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矿山排石场复垦治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燕[1](2019)在《北京市典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对生态文明的建设,首都矿山生态修复非常关键。目前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已经有了诸多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为了总结矿山治理成果、评价治理效果,该研究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分析北京市已治理矿山的植被恢复效果和生态修复模式的成效,评价了适宜北京市发展的生态修复模式并优化。该研究以北京市废弃矿山为研究对象,选取13座典型废弃矿山,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无机人航拍调查矿山的生态修复状况和43个典型样地的植被恢复情况,并采集土样进行室内理化性质分析,获得研究数据。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分析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按照修复目标将矿山划分为三种修复模式,分别是旅游景观再造模式、农林渔禽模式和植被复绿模式(一级分类)。在模式的基础上,按照修复手段,将矿山分为七种修复类型(二级分类),分别是:矿山公园类型、旅游开发区类型、农业及林果业类型、鱼塘景观类型、近自然修复类型、工程绿化技术修复类型和其他类型。其中植被复绿模式的矿山数量约占研究区矿山的一半。(2)矿山植被恢复效果评价,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13座矿山的植被恢复效果,景观再造模式中的矿山公园类型恢复的最好,第二是植被复绿模式中的近自然修复类型,第三是农林渔禽模式中的农业及果业类型和鱼塘景观类型。(3)矿山生态修复模式成效综合评价。根据综合效益最好的目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矿山生态修复模式成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三大修复模式均有综合效益较好的矿山,其中以平谷塔洼金矿为代表的矿山公园类型和以怀柔崎峰茶金矿为代表的农业及林果业类型,是13座矿山中最好的修复类型。总体来看,除了植被复绿模式和农林渔禽模式中部分矿山的生态修复技术措施有待进一步改进,大多数矿山的生态修复效果均较好。
孙霄[2](2019)在《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与地域文化再建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巨大变化的阶段,大量矿区随着停产闭矿逐渐废弃。从高产到枯竭,从繁荣到败落,矿区矿场在土地失去利用价值后,带来了一系列环境、社会、经济问题。纵观人类文明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文化创伤。在人们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今天,可持续发展是采矿废弃地急需直面的现实问题。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采矿废弃地的改造研究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要解决人民群众对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重视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关系,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本文着重完善和深入采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的综合性研究,结合我国国情,通过国内外采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系统设计理论和成熟案例研究,提出更综合更深入的研究思路与设计方向。本论文从基础理论如手,深化工业废弃地的概念与内涵,梳理工业废弃地的类型和特征分析,深入阐述工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国内外工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的成熟案例,融汇成功经验,对以往设计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建设性意见。总结工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的设计规律,提出符合资源禀赋特点、体现我国地域文化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景观设计战略定位。并以白云鄂博稀土矿区废弃采矿场的规划设计为例,将理论结合实践,力图更清晰、更系统的验证景观设计方法。以“生态恢复、文化繁荣”为矿坑景观策略的突破口,为该区域的景观重建设计提供指导,也为今后采矿废弃地的改造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侧重于文化融入,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增强针对性、系统性、长效性。使我国更多的采矿废弃地景观重建能取得实实在在的高质量发展。
李志超[3](2017)在《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恢复治理研究》文中认为这些年来,随着矿山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的对当地的土地、植被、空气和水文等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堆积、地裂缝、地面沉陷区等矿山地质灾害区。在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开展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恢复治理研究,对于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提高我国土地的综合利用率、缓解人地紧张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目前的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破坏情况进行了概括性的述评,比较了国内外的矿山地质灾害区的土地复垦及景观再生的水平差异;其次介绍了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包括系统学、恢复生态学、环境库兹涅茨理论等。在论文的主干部分,对现有的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就目前的治理难点进行了剖析,主要是治理方式的选择和体制机制的保障问题,同时也是为后文做了铺垫。接着重点比较了土地复垦和景观再生两种生态恢复治理模式。在土地复垦模式分析中,以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对矿山地质灾害区的土地生态恢复方法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将矿区生态恢复划分为宜农、宜园、宜林、宜牧四个方向,依据评价结果最终确立为农耕方向接着介绍了复垦的实现路径,大体上分为了土地平整、土壤质地的改善和恢复动植物三个步骤;在景观再生方式分析中,先介绍了相关的景观再生理念,然后重点结合大同晋华宫矿案例,运用SWOT分析阐述了其景观再生的历史契机。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在选取中有不同的适用对象,在实际治理当中应根据矿山地质区的具体条件有针对的性的进行比较、衡量和选择。在耕作较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单一、且景观较为贫乏的地区可以积极的进行土地复垦,且复垦方向以农用地优先,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来恢复生态;在一些能源转型、景观较为丰富、人民生活需求多元化的地区可以以景观再生为主,在恢复生态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休闲区域。当然在实行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技术手段的运用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最后,从管理体制机制及法律的角度来对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恢复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实现生态治理体制现代化,需要我们在学习国际先进的治理理念和体制机制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加强生态治理的顶层设置,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能,实行良好的决策机制和投融资机制,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构筑社会合力,使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
李金润[4](2014)在《来安县采石场环境综合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如今的环境污染问题因为“雾霾”的出现成为了全社会的热议话题。然而,近年来由于人们过度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更是给城市景观和生态环境均带来了极大的破坏,一些地方“为了金山银山,毁了绿水青山”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能不能把环境摆在正确的位置,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检验着治理者的能力。只有抓住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并坚决按照环保标准执行,才能实现金山银山的同时也会出现绿水青山。目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恢复,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相协调,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结合这样的社会背景,研究者选取安徽省来安县为研究个例,深入研究采石场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本文的论述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来源和背景,同时介绍了研究方法和思路,并对国内外的采石场环境治理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为后文的具体措施提供参考性的意见。第二部分对采石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说明,主要介绍了政府环境责任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全文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介绍了来安县采石场现状及其治理状况,主要包括来安县采石场概况、目前来安县采石场环境具体现状及治理取得的初步成效三个方面。第四部分介绍了来安县采石场环境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这一部分论述来安县采石场环境治理主要存在在五个方面的问题,根据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具体原因。第五部分通过具体实例总结各县(市)在治理采石场环境时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并透过这些经验得到对治理来安县的一些启示。第六部分提出了解决来安县采石场环境治理的具体意见。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能为来安县采石场环境的治理提供可供借鉴的一些意见。
赵耀娟[5](2014)在《抚顺市闭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产资源在开采、洗选和冶炼的过程中,给矿山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同时对周边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方面造成直接或间接、近期或远期、急性或慢性的破坏影响。辽宁省抚顺市是一座因煤而兴起的综合性重工业城市,也是矿山和城市融为一体的资源型城市。几十年来,由于过度开采矿产,能源已接近枯竭,很多矿山已先后闭坑停采,而采矿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却依然存在,原始地貌破坏严重,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水体受到污染、农作物生长受到损害。越来越突出的矿山环境问题引起了抚顺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市范围内实行了“青山工程”,将受到破坏的矿山环境进行恢复。因此,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巨大难题,解决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解决。本文以抚顺市闭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闭坑矿山现状的调查以及环境破坏情况,确定了闭坑矿山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地质灾害、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土壤和水体污染、地貌景观及植被破坏。将这些问题用加权比较法得出主要的环境问题,也是作为重点治理的问题。抚顺市闭坑矿山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植被破坏,其次为压占土地、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影响较小的是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地面塌陷、地面沉陷。依据分析结果划分出需要重点治理、次重点治理、一般治理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植被破坏和压占土地的问题以覆绿为原则,种植与周边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植被,采取乔木、灌木、草皮等相结合的治理方法,边坡主要采用种植攀爬植物、挂网客土喷播、植生袋工程等技术手段进行治理。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则采取挡土墙、抗滑桩等拦挡及排水工程等进行防治。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采取化学方法和生态修复方法进行修复治理,将污染降程度到最低。地面沉陷和塌陷采用填充复垦和非填充复垦方法,将损失的良田改变种植模式,获得经济收益。
潘英杰[6](2012)在《论矿山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与矿山退役及土地复垦》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各类矿山开采和加工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危害,以及矿山地质灾害和土地损毁实际问题出发,为了我国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有关预防矿山地质灾害和保护环境及矿山退役治理及土地复垦的建议。
潘英杰[7](2012)在《论矿山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与矿山退役及土地复垦》文中指出本文针对各类矿山开采和加工工业对环境的污染危害,以及矿山地质灾害和土地损毁实际问题出发,为了我国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有关预防矿山地质灾害和保护环境及矿山退役治理及土地复垦的建议。
赵世亮[8](2011)在《鞍山铁矿山土地复垦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矿山土地复垦是指对矿山生产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原因造成的土地破坏,采取整治措施,以达到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的恢复的目的。《土地复垦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土地复垦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道路迈进了一大步。随着我国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矿山开发的认识已逐渐由单纯追求资源转变为寻求资源、环境与社会的统一发展。土地复垦作为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措施应运而生,复垦评价体系也逐渐变成重要课题。本研究以鞍山铁矿山土地复垦项目为依托,以矿区主要矿山(西鞍山、东鞍山、大孤山、齐大山、眼前山)的生境为研究对象,建立土地复垦评价体系,选择2003年和2010年两的时间点展开指标调查,并通过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复垦前后矿区生境情况,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在认真探讨土地复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鞍山铁矿山土地复垦总体规划,将金属矿山土地复垦划分为四个阶段,并阐述不同阶段矿山生境特征和复垦的主要目标。建立以资源禀赋指数维和社会人文指数维为框架,以生态环境指数维为主要变量的评价体系,根据矿区生境的调查结果,运用数学方法对矿区生境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从生境质量变化情况出发,对综合评价的结果进行剖析,对2003年以来的矿区土地复垦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做以阐述。同时,定位目前鞍山矿区土地复垦所处的阶段,结合该阶段的生态特征和复垦目标,对复垦规划进行反馈,为鞍山铁矿山后续的复垦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张伟[9](2011)在《河北省矿山废弃地治理模式与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河北省矿产资源开发历史悠久,形成了大量的矿山废弃地,本文对矿山废弃地的类型从8个角度,不同的侧重点进行了分类,并分析了矿山废弃地土地特征,以及采矿造成的十地资源破坏效应,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土地资源破坏效应各组成因子之间的关系,彼此之间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本文在搜集地大量资料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矿山废弃地三维治理模式,包括地质灾害治理维、复垦治理维、景观再生—整合维。并着重论述了景观再生—整合维治理模式。本文以唐山三友石灰石露天矿为例验证了露天开采废弃地三维治理模式,以张家口下花园兴隆山煤矿为例验证了井工开采废弃地三维治理模式,并应用SWOT分析法对三维治理模式的适用现状和适用前景做了研究。最后,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河北省主要矿山废弃地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对复垦治理维空间模式优化作了必要的补充,为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依据。
张金香[10](2010)在《河北省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的法律思考》文中认为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治理问题为当今国际社会所瞩目。未经治理的矿山废弃地是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重大隐患,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规范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治理势在必行。西方发达国家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相关立法比较重视矿山环境保护立法体系建设,在完善立法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具体制度,有力地推动和保障了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的顺利进行,取得了大量的实践成果和成功的立法经验。鉴于此,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立法经验,为构建本土化的矿山环境保护立法体系提供法律途径。本文围绕着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这一主题,通过对河北省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现状的考察,及其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河北省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的法律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矿山废弃地的概念、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国内外矿山废弃地恢复与治理的历史、现状及法律研究状况,揭示了进行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第二部分,通过对河北省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现状的考察,及其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为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河北省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的法律对策提供了基础。第三部分,运用演绎、归纳等方法对国内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相关立法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的实践,深入分析了现有立法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的缺陷和不足。第四部分,重点介绍世界先进国家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的相关立法,通过对国外矿山环境保护立法体系的构建及具体制度的考察,及其先进立法经验的总结,为构建本土化的矿山环境保护立法体系和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第五部分,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立法体系的构想到具体法律制度的完善)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完善河北省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的法律对策。即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坚持“预防评价与治理监管”相结合,贯彻落实“全过程控制”,构建矿山环境保护立法体系,理顺矿山环境管理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完善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的具体制度,如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规划、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矿山开发清洁生产、矿山生态补偿等。
二、论矿山排石场复垦治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矿山排石场复垦治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北京市典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生态修复的内涵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矿山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矿山生态修复研究进展 |
1.3 国内外矿山生态修复模式 |
1.3.1 国内矿山生态修复模式 |
1.3.2 国外矿山生态修复模式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样地调查 |
2.3 研究方法 |
2.3.1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2.3.2 植被指标的计算 |
2.3.3 数据及图像处理 |
2.4 技术路线图 |
2.5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
2.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
2.5.2 评价方法 |
2.5.2.1 主成分分析 |
2.5.2.2 层次分析法 |
2.5.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 研究区概况 |
3.1 北京市自然概况 |
3.2 本研究典型废弃矿山概况 |
3.3 北京市典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目标分析 |
3.4 北京市典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分析 |
3.4.1 旅游景观再造模式 |
3.4.1.1 矿山公园类型 |
3.4.1.2 旅游开发区类型 |
3.4.2 农林渔禽模式 |
3.4.2.1 农业及林果业类型 |
3.4.2.2 鱼塘景观类型 |
3.4.3 植被复绿模式 |
3.4.3.1 近自然修复类型 |
3.4.3.2 工程绿化技术修复类型 |
3.4.3.3 其他类型 |
3.5 本章小结 |
4 北京市典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评价及模式评选和优化 |
4.1 运用主成分分析进行植被恢复评价 |
4.1.1 数据处理 |
4.1.2 主成分特征分析 |
4.1.3 综合评价排序 |
4.2 北京市典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成效评价 |
4.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2.1.1 评价体系层次结构的确定 |
4.2.1.2 专家打分法确定层次结构模型 |
4.2.1.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4.2.1.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 |
4.2.2.1 评价因素和评价等级的确定 |
4.2.2.2 确定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隶属度 |
4.2.2.3 矿山生态修复模式与植被恢复效果关系 |
4.3 北京市典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评选与优化 |
4.3.1 生态修复模式的评选 |
4.3.2 生态修复模式的优化 |
4.3.2.1 旅游景观再造模式 |
4.3.2.2 农林渔禽模式 |
4.3.2.3 植被复绿模式 |
4.3.2.4 模式成效“较差”矿山的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某矿山生态修复图 |
附录B 某矿山生态修复图 |
附录C 某矿山生态修复图 |
附录D 某矿山生态修复图 |
附录E 某矿山生态修复图 |
附录F 某矿山生态修复图 |
附录G 某矿山生态修复图 |
个人简介 |
校内导师简介 |
校外导师简介 |
致谢 |
(2)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与地域文化再建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框架 |
2.1 我国矿产资源开采概述 |
2.1.1 我国矿产行业概述与矿产资源分布情况 |
2.1.2 衰退期矿业城市的区域分布 |
2.1.3 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的趋势 |
2.2 国内外采矿废弃地治理与修复的发展综述 |
2.2.1 国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概况 |
2.2.2 我国相关课题的研究概况 |
2.2.3 我国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面临的问题 |
2.2.4 我国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研究面临的问题 |
2.3 基本概念 |
2.3.1 采矿废弃地(abandoned coal mine land) |
2.3.2 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mediation) |
2.3.3 景观重建(landscape regeneration) |
2.4 采矿废弃地的类型及环境危害 |
2.4.1 矿山类型 |
2.4.2 采矿废弃地的分类与特征 |
2.4.3 采矿废弃地的典型环境危害 |
2.5 相关理论概念 |
2.5.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5.2 景观美学的概念 |
2.5.3 生态恢复理论 |
2.5.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5.5 大地艺术 |
2.5.6 场所精神理论 |
第3章 国内外案例解析与设计理念归纳 |
3.1 国内外采矿废弃地景观重建的案例汇总 |
3.1.1 国外采矿废弃地景观重建设计理念 |
3.1.2 国内采矿废弃地景观重建模式探讨 |
3.2 经典个案解析 |
3.2.1 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 |
3.2.2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芯动乐园) |
3.2.3 埃姆舍景观公园(北星公园) |
3.3 借鉴与启示 |
第4章 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与文化景观再建策略 |
4.1 采矿废弃地生态景观再建的原则及目标 |
4.1.1 整体规划原则:形成区域整体空间体系规划 |
4.1.2 低干扰性原则:应倡导最小场地干预的生态规划理念 |
4.1.3 低碳环保原则:低能耗的清洁产业与能源景观 |
4.1.4 人文景观重构原则:保护工业遗产、延续城市认同感 |
4.2 采矿废弃地文化景观再建策略 |
4.2.1 采矿废弃地遗留资源构成 |
4.2.2 场地形态的景观重建 |
4.2.3 人文景观的重建 |
4.2.4 应用生态修复技术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研究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件:硕士毕业设计图纸 |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
致谢 |
(3)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恢复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 |
2.1 系统学理论 |
2.2 恢复生态学理论 |
2.3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2.4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三章 矿山地质灾害区生态环境的危害及恢复治理难点分析 |
3.1 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危害分析 |
3.1.1 地表景观破坏 |
3.1.2 土地污染 |
3.1.3 次生灾害 |
3.1.4 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 |
3.2 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及具体方式 |
3.2.1 生态恢复的原则 |
3.2.2 生态恢复的目标 |
3.2.3 生态恢复的方式 |
3.3 生态恢复治理的难点及问题分析 |
3.3.1 治理方式的选择 |
3.3.2 治理体制机制及法律保障 |
第四章 治理方式的选择 |
4.1 土地复垦方式选择 |
4.1.1 评价单元划分 |
4.1.2 评价因子选取及赋值 |
4.1.3 评价案例分析 |
4.2 土地复垦的实现路径及比较分析 |
4.2.1 土地平整 |
4.2.2 土壤质地的改善 |
4.2.3 动植物恢复途径 |
4.3 景观再生的方式选择 |
4.3.1 工业文化旅游 |
4.3.2 农业文化旅游 |
4.3.3 景观再生社会化 |
4.3.4 景观再生案例分析 |
第五章 管理体制机制及法律保障 |
5.1 管理体制的保障 |
5.1.1 加强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顶层设计 |
5.1.2 明确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的目标 |
5.1.3 明确管理机构职能 |
5.2 管理机制的保障 |
5.2.1 公众参与机制 |
5.2.2 科研保障机制 |
5.2.3 投融资机制 |
5.2.4 国际合作机制 |
5.3 法律保障 |
5.3.1 细致设定国家法律法规 |
5.3.2 建立健全地方性规章制度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4)来安县采石场环境综合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论文文献综述 |
1.5 论文的创新 |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 |
2.1 基本概念 |
2.2 基本理论 |
第3章 来安县采石场现状及其治理状况 |
3.1 来安县采石场概况 |
3.2 来安县采石场环境的具体现状 |
3.3 来安县采石场环境初步治理成效 |
第4章 来安县采石场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4.1 采石场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
4.2 采石场环境治理存在的原因分析 |
第5章 其他县(市)采石场环境治理的经验及其启示 |
5.1 其他县(市)采石场环境治理的经验 |
5.2 其他县(市)采石场环境治理经验的启示 |
第6章 来安县采石场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 |
6.1 树立科学管理理念 |
6.2 制定严格的法律作保障 |
6.3 完善管理机制 |
6.4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
6.5 拓宽资金融资渠道 |
6.6 增加执法人员,提高执法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抚顺市闭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和方法 |
1.4.1 资料收集和整理 |
1.4.2 调查抚顺市闭坑矿山的环境现状 |
1.4.3 矿山环境问题的分析 |
1.4.4 制定恢复治理方法 |
第2章 抚顺市闭坑矿山的基本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气象水文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3 区域地质环境背景 |
2.3.1 地形地貌 |
2.3.2 区域地质构造 |
2.3.3 区域地层岩性 |
2.3.4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
2.3.5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
2.4 区域矿产赋存情况 |
2.5 矿山环境破坏情况 |
2.5.1 生态环境和土地资源损害 |
2.5.2 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 |
2.5.3 矿井瓦斯溢出 |
2.5.4 地面沉陷和塌陷 |
2.5.5 引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
第3章 矿山环境问题分析 |
3.1 矿山分布和类型 |
3.1.1 矿山分布 |
3.1.2 矿山类型 |
3.2 矿山环境的问题 |
3.2.1 地质灾害 |
3.2.2 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 |
3.2.3 土壤和水体污染 |
3.2.4 地貌景观和植被破坏 |
3.3 矿山环境问题分析 |
第4章 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方法研究 |
4.1 重点治理 |
4.1.1 露天采场平台 |
4.1.2 露天采场边坡 |
4.1.3 排土(碴)场 |
4.2 次重点治理 |
4.2.1 压占土地 |
4.2.2 崩塌 |
4.2.3 滑坡和泥石流 |
4.3 一般治理 |
4.3.1 水体污染 |
4.3.2 土壤污染 |
4.3.3 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陷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论矿山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与矿山退役及土地复垦(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山采冶对环境的影响 |
2 矿山采冶造成土地环境的损毁 |
3 加强矿山退役治理及土地复垦工作的建议 |
3.1 制定相关的技术政策, 推行绿色矿山建设 |
3.2 增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退役治理及土地复垦理念 |
3.3 矿山退役治理和土地复垦技术措施 |
3.3.1 封闭 (堵) |
3.3.2 充填采空区, 防止地表塌陷 |
3.3.3 利用废石 |
3.3.4 就地复垦处置 |
3.3.4.1 隔离技术 |
3.3.4.2 复垦 (覆土) 植被 |
3.3.5 监督、检测管理措施 |
3.4 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的矿山生产期及退役后的环境监管条例、办法和制度 |
(8)鞍山铁矿山土地复垦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 存在的问题 |
1.3 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矿山土地复垦基本理论 |
2.1 矿山土地复垦含义 |
2.2 矿山土地复垦目标 |
2.3 矿山土地复垦特点 |
2.4 矿山土地复垦理论基础 |
第三章 鞍山铁矿山复垦区概况 |
3.1 自然状况 |
3.2 社会经济状况 |
3.3 土地利用状况 |
3.4 复垦现状 |
第四章 土地复垦评价体系研究 |
4,1 研究工作程序 |
4.2 评价对象与评价范围 |
4.3 评价原则 |
4.4 评价方法 |
4.5 评价指标系 |
第五章 鞍山铁矿山土地复垦评价 |
5.1 评价指标的收集 |
5.2 权重的计算 |
5.3 模糊综合评价 |
5.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6.1 鞍山矿区复垦阶段的划分 |
6.2 鞍山铁矿山复垦效果分析 |
第七章 建议 |
7.1 关于评价体系 |
7.2 关于鞍山复垦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河北省矿山废弃地治理模式与适宜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 |
2 矿山废弃地的类型、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2.1 废弃地、矿山废弃地定义 |
2.2 矿山废弃地分类及特征 |
2.2.1 矿山废弃地分类 |
2.2.2 矿山废弃地特征 |
2.3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 |
2.4 采矿造成的主要土地资源破坏效应 |
2.4.1 地表景观效应 |
2.4.2 土体污染效应 |
2.4.3 次生灾害效应 |
2.4.4 生态环境效应 |
2.4.5 土地资源破破坏效应各组成因子之间的关联度分析 |
3 矿山废弃地三维治理模式理论研究 |
3.1 矿山废弃地三维治理模式(GRL)的概念 |
3.2 矿山废弃地三维治理模式(GRL)建立的理论基础 |
3.2.1 系统论 |
3.2.2 地质学 |
3.2.3 恢复生态学 |
3.2.4 景观生态学 |
3.2.5 美学 |
3.2.6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3 矿山废弃地三维治理模式(GRL)建立的原则 |
3.4 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整合治理理论 |
3.4.1 矿山废弃地景观特征 |
3.4.2 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整合的内内容及构成元素 |
3.4.3 矿山废弃地景观再生、资源整合模式 |
3.5 矿山废弃地三维治理模式(GRL)的内容 |
3.6 基于SWOT分析法矿废弃地三维治理模式研究 |
3.7 矿山废弃地三维治理模式(GRL)运行机制 |
3.7.1 土地利用机制 |
3.7.2 土地管理机制 |
4 露天矿废弃地三维治理模式(GRL-open pit mine)及实例研究 |
4.1 露天开采废弃地 |
4.2 露天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4.2.1 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分析 |
4.2.2 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
4.2.3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分析 |
4.3 露天开采引发的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治理维) |
4.3.1 露天开采引发的主要地质灾害 |
4.3.2 防治措施 |
4.4 露天矿废弃地复垦治理措施(复垦治理维) |
4.4.1 露天矿不同的开采阶段对应的土地破坏情况 |
4.4.2 露天矿生态系统演变规律 |
4.4.3 露天矿复垦典型技术 |
4.5 露天开采废弃地景观再生、整合治理 |
4.6 露天矿废弃地三维治理模式实例(以唐山三友石灰石矿露天矿为例) |
4.6.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4.6.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4.6.3 矿山地质概况 |
4.6.4 开采状况 |
4.6.5 矿区经济社会条件 |
4.6.6 矿山环境现状 |
4.6.7 唐山三友石灰石露天矿三维治理模式 |
4.6.8 唐山三友石灰石露天矿应用三维治理模式的SWOT分析 |
5 井工矿废弃地三维治理模式(GRL-underground mine)及实例研究 |
5.1 井工开采废弃地 |
5.2 井工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5.2.1 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分析 |
5.2.2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分析 |
5.2.3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分析 |
5.3 井工开采引发的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治理维) |
5.3.1. 井工开采引发的要地质灾害 |
5.3.2 防治措施与模式 |
5.4 井工矿废弃地复治理措施(复垦治理维) |
5.4.1 矿山塌陷地分类研究 |
5.4.2 井工矿复垦典型技术 |
5.5 井工开采废弃地景观再生、整合治理 |
5.6 井工矿废弃地三维治理模式实例研究(以张家口下花园兴隆山煤矿为例) |
5.6.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5.6.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5.6.3 矿山地质概况 |
5.6.4 开采状况 |
5.6.5 矿区经济社会条件 |
5.6.6 矿山环境现状 |
5.6.7 张家口下花园兴隆山煤矿三维治理模式 |
5.6.8 张家口下花园兴隆山煤矿三维治理模式的SWOT分析 |
6 河北省矿山废弃地适宜性评价 |
6.1 矿山废弃地适宜性评价原则 |
6.2 评价单元划分 |
6.3 评价系统 |
6.4 评价因子选取 |
6.5 评价因子分级、赋值 |
6.6 评价因子权重 |
6.6.1 层次分析法 |
6.6.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
6.6.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6.6.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6.7 层次分析法(AHP)模型设计 |
6.7.1 建立层及结构分析模型 |
6.7.2 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 |
6.8 河北省矿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 |
6.8.1 综合指数法评价矿区废弃地利用适宜类型 |
6.8.2 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 |
7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河北省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的法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意义 |
1.1.2 研究状况 |
1.2 本文创新 |
第二章 矿山废弃地类型、特点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2.1 矿山废弃地的类型、特点 |
2.1.1 废石堆废弃地 |
2.1.2 采空区及塌陷区废弃地 |
2.1.3 尾矿废弃地 |
2.1.4 其他废弃地 |
2.2 矿山废弃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2.2.1 破坏和侵占大量的土地 |
2.2.2 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 |
2.2.3 破坏植被、改变地表景观 |
2.2.4 诱发多种地质灾害 |
2.2.5 破环生物多样性 |
第三章 河北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现状及制约因素 |
3.1 河北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现状 |
3.2 河北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制约因素 |
3.2.1 矿山环境保护法制不健全 |
3.2.2 矿山环境管理职能划分不清 |
3.2.3 矿山废弃地治理缺乏统一规划 |
3.2.4 矿山废弃地治理方式偏重末端治理 |
3.2.5 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尚待完善 |
3.2.6 矿山生态环境补偿不足 |
第四章 国内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相关立法及缺陷 |
4.1 国内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相关立法概况 |
4.2 国内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立法的缺陷 |
4.2.1 尚未形成完整的矿山环境法律规范体系 |
4.2.2 矿山环境管理体制不顺畅 |
4.2.3 矿山环境保护具体制度有缺陷 |
第五章 国外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立法及启示 |
5.1 国外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立法 |
5.1.1 美国 |
5.1.2 德国 |
5.1.3 澳大利亚 |
5.2 国外先进立法经验给我国的启示 |
5.2.1 重视矿山环境保护立法体系建设 |
5.2.2 健全的矿山环境管理体制 |
5.2.3 完善的矿山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
5.2.4 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资金有保障 |
第六章 河北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的法律思考 |
6.1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立法的整体构思 |
6.1.1 立法目标 |
6.1.2 立法原则 |
6.1.3 立法模式 |
6.1.4 立法体系设想 |
6.2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的具体法律制度完善 |
6.2.1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制度 |
6.2.2 矿山环境治理保证金制度 |
6.2.3 矿山开发清洁生产制度 |
6.2.4 矿山生态补偿制度 |
第七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论矿山排石场复垦治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北京市典型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研究[D]. 张春燕.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2]采矿废弃地生态恢复与地域文化再建的策略研究[D]. 孙霄. 中央美术学院, 2019(07)
- [3]矿山地质灾害区的生态恢复治理研究[D]. 李志超. 天津商业大学, 2017(02)
- [4]来安县采石场环境综合治理研究[D]. 李金润. 安徽大学, 2014(08)
- [5]抚顺市闭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研究[D]. 赵耀娟. 吉林大学, 2014(10)
- [6]论矿山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与矿山退役及土地复垦[A]. 潘英杰. 第九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暨矿山技术设备展示会论文集, 2012
- [7]论矿山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与矿山退役及土地复垦[J]. 潘英杰. 中国矿业, 2012(S1)
- [8]鞍山铁矿山土地复垦评价体系研究[D]. 赵世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
- [9]河北省矿山废弃地治理模式与适宜性评价研究[D]. 张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12)
- [10]河北省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治理的法律思考[D]. 张金香.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