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于胎龄儿的生长发育调控及其远期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靳欢欢,周明菲,石若琪,杨梅[1](2021)在《奥曲肽治疗新生儿低血糖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奥曲肽治疗新生儿低血糖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低血糖症患儿142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2例给予静脉泵入葡萄糖治疗,实验组70例给予静脉泵入奥曲肽联合静脉泵入葡萄糖治疗。比较2组达到血糖平稳所需要的时间,观察2组治疗前及停用药物后第2天肝功能指标、生长激素水平、胰岛素水平及胃肠道功能紊乱发生情况,随访6个月2组患儿发育情况。结果实验组中高胰岛素血症和非高胰岛素血症患儿治疗后血糖稳定至正常范围所需要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停用药物后第2天,2组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停用药物后第2天,2组生长激素、胰岛素、肝功能指标水平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肠道功能紊乱。随访6个月,2组患儿生长发育、神经运动发育和胰岛素水平均正常。结论早期对确诊新生儿低血糖症的患儿应用奥曲肽治疗有助于快速稳定血糖水平,对生长激素、胰岛素水平无影响,安全性高。
武宜亮,殷其改,霍汝亚寒,崔新华,盛红,刘恒[2](2021)在《宫外生长迟缓早产儿出院后不同营养策略对体格发育的近期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宫外生长迟缓早产儿出院后不同的强化营养强度及时间对其生后1~6月龄体质量、身长、头围等体格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宫外生长迟缓早产儿出院后的营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住院好转出院的宫外生长迟缓早产儿共178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足量强化营养至校正胎龄40周后改半量强化营养至校正月龄6月龄,B组给予足量强化营养至体质量达同校正胎龄平均体质量的第10百分位(P10)后改半量强化营养至体质量达同校正胎龄平均体质量的第25百分位(P25)。分别在校正胎龄40周、校正月龄1~6月龄进行体格发育指标测定并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A、B两组早产儿在校正月龄6月龄体质量[(7 643±359)g、(7 452±305)g]、身长[(66.1±1.3)cm、(65.7±1.0)cm]、头围[(42.2±0.7)cm、(42.0±0.6)cm]均达同校正月龄平均体质量、身长、头围的第10百分位(P10)以上;A、B两组早产儿在校正胎龄40周、校正月龄1月的体格发育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早产儿在校正月龄2~6月龄体质量、身长、头围均超过B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中严重宫外生长受限(出院时体质量小于同校正胎龄平均体质量的第3百分位)的早产儿,B组在校正胎龄40周、校正月龄1~6月龄体质量、身长、头围略大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量强化营养至校正胎龄40周后改半量强化营养至校正月龄6月龄及足量强化营养至体重达同校正胎龄体重的P10后改半量强化营养至体重达同校正胎龄体重的P25这两种营养策略均能帮助宫外生长迟缓早产儿实现追赶生长,前者较后者总体有优势,但对于严重宫外生长受限的早产儿采用后者效果可能更好。
陈然[3](2020)在《辅助生殖女性HCG注射日激素水平与子代不良出生结局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背景】1978年以来,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及其应用快速发展,治疗周期数不断增长。然而,与自然妊娠相比,借助ART出生的子代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低出生体重(low birth weight,LBW)、早产儿(preterm birth,PTB)、宫内发育迟缓等发生风险增高,因此,ART及其带来的不良出生影响一直是高度关注的内容。ART涉及到控制性超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精子和卵子的获得及储存、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受精卵体外培养、胚胎植入等多个操作步骤。其中,COH是辅助生殖治疗的核心环节,为了让一次排卵周期中能有多个卵泡发育成成熟卵子,COH过程中使用大量外源性促性腺激素来刺激卵巢以促进多个卵泡同时发育,从而提高辅助生殖治疗效率。但是,COH过程中大量外源性促性腺激素的使用使得女性体内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等激素水平处于超生理状态,这种超生理状态的激素水平是否会对辅助生殖子代的安全性造成影响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女性新鲜周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注射日血清激素E2、P和P/E2比值对单胎妊娠子代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子代不良出生结局以SGA、PTB和LBW为主。【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以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生殖医学管理系统(clinical reproduction medicine management system,CCRM)为基础,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进行新鲜胚胎移植患者的辅助生殖治疗数据及子代出生数据。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子代为单胎活产;(2)母亲年龄小于40岁。排除标准为:(1)内分泌异常,包括高泌乳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基础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20 IU/L;(2)子代出生体重缺失;(3)父母一方或双方染色体异常;(4)自然周期排卵。(1)HCG注射日E2对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根据HCG注射日E2水平,将研究对象划分为5组:E2<1500 pg/ml、1500 pg/ml≤E2<2500 pg/ml、2500 pg/ml≤E2<4000 pg/ml、4000 pg/ml≤E2<4500 pg/ml、E2≥4500 pg/ml,以E2<1500 pg/ml为对照组。以子代不良出生结局为因变量,以HCG注射日E2为自变量,调整母亲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不孕类型、不孕原因、基础FSH、基础E2、窦卵泡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受精方式、促排卵方案、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Gn)总剂量及天数、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分娩方式、子代性别和孕周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G注射日E2与子代SGA、PTB及LBW的关系。分别对母亲年龄、BMI和促排卵方案进行分层,进一步探讨不同孕妇特征下E2与不良出生结局的关联性。分别建立母亲年龄、BMI和促排卵方案与HCG注射日E2的交互项,分析其对SGA、PTB及LBW的修饰作用。(2)HCG注射日P对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根据HCG注射日P水平,将研究对象划分为4组:P<1.0 ng/ml、1.0 ng/ml≤P<1.5 ng/ml、1.5 ng/ml≤P<2.0 ng/ml、P≥2.0 ng/ml、其中,P<1.0 ng/ml为对照组。以子代不良出生结局为因变量,以HCG注射日P为自变量,调整母亲年龄、BMI、不孕类型、不孕原因、基础FSH、基础E2、AFC、受精方式、促排卵方案、Gn总剂量及天数、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分娩方式、子代性别和孕周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G注射日P对子代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分别对母亲年龄、BMI和促排卵方案进行分层,进一步探讨不同孕妇特征下P与不良出生结局的关联性。(3)HCG注射日P/E2对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根据HCG注射日P/E2,将研究对象划分为4组:P/E2<0.25、0.25≤P/E2<0.5、0.5≤P/E2<0.75、P/E2≥0.75,以P/E2<0.25为对照组。以子代不良出生结局为因变量,以HCG注射日P/E2为自变量,调整母亲年龄、BMI、不孕类型、不孕原因、基础FSH、基础E2、AFC、受精方式、促排卵方案、Gn总剂量及天数、HCG注射日子宫内膜厚度、分娩方式、子代性别和孕周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CG注射日P/E2对子代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同时对母亲年龄、BMI和促排卵方案进行分层,进一步探讨不同孕妇特征下P/E2与不良出生结局的关联性。【结果】(1)共纳入2060个孕妇的2061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子代SGA、PTB和LBW的发生率分别为9.75%(201/2061)、6.94%(143/2061)和3.54%(73/2061);母亲年龄为(29.63±3.92)岁;母亲BMI(22.29±2.86)kg/m2。(2)新鲜胚胎移植周期HCG注射日高浓度E2与单胎妊娠子代SGA、PTB和LBW存在相关关系。校正混杂因素后,与E2<1500 pg/ml组相比,4000pg/ml≤E2<4500 pg/ml组子代SGA和LBW的发生风险增高,AOR(95%CI)值分别为2.11(1.04~4.27)、4.43(1.14~17.15);E2≥4500 pg/ml组子代PTB的发生风险降低,AOR(95%CI):1.60(0.43~5.96)。未发现母亲年龄、BMI和促排卵方案对HCG注射日E2与SGA、PTB或LBW的关联存在修饰作用。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在年龄<30岁、BMI<22 kg/m2或采用激动剂方案促排卵的患者中,E2≥4000pg/ml可使PTB发生风险降低,P值均<0.05,但对于年龄<30岁、BMI<22 kg/m2的患者,要同时注意P/E2比值,当0.4≤P/E2<0.7时PTB发生率升高。(3)Logistic回归分析及分层分析均未发现HCG注射日P与SGA、PTB或LBW存在关联性,P值均?0.05。【结论】HCG注射日血清E2浓度过高(≥4000 pg/ml)时可考虑进行全胚冷冻以减少SGA和LBW的发生风险。对于年轻、正常体质指数的女性,要关注P/E2比值以降低PTB的发生风险。HCG注射日P浓度与SGA、PTB或LBW未发现关联性。
暴国[4](2019)在《可降解金属Mg、Zn在模拟子宫微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及生物相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孕妇分娩后是开始避孕的重要时期,因为在此时哺乳期妇女再次妊娠将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剖宫产后妊娠的妇女。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建议的诸多避孕措施中,宫内节育器(Intrauterine Device,IUD)作为一种长效、可逆、经济的避孕措施得到了广泛应用,但作为分娩后及时放置的IUD却存在着脱落问题。作为新一代医用金属材料,镁合金因其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可降解性能,在医学和材料学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研究。镁合金在不同的微环境中的腐蚀降解行为会有所不同。本研究探索镁合金在宫腔微环境的体外降解行为以及对子宫组织细胞的影响,有望应用在分娩后及时放置IUD固定装置材料的开发,解决分娩后及时放置IUD的脱落问题。另外,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IUD是含铜宫内节育器(Cu-IUD),但在使用过程中会引起经血过多、疼痛、异常出血和炎症等副作用。锌合金拥有较适宜的降解速率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早在1969年Zipper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铜、锌等金属盐有明显的抗生育作用,并且兔子子宫角下段植入铜和锌的金属丝证明其具有避孕作用。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锌材料也得到了发展,在血管支架等方面有相关的报道。本研究将探索锌材料在IUD方面的应用,期望能够促进IUD的发展。本研究利用镁及其合金的可降解性能以及锌材料具有的抗生育作用,改善IUD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对材料的体外腐蚀性能、细胞相容性以及组织相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浸泡实验和电化学实验测得的腐蚀速率,在pH6.0、7.0和7.9的SUF中Mg-1Ca明显高于Mg-2Zn和HP-Mg;在120d的浸泡时间段后期腐蚀速率,Mg-2Zn>HP-Mg。通过SEM观察发现,Mg-1Ca表面沉积的腐蚀产物更多,呈致密的腐蚀层;而HP-Mg表面形成较为疏松的腐蚀层,透过腐蚀层能够看见Mg的基底。腐蚀产物主要有Mg(OH)2和CaCO3/CaCO-H2O。2.HP-Mg、Mg-1Ca和Mg-2Zn对四种子宫细胞均无毒性作用,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Mg-1Ca相比HP-Mg和Mg-2Zn对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子宫平滑肌细胞和子宫内膜基质细胞5天时有明显的促进增殖的作用。3.HP-Mg、Mg-1Ca和Mg-2Zn的细胞完全培养基浸提液中Mg2+浓度要比对照组(未浸泡材料)的培养基高出4-6倍,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g2+的转运蛋白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通过对几种炎症因子的检测我们发现Mg-2Zn促进了细胞的炎症因子的表达,而HP-Mg和Mg-1Ca则抑制了炎症因子的表达。4.动物实验表明HP-Mg、Mg-1Ca和Mg-2Zn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植入早期呈急性炎症反应表现,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逐渐呈现为慢性的炎症反应,1个月时,可见材料周围包裹着一层结缔组织。5.纯Zn材料在SUF中的腐蚀速率要明显高于Zn-0.1Li和Zn-0.8Mg。表面腐蚀物通过SEM观察发现存在点蚀和腐蚀坑,腐蚀产物通过XRD图谱分析主要有ZnO、Zn(OH)2、CaP03(OH)、Zn2P2O7.2H2O。6.细胞毒性试验表明Zn-O.lLi和Zn-0.8Mg能够明显改善纯Zn对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毒性作用。7.动物原位植入实验表明Zn、Zn-0.1Li和Zn-0.8Mg植入后早期主要是急性炎症反应,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逐渐转变为慢性炎症反应。8.Zn和Zn合金Zn-0.1Li和Zn-0.8Mg在体内的腐蚀产物主要是ZnO,且不同时间段出现(Ca,Mg)C03的腐蚀产物。本文通过体内外实验证明镁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外的降解速率Mg-1Ca更快,子宫的复旧的时间在42天左右,Mg-1Ca有望成为合适的IUD固定装置材料。Zn-0.1Li和Zn-0.8Mg两种合金能够明显改善纯锌对子宫内细胞的细胞相容性以及对子宫内膜的组织相容性。
刘超[5](2019)在《囊胚期和卵裂球期胚胎移植对子代远期生长发育和内分泌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是帮助不孕不育患者成功受孕的有效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人工授精(artificialinsemination,AI)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及其衍生技术。后者还进一步分为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以及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IVF-ET的基本过程是将精子和卵细胞从体内取出,经过体外受精以及随后的胚胎培养,最终将胚胎移植入宫腔内。既往临床多选择卵裂球期胚胎移植,但随着囊胚培养技术的进步,囊胚培养成功率逐步提高,选择性单囊胚移植应用率近年来大幅提升。其优势在于一方面对发育潜能较差的胚胎进行了自然选择,着床率较高,另一方面减少了胚胎移植数目,缩短了胚胎在宫内停滞的时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多胎妊娠、异位妊娠等并发症风险。但囊胚培养延长了胚胎的体外培养时间,即增加了胚胎的体外暴露。体外培养过程虽强调模拟体内环境,但由于体内环境的复杂性,目前仍可能有许多因素是体外无法模拟的。从生殖细胞发生至胚胎着床的整个阶段属于围受孕期(periconceptionalperiod),是生命早期发育极其重要的阶段。该时期胚胎细胞数量相对较少,立体结构简单,可充分暴露于所处环境中。且胚胎细胞具备多能性或全能性,发育潜能高,任何微小的变异都可能在后续的发育过程中级联放大,这些改变既可能使得胚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受益,也可能产生不利的远期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发育起源学说(developmental origins ofhealth and disease,DOHaD)提出成年期疾病与生命早期发育相关,生命起源时期的改变可体现在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并最终改变个体发育进程和结局。目前,关于卵裂球期和囊胚期胚胎移植对子代影响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近期结局,且纳入的研究对象可能受新鲜和冷冻周期的混杂影响,对于子代的远期发育和内分泌改变并无相关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新鲜周期体外受精后移植卵裂球期及囊胚期胚胎对子代远期生长发育以及内分泌情况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基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前瞻性辅助生殖子代出生队列,选择2014年8月至2018年4月期间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成功受孕并活产单胎患者的子代生成子队列。纳入标准包括:①新鲜周期胚胎移植;②单胎活产;③月龄不超过36个月;④母亲分娩年龄不超过43岁。排除标准包括:①冻融卵子体外受精;②供卵体外受精;③子代存在出生缺陷、染色体疾病等先天异常。收集受试子代的亲代信息作为基线信息,包括:亲代双方出生日期、受精类型、身高、体重;母亲双侧卵巢窦卵泡计数(antral follicle count,AFC)、基础生殖内分泌指标(FSH、LH、E2、P、PRL、T)、抗苗勒管激素(AMH)、甲状腺功能指标(FT3、FT4、TSH)。对进入子队列的受试子代进行纵向随访,共计随访1850次,其中囊胚移植组(D5-ET组)共随访389次,卵裂球期移植组(D3-ET组)1461次。每次随访测量及计算其身长、体重、头围、体重-身长比(weight/length ratio,WLR)、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三次方体重指数(tri-ponderal mass index,TMI)。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并利用以下方法对混杂因素进行较正,包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标准计算子代身长(两岁以上子代使用身高计算,身高=测得身长-0.7cm)、体重、BMI、头围对应的z分数,以去除月龄、性别的混杂影响;使用广义估计方程(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GEE)进行统计分析以去除重复随访的影响;针对受精方式和子代出生胎龄进行亚组分析,以去除受精方式和出生胎龄差异的混杂影响。同时我们也根据月龄分层,通过WLR、BMI、TMI三种指标细化评估子代生长代谢状态。此外,我们采集子队列中24-36月龄的受试子代外周血样本进行甲状腺功能指标(FT3、FT4、TSH)和生殖内分泌指标(FSH、LH、E2、PRL、T)检测。由于上述月龄组样本量较少,又进一步招募该亚组独立样本,扩大样本量至60例进行验证。我们采用酶联免疫法定量检测母亲的血清AMH,电化学发光法定量分析母亲和子代外周血样本的甲状腺功能及生殖内分泌指标。统计学处理选用IBM SPSS 25.0软件。检验水准取α =0.05。研究结果:D5-ET组与D3-ET组0-36月龄子代身长(或身高)、体重、头围、BMI均无显着差异。根据受精方式分为IVF和ICSI亚组,在各亚组内上述指标仍无显着差异。根据出生胎龄分为早产和足月产亚组,足月产亚组各指标两组间无显着差异,但早产子代中D5-ET组较D3-ET组体重z分数(1.28±1.04 vs.0.45±1.11,P<0.05)及BMI z分数(1.42±1.22 vs.0.60±1.29,P<0.01)有显着升高,考虑可能与早产子代样本量较小有关。D5-ET组TMI值仅在7-12月龄段(26.57 vs 26.08 kg/m3,P<0.05)和 13-18月龄段(23.48 vs 22.77 kg/m3,P<0.05)较D3-ET组有短暂性增高,但各月龄段两组间WLR和BMI均无显着差异。对24-36月龄子代内分泌指标进行比较,两组间FSH、LH、E2、PRL、T、TSH、FT3、FT4无明显差异,扩大样本验证后仍无差异。研究结论:囊胚移植或卵裂球期移植并不影响0-36月龄子代生长发育以及内分泌状态,但仍需更大样本量和更远期随访的研究支持。
周旋[6](2018)在《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子代不良结局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肥胖是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在育龄妇女中普遍存在。已有较多研究证实,妊娠期糖尿病和肥胖可导致大于胎龄儿(Large for gestational age,LGA)、早产、肩难产等不良结局,而且孕期营养状态也越来越受重视。已有较多关于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尤其是子代不良结局的研究,但是针对GDM女性的研究较少。而且2009年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IOM)推荐了国际上通用的妊娠期妇女体重增加范围。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通过对临床病例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试图分析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妊娠期糖尿病子代不良结局的影响,以指导妊娠期糖尿病女性的体重管理。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就诊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例行产前检查及分娩的妊娠期女性为研究对象,所有妊娠期女性均在孕24-28周进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75gOGTT)。参考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2011年研究发表的GDM诊断标准:空腹血糖(fasting glucose,FPG)≥5.1 mmol/L,服糖后1小时血糖(1 hour plasma glucose)≥10.0 mmol/L,2小时血糖(2 hour plasma glucose)≥8.5 mmol/L,若其中任1点的血糖值高于正常则可诊断为GDM。经以上糖耐量筛查试验诊断为GDM者1425例。收集年龄、产次、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孕前体重、身高、分娩前体重、早产、SGA(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LGA、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等临床资料。排除孕前即诊断为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双胎、服用影响糖脂代谢药物、死胎、死产、合并慢性疾病等,共纳入GDM孕妇1123例。根据2016年中国超重/肥胖问题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将孕前体重指数(Bady mass index,BMI)如下分类:规定BMI<18.5体重过低;18.5≤BMI<24.0体重正常;24.0≤BMI<28.0超重;BMI≥28.0视为肥胖。孕期增重(gestational weight gain,GWG)为分娩前体重减孕前体重之差值。根据2009年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IOM)推荐对应的GWG目标为:低体质量孕妇增重范围12.518 kg,正常体质量孕妇增重范围11.516 kg,超重孕妇增重范围711.5 kg,肥胖孕妇增重范围59 kg;依此分为增重不足、增重适宜和增重过多三组。分别对孕前BMI、孕期增重及糖化血红蛋白和孕期增重在BMI各组中进行分层分析等研究其对妊娠期糖尿病子代不良结局的影响以分析探讨GDM女性体重的管理。结果:1.GDM子代常见不良结局有早产、LGA、SGA。2.与孕前BMI正常的GDM孕妇相比,孕前超重和肥胖的GDM孕妇容易分娩LGA,危险系数分别为2.07和4.66,肥胖者风险高于超重者。但孕前肥胖的GDM患者分娩SGA的风险较低,危险系数为0.09。3.与孕期增重适宜的GDM孕妇相比,孕期增重过多者分娩LGA的风险高,调整混杂因素后危险系数为2.48;但是孕前增重过多的GDM孕妇发生新生儿早产的风险较低。4.在孕期增重各组中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孕期增重过多的GDM孕妇,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可能增加LGA的发生风险。5.在孕前BMI各组中进行分层分析发现,与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的GDM孕妇相比,孕前低体重的GDM孕妇如孕期增重过多则发生LGA的风险较高。结论:GDM孕妇孕前超重、肥胖和孕期增重过多增加LGA的发生风险;孕前低体重的GDM孕妇如孕期增重过多则发生LGA的风险高于孕前体重正常、超重、肥胖的GDM孕妇;而孕期增重过多的GDM孕妇如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可能增加LGA的发生风险。
倪文泉[7](2018)在《早产儿的高危因素、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索安徽省立医院新生儿科近4年早产儿发生的高危因素、常见并发症以及主要死亡原因,为降低早产发病率、减少早产儿死亡率和改善远期预后,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设计《安徽省立医院NICU早产儿调查登记表》,收集安徽省立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新生儿科早产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早产的高危因素、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和死亡原因。运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共收治早产儿2794例,死亡98例,总死亡率为3.51%;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病死率分别为4.36%、3.79%、3.48%、2.80%;早产SGA死亡率为8.10%,早产LGA死亡率为2.22%。早产儿主要死因顺位前5位为肺透明膜病(27.55%)、感染性疾病(20.41%)、窒息(14.29%)、先天性出生缺陷(11.22%)、肺出血(9.18%)。早产SGA常见高危因素有:妊娠期合并高血压(44.92%,OR=5.757)、多胎妊娠(33.49%,OR=3.729)、脐带异常(25.87%,OR=8.782)、胎盘异常(20.95%,OR=4.248)、胎膜早破(20.16%,OR=2.228)、高龄妊娠(18.57%,OR=3.549)、孕妇感染(15.71%,OR=32.96)、宫内窘迫(9.68%,OR=4.822)。早产LGA常见高危因素有:妊娠合并糖尿病(19.96%,OR=6.215)、高龄妊娠(9.93%,OR=1.463)。早产SGA常见并发症为:感染性疾病(55.87%,OR=1.405)、窒息(38.17%,OR=5.499)、NRDS(28.25%,OR=5.318)、颅内出血(15.24%,OR=3.963)、低血糖(15.24%,OR=1.571)、贫血(14.29%,OR=1.383)、先天畸形(13.81%,OR=1.877)、黄疸(13.02%,OR=1.379)、胆汁淤积(9.52%,OR=2.557)、喂养不耐受(6.35%,OR=2.536)、肺出血(4.29%,OR=7.092)。早产LGA常见并发症为:窒息(16.67%,OR=1.775)、低血糖(15.24%,OR=2.035)、NRDS(13.33%,OR=2.007)。【结论】早产儿胎龄和出生体重与并发症的种类和预后关系显着。早产SGA与早产LGA有不同的高危因素,常见的并发症和预后也不相同,早产SGA比早产LGA预后差,死亡率高。应加强产前筛查和高危妊娠的围生期保健、提高窒息复苏技术、加强呼吸管理、控制感染等,以减少早产发生率、减少早产儿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王昌燕,裴怀腾,韩莉,余晓娟[8](2015)在《早期足量蛋白质摄入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早期足量蛋白质摄入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rith weight infant,VLBWI)早期生长速率的影响。方法将出生体重1 0001 500g并治愈出院的61例VLBWI随机分为研究组[n=31,氨基酸2.0g/(kg·d)开始,1.0g/(kg·d)递增]和对照组[n=30,氨基酸0.51.0g/(kg·d)开始,0.5g/(kg·d)递增],比较两组蛋白质、能量摄入情况及蛋白/能量比,血生化指标、体格增长及合并症等,并对两组蛋白质和能量摄入及蛋白/能量比与体格增长速率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体重下降幅度比对照组低(6.2%vs 9.5%),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比对照组早(6dvs10d)(P均<0.05);平均每周头围增长速率比对照组快[(0.75±0.32)cm vs(0.45±0.25)cm)](P<0.05);每日平均体重增长速率比对照组快[(22.3±3.2)g/kg vs(15.1±2.3)g/kg(P<0.05);平均每周身长增长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第7天总热卡及蛋白质摄入、蛋白/能量比与恢复出生体重后每日平均体重增长速率及平均每周头围增长速率呈正相关(均P<0.05)。两组患儿平均血清总胆汁酸及尿素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平均白蛋白水平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足量蛋白质摄入能够降低VLBWI出生早期的体重下降幅度,更早恢复至出生体重,加速住院期间的体重及头围增长速度。
王敏[9](2013)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retardation,EUGR)发生情况并分析发生EUGR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成活极低出生体重儿8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标准:出生体重<1500g,入院时间<24h且住院天数≥14d,不伴有影响生长发育的先天畸形或遗传代谢性疾病。排除标准:住院天数<14d,住院期间放弃治疗或者死亡。将入选的87例病例分为EUGR组和非EUGR组,对其出生情况(包括出生体重、出生胎龄、是否宫内发育迟缓)、住院期间体重增长情况(包括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出院日龄、出院体重)、营养情况(包括出院时口服热卡、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及住院期间疾病状态(主要有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喂养不耐受、围产期窒息、重度贫血、先天性心脏病、机械通气)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收集的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EUGR相关危险因素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VLBWI87例,其中EUGR为74例(85.1%),非EUGR为13例(14.9%);EUGR组宫内发育迟缓发生率(27.6%)比非EUGR组(0%)高,平均出生胎龄(31.21w/29.27w)和出院日龄(36.82w/34.00w)较大,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10.54d/6.69d)和开始肠内营养时间(3.82d/1.85d)较长(P<0.05),而出院时口服热卡(91.96kcal·kg-1·d-1/146.23kcal·kg-1·d-1)较低(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宫内发育迟缓(OR=0.77)、开始肠内营养时间晚(OR=12.081)、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长(OR=48.404)是EUGR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1)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发生率高;(2)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 IUGR)、开始肠内营养时间晚、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长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EUGR的危险因素。其中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OR=48.404)和开始肠内营养时间(OR=12.081)与发生EUGR的联系强度最大。
王春凤[10](2013)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并发子痫前期相关因素及母儿结局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并发子痫前期妊娠妇女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母儿结局分析。方法:以2009年01月至2012年05月期间入住我院分娩的妊娠期糖代谢异常且孕周大于28周妊娠妇女共575例为研究对象,将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妊娠妇女按照有否并发子痫前期分为两组,子痫前期组(Ⅰ组、121例)、非子痫前期组(Ⅱ组、454例),对两组相关危险因素及母儿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妊娠妇女并发子痫前期发生率为21.04%,其中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并发子痫前期为5.93%,妊娠期糖尿病并发子痫前期为15.13%,两者子痫前期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期20524例本院分娩妇女发生子痫前期1046例,发生率为5.1%,与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并发子痫前期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Ⅰ、Ⅱ组间患者的平均年龄、孕期增加体重、民族、孕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的高血压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孕前体重指数、产次明显高于Ⅱ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家族史及孕前体重指数BMI≥25kg/m2是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并发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3母儿结局分析结果显示(1)Ⅰ组羊水过多、早产、产后出血、胎死宫内发生率分别为9.9%、28.1%、9.1%、和5.0%,Ⅱ组分别为4.6%、4.8%、4.4%和1.1%;Ⅰ组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Ⅱ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但剖宫产率、宫内感染、胎儿窘迫和胎膜早破的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Ⅰ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小于胎龄儿、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围产儿死亡和新生儿转科发生率分别为11.6%、12.4%、6.6%、5.8%、8.3%、5.0%和33.9%,Ⅱ组分别为4.0%、3.7%、1.1%、1.8%、3.5%、1.3%和14.3%,Ⅰ组均明显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畸形、大于胎龄儿和NRDS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血压家族史及孕前体重指数≥25kg/m2是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并发子痫前期的独立危险因素。2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妊娠妇女中患有妊娠期糖尿病者更易发生子痫前期,一旦并发子痫前期将进一步增加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二、小于胎龄儿的生长发育调控及其远期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于胎龄儿的生长发育调控及其远期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奥曲肽治疗新生儿低血糖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一般资料 |
1.5 治疗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2组患儿血糖稳定至正常范围所需要时间 |
2.2 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
2.3 2组患儿治疗前后生长激素水平比较 |
2.4 2组患儿治疗前后胰岛素水平比较 |
2.5 2组患儿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
2.6 2组患儿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2.7 2组患儿随访发育情况 |
3 讨 论 |
(2)宫外生长迟缓早产儿出院后不同营养策略对体格发育的近期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分组 |
1.2.2 调查与随访 |
1.2.3 生长发育评估标准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2.2 出院后体格发育指标比较 |
2.3 两组中严重宫外生长受限早产儿的一般情况 |
2.4 严重宫外生长受限早产儿出院后体格发育指标比较 |
2.5 两组EUGR早产儿出院后体格发育指标达同校正胎龄P10情况 |
3 讨论 |
(3)辅助生殖女性HCG注射日激素水平与子代不良出生结局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辅助生殖女性HCG注射日激素水平对新鲜周期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二、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致谢 |
(4)可降解金属Mg、Zn在模拟子宫微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及生物相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可降解镁合金在宫腔微环境中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
第一节 镁及镁合金在模拟宫腔液中的腐蚀性能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节 子宫组织原代细胞鉴定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节 细胞相容性评价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节 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五节 组织相容性评价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Zn基合金在宫腔环境中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
第一节 Zn和Zn合金在模拟宫腔液环境中的腐蚀性能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节 细胞相容性实验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节 动物原位植入实验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临床转化的镁基骨科植入物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缩略词表 |
(5)囊胚期和卵裂球期胚胎移植对子代远期生长发育和内分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前言 |
1.1 体外受精胚胎的移植时点选择 |
1.2 围受孕期对子代远期发育的潜在影响 |
1.3 囊胚期和卵裂球期胚胎移植对子代的潜在影响 |
第2章 材料 |
2.1 研究人群 |
2.2 研究指标 |
2.3 主要实验仪器 |
2.4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章 方法 |
3.1 体外助孕 |
3.2 随访流程 |
3.3 资料收集内容及方法 |
3.4 统计分析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基本资料及亲代特征 |
4.2 新生儿结局比较 |
4.3 生长发育指标比较及亚组分析 |
4.4 内分泌指标比较 |
第5章 讨论 |
5.1 D5-ET与D3-ET新生儿结局比较 |
5.2 D5-ET与D3-ET子代远期生长发育比较 |
5.3 D5-ET与D3-ET子代远期内分泌状态比较 |
第6章 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围受孕期发育对子代健康的远期影响及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子代不良结局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诊断标准及指标定义 |
1.4 临床数据收集 |
1.5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描述 |
2.2 孕前BMI与GDM子代不良结局关系的研究 |
2.2.1 研究对象孕前BMI各组的一般临床情况 |
2.2.2 孕前BMI各组对GDM子代不良结局的影响 |
2.2.3 孕前BMI各组中HbA1c对GDM子代不良结局的影响 |
2.3 GWG与GDM子代不良结局关系的研究 |
2.3.1 研究对象GWG各组的一般临床情况 |
2.3.2 GWG各组对GDM子代不良结局的影响 |
2.3.3 GWG各组中HbA1c对GDM子代不良结局的影响 |
2.4 孕前BMI各组中孕期增重对GDM子代不良结局的影响 |
3.讨论 |
3.1 孕前BMI和GWG对GDM孕妇分娩大于胎龄儿的影响 |
3.2 孕前BMI和GWG对GDM孕妇分娩小于胎龄儿的影响 |
3.3 孕前BMI和GWG对GDM孕妇发生新生儿早产的影响 |
3.4 糖化血红蛋白对GDM子代出生体重的影响 |
3.5 孕前BMI和GWG对GDM孕妇剖宫产分娩的影响 |
4.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孕期体重管理的研究现状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早产儿的高危因素、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早期足量蛋白质摄入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对象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9)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撰写的学术论文 |
(10)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并发子痫前期相关因素及母儿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组的选择与来源 |
1.2 对照组的选择与来源 |
2. 内容与方法 |
2.1 诊断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四、小于胎龄儿的生长发育调控及其远期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奥曲肽治疗新生儿低血糖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 靳欢欢,周明菲,石若琪,杨梅.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29)
- [2]宫外生长迟缓早产儿出院后不同营养策略对体格发育的近期影响[J]. 武宜亮,殷其改,霍汝亚寒,崔新华,盛红,刘恒. 安徽医药, 2021(08)
- [3]辅助生殖女性HCG注射日激素水平与子代不良出生结局的关系[D]. 陈然.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4]可降解金属Mg、Zn在模拟子宫微环境中的腐蚀行为及生物相容性研究[D]. 暴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5]囊胚期和卵裂球期胚胎移植对子代远期生长发育和内分泌的影响[D]. 刘超. 山东大学, 2019(09)
- [6]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子代不良结局关系的研究[D]. 周旋.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7]早产儿的高危因素、并发症及死亡原因分析[D]. 倪文泉. 安徽医科大学, 2018(12)
- [8]早期足量蛋白质摄入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生长影响的临床研究[J]. 王昌燕,裴怀腾,韩莉,余晓娟.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5(10)
- [9]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的危险因素分析[D]. 王敏. 重庆医科大学, 2013(03)
- [10]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并发子痫前期相关因素及母儿结局分析[D]. 王春凤.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