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成功引进台资的考察与启示

昆山市成功引进台资的考察与启示

一、昆山市成功引进台资的调查及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正(Kuo-Cheng Lee)[1](2021)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文中认为“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是中国大陆吸引台湾青年赴陆“创业、就业、实习”以实践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旨趣为探讨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示范点)的政策执行上是否能体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精神,扩大吸引台青西进;促进台青融入中国大陆经济、社会生活;并进一步对台湾青年的政治偏好产生影响。本文实地访查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共20处国台办授牌之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就业基地(示范点),透过访谈前述青创基地之营运管理团队和进驻基地之台籍青年,分析中国大陆各地方政府政策落实状况,以及分析个别青创基地或不同区域的两岸青创实践工作成果。本文另以电子问卷形式调查于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实习、就业、创业之台籍青年对中国大陆市场环境、社会生活的观感以及其政治态度。研究发现:(1)北京、上海、江苏地区两岸青创基地吸引台湾青年进驻创业、就业、实习的人数极少。多数基地营运出现困境,除零星具持续发展潜力的案例外,前述地区之两岸青创基地已出现退场、低度运作甚至与进驻台青发生纠纷等现象。(2)两岸青创基地政策及惠台措施并非台青西进发展的主要考虑因素,影响台青西进与否的主要因素为中国大陆经济与市场潜力。(3)两岸青创基地对台青的社会融合影响、政治偏好影响尚不显着。本文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说明本文架构、第二章建立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架构与实践分析指标,据此设定两岸青创基地之理想政策目标,以及政策执行力评估指标。第三章分类评述两岸青创基地的营运现况以及落实政策目标的程度。第四章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探讨两岸青创基地对台湾青年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影响。第五章总结两岸青创基地的发展与挑战、两岸青创基地对台湾青年的影响程度,以及政策展望。

叶志鹏[2](2020)在《城市产业治理能力与区域产业发展——基于江苏昆山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诸如昆山和东莞等一众"天赋平庸"的县市从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跃升成为区域产业发展中的佼佼者。为什么"穷县"能够逆袭?作者通过引入地方政府发展能力异质性视角,重点探析城市产业治理能力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因果机制。作者界定了城市产业治理能力的三要素:政策供给与获取能力,稀缺资源集聚能力,以及项目运作能力。在实证部分,基于江苏昆山的实地调研和地方官员访谈数据,采用单案例研究策略和过程追踪法,作者剖析了昆山政府的产业治理能力之三要素在产业发展的各阶段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1)突出的城市产业治理能力,是地方政府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地方制度变量;(2)产业治理能力分别通过要素价格效应和发展权限效应两条因果机制作用于区域产业发展。本研究有助于揭示产业发展的地方制度基础,拓宽地方政府行为的发展能力视角研究,并将产业治理纳入中国城市治理的研究议程。

李晓[3](2020)在《区(县)政府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烟台市牟平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地方政府为抢占要素资源竞争激烈。为了更好地吸引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资源要素,采取各种优惠政策,通过土地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有利环境条件,以吸引投资。招商引资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就业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地方政府为经济的转型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努力。为推动经济发展,招商引资活动中政府职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发挥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公共服务,从而为招商引资活动提供更多的保障。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能否发挥其作用已成为投资成败的关键。综上,本文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基于当下已有的研究和相关理论,以烟台市牟平区为例,介绍了当下招商引资现状、环境条件,主要采取的措施及所取得的成效。近年来,牟平区政府为了更好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优化政府部门职能,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的相关政策,并积极引入招商引资新模式,从而推动了地区经济和产业项目的发展,提高了地区就业水平。但在具体的招商引资过程中,牟平区政府在政府职能作用,工业园区规划,硬件基础设施情况,政策环境以及招商引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及其原因的深入剖析,借鉴国内地方区政府先进的招商引资经验,得到相应的经验启示,在此基础上,针对牟平区政府的招商引资问题,基于政府职能转换,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环境的优化以及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推动烟台市牟平区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参考,也为其他区(县)政府的招商引资工作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陈玲[4](2019)在《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务服务研究》文中指出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的30多年里,作为两岸政治经贸的重要桥梁,对两岸的政治经济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福州市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台资企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相对聚集的区域之一,必然要主动参与产业国际和国内竞争格局的变革。面对新形势,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压力逐渐增大,亟需政府及社会有关方面作出努力,助推台资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从概念和基本理论入手,介绍了市场失灵理论和公共服务理论,并用这些理论简单分析了福州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其次,通过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历程和我国政府职能的演变历程,明确政府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应发挥的积极作用。接着,分析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及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目前,福州市政府主要在助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机制、政策执行、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引导等方面存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职能部门之间配合力度不强,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政务服务创新力度不够等因素所致。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借鉴新加坡、中国香港、昆山市、东莞市、苏州市等国(境)内外的企业转型升级中政务服务经验的基础上,认为主要应该从政府宏观引导、改善金融服务、优化企业创新发展模式、抓好服务平台建设、转变政府工作作风等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为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政务服务优化提出建议。希望这些建议能够不断优化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务服务,促进福州市台资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吴昊[5](2016)在《昆山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昆山市将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电子商务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被昆山政府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如何发挥好政府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成为昆山政府面临的一个全新和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梳理大量文献,对电子商务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论述政府干预经济理论和产业政策理论,初步明确了政府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研究分析深圳、杭州、义乌和苏州等城市的政府在干预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的举措,并研究得出电子商务发达城市政府的作用启示,分别是建立协调机制、注重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的融合、统筹发展电子商务全产业链和发挥好资金的导向作用等。论文介绍了昆山市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昆山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并利用SWOT分析法对昆山市电子商务产业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对昆山政府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作用发挥情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昆山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情况,通过调研分析出昆山政府尚未建立统筹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没有制定电子商务商务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对电子商务诚信问题监管不力等问题,并通过设计和向电子商务企业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到昆山市现行电子商务扶持政策与企业需求的偏差,得出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要实行不同扶持政策。论文结合昆山市电子商务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实际,提出了优化昆山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政府作用的对策,包括在机制保障、政策引导、公共服务和市场规范等。

杨异[6](2014)在《台商直接投资对大陆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经过近三十年的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国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对外投资地,截至2013年底,大陆累计实际使用台资达591.3亿美元,占实际吸收FDI总额的4.2%,台商投资构成大陆引进吸收FDI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10年6月两岸ECFA签订以来,进一步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是推动两岸经济关系持续发展的重大政策课题。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意味着需要产业结构和合作领域及方式的调整,因此,对台商直接投资的特点及对大陆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对台商直接投资与大陆的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系分析,将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评价大陆利用台资的质量,为进一步深化两岸产业合作、促进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提供政策理论参考。本论文通过搜集大量客观数据,赴台资最密集地区昆山进行实地调研,并且参考台湾经济主管部门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台商对大陆投资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了台商投资在投资动机、产业分布、地区分布、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模型,通过对2002-2011年全国22个地区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检验台商直接投资是否对大陆的技术创新水平产生了正向的影响。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台商投资并未对大陆的技术创新产出产生显着的正向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当地的研发人员投入和研发资本投入。其中,研发人员投入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研发资本投入对三种专利申请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台商投资对大陆技术创新影响不显着的原因进行了定性分析,主要包括:台资企业多为加工制造业,自身的技术水平较低,在台湾当局政策阻碍下,台资企业的研发环节大多放在岛内;另一方面,部分内资企业吸收能力较弱,两岸之间的产业关联不强;再者,大陆地方政府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招商引资主要基于“短平快”的理念,忽视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等等。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笔者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进一步消除两岸之间经贸往来的政策阻碍;搭建两岸产业合作交流平台;转变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观念;提高内资企业产业配套能力;提高内资企业吸收能力。

秦龙[7](2013)在《昆山台资企业发展政策研究》文中指出政策是推动台资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特别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广东、浙江、江苏等台资企业集聚的东南沿海省份影响巨大。台资企业最集中的昆山,其经济占昆山GDP的50%、利用外资的60%、工业产值的70%、进出口的80%。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倒闭的台资企业已经超过100家。昆山台资企业发展政策研究能够为其政策完善提供理论和事实支持,对推动台资企业走出困境、昆山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对“台资企业”、“公共政策”等概念的内涵外延进行了界定,对昆山台资企业的规模、投资动机、特点及面临的发展困境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目前昆山地区台资企业发展政策,同时和国内其它台商投资密集地区如东莞、闽台等地对大陆台资企业的发展政策做横向比较,提炼出各地政策的可借鉴点。对处于转型时期的昆山台资企业的融资渠道、转型升级、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进行探讨。通过研究探讨,本文提出:如果要推动昆山台资企业更好发展,可以推行“深化昆台金融合作,促进更多台资银行落户昆山”、“强化金融监督机制"、“加快推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继续完善引才留才机制”、“腾笼换鸟策略”、“建立台资企业管理委员会”、“强化政府服务”等七点政策改善对策。发挥政策的规范、引导和推动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台资企业现有困难,促进台资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檀云坤[8](2012)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在两岸经贸乃至两岸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两岸经贸合作,农业为先、农业为重。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取得显着成效。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两岸经贸合作的密切发展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的全面实施,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化。作为区域农业合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未来的路要怎么走?目前,理论界对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闽台农业合作的研究不少,而对ECFA背景下两岸农业合作问题的研究还较少,特别是对海峡两岸农业领域的一体化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尚无明确定义;对两岸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也不少,但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来分析。笔者认为,海峡两岸农业区域合作是“一个中国之内的两个不同经济主体或两个单独关税区”之间的合作,鉴于海峡两岸关系的复杂性、特殊性,不能简单运用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和欧盟模式、东欧模式等国外经验或理论的推演,来寻找两岸农业区域合作问题的解决办法。为此,在论文前期研究中首创提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观点,并对其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在大陆和台湾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农业合作不断推进的基础上,以获取海峡两岸农业经济集聚效应、协调效应和互补效应、增进两岸农民福祉为宗旨,以降低两岸交易成本、促进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要素在两岸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目标,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加强政策协调,消除制度障碍,实现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的过程或状态。30多年来,两岸农业合作沿着“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的轨迹步步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但是,两岸农业在功能性一体化和制度性一体化方面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两岸农产品贸易虽然呈现较快增长态势,但仍然存在着双向流动不畅、贸易总额偏小等问题;两岸农产品贸易仍存在障碍,贸易成本仍然偏高。两岸农业产业合作虽然表现为不断升级态势,但仍存在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受限、农业技术溢出效益低、“双赢”效果有待提升等问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存在障碍,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两岸在农业经营管理、农民合作组织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了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的提高。如何消除贸易障碍,降低两岸农产品贸易成本;消除要素流动障碍,提高两岸农业生产要素流动的有利效应;缩小经营管理水平差距,提升两岸农业一体化水平,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因此,本研究从海峡两岸的实际出发,结合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践,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构建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理论分析框架,分析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分析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和目标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为推进两岸农业合作,乃至两岸经贸交往提供决策依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一,对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得出若干研究启示。第二,对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运用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产业分工和竞争优势、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非博弈合作和博弈合作理论,结合两岸农业合作发展的实践,对两岸农业合作的机理进行探讨,并建立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分析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通过对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发展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探讨两岸农业一体化的一般规律。第四,实证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通过对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天福集团、台湾农民创业园三种促进一体化类型的分析,验证两岸农业一体化的规律。第五,研究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重点分析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通过引力模型,以水果贸易为例,实证分析关税税率下降对两岸的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第六,研究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关键性问题,运用双对数回归模型,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和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两个维度,实证分析要素流动对两岸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两岸农业合作的有关数据,分析两岸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流动情况和流动障碍。第七,分析两岸农业一体化发展趋势;提出合作模式选择的4条原则,选择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合作模式。第八,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两岸农业协调机制、培育两岸农业物流产业、促进两岸要素双向流动、提升两岸农业合作实效、突出闽台区域先行先试等五方面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政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必然趋势。从实践角度来看,两岸农业合作是“分离→交流合作→携手→联手→整合→融合”逐步深化的过程。当前,两岸经贸往来日益频繁、ECFA的签署和实施,以及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为进一步深化两岸农业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两岸农业的比较优势,即两岸在农业发展阶段、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经营管理和农产品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两岸农业合作的基础和动力;合理两岸农业分工、合作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是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潜力所在。虽然,两岸农业合作还存在政治、经济、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增加了合作的成本,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的进一步深入,这些制约因素将逐步得到消除,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必将迎来一个全新阶段,实现其终极目标——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即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和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二)在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目标推进过程中,农产品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农业产业的分工往往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并依托一定的载体,或以某种形式呈现出来。两岸农产品物流推动、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集群发展等合作类型,对加快两岸农业一体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三)两岸农产品贸易问题主要是政治层面的问题,两岸的政策因素增加了农产品的贸易成本。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比较低,两岸贸易成本仍比较高。关税对两岸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不显着,农产品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贸易有较大的影响;两岸直航有效地促进了两岸的农产品贸易,但目前仍要绕经第三地转口进入大陆或台湾,导致运输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农产品流通不应有关税,应该是个物流的范畴。大陆方面可以在前期对台湾开放部分农产品的基础上,对台湾农产品全面开放,对台湾所有输入农产品在原产地的条件下实行“零关税”,促进两岸农产品的贸易,提高人民的福利指数。(四)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有利无害。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不但对台湾地区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农产品进口、劳均农业产值均没有显着影响,台湾当局所担心的“替代出口效应”、“逆进口效应”等引起的“贸易抑制效应”、岛内农业“空心化”问题与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且,拓展了台湾农业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台湾当局对台商赴大陆农业直接投资设限,是基于“选举政治”等政治因素的考量。(五)两岸农业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台资农业企业的示范性、带动性还不够,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省的农业GDP、农产品出口、劳均农业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均没有显着影响,可能是由于投资规模小、引进层次低、技术溢出效益低、产品内销化趋势明显和辐射范围窄等因素而致。今后工作中,要对两岸农业合作的重点和方向重新定位,促进对台引进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更加注重推广、更加注重实效、更加注重“双赢”,让广大农民能够分享对台合作的成果。(六)两岸农业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不畅通,两岸农业资源配置没有达到最优状态。最主要的障碍来自台湾当局对大陆农业投资和技术输出的限制和陆资赴台投资农业的限制;同时,台商对大陆农业直接投资中遇到的生产经营成本提高、金融支持不够、产品市场销售不畅、土地获取困难等各种要素流动障碍。(七)两岸农业合作在不同的阶段其合作模式和特点不同,政府在政策选择上要有利于资源优配、互利双赢、通过有效的管理与服务,促进合作模式的多元化。

沈军[9](2011)在《鞍山市台商投资软环境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鞍山市的外资投入逐年增多,其中台资占有的比重比较大且增速最快,因此台资作为鞍山主要的流入资金理应得到足够的认识和关注。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东北地区也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快发展时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台商投资东北地区,尤其是辽宁地区,将会呈现十分迅猛的态势。鞍山市作为东北第五大城市、辽宁第三大城市,东北地区重要的精品钢材基地、矿产品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及轻纺工业基地,同时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要想抓住难得的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而且必须坚持有的放矢、突出引资重点。在这种背景下,本文首先概述了台资企业在鞍山地区的总体情况,然后运用多因素评价法,针对鞍山市台商的投资软环境做了较为详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指出本地区在台商投资软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通过对江苏省昆山市吸引台商投资成功经验分析和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鞍山地区吸引台资要在注重区域营销,塑造区域形象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对完善鞍山市台商投资软环境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即:转变政务理念,营造“台商认鞍山”的良好氛围;发挥鞍山产业集群优势对台商直接投资的引致效应;强化政府在台资企业与本地企业配套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强化台商投资后管理与服务,提高台商投资的增量和存量;吸引台商投资与吸引人才相结合,打造优秀人文环境;健全对台工作机构,完善市县乡对台工作体系等等。笔者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对促进鞍山与台湾的经济合作,能够为鞍山地区经济发展进绵薄之力,也希望能够对其他地区营造良好的台商投资软环境提供借鉴。

张兴瑞[10](2011)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双面效应下中国县域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长三角地区全国百强县的实证》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从生产角度而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就表征为全球价值链分工逐步演变成为世界生产体系的主流方式。全球价值链不同环节附加值各不相同,本文将掌控全球价值链主导权、占据高附加值环节的地区和企业分别界定为先发地区和全球企业,反之称为后发地区和本地企业。后发地区和本地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以国际贸易为纽带的贸易性嵌入,二是以跨国投资为纽带的产业性嵌入。在利益最大化根本原则驱动下,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后发地区或本地企业存在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实施产业升级的动力,从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获得更大话语权,更多经济租,更高附加值。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启动,开始从封闭型经济体向开放性经济体转型。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进入快速深化通道,中国迅速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关键节点。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单元的县域---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县域--因而获得了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政治保障与历史机遇。部分县域通过承接大量外商投资或国际采购订单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成为其中的重要组织单元。但总体而言,由于快速发展时间较短,技术水平差距依然存在,中国包括东部沿海地区县域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仍归属于后发地区,区域内绝大部分企业为本地企业。对经济现实的深入跟踪考察发现:全球价值链分工对后发地区或本地企业具有双面效应,即经济增长效应与结构封锁效应。前者助推经济规模增长,后者阻碍获取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县域是中国最早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区,受益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经济增长效应实现了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并由此推动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基地,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关键力量。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产业规模相对较大、综合竞争能力相对较强的经济强县,典型代表是历年评选产生的“全国百强县”。而当这些经济强县试图进一步沿全球价值链向高端环节攀升,以改变其囿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困境时,则很可能遭遇到来自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为全球价值链中的先发地区)的阻击,这就是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结构封锁效应。本文尝试从微观理论模型建构、宏观计量实证、产业升级机制探索、县域案例剖析等角度探讨全球价值链分工双面效应下中国县域产业升级。主要结论有:(1)全球价值链分工双面效应存在性的理论证明: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本地企业借助经济增长直接效应可以实现生产销售规模的快速扩张;并可通过产业关联作用带动周边地区企业发展、就业上升、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增长间接效应。经济增长直接效应与经济增长间接效应共同构成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经济增长效应,对本地企业实现外延式发展有重大助益。一般模型和拓展模型的分析还显示:当本地企业技术增长到达某一临界值时,全球企业将对本地企业进行结构封锁,且封锁强度随本地企业技术水平的进一步增长而增强。全球企业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结构封锁将本地企业持续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以确保其自身在订单采购、产业投资、技术转移、价格谈判等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主导性,维持其对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的长期占位。这一结构封锁效应不利于本地企业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也不利于其产业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2)全球价值链分工双面效应理论模型对产业升级的方向性启示:经济全球化时代,本地企业要积极通过贸易性或产业性等渠道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以助推规模扩张,提升技术水平,实现规模经济。但当本地企业产业升级进入更高层次时,很可能遭受到来自全球企业的结构封锁。因此本地企业能不能突破结构封锁,是其能否切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核心环节、实现从本地企业向全球企业转型的关键。拓展到宏观区域层面,可行的建议是: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后,后发地区应积极发挥经济增长效应,努力突破结构封锁效应。(3)地方性产业集群与全球价值链的关系:一般模型还证明:地方性产业集群与全球化趋势并不相违,反而有利于经济增长间接效应的作用传导。因此,培育产业链更加完善,企业间联动更加紧密的地方性产业集群有利于后发地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获得更大发展空间。(4)基于长三角地区县域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双面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总体而言,在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初期,全球价值链分工对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无论其嵌入是主要通过贸易性嵌入还是通过产业性嵌入的方式实现。但随全球价值链分工嵌入深度的增加,经济增长效应会逐渐减弱。这一弱化现象在经济发展处于相对较高水平的长三角地区全国百强县表现尤为突出。长三角地区县域工业增加值率随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显现出较为明显的结构封锁效应;且产业性嵌入相对贸易性嵌入而言作用效果更为显着。而对比长三角地区全国百强县与长三角地区其它县域发现:经济水平越发达的县域,遭受结构封锁效应越显着,说明结构封锁效应启动是有触发基点的。(5)中国县域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一般方向与路径: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根本目标是提升中国县域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获取更高附加值。从全球价值链分工双面效应来理解,即是借助经济增长效应以实现经济规模快速扩大,突破结构封锁效应以抢占全球价值链高端。要达成这一目标,从全球价值链本身解读,主要有三种产业升级方向:一是节点内增值,即做精做强所处节点(环节),提升在全球价值链附加值分配中的比重;二是节点间攀升,即从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节点(环节)向高附加值节点(环节)攀升;三是价值链跃迁,即从全球价值链总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向总附加值较高的产业跃迁。(6)中国县域产业发展四大模式的产业升级方向及要点:中国县域产业发展按其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方式与深度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四种模式:外生增长型,外需导向型,内需导向型,内生增长型。前两类模式与全球价值链高度联动,其产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是国际需求与投资,即其产业发展主要为外生型;后两类模式则更注重产业发展的本土根植性与内需导向,即其产业发展主要为内生型。在全球价值链条件下,长三角地区全国百强县中的外生型县域应强化自主创新与品牌建设,努力突破结构封锁效应,促使区域内的重点龙头企业由本地企业向全球企业转型,以强化对全球价值链的掌控;内生型县域应积极依托其在国内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通过高端道路嵌入全球价值链以最大限度分享经济增长效应。(7)昆山模式与江阴模式的基本特征与产业升级关键路径:昆山模式为外生型县域的代表,是典型的外生增长型产业发展模式。基本特征是:高度嵌入全球价值链,龙头企业辐射作用强劲,产业分工高度专业化,产业布局高度集聚,候鸟经济特征显着。产业升级关键路径为:1)工艺升级,提升生产制造的价值链位势;2)功能升级,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深度融合;3)培育壮大本地企业,强化产业根植性;4)开拓内需市场,激发潜在需求。江阴模式为内生型县域的代表,是典型的内生增长型产业发展模式。基本特征是:强大的产业自生能力,明确的内需市场导向,开放的资本运作,高度集聚的产业布局,优秀的政治敏锐性。产业升级关键路径为:1)国内价值链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2)产品升级,提升价值创造能力;3)链条升级,培育新兴战略产业;4)传承与创新优秀企业家精神。

二、昆山市成功引进台资的调查及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昆山市成功引进台资的调查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回顾
        1.2.1 两岸关系研究的路径:以经促统
        1.2.2 对台工作的政策受众与场域:台青与两岸青创基地
        1.2.3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经济治略与社会融合理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设计
        1.4.1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4.3 研究方法
        1.4.4 章节安排
        1.4.5 研究流程
第二章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政策目标与理论建构
    2.1 分享经济机遇
        2.1.1 以经促统
        2.1.2 对台工作配合发展中国大陆经济
    2.2 深化经济社会融合与促进政治认同
        2.2.1 化敌为友与社会整合
        2.2.2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观与实践
        2.2.3 从融合到认同
        2.2.4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理论架构与两岸青创基地三阶段政策目标
    2.3 两岸青创基地政策执行与政策影响评估指标建构
        2.3.1 两岸青创基地分类
        2.3.2 政策执行力1:营运理念
        2.3.3 政策执行力2:台湾青年进驻状况
        2.3.4 台青意向先期调查结果
        2.3.5 台青问卷调查指标
        2.3.6 “分享机遇”评估指标:台青发展状况
        2.3.7 “社会融合”评估指标
        2.3.8 “政治偏好转变”评估指标
第三章 两岸青创基地运作现况
    3.1 两岸青创基地分布
    3.2 台青进驻状况
    3.3 两岸青创基地类型与发展现况
        3.3.1 天使型两岸青创基地
        3.3.2 企业型两岸青创基地
        3.3.3 园区型两岸青创基地
        3.3.4 空间型两岸青创基地
        3.3.5 实验型两岸青创基地
    3.4 小结:两岸青创基地的营运挑战与转型
        3.4.1 分享机遇效果衰退:两岸青创基地招募台青成果进入高原期
        3.4.2 营运模式具经济吸引、社会融合发展潜力案例
        3.4.3 其他两岸青创基地的转型
        3.4.4 青创基地营运困难,但26条对台措施政策补助门坎过高
第四章 两岸青创基地的融合发展作用:台青意向调查
    4.1 受访者基本数据
        4.1.1 两岸青创基地是否真的接触到台湾青年世代?
    4.2 两岸青创基地对台青融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影响
        4.2.1 台青赴陆发展理由
        4.2.2 发展阶段
        4.2.3 创业挑战
        4.2.4 是否准备撤离大陆市场?
    4.3 两岸青创基地与台青对中国大陆社会的态度
        4.3.1 归属认知
        4.3.2 他我之隔
        4.3.3 对31 条与26 条对台措施的观感
        4.3.4 最不适应中国大陆的主要因素
    4.4 两岸青创基地与台青的政治态度
        4.4.1 统独观点
        4.4.2 国族认同
        4.4.3 投票行为与政党偏好
        4.4.4 厘清影响台青政治态度的主要因素
    4.5 小结
        4.5.1 两岸青创基地接触到更多长期在陆的“资深台青”
        4.5.2 市场前景是台青赴陆发展的主要考虑
        4.5.3 创业台青发展阶段与主要挑战
        4.5.4 两岸青创基地吸纳人文、艺术设计领域的基层就业台青
        4.5.5 台青发展挑战与回流与否与中国大陆景气较为相关
        4.5.6 两岸青创基地不是影响台青政治态度的主要因素
第五章 结论:两岸青创基地对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理论化与实践的启示
    5.1 经济劝诱
    5.2 社会融合
    5.3 政治偏好转化
    5.4 后新冠肺炎时期台青的迁徙与两岸青创基地政策的可持续性
        5.4.1 大陆仍具吸引力,但吸引、融合台青相关政策配套需更细致
        5.4.2 强化“青创基地经理人”、“台湾媒介团体”的角色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访谈清单汇总表
    附录2:两岸青创基地经营团队问卷
    附录3:两岸青创基地台湾青年问卷
致谢

(2)城市产业治理能力与区域产业发展——基于江苏昆山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理论与方法
    (一)地方政府行为研究的两类视角
    (二)城市产业治理能力的理论建构
    (三)研究设计
三、区域竞争下的昆山“逆袭之路”
    (一)工业化起步阶段(1978—1988年)
    (二)产业规模扩张阶段(1988—2006年)
    (三)产业转型升级阶段(2006—2017年)
四、因果机制的归纳提炼
五、昆山案例的理论价值
    (一)竞争性解释的讨论
    (二)城市产业治理能力的背后
六、总结性评述

(3)区(县)政府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烟台市牟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招商引资的涵义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产业链理论
    2.3 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作用
    2.4 新常态背景下政府招商引资工作要求
        2.4.1 经济环境变化对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的要求
        2.4.2 宏观政策变化对政府招商引资工作的要求
第3章 烟台市牟平区政府招商引资现状
    3.1 牟平区基本情况
    3.2 牟平区招商引资主要环境条件
    3.3 牟平区政府招商引资采取的主要措施
        3.3.1 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
        3.3.2 优化政府部门职能
        3.3.3 改善招商引资环境
        3.3.4 完善招商引资相关政策
        3.3.5 积极引入招商引资新模式
    3.4 牟平区政府招商引资取得的成效
        3.4.1 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3.4.2 促进产业项目发展
        3.4.3 提高地区就业水平
第4章 烟台市牟平区政府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牟平区政府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职能发挥不到位
        4.1.2 工业园区规划不合理
        4.1.3 硬件基础设施不完善
        4.1.4 政策、资源环境有待优化
        4.1.5 招商引资队伍建设薄弱
    4.2 牟平区政府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政府职能定位缺乏精准性
        4.2.2 政绩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
        4.2.3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水平有限
        4.2.4 政策、资源引入缺乏充分性
        4.2.5 招商引资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够
第5章 国内地方区政府招商引资经验借鉴
    5.1 苏州市吴中区经验做法
    5.2 温州市龙湾区经验做法
    5.3 青岛市城阳区经验做法
    5.4 苏州“昆山模式”经验做法
    5.5 经验启示
        5.5.1 充分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
        5.5.2 转变工作观念,找准政府角色定位
        5.5.3 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5.5.4 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5.5.5 借助信息化手段,布局全球投资推广网络
第6章 烟台市牟平区政府招商引资工作完善的对策建议
    6.1 科学、精准转换政府职能
        6.1.1 转换政府管理与服务理念
        6.1.2 强化政府的服务和监管职能
    6.2 完善政绩考核机制
        6.2.1 引入绿色招商引资绩效考核机制
        6.2.2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标准
    6.3 加大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6.3.1 做好园区规划管理
        6.3.2 提高工业用地科学合理性
    6.4 优化政策、制度软环境
        6.4.1 推进牟平区营商环境制度化
        6.4.2 执行好地方营商环境规则制度
    6.5 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发挥地区企业家作用
        6.5.1 引入和培养招商引资相关专业人才
        6.5.2 充分利用中介招商模式
        6.5.3 依托企业家打开招商引资新格局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阋及答辩情况表

(4)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务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台资企业
        2.1.2 企业转型升级
        2.1.3 政府职能
        2.1.4 政务服务
    2.2 本研究的基础理论
        2.2.1 市场失灵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3 福州市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及政务服务的现状
    3.1 福州市台资企业综述
        3.1.1 福州市台资企业的发展情况
        3.1.2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分析
        3.1.3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
        3.1.4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3.2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政务服务的现状
        3.2.1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政务服务的发展历程
        3.2.2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政务服务的主要成效
4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政务服务的调查与分析
    4.1 问卷调查情况
        4.1.1 调查的方式
        4.1.2 问卷调查设计
        4.1.3 问卷调查分析
    4.2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政务服务存在的不足
        4.2.1 助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服务机制较单一
        4.2.2 助推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执行尚不到位
        4.2.3 公共服务平台有待完善
        4.2.4 对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组织引导缺乏
    4.3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政务服务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4.3.1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政务服务存在不足的外部原因
        4.3.2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政务服务存在不足的内部原因
5 国(境)内外政府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与启示
    5.1 国(境)外政府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5.1.1 新加坡政府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
        5.1.2 香港政府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
    5.2 国内政府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
        5.2.1 昆山市政府推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
        5.2.2 东莞市政府推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
        5.2.3 苏州市政府推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实践
    5.3 国(境)内外实践对福州市政府推进台资企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5.3.1 科学研判规划引领
        5.3.2 政策要突出针对性
        5.3.3 深化政府职能转变
6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中完善政务服务的对策
    6.1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政务优化原则
    6.2 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政务服务的优化对策
        6.2.1 改善金融服务
        6.2.2 优化企业创新发展模式
        6.2.3 优化完善服务体系
        6.2.4 转变政府工作作风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福州市台资企业对政务服务感知和评价的调査
致谢

(5)昆山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学者对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成果
        2、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1、可能的创新点
        2、本研究的不足
一、电子商务产业政策的概念界定与支撑本研究的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1、电子商务
        2、电子商务产业
        3、电子商务产业政策
    (二)本研究依托的相关理论
        1、政府干预经济理论
        2、产业政策理论
二、电子商务发达地区政府干预的做法与启示
    (一)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地区格局
        1、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2、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比较
    (二)电子商务发达地区的政府相关政策
        1、深圳市电子商务产业政策
        2、杭州市电子商务产业政策
        3、义乌市电子商务产业政策
        4、苏州市电子商务产业政策
    (三)电子商务发达地区政府干预的启示
        1、建立适应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机制
        2、注重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3、统筹发展电子商务全产业链
        4、发挥好资金的导向作用
三、昆山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情况分析
    (一)昆山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历程
        1、萌芽初始期(1998年-2002年)
        2、普及发展期(2003年-2009年)
        3、规模膨胀期(2010年-2012年)
        4、特色发展期(2013年至今)
    (二)昆山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
        1、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持续扩大
        2、引进了一批特大型电子商务企业
        3、涌现出一批有特色的电子商务平台
        4、集聚发展效应初显
        5、电子商务应用初具规模
        6、配套支撑体系逐渐完善
    (三)昆山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昆山市电子商务产业的竞争优势
        2、昆山市电子商务产业的竞争劣势
        3、昆山市电子商务产业面临的机遇
        4、昆山市电子商务产业面临的威胁
四、昆山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及存在问题
    (一)昆山政府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的作为
        1、出台电子商务产业扶持政策
        2、争取设立国家政策的先行先试区
        3、参加上级政府的电子商务示范创建工程
        4、加大电子商务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
        5、牵头成立电子商务行业协会
        6、举办电子商务行业论坛
    (二)昆山市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
        1、尚未建立统筹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协调机制
        2、缺少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
        3、对电子商务诚信问题的监管缺失
        4、现行电子商务扶持政策与企业实际需求不平衡
五、昆山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提升和优化对策
    (一)发挥好政府的机制保障作用
        1、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
        2、发挥好行业协会的作用
        3、成立电子商务智囊组织
    (二)发挥好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
        1、制定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规划
        2、完善电子商务产业扶持政策
        3、引导各领域的电子商务应用
    (三)发挥好政府的公共服务作用
        1、建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2、保障电子商务人才供应
        3、优化电子商务硬件支撑体系
        4、推进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经济合作实验区建设
    (四)发挥好政府的市场规范作用
        1、加强网络监管
        2、建立电子商务诚信体系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昆山市电子商务扶持政策反馈调查问卷
致谢

(6)台商直接投资对大陆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及意义
    1.1.2 理论意义
1.2 研究问题及方法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概念的界定
    1.2.3 研究方法及内容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FDI 技术溢出效应理论研究
2.2 FDI 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2.2.1 国外文献回顾
    2.2.2 国内文献回顾
2.3 台商投资对大陆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2.3.1 定性研究
    2.3.2 定量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台商对大陆直接投资的特点分析
3.1 台商对大陆投资概况
3.2 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发展历程
3.3 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动机分析
3.4 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
3.5 台商对大陆投资的行业分布
    3.5.1 不同时期的产业布局
    3.5.2 不同地区的产业布局
3.6 大陆台资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
    3.6.1 人员雇佣
    3.6.2 采购
    3.6.3 产品销售
    3.6.4 研发活动
    3.6.5 融资渠道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台商直接投资对大陆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经典模型
4.2 本文采用的计量模型
4.3 数据来源
4.4 回归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台商投资对大陆技术创新影响不显着的原因分析
5.1 台资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和两岸产业分工模式
5.2 内资企业吸收能力问题
5.3 两岸企业之间产业关联问题
5.4 台湾当局的政策阻碍
5.5 大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观念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价值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原始数据 附录B 实地调研情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昆山台资企业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目的
    1.2 选题的意义
        1.2.1 为政府部门更好的制定政策提依据
        1.2.2 完善现行政策
        1.2.3 给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昆山台资企业发展状况
    2.1 台资企业在大陆和昆山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1.1 台资企业的定义
        2.1.2 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历程
        2.1.3 台资企业对大陆、昆山投资的动机和特点
        2.1.4 昆山台资企业现有规模
    2.2 昆山台资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 2008年经济危机给昆山台资企业带来的影响
        2.2.2 行业发展本身遇到的发展瓶颈
        2.2.3 融资难的原因
        2.2.4 转型升级的原因
        2.2.5 政府职能的变换
第三章 公共政策对合资企业发展的影响
    3.1 公共政策与企业的关系
        3.1.1 公共政策的概念
        3.1.2 公共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3.2 中央、江苏省和昆山市对台资企业政策
        3.2.1 中央政府对昆山台资企业的政策
        3.2.2 江苏省对台资企业政策
        3.2.3 昆山台资企业的总体政策
    3.3 昆山台资政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3.4 台湾经贸政策和ECFA对台资在大陆投资的影响
        3.4.1 台湾国民党连续执政对两岸经贸影响
        3.4.2 ECFA签订及对台资企业影响
第四章 相关地区台资企业发展政策对昆山的启示
    4.1 台湾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启示
        4.1.1 大陆台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
        4.1.2 台湾中小企业政策启示
    4.2 闽台金融合作的政策经验
    4.3 东莞模式对昆山台资企业的启示
第五章 昆山合资企业发展政策改善对策
    5.1 融资政策的创新与改进
        5.1.1 深化昆台金融合作,促进更多台资银行落户昆山
        5.1.2 强化金融监督机制
    5.2 引导企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
        5.2.1 加快推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
        5.2.2 继续完善引才留才机制
        5.2.3 参照东莞实施“腾笼换鸟”策略
    5.3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理念
        5.3.1 建立台资企业管理委员会
        5.3.2 强化政府服务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内容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
2.2 海峡两岸经贸合作
2.3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
2.4 研究启示 3 基本构想、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3.1 基本构想
    3.1.1 基本概念
    3.1.2 基本内涵
3.2 理论基础
    3.2.1 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
    3.2.2 贸易效应与投资效应
    3.2.3 产业分工与竞争优势
    3.2.4 交易成本与机会成本
    3.2.5 两岸合作的政策博弈
3.3 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基础与发展
4.1 农业合作基础
    4.1.1 农业发展阶段
    4.1.2 农业产业结构
    4.1.3 农产品市场
    4.1.4 农业生产要素
    4.1.5 农业经营管理
    4.1.6 农产品生产成本
4.2 农业合作现状
    4.2.1 农业合作发展历程
    4.2.2 农产品贸易
    4.2.3 农业直接投资
4.3 存在主要问题
    4.3.1 农产品贸易
    4.3.2 农业直接投资
4.4 本章小结 5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实证分析
5.1 农产品物流推动实证:两岸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
    5.1.1 基本运作情况
    5.1.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2 台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实证:天福集团
    5.2.1 基本运作情况
    5.2.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3 产业集群发展实证:台湾农民创业园
    5.3.1 基本运作情况
    5.3.2 对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海峡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6.1 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
    6.1.1 研究方法选择
    6.1.2 产品选择与数据来源
    6.1.3 两岸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相关性
6.2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2.1 大陆农产品贸易政策
    6.2.2 台湾农产品贸易政策
    6.2.3 两岸农产品贸易政策比较
    6.2.4 贸易政策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2.5 影响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其他因素
6.3 关税税率降低对两岸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的影响
    6.3.1 研究方法选择
    6.3.2 研究对象概述
    6.3.3 引力模型构建
    6.3.4 研究数据来源
    6.3.5 回归分析结果
    6.3.6 研究结论
6.4 本章小结 7 海峡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7.1 生产要素流动对海峡两岸农业发展的效应
    7.1.1 台商对大陆直接农业投资对台湾农业发展的影响
    7.1.2 台商对福建农业直接投资对福建农业发展的影响
7.2 两岸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7.2.1 土地要素流动
    7.2.2 劳动力要素流动
    7.2.3 资本要素流动
    7.2.4 技术要素流动
    7.2.5 经营管理要素流动
7.3 本章小结 8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模式选择
8.1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8.1.1 发展机遇
    8.1.2 发展趋势
8.2 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模式选择
    8.2.1 基本原则
    8.2.2 总体导向
    8.2.3 模式选择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9)鞍山市台商投资软环境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现实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区域投资软环境内涵的研究
        1.2.2 关于台商投资区域演变的研究
        1.2.3 关于台商投资软环境的研究
        1.2.4 国外关于区域投资环境的研究
        1.2.5 国内关于区域投资软环境的研究
        1.2.6 对国内外研究的总体评述
    1.3 研究方法
        1.3.1 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1.3.2 社会调查法
        1.3.3 文献归纳法
        1.3.4 案例研究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鞍山市台商投资软环境现状分析
    2.1 鞍山市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情况
    2.2 鞍山市台商投资总体情况
        2.2.1 鞍山市台资企业基本情况
        2.2.2 鞍山市台资企业的行业分布
        2.2.3 近五年鞍山新增台商投资情况
        2.2.4 鞍山市台资项目特点及部分台资企业发展经历简介
    2.3 鞍山市台商投资软环境现状及总体评价
    2.4 鞍山市台商投资软环境存在的问题
        2.4.1 政务环境不够理想
        2.4.2 市场经营秩序较差
        2.4.3 台商合法权益保护力度不够
        2.4.4 社会人文环境相对薄弱
    2.5 鞍山市台商投资软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5.1 优惠政策及配套措施缺乏对台商投资的针对性
        2.5.2 思想观念保守,缺乏创新意识
        2.5.3 各职能部门对涉台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
        2.5.4 对台主管部门机构不健全
第3章 昆山市吸引台商投资、营造投资软环境成功经验的启示
    3.1 昆山市台商投资基本情况
        3.1.1 昆山市简介
        3.1.2 昆山市台商投资基本情况及投资特点
    3.2 昆山市优化台商投资软环境的经验启示
        3.2.1 创新发展和政府主导下的对台招商
        3.2.2 完善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
        3.2.3 选准和完善主导产业实现对台招商
        3.2.4 缔造神奇“昆山之路”的人才优势
        3.2.5 “台湾特色”的人居环境
第4章 改善鞍山市台商投资软环境的对策
    4.1 改善鞍山市台商投资软环境的前提
        4.1.1 注重区域营销、塑造区域形象的意义
        4.1.2 塑造鞍山区域形象的出发点
    4.2 改善鞍山市台商投资软环境的对策
        4.2.1 以“台商认鞍山”为目的转变政务理念
        4.2.2 发挥鞍山产业集群优势对台商直接投资的引致效应
        4.2.3 强化政府在台资企业与本地企业配套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4.2.4 加强和完善台商投资后管理和服务
        4.2.5 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打造优秀人文环境
        4.2.6 健全和完善市县乡对台机构及工作体系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全球价值链分工双面效应下中国县域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长三角地区全国百强县的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表格索引
图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基本概念界定
    1.2 选题背景与问题引出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重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创新点
    1.5 章节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历史演进
        2.1.2 全球价值链理论主要内容
        2.1.3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应用
    2.2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双面效应与产业升级
        2.2.1 全球价值链分工状况及趋势
        2.2.2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双面效应
        2.2.3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产业升级
    2.3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中国县域经济
        2.3.1 县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2.3.2 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2.3.3 中国县域产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2.3.4 产业集群及县域产业升级
第3章 全球价值链分工双面效应:理论解释
    3.1 一般模型
        3.1.1 经济背景故事
        3.1.2 经济模型基本假设
        3.1.3 模型设定及静态均衡讨论
        3.1.4 双面效应及其理论证明
        3.1.5 静态均衡总结及双面效应存在性
        3.1.6 宏观区域层面拓展
        3.1.7 核心参数的极值条件拓展
    3.2 拓展模型1:纯贸易性嵌入
        3.2.1 基本假设放松
        3.2.2 模型设定及静态均衡讨论
        3.2.3 双面效应及其它重要命题
    3.3 拓展模型2:纯产业性嵌入
        3.3.1 基本假设放松
        3.3.2 模型设定及静态均衡讨论
        3.3.3 双面效应及其它重要命题
    3.4 拓展模型3:贸易性与产业性双重完全嵌入
        3.4.1 基本假设放松
        3.4.2 静态均衡与双面效应讨论
    3.5 小结与启示
第4章 全球价值链分工双面效应:基于长三角地区县域的实证
    4.1 双面效应的计量实证模型推定
        4.1.1 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
        4.1.2 经济增长效应的计量模型
        4.1.3 结构封锁效应的计量模型
    4.2 数据采集及实证方法
        4.2.1 实证样本:长三角地区县域
        4.2.2 实证方法:横截面稳健回归与面板固定效应模型
        4.2.3 数据采集及样本描述
    4.3 实证检验结果及讨论
        4.3.1 经济增长效应:产出规模水平视角
        4.3.2 结构封锁效应:价值链增值能力视角
    4.4 小结及启示
第5章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中国县域产业升级:方向与路径
    5.1 中国县域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机制及模式分类
        5.1.1 县域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机制
        5.1.2 县域产业发展四类模式分类及其特征
    5.2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中国县域产业升级:一般方向
        5.2.1 产业升级一般方向与路径:助推经济增长,突破结构封锁
        5.2.2 中国县域产业发展四类模式升级一般方向
    5.3 长三角地区县域产业升级的基础优势与驱动力
        5.3.1 长三角地区县域嵌入全球价值链现状与趋势
        5.3.2 产业升级基础优势:重大机遇与成就
        5.3.3 产业升级驱动因素:主要挑战与劣势
        5.3.4 长三角地区县域产业发展四类模式: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
第6章 长三角地区全国百强县产业升级:典型案例
    6.1 昆山模式:外生型县域产业升级
        6.1.1 外生型县域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及升级机制
        6.1.2 昆山市的全球价值链嵌入
        6.1.3 昆山模式基本特征
        6.1.4 昆山模式产业升级驱动因素
        6.1.5 昆山模式产业升级关键路径
    6.2 江阴模式:内生型县域产业升级
        6.2.1 内生型县域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及升级机制
        6.2.2 江阴市的全球价值链嵌入
        6.2.3 江阴模式基本特征
        6.2.4 江阴模式产业升级驱动因素
        6.2.5 江阴模式产业升级关键路径
    6.3 昆山模式与江阴模式对比
    6.4 小结与启示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长三角百强县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产业发展模式分类
附录2: 长三角地区部分全国百强县概况
附录3: 纺织服装产业链及绍兴县产业定位识别
附录4: 长三角地区全国百强县产业发展模式地图
附录5: 长三角地区全国百强县特色产业集群地图
学术论文发表
后记

四、昆山市成功引进台资的调查及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以北京、上海、江苏之两岸青创基地为例[D]. 李国正(Kuo-Cheng Lee). 北京大学, 2021(09)
  • [2]城市产业治理能力与区域产业发展——基于江苏昆山的案例分析[J]. 叶志鹏. 城市与环境研究, 2020(03)
  • [3]区(县)政府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烟台市牟平区为例[D]. 李晓. 山东大学, 2020(02)
  • [4]福州市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中的政务服务研究[D]. 陈玲.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5]昆山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吴昊. 苏州大学, 2016(02)
  • [6]台商直接投资对大陆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 杨异. 清华大学, 2014(09)
  • [7]昆山台资企业发展政策研究[D]. 秦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6)
  • [8]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 ——基于闽台农业合作的实证分析[D]. 檀云坤.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1)
  • [9]鞍山市台商投资软环境现状及对策研究[D]. 沈军. 东北大学, 2011(07)
  • [10]全球价值链分工双面效应下中国县域产业升级研究 ——基于长三角地区全国百强县的实证[D]. 张兴瑞. 复旦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昆山市成功引进台资的考察与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