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聚类的Meta分析

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聚类的Meta分析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家庭聚集的Meta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明哲[1](2021)在《新型预测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中医证候要素与广东地区sICAS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一 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回顾性分析目的:(1)通过对电子病案系统10年的信息回顾,总结广东地区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患者临床资料特点以及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对比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的临床资料、证候要素分布差异;(2)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ratio of 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ratio ofplatelets to lymphocytes,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ratio of lymphocyte to monocyte,LMR)、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ratio of monocytes to HDL cholesterol,MHR)以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等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挖掘简便、直观、稳定的血清学预测指标。方法:(1)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住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sICAS患者的电子病案资料。根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3组;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神经功能缺损3组;(2)收集人口统计学信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中医四诊、证候要素等信息;(3)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分析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证候要素分布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上述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对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并判断其最佳切入点。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纳入 649例sICAS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女性;患者发病节气以立秋、夏至以及秋分为主;个人史以吸烟史为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为轻度或中度缺损;(2)所有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中度及重度狭窄为主;责任血管Mori分型以A型为主;脑白质病变程度多为轻度;(3)所有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风痰瘀血、肝阳上亢及气虚痰瘀证为主;舌象以淡暗舌、暗红舌及暗紫舌为主;苔象以白腻苔、黄腻苔及薄白苔为主;脉象以弦滑脉、数脉及弦脉为主;证候要素则以痰、瘀、风为主;(4)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3组患者在性别、责任血管Mori分型(A、B、C型)、脑白质病变分级(0、1、3级)、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2mm、>1.2mm)、中医辨证分型为风火痰瘀、气虚湿热痰阻证的患者人数构成比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时间、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NLR、PLR比值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仅有高同型半胱氨酸是sICAS患者责任血管中度及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B=0.301,P=0.006;B=0.330,P=0.002);(6)神经功能轻度及中度缺损的sICAS患者在合并糖尿病病史、责任血管Mori分型(B型)、脑白质病变分级(1级)、合并颈动脉斑块、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1.2mm、>1.2mm)等方面的人数构成比以及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NLR、PLR、MHR、AIP 比值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高 NLR 比值(B=0.504,P=0.000)、高 LMR比值(B=0.293,P=0.008)以及合并糖尿病病史(B=1.055,P=0.009)、高甘油三酯(B=1.477,P=0.033)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B=0.093,P=0.000)等是影响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提示高NLR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价值(P=0.000);而高LMR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较低(P=0.489)。结论:本回顾性分析的主要研究结果提示广东地区sICAS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痰、瘀、风为主;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影响sICAS患者责任血管中度及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病史、高甘油三酯、高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高NLR、LMR 比值是影响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高NLR 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较高。研究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目的:通过实施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以期更新循证医学依据,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包括 CENTRAL 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万方、重庆VIP等数据库。纳入报告了多变量调整优势比(odds ratios,OR)及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自数据库成立至2020年4月。利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选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同时进行亚组分析、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以及发表偏倚风险评估。结果:(1)共纳入24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观察性研究,其中17项为病例对照研究,7项为队列研究。效应量合并结果提示Hp感染与IS发病风险增加显着相关[OR(95%CI)=1.52(1.31-1.77)];(2)亚组分析结果提示研究类型、患者背景、Hp检验方式以及国家地域差异等因素可能是导致研究之间存在较大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其中以脑卒中分型及Hp感染检测手段为分组依据进行亚组分析的效应量合并结果提示Hp感染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增加显着相关[OR(95%CI)=2.69(1.63-4.44)];而IgG抗体阳性及CagA抗体阳性的Hp感染均与IS的发病风险呈正相关[OR(95%CI)=2.09(1.23-3.56);OR(95%CI)=1.42(1.18-1.70)];(3)尽管各研究之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I2=65.8%,P=0.000),但敏感性分析提示效应量合并结果稳定,并且漏斗图未发现明显的发表偏倚(P=0.112)。结论:Hp感染与IS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密切相关,但Hp感染与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研究三 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基于Meta分析结论,通过前瞻性病例系列分析的形式,进一步评价Hp感染与广东地区sICAS患者发病特点及其中医证候要素、阴阳类证分布规律之间的相关性,为sICAS患者的病因防治、中医证候辨证思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连续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sICAS患者;根据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将入组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三组;根据Hp毒力菌株感染情况将入组患者分为I型感染、II型感染及Hp阴性三组;(2)收集入组患者人口统计学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中医证候要素、阴阳类证分布规律等信息;(3)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等分析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特征差异以及Hp感染与各类临床资料特征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共筛选纳入148例sICAS患者,其中颅内动脉轻度狭窄者49例,中度狭窄者27例,重度狭窄者72例;HpⅠ型感染者88例,Ⅱ型感染者12例,Hp阴性者48例;所有患者中医证候要素以痰湿证、内火证为主,阴阳类证以阴证类为主;(2)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3组患者在职业为农民、HpⅠ型感染或Hp阴性的患者人数构成比以及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ApoA1/ApoB 比值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狭窄组在职业为农民、Hp Ⅰ型感染或Hp阴性的人数构成比以及脂蛋白a水平、ApoA1/ApoB 比值等方面与轻度狭窄组相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同Hp感染分型的3组患者在BMI评分、颈动脉等回声斑块检出率以及证候要素为内火证的人数构成比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Hp Ⅰ型感染组在BMI评分、颈动脉等回声斑块检出率以及证候要素为内火证等方面的人数构成比与Hp阴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 Ⅱ型感染组在颈动脉等回声斑块检出率以及证候要素为内火证等方面的人数构成比与Hp阴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元无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ApoA1/ApoB比值及Hp Ⅰ型感染是sICAS患者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Hp感染程度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B=0.959,P=0.038)。结论:Hp感染是sICAS患者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感染程度越重,狭窄程度越高。合并Hp感染的sICAS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以痰湿及内火证为主,阴阳类证则以阴证类为主。

徐克冬[2](2021)在《益生菌联合含铋剂的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系统评价益生菌联合含铋剂的四联疗法(Bismuth-containing quadruple therapy,BQT)在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及降低相关不良反应中的疗效。研究方法:从常用的电子数据库(万方、CBM、CNKI、Pub Med、Web of Science)中检索益生菌联合BQT与单独BQT根除H.pylori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分析各项研究的根除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合并RR(Risk Ratio)值,并行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用漏斗图检查发表偏移。结果:共14项随机对照试验符合纳入标准(n=2268)。益生菌联合BQT与单独BQT方案H.pylori根除率按意向治疗分析(Intension-to-treat analysis,ITT),益生菌组为85.1%(95%I:0.80~0.92),对照组为76.8%(95%I:0.68~0.88),合并RR值=1.10(95%CI:1.04~1.16),P<0.05。按完成治疗分析(Per Protocol,PP),益生菌组H.pylori根除率为89.8%(95%CI:0.85~0.95).对照组根除率为85.0%(95%:0.76~0.96),合并RR值=1.06(95%CI:1.02~1.09),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ITT分析,益生菌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2%(95%I:0.09~0.21),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5%(95%:0.15~0.45)。合并RR值=0.51(95%:0.42~0.61),P<0.00001。按PP分析,益生菌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95%:0.10~0.22),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8%(95%:0.18~0.50),合并RR值=0.48(95%:0.37~0.6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益生菌联合BQT方案可以提高H.pylori根除率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2)可认为不同益生菌种类对H.pylori根除疗效不同;(3)益生菌预处理或同时联合BQT方案优于BQT方案后联用益生菌;(4)益生菌联合BQT2周疗程疗效可能优于4周疗程。

吴佳栩[3](2021)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症状特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是目前所知能够在胃内高酸性条件下生存的唯一的微生物种类,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胃癌等多种胃肠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一种感染性疾病,Hp感染却仅作为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相关因素出现在教材中。大量研究只提及了根除Hp后相关疾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对于其本身致病时会否产生症状、会产生哪些症状,人们却不甚了了。初步研究表明,Hp感染与中医体质之间也存在一定联系,但缺乏大样本的对照研究。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Hp感染相关因素,Hp感染相关症状及中医体质,分析Hp感染者的症状特征和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从而在Hp感染还未引起相关疾病时加以干预,为降低Hp感染率和制定具有中医特色的Hp感染个体化根除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目的:初步了解Hp感染患者的症状,通过已感人群的体质分类探讨Hp感染的体质倾向性,揭示Hp感染患者的症状特征,并且探讨中医体质分布规律,Hp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Hp感染和症状、中医体质的关系。方法:本课题为横断面研究,纳入就诊于东直门医院消化科的患者364例,Hp感染组182例,非Hp感染组即对照组182例,分别采用《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进行症状特征和中医体质的问卷调查,应用SPSS Statistics 20.0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①Hp感染组患者喜食辛辣、油腻、咸食、甜食,且经常在外就餐和作息不规律的患者较对照组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Hp感染患者常出现的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胸胁疼痛、恶心呕吐、反胃、泛酸、食欲减退、嗳气、口干舌燥、口吐清涎、口苦或粘、口臭,与对照组相比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③本次调查的364例受试者中,平和质总计71例,偏颇体质293例。从体质的分布来看,Hp感染组阳虚质的构成比最高,为22.5%,其次为平和质(21.4%)、湿热质(13.7%),且和对照组相比,痰湿质、阳虚质、气郁质的构成比低于对照组,其余体质的构成比高于对照组。从体质类型的得分来看,Hp感染组阳虚质和气郁质得分低于对照组,湿热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Hp感染患者中,平和质与口苦或粘、口干舌燥、胃脘痞满的关联性最强,气虚质除了体质相关的畏寒怕冷、精神疲乏、四肢无力外,与全身及四肢困重关联度较高,阳虚质在畏寒怕冷、四肢不温之后,泛酸症状为多见,阴虚质患者中,口干舌燥关联度最高,其次是泛酸、口苦或粘、烧心灼热,痰湿质患者是胃脘痞满、口臭、口苦或粘更可能出现,而湿热质患者则是胃脘痞满、口干舌燥和口臭,血瘀质患者性情急躁的较多,与口干舌燥、口苦或粘也较为关联,气郁质患者出现失眠多梦、口苦或粘、四肢无力的支持度较高,特禀质的患者中,口臭的出现可能性最大,泛酸、畏寒怕冷、口干舌燥症状随后。结论:1.Hp感染与辛辣、油腻、咸食、甜食、经常在外就餐和作息不规律具有相关性;2.Hp感染患者常出现的症状包括胃脘疼痛、胸胁疼痛、恶心呕吐、反胃、泛酸、食欲减退、嗳气、口干舌燥、口吐清涎、口苦或粘、口臭;3.Hp感染患者在中医体质分布上以偏颇体质为主,其中阳虚质多见;4.体质相关症状以外,平和质患者易出现口苦或粘,气虚质是四肢困重,阴虚质和阳虚质患者更易出现泛酸,痰湿质、湿热质患者更易出现胃脘痞满,血瘀质患者更常见急躁易怒表现,气郁质以失眠多梦、特禀质以口臭为突出症状。

刘慧敏[4](2021)在《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是目前所知唯一能寄生于胃黏膜的对生长条件要求极为严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饮水源、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可能与H.pylori的感染与传播有关。研究发现,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素,肠型胃癌的启动因子,根除H.pylori具有重大意义,可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推荐的根除方案主要是三联疗法、四联疗法,一般都需要使用两种抗生素,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H.pylori的出现,H.pylori根除率不断下降,耐药H.pylori感染已成为困扰H.pylori感染者生活质量的一大难题,也是临床和科研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H.pylori感染的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在提高H.pylori根除率的同时,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鉴于此,导师根据自已多年的临床经验,创新性地提出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因此,在当前H.pylori耐药率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开展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目的:通过比较健脾化湿法治疗方案和西药补救治疗方案,进一步验证健脾化湿法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为耐药H.pylori感染提供新的治疗思路。通过分析耐药H.pylori感染的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分布特点,进一步从中医药角度认识耐药H.pylori感染,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用药准确性。方法:采用观察性疗效评价研究设计,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门诊的耐药H.pylori感染者为研究对象,一共纳入60例,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健脾化湿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补救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型判定、治疗前及治疗后的13C-尿素呼气试验DOB值、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1)本研究所纳入的60例耐药H.pylori感染病例中,脾胃虚弱证最多,占40%(24例);其次是脾胃湿热证,占35%(21例);肝胃不和证占20%(12例);胃阴不足证占5%(3例)。(2)本研究所收集的60例耐药H.pylori感染病例中,阳虚体质最为多见,占全部病例的38.3%(23例);其次是湿热体质,占13.3%(8例);气郁体质占11.7%(7例)。(3)观察组根除率为43.3%,对照组根除率为50.0%,两组根除率无统计学差异。(4)两组治疗方案均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但观察组疗效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不同证型的根除率情况,观察组以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以及肝胃不和证的根除率较高;对照组中以胃阴不足、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证的根除率较高。(6)不同体质的根除率情况,观察组以气虚质、特禀质、平和质的根除率较高,对照组以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的根除率较高。(7)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的根除率与性别、年龄、婚姻情况、身高、体重、吸烟与否、饮酒与否、文化程度、居住条件、中医证型及体质等无关,但可能与职业相关。(8)观察组未发生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表现为头痛恶心、皮肤瘙痒。结论:1.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率略低于西药补救治疗方案,但两组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健脾化湿法优于西药补救治疗方案,提示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H.pylori感染具有潜在优势。3.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证多见;在体质方面,耐药H.pylori感染以阳虚偏颇体质多见。

杨露[5](2020)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我国儿童Hp感染率高,且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急剧增长。Hp感染除了会引起胃部疾病外,还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和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多数医学领域学者主张儿童Hp感染需进行治疗。目前抗Hp治疗主要采用以质子泵抑制剂(PPI)或铋剂结合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治疗2周,然而大量长期广谱抗生素的治疗会产生胃肠道菌群失调等副反应,反复根除治疗还容易引起抗生素耐药问题;同时,由于儿童对药物依从性差等原因,儿童Hp感染根除率偏低。儿童Hp临床特点与成人不同,大多数表现为不同程度消化不良症状,极少出现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不良后果。目前对于哪个年龄段对儿童进行Hp根除治疗仍无定论。欧洲流行病学数据也表明,Hp感染可使肥胖、胃食管反流病及儿童过敏性疾病患者获益,且与炎症性肠病呈负相关。因此,在临床中急需寻找更有利于儿童Hp治疗的方案。目前关于Hp感染与肠道菌群方面研究越来越多,国外有动物试验研究已经证实发现Hp感染可引起未发炎的胃肠道远端肠道菌群明显变化。而Hp感染与人粪便肠道菌群研究也发现与Hp阴性相比,Hp感染样本中α-多样性显着增高、梭状芽孢杆菌及厌氧菌丰度下降、乳杆菌的丰度增加等。成人Hp感染与肠道菌群关系或动物科研试验比较多,而儿童研究尚少,本研究分析儿童抗Hp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及Hp感染家庭肠道菌群特征,以期发现儿童Hp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及特征菌,指导抗Hp益生菌治疗方案,协助提高儿童Hp根除率,改善患儿消化不良症状,减少根除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研究目的:1.探讨儿童Hp感染及胃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分析特征菌标志物;2.进一步在肠道菌群层面上了解儿童Hp家族易感性及与其关联的特征菌群;3.解析Hp根除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及其特征,以期指导益生菌治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4至14岁消化不良儿童及其父母粪便标本,纳入消化不良儿童进行13C呼气试验、腹部彩超、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胃镜及组织病理等检查,初次以病理结果及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阳性确诊Hp相关性胃炎的病例,纳入幽门螺杆菌胃炎组(HPG),而病理及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均提示Hp阴性,且胃镜下确诊胃炎的儿童病例纳入幽门螺杆菌阴性胃炎组(HNG),患儿父母依据13C或14C呼气试验判断Hp情况,同时采集患儿基本信息、病史、家庭信息等。患儿及其父母Hp检测均阳性纳入幽门螺杆菌阳性家系(HP-P家系),反之Hp检测均阴性纳入幽门螺杆菌阴性家系(HP-N家系)。并对Hp胃炎儿童进行一线三联疗法根除治疗,治疗药物及剂量为奥美拉唑(0.6-1.0mg/(kg.d),2次/d)、克拉霉素(15-20 mg/(kg·d),2次/d)、阿莫西林(50 mg/(kg·d),2次/d)或甲硝唑(20 mg/(kg·d),2次/d),对青霉素过敏的儿童需换用甲硝唑,总疗程为2周。随访Hp胃炎患儿治疗后2周、6周粪便标本,并评估根除效果,记录不良反应。同期留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CG)儿童粪便标本,健康对照儿童应用13C呼气试验判断Hp检测情况。该研究已由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QLCH-ET-2017-06,并且参加项目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纳入儿童及其父母大便标本收集并保存在-80℃冰箱并提取DNA,后期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并做以下对比分析:1)将HPG、HNG与HCG肠道菌群两两比较;2)对Hp阳性儿童与Hp阴性儿童、Hp阳性父母与Hp阴性父母、Hp家系与Hp阴性家系肠道菌群进行对比。3)将根除治疗前(W0)、治疗后2周(W2)、治疗后6周(W6)粪便及健康对照(HC)肠道菌群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纳入第一部分研究的患儿病例数154例,包括50例HPG患儿、42例HNG患儿及62例HCG儿童,结果显示(1)这三组,尤其是HPG,HNG和HCG中的β多样性分析存在显着差异;(2)与HCG对比,HPG和HNG中的F/B(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均显着降低,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丰度相对较高,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丰度相对较低;(3)与HNG相比,HPG中β变形杆菌纲(Betaproteobacteria)、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柯林斯菌属(Collinsella)的丰度较高,而α变形杆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的丰度较低。(4)通过肠道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发现,HPG和HNG中脂肪酸,碳水化合物、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和β-内酰胺药物耐药性等代谢途径增加。2.第二部分研究纳入78例家系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0例HP-P家系,38例HP-N家系。(1)HP-P与HP-N家系组中父母、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差异显着,HP-P家系父母、儿童均可见乳酸杆菌目(Lactobacillales)丰度增高、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巨单胞菌属(Megamonas)或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减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父母标志菌主要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奈瑟氏菌属(Neisseria)及巨单胞菌属(Megamonas),而在儿童肠道菌群变化以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差异为主;(2)本研究同样进行两组家系间对比,发现HP-P组家系中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副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 parainfluenzae)丰度增高,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假单胞菌(Pseudomonas)、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降低。3.第三部分研究Hp儿童根除治疗后随访2周、6周肠道菌群变化,该研究留取W0 25例粪便标本,治疗2周后W2 23例粪便标本,治疗后6周W6标本留取16例粪便标本。发现根除治疗后2周肠道菌群变化显着,以拟杆菌门、梭状芽孢杆菌下降,变形菌门升高为主,且在停药4周发现,F/B值较前提高,拟杆菌属(Bacteroides)持续下降,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变形菌门中的奈瑟菌属(Neisseria)、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副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假单孢杆菌目(Pseudomonadales)仍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研究结论:1.儿童Hp感染及胃炎可引起显着肠道菌群变化,儿童胃炎主要引起肠杆菌科、拟杆菌科丰度改变,而Hp感染引起肠道菌群中链球菌和巨球形菌属丰度差异。Hp感染可加重胃炎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而这些肠道菌群改变与机体抗生素耐药、药物及营养物质代谢有关,有可能影响Hp感染和胃炎临床治疗效果,这提示了抗Hp感染中应用益生菌辅助治疗的重要性,且为开展更大范围的临床验证和开发益生菌治疗策略打下了基础。2.Hp感染导致家系内肠道菌群显着变化,且HP-P家系中父母、儿童肠道菌群各有特点。该研究表明Hp不仅引起家族各成员感染也同样引起各成员肠道菌群紊乱,因此在对儿童进行抗Hp感染治疗的同时,应提倡全家一起根除治疗策略,降低Hp感染率。3.儿童Hp根除治疗可短期显着改变肠道菌群构成,主要以拟杆菌、梭状芽孢杆菌下降及变形菌升高为主,且在短时间未恢复至治疗前。对于临床益生菌种类及治疗疗程提供了客观依据。

杨闪闪[6](2020)在《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致病菌。目前西医治疗HP感染面临诸多困境,一方面是HP耐药性的增加导致根除率的下降,另一方面是HP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依从性。中药治疗HP是根据患者症状表现实施的个体化治疗,可以改变HP的生存环境,影响其黏附和定植,同时还能调整人体的内环境,提高自身抵抗力,并且可以发挥不宜耐药和调整菌群的优势,能够降低不良反应和HP复发率。近年来,众多学者从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角度探讨了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联系密切,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有较好疗效。本团队前期实验研究发现清热化湿方可明显改善HP感染小鼠的胃黏膜炎症,对HP标准菌株和耐药株均有体外抑菌的作用。研究目的以铋剂四联疗法为对照,观察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的HP根除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评价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及中西医结合科就诊的HP感染(脾胃湿热证)患者,采用平行随机对照方法,纳入患者随机进入清热化湿观察组(艾司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清热化湿方)和铋剂四联对照组(艾司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用药均为14天。以HP根除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为疗效指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安全性指标,评价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HP根除率:观察组和对照组HP根除率意向性治疗分析(ITT)分别为83.64%(46/55)和 83.64%(46/55),符合方案集分析(PP)分别为 86.54%(45/52)和 87.23%(41/4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评分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治疗前后(第6周)症状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单项症状方面,观察组口苦口干、大便不畅、大便干燥、乏力、气短、尿黄较对照组治疗效果更好。在症状改善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总症状改善率(75.09%)高于对照组总症状改善率(64.90%),在单个症状方面,观察组胃脘胀满、喛气反酸、口苦口干、恶心呕吐、干呕、大便不畅、大便干燥、气短、尿黄的症状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安全性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45%(3/55)、17.36%(1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对脾胃湿热证患者而言,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与铋剂四联疗法的HP根除率相当,在整体症状和部分症状的改善效果上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更有优势,不良反应也较铋剂四联少。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对HP的治疗切实有效,用药较为安全,对于铋剂不耐受或有铋剂禁忌证者尤为适宜。

张喆[7](2020)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血压及部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血压及部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2.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者100例作为高血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行碳14呼气试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抽血化验生化指标(包括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空腹血糖等)。计算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比较两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将高血压组患者按2010年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标准分为高血压1级、2级、3级(高血压分级按照原降压治疗方案控制下的血压水平进行划分),比较高血压不同分级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比较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的生化指标;将高血压组患者按幽门螺旋杆菌结果分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生化指标比较;所有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给予标准四联疗法(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 bid+阿莫西林胶囊1g bid+克拉霉素缓释片0.5g bid+胶体果胶铋颗粒0.3g bid)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2周,停药4周后再次行碳14呼气试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抽血化验生化指标,与治疗前指标等进行对比。通过上述研究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血压及部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是否存在相关性。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所有数据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测,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共89例,幽门螺旋杆菌总阳性率约为44.5%。高血压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52%)高于对照组(37%),经χ2检验,两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高血压1级者共45例,其中HP阳性者23例,阳性率为51.1%;高血压2级者共23例,其中HP阳性者12例,阳性率为52.2%;高血压3级者共32例,其中HP阳性者17例,阳性率为53.1%。经统计学检验,高血压患者中高血压不同分级H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1,P>0.05)。3.高血压组患者在原降压方案治疗的基础上,HP阳性者给予标准四联疗法行根除HP治疗。其中HP阳性者共52例,成功根除者50例。高血压组患者根除HP治疗后血压值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各生化指标比较,高血压组FPG、CRP、Hcy及TG、T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HDL、L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高血压组中HP阳性组收缩压、舒张压、FPG、CRP、Hcy及TG、TC水平高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HDL、L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所有HP阳性患者均给予标准四联疗法行根除治疗。HP阳性者共89例,79例成功根除HP,根除率约为88.8%。其中高血压组中成功根除者50例,2例根除失败;对照组中成功根除者29例,8例根除失败。6.1高血压组患者成功清除HP后FPG、CRP、Hcy及TG、TC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前后HDL、LDL变化不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对照组患者成功清除HP前后FPG、CRP、Hcy及TG、TC、HDL、LDL水平变化不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 HP阳性患者根除HP治疗成功者FPG、CRP、Hcy及TG、TC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前后HDL、LDL变化不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 HP阳性患者根除HP治疗失败者FPG、CRP、Hcy及TG、TC、HDL、LDL水平较治疗前变化不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引起血压的升高。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引起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及空腹血糖等生化指标升高。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通过影响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及空腹血糖等生化指标水平变化,促使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4.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为预防和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有效措施,从而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郑丽[8](2020)在《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根除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收集于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湖北省中医院李天望主任专家门诊就诊,经胃镜检查符合慢性胃炎并行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确诊为Hp感染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含铋剂四联疗法:艾司奥美拉唑酶肠溶片20mg+阿莫西林分散片1000mg+克拉霉素500mg+枸橼酸铋钾颗粒220mg,每日2次,疗程14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荆花胃康胶丸240mg,每日2次,疗程14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腹痛、腹胀、纳差、嗳气)的改善情况;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并停药1个月后复查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统计Hp根除情况,并且记录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胃癌家族史等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各项症状改善情况:(1)腹痛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腹痛程度及频度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腹痛程度及频度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胀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腹胀程度及频度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腹胀程度及频度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纳差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纳差程度及频度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纳差程度及频度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嗳气改善情况: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嗳气程度及频度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嗳气程度及频度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各项症状程度总积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症状程度总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各项症状程度总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各项症状总频度积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症状频度总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各项症状频度总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各项症状总积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症状总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内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较治疗前各项症状总积分均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1)腹痛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评价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的腹痛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2)腹胀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评价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的腹胀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3)纳差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评价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的纳差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4)嗳气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评价采用秩和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者的嗳气症状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4)两组Hp根除率比较观察组根除率为96.9%,对照组根除率为76.4%。治疗后两组患者根除率比较采用Pearson校正χ2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根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6.0%;对照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8.8%。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采用Pearson校正χ2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可以明显提高其根除率及改善临床症状,其效果明显高于单纯使用铋剂四联疗法,但两者间不良反应反生情况无明显差别,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胃炎具有临床推广意义,为Hp相关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张富花[9](2020)在《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胃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危害严重。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武威市为胃癌高发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为Ⅰ类致癌因子。本研究利用大规模自然人群建立的武威队列,开展了人群Hp感染状况及主要毒力因子的基线调查研究。第一部分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利用建立的武威市大规模(25000人)自然人群队列开展横断面基线调查,探讨当地人群Hp的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Hp感染与胃及胃外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为探询武威市人群胃癌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高发的原因,帮助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武威队列为研究对象,采用14C呼气试验测定队列人群中Hp的感染状况,胃镜检查诊断胃部疾病,并根据需要取胃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分析Hp在不同胃疾病中的感染率。开展武威队列的问卷调查,包括人口及社会学、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胃肠外疾病病史等。统计学分析不同人口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与Hp感染的关系、以及人群常见胃外疾病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1.武威队列中最终有21291人完成了14C呼气试验,其中21265人行胃镜检查,9479人取活检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Hp感染率为52.95%(11275/21291),其中男性的感染率是52.79%(5290/10021),女性的感染率是53.11%(5985/11270),(P=0.644)。Hp感染阳性人群的平均年龄(50.10±7.47岁)显着低于阴性人群(51.04±7.85岁)(P<0.001)。2.Hp的感染率在<40岁、40~、50~岁,以及60~岁以上人群中的感染率依次为56.53%、55.12%、52.56%、46.83%,呈现出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的趋势(P<0.001)。有配偶人群Hp的感染率(53.19%)显着高于无配偶人群(47.99%)(P=0.002);农民人群中Hp的感染率(53.42%)显着高于非农民人群(46.18%)(P=0.002);文盲中Hp的感染率(49.25%)显着低于接受了小学(51.83%)和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群(55.26%)(P<0.001);家庭年收入在10000-19999元的人群Hp感染率(55.59%)显着高于家庭年收入为20000-29999元人群(52.79%)和收入超过30000元的人群(49.66%)(P<0.001)。Hp感染率在不同BMI人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队列中每年进食蔬菜和水果大于6个月人群Hp的感染率(51.15%)显着低于少于1个月(55.36%)、1~个月(55.54%)和4~个月(53.62%)的人群(P<0.001);进食速度快的人群Hp感染率(51.35%)显着低于进食速度慢的人群(53.39%)(P=0.014);Hp在睡眠正常人群中的感染率(53.53%)显着高于轻度失眠(49.20%)、中度失眠(50.50%)及重度失眠(46.67%)的人群(P=0.001)。Hp感染率在是否吸烟、饮酒及进食烫食习惯、进食油炸饮食及不同体力活动人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Hp感染的风险降低12%(OR:0.88,95%CI:0.84-0.91);家庭年收入增加到30000元以上,Hp感染的风险可以降低6%(OR:0.94,95%CI:0.91-0.96);每年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6个月以上,Hp感染的风险可以降低6%(OR:0.94,95%CI:0.91-0.97);具有快速进食习惯者Hp感染的风险降低8%(OR:0.92,95%CI:0.86-0.98)。和文盲相比,接受小学教育、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Hp感染的风险增加1.11倍(OR:1.11,95%CI:1.07-1.16);从事农业生产者Hp感染的风险增加1.39倍(OR:1.39,95%CI:1.24-1.57)。5.Hp在胃镜诊断的不同胃疾病中的感染率分别是:非萎缩性胃炎46.59%、慢性萎缩性胃炎55.29%、胃溃疡69.5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0.76%、复合型溃疡76.36%、胃息肉53.69%、十二指肠炎55.16%、胃癌49.32%、胃黄色素瘤72.06%、急性胃炎41.51%、黏膜下病变4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不同组织病理学诊断中的Hp感染率分别是:非萎缩性胃炎44.31%、萎缩性胃炎54.28%、肠化生56.58%、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8.53%、胃癌4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武威队列人群有胆囊炎/胆囊结石、高血压、哮喘病史者Hp的感染率显着低于无这些病史的人群(50.13%vs 53.37%)(48.73%vs 53.67%)(47.49%vs53.05%)(P<0.05)。Hp的感染率在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塞、贫血及病毒性肝炎等病史人群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率为52.95%,呈随年龄增高而降低的趋势。Hp感染在40岁前已经达到高峰,和胃癌低发区相比高峰提前,这可能与当地胃癌的高发有关。2.年龄的增加、家庭年收入的提高、足量进食蔬菜和水果的天数增加、快速进食的习惯是降低武威市人群Hp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农民以及接受了小学以及初中以上教育是增加Hp感染的风险因素。3.Hp感染与武威市人群胃部疾病的发生有关,尤其是与胃黏膜癌前病变程度的加重密切相关。4.Hp感染与武威市人群胆囊炎/胆囊结石、高血压及哮喘的发生呈负相关。第二部分武威队列Hp主要毒力蛋白血清抗体、血清学分型与胃疾病、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尿素酶(Ure)、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 A)、热休克蛋白60(Hsp60)是幽门螺杆菌(Hp)产生的重要毒力因子。硝基还原酶(Rdx A)与Hp对甲硝唑的敏感性密切相关,上述因子的表达对Hp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对武威队列Hp感染者血清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抗体的检测,明确当地Hp上述因子的血清抗体的阳性状况及血清分型;明确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血清抗体结果与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为当地Hp的精准治疗及胃癌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武威队列中1162例14C-UBT阳性者的血清,用免疫斑点法检测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抗体,分析当地Hp感染血清分型。结合对目标人群的问卷调查、胃镜检查和胃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Hp感染者血清抗体及血清分型与人口社会学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与不同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1.Hp感染者血清中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100%、89.50%、85.97%、9.90%和18.24%。Ⅰ型Hp感染占90.10%,Ⅱ型占9.90%。2.CagA、Vac A和Rdx A抗体阳性者的平均年龄均低于阴性者(P<0.05),女性的Vac A和Rdx A抗体阳性率(88.25%和22.06%)高于男性(83.59%和13.93%),不吸烟者Rdx A抗体阳性率(18.66%)高于吸烟者(13.11%)(P<0.05)。其他人口社会学因素间血清Hp抗体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胃镜检查有胃息肉者CagA抗体阳性率和Ⅰ型Hp感染率分别是82.14%和83.93%,显着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92.05%)(P<0.05)。CagA抗体阳性者胃息肉的风险降低48%(OR:0.52,95%CI:0.28-0.97)、Ⅰ型Hp感染者胃息肉的风险降低47%(OR:0.43,95%CI:0.24-0.85);萎缩性胃炎者Hp Hsp60抗体阳性率(10.59%)显着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53%),Hsp60抗体阳性者胃镜下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增加1.66倍(OR:1.66,95%CI:1.01-2.73)。其他Hp血清抗体阳性率在不同的胃疾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人群血清Cag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5.38%、86.06%、90.15%和92.41%,血清CagA抗体阳性者增加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分别为3.09倍(OR:3.09,95%CI:1.22-7.82)、4.70倍(OR:4.70,95%CI:1.73-12.8)及6.50倍(OR:6.50,95%CI:2.38-17.8)。Ⅰ型Hp感染率在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人群中依次为80.77%、87.27%、90.15%和92.41%,呈升高趋势,感染者患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Hp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在胃癌前病变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武威市人群中流行的Hp以高致病Ⅰ型菌株感染为主,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2.武威市人群感染CagA阳性的Hp显着增加了胃癌前病变的发生风险。CagA抗体阳性、Ⅰ型Hp感染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胃息肉发生的风险;Hp Hsp60的表达增加萎缩性胃炎发生的风险。3.武威市人群感染Hp者CagA、Vac A和Rdx A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女性和不吸烟者中Rdx A抗体阳性率高,提示这些人对甲硝唑敏感性高。

陈鲍辉[10](2020)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健康管理策略 ——以海口市某三甲医院为例》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海口市体检人群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问卷调查,了解人群的HP感染现状,研究HP感染的影响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建议,为制定海口市HP感染的综合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于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对海口市某三甲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体检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从基本信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疾病状况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用频数分布及百分比进行HP感染情况的描述;影响因素根据资料性质进行卡方检验,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根据卡方检验得出的相关联的因素为基础,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寻找HP感染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结果显示在440名体检人群中,HP感染者为190人,HP的感染率为43.2%。(1)HP感染在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年龄、血型、民族、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外出就餐(外卖)、直接饮用自来水、饮酒、吸烟、饮用酸奶、食用腌制品、食用清补凉、食用糟粕醋、食用生海鲜、饮用咖啡、食用烧烤和胃镜检查。(2)在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的基础上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年龄18~30岁作为对照,危险因素为年龄31~40岁(OR=3.362,95%CI(1.262~8.956));以A型血作为对照,危险因素为AB型血(OR=2.584,95%CI(1.480~4.512));以家庭成员居住面积≧30m2作为对照,危险因素为<30m2(OR=2.090,95%CI(1.325~3.294));以外出就餐(外卖)作为对照,危险因素为外出就餐(外卖)≦3次/每周(OR=2.791,95%CI(1.271~6.127));以本人做过胃镜检查作为对照,危险因素为未做过胃镜检查(OR=1.625,95%CI(1.007~2.625))。以经常直接饮用自来水作为对照,保护因素为偶尔饮用自来水(OR=0.424,95%CI(0.190~0.943))、从不饮用自来水(OR=0.526,95%CI(0.276~0.980));以从不饮用酸奶等乳制品作为对照,保护因素为饮用酸奶等乳制品≦3次/每周(OR=0.376,95%CI(0.173~0.817))。结论:通过对海口市某三甲医院440例体检人员进行HP感染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1)该沿海地区HP的感染率为43.2%,高于部分内陆地区。在配合治疗的同时应加强该地区的健康管理,提高健康意识,这对减少HP感染、提高HP的根除率有重要作用。(2)HP感染影响因素为:年龄、血型、民族、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外出就餐(外卖)、直接饮用自来水、饮酒、吸烟、食用酸奶、食用腌制食物、食用清补凉和糟粕醋、食用生海鲜、饮用咖啡、食用烧烤和胃镜检查。应针对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健康管理,定期体检,减少外出就餐的频率,同时注意日常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3)HP感染调查中,年龄、血型、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小、外出就餐(外卖)和未做胃镜检查是HP感染的危险因素;偶尔饮用自来水、从不饮用自来水和食用酸奶是HP感染的保护因素。应通过健康宣教,树立人群正确的健康观念,避免高危行为。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家庭聚集的Meta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家庭聚集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预测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中医证候要素与广东地区sICAS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1.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病名认识
        1.1.2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病位认识
        1.1.3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1.1.4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辨证论治认识
    1.2 中医学对血脉病的认识
    1.3 中医学对sICAS的认识
        1.3.1 中医学对sICAS的病因认识
        1.3.2 中医学对sICAS的病机认识
    1.4 现代医学对sICAS的认识
        1.4.1 sICAS的流行病学特征
        1.4.2 sICAS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研究
        1.4.3 sICAS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1.4.4 炎症反应与sICAS
        1.4.5 菌群感染与sICAS
        1.4.6 临床分型标准
        1.4.7 sICAS的现代医学诊疗进展
第二章 新型炎症、脂质标记物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回顾性分析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方案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设计
        2.2.3 研究对象
        2.2.4 诊断标准
        2.2.5 纳入标准
        2.2.6 排除标准
        2.2.7 数据采集标准
        2.2.8 数据录入标准
        2.2.9 质量控制标准
        2.2.10 伦理考虑
        2.2.11 统计学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数据筛选流程图
        2.3.2 人口统计学信息分布情况
        2.3.3 中医四诊信息、辨证分型及证候要素分布情况
        2.3.4 发病节气分布规律
        2.3.5 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2.3.6 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3.7 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2.3.8 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3.9 NLR、LMR比值对sICA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预测价值
    2.4 讨论
        2.4.1 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结果
        2.4.2 新型炎症标记物与sICAS患者发病特点的相关性
        2.4.3 新型脂质标记物与sICAS患者发病特点的相关性
        2.4.4 sICAS患者24节气发病规律探讨
        2.4.5 sICAS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探讨
        2.4.6 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2.5 结论
第三章 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
    3.1 研究背景
    3.2 研究目的
    3.3 资料与方法
        3.3.1 文献检索策略
        3.3.2 文献纳入标准
        3.3.3 文献排除标准
        3.3.4 文献资料提取及评价标准
        3.3.5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3.4.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3.4.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3.4.3 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分析
        3.4.4 亚组分析结果
        3.4.5 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3.5 讨论
        3.5.1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结果
        3.5.2 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3.6 结论
第四章 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及其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研究
    4.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4.2 研究设计
    4.3 材料与方法
        4.3.1 研究对象
        4.3.2 诊断标准
        4.3.3 纳入标准
        4.3.4 排除标准
        4.3.5 数据采集项目
        4.3.6 样本含量估计
        4.3.7 数据录入标准
        4.3.8 质量控制标准
        4.3.9 伦理考虑
        4.3.10 统计学方法
    4.4 研究结果
        4.4.1 不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sICAS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结果
        4.4.2 Hp感染与sICAS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4.4.3 Hp感染与sICAS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5 讨论
        4.5.1 研究背景及主要研究结果
        4.5.2 Hp感染与sICAS患者发病特点的相关性
        4.5.3 Hp感染与sICAS患者凝血功能的相关性
        4.5.4 合并Hp感染的sICAS患者中风病阴阳类证分布规律
        4.5.5 合并Hp感染的sICAS患者中风病证候要素分布规律
        4.5.6 研究优势及局限性
    4.6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2)益生菌联合含铋剂的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肠道微生态失衡
    1.3 益生菌的作用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检索策略
    2.2 文献筛选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质量评估
    2.4 资料提取
    2.5 统计学分析
        2.5.1 效应指标选择及统计学意义
        2.5.2 异质性检验及效应模型
        2.5.3 敏感性分析及发表偏移
第3章 结果
    3.1 检索结果和及纳入流程
    3.2 纳入文献的特点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各项研究结果合并统计分析
        3.3.2 各亚组统计分析
    3.4 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移
第4章 讨论
    4.1 结果讨论
    4.2 局限及不足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症状特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认识及中医药治疗
        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认识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药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
        1 概述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因素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 研究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调查方法
        5 观察指标
        6 评价指标
        7 统计方法
        8 技术路线图
    二 研究结果
        1 基本情况
        2 中医症状
        3 中医体质分类
        4 症状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三 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2 结论
        3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概况
        1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与命名
        2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3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
        4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5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致病机制
        6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疾病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概况
        1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定义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耐药现状
        3 幽门螺杆菌耐药的影响因素
        4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原则
        5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西医治疗现状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概况
        1 中医学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证型
        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体质
        4 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相关性
        5 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中医治疗现状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资料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4 脱落标准
        5 治疗方案
        6 观察方法与观察指标
        7 疗效评价标准
        8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情况
        3 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4 症状改善情况
        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1 选方依据与组方分析
        2 耐药H.pylori感染中医证型及体质分布特点
        3 耐药H.pylori感染根除疗效分析
        4 健脾化湿法根除耐药H.pylori的相关因素
        5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7 结论
        8 创新性
        9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中医症状量化评分
    附录3 辨证分型
    附录4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致谢
个人简介

(5)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1.1 前言
        1.1.1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本情况
        1.1.2 肠道菌群及检测方法
        1.1.3 幽门螺杆菌与胃部菌群关系
        1.1.4 幽门螺杆菌与肠道菌群关系
    1.2 材料与方法
        1.2.1 材料
        1.2.2 方法
    1.3 结果
        1.3.1 样本的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1.3.2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1.3.3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的构成
        1.3.4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差异菌分析
        1.3.5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预测功能分析
    1.4 讨论
    1.5 结论
第二章 基于肠道菌群特征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家族聚集性
    2.1 前言
        2.1.1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家族聚集性
        2.1.2 儿童肠道菌群与家庭关系
        2.1.3 家系肠道菌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
    2.2 材料和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
        2.3.1 样本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2.3.2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父母、儿童肠道菌群影响
        2.3.3 家系组间肠道菌群差异
        2.3.4 家系组间肠道菌群预测功能分析
        2.3.5 家系内儿童与父母肠道菌群相似度分析
        2.3.6 家系内父母与儿童肠道菌群差异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儿童肠道菌群的影响
    3.1 前言
        3.1.1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3.1.2 根除治疗中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3.1.3 根除治疗中质子泵抑制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3.1.4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进展
    3.2 材料和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
        3.3.1 样本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3.3.2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
        3.3.3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2周、6周肠道菌群变化
        3.3.4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6周与治疗前肠道菌群差异
        3.3.5 动态观察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
    3.4 讨论
    3.5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杆菌与胃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英文论文一
附英文论文二

(6)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幽门螺杆菌国内外研究进展
        1 HP感染是全球公共健康问题
        2 HP感染的诊断方法
        3 HP感染的治疗方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幽门螺杆菌治疗困境及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1 HP治疗面临的困境
        2 西医面对HP治疗困境的对策及问题
        3 中医药治疗HP的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相关性
        1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证候研究
        2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实验研究
        3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4 HP感染与脾胃湿热证的相关性探讨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干预措施
        4 观察指标
        5 样本量的确定依据
        6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分析
        2 HP根除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3 症状评分及改善率分析
        4 安全性分析
        5 脱落病例情况
    讨论
        1 药物方案分析
        2 研究结果分析
        3 研究的不足及改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血压及部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2.2 两组研究对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
    2.3 高血压不同分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
    2.4 高血压组根除HP治疗前、后血压值比较
    2.5 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生化指标比较
    2.6 高血压组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临床指标的影响
    2.7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根除HP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的论文

(8)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Hp根除方案
    2.2 Hp感染及根除标准
    2.3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各项症状改善情况
    4.3 各项症状程度总积分的比较
    4.4 各项症状总频度积分的比较
    4.5 各项症状总积分的比较
    4.6 各组治疗后综合疗效评价
    4.7 两组Hp根除率比较
5 安全性评价
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Hp的研究
        1.1 Hp的致病因子及其治病机制
        1.2 Hp感染现状
        1.3 Hp感染途径
        1.4 Hp的诊断
        1.5 Hp的治疗
        1.6 Hp西医治疗的优劣势
    2 中医学对Hp的研究
        2.1 中医对Hp的认识
        2.2 Hp感染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2.3 Hp相关性胃炎中医证型分析
        2.4 Hp感染的中医药治疗
        2.5 Hp中医治疗的优劣势
    3 荆花胃康胶丸的组方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4.2 根除率分析
        4.3 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5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患者临床症状评估表
    附录三 药物不良反应记录表
致谢

(9)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
    第一章 前言
        1.1 幽门螺杆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1.2 螺旋菌及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历史
        1.3 Hp的感染与致病性
        1.3.1 Hp的流行病学
        1.3.2 Hp在人群中的感染状况
        1.3.3 Hp感染的风险因素
        1.3.4 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
        1.3.5 Hp的致病性
        1.4 Hp的诊断
        1.5 Hp感染的防治
        1.6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筛查人群选择
        2.1.2 参加者的权益保护
        2.1.3 人群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
        2.2.2 ~(14)C-UBT检测方法
        2.2.3 胃镜检查
        2.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2.3 变量定义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武威队列Hp流行病学研究人群构成情况
        3.2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状况
        3.3 武威队列人群不同人口经济学因素与Hp感染
        3.4 武威队列人群生活方式暴露因素与Hp感染
        3.5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风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6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风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7 武威队列不同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间Hp感染的关系
        3.8 武威队列Hp感染与既往消化性溃疡及家族消化道肿瘤病史的关系
        3.9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与胃外疾病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二部分 武威队列Hp主要毒力蛋白血清抗体、血清学分型与胃疾病、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Hp的重要毒力及耐药因子
        1.1.1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
        1.1.2 空泡细胞毒素A
        1.1.3 尿素酶
        1.1.4 热休克蛋白60
        1.1.5 硝基还原酶
        1.2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人群
        2.2 参加者的权益保护
        2.3 主要的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
        2.4 研究方法
        2.4.1 问卷调查
        2.4.2 血标本收集和保存
        2.4.3 ~(14)C-UBT检测
        2.4.4 胃镜检查
        2.4.5 组织病理学检查
        2.4.6 免疫斑点检测法
        2.4.7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Hp感染者Ure、CagA、VacA、Hsp60及RdxA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与Hp感染分型
        3.2 Hp感染者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结果及不同血清分型与人口及社会因素比较
        3.3 不同胃疾病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在结果比较
        3.3.1 1154例Hp感染者胃镜检查结果
        3.3.2 不同胃疾病中Ⅰ型、Ⅱ型Hp感染状况分析
        3.3.3 不同胃疾病中血清Hp 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结果分析
        3.3.4 武威队列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对不同胃疾病的风险评估
        3.4 武威队列胃癌及胃癌前病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RdxA抗体结果分析
        3.4.1 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阳性间胃癌及胃癌前病病理检查结果
        3.4.2 胃癌及癌前病变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RdxA抗体结果
        3.4.3 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检测结果与胃癌前病变的风险评估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3.1 全文总结
    3.2 本研究的优势
    3.3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健康管理策略 ——以海口市某三甲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对HP感染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健康管理研究现状
        1.3.1 健康管理的定义
        1.3.2 健康管理的溯源
        1.3.3 健康管理的应用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抽样方法
        2.2.2 调查方法
    2.3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2.3.1 数据整理
        2.3.2 统计分析
    2.4 质量控制
        2.4.1 研究设计阶段
        2.4.2 调查实施阶段
        2.4.3 资料整理阶段
    2.5 HP相关变量的赋值
    2.6 技术路线
3 结果分析
    3.1 海口市HP感染基本情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生活方式
        3.1.3 饮食习惯
        3.1.4 疾病情况
    3.2 海口市HP感染影响因素的单因素调查
        3.2.1 基本情况
        3.2.2 生活方式
        3.2.3 饮食习惯
        3.2.4 疾病情况
    3.3 海口市HP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HP感染影响因素
        4.1.1 HP感染与个人基本情况的关系
        4.1.2 HP感染与生活习惯的关系
        4.1.3 HP感染与饮食习惯的关系
        4.1.4 HP感染与疾病情况的关系
    4.2 HP感染的健康管理策略
        4.2.1 生活方式管理
        4.2.2 饮食习惯调整
        4.2.3 提高HP感染致病性的知晓率
        4.2.4 综合群体健康管理
    4.3 本次研究的创新点与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进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因素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家庭聚集的Meta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预测因子、幽门螺杆菌感染及中医证候要素与广东地区sICAS的相关性研究[D]. 胡明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益生菌联合含铋剂的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的Meta分析[D]. 徐克冬. 南昌大学, 2021(01)
  • [3]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症状特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D]. 吴佳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健脾化湿法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观察[D]. 刘慧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D]. 杨露. 山东大学, 2020
  • [6]清热化湿方联合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D]. 杨闪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对血压及部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D]. 张喆. 延安大学, 2020(12)
  • [8]荆花胃康胶丸联合铋剂四联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观察[D]. 郑丽.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D]. 张富花. 兰州大学, 2020(04)
  • [10]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及健康管理策略 ——以海口市某三甲医院为例[D]. 陈鲍辉. 海南医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聚类的Meta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