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庆高新区五大战略推动新跨越(论文文献综述)
范英[1](2018)在《大庆新材料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新材料产业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对于促进各行各业发展、促进区域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庆市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指出了问题所在,并提出了从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加速重组、多元融资、引入战略投资、提高创新能力、节能减排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
刘君[2](2017)在《时代变迁与大庆精神演进 ——唯物史观视域的大庆精神》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由绪论、主体部分六章和结论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释了研究大庆精神的学术动因与实践要求。当今时代,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域对大庆精神进行富于时代气息的诠释和研究既是一项迫切的理论任务,也是一项迫切的实践课题。第二章大庆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历程。大庆精神的集中体现为一般和特殊、内部与外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唯物史观成为研究大庆精神的新视角,原因在于唯物史观有助于阐明大庆精神诞生的历史方位、揭示大庆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大庆精神的时代发展。第三章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大庆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主要内容有: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大庆精神的理性实践需处理好客观制约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博弈继承、发展与创新、科学发展观与大庆精神、可持续发展与二次创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大庆“二次创业”等关系。大庆精神始终伴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大庆精神创新的现实路径主要是将大庆精神与企业文化、城市品格、产业形象和人生境界相结合。第四章大庆精神的时代变迁与当代价值。大庆精神的形成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滋养,正是汲取了民族精神营养,大庆精神才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因此,它的创新必须站在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和实践。大庆精神的当代价值主要是政治价值-大国崛起与能源安全;经济价值-创造价值与创造意义;文化价值-文化自觉与文化创新;社会价值-社会与个人协调发展;人的价值-好人与能人的统一;管理价值-人本与人性化管理。第五章大庆精神的社会功能与主要社会功能整合。大庆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功能。大庆精神的现实功能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引导功能、示范功能、升华功能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这些现实功能的导向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第六章大庆精神的当代诠释。大庆精神的诠释要立足新时期民族精神整合与凝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高度。只有把大庆精神自觉纳入现阶段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才能更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核心内容,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这需要在以人为本理念引领下发展和创新大庆精神。结论在时代变迁与文化转型中重塑大庆精神。创新大庆精神不仅是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更是搞好大庆油田“二次创业”的内在要求。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大庆精神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精神。
马丹妹[3](2017)在《《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以后,黑龙江省是最早一批与日本建立友好关系的城市之一,在中日交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是新一届领导班子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黑龙江省政府在仔细研读它的基础上根据黑龙江省省情等各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划,制定了《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此《纲要》不仅回顾了黑龙江省过去取得的重大成果,同时对黑龙江省未来五年的发展做了展望,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措施。与此同时在政治、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外宣翻译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翻译此《纲要》能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黑龙江,从而促进黑龙江与国际间的交流。由于历年的《纲要》鲜有日文版翻译译本,所以笔者选取《纲要》前三篇作为翻译文本,运用自己掌握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参考官方标准的时政文本的翻译,联系所学的翻译理论,尝试着进行了汉译日的翻译实践。笔者通过了解时政类文本的翻译风格、句式及语言特点等,积累借鉴平行文本中大多类似的翻译用语,从中找出了翻译规律并加以运用到了实际翻译文本中。本文重点通过实际案例从词汇、句法、语篇三方面阐述了翻译过程中运用的翻译方法、语言风格等,对此类文章的语言特征及翻译技巧有了更深层次地了解。希望笔者总结的翻译方法能够有助于将来的翻译实践,为增进两国国际间的交流,为增强邻邦友人更好地了解黑龙江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本次翻译实践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翻译项目的背景、选取此文本作为译本的原因、意义等。第二部分主要对翻译文本的内容进行了概述,并对此文本的性质、特点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客观上对翻译过程的前期准备、翻译过程及译后校对事项进行了详细地描述。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结合具体翻译实例,分别对词汇、句子、语篇进行了分析,详细地介绍了各部分使用的翻译方法,并总结出了一定的翻译规律。第五部分主要对翻译实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本次翻译实践的经验与不足,并从中得到启发,对笔者未来从事翻译工作做了展望。
赵铭[4](2017)在《弘扬大庆精神 激发内生动力 奋力开创大庆转型发展全面振兴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大庆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文中指出(2017年1月5日)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大庆市第八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基本总结市第八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大庆建市以来遇到困难最多、面临压力最大、发展局面最为复杂的一个历史时期,走过的道路很不寻常。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
曹江宁[5](2015)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与路径选择研究 ——基于全球经济视角》文中提出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孕育着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全球产业格局和国际分工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世界各国对经济危机的反思日益深刻,主要发达国家纷纷调整和优化经济发展战略,回归“实体经济”,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抢先占领未来经济领域竞争的制高点,继续保持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优势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新兴经济体也纷纷出台发展战略和举措,努力实现向国际产业价值链高端的跃升。主要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最新举措表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国获取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下一轮经济发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本边际收益递减,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出现回落。与此同时,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步伐放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日益显现,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加之经济发展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因此,顺应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和“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实现“中国制造2025”,完成产业质态提升,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和评价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实,借鉴主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提出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路径和对策建议。论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结论是:重新梳理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特性与相关理论支撑。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有关理论为基础,明确了论文以产业选择与评价理论、产业发展与演进理论、市场竞争与政府干预为主要依据;通过对比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战略性产业及新兴产业等其他产业的关系,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为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系统分析主要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举措。发达国家扩大重点领域的产业布局,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力图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战略制高点;新兴经济体立足本国优势和特殊资源禀赋,采取重点赶超战略,力图保持未来经济持续增长,从根本上改变国际产业竞争格局。总结归纳主要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示,为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方向和有益借鉴。全面分析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实和发展制约。从产业规模、产业政策、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与国际贸易等五个维度反映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实。结果显示:在产业规模上,近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部分领域已居世界前列;在产业政策上,我国通过产业规划、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手段有效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产业布局上,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呈现“东强西弱”和产业集群两大趋势;在产业结构上,大型企业和内资企业是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体;在国际贸易上,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但出口创汇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根据要素禀赋状况,对制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指出投入制约,技术制约,制度制约,市场制约和产业链制约是制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实进行实证分析。论文建立了以产业竞争力、产业带动力、产业创新力、产业发展力、产业碳减力为一级指标,包涵16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2013年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目前中国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劣情况依次排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选取2009-2013年中国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数据,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进行动态评价,结果显示,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生物产业发展态势最好,其次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发展态势一般,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较差。提出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选择及保障机制。论文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选择:在发展前提上,应当处理好四个关系;在产业培育上,选择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在发展动力上,选择政府机制与市场作用共同推进;在集聚模式上,选择外源型与内源型共同发展;在发展布局上,选择总体非均衡与局部均衡发展。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保障机制:构建和完善产业政策保障体系,明确和优化区域空间产业体系,培育和建设有效的市场供求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构建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韩学键[6](2012)在《弘扬大庆精神 推动科学发展 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而努力奋斗》文中指出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过去的五年,是大庆建设史上又一个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受益最多、创业创新成效最好的时期。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积极投身"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圆满完成市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开辟了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崭新局面
常志刚[7](2011)在《大庆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文中提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为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构建“自主创新型国家”、坚持走独立自主发展道路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大庆高新区是国务院1992年11月批准设立的第二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是国内唯一依托石油和石化产业而建立的高新区,现已成为大庆市最活跃的经济增长点。目前,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还不够健全,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本文首先说明了高新区自主创新的背景,指出了论文研究的意义,阐述了国内外高新区自主创新研究的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并介绍了创新、自主创新及其相关理论。介绍了大庆高新区及自主创新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依据自主创新的理念和基本原则,从产业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创新创业环境、国际化水平四个层面构建了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工业增加值、万元GDP能耗等22个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然后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该评价模式具有客观合理性。最后,借鉴国内外有代表性高新区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庆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旨在为大庆高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理论指导,以促进其更快、更好发展。
李丽云,张辉,王秀峰[8](2011)在《黑龙江科技加速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文中指出当前,在科技资源大省黑龙江,“科技关注度”越来越高,《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科技内容的论述所占据的篇幅越来越重;当地主要领导亲临视察科技工作的次数越来越多;科技管理部门被赋予的使命也越来越艰巨,在黑龙江省建设的“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部署中,黑龙江?
陈兴平,陈岩峰[9](2011)在《大庆:“十一五”完美收官 “大招商”精彩纷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份优异的答卷 ——大庆市2010年招商引资综述 这是一组漂亮的数字,这是一份优异的答卷:2010年,大庆市共引进项目526个,实际到位资金188.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2个,同比增加8个,增幅达14.8%,完成全年任务的207%,创历年之最。新增服务外包企业
徐伟[10](2009)在《包头国家稀土高新区发展与优势产业选择研究》文中提出全球经济态势下,信息化和创新推动制造业走向“微笑曲线”两端,现代服务业和知识产业成为价值链的高端产业。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即为高新引进、高端发展、集群提升、优势集聚、品牌带动。本研究选取了区域经济的一个鲜活有生命力的细胞体——国家高新区为研究对象,国家高新区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引领了区域产业发展的方向。高新区作为以所处经济区域为地域依托,以区域内资源、资金、技术、组织结构和管理等经济发展要素为内质的空间集合体,其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要素即为优势产业的选择。高新区优势产业选择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高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由于对特殊经济区域的产业研究少之甚少,特别对资源型区域产业研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更为稀少,因而本研究以包头稀土高新区为佐证,梳理了国内外高新区发展状况、经验、特点及存在问题;构建了高新区发展与优势产业选择的五大理论基础;进行包头稀土高新区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提出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产业集群化,阐明了产业集群与高新区的耦合关系,理清包头稀土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基本思路;确定了包头稀土高新区优势产业选择方法与横向维度分析模型,明确了包头稀土高新区优势产业及产业发展方向,提出包头稀土高新区优势产业培育措施;对包头稀土高新区可持续发展提出具体对策与建议。本研究申请为包头市科技局课题项目编号:2008R2002-6-11,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1、以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视角,解析包头稀土高新区发展与优势产业选择,将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有机结合,判明包头稀土高新区发展定位问题,为制定符合资源优势的发展战略提供依据。2、阐明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发展的作用机理,提出高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是通过政府推动作用,进行资源倾斜配置,培育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集群达到不平衡增长,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设计优势产业选择横向维度分析模型,得出包头稀土高新区优势产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及装备制造业。同时验证了分析模型所确定的分析结果与当前包头市产业发展取向是一致的,证明此分析模型是有效的。
二、大庆高新区五大战略推动新跨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庆高新区五大战略推动新跨越(论文提纲范文)
(1)大庆新材料产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新材料产业特征 |
(一) 新材料概念和产业特点 |
(二) 行业特征 |
1、国际新材料产业特征 |
2、国内新材料产业特征 |
三、大庆市新材料产业现状分析 |
(一) 行业规模 |
(二) 产业结构 |
(三) 企业现状 |
(四) 产业成长制约因素 |
1、产业聚集度低 |
2、产品结构不合理 |
3、技术转化能力弱 |
4、政府重视力度不足 |
5、新材料人才缺失 |
四、大庆市新材料产业重点领域选择 |
(一) 电子信息材料 |
(二) 功能材料 |
(三) 合金材料 |
(四) 涂布材料 |
五、大庆市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策略 |
(一) 制定科学的新材料发展规划 |
(二) 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基地建设 |
(三) 加速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新材料企业 |
(四)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
(五) 加强和大集团大公司合作 |
(六) 提高新材料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七) 推进新材料建设绿色、低成本化发展 |
六、结语 |
(2)时代变迁与大庆精神演进 ——唯物史观视域的大庆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根据 |
二、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清理与总结 |
三、本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之处 |
五、论文研究难点 |
注释 |
第二章 大庆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
一、唯物史观释义 |
(一)唯物史观在历史问题中面临的挑战 |
(二)当代中国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把握 |
二、大庆精神诞生的历史方位 |
(一)社会历史发展三形态,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未来理想社会 |
(二)人的历史发展三阶段,人的依赖-物的依赖-自由个性 |
(三)社会心理三大样态,权力本位-金钱本位-能力本位 |
(四)资源配置三大模式,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 |
三、大庆精神的内在逻辑结构 |
(一)认识世界与认识人自己 |
(二)改造世界与改变人自身 |
(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认识人和改变人 |
(四)在做人与做事的统一中理解和把握大庆精神 |
四、大庆精神的时代发展 |
(一)大庆精神的一脉相承特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二)大庆精神的与时俱进特征,自强不息、开拓创新 |
(三)大庆精神的返本开新特征,自主创新、永不停息 |
(四)大庆精神的顶天立地特征,为国分忧、为民造福 |
注释 |
第三章 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
一、大庆精神的基本内涵 |
(一)基本内涵中的爱国精神 |
(二)基本内涵中的创业精神 |
(三)基本内涵中的求实精神 |
(四)基本内涵中的奉献精神 |
二、大庆精神的理性实践 |
(一)客观制约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博弈 |
(二)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关系 |
(三)科学发展观与大庆精神 |
(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大庆的二次创业 |
(五)国有企业的历史责任 |
三、大庆精神创新的基本路径 |
(一)大庆精神与企业文化相结合 |
(二)大庆精神与城市文化相结合 |
(三)大庆精神与人生境界相结合 |
注释 |
第四章 大庆精神的时代变迁与当代价值 |
一、大庆精神的时代变迁 |
(一)大庆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
(二)大庆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拓展 |
二、大庆精神的当代价值 |
(一)大庆精神的政治价值 |
(二)大庆精神的经济价值 |
(三)大庆精神的文化价值 |
(四)大庆精神的社会价值 |
(五)大庆精神的人的价值 |
(六)大庆精神的管理价值 |
三、大庆精神的表现形式 |
(一)铁人的奋斗精神是革命加拼命 |
(二)三老四严的科学精神是实干加巧干 |
(三)创业、创新与创效的精神 |
(四)大庆精神在企业文化与城市精神中的作用 |
注释 |
第五章 大庆精神的社会功能与主要社会功能整合 |
一、大庆精神的社会功能 |
(一)大庆精神的凝聚功能 |
(二)大庆精神的激励功能 |
(三)大庆精神的引导功能 |
(四)大庆精神的示范功能 |
(五)大庆精神的升华功能 |
二、大庆精神的主要社会功能整合 |
(一)整合凝聚有序发展的必要性 |
(二)加强整合与凝聚的关键是思维方式转变 |
(三)增强整合力和凝聚力的现实路径 |
注释 |
第六章 大庆精神的当代诠释 |
一、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
(一)反对教条主义和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 |
(二)科学认识意识形态领域中的规律 |
(三)自觉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创新能力 |
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一)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意义的认识 |
(二)勇于和善于回答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
三、新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回顾与反思 |
(一)新时期民族精神的整合与凝聚 |
(二)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 |
(三)在以人为本理念引领下发展和创新大庆精神 |
注释 |
结论 在时代变迁与文化转型中重塑大庆精神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3)《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要旨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翻译文本描述 |
一、《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前三篇的主要内容 |
二、文本性质及翻译特点 |
第三章 翻译过程 |
一、译前准备 |
(一) 相关资料的搜集 |
(二) 翻译辅助工具的准备和术语表的制定 |
(三) 翻译计划的制定 |
二、翻译过程简述 |
三、译后事项 |
注释 |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
一、词汇层面的翻译 |
(一) 比喻意义词汇的翻译 |
(二) 地方特色专业术语的翻译 |
(三) 四字格词语的翻译 |
二、句法层面的翻译 |
(一) 直译与意译 |
(二) 加译 |
(三) 排比句式 |
三、语篇方面的翻译 |
注释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一、翻译心得 |
二、翻译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
三、尚待解决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
四、对未来的展望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翻译原文文本及译文文本 |
附录2: 相关术语表 |
附录3: 所使用的翻译辅助工具列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弘扬大庆精神 激发内生动力 奋力开创大庆转型发展全面振兴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大庆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基本总结 |
(一)积极应对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挑战,坚持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发展基本面稳中向好。 |
(二)紧紧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矛盾,坚持引企业、上项目、优环境,多元产业支撑体系加快培育。 |
(三)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保基本、兜底线、解急需,城乡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
(四)大胆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和观念束缚,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城市和经济活力不断释放。 |
(五)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坚持班子团结、地企同心、干群合力,依法治市和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着。 |
(六)从严从实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守纪律讲规矩、转作风促廉政,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逐步形成。 |
二、今后五年的形势任务和奋斗目标 |
———经济实力实现新跃升,这是核心任务。 |
———地企合作拓展新空间,这是基本方针。 |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果,这是持久动能。 |
———发展环境构筑新优势,这是重要保障。 |
———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这是显着标志。 |
———文化建设谱写新篇章,这是有利条件。 |
———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这是根本归宿。 |
———从严治党得到新加强,这是坚强保证。 |
三、坚定不移向经济建设中心聚焦发力 |
构建多元产业体系。 |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
狠抓产业项目建设。 |
四、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创业创新 |
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束缚。 |
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
优化环境搞活民营经济。 |
五、加快建设现代宜居的新兴工业城市 |
突出规划引领。 |
完善基础配套。 |
加强规范管理。 |
优化生态环境。 |
六、大力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繁荣 |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
七、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 |
打赢脱贫攻坚战。 |
提升社会事业水平。 |
办好惠民利民实事。 |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八、扎实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
推进民主政治。 |
推进依法治市。 |
推进平安建设。 |
九、坚决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 |
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
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
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
十、与时俱进赋予大庆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
(5)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与路径选择研究 ——基于全球经济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相关概念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5.1 论文主要内容 |
1.5.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理论依据 |
2.1 产业选择与评价理论 |
2.1.1 产业创新理论 |
2.1.2 产业竞争理论 |
2.1.3 发展潜力理论 |
2.1.4 产业相关理论 |
2.2 产业发展与演进理论 |
2.2.1 新型发展理论 |
2.2.2 不平衡发展理论 |
2.2.3 产业保护理论 |
2.3 市场竞争与政府干预 |
2.3.1 市场竞争 |
2.3.2 政府干预 |
第3章 发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与借鉴 |
3.1 发达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
3.2 发达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与主要举措 |
3.2.1 英国的“高价值制造” |
3.2.2 美国的“再工业化” |
3.2.3 德国的“工业 4.0” |
3.2.4 日本的“新成长战略” |
3.3 发达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示 |
第4章 新兴经济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与借鉴 |
4.1 新兴经济体战略性新兴产业 |
4.2 新兴经济体产业发展战略与主要举措 |
4.2.1 印度的信息产业 |
4.2.2 俄罗斯的“新型工业化” |
4.2.3 巴西的新能源产业 |
4.2.4 韩国的“未来增长动力落实计划” |
4.3 新兴经济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示 |
第5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实分析 |
5.1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背景 |
5.1.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 |
5.1.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 |
5.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 |
5.2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5.2.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
5.2.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对的挑战 |
5.3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
5.3.1 产业规模 |
5.3.2 产业政策 |
5.3.3 产业布局 |
5.3.4 产业结构 |
5.3.5 国际贸易 |
5.4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
5.4.1 投入制约 |
5.4.2 技术制约 |
5.4.3 制度制约 |
5.4.4 市场制约 |
5.4.5 产业链制约 |
第6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体系构建 |
6.1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内容 |
6.2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
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6.2.2 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
6.2.3 指标准则层及其细分 |
6.2.4 指标解释 |
6.3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框架 |
6.3.1 评价方法选择 |
6.3.2 模型设计思路 |
6.3.3 确定指标权重 |
第7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 |
7.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7.1.1 数据来源 |
7.1.2 数据处理 |
7.2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评价 |
7.2.1 产业竞争力评价 |
7.2.2 产业带动力评价 |
7.2.3 技术创新力评价 |
7.2.4 产业发展力评价 |
7.2.5 产业碳减力评价 |
7.3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综合评价 |
7.4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态评价 |
第8章 中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选择 |
8.1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
8.1.1 在发展前提上,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
8.1.2 在产业培育上,选择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 |
8.1.3 在发展动力上,选择政府机制与市场作用共同推进 |
8.1.4 在集聚模式上,选择外源型与内源型共同发展 |
8.1.5 在发展布局上,选择总体非均衡与局部均衡发展 |
8.2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保障机制 |
8.2.1 构建和完善产业政策保障体系 |
8.2.2 明确和优化区域空间产业体系 |
8.2.3 培育建设有效的市场供求体系 |
8.2.4 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
8.2.5 构建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弘扬大庆精神 推动科学发展 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而努力奋斗(论文提纲范文)
一、过去五年的主要工作 |
二、今后发展的蓝图规划 |
三、今年推进的重点任务 |
(一)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在打牢产业基础上下功夫。 |
(二) 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 在建设美丽家园上下功夫。 |
(三)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构建和谐社会上下功夫。 |
(四)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建设文化强市上下功夫。 |
(五) 激发创新发展动力,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下功夫。 |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
(一)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树立与时俱进的时 |
(二)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 |
(三) 加强工作作风建设, 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四)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凝聚强大发展合力。 |
(五)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 |
(7)大庆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基本理论概述 |
2.1 创新及自主创新理论 |
2.1.1 创新理论发展 |
2.1.2 自主创新理论 |
2.2 高新区理论概论 |
2.2.1 高新区涵义 |
2.2.2 高新区的功能 |
2.3 高新区自主创新理论 |
2.3.1 高新区自主创新理论的发展 |
2.3.2 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的构成因素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庆高新区自主创新现状分析 |
3.1 大庆高新区概况 |
3.2 大庆高新区自主创新发展成果 |
3.2.1 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
3.2.2 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 |
3.2.3 对外合作和利用国际资源能力显着提升 |
3.2.4 配套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
3.2.5 自主创新制度和政策支持体系日趋健全 |
3.3 大庆高新区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
3.3.1 自主创新环境仍不完善 |
3.3.2 创新主体活力不足 |
3.3.3 自主创新资金融资市场薄弱 |
3.3.4 信息交流平台建设迟缓 |
3.3.5 整个社会缺乏积极进取的创新文化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庆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 |
4.1 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构成因素 |
4.2 大庆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选取指标的原则 |
4.2.2 指标体系的构成 |
4.2.3 评价指标解释 |
4.3 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1 评价方法的确定 |
4.3.2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
4.4 大庆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分析 |
4.4.1 具体指标分析 |
4.4.2 大庆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庆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 |
5.1 坚持市场导向,加快经济体制转变 |
5.2 完善大庆高新区自主创新体系 |
5.2.1 突出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
5.2.2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
5.2.3 创新人才开发和引进战略,加强智力支持 |
5.2.4 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法规体系,改善投资环境 |
5.2.5 促进投融资体制创新,拓宽投融资渠道 |
5.2.6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满足创新公共服务需求 |
5.3 构建“一体两翼”新型官产学研自主创新运行机制 |
5.3.1 新型官产学研运行机制的构成 |
5.3.2 推行官产学研运行新模式 |
5.3.3 重点引进和建设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 |
5.4 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
5.5 倡导自主创新精神,建设自主创新文化环境 |
5.5.1 创新工作思路,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 |
5.5.2 总结先进经验,做好推广工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包头国家稀土高新区发展与优势产业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高新区发展概况及研究进展 |
1.2.1 世界高新区发展状况 |
1.2.2 国内高新区发展状况 |
1.2.3 国内外关于高新区的研究状况 |
1.3 研究路径与分析框架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课题分析框架 |
2 研究依据与理论 |
2.1 依据 |
2.2 理论基础 |
2.2.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2.2 新经济地理理论 |
2.2.3 集聚理论(Agglomeration Theory) |
2.2.4 优势理论 |
2.2.5 产业选择理论 |
2.3 概念界定 |
2.3.1 高新技术概念 |
2.3.2 高新技术产业概念 |
2.3.3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 |
2.3.4 产业集群概念 |
2.3.5 优势产业概念 |
3 包头稀土高新区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包头地区稀土资源优势 |
3.1.1 稀土矿产资源和储量 |
3.1.2 世界稀土生产情况 |
3.1.3 世界稀土应用及市场 |
3.1.4 包头稀土资源及应用 |
3.2 包头稀土高新区基本概况 |
3.2.1 包头稀土高新区发展阶段 |
3.2.2 包头稀土高新区经济发展状况 |
3.2.3 包头稀土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 |
3.2.4 包头稀土高新区政策、融资环境 |
3.2.5 包头稀土高新区技术、人力资源环境 |
3.3 包头稀土高新区发展的SWOT 分析 |
3.3.1 包头稀土高新区发展优势因素分析 |
3.3.2 包头稀土高新区发展劣势因素分析 |
3.3.3 包头稀土高新区发展的机遇 |
3.3.4 包头稀土高新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
4 包头稀土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路径 |
4.1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基本思想及系统 |
4.2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动力因素分析 |
4.2.1 政策维度——高新区发展的初始动力 |
4.2.2 区位维度——高新区发展的基本动力 |
4.2.3 技术维度——高新区发展的提升力 |
4.2.4 集聚维度——构筑空间结构和经济体系的重要驱动力 |
4.2.5 文化维度——高新区发展的整合力 |
4.2.6 网络维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 |
4.3 高新区可持续发展途径——产业集群化 |
4.3.1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
4.3.2 产业集群发展阶段特征分析 |
4.3.3 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发展的耦合机理 |
4.4 包头稀土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基本思路 |
4.4.1 政策体系建设 |
4.4.2 产业布局建设 |
4.4.3 投融资服务建设 |
4.4.4 人才储备建设 |
5 包头稀土高新区优势产业选择 |
5.1 高新区优势产业选择的意义 |
5.2 优势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
5.2.1 优势产业的内涵 |
5.2.2 优势产业特征 |
5.3 优势产业形成的动力机制 |
5.3.1 内向驱动机制 |
5.3.2 外向驱动机制 |
5.4 包头稀土高新区优势产业选择方法与分析模型 |
5.4.1 优势产业选择方法 |
5.4.2 实证研究 |
5.4.3 发展壮大现有优势产业 |
5.4.4 培育发展新的优势产业 |
5.5 包头稀土高新区优势产业的培育 |
5.5.1 优势产业选择面临的现实约束因素 |
5.5.2 包头稀土高新区优势产业的培育措施 |
6 包头稀土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包头稀土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要素分析 |
6.1.1 包头稀土高新区经济实力比较 |
6.1.2 包头稀土高新区经济效益与经济外向型比较 |
6.1.3 包头稀土高新区的发展空间 |
6.1.4 包头稀土高新区人力资源、创新能力比较 |
6.2 包头稀土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6.2.1 产业政策引导,扩宽国际化路径 |
6.2.2 提高资源利用能力,拓展新优势 |
6.2.3 由企业扎堆向集群转变,创新产业结构 |
6.2.4 利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
6.2.5 引入高端要素,完善产学研互动合作网络 |
6.2.6 加强资本化的有效运作 |
6.2.7 营建核心竞争力支撑体系 |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大庆高新区五大战略推动新跨越(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庆新材料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 范英. 经济界, 2018(04)
- [2]时代变迁与大庆精神演进 ——唯物史观视域的大庆精神[D]. 刘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5)
- [3]《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马丹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7(07)
- [4]弘扬大庆精神 激发内生动力 奋力开创大庆转型发展全面振兴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大庆市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 赵铭. 大庆社会科学, 2017(01)
- [5]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评价与路径选择研究 ——基于全球经济视角[D]. 曹江宁. 河北大学, 2015(02)
- [6]弘扬大庆精神 推动科学发展 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而努力奋斗[J]. 韩学键. 大庆社会科学, 2012(01)
- [7]大庆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D]. 常志刚. 东北石油大学, 2011(01)
- [8]黑龙江科技加速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N]. 李丽云,张辉,王秀峰. 科技日报, 2011
- [9]大庆:“十一五”完美收官 “大招商”精彩纷呈[N]. 陈兴平,陈岩峰. 黑龙江经济报, 2011
- [10]包头国家稀土高新区发展与优势产业选择研究[D]. 徐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