育为主的探索阶段、以补充教育为主的发展阶段、以终身教育为特征的完善阶段。在经历30多年的发展之后,我省自学考试制度趋于完善,开考专业设置较为全面,考务考籍管理更趋于人性化。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山西省自学考试发展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弊端。目前,我省自学考试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从政府层面来看,面临政策法规支撑不足,资金保障不足的困境;从省级自学考试部门层面来看,面临管理人员不足、信息化管理水平低、考试课程管理体制僵硬化的困境;从主考院校层面来看,面临参与自学考试内生动力不足、评价结果单一、专业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的困境;从考生层面来看,面临考生数量急下降、考生质量下降的困境;从社会助学层面来看,面临社会助学缺失,发展停滞的困境。我省自学考试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好存在的问题,本文积极寻求我省自学考试的出路:从政府层面来讲,需做到健全政策法规、做好自学考试顶层设计;资金保障到位;提高管理水平,调动自学考试各方主体参与积极性,同时严肃考风考纪;提升学历层次,积极探索自学考试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长远规划。从省级自学考试部门层面来讲,在注重考务管理、考籍管理、计划管理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加强互相协作;引进信息化管理模式,开展网上报名缴费,网上阅卷,线上毕业审查,构建网络助学平台;加大对助学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力度。从主考院校层面来讲,主考院校要勇于担责,发挥自身作用;注重提升自学考试工作人员素质。从考生层面来讲,通过专接本教育、二学历教育积极拓宽生源渠道;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导向,激发考生学习动力。从社会助学层面来讲,要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助学,提高办学质量,从而促进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健康有序发展。
张铭惠[2](2019)在《H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文中指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独创的育才选才的现代教育形式和考试制度,采取国家考试、社会助学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这种培养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突破了学校教育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与其它教育形式相比,自学考试具有学习费用低廉、入学门槛低、学习考试形式灵活等独特优势,为社会青年创造了更多升学的便利条件。1981年初,教育部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办法》的颁布标志着自学考试制度的正式形成。自学考试制度创立近40年,为国家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职业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剧增,分层次培养符合不同行业需求的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学考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以H省6所高校的自学考试学生与高校教师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和个别访谈等方法,发现H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自考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不高;自考学历规模大幅下降,回升状况缓慢,专业设置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自考生参加全日制辅导的意愿不强,助学机构的作用逐年弱化。通过分析我国自学考试与国内外高等教育形式的异同,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当前自学考试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诸多问题,科学剖析原因,以资借鉴。基于此,本研究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从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两个层面进行阐述:从客观环境来看,国家政策的调整引发了自学考试的生源危机;就业形势的变化导致自考毕业生就业难。从主观因素来看,表现为自考生思想认识不足;学校教学管理落后、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需求、培养方式滞后等方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采取有效措施,探索人才培养目标与考试内容改革路径;建立适应个性化教育要求的自学考试管理体系;在构建自学考试特色专业体系中夯实制度优势;为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打造就业新局面。只有不断调整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考生。
张艳超[3](2019)在《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持续发展观正在引领全球教育的前进方向,“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的核心发展理念。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如何创新办学模式,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办学空间,已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办学院校以及劳动力市场普遍关切的问题。本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资源依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框架,探索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数学建模法、情景预测法和访谈法,研究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演变过程及综合发展水平;探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现实困境、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关注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发展路径。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演变是外部环境与办学群落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后经历“一枝独秀”“双雄并举”“三足鼎立”等三个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同时,我国不同地区人力资源存量、继续教育机会、继续教育资源的差距较大,导致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滞缓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的推进步伐。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即将来临,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将逐步进入“融合统一”的发展阶段。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形成三个发展方阵,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快速变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而发生演变。结合生态学规律可知,解决供需矛盾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教育政策主导下的异发演替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变的主要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追求的办学目标,新时期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改革任务是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改善环境、优化结构。综合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一是提升各省(区、市)办学自主权,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二是明确系统整体办学生态位,生源输入环节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资源输出环节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三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不断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姚赞荣[4](2019)在《H公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给众多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互联网对传统行业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对于教育培训机构而言,也意味着新的发展与机遇。在互联网时代下,教育培训机构想要长远的发展,必须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而更多的市场份额,意味着改变传统的方式教学方式非常重要,必须从全新的角度,对互联网教育进行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本文以教育培训行业的H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H公司互联网教育产品营销现状的基础上,运用STP理论、营销4P理论等营销理论知识,对H公司互联网教育产品的营销策略实施方案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应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互联网教育及教育机构的营销理论的研究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整理,基于互联网教育产品与教育机构企业营销的重要性,阐述互联网教育与教育机构营销的发展历程及当前研究成果。其次,根据H公司的概况及发展状况,结合内外部环境与最新的行业特点,针对H公司当前的营销现状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深度访谈并辅以企业经营的实际数据,找出H公司当前市场营销存在的题,然后进行问题成因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优化建议,以期为H公司提供一个完整的营销策略。本文通过H公司营销方案的研究,以期对教育培训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对自学考试在线教育的其他教育培训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既顺应时代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胡国庆[5](2019)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新型办学模式,是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有益补充。它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凭借“以考促学”、“以考保教”的独特办学形式,为不同群体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和推广的重要教育形式,是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的催化剂。河北省作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试点推广省份之一,于1984年上半年正式开考,在不同时期培养出大批专业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世纪换迁之际,我国进入经济转型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时期,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形势和任务发生重大调整,迫切要求其做出战略转型,以持久运行和健康发展。由此,笔者依托终身教育理论和自我导向学习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历史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系统梳理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历史进程,透析其发展困境,尝试从政府层面、考生群体层面、主考院校层面、社会助学层面寻求解决对策,为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事业健康发展制定可行之策。本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缘起、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二章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寻找其转型发展的理论依据。第三章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新形势下具有的特征和功能进行阐释。第四章系统梳理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历史沿革,并从社会、学生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三个方面归纳、总结其发展动因,为问题分析做铺垫。第五章通过对访谈材料进行深度加工,指出当前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政府、学生群体、社会助学和主考院校等方面存在的现实性问题。第六章针对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面临的困境,运用终身教育理论和自我导向学习理论,促进其明确自身定位基础之上,在政策法规、主考院校、社会助学和学生群体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多方合力以期推动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持久健康发展,进而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经验,并对其未来动向进行展望。
黄红玲[6](2018)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研究 ——以广州市四所社会助学机构为例》文中指出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学历有以下五种:普通高校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大开放教育、远程网络教育,其中,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考,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创立,是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建立30多年以来,作为一种被社会和国家承认的高等学历,是一种国家学历考试制度,也是一种教育制度,是以考促学、在特定年代建立并发展起来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教育制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成人高考、普通高校教育共同成为我国国民提升学历的选择之一,为了不挤占普通高校教育的教育资源,有效发挥自身的特性,社会助学机构承担了自学考试的主体功能。全国高等自学考试委员会1988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中,第一次对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做了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根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业考试计划和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电视、广播、函授、面授等多种形式开展助学活动。”至此,国家政策进一步放开,大大拓宽了办学主体,除普通高等院校作为助学主体外,社会助学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它的角色和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本文通过对广州市四所社会助学机构的研究调查得知,目前广州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存在较多问题,分析其原因,并从完善法律法规、深化课程改革、发展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建立稳定教师团队、从教、学、考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估等方面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阐述国内外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社会助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为广州市四所社会助学自考机构的助学调查。分别从社会助学的办学形式、社会助学的办学环境、社会助学的教学质量、社会助学的管理水平四个方面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运用Excel2000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实际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相应问题和分析。一是提出广州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机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现象:第一是招生市场混乱,助学机构违规现象较多;第二是社会助学教学质量不高,自考通过率低;第三是社会助学环境不良,忽视道德建设和思想建设;第四是社会助学的管理能力不足。二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运用PEST分析方法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政治因素上是体制不健全、政府监管不力;经济因素上是办学思想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益;社会因素上是重应试教育,轻德行教育;技术因素上是教学方式单一,专业设置与教材建设存在滞后性。第四部分是在前文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安索夫矩阵作为分析方法,从市场渗透策略、市场开发策略、产品开发策略、多角化经营策略四个方面对广州市社会助学自考机构提出更多的对策和建议。
柴略[7](2017)在《我国自学考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文中提出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了数理统计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解释了自学考试的基本概念,对自学考试的发展历程进行了阐述,对自学考试的作用和影响作出了总结: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本文详细介绍了山西省自学考试的流程与现状,并由此归纳出山西省自学考试受管理机制、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其呈现出与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相区别的地方:实行课程管理模式;山西省经济结构决定了自考生报考专业的倾向;助学机构多以民办为主。通过对山西省自学考试现状的描述,笔者发现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自考生结构转变的趋势不如人意;助学机构逐渐失效;招考院校管理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以及组织部门在制度设计、管理运作方面存有缺陷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有考生自身的原因,而且有助学机构、主考学校的原因,还有组织管理部门的原因,既有山西省的特殊性,也有一定的普遍性,主要有:考生结构畸形,自考缺乏与时俱进的变革;助学机构办学思想不端正,过于注重营利;自考牵扯利益、缺乏监管,招考过程思想松懈;自考的组织管理缺乏有效衔接、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一系列完善我国自学考试的对策:调整自学考试的专业和课程体系,注重非学历教育功能;加强组织考试管理工作;规范自学考试管理;提高自考教材质量;加强社会助学机构的管理;构建自学考试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改革自学考试的学业评价方式等,从而促进山西省乃至全国的自学考试得以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靳小玲[8](2016)在《我国自学考试专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学考试制度是我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自诞生以来不断依据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教育环境的变化对专业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许多困境与挑战。为了使自学考试在困境中寻得出路,在实践领域,需要协调自学考试专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和区域社会经济转型的关系;在理论领域,需要对自学考试专业结构调整进行针对性的梳理,找出自学考试专业结构调整的内部逻辑。本研究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说明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方法与思路,并对"自学考试"、"专业结构调整"两个核心概念进行了阐释。第二部分,梳理了我国自学考试专业结构调整历史。依据发展任务的不同,将自学考试分为三个阶段:1981年至1988年,我国自学考试专业结构处于初始阶段,在这个时期专业结构初步形成,以社会紧缺人才专业为主,但专业还没有形成体系;1989年至1998年,我国自学考试专业结构处于拓展阶段,在这个时期专业结构逐步完善,拓展了服务范围和发展规模,主要以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为蓝本;1999年至今,我国自学考试专业结构处于转型阶段,专业结构的类型、规模和生命周期方面都在进行适应性调整,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专业内涵,并致力于合作共建终身教育体系。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了我国自学考试专业结构调整的现状。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专业结构调整还存在过分依赖其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模本、不能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反应不灵敏、缺乏自主性等问题。第四部分,针对今后我国自学考试专业结构调整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研究认为,自学考试专业结构调整既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也要与其他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专业结构调整互为补充,还要适应终身学习体系的建构,并且要协调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冯笑笑[9](2016)在《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改革发展研究》文中认为1985年,内蒙古自治区开始实施推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过30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内蒙古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自治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门人才,推动了区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并对自治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变,多种教育形式的不断冲击,以及自学考试本身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使得内蒙古地区的自学考试生源数量不断下滑,严重影响了区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健康发展。在本研究中,通过搜集各方面的文献资料对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以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同时运用数据统计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认真分析了内蒙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现状、面临的困境及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当前国家教育改革对自学考试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全文由五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在阐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对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情况做了文献综述。最后,对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为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历史沿革。通过利用文献分析法将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历程划分为稳步上升、调整改革和转型求变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为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实证分析。重点通过数据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我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目前内蒙自学考试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为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对策。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宏观政策导向、中观自考体制和微观思想观念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和不足之处。认为今后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应侧重于向农村延伸、向非学历教育形式扩展、积极探索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衔接。
李宏波[10](2015)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创建三十多年以来,为广大渴求知识的“弱势群体”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制度保障。不但满足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而且有效地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优化了高等教育结构,提升了高等教育整体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能力。然而随着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总结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经验,探究其生存发展的价值、路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专业建设工作,建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相适应的有效机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选题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研究》(BKA130101)。通过以适应性为切入点,从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聚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研究。全文以终身学习理论、个性化教育理论、教育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构成要素、价值取向及其适应性的功能目标、基本特征、演化的影响因素、和运作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创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层次分析法(AHP)扩展到模糊环境之中,构建了高等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测度模型,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研究提供技术方法和分析工具;通过实证研究,全面分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与对策。对当前在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更好地发挥其在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界定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及其适应性等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把视线聚焦在终身教育理论、个性化教育理论和教育生态学理论等教育理论上,以期从中获得研究的智慧和灵感。(2)探讨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结构特征,明确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融合的价值取向。(3)构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演化机理的分析框架。通过探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功能目标、基本特征,深入分析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演化的三大影响因素:主体作用、共生演化、环境制约,以及其三大演化运作机制:应对内在系统的问题反馈机制、应对外在环境的变动预警机制、应对变化的更新联动机制。(4)创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构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测度模型。运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在专家评判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创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层次分析法(AHP)扩展到模糊环境之中,以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隶属度计算,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模糊综合评价测度模型。(5)通过设计调查量表、选取调查样本,利用创建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测度模型,对调研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得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6)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调整培养目标,提高主体与环境互动能力;构建核心课程体系,增强主体适应能力;推进制度再创新,发挥潜在适应能力;建立专业生态系统,提升自我调控能力等四个层面,系统地提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的现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介绍 |
1.1 自学考试相关概念 |
1.1.1 自学考试的含义 |
1.1.2 自学考试的特征 |
1.1.3 自学考试的功能 |
1.1.4 自学考试的主体 |
1.2 相关理论研究 |
1.2.1 终身教育理论 |
1.2.2 自我导向学习理论 |
第二章 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历程及现状 |
2.1 自学考试产生的背景 |
2.2 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历程 |
2.3 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现状 |
2.3.1 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生源 |
2.3.2 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计划 |
2.3.3 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务管理 |
2.3.4 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籍管理 |
2.3.5 自考毕业生去向 |
第三章 山西省自学考试发展面临的困境 |
3.1 政府层面 |
3.1.1 政策法规支撑不足 |
3.1.2 资金保障不足 |
3.2 省级自学考试部门层面 |
3.2.1 管理人员不足 |
3.2.2 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
3.2.3 考试课程管理体制僵硬化 |
3.3 主考院校层面 |
3.3.1 参与自学考试内生动力不足 |
3.3.2 自学考试评价结果单一 |
3.3.3 专业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
3.4 考生层面 |
3.4.1 考生数量急下降 |
3.4.2 考生质量下降 |
3.5 社会助学层面 |
第四章 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出路 |
4.1 政府层面 |
4.1.1 健全政策法规 |
4.1.2 资金保障到位 |
4.1.3 提高管理水平 |
4.1.4 提升学历层次 |
4.2 省级自学考试部门层面 |
4.2.1 合理分工,加强合作 |
4.2.2 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
4.2.3 加大对助学单位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
4.2.4 提高教材管理水平 |
4.3 主考院校层面 |
4.3.1 承担责任,发挥主考院校作用 |
4.3.2 提升人员素质 |
4.4 考生层面 |
4.4.1 拓宽生源渠道 |
4.4.2 引导考生提升学习能力 |
4.5 社会助学层面 |
4.5.1 引导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助学 |
4.5.2 提高办学质量,体现教育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H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回顾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生 |
五、研究的基本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六、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H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历史考察 |
一、自学考试产生的历史缘由 |
(一)自学考试形成的历史动力 |
(二)自学考试制度实施的效益分析 |
二、制度本身的调整变迁 |
(一)制度酝酿期(1978 年-1983 年) |
(二)制度完善期(1984 年-1998 年) |
(三)制度转型期(1999 年-2019 年) |
三、制度实践的调整变迁 |
(一)自学考试专业体系的发展历程 |
(二)自学考试政策法规的调整与创新 |
四、H省自学考试及实践的变迁 |
(一)自考专业数量分析 |
(二)学历教育考生报考人数分析 |
(三)学历教育考生毕业人数分析 |
第二章 H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与工具 |
三、调查对象 |
四、调查结果 |
(一)H省自学考试考生的基本情况 |
(二)H省自学考试教师的基本情况 |
(三)H省自学考试入学毕业情况 |
五、H省自学考试发展的现存问题 |
第三章 H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困境的成因分析 |
一、客观环境的冲击 |
(一)国家政策的调整,导致自学考试的生源危机 |
(二)就业形势的变化,导致自考毕业生就业难 |
二、主体因素的掣肘 |
(一)思想认识不足 |
(二)教学管理落后 |
(三)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需求 |
(四)培养方式滞后 |
第四章 H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路径 |
一、自学考试制度改革创新的科学性分析 |
二、自学考试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
(一)探索人才培养目标与考试内容改革路径 |
(二)建立适应个性化教育要求的自学考试管理体系 |
(三)在构建自学考试特色专业体系中夯实制度优势 |
(四)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打造就业新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第1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2节 研究问题与概念界定 |
一、研究问题 |
二、概念界定 |
第3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二、国内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研究述评 |
第4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特色 |
第5节 研究思路及论文架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第1节 生态系统理论 |
一、生态系统概述及其特征 |
二、生态系统构成要素特点 |
三、生态系统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2节 资源依赖理论 |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
二、生态系统的资源依赖关系 |
三、资源依赖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及溯源 |
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本研究的适切性 |
第4节 系统构成及生态分析框架 |
一、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构成 |
二、系统构成要素的“生物学”隐喻 |
三、生态分析框架 |
第3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演变的生态分析 |
第1节 办学群落构成及子系统发展历程 |
一、成人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二、自考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三、网络本专科教育发展历程 |
第2节 成人本专科教育:“一枝独秀”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3节 成人、自考本专科教育:“双雄并举”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节 成人、自考、网络本专科教育:“三足鼎立”演变分析 |
一、物种构成及种群关系 |
二、群落办学水平综合分析 |
三、群落演变动因生态分析 |
第4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的现实发展困境 |
第1节 办学群落整体发展处于生态失衡状态 |
一、院校之间互斥竞争为主,缺少互利共生 |
二、质量优先的K对策发展模式难以形成 |
三、办学生态位模糊,人才培养质量低下 |
第2节 办学群落区域发展处于非均衡状态 |
一、各省(区、市)人力资源存量差距较大 |
二、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机会差距较大 |
三、各省(区、市)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资源供给差距较大 |
第5章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及发展趋势 |
第1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区域发展水平分析 |
一、31个省(区、市)综合发展水平测量 |
二、31个省(区、市)的三个发展方阵划分 |
第2节 国内外环境生态因子发展变化分析 |
一、国际环境生态因子 |
二、国内环境生态因子 |
第3节 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预测分析 |
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作用及贡献率分析 |
二、基于毛入学率指标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预测 |
第4节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透视 |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空间所受影响 |
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群落生态演变规律 |
三、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
第6章 促进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建议 |
第1节 采取区域推进方式进行差异化改革 |
一、第一方阵:重点探索教育引领创新,拓展办学发展空间 |
二、第二方阵:重点聚焦教育质量保障,提升院校办学水平 |
三、第三方阵: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应用,改善现有办学生态 |
第2节 明确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系统办学生态位 |
一、生源输入:建立基于师生比的规模生态位 |
二、办学群落:优化结构生态位和质量生态位 |
三、资源输出:形成基于多维评价的效益生态位 |
第3节 实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 |
一、办学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 |
二、办学群落:应用可持续发展模型 |
三、办学行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针对成人学习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二:针对继续教育主管部门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针对院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附录四:针对院校继续教育教师的访谈提纲 |
附录五:针对函授站点(学习中心)的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4)H公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相关理论基础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H公司概况及营销现状 |
2.1 H公司发展概况 |
2.1.1 公司概况 |
2.1.2 组织架构 |
2.1.3 主营业务 |
2.2 H公司营销现状 |
2.2.1 H公司营销战略现状 |
2.2.2 H公司营销策略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1.1 宏观环境分析 |
3.1.2 行业态势及竞争者分析 |
3.1.3 市场需求分析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3.2.1 资源条件 |
3.2.2 核心能力 |
3.3 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3.5 SWOT矩阵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公司存在的营销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H公司营销战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1 市场细分不够充分 |
4.1.2 目标市场选择单一 |
4.1.3 市场定位过于宽泛 |
4.2 H公司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2.1 产品与服务有待改进 |
4.2.2 价格策略缺少梯度 |
4.2.3 渠道策略规划不足 |
4.2.4 缺乏促销组合策略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公司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1 营销战略优化建议 |
5.1.1 采用多个变量因素进行市场细分 |
5.1.2 选择三级目标市场 |
5.1.3 精准市场定位 |
5.2 营销策略优化建议 |
5.2.1 优化产品组合 |
5.2.2 制定新的定价策略 |
5.2.3 渠道策略全方位优化 |
5.2.4 多种促销策略组合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4.3 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厘定和理论基础诠释 |
2.1 概念界定 |
2.1.1 自学 |
2.1.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终身教育理论 |
2.2.2 自我导向学习理论 |
第三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特征与功能 |
3.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特征 |
3.1.1 终身性 |
3.1.2 时空延伸性 |
3.1.3 全纳性 |
3.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功能 |
3.2.1 教育功能 |
3.2.2 社会化功能 |
3.2.3 整合功能 |
3.2.4 经济功能 |
3.2.5 导学功能 |
第四章 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历史演进及动因 |
4.1 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历史演进 |
4.1.1 雏形期 |
4.1.2 成型期 |
4.1.3 发展期 |
4.1.4 转型期 |
4.2 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动因 |
4.2.1 社会 |
4.2.2 学生 |
4.2.3 自学考试 |
第五章 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的困境 |
5.1 政府层面 |
5.1.1 政策法规支撑不足 |
5.1.2 资金保障欠缺 |
5.1.3 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
5.2 主考院校层面 |
5.2.1 发展动力不足 |
5.2.2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
5.3 社会助学层面 |
5.3.1 办学功利色彩严重 |
5.3.2 助学系统失衡 |
5.3.3 助学形式单一 |
5.4 学生层面 |
5.4.1 生源数量减少 |
5.4.2 生源质量下滑 |
第六章 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的路径 |
6.1 政府 |
6.1.1 健全政策法规 |
6.1.2 加大资金支持 |
6.1.3 提高管理水平 |
6.1.4 提升学历层次 |
6.1.5 构建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
6.2 主考院校 |
6.2.1 注重社会效益 |
6.2.2 增强管理人员专业素质 |
6.3 社会助学 |
6.3.1 明确发展定位 |
6.3.2 构建区域性助学共同体 |
6.3.3 搭建信息化网络助学服务平台 |
6.4 学生群体 |
6.4.1 拓宽生源渠道 |
6.4.2 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研究 ——以广州市四所社会助学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二)社会助学 |
(三)安索夫矩阵 |
三、文献综述 |
(一)社会助学发展史 |
(二)国内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研究 |
(三)国外自学考试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第1章 广州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现状调查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广州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办学形式 |
三、广州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办学环境 |
四、广州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教学质量 |
五、广州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管理学生的能力 |
第2章 广州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存在问题及原因 |
一、广州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招生市场混乱,助学机构违规现象较多 |
(二)助学目的不端正,社会助学环境不良 |
(三)社会助学组织管理能力不足 |
(四)课程设置单调,教学质量不高 |
(五)学生团体建设不健全,校园文化贫乏 |
(六)学习目的不明确,就业率低 |
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治因素 |
(二)经济因素 |
(三)社会因素 |
(四)技术因素 |
第3章 完善广州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发展的对策 |
一、市场渗透策略 |
(一)完善法律法规,行使监督权 |
(二)建立规范健全的教育体系 |
二、市场开发策略 |
(一)开拓数字化助学体系,更新专业和教材 |
(二)开展技术教育和学术教育 |
(三)丰富自学考试助学形式 |
三、产品开发策略 |
(一)提升办学层次,培养复合型人才 |
(二)成立自考服务中心,提升自考服务水平 |
(三)开展非学历教育,追求真材实学的“学力” |
(四)健全教师评聘制度,设立考生“红人榜” |
四、多角化经营策略 |
(一)注重终身学习,向“大教育”发展 |
(二)有效衔接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 |
(三)与社会需求匹配,建立“学分银行”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7)我国自学考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综述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思路方法 |
第一章 自学考试概述 |
1.1 自学考试基本概念 |
1.1.1 自学考试的含义 |
1.1.2 自学考试的特点 |
1.1.3 自学考试的组织系统 |
1.2 自学考试的产生与发展 |
1.2.1 自学考试的产生 |
1.2.2 自学考试的发展历程 |
1.2.3 自学考试发展历程的特征转变 |
1.3 自学考试的作用 |
1.3.1 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形式多样化 |
1.3.2 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体 |
1.3.3 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 |
1.3.4 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 |
第二章 山西省自学考试的现状 |
2.1 山西省自学考试的招生情况 |
2.1.1 山西省自学考试的生源与专业 |
2.1.2 考生自主报考 |
2.1.3 助学机构的全程参与 |
2.2 考生的学习方式 |
2.2.1 以考生自学为主的形式 |
2.2.2 参加助学机构培训的形式 |
2.2.3 其它学习的方式 |
2.3 山西省自学考试的组织与管理 |
2.3.1 组织机构对考点考场的布置与编排 |
2.3.2 组织机构对试卷的运送与保管 |
2.3.3 组织机构在考试期间组织巡视 |
2.3.4 组织机构在考试期间对考生的管理 |
2.4 山西省自学考试的后续收尾 |
2.4.1 考试成绩的公布与考生复查试卷 |
2.4.2 考生免考课程的申报与组织部门的审批 |
2.4.3 自学考试的实践课程与毕业答辩 |
2.4.4 考生毕业的申报与审核部门的办理 |
2.5 毕业生的就业与再深造 |
2.5.1 自考毕业生就业方向 |
2.5.2 山西省自考毕业生就业情况 |
2.5.3 自考毕业生可继续深造 |
第三章 山西省自学考试存在的问题 |
3.1 自考生结构转变的趋势不如人意 |
3.1.1 生源数量大幅下降 |
3.1.2 生源质量下降 |
3.1.3 舞弊成风,社会认可下降 |
3.1.4“混文凭”成自考标签,技术型专业报考人数下降 |
3.2 社会助学逐渐失效 |
3.2.1 助学机构培养方式和考核方式单一 |
3.2.2 社会助学规模减少,发展不平衡 |
3.2.3 助学机构逃避监管 |
3.3 招考院校管理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 |
3.3.1 管理体制僵硬化 |
3.3.2 专业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
3.3.3 招考院校对试卷保密工作存在安全隐患 |
3.4 组织部门制度设计、管理运作存有缺陷 |
3.4.1 管理职能模糊 |
3.4.2 管理岗位不足 |
3.4.3 管理运作存在弊端 |
第四章 山西省自学考试存在问题的原因 |
4.1 考生结构畸形,自考缺乏与时俱进的变革 |
4.1.1 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招考竞争激烈 |
4.1.2 办考目标单一 |
4.1.3 逐步脱离社会需求 |
4.1.4 专业设置老化 |
4.2 自考助学机构办学思想不端正,过于注重营利 |
4.2.1 办学思想不端正,以营利为主 |
4.2.2 陷入生源困境,千方百计争夺生源 |
4.2.3 教学质量堪忧,“助考”不“助学” |
4.3 自考牵扯利益、缺乏监管,招考过程思想松懈 |
4.3.1 牵扯利益 |
4.3.2 缺乏监管措施 |
4.3.3 思想松懈 |
4.4 自考的组织管理缺乏有效衔接、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 |
4.4.1 组织管理缺乏有效衔接 |
4.4.2 人员管理缺乏奖惩机制 |
4.4.3 管理部门人员结构不合理 |
第五章 完善我国自学考试的对策 |
5.1 切实改进自考制度本身的不足与漏洞 |
5.1.1 调整专业和课程体系 |
5.1.2 注重发展非学历教育 |
5.1.3 弥补组织管理部门的漏洞,提升管理效能 |
5.2 构建自学考试质量保障体系 |
5.2.1 规范自学考试的考务管理 |
5.2.2 提高自学考试教材质量 |
5.2.3 提高主考院校的命题水平,加强试卷的全程保密工作 |
5.3 加强社会助学机构管理 |
5.3.1 自考管理机构总揽全局 |
5.3.2 民间社团协助管理 |
5.3.3 社会助学机构加强自身管理 |
5.4 构建自学考试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完善其评价机制 |
5.4.1 提高自考的教育质量评价功能、学历认定功能 |
5.4.2 树立自学考试的学业评价新理念 |
5.4.3 大胆改革自学考试的学业评价方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我国自学考试专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自学考试 |
1.5.2 专业结构调整 |
第二章 我国自学考试专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回顾 |
2.1 初始阶段(1981-1988) |
2.1.1 专业结构初步形成 |
2.1.2 专业集中培养社会紧缺人才 |
2.1.3 专业体系及布局尚不完善 |
2.2 拓展阶段(1989-1998) |
2.2.1 专业结构逐步完善 |
2.2.2 专业设置以普通高等教育为蓝本 |
2.2.3 专业规模和服务范围逐步扩大 |
2.3 转型阶段(1999-至今) |
2.3.1 专业结构实施适应性调整 |
2.3.2 专业聚焦合作共建终身教育体系 |
2.3.3 专业内涵获得实质性提升 |
第三章 我国自学考试专业结构调整的现实考察 |
3.1 过分依赖其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模本 |
3.2 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反应不灵敏 |
3.3 不能适应教育环境的动态变化 |
3.4 缺乏自主性 |
第四章 对今后我国自学考试专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
4.1 自学考试专业结构调整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
4.2 自学考试专业结构调整应与其他高等教育相补充 |
4.3 自学考试专业结构调整应适应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 |
4.4 自学考试专业结构调整应协调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9)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改革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 对自学考试性质的研究 |
2. 对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
3. 对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的研究 |
4. 对自学考试制度方面的研究 |
5. 对自学考试考生群体的研究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二、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历史沿革 |
(一) 1985年-1998年:稳步上升阶段 |
(二) 1999年-2010年:调整改革阶段 |
(三) 2011年至今:转型求变阶段 |
三、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实证分析 |
(一) 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现状 |
1. 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基本情况 |
2. 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成就与贡献 |
(二) 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的困境 |
1. 报考规模不断下降,生源面临危机 |
2. 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滞后,教材陈旧 |
3. 助学机构不完善,服务体系薄弱 |
4. 管理体制不健全,师资力量欠缺 |
5. 考试评价手段单一,衔接工作停滞 |
(三) 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1. 宏观因素 |
2. 中观因素 |
3. 微观因素 |
四、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
(一) 把握政策导向,积极转变职能 |
1. 大力发展本科教育和第二学历教育 |
2. 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 |
(二) 提高自考质量,完善制度创新 |
1. 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 |
2. 加强社会助学,提升服务水平 |
3. 完善管理体系和水平 |
4. 改革考试内容与评价方式 |
(三) 推进理念转变,展望发展前景 |
1. 明确自考新定位,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
2. 积极构建新体系,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相关研究概述 |
1.2.2 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视阈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研究的起点 |
2.1.1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的概念界定 |
2.1.2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内涵 |
2.2 终身教育理论:研究的理论依据 |
2.2.1 终身教育理论的内涵与特征 |
2.2.2 终身教育理论与自学考试的共通性 |
2.3 个性化教育理论:研究的实践需要 |
2.3.1 个性化教育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
2.3.2 个性化教育理论与自学考试的实践契合点 |
2.4 教育生态学理论:研究的分析视角 |
2.4.1 教育生态学理论的内涵与分析视角 |
2.4.2 教育生态学对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研究的适切性 |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的构成要素及价值取向 |
3.1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的构成要素 |
3.1.1 专业培养目标是导向 |
3.1.2 专业课程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是核心 |
3.1.3 教材建设和社会助学服务体系是保障 |
3.2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构成要素间的关系与结构特征 |
3.2.1 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
3.2.2 构成要素的结构特征 |
3.3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的价值取向 |
3.3.1 自学考试的价值诉求 |
3.3.2 自学考试价值取向的二元对立思维 |
3.3.3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价值取向的选择与定位 |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演化机理 |
4.1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功能目标 |
4.1.1 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相适应 |
4.1.2 与教育服务对象的自我发展需要相适应 |
4.1.3 与教育改革发展政策的内在要求相适应 |
4.2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基本特征 |
4.2.1 价值与内容的一致性 |
4.2.2 内在系统结构与功能目标的一致性 |
4.2.3 主体与外在环境的适合性和耐受性 |
4.3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演化的影响因素 |
4.3.1 主体作用因素 |
4.3.2 共生演化因素 |
4.3.3 环境制约因素 |
4.4 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演化的运作机制 |
4.4.1 应对内在系统的问题反馈机制 |
4.4.2 应对外在环境的变动预警机制 |
4.4.3 应对变化的更新联动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测度模型构建 |
5.1 测度模型构建的方法选择 |
5.1.1 层次分析法(AHP) |
5.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5.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5.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5.2.2 评价指标集确定 |
5.2.3 评价指标解释 |
5.3 评价方法及测度模型构建 |
5.3.1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指标权重确定 |
5.3.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评价值计算 |
5.3.3 综合评价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6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实证研究 |
6.1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
6.1.1 评价指标权重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
6.1.2 指标体系频数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
6.2 样本数据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6.2.1 样本数据的信度分析 |
6.2.2 样本数据的效度分析 |
6.3 样本数据计算 |
6.3.1 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
6.3.2 三级指标隶属度计算 |
6.3.3 二级和一级指标隶属度计算 |
6.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6.4.1 调查结果 |
6.4.2 存在的问题与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7章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的提升路径与对策 |
7.1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主体与环境互动能力 |
7.1.1 体现社会价值诉求 |
7.1.2 以考生利益为本 |
7.1.3 与终身教育理念契合 |
7.2 构建自学考试核心课程体系,增强主体适应能力 |
7.2.1 调整课程结构体系 |
7.2.2 改革课程设置模式 |
7.2.3 科学制定考试大纲 |
7.3 推进自学考试制度再创新,发挥潜在适应能力 |
7.3.1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
7.3.2 加强教材和学习媒体建设 |
7.3.3 完善社会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
7.4 建立自学考试专业生态系统,提升自我调控能力 |
7.4.1 建立专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机制 |
7.4.2 建立专业生态系统的“反馈-反思-评价”机制 |
7.4.3 建立专业生态系统的“预警-更新-联动”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
四、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的现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研究[D]. 陈慧琴. 山西大学, 2020(01)
- [2]H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困境和发展路径研究[D]. 张铭惠.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3)
- [3]生态视角下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艳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4]H公司营销策略研究[D]. 姚赞荣.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5]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D]. 胡国庆. 河北大学, 2019(08)
- [6]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研究 ——以广州市四所社会助学机构为例[D]. 黄红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7]我国自学考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山西省为例[D]. 柴略. 山西大学, 2017(03)
- [8]我国自学考试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 靳小玲. 山西大学, 2016(05)
- [9]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改革发展研究[D]. 冯笑笑.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03)
- [10]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建设适应性研究[D]. 李宏波. 武汉理工大学, 2015(01)
标签: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论文; 成人自学考试论文; 学历提升论文; 自考流程论文; 自考研究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