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利用外资效率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提高利用外资效率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一、提高利用外资效率,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瑶[1](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陈妍[2](2019)在《转型期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完善的过程中,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既是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也是国家改革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应该跳出长期以来单纯对经济总量的关注,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分析转型发展以来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变化。从系统协调发展的角度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进行综合测度,可以有效地再审视东北地区转型发展历程,探寻转型期系统演变的内在驱动机理。为此,本研究利用20002017年面板数据,以“要素-过程-格局-机理-调控”为研究主线,综合运用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和地理学等学科数理方法,尝试对东北地区20个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机制进行深入探讨。论文共八章,其中,第一、二、三章为文献总结、东北地区资源型现状分析以及研究基本理论和框架;第四、五、六章为研究的重点,包括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子系统的时空演变,系统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演变和驱动;第七、八章是在总结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系统协调发展演变的基础上,针对出现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提出分类的调控措施和建议。研究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利用熵值、泰尔指数、H-P滤波、集中度指数和DEA模型等方法分别对经济-社会-环境子系统时空演变进行评价,得出:(1)20002017年,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可划分为三个经济发展周期阶段,各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2)转型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状态加剧,其中石油型城市人口吸纳能力优于森林型城市,而冶金型、森林型、煤炭型城市人口相对迁出为主。(3)基础设施配置水平呈现“稳定-波动-上升”的走势,资源成熟型城市和资源再生型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强于资源成长型城市和资源衰退型城市。(4)环境系统方面,生活环境优于生产环境系统效率,空间分级现象越来越明显,但并不具有空间相关的规律性,其中石油型城市环境系统效率较好,煤炭型城市环境系统发展水平均较低,并以下降走势为主。其次,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经济-社会-环境系统间要素相互作用以及协调关系的演变过程,得出:(1)转型期,各系统内要素相互作用和制约,其中经济系统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工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是未来促进深化转型发展的关键。(2)人口规模、人口空间分布的移动变化以及各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系统和环境系统发展水平的提高。(3)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往的社会遗留问题以及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现实发展的缺口,使得环境问题更加严峻,隐形社会贫困问题突出,第三产业发展的地域差异,再一次改变了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资源分配、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分配等。再次,通过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度模型的构建,对转型期内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演变进行水平测度、分类分型、驱动机理分析,探讨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演变。发现:(1)20002017年,与各系统转型期内阶段性特征相似,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共经历4次较大波动。(2)无论是空间或是时间变化上方面,协调水平存在“两极分化”的特征,钢铁型城市强于石油型城市,森林型城市协调转型能力较差。(3)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是靠单一系统驱动发展,协调性较差,只有极少数城市系统发展较均衡。(4)驱动因素方面,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是提高生产力和社会素质的根本保障,在转型期内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旧体制依然对新体制的形成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最后,针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内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结果,系统间和系统内的相互作用关系和定量研究结论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未来促进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可考虑以下几大方面:(1)树立系统协调发展关系意识、建立系统协调发展的管理机构、设立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的预警系统,遵循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整体性原则,坚持处理好政府、居民、企业间关系的合理性原则,坚持处理好产业、经济、环境关系的共同发展性原则。(2)通过构建经济投资融资、社会政策保障、环境保护修护的实现路径,按照协调发展水平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进行分类分型,应继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储备、完善基本保障措施以及建立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等。(3)依据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特征与对应驱动因素,今后可提供分层级的政策支持、继续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展人才资源和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等方面的建设。

雷智中[3](2019)在《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及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次振兴,辽中南城市群在东北区域内、在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作用尤为突显,已经成为了东北地区经济中心并引导该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辽中南城市群具有扎实的工业基础,并且在研发制造方面有很明显的优势,需要强化当地的产业集聚模式,形成更加明显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使全球的制造业向我国东北地区转移,形成东北亚地区的产业技术集聚地,从而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辽中南城市群为此必须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深入研究影响产业集聚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产业集聚策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形成完善的产业集聚模式,保障辽中南城市群长期稳定发展,全面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及经济增长。本文参考了城市群产业集聚的大量理论,结合辽中南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现状,构建出产业集聚水平模型,利用产业集聚水平的测算,对区域的产业专业化、多样化水平进行定量的分析,从而确定更有效率的产业集聚模式,实现城市群经济的进步和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通过对辽中南城市群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而分析出较合理的产业集聚模式保障区域的经济效益,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潜在价值,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实力的发展。从产业的多样化、专业化集聚水平着手进行相关的测算,结合辽中南城市群1997至2015年真实数据和ISA、IDA指数,定量验证该区域产业集聚水平。然后通过赫芬达尔指数倒数的方式得出该区域的产业多样化的集聚指数,从而真实的描述该区域产业的多样化水平,再结合产业专业化的指数综合验证该区域的优势产业集聚的程度。本文通过把辽中南城市群与我国的其他城市群进行比较,对产业集聚水平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建立产业集聚与经济效益间的关系模型,为该城市群的产业集聚模式提供最有价值的依据。不仅如此,通过此研究还可以为城市群产业集聚理论、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契合理论等提供科学的数据信息,有利于制定更加可行的政策。产业集聚直接决定了城市群的经济发展状况,本文通过对该区域的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契合关系进行相关的计量检验,从而找出该区域最有效的产业集聚模式,并以此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为辽中南城市群的经济发展做出合理的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产业多样化集聚对辽中南城市群第一、二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对第三产业产业专业化集聚效应明显。要提升第三产业服务水平,提高第三产业专业化程度。2.辽中南城市群等经济增长率较低,产业多样化集聚水平要保持在合理区间之内,增加投入,提高资本和劳动结合的效率。3.辽中南城市群产业优势突出但整体产业的多样化水平不足,需要通过政策支撑深化产业间互联,利用产业优势吸引、促进各类要素和构建多元产业结构,发挥劳动力人口优势,从而构建区域内多元的产业结构及高水平发展模式。4.辽中南城市群有必要推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从城市群的角度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区域内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与优化配置。5.辽中南城市群内部协调性较差,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水平不高。需要通过调整发展互补性的产业,增强沈阳、大连等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还要加强营口、盘锦、抚顺、鞍山、本溪等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力。

王厚双,孙丽,辛蔚,宋彦麟[4](2017)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文中提出王厚双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必由之路。自贸区的建设为辽宁撬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战略"支点"。辽宁省应当以自贸区建设为战略"支点",以快速弥补制约辽宁全面振兴的体制机制"短板"、快速弥补辽宁外向型经济发展偏低的"短板"为龙头,全方位撬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辽宁的全面振兴。宋彦麟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中高端供给缺乏、产业结构单一、创新驱动不足等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辽宁商务领域面临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国内供给体系和质量不能完全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产品结构单一,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等结构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加快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推进辽宁自贸试验区等重大开放平台建设、提高外贸水平、大力招商引资、促进对外经济合作等方面发力,为加快辽宁商务事业发展、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和新一轮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齐昕[5](2013)在《金融经济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功能和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正随着当代的经济全球化、企业跨国化、经济金融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而逐步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相关实践已经证明,金融已由资本主义竞争时代的交易中介转化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由对发展的牵头、控制和影响作用表现的社会主导力量。伴随着现代金融的成长和完善,金融潜能已充分渗透到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已形成经济系统中的金融经济力。对于金融经济力,忽视其对经济、社会和城市化系统各个层面的渗透、不了解其作用功能,就会无法把握发展的质量从而避免由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害。只有正视和引导这种渗透,并使金融活动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成为促进社会各层次实体经济高速、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力,才能更好地发展市场经济,这也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经济分析和理论建树的重要任务。区域是在宏观经济巨系统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单元,区域经济能否高效、可持续发展将直接关系到宏观和微观的层次的经济能否高效运行。在中国各地理区域中,东北地区正在崛起并逐步成长为第四大增长极;同时,作为新中国的长子,东北老工业基地已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在此进程中,经济发展却因资源的消耗与过度、低效的利用而变得愈加不可持续。选取何种动力推进区域经济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便成为振兴宏观经济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金融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于区域经济运行进程中,金融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则能够推进各层次经济运行,反之也可能阻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金融的这种根植性和对于区域经济运行的渗透性、推进性,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国家于2013年4月初出台的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中,便明确提出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金融发展战略。具体在融资政策中,提出要创新投融资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投资公司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组织实施城区老工业区综合改造。支持符合条件的整体搬迁企业发行债券,用于企业搬迁改造。发挥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企业的作用,鼓励建立专门股权投资基金,支持老工业基地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城区老工业区改造和开发区建设等。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稳妥有序地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扶持各类创业投资公司成长。支持商业银行在老工业基地设立分支机构。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工业基地项目申请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等。这些政策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关键性机制,也是引导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动力。本文依据中国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与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全面渗透和牵头作用,提出了金融经济力概念。金融经济力是金融活动在作用于经济运行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经济、社会发展正效应的金融潜能;反之,在金融活动作用于经济运行过程中,产生经济、社会发展负效应的金融潜能则称为金融非经济力。具体说来,金融运行产生金融潜能。金融潜能在其产生和演进的过程中,对区域经济发展会产生正、负效应。这里的正效应,包括对本地的增长效应和对外地的空间溢出效应,是一种社会经济力。也就是说,能够产生区域经济增长正效应或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的金融潜能为金融经济力;这里的负效应指金融潜能产生了阻碍或扰乱经济正常发展的社会秩序,给发展带来了损害,是金融非经济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经济力在时间维度上多表现为金融资源力和金融中介力,分别由能够发挥正向经济发展效应的金融资源潜能和金融规模潜能形成。金融经济力在空间维度上,则更多地表现为金融区位力、金融集聚力和金融辐射力,分别由能够发挥正向经济发展效应的金融流强度潜能、金融集中趋势潜能和金融外向潜能形成。这五种类型的金融经济力均能够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效应。借助于金融经济力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雄风,需要挖掘金融经济力的资金和资源配置功能,以缓解企业和产业的投融资困境、提高资本运用效率并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创新,提升东北地区工业结构的高级度;需要挖掘金融经济力的空间集聚、中介和辐射功能,以在帮助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关联经济效益的同时,提升东北地区的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效应,推进其城市转型、整合,构建东北三省城市群和巨型城市的行动机制,以实现创建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位一体的发展愿景。这种挖掘就成为本文的基本研究宗旨。在总结并梳理了有关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及文献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首先界定了金融经济力的思想范畴,认为其是由金融运行和运作而发生、作用于经济运行并受经济运行影响的社会形态。为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使金融在与经济互动中产生金融经济力。循着这一认识,本文对金融经济力的形成机理、表现形态与作用类型作了全面分析。其中,金融经济力的表现形态包括时间维、空间维和时空维形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类型,包括效应类型和空间作用类型。综合两种分类,把金融经济力划分为金融资源力、金融区位力、金融集聚力、金融中介力和金融辐射力。其中,前两种为时间维金融经济力,后三种为空间维金融经济力。由此,产生了金融及经济运行的时空维状态——金融潜能及其经济力的时空维状态——金融经济力的区域和城市发展效应的研究主线,构建了金融经济力的理论分析体系。本文依据所建立的金融经济力的理论分析体系,以东北振兴为案例,考察和衡量了东北三省金融经济力的存在、发展和贡献状况,分别从时、空维度分析了东北地区的金融及经济运行状态。包括对经济运行中的资金供求、资本配置效率、金融资源空间分布格局、金融资源空间供求、金融与经济运行的协调性等方面的分析。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金融运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影响经济发展的要素中,金融具有其他要素如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等所不具备的,对于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也即金融发展比其他因素发展更能够带来经济强有力的持续性增长。同时建立了探查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潜能及其经济力的状态模型。从时、空维度分别测度了金融资源潜能、金融规模潜能、金融集中趋势潜能、金融流强度潜能和金融外向潜能的形成状况。从中选取了城市、市场、金融、经济运行等相关指标,借助于主成份分析法,对东北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的金融综合实力,进行了主成份分析和评分排序。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东北地区金融潜能的经济增长效应;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空间面板模型,使用Matlab、Geoda等软件,实证分析了这五种金融潜能对于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得出如下结论:金融规模潜能和金融集中趋势潜能的经济增长效应在大多数城市为正;金融外向潜能和金融流强度潜能的经济增长效应基本在大城市为正,中小城市为负;金融规模潜能和金融流强度潜能的经济发展空间溢出效应为正。证实了在东北三省大多数城市,存在金融中介力和金融集聚力,在大城市存在金融区位力和金融辐射力。其中,金融规模潜能因同时具备正向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而成为水平相对较高的金融潜能,也即金融中介力在东北三省各地级城市发育相对良好。同理,因金融流强度潜能在大城市具备正向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而只能说规模较大的地级以上城市具备金融区位力。本文的实证研究还发现,东北地区已经形成的金融经济力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金融经济力的城市化推进效应和社会进步效应。具体表现是:金融经济力通过作用于城市化进程,调节城市及城市化运行过程中的非均衡、非包容的不可持续性矛盾;在推进社会效率化的基础上兼顾公平,调节社会运行过程中各参与主体对于社会利益享用的非均等现象,推进社会包容化发展。值得强调的是,本文重点探讨了金融经济力推进城市化效应的形成机制。即金融经济力通过分别作用于“城经济”“市经济”“城市化经济”,推进城市化在这三个层次分别实现均衡的机制。特别的,金融经济力的均衡型、包容性发展,也是突破东北区域经济非均衡运行、差距扩大化,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非包容、非均衡等瓶颈社会经济力。同时,也可以说经济和社会顺利转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也能够从金融经济力的实现或均衡金融政策的实施中得到支持。金融经济力正效能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强健的金融体魄、顺畅的传导渠道、适度倾斜、监管严明的金融政策,以及与之相互协调的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环境。本文最后探讨东北振兴中的原有和现行金融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这些金融经济政策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充分发展金融、扩大金融经济力发挥空间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于金融运行、金融经济力形成,以及增强金融经济力效应的关注度在逐步上升。进一步来讲,从增强金融潜能、顺畅金融潜能的传导渠道、综合提升金融经济力的经济发展效能、城市化助推效能和社会发展效能等角度,提出了提升东北地区金融经济力及其发挥水平的针对性建议。指出:金融经济力是全面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引擎;包容性金融经济力是推进城市化均衡、可持续发展,社会公平进步的重要动力。应通过优化金融资源的供求效率、时空配置效率以及质量来改善金融潜能;通过建设东北金融中心、优化东北区域的融资政策、构建东北经济信息系统、建设东北金融体制,来分别提升金融经济力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中介效应和稳定效应。通过发展包容性金融促进包容性金融经济力的形成及其发展效应的充分发挥。展望未来,东北地区将会展现出鼓励金融经济力发展、借助金融经济力的发展效应来推动经济、社会和城市化三位一体高效发展的趋势。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法,以变量分析为基准,联带机制分析。(1)实证分析。通过合理假设,基于局部静态分析法,从逻辑上分割金融运行和经济发展,将金融经济力分为时间维金融经济力和空间维金融经济力,描述金融经济力的形成机制及其发展效应的形成与发挥机制。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和Eviews6.0、Geoda、Matlab、 Spss等分析软件,全面测度了东北地区金融潜能的经济增长效应、空间溢出效应、金融综合实力的得分和排名情况,并应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法,描述了金融资源的空间分布状态。得出东北地区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金融经济力,大多数城市已享受到金融经济力的经济发展福利,但规模和初始禀赋不同的城市所拥有的金融经济力类型和水平不同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发展受到时间维和空间维金融经济力影响;金融经济力是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动力等假设。(2)变量分析。与机制分析相对,变量分析是指运用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它融合“数理经济学”的建模、数据分析,传统计量经济学与新兴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和软件的优越性。本文运用变量分析方法,完成了对于金融潜能的测度、对于金融综合实力的评估、对于金融潜能及其经济力空间分布格局的判断,以及对于金融潜能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度量。本文创新之处在于:(1)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创新性地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经济力概念。构建了金融经济力体系,将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形态,具体化为金融资源力、金融中介力、金融区位力、金融集聚力和金融辐射力五大经济力,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制理论。(2)应用金融经济力理论,丰富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体系。认为金融经济力是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型动力,应积极创造条件,改善金融及其经济力运行的体制机制环境,制定一系列能够切实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转变、城市化均衡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平等的金融政策,将金融经济力及其发展政策的制定纳入到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制定范畴。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了政策分析工具。(3)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和Eviews6.0、Geoda、Matlab、Spss等软件,全面测度了东北地区金融潜能的经济增长效应、空间溢出效应、金融综合实力的得分和排名情况,并应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法,描述了金融资源的空间分布状态。是一种由理论到方法的创新性区域经济运行状态分析。总之,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渗透力逐步增强。一方面,借助于金融经济力这种新型社会动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战略意义;另一方面,金融对于东北振兴的作用也已日益凸显。为培育金融经济力的成长、成熟和正效能的发挥,需要通过深化改革金融体制、优化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使金融经济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效应不断增强。可以相信,在全面落实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规划、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双轮互动的发展进程中,金融经济力理论将会发挥重要作用,展现其应有的理论建树和指导实践的学术价值。

易大东[6](2012)在《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党的区域经济战略思想的新发展》文中指出中国地大物博,疆域面积辽阔,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地区经济发展历来就极不平衡。作为执政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一直致力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探索与实践。从毛泽东重点发展内地的均衡发展战略到邓小平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从江泽民协调发展思想到胡锦涛的统筹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区域经济思想日臻成熟与完善,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标志性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新发展为选题,主要尝试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论述。一、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理论依据或基础。党的区域经济思想主要是中国产党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自主艰辛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其主要理论依据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区域经济布局的基本理论,包括生产地域分工与协作论、生产力平衡分布论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论;二是西方经典经济学家的区域经济理论,包括平衡发展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二、科学发展观提出前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科学发展观提出前,我党的区域经济思想及战略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调整。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生产力布局和国际国内严峻的政治经济局势,做出了以内陆地区为重点,各地区均衡发展的战略决策。具体而言,从建国到60年代中期,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主要思想是以平衡沿海与内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目标,将经济布局中心放在内地尤其是中部地带,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基地。60年代中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急剧变化,多方面的战争威胁和军事压力接踵而至,党中央在进行经济建设时不得不首先考虑国防安全,由此形成了以备战为中心的,重点建设“三线”地区的思想。长达10多年的“三线建设”,使广大的战略后方基本上建成了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布局的大调整。但因过于注重政治和国防意义而忽视了经济效益,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总结了过去30年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逐步提出了“两个大局”、“共同富裕”等思想。区域经济政策也按照邓小平的战略构想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从片面强调区域均衡发展转向着重利用和发挥区域优势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允许、鼓励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形成了以东部沿海为重点,优势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国民经济建设的中心逐渐向东部沿海倾斜。为了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党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实行灵活的特殊政策,先后开辟了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由此形成了一条从南到北沿海岸线延伸的对外开放地带。与此同时,党中央还着手解决贫困问题。1982年,我党率先在甘肃、宁夏等地开展扶贫试点工作,以此为起点,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开始由局部地区扩大到全国范围。这是党的区域经济战略的第二次重大调整。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地发展起来,但同时中西部和东部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这种形势下,以江泽民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式把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到了战略高度,由此形成了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在新的区域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做出了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政策、进一步完善国家扶贫政策体系、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战略部署。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形成。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党中央在我国经济建设的良好形势下,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按照十六大的战略部署,意气风发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袭击了我国。非典的侵袭凸显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严重不平衡的弊端,也告诉我们,真正的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改善人民生产生活环境的发展。以此为契机,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作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指导思想,并由此确立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方针。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以我国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基础而形成的。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主要包括: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部崛起。针对西部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党中央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确立了九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坚持抓好两型社会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着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建立健全西部大开发保障机制。这些举措的顺利实施有利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有利于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和谐西部,也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加大了对东北地区的项目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确立了有利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财税、金融政策,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树立了长远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政策等。为了继续支持东部地区的发展,党中央确立了东部地区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率先在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降耗、节地节水上取得实质性进展;率先加快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推进制度创新;率先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目标。为了帮助“中部崛起”,党中央提出了在中部地区建设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交通运输枢纽地位,促进商贸流通旅游业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促进城市群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步伐,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五、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实现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划分主体功能区;促进城镇健康发展。党中央为加快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在完善管理机构的同时,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各种援助政策。针对我国区域开发的无序状况,党中央将我国国土划分为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为我国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党中央还要求促进城镇健康发展,并以此作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六、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及前景展望。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一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发展、新特点。经过60多年的探索,党的区域经济思想已日趋完善和成熟,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思想更具时代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使党的区域经济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二是区域经济思想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应对的问题与挑战,包括生命周期理论与可能出现的新一轮区域病,梯度理论与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贫富群体、地区的固化,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规律的公平正义之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的一体化浪潮的冲击;三是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制度建设四个方面来确保和推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由于本人理论水平和研究方向的局限,经济学知识的不足,特别是对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的区域经济思想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尚属开创性的工作,因此文中错漏、不足之处必然很多,敬请专家指正。

吴涛[7](2012)在《辽宁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新世纪以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作为东北三省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根据本省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并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突破辽西北的区域发展战略,有效促进辽宁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加快了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有效支持了辽宁区域发展战略,对促进辽宁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以金融支持与经济发展关系为主题,重点研究金融支持对辽宁经济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作用和意义。20世纪70年代,随着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金融发展理论逐渐盛行,成为发展经济学乃至整个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领域,相关研究成果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和发展实践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大多数研究以国家层面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国家间开展对比和分析,而以某省各城市地区为样本开展区域金融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在对金融发展理论进行全面的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首先以全国为样本,考察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时间序列分析、截面数据分析及资金配置效率等计量经济分析,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密切关系。在以全国为样本的分析基础上,论文重点结合辽宁省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情况,分析金融业在辽宁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大背景下,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辽宁省提出了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突破辽西北的区域发展战略。其中,前两个战略还分别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结合对辽宁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分析,重点考察了金融在其中发挥的重要支持作用,并通过实证分析,对辽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的严格检验。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深入分析了金融支持辽宁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薄弱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制约金融发展的重要原因,特别是不良贷款和金融风险严重威胁着金融生态,对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其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我们还对辽宁金融生态建设情况进行了总结和案例分析。最后,对进一步发挥金融促进辽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提出了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孟炜中,马廷玉,洪英,刘永刚[8](2011)在《“十二五”辽宁对外开放新思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二五"时期,面对对外开放的新形势,辽宁应实现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实现由吸引外资为主转向出口、吸引外资并重的新格局,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进而实现辽宁的全面振兴。

宋维佳[9](2009)在《利用IDI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发展中国家往往因国内资源不足,经济发展受到约束,需要通过引进外资等途径从外部获取本国或本地区发展所需的供给不足的资源,促进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引导IDI投向辽宁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潜导产业,是调整辽宁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关键。因此,辽宁老工业基地应进一步扩大开放,提高辽宁经济的外向度,鼓励外资参与国企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机制体制创新,促进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辽宁在利用IDI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一些可能由此带来的问题,并采取适当措施,发挥IDI的积极效应,防止IDI的消极效应。

周娟,罗丹程,张广胜[10](2009)在《合理利用外资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分析辽宁省利用外资的现状、特点及问题的基础上,利用1989—2005年辽宁省相关数据,研究利用外资对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额同辽宁省国内生产总值及进出口总额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利用外资对辽宁省经济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对辽宁省工业部门的确存在着技术外溢效应,即引入外资每增加1%,会促进工业部门产出增加2.75%。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利用外资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对策建议。

二、提高利用外资效率,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利用外资效率,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2.2.1 国家顶层设计
        2.2.2 地方政策规划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3.3 沈阳经济区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3.4 哈长城市群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2)转型期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进展与评述
        一、国外资源型城市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资源型城市相关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对比与启示
    第三节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二、研究内容
        三、指标选择与体系构建
        四、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五、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概念辨析
        一、资源与资源型城市
        二、转型与转型期
        三、机制与协调发展机制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系统科学理论
        二、协调发展理论
        三、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四、生命周期理论
        五、制度变迁理论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梳理参考方法
        二、综合指数测度方法
        三、趋势变量分解模型
        四、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五、系统协调发展模型
        六、时间序列统计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预处理
    第一节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概况
        一、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历史
        二、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阶段
        三、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类型划分
    第二节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现状
        一、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资源利用现状
        二、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三、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社会发展现状
        四、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环境发展现状
    第三节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研究的数据处理
        一、研究的数据来源
        二、研究的数据预处理
第四章 转型期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子系统时空演变
    第一节 经济系统时空演变
        一、经济增长的时空变化
        二、产业转型的时空变化
    第二节 社会系统时空演变
        一、人口要素的时空变化
        二、公共服务设施的时空变化
    第三节 环境系统时空演变
        一、生产环境的时空变化
        二、生活环境的时空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型期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格局
    第一节 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模式与演化过程
        一、经济-社会-环境系统间协调发展关系
        二、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模式
        三、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演化过程
    第二节 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测度与评价
        一、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设置
        二、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模型构建
        三、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
    第三节 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类型
        一、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分类
        二、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分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转型期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驱动机理
    第一节 驱动要素的数理检验
        一、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三、格兰杰检验
    第二节 系统要素驱动的定量分析
        一、协调发展驱动的模型构建
        二、协调发展的驱动结果分析
    第三节 制度安排驱动的定性分析
        一、正式制度的驱动作用
        二、非正式制度的驱动作用
        三、制度变迁的驱动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原则
        一、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二、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经济投资融资措施
        二、社会政策保障措施
        三、环境保护修复措施
    第三节 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路径
        一、基于协调类型分层提供政策指导支撑
        二、基于发展阶段分类制定产业转型方针
        三、基于资源属性分划环境治理有效手段
        四、基于转型需求强化专业人才服务体系
        五、基于系统风险识别建立控制预警方案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第三节 问题说明与展望
        一、问题说明
        二、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2000~2017年东北地区各资源型城市系统协调发展度值
    附录2:2000~2017年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系统协调发展回归检验结果
    附录3:2000~2017年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系统协调发展格兰杰检验结果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内文献综述
        2.1.1 关于产业集聚研究
        2.1.2 关于城市群经济发展相关研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关于产业集聚相关问题研究
        2.2.2 关于城市群发展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述评
第3章 相关理论
    3.1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共同演化理论
        3.1.1 共同演化动力机制
        3.1.2 共同演化结构与内容
        3.1.3 共同演化阶段与过程
    3.2 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理论
        3.2.1 中心—外围理论
        3.2.2 经济地理与经济增长理论
        3.2.3 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集聚与转移理论
    3.3 产业集聚模式理论
        3.3.1 产业专业化集聚理论
        3.3.2 产业多样化集聚理论
    3.4 城市群产业集聚的理论框架
        3.4.1 城市群产业集聚机理
        3.4.2 城市群产业集聚结构
        3.4.3 城市群产业集聚阶段
        3.4.4 城市群产业集聚效应
第4章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4.1 辽中南城市群集聚基本情况
        4.1.1 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展概况
        4.1.2 辽中南城市群形成与演变轨迹
        4.1.3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发展趋势
        4.1.4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就业分布
    4.2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中存在的问题
        4.2.1 产业集聚相对水平下降
        4.2.2 产业集聚经济效应不显着
        4.2.3 产业集聚空间结构不合理
        4.2.4 产业集聚质量有待提升
第5章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5.1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模式
        5.1.1 产业专业化集聚
        5.1.2 产业多样化集聚
    5.2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专业化集聚发展水平
        5.2.1 产业专业化集聚水平测算
        5.2.2 产业专业化集聚水平城市群比较
    5.3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多样化集聚发展水平
        5.3.1 产业多样化集聚水平测算
        5.3.2 产业多样化集聚水平城市群比较
第6章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6.1 产业专业化集聚效应
        6.1.1 产业专业化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
        6.1.2 产业专业化集聚的技术创新效应
        6.1.3 产业专业化集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
    6.2 产业多样化集聚效应
        6.2.1 产业多样化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
        6.2.2 产业多样化集聚的技术创新效应
        6.2.3 产业多样化集聚的劳动生产率提升效应
第7章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
    7.1 产业集聚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7.1.1 城市群人口梯度分布
        7.1.2 主导产业发展水平
        7.1.3 劳动报酬分配比例
        7.1.4 城市群产业发展协调度
    7.2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7.2.1 人口梯度分布水平下降
        7.2.2 主导产业发展推力不足
        7.2.3 劳动报酬分配比例偏低
        7.2.4 产业发展协调程度不高
    7.3 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优化路径选择
        7.3.1 城市群产业集聚模式选择路径
        7.3.2 合理构建城市群人口梯度布局
        7.3.3 创新驱动城市群主导产业发展
        7.3.4 适度提高城市群劳动报酬分配
        7.3.5 有效增强城市群产业发展关联程度
第8章 促进辽中南城市群产业聚集的对策建议
    8.1 推进辽中南城市群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8.1.1 实施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多样化模式
        8.1.2 扩大核心城市经济集聚辐射能力
        8.1.3 构建区域一体化分工合作体系
    8.2 构建城市群区域产业要素集聚模式
        8.2.1 构建产业结构发展模式
        8.2.2 构建产业组织发展模式
        8.2.3 构建产业技术发展模式
    8.3 优化城市群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8.3.1 调整城市群空间结构
        8.3.2 加强新型一体化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调整与协调
        8.3.3 加强区域共同市场建设
        8.3.4 统筹空间规划和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8.4 实施国际化战略,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8.4.1 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8.4.2 深入推进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
        8.4.3 扩大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8.5 实施区域产业要素的供给侧改革
        8.5.1 发挥资本市场的产业集聚效应
        8.5.2 发挥土地市场的产业集聚效应
        8.5.3 发挥人才市场的产业集聚效应
    8.6 发挥区域城市群集聚效应的制度保障
        8.6.1 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保障
        8.6.2 落实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体制机制保障
        8.6.3 国有企业改革改革调整的体制机制保障
        8.6.4 激励体制机制保障
        8.6.5 加强区域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以自贸区建设为“支点”快速推进辽宁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自贸区的建设为辽宁撬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支点”
    二、要以自贸区建设为战略“支点”, 以弥补制约辽宁全面振兴的“短板”为龙头, 全方位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现辽宁的全面振兴
        1. 辽宁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辽宁省缺乏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把自身的优势整合在一起的体制机制优势, 存在着明显的体制机制“短板”
        2. 要着重而快速地弥补辽宁外向型经济发展偏低的“短板”
    三、以自贸区建设为战略“支点”, 以弥补制约辽宁全面振兴的“短板”为龙头, 全方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建议
        1. 要依托自贸区建设全面弥补辽宁省体制机制的“短板”
        2. 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 快速弥补辽宁省开放型经济水平偏低这块“短板”
积极稳妥推进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辽宁商务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积极稳妥推进商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5)金融经济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综述
        1.2.1 货币理论视角下的“金融经济力”
        1.2.2 西方经济学流派视角下的“金融经济力”
        1.2.3 “虚实经济”视角下的“金融经济力”
        1.2.4 金融发展理论视角下的“金融经济力”
        1.2.5 区域金融视角下的“金融经济力”
        1.2.6 城市发展视角下的“金融经济力”
        1.2.7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金融经济力”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的目标及结构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2 “金融经济力”:形成机制、表现形态与作用类型
    2.1 “金融经济力”的理论前提
        2.1.1 金融的量性增长、质性发展与成长
        2.1.2 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2.1.3 处于不同运行阶段中的金融与经济互动关系
        2.1.4 研究假设
    2.2 “金融经济力”概念诠释
        2.2.1 “金融经济力”概念界定
        2.2.2 “金融经济力”的内涵与外延
    2.3 金融经济力的形成机制
        2.3.1 形成条件
        2.3.2 形成原因
        2.3.3 运行过程
    2.4 金融经济力的表现形态
        2.4.1 时间维形态
        2.4.2 空间维形态
        2.4.3 时空维形态
        2.4.4 运行机制形态
        2.4.5 市场结构形态
        2.4.6 规模范围形态
    2.5 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经济力的作用类型
        2.5.1 效应类型
        2.5.2 空间作用类型
    2.6 金融经济力的衡量指标
    2.7 本章小结
3 东北地区金融与经济运行的状态分析
    3.1 东北地区经济运行现状与振兴的优化路径
        3.1.1 东北地区经济运行现状
        3.1.2 振兴东北的优化路径:增加财产性收入
    3.2 东北地区金融运行的时间维现状
        3.2.1 资金的供求状态分析
        3.2.2 金融体系运行状态分析
    3.3 东北地区金融运行的空间维现状
        3.3.1 金融资源的空间供求均衡状态分析
        3.3.2 金融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其集群特征
        3.3.3 金融、经济重心的演进状态分析
        3.3.4 东北地区资本配置效率测度
    3.4 东北地区金融的经济发展作用实证分析
        3.4.1 理论模型构建、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3.4.2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3.4.3 吉林省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3.4.4 辽宁省经济发展因素分析
        3.4.5 东北三省金融的经济发展作用综合分析
        3.4.6 东北三省金融的经济发展作用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东北地区金融潜能及其经济力的实证分析
    4.1 东北地区地级以上城市的金融潜能测度
        4.1.1 模型建立及变量选取
        4.1.2 金融潜能的测度结果
        4.1.3 金融潜能分析
        4.1.4 金融潜能的空间格局及集群特征
    4.2 东北地区综合金融实力的评价与分析
        4.2.1 指标选取
        4.2.2 综合金融实力评分及排名
    4.3 东北地区金融潜能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4.3.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4.3.2 结果及实证分析
    4.4 东北地区金融潜能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4.4.1 东北地区金融潜能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4.4.2 模型构建与适用性判别
        4.4.3 变量选取、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4.5 东北地区金融经济力的形成
        4.5.1 金融经济力形成的金融潜能基础
        4.5.2 金融经济力形成的效应发挥基础
    4.6 本章小结
5 东北振兴中金融经济力的区域经济、城市和社会发展效应分析
    5.1 东北振兴中金融经济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效应
        5.1.1 资本引导和创新引领
        5.1.2 转换升级产业结构
        5.1.3 优化资源配置
        5.1.4 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5.2 东北振兴中金融经济力的城市化推进效应
        5.2.1 东北振兴中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5.2.2 金融经济力推进“城”经济发展机制及效应
        5.2.3 金融经济力推进“市”经济发展机制及效应
        5.2.4 金融经济力推进城市化经济发展机制及效应
        5.2.5 金融经济力的城市发展效应
    5.3 东北振兴中金融经济力的社会发展效应
    5.4 东北振兴中金融经济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转型诉求
    5.5 本章小结
6 东北振兴中发挥金融经济力发展效应的政策趋势
    6.1 东北现行金融政策探析
        6.1.1 东北振兴中的金融政策
        6.1.2 东北金融政策的效果简析
    6.2 东北振兴对金融经济力的需求
    6.3 东北振兴中形成金融潜能、提升金融经济力质量的政策思路
        6.3.1 提升金融潜能的政策思路
        6.3.2 顺畅金融潜能传导渠道的政策思路
    6.4 东北振兴中发挥金融经济力效应,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思路
        6.4.1 集聚效应:建设东北金融中心
        6.4.2 扩散效应:东北区域的融资政策
        6.4.3 中介效应:东北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
        6.4.4 稳定效应:东北金融体制的建设
    6.5 东北振兴中发挥金融经济力城市化推进效应的政策思路
    6.6 东北振兴中发挥金融经济力社会发展效应的政策思路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6)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党的区域经济战略思想的新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科学发展观提出前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的研究
        1.2.2 关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研究
        1.2.3 以往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科学发展观提出前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历史演变
    2.1 党的区域经济思想的理论基础
        2.1.1 马列主义关于区域经济布局的基本理论
        2.1.2 西方主要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2 以内陆地区为重点,各地区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1949——1978)
        2.2.1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形成背景
        2.2.2 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
    2.3 以东部沿海为重点,鼓励优势地区率先发展的战略思想(1978—1991)
        2.3.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
        2.3.2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
    2.4 以缩小区域差距为导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1991—2003)
        2.4.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思想的确立
        2.4.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
第3章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
    3.1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的现实背景与理论依据
        3.1.1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的现实背景
        3.1.2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出的理论依据
    3.2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
        3.2.1 初步探索阶段
        3.2.2 发展丰富阶段
        3.2.3 整体完善阶段
    3.3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内涵和目标
        3.3.1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科学内涵
        3.3.2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
第4章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
    4.1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
        4.1.1 西部大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4.1.2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任务
        4.1.3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4.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4.2.1 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中主要问题
        4.2.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启动
        4.2.3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
    4.3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4.3.1 东部地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3.2 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优势
        4.3.3 东部率先发展战略的实施
    4.4 中部崛起
        4.4.1 中部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
        4.4.2 中部崛起战略的形成
        4.4.3 中部崛起战略的主要任务
        4.4.4 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
第5章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途径
    5.1 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5.1.1 加快革命老区的发展
        5.1.2 加快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5.1.3 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5.2 划分主体功能区
        5.2.1 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的背景和形成过程
        5.2.2 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5.2.3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要意义
    5.3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5.3.1 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5.3.2 加强城市群的发展
        5.3.3 加强县域经济的发展
    5.4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圈和经济带的发展
        5.4.1 我国主要经济圈和经济带发展现状
        5.4.2 经济圈和经济带的发展方向
第6章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及其前景展望
    6.1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特点
        6.1.1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更具时代性
        6.1.2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更具可操作性
        6.1.3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更具科学性
        6.1.4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更具系统性
        6.1.5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更具主动性
    6.2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应对的问题与挑战
        6.2.1 生命周期理论与可能出现的新一轮的区域病
        6.2.2 梯度理论与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贫富群体、地区的固化
        6.2.3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规律之间的矛盾
        6.2.4 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之间的矛盾
        6.2.5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浪潮对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冲击
    6.3 加强党的建设,统筹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6.3.1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统筹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前提
        6.3.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统筹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
        6.3.3 加强党的创新能力建设是统筹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动力
        6.3.4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统筹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辽宁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理论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理论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2.1 金融发展理论的演变
        2.1.1 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
        2.1.2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2.1.3 金融约束理论
        2.1.4 内生金融增长理论
        2.1.5 金融结构和金融功能观
        2.1.6 金融发展理论的新进展——金融发展的决定因素
    2.2 对金融发展理论的实证研究
        2.2.1 对各国为样本的截面数据分析
        2.2.2 行业、企业微观分析
        2.2.3 时间序列分析
        2.2.4 面板数据分析
        2.2.5 对金融结构的实证分析
    2.3 中国的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2.3.1 实证研究成果
        2.3.2 金融生态理论
    2.4 区域金融问题研究
        2.4.1 国外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2.4.2 中国的区域金融研究
第三章 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3.1 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3.2 实证研究的指标选取说明
    3.3 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检验
        3.3.1 平稳性检验
        3.3.2 回归结果
    3.4 对各省截面数据的检验结果
    3.5 金融发展与资金配置效率——辽宁金融效率在全国的地位
        3.5.1 基于 Wurgler(2000)的实证分析
        3.5.2 资源配置效率与金融发展
第四章 辽宁省经济增长中的金融支持
    4.1 建国以来辽宁省的经济增长
    4.2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辽宁经济增长
        4.2.1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
        4.2.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规划
        4.2.3 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东三省的经济发展
        4.2.4 辽宁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地位与优势及经济发展
    4.3 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4.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4.3.2 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4.3.3 突破辽西北战略
        4.3.4 区域协调发展实现辽宁经济振兴
    4.4 金融在辽宁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4.4.1 金融业大力支持辽宁经济增长
        4.4.2 金融支持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情况
        4.4.3 金融支持沈阳经济区发展建设情况
        4.4.4 金融支持辽西北地区发展建设情况
第五章 辽宁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5.1 改革开放后辽宁的金融发展
        5.1.1 辽宁金融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5.1.2 辽宁省金融区域分布情况
    5.2 辽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检验
    5.3 辽宁各地区为样本的截面数据实证研究
第六章 辽宁省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6.1 金融支持辽宁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
        6.1.1 金融服务不均衡,金融体系功能尚不完善
        6.1.2 信息沟通共享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
        6.1.3 金融过度依赖间接服务,金融结构有待完善
        6.1.4 金融人才储备不足
    6.2 辽宁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的不足
    6.3 辽宁金融体系风险分析
        6.3.1 辽宁金融风险和不良贷款现状
        6.3.2 不良贷款问题的不利影响
        6.3.3 不良贷款问题形成的原因
        6.3.4 化解金融风险的政策选择
    6.4 加强金融支持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6.5 金融支持辽宁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
        6.5.1 营口信用城市建设
        6.5.2 铁岭打造北方金融后台服务区
        6.5.3 阜新金融助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第七章 总结及政策建议
    7.1 全文总结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十二五”辽宁对外开放新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二五”时期辽宁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一) 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国际金融动荡变化将对辽宁省外向型经济提出新挑战
    (二) “十二五”时期, 辽宁对外开放也面临着机遇
二、后危机时代, 辽宁对外开放的工作重点
    (一) 强化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
        1. 沿海经济带。
        2. 沈阳经济区。
        3. 全省各类产业园区。
    (二) 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实现出口多元化
        1. 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拓宽国际市场销售渠道。
        2.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提升出口产品档次。
        3. 全面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提升服务业在外贸出口中的比重。
    (三) 全面扩大引资的范围, 明确招商引资的重点领域
        1. 强化利用外资的产业导向, 鼓励更多外资投入实体经济尤其是装备制造业。
        2. 同时注重外资和内资引进, 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
    (四)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1. 加强与环渤海地区合作。
        2. 加强同东北地区的全方位合作。
        3. 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联系。
        4. 继续深化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经贸合作。
    (五) 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
        1. 积极开展境外资源、能源开发与合作。
        2. 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
        3. 带动闲置设备出口。
        4. 提高水平, 大力推进对外工程承包健康发展。
三、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的主要措施
    (一) 加强软硬环境建设
    (二)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提高产品竞争力
    (三) 创新招商方式, 扩大利用内外资
        1. 突出创新招商方式。
        2. 以商招商, 扩大外商投资。
        3. 开展重点专题招商。
        4. 大力开展网上招商。
        5.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四) 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企业“走出去”
        1. 加大对省内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扶持力度。
        2. 不断推进企业“走出去”方式的多元化。
        3. 充分发挥各级贸促会和行业协会的协调促进作用。
        4. 构建国际信息网络平台, 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信息。
    (五) 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开放
        1. 体制创新。
        2. 要积极承接国际服务离岸外包。
        3. 要继续开放服务业市场。
        4. 要支持具备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
        5. 鼓励外资进入金融市场。
        6. 制定财税支持政策。
    (六) 全力推进先导园区和产业园区的建设
        1. 抓好“三区”的体制创新。
        2. 努力扩展“三区”的建设范围。
        3. 理顺“三区”管理体制。
    (七) 加强区域合作

(9)利用IDI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1. 问题的提出
    2.利用IDI改造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可行性
        (1) 基础条件完备。
        (2) 政策的支持。
        (3) 产业结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衔接。
二、IDI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思路
    1.充分利用IDI,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1) 引导IDI投向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 引导IDI投向第三产业。
        (3) 利用IDI改造国有企业。
    2.采取有效措施, 充分利用IDI溢出效应
    3. 以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吸引IDI
    4. 改善投资环境, 扩大利用IDI的领域
    5. 区域间协调发展
三、利用IDI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应注意的问题
    1. 防止跨国公司的垄断
    2.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3. 确定合理投资规模, 强化消化和吸收能力
    4. 在引进IDI的同时, 不可忽视内资的作用
    5. 促进各地区、各产业均衡发展

(10)合理利用外资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论文提纲范文)

一、辽宁省利用外资现状
    第一, 大项目增多。
    第二, 振兴老工业基地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增多。
    第三, 主要国家和地区到辽宁投资进一步增多。
    第四, 利用外资并购国有企业开始起步。
    第五, 从产业结构看, 第一、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第六, 从行业结构看, 外商投资40个大类行业。
    第七, 新批及增资企业缴资占60%以上。
二、利用外资对辽宁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三、辽宁省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一) 外商投资规模小, 技术含量低
    (二) 投资地域过于集中, 投资环境存在地域差异
    (三) 利用外资产业构成不合理, 产业结构尚待调整
    (四) 产业发展不配套, 投资环境尚待改善
    (五) 国有企业负担重, 外资注入困难
四、利用外资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建议
    (一) 加快完善地方性引进外资政策法规
    (二) 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三) 吸引外资应注重区域发展平衡
    (四) 利用跨国并购改造国有企业
    (五) 改善招商引资软环境
    (六) 采用多种融资方式
    (七) 引导外资投向,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提高利用外资效率,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2]转型期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D]. 陈妍.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及效应研究[D]. 雷智中. 辽宁大学, 2019(07)
  • [4]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重要讲话精神[J]. 王厚双,孙丽,辛蔚,宋彦麟. 理论界, 2017(07)
  • [5]金融经济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例[D]. 齐昕.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7)
  • [6]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党的区域经济战略思想的新发展[D]. 易大东. 湘潭大学, 2012(02)
  • [7]辽宁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金融支持研究[D]. 吴涛. 吉林大学, 2012(08)
  • [8]“十二五”辽宁对外开放新思路[J]. 孟炜中,马廷玉,洪英,刘永刚. 辽宁经济, 2011(05)
  • [9]利用IDI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思考[J]. 宋维佳. 财经问题研究, 2009(03)
  • [10]合理利用外资 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J]. 周娟,罗丹程,张广胜.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标签:;  ;  ;  ;  ;  

提高利用外资效率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