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产权个性化的三个解决方案

国有企业产权个性化的三个解决方案

一、国企产权人格化的三种解决之道(论文文献综述)

宋胜利[1](2019)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研究》文中认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是以政府为主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构在劳动人事关系领域面向社会提供的一项公共服务。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近些年来一直高位运行,案多人少的结构性矛盾一直困扰着争议处理机构。政府行政职能的扩张,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三方机制的现实缺位,让政府行政部门不得不寻求通过实体化机构的方式来回应社会诉求,缓解社会压力。实践中实体化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事机构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仲裁队伍得以壮大,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仲裁办案效能大幅提升,切实增强了仲裁机构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职能是设置机构的前提,机构改革是职能重新调整的工具和产物。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让办案职能逐步从仲裁行政机构转移至新成立的仲裁办事机构,解决了职能重合的问题,但实然和应然、现实和理想总是存在一定差距。解决问题的办法反过来又成为制造新问题的源头,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产生了诸多理论和现实问题。如实体化缺乏顶层设计,法理基础不牢;办事机构形式独立实质并不独立;仲裁委员会三方机制形同虚设,办事机构成为事实上的仲裁委员会;仲裁行政机构与仲裁办事机构职能错位,形成“非典型双重领导”体制;诉讼规则和程序被大量引入仲裁,仲裁司法化倾向日趋明显;仲裁员队伍得以壮大却缺乏职业评价机制,上升渠道狭窄等。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实务工作者思想观念上的偏差,也有仲裁体制机制的阻碍:一是实务部门缺乏法治精神和制度精神,法律法规制度未得到切实遵守;二是政绩考核制度不健全、不科学,考核的结果导向主义不注重权力来源;三是专业化分工客观上衍生了部门本位主义,让部门协同变得困难;四是司法对仲裁的制约使仲裁机构从观念上和行动上向司法机构趋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出现的问题需要从完善体制机制上着手予以化解,包括通过立法统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确立仲裁委员会的性质;将仲裁行政职能重新收归行政部门;培养仲裁实务部门的制度精神;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和仲裁员职级管理制度;实体化仲裁委员会,改革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体制,完善司法监督等。

吴彦亭[2](2014)在《商会组织建设与组织化问题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文中认为我国商会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从春秋时期“肆”的萌芽到明清时期出现的“行会”、“公所”,再到清朝末期为适应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和抵御外国厂商的竞争而建立的真正意义上的商会,至建国以后中国工商联的成立、计划经济时期商会发展的中断,以及后来实行改革开放、加入WTO以后中国商会的新发展,其中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去挖掘和思考。商会作为重要的社会自组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我国日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背景下,商会等中介组织在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渐提高。而且,商会由于它独特的组织功能特性,与政府刚性、单一的行政化管理不同,它以柔性化的管理、个性化的服务、自主性的治理来实现社会管理的有效整合。在深入社会基层、听取企业诉求、调解企业经济利益冲突等方面,商会发挥着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的作用,从而很好地促进了社会整合。因此,商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随着政府对商会的重视程度提高和商会自身的发展,目前商会组织建设的基本状况是:商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商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商会的民间性特点逐渐显现,商会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是由于自身和外界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商会在进一步发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阻碍了它的良性健康发展。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立足宏观层面,运用组织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我国商会组织建设和组织化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基本思路是依据对我国商会组织建设问题的总体把握,通过查阅近现代中国商会组织建设和组织化问题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在对郑州市商会组织的实地调查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最后从外部制度环境和商会自身建设两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和举措。

周琼瑶[3](2014)在《中国企业走进非洲 ——基于文化冲突下的文化相融》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积极参与到世界分工体系中来,1997年中国开始大力提倡“走出去”战略,2008年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世界范围内企业资产价格跌落,企业普遍陷入资金困境,此时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以及人民币升值和升值预期并存,为我国企业进入跨国投资提供了百年机遇,我国的海外投资日益增多。一直以来我国很注重中非关系的发展,2013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召开使得中非两国友好关系达到更高潮,中非之间的跨国合作也如日中天。如今我国国内资源环境代价高起,劳工工资普涨以及运营成本翻倍升高,国内企业之间、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已达到白热化的状态。由于非洲得天独厚的资源与人力使得我国各企业开始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将经营触角转向非洲市场。然而在享受非洲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带来竞争优势的同时,由于种族、宗教信仰、价值体系、政治制度、思维方式、管理理念、制度等的不同和其他外来文化冲击形成的文化冲突给中国企业走向非洲增加了很大的阻力,异质文化的相遇,必然产生碰撞,文化冲突无可避免。我国为什么要走出去?为什么选择非洲?文化冲突在中非之间是存在的,为什么?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文化冲突是不可忽视的,为什么?它对中非之间的合作存在着怎样的影响?文化冲突是可以解决吗?解决方案有哪些?本文根据这些的疑问展开探索,这也是本文的发展脉络。文化冲突形成的原因是本文首要研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析出文化冲突对我国企业走进非洲产生的影响有哪些,主要从1、对企业跨国投资时区位选择和进入模式的影响,2、对企业跨国投资时商务谈判的影响,包括多谈判风格和谈判过程的影响3、对企业跨国经营过程的影响,包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和对营销的影响;另外还涉及不同背景下的其他企业文化冲突。最后,对于如何解决和避免文化冲突将是本文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图表和数据,对中非企业文化冲突的管理提出了解决方案即文化相融,包括三中具体解决方案方案:1、本土化,2、认同化,3贡献化。本文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帮助我国“走出去”战略达到适时有效并能可持续发展下去的状态。

蒋励佳[4](2013)在《当下中国税负公平论衡》文中提出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结构转轨的历史进程,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是,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也在不断累积,贫富悬殊、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使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并由此日愈引发公众对社会公平问题的高度关注。2009年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的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中,中国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多年位居榜首的法国。这一信息对国内正累积发酵的对社会不公的不满情绪不啻火上浇油,但学界却对此排行臧否不一。那么,究竟应如何评价福布斯税负痛苦排行榜对中国税负水平的判断?中国税负水平是否真正处于这样的高位?应如何衡量税负公平度?如何评价当下中国的税负公平状况?又应如何促进中国的税负公平?这些对理论与现实的追问不容回避。回应与破解这些问题,正是本研究的宗旨与价值所在。国内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税负公平概念、判断标准、原则等方面内容,且主要从经济学意义上论及税负公平,描述性研究较多,对现实关照不足,形成长于经济效率分析,短于权利义务的研究现状,限制了税负公平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本文主要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系统地研究税负公平状况、实现条件与实现过程,不仅有利于税收征管的改善、提升政府合法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也可以丰富和发展税负公平和税收善治理论,为中国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有益参考。本文首先从财政汲取和支出两方面讨论税负公平概念,将税负公平界定为纳税人承受的税收负担与其经济状况以及获得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水平相匹配。这个定义不是局限于从财政资源的汲取范围讨论税负公平,而是拓展至财政支出的数量与质量对税负公平进行考察,凸显国家税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对应关系,以丰富税负公平的概念内涵。其次,在明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在规范性的善治理论范畴重新探讨税负公平的标准和原则,构建国家治理与善治视阈下体现税负公平导向、涵盖税负公平原则的税收合法性、公共性和可持续性三维分析框架:(1)税收合法性维度,包括税收法定、税收民主和税收法治因素;(2)税收公共性维度,包括公共收入与支出的科学性与透明性、税收管理公共性因素;(3)税收可持续性维度,包括体现公平的税制结构、税权划分的规范性与绿色税收体系因素。这一分析框架试图融合税负公平研究中关注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经济公平、社会公平、代际公平等多重内涵,既强调税负在全体纳税人之间合理分配,又要求国家征收的税收总量与国家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总体福利相对称,从而通过促进税负公平,推动经济、社会与国民福祉的同步协调增长。第三,综合采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运用所构建的税负公平的三维分析框架对当下中国税负公平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虽然中国宏观税负不高,但由于各种非税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比重较大,导致非税负担偏高,并且税负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地区间、产业间、所有制间、社会阶层间和代际间税负分配不均,再加上政府民生支出的缺位与滞后,造成中国税收负担严重不公,民众“税负痛苦指数”不断攀升。第二,税收合法性、公共性与可持续性不足是造成中国税负不公的主要原因。(1)由于税收法定与税收民主的缺失、税收制度供给不均衡、税收理念的滞后造成中国税收合法性不足;(2)由于公共服务投入与税收增长的不同步以及税收管理公共性的滞后,造成中国税收公共性不彰;(3)由于税制结构的失衡、税收竞争异化导致税收利维坦的快速扩张、忽视税收代际公平,造成中国税收可持续性不足。第三,民众实际缴纳的税收与所需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匹配是造成中国民众税负痛苦的最主要原因。民众的税负痛苦与税负公平感不仅仅指向政府收入口径的问题或者单纯衡量税负水平的高低,更大程度取决于纳税人的主观感受,即实际缴纳的税收与期望所得(所需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匹配程度。因而,衡量税负痛苦根本性问题不是税负的高低本身,而是责权利的一致性和成本与受益的对称性。第四,增强税收合法性、公共性和可持续性是促进中国税负公平的必由之路。在总结促进税负公平所应当共同遵循和恪守的共通性原理与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国税负公平的理论构想与对策。(1)建立政府与公民间相互承认的税收,强调税收治理的理性、公平、有效等原初价值和基础性意义,在积极促进合作性税收信任合作关系与行为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耦合,从而增强税收的合法性;(2)优化税收治理的运作场域,通过搭建税收善治的机制与平台,推动税收合作治理的发展,建立税收信用制度,并通过增强公共收入与开支的科学性与透明度,提升税收的公共性;(3)改善税制结构,保持适度张力的秩序建构,完善税收管理体制,合理划分税权,构建绿色税收体系,促进税负代际公平,以实现税收的可持续性。本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从政治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多角度审视税负公平问题,努力拓宽税负公平研究视野,强调从国家征税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来分析税负公平,尝试在更深层次系统探讨和解释中国税负不公的问题,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借鉴。其次是内容上的创新,构建了中国税负公平的三维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不仅拓展了税负公平研究的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深化国家税收治理的研究。第三是若干新颖的研究发现与研究观点:认为税收理念滞后是造成征纳双方税收不遵从的深层原因;运用相互承认政治的理论对税收合法性进行分析,指出税收合法性蕴涵着对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尊重,归纳了税收相互承认关系的完整性结构。税负公平的实现不能仅仅局限于税收负担的公平分配,还必须拓展至政府财政收入的公平支出,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国民福祉的增长结合起来。要促进税负公平,国家财税治理机制必须有效运行。只有在建立民生财政、预算国家、服务型政府基础上的财税善治才能使税负公平从理论走向现实。

房政[5](2008)在《中国现代国家的型构1842~1953》文中认为本文将“资本匮乏的超大规模社会如何型构现代国家”作为核心问题,将在中国传统国家由于遭遇外部冲击而趋于解体的背景下试图推进国家型构的五个主要政治集团——满汉官僚集团、拜上帝会(或者说太平天国)集团、北洋集团、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作为研究对象,依次分析了这些集团内部的支配结构对其型构国家的组织行为——物资提取、内部控制和消除竞争者——的制约作用。研究表明:前四个集团由于采用以庇护制为特征的支配结构,必须耗费大量资本才可以维持自身的运转,因而导致可用于国家型构的资本严重不足,故无力建成统一的国家,其中有的政权虽在制度上采用了西方现代国家所使用的形式,但其能力仍和晚期的中国传统国家在同一水平线上;而中国共产党采用了以群层制为特征的支配结构——民主集中制,以大量的人力投入和最低限度的资本投入即可以保证集团自身的高效运转,从而在资本匮乏的条件下成功地实现了中国现代国家的型构,它所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家能力方面不仅达到了西方国家型构时期的水平,而且还有所超越。

姜宁[6](2007)在《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股权转让制度是有限责任公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限责任公司兼具人合性与资合性的特点,这决定了其股权转让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如何通过公司法上的制度安排,既保障股东股权自由转让的权利得以实现,又不破坏有限责任公司的人合基础,维护公司正常运营秩序,成为各国立法者不断思考的问题。我国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法学理论和立法实践都还不够成熟,这与有限责任公司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显然是不相适应的。完善股权转让制度对有限责任公司乃至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文运用了比较分析、历史分析的方法,在我国新《公司法》有关规定的基础上,通过对境外股权转让相关立法的比较研究,深入论述了我国现行股权转让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股东优先购买权、退股制度、股权继承、股权强制执行等几个方面,提出笔者对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相关制度的设计和完善建议。希望能有助于推动此问题法学理论的创新,制度体系的建构,现实纠纷的解决。

樊继达[7](2006)在《国有资产监管 ——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框架》文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都是集中在国有企业改革领域,而国有企业改革问题迟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原因之一是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滞后,没有相应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国有企业改革相配套。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突破,局限于国有企业自身的改革很难有所作为;没有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成功,就没有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因此,推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契合的国有资产监管新体制,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中国的国有资产属于全体人民所有,全体人民是国有资产的终极所有者。但人民是一个抽象的集合概念,不可能亲自去管理国有资产。因此,中国国有资产实际上采取的是一种层层委托,层层代理的方式,全体人民作为初始委托人,国有企业经营者作为最终代理人,依次历经全国人大、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中间环节,形成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论文将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划分为三大层次委托代理链条:政治委托代理链条、行政委托代理链条和经济委托代理链条。在深入分析三大层次委托代理链条改革的实际进展、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不足后,分别提出相关改革建议。论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导论。这一部分首先提出问题,分析了为什么要研究国有资产监管,接下来,对国有资产监管研究的文献作了一个系统的总结性回顾,然后,指出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可能创新、论文研究的方法及整篇论文的结构安排。第二部分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对委托代理理论作了一个批判性回顾,然后分别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指出西方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中存在的不足。论文指出,中国国有资产的形成和中国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密切相关。随后,分析中国传统体制下委托代理关系的演进及特征,与西方公司制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异同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论文对委托代理理论进行了拓展,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国有资产监管的委托代理链条进行了划分,将其分为政治委托链条、行政委托链条和经济委托链条三个大的层次。第三部分是国有资产监管改革的路径研究。首先对传统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存

黄杰阳[8](2005)在《基于利益集团互动机制的企业所有权结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针对现有企业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忽视了整体分析方法的缺陷,基于企业中不同利益集团互动性选择的视角,研究分析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形成与演化。为了获得企业团队分工、联合生产的利益或者说企业合作产生的组织租金,不同生产要素所有者通过谈判缔约形成企业组织与产权制度。企业所有权结构是各类要素的主体谈判与相互博弈的结果。不同生产要素产权特征、专用性程度的差异导致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初始缔约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形成非人力资本所有者“股东至上”逻辑的古典式企业和股份公司制。论文运用奥尔森的利益集团理论和公共选择学派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利益集团关于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利益集团互动机制。论文通过一个“投票悖论”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对企业所有权结构选择与调整过程中各类利益集团的利益冲突做了说明。企业所有权结构及治理机制随着利益集团的实力变化而演变,人力资本所有者地位逐渐提高,企业发展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共同治理机制与利润分享制。所有权结构的变动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从利益结构角度看,我国转型期国有企业制度的改革也会受到各个利益集团互动选择和权力博弈的影响。根据奥尔森的理论,小集团比大集团有力量。国有企业内部某些强势集团能主导企业转型改革过程,这是改制后企业所有权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原因。不对称、不合理的企业所有权结构将带来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公司治理机制失灵的结果。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必须依据企业利益关系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依据利益兼容与正和博弈的原则,建立劳动力产权,动态调整企业所有权结构和治理机制。

高洁[9](2005)在《公司控制权市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司运行质量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有效的公司控制权有助于提高公司运行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资本利用效益。通俗地讲,公司控制权就是通过投票权来实现对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的任免权、对重要经营管理活动的决策权和监督权。控制权的持有者可以凭借这种权力,使公司依照符合自己意志和利益的方式运营,并从中获益。于是,控制权的行使能带来控制利益,其本身就成为控制利益的载体,因此,控制权具有相应的价值。由于控制权作为具有价值的一种资源,具有稀缺特性,持有者和争夺者之间就对其开展交易。控制权作为一种特殊交换物,通过市场实现了流动和转移,不断的交易促成了专门的控制权市场的形成。 公司控制权市场作为公司治理外部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研究也是公司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国际上,对于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文献也非常多,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建立起来。在我国,理论界对公司控制权市场的研究是近几年来的事,已有的文献多以并购为研究对象,但公司控制权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市场,并购只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内容,而不是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全部。我国资本市场正在进行重大结构调整之际,控制权交易和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资本市场也已出现了控制权转移、交易、争夺的案例。一些公司在控制权市场上通过并购、代理权争夺等方式完成了控制权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了资本市场效率。当然我们也应看到,与外国相比,我国控制控制权转移行为远未规范,一些有损于客观、公正、公开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建立的行为在控制权转移过程中都有发生,有关公司控制权市场规范的法律、法规还缺乏协调统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实际效应。可以说,我们的公司控制权市场还正在

赵保国[10](2004)在《中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表明金融创新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几乎涵盖了人类在金融领域从事的所有创造性活动。从货币的发明,到银行的建立,从金融业务的拓展,到金融衍生工具的广泛运用,在整个金融领域的发展历程中,金融创新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行,为整个人类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金融全球化,经济金融化以及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发展,作为金融市场核心的资本市场也踏入了不断创新,走向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金融创新的发展真正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金融创新的实践证明,实施创新战略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没有创新推动,就没有上层次和升级性的资本市场发展。资本市场创新在我国虽然起步不久,但也显示了它的勃勃生命力。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也面临着深入发展,走向国际化的关键时期,发展和推动金融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是21世纪我国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本文以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线,围绕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主体、业务及制度创新等方面,对我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本论文的体系结构安排如下: 本文共分7章: 第1章 导论。主要阐明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理论意义;国内外对金融创新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结构设计及其主要观点等。 第2章 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本章首先论述了资本市场创新的内涵及其我国资本市场实施创新的意义;接着简要阐述了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及其理论基础;最后从可持续发展与创新的关系角度,探讨了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机制。 第3章 资本市场功能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本章首先对资本市场功能进行了界定;其次分析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缺陷及其原因;最后提出了我国资本市场功能创新的路径。 第4章 资本市场主体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本章主要针对我国资本市场主

二、国企产权人格化的三种解决之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企产权人格化的三种解决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1)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理论基础
    (一)组织结构理论
    (二)管理过程理论
    (三)组织冲突理论
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的实践与发展
    (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的缘起
    (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的发展历程
    (三)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取得的成效
三、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的问题与成因
    (一)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出现的问题
    (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化解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问题的路径选择
    (一)立法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
    (二)重新配置仲裁行政职能
    (三)培养仲裁实务部门制度精神
    (四)完善工作绩效考核机制
    (五)建立仲裁员职级管理制度
    (六)实体化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商会组织建设与组织化问题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关于组织化问题的研究
        2. 关于商会组织建设的研究
        3. 研究述评
    (三) 相关理论探讨
        1. 新制度主义理论
        2. 社会网络理论
        3. 自主治理理论
    (四) 相关概念界定
        1. 商会
        2. 组织化
    (五)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六) 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1. 论文的创新点
        2. 论文的难点
二、商会组织建设现状
    (一) 商会组织发展的良好态势
        1. 商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
        2. 商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3. 商会的民间性特点逐渐显现
        4. 商会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二) 商会组织的基本情况描述
        1. 组织机构
        2. 管理制度
        3. 职能发挥
        4. 政府管理
三、商会组织建设和组织化中的问题分析
    (一) 宏观层面:制度环境不健全
        1.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2. 行业规划不合理、商会发展不平衡
    (二) 微观层面:自身建设不完善
        1. 商会的组织制度规范不健全
        2. 商会不够平等、民主,缺乏监督
        3. 商会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4. 会员间缺乏沟通合作,组织凝聚力不强
        5. 商会内外协同功能发挥不足
四、加强商会组织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 宏观层面:政府为商会组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1. 加强对商会的政策支持
        2. 培育发展与规范管理并重
    (二) 微观层面:商会加强自身组织建设
        1. 明确组织制度规范
        2. 健全内部治理结构
        3. 完善自主治理机制
五、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商会组织访谈提纲
附录B 商会会员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企业走进非洲 ——基于文化冲突下的文化相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外研究动态
    第二节 国内研究动态
第二章 中国企业走向非洲
    第一节 21 世纪的中国企业为什么要“走出去”?
    第二节 为什么是非洲?
        1. 中非渊源流长的友好关系
        2. 丰富的资源环境
        3. 经济落后的前提下,需求低、劳动力低
    第三节 中非经贸现状
第三章 文化冲突在中非合作中是存在的
    第一节 民族文化差异下诱导的文化冲突
        1. 民族性格差异
        2. 生活态度差异
        3. 风俗礼仪差异
        4. 历史文化差异
    第二节 企业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冲突
        1. 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差异
        2. 企业精神文化的差异
        3. 企业制度文化的差异
    第三节 其他方面引起的文化冲突——负面印象
第四章 文化冲突是不可忽视的
    第一节 文化冲突对企业跨国投资的区域选择和进入模式选择具有影响
        1. 文化冲突影响企业跨国投资的区域选择
        2. 文化冲突影响企业跨国投资时的进入模式的选择
    第二节 文化冲突对企业进行国际商务谈判具有影响
        1. 文化冲突影响谈判风格
        2. 文化冲突影响商务谈判的过程
    第三节 文化冲突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的过程具有影响
        1. 文化冲突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的管理
        2. 文化冲突间接影响企业营销
第五章 文化冲突是可以解决的——文化相融
    第一节 文化相融——本土化(基础)
        1. 人力资源本土化
        2. 管理本土化
        3. 生产本土化
        4. 市场本土化
    第二节 文化相融——认同化(前提)
        1. 认同化——识别文化差异
        2. 认同化——进行跨文化培训
        3. 认同化——构建共同价值观
    第三节 文化相融——贡献化(保障)
        1. 贡献化——树立在非洲的正面形象
        2. 贡献化——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建设
        3. 贡献化——注重非洲民生与能力的发展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4)当下中国税负公平论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当下中国税负公平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目的
        三、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文献述评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综合评析
    第三节 核心概念解析
        一、税收
        二、税负
        三、税负公平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学理辨析:税负公平的研究进路
    第一节 税负公平的研究起点:国家治理的税收逻辑
        一、课税依据之思:权力与权利之间
        二、税收原则之辩:公平与效率的契合
        三、最优税收之论:政府应该选择怎样的税收制度
    第二节 税负公平的研究理路:税负公平观的发展
        一、公平观历史溯源
        二、税负公平理念的演变
        三、税负公平再思考
    第三节 税负公平的研究目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一、税收与国家治理
        二、治理与善治
        三、税收善治:一个税负公平的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审视公平:税负公平分析的三个维度
    第一节 税收合法性考察
        一、税收合法性的理论源流
        二、税收法定与税收民主
        三、税收合法性是税负公平实现的关键
    第二节 税收公共性检视
        一、税收公共性的知识脉络
        二、税收公共性的嬗变与重构
        三、税收公共性是税负公平实现的起点
    第三节 税收可持续性论析
        一、税收可持续性的理论基础
        二、税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三、税收可持续性是税负公平的实现形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实考量:中国税负公平的深度分析
    第一节 税收合法性之维:中国税负公平的制度基础分析
        一、中国税收理念的演变
        二、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中国税收制度变革的得失综论
        三、分税制与晋升锦标赛:中国式财政分权对税收的影响
    第二节 税收公共性之维: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分析
        一、税负衡量的指标
        二、中国宏观税负衡量指标
        三、中国宏观税负与非税负担分析
        四、中国宏观税负与财政支出分析
    第三节 税收可持续性之维:中国税负公平的结构分析
        一、中国税负公平的区域结构分析
        二、税负公平的产业结构分析
        三、税负公平的所有制结构分析
        四、税收负担的社会阶层和代际公平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税负论衡:中国税负公平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探析
    第一节 失范的税负:税收合法性不足
        一、税收法定与税收民主的缺失
        二、税收制度供给不均衡
        三、税收理念的滞后
    第二节 税痛之争:税收公共性不彰
        一、对税负痛苦指数的思考
        二、税负之痛与公共服务投入
        三、税收管理公共性的欠缺
    第三节 失衡的税负:对税收可持续性的拷问
        一、税制结构的失衡
        二、税收竞争与税收利维坦
        三、税负代际公平的忽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比较借鉴:促进税负公平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税负公平的国际比较
        一、宏观税负水平的国际比较
        二、税制结构的国际比较
        三、财政支出的国际比较
    第二节 发达国家促进税负公平的改革
        一、美国促进税负公平的改革
        二、德国促进税负公平的改革
        三、日本促进税负公平的改革
    第三节 发达国家促进税负公平改革的启示
        一、“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思考:税负公平是税收改革的目标
        二、简化税制与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有利于拨开财政幻觉的迷雾
        三、税负优化的实现基础:对权力的制衡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路径选择:促进中国税负公平的路向与对策
    第一节 构建行动规则,增强税收合法性,促进税负公平
        一、相互承认的税收:权力与权利的耦合
        二、强化权力制衡,增强税收决策科学性
        三、培育公民意识,推动基于相互承认的纳税遵从
    第二节 优化运作场域,提升税收公共性,促进税负公平
        一、合作治理:税收善治的机制与平台
        二、健全信用体系,完善税收征纳模式
        三、增强公共收入与支出的科学性与透明度
    第三节 推动结构转型,拓展税收可持续性,促进税负公平
        一、改善税制结构,保持适度张力的税收秩序建构
        二、完善税收管理体制,合理划分税权
        三、构建绿色税收体系,促进税负代际公平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财税善治——促进税负公平之根本
参考文献
后记

(5)中国现代国家的型构1842~195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结构、组织与绩效——国家型构的制度解释
    论题与文献:资本匮乏的超大规模社会如何型构现代国家?
    第一节 现代国家
        一、国家:形式与本质
        二、现代国家:判据与特点
    第二节 现代国家的型构
        一、国家型构的性质
        二、国家型构的约束条件
        三、现代国家型构的绩效
    第三节 政治集团的制度安排
        一、支配结构(dominative structure)
        二、组织行动(organizational action)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篇章结构
        一、合约分析与制度政治学
        二、历史政治学
        三、篇章安排
第一章 庇护制旧官僚:满汉官僚集团
    第一节 支配结构分析
        一、决策层
        二、管理层
        三、执行层
    第二节 组织行动分析
        一、资源提取
        二、内部控制
        三、消除竞争者
    第三节 型构绩效分析
        一、控制区域
        二、武装力量
        三、物资提取能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庇护制造反者:拜上帝会
    第一节 支配结构分析
        一、决策层
        二、管理层
        三、执行层
    第二节 组织行动分析
        一、物资提取
        二、内部控制
        三、消除竞争者
    第三节 型构绩效分析
        一、控制区域
        二、武装力量
        三、物资提取能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庇护制新官僚:北洋集团
    第一节 支配结构分析
        一、决策层
        二、管理层
        三、执行层
        四、伦理关系的功能
    第二节 组织行动分析
        一、物资提取
        二、内部控制
        三、消除竞争者
    第三节 型构绩效分析
        一、控制区域
        二、武装力量
        三、物资提取能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庇护制政党:国民党
    第一节 支配结构分析
        一、决策层
        二、管理层
        三、执行层
    第二节 组织行动分析
        一、物资提取
        二、内部控制
        三、消除竞争者
    第三节 型构绩效分析
        一、控制区域
        二、武装力量
        三、物资提取能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主集中制政党:共产党
    第一节 支配结构分析
        一、决策层
        二、管理层
        三、执行层
    第二节 组织行动分析
        一、物资提取
        二、内部控制
        三、消除竞争者
    第三节 型构绩效分析
        一、控制区域
        二、武装力量
        三、物资提取能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现代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一节 支配结构从政党向国家的扩展
        一、决策层
        二、管理层
        三、执行层
    第二节 现代国家型构的实现
        一、暴力垄断的实现
        二、财政统一
    第三节 型构绩效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写作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2章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概述
    2.1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相关概念的法律界定
        2.1.1 “出资”与“股份”、“股权”
        2.1.2 “出资转让”与“股权转让
        2.1.3 “股权转让”与“资产转让”
    2.2 股权转让的相关理论
        2.2.1 股权的法律性质
        2.2.2 股权转让的基本原则
        2.2.3 股权转让限制的理论基础
    2.3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效力的确定
        2.3.1 股权转让合同生效的时间
        2.3.2 变更登记对股权转让效力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境外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相关法律比较
    3.1 英美法系国家的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
        3.1.1 英国法
        3.1.2 美国法
    3.2 大陆法系国家及地区的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
        3.2.1 日本法
        3.2.2 法国法
        3.2.3 德国法
        3.2.4 我国台湾地区法
    3.3 境外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评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现状
    4.1 新《公司法》股东之间相互转让股权问题评析
        4.1.1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内部转让的立法例
        4.1.2 内部股权自由转让时应如何保护其他股东的购买权
        4.1.3 我国股权内部转让导致“一人公司”的问题
    4.2 新《公司法》股权对外转让的规定评析
        4.2.1 股权外部转让的表决制度
        4.2.2 股权外部转让的优先购买权制度
    4.3 新《公司法》特殊情况下股权转让的规定评析
        4.3.1 基于法院强制执行而发生的股权转让
        4.3.2 基于继承而发生的股权转让
        4.3.3 基于异议股东行使退股权而发生的股权转让
    4.4 我国的法律文化对新《公司法》股权转让制度规制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的完善
    5.1 完善股东的优先购买权
        5.1.1 优先购买权“同等条件”的界定
        5.1.2 优先购买权的部分行使问题
        5.1.3 股东优先购买权的法律保护
        5.1.4 关于完善优先购买权的几点建议
    5.2 加强小股东在股权转让中的权利保护
        5.2.1 小股东在股权转让中的地位及一般救济措施
        5.2.2 我国现有司法救济手段及其不足
        5.2.3 引入退股制度的必要性
        5.2.4 新《公司法》股东退股制度规定和完善
    5.3 股权继承的问题
        5.3.1 股权继承的理论分析
        5.3.2 新《公司法》股权继承制度的完善
    5.4 股权强制执行涉及的股权转让
        5.4.1 股权的强制执行
        5.4.2 强制执行中的优先购买权问题
        5.4.3 股权强制执行制度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国有资产监管 ——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进展
    三 论文的创新之处和研究难点
    四 论文的内容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三层委托代理链条
    第一节 委托代理理论的批判性回顾
        一 委托代理关系:起源与演进
        二 委托代理理论:马克思的观点
        三 委托代理理论:西方经济学的视域
        四 西方委托代理理论的简要评述
    第二节 中国国有资产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一 战略目标变迁与国有资产的形成
        二 传统体制下国有资产委托代理模式的演进
        三 传统体制下国有资产委托代理模式的特征
        四 传统体制与西方公司制下委托代理模式之比较
    第三节 三层委托代理链条——国有资产监管研究的新框架
        一 政治委托代理链条
        二 行政委托代理链条
        三 经济委托代理链条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有资产监管的路径分析——逆层次推进的视角
    第一节 传统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弊端及反思
        一 国有资产监管中的委托人问题
        二 国有资产监管中的代理人问题
        三 国有资产监管中的共谋
    第二节 现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突破与局限
        一 从分散到收敛:所有者权能的行使收敛了委托代理链条
        二 从长到短:“分级所有”的体制缩短了委托代理链条
        三 现行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存在的局限
    第三节 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的逆层次推进
        一 经济委托代理链条的完善
        二 行政委托代理链条的推进
        三 政治委托代理链条的滞后
    第四节 国有资产监管:国外的经验和中国的实践
        一 国有资产监管:来自国外的经验
        二 深圳模式:中国国有资产监管的一个范例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有资产监管创新一:强化政治委托代理链条
    第一节 政治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监管的逻辑起点
        一 国有资产的政治性
        二 国有资产监管呼唤政治体制改革
        三 以政治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推进国有资产监管
    第二节 法律法规体系:国有资产监管的现实基础
        一 国有资产监管立法的历史沿革
        二 国有资产监管改革的法律困境
        三 国有资产监管立法的约束条件
        四 国有资产监管立法需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第三节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有资产监管的重要手段
        一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提出:理论基础与演进实践
        二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的异同
        三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具体编制
        四 建立和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配套措施
    第四节 审计体系与信息公开制度:国有资产监管的外部保障
        一 设立专司国有资产监督的审计机构
        二 健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监督体系
        三 建立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报告和信息公开制度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有资产监管创新二:规范行政委托代理链条
    第一节 国资委成立:国有资产监管改革的攻坚之战
        一 国资委——国有资产监管的新机构
        二 国资委监管职能的扭曲
        三 国资委当前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国有资产“分级所有”:缩短委托代理链条
        一 “统一所有,分级监管”到“分级所有,分级监管”的转向
        二 “统一所有,分级监管”的局限性
        三 国有资产“分级所有”的经济学分析
        四 国有资产“分级所有”的操作思路
    第三节 国有资产形态转化与国有资产监管范围的调整
        一 国有资产形态的界定
        二 国有资产形态的转化
        三 确立国有资产监管范围的关键是调整行政委托代理链条
    第四节 国资委导向下的政府职能转型
        一 国有资产监管要求政府职能转型
        二 政府职能转型必须处理好的几组关系
        三 国资委导向下政府职能转型的方向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有资产创新三:激活经济委托代理链条
    第一节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委托代理关系链条的关键一环
        一 公司治理结构释义
        二 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国际比较的视角
        三 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失效
    第二节 委托代理关系条件下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一 委托代理关系的特殊性造成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畸形
        二 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结构畸形的一种主流观点
        三 中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行政委托下的政府代理人控制
    第三节 矫正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的耦合
        一 “股东至上”逻辑下的公司治理困境
        二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引入
        三 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的耦合
    第四节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8)基于利益集团互动机制的企业所有权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引言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本文的研究内容、结构、创新之处以及采用的方法
        (一) 本文的研究内容
        (二) 本文的结构
        (三) 本论文创新之处以及采用的方法
第二章关于企业所有权的理论评述
    一、马克思经济学关于企业所有权的分析
    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研究
        (一) 企业契约理论和团队生产理论
        (二) 委托代理理论
        (三) 交易费用经济学
        (四) 不完全合同理论
    四、“互补性”企业理论对企业所有权结构的研究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不同主体的博弈与企业所有权、收入分配
    一、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
        (一) 生产要素的划分
        (二) 引入要素禀赋特征的生产函数
    二、企业所有权结构是不同要素权利主体谈判选择与博弈均衡的结果
        (一) 古典式企业的缔约博弈
        (二) 股份公司制中经营者与货币资本所有者的控制权博弈
    三、企业的收入分配
        (一) 各类生产要素功能性收入分配
        (二) 要素权利主体间的分配
        (三) 人力资本在收入分配中份额的实证研究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益集团集体行为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
    一、关于利益集团集体行为的理论
        (一) 集体行动中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相互冲突
        (二) 奥尔森的利益集团理论综述
        (三) 企业中的利益集团集体行动
    二、公共选择理论与分析方法
    三、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利益集团互动机制的企业所有权结构选择
    一、本章模型的基本假设
    二、不同利益集团对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偏好
    三、不同利益集团对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偏好冲突与互动选择
        (一) 利益集团互动性选择的投票悖论
        (二) “投票悖论”问题求解
    四、企业所有权结构的演变趋势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体制转轨中国有企业改革与产权重构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特征
    二、体制转轨中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一) 国有企业产权的重构
        (二) 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理与公司治理结构
        (三) 塑造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主体
        (四)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与中小国企改制
        (五)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三、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争议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利益集团互动机制的国有企业改制模式分析
    一、本章模型的基本假设及背景
    二、关于国企改革的利益集团互动选择机制分析
        (一) 利益集团偏好的冲突
        (二) 利益集团的集体行动与不同的改制模式
    三、利益兼容对新型企业制度安排的要求
        (一) 国有企业改制中利益兼容的要求
        (二) 企业所有权结构和治理机制的调整
    四、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9)公司控制权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导论
    0.1 研究背景
    0.2 现实意义
    0.3 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0.3.1 主要研究方法
        0.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0.4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与局限
1 公司控制权及其相关问题
    1.1 企业性质——要素控制权分配合约的动态实现过程
        1.1.1 企业契约理论的简单回顾和问题的提出
        1.1.2 企业性质进一步认识: 企业是要素控制权分配合约的动态调整和实现过程
    1.2 公司控制权本体的有关认识
        1.2.1 公司控制权问题的提出
        1.2.2 公司控制权的来源
        1.2.3 公司控制权本质的权力观分析
        1.2.4 控制权与控股权的关系
        1.2.5 公司控制权是实现产权的本质——行为性选择权实现方式
    1.3 公司控制权配置问题讨论
        1.3.1 公司的所有权结构与公司控制权的分享安排
        1.3.2 公司控制权配置的分析
2 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研究综述
    2.1 问题的提出
    2.2 公司控制权市场主流理论
        2.2.1 收购总为有效论
        2.2.2 证券市场的有效约束是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基础
        2.2.3 公司控制权市场对公司治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2.3 公司控制权市场非主流理论
        2.3.1 超越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信托义务的利益相关理论主张
        2.3.2 代理投票权竞争作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途径应有的重视
3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形成及作用机理
    3.1 公司控制权市场形成的要素
        3.1.1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影响因素
        3.1.2 公司控制权市场与相邻市场的关系
    3.2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主要经济功能
        3.2.1 微观方面的主要经济功能
        3.2.2 宏观方面的主要经济功能
    3.3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运行方式及作用机理
        3.3.1 企业并购
        3.3.2 公司代理权竞争
        3.3.3 股权托管
        3.3.4 无偿划拨和司法裁定
4 公司控制权市场主体及行为
    4.1 公司控制权市场要素解析
        4.1.1 有关卖方的分析
        4.1.2 交易中的购买方分析
        4.1.3 交易对象——公司控制权及其利益的价值
    4.2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其他参与者
        4.2.1 公司控制权市场交易中的中介机构
        4.2.2 政府在公司控制权市场交易中的角色
    4.3 公司控制权市场主体的行为分析
        4.3.1 控制权夺取者的行为分析
        4.3.2 控制权维护者的行为分析
        4.3.3 雇员和债权人作为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分析
        4.3.4 政府在控制权市场上的行为分析
5 公司控制权市场价格机制
    5.1 价格机制的理论描述与分析
    5.2 价格、信息和交易费用
    5.3 公司控制权价格及其相关问题
        5.3.1 公司控制权的收益特性是控制权价值的基础
        5.3.2 公司控制权的价值
        5.3.3 公司控制权溢价的理论基础
        5.3.4 控制权溢价的度量方法和实证证据
        5.3.5 影响公司控制权溢价的因素
    5.4 我国公司控制权转让定价机制探讨
        5.4.1 国有股控制权交易定价问题的简单回顾
        5.4.2 国有控制股权协议定价机制分析
        5.4.3 竞争筛选定价机制的分析
6 公司控制权市场的效率
    6.1 公司控制权市场效率的规范研究
    6.2 公司控制权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
        6.2.1 国外有关公司控制权市场绩效实证研究回顾
        6.2.2 我国有关公司控制权市场效率实证研究概略
        6.2.3 公司控制权市场效率其他视角的分析
    6.3 我国公司控制权市场效率的新视角
        6.3.1 交易成本与公司控制权市场效率
        6.3.2 流动性与公司控制权市场效率
        6.3.3 价格效率与公司控制权市场效率
        6.3.4 制度条件与公司控制权市场效率
7 公司控制权市场法律与监管政策
    7.1 我国公司控制权演变的环境
        7.1.1 国有企业改革和控制权市场化流动为公司控制权转移提供了经济政策环境
        7.1.2 证券市场对公司控制权配置和转移的影响
        7.1.3 制度变迁、路径依赖与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
    7.2 我国企业并购的法律与监管政策
        7.2.1 法律制度变迁播种期——从无到有的出现
        7.2.2 法律制度变迁耕耘期——从效力低阶位向高阶位转变
        7.2.3 法律制度变迁收获期——从抽象到具体的裂变
        7.2.4 法律制度变迁的成熟期——从具体到抽象的再次遭变
    7.3 委托投票权征集的法律与监管政策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博士生期间科研成果
声明
致谢

(10)中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1 选题背景及理论依据
    2 国内研究现状
    3 结构安排、思路
    4 主要观点、创新之处
第2章 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1 资本市场创新意义
    2 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 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机制
第3章 资本市场功能创新与可持续性发展
    1 资本市场的功能界定
    2 中国资本市场的功能缺陷及内在原因
    3 我国资本市场功能创新的路径与可持续发展
第4章 资本市场主体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1 资本市场主体定位
    2 中国资本市场主体行为评价
    3 中国资本市场主体构造与可持续发展
第5章 资本市场业务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1 中外资本市场业务比较
    2 中国资本市场业务发展状况评析
    3 中国资本市场业务创新战略
第6章 资本市场结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1 资本市场结构国际模式
    2 中国资本市场结构分析
    3 中国资本市场结构优化及可持续发展
第7章 资本市场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1 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变迁
    2 中国资本市场制度缺陷
    3 资本市场制度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国企产权人格化的三种解决之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研究[D]. 宋胜利.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2]商会组织建设与组织化问题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D]. 吴彦亭. 郑州大学, 2014(02)
  • [3]中国企业走进非洲 ——基于文化冲突下的文化相融[D]. 周琼瑶.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4(09)
  • [4]当下中国税负公平论衡[D]. 蒋励佳. 南京大学, 2013(12)
  • [5]中国现代国家的型构1842~1953[D]. 房政. 复旦大学, 2008(07)
  • [6]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法律问题研究[D]. 姜宁.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5)
  • [7]国有资产监管 ——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分析框架[D]. 樊继达. 中共中央党校, 2006(12)
  • [8]基于利益集团互动机制的企业所有权结构研究[D]. 黄杰阳. 福州大学, 2005(08)
  • [9]公司控制权市场研究[D]. 高洁. 四川大学, 2005(03)
  • [10]中国资本市场创新与可持续发展[D]. 赵保国. 东北财经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国有企业产权个性化的三个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