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刺辨证治疗突发性耳聋42例(论文文献综述)
路瑶,王彦之[1](2020)在《突发性耳聋的针灸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突发性耳聋可归为中医学"暴聋"范畴,临床可分为风邪外犯、肝火上扰、痰火郁结、气血亏虚及气滞血瘀证等证型。针灸治疗本病多采用行气活血、调神通窍兼顾补益肝肾之法,主要可分为毫针、灸法、电针、穴位注射、耳穴压豆、眼针、火针、腹针等,选穴多以手足少阳经为主,虽各有侧重,均取良效。针灸治疗本病基于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安全有效,显示出其固有优势和较好的发展前景。但针灸治疗本病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今后研究应向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向努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更优质的治疗路径。
董明雪[2](2020)在《电针治疗突发性耳聋(肝胆火盛型)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观察电针与普通针刺法治疗突发性耳聋(肝胆火盛型)患者听阈水平及临床症候的影响,并进行疗效差异比较,为临床电针治疗肝胆火盛型突发性耳聋提供一种治疗思路与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肝胆火盛型突发性耳聋纳入标准的6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31)和对照组(n=31),分别给予电针和普通针刺法干预。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听阈水平、中医各症候量化评分及分级结果、安全性,并进行比较。结果:1.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耳聋程度与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不同耳聋程度与治疗效果间存在明显相关性(P<0.01),对照组患者则无相关性(P>0.05);结合愈显率,观察组对轻度患者疗效最佳,对重度聋、全聋患者最差;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中度聋患者疗效差异明显(P<0.01);3.听阈: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平均听阈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平均听阈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4.各症候量化评分及分级: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听力降低、耳鸣、耳闷、眩晕分级评分及主观感觉自评分、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显着(P<0.01);治疗后观察组在耳鸣、耳闷分级评分、主观感觉自评分、总评分方面以及耳聋程度量化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存在差异(P<0.05);5.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均无晕针、周围神经损伤、血肿等事件发生。结论:电针治疗肝胆火盛型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特别是在改善中度聋患者方面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电针可降低患者听阈水平,能有效缓解各项中医临床症候,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李迪[3](2020)在《电针联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的疗效,为临床治疗突发性耳聋伴有耳鸣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1.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突聋伴耳鸣的患者(耳鸣至少有一侧与听力损失为同一患耳)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每组36人,若双耳都有听力损失,以新发病患耳入组。2.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泼尼松每天1mg/kg(最大剂量建议为60mg),晨起顿服,连用5d,不必逐渐减量,5%葡萄糖250ml+金纳多87.5mg静脉滴注,连用10d。电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电针治疗,取穴:百会;耳门、翳风、听宫、天容、听会、风池、外关、中渚、光明、太冲(患侧取穴);肾俞、太溪(双侧取穴)。各穴位针刺得气后,三焦经耳门(-)和翳风(+)接一组电针,小肠经听宫(-)和天容(+)接一组电针,胆经听会(-)和风池(+)接一组电针,每天治疗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共观察一个疗程。3.在治疗前后用纯音听阈测试及耳鸣致残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情况分别进行记录,观察患者的听力及耳鸣恢复情况。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听力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听力较前均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电针组听力恢复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耳鸣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耳鸣评分较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电针组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联合药物疗法和药物疗法均能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听力下降,电针联合药物疗效更好;2.电针联合药物疗法和药物疗法均能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伴随症状耳鸣,电针结合药物疗效更好。
徐芳[4](2020)在《针刺少阳经腧穴对难治性突发性聋伴失眠患者睡眠改善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针刺少阳经腧穴对难治性突发性聋伴失眠患者睡眠改善的临床研究,探索难治性突发性聋伴失眠的治疗方法,进一步提高难治性突聋伴失眠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从我院耳鼻喉科门诊筛选符合标准的难治性突聋伴失眠受试者60例,通过随机数字分组法随机分为深刺组(深刺+中药组)、浅刺组(浅刺+中药组)和中药组。中药组以活血化瘀、豁痰开窍、平肝潜阳、益气升清为治疗原则,口服中药汤剂,由我院统一熬煮,每日三次,每次约150ml。而深刺组及浅刺组行针刺联合中药治疗,针刺穴位选取患侧听会、听宫、耳门、翳风、率谷、外关、中渚;双侧风池、头针晕听区、三阴交、照海、安眠以及四神聪。每日1次,每次30分钟,其中深刺组为在耳门、听宫、听会深刺,其余穴位常规针刺。所有受试者每周工作日为治疗时间,双休日休息,总共治疗30次。在入组前及结束后填写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耳鸣评价量表(TEQ),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进行纯音听阈检查。所有治疗疗程完毕后,将所有数据统计起来建立数据库,然后使用SPSS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出来的结果来比较深刺、浅刺及中药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研究共纳入受试者60例,随机分为深刺组,浅刺组及中药组,每组20例。1.三组在病程、性别、年龄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组间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纯音听阈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深刺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耳鸣评价量表(TEQ)评分、纯音听阈结果评分分析比较,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浅刺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纯音听阈评分比较分析,差异具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耳鸣评价量表(TEQ)评分分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药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纯音听阈结果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耳鸣评价量表(TEQ)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对改善难治性突发性聋伴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效果显着,而且深刺比浅刺对难治性突发性聋伴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耳鸣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高。
柏博[5](2020)在《针刺联合放血治疗肝火上扰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针刺联合放血治疗肝火上扰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针刺联合放血治疗突聋的推广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6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脱落0例,有效病60例,每组各30例。试验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上针刺和放血,对照组只选用常规西药治疗。针刺以及放血治疗均为1天1次,7天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中间休息1天。疗效评价指标为患者患耳听阈值、起效时间、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进行测评,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患耳听阈值和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齐同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患耳听阈值、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患耳听阈变化值、起效时间、中医症状量化积分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方案对治疗肝火上扰型突发性耳聋均有一定的作用,两者均能有效改善患耳听力,降低患耳听阈值。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疗效更好,在总有效率以及总显效率上均高于对照组。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在起效时间上要更早,对中医症状体征的改善也更明显。综上所述,针刺联合放血治疗肝火上扰型突发性耳聋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周晖[6](2020)在《通元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评估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初步探讨通元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的作用机制,为今后通元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市中医院耳鼻喉科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住院患者共60例。根据随机对照分组原则,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静滴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及口服甲钴胺片,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通元针法治疗,记录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纯音测听检测结果,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平均听阈值、耳聋临床疗效、伴随症状(耳鸣、眩晕)疗效、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差异。结果:一、组内比较在平均听阈值、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前后比较均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二、组间比较1.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听阈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平均听阈值的差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2.耳聋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疗效结果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伴随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治疗耳鸣总有效率为65%,对照组为60.87%;治疗组治疗眩晕总有效率为81.82%,对照组为76.92%。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的耳鸣、眩晕疗效无显着性差异(P>0.05)。4.经治疗后,两组患者HAMA评分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HAMA评分的差值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通元针法联合西药疗法与单纯西药疗法两种治疗方案均可有效治疗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有助于改善听力,缓解焦虑症状,且安全无副作用,但是通元针法联合西药疗法在改善平均听阈值、HAMA评分及耳聋临床疗效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疗法,值得临床使用及推广。
张顺[7](2020)在《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肝肾亏虚型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客观评价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肝肾亏虚型神经性耳鸣患者的实际效果,并对该针法进行深入的临床研究,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探索出一种新的有效方法。方法:按照纳排标准把符合本研究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共72例。治疗组使用针指震颤行气法,对照组使用平补平泻法。治疗组、对照组选取相同穴位听宫、中渚、太溪、翳风、肾俞。以上两组治疗时限为4周,在治疗结束后,分别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所呈现出来疗效差异。两组均在治疗前后,分别运用耳鸣致残量表、耳鸣严重程度量表进行评估,并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的差异。最后对治疗的综合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72例病例,最后完成有效病例65例,两组一共脱落了7例。治疗组实际完成了33例病例,脱落3例,而对照组实际完成了32例,脱落4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耳鸣严重程度分级评分、THI评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经耳鸣严重程度分级积分比较,2组积分比治疗前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有效。在治疗后经组间比较,两组患者耳鸣严重程度分级评分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在THI评分方面,两组患者在治疗后THI积分较前均有改善,经过统计,两组在治疗前后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耳鸣致残程度的改善上均有比较好的疗效。在治疗后两组患者THI积分经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在致残程度的改善上,治疗组要高于对照组。4、对2组进行耳鸣分级比较:治疗前后,在统计学上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意义(P〈0.05),说明在改善耳鸣致残程度上,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两组患者依据THI评分,在得出耳鸣严重程度分级后,经秩和检验得出分析结果,Z=-2.299,P=0.0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治疗组效果比对照组较好。5、综合疗效评价:在两组治疗结束之后,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82%;对照组中总有效率为71.82%。经秩和检验得出结果P=0.037〈0.05,差异有统计意义,说明治疗组体现的疗效高于对照组。6、在治疗整个过程中对本研究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对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性指标进行检测,发现其血压、脉搏、体温、心率等生命体征未见均明显异常改变,同时在针刺治疗中也没有出现患者针刺意外情况事件,经卡方检验分析,P=0.485〉0.05,这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1、针指震颤行气法与传统平补平泻法在治疗肝肾亏虚型神经性耳鸣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针指震颤行气法则更具有优势。2、通过本次研究,针指震颤行气法在患者耳鸣分级结果、耳鸣严重程度分级、临床疗效比较上较平补平泻法更有优势。3、在此次研究中未发现运用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肝肾亏虚型神经性耳鸣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所以,针指震颤行气法为针刺治疗肝肾亏虚型神经性耳鸣提供了一种新的安全性较高的针刺方法。因此,该针法是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针刺方法。
叶秋婷[8](2020)在《针灸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突发性耳聋(Sudden Hearing Loss)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作为耳鼻喉科的常见急症,它往往导致患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听力损失达到最低点。国内目前关于此病的流行病学资料较少,但近年来,研究显示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原因不明的特点致治疗效果不明显比例的增加[1]。另发病机制的不明确[2]给西医治疗本病带来不便,使疾病不能得到有效根治,而近年各学者发表的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文章不断更新,说明针灸疗法在对本病的治疗上发挥了极大作用。本研究在收集针灸及相关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基础上,对针灸治疗本病进行筛选、评价,通过完整、缜密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探讨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液流变学、伴随症状的改善。从而为临床上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提供循证医学支持,为在针灸手段的选择上提供有力指导。方法:通过联网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WF)、Pubmed、Cochrane Library、SpringerLink和Science Direct等及手工检索湖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内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符合纳入标准的针灸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月。按照规定的纳入及排除研究标准选入最终研究,提取研究数据,利用国际公认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估。利用RevMen 5.3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因最终纳入研究的结果评价有按人数与耳数评估的区别,将最终纳入的17篇研究分为两组进行评价分析,以人数为治疗有效标准的标为组1,以耳数为治疗有效标准的列为组2,通过灵敏度分析后选择合适的统计学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此次meta分析最终包括17项研究,全部为中文文献。文献质量评价结果:17篇文献的Jadad评分均大于3分,均为高质量文献。17篇文献总纳入患者1397人,治疗组总人数为702人,对照组695人。Meta分析结果提示:(1)有效率:因疾病特殊性,分为以人为单位及以耳为单位两组;两组均提示含有针灸的治疗组优于药物组。(2)伴随症状:针灸疗法治疗耳鸣有显着优势。(3)听力损失分贝:针灸疗法对于患者听力损失分贝的改善有显着优势(4)血液流变学(HR):针灸疗法对于患者全血粘度比(BV)、血浆粘度比(PV)、红细胞压积(Hct)等的调节有明显优势,对纤维蛋白原(Fb)的改善无明显优势(5)不同耳聋程度有效率:针灸疗法对于轻-中度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无明显优势,对于重-极重度患者的有效率的改善有明显优势。17篇文献中只有3篇文献提及不良反应,其中2篇文献提及未出现不良反应;17篇文献中只有4篇文献提及退出与脱落情况。结论:该系统评价提示针灸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不论是单纯针灸疗法还是与药物或高压氧等其它方法联用效果均稳定,但目前国内外研究关于的突发性耳聋治疗的结局评价除以上指标外,还有耳鸣残疾量表评分(THI)、焦虑自评量表(SAS)、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等,还需进行全面评价来完善针灸疗法对于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纳入文献大多偏倚风险未知,提示文献中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不甚严谨,需要我们谨慎对待评价结果,且试验多为小样本、单中心研究,随访度及不良反应的报道也不全,真实性可靠度不高,结局仍需规范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研究做支撑。
杨子璐[9](2020)在《平坦型突发性耳聋的中医证型与综合疗效观察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次回顾性分析目的主要是研究年龄、性别、病程、疗程、是否有伴随症状等因素对平坦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疗效的影响;各种不同的中医分型在平坦型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占比,及不同的中医分型对平坦型突发性耳聋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3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江苏省中医院突发性耳聋患者796例,西医鉴别诊断已排除了化脓性和分泌性中耳炎,MR检查排除听神经瘤,听力筛查、声阻抗检查排除美尼埃等疾病后,年龄最小14岁,最大89岁,其中女性425(53.30%)例,男性371(46.70%)例,左耳患病399(50.12%)例,右耳患病391(49.12%)例,平坦型257(32.28%)例,听力下降伴有耳鸣、耳闷、眩晕等症185(23.24%)例。平坦型突聋伴症状组185例、平坦型突聋不伴症状组72例、非平坦型突聋伴症状组302例。三组均根据纯音听检查结果均为平坦型突发性耳聋,平均听阈(0.5、1、2、4kHz)≤80dB。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以P<0.01作为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果:平坦型突聋中医证型以气滞血瘀、风邪外犯型为主;平坦型突聋伴眩晕耳鸣等其他症状可降低患者的疗效;平坦型突聋患者其治疗效果与持续时间和疗程无关,而与病程有关。
王娱,赵华[10](2019)在《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近况》文中指出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本文主要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的研究进展,对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科研与临床。
二、针刺辨证治疗突发性耳聋4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辨证治疗突发性耳聋42例(论文提纲范文)
(1)突发性耳聋的针灸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毫针刺法 |
2 灸法 |
3 电针疗法 |
4 穴位注射 |
5 耳穴压豆 |
6 眼针 |
7 火针 |
8 腹针 |
9 结语 |
(2)电针治疗突发性耳聋(肝胆火盛型)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与样本量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方法 |
2.4 数据统计 |
3 结果 |
3.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3.3 观察组患者耳聋程度与疗效相关性分析 |
3.4 对照组患者耳聋程度与疗效相关性分析 |
3.5 两组不同耳聋程度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 |
3.6 两组患者平均听阈比较 |
3.7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量化评分情况比较 |
3.8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量化评分情况比较 |
3.9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量化评分情况比较 |
3.10 两组患者治疗后耳聋量化分级情况比较 |
3.11 安全性结果比较 |
讨论 |
1 中医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
1.1 病名的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治疗 |
3 试验结果分析 |
4 疗效机理探讨 |
4.1 穴位作用 |
4.2 电针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近十年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3)电针联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2.1 中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6.治疗方法 |
6.1 电针组治疗 |
6.2 对照组治疗 |
7.疗效观察指标 |
8.疗效评定标准 |
8.1 听力评定分级 |
8.2 耳鸣致残量表评分 |
9.统计方法 |
10.临床资料对比 |
11.疗效结果 |
讨论 |
1.电针联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的疗效分析 |
1.1 对听力损失的疗效分析 |
1.2 对耳鸣的疗效分析 |
2.电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机理 |
3.针刺选穴 |
3.1 电针穴位选穴依据 |
3.2 肾经穴位选择依据 |
3.3 余穴及配穴方法分析 |
4.耳鸣 |
4.1 中医对于耳鸣的认识 |
4.2 西医对于耳鸣的认识 |
5.药物治疗 |
5.1 激素的作用 |
5.2 金纳多的作用 |
6.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4)针刺少阳经腧穴对难治性突发性聋伴失眠患者睡眠改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研究背景 |
1 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
1.1 突发性耳聋的定义 |
1.2 突发性耳聋的流行病学 |
1.3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机制 |
1.4 突发性耳聋的治疗 |
1.5 难治性突发性聋与失眠 |
1.5.1 难治性突发性聋伴失眠的发病机制 |
1.5.2 失眠是难治性突发性聋的伴随症状 |
1.5.3 失眠影响突难治性发性聋的恢复 |
1.5.4 难治性突发性聋伴失眠的危险因素 |
1.5.5 难治性突发性聋伴失眠的治疗 |
1.5.5.1 西药治疗 |
1.5.5.2 中药治疗 |
1.5.5.3 推拿治疗 |
1.5.5.4 针刺治疗 |
1.5.5.5 行为干预 |
1.6 耳鸣与失眠 |
1.6.1 耳鸣与失眠互为因果 |
1.6.2 耳鸣伴失眠的治疗 |
2 中医学对暴聋的认识 |
2.1 暴聋的定义 |
2.2 暴聋的病因病机 |
2.3 暴聋的辨证论治 |
2.4 针刺治疗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的筛选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3 研究方案 |
3.1 随机对照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2.1 分组及疗程 |
3.2.2 针刺操作 |
3.2.3 中药组操作 |
3.3 评价指标 |
3.3.1 基线指标 |
3.3.2 疗效观察指标 |
3.3.3 疗效评价 |
3.3.4 研究的安全性评价及评价标准 |
3.3.5 不良反应事件 |
3.4 质量控制及保证 |
3.4.1 随机设定 |
3.4.2 盲法选择 |
3.5 统计学分析 |
3.6 技术路线图 |
4 研究结果 |
4.1 病例完成的基本情况 |
4.2 治疗前各组间基线资料比较 |
4.3 治疗后纯音听阈结果分析 |
4.4 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结果分析 |
4.5 治疗后耳鸣评价量表(TEQ)评分结果分析 |
4.6 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分析 |
4.7 安全性比较 |
5 讨论 |
5.1 基线数据分布情况分析 |
5.2 治疗前后PSQI、TEQ、SAS、纯音听阈等量表评分比较分析 |
5.3 疗效评价分析 |
5.4 不良反应 |
5.5 本研究针刺治疗耳聋伴失眠的依据 |
结论 |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浅析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件一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
附件二 耳鸣严重程度自评表 |
附件三 焦虑自评量表(SAS) |
(5)针刺联合放血治疗肝火上扰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1.1 纳入病例情况 |
1.2 一般资料分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3 本次试验病例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中止标准 |
3.5 脱落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周期及治疗观察时点 |
4.2 设计方案 |
4.3 随机方法 |
4.4 盲法运用 |
4.5 试验具体方案 |
4.6 不良事件观察及处理 |
5 试验观察的项目 |
5.1 患者个人资料 |
5.2 病史资料 |
5.3 安全性指标 |
5.4 诊断性指标 |
5.5 疗效性指标 |
6 疗效评定标准 |
6.1 听阈值变化 |
6.2 起效时间及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 |
7 统计学处理 |
8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 治疗前疗效指标分析 |
1.1 治疗前患者患耳纯音测听结果 |
1.2 治疗前中医症状分级量化积分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疗效指标分析 |
2.2 不良事件观察情况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突发性耳聋的现代研究进展 |
1.1 突发性耳聋的流行病学 |
1.2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病理 |
1.3 现代医学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 |
2 突发性耳聋的中医研究进展 |
2.1 突发性耳聋的病名 |
2.2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病机 |
2.3 突发性耳聋的辨证分型 |
2.4 突发性耳聋的中医治疗方法 |
2.5 放血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研究进展 |
3 治疗手段、对照组的选择依据及选穴方义分析 |
3.1 选择针刺联合放血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依据 |
3.2 选择常规西药治疗作为对照组的依据 |
3.3 穴位选择依据以及具体定位 |
4 本研究的疗效评价 |
5 本研究的临床意义 |
6 运用针刺联合放血的体会 |
7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随机数字表 |
附录 B: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
附录 C:VAS听力评分卡 |
附录 D:知情同意书 |
附录 E:病例报告表 |
附录 F:文献综述 突发性耳聋的中西医治疗近况 |
参考文献 |
(6)通元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
一、对突聋病名的认识 |
二、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三、对辨证分型的认识 |
四、对治疗的认识 |
第二节 西医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
一、对病名的认识 |
二、对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
三、对治疗的认识 |
四、对预后认识 |
第三节 通元疗法基本学术思想 |
一、元气乃一身之本,通元为调治核心 |
二、调神为针灸之要,通元为调神之机 |
三、以阴阳立论,重视整体观及辨证观 |
四、充分发挥经穴与特定穴的治疗效应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临床资料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听力损失分级标准 |
四、听力曲线分型 |
五、纳入标准 |
六、排除标准 |
七、剔除、脱落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案 |
一、随机方法 |
二、临床分组情况 |
三、治疗方案 |
四、材料及仪器选择 |
五、常见针刺意外的应对措施 |
第三节 观察项目 |
一、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
二、观察指标 |
三、技术路线图 |
四、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基线资料比较 |
一、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情况比较 |
二、治疗前两组患者患耳分布情况比较 |
三、治疗前两组患者平均听阈值比较 |
四、治疗前两组患者听力损失程度分布情况比较 |
五、治疗前两组患者听力曲线分型分布情况比较 |
六、治疗前两组患者主要伴随症状分布情况 |
七、两组患者治疗前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比较 |
第二节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情况比较 |
一、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听阈值比较 |
二、治疗后两组患者耳聋临床疗效比较 |
三、治疗后两组患者耳鸣临床疗效比较 |
四、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临床疗效比较 |
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比较 |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
第一节 结果分析 |
一、基线资料分析 |
二、疗效分析 |
三、安全性分析 |
第二节 讨论 |
一、选择气滞血瘀型突聋的证型依据 |
二、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突聋的机理 |
三、通元针法与气滞血瘀型突聋 |
结语 |
一、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肝肾亏虚型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1.病例来源 |
2.临床诊断标准 |
3.病例选择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1.分组方法 |
2.操作方法 |
3.针刺安全观察 |
4.疗效标准 |
(三)数据处理 |
二、研究结果 |
(一)一般项目统计资料分析比较 |
1.一般情况分析 |
2.两组治疗前THI评分比较 |
3.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耳鸣严重程度分级比较 |
4.两组耳鸣患者治疗前耳鸣严重程度评分比较 |
5.治疗前耳鸣程度分级(依据耳鸣严重程度评分表) |
(二)疗效分析 |
1.两组治疗前后THI评分 |
2.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耳鸣严重程度分级比较(依据THI评分) |
3.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耳鸣分级结果 |
4.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5.两组安全性比较 |
三、讨论 |
(一)祖国医学对耳鸣的认识 |
1.1 概述 |
1.2 病因病机方面 |
1.3 祖国医学对肝肾不足型耳鸣的认识 |
(二)现代医学对耳鸣的认识 |
2.1 致病因素 |
2.2 病理生理机制 |
2.3 临床表现 |
2.4 治疗 |
(三)研究本课题的依据 |
3.1 针指震颤行气法 |
3.2 针指震颤行气法的操作 |
3.3 耳鸣的治法与选穴 |
3.4 选穴理论依据 |
(四)研究结果分析 |
四、结论 |
五、问题与展望 |
(一)问题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1: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表2:病史 |
附表3:耳鸣致残疾度量表评 |
附表4:耳鸣严重程度评估指标及评分标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8)针灸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类型 |
2 纳入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排除标准 |
4 文献检索 |
4.1 检索策略 |
4.2 检索语言 |
4.3 检索年限 |
5 干预措施 |
5.1 治疗组干预措施 |
5.2 对照组干预措施 |
6 结局指标 |
6.1 主要指标 |
6.2 次要指标 |
7 文献筛选与资料数据的提取 |
8 方法学质量评价 |
9 统计分析 |
二 结果与结论 |
1 结果 |
1.1 检索结果 |
1.2 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 |
1.3 结论 |
1.4 结局指标 |
1.5 不良反应 |
1.6 退出与脱落 |
2 文献偏倚评价 |
2.1 随机方式的产生 |
2.2 随机化的隐藏 |
2.3 盲法 |
2.4 结局数据的完整性 |
2.5 选择性报告 |
2.6 其他偏倚 |
3 Meta分析结果 |
3.1 以人数为疗效单位的Meta分析结果 |
3.2 以耳数为疗效单位的Meta分析结果 |
3.3 针灸对于突发性耳聋伴随症状的改善 |
3.4 听力损失分值的比较 |
3.5 血液流变学的比较 |
3.6 不同损伤程度患者的有效率的比较 |
3.7 敏感性分析 |
3.8 发表性偏倚 |
4 结论 |
讨论 |
1 结果分析 |
1.1 文献质量 |
1.2 Meta分析结果 |
1.3 治疗组针灸疗法的选择 |
2 研究的局限性 |
2.1 文献语言 |
2.2 文献质量 |
2.3 偏倚风险 |
2.4 干预措施 |
2.5 其他数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综述 突发性耳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2: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平坦型突发性耳聋的中医证型与综合疗效观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平坦型突聋的认识 |
1.1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研究 |
1.2 临床表现 |
1.3 诊断及鉴别诊断 |
1.4 平坦型突发性耳聋的检查 |
1.5 平坦型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方法 |
2. 中医对突发性耳聋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论治 |
2.3 中医对突发性耳聋的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采集 |
1.2 诊断标准 |
1.3 疗效分级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单纯针刺 |
2 针灸综合疗法 |
2.1 针刺联合头针 |
2.2 针刺联合电针 |
2.3 针刺联合艾灸 |
2.4 针刺联合穴位贴敷 |
2.5 针刺联合中药 |
2.6 针刺联合穴位注射 |
2.7 针刺联合耳穴压豆 |
2.8 针灸联合推拿 |
2.9 其他 |
3 结语 |
四、针刺辨证治疗突发性耳聋4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突发性耳聋的针灸治疗进展[J]. 路瑶,王彦之. 江苏中医药, 2020(09)
- [2]电针治疗突发性耳聋(肝胆火盛型)临床疗效观察[D]. 董明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电针联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伴耳鸣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针刺少阳经腧穴对难治性突发性聋伴失眠患者睡眠改善的临床研究[D]. 徐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针刺联合放血治疗肝火上扰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观察[D]. 柏博.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通元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D]. 周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针指震颤行气法治疗肝肾亏虚型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研究[D]. 张顺.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针灸疗法治疗突发性耳聋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D]. 叶秋婷.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9]平坦型突发性耳聋的中医证型与综合疗效观察分析[D]. 杨子璐.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近况[J]. 王娱,赵华. 新疆中医药,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