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一、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青[1](2020)在《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同轴微切口(1.8 mm,2.2 mm)和小切口(3.0 mm)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疗效。方法:在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及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眼科收治的96例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96眼)。所有患眼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根据角膜切口大小不同,随机分为三组:3.0 mm切口组:30眼采用3.0 mm透明角膜切口;2.2 mm切口组:34眼采用2.2 mm透明角膜切口;1.8 mm切口组:32眼行1.8 mm透明角膜切口。检查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散光、角膜内皮细胞计数(CECC)、眼压(IOP)和并发症。检测时间点为术前和术后1d,1mo和3mo。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成功。术后1d,1mo和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BCVA明显高于3.0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1d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明显高于2.2 mm切口组(P<0.05),2.2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高于1.8 mm切口组(P<0.05)。在术后3mo时,3.0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仍明显高于术前(P=0.003)。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3.0 mm切口组(P<0.05)。术后1d时,2.2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3.0 mm切口组(P=0.020),1.8 mm切口组的CECC显着高于2.2 mm切口组(P=0.034)。在术后1mo,3mo时,2.2 mm切口组和1.8 mm切口组的CECC均明显高3.0 mm切口组(P<0.05)。术后各组的眼压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三组眼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在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及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方面比传统的小切口联合手术更具有优势。在术后早期1.8 mm微切口比2.2 mm微切口有更好的疗效。目的:研究同轴1.8 mm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40人(45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4眼行1.8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1眼行3.0 mm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于术前、术后1w、术后1mo、术后3mo时测量眼表疾病指数评分(OSDI)、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f BUT)、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a BUT)、泪河高度(TMH)、角膜荧光染色评分(CFS)等指标。结果:1.OSDI:术后1w时,两组的OSDI均较术前增加,对照组比观察组增加更明显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OSDI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2.Nif BUT,Nia BUT:术后1w时,两组的Nif BUT和Nia BUT均显着下降,与术前比较均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Nif BUT,Nia BUT逐渐恢复,仍未恢复到术前水平,术后1mo时,对照组的Nif BUT,Nia BUT仍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3.TMH:术后1w时,两组的TMH均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TMH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TMH逐渐恢复,与术前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4.CFS:术后1w时,两组的CFS均增加,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增加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3mo时,两组的CFS逐渐降低,两组均未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时,对照组仍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可影响泪膜的稳定性,采用同轴1.8 mm微小切口的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较采用3.0 mm切口小。目的:探讨兔眼模型的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对泪膜及眼表炎性指标IL-6,TNF-α的影响。方法:31只新西兰兔(31眼),随机分为微切口组10只(10眼)、常规切口组9只(9眼)、正常对照组12只(12眼)。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做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模型。微切口组实施2.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常规切口组实施3.2 mm透明角膜切口晶状体摘除术。在术前及术后1w,2w检测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兔子的泪膜破裂时间(BUT),并在上述时间点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兔泪液中TNF-α,IL-6的含量。术后2w时将三组兔子处死,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三组兔子角膜的TNF-α,IL-6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1w时,微切口组、常规切口组的BUT都明显减小,常规切口组减小更明显,与微切口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两组的BUT均有所恢复,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微切口组的BUT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w,2w时,微切口组和常规切口组泪液的TNF-α,IL-6都明显升高,常规切口组的数值升高更多,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w时,常规切口组、微切口组的角膜组织中TNF-α、IL-6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微切口组与常规切口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切口行晶状体摘除术比采用常规切口对泪膜稳定性的破坏减少,而二者的眼表炎症反应程度无明显差异。

郭玉强,张清生,魏琳,庞彦利[2](2017)在《高眼压下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表面麻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高眼压下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表面麻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28例(35只眼)高眼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40 mm Hg,1 mm Hg=0.133 k Pa)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表面麻醉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严密观察前房、眼压、视力、滤过泡等。结果 31只眼(88.6%)眼压<21 mm Hg,3只眼术后应用12种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 Hg维持观察、应用2种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 Hg,2个月后再次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术后浅前房低眼压3只眼,2周前房加深,眼压正常;术后第1天35眼均形成前房,无Ⅲ级浅前房;612个月随诊31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所有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有所提高,26眼(74.3%)视力提高2行以上;出院视力在0.1以上28只眼;术中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通过术中规范仔细操作,术中缓慢放液高眼压下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表面麻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

王睿,焦杨,鲍永欣[3](2014)在《表面麻醉联合结膜下麻醉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表面麻醉联合结膜下麻醉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门诊收治住院的58例64眼青光眼的患者,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下行小梁切除术。结果本组58例(64眼)患者中麻醉效果为Ⅲ级的有4眼(6.2%),麻醉效果为Ⅱ级的有8眼(12.5%),麻醉效果为Ⅰ级的有52眼(81.2%)。本组患者未出现1例严重麻醉并发症,特别是处于低视力、小视野的中晚期青光眼患者未出现失明。结论表面麻醉联合结膜下麻醉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较佳,使患者的恐惧心理和身心痛苦得到了较大程度缓解,缩短了手术时间,简化了麻醉步骤。

白全召,刘清霞,万树人[4](2013)在《表面麻醉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表面麻醉的效果。方法:53例(69眼)青光眼患者在表面麻醉下行小梁切除术,观察麻醉效果。结果:麻醉满意55眼,占79.7%;基本满意13眼,占18.8%;不满意1眼,占1.5%;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采用表面麻醉可取得安全、满意的麻醉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吴兰[5](2011)在《表面麻醉下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青光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青光眼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36例41眼晚期青光眼患者在表面麻醉下行复合小梁切除术,观察麻醉效果和术中并发症。结果 33眼(81%)达到1级麻醉效果,5眼(12%)达到2级麻醉效果,共有38眼(93%)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常规麻醉可能出现的局部及全身并发症。3眼(7%)麻醉效果为3级,疼痛明显,不能配合手术,改用球后麻醉后顺利完成手术。术中3眼前房少量出血,未出现常规麻醉可能出现的局部及全身其它并发症。结论表面麻醉下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青光眼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简便易行的麻醉选择,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邵杰,周亚军,钟晓东[6](2009)在《改良复合式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表面麻醉下改良巩膜瓣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首次接受小梁切除术的病例58例(70眼),术中丝裂霉素C的浓度为0.2~0.3g/L,时间为2~4min;巩膜瓣两侧作两条可调整缝线。临床观察指标包括术后眼压、滤过泡和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2.5±3.5mo,术后各时期的眼压与术前眼压比较均明显下降;术后1a,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87.1%;无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等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表面麻醉下改良巩膜瓣联合丝裂霉素C、可调整缝线可以有效地降低麻醉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的眼内压,减少术后并发症。

张孟祥,马颖,庞爱莲,李淑梅[7](2009)在《青光眼患者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手术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评价青光眼患者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手术的效果。方法52例(66眼)青光眼患者在0.5%爱尔卡因表面麻醉下行小梁切除手术,观察麻醉效果。结果本组66眼麻醉效果,Ⅰ级58眼,占87.88%,Ⅱ级6眼,占9.09%,Ⅲ级2眼,占3.03%,无麻醉并发症。结论表面麻醉操作简单、安全,可以避免球周、球后麻醉带来的各种并发症。

李剑波,付莉萍,党永霞[8](2001)在《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术》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术的可行性 ,分析其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以 76例 (98眼 )青光眼采用爱尔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下施行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结果 ,总结评价麻醉方法及手术中病人的感受 ,对小梁切除的基本操作作了一些改进。结果 95 94%的病人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很好的耐受及配合手术。仅继发青光眼需巩膜表面电凝者不能耐受烧灼疼痛。所有病人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表面麻醉运用于小梁切除术 ,镇痛效果良好 ,能有效地减少球后麻醉的并发症 ,简化了麻醉步骤 ,缩短了手术时间。

雷霍,袁天国[9](2001)在《丁卡因表麻下小梁切除术的最佳手术开始时间观察》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丁卡因表麻下小梁切除术的最佳手术开始时间。方法 观察我科住院手术的 2 9例 (30眼 )原发性青光眼需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 ,用 1%丁卡因点术眼 ,5分钟一次 ,分别观察 5、10、2 0、30分钟的麻醉效果 ,评价最佳的手术开始时间。结果 2 0分钟的麻醉效果最好 ,如果 2 0分钟患者仍然有痛觉 ,加点两次延长至 30分钟患者仍然有痛觉 ,说明不能耐受表麻 ,必须改用其他的麻醉方式。结论 1%丁卡因表麻下小梁切除术的最佳手术开始时间为点药后 2 0分钟。

徐鸿飞,王泓涛,冯旭[10](2012)在《表面麻醉下小切口手法碎核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表面麻醉下小切口手法碎核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26日26例(34只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在0.4%奥布卡因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麻醉效果及术后情况。结果有5只眼在缝合球结膜时有疼痛感需加滴一次麻药,其余患者术中均能很好配合。随诊3~12个月,术后16只只眼(47.06%)视力大于0.3,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原因是眼底病变,32只眼眼压在20 mm Hg以下,平均眼压15.50 mm Hg,视野无进行性损害,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表面麻醉下小切口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安全、有效、方便。

二、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第一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白内障和青光眼的临床特征
        1.2 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治疗
        1.3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现状
    2 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设备
        2.3 术前检查
        2.4 手术方法
        2.5 术后处理及随访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患者术前基本资料
        3.2 最佳矫正视力
        3.3 角膜散光度
        3.4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3.5 眼压
        3.6 并发症
    4 讨论
        4.1 PACG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方法种类
        4.2 微切口手术的定义及优势
        4.3 术后视力及角膜散光的影响因素
        4.4 微切口对CECC的影响
        4.5 眼压的控制
    5 结论
第二部分 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眼表的影响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眼表疾病的发病机制
        1.2 干眼症的临床特点
        1.3 手术源性干眼的意义及特点
        1.4 传统的泪膜稳定性检测方法
        1.5 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的特色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与设备
        2.3 研究方法
        2.4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3.2 OSDI
        3.3 NifBUT
        3.4 NiaBUT
        3.5 TMH
        3.6 CFS
    4 讨论
        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4.2 检查方法的先进性
        4.3 手术对泪膜的影响
    5 结论
第三部分 兔眼微切口晶状体摘除术术后眼表炎症指标的研究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干眼的发病机制及炎症因子的作用
        1.2 炎症因子对术后干眼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BUT
        3.2 泪液TNF-α
        3.3泪液IL-6
        3.4 角膜组织中TNF-α,IL-6 蛋白表达
    4 讨论
        4.1 炎症因子TNF-α、IL-6 对术后眼表的影响
        4.2 微切口对术后炎症的缓解作用
    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高眼压下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表面麻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3)表面麻醉联合结膜下麻醉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麻醉及手术方法
    1.3 评价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3.1 联合麻醉的可行性
    3.2联合麻醉术式的优点

(4)表面麻醉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麻醉效果评估[3]:
2 结果
3 讨论

(5)表面麻醉下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青光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麻醉效果评定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6)改良复合式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1.2方法
2结果
    2.1术后眼压
    2.2术后早期浅前房
    2.3其他并发症
    2.4可调节缝线拆除后情况
    2.5滤过泡情况
3讨论

(7)青光眼患者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手术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资料:
    1.2 术前准备:
    1.3 麻醉方法:
    1.4 手术步骤:
2 结 果
    2.1 麻醉效果评定标准:
    2.2 手术效果:
3 讨 论
    3.1 抗青光眼滤过术中表面麻醉的意义:
    3.2 表面麻醉剂的止痛效果:
    3.3 体会:

(8)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术(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麻醉方法:
    3.手术方法:
    4.麻醉效果评价标准:
结 果
讨 论

(9)丁卡因表麻下小梁切除术的最佳手术开始时间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2.方法:
        (1) 手术方法:
        (2) 麻醉及观察方法:
结 果
讨 论
    1.1%丁卡因表麻下小梁切除手术的可行性
    2.部分病人不能耐受表麻手术的原因
    3.表麻下小梁切除手术的优点
    4.1%丁卡因表麻的副作用
    5.1%丁卡因表麻下小梁切除手术的最佳手术开始时间

(10)表面麻醉下小切口手法碎核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术前准备
    三、麻醉方法
    四、手术步骤
    五、术后处理
结 果
    一、麻醉效果
    二、术后视力
    三、术后眼压
    四、术后滤过泡
    五、术后并发症
讨 论

四、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同轴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对眼表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 王青.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1)
  • [2]高眼压下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表面麻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J]. 郭玉强,张清生,魏琳,庞彦利. 临床医学, 2017(02)
  • [3]表面麻醉联合结膜下麻醉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J]. 王睿,焦杨,鲍永欣.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10)
  • [4]表面麻醉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J]. 白全召,刘清霞,万树人. 吉林医学, 2013(08)
  • [5]表面麻醉下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青光眼[J]. 吴兰.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11(03)
  • [6]改良复合式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临床观察[J]. 邵杰,周亚军,钟晓东. 国际眼科杂志, 2009(03)
  • [7]青光眼患者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手术效果评价[J]. 张孟祥,马颖,庞爱莲,李淑梅.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9(02)
  • [8]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术[J]. 李剑波,付莉萍,党永霞.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 2001(05)
  • [9]丁卡因表麻下小梁切除术的最佳手术开始时间观察[J]. 雷霍,袁天国. 临床眼科杂志, 2001(04)
  • [10]表面麻醉下小切口手法碎核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疗效观察[J]. 徐鸿飞,王泓涛,冯旭. 临床眼科杂志, 2012(06)

标签:;  ;  ;  ;  ;  

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