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盛 Hyperion 4-IN-1 驱动简单测试

威盛 Hyperion 4-IN-1 驱动简单测试

一、VIA Hyperion 4-IN-1驱动简单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黄佳烙[1](2021)在《Sb3+掺杂无铅金属卤化物粉末的结构相变及光学性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卤化铅钙钛矿由于其优异的光学性能,在高性能显示和普通照明的发光二极管(LED)中具有潜在应用。然而,卤化铅钙钛矿具有毒性和较差的稳定性。无铅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由于其低毒性、良好的稳定性和优异的光学性能而可能替代含铅卤化物。而且无铅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在其组分工程中表现出优异的成分可调性,从而表现了良好的发射可调性。如何有效地控制无铅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的晶体结构转变和组成对调控其物性是非常重要的。本论文通过一种可控的化学合成方法,通过协同调节A位Cs/Rb、Cs/K投料比和反应溶剂,获得了几种无铅金属氯化物钙钛矿Sb3+掺杂化合物(Cs1-xRbx)2In Cl5·H2O、(Cs1-xRbx)3In Cl6和Cs2KIn Cl6。其中,通过将制备好的无铅金属氯化物通过调节投料比或反应溶剂,证明了A2In Cl5·H2O(A=Cs,Rb)和A3In Cl6(A=Cs,Rb)之间可逆的晶体结构相变;A2In Cl5·H2O(A=Cs,K)和Cs2KIn Cl6之间可逆的晶体结构相变,还系统地研究了这些无铅金属氯化物的光学性质和稳定性。研究成果如下:(1)当选择盐酸(HCl)作为反应溶剂时,当投料比Cs/Rb>2:1时,合成了Sb3+掺杂(Cs1-xRbx)2In Cl5·H2O。通过XRD、EDS、XPS等测试表明Sb3+:(Cs1-xRbx)2In Cl5·H2O合金的形成。其光致发光量子产率为75.7%,发光峰位于612 nm左右,并且具有好的水氧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最后,使用Sb3+:(Cs1-xRbx)2In Cl5·H2O制备了发光二极管,在3.5 V驱动电压下工作100h,器件的光致发光强度仍保持初始值的89.1%。(2)当选择盐酸(HCl)作为反应溶剂时,当投料比Cs/Rb<2:5时,合成了Sb3+掺杂(Cs1-xRbx)3In Cl6。通过XRD、EDS、XPS等测试表明Sb3+:(Cs1-xRbx)3In Cl6合金的形成,其发光峰位于510 nm左右,光致发光量子产率达90.86%。然而,当无水甲醇(Me OH)用作反应溶剂时,在所有Cs/Rb投料比下,仅生成Sb3+:(Cs1-xRbx)3In Cl6结构。此外,在Sb3+:(Cs0.67Rb0.33)2In Cl5·H2O和Sb3+:(Cs0.67Rb0.33)3In Cl6之间,通过将制备好的产物依次浸入无水甲醇和盐酸中,实现了可逆的晶体结构相变,这产生了绿色/黄色可逆切换现象,为掺杂金属氯化物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光致发光调控提供了参考。(3)当选择盐酸(HCl)作为反应溶剂时,当投料比Cs/K<1:1时,合成了Sb3+掺杂Cs2KIn Cl6。Sb3+:Cs2KIn Cl6具有四方对称性,表现出绿光发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高达98.1%。而且,在制备好的Sb3+:(Cs1-xKx)2In Cl5·H2O中加入适量的KCl可以生成Sb3+:Cs2KIn Cl6;在制备好的Sb3+:Cs2KIn Cl6中加入适量的Cs Cl和In Cl3可以生成Sb3+:(Cs1-xKx)2In Cl5·H2O,实现了零维和三维的晶体可逆的结构相变,这产生了绿色/黄色可逆发光切换现象。将Sb3+:Cs2KIn Cl6制备了发光二极管,体现了优异的光学参数,有助于环境稳定的钙钛矿在光子学和光电子学方面的多样化应用。

李倩[2](2021)在《金属氧族化合物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指出H2作为理想的能量载体,具有最高的单位质量能量密度,并且在发动机中燃烧或在燃料电池中转化为电能时仅产生水。绿色的H2生产方法是利用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转化的电能电解水。电化学水分解分为两个半反应:氢气析出反应(HER)和氧气析出反应(OER),两者都需要催化剂来降低反应过电位。铂和铱、钌等贵金属材料分别是HER和OER的高效催化剂。但是,这些贵金属含量低、价格高昂,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金属氧族化合物具有电子结构可调、活性位点丰富、成本低廉、环境友好和电化学性能优良等优点。其中金属离子可以是单、双或多金属形式,与金属阳离子缔合的阴离子包括氧、硫、硒、碲等。为了充分发挥金属氧族化合物的催化潜力,必须开发低成本且高效的方法来调控其组成、电子结构。常见的调控策略有构建肖特基结构、异质结构、金属掺杂以及缺陷调控等。本论文重点讲述了两种金属氧族化合物的调控策略,随后将金属氧族化合物应用到电化学制氢、制氧和锌-空气电池等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简单的氧化-磷化策略合成了 CoO/CoP异质结构催化剂,并研究其HER催化性能。在1 M KOH电解质中,CoO/CoP异质结催化剂在电流密度为400 mA·cm-2时,仅需要236 mV的低过电位,这比未磷化的四氧化三钴低249 mV,超过了大多数报道的非贵金属基HER电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CoO/CoP界面上的强电子转移促进了 HER的发生。相对较高的10.5%的太阳能-氢转化效率和优异的稳定性证明了其在太阳能驱动水分解中的潜力。其次,通过两步水热法合成了 Fe掺杂CoSe催化剂(Fe-Co-Se),将其作为高效的OER催化剂。在1 M KOH电解质中,Fe-Co-Se催化剂在1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仅为211 mV,比纯CoSe低61 mV。此外,该催化剂在346 mV的低过电位下达到了 1200 mA·cm-2的高电流密度。原位和非原位光谱阐明了反应过程中活性物种羟基氧化铁/氧化钴(Fe/CoOOH)的生成。另外,将Fe-Co-Se作为空气电极,组装的准固态锌-空气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为91 mW·cm-2,在10 mA·cm-2下可保持60 h的恒电流充放电循环,优于同等条件下的贵金属Ir/C催化剂。

孟会媛[3](2021)在《点缀修饰的铁系金属化合物电极用于光助电催化分解水研究》文中指出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驱动电解水制备高能量密度的氢气是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电解水中的析氢(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和析氧(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两个半反应均是吸热反应,反应过电势高、能耗大、转化效率低等问题是阻碍其实用化的关键。光助电催化分解水可利用光能增大电解水反应驱动力、提高反应效率,进而降低电解水能耗。目前,光助电催化反应体系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瓶颈在于如何耦合和优化光活性物种和电活性物种,构建高效的光助电催化剂和催化反应体系,进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光能和电能的协同功效。本论文以实现高效、稳定的光助电催化分解水性能为目标,选取铁系过渡金属化合物作为电活性组分,通过后点缀或者原位生长的策略实现能级匹配的光活性组分与电活性组分的有效复合,获得了具有立体结构的光助电催化电极。光活性组分与电活性组分的充分接触、有效暴露和协同作用,以及电极的立体结构,有效削弱了分解水过程中的电化学极化、欧姆极化和扩散极化,促进了电催化分解水反应体系的传荷和传质能力提高。有无光辐照实验证实了光能对电催化分解水反应的促进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氧化亚铜(Cu2O)点缀的磷化钴(CoPx)纳米线阵列应用于光助电催化HER反应。在这部分工作中,我们结合溶剂热反应和低温磷化法在泡沫镍表面构筑了CoPx纳米线阵列,然后利用液相沉积法在CoPx表面修饰了光催化活性组分Cu2O纳米颗粒,获得了自支撑型Cu2O-CoPx光助电催化反应电极。Cu2O的引入可以优化CoPx表面的氢吸附能,提高电极的HER活性;在AM 1.5照射下,Cu2O-CoPx催化HER达到10 m A cm-2时过电势从88 m V降低至58 m V。系统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光辐照下Cu2O吸光产生的光生电子注入到CoPx,促使CoPx费米能级上移,增加析氢催化反应驱动力,进而降低HER反应所需过电势。同时,光生空穴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转移到了对电极。本研究证实光助电催化HER的可能性,为利用太阳能设计更节能、更环保的催化水分解系统开辟一条新的途径。(2)氧化铈(CeOx)修饰的FeOOH/FeNi3阵列用于光助电催化OER反应。这部分工作结合水热反应和电沉积反应在碳布表面构建了CeOx点缀的Fe OOH/FeNi3自支撑型电极(CeOx-F@FeNi3-CC)。在AM 1.5照射下,CeOx-F@FeNi3-CC催化OER达到100 m A cm-2时的过电势降低了16 m V。实验结果表明,CeOx受激发产生光生电子-空穴对,CeOx与FeNi3合金之间构成的肖特基结不仅降低了界面电阻而且促进电子和空穴分离。光生电子在外电场作用下转移到对电极,而光生空穴氧化CeOx周围的FeNi3,促使高价态的Fe3+和Ni3+产生,增加了OER催化位点,进而提高了电极催化OER的能力。本研究证明筛选能级匹配的光活性物质与电活性物质,通过修饰点缀策略既能确保二者有效接触又能充分暴露电活性位点,充分证实了光助OER的优势,也为构建催化剂提供了方法。(3)钴铬水滑石(CoCrLDH)立体结构电极用于光助电催化OER反应。这部分工作分别以硝酸钴和硝酸铬为钴源和铬源,采用一步水热法在碳纸表面构建了Co Cr LDH纳米片阵列。在AM 1.5照射下,Co Cr LDH催化OER的TOF值提高了1.35~1.5倍,O2和H2的释放量提高到1.8倍。系列实验证实,在光照射下光活性Cr物种吸光产生的光生空穴氧化了周围的Co,增加了催化剂中高活性Co3+数目,提升了材料催化OER的本征活性;同时,光生电子在外电场驱动下传递至阴极也促进了HER。此外,在Co Cr LDH中,光活性成分和电活性成分以化学键连接,有效降低了二者的界面电阻,加快了电荷转移。本研究充分证实在消除了界面的欧姆极化后,光对电催化反应的明显促进作用,为制备光助电催化分解水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袁文津[4](2020)在《Mo、Co基非贵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及电解水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氢能作为极具前景的未来清洁能源备受关注,而电解水产氢技术则是绿色环保可再生的制氢方法之一,其研究的关键在于开发高活性的催化剂来促进电解水产氢过程。此外,鉴于全球淡水资源匮乏,开发全解海水技术有望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钼、钴基非贵金属催化剂价格低廉且具有d轨道电子特性,极具研究价值,但是催化剂性能仍有待提升且催化机理尚不明确。本论文主要围绕电解(海)水析氢(HER)析氧(OER)非贵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和性能展开研究。通过不同的结构设计得到高活性催化剂,研究电催化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价态和原子配位的变化规律,揭示不同催化反应的控速步骤及活性位点,以期实现利用太阳能电池驱动双功能电催化剂在全解海水制氢技术中的应用。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相应的结论如下:(1)以碳纸为模版,采用一步熔盐法原位合成了碳化钼材料;通过改变碳源种类调控所得到碳化钼的形貌和晶面取向。结果表明,(1 0 0)晶面取向的碳化钼片层结构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可以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1 0 0)晶面具有接近于零的氢吸附脱附自由能,从而使其具备了高的HER催化活性。其在碱性条件下的电流密度达到-10 m A cm-2,过电位仅为95.8m V。样品在酸性条件中表面氧化态的钼倾向于发生溶解,可以暴露更多的催化活性位点,但是这会使其TOF值(单位活性位点每秒产氢数量)变低。而在碱性条件中,样品表面氧化态的钼在还原电位的作用下更倾向于被还原为更低价态的钼,得到的Mo3+能够以Mo3+OOH的形式促进反应中水的解离过程以及吸附氢的形成,从而促进了材料的HER催化过程,使其在碱性条件下表现出优于酸性条件的析氢活性。(2)为获得高活性双功能(HER&OER)全解水催化剂,采用电沉积的方法在氨性柠檬酸钠体系中,以泡沫镍为基底制备得到了Ni O(Ni0)/Ni Mo O4自支撑复合催化剂。其HER的电流密度达到-10 m A cm-2,过电位仅为36.8 m V。该体系的催化活性位点为活化后得到的高活性Mo5+,加之Ni2+又能够促进水的解离,二者共同作用促使该体系具有高析氢活性,但其析氧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3)为进一步提升镍钼催化剂的OER性能,采用电沉积的方法在硼酸体系中,以泡沫镍为基底制备得到了高OER催化活性的Ni O/Ni Mo O4自支撑复合催化剂,其电流密度达到10 m A cm-2,过电位为318 m V。该催化剂的主要活性位点为Ni2+,Mo元素起到协同作用。样品在模拟海水电解液中的高活性和稳定性主要归因于OER过程中催化剂中的钼逐渐溶解,使其周围产生了大量Mo O42-基团,与溶液中的Cl-产生静电排斥从而抑制了氯气析出反应以及Cl-的腐蚀作用。将两种电沉积体系下获得的催化剂作为阴阳极用于全解(海)水产氢反应,该体系表现出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可以利用太阳能电池驱动该全解水装置。(4)为揭示Co基催化剂的双功能(OER/ORR)催化反应机理,在不同烧结温度下制备得到了氮掺杂碳纳米管包裹钴基纳米颗粒复合催化剂(Co-NCNT),通过对比不同样品的性能与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发现Co II是OER过程的主要催化活性位点,而Co III在ORR催化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建立了eg轨道电子占有率与本征催化活性的相关性。

曹祯[5](2020)在《Fe/Co/Ni基纳米多孔催化剂的设计、构筑及氧析出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解水制氢是解决未来能源危机的一项极具潜力的技术,然而其阳极氧析出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OER)动力学过程缓慢,使电解水效率受到极大制约。作为催化反应的核心,高性能的OER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过电位,进而减小电解水反应电位差,实现电能向化学能的高效转换。因此,制备高性能、低成本的非贵金属OER催化剂成为OER催化剂研究的必然趋势。纳米多孔金属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结构通透、表面结构丰富等特点,有利于增加活性位点数量、增强电解液传输、提高本征催化活性等,成为了一类重要的电催化材料。但是目前的多孔催化剂在孔道利用率、实际活性位点认知和理论电位的突破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以制备廉价纳米多孔金属高性能OER催化剂为研究目的,通过组分调节、孔道设计、纳米结构调控等手段设计制备了一系列廉价金属(Fe、Co、Ni)基纳米多孔材料。利用多孔材料的结构优势、结合有针对性的形貌改进和组分优化,使这些材料显示优异的OER性能,具有极大的实际应用潜力。更重要的是,本文对设计制备的纳米多孔金属材料在OER反应中的真实活性位点以及耦合其它反应的器件也进行了细致地讨论和研究,以求加深对反应本身及其应用端的认知。具体内容如下:1.以Ni Fe Al三元合金条带为前驱体,利用脱合金法制备一系列Ni Fe基纳米多孔材料(NP-Ni Fe)。多孔结构带来大量活性位点使NP-Ni Fe具有优异的OER性能。为了进一步突破OER理论电压(1.23 V vs.RHE)对电化学制氢的限制,将理论氧化电位更低的尿素电氧化反应(0.37 V vs.RHE)引入作为电化学制氢体系替代OER。2.依据Co-Al二元金属相图,调节Co:Al比例,形成Al单质相和Co Al合金相的相分离Co Al条带。利用硼氢化钠改性的碱性溶液一步脱合金得到分级孔Co基催化剂(HP-Co)。HP-Co显示出比单一孔径的Co基纳米多孔材料(NP-Co)更好的OER性能,并证实HP-Co的优异性能与大孔带来的电解液传质增强有关。另外,基于相分离前驱体合金的脱合金策略可以进一步扩展用来制备掺杂分级多孔金属。3.通过碳化和可控部分氧化Ni基MOFs的方式制备了一种具有双功能催化活性的碳包覆的Ni/Ni O(Ni_Ni O@C)多孔纳米棒。由于Ni O和Ni之间形成Ni/Ni O界面异质结的影响,Ni_Ni O@C展现了电催化性能。与无界面的Ni@C相比,Ni_Ni O@C显示出更强的电解水催化活性。通过对比证实了本征活性的增加来自于界面的形成。应用于两电极体系电解水,仅需1.70 V电压便可达到10m A cm-2的电流密度。4.利用在不同气氛下热处理CoFe普鲁士蓝制备CoFe磷化物(Co0.4Fe0.28P)和CoFe硫化物(Co0.37Fe0.26S)多孔纳米立方体。Co0.4Fe0.28P和Co0.37Fe0.26S具有明确的化学计量比和较大的表面积,在1M KOH中显示了优异的OER活性,达到10 m A cm-2仅需1.5V vs.RHE,好于对比的Ir Ox催化剂。此外,还简要研究了Co0.4Fe0.28P和Co0.37Fe0.26S在电化学氧化条件下驱动暴露活性位点的效果,并发现硫化物具有更好的驱动效果。5.开发了一种MOFs室温解离自组装制备多孔金属氢氧化物微球的方法。利用乙酸基MOFs在水中解离后俘获H2O中的质子局部生成OH-来制备金属氢氧化物,受限于水解离的OH-速度,可制备低结晶度的自组装微球,大量暴露有利于催化的边界位点。同时,这种制备策略不仅可以有效的调控组份比例,而且是一种适用于多种元素的制备方法。由于多边界位点之于电催化的优势,使多边界Co2.6Fe氢氧化物自组装多孔微球在展现卓越OER性能的同时也具有良好的HER和ORR性能,拓展了应用范围,使其在全电解水和可充放电Zn-Air电池中都极具应用潜力。

王延旗[6](2020)在《离散的铟基金属硫族纳米团簇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属硫族化合物由于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光响应成为光催化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相对于金属硫族纳米材料,晶态金属硫族化合物应用于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相对较少。超四面体金属硫族化合物(通常为Tn、Pn和Cn)因其结构规则、组成可调、性能优异而备受关注。金属硫族Tn结构易于通过共角的硫族元素形成拓展结构,相对而言,离散的金属硫族Tn化合物报道较少。离散的金属硫族Tn簇可看成最小的量子点,同时兼具高比表面积和精确组成的独特优势,为研究结构与光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提供了理想模型。然而这类化合物在合成上具有较大难度,尤其是对于硒化物来说,目前报道最大的离散结构Tn硒簇是T4。本论文采用分步合成的前驱体法,以离子液体为反应物及稳定剂,利用有机胺辅助的溶剂热法合成了一例离散的T3硒簇化合物,即[Bmmim]6[In10Se16Cl4]?(MIm)2(2-1)(Bmmim=1-butyl-2,3-dimethylimidazolium,MIm=1-methylimidazole),六例离散的T5硒/硫簇化合物,即[Bmmim]12[Cu5In30Q52Cl3(Im)](Q=Se(3-1),Se48.5S3.5(3-2);Im=imidazole),[Bmmim]11[Cd6In28Q52Cl3(MIm)](Q=Se(3-3),Se28.5S23.5(3-4),Se16S36(3-5)),和[Bmmim]9[Cd6In28Se8S44Cl(MIm)3](3-6),并对这些化合物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探索研究。其中2-1可以很好地稳定分散于有机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中,其分散后溶液的光催化产氢活性比其晶态时提升了约6.5倍。上述T5硒簇则为迄今报道的最大的离散结构Tn硒化物,其中的Cu-In-Q基化合物3-1和3-2具有良好的可见光降解有机染料(结晶紫)的性能,而Cd-In-Q基化合物3-3-3-6具有良好的光催化产氢特性,且随着固溶体中硫含量的增加,其产氢效率显着提高。此外,运用已报道的可溶性的T4团簇[Bmmim]9[Cd3In17Se31Cl4]·(4,4’-bipy)作为光敏剂与Ti O2进行复合,显着改善了Ti O2在可见光下的产氢性能。在T4的负载量为8 wt.%时,表现出最高的产氢活性(333.5μmol·h-1·g-1)。此项工作创新性地研究了金属硫族团簇作为新型光敏剂对光催化产氢的影响。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成功利用离散的金属硫族Tn团簇作为光催化材料或光敏剂,为开发新型高效光催化材料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陈艳[7](2020)在《基于非易失性存储单元的神经网络加速器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深度置信网络(deep belief network:DBN)、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s)等主流神经网络模型在众多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如CNN在图像识别上可获得超越人类的识别精度。神经网络取得的成功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方面,越来越深的神经网络模型使得神经网络能有效处理更复杂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供训练的海量数据资源使得神经网络能够获得充分训练,从而具有更好的决策能力。然而,上述两方面提升神经网络性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大规模的计算参数,这为硬件加速处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应对大规模计算参数挑战,高性能加速器架构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在众多高性能硬件计算架构中,由于能突破传统计算架构的存储墙问题,基于非易失性存储(non-volatile memory:NVM)器件的计算架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这是由于基于NVM的计算架构是一类存算一体化的架构,支持直接在存储单元内进行计算,无需执行从存储器读取数据到计算模块的操作。现有的NVM器件主要包括忆阻器、忆容器等。与传统冯诺依曼处理器中存算分离计算模式相比,NVM加速器通过直接在存储器内执行计算,大规模减少数据移动量,能有效降低访存开销、提升计算性能。然而,现有的NVM加速器结构仍面临以下挑战:1)受限玻尔兹曼机(restricted Boltzmann machine:RBM)作为DBN的基本结构,其训练过程中包括频繁的正向和反向传播迭代计算,现有存内计算加速器在处理迭代计算中间结果时,需要消耗大量的硬件资源,硬件处理周期长,导致计算能效低;2)CNN中存在大量的可复用数据,这些可复用数据存在于不同的行和列中。然而,现有的存算一体化存储部件由于不支持行、列双向访问,不能有效利用卷积中的可复用数据,存在灵活性差的问题;3)现有的忆阻CNN加速器由于无法处理卷积输入中的交叠数据,不能有效利用可重用数据,导致硬件计算能耗高;4)神经网络加速器中单个神经元电路面积大、功耗高,导致可扩展性差的问题。针对以上挑战,本文以基于NVM的神经网络加速器为课题展开研究,通过相应功能电路模块的设计与研究,探索降低大规模神经网络硬件计算的能耗和面积开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RBM训练能效低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的忆阻RBM加速器。该加速器采用2块忆阻器阵列存储RBM正、反向传播权重,并通过忆阻缓存器连接RBM神经元输出和权重阵列,形成存储单元与计算单元的并联结构,并行执行神经元输出值存储与权重阵列的乘加(multiply-and-accumulate:MAC)计算,实现一个计算周期内计算RBM的正/反向传播过程,提升RBM训练的计算能效。2.针对存算一体化存储器在卷积复用计算时不支持行列双向访问的问题,提出混合CMOS忆阻器的行列双向访问存储器。在该存储器中,忆阻器单元用于存储数据,并通过结合CMOS晶体管构建行列访问路径,形成具有行、列双向访问功能的存储器,提升对局部数据的访问效率,降低卷积神经网络硬件计算的访存开销。3.针对现有的忆阻CNN加速器不能有效处理卷积计算中输入数据交叠的情况,提出基于忆阻器的数据复用加速器。该加速器基于卷积步长对输入特征图和卷积核进行切片处理,消除不同卷积步长对忆阻阵列间数据复用的影响,使得输入数据可在相邻的忆阻交叉阵列中进行复用。该忆阻加速器内部的交叉阵列按照切出的卷积核数据片进行部署,用于支持复用数据流,实现数据复用计算,减少数据移动,节约能耗开销。4.针对神经网络近似计算电路可扩展性差的问题,提出基于忆容器的低功耗紧凑型神经网络加速器结构,通过配置忆容值形成不同的神经网络连接,实现近似地计算不同的数学函数。在该加速器中,多个忆容器直接与MOS晶体管的浮栅极相连,形成结构简洁的可编程Neuron-MOS结构,降低神经形态计算电路的面积开销,提高可扩展性。此外,该忆容加速器利用电容耦合原理实现神经元的超低功耗计算,有效降低神经网络计算开销。上述研究内容所完成的一系列基于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存储/计算结构设计和研究,有效探索大规模神经网络计算开销的节约空间,这对相应功能电路的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马新志[8](2020)在《钴基硼化物和碳化物的电催化及光辅助电催化析氧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氢气的热值高且燃烧后只生成水,又可以将水分解二次获得,所以被认为是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水储量丰富,将水电解(2H2O→2H2+O2)制备H2和O2是最直接和最清洁的方法。目前,析氢(HER)和析氧(OER)活性较好的催化剂分别为Pt和Ⅰr或Ru等贵金属及其衍生物。它们的储量少,且在长期应用时稳定性差,不利于大规模投产和应用。研究发现,太阳光可以和电催化剂表面通过产生光热作用,从而促进电解水时的传质过程来提升工作效率。所以制备高效的OER催化剂并在光辅助照射下进行应用是很好的策略。本文采用球磨方法制备了钴-基单金属和双金属的硼化物和碳化物颗粒,并研究了它们的电催化和光辅助下的电催化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球磨法制备了不同晶体结构的CoB、Co2B和Co3B颗粒。实验结果表明,Co2B具有最佳的OER活性与稳定性,在1mol L-1的KOH溶液中仅需287mV过电势即可驱动10mAcm-2的电流密度,并保持12小时的稳定性。其原因在于Co2B具有适当的Co含量和晶体结构。在光辅助照射下,Co2B的OER活性明显增强。根据材料对光的吸收特性分析了 Co2B的OER活性增强原因。2)采用球磨方法制备了晶体结构的双金属(NixCo1-x)2B颗粒。首次在亲水和疏水环境下进行电化学测试分析,揭示了双金属硼化物活性增强原因是Ni元素对Co催化中心的活化作用。所制备的(Ni0.75Co0.25)2B在1mol L-1的KOH溶液中驱动10mA cm-2的电流密度时的过电势仅为224mV。在光辅助照射下,双金属催化剂的OER活性进一步增强,并根据材料对光的吸收特性分析了 OER的增强原因。3)采用球磨方法制备了晶体结构Co3C基材料。本论文通过在室温下采用NaBH4溶液浸泡含N的Co3C,利用N对B的锚定作用,首次实现了低温条件下B的掺杂。由于B和N均对Co金属中心的电子结构起到调控作用,样品的OER和HER性能均有较大提升,在0.1mol L-1的KOH溶液中驱动OER和在1mol L-1的KOH溶液中驱动HER至10mA cm-2的电流密度时的过电势分别为358mV和154mV。依据材料本征的氧还原活性,以Co3C-NB构建了锌-空气电池自驱动全解水器件,实现了两种器件的联用。此外,在光照辅助下,Co3C-NB的OER活性进一步提高,并根据材料对光的吸收特性分析了 OER的增强机制。4)采用球磨方法制备了晶体结构的(NixCo1-x)3C双金属OER催化剂。所制备的(Ni0.4Co0.6)3C在1mol L-1的KOH溶液中驱动10mA cm-2的电流密度时的过电势仅为323mV。在光辅助照、射下,双金属催化剂的OER活性进一步增强,并根据材料对光的吸收特性分析了 OER的增强原因。综上所述,Co2B具有较好的OER活性,其中Co催化中心的活性可以通过另一种金属Ni的活化作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相比之下,Co3C的OER性能稍差,但是可以通过共同掺杂非金属B和N或者是引入金属Ni来提升。两种材料在可见光范围内均对光有吸收,可以通过光热作用促进电解水时的传质过程来提升电解水的效率。

官晓芳[9](2020)在《通过阳离子-π构筑吲哚基高性能聚合物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航天航空用材料(如飞行器涂层,宇航服等)到微电子领域(如精密电器涂层,导电胶等),再到生产生活领域(如不粘锅涂层等),高性能聚合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日益突出,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都离不开高性能聚合物薄膜的发展。基于当前环境友好的时代背景,对可回收的高性能聚合物薄膜的需求日益显现;同时,人们对高性能聚合物薄膜的新需求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对兼具高强度和高韧性薄膜的需求。因此,开发新的设计理念和合成平台制备新型兼具强韧的可回收高性能聚合物薄膜是一个相当有意义的课题。为了得到兼具高强度与韧性的可回收高性能聚合物薄膜,本论文分别以两类可在温和条件下回收的缩醛胺动态交联聚合物和聚六氢三嗪为基体,将吲哚侧链引入聚合物中,利用吲哚的富电子特性与金属阳离子Fe3+构筑阳离子-π交联作用,成功对缩醛胺动态交联聚合物和聚六氢三嗪进行结构修饰。一方面,阳离子-π键和共价交联键的协同作用可以增强增韧聚合物;另一方面,动态的共价交联和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可受外界刺激解交联,从根源上解决目前高性能材料存在的难回收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两大内容开展研究:1.本文第三章以1,3-双(4’-氨基苯氧基)苯和4-氨基吲哚与甲醛经低温缩聚反应制备了一类以吲哚为侧链的吲哚基缩醛胺动态交联聚合物(In-HDCNs),并确定20%In-HDCN为最佳比例;进一步引入Fe3+构筑了阳离子-π交联的吲哚基缩醛胺动态交联聚合物(Fe-In-HDCN)。机械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经“点-面”阳离子-π交联后的Fe-In-HDCN(1/20)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明显增加(拉伸强度提升近23 MPa,断裂伸长率提升近1倍),并且应力应变曲线出现明显的屈服点,表明阳离子-π交联实现了聚合物从脆性断裂到韧性断裂的跨越。同时,测试结果还表明引入阳离子-π相互作用后,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和耐溶剂性均显着提升。此外,阳离子-π交联也能够在焦磷酸(PPi)存在下被解除,从而实现阳离子-π交联聚合物的有效回收。最后,研究了Fe-In-HDCN薄膜的紫外屏蔽性能,结果表明利用吲哚-Fe3+阳离子-π相互作用构筑的Fe-In-HDCN薄膜具有优异的紫外屏蔽性能和良好的透明性,说明其在紫外屏蔽领域具有潜在应用。2.本文第四章以1,3-双(4’-氨基苯氧基)苯和4-氨基吲哚与甲醛经高温闭环反应制备了一类吲哚基聚六氢三嗪聚合物(In-PHTs),引入Fe3+后构筑了阳离子-π交联的吲哚基聚六氢三嗪(Fe-In-PHT)。研究结果表明,阳离子-π交联后的Fe-In-PHT聚合薄膜的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大幅提升,强度可高达161MPa,断裂伸长率高达9.1%,解决了高度交联刚性聚合物强度与韧性的矛盾。同时,阳离子-π交联也使聚合物的热稳定性有了很大提高,玻璃化转变高达220℃,热分解温度高达350℃;并且,在聚合物溶胀状态下可通过焦磷酸解除阳离子-π相互作用,实现Fe-In-PHT聚合物的完全回收,表明通过阳离子-π交联的吲哚基聚六氢三嗪是一类可完全回收的高性能聚合物。最后,基于薄膜的颜色(RGB)与强度的函数关系,自行开发了程序用于Fe-In-PHTs系列聚合物薄膜力学性能可视化检测,可利用智能手机实现薄膜拉伸强度的无损检测,该方法为高性能聚合物的性能检测提供了一种更方便和高效的途径。

沙琳娜[10](2020)在《镍基尿素电氧化和电解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尿素电氧化作为阳极反应可以广泛应用于直接尿素燃料电池和尿素电解过程中,进而在发电和制氢的同时还能有效缓解富含尿素废水所引起的环境污染,以达到生产清洁能源和环保的双重目的。然而阳极尿素电氧化反应(UOR)的起始氧化电位过高、电流密度过低以及催化剂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直接尿素燃料电池以及尿素电解产氢领域的应用。尽管铂、铑等贵金属具有优异的电催化活性,然而较高的价格以及稀缺的储量严重限制了它们在实际生产中的大规模应用。因此开发新型高效、低成本和稳定性好的阳极催化剂是十分必要的。其中镍基催化剂作为一种储量丰富、高效、稳定、低廉的非贵金属催化剂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本论文以过渡金属镍基催化剂为基础,通过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设计和调控制备出一系列高效的尿素电氧化催化剂。采用水热法得到泡沫镍负载的Ni-Co碱式碳酸盐纳米线阵列前驱体,再通过低温煅烧将其成功转变成Ni Co2O4/NF纳米线阵列。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该纳米线结构是由许多小纳米颗粒组成,且纳米颗粒之间存在许多空隙。该种自支撑的三维多孔纳米线阵列结构为Ni Co2O4/NF催化剂提供了更大的比表面积,从而为尿素电氧化反应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以Ni Co2O4/NF催化剂直接作为电极,利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等电化学方法对其电催化性能进行了表征,发现在5 mol L-1KOH和0.33 mol L-1尿素电解液中Ni Co2O4/NF的起始氧化电位约为0.19 V,并且在0.6V电压下,氧化峰电流密度达到570 m A cm-2。同时,利用简单的两步水热法制备了Ni Co2S4/NF纳米线阵列。通过对Ni Co2S4/NF电极在相同测试条件下进行尿素电氧化测试发现其起始氧化电位仅为0.18 V,且在0.6 V电压下,氧化峰电流密度高达720 m A cm-2。在经过长期循环测试后,Ni Co2S4/NF电极的电流密度基本保持不变,表现出较高的电化学稳定性。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和低温煅烧法首先在泡沫镍基底上合成出Mn Co2O4.5纳米片阵列。然后将其作为导电基底,通过进一步水热法在其表面负载一层Ni(OH)2纳米片,制备出自支撑Mn Co2O4.5@Ni(OH)2/NF三维多级纳米片阵列。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发现褶皱状的Ni(OH)2纳米片均匀分布在多孔Mn Co2O4.5纳米片阵列上,形成三维三明治结构。利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等电化学方法考察了其催化尿素电氧化性能,发现在5 mol L-1 KOH和0.33 mol L-1尿素电解液中,所制备的Mn Co2O4.5@Ni(OH)2/NF电极的起始氧化电位仅为0.19 V,并且在0.6 V电压下氧化峰电流密度高达650 m A cm-2,明显优于单独Mn Co2O4.5/NF和Ni(OH)2/NF电极的尿素电氧化活性。并且在经过7200s连续循环测试后,电流密度的保持率为89.8%。采用水热法和进一步低温磷化法制备出叶刺状Ni Co P/CC。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测试结果表明,叶刺状Ni Co P/CC结构由一维纳米线和二维纳米片共同组成,且纳米线和纳米片均是由许多小纳米颗粒组成。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和计时电位法等电化学方法对不同Ni、Co比例下的镍钴磷电极的电催化性能进行考察,发现当Ni:Co=1:1时所得到的Ni Co P/CC电极在碱性条件下表现出最佳析氢(HER)和UOR活性。在10 m A cm-2电流密度下其析氢的过电位仅为-107 m V,尿素电氧化电位为1.30 V。并采用最佳配比下的Ni Co P/CC电极同时作为阳极和阴极组装成尿素电解池,发现该体系仅需要1.42 V电压就可以驱动10 m A cm-2电流密度,要比电解水产氢时所需要的电压低160 m V,并在30 h持续尿素电解过程后电池电压仍保持稳定。以泡沫镍同时作为基底和镍源,通过简单的两步反应将Ni Mo O4纳米片负载在了Ni S@Ni3S2骨架上,设计合成了核/壳结构的Ni S@Ni3S2/Ni Mo O4。由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测试结果可知Ni S@Ni3S2纳米棒的直径约为280 nm,复合材料中Ni Mo O4纳米片紧密附着在Ni S@Ni3S2纳米棒的表面。将所制备的自支撑Ni S@Ni3S2/Ni Mo O4直接作为工作电极,并利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和计时电位法等电化学方法对其HER和UOR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Ni S@Ni3S2/Ni Mo O4达到10 m A cm-2的电流密度所需的析氢过电位和Tafel斜率分别为80 m V和75 m V dec-1。此外,在1.0 mol L-1 KOH和0.5mol L-1尿素电解液中,Ni S@Ni3S2/Ni Mo O4仅需要1.30 V电势就可以达到10 m A cm-2电流密度,并可以保持长达40 h的电催化稳定性。利用Ni S@Ni3S2/Ni Mo O4催化剂同时作为阴极和阳极在碱性条件下组装的两电极尿素电解槽,仅需要1.40 V电压就可以驱动10 m A cm-2的电流密度,该电压要比电解水所需的电压小200 m V,并在连续工作30 h后电池电压无明显上升。

二、VIA Hyperion 4-IN-1驱动简单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IA Hyperion 4-IN-1驱动简单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Sb3+掺杂无铅金属卤化物粉末的结构相变及光学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无铅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的合成
        1.2.1 热注射法
        1.2.2 反溶剂重结晶法
        1.2.3 水热法
        1.2.4 溶液沉淀/蒸发法
        1.2.5 固相反应法
        1.2.6 气相外延法
    1.3 无铅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的可调光学性能
        1.3.1 通过组分工程调控光学特性
        1.3.2 通过量子限域效应调控光学特性
        1.3.3 高压下可调控光学特性
    1.4 无铅金属卤化物钙钛矿中Sb~(3+)发射的光致发光调控
        1.4.1 掺杂Sb~(3+)的短波长发射研究
        1.4.2 掺杂Sb~(3+)的长波长发射研究
    1.5 无铅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的应用
        1.5.1 发光二极管应用
        1.5.2 生物成像应用
        1.5.3 X射线光电探测器应用
        1.5.4 光学防伪技术应用
    1.6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制备方法与测试表征技术
    2.1 实验内容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合成方法
    2.2 测试表征技术
        2.2.1 X射线衍射(XRD)
        2.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2.2.3 荧光光谱
        2.2.4 光致发光量子效率(PLQY)
        2.2.5 荧光寿命
        2.2.6 变温光谱
        2.2.7 拉曼光谱
        2.2.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9 红外光谱(FTIR)
        2.2.10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XPS)
        2.2.11 热重分析(TGA)
        2.2.12 LED光电性能测试
第三章 Sb~(3+)掺杂无铅金属氯化物A_2InCl_5·H_2O的制备及光学性质的研究
    3.1 引言
    3.2 Sb~(3+)掺杂无铅金属氯化物A_2InCl_5·H_2O的制备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合成方法
        3.2.3 制备LEDs
    3.3 结构表征
        3.3.1 XRD结构表征
        3.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3.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3.4 拉曼和红外光谱分析
    3.4 光学性能
        3.4.1 激发和发射光谱分析
        3.4.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3.4.3 荧光寿命分析
        3.4.4 变温光谱分析
    3.5 稳定性
        3.5.1 空气和光照的稳定性
        3.5.2 湿度稳定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b~(3+)掺杂无铅金属氯化物A_3InCl_6的制备及光学性质的研究
    4.1 引言
    4.2 Sb~(3+)掺杂无铅金属氯化物A_3InCl_6的制备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合成方法
        4.2.3 制备LEDs
    4.3 结构表征
        4.3.1 XRD结构表征
        4.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4.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3.4 拉曼和红外光谱分析
    4.4 A_2InCl_5·H_2O和A_3InCl_6的可逆晶体结构转变性能
    4.5 光学性能
        4.5.1 激发和发射光谱分析
        4.5.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4.5.3 荧光寿命分析
        4.5.4 变温光谱分析
    4.6 空气和光照的稳定性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b~(3+)掺杂无铅金属氯化物Cs_2KInCl_6的制备及光学性质的研究
    5.1 引言
    5.2 Sb~(3+)掺杂无铅金属氯化物Cs_2KInCl_6的制备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合成方法
        5.2.3 制备LEDs
    5.3 结构表征
        5.3.1 XRD结构表征
        5.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5.3.3 拉曼光谱分析
    5.4 A_2InCl_5·H_2O和Cs_2KInCl_6的可逆晶体结构转变性能
    5.5 光学性能
        5.5.1 激发和发射光谱分析
        5.5.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5.5.3 荧光寿命分析
        5.5.4 变温光谱分析
    5.6 空气和紫外光的稳定性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金属氧族化合物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氧族化合物的发展现状
        1.2.1 金属氧族化合物简介
        1.2.2 异质结构
        1.2.3 金属掺杂
    1.3 金属氧族化合物的应用场景
        1.3.1 电催化析氢反应(HER)
        1.3.2 电催化析氧反应(OER)
        1.3.3 锌-空气电池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与步骤
        2.3.1 氧化钴/磷化钴(CoO/CoP)异质结构的合成
        2.3.2 Fe掺杂CoSe催化剂(Fe-Co-Se)的合成
    2.4 材料表征分析
        2.4.1 X射线晶体衍射(XRD)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2.4.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2.4.6 穆斯堡尔谱
        2.4.7 原位拉曼光谱(In situ Raman spectra)
        2.4.8 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光谱
    2.5 电化学测试
        2.5.1 HER测试过程
        2.5.2 OER测试过程
        2.5.3 锌-空气电池测试过程
    2.6 计算公式
第三章 CoO/CoP异质结构催化剂的制备及HER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CoO/CoP异质结构催化剂的XRD分析
        3.2.2 CoO/CoP异质结构催化剂的TEM分析
        3.2.3 CoO/CoP异质结构催化剂的XPS分析
        3.2.4 HER性能分析
        3.2.5 太阳能驱动水分解的性能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e-Co-Se催化剂的制备及OER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Fe-Co-Se催化剂的XRD分析
        4.2.2 Fe-Co-Se催化剂的拉曼分析
        4.2.3 Fe-Co-Se催化剂的电镜分析
        4.2.4 Fe-Co-Se催化剂的穆斯堡尔谱分析
        4.2.5 OER性能分析
        4.2.6 真实活性组分分析
        4.2.7 锌-空气电池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点缀修饰的铁系金属化合物电极用于光助电催化分解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分解水的机理与方式
        1.2.1 光催化分解水机理
        1.2.2 电催化分解水机理
        1.2.3 光电催化分解水机理
        1.2.4 光助电催化分解水机理
    1.3 电催化分解水材料研究现状
        1.3.1 碳基非金属催化剂
        1.3.2 贵金属基催化剂
        1.3.3 过渡金属基催化剂
    1.4 电催化分解水材料的调控策略
        1.4.1 阴/阳离子调控
        1.4.2 缺陷工程
        1.4.3 界面设计
    1.5 光助电催化材料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材料的表征方法
        2.3.1 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分析(XRD)
        2.3.2 拉曼光谱表征分析(Raman)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分析(XPS)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分析(SEM)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分析(TEM)
        2.3.6 开尔文探针表征 (SKP)
        2.3.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分析(ICP-AES)
        2.3.8 紫外固体漫反射光谱分析(UV-Vis)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2.4.1 电化学测试方法
        2.4.2 光助电催化测试方法
第3章 Cu_2O点缀的CoP_x纳米线阵列应用于光助电催化析氢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泡沫镍预处理
        3.2.2 Co(CO_3)_(0.5)(OH)_(0.11)/NF前驱体的制备
        3.2.3 CoP_x的制备
        3.2.4 Cu_2O-CoP_x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u_2O-CoP_x材料的形貌结构表征
        3.3.2 Cu_2O-CoP_x材料光助电催化性能分析
        3.3.3 Cu_2O-CoP_x的催化反应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CeO_x修饰的FeOOH/FeNi_3阵列用于光助电催化析氧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FeOOH-CC前驱体的制备
        4.2.2 F@FeNi_3-CC立体结构电极的制备
        4.2.3 CeO_x-F@FeNi_3-CC立体结构电极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F@FeNi_3-CC立体结构用于电催化析氧反应
        4.3.2 CeO_x-F@FeNi_3-CC立体结构用于光助电催化析氧反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CoCrLDH纳米片阵列的制备及光助电催化析氧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oCrLDH的形貌结构表征
        5.3.2 CoCrLDH光助电催化性能分析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Mo、Co基非贵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及电解水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化学分解水概述
        1.2.1 析氢反应原理
        1.2.2 非贵金属HER催化剂研究进展
        1.2.3 析氧反应原理
        1.2.4 非贵金属OER催化剂研究进展
        1.2.5 氧还原反应及其催化剂研究进展
        1.2.6 非贵金属全解水催化剂研究进展
    1.3 电化学全解海水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试剂、仪器及分析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表征和分析方法
        2.3.1 材料的物相、形貌及结构表征
        2.3.2 电化学性能表征
        2.3.3 DFT计算过程
第3章 二维层状Mo_2C及其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析氢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碳纸上原位生长碳化钼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物理性能分析
        3.3.2 电化学析氢性能分析
        3.3.3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3.3.4 电催化析氢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氨性柠檬酸钠体系中电沉积镍钼复合材料及其电催化析氢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
        4.2.1 泡沫镍预处理
        4.2.2 电镀液配制
        4.2.3 电沉积镍钼合金
    4.3 结果与讨论
        4.3.1 SEM形貌分析
        4.3.2 电化学性能分析
        4.3.3 NiO(Ni~0)/NiMoO_4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能分析
    4.4 机理研究
        4.4.1 材料电催化机理研究
        4.4.2 利用理论计算研究材料的HER反应
    4.5 含盐体系中析氢性能的研究
        4.5.1 电化学催化活性研究
        4.5.2 稳定性测试前后形貌分析
        4.5.3 含盐体系催化过程分析
    4.6 电催化析氧反应性能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硼酸体系中电沉积镍钼复合材料及其电催化析氧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制备
        5.2.1 泡沫镍预处理及电镀液配制
        5.2.2 电沉积镍钼合金
        5.2.3 全解水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EM形貌分析
        5.3.2 电化学性能分析
        5.3.3 NiO/NiMoO_4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能分析
    5.4 机理研究
        5.4.1 材料电催化机理研究
        5.4.2 利用理论计算研究材料的OER反应
    5.5 含盐体系中析氧性能的研究
        5.5.1 电化学催化活性研究
        5.5.2 稳定性测试前后形貌分析
        5.5.3 含盐体系催化过程分析
    5.6 电催化析氢反应性能研究
    5.7 电沉积镍钼复合膜在全解(海)水中的应用
        5.7.1 碱性条件下全解水性能研究
        5.7.2 含盐碱性条件下全解水性能研究
        5.7.3 真实海水碱性条件下全解水性能研究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钴基氮掺杂碳纳米管析氧和氧还原反应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样品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物理性能分析
        6.3.2 电化学性能分析
        6.3.3 电化学性能与样品氧化态之间的联系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Fe/Co/Ni基纳米多孔催化剂的设计、构筑及氧析出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纳米多孔材料及其在电催化氧析出领域的应用
    1.3 改进纳米多孔材料活性位点的数量及利用率
        1.3.1 调控纳米多孔材料的孔径及孔隙率
        1.3.2 构筑分级纳米多孔材料
        1.3.3 提升纳米多孔材料的导电性能
    1.4 改进纳米多孔材料的本征活性
        1.4.1 金属元素掺杂
        1.4.2 阴离子调谐
        1.4.3 创造空位缺陷
        1.4.4 构筑界面
        1.4.5 边界位点
        1.4.6 其他改进OER活性的方式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方法、药品与仪器
    2.1 载体电极处理
        2.1.1 玻璃碳电极的处理
        2.1.2 泡沫镍电极的处理
        2.1.3 碳纸的处理
    2.2 工作电极准备
    2.3 电极性能测试
    2.4 实验药品与仪器
        2.4.4 药品与试剂
        2.4.5 仪器设备
第三章 NiFe基纳米多孔材料的脱合金制备及电解水阳极性能研究
    3.1 材料制备
        3.1.1 前驱体条带的制备
        3.1.2 不同纳米多孔样品的制备
    3.2 结果和讨论
        3.2.1 NiFe基纳米多孔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2.2 NiFe基纳米多孔材料的氧析出性能测试
        3.2.3 NiFe基纳米多孔材料的尿素电氧化性能测试
        3.2.4 NiFe基纳米多孔材料的全电解制氢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基分级纳米多孔材料的脱合金制备及加强的OER性能研究
    4.1 材料制备
        4.1.1 前驱体条带的制备
        4.1.2 不同纳米多孔样品的制备
    4.2 结果和讨论
        4.2.1 HP-Co的脱合金制备策略及形貌表征
        4.2.2 对比样品NP-Co的脱合金制备策略及形貌表征
        4.2.3 NP-Co和HP-Co的微介孔孔道和结构表征
        4.2.4 NP-Co和HP-Co的电化学OER性能测试
        4.2.5 HP-Co的OER性能优化的原因讨论
        4.2.6 杂质元素掺杂的Co基分级纳米多孔材料的脱合金制备及表征
        4.2.7 杂质元素掺杂的分级纳米多孔材料的电化学OER性能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碳包覆镍基纳米多孔材料的界面优化及电解水性能研究
    5.1 材料制备
        5.1.1 Ni基金属-有机配合物纳米棒前躯体的制备
        5.1.2 Ni@C多孔纳米棒的制备
        5.1.3 Ni_NiO@C多孔纳米棒的制备
    5.2 结果与讨论
        5.2.1 Ni基金属-有机配合物纳米棒前躯体的形貌表征
        5.2.2 多孔纳米棒的制备流程及形貌表征
        5.2.3 多孔纳米棒表面状态及结构表征
        5.2.4 多孔纳米棒的电化学催化性能测试
        5.2.5 Ni_NiO@C多孔纳米棒的电化学催化性能优化来源的探讨
        5.2.6 多孔纳米棒的电化学稳定性研究
        5.2.7 Ni_NiO@C多孔纳米棒的全电解水应用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孔Co_(0.4)Fe_(0.28)P和Co_(0.37)Fe_(0.26)S纳米立方的制备及OER研究
    6.1 材料制备
        6.1.1 PBA前驱体的制备
        6.1.2 Co_(0.4)Fe_(0.28)P和CoP的制备
        6.1.3 Co_(0.37)Fe_(0.26)S和CoS_2的制备
        6.1.4 Co_(0.25)Fe_(0.175)O和Co_3O_4的制备
    6.2 结果与讨论
        6.2.1 CoFe-PBA前驱体的表征
        6.2.2 Co_(0.4)Fe_(0.28)P和Co_(0.37)Fe_(0.26)S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6.2.3 Co_(0.4)Fe_(0.28)P和Co_(0.37)Fe_(0.26)S的电化学OER性能研究
        6.2.4 Fe杂原子掺杂的电化学OER性能影响
        6.2.5 Co_(0.4)Fe_(0.28)P和Co_(0.37)Fe_(0.26)S的实际活性位点探索
        6.2.6 Co_(0.4)Fe_(0.28)P和Co_(0.37)Fe_(0.26)S的驱动效果对比
        6.2.7 Co_(0.4)Fe_(0.28)P和Co_(0.37)Fe_(0.26)S的 HER性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MOFs解离制备多边界CoFe氢氧化物自组装多孔OER催化剂
    7.1 材料制备
        7.1.1 前驱体的制备
        7.1.2 多边界CoFe氢氧化物纳米片自组装纳米球的制备
        7.1.3 α-Co Fe LDH的制备
    7.2 结果和讨论
        7.2.1 前驱体的形貌和结构表征
        7.2.2 多边界CoFe氢氧化物的制备机理与策略
        7.2.3 多边界CoFe氢氧化物的形貌分析
        7.2.4 多边界CoFe氢氧化物的结构及组成分析
        7.2.5 多边界CoFe氢氧化物的电化学OER性能测试
        7.2.6 多边界CoFe氢氧化物的最优组分研究
        7.2.7 合成策略的普适性研究
        7.2.8 多边界CoFe氢氧化物的应用探索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离散的铟基金属硫族纳米团簇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标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背景
        0.2.1 金属硫族化合物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现状
        0.2.1.1 金属硫族化合物用于光催化产氢的研究
        0.2.1.2 金属硫族化合物用于光催化降解染料的研究
        0.2.1.3 金属硫族量子点作为光敏化剂的研究
        0.2.2 晶态超四面体结构金属硫族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0.2.2.1 晶态金属硫族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0.2.2.2 基于 Tn 簇的拓展结构硫族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0.2.2.3 离散结构硫族Tn簇合物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本论文工作简介
第一章 实验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化学试剂
    第二节 论文中有机物名称简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分析仪器与测试方法
    第五节 晶体结构测试
    第六节 电化学测试
    第七节 光催化性能测试
        1.7.1 光催化产氢测试
        1.7.2 光催化降解污染物的测试
第二章 离散的铟基T3 硒化物团簇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2.2.1 合成与表征
        2.2.1.1 In-Q-ILs(Q= S,Se)前驱体的合成
        2.2.1.2 [Bmmim]_6[In_(10)Se_(16)Cl_4]?(MIm)_2(2-1)的合成
        2.2.2 合成条件讨论
        2.2.3 实验仪器
        2.2.4 电化学测试
    第三节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第四节 化合物结构描述及讨论
    第五节 化合物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2.5.1 粉末衍射分析
        2.5.2 热重分析
        2.5.3 质谱分析
        2.5.4 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和Mott-Schottky曲线分析
        2.5.5 光电流密度和光催化产氢性能测试
        2.5.6 光催化性能分析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离散超四面体T5 硒簇及其Se/S固溶体:离子液体辅助的前驱体合成和光催化性能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3.2.1 合成与表征
        3.2.1.1 Cu-In-Se-IL前驱体的合成
        3.2.1.2 In-Q-ILs(Q= S,Se)前驱体的合成
        3.2.1.3 合成[Bmmim]_(12)[Cu_5In_(30)Se_(52)Cl_3(Im)](3-1)
        3.2.1.4 合成[Bmmim]_(12)[Cu_5In_(30)Se_(48.5)S_(3.5)Cl_3(Im)] (3-2)
        3.2.1.5 合成[Bmmim]_(11)[Cd_6In_(28)Se_(52)Cl_3(MIm)] (3-3)
        3.2.1.6 合成[Bmmim]_(11)[Cd_6In_(28)Se_(28.5)S_(23.5)Cl_3(MIm)] (3-4)
        3.2.1.7 合成[Bmmim]_(11)[Cd_6In_(28)Se_(16)S_(36)Cl_3(MIm)] (3-5)
        3.2.1.8 合成[Bmmim]_9[Cd_6In_(28)Se_8S_(44)Cl(MIm)_3] (3-6)
        3.2.2 合成条件讨论
        3.2.3 实验仪器
        3.2.4 电化学测试
    第三节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
    第四节 化合物结构描述
        3.4.1 化合物结构描述
        3.4.2 化合物3-1-3-6 的结构讨论
    第五节 化合物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3.5.1 粉末衍射分析
        3.5.2 热重分析
        3.5.3 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和Mott-Schottky曲线的获得
        3.5.4 光电流密度的测试
        3.5.5 光催化性能测试及分析
        3.5.5.1 光降解性能测试
        3.5.5.2 光催化产氢性能测试
        3.5.5.3 光催化性能分析
        3.5.5.4 光催化稳定测试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离散的硒化物T4 团簇敏化的TiO_2复合物的合成及光催化产氢性能的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4.2.1 催化剂T4@TiO_2合成
        4.2.2 实验仪器
    第三节 催化剂T4@TiO_2的表征
        4.3.1 粉末衍射分析
        4.3.2 固体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和Mott-Schottky曲线分析
        4.3.3 荧光寿命分析
        4.3.4 XPS分析
    第四节 光催化性能分析
        4.4.1 光解水产氢性能测试
        4.4.2 电化学分析
        4.4.3 光解水产氢活性评价
        4.4.4 光催化稳定性分析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附录1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非易失性存储单元的神经网络加速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基于NVM的存内计算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工作
        1.3.1 论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2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神经网络与非易失性存储器理论概述
    2.1 神经网络
        2.1.1 浅层神经网络
        2.1.2 深度神经网络
    2.2 新型非易失性存储器件
        2.2.1 忆阻器
        2.2.2 忆容器
    2.3 基于NVM的存算一体化加速器
        2.3.1 基于忆阻器的硬件加速器
        2.3.2 基于忆容器的硬件加速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忆阻器的RBM加速器结构设计
    3.1 引言
    3.2 研究动机
    3.3 基于忆阻器的RBM训练硬件结构
    3.4 仿真评估
        3.4.1 建立仿真
        3.4.2 评估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忆阻行列双向访问存储结构设计
    4.1 引言
    4.2 研究动机
    4.3 行列双向访问存储器设计
        4.3.1 双向访问存储器整体结构
        4.3.2 忆阻行列双向访问存储单元
        4.3.3 单个存储单元仿真结果
        4.3.4 存储部件双向访问分析
    4.4 仿真评估
        4.4.1 建立仿真
        4.4.2 评估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忆阻器的数据重用CNN加速器设计
    5.1 引言
    5.2 研究动机
    5.3 数据复用调度流和忆阻加速设计
        5.3.1 基于切片的数据流策略
        5.3.2 基于忆阻器的数据复用计算架构
    5.4 仿真评估
        5.4.1 建立仿真
        5.4.2 评估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忆容器的近似计算结构设计
    6.1 引言
    6.2 研究动机
    6.3 基于忆容器的近似计算单元整体结构
        6.3.1 MC-ACU整体结构
        6.3.2 MAC计算模块
        6.3.3 神经元电路结构设计
        6.3.4 MC-ACU的可编程特性
    6.4 仿真评估
        6.4.1 建立仿真
        6.4.2 评估结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钴基硼化物和碳化物的电催化及光辅助电催化析氧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成果自评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催化水分解的机理
        1.2.1 OER机制
        1.2.2 HER机制
    1.3 光热辅助电催化水分解的机理
    1.4 评估催化剂活性好坏的要素
    1.5 钻基OER催化剂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1.5.1 单金属OER催化剂
        1.5.2 双金属OER催化剂
    1.6 光辅助电解水的研究现状
    1.7 本文的选题思路,研究内容和意义
        1.7.1 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内容
        1.7.2 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2章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药品
    2.2 材料制备实验仪器
    2.3 材料表征仪器及简介
    2.4 电催化/光辅助电催化电极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2.4.1 碳纸电极的制备
        2.4.2 玻碳电极的制备
        2.4.3 光电极的制作方法
        2.4.4 电化学测试方法
        2.4.5 光热辅助电化学测试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单金属钻基硼化物电/光辅助催化OER性质
    3.1 Co_xB (x=1、2和3)样品的合成
    3.2 Co_xB (x=1、2和3)的物相和形貌表征
    3.3 电化学性能表征
        3.3.1 Co_xB催化剂的OER活性
        3.3.2 Co_xB催化剂不同OER活性的原因及Co_2B稳定性测试
        3.3.3 Co_xB系列催化剂的OER机制
    3.4 Co_2B的HER活性以及其全水解系统
    3.5 光辅助电催化OER性能研究
        3.5.1 光辅助电化学OER活性测试
        3.5.2 光辅助电催化OER的增益机制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镍钴双金属硼化物电/光辅助催化OER性质
    4.1 (Ni_xCo_(1-x))_2B (x=0.25、0.50和0.75)材料的制备
    4.2 (Ni_xCo_(1-x))_2B (x=0.25、0.50和0.75)的物相和形貌表征
    4.3 电化学性能表征
    4.4 亲疏水电极循环伏安测试分析OER机理
    4.5 拉曼和XPS分析
    4.6 光辅助电催化OER性能研究
        4.6.1 光辅助电催化OER活性测试
        4.6.2 光辅助下电催化OER的增益机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硼、氮共掺杂碳化钴电/光辅助催化OER性质
    5.1 Co_3C基材料的制备
    5.2 Co_3C基材料的物相和形貌表征
    5.3 ORR性能表征
    5.4 OER性能表征
    5.5 Zn-air电池的组装及性能表征
        5.5.1 Zn-air电池的组装
        5.5.2 Zn-air电池性能表征
    5.6 HER和Zn-air电池自驱动全解水性能表征
    5.7 光辅助电催化OER性能研究
        5.7.1 光辅助电催化OER活性测试
        5.7.2 光辅助下电催化OER的增益机制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镍钴双金属碳化物电/光辅助催化OER性质
    6.1 (Ni_xCo_(1-x))_3C (x=0、0.2和0.4)颗粒的制备
    6.2 (Ni_xCo_(1-x))_3C (x=0、0.2和0.4)的物相和形貌表征
    6.3 电化学性能表征
    6.4 光辅助下电化学OER性能研究
        6.4.1 光辅助电催化OER性能研究
        6.4.2 光辅助下电化学OER析氧的增益机制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通过阳离子-π构筑吲哚基高性能聚合物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可回收高性能聚合物
        1.2.1 可回收高性能聚合物简介
        1.2.2 利用动态共价键构筑的可回收高性能聚合物介绍
        1.2.3 动态共价键构筑可回收高性能聚合物的发展前景
    1.3 聚合物增强增韧方法研究进展
        1.3.1 无机纳米粒子增强增韧
        1.3.2 共价交联增强增韧
        1.3.3 双交联网络增强增韧
        1.3.4 聚合物增强增韧面临问题及发展前景
    1.4 阳离子-π相互作用
        1.4.1 阳离子-π简介
        1.4.2 吲哚在构筑阳离子-π相互作用中的研究
        1.4.3 阳离子-π在构筑高性能聚合物中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设计思路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和原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原料及试剂
    2.2 表征方法与测试手段
        2.2.1 核磁氢谱、碳谱
        2.2.2 红外光谱(FTIR)
        2.2.3 能量色散 X 射线光谱(EDS)
        2.2.4 热重分析
        2.2.5 差式扫描量热分析
        2.2.6 机械性能分析
        2.2.7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2.8 荧光光谱
        2.2.9 X 射线衍射(XRD)
        2.2.10 断裂能
        2.2.11 理论计算
3 阳离子-π交联吲哚基缩醛胺动态交联聚合物的制备及其紫外屏蔽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吲哚基缩醛胺动态交联聚合物(In-HDCN)薄膜的制备
        3.2.2 阳离子-π交联吲哚基缩醛胺动态交联聚合物(Fe-In-HDCN)薄膜的制备
        3.2.3 Fe-In-HDCN薄膜的回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合物结构表征
        3.3.2 阳离子-π的证明
        3.3.3 阳离子-π增强增韧缩醛胺动态交联聚合物的研究
        3.3.4 Fe-In-HDCN的热稳定性研究
        3.3.5 Fe-In-HDCN的耐溶剂性研究
        3.3.6 Fe-In-HDCN的紫外屏蔽研究
        3.3.7 Fe-In-HDCN的回收
    3.4 本章小结
4 阳离子-π交联强韧吲哚基聚六氢三嗪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可视化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吲哚基聚六氢三嗪(In-PHT)薄膜的制备
        4.2.2 阳离子-π交联吲哚基聚六氢三嗪(Fe-In-PHT)薄膜的制备
        4.2.3 Fe-In-PHT 的回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合物结构表征
        4.3.2 阳离子-π的证明
        4.3.3 阳离子-π增强增韧吲哚基聚六氢三嗪的研究
        4.3.4 Fe-In-PHT的热稳定性研究
        4.3.5 Fe-In-PHT的耐溶剂性研究
        4.3.6 Fe-In-PHT薄膜的耐候性分析
        4.3.7 Fe-In-PHT的力学强度可视化研究
        4.3.8 Fe-In-PHT的回收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镍基尿素电氧化和电解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尿素电氧化的概述
        1.2.1 尿素电氧化的反应机理
        1.2.2 尿素电氧化的研究现状
    1.3 尿素电氧化的应用
        1.3.1 燃料电池
        1.3.2 尿素电解制氢
    1.4 镍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1 镍基金属催化剂
        1.4.2 镍基氧化物/氢氧化物催化剂
        1.4.3 镍基硫化物催化剂
        1.4.4 镍基磷化物催化剂
    1.5 本论文选题意义及内容
        1.5.1 选题意义
        1.5.2 主要内容
第2章 实验试剂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及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表征设备
        2.2.1 X射线衍射仪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 电化学测试系统
        2.3.1 三电极测试体系
        2.3.2 两电极测试体系
    2.4 电化学测试方法
        2.4.1 循环伏安测试
        2.4.2 线性扫描伏安测试
        2.4.3 交流阻抗测试
        2.4.4 计时电位测试
        2.4.5 计时电流测试
第3章 镍钴氧(硫)纳米线阵列电极的制备及其催化尿素电氧化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NiCo_2O_4纳米线阵列电极的制备及其催化尿素电氧化性能的研究
        3.2.1 Ni Co_2O_4/NF电极的制备
        3.2.2 结果与讨论
    3.3 NiCo_2S_4纳米线阵列电极的制备及其催化尿素电氧化性能的研究
        3.3.1 NiCo_2S_4电极的制备
        3.3.2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n Co_2O_(4.5)@Ni(OH)_2 纳米片阵列电极的制备及其催化尿素电氧化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Mn Co_2O_(4.5)@Ni(OH)_2 电极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n Co_2O_(4.5)@Ni(OH)_2 电极的材料表征
        4.3.2 Mn Co_2O_(4.5)@Ni(OH)_2 电极催化尿素电氧化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支撑镍钴双金属磷化物尿素电解电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NiCoP/CC电极的制备
    5.3 结果与讨论
        5.3.1 NiCoP/CC电极的材料表征
        5.3.2 NiCoP/CC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自支撑NiS@Ni_3S_2/NiMoO_4 尿素电解电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NiS@Ni_3S_2/NiMoO_4 电极的制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NiS@Ni_3S_2/NiMoO_4 电极的材料表征
        6.3.2 NiS@Ni_3S_2/NiMoO_4 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VIA Hyperion 4-IN-1驱动简单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 [1]Sb3+掺杂无铅金属卤化物粉末的结构相变及光学性质的研究[D]. 黄佳烙. 广西大学, 2021(02)
  • [2]金属氧族化合物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研究[D]. 李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3]点缀修饰的铁系金属化合物电极用于光助电催化分解水研究[D]. 孟会媛.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Mo、Co基非贵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及电解水性能的研究[D]. 袁文津. 天津大学, 2020(01)
  • [5]Fe/Co/Ni基纳米多孔催化剂的设计、构筑及氧析出性能研究[D]. 曹祯.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6]离散的铟基金属硫族纳米团簇的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 王延旗.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7]基于非易失性存储单元的神经网络加速器设计[D]. 陈艳. 湖南大学, 2020
  • [8]钴基硼化物和碳化物的电催化及光辅助电催化析氧性能研究[D]. 马新志.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9]通过阳离子-π构筑吲哚基高性能聚合物及其性能研究[D]. 官晓芳.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10]镍基尿素电氧化和电解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沙琳娜.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威盛 Hyperion 4-IN-1 驱动简单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