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托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杨启帆[1](2020)在《穴位埋线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穴位埋线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研究,探求穴位埋线协同西药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招收的66例肝火亢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西药组与合用组,每组各33例,西药组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日早晨服用一片,合用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疗法,每20天埋线一次,连续治疗两次。治疗前后均对受试者进行血压、血浆内皮素、中医证候积分的监测,再进行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1.总有效率:合用组为90%,西药组为76.67%,两组均有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降压效果:两组治疗均有效,收缩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用组更优。3.血浆内皮素:两组水平均较前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用组更优。4.中医证候积分:两组均较前改善(P<0.05),在多个症状/体征分值上,均较前下降,西药组在眩晕、头痛、耳鸣、面赤几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的各项分值,除心悸、失眠、耳鸣、便秘、溲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多项合用组均优于西药组。结论:1.两组间总有效率相当,但加用穴位埋线疗法后,舒张压的下降更明显,对血压的控制效果更优。2.两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均较前下降,但合用组对水平的调节更优。3.两组均在中医证候的改善上有一定作用,合用组在多项上均优于西药组。
李晓喆[2](2016)在《针刺太冲穴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小脑差异蛋白表达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我国2010年的高血压防治指南及201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高血压研究新进展中指出,近50年国内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一直呈现上升态势,到现在为止我国高血压病的患者总数已经逾越国外达到2亿人,呈现出大约每十个成人中就有二人患有高血压病的严峻状况。在众多患病人群中,大多数以轻、中度高血压为主,比例大约占90%以上,这其中轻度高血压患者约占60%左右。目前国内高血压患病特点主要表现在:①患病几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伴随年龄增加而上升;②患病率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往往绝经期前女性的患病率略微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后就会迅速升高并超过男性;③有明显的地域性,由南到北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增高;④有一定的种族差异,不同民族间高血压患病率也不同;⑤多盐多脂饮食、肥胖与超重、饮酒与经常性紧张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正逐渐成为高血压病的主要危险因素;⑥患者的自身患病知晓率低于50%,接受治疗的比率低于40%,高血压合理控制率甚至低于10%,这与患者的经济程度和文化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本实验的立题依据来源于经穴特异性的假说,即认为,腧穴的治疗作用体现在局部针刺得气后,通过腧穴部位或人体整体状态,借助于针刺补泻手法,将信息传递到人体的高级中枢——脑,脑作为神明之腑,整合正邪盛衰的信息和针刺的治疗作用,进而发挥经穴的治疗效应。小脑参与调节心血管功能活动。当通过电刺激小脑顶核的嘴侧部时,能够引起明显的心血管反应症状,如引起动脉压明显的升高,心律异常改变,心率增加,从这个顶核升压反应中可以推断出通过某些途径小脑会影响血压的变化,小脑亦存在与心血管功能活动相关的神经元;近年来较多证据证明,中枢系统的整合作用是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除此之外,内分泌因素亦会影响血压波动,如肾上腺素、垂体分泌激素等;同时,肾功能的状态对人体水液平衡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影响血压情况。近年来,人们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常见病的影响逐渐重视,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增加了叠加血压、血脂、血糖代谢失常的患病率。延髓是为呼吸、消化、心跳活动的中枢,与小脑解剖位置相近,神经纤维相互链接,或存在作用类似的神经元,在调节肌紧张等功能协同作用。我们认识到,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血糖调节受损的病理环节中各有相互重合的部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常常相互影响,根据临床对照、试验数据的查阅,调节血压的效应可归纳在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目的:我国的患高血压病的病人数量增加迅速,在未能理想地控制血压波动和幅度的前提下,很多病患在高血压基础上发展成更为严重的疾病,合理的控制血压、平稳血压波动能够大幅度降低严重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中药、针灸在临床治疗高血压相关症状方面应用广泛,针刺治疗高血压时根据中医辨证发现临床症状与肝、肾功能,阴虚、风动等病因相关,在此基础上最常使用的腧穴为太冲穴。基于经穴特异性的思考,经穴作用通过针刺后在脑部不同脑区电、生理活动的发生,继而影响人体生理、病理反应,起到经穴的治疗作用。为验证这一假说,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针刺后检测相关脑区的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中经穴治疗疾病的规律,以此验证经穴特异性的理论,为临床选穴组方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方法:选用SHR大鼠55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1只,分别为曲泉组,模型组,太冲组,非穴组,冲阳组。另取Wistar大鼠8只,作为正常组。前7日每日针刺一次,模型组和正常组只抓取不针刺,其余4组相应针刺曲泉穴、太冲穴、非穴和冲阳穴。结束针刺后将小鼠取材,获得小脑组织;将小脑组织经过双向电泳和质谱检测后获得蛋白表达结果。结果:通过ImageMaster 2D platinum 5.0比对分析,共监测出364个表达差异的蛋白点,具体如下: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上调的蛋白点有56个,下调的蛋白点有36个;曲泉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调的蛋白点有7个,下调的蛋白点有15个;太冲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调的蛋白点有47个,下调的蛋白点有90个;非穴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调的蛋白点有7个,下调的蛋白点有39个;冲阳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调的蛋白点有7个,下调的蛋白点有60个。各组间卡方检验X 2=22.151,p=0.000,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利用美国ABI4800 MALDI-TOF-TOF质谱仪进行质谱分析,根据结果搜索NCBI数据库,共鉴定出36个差异斑点蛋白,如下所示:模型组与Wistar组相比,小脑区表达上调蛋白鉴定结果:共8个蛋白点,分别为B03、B08、B19、B31、B38、B41、B45、B49。B03(甘氨酸-tRNA连接酶)、B08(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B19(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B31(NADH脱氢酶[辅酶]1 a-亚复合亚基10,线粒体)、B38(甘油-3-磷酸脱氢酶[NAD(+)],细胞质)、B41(胆绿素还原酶)、B45(单磷酸肌醇)、B49(Metaxin 2)。模型组与Wistar组相比,小脑区表达下调蛋白鉴定结果:共7个蛋白点,分别为A01、A02、A10、A12、A21、A22、A23。A01(胞浆10-甲酰脱氢酶)、A02(单向复合物亚基mic60(片段))、A10(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A12(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A21(肌醇多磷酸-1-磷酸)、A22(前列腺素还原酶-2)、A23 (NADH脱氢酶[辅酶]1(?)-亚复合亚基10,线粒体)。曲泉组小脑区表达上调蛋白鉴定结果:检测出1个蛋白点,C02(Protein Sf3a3)。曲泉组小脑区表达下调蛋白鉴定结果:检测出1个蛋白点,D01(突触结合蛋白)。太冲组小脑区表达上调蛋白鉴定结果:共8个蛋白点,分别为F14、F15、F18、F23、F28、F33、F35、F47。F14(核糖核蛋白)、F15(Protein Tom112)、F18(Protein Usp14)、F23(V型质子ATP酶亚基B,脑亚型)、F28(Protein Sept4)、F33(膜联蛋白)、F35(转录激活蛋白-α(片段))、F47(过氧化物酶)。太冲组小脑区表达下调蛋白鉴定结果:共3个蛋白点,分别为E20、E31、E43。E20(钙网蛋白)、E31(Protein Setd7).E43(Hsp90 co-chaperone Cdc37);非穴组小脑区表达上调蛋白鉴定结果:共1个蛋白点,H01(Thimet寡肽);非穴组小脑区表达下调蛋白鉴定结果:共4个蛋白点,分别为G10、G11、G24、G39。 G10(Group specific component)、G11(神经丝蛋白轻链多肽)、G24(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7)、G39(Uncharacterized protein);冲阳组小脑区表达上调蛋白鉴定结果:共1个蛋白点,J01(Thimet寡肽);冲阳组小脑区表达下调蛋白鉴定结果:共2个蛋白点,分别为109、131。I09(Endophilin-B2)、131(血影蛋白α链,非红细胞1)。分别检索36个蛋白点的功能,结果表明,A01:胞浆10-甲酰脱氢酶,在调节细胞内叶酸池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并能在肿瘤细胞的抗增值过程中发挥功能;A02:MICOS complex subunit Mic60(Fragment),是单向复合物Mic60的组成部分,作为线粒体内膜上的大分子复合物,在维持界堵联合处能量代谢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也是线粒体内外膜间的接触点;A10: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A3,此酶在催化蛋白质的折叠过程与免疫反应中共同发挥作用;A12:Protein disulfide-isomerase A3,同上;A21:Inositol polyphosphate-1-phosphatase,肌醇多磷酸-1-磷酸,已有研究报道INPP 1基因的表达上调可能与人类大肠癌的发生有关;从肥大细胞,以及因血压高灌注造成的心室肥大组织中,都可发现其高水平前体;月经稀发、肥胖症、频繁神经功能紊乱等病中INPP 1表达也有显着增高。A22:Prostaglandin reductase 2,前列腺素还原酶2,其过度表达可抑制PPARG的转录活性和抑制脂肪细胞分化;A23:NADH dehydrogenase [ubiquinone]1 alpha subcomplex subunit 10, mitochondrial,是线粒体内膜呼吸链NADH脱氢酶亚基配件(复合物Ⅰ),一般认为其与呼吸作用无关,复合物1作用体现在将电子从NADH转移到呼吸链上,酶的即刻电子受体是泛醌。B03:Glycine--tRNA ligase (Fragment),甘氨酸-tRNA的连接酶(片段),催化甘氨酸的附件成为tRNA(甘氨酸);并且可以产生AP4A四磷酸,后者作为通用的多效性信号分子,通过将2个ATP直接缩合,参与细胞调控途径;B08:Protein disulfide-isomerase A3,司A10的功能;B19:Protein disulfide-isomerase A3,同A10的功能;B31:NADH dehydrogenase[ubiquinone] 1 alpha subcomplex subunit 10, mitochondrial,司A23的功能。B38:Glycerol-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NAD(+)], cytoplasmic,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NAD(+)],细胞质:在酶学领域,该酶催化化学反应sn-甘油-3-磷酸+NAD+(?)磷酸甘油+NADH+H+。改酶归属于氧化还原酶家族,参与甘油磷脂代谢;B41:Biliverdin reductase A,胆绿素还原酶,可在正常条件下的所有组织中发现,尤常见于肝脏和脾脏的网状巨噬细胞中。BVR通过减少第二和第三吡咯环之间双键转化为单键,促进了胆绿素像胆红素的转变。近年来认为BVR在调节葡萄糖代谢、细胞生长及细胞调往中发挥作用。B45:Inositol monophosphatase 1,肌醇单磷酸酶1,负责为磷脂酰肌醇和多磷脂酰肌醇的合成提供单磷酸肌醇,并且与锂在脑部的药物学代谢有关;B49:Metaxin2,参与蛋白质到线粒体内的运输。C02:Protein Sf3a3,重组蛋白人类剪切因子3a。D01:Syntaxin-binding protein 1,突触结合蛋白,可能通过GTP结合蛋白共同作用于调控突触囊泡的对接与融合。在神经传递与突触结合时必不可缺,在突触小泡一对一融合时,该蛋白参与其融合机制的发生,它决定某个突触可以与哪些突触融合,或与哪些突触不融合,在测定胞内聚变反应的特异性可以发挥作用。F14:Hnrpk protein,核糖核蛋白,似乎影响mRNA的前处理和mRNA代谢和转运的其他方面。具有不同核酸结合性质;F15:Protein Tom112、F18:Protein Usp14,此二者未有发现;F23:V-type proton ATPase subunit B, brain isoform,V型质子ATP酶亚基B,脑型;为液泡ATP酶外周V1复合物的非催化亚基。V-ATP酶负责酸化多种在真核细胞胞内隔室。F28:Protein Sept4,未有明显发现;F33:AnnexinA7,膜联蛋白A7,钙-磷脂结合蛋白,功能为促进膜融合,并参与胞吐过程。F35:Transcriptional activator protein Pur-alpha(Fragments),转录激活蛋白-α(片段),推测其为一种转录激活点,位置可能特异性结合于c-Myc基因上游PUR部分富含嘌呤的单链,通过其相似性,可在DNA复制的开始和重组过程中可以发挥作用;F47:Peroxiredoxin-2,过氧化物酶-2,参与细胞的氧化还原调节过程,通过减少硫氧还原蛋白提供的相似物来减少过氧化物的量。该酶不能从谷氧还原蛋白那里接受电子,在消除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时,该酶起到了重要作用。亦认为其可能通过调节过氧化氢的细胞内浓度,进而参与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信号级联。G10:Group specific component,特殊基团成分蛋白;G11:Neurofilament light polypeptide,神经丝蛋白轻多肽,神经丝蛋白包括3种中间丝蛋白,根据其维持神经元口径的不同分为L型、M型和H型:G24:Protein phosphatase 1 regulatory subunit 7,蛋白磷酸酶1调节亚基7,为蛋白磷酸酶1的调节亚基,可以调节蛋白磷酸酶1的活性;G39:Uncharacterized protein.H01:Thimet oligopeptidase,Thimet寡肽,参与不多于20个神经肽氨基酸残基的代谢,并参与细胞质肽链的降解。还可参与降解β-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和产生淀粉样片段。109:Endophilin-B2未有发现;131:Spectrin alpha chain, non-erythrocytic1,血影α链,非红细胞1,为胞衬蛋白,可能参与细胞分泌过程,与钙调蛋白呈现出钙依赖性的交互协同作用,因此在细胞膜处可以作为钙依赖转运的候选蛋白载体。J01:Thimet oligopeptidase,同H01的作用。结论:1.太冲穴作为足厥阴肝经的原穴,具有治疗肝经疾病的优势,这是其经穴特异性的基础特性,在治疗高血压疾病时,降压效果与其他穴位对照具有明显差异。2.通过将小脑组织蛋白电泳、质谱分析后,发现太冲穴组针刺后小脑区蛋白表达点上调明显多于曲泉组、冲阳组及非穴组,提示降压效应的发生与小脑活动有相关性,太冲穴加强小脑蛋白表达与其他对照穴位相比有差异。3.SHR大鼠与正常大鼠相比,参与调节遗传信息代谢、抗肿瘤细胞增生、能量代谢与免疫应答的蛋白表达下降,由此推断SHR大鼠血压升高或与遗传信息的改变、脑区能量不足与免疫缺陷病有关,且SHR大鼠相较正常大鼠,其肿瘤患病率、代谢病、免疫功能缺陷易感性升高。4.针刺太冲穴后促使小脑组织蛋白表达发生差异性变化,其中已经分析出的差异蛋白点功能包括促进代谢产物如过氧化物的消除,加快遗传信息转化,催化神经元能量代谢、促进神经再生等,符合高血压小脑组织微环境改变,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假说提供佐证。
虞东玲,汪涛[3](2012)在《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机理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高血压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属祖国医学眩晕、头痛、肝阳、肝风等病范畴。天麻钩藤饮出自近代胡光慈所着《杂病证治新义》,由天麻、钩藤、生决明、山栀、黄芩、牛膝、桑寄生、杜仲、夜交藤、朱茯神组成,具有平肝潜阳、补益肝肾和清热活血的作用。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天麻钩藤饮的降压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综述如下。
焦富英,马进,熊开鹏,曾嵘,赵磊[4](2019)在《天麻钩藤饮及天麻钩藤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肝阳上亢高血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临床使用的西药降压药大致分为六类,即α受体阻断剂、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以上六类化学药物,能够使高血压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目前是降压的主流药物。由于个体差异,为了提高疗效,临床上中西药联合用药已被广泛应用。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关注生活质量。高血压病患者除控制血压外,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也成为评价降压药物疗效的一个方面。降压药物的诸多副作用,如头痛、抑郁、乏力、便秘、性功能减退,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中药天麻钩藤颗粒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改善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由于高血压属于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临床上在选择药物时应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疗效好,安全性高的药物,中西药物联用能够起到增加疗效的同时,提高药物的安全性,但目前的研究一是研究的例数还有局限,安全性指标的观测报道不多,其作用机制还不十分清晰,为此开展系统的、大样本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是业界急需开展的工作。对于中西药联合使用的研究,应以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相结合,从中医、西医诊断入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观测其疗效包括血压、心电图、中医症状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提高,并检测其血、尿、便,对其安全性如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肾功进行评价,同时开展相关组学的研究,使有效安全的药物用于临床。
季鹏东[5](2015)在《基于太冲降压作用和PET-CT的循经取穴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循经取穴是根据疾病累及部位所属的经脉、脏腑进行选穴治疗的方法。所选腧穴多为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等特定穴,与经脉之气的生发密切相关,能贯通经络脏腑。经络体系是针灸的基础,针灸治疗以分经论治为主,离不开循经取穴。故循经取穴是针灸组方取穴的基本原则,“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是对循经取穴原理的最好概括。原发性高血压归属于中医学的“肝风”、“眩晕”、“头痛”等范畴,中医对于高血压的辨证目前的基本的共识是“位在肝,源于肾”的肝阳上亢或肝肾阴虚证,病因责之于肝肾。但由于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差异,传统中医学对于高血压病并无明确病名与之对应。临床研究虽然指出肝肾两经证候在高血压中比较多见,但并不意味着全部高血压都为肝肾两经引起。在对高血压的针刺选穴规律的研究中,常用取穴除了分布于肝经、肾经,还广泛分布于足阳明胃经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等多条经脉。可见,相当一部分高血压因虚实夹杂、病因多样,病变累及了肝、肾以外的经脉和脏腑,病因不能笼统的责之于肝肾两经,用单一的证型来描述也不再适用。探索不同经脉的经穴治疗高血压的机理,可以完善中医对高血压发病机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深入理解循经取穴原理,理清经脉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辨证思路下,太冲穴是治疗高血压的效穴,临床实践也证明其有效性,故使用频繁,针灸治疗高血压研究也多选择。但对太冲降压效应的中枢机制探索多集中于单个经穴的作用上,很少注意到经脉差异对中枢降压效应的影响,忽略了循经取穴这一针灸基本原则。对循经取穴这一基本原则的机制探讨,对深入理解针灸治疗的作用机制和经脉的作用机理、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脑功能成像技术已经普遍地运用到了针刺研究领域,在穴位特异性、穴位配伍、针刺手法的比较等方面获得了巨大进步。使用脑功能成像技术通过研究不同经脉针刺降压中枢机制、探索循经取穴规律是针刺机理研究的新思路,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这一问题。本课题拟以降压效穴太冲作为疗效参照,横向对比同为原穴的胃经经穴冲阳,纵向对比同为肝经经穴的曲泉,以“经穴-脑相关”模型为基础,从降压效果和PET-CT脑功能成像方面分析循经取穴与非循经取穴的降压差异,探讨经脉对降压效应的影响。目的:从降压效果和PET-CT脑功能成像方面,探讨肝经与非肝经穴位的降压效果和激活脑区的差异,探寻是否存在肝经相关脑区,初步探索循经取穴的中枢神经机理。方法:(1)实验一针刺太冲对比冲阳、曲泉的降压效应研究选用SPF级9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55只,随机分为太冲组、冲阳组、曲泉组、非穴组和模型组,每组11只。选择9周龄正常雄性Wistar大鼠8只作为正常组。①测量基础血压。各组大鼠经过一周的适应性喂养后,用无创动物血压计测量大鼠尾动脉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作为基础血压。②太冲组、冲阳组、曲泉组和非经穴组分别针刺双侧太冲、冲阳、曲泉和非穴各五分钟。针刺时使用袜套套住大鼠头部进行固定。在大鼠清醒状态下进针,行捻转手法,捻转频率每分钟80±10次,捻转角度180±30度。先左后右,两侧各针刺2.5分钟,共五分钟。上午十二时前完成针刺,每天一次,连续七天。正常组、模型组大鼠使用袜套罩住头部,进行五分钟抓握固定,不予针刺。③在针刺疗程结束后一天,测量大鼠血压作为治疗后血压。④对组间血压和治疗前后血压进行统计学处理。(2)实验二针刺太冲对比冲阳、曲泉的PET-CT研究PET-CT扫描分为针刺后即刻扫描和疗程后扫描。动物分组和针刺方法同实验一。即刻PET-CT扫描:在针刺治疗第一天,按照实验一中的针刺方法,针刺各组大鼠的相应穴位;在针刺第二分钟,由尾静脉注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示踪剂,继续针刺,完成共计五分钟的治疗。在注射示踪剂后三十分钟,将大鼠置于麻醉箱中,吸入异氟烷约五分钟进入麻醉状态,之后经面罩持续吸入异氟烷保持麻醉状态,进入PET-CT系统进行全脑扫描。模型组和正常组使用袜套罩住头部,抓握固定五分钟,进入麻醉和PET-CT扫描过程。治疗后PET-CT扫描:在第七天针刺治疗时进行,方法和步骤同即刻PET-CT扫描。数据处理:对所得PET-CT扫描影像分析采用MATLAB平台基于像素分析的图像统计学处理软件SPM 5。先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剔除变形图像,后进行统计建模分析。以模型组和非穴组为参照,得出各针刺组的差异激活脑区。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置信度水平设置为P<0.005,cluster大小阈值取K≥20。处理后所得激活脑区坐标参照大鼠的脑立体定位图谱,转换为图谱坐标进行脑区定位,定位结果经人工检查对照后最终确定。根据实验一所得的血压对比结果,对针刺太冲、冲阳、曲泉的差异激活脑区进行分析,找出与降压效应相关的脑区,分析是否存在肝经相关脑区,分析太冲、冲阳、曲泉可能的中枢降压机制。实验的整个PET-CT扫描和数据处理过程采用盲法,以保证客观性,要求:1、PET-CT操作者对所检测的大鼠组别不知晓;2、数据处理人员对所处理的数据的组别不知晓。结果:(1)实验一降压效应研究①太冲组、冲阳组、曲泉组、非穴组分别对比模型组的体重、收缩压、舒张压,组间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太冲组、冲阳组、曲泉组、非穴组、模型组的血压显着高于正常组(均为P<0.05),正常组的血压具有良好的对照性。②疗程后,太冲组、冲阳组、曲泉组、非穴组、模型组的血压均显着高于正常组(均为P<0.05)。针刺治疗未能使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③疗程后,对比模型组,冲阳组、曲泉组、非穴组的血压无显着差异(P>0.05),针刺冲阳、曲泉、非穴没有显着降压作用;太冲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太冲有显着降压作用。④疗程后,对比太冲组,冲阳组、曲泉组、非穴组的血压无显着差异(P>0.05)。但太冲组的血压均值是最低的。⑤疗程后,非穴组对比冲阳组,非穴组对比曲泉组,冲阳组对比曲泉组,均未发现显着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⑥治疗前、后血压对比,各个针刺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显着统计学变化(P>0.05)。模型组血压有显着降低(P<0.05)。针刺疗程前、后各针刺组血压无显着降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方面。一方面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随着周龄自发升高有关。针刺降压效应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自然升高相互叠加,导致针刺降压不明显。模型组血压较治疗前的升高可以证实这一点。但针刺降压效应仍可体现在治疗后的组间对比上,降压效应较好的太冲组与模型组对比仍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另一方面可能与各个经穴的治疗特性有关。根据中医理论,曲泉、冲阳对眩晕、头痛等症状有改善作用,但对可能伴随而发的高血压降压效果不明显。在此次实验中冲阳、曲泉就体现了这一点。第三,可能与实验室的温度和噪音等环境条件有关。例如,长期的噪音可以升高大鼠血压。(2)实验二PET-CT研究经过组间对比,但在本次即刻PET-CT结果中,未观察到太冲区别于曲泉、冲阳、非穴的特异降压相关脑区。在疗程后PET-CT结果中,发现太冲组特异激活的杏仁核与梨状皮质,认定杏仁核与梨状皮质可能为太冲穴降压效应的关键效应脑区。背侧丘脑内侧核群、感觉皮质、扣带回、运动皮质、额眶部皮质在非穴中也被激活,尚不能确定与肝经有确切的关系。这可能与所选非穴靠近太冲,与经穴的分部主治有关。对照中枢神经系统降压机制研究,杏仁核参与形成恐惧和伤害性刺激相关的行为-自主反应中的机体血压升高反应,在长期不良情绪导致的高血压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杏仁核通过发出的神经纤维联系延髓、脑干等降压相关核团和区域,发挥调节血压作用。另外,杏仁核与失眠和抑郁的发生有重要关系,提示杏仁核除了有调节血压作用外,还可能与疏肝解郁、调畅情志功能相关。杏仁核可能是太冲穴发挥降压作用的效应脑区之一。关于梨状皮质的中枢降压作用,鲜有报道提及,尚不能确定其在中枢神经降压机制中的作用。结论:在本实验中,虽然太冲降压结果与冲阳、曲泉、非穴无显着差异,但显着优于不针刺处理,而冲阳、曲泉、非穴与不针刺处理无差别。太冲在冲阳、曲泉中仍然是降压效果最显着的首选腧穴。杏仁核是本次实验中发现的太冲降压的关键效应脑区,梨状皮质在中枢神经降压机制中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有待继续研究。背侧丘脑内侧核群、感觉皮质、扣带回、运动皮质、额眶部皮质可能是肝经的特异激活脑区。太冲与同经不同穴曲泉和同穴不同经的冲阳对比,降压效果没有发现显着差别,但PET-CT差异激活脑区存在很大差异。循经取穴对经穴作用的影响有待继续发掘。
周文婷[6](2014)在《榅桲提取物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榅桲是传统维吾尔药材,据文献记载可用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本研究首先通过两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进行榅桲抗高血压有效部位的筛选及化学成分的初步分析,确定黄酮类化合物可能为榅桲抗高血压最主要化学组分之一;再通过对榅桲总黄酮进行分离纯化,观察其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主要靶器官的影响,尤其是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从不同角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传统维吾尔地方药材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方法:①利用左肾动脉狭窄法建立两肾一夹(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RHR),将高血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25mg/kg)、榅桲果和叶水提取物和65%乙醇提取物低(80mg/kg)、高剂量组(160mg/kg),另设假手术组,各组大鼠连续灌胃给药8W。无创尾套法每两周测定一次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末次给药后取大鼠血浆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②利用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榅桲叶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40、80、160mg/kg)、阳性对照药卡托普利组(25mg/kg),连续给药8周,在给药前和给药后每两周测量大鼠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末次给药后测量大鼠Ang II、RA、apelin-12、ET-1、NO的变化。③采用溶剂萃取法将榅桲叶65%乙醇提取物分为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及水4个部位,利用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连续给药8周观察并记录各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变化情况,进行榅桲叶抗高血压作用有效部位筛选,并通过测定血清T-AOC、GSH-ST、SOD等指标的活性,初步观察其抗氧化作用。④按最优工艺提取分离纯化榅桲总黄酮,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分为6组,分别为模型组、卡托普利组(25mg/kg)、杜仲平压片组(30mg/kg)、榅桲总黄酮低(40mg/kg)、中(80mg/kg)、高剂量组(160mg/kg),另取WKY大鼠8只为正常组,给药16周,1次/d,无创尾套法每两周测定一次大鼠收缩压和舒张压,末次给药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并进行心脏、胸主动脉和肾脏等主要组织器官的病理学检查,评价靶器官损伤程度。⑤测定血或心脏组织中AngⅡ、ALD水平,并通过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ACE、ACE2和AT1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其蛋白表达,评价榅桲总黄酮对RAAS系统的影响。⑥测定血清中IL-1β、IL-6、IL-10、TNF-α及CRP的含量,评价榅桲总黄酮对炎症因子的影响。⑦测定血清ET-1、NO、NOS、SOD、MDA及CGRP的含量,评价榅桲总黄酮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①给药8周后,榅桲果和叶的水提物和醇提物组动物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表现不同程度的降压趋势,其中榅桲叶的醇提物作用最明显,收缩压下降了 9.0%,舒张压下降了 11.8%。与模型组相比,榅桲各给药组大鼠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有不同程度降低,而红细胞变形指数有所升高;②给药8周后,榅桲叶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可明显降低RHR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并不同程度减少血和肾脏AngⅡ、RA、apelin-12含量,减少血中ET-1含量并增加NO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③与模型组相比,COM-乙酸乙酯部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了 4.3%和9.1%,不同部位T-AOC、GSH-ST、SOD、NOS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升高,MDA减少,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④给药16周后,与SHR组比较,COMF-H组SBP和DBP分别降低了 18.9%和21.1%。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与SHR组比较,COMF各组LVIDdI、LVIDsI、IVSTI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或P<0.05),计算得LVW、LVWI、LVW/BW 均明显减小(P<0.01 或P<0.05),COMF-M 和 COMF-H 组 FS、LVEF增大(P<0.01或P<0.05),其中COMF-H组变化最大。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显示,与SHR组比较,COMF各组SBP、DBP、LVSP、LVEDP不同程度降低(P<0.01或P<0.05),LV+dp/dtmax、LV-dp/dtmax 减小(P<0.01 或P<0.05),SD 无明显变化,DD延长(P<0.05),HR减小,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心脏指数与左室肥厚指数测定结果显示,与SHR组相比,COMF-M和COMF-H组HW、HW/BW、LVM、LVM/BW均有不同程度减小(P<0.01或P<0.05),COMF-H组变化更为明显(P<0.01)。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COMF可抑制SHR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增宽,COMF-H组变化最为明显。与SHR组相比,COMF-H组心肌细胞直径减小了 4.6%(P<0.05),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减小了 13.6%(P<0.05)。COMF可抑制SHR胸主动脉中膜增厚和内皮细胞脱落。与SHR组相比,COMF-M组和COMF-H组AW/lenth分别降低了 8.1%(P<0.05)和13.1%(P<0.01)。与SHR组大鼠相比,COMF-M组和COMF-H组中膜厚度减小,中膜厚度/管腔内经比值明显减小(P<0.01或P<0.05),但对管腔内径影响不大。COMF-H组还可抑制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管壁增厚,管腔变小的病理性改变;⑤给药16周后,与SHR组相比,COMF-H组心脏和血液中的AngⅡ含量分别减少了 5.2%和13.2%,ALD含量分别减少了 15.4%和19.2%。RT-PCR结果表明,与SHR组相比较,COMF各剂量组心肌组织ACE和AT1的mRNA相对表达量有不同程度减少,ACE2的mRNA相对表达量有不同程度增加(P<0.01或P<0.05),其中COMF-H组心肌组织ACE和AT1的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下降了 50.0%和55.4%,ACE2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加了 12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SHR组相比较,COMF各剂量组心肌组织ACE和AT1的蛋白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减少,ACE2的蛋白表达有不同程度增加(P<0.01或P<0.05),其中COMF-H组心肌组织ACE和AT1的蛋白表达分别下降了 45.5%和32.7%,ACE2的蛋白表达增加了 180.6%。⑥给药16周后,与SHR组相比较,COMF各剂量组IL-1β、IL-6、TNF-α和C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IL-10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⑦给药16周后,与SHR组相比较,各给药组ET-1水平和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NO、eNOS、SOD和CGR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榅桲叶和果实对肾性高血压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均具有一定抗高血压作用,榅桲叶抗高血压的有效部位为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黄酮类化合物为其中最主要的有效组分。榅桲总黄酮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具有一定降压作用,主要作用机制可能包括:(1)抑制循环RAAS系统活性,使AngⅡ和ALD水平降低,从而抑制血管收缩、钠水潴留及抗利尿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2)降低IL-1β,IL-6、TNF-α和CRP等炎症因子水平,抑制高血压的发生发展;(3)调节ET-1/NO的平衡,增加CGRP水平,增加SOD活性,减少MDA合成,从而减轻过氧化损伤,保护血管内皮。榅桲总黄酮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主要作用机制可能包括:(1)榅桲总黄酮能降低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ACE和AT1的mRNA和蛋白表达,同时增加ACE2的mRNA和蛋白表达,ACE/ACE2比值降低,从而抑制AngⅡ合成,并激活了 ACE2-Ang(1-7)-MAS代谢途径,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2)降低体内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通过作用于炎症介质延缓高血压左室肥厚的进程。
刘永生[7](2014)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是在我国发病率很高的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高血压是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高血压的治疗在我国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治疗依从性差,致残及致死率高等等。用于血压控制的五大类一线降压药已被明确写入高血压的诊治指南,但在中国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更多的高血压患者会选择中药来控制血压。用于治疗高血压的中成药制剂也有很多种,虽然种类繁杂,但这些中成药中很多药的主要成分都含有杜仲,以杜仲为主要成分的杜仲平压片作为中成药制剂用于控制血压被很多高血压患者选择和接受,也是目前很经典的一种降压治疗的中成药。基于此,本研究设计了动物实验,研究了经分离提纯的杜仲对SHR血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的影响及其降压效果,并与卡托普利进行了对比。在动物实验发现杜仲通过对NO及ET的影响发挥其降压作用。但是即使较高剂量的杜仲对大鼠血NO、ET的影响及降压作用也不如卡托普利,由此我们想到,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而言,此结果是否依然存在,因而接下做了本研究的第二部分的临床实验。对比了以杜仲为主要成分的杜仲平压片及同是ACEI类的洛汀新对高血压患者的血NO、ET的影响及降压效果。NO、ET是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的一对作用相互拮抗和制约的血管内皮因子,本研究通过临床实验发现如上这两种因子不只与高血压的发病相关,还与高血压的程度及血压的正常节律消失有关,杜仲平压片对高血压患者的血NO、ET的影响及降压作用是不如洛汀新明显的。由于NO及ET与高血压具有的高度相关性,因此与二者代谢有关的基因必将成为高血压发病相关的重要的候选基因,针对这些基因的研究有望在基因水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加以阐述,并为原发性高血压在基因水平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证据。因此接下来又作了与NO合代谢相关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方面的研究。本论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杜仲叶树脂提纯工艺优化及其降压作用机制的研究采用正交实验方法测定不同类型大孔吸附树脂对杜仲叶的纯化效果,通过SHR大鼠测定杜仲叶降压水平来研究杜仲叶树脂提纯工艺优化及其降压作用。经研究发现杜仲叶树脂提取纯化最优工艺为上样药液浓度6mg/ml,选用20%乙醇为洗脱剂,流速控制为3.0柱体积每小时,吸附柱径高比为1:6。杜仲叶提取物能降低SHR大鼠血压,降压相对平稳,且对心率没有明显影响,其降压作用低于卡托普利。同时发现杜仲叶提取物降压作用有可能是通过增加血清一氧化氮(NO)量、降低内皮素(ET)量来得以实现的。第二部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及血浆内皮素水平的研究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NO及ET水平的变化,研究此变化与高血压轻重程度、血压节律异常的相关性。对比用药前后24h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值及NO、ET及二者比值的改善情况及中成药杜仲平压片与西药洛汀新如上诸值的改善情况,用以指导高血压的治疗。其中高血压病组232例,对照组130例。原发性高血压各组分组依据血压水平、影响预后的因素及靶器官受累程度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各89、78、65例。将高血压病组按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分别为74、69例。以上所有受试者进行血压测定、NO与ET检测、动态血压分析。经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得出以下结果:1、高血压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NO降低而ET升高;2、随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度增加NO降低及ET升高以及二者比值下降的幅度有加大趋势;3、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正常血压节律性的丧失NO降低及ET升高以及二者比值下降的幅度有加大趋势;4、应用洛汀新治疗后患者的24h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值有所下降,NO有所上升而ET相应下降、二者比值也较用药前明显变化,而中药组如上诸值均无明显变化。可见NO、ET是影响血压的重要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严重程度、血压节律均有一定相关性。而治疗方式中,洛汀新比以杜仲为主的杜仲平压片效果肯定。第三部分: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性的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研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及第七外显子第894位点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性。以215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108名健康中老年人的血白细胞为样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两组的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T/C多态性及第七外显子第894位点G/T多态性,比较两组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高血压病组内按高血压的危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各82、72、61例,按血压节律性分为杓型与非杓型组各102、113例,分别比较各组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和第七外显子第894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通过两基因位点多态性的分布频率研究两基因变异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中是否存在协同作用。经统计学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T/T、T/C和C/C基因型在高血压病组中分别为22.79%、50.70%、26.51%,在正常中老年人组中分别为36.11%、52.78%、11.11%,此位点高血压病组与正常中老年人组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显着性。2、eNOS基因第七外显子第894位点G/G、G/T和T/T基因型在高血压病组中分别为69.30%、22.33%、8.37%,在正常中老年人组中分别为82.41%、15.74%、1.85%,此位点高血压病组与正常中老年人组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显着性。3、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T/T、T/C和C/C基因型和第七外显子第894位点G/G、G/T和T/T基因型在原发性高血压低危、中危、高危各组中分布频率无显着差异,如上两位点基因型在依据血压节律的分组中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4、当如上两基因型为CC+TT或TC+TT时,经计算患原发性高血压的OR值明显大于基因型为TT+GG者。可见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及第七外显子第894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且eNOS基因启动子-786位点T/T及第七外显子894位点G/G是原发性高血压的保护性基因。两基因变异在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中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协同作用。
陈思思,刘清国,雷教育[8](2011)在《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发展概况》文中研究指明综述近10年来针刺治疗高血压病降压疗效和机制的研究进展,认为针刺治疗高血压确有一定疗效,以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最为常见。太冲、曲池、足三里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针刺近期降压效果显着,可有效改善头痛、头晕等症状,可良好的保护靶器官,且副作用小。针刺可通过多种途径、多个层次、多个环节、多种因素调控血压。指出不同的高血压动物模型其发病机制不同,机体的病理变化也不相同,研究人员应该在全面了解模型动物生理病理变化后,开展针刺降压研究。
陈思思,王朝阳,刘炜,路树超,刘清国[9](2011)在《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发展概况》文中研究指明综述近10年来针刺治疗高血压病降压疗效和机制的研究进展,认为针刺治疗高血压确有一定疗效,以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最为常见。太冲、曲池、足三里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针刺近期降压效果显着,可有效改善头痛、头晕等症状,可良好的保护靶器官,且副作用小。针刺可通过多种途径、多个层次、多个环节、多种因素调控血压。指出不同的高血压动物模型其发病机制不同,机体的病理变化也不相同,研究人员应该在全面了解模型动物生理病理变化后,开展针刺降压研究。并认为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引入,有利于针刺降压机制研究的发展。
王诗源[10](2010)在《高血压病心肝火旺、热毒内生病机的临床依据和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心血管疾病。本文旨在运用传统的中医思维方式从理论、临床文献依据和实验研究三方面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寻求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方药。本研究认为体质是高血压病发生的内在基础,提出高血压病心肝火旺、热毒内生的病机假说,拟定清肝宁心、泻火解毒之法。论文第一部分《系统评价高血压病心肝火旺、热毒内生的病机学说的科学性》,根据循证医学的原理,通过系统评价,对高血压病的心肝火旺、热毒内生病机假说和清肝宁心、清热解毒方药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了构建与验证。目的:系统评价从心肝火旺、热毒内生病机来论治高血压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制定高敏感检索策略,全面检索截止2009年9月,从心肝火旺、热毒内生论治高血压病的中医药临床对照研究文献,并利用RevMan4.2软件对多个研究结果的总体效应进行Meta分析,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用漏斗图分析发表性偏倚。结果:最终确定10项研究纳入本研究,共纳入患者496例。有2项试验得分为3分属高质量文献,其余属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降压疗效评价合并效应量RR(random)及95%可信区间(CI)为1.19(1.10,1.29),中医症状疗效评价合并效应量RR(random)及95%可信区间(CI)为1.27(1.14,1.41),安全性评价合并效应量RR(random)及95%可信区间(CI)为0.24(0.09,0.63),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微恶心,发生率为2.352%。结论:从心肝火旺、热毒内生的病机来论治高血压病,在降压疗效、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且不良反应较少。然而,由于现有试验的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且该类复方使用的变异性大,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支持其治疗应用,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第二部分实验研究是基于山东省科技厅重点课题“清热降压胶囊的研制”,(批准号:鲁科技字(2005)103号)。用现代工艺制成清热降压浸膏(河北国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高血压造模wistar大鼠两种模型的动物实验,验证清热降压浸膏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和高血压造模wistar大鼠的血压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并具有相应的时效关系;能降低血浆内皮素、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抑制RAS系统的活性;研究结论证明,心肝火旺、热毒内生是高血压病的重要病机,清肝宁心、泻火解毒是高血压病的科学治法,清热降压浸膏治疗高血压病具有坚实的药理药效学基础,可作用于高血压病的多个环节、多个靶点,具有综合治疗作用,是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复方。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高血压病患者已近2亿人,但其预防和治疗仍面临着巨大挑战。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进行了大量非常有益的探索,本研究从理论上深化了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病机认识,对高血压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治法方药,为丰富高血压病病理学和治疗学的内涵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二、卡托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卡托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穴位埋线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一般性资料 |
2.1 病例来源及估算 |
2.2 随机分组情况 |
2.3 对照设计 |
2.4 盲法 |
3 病例筛选标准 |
3.1 诊断标准 |
3.2 纳入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剔除及脱落标准 |
3.5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
4 研究方法 |
4.1 技术路线图 |
4.2 研究材料与药物 |
4.3 治疗措施 |
4.4 观察指标 |
4.5 不良事件的处理 |
4.6 质量控制 |
5 统计学分析与处理 |
6 结果 |
6.1 病例完成情况 |
6.2 基线分析 |
6.3 研究结果 |
6.4 小结 |
讨论 |
1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1.1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的认识 |
1.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治疗 |
2 西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
2.1 西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的认识 |
2.2 西医对高血压病机制的研究 |
2.3 西医对高血压病的治疗 |
3 立题依据 |
3.1 穴位埋线治疗高血压病的依据 |
3.2 肝火亢盛型的选取依据 |
3.3 选穴依据 |
3.4 血浆内皮素的研究 |
3.5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相关研究 |
4 疗效分析 |
4.1 穴位埋线对总有效率的影响 |
4.2 穴位埋线对血压的影响 |
4.3 穴位埋线对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
5 安全性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综述 针灸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件三:血压计录单 |
附件四:硕士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针刺太冲穴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小脑差异蛋白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 |
1.1.1 交感神经功能与高血压相关性研究 |
1.1.2 免疫因素与高血压发病机理 |
1.1.3 内分泌系统病变与高血压发病机理研究 |
1.1.4 内皮素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 |
1.2 中医针灸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及治疗 |
1.2.1 高血压病的中医辩证思路研究 |
1.2.2 针灸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对照研究 |
1.3 选取太冲穴治疗高血压的对照研究 |
1.4 小脑与调节血压相关的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2.1 动物实验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材料 |
2.1.3 实验步骤 |
2.1.4 取材 |
2.2 大鼠小脑组织2-DE实验 |
2.2.1. 蛋白质的提取与纯化 |
2.2.2 一向等点聚焦 |
2.2.3 二向SDS-PAGE |
2.2.4 染色 |
2.2.5 图像分析 |
2.2.6 质谱前处理 |
2.2.7 质谱检测 |
2.3 实验结果 |
2.3.1 蛋白定量结果 |
2.3.2 二维电泳实验结果 |
2.3.3 图像分析两两比较结果 |
2.3.4 质谱鉴定结果 |
2.4 讨论 |
2.4.1 课题组前期研究基础 |
2.4.2 小脑在中枢调节血压过程中的作用 |
2.4.3 差异斑点蛋白功能 |
2.4.4 Wistar组与模型组蛋白表达差异 |
2.4.5 曲泉组、冲阳组、非穴组蛋白表达差异 |
2.4.6 太冲组与模型组对照蛋白表达的差异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点与不足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3)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对氧自由基的影响 |
2 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
3 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 的影响 |
4 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
5 抑制钙离子内流 |
6 对肾上腺蛋白质的影响 |
7 对TGF-β1、Bcl-2浓度的影响 |
(4)天麻钩藤饮及天麻钩藤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肝阳上亢高血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天麻钩藤饮加减使用 |
2 中、西药联合应用 |
2.1 联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
2.2 联合钙离子拮抗剂 |
2.3 天麻钩藤(饮)颗粒机制研究 |
2.3.1 对氧自由基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
2.3.2 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影响 |
2.3.3 抑制钙离子内流 |
2.3.4 影响肾脏功能 |
2.3.5 其他作用 |
3 问题和展望 |
(5)基于太冲降压作用和PET-CT的循经取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原发性高血压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
2. 原发性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
3. 原发性高血压的针灸治疗 |
4. 循经取穴在针刺降压中的应用 |
5. PET-CT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 |
6. 本研究的目的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针刺治疗高血压概况 |
1.1 单穴降压效应的研究 |
1.2 多穴降压效果的研究 |
1.3 针灸降压机制的临床研究 |
2. 针刺太冲穴治疗高血压的研究 |
2.1 太冲穴降压效果观察 |
2.2 太冲穴降压机理研究 |
3. 循经取穴的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针刺太冲对比冲阳、曲泉的降压效应研究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和实验结果 |
实验二 针刺太冲对比冲阳、曲泉的PET-CT研究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讨论 |
1.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特性 |
2. 对降压效果的探讨 |
3. PET-CT结果的讨论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点和不足 |
三、问题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榅桲提取物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榅桲提取物对RHR血压的影响及有效部位的筛选 |
1 榅桲不同药用部位对RHR血压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2 结果 |
2 榅桲叶提取物对RHR血压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3 榅桲叶抗高血压有效部位筛选及抗氧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4 榅桲叶化学成分的初步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榅桲总黄酮对SHR血压及主要靶器官的影响 |
1 榅桲叶总黄酮提取分离纯化及含量测定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2 结果 |
2 榅桲叶总黄酮对SHR血压的影响 |
2.1 材料及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3 榅桲叶总黄酮对SHR心脏及其它主要靶器官的影响 |
3.1 材料及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榅桲总黄酮对SHR血压及心脏功能影响的主要机制研究 |
1 榅桲总黄酮对SHR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影响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检测方法 |
1.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1.2 结果 |
2 榅桲总黄酮对SHR炎症因子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检测方法 |
2.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2 结果 |
3 榅桲总黄酮对SHR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检测方法 |
3.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3.2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药抗高血压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7)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
前言 |
1 材料 |
2 方法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本实验研究的进一步设想 |
作者简历 |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高血压病心肝火旺、热毒内生病机的临床依据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系统评价高血压病心肝火旺、热毒内生的病机学说的科学性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文献 |
1.2 检索式 |
1.3 文献选择 |
1.4 文献纳入标准 |
1.5 文献排除标准 |
1.6 评价文献 |
1.7 收集数据资料 |
1.8 应用review manager 4.2软件对入选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与选择结果 |
2.2 纳入研究概述 |
2.3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 |
2.4 统计结果 |
3 讨论 |
3.1 临床疗效分析 |
3.2 安全性分析 |
3.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3.4 高血压病病机假说 |
3.5 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可能因素 |
3.6 后续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热降压浸膏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RH)的急性降压试验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步骤 |
3 测量方法 |
4 实验结果 |
实验二 清热降压浸膏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慢性降压试验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仪器 |
2 试验步骤 |
3 测量方法 |
4 测量结果 |
实验三 清热降压浸膏对造模性高血压大鼠慢性降压试验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及造模给药方法 |
3 血压测量方法 |
4 实验结果 |
实验四 清热降压浸膏对HSR血浆(清)内皮素(TE)、肾素和血管紧张素11 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及给药 |
2.2 实验步骤 |
2.3 大鼠血浆ET的测定 |
3 实验结果 |
实验五 清热降压浸膏对高血压造模大鼠血浆(清)内皮素(E)T、肾素和血 管紧张素11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及给药 |
2.2 实验步骤 |
实验六 清热降压浸膏对高血压造模大鼠主动脉血流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及给药 |
2.2 实验步骤 |
3 实验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现状 |
1.1 古代文献的相关论述 |
1.2 高血压病传统病因病机分析 |
1.3 高血压病心肝火旺、热毒内生病机的依据 |
1.4 热毒内生的含义及分类 |
1.5 阳盛体质是高血压病热毒证形成的内在基础 |
1.6 情志失节、饮食失宜是高血压病热毒证主要的促危因素 |
1.7 高血压病心肝火旺、热毒内生病机的演变过程 |
1.8 高血压病热毒证的病理特征 |
2 清热降压浸膏治法方药探析 |
2.1 治法探讨 |
2.2 方药分析 |
3 清热降压浸膏药理学实验效应分析 |
3.1 降压实验效应分析 |
3.2 对内皮素(ET)的影响 |
3.3 对血浆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 |
4 总结、述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四、卡托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穴位埋线治疗肝火亢盛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D]. 杨启帆.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针刺太冲穴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小脑差异蛋白表达的研究[D]. 李晓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3]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机理研究进展[J]. 虞东玲,汪涛. 山西中医, 2012(04)
- [4]天麻钩藤饮及天麻钩藤颗粒联合西药治疗肝阳上亢高血压研究[J]. 焦富英,马进,熊开鹏,曾嵘,赵磊.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9(12)
- [5]基于太冲降压作用和PET-CT的循经取穴规律研究[D]. 季鹏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1)
- [6]榅桲提取物对高血压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研究[D]. 周文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14(05)
- [7]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相关性的研究[D]. 刘永生. 吉林大学, 2014(09)
- [8]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发展概况[A]. 陈思思,刘清国,雷教育. 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 [9]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发展概况[A]. 陈思思,王朝阳,刘炜,路树超,刘清国. 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 2011
- [10]高血压病心肝火旺、热毒内生病机的临床依据和实验研究[D]. 王诗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