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控制动物疫病的三大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孟惠婷[1](2010)在《内蒙古乳品消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乳品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对于改善居民膳食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乃至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30年,中国奶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8中国奶类总产量达3781.5万吨,是1978年的38倍,现在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产奶国,但人均乳品消费水平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乳品消费量大幅下降,中国奶业发展遭遇重创。奶业的发展以消费需求为基础,只有乳品消费恢复正常,才能使中国奶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本文对内蒙古乳品消费进行研究。利用定性分析并辅以图表形式分析了内蒙古乳业发展现状、乳品消费水平及总体特征、乳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并通过计量分析法对乳品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乳品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最后得出结论并提出促进内蒙古乳品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胡朝阳[2](2008)在《温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应急管理研究》文中提出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不断向城市偏移,各种不稳定因素积聚,城市公共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和挑战。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呈连锁反应,对城市造成的损失和破坏将不可估量。维护城市公共安全是政府的重要职能,能否有效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是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为此,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立应急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性事件的消极影响,创建可持续的稳定发展的城市环境,已经成为城市政府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温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浙南闽北中心城市。近年来温州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重特大事故灾难隐患仍未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威胁巨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发生机率增加。论文引言开篇,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内容、方法和研究的技术路线;综述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系统理论、现代安全理论、城市灾害理论等基础理论,介绍了美国纽约市、英国伦敦市和日本东京市的应急管理体制,同时也介绍了国内北京市、上海市和深圳市应急管理的体制;分析了温州市公共安全的现状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四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基于斯蒂文·芬克(Steven Fink)的“危机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温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应急管理的对策。
袁日进[3](2008)在《推进健康养殖 摒弃陈规陋习 建立长效机制 让人类远离人畜共患病的威胁——由人感染动物传染病事件引发的思考》文中认为畜牧业的发展,在造福人类(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健康的压力。近年来禽流感、狂犬病、猪链球菌等人畜共患病呈多发之势,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是谁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瓶"?本文从养殖、加工、经营等多环节,从生活习俗、生产方式、防疫技术等多角度,从技术、管理、法律等多层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据此,提出了实现发展畜牧业生产与造福人类有机和谐统一的三大对策,即:推进健康养殖,摒弃陈规陋习,建立长效机制。
漆雁斌[4](2007)在《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己经不可逆转,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必将受到外部经济的巨大竞争压力。因此,国内各个地区的产业不仅要具有国内竞争力,而且要力求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中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相对弱势产业,其发展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连续四年颁发“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文件明确地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其最终目的就是大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强竞争力。那么,各省市如何提高农业竞争力?这就需要分析各省市农业竞争力的现状,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原因,本文对中国各省域农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近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杂志社、福建师范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07年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研究和比较了我国各省域的经济竞争力,这是我国首部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但是,对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进行研究的成果很少见。本项研究便是这一方面的尝试。相信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全面分析和对比我国各省域农业竞争力的基础上,着重分析、研究了四川农业竞争力问题。四川是农业“大省”,却不是农业“强省”。主要是靠初级的、数量型的粗放式发展占领市场,而在农产品的质量、精深加工、品牌、差异性等方面缺少集约增长。四川有中国农业的共性,也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四川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要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提升农业的国内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所以,进一步了解四川农业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名情况,分析其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努力提升四川农业的竞争力,对四川农业更好地适应国内市场竞争和WTO框架协议下的国际市场竞争,对积极发展四川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农业竞争力国内外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简单回顾与分析,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基于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一般范式,分析了产业竞争力和区域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和来源,指出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产业竞争力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各国各地各产业的竞争优势比较。区域农业竞争力与很多因素相关,受很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相互整合共同对竞争力产生决定性作用。需求因素、自然资源与机遇属于外在因素,是较难改变的,农业技术创新、农业结构调整、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与劳动者素质则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的。其中,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体系调整是农业竞争力最根本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农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区域农业竞争力是个相比较的概念,因此它是通过选择一定评价区域农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能够客观、准确反映区域农业竞争力,要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指标体系的规模要适当。根据这个出发点,设计了由农业生产竞争力、农业市场竞争力、农业技术竞争力、农业资本竞争力等4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区域农业竞争力综合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竞争力评价方法。按照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基于市场占有率分析的竞争力评价模型、数据包络分析、组合评价等方法对中国各省域农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和排名。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其评价的结果并非完全一致。可见,运用单一的某个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虽然可以减少工作量,但难免有失偏颇。因此,运用组合评价法对各种方法评价结果进行有机组合是更为重要和更加必要的。最后,重点分析了四川农业竞争力在全国的位次和薄弱环节,并结合四川省情,提出了提高四川农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政策建议。中国30个省市农业竞争力排名以及分类结果显示,各省市之间农业竞争力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这种差距是全面而非局部的差距,是数量上的差距,更是素质上的差距。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这种差距目前并没有减少,还在扩大。对第三梯队地区而言,如何遏制这种差距扩大的不利发展势头而迎头赶上,切实提高其农业竞争力的水平和素质,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由于不同地区农业竞争力水平和发展状况差异较大,因此,对于不同水平及发展阶段上的地区来说,农业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也不应完全一致,应立足各个地区的区情和资源特色及优势,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状况,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对症下药,制订切实可行的重点发展产业和行业,通过发展具有地区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具体农业门类,促进各个区域农业竞争力水平的可持续提高。提高区域农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产业的组织结构,实现农业产业组织的合理化。从实证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四川农业综合竞争力在全国排名还是不错的。四川农业生产竞争力实力较强,优于市场竞争力、技术竞争力、资本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名。资本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是四川相对薄弱的环节。说明四川农业现实生产能力较强,但在农业技术研究、市场开发和农业资本投入特别是资本更新等方面是不足的,因而四川农业潜在的或长期的获利能力是不强劲的。要提高四川农业综合竞争力,在这些薄弱环节下功夫是极其重要的。针对这一特点,结合四川农业竞争力在全国的排名和省情,本文认为在“十一五”期间,大力增强四川农业总体竞争优势,是提高四川农业竞争力的努力方向。依据四川资源的特点和优势,调整和优化四川农业产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组织,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四川农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比较分析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分析产业竞争力研究范式的基础上,阐述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和来源,构建区域农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各省市农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和排名,在此基础上,对四川农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探讨提升四川农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政策措施。本文可能的贡献是:第一,在研究视角上作了新的探索。近几年的研究大都基于农产品视角,分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而基于产业整体视角,对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本文基于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层面,对省域农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是研究视角的拓展与更新。第二,在构建区域农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本文基于产业视角,为能达到全面、准确反映竞争力的目的,设计了由4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区域农业竞争力综合指标体系,尽量消除指标在表征竞争力时的重叠性,增加了指标的可获得性,减少了工作量。这是一种大胆和有益的探索。第三,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各省市农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和排名,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农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有些方法在工业竞争力研究中有所应用,本文加以借鉴,选用了五种方法在农业竞争力的评价上进行应用,这是一种探索;同时,基于最近的统计资料进行实证研究和排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省市农业最新的相对地位,对各省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区域农业竞争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第四,对四川农业竞争力进行定性定量研究,界定了四川农业在全国的地位,分析四川农业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提升四川农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和政策建议,或许能为四川各级政府所参考。
程宪华[5](2006)在《城市危机应急管理研究 ——以长春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整合减灾防害和应急救援资源,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城市安全建设与救援体系,强化城市风险管理,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最大限度地防范与减轻突发公共事件的威胁与损害,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国家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在实践上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军地协同、条块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比较有效地应对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但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处理具体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来看,我们还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进,在一些方面还需要增强,特别是在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及自身全方位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以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维护城市安全,实现城市持续发展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本文在充分分析长春市城市安全面临形势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本文试图通过社会学、管理学、行政学等理论,运用文献研究、社会调查、系统分析等方法,在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蒋珩[6](2006)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体系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爆发频率急剧上升,一些突发事件波及的范围具有典型的跨行政区划的区域性特征,这些区域在空间覆盖范围上与行政区域有错位与重合,这就需要构建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体系,有效利用不同地区、部门的社会资源实施救援,使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减到最小。一个高效能的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体系应包括完善的组织架构、缜密的预测预警机制、快速的应急联动机制、合理的应急联动资源储备利用等方面。本文以此为主线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内容包括第一章;第二部分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体系的构建及运行机理、机制分析,内容包括第二、三、四、五、六章;第三部分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体系的法律保障及能力评价,内容包括第七、八章;第四部分实证分析,内容包括第九章;第五部分全文总结,内容包括第十章。本文根据区域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将区域应急联动组织设计为网络式动态联动组织。它是以政府应急管理法律法规为基础建立的动态连接体,以突发事件的类型和级别作为任务的结合点,常态下各联动单位根据自己本单位职责对突发事件进行预测预控,非常态下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快速响应。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具有非线性特征的、包含许多小系统的复杂系统,它的运行遵循协同学规律。区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运作的基本原理是,预警管理人员依照预警目标确定不同预警监测指标,确定预警监测指标的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对预警管理对象实施控制。它包括对突发事件的监测预控、分类分级以及应急预案的制定等内容。区域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是政府将所有资源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指挥调度系统,协调指挥各相关部门,向社会公众提供紧急救助服务的联合行动。应急联动机制的运作程序包括接警、对突发事件等级的识别、召开对策会议、启动应急联动程序、对事件现场状态和潜在危害的监测和评估、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资源的储备,是实施紧急救助、安置灾民的基础和保障。在应急管理中必须将资源共享与信息共享的区域应急管理模式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形成以信息化和资源化为特征的纵横交错的区域应急联动资源配置网络结构。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加强对政府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首先要从法治原则的要求出发,将政府应急管理严格地限制在法治行政的范围之内来加以讨论。区域应急管理能力主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即社会控制能力、行为反应能力、安全技术能力和紧急救援能力。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模型,就能对其进行全面的、综合的反映和描述。本文以三峡库区为例,对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实证分析。三峡库区是以大型水利枢纽为特征的跨行政区的区域,本文提出(1)成立基于政府管理的三峡库区突发事件预警联动中心。其联动范围包括整个三峡库区,实行跨省联动,库区中心下设二个分中心,分中心一管理库区重庆地段,分中心二管理库区湖北宜昌地段。(2)成立基于政府指导的三峡库区非政府公共服务组织。将库区两边岸线划分为若干个社区,社区中的机关、企业、居民区均为该组织联动单位。本文还对三峡库区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应急资源管理机制等进行了分析。
刘春香[7](2005)在《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其发展水平和潜力直接关系着一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影响着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因此农业国际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中国加入WTO已经三年多,中国农业也逐步融入了全球竞争。那么,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究竟如何?与发达农业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的优势和劣势究竟在哪里?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来回答。因此,专题研究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促进中国农业结构调整,指导中国农产品贸易实践,明确中国农产品国际分工,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意义深远。 在对竞争力理论进行必要梳理和参阅大量中英文文献的基础上,本论文着眼于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层次,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综合运用国际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以及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创造性地建立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系统研究。 本论文立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现实,将国际竞争力的一般理论引入农业领域,在借鉴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框架,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农业国际竞争的特点及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等进行了比较清楚的论述。本论文指出,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属于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中观层次。由于中国农业国际竞争主体的缺位,所以本研究的对象是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其中,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可界定为农业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持续增长并不断获利的能力,它集中反映在农业的生产能力、农业的国际化程度、农业的持续增长能力和农业的长期获利能力四个方面,同时又受到两个决定因素即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农业结构调整程度,三个影响因素即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农业劳动者素质、自然资源等的综合制约。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分别构建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与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该指标体系对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既运用常见的比较优势指标体系分析了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又运用竞争优势理论、通过综合分析与国际比较的办法衡量了中国农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中可以看到中国农业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在实
焦守田[8](2002)在《浅议政府在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农民直面世界,一下拉近了与国际农产品竞争的时间与空间,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问题随之而来。为此不少文章开始教诲农民如何如何,其善意的初衷不容置疑。但如果分析一下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风云变幻,就可以从大量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中悟出,提高一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如果光靠农民,而政府仅扮演一个“守夜人”
李万有[9](2001)在《控制动物疫病的三大对策》文中认为 在中国面临即将加入WTO的关键时刻,动物防疫工作需要从三个根本方面采取新的对策,以实现稳定、压缩、净化疫情的目标。
赵元凤[10](2000)在《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奶业发展对改善我国人民的营养状况、提高民族素质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畜牧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具有政策优势、加工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诸如,目标市场集中,产业化发展缓慢,奶业系统内部要素不强,社会化服务滞后等。本文在分析国际奶业发展的经验及国内奶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奶业发展的经验和国内奶业发展的趋势,提出呼和浩特市奶业稳定、协调发展的三大对策:对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开发;选择恰当的奶业产业化模式;加强奶业的社会化服务。
二、控制动物疫病的三大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控制动物疫病的三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乳品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中国奶业发展的研究 |
1.2.2 国内有关乳品消费的研究 |
1.2.3 有关内蒙古乳品消费及乳业发展的研究 |
1.2.4 国外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几点说明 |
1.4.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2 关于数据的说明 |
2 内蒙古乳业发展现状 |
2.1 牛奶生产状况 |
2.1.1 牛奶生产的地区分布 |
2.1.2 牛奶产量和奶牛头数 |
2.2 奶源基地建设 |
2.3 乳制品加工状况 |
3 内蒙古乳品消费水平分析及总体特征 |
3.1 内蒙古乳品消费水平分析 |
3.1.1 内蒙古乳品消费总量及人均消费量 |
3.1.2 全国乳品消费总量及人均消费量 |
3.1.3 内蒙古城镇居民不同收入水平消费者的乳品消费 |
3.2 内蒙古乳品消费总体特征 |
3.2.1 内蒙古乳品消费的群体特征 |
3.2.2 城乡乳品消费存在明显地区差异 |
3.2.3 乳品消费品种大大增加但总体结构仍较单一 |
3.2.4 城乡居民乳品消费占畜产品消费比重偏低 |
4 内蒙古乳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内蒙古乳品消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
4.1.1 收入水平 |
4.1.2 消费者的偏好 |
4.1.3 营养知识和营养意识 |
4.1.4 乳品价格 |
4.1.5 乳品质量 |
4.1.6 销售服务及购买的便利性 |
4.1.7 城市化水平 |
4.1.8 人口增长及其结构变化 |
4.2 乳品消费影响因素的弹性分析 |
4.2.1 模型的构建 |
4.2.2 估计结果与分析 |
5 内蒙古乳品消费的未来发展趋势 |
5.1 内蒙古乳品消费总量继续增加 |
5.2 液态奶消费在未来内蒙古乳品消费市场中将占据重要地位 |
5.3 城镇居民仍将是乳品需求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 |
5.4 功能性乳制品将是开拓内蒙古乳品消费市场的新潜力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继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 |
6.2.2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乳品知识,培养和树立全民乳品消费意识 |
6.2.3 积极推广实施“学生饮用奶计划” |
6.2.4 加强监管,建立质量监督管理体制,保障乳品质量安全 |
6.2.5 加大农村市场开发力度,开拓农村乳品消费市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温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应急管理研究 |
1.2.2 国内应急管理研究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第2章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相关理论 |
2.1 突发公共事件基本理论 |
2.1.1 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 |
2.1.2 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 |
2.1.3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 |
2.2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理论 |
2.2.1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 |
2.2.2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特征 |
2.2.3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过程 |
2.3 相关理论 |
2.3.1 系统理论 |
2.3.2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 |
2.3.3 城市灾害理论 |
第3章 中外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
3.1 国外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
3.1.1 美国纽约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
3.1.2 英国伦敦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
3.1.3 日本东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
3.2 国内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
3.2.1 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
3.2.2 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制 |
3.2.3 深圳市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体制 |
第4章 温州市公共安全现状分析 |
4.1 自然灾害类现状 |
4.1.1 地震灾害现状 |
4.1.2 台风灾害现状 |
4.1.3 地质灾害现状 |
4.1.4 森林消防现状 |
4.1.5 农业有害生物现状 |
4.2 安全事故类现状 |
4.2.1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状 |
4.2.2 水安全问题现状 |
4.3 公共卫生类现状 |
4.4 社会安全类 |
4.4.1 温州社会治安现状 |
4.4.2 温州道路交通现状 |
4.4.3 温州城市火灾事故现状 |
第5章 温州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5.1 温州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 |
5.1.1 温州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
5.1.2 温州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预案体系 |
5.1.3 温州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
5.2 温州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不足 |
5.2.1 预防阶段存在的问题 |
5.2.2 准备阶段存在的问题 |
5.2.3 反应阶段存在的问题 |
5.2.4 恢复阶段存在的问题 |
第6章 温州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对策研究 |
6.1 预防阶段对策 |
6.1.1 强化公共安全意识和宣传教育 |
6.1.2 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应急物质保障 |
6.2 准备阶段 |
6.2.1 构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 |
6.2.2 构建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协调机制 |
6.3 反应阶段对策 |
6.3.1 搭建平台,完善城市应急联动机制 |
6.3.2 媒体公关,塑造政府形象 |
6.4 恢复阶段对策 |
6.4.1 发动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
6.4.2 整体规划恢复重建 |
第7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4)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结构 |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四、本文可能的贡献 |
第二章 农业竞争力研究的简单回顾 |
一、关于竞争力理论研究的回顾 |
二、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的进展 |
第三章 产业竞争力概述 |
一、竞争力分析范式与研究的层次性 |
二、产业竞争力的含义与实质 |
三、产业竞争力研究模型 |
四、产业竞争力来源的系统分析 |
第四章 区域农业竞争力概述 |
一、农业的范畴与基本含义 |
二、现代农业与农业竞争的主要特点 |
三、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内涵与表征指标 |
四、区域农业竞争力的决定和影响因素 |
五、区域农业竞争力与农产品竞争力的关系 |
第五章 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
一、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二、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三、区域农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
第六章 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
一、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实证研究 |
二、基于系统聚类分析法的实证研究 |
三、基于市场占有率分析的实证研究 |
四、基于DEA/GRA 模型的实证研究 |
五、基于组合评价法的实证研究 |
第七章 四川农业竞争力分析及政策建议 |
一、“十五”期间四川农业发展述评 |
二、目前四川农业竞争力在全国的地位 |
三、提高四川农业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5)城市危机应急管理研究 ——以长春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导论 |
(一) 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
(二) 理论及现实意义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 创新与不足 |
二、突发事件的内涵及城市危机应急管理 |
(一) 突发事件的内涵 |
(二) 我国危机管理的思想渊源 |
三、城市危机应急管理实证分析 |
(一) 西方国家危机应急管理经验 |
(二) 国内危机应急管理工作实践 |
四、长春城市安全面临的形势 |
(一) 自然灾害类城市安全面临的形势 |
(二) 安全事故类城市安全面临的形势 |
(三) 公共卫生类城市安全面临的形势 |
(四) 社会安全类城市安全面临的形势 |
五、长春城市危机应急管理建设实践及对策建议 |
(一) 长春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 |
(二) 长春市城市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 |
(三) 加强长春城市危机应急管理工作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中文) |
论文摘要(英文) |
致谢 |
(6)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回顾 |
1.2.1 预警管理理论轨迹 |
1.2.2 危机管理的研究 |
1.2.3 复杂系统理论的研究 |
1.2.4 应急管理技术的研究 |
1.2.5 安全管理的研究 |
1.3 国内外应急联动管理现状 |
1.3.1 西方发达国家应急管理现状 |
1.3.2 我国应急管理现状 |
1.3.3 世界各国应急机制研究的主要方面 |
1.4 预警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 |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逻辑框架 |
第2章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原则和功能 |
2.1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
2.2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2.3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体系的构建原则 |
2.4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体系的功能 |
第3章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组织架构设计及运行机理 |
3.1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组织架构设计 |
3.1.1 组织架构设计原理 |
3.1.2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组织架构设计 |
3.1.3 动态联动组织网络中各联动单位的职责调整 |
3.1.4 动态联动组织的运作流程 |
3.2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体系运行机理分析 |
3.2.1 系统复杂性分析 |
3.2.2 系统组织化状态分析 |
3.2.3 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协同规律 |
3.2.4 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和维持 |
第4章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分析 |
4.1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运作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
4.2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的监测预控系统分析 |
4.2.1 完善监测预控系统的必要性 |
4.2.2 监测预控系统的运行模式 |
4.3 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分级 |
4.3.1 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的意义和特点 |
4.3.2 突发公共事件分类体系构建 |
4.3.3 突发公共事件分级体系的构建 |
4.4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制定 |
4.4.1 应急预案制定的原则 |
4.4.2 应急预案的体系和逻辑结构 |
4.4.3 应急预案编制的原理和步骤 |
第5章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分析 |
5.1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的特点 |
5.2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的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支撑 |
5.3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的运作程序 |
5.4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中的信息发布 |
第6章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的资源配置 |
6.1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资源储备 |
6.1.1 突发事件应急资源储备的基本内容 |
6.1.2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构建 |
6.2 区域突发公共事样应急资源配置模式 |
6.2.1 应急联动资源配置网络化模型 |
6.2.2 应急资源储备最优量分析 |
6.2.3 应急资源缺口的采购、运输 |
第7章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法律问题 |
7.1 政府应急管理法律制度的一般法理 |
7.2 政府应急管理法制化的一般原则 |
7.3 我国政府应急管理法律制度的完善 |
7.3.1 我国现有应急制度的主要问题 |
7.3.2 我国现有的政府应急管理法律体系 |
7.3.3 我国现有应急管理的主要法律制度 |
第8章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分析 |
8.1 我国开展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的社会背景 |
8.2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的内容 |
8.3 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8.4 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评价的实施路径与方法 |
第9章 实证案例──三峡库区应急联动体系设想 |
9.1 对三峡库区的实证分析 |
9.1.1 三峡库区概况 |
9.1.2 三峡库区公共安全隐患 |
9.2 三峡库区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组织架构设计 |
9.3 三峡库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分析 |
9.4 三峡库区应急资源支撑体系 |
9.4.1 三峡坝区应急联动的主要物资资源 |
9.4.2 三峡坝区应急资源储备基地选址及资源调度 |
9.4.3 应急资源的管理机制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农业领域的竞争力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基本思路 |
1.3.2 指导理论与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国际竞争力理论概述 |
2.1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 |
2.1.1 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
2.1.2 本文对国际竞争力的认识 |
2.1.3 国际竞争力的层次 |
2.2 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理论模型 |
2.2.1 Michael Porter的钻石模型 |
2.2.2 Hamid Alavi的竞争力理论模型 |
2.2.3 Dong-Sung Cho等的九因素模型 |
2.2.4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所的工业竞争力模型 |
2.3 国际竞争力主要评价理论与方法 |
2.3.1 WEF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 |
2.3.2 IMD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农业国际竞争力理论 |
3.1 农业的范畴界定 |
3.1.1 农业的范畴界定 |
3.1.2 农产品的范畴界定 |
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 |
3.2.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 |
3.2.2 农业国际竞争的主要特征 |
3.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表征指标 |
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 |
3.3.1 农业国际竞争力来源的层次结构模型 |
3.3.2 模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测定与评价 |
4.1 中国农产品总体贸易情况 |
4.1.1 近十年来中国农产品总体贸易情况 |
4.1.2 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 |
4.2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
4.2.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4.2.2 具体测定 |
4.2.3 结论与对策建议 |
4.3 本章小结 |
5 中国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测定与评价 |
5.1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
5.1.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5.1.2 指标综合与最终的评价体系 |
5.2 中国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
5.2.1 测算方法 |
5.2.2 数据来源 |
5.2.3 评价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偏低的深层次原因 |
6.1 农业技术创新水平较低 |
6.1.1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总体水平很低 |
6.1.2 科研体制不合理,影响了农业技术创新供给 |
6.1.3 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尽合理 |
6.1.4 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机制不完善 |
6.2 农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 |
6.2.1 农业部门结构不合理,农林牧副渔比例不协调 |
6.2.2 农产品加工链条短、附加值低 |
6.2.3 农产品品种、质量结构不合理,供求结构失衡 |
6.2.4 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农民素质低制约农业结构优化 |
6.3 政府支农力度依然不够 |
6.3.1 总体支持力度不够 |
6.3.2 支农结构不尽合理 |
6.3.3 财政支农支出管理弱化 |
6.4 农业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 |
6.4.1 中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总体上偏低 |
6.4.2 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
6.4.3 农民科技素质偏低 |
6.5 本章小结 |
7 提高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
7.1 推进农业技术创新的对策措施 |
7.1.1 探索农业科技发展道路,正确选择适合国情的农业技术类型 |
7.1.2 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 |
7.1.3 建立可持续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
7.1.4 形成有效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 |
7.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 |
7.2.1 调整农业部门结构,促进农业协调发展 |
7.2.2 积极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 |
7.2.3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
7.2.4 按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的区域布局,发挥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 |
7.3 加大政府支农力度的对策措施 |
7.3.1 切实有效地增加国家财政的农业投入 |
7.3.2 明确农业财政支持的方向和重点 |
7.3.3 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农业财政支持政策的导向功能 |
7.3.4 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和协调作用,健全农业财政投入的管理监督机制 |
7.4 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对策措施 |
7.4.1 狠抓农村扶贫工作,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
7.4.2 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
7.4.3 确立以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
7.4.4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坚持政府统筹 |
7.5 加强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对策建议 |
7.5.1 把握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基本方向 |
7.5.2 选择适合国情的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形式 |
7.5.3 中国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基本策略 |
7.5.4 处理好农业经营组织创新中的几对关系 |
7.6 本章小结 |
8 结束语 |
8.1 基本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与获奖情况 |
附表 中国与印度等国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原值 |
(10)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问题的提出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3 关于本文的研究 |
第一部分 世界及国内奶业发展的特点、经验及启示 |
1 世界奶业发展分析 |
2 中国奶业发展分析 |
第二部分 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的特点及优势 |
1 现状及特点 |
2 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的优势 |
第三部分 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1 目标市场单一集中,销售成本高 |
2 奶牛饲养业经营粗放、生产力水平低 |
3 乳品加工企业在规模、产品结构、产品质量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大 |
4 奶业产业化发展缓慢 |
5 奶业发展所需的社会化服务缺乏 |
6 奶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 |
第四部分 呼和浩特市奶业稳定、协调发展的对策 |
1 对消费市场实行多元化开发 |
2 建立“市场+加工企业+基地(农户)”的奶业产业化模式 |
3 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
致 谢 |
作者简历 |
四、控制动物疫病的三大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乳品消费研究[D]. 孟惠婷.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2)
- [2]温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应急管理研究[D]. 胡朝阳. 同济大学, 2008(03)
- [3]推进健康养殖 摒弃陈规陋习 建立长效机制 让人类远离人畜共患病的威胁——由人感染动物传染病事件引发的思考[A]. 袁日进.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
- [4]中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 漆雁斌. 西南财经大学, 2007(04)
- [5]城市危机应急管理研究 ——以长春为个案[D]. 程宪华. 吉林大学, 2006(05)
- [6]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体系研究[D]. 蒋珩. 武汉理工大学, 2006(06)
- [7]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刘春香. 浙江大学, 2005(07)
- [8]浅议政府在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中的作用[A]. 焦守田. 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2
- [9]控制动物疫病的三大对策[J]. 李万有. 中国牧业通讯, 2001(01)
- [10]呼和浩特市奶业发展研究[D]. 赵元凤.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0(01)
标签:国际竞争力论文;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论文; 应急管理体制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