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家为什么也有搞伪科学的?(论文文献综述)
张顺弟[1](2008)在《在哲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强,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知识经济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力和经济发展后劲大小的决定因素。而人的科学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教师承担着更大的责任,政治教师尤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把哲学教学和科学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贾海龙,吕星[2](2007)在《论江泽民的科技普及思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泽民的科技普及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弘扬科学精神是科普工作的根本和基础;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思想和传播科学方法;各级领导干部是科普工作的领导者,同时也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对象;全社会要共同努力锲而不舍地做好科普工作。深入学习和研究江泽民的科技普及思想对推动我国科技普及工作的发展,提高国民科技素质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笑蜀[3](2005)在《“科学狂禅”可以休矣》文中提出 "好人,还是坏人?"这个人们熟悉的句式,虽然没有"生,还是死"这个哈姆雷特之问那样深沉,却比哈姆雷特之问还要流行——差不多我们每个人,在孩提时代都免不了要对刚登上戏台的角色提出这样的疑问。世界是如此的简单:要么好人,要么坏人,中间选择是没有的。这样的思维之于孩子,不乏童趣和纯真。但倘若这样的思维不只属于孩子,而
段治文[4](2004)在《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文中研究表明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学术界较多的是侧重在对科技史的研究,而对科学文化史尤其是对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史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尝试突破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范围,力图从思想文化史角度,依据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科学发展的体制建构以及科学文化观念变迁等三个层次,对当代中国的科技发展的历程进行新的观照。 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无序、散漫和缺乏目标的状态,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本文在探讨中国近代科技的源起及其历史文化缺陷基础上,分三个阶段按三个层次系统分析了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科技建制以及科学文化观的变迁。其中包含了一系列重要的具有新意的探索:比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及政策环境上,文章系统分析了建国以来三代领导集体的视野和重要探索;在科技发展建制上,文章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当代中国科学体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这就是建国初期新体制的建立、50年代后期开始的中国式“大科学”体制以及改革开放进程中市场导向的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在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上,文章第一次揭示了科技大潮与社会主义思潮两次历史性合流的过程;在科学技术发展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上,文章更是首次提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科学文化观经历了“人民科学观”、政治化科学观以及理性化科学观三种形态的历史转换,等等。 通过对中国科学发展历程的文化思考,本文认为:经过长期曲折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成全社会的共识,深入人心,中国不可能再回到以往那种不重视科学以致反科学的老路上去。但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是,目前中国不仅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民众科学素养状况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制约因素;而且在如何发展中国科学技术的问题上更是存在严重问题,突出表现在科技发展仍存在严重的体制性障碍,制约科学发展的传统的文化因素仍未得到根本突破。探索中国本土科学技术发展的出路,推动中国原创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等,仍是今日中国的严峻课题。 在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仅要实现科技全球化与科技本土化的融合,以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的战略与文化环境;而且要实现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以构建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良性机制;更要通过科学教育化与教育科学化,冲破传统的制约科学发展的文化观念,以铸造面向未来的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这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科学文化发展方面的必由之路。
屈金轶[5](2003)在《论科技新闻写作与科学精神的传播》文中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与“科教兴国”战略确立的小环境,从源与流两方面为科技新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广阔的舞台,科技新闻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科技新闻的量与质均有了提高,但由于科技本身的复杂性、科技新闻工作者、受众的科学素养不足以及某些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观异化等诸多原因,科技新闻存在着“不科学”与“不通俗”的弊端,使之仍不能像政治新闻、体育新闻、经济新闻那样“前排就座”。因此,在这个以科技为基础和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探讨如何让科技新闻走出“不科学”、“不通俗”的阴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文简述了我国科技新闻的现状,对科技新闻的受宠的时代背景及发展瓶颈进行宏观与微观的分析,认为科技新闻与政治新闻、体育新闻、经济新闻相比,在采写编评等各个方面存在着诸多障碍。着重论证了“科学性”是科技新闻的灵魂(或称第一生命),只有实现“科学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化作用,从而实现社会的科学化;“通俗性”是科技新闻的第二生命,只有实现“通俗性”,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从而实现科学的社会化,两者相互联系,互为促进。并就如何实现科技新闻的科学性与通俗性,作了虚与实、微观与宏观、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分析与探讨。 时代呼唤高质量的科技新闻,社会呼唤高素质的科技记者。本文认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优秀科技新闻记者,除了精湛的业务水平外,还必须具备基础的科学知识,基本的科学素养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王雪凌[6](2003)在《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结晶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作为第一生产力,它在历史上一直起着巨大的革命作用。每一次科技革命都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其深刻的变化,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正在并将继续改变当今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科技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其影响力日趋强劲,它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各个层面,这必然会给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相应新举措。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旨在提出一些当前科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之策,以期增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首先,论述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必然性。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使整个世界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不可避免地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多方面的影响:科技作为一种生产力,它的发展间接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科技作为一种文化知识,它的发展直接地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分析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效应。一方面,科技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良好机遇:第一,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第三,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的技术条件;第四,它为思想政治教育铺垫崭新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第一,科技发展的不均衡性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第二,科技发展的不断突破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第三,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第二部分:当前科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面临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求新举措。本文通过分析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针对当前科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之策,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一)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科技界、新闻界相结合。随着科技日益深入<WP=3>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日益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实现教育合力的最大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科技界相结合,加强科普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新闻界相结合,正确把握舆论导向。(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科技创新必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皆要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三)思想政治教育应把科技工作者列为重点对象之一。我们既应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努力加强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四)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身处一日千里的科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具备一定的科技素质,才能正确把握时代脉搏,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第三部分:当前科技背景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教育也必然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笔者认为当前科技背景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是:有助于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彻底澄清各种伪科学和错误思潮;有利于正确引导科技发展的方向及应用;有助于及时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心理问题。
李建峰[7](2002)在《弘扬科学精神应从科技界做起》文中提出文章从科学精神的内涵和在科普工作中的地位视角出发,提出了弘扬科学精神是科普工作的旗帜、灵魂和统帅,而且首先应从科技界自身做起,在列举了目前科技界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同时,阐述了弘扬科学精神的有关设想。
邓伟志[8](2000)在《科学家为什么也有搞伪科学的?》文中研究说明 科学家相信并宣扬伪科学是伪科学得以泛滥的原因之一。从20年来伪科学在中国蔓延的过程看,假若没有科学家的介入,伪科学不至于像现在这样肆无忌惮,泛滥成灾。试问:科学界怎么会相信伪科学呢? 一、科学家离开本专业则是外行。专家只专一门,至多几门。可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大约有四千门。况且新学科层出不穷。谁能样样精通呢?对大多数科学家来说,他们在本专业内是巨人,出了本专业便可能
二、科学家为什么也有搞伪科学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家为什么也有搞伪科学的?(论文提纲范文)
(2)论江泽民的科技普及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弘扬科学精神是科普工作的根本和基础 |
二、大力普及科学知识, 宣传科学思想和传播科学方法 |
(一) 普及科学知识, 是科普工作的基本内容 |
(二) 传播科学方法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 |
三、各级领导干部是科普工作的领导者, 同时也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对象 |
(一) 加强和改善党对科普工作的领导 |
1、全党要充分认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 |
2、统筹规划、制定措施、切实推进科普工作。 |
(二) 各级领导干部是科普工作的重要对象 |
1、领导干部应树立现代科学精神 |
2、领导干部要培养良好的科技素质 |
3、领导干部要强化科学决策的意识 |
四、全社会要共同努力锲而不舍地做好科普工作 |
(一) 从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抓好科普工作 |
(二) 科普工作要走群众路线 |
(三) 科技工作者应在科普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
(4)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中国近代科学的源起及其历史缺陷 |
一、 新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文化基础和新开端 |
(一) 统一的人民民主政权建立:科学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 |
(二) 新中国科学的重建 |
1 科研机构的组建与中国科学新体制的建立 |
2 科学人才的集聚与自然科学界的大团结 |
3 中国科学发展道路的最初探索 |
(三) 科学文化观的第一次转型与民众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探索 |
1 科学文化观的转型与“人民科学观”的历史奠定 |
2 自然科学的大众化、通俗化与本士化 |
3 对民众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探索 |
二、 第一代领袖群体的科技战略思想 |
(一) 工业化视野下的科技观 |
(二) “向科学进军”的主要思想和实践 |
1 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追赶世界科技发展潮流 |
2 切实解决好知识分子问题,努力培养大批又红又专的科技人才 |
3 科技发展要与中国实际结合,重点发展,迎头赶上 |
4 走群众路线,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 |
(三) 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首次合流与历史迷途 |
三、 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建立及其影响 |
(一) 科学体制的转换与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建立 |
1 建国之前中国的科技体制变革 |
2 建国以后科学体制的转换与“大科学”体制的建立 |
(二) 科学建制国家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
1 世界科学建制发展的新动向 |
2 中国现代化后发展特点的历史要求 |
3 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 |
(三) 中国式“大科学”体制的作用和反思 |
1 科学规划和政策的制定 |
2 科技发展战略的转移 |
3 “大科学”体制下取得的突出成果 |
4 中国式“大科学”体制并非真正现代的“大科学”体制 |
四、 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文化观的历史迷途 |
(一) 科学文化观的第二次转型与“政治化科学观”的确立 |
(二) 科学政治化的背景及原因探析 |
1 历史原因:人民科学观的进一步发展与高度政治化的形势 |
2 根本原因:整风与反右后全社会政治意识畸形转向并向各领域渗透 |
3 现实原因:急于求成,全面大跃进形势的推动 |
4 内在原因: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与功利主义科学观的泛起 |
(三) 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与民众科学文化的畸形发展 |
1 群众性的科技协作网建立 |
2 群众性科技革新运动全面开展和畸形演变 |
(四) 科学与反科学仅一步之遥 |
五、 从邓小平到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新发展 |
(一) 邓小平的科技战略思想的演进 |
1 拨乱反正“从科学和教育着手”: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开端 |
2 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展开 |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科技战略思想的深化 |
(二) 江泽民对科技战略思想的发展 |
1 科技动力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基础 |
2 科教兴国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展开 |
3 技术创新论:江泽民科技战略思想的核心 |
(三) 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再度合流 |
1 关于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深刻阐述和新认识 |
2 科技发展与社会主义再度历史性汇流的战略展开 |
六、 中国科技体制的新变革及其影响 |
(一) 中国科技体制的转型之路 |
1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政策发展的四个阶段 |
2 市场导向的科技体制初步形成 |
3 科技发展仍存在严重的体制性障碍 |
(二) 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体现 |
1 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
2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科技法制体系 |
3 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奖励制度 |
4 开始建设并初步形成了国家创新体系 |
(三) 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
七、 中国社会的科学文化观的新发展 |
(一) 科学文化观的再次转型与“理性化科学观”的初步形成 |
1 科学文化观再次转型的历程 |
2 对科学的理解进入了一个理性化的时期 |
(二) 民众科学文化的新发展与民众科学素养评价 |
1 民众科学文化的新发展 |
2 民众科学素养状况仍是国家竞争力的重大制约因素 |
(三) 制约科学发展的传统的文化因素仍未得到根本突破 |
八、 21世纪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其对科学文化发展的新要求 |
(二) 科技全球化与科技本土化: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的战略与文化环境 |
(三) 科学社会化与社会科学化:构建科学与社会互动的良性机制 |
(四) 科学教育化与教育科学化:铸造面向未来的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 |
附录一: 科学中国的历程:1949-2004年重要文献编目 |
附录二: 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团体一览表 |
附录三: 作者在中国科技文化史领域发表的相关成果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5)论科技新闻写作与科学精神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科技新闻蓬勃发展现状及发展瓶颈 |
第一节 我国科技新闻的现状 |
第二节 科技新闻受宠的时代背景 |
第三节 科技新闻的制约瓶颈分析 |
第二章 科技新闻传播障碍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主体障碍 |
第二节 客体障碍 |
第三节 社会障碍 |
第三章 识别伪科学是科技记者的基本功 |
第一节 认识伪科学 |
第二节 科技记者三大认识误区 |
第三节 增强识别伪科学的能力 |
第四章 倡导科学精神是科技新闻的灵魂 |
第一节 传播科学精神是科技新闻的应有之义 |
第二节 什么是科学精神 |
第三节 如何倡导科学精神 |
第五章 寻求科学新闻的通俗性 |
上篇 内容选择上的技巧 |
第一节 巧选角度 |
第二节 巧用背景 |
第三节 巧翻译 |
下篇 文字表达上的技巧 |
第一节 注重形象性 讲究形象美 |
第二节 追求通俗化 讲究语言美 |
第三节 发挥想象力 追求画面美 |
第四节 “难得糊涂” 追求朦胧美 |
第六章 时代呼唤优秀的科技记者 |
第一节 遵守职业道德 正确引导舆论 |
第二节 培养科学素养 树立科学精神 |
第三节 敢于创新 独辟蹊径 |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与科技新闻相关法律法规条文(摘要)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论文情况 |
(6)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英文提要 |
引言 |
一、 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
(一) 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必然性 |
(二) 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效应 |
二、 当前科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科技界、新闻界相结合 |
(二)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
(三) 思想政治教育应把科技工作者作为重点对象之一 |
(四)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科技素质 |
三、 当前科技背景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一) 有助于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
(二) 有利于彻底澄清各种伪科学和错误思潮 |
(三) 有利于正确引导科技发展的方向及应用 |
(四) 有助于及时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心理问题 |
结束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四、科学家为什么也有搞伪科学的?(论文参考文献)
- [1]在哲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J]. 张顺弟.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S1)
- [2]论江泽民的科技普及思想[J]. 贾海龙,吕星.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 [3]“科学狂禅”可以休矣[J]. 笑蜀. 南方人物周刊, 2005(25)
- [4]当代中国的科学文化变革[D]. 段治文. 浙江大学, 2004(03)
- [5]论科技新闻写作与科学精神的传播[D]. 屈金轶. 广西大学, 2003(01)
- [6]科技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 王雪凌. 河南大学, 2003(01)
- [7]弘扬科学精神应从科技界做起[A]. 李建峰. 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2
- [8]科学家为什么也有搞伪科学的?[J]. 邓伟志. 科学与无神论,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