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种果蔬保鲜袋的制作与使用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方良月[1](2019)在《绿豆芽保鲜机理初探及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豆芽营养丰富、价格低廉,在蔬菜市场上销量呈快速上升趋势。然而,绿豆芽极其脆嫩,且自身代谢快,常温下贮藏期短,从出菜到销售期间,若处理不当就会造成腐烂变质,极大降低产品的安全性和商品价值。本文以绿豆芽为试验对象,研究了影响其贮藏保鲜的机理及调控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贮藏温度下绿豆芽的感官评分、下胚轴显微结构及各理化指标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绿豆芽的新鲜状态与贮藏温度呈负相关(p<0.01);随贮藏时间的延长,绿豆芽下胚轴横切面会出现明显的中空结构,新鲜状态越差,中空面积越大;绿豆芽中纤维素和果胶含量分别与纤维素酶及果胶酶活性呈负相关(p<0.01),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性的变化是影响绿豆芽细胞壁自溶的重要因素。丙二醛(MDA)含量及相对膜透性的变化均与感官评分呈负相关(p<0.01),说明绿豆芽细胞膜的完整性与保鲜也紧密相关。综上,绿豆芽下胚轴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及细胞膜)的完整性影响贮藏保鲜效果。(2)选取阿魏酸与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作为酶抑制剂处理绿豆芽,以感官评分和维生素C(Vc)含量为指标,正交优化两种酶抑制剂的最佳处理条件分别为:绿豆芽在25℃的0.1 g/L阿魏酸溶液中浸泡30 min、25℃的0.1 g/L EDTA溶液中浸泡30 min。贮藏过程中两种酶抑制剂处理的绿豆芽的VC、纤维素及果胶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纤维素酶活及果胶酶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且贮藏48 h时绿豆芽的下胚轴空洞面积比对照组小;阿魏酸及EDTA处理可使绿豆芽25℃贮藏保鲜期分别延长24 h、12 h。说明通过抑制绿豆芽细胞壁水解酶的活性来延长贮藏保鲜期的技术路线是合理的。(3)以抗坏血酸、连二亚硫酸钠作为抗氧化剂处理绿豆芽,正交优化最佳处理条件分别为:绿豆芽在10℃的3 g/L抗坏血酸溶液中浸泡30 min、25℃的0.1 g/L连二亚硫酸钠溶液中浸泡20 min。贮藏保鲜试验中,经过抗坏血酸及连二亚硫酸钠处理的绿豆芽的VC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均高于对照组,MDA含量及相对膜透性均低于对照组。抗坏血酸及连二亚硫酸钠处理的绿豆芽25℃贮藏保鲜期较对照分别延长12 h、24 h。说明增强绿豆芽的抗氧化性有助于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提高绿豆芽贮藏保鲜效果。(4)为探讨绿豆芽内源性抗氧化物对保鲜的影响,采用0-1.0 mmol/L草酸溶液淋水制备绿豆芽,并对0-0.6 mmol/L草酸溶液制备的绿豆芽进行贮藏保鲜实验。结果表明:草酸溶液淋水制备的绿豆芽可提高采收时VC及总酚的含量,其中0.6 mmol/L草酸溶液制备的绿豆芽VC及总酚含量最高,分别比蒸馏水制备组高68.3%、50.0%。贮藏保鲜试验中,VC及总酚含量越高的绿豆芽,贮藏保鲜效果越好,0.4、0.6 mmol/L草酸溶液制备的绿豆芽保鲜期比对照组分别延长12 h、24 h。说明通过增加绿豆芽内源性抗氧化物含量可增强抗氧化性,延长贮藏保鲜期。(5)研究了阿魏酸处理对草酸溶液淋水制备的绿豆芽保鲜效果及相关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0.6 mmol/L草酸溶液制备的绿豆芽经阿魏酸处理后可使贮藏保鲜期延长36h,且降低了贮藏过程中绿豆芽VC含量的损失,抑制了纤维素酶及果胶酶的活性,维持了细胞壁结构完整性,同时缓解了绿豆芽的膜脂氧化程度,保护了细胞膜。与两种方式单独处理相比,联合处理的保鲜期延长了12 h,说明草酸溶液制备的绿豆芽结合阿魏酸处理对延长绿豆芽保鲜期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
肖佳颖[2](2019)在《贮藏温度和处理方式对青椒采后理化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椒果肉厚实、水分充足、味道独特,且含丰富的营养价值,可补充人体所需维生素,深受消费者喜爱。但青椒受季节性影响严重,旺季时由于产量大导致运输和销售过程中极易腐烂变质,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基于此,本文以湖南本地常见青椒为原料,研究贮藏温度(8℃和25℃)和处理方式(对照、热激处理(Hydrotherma Treatment,HT)、钙处理(Calcium Chloride Treatment,CaCl2)、热激结合钙处理(HT-CaCl2))对其采后贮藏过程中理化品质的影响,提出调控青椒贮藏的条件和方式。具体结果如下:(1)研究青椒在不同贮藏温度(8℃和25℃)下相关品质变化。结果表明:8℃处理组相比于25℃处理组能更好地保持青椒采后贮藏过程中的感官品质,在贮藏后期都无明显转红和腐烂发生;且8℃贮藏可维持青椒贮藏过程中较低的失重率,硬度、叶绿素、可溶性糖、有机酸、抗氧化活性都维持在较高水平。然而,两组处理总酚含量都随贮藏时间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且25℃的青椒总酚含量总是高于8℃处理组。总酚含量上升的原因可能是青椒中结合态的总酚分解为游离态,导致青椒中游离态总酚含量升高,后期需进一步分析游离态和结合态总酚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2)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照、HT、CaCl2、HT-CaCl2)对青椒贮藏过程中水分散失及相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椒中的水分主要是结合水和化合水,其中化合水含量较高,结合水含量较低。同其他处理组相比,HT-CaCl2处理能有效限制水的流动,保持较高的化合水含量。这是因为钙在一定温度下通过化学键与水形成胶结水合物,从而限制了水的流动性。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HT-CaCl2处理的青椒在整个贮藏过程中都能维持较低失重率,较高的叶绿素VC和总酚含量,且其抗氧化性较强。因此,HT-CaCl2处理相比于其他处理组能有效抑制水分散失,保持青椒的贮藏品质。(3)在第三章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不同处理方式(对照、HT、CaCl2、HT-CaCl2)对青椒采后贮藏过程中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贮藏时间的增加,各处理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都呈上升的趋势,且HT-CaCl2处理的青椒在整个贮藏过程中MDA含量都维持在较低水平,尤其在贮藏前16天效果最为明显。这是因为HT-CaCl2处理可以被动灭活氧化酶,从而提高膜的钙含量,进一步维持膜的稳定性。同时,HT-CaCl2处理的青椒在整个贮藏过程中能保持较低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苯丙氨酸酶(Phenylalanine Ammonia Lyase,PAL)活性,较高的过氧化氢酶(Hydrogen Peroxide,CAT)活性,从生理特性方面有效保持青椒的贮藏品质。因此,综合水分散失、品质特性及生理特性的变化,8℃与HT-CaCl2处理是调控青椒采后贮藏品质的适宜条件。
王潇冉[3](2019)在《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莓果实色泽诱人,营养丰富,多年来以其独特的口感、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我国草莓种植面积达130万亩,年产草莓130万吨,居世界首位。但是,由于草莓组织柔嫩,呼吸作用强,极不耐挤压,极易引起腐烂造成经济损失。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减少经济损失,草莓的防腐保鲜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目前,控制草莓采后病害最有效的措施是低温贮藏结合化学杀菌剂。但化学药剂容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对人体健康及环境和人们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寻求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替代传统的化学杀菌剂。本研究从草莓果实采后的主要病害出发,研究拮抗菌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 B-1对其贮藏效果及其抑制机理,并进行菌剂研制及探讨其诱导果肉差异表达蛋白,为草莓采后的新型生物保鲜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传统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方法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了导致草莓采后腐烂的主要致腐病原菌为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和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2)进行了洋葱伯克氏菌B.contaminans B-1对草莓采后病原菌Botrytis cinerea体外抑制效果研究,表明该拮抗菌不仅可以有效抑制灰葡萄孢霉的菌丝生长,而且具有广谱性,对果蔬采后其它病原真也有抑制作用。(3)研究了采前喷施洋葱伯克氏菌B.contaminans B-1对草莓采后腐烂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发现采前喷施拮抗菌,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率,而且可以促进草莓植株的生长。与对照相比,采前喷施生防菌剂的植株采收以后在贮藏过程中,品质更佳。(4)研究了拮抗菌洋葱伯克氏菌B.contaminans B-1对草莓果实采后病害的抑制情况。表明该拮抗菌可以有效抑制草莓采后病害的发生,无论是自然腐烂病害,还是伤口接种的病害,其抑制效果都很明显。从6种辅助因子中筛选出了可以有效提高拮抗效力的辅助因子壳聚糖和氯化钙。证明了先接种拮抗菌而后接种病原菌的接种方式更利于对病害的控制,说明对果实采后病害防治作用更重要。(5)进行了拮抗菌对果实病害抑制机理研究:首先,拮抗菌处理可以导致灰葡萄孢霉结构的变化,使得菌丝生长畸形,亚细胞结构模糊,原生质外流;而且,拮抗菌在果实伤口处具有很强的定殖能力,可以与病原菌进行空间与营养竞争;最后,拮抗菌可以诱导果实抗性,参与果实抗病性的苯丙烷代谢途径和活性氧代谢途径过程,还可以引起果实抗病相关物质的变化。(6)进行洋葱伯克氏菌可湿性粉剂的载体、助剂、稳定剂等的筛选,得研制出洋葱伯克氏菌的最佳配方为拮抗菌发酵液70%,羧甲基纤维素钠4%,净洗剂LS4%,PEG8000 5%,硅藻土补足100%。(7)采用Lable free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筛选草莓果肉组织中抗灰霉病的差异表达蛋白,结果显示,在草莓组织中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568个(FC=1.5时),其中上调表达189个,下调表达379个;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结合蛋白(binding)、催化活性蛋白(catalytic activity)、细胞组分(cell part)、膜蛋白(membrane)、细胞过程蛋白(cellular process)、代谢过程蛋白(metabolic process)。推测显着上调表达的蛋白参与氨基酸代谢和核糖体代谢。
杜威[4](2018)在《基于干冰的物流保鲜装置的制作及其在果蔬上的应用》文中指出干冰作为一种优良的冷凝剂和无毒、无污染的化工原料,在果蔬的物流运输中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干冰在升华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其制冷效果远远优于液氮汽化时吸收的热量;干冰在升华时产生的CO2可以起到抑制果蔬呼吸消耗的作用,且其生成的大量气体可以对果蔬起到缓冲作用,降低了振动对果蔬产生的损伤。由于干冰具有上述这些优良的特点,因此本文对干冰的性质进行了探究并对干冰缓冲装置的制作的工艺进行优化,设计出了一种较为合理的干冰缓冲装置的制作工艺。并在研究振动损伤对蒜薹贮藏期间品质变化之后将制得的干冰保鲜装置在韭菜和雪花梨上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如下:1干冰升华时吸收的热量可以快速地降低泡沫箱内的温度,相比将泡沫箱置于冷库中进行降温处理,干冰添加量为250 g的泡沫箱温度达到6℃的时间缩短了 55 min;干冰升华时产生了大量的气体,1g干冰升华时产生了 310mL的CO2气体,并使得密闭环境内的气体组分发生了较大的改变。2本文设计了一种干冰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其工艺为:将PE袋分为两部分进行热封处理,一部分为果蔬放置层,另一部分为干冰放置层,两者之间要间隔一定的距离。且其最适添加量为5.0 g。3在振动对蒜薹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振动处理使得蒜薹在贮藏期间的品质不断下降。其中,振动最剧烈的处理组3在贮藏到第16d时,相较于未经振动处理的蒜薹,呼吸速率上升了 2.03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对照组的89.66%,过氧化物酶含量上升了 1.88倍,超氧化物歧化酶酶含量上升了 1.33倍,过氧化氢酶活性上升了 1.88倍,丙二醛含量上升了 1.07倍,电导率提高了 1.09倍。4对干冰在抑制韭菜和雪花梨品质的影响机理研究中发现,干冰产生的CO2抑制了韭菜和雪花梨的呼吸作用,使得韭菜的细胞膜脂氧化进程得到有效的抑制,使得韭菜和雪花梨细胞膜的完整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抑制了丙二醛含量的增加,延缓了细胞的衰老死亡进程。5在干冰对韭菜和雪花梨由于振动损伤的影响机理的研究中还表明,干冰可以抑制与植物细胞膜脂质氧化相关酶的活性。其中,相对于普通泡沫箱处理的试验组,经过干冰保鲜装置处理的韭菜和雪花梨,其超氧阴离子生成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得到了显着下降。6干冰还可以降低韭菜和雪花梨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从而抑制了韭菜和雪花梨的酶促褐变进程。
路丹丹[5](2017)在《杏鲍菇保鲜包装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主要研究杏鲍菇的常温(20±0.5℃)货架保鲜和低温(0±0.5℃)储藏保鲜时的最佳包装技术,通过选择不同厚度的PE保鲜膜和不同孔参数的微孔膜包装来调控包装袋内的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从营养物质(VC、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乙醇含量、感官品质等方面评价不同包装对杏鲍菇品质的影响,从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含量的角度分析不同包装对杏鲍菇品质影响的机理,最终确定杏鲍菇常温货架和低温贮藏的适宜包装方法。选用不同厚度(20、30、40、5Oμm)的PE保鲜膜制成保鲜袋包装杏鲍菇,在常温环境下进行货架期实验。结果显示,各包装袋内的氧气浓度在1天后快速下降到接近于零,之后始终维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二氧化碳在3天后升至最高,后逐渐下降,且膜厚度越大,袋内二氧化碳浓度越高。其中50μm厚度的PE保鲜膜包装袋内二氧化碳浓度峰值达到56.3%。低氧和高二氧化碳含量有效抑制杏鲍菇的呼吸强度,延缓其衰老。在贮藏前9天,5Oμm厚度的PE膜包装的杏鲍菇的各项营养物质(VC、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厚度处理组,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优于其他厚度处理组,乙醇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厚度的膜包装(达到12.6mg/g),保鲜效果最佳。但在贮藏后期(12天后),由于杏鲍菇长期处于低02、高C02浓度的环境之下,使其细胞膜结构受到明显伤害,导致表面塌陷软化现象严重。因此在常温下贮藏期不超过9天时,50μm厚度的保鲜膜可为杏鲍菇提供最佳的保鲜效果。选用50μm厚PE微孔保鲜膜(孔数量分别为0、3、6、9、12、15个)制成保鲜袋包装杏鲍菇,在常温环境下进行货架期实验。结果显示,各包装袋内的氧气浓度也在1天后快速下降到接近于零,以后始终维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二氧化碳在4天后升至最高,后逐渐下降,且孔数量越多,袋内二氧化碳浓度越低。其中对照(即无微孔的50μm厚度的PE保鲜膜)包装袋内二氧化碳浓度峰值浓度达到49.5%。没有微孔的对照包装中的杏鲍菇在贮藏前9天保持了较高的营养物质含量,随着包装孔数的增多,微孔保鲜膜包装中杏鲍菇所含营养物质呈现递减趋势,细胞膜结构损伤程度逐渐加重,品质逐渐下降。对照保鲜效果明显优于微孔包装。选用不同厚度(20、30、40、50μm)的PE保鲜膜制成保鲜袋包装杏鲍菇,在低温环境下进行贮藏保鲜实验。结果显示,各包装袋内的氧气浓度在3天后快速下降到接近于零,此后一直维持在接近零的水平。二氧化碳浓度在5天后升至最高。膜厚度越大,袋内二氧化碳浓度越高,但均显着低于同样膜厚度的室温下包装袋内的二氧化碳含量。50μ厚度的PE保鲜膜包装袋内二氧化碳峰值浓度仅为12.9%。低温下50μm厚度PE保鲜膜包装有效地减缓了杏鲍菇的呼吸作用和生理代谢,各项营养物质含量均表现最佳,细胞膜结构具有更好的完整性,乙醇含量最高,达到4.06mg/g(但显着低于常温下5μm厚度PE保鲜膜包装),保鲜效果最佳,50天时仍具有良好品质。选用50μm厚PE微孔保鲜膜(孔数量分别为0、2、4、6、9、12个)制成保鲜袋包装杏鲍菇,在低温环境下进行贮藏保鲜实验。结果显示,各包装袋内氧气含量在前4天降至最低,此后缓慢回升,并逐渐达到平衡状态;各包装袋内二氧化碳含量在前10天升至最高,此后缓慢下降并逐渐达到平衡。孔数量越多,袋内氧气平衡浓度越高,二氧化碳浓度越低。平衡时对照(0孔)的包装袋内氧气含量近于零,二氧化碳含量约17%;12孔包装氧气含量在14%左右,二氧化碳含量约7.5%。随着包装孔数的增加,微孔保鲜膜包装中杏鲍菇所含营养物质含量逐渐下降,细胞膜结构损伤程度逐渐加重,杏鲍菇品质逐渐下降。所以仍是没有微孔的对照包装中杏鲍菇的品质最佳,在贮藏到50天依然保持了较高的营养物质含量。
岳淑丽[6](2017)在《桉叶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荔枝、樱桃番茄保鲜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桉叶精油(Eucalyptus essential oils,EEO)来源天然、成本低廉、安全,具有广谱抑菌性,在果蔬保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液态的桉叶精油存在不稳定、易挥发、不溶于水、高浓度下具有腐蚀性等问题,不便贮藏与使用。因此,本文以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为壁材,采用包合法制备桉叶精油微胶囊,系统地优化其制备工艺,深入探讨β-CD包埋对桉叶精油抑菌性能及成分的影响,对桉叶精油微胶囊的结构、性能进行测试分析,最后研究桉叶精油微胶囊用作抑菌保鲜剂或制备成抑菌保鲜膜后对荔枝、樱桃番茄的保鲜效果,以期为利用桉叶精油资源、开发天然安全的果蔬抑菌保鲜剂及果蔬抑菌保鲜包装材料提供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精油微胶囊包埋油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精油微胶囊包埋油含量测定方法中常用的干燥失重法、挥发油测定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不超过5%,加标回收率在90%120%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干燥失重法实验误差较大,测定结果高于其它两种方法,适用样品量大的检测。紫外分光光度法影响因素较多,操作复杂,成本较高,但检测速度快。挥发油测定法操作简便、成本低,但耗时较长,且需保证能从微胶囊中蒸馏出0.1 mL以上的精油才适合选用此法。(2)β-CD包埋对桉叶精油微胶抑菌性能及成分的影响。桉叶精油包埋前后对供试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包埋后的桉叶精油对供试菌的抑菌活性稍有下降,气相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不变,仅对酿酒酵母和桔青霉的气相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稍有上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试结果表明,桉叶精油包埋前后均以萜烯类和醇类化合物为主,主要成分中的蒎烯、伞花烯、柠檬烯、松油烯、崁烯和桉叶素等在包埋前后相对含量变化不大。包埋过程并未对桉叶精油的抑菌性能及成分造成明显影响。(3)正交设计联用响应面法优化桉叶精油微胶囊制备工艺。正交和Plackett-Burman(PB)实验结果均表明,壁芯比、包埋温度和包埋时间是影响桉叶精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主要因素,乙醇与精油比、水与β-CD比为次要因素。通过联用正交实验和响应面实验,最终确定桉叶精油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包埋温度46℃、包埋时间108 min、壁芯比9.59、乙醇与精油比20:1、水与β-CD比10:1。在此条件下制得的桉叶精油微胶囊包埋率和包埋得率分别为71.17%、86.30%。(4)桉叶精油微胶囊结构表征及缓释性能研究。扫描电镜图显示桉叶精油微胶囊呈平行四边形,排列有序、致密,表面光洁平整。激光散射粒度分布分析仪测得桉叶精油微胶囊的粒径主要分布在545μm之间,呈正态分布,平均径18.6μm。傅里叶红外光谱图峰形和峰位变化证明桉叶精油微胶囊的成功制备。热重和差示扫描量热曲线表明桉叶精油微胶囊在120℃之前的热失重较为平缓,微胶囊化可明显提高桉叶精油的热稳定性,延缓桉叶精油的挥发。环境温湿度的提高对桉叶精油微胶囊的释放有促进作用,其释放过程介于扩散限制和一级动力学之间,与Avrami’s公式拟合较好。(5)桉叶精油微胶囊在荔枝、樱桃番茄保鲜中的应用研究。桉叶精油微胶囊应用于荔枝6℃低温和樱桃番茄常温贮藏保鲜实验结果均表明,桉叶精油微胶囊可延缓果实感官品质的下降,减缓维生素C(vitamin C,VC)的氧化和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ity,TA)、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es,TSS)等的消耗,较好的保持果实的营养品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可延长荔枝保鲜期5 d、樱桃番茄保鲜期2 d。(6)桉叶精油微胶囊抑菌保鲜膜的制备及其在荔枝、樱桃番茄保鲜中的应用研究。桉叶精油微胶囊可作为抑菌保鲜剂用于制备抑菌保鲜膜。用占成膜液中去离子水质量0.6%的桉叶精油微胶囊制备的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抑菌保鲜膜性能最佳。将其应用于荔枝6℃低温、樱桃番茄常温保鲜中,可减缓果实水分向外界的蒸腾,抑制呼吸,减缓VC的氧化和TA、TSS等的消耗,降低失重率,维持果实的感官品质,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可延长两种水果的保鲜期2 d。
王梅[7](2017)在《鲜切山药天然保鲜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新鲜营养、干净卫生、方便快捷的鲜切蔬菜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试验以山药为原材料,针对鲜切山药加工贮藏过程存在的褐变、腐烂、软化等问题,分别研究了洋葱油复合保鲜剂、包装材料和大蒜提取液对鲜切山药保鲜效果的影响,并对鲜切山药贮藏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及贮藏前后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检测观察。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筛选出适合鲜切山药保鲜的复合保鲜剂组合为0.6%洋葱油+1.0%柠檬酸+1.0%壳聚糖,与清水处理(CK)相比,该组合可显着抑制鲜切山药贮藏过程中PPO和POD活性,降低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延缓失重和软化,保持鲜切山药的白度和总酚含量,维持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含量,且具有较好的感官品质。与对照组相比,该复合保鲜剂可延长鲜切山药保鲜期4 d左右。2.与托盘覆盖薄膜形式(CK)相比,0.04 mm的LDPE、HDPE和PP包装材料均可抑制鲜切山药贮藏过程中PPO和POD活性,延缓褐变和失重,维持鲜切山药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显着降低鲜切山药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延缓衰老。以LDPE包装袋保鲜效果较好,与对照组相比可延长保鲜期67 d。3.与清水处理(CK)相比,0.1%、0.3%和0.5%大蒜素提取液均可显着降低鲜切山药的失重率和腐烂率,维持鲜切山药的硬度和营养成分含量,降低鲜切山药的呼吸强度,抑制褐变及PPO和POD活性,且感官品质较好。其中以0.3%大蒜素提取液保鲜效果较好,贮藏至15 d还具有食用价值,与对照组相比,至少可延长鲜切山药保鲜期9 d。4.以上筛选出的三种最优保鲜方法均可显着抑制鲜切山药贮藏期间菌落总数的增长,贮藏过程中未检出大肠菌群。三种保鲜方法一定程度上均可延缓鲜切山药细胞的衰老,保持细胞的完整性,尤以0.3%大蒜素提取液保鲜效果较好,样品贮藏12 d后未出现明显的质壁分离和黑色颗粒物,淀粉粒含量高。
朱宣旗[8](2017)在《亲油SiO2/LLDPE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在甜玉米保鲜方面的应用》文中提出纳米粒子因其独特的构造因而具有诸多特殊的物化性质,目前对纳米粒子的研究种类日趋增多,范围也日趋增大。对于纳米二氧化硅(SiO2)的研究,在其制备、改性及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以纳米SiO2为填料制备复合薄膜将其用于果蔬保鲜的研究却并不是十分成熟。本文通过在基体材料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中掺杂经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纳米Si02来制备亲油SiO2/LLDPE复合膜,并研究了其5 ℃条件下对于甜玉米的保鲜作用,以期推广用于需要在低氧高二氧化碳环境中贮藏的这一类果蔬的保鲜。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亲油SiO2/LDPE复合膜的制备及复合膜中最佳纳米SiO2含量的确定本文分别以硅烷偶联剂KH-560和KH-570为改性剂对纳米Si02进行了表面改性,并将经过改性的纳米Si02按比例与LLDPE基体颗粒熔融混合,通过热压机热压制备了亲油SiO2/LLDPE复合膜。扫描电镜观测表明:纳米SiO2在LLDPE中分散匀称,无明显的团聚现象。本文通过在密炼机中添加纳米SiO2和LLDPE制备母粒,而后经平板热压机热压成膜,制备了纯LLDPE薄膜以及纳米Si02含量分别为0.5%、1.0%、1.5%和2.0%的四种亲油SiO2/LLDPE复合膜,并以力学性能、水蒸气透过率、透气率和透光率四个方面为指标对复合膜的性能进行了评估。综合分析各测试结果后得出:当改性纳米SiO2含量为1.0%时,复合膜整体性能最佳。与纯LLDPE膜相比,复合膜最大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增加了 36.76%和24.48%,02透过率和C02透过率及水蒸气透过率分别降低了 26.8%、10.5%和 16.33%。2)亲油SiO2/LLDPE复合膜对甜玉米的保鲜作用以纯LLDPE薄膜为对照组,研究了亲油SiO2/LLDPE复合膜5 ℃下对甜玉米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相比纯LLDPE膜,亲油SiO2/LLDPE复合膜对甜玉米的保鲜起到了更为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降低所保鲜甜玉米的腐烂指数、失重率、硬度、呼吸强度及乙醇含量,同纯LLDPE膜对比,以上指标最高可分别降低20.15%、34.28%、23.53%、17.81%、51.35%,且复合膜更好地保持了甜玉米中的TSS含量、Vc含量、还原糖含量以及可溶性糖含量,同纯LLDPE膜对比,以上指标最高可分别提高25.31%、33.33%、8.12%、25.80%,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不明显,且复合膜推迟了呼吸强度和淀粉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延长了甜玉米的保存期限。由此说明,亲油SiO2/LLDPE复合膜能对甜玉米的贮藏起到良好的保鲜作用,其作为甜玉米的保鲜材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叶小平[9](2017)在《包装材料及方式对采后樱桃番茄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樱桃番茄为呼吸跃变型浆果,营养丰富,风味独特,而且经济价值高。但樱桃番茄在货架期容易失水,物流过程中因包装不适易形成机械损伤。自发气调包装因其成本低,操作简便等特点,已成为许多工业发达国家果蔬保鲜的重要手段,但长时间自发气调包装因湿度过大易导致果蔬发霉腐烂。减振包装能降低草莓、梨、苹果等在运输过程中的机械损伤,但针对樱桃番茄的减振包装研究较少。本文以“千禧”樱桃番茄为研究材料,分别采用自发气调包装和减振包装对其进行处理,以探讨自发气调包装对“千禧”樱桃番茄果萼和果粒的品质、抗氧化性及果胶代谢的影响;不同包装方式对樱桃番茄物流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适宜包装材料的筛选:比较2种普通保鲜袋(0.03 mm厚的聚乙烯和0.04 mm厚的高密度聚乙烯)和3种抑菌、防雾改性保鲜袋(0.07 mm厚的低密度聚乙烯、0.04 mm厚的低密度聚乙烯和0.07 mm厚的聚乙烯)对樱桃番茄货架期(20℃,相对湿度60%-70%)品质的影响。结果得出:第8d时,2种普通保鲜袋处理的樱桃番茄霉味严重,3种改性保鲜袋处理的樱桃番茄出现轻微霉味,感官得分别为7.33、7.28和7.80、7.75、7.80,而无包装组果实果肉软化程度严重,表皮暗淡无光,严重影响商品价值,感官得分降至5.9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7.59%、7.52%和7.69%、7.62%、7.56%。改性保鲜袋通过形成高CO2低O2浓度的微环境,不仅能降低樱桃番茄果实的失重率、抑制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的消耗,且抑制果萼黄化、褐变,降低果萼L*值、a*值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幅度,抑制果粒和果萼MDA含量的上升,延缓果粒L*值的下降和a*值的上升。在改性保鲜袋中,0.07 mm厚的低密度聚乙烯保鲜袋防雾、抑菌效果较佳,且其价格较另外两种改性保鲜袋低。2、自发气调包装对樱桃番茄抗氧化性及果胶代谢的影响:以1中0.07 mm厚的低密度聚乙烯保鲜袋为包装材料,对樱桃番茄进行包装后置于货架(20℃,相对湿度60%-70%),研究气调包装对樱桃番茹抗氧化性和果胶代谢的影响。结果得出:自发气调包装能有效提高货架期樱桃番茄果实中抗氧化酶如SOD、CAT和APX的活性,从而提高POD的前期活性而降低其后期活性;维持抗氧化物质如总酚、类黄酮、番茄红素和Vc的含量,提高果实的抗氧化能力(DPPH清除率、铁离子还原能力、羟自由基清除率);第8 d时,无包装组和自发气调包装组的O2-生成速率和H2O2含 分别为996.08 nmol/min.g、751.1 1nmol/min.g 和 65.98 μmol/L、46.21 μmol/L。自发气调包装能有效抑制樱桃番茄果实中PE、PG和CX活性,从而抑制原果胶向可溶性果胶的转化。第8 d时,无包装组樱桃番茄果实原果胶和可溶性果胶的含量分别0.29%、0.18%;气调包装组樱桃番茄果实原果胶和可溶性果胶的含量分别0.32%、0.09%。3、不同包装方式对樱桃番茄物流品质的影响:比较3种小包装方式(方形果盒+改性保鲜袋+纸箱、方形果盒+改性保鲜袋+泡沫箱、单果果盒+改性保鲜袋+泡沫箱)对樱桃番茄物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运输80 h后,3种包装方式的裂果率分别为20%、18.33%、3.33%;保鲜袋能显着降低果实失重率;单果包装可以延缓果实L*值的下降、抑制果实的呼吸速率,降低呼吸高峰值、抑制质构品质的下降、保持可溶性固形物和Vc的含量、抑制果实中酚类物质和a*值在物流前期的上升和后期的下降;泡沫箱比纸箱能更好地达到以上作用。比较4种大包装方式(纸箱+湿报纸、泡沫箱+湿报纸、泡沫箱+湿吸水纸、泡沫箱+减振垫+湿吸水纸)对樱桃番茄物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运输80 h后,4种包装方式的裂果率分别为26.67%、16.67%、13.33%、5%;分层减振包装能显着降低果实失重率;湿吸水纸能达到湿报纸降低樱桃番茄在运输过程中的失重率的作用。分层减振包装能降低樱桃番茄果实在运输过程中的裂果率、延缓果实L*值的下降、抑制果实呼吸速率,降低呼吸高峰值、抑制质构品质的下降、保持可溶性固形物和Vc的含量、抑制果实中酚类物质和a*值在运输前期的上升和后期的下降;泡沫箱对以上品质的保持优于纸箱。综上所述,可以通过自发气调包装和减振包装分别解决樱桃番茄果实货架期失水劣变和运输过程中机械损伤的问题。
刘辉,许文才,李东立,常欢[10](2016)在《常温下多功能气调包装在荔枝保鲜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为了延长新鲜荔枝在常温下的货架期,使用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改性薄膜材料制成多功能气调包装袋对新鲜荔枝进行贮藏实验,以裸放组和普通低密度聚乙烯包装袋为对照组。实验过程中对样品进行包装袋内气体组分、质量损失率、褐变指数、感官与口感、理化指标等测试。结果表明:裸放组的荔枝在12天内即发生褐变,失去商业价值;聚乙烯包装袋组的样品在实验的第2天就出现了发霉的情况,效果不佳;多功能气调包装袋组的样品在实验的第45天仍然可以保持较好的品质,说明多功能气调包装袋在常温下可延长新鲜荔枝的货架期。
二、几种果蔬保鲜袋的制作与使用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果蔬保鲜袋的制作与使用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绿豆芽保鲜机理初探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芽菜概况 |
1.2 贮藏保鲜过程中相关理化指标的变化 |
1.3 植物细胞壁组成及采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
1.4 植物细胞膜结构及变化对贮藏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不同贮藏温度下绿豆芽保鲜机理初探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酶抑制剂对绿豆芽贮藏保鲜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抗氧化剂对绿豆芽贮藏保鲜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绿豆芽内源性抗氧化物对保鲜效果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阿魏酸处理对草酸溶液制备的绿豆芽保鲜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2)贮藏温度和处理方式对青椒采后理化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青椒 |
1.1 青椒概述 |
1.2 青椒营养价值和功效 |
2 青椒贮藏保鲜研究进展 |
2.1 冷藏 |
2.2 热处理 |
2.3 气调贮藏 |
2.4 保鲜剂处理 |
2.5 辐射处理 |
3 青椒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 |
3.1 感官和生理变化 |
3.2 营养成分变化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贮藏温度对青椒采后理化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和试剂 |
1.3 试验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贮藏温度对青椒感官品质的影响 |
2.2 不同贮藏温度对青椒失重率的影响 |
2.3 不同贮藏温度对青椒腐烂率的影响 |
2.4 不同贮藏温度对青椒硬度的影响 |
2.5 不同贮藏温度对青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2.6 不同贮藏温度对青椒色泽的影响 |
2.7 不同贮藏温度对青椒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8 不同贮藏温度对青椒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9 不同贮藏温度对青椒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2.10 不同贮藏温度对青椒总酚含量的影响 |
2.11 不同贮藏温度对青椒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 结论 |
第三章 不同处理方式对青椒采后贮藏过程中水分散失及相关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和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方式对青椒贮藏过程中失重率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方式对青椒贮藏过中硬度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方式对青椒贮藏过中水分散失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方式对青椒贮藏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5 不同处理方式对青椒贮藏过程中VC含量的影响 |
2.6 不同处理方式对青椒贮藏过程中总酚含量的影响 |
2.7 不同处理方式对青椒贮藏过程中抗氧化性的影响 |
3 结论 |
第四章 不同处理方式对青椒采后贮藏过程中生理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和试剂 |
1.3 实验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方式对青椒贮藏过程中MDA含量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方式对青椒贮藏过程中POD活性的影响 |
2.3 不同处理方式对青椒贮藏过程中PPO活性的影响 |
2.4 不同处理方式对青椒贮藏过程中CAT活性的影响 |
2.5 不同处理方式对青椒贮藏过程中PAL活性的影响 |
3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果蔬采后保鲜方法与应用现状 |
1.1 物理保鲜方法 |
1.2 保鲜剂的应用 |
2 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 |
2.1 拮抗菌的筛选途径 |
2.2 拮抗菌的不同来源及其应用 |
2.3 拮抗菌的作用机制 |
2.4 提高拮抗菌生防效力的途径 |
2.5 果蔬采后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
3 灰霉病的研究概述 |
3.1 灰霉病的危害及症状 |
3.2 灰霉病的病害循环及流行 |
3.3 病原生物学特征 |
3.4 灰霉病的防治 |
第二章 草莓果实采后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原物分离与纯化 |
1.2 病原物致病性测定 |
1.3 病原物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病原菌的分离比率及致病性 |
2.2 病原菌形态学特征 |
2.3 rDNA-ITS分子鉴定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草莓采后病原菌体外抑制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时间对拮抗菌拮抗能力的影响 |
2.2 不同处理液的拮抗菌对灰葡萄孢霉的抑制作用 |
2.3 拮抗菌与病原菌平板对峙作用 |
2.4 不同温度条件对拮抗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
2.5 不同p H对拮抗菌抑菌效果的影响 |
2.6 拮抗菌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的影响 |
2.7 拮抗菌B-1 对几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果实的生物防治作用 |
1 采前喷施拮抗菌对草莓采后腐烂和品质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结论与讨论 |
2 拮抗菌B-1对草莓采后生物防治作用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草莓病害的拮抗机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 B.cinerea菌丝生长形态的影响 |
1.2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 B.cinerea菌丝内部结构的影响 |
1.3 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细胞的生理学影响 |
1.4 拮抗菌和病原菌在果实伤口的生长动态 |
1.5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果实抗性诱导机理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拮抗菌对B.cinerea菌丝生长形态影响 |
2.2 拮抗菌B.contaminans对 B.cinerea菌丝内部结构的影响 |
2.3 拮抗菌对病原菌菌丝细胞的影响 |
2.4 拮抗菌和B.cinerea在果实伤口上的生长动态 |
2.5 拮抗菌对草莓果实采后诱导抗性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可湿性粉保鲜剂制备工艺及保鲜效果 |
1.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菌株 |
1.2 供试培养基及主要试剂 |
1.3 菌株活化 |
1.4 洋葱伯克氏菌B-1 发酵培养 |
1.5 洋葱伯克氏菌B-1 可湿性粉剂制备 |
1.6 洋葱伯克氏菌B-1 可湿性粉剂对B.cinerea的抑菌活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最佳载体筛选结果 |
2.2 助剂生物相容性及其对制剂物理特性的影响 |
2.3 助剂最佳组合及添加量 |
2.4 最佳稳定剂筛选结果 |
2.5 可湿性粉剂稳定性 |
2.6 可湿性粉剂抑菌效果测定 |
3 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拮抗菌B.contaminans B-1 对草莓果实抗灰霉病差异蛋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
1.2 蛋白提取和定量质检 |
1.3 蛋白Trypsin酶解 |
1.4 质谱分析 |
1.5 差异蛋白数据分析 |
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蛋白质鉴定与定量 |
2.2 鉴定结果及差异蛋白统计 |
2.3 拮抗菌对草莓果实抗灰霉病差异表达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基于干冰的物流保鲜装置的制作及其在果蔬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果蔬产品物流运输概况 |
1.2 机械损伤对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反应的影响 |
1.2.1 振动引起的机械损伤综述 |
1.2.2 不同振动频率对果蔬振动损伤的影响 |
1.2.3 振动对果蔬呼吸速率和乙烯生成量的影响 |
1.2.4 振动对果蔬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
1.2.5 振动对果蔬活性氧代谢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2.6 振动损伤后果蔬软化褐变的研究综述 |
1.2.7 振动损伤后果蔬防御机制的研究综述 |
1.3 减少果蔬振动损伤采取措施的研究进展 |
1.3.1 缓冲材料在果蔬物流运输中的应用 |
1.3.2 气调包装在果蔬物流运输中的应用 |
1.3.3 低温贮藏在果蔬物流运输中的应用 |
1.4 干冰性质及其应用 |
1.4.1 干冰的性质 |
1.4.2 干冰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1.5 韭菜及雪花梨概述 |
1.5.1 韭菜综述 |
1.5.2 雪花梨综述 |
1.5.3 韭菜采后生理变化 |
1.5.4 影响韭菜贮藏品质的主要因素 |
1.5.5 韭菜的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
1.5.6 雪花梨采后生理生化变化 |
1.5.7 雪花梨的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干冰物理性质的探究 |
2.3.2 干冰保鲜装置的设计方案 |
2.3.3 运输振动对蒜薹贮藏品质的影响 |
2.3.4 干冰保鲜装置在韭菜物流保鲜中的应用 |
2.3.5 干冰保鲜装置在雪花梨物流保鲜中的应用 |
2.4 指标测定方法 |
2.4.1 叶绿素含量测定 |
2.4.2 韭菜失重率测定 |
2.4.3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
2.4.4 韭菜的感官评定标准 |
2.4.5 褐变指数测定 |
2.4.6 可滴定酸含量测定 |
2.4.7 呼吸速率测定 |
2.4.8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2.4.9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2.4.10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2.4.11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
2.4.12 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测定 |
2.4.13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2.4.14 相对电导率测定 |
2.5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干冰物流保鲜装置的制作 |
3.1.1 干冰物理性质研究 |
3.1.2 不同干冰物流保鲜装置设计方案性能评价 |
3.2 运输振动对蒜薹贮藏品质的影响 |
3.2.1 振动处理对蒜薹呼吸速率的影响 |
3.2.2 振动处理对蒜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2.3 振动处理对蒜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3.2.4 振动处理对蒜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3.2.5 振动处理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
3.2.6 振动处理对蒜薹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3.2.7 振动处理对蒜薹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3 干冰物流保鲜装置在韭菜上的应用 |
3.3.1 不同保鲜装置对韭菜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 |
3.3.2 干冰保鲜装置对韭菜振动后品质变化的影响机理 |
3.4 干冰保鲜装置在雪花梨上的应用 |
3.4.1 干冰保鲜装置对雪花梨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 |
3.4.2 干冰保鲜装置对雪花梨振动后品质变化的影响机理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创新点 |
4.3 论文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5)杏鲍菇保鲜包装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杏鲍菇产业现状简介 |
1.1.2 存在的问题 |
1.1.3 研究目的 |
1.2 果蔬保鲜包装技术简介 |
1.2.1 果蔬保鲜包装的实施方法及其包装材料 |
1.2.2 果蔬保鲜包装的作用 |
1.2.3 果蔬保鲜包装方面存在的不足 |
1.3 杏鲍菇采后生理及保鲜技术 |
1.3.1 杏鲍菇采后主要生理特性 |
1.3.2 保鲜技术 |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实验材料 |
2.3.2 预实验 |
2.3.3 正式实验 |
2.3.4 指标测试及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常温下PE包装膜厚度对杏鲍菇货架品质的影响 |
3.1.1 常温下PE包装膜厚度对杏鲍菇气体组分的影响 |
3.1.2 常温下PE包装膜厚度对杏鲍菇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3.1.3 常温下PE包装膜厚度对杏鲍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1.4 常温下PE包装膜厚度对杏鲍菇游离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1.5 常温下PE包装膜厚度对杏鲍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3.1.6 常温下PE包装膜厚度对杏鲍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1.7 常温下PE包装膜厚度对杏鲍菇乙醇含量的影响 |
3.1.8 常温下PE包装膜厚度对杏鲍菇感官品质的影响 |
3.1.9 小结 |
3.2 常温下微孔膜包装对杏鲍菇货架品质的影响 |
3.2.1 常温下包装膜微孔数对杏鲍菇气体组分的影响 |
3.2.2 常温下包装膜微孔数对杏鲍菇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3.2.3 常温下包装膜微孔数对杏鲍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4 常温下包装膜微孔数对杏鲍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2.5 常温下包装膜微孔数对杏鲍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3.2.6 常温下包装膜微孔数对杏鲍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7 常温下包装膜微孔数对杏鲍菇乙醇含量的影响 |
3.2.8 常温下包装膜微孔数对杏鲍菇感观品质的影响 |
3.2.9 小结 |
3.3 低温下PE包装膜厚度对杏鲍菇贮藏品质的影响 |
3.3.1 低温下PE包装膜厚度对杏鲍菇气体组分的影响 |
3.3.2 低温下PE包装膜厚度对杏鲍菇失重率的影响 |
3.3.3 低温下PE包装膜厚度对杏鲍菇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3.3.4 低温下PE包装膜厚度对杏鲍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5 低温下PE包装膜厚度对杏鲍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3.6 低温下PE包装膜厚度对杏鲍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3.3.7 低温下PE包装膜厚度对杏鲍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3.8 低温下PE包装膜厚度对杏鲍菇乙醇含量的影响 |
3.3.9 低温下PE包装膜厚度对杏鲍菇感观品质的影响 |
3.3.10 小结 |
3.4 低温下微孔膜包装对杏鲍菇贮藏品质的影响 |
3.4.1 低温下包装膜微孔数对杏鲍菇气体组分的影响 |
3.4.2 低温下包装膜微孔数对杏鲍菇失重率的影响 |
3.4.3 低温下包装膜微孔数对杏鲍菇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3.4.4 低温下包装膜微孔数对杏鲍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4.5 低温下包装膜微孔数对杏鲍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3.4.6 低温下包装膜微孔数对杏鲍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3.4.7 低温下包装膜微孔数对杏鲍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4.8 低温下包装膜微孔数对杏鲍菇乙醇含量的影响 |
3.4.9 低温下包装膜微孔数对杏鲍菇感官品质的影响 |
3.4.10 小结 |
4 结论与创新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致谢 |
附录 |
(6)桉叶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荔枝、樱桃番茄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植物精油 |
1.2 桉叶精油 |
1.2.1 桉叶精油的生物活性 |
1.2.2 桉叶精油的应用 |
1.2.3 桉叶精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1.3 精油微胶囊 |
1.3.1 精油微胶囊的壁材 |
1.3.2 精油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
1.4 荔枝、樱桃番茄保鲜现状 |
1.4.1 荔枝保鲜现状 |
1.4.2 樱桃番茄保鲜现状 |
1.4.3 荔枝、樱桃番茄贮藏保鲜存在的问题 |
1.5 精油微胶囊在果蔬保鲜中的研究现状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7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7.1 主要研究内容 |
1.7.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章 精油微胶囊包埋油含量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样品的制备 |
2.3.2 干燥失重法 |
2.3.3 挥发油测定法 |
2.3.4 紫外分光光度法 |
2.3.5 精密度实验 |
2.3.6 准确度实验 |
2.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紫外分光光度法最大吸收波长及标准曲线 |
2.4.2 精密度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3 准确度实验结果与讨论 |
2.4.4 3种测定方法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β-CD包埋对桉叶精油抑菌性能及成分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包埋后桉叶精油样品的提取 |
3.3.2 菌悬液的制备 |
3.3.3 抑菌活性的测定 |
3.3.4 气相MIC及MBC的测定 |
3.3.5 桉叶精油包埋前后成分测定 |
3.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桉叶精油包埋前后抑菌活性的测定结果与讨论 |
3.4.2 桉叶精油包埋前后气相MIC及MBC的测定结果与讨论 |
3.4.3 桉叶精油包埋前后成分测定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正交设计联用响应面法优化桉叶精油微胶囊制备工艺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桉叶精油微胶囊制备工艺流程 |
4.3.2 桉叶精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测定 |
4.3.3 桉叶精油微胶囊制备工艺单因素实验 |
4.3.4 桉叶精油微胶囊制备工艺正交实验 |
4.3.5 桉叶精油微胶囊制备工艺RSM实验 |
4.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2 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3 RSM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4 桉叶精油微胶囊制备最佳工艺条件确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桉叶精油微胶囊结构表征及缓释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桉叶精油微胶囊结构表征 |
5.3.2 桉叶精油微胶囊在不同环境温湿度下的缓释实验 |
5.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桉叶精油微胶囊SEM结果与讨论 |
5.4.2 桉叶精油微胶囊粒度测定结果与讨论 |
5.4.3 桉叶精油微胶囊红外光谱测试结果与讨论 |
5.4.4 桉叶精油微胶囊热重及差示扫描量热测试结果与讨论 |
5.4.5 桉叶精油微胶囊在不同温度下的缓释性能 |
5.4.6 桉叶精油微胶囊在不同湿度下的缓释性能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桉叶精油微胶囊在荔枝、樱桃番茄保鲜中的应用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仪器 |
6.2.1 材料与试剂 |
6.2.2 仪器与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原料处理 |
6.3.2 荔枝测定指标及方法 |
6.3.3 樱桃番茄测定指标及方法 |
6.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桉叶精油微胶囊对荔枝贮藏品质的影响 |
6.4.2 桉叶精油微胶囊对樱桃番茄贮藏品质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桉叶精油微胶囊抑菌保鲜膜的制备及其在荔枝、樱桃番茄保鲜中的应用研究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仪器 |
7.2.1 材料与试剂 |
7.2.2 仪器与设备 |
7.3 实验方法 |
7.3.1 KGM普通膜的制备 |
7.3.2 KGM抑菌保鲜膜的制备 |
7.3.3 薄膜的测试指标及方法 |
7.3.4 KGM抑菌保鲜膜对荔枝保鲜效果的影响 |
7.3.5 KGM抑菌保鲜膜对樱桃番茄保鲜效果的影响 |
7.3.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7.4 结果与讨论 |
7.4.1 桉叶精油微胶囊添加量对KGM抑菌保鲜膜性能的影响 |
7.4.2 KGM抑菌保鲜膜对荔枝保鲜效果的影响 |
7.4.3 KGM抑菌保鲜膜对樱桃番茄保鲜效果的影响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鲜切山药天然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鲜切果蔬的定义及特点 |
1.2 鲜切果蔬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加工贮藏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1.2.1 鲜切果蔬国外发展现状 |
1.2.2 鲜切果蔬国内发展现状 |
1.2.3 鲜切果蔬加工贮藏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
1.3 鲜切果蔬贮藏保鲜方法 |
1.3.1 物理方法 |
1.3.2 化学方法 |
1.3.3 生物方法 |
1.3.4 综合保鲜方法 |
1.4 山药简介 |
1.5 山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山药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山药国内研究现状 |
1.6 鲜切山药面临的主要问题 |
1.7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7.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洋葱油复合保鲜剂对鲜切山药保鲜效果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1.4 实验方法 |
2.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1.6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浓度保鲜液对鲜切山药L*值的影响 |
2.2.2 不同浓度保鲜液对鲜切山药失重率的影响 |
2.2.3 不同浓度保鲜液对鲜切山药感官评分的影响 |
2.2.4 正交试验结果 |
2.2.5 复合保鲜剂对鲜切山药失重率的影响 |
2.2.6 复合保鲜剂对鲜切山药硬度的影响 |
2.2.7 复合保鲜剂对鲜切山药L*值的影响 |
2.2.8 复合保鲜剂对鲜切山药可溶性固形物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2.2.9 复合保鲜剂对鲜切山药MDA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2.2.10 复合保鲜剂对鲜切山药总酚含量的影响 |
2.2.11 复合保鲜剂对鲜切山药PPO和POD活性的影响 |
2.2.12 复合保鲜剂对鲜切山药感官评分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包装材料对鲜切山药保鲜效果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1.4 实验方法 |
3.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包装材料对鲜切山药失重率的影响 |
3.2.2 不同包装材料对鲜切山药褐变度的影响 |
3.2.3 不同包装材料对鲜切山药质构的影响 |
3.2.4 贮藏过程中鲜切山药总糖、还原糖的变化 |
3.2.5 不同包装材料对鲜切山药MDA和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
3.2.6 不同包装材料对鲜切山药总酚含量的影响 |
3.2.7 不同包装材料对鲜切山药PPO和POD活性的影响 |
3.2.8 贮藏过程中鲜切山药的感官评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蒜提取液对鲜切山药保鲜效果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仪器与设备 |
4.1.4 实验方法 |
4.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含量大蒜素提取液对鲜切山药失重率的影响 |
4.2.2 不同含量大蒜素提取液对鲜切山药腐烂率的影响 |
4.2.3 不同含量大蒜素提取液对鲜切山药硬度的影响 |
4.2.4 不同含量大蒜素提取液对鲜切山药褐变度的影响 |
4.2.5 不同含量大蒜素提取液对鲜切山药淀粉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4.2.6 不同含量大蒜素提取液对鲜切山药呼吸强度的影响 |
4.2.7 不同含量大蒜素提取液对鲜切山药MDA含量的影响 |
4.2.8 不同含量大蒜素提取液对鲜切山药PPO和POD活性的影响 |
4.2.9 不同含量大蒜素提取液对鲜切山药感官评分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处理对鲜切山药微生物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培养基与试剂 |
5.1.3 仪器与设备 |
5.1.4 实验方法 |
5.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5.1.6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处理对鲜切山药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的影响 |
5.2.2 新鲜山药细胞超微结构 |
5.2.3 清水处理鲜切山药贮藏 12 d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
5.2.4 复合保鲜剂处理鲜切山药贮藏 12 d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
5.2.5 LDPE包装袋处理鲜切山药贮藏 12 d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
5.2.6 0.3%大蒜素提取液处理鲜切山药贮藏 12 d后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果 |
6.1.1 洋葱油复合保鲜剂对鲜切山药保鲜效果的影响 |
6.1.2 不同包装材料对鲜切山药贮藏品质的影响 |
6.1.3 大蒜提取液对鲜切山药保鲜效果的影响 |
6.1.4 不同处理对鲜切山药微生物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 |
参加科研项目 |
在校期间参加会议 |
(8)亲油SiO2/LLDPE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在甜玉米保鲜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纳米SiO_2概述 |
1.2.1 纳米SiO_2的形貌及结构 |
1.2.2 纳米SiO_2的制备 |
1.2.2.1 气相法 |
1.2.2.2 溶胶凝胶法 |
1.2.2.3 沉淀法 |
1.2.2.4 微乳液法 |
1.2.2.5 溶胶种子法 |
1.2.3 纳米SiO_2的改性 |
1.2.3.1 热处理法 |
1.2.3.2 化学方法 |
1.2.4 纳米SiO_2的性质及应用 |
1.3 果蔬保鲜概述 |
1.3.1 果蔬腐败变质 |
1.3.2 果蔬保鲜方法 |
1.3.2.1 低温保鲜 |
1.3.2.2 气调保鲜 |
1.3.2.3 化学保鲜 |
1.3.2.4 涂膜保鲜 |
1.3.2.5 辐照保鲜 |
1.3.3 纳米SiO_2/聚合物复合材料应用于果蔬保鲜的研究 |
1.4 甜玉米保鲜概述 |
1.4.1 甜玉米简介 |
1.4.2 甜玉米的食用价值 |
1.4.3 甜玉米产业现状 |
1.4.4 甜玉米保鲜技术 |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本文创新点 |
2 纳米SiO_2的改性与表征 |
2.1 前言 |
2.2 实验原料与仪器 |
2.3 纳米SiO_2的改性及表征分析 |
2.3.1 纳米SiO_2的改性 |
2.3.2 改性纳米SiO_2的表征 |
2.3.3 结果与讨论 |
2.3.3.1 纳米SiO_2改性前后的红外图谱分析 |
2.3.3.2 纳米SiO_2改性前后的扫描电镜图谱分析 |
2.4 小结 |
3 亲油SiO_2/LLDPE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
3.1 前言 |
3.2 实验原料与仪器 |
3.3 亲油SiO_2/LLDPE复合膜的制备与表征 |
3.3.1 亲油SiO_2/LLDPE复合膜的制备 |
3.3.2 亲油SiO_2/LLDPE复合膜的表征 |
3.3.3 结果与分析 |
3.3.3.1 复合膜中纳米SiO_2的分散情况 |
3.3.3.2 复合膜力学性能分析 |
3.3.3.3 复合膜透气性能分析 |
3.3.3.4 复合膜透湿性能分析 |
3.3.3.5 复合膜透光性能分析 |
3.4 小结 |
4 亲油SiO_2/LLDPE复合膜对甜玉米的保鲜作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原料与仪器 |
4.3 亲油SiO_2/LLDPE复合膜对甜玉米的保鲜作用 |
4.3.1 甜玉米保鲜袋的制备 |
4.3.2 甜玉米各指标的表征方法 |
4.3.3 结果与分析 |
4.3.3.1 三种膜包装甜玉米时腐烂指数的变化 |
4.3.3.2 三种膜包装甜玉米时籽粒硬度的变化 |
4.3.3.3 三种膜包装甜玉米时果实失重率的变化 |
4.3.3.4 三种膜包装甜玉米时TSS含量的变化 |
4.3.3.5 三种膜包装甜玉米时呼吸强度的变化 |
4.3.3.6 三种膜包装甜玉米时V_c含量的变化 |
4.3.3.7 三种膜包装甜玉米时淀粉含量的变化 |
4.3.3.8 三种膜包装甜玉米时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
4.3.3.9 三种膜包装甜玉米时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4.3.3.10 三种膜包装甜玉米时乙醇含量的变化 |
4.3.3.11 三种膜包装甜玉米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包装材料及方式对采后樱桃番茄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综述 |
1 樱桃番茄简介 |
2 樱桃番茄采后生理特性 |
2.1 呼吸作用 |
2.2 重量的变化 |
2.3 硬度 |
2.4 颜色 |
2.5 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 |
3 气调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3.1 气调贮藏保鲜原理 |
3.2 MA的贮藏特点 |
3.3 MA的影响因素 |
4 机械损伤 |
4.1 机械损伤产生的原因 |
4.2 机械损伤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4.3 常用缓冲材料 |
4.4 模拟运输条件下果实减振包装的研究 |
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5.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5.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不同包装材料对樱桃番茄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包装材料对樱桃番茄感官品质的影响 |
2.2 不同包装材料对樱桃番茄失重率、果萼裂变率的影响 |
2.3 不同包装材料对樱桃番茄贮藏环境O_2、CO_2含量的影响 |
2.4 不同包装材料对樱桃番茄果萼、果粒色差的影响 |
2.5 不同包装材料对樱桃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2.6 不同包装材料对樱桃番茄果萼叶绿素含量、褐变度的影响 |
2.7 不同包装对材料樱桃番茄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2.8 不同包装对材料樱桃番茄MDA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自发气调包装对樱桃番茄抗氧化性及果胶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自发气调包装对樱桃番茄O_2·-和H_2O_2含量的影响 |
2.2 自发气调包装对樱桃番茄SOD、APX、CAT和POD酶活性的影响 |
2.3 自发气调包装对樱桃番茄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
2.4 自发气调包装对樱桃番茄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5 自发气调包装对樱桃番茄果胶含量的影响 |
2.6 自发气调包装对樱桃番茄PG、PE和CX酶活性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包装方式对樱桃番茄物流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包装方式对樱桃番茄运输后失重率、裂果率的影响 |
2.2 不同包装方式对樱桃番茄运输后色差的影响 |
2.3 不同包装方式对樱桃番茄运输后质构特性的影响 |
2.4 不同包装方式对樱桃番茄运输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2.5 不同包装方式对樱桃番茄运输后呼吸速率的影响 |
2.6 不同包装方式对樱桃番茄运输后Vc含量的影响 |
2.7 不同包装方式对樱桃番茄运输后总酚、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10)常温下多功能气调包装在荔枝保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处理 |
1.3 实验检测指标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顶空气体成分分析 |
2.2 质量损失率分析 |
2.3 褐变分析 |
2.4 理化指标分析 |
2.5 感官及口感评价 |
3 结语 |
四、几种果蔬保鲜袋的制作与使用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豆芽保鲜机理初探及调控研究[D]. 方良月. 暨南大学, 2019(03)
- [2]贮藏温度和处理方式对青椒采后理化品质的影响[D]. 肖佳颖.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3]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对草莓采后灰霉病的生物防治及机理研究[D]. 王潇冉.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4]基于干冰的物流保鲜装置的制作及其在果蔬上的应用[D]. 杜威. 天津科技大学, 2018(04)
- [5]杏鲍菇保鲜包装技术研究[D]. 路丹丹.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4)
- [6]桉叶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荔枝、樱桃番茄保鲜中的应用研究[D]. 岳淑丽.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7]鲜切山药天然保鲜技术研究[D]. 王梅. 贵州大学, 2017(03)
- [8]亲油SiO2/LLDPE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在甜玉米保鲜方面的应用[D]. 朱宣旗. 武汉大学, 2017(06)
- [9]包装材料及方式对采后樱桃番茄品质的影响[D]. 叶小平. 扬州大学, 2017(01)
- [10]常温下多功能气调包装在荔枝保鲜中的应用[J]. 刘辉,许文才,李东立,常欢.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