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咏物词史上的别调——论稼轩咏物词(论文文献综述)
马荣荣[1](2021)在《南宋后期咏物诗与咏物词比较研究》文中提出
都海虹,石佳林[2](2020)在《从辛弃疾次韵苏轼词作中看苏辛艺术风格异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代词史上,苏轼与辛弃疾并称,分别代表着两宋词坛较高的艺术成就。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创者与集大成者,苏轼和辛弃疾在词的创作上有着诸多的共同点,但人生经历、思想观念、社会环境的不同也促成了两人创作风格的差异。现存的辛弃疾对苏轼词作的次韵作品集中体现了两人咏物风格的相近特点,同时也体现着两人在出世与入世的两种人生观念、"以诗为词"与"以文为词"两种创作原则上的巨大差异。本文将从辛弃疾次韵苏轼的5首作品中发掘"苏辛"二人创作风格的异同。
郭帅帅[3](2019)在《陈亮与辛弃疾咏物词之比较》文中研究表明陈亮与辛弃疾的咏物词喻托明确、立意高远、壮美与柔美并存,与姜派咏物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陈亮与辛弃疾的咏物词也表现出诸多不同:龙川咏物词题材保守、狭窄,稼轩咏物词题材开拓、广阔;龙川咏物词风格庄重,稼轩咏物词则庄谐杂出;龙川咏物词偏于冷静思索,稼轩咏物词则偏于直接感发;陈亮单纯咏物,所用典故不过是在为咏物服务,而辛弃疾则将咏物与咏史结合在一起,典故本身常常成为吟咏对象。综合来看,稼轩咏物词的水平远在龙川咏物词之上。
王丽璇[4](2013)在《辛弃疾咏物词略论》文中研究指明辛弃疾是继东坡之后宋代成就最高的词人,其存词数量在宋代也居首位,约为620首。20世纪以来,稼轩词的关注度逐渐增高,观照点也涉及从思想内容到美学范式的方方面面。然而对其咏物词的探讨却不甚多。现暂从定量分析角度出发,浅析稼轩咏物词。
许芳红[5](2011)在《诗显而词隐 诗直而词婉——从陆游、辛弃疾、姜夔的咏梅诗词解读诗词互渗》文中研究说明诗词同源异流,但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又相济为用。文章在对陆游、辛弃疾、姜夔咏梅诗词的对比中,表现出他们的诗词观念,发现当时诗词互渗的一般状况。文章认为陆游、辛弃疾、姜夔之咏梅诗词在命意立心方面并没有显着区别,但在情感的深微与浓烈方面,词还是远远高于诗,它依然保持着"言长"之特点,表现出空灵幽邈的风格特色,而诗更质朴直率,诗词依然保持着明显的文体区别。
许芳红[6](2010)在《从陆游、辛弃疾、姜夔的咏梅诗词解读诗词互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诗词同源异流,但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又相济为用。本文在对陆游、辛弃疾、姜夔咏梅诗词的对比中,见出他们的诗词观念,发现当时诗词互渗的一般状况。本文认为陆游、辛弃疾、姜夔之咏梅诗词在命意立心方面并没有显着区别,但在情感的深微与浓烈方面,词还是远远高于诗歌,它依然保持着"言长"之特点,表现出空灵幽邈的风格特色,而诗更质朴直率,诗词依然保持着鲜明的文体区别。
张晓利[7](2010)在《南宋词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学会社组织由来已久,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最早可考的诗社成立于中晚唐时期。到了宋代,诗社明显增多。南宋由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文人结社更是空前地繁多。在这一时期词人结社也开始萌生、发展起来。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南宋词社,通过探析南宋词人结社的背景,主要考察南宋词社的概况、活动特点及成员构成,并对几个重要的词社进行考论,从而考察词社对南宋词创作的影响。全文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是对南宋词人结社背景的探析,分别从南宋都市生活的繁华、结社风气的流行以及词体特点三个方面论述词社盛行的原因。第二章是南宋词社概论,从词社的发展、词社的特点、词社成员的构成一一论述。第三章是重要词社考论,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对南宋初年的怡老会社、南宋中期的江湖词社和南宋中后期的西湖吟社从不同角度分别进行论述,以期能够展现南宋词社的活动的大致面貌。第四章是论南宋的“应社”之词,从词社对于词创作题材的影响、词体功能的转换以及词社活动对于格律派形成的促进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余论部分从词社与词人群的关系论述了词社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应豪[8](2009)在《两宋咏物词的界定与解读》文中指出对于咏物词的研究,大都还集中在词人词作的关注上。近年来虽有题为咏物词史的专作,但对于什么是咏物词、以及咏物词的界限这些问题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咏物词的特质和咏物词史的研究价值也没有被真正地发掘出来。所以,围绕这些关键点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始终得不到正确的认识。比如在对待《乐府补题》主旨和一些咏物词解读的方法上,都各自为说,莫衷一是。并且,要以咏物词为研究对象,首先面临的就是辨别怎样的词作属于咏物词,否则其后的研究便不易充分展开。本文为两宋咏物词找出界限,确立辨别的标准,为今后的深入研究铺平道路,使对目标的聚焦更为集中和清晰。本文就可以确定为咏物词的典型作品入手,分析作品和物的关系、以及物在作品中地位和功能,以进一步对咏物词的结构及其特质进行透析,确立其边界和判断准则,并建立了一套可具操作性的鉴别程序。通过对咏物词结构特质的认识,重新为咏物词的分型建立了三个模式,并从而掌握对其读解的方法。且以姜夔《疏影》一词为例,结合张炎的模仿之作,对其作了新的解读,指出以往诸说的成因和不足。通过对咏物词一系列的本体性研究,本文还指出了咏物词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希望能对今后的同类研究起到指示的作用。本文共四个部分,绪论回顾了咏物词的研究概况,提出了一些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一章通过考察物和作品的关系及其在作品中的地位和结构方式,为咏物词确立边界和鉴别方法。第二章为咏物词重新分了三种类型,并对《疏影》进行了解读。结语对咏物词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作了简要论述。
王虹宇[9](2008)在《东坡咏物词的艺术传达》文中认为苏轼在宋代咏物词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轼的咏物词继承了传统咏物文学以“赋体”及“比兴体”咏物的传达方式,又开了词中的“兴寄之风”,虽有寄托但出之以“浑融”,达到了“无寄托”的境界。苏词咏物而不滞于物,既逼真的再现了客观之物,又侧重神意的传达,使咏物词中的主体之情契合了最完美的艺术传达形式(物),“物”则是可以直觉观照的最好的主体的情感造型。从传达内容上看,东坡咏物词更多展示的是他作为宋代文人的凡俗生活与文人雅趣,在对物的吟咏与赞美中,既寄寓了他高贵绝尘的文化人格,同时又赋予物以更为丰富的美学内涵。东坡咏物词佳作即是对自然、平淡、含蓄、空灵之美,也就是对韵味之美的追求,这既超越了“物象”本身,又拓展了表达的情感空间与想象空间,这种极高的艺术境界,是苏轼精神生命涵量在其作品中的反映,是只有以苏轼的人生之路、思想性格、胸怀抱负才能企及的“美之极”。历来对苏轼词的研究多集中在他的抒情言志、写景记游、国事田园之作上,而对他的近五十首咏物词则缺乏从艺术传达与内容传达上的分析与阐释,实际上东坡的咏物词更富于艺术性,本文选择其咏物词为研究对象,力图揭示其对传统咏物文学继承与积极开创的一面,同时也试析了其咏物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与美学追求。
路成文[10](2004)在《咏物词史上的别调——论稼轩咏物词》文中认为辛弃疾是宋代最着名的词人 ,其咏物词极具特色。本文认为 ,稼轩以咏物词为“陶写之具” ,以“气”使物 ,不同于宋代咏物词审美理想 ;基于这一审美理想 ,稼轩咏物词取“俯瞰式”创作姿态 ,极大地拓展了咏物词的情志内涵 ,并在具体艺术表现手法上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
二、咏物词史上的别调——论稼轩咏物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咏物词史上的别调——论稼轩咏物词(论文提纲范文)
(3)陈亮与辛弃疾咏物词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陈亮与辛弃疾咏物词的共同点 |
1. 喻托的明确固定非词旨闪烁的姜派咏物词可比 |
2. 立意高远:对品格与志向的寄托 |
3. 风格之同:壮美与柔美并存 |
二、陈亮与辛弃疾咏物词的相异之处 |
1. 题材之差异:保守与开拓, 狭窄与广阔 |
2. 风格之差异:一派庄重与庄谐杂出 |
3. 表现方式之差异:冷静思索与直接感发 |
4. 咏史成分的无与有 |
三、结语 |
(7)南宋词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词人结社的背景探析 |
第一节 文人的交游传统和南宋文人的生存状态 |
第二节 南宋都市生活的繁荣与结社之风的盛行 |
第三节 词体特点与结社的密切关系 |
第二章 南宋词社概论 |
第一节 走向自觉的南宋词社 |
第二节 南宋词社的特点——在诗社参照下的南宋词社 |
第三节 词社成员的身份构成 |
第三章 重要词社考论 |
第一节 南宋怡老词社初探 |
第二节 江湖诗祸与江湖词社 |
第三节 再论西湖吟社 |
第四章 论南宋“应社”词 |
第一节 词社对创作题材的影响 |
第二节 结社对词体功能转换的促进 |
第三节 词社活动对格律派形成的影响 |
余论 词社与词人群之关系 |
参考文献 |
附录:南宋词社辑考 |
后记 |
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8)两宋咏物词的界定与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两宋咏物词的研究概况 |
二、咏物词研究中的问题和得失 |
三、咏物词研究中所当注意的方面 |
第一章 咏物词的界限划定 |
第一节 咏物词的存在形态 |
第二节 咏物词判别中的问题 |
第三节 咏物词中的物 |
第四节 咏物词的边界 |
第二章 咏物词的类型和边界 |
第一节 直指型咏物词 |
第二节 涵指型咏物词 |
第三节 咏物词的解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9)东坡咏物词的艺术传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咏物文学传统与东坡咏物词 |
一 中国古代咏物文学的滥觞与发展 |
二 咏物词的产生与发展 |
三 东坡咏物词概览 |
第二章 东坡咏物词的艺术传达 |
一 对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继承与发展 |
(一) 以"赋体"咏物 |
(二) 以"比兴"咏物 |
(三) "以有寄托入,以无寄托出" |
二 咏物词创作的文艺观:传神论 |
(一) 咏物而不滞于物 |
(二) 写形与传神:情意贯注 |
第三章 咏物词中寄寓文化人格与审美追求 |
一 凡俗生活的展示 |
二 雅趣寄寓文化人格 |
三 审美追求是韵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咏物词史上的别调——论稼轩咏物词(论文参考文献)
- [1]南宋后期咏物诗与咏物词比较研究[D]. 马荣荣. 华侨大学, 2021
- [2]从辛弃疾次韵苏轼词作中看苏辛艺术风格异同[A]. 都海虹,石佳林. 人文与科技(第六辑), 2020
- [3]陈亮与辛弃疾咏物词之比较[J]. 郭帅帅.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01)
- [4]辛弃疾咏物词略论[J]. 王丽璇. 青年文学家, 2013(05)
- [5]诗显而词隐 诗直而词婉——从陆游、辛弃疾、姜夔的咏梅诗词解读诗词互渗[J]. 许芳红.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6)
- [6]从陆游、辛弃疾、姜夔的咏梅诗词解读诗词互渗[A]. 许芳红. 纪念辛弃疾诞生870周年“辛弃疾与词学”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0
- [7]南宋词社研究[D]. 张晓利. 安徽师范大学, 2010(02)
- [8]两宋咏物词的界定与解读[D]. 应豪.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9]东坡咏物词的艺术传达[D]. 王虹宇. 内蒙古大学, 2008(02)
- [10]咏物词史上的别调——论稼轩咏物词[J]. 路成文.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