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英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冲突(论文文献综述)
谭雅(Tana Ramsakova)[1](2021)在《斯洛伐克汉语学习者礼貌用语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文中指出
孙蕾[2](2021)在《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WCBA随队翻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世界上参赛球队数最多的女子职业联赛,WCBA联赛吸引了众多国际高水平球员的加入。随着外援的增加,对于篮球随队翻译的需求和要求也日益增加。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翻译,篮球随队翻译不仅要求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篮球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民族在思维模式、受教育程度以及社会风俗等方面有众多差异,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产生语用失误,这在篮球随队翻译中显得尤为明显。篮球随队翻译伴随着篮球外援的引入而产生,尚属较为新生的事物,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梳理篮球随队翻译实践中常见语用失误的基础上,将跨文化语用学引入到篮球随队翻译中,旨在分析各类语用失误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从而进一步提升篮球随队翻译的有效性,同时促进对跨文化语用学的认知和了解。本文首先通过文献调研综述了我国篮球翻译相关的文献与研究,分析了现阶段关于篮球随队翻译研究的不足,以及跨文化语用学在篮球随队翻译研究中的适用性。跨文化语用学已被用于指导翻译研究与实践的众多领域,如外宣翻译和广告翻译等,基于对其核心理念的梳理可以揭示出跨文化语用学对篮球随队翻译研究与实践的指导作用。其次,本文以笔者在贵州森航篮球俱乐部及福建众腾女篮俱乐部的翻译实践为基础,对篮球随队翻译中常见的语用语言失误及社交语用失误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语用语言失误主要包括词汇、语法及文化层面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则包含问候、邀请、称赞和感谢、称呼等方面的语用失误。篮球随队翻译中产生语用失误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正确的篮球术语的缺失以及会话双方文化认同的缺失。再次,本文基于跨文化语用学的两大语用原则(合作原则与礼貌性原则),对篮球随队翻译的策略做了探讨:合作原则需遵守数量、质量、方式、关联准则。礼貌性原则需遵守一致、谦虚、得体、赞誉、慷慨和同情准则。在篮球随队翻译实践中,礼貌原则为首要目标,在遵守礼貌原则的基础上,翻译应尽量遵守合作原则。最后,为了避免在篮球随队翻译中出现语用失误现象,笔者基于跨文化语用学两大语用原则的应用,总结出了如下建议。1.在语言层面上,必须要熟练地掌握篮球术语,例如常用的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代号,并培养自己临场的反应能力。2.在文化层面上,要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外籍球员与教练和球队搭建有效的沟通交流桥梁。3.在处理冲突的能力层面上,要灵活运用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提高自己应急与处理冲突的能力。4.在篮球技战术水平层面上,要熟练掌握篮球技战术相关术语与表达,从而在训练和比赛中帮助外籍球员和教练进行顺畅的沟通与交流,实现技战术目的。
苏娣[3](2021)在《俄汉外交委婉语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各国之间进行外交活动的根本原则即保护本国的利益,因此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而外交话语是实现外交活动的重要方式和内容,为保证两国外交活动的顺利进行,要注意外交话语的使用,既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要礼貌得体,有礼有节。委婉语具有缓和话语尖锐性、去负面意义等效果,因此在外交话语中被广泛使用。汉语自古以来讲究“避讳”、“曲言”、“婉辞”等,汉民族的思维方式也习惯不直言,委婉语较为丰富;而俄语作为屈折语,词形变化多样,句法复杂,再加上独特的俄罗斯民族性格,使得俄汉外交委婉语在表达手段、语用机制等方面可比性较强。本论文首先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外交委婉语概念进行科学的界定;其次,选取近三年中俄外交部记者会官方发言和外交部长重要讲话,旨在从词汇、语法、修辞三个方面详细对比俄汉外交委婉语的表达手段;最后,在分析表达手段的基础上,从语用角度探究俄汉外交委婉语的异同。以俄汉对比形式研究外交委婉语,丰富了现有的研究成果,深化了人们对外交委婉语的认识,也拓宽了委婉语的研究范围,更新外交话语的研究内容;而深入了解俄汉外交委婉语背后的意义和相关机制,能够更好领会语言与政治的关系,体会语言文化、民族文化的魅力,感悟国家外交政策和立场,对外交话语的翻译和俄语文化的进一步学习很有帮助。
韩安宜[4](2021)在《面向母语为英语学习者的汉语称赞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大多数民族来说,交际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礼貌语的使用,作为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更加注重交际的得体性。称赞语,对生活中得体地进行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世界上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出于各种交际需求,学好汉语称赞语对母语为英语学习者(下文的“学习者”亦指“母语为英语学习者”)来说十分必要。本文从汉英语贴近日常生活的影视剧中收集了大量语料,以此为基础结合前人学者的研究,分析了汉英称赞语在内容、表达方式、功能及其应答上的不同,发现了汉语称赞语多使用间接称赞方式称赞对方的能力等内向性方面,且具有丰富的表达功能和回应形式,为此后对母语为英语学习者的称赞语使用情况分析奠定基调。而后从教材和学习者出发,结合等级水平测试大纲和教学大纲考察称赞语在口语教材中的编排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习者的汉语称赞语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以此分析学习者在汉语称赞语使用方面的问题,由此分别从教材、教学者和学习者角度提出了建议,以期为面向母语为英语学习者的汉语称赞语教学提供一些思路。
冉妮[5](2021)在《英汉增补连接成分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增补”作为英汉两种语言所共有的语义范畴,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着诸多相似性与相异性特征。我们以“增补”这个语义范畴为英汉对比的共有基础,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具有增补意义的连接成分进行全面比较研究。本论文既有系统研究,又有个案研究。在系统研究方面,我们从句法-语义-语用三层面综合探讨了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异同点。在个案研究中,我们选取了翻译平行语料库中最为对应的两组个案:“我是说”与I mean;“对了”与by the way为研究对象,对它们进行共时和历时上的全方位比较研究。通过系统的综合研究与细致的个案研究,我们希望为二语习得及英汉词典的编纂提供实践方面的指导,甚至为探求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不同特点作出贡献。全文一共分为七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目的和意义、前人研究综述、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等。同时,我们对研究中的相关术语进行界定,也对相关研究范围进行说明。其次是正文部分,正文部分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句法特点。我们对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句法表现形式进行比较,并从句法位置及与连词、语气词的搭配等方面来讨论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句法特征。第二章是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语义分类。我们根据各英汉词典,具体分析了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语义特点。文章以语义倾向和语义重心为标准,将英汉增补连接词分为极端型增补、主次式增补、附加式增补、并存式增补、解释性增补及转题连接增补六大类,并从语义上对英汉各类增补连接成分进行比较。第三章是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语用功能。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从语用角度讨论汉英增补连接成分的异同点,主要包括补充功能、强调功能、提示功能和话语标记功能。第四章是“我是说”和I mean的比较研究。鉴于前人研究缺乏关于汉语“我是说”与英语I mean的比较研究,我们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对比语言学、话语标记和语法化、主观化等理论,对英语I mean和汉语“我是说”的表义功能与语法化过程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第五章是“对了”与by the way的话语标记功能及语法化主观化解释。鉴于汉语“对了”和英语by the way在翻译中对译程度非常高,且二者在功能上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对等性,但目前学界还未注意到这一语言现象,因而,我们通过跨语言比较,探究二者在话语标记功能上的主要共同点与细微差异,并从历时角度出发,对“对了”与by the way的语法化过程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是结语。结语部分总结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论文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刘冬雪[6](2020)在《销售洽谈类拒绝话语互动研究》文中指出“言语是行为的影子。”(Η ομιλ?α ε?ναι η σκι? τη? δρ?ση?”)——德谟克利特汉语拒绝语是一种常用的交际语言,是指说话人对交际对象的邀请、请求、建议、提供等行为表达不接受意图的言语行为。人们常常把拒绝语看成是一种令人不舒服的、挫伤他人面子的言语行为。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拒绝话语成为一种艺术,成为增进人们情感的一种手段。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当人们提出的具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即拒绝常常造成伤害。在销售洽谈过程中,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可能直接导致双方交易的失败,即拒绝常常导致失败。由此可见,以往的拒绝言语行为的实施常常是以伤害他人、影响双方关系为代价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详细地剖析。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商务往来日益频繁,面对这种情况,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商务谈判,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买卖话语活动,都离不开拒绝话语的表达。我们首先在第三章中提出了言语理论三重性及三重关系的错位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划分了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不同类型,并发现不同的类型均显示出言语理解错位的问题。通过真实的话语描写,展现出销售洽谈言语行为的主要特点。强调在拒绝言语行为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策略的使用,从表层形式策略和深层语用策略这两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表达方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销售洽谈过程中买卖双方的拒绝言语行为,即买卖双方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不接受”类言语行为。本文的研究语料来自于笔者自建的“销售洽谈话语语料库”,语料收集范围涉及汽车销售行业、旅游服务行业以及财产保险行业。本文共分为七章,各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具体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同时,介绍了本研究所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及语料的收集和整理情况,最后对全文的主要内容做出说明。第二章,相关文献综述。回顾了国内外拒绝言语行为研究以及商业洽谈话语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梳理与评价。第三章到第七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三章,销售洽谈言语理论界说。本章谈论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销售言语理论的基本问题。从言语理论三重性、销售言语中的等级问题、销售言语中的节奏问题以及销售言语中的目的问题这四个方面逐一进行阐述。第四章,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界定和分类。我们对销售洽谈言语行为的含义、基本特征和语言特点展开分析。之后对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内涵,拒绝言语行为与否定的关系,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展开分析。将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从总体上划分为直接拒绝言语行为和间接拒绝言语行为这两大类,根据拒绝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强拒绝和弱拒绝,根据拒绝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诚意拒绝和虚假拒绝。第五章,销售洽谈类互动话语分析原则。通过对买卖双方目的的识别以及销售洽谈过程中话语主体目的实现结构的分析,强调了在话语分析中应当关注话语实现的目的原则。其次,通过对销售洽谈话语整体和局部结构的分析,强调了注重过程分析的原则,并提出销售洽谈的三阶段,即开局准备阶段、中场博弈阶段和终局协议阶段。最后,通过对销售洽谈过程中主要参与人具体情况的分析,提出应当重视参与人分析的原则。第六章,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话语实施的类别。具体分析了请求与拒绝、建议与拒绝、提供与拒绝、诱导与拒绝、邀请与拒绝、答谢与拒绝这六种类型的实现方式。第七章,销售洽谈拒绝言语使用的策略。从表层形式策略和深层语用策略这两个角度分析了在销售洽谈过程中应当如何具体实施拒绝言语行为。第八章,结语。总结出本研究的主要成果,指出了研究中的创新之处与不足,明确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提高本研究成果的层次,使其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得到更大地提升。
苏倩[7](2020)在《来华留学生汉语礼貌语语用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用偏误研究越来越成为一个趋势。本文首先提出汉语礼貌语语用偏误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收集整理国内外对语用偏误和礼貌语研究的文献资料,然后引入中介语和偏误分析等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对比法和偏误分析等方法,对来华留学生礼貌语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对象主要是青岛大学的留学生,不限国别、汉语水平。在对来华留学生礼貌语问卷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出现偏误的地方和礼貌语各个方面偏误的比重:称呼语、招呼语、恭维语、告别语是偏误出现比较少的方面。道歉语、批评语、拒绝语偏误出现多,感谢语、请求语掌握情况较好。然后总结礼貌语语用偏误形成原因,进一步从教学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出减少偏误的应对措施。教师要设计文化活动,进行跨文化比较教学,深入讲解语用知识;学生要深入理解汉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多与中国人交流,在情景中练习汉语;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资源。最后是留学生汉语礼貌语文化课教学设计,以称呼语为例,对礼貌语进行文化教学。结语部分总结语用偏误研究的现状,礼貌语各个方面出现偏误的多少以及这项研究的意义。
张蒙蒙[8](2020)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言语行为研究 ——以《HSK标准教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对外汉语教材是汉语学习者了解汉语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提高汉语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工具。各种各样的言语行为如请求、建议、拒绝、批评等,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学习者恰当实施言语行为也是衡量其汉语语用能力的标准之一。现有研究表明,目前已有研究者尝试分析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言语行为情况,但多局限于多种汉语言语行为分布情况的描写,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教材使用者语用学习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追踪情况还比较少。本文将以言语行为理论和关联理论为理论背景,采用质性描写和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以《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为例,分析请求、建议、拒绝、批评四种言语行为的策略分布情况,其次结合问卷调查法,以泰国曼谷高中生为调查对象,考察他们的汉语语用意识、语用理解和语用表达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教材中四种言语行为策略整体出现频率较高,基本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交际需求,但在言语行为编排上也存在策略类型和分布过于集中、系统性和层次感不强、复现不足的问题。对泰国中学生的语用调查显示,多数被试能够理解并遵循汉语的基本交际原则,但在理解对方的特定意图以及选用恰当的策略和语言形式表达自身观点时存在较大困难。被试较为常用的请求策略为探询型和需求陈述型;建议和拒绝言语行为策略受社会距离和社会权势调控明显。建议语境中高权势者更倾向于使用陈述句和祈使句,低权势者倾向使用疑问句和祈使句,权势相等者多使用祈使句和陈述句。批评语境中高权势者多采用警告威胁、协商和愿望式策略,低权势者以评议式、提醒式为主,权势相等时更倾向使用协商式和愿望式。被调查者在实施拒绝言语行为时多运用解释原因、许诺和劝说对方策略。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从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得出启示,提出教材编写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重点优先、兼顾其他,循环复现和真实自然的宏观原则。教材编写者在编排具体言语行为时还应注意提供充足语境信息和语用解释,注重语用策略规约化,以及提供多样化、针对性的练习。教师在进行汉语教学时也重视引导汉语学习者总结常用策略,更新策略,树立语用观和语境观。
柳真(Yoo Jin)[9](2020)在《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现代汉语感叹表达为研究对象,在迄今为止汉语感叹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功能主义语言学、言语行为、语言类型学和对比语言学等原理,尝试对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的表现语法形式、语义特点和语用功能等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通过对汉语感叹表达范畴的系统化研究,以期发现现代汉语感叹句所包含的功能语言学上的意义和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特征,具体包括汉语感叹表达的形式、语义、语用表现的描写和解释,并在第九章就汉语和韩国语感叹表达进行对比分析。全文由十章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研究的缘起、对象与范围,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语料来源与符号说明,综述国内外感叹句研究现状,说明可能的创新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明确研究的意义。第二章主要对现代汉语感叹句与感叹表达进行界定,结合感叹句和感叹表达的性质、功能而感叹表达做出界定,并且根据感叹标记的有无将感叹表达分类,宏观描写感叹表达的形式特征。第三章主要考察感叹表达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语义方面先分为根据感叹指向、感叹内容特征和感叹表达语境来进行研究。语用功能方面对具体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上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非字面意义的感叹表达和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进行研究。第四章主要对感叹表达标记词中的语气成分——语气词和语气副词进行研究。先考察语气的定义和感叹表达的语气,然后考察语气词的定义以及感叹表达中的语气词实例和作用。同时考察语气副词的界定并对出现在感叹句中的典型副词“多(么)”、“好”、“可”、“太”、“真”等结合实例以及其他语气副词的实例进行细致地描写分析。第五章主要对感叹表达中的叹词和疑问词进行研究。叹词方面,本文区分为原型叹词、准感叹词和新兴叹词,描写感叹表达中叹词的语义及语用特征;疑问词方面,主要考察感叹表达中用由疑问词“什么”和“怎么”构成的感叹表达形式的语义和功能特征。第六章主要对感叹表达中出现的固定短语进行研究。将固定短语区分为经历了语法化而凝固的表示提醒对方和超预期的话语标记、用“得”的和不用“得”的程度补语、“X+不得”和“不得+X”的惯用性固定短语等小类。同时,具体考察这些固定短语形式的语义及语用特征。第七章主要考察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的固定格式,将固定格式按照感叹表达形式区分为“你+这个NP”、“都是NP”、“这/那+叫一个X”和“好+一(个)X”进行专题研究。第八章对汉语感叹表达的组合模式分成独语句感叹表达和标记组合的感叹表达等两类进行考察。独语句感叹表达可分为名词独语句、动词独语句和形容词独语句。标记组合的感叹表达可以选择一种感叹方式,也可以兼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叹方式。第九章对汉韩两种语言的感叹表达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对韩国语感叹表达加以概述,就韩国语感叹表达的界定、语义性质和语用功能进行解释说明,然后将韩国语感叹表达分为使用典型标记的和使用其他句类的感叹表达两类进行考察。最后,从语言类型学视角对比汉韩感叹表达的共同点和区别。第十章是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说明本文在感叹表达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同时指出研究存在的不足。
赵宁[10](2020)在《面向母语为英语留学生的汉语感谢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感谢语常用于对他人表达谢意和认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言语行为。由于文化差异,汉文化和英文化中人们对感谢语的选择倾向、使用习惯各有不同,表达形式和语言使用场景等方面不可一一对应。因此我们的研究从汉语感谢语教学的有效性出发,分析汉英感谢语在表达和使用过程中的特点,通过比较研究两种语言中感谢语在表达形式、功能及使用场景等方面异同,希望能在此基础上为后续提高留学生表达得体性、准确性,教学者展开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等项目的研究提出建议。论文的第一、二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英感谢语在表达及使用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梳理,结合实际语料从表达方式、使用对象的社会关系及交际场合等角度出发比较研究汉英感谢语的异同。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汉英感谢语在表达方式和使用的场景上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我们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在第二章中站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尝试分析这些差异可能给教材、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带来的压力或影响,后文主要围绕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展开。因此论文的第三、四章主要借助统计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大纲、教材中感谢语的教学安排情况、留学生感谢语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在第五章中以调查为基础围绕前文提出的问题提出建议、加以解决。留学生汉语感谢语选用方面的问题同两种语言中感谢语的差异、教材处理、学习者掌握、教学内容及方法存在较大对应关系,所以我们在最后一章中结合专业知识从教材、教育者、学习者几个角度就留学生如何地道得体地使用感谢语、提高课堂效率提出建议,希望为以英语为母语留学生的汉语感谢语教学提供一定思路。
二、汉英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冲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英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冲突(论文提纲范文)
(2)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WCBA随队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依据与意义 |
1.1 研究依据 |
1.1.1 中国篮球职业联赛的快速发展 |
1.1.2 优秀的篮球随队翻译的相对缺乏 |
1.1.3 跨文化语用学对篮球随队翻译的良好指导作用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篮球翻译研究现状 |
2.1.1 篮球翻译基本概念 |
2.1.2 篮球随队翻译概述 |
2.1.3 国内篮球随队翻译研究现状 |
2.2 国内外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现状 |
2.3 跨文化语用学指导下的篮球随队翻译研究 |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思路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资料法 |
3.3.2 逻辑分析法 |
3.3.3 个案分析法 |
3.3.4 田野调查法 |
3.3.5 访谈法 |
4 我国WCBA联赛随队翻译现状 |
4.1 WCBA联赛介绍 |
4.2 WCBA篮球随队翻译现状 |
5 WCBA篮球随队翻译中常见的语用失误 |
5.1 WCBA随队翻译中的语用语言失误 |
5.1.1 词汇层面 |
5.1.2 语法层面 |
5.1.3 文化差异层面 |
5.2 社交语用失误 |
5.2.1 问候 |
5.2.2 邀请 |
5.2.3 称赞和感谢 |
5.2.4 称呼 |
5.3 翻译中语用失误现象的原因 |
5.3.1 篮球术语的误用 |
5.3.2 会话双方文化认同的缺失 |
6 跨文化语用学指导下的篮球随队翻译实践 |
6.1 合作原则 |
6.1.1 数量准则的应用 |
6.1.2 质量准则的应用 |
6.1.3 方式准则的应用 |
6.1.4 关联准则的应用 |
6.2 礼貌性原则 |
6.2.1 一致准则的应用 |
6.2.2 谦虚准则的应用 |
6.2.3 得体准则和赞誉准则的应用 |
6.2.4 慷慨准则和同情准则的应用 |
7 结论和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7.3 本文的不足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访谈提纲 |
(3)俄汉外交委婉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外交委婉语国内外研究综观 |
第一节 委婉语研究综观 |
一、委婉语产生与发展 |
二、委婉语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二节 外交委婉语研究历史与现状 |
一、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二、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外交委婉语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外交委婉语概念界定 |
一、外交委婉语定义 |
二、外交委婉语界定标准 |
第二节 外交委婉语研究理论基础 |
一、合作原则理论 |
二、语言顺应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汉外交委婉语表达手段对比 |
第一节 俄汉外交委婉语词汇手段对比 |
一、俄语外交委婉语词汇手段 |
二、汉语外交委婉语词汇手段 |
三、共性与差异 |
第二节 俄汉外交委婉语语法手段对比 |
一、俄语外交委婉语语法手段 |
二、汉语外交委婉语语法手段 |
三、共性与差异 |
第三节 俄汉外交委婉语修辞手段对比 |
一、俄语外交委婉语修辞手段 |
二、汉语外交委婉语修辞手段 |
三、共性与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汉外交委婉语语用对比 |
第一节 外交委婉语表达手段与语用机制 |
第二节 俄汉外交委婉语语用机制对比分析 |
一、模糊机制对比 |
二、转移机制对比 |
三、距离机制对比 |
四、礼貌机制对比 |
五、幽默机制对比 |
六、共性与差异 |
第三节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俄汉外交委婉语 |
一、合作原则视角下的俄语外交委婉语 |
二、合作原则视角下的汉语外交委婉语 |
三、共性与差异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面向母语为英语学习者的汉语称赞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汉英称赞语概述 |
第一节 汉英称赞语定义 |
一、汉语称赞语定义 |
二、英语称赞语定义 |
第二节 汉英称赞语分类 |
一、汉语称赞语分类 |
二、英语称赞语分类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汉英称赞语对比及其差异对汉语教学的影响 |
第一节 汉英称赞语内容、表达方式、功能及其应答的对比 |
一、汉英称赞语内容对比 |
二、汉英称赞语表达方式对比 |
三、汉英称赞语功能对比 |
四、汉英称赞语应答对比 |
第二节 汉英称赞语差异形成原因 |
一、外界环境因素 |
二、内在心理因素 |
第三节 汉英称赞语对比下的汉语称赞语特征 |
一、汉英称赞语对比下的汉语称赞语内容特征 |
二、汉英称赞语对比下的汉语称赞语表达方式特征 |
三、汉英称赞语对比下的汉语称赞语功能特征 |
四、汉英称赞语对比下的汉语称赞语应答特征 |
第四节 汉英称赞语差异对汉语教学的影响 |
一、汉英称赞语差异对教材编写的影响 |
二、汉英称赞语差异对教学者教学的影响 |
三、汉英称赞语差异对学习者学习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称赞语考察与分析 |
第一节 大纲中的汉语称赞语相关内容考察与分析 |
一、《新汉语水平考试HSK大纲》中汉语称赞语的考察与分析 |
二、《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汉语称赞语的考察与分析 |
第二节 《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和《汉语口语速成》中的称赞语考察与分析 |
一、《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和《汉语口语速成》初级教材中的称赞语考察与分析 |
二、《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和《汉语口语速成》准中级教材中的称赞语考察与分析 |
三、《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和《汉语口语速成》中级教材中的称赞语考察与分析 |
第三节 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汉语称赞语考察总结 |
一、对外汉语口语教材和《大纲》中的称赞语相关内容对照分析 |
二、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称赞语编排的优点 |
三、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称赞语编排的有待商榷之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母语为英语学习者汉语称赞语使用情况考察 |
第一节 母语为英语学习者汉语称赞语使用情况考察说明 |
一、调查情况介绍 |
二、问卷介绍 |
第二节 母语为英语学习者汉语称赞语使用情况考察结果及分析 |
一、母语为英语学习者汉语称赞语使用情况考察结果统计 |
二、母语为英语学习者汉语称赞语使用情况考察结果分析 |
三、母语为英语学习者汉语称赞语使用考察总结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母语为英语学习者汉语称赞语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关于对外汉语教材中称赞语的编写建议 |
一、课文内容设置关注面要广 |
二、教材注释要与课文内容充分结合 |
三、教材练习多角度扩充 |
第二节 关于教学者称赞语教学的建议 |
一、教学者的整体素质要不断提高 |
二、教学者要有序进行课堂教学 |
三、教学者应积极关注学习者的课下学习 |
四、教学者应全面把握学习者、教材情况 |
第三节 关于母语为英语学习者称赞语学习的建议 |
一、端正态度,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
二、认真对待课堂内外学习 |
三、学习者要有效应对教学者与教材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称赞语语料 |
致谢 |
(5)英汉增补连接成分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零 绪论 |
0.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0.2 相关研究现状 |
0.2.1 篇章连接成分研究 |
0.2.2 增补类连接成分研究概况 |
0.3 语料说明和研究方法 |
0.3.1 语料说明 |
0.3.2 研究方法 |
0.4 相关术语界定 |
0.4.1 “补充”和“增补” |
0.4.2 “篇章”和“语篇” |
0.4.3 “连接”和“衔接” |
0.5 研究范围及创新价值 |
0.5.1 研究范围 |
0.5.2 创新价值 |
第一章 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句法特点 |
1.1 句法表现形式 |
1.2 句法位置 |
1.2.1 位于句首,连接句子 |
1.2.2 位于句中,连接分句 |
1.2.3 位于句末 |
1.3 与其他词的搭配与共现 |
1.3.1 同词共现 |
1.3.2 交叉连用 |
1.3.3 相邻连用 |
1.4 小结 |
第二章 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语义考察 |
2.1 汉英增补连接成分的语义特点 |
2.1.1 汉语增补连接成分的词典释义 |
2.1.2 英语增补连接成分的词典释义 |
2.2 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语义分类 |
2.2.1 极端型增补 |
2.2.2 主次式增补 |
2.2.3 附加式增补 |
2.2.4 并存式增补 |
2.2.5 解释性增补 |
2.2.6 转题连接式增补 |
2.3 小结 |
第三章 英汉增补连接成分的语用功能 |
3.1 补充新信息的功能 |
3.2 强调功能 |
3.3 提示功能 |
3.4 话语标记功能 |
3.4.1 有关话题和话轮方面的话语组织功能 |
3.4.2 信息功能 |
3.5 小结 |
第四章 解释性增补连接成分个案对比 |
4.1 话语标记Imean与“我是说”的界定 |
4.2 位置与搭配 |
4.2.1 句法位置 |
4.2.2 搭配 |
4.3 表义与功能 |
4.3.1 话语协调功能 |
4.3.2 语篇衔接功能 |
4.3.3 话语标记功能 |
4.4 演变过程 |
4.4.1 话语标记“我是说”的形成过程 |
4.4.2 Imean的演变过程 |
4.5 小结 |
第五章 转题性增补连接成分个案对比 |
5.1 句法位置 |
5.2 人际功能比较 |
5.2.1 提示功能 |
5.2.2 委婉礼貌功能 |
5.2.3 认同激活功能 |
5.2.4 小结 |
5.3 语篇功能比较 |
5.3.1 补充衔接功能 |
5.3.2 话语组织功能 |
5.3.3 小结 |
5.4 语法化主观化解释 |
5.4.1 话语标记“对了”的形成过程 |
5.4.2 话语标记by the way的形成过程 |
5.5 结论 |
第六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余论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销售洽谈类拒绝话语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语料说明 |
一、研究对象 |
二、语料的收集与处理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理论分析法 |
二、社会观察实录法 |
三、数据统计分析法 |
第五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六节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综述 |
一、国内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综述 |
二、国外拒绝言语行为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国内外商业洽谈话语研究综述 |
一、国内商业洽谈话语研究 |
二、国外商业洽谈话语研究 |
第三节 从国内外研究中得出的结论 |
第三章 销售洽谈言语理论界说 |
第一节 言语理论三重性问题 |
一、传递信息 |
二、传递情感 |
三、传递人文关怀 |
四、三重关系的错位问题 |
第二节 销售言语中的等级问题 |
一、控制与反控制 |
二、主动与被动 |
三、二者间的辩证关系 |
第三节 销售言语中的节奏问题 |
一、快与慢 |
二、轻与重 |
三、虚与实 |
四、二者间的辩证关系 |
第四节 销售言语中的目的问题 |
一、买卖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
二、买卖双方的现实目的达成 |
三、买卖双方的心理目的实现 |
第四章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界定和分类 |
第一节 销售洽谈言语行为概述 |
一、销售洽谈言语行为的含义 |
二、销售洽谈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概述 |
一、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内涵 |
二、拒绝言语行为与否定 |
三、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分类 |
一、直接拒绝言语行为 |
二、间接拒绝言语行为 |
第五章 销售洽谈类互动话语分析原则 |
第一节 关注话语实现的目的原则 |
一、确认话语主体的目的 |
二、重视目的结构的特点 |
第二节 注重过程分析原则 |
一、销售洽谈话语整体结构分析 |
二、销售洽谈话语局部结构分析 |
第三节 重视参与人分析原则 |
一、参与人的互动关系 |
二、参与人的相对地位 |
三、参与人的性别 |
四、参与人的年龄 |
第六章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话语实施的类别 |
第一节 请求与拒绝 |
一、直接拒绝 |
二、间接拒绝 |
第二节 建议与拒绝 |
一、直接拒绝 |
二、间接拒绝 |
第三节 提供与拒绝 |
一、直接拒绝 |
二、间接拒绝 |
第四节 诱导与拒绝 |
一、直接拒绝 |
二、间接拒绝 |
第五节 邀请与拒绝 |
一、直接拒绝 |
二、间接拒绝 |
第六节 答谢与拒绝 |
第七章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使用的策略 |
第一节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表层形式策略 |
一、表层形式策略 |
二、表层形式策略的表达方式 |
第二节 销售洽谈拒绝言语行为的深层语用策略 |
一、深层语用策略 |
二、深层语用策略的表达方式 |
第八章 结语 |
一、主要研究成果 |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局限 |
(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二)本研究的局限 |
三、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销售场景实录 |
后记 |
(7)来华留学生汉语礼貌语语用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留学生汉语礼貌语语用偏误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章 留学生汉语礼貌语语用偏误形成原因 |
第一节 文化背景的差异 |
第二节 语用规则讲解和语用教学不足 |
第三节 学习者自身因素 |
第三章 减少留学生汉语礼貌语语用偏误的措施 |
第一节 教师应做的努力 |
第二节 学生应做的努力 |
第三节 学校要给学生提供资源 |
第四章 留学生汉语礼貌语文化课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汉语称呼语文化课教学原则 |
第二节 汉语称呼语文化课教学方法 |
第三节 汉语称呼语文化课教案设计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言语行为研究 ——以《HSK标准教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语用能力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对外汉语语用能力研究现状 |
1.2.3 四种言语行为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言语行为的理论概说 |
2.1 言语行为理论基础 |
2.2 请求言语行为策略界定 |
2.3 建议言语行为的界定 |
2.3.1 建议言语行为的定义 |
2.3.2 建议言语策略的分类 |
2.4 拒绝言语行为的界定 |
2.4.1 拒绝言语行为的定义 |
2.4.2 拒绝言语策略分类 |
2.5 批评言语行为的界定 |
2.5.1 批评言语行为的定义 |
2.5.2 批评话语模式分类 |
第三章 基于《HSK标准教程》的四种言语行为考察和分析 |
3.1 教材情况 |
3.2 选材缘由 |
3.3 教材中四种言语行行为概况 |
3.4 教材中四种言语行为的策略分布情况 |
3.4.1 请求言语行为的策略分布 |
3.4.2 建议言语行为的策略分布 |
3.4.3 拒绝言语行为的策略分布 |
3.4.4 批评言语行为的策略表现 |
3.5 教材言语行为分册分布情况 |
3.6 教材中四种言语行为整体分布情况 |
3.7 课后习题言语行为情况分析 |
第四章 泰国中学生言语行为习得调查与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1.1 被试 |
4.1.2 调查方法 |
4.1.3 问卷设计 |
4.1.4 调查实施过程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泰国中学生语用自测情况分析 |
4.2.2 泰国中学生语用理解情况分析 |
4.2.3 泰国中学生语用表达情况分析 |
第五章 讨论和建议 |
5.1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宏观角度) |
5.1.1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系统展示 |
5.1.2 重点优先、兼顾其他 |
5.1.3 循环复现 |
5.1.4 真实自然 |
5.2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微观角度) |
5.2.1 提供充足语境信息和语用解释 |
5.2.2 注重语用策略规约化 |
5.2.3 提供多样化、针对性的练习 |
5.3 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建议 |
5.3.1 授课内容实用 |
5.3.2 引导学生总结常用策略,更新策略 |
5.3.3 引导学习者树立语用观和语境观 |
第六章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研究方法 |
1.4 语料来源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5.1 感叹句的句类研究 |
1.5.2 感叹句的形式表现 |
1.5.3 感叹句的语义语用特点 |
1.5.4 感叹句跨语言研究 |
第二章 现代汉语感叹表达与感叹句 |
2.1 感叹句的界定 |
2.1.1 感叹句的性质 |
2.1.2 感叹句的功能 |
2.2 汉语感叹表达的范围 |
2.2.1 有标记的感叹表达 |
2.2.2 无标记的感叹表达 |
2.3 小结 |
第三章 汉语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点 |
3.1 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征 |
3.1.1 感叹表达语义指向 |
3.1.2 感叹表达的内容特征 |
3.1.3 感叹表达的语境 |
3.2 感叹表达言语行为 |
3.2.1 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 |
3.2.2 非字面意义的感叹表达 |
3.2.3 间接言语行为的感叹表达 |
3.3 小结 |
第四章 感叹表达与语气成分 |
4.1 句子与语气 |
4.2 语气词 |
4.2.1 语气词的界定 |
4.2.2 具体的语气词 |
4.2.3 语气词的功能 |
4.3 语气副词 |
4.3.1 语气副词的界定 |
4.3.2 感叹标记副词 |
4.3.3 其他语气副词 |
4.4 小结 |
第五章 感叹表达与非语气成分 |
5.1 叹词与感叹表达 |
5.1.1 叹词的界定 |
5.1.2 原生叹词 |
5.1.3 准叹词 |
5.1.4 新兴叹词 |
5.2 疑问词 |
5.2.1 感叹表达中的疑问词 |
5.2.2 “什么”用于感叹表达 |
5.2.3 “怎么”用于感叹表达 |
5.3 小结 |
第六章 感叹表达与固定短语 |
6.1 话语标记 |
6.1.1 提醒对方的话语标记 |
6.1.2 超预期话语标记 |
6.2 程度补语 |
6.2.1 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
6.2.2 不用“得”连接的程度补语 |
6.3 三音节固定短语 |
6.3.1 了不得 |
6.3.2 要不得 |
6.3.3 不得了 |
6.4 小结 |
第七章 感叹表达与固定格式 |
7.1 “你这个NP” |
7.1.1 名词N |
7.1.2 偏正短语NP |
7.2 “都是NP” |
7.2.1 自责 |
7.2.2 责怪听话人 |
7.2.3 责怪第三方、外部世界 |
7.3 “这/那+叫一个X” |
7.3.1 “X”为形容词 |
7.3.2 “X”为动词 |
7.3.3 “X”为成语等 |
7.4 “好+一(个)X” |
7.4.1 积极性感叹表达 |
7.4.2 消极性感叹表达 |
7.5 小结 |
第八章 感叹表达的组合模式 |
8.1 独语句感叹表达 |
8.1.1 名词独语句 |
8.1.2 动词独语句 |
8.1.3 形容词独语句 |
8.2 感叹标记组合表达 |
8.2.1 单一标记感叹表达 |
8.2.2 两种标记的线性分布 |
8.2.3 三种及以上标记的线性分布 |
8.3 小结 |
第九章 汉韩感叹表达对比 |
9.1 韩国语感叹表达概述 |
9.1.1 韩国语感叹表达的界定 |
9.1.2 韩国语感叹表达的语义语用特征 |
9.2 韩国语感叹表达分类 |
9.2.1 使用典型标记的感叹表达 |
9.2.2 使用其他句类的感叹表达 |
9.3 汉韩感叹句表达对比 |
9.3.1 汉韩感叹表达的共同点 |
9.3.2 汉韩感叹表达的区别 |
9.4 小结 |
第十章 结语 |
10.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10.1.1 语法形式特征 |
10.1.2 语义特点 |
10.1.3 语用功能特征 |
10.1.4 与韩国语对比 |
10.2 本文的创新点 |
10.3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面向母语为英语留学生的汉语感谢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汉英感谢语概述 |
第一节 汉语感谢语概述 |
一、汉语感谢语的定义 |
二、汉语感谢语的分类 |
三、影响使用汉语感谢语的因素 |
四、汉语感谢语的语用功能 |
第二节 英语感谢语概述 |
一、英语感谢语的定义 |
二、英语感谢语的分类 |
三、影响使用英语感谢语的因素 |
四、英语感谢语的语用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汉英感谢语对比及其差异对汉语教学的影响 |
第一节 汉英感谢语表达方式的对比 |
一、汉英感谢语表达方式的相似之处 |
二、汉英感谢语表达方式的差异 |
第二节 汉英感谢语语用功能的对比 |
一、汉英感谢语语用功能的相似之处 |
二、汉英感谢语语用功能的差异 |
第三节 汉英感谢语使用对象及场合的对比 |
一、汉英感谢语使用对象及场合的相似之处 |
二、汉英感谢语使用对象及场合的差异 |
第四节 汉英对比下的汉语感谢语特点归纳 |
一、汉英对比下汉语感谢语表达方式的特点 |
二、汉英对比下汉语感谢语语用功能的特点 |
三、汉英对比下汉语感谢语使用对象及场合的特点 |
第五节 汉英感谢语使用差异形成的原因 |
一、形成汉英感谢语差异的思维方式因素 |
二、形成汉英感谢语差异的价值观念因素 |
三、形成汉英感谢语差异的社会关系因素 |
第五节 汉英感谢语的差异及其对汉语感谢语教学的影响 |
一、汉英感谢语表达方式差异对感谢语教学的影响 |
二、汉英感谢语功能差异对感谢语教学的影响 |
三、汉英感谢语使用对象及场合差异对感谢语教学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及教材中感谢语的考察与分析 |
第一节 大纲中的感谢语考察与分析 |
一、《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中感谢语考察与分析 |
二、《新汉语水平考试HSK大纲》中感谢语考察与分析 |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材中感谢语考察与分析 |
一、对外汉语教材的选择及原因 |
二、《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中的感谢语考察与分析 |
三、《汉语会话301句》中的感谢语考察与分析 |
第三节 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汉语感谢语的考察总结 |
一、《新目标汉语口语课本》中对汉语感谢语编排的优点 |
二、《汉语会话301句》中对汉语感谢语编排的优点 |
三、教材中对汉语感谢语编排存在的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感谢语的使用情况考察 |
第一节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感谢语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
一、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感谢语使用情况调查问卷的基本说明 |
二、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感谢语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感谢语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感谢语使用存在的问题 |
二、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汉语感谢语使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以英语为母语留学生的感谢语教学建议 |
第一节 对对外汉语教材中感谢语的编写建议 |
一、结合学生实际需求,适当增加无标记感谢语表达形式 |
二、增加对其他功能类型无标记感谢语的课下注释 |
第二节 对教学者汉语感谢语教学的建议 |
一、教学者应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敏感,进行对比归纳教学 |
二、教学者可以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实施显性教学 |
三、教学者要善于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 |
四、教学者要关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汉语使用情况 |
第三节 对母语为英语留学生的汉语感谢语学习建议 |
一、留学生要及时理解教学内容,制定学习计划 |
二、留学生要关注间接学习方式,善于观察生活中的语言事实 |
三、学生要培养移情能力,了解汉语感谢语的特殊之处 |
四、留学生要增加实践机会,利用好身边资源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英语国家留学生感谢语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感谢语语料 |
附录三 |
致谢 |
四、汉英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冲突(论文参考文献)
- [1]斯洛伐克汉语学习者礼貌用语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D]. 谭雅(Tana Ramsakova). 青岛大学, 2021
- [2]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WCBA随队翻译研究[D]. 孙蕾.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俄汉外交委婉语对比研究[D]. 苏娣.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面向母语为英语学习者的汉语称赞语教学研究[D]. 韩安宜.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英汉增补连接成分对比研究[D]. 冉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销售洽谈类拒绝话语互动研究[D]. 刘冬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来华留学生汉语礼貌语语用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与设计[D]. 苏倩. 青岛大学, 2020(02)
- [8]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言语行为研究 ——以《HSK标准教程》为例[D]. 张蒙蒙. 山东大学, 2020(10)
- [9]现代汉语感叹表达研究[D]. 柳真(Yoo Jin).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面向母语为英语留学生的汉语感谢语研究[D]. 赵宁. 黑龙江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