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加倩[1](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潘雅婧[2](2020)在《肾康注射液调节UUO小鼠肾纤维化及HUVEC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VEGF为切入点,在动物和细胞实验探讨肾康注射液对UUO小鼠肾纤维化和HUVEC血管生成的调控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实验: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单侧输尿管梗阻组(UUO)、氯沙坦钾组(ARB)及高、中、低剂量肾康组(SKI-H、SKI-M、SKI-L)。除sham组外的各组行UUO手术;次日ARB组予氯沙坦钾(13 mg/kg·d)灌胃;SK]-H、SKI-M、SKI-L 组分别予 7.8 g/kg·d、3.9 g/kg·d、1.95 g/kg·d SKI 尾静脉注射。观察小鼠一般状态、记录体重变化。给药14天后检测血Scr、BUN、CysC水平;micro-CT检测肾脏血管分布;HE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改变;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胶原沉积;IHC染色观察VEGF、VEGFR-2表达。2.细胞实验:将HUVEC分为空白组(CON)、SKI高剂量组(SKI-11)、SKI-低剂量组(SKI-L)、VE GF 沉默组(Si)、VEGF 沉默-SKI 高剂量组(Si-SKI-H)、VEGF 沉默-SKI 低剂量组(Si-SKI-L)。SKI-H、SKI-L 组分别予 8 mg/ml、2 mg/ml SKI干预 24 h;Si组通过RNAi转染沉默VEGF基因;Si-SKI-H、Si-SKI-L组在转染同时分别予8 mg/ml、2 mg/ml SKI干预24 h。观察血管生成情况,计算血管生成参数;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VEGF通路重要靶点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1.动物实验:给药14天后UUO组体重较sham组减轻(P<0.01);ARB、SKI-H、SKI-M组体重较UUO组增高(P<0.05)。UUO组Scr、BUN、CysC水平较sham组升高(P<0.05,P<0.01);ARB、SKI-H 组 Scr、BUN、CysC 水平较 UUO 组降低(P<0.05,P<0.01)。肉眼观察sham组双肾无明显异常改变;UUO组患侧肾脏表面粗糙、膨大、积水,肾盂肾盏扩张,实质变薄;SKI组患肾结构破坏较UUO组减轻。micro-CT见sham组肾血管密集,走向清晰;UUO组患肾血管疏松,分支减少、曲度下降;SKI组患肾血管损伤较UUO组减轻。HE染色见sham组肾脏结构完整,无明显病理损害;UUO组肾小管扩张,上皮细胞肿胀坏死,间质增宽伴炎性浸润;SKI组肾脏损伤较UUO组减轻。天狼星红染色(光镜)见sham组肾脏几乎无红染胶原;UUO组肾间质大量红色胶原聚集;SKI组红染程度较UUO组减轻。偏振光镜荧光信号变化与普通光镜所见大体一致。IHC示UUO组患肾VEGF、VEGFR-2表达较sham组降低(P<0.01);SKI 组 VEGF、VEGFR-2 表达较 UUO 组降低(P<0.01)。剂量方面,SKI 减轻肾脏纤维化损伤和促进血管生成,以中、高剂量效果更优。2.细胞实验:沉默VEGF 24 h后Si组VEGF基因表达较CON组显着降低(P<0.01),阴性对照组与CON组VEGF无显着差异(P>0.05),验证转染稳定可行。血管生成方面,SKI组血管连接较CON组增多、血管网密度增大,血管生成参数提高,SKI促进HUVEC血管生成(P<0.01,P<0.05)。基因表达方面,与CON组相比,SKI-H 组 VEGF、VEGFR-2、eNOS 水平升高(P<0.05,P<0.01);与 Si 组相比,Si-SKI-H 和 Si-SKI-L 组 VEGF、eNOS 水平升高(P<0.05,P<O.01),SKI 上调 VEGF 通路靶点基因,且该效应在VEGF沉默时更突出。蛋白表达方面,在正常培养及VEGF沉默状态,SKI 均提高 VEGFR-2、p-VEGFR-2、eNOS、p-eNOS 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1.肾康注射液可改善UUO小鼠肾功能,缓解肾纤维化病理改变,减轻纤维化损伤;可缓解肾脏微血管网损伤,上调VEGF、VEGFR-2表达,促进患侧肾脏血管生成。2.肾康注射液可促进HUVEC血管生成;可上调HUVEC的VEGF、VEGFR-2基因表达;可提高VEGFR-2、eNOS总蛋白水平及磷酸化蛋白水平。3.肾康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VEGF/VEGFR-2及下游eNOS来改善肾纤维化损伤和促进血管生成。
石晓琪[3](2020)在《基于医案分析的吕仁和教授治疗IgA肾病经验初探》文中指出背景:IgA肾病为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表现多样,需通过肾活检的免疫荧光检查确诊。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明确,主要认为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环境因素有关。治疗以控制血压、免疫抑制治疗、扁桃体切除等为主,疗效并不显着。吕仁和教授,国医大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在肾病、内分泌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吕仁和教授主张慢性肾炎从风论治,提出“肾络症瘕”的病机理论,倡导慢性病饮食、运动、情志调节、药物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临床疗效显着,值得深入研究。方法和目的:本研究收集吕仁和教授治疗IgA肾病的典型医案,将医案解析、标引后导入医案数据库系统,进行频数分析、关联分析,发现并验证吕仁和教授对IgA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的认识及用药经验,并尝试探索中医辨证论治与理化指标和IgA肾病病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和结论:在医案数据库中,对纳入研究的148个典型医案的“病因”和“发病”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发现病因以“久病正虚”和“外感”为多,且外感病因中“风邪”占主导地位,夹杂热邪、寒邪、寒湿之邪侵袭机体。发病呈慢性病程,反复因外感、情绪波动、劳累等诱因急性加重。结论:IgA肾病呈慢性病程,在以外感为主的诱因下反复急性发作,与吕老的认识相符。为研究外感医案和非外感医案在症状和用药方面的特点,基于频次统计在医案数据库系统中分别查询外感医案和非外感医案的“症状体征”和“用药范围”,基于关联规则查询“药物配伍几率”探索吕教授常用药对。结果显示,IgA肾病外感医案中,“发热、恶寒”的卫表症状少见,以“咳嗽、咽痛”等肺失宣肃、邪伏咽喉的症状为主。和非外感医案相比,外感医案的“痰浊”和“头晕”表现加重。从舌象来看,外感医案和非外感医案中舌“暗”的比例相当,但外感医案中“黯红舌”比例高,非外感医案中“淡暗舌”比例高。从用药来看,外感医案常用金银花-连翘-黄芩清热,兼有肝火时加用栀子;用荆芥炭-防风-蝉衣-栀子疏风、行血祛风、剔络搜风以全方位祛除风邪;除上述清热解表、祛风散邪的药物外,外感医案和非外感医案排在前8位的药物完全相同,均为丹参、猪苓、生黄芪、当归、川芎、丹皮、赤芍、灵芝,且灵芝-红景天,丹参-丹皮-赤芍为常用药对。结论:1.IgA肾病患者的外感为虚人外感,祛外邪的同时需兼顾“虚”“瘀热”的内伤病机;2.吕仁和教授治疗IgA肾病用药经验成熟,注重“虚”“瘀热”病机,治以活血凉血、益气养血。为研究不同肾功能分期的IgA肾病在症状、证候、病位等方面的演变规律及吕仁和教授的用药特点,按血肌酐水平将医案分为IgA肾病前期和后期。在医案数据库系统中分别查询。结果显示:随着肌酐升高,症状及舌象提示水湿内停、血瘀病机加重,证候提示瘀热证、湿浊阻滞证、气血两虚证、阴阳两虚证比例增加,病位由肺脾肾为主向心肾为主转变,用药显示清热凉血、活血泻浊、益气养心安神的药物出现频率增高。结论:医案数据库对IgA肾病前期、后期的症状、证候、病位和用药的分析结果具有一致性,揭示了 IgA肾病在不同肾功能分期的病情演变规律,且符合吕仁和教授对IgA肾病的认识。为初步探索IgA肾病的病理分级轻重与临床表现及中医辨证论治之间的关系,经过研究,以IgA肾病病理Ⅲ级为分界点将医案分为两类。在医案数据库系统中,分别以“症状”“证候种类”“用药范围”进行查询。结果显示:夜尿多、尿浊的症状提示病理分级较重,与现代医学IgA肾病的病理改变的发展过程一致;颜面肿、下肢肿、胞睑肿胀等水湿内停症状及心悸、眠差等心神受扰、水气凌心的症状的加重亦提示病理分级较重,与吕仁和教授的临床认识相一致。随病理分级的加重,由气虚证、阴虚证转变为阴阳两虚证为主,瘀热证贯穿始终,出现血瘀痰凝证;用药方面,莪术等活血消症药及灵芝、红景天等养心安神药比例增加。初步结论:通过对临床症状和证候分布的统计分析,可初步提示病理分级轻重;随病理分级加重,治疗上需加强活血消症、益气养心、补益阴阳气血的力度。
袁蓓[4](2020)在《TSP-1及其受体SIRPα在FSGS伴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比较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伴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患者肾组织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及其受体信号调节蛋白α(SIRPα)表达分布及表达量变化的规律;探讨TSP-1在肾小管间质表达量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临床实验室指标及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TC)密度的相关性;研究FSGS伴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患者血液及尿液中,TSP-1含量的变化。方法:共纳入FSGS伴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患者56例及癌旁正常对照组织15例,将患者按照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分组,比较不同损伤程度间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分别对肾组织进行TSP-1、SIRPα及PTC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的免疫组化染色,得到TSP-1、SIRPα及CD34表达分布位置。利用数字病理扫描系统(Aperio)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进行扫描并定量,得到患者肾组织中TSP-1及SIRPα表达量变化、PTC密度变化。分析TSP-1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量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临床及实验室指标、PTC密度之间的相关性。根据TSP-1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阳性率,将FSGS伴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患者分为TSP-1表达低组(小于10%)和TSP-1表达高组(大于等于10%),ANOVA分析两组间临床实验室指标及PTC密度的差异。利用ELISA方法检测正常对照及FSGS伴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患者血液及尿液中TSP-1的含量,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56例FSGS伴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患者中,轻度组为22例,中度组为18例,重度组为16例。轻度组的血尿素氮(BUN)低于中、重度组;中度组的血白蛋白低于轻、重度组;重度组的年龄、血清肌酐(Scr)及尿NAG高于轻、中度组;三组间尿蛋白定量、血脂及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并无明显差别。FSGS伴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时,肾小管间质中TSP-1表达增加,主要表达于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不同损伤程度组间TSP-1表达量无明显差异;其受体SIRPα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但在肾小球足细胞的表达明显下降;CD34主要表达于肾小球内皮细胞、肾间质管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TC密度较正常对照无明显变化。TSP-1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量与尿蛋白定量、Scr、RBP成负相关,与年龄、血白蛋白、血脂、尿NAG、PTC密度不相关。根据TSP-1在肾小管间质的表达阳性率高低分组,TSP-1表达低组为20例,TSP-1表达高组为36例,TSP-1表达低组与高组相比,尿蛋白定量(12.51(9.11-16.41)g/24h vs 8.53(5.92-13.90)g/24h)、Scr(1.96(1.19-3.43)mg/dl vs 1.5(1.03-1.94)mg/dl)、尿RBP(19.72±13.66mg/l vs 12.04±11.81mg/l)升高更明显;两组间年龄、血白蛋白、血脂、BUN、尿NAG及PTC密度则无明显差异。FSGS伴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患者血尿液中TSP-1的含量较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结论:FSGS伴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时肾小管中TSP-1表达升高,表达阳性率的高低与肾损害相关;肾小球中SIRPα表达下降。
李娜[5](2020)在《马鸿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总结及用药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回顾性研究,总结马鸿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证经验及用药规律,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验证与其学术思想的一致性,为临床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提供思路。方法:收集马鸿斌教授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及名中医工作站就诊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病案,按其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最终筛选患者92例,共260诊次,将病案的基本资料建立数据库,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病案进行详细解析,进一步验证马鸿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形成较为完整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理论体系。结果:1.描述性分析:本研究中患者主要常见的症状有疲乏(占52.70%)、浮肿(50.77%)、腰部酸困(37.31%)、泡沫尿(21.15%)及咳嗽咳痰(19.62%),常见的舌苔脉象有淡红舌、薄白苔,沉细脉。证候方面:出现频次最高的证型是脾肾阳虚证(13.85%),其他依次是气阴两虚证(10.77%)、脾虚湿热证(8.46%)、风热犯肺证(8.08%)、中气不足证(6.92%)、气滞水停证(6.54%)、虚阳浮越证(5.77%)等;使用药物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茯苓、白术、黄芪、党参、甘草、生地黄、泽泻、薏苡仁、当归、丹参、牛膝;其中补虚药、清热利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占比例较高;药性以甘温为主,主要归脾、肺、肾三经。2.按照关联规则行组方规律分析:得出频次较高的药对有(1)白术、茯苓;(2)泽泻、茯苓;(3)黄芪,茯苓;(4)猪苓,茯苓;(5)党参,茯苓。根据熵聚类分析及临床实践,得出比较有价值的3个新处方:(1)薏苡仁,牛膝,红参,苍术,防己,黄芪,茯苓,泽泻,白术;(2)连翘,桔梗,僵蚕,荆芥,防风,茜草,白芷,芦根,地榆;(3)石韦,丹参,甘草,续断,车前草,土茯苓,桑寄生。结论:马鸿斌教授认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位与脾、肾、肺密切相关,病机主要是脾肾亏虚,瘀血湿热郁阻于内,主要治法以健脾温阳利水为主,兼以祛湿活瘀,组方用药方面导师强调以补益为主,祛邪为辅。在基于临床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并验证名医临证经验及用药规律,以为更好地传承其学术思想。
王新斌[6](2020)在《基于miRNA探讨右归丸对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大鼠的增敏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SRNS)致病因素复杂,临床治疗较为棘手,疗效不尽如人意,随着病情的变化,常易发展为终末期肾病而危及患者的生命。足细胞损伤与慢性肾病发生、发展密切关联,足细胞相关蛋白、基因突变及表达异常是SRNS发生的关键环节。有研究表明,miRNA表达失调与肾病有关,成熟的Dicer酶可以通过一些非编码的微小RNA来介导调节SD分子的应答。故调控Dicer-miRNA通路,使SD分子的表达得以改善,减少蛋白尿。右归丸可通过减毒增敏来减缓SRNS肾病足细胞的损伤,发挥减少尿蛋白和保护肾脏的作用,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方法:1.64只雄性SPF级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按体重随机分为空白组(Control,12只)和造模组(52只)。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泼尼松组(PAT);泼尼松+右归丸高、中、低组(PAT+YGh、PAT+YGm、PAT+YGl)。一次性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mg/kg(10mg/支,用0.9%氯化钠溶液2ml稀释成浓度为5mg/ml),同时给予臀部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25mg/kg/d(50mg/支,用0.9%氯化钠2ml溶液稀释成浓度为25mg/ml),2周,复制阿霉素肾病肾阳虚证模型。空白组大鼠左右后肢交替肌注等剂量生理盐水。2.各组大鼠成功造模2周后,固定时间灌胃,持续6周。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14天、药物干预后14、28、42天代谢笼收集各实验大鼠24小时尿液标本,记录尿量。实验第55天晚上8点测定大鼠自主活动,开启自主活动仪测定5min的活动次数与抬头次数。第56天各组实验大鼠心脏采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3.实验第56天,局麻摘取双肾,将大鼠左侧肾脏切除取上下级分别加入4%戊二醛、4%多聚甲醛固定液固定组织,用于电镜、光镜、免疫荧光镜;右肾储存于-70oC冰箱,肾小球cRNA提取,用于基因芯片检测及RT-PCR相互验证。4.HE、PAS、PASM-Masson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western-blotting、real-time PCR等方法检测肾组织中dicer、nephrin、podocin、CD2AP、synaptopodin、Bax?Bcl-2?caspase-3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1.大鼠一般状态造模后第7d大鼠腹腔中出现少量腹水,同时每日排出尿量减少,精神状态欠佳,食量减少,体重停止增长且下降。2周大鼠腹水明显增多,出现大量尿蛋白,且24h尿蛋白定量>100mg/kg,同时大鼠出现嗜睡、反应迟钝,有弓背耸肩现象,蜷卧少动,体毛发灰发暗,大便稀溏等中医阳虚体征。提示SRNS模型大鼠复制成功。2.血肌酐、血尿素氮、总蛋白、白蛋白、24h尿蛋白、血脂检测结果各干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右归丸中剂量组减少尿蛋白量、降低血脂疗效优于各干预组,各治疗组血肌酐、血尿素氮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肾小球病理形态改变光镜下空白组肾小球结构形态稳定;模型组肾小球略显肿胀,基底膜不规则增厚,系膜细胞轻度增生,肾小管内出现透明的管型;各治疗组肾小球病理形态的改变介于空白组与模型组之间。电镜下发现足细胞有足突融合、消失的改变,空白组足细胞未发现异常改变;且在电镜下,右归丸中剂量组对减轻足细胞融合,足细胞恢复效果明显。4.miRNA芯片分析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较,差异表达的miRNA 23个,且高表达miRNA 15个、低表达miRNA 8个;与模型组比较,右归丸干预组中高表达的miRNA9个,低表达miRNA 6个,其中SRNS肾病大鼠模型组织中rno-mir-29b-3P、rno-mir-26b-5P表达上调,rno-mir-205表达下调,经右归丸治疗后,上调的rno-mir-29b-3P、rno-mir-26b-5P得到抑制,而下调的rno-mir-205得到增强。通过real-time PCR对特异基因相互验证结果显示:模型组rno-mir-29b-3P、rno-mir-26b-5P与空白组rno-mir-29b-3P、rno-mir-26b-5P表达量比分别为1.94、2.53倍;rno-mir-205表达量其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的比值为0.28,所得结果与基因芯片接近,证实以上所筛选miRNA是SRNS最有代表性的miRNA。5.Dicer酶、SD蛋白分子的检测结果SRNS大鼠肾组织中Dicer酶免疫荧光强度、蛋白与mRNA表达均上调,而nephrin、podocin、CD2AP与synaptopodin结果相反,二者呈负相关。提示dicer酶通过Dicer-miRNA负向调控足细胞裂隙孔膜相关蛋白分子,同时骨架蛋白表达减少及足细胞的凋亡与miRNA有一定的相关性。6.右归丸干预后dicer、nephrin、podocin、CD2AP免疫荧光、蛋白与核酸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右归丸组肾组织Dicer酶免疫荧光强度减弱,呈线状分布,核酸与蛋白表达下降,而SD相关分子免疫荧光表达增强,呈颗粒状分布,mRNA与蛋白表达量均升高。7.细胞凋亡相关因子免疫荧光、蛋白与mRNA的表达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Bax、caspase-3免疫荧光强度均增强,蛋白及mRNA表达均升高(p<0.05),而Bcl-2表达降低(p<0.05),各干预组对Bax/Bcl-2、caspase-3表达水平均有改善,但右归丸干预各组Bax、caspase-3蛋白及mRNA表达下调,Bcl-2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上升(p<0.01)。说明右归丸通过骨架蛋白及细胞凋亡因子发挥保护足细胞作用,这一作用与右归丸对类固醇激素的增敏作用有关。结论:1.本实验在复制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动物模型时采用“病证结合”的方式,即单次尾静脉注射阿霉素6mg/kg建立FSGS肾病模型,同时肌注氢化可的松25mg/kg,造成肾阳虚证,成功地模拟典型的SRNS临床病证,效果确切。2.基因芯片对SRNS大鼠肾组织中miRAN筛选显示,SRNS肾病大鼠皮质中23个miRNAs特异性表达,其中15个高表达,8个低表达,Fold Change从0.3到3.4。筛选出SRNS特征性miRNA:rno-mir-29b-3P、rno-mir-26b-5P的表达显着上调,提示这些miRNA可能参与足细胞损伤。rno-mir-205在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模型大鼠中低表达,提示miRNA可能通过抑制足细胞凋亡和增强激素对药物的敏感性而发挥作用。3.SRNS肾病大鼠足细胞裂孔隔膜分子及骨架蛋白的表达是通过Dicer酶介导miRNA负向来调控。足细胞的损伤及足细胞的凋亡还可能通过Dicer-miRNA来参与。提示Dicer-miRNA是防治SD蛋白分子与尿蛋白异常的靶向点。4.右归丸可下调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模型大鼠Dicer表达,同时右归丸对SRNS肾病大鼠足细胞裂孔隔膜分子nephrin、CD2AP、podocin及骨架蛋白synaptopodin表达的影响可能是通过Dicer-miRNA途径来调控。提示Dicer、rno-mir-29b-3P、rno-mir-26b-5P可能是右归丸治疗SRNS肾病,维护保护肾小球滤过屏障,保护足细胞,减少蛋白尿的靶点。5.右归丸可抑制SRNS大鼠肾组织中Bax升高,Bcl-2的下降,修复足细胞Bax/Bcl-2平衡态,降低凋亡标志性蛋白caspase-3活性,改善足突融合,从而维持足细胞数目的稳定,保护足细胞免于凋亡。6.右归丸各剂量组均可改善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蛋白尿、改变低蛋白血症、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水平,减轻足细胞足突融合、降低或减少细胞膜外基质积聚、肾小球系膜增生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等发挥减毒增敏作用。然右归丸中剂量组疗效显着。
赵艳玲[7](2016)在《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成人IgA肾病临床、病理、预后比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和分析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成人IgA肾病的临床、病理和预后,探讨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IgA肾病患者的尿蛋白是否和足细胞损伤有关。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2015年经肾活检确诊为IgA肾病的患者的基本信息。排除标准:非河南地区患者;非成人患者;继发性肾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肾间质病变、骨髓瘤的患者:在肾活检前接受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另筛选1568例符合标准的IgA肾病患者,根据其是否为肾病综合征型,分为肾病综合征组(495例)和非肾病综合征组(107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24 h尿蛋白排泄量(24 h Urine Protein Excretion,24 hUPE)、血白蛋白(Serum Albumin, 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血总蛋白(Total Protein, TP)、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血尿酸(Blood Uric Acid, BUA)、平均动脉压、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免疫复合物沉积、临床表现、病理分型、病理分级、治疗以及预后,并根据电镜结果分析是否伴有足细胞损伤及足细胞损伤程度。结果1共肾活检13961例。其中,检出IgA肾病3574例(25.6%),男2147例,女1427例,男女比例为1.50/1;肾病综合征型938例(26.25%),无症状尿异常型903例(25.27%),肾炎综合征型1151例(32.20%),慢性肾小球肾炎型332例(9.29%),肾功能衰竭型306例(8.56%),其他297例(8.31%)。2肾病综合征组男296例,女199例,男女比例为1.49:1;非肾病综合征组男644例,女429例,男女比例为1.5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7,P=0.934)。3肾病综合征型IgA肾病患者多为青年患者,非肾病综合征型IgA肾病患者在青年(18岁-30岁)、中年(31岁-50岁)、老年(大于50岁)各年龄段分布较均匀,二者具有明显差异(χ2=57.086,P<0.001)。4与非肾病综合征组比较,肾病综合征组的24 hUPE明显升高,ALB和TP明显降低(P<0.001)。5与非肾病综合征组比较,肾病综合征组的Scr、BUN、GFR、BUA、MAP、 TC和TG明显升高(P<0.001)。6肾病综合征组和非肾病综合征组患者免疫复合物沉积均以IgA、C3共沉积、IgA、IgM、C3共沉积和IgA沉积为主,但两组免疫复合物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031,P<0.001)。7肾病综合征型IgA患者多表现为水肿和血尿+蛋白尿,非肾病综合征型IgA肾病患者多表现为单纯血尿或单纯蛋白尿,二者具有明显差异(P<0.001)。8肾病综合征组病理分型最主要的类型依次为中度系膜增生性IgA肾病、局灶增生性IgA肾病和轻度系膜增生性IgA肾病为主,非肾病综合征组病理分型最主要的类型依次为轻度系膜增生性IgA肾病、局灶增生性IgA肾病、中度系膜增生性IgA肾病,二者具有明显差异(χ2=30.255,P<0.001)。9肾病综合征组电镜表现以足突广泛融合为主,非肾病综合征组电镜表现以足突部分融合为主,二者具有明显差异(χ2=306.653,P<0.001)。10肾病综合征型IgA肾病患者病理分级多为Ⅲ级和Ⅳ级,Ⅲ级以上者占70.71%;非肾病综合征型IgA肾病患者病理分级多为Ⅰ级、Ⅱ级和Ⅲ级,Ⅲ级以上者仅占49.48%。肾病综合征型IgA肾病患者肾脏病理变化程度较非肾病综合征型IgA肾病患者严重,二者具有明显差异(χ2=77.402,P<0.001)。11肾病综合征组313例(63.23%)患者采用激素治疗,51例(10.30%)患者采用激素+免疫抑制治疗,131例(26.46%)采用其它疗法治疗;非肾病综合征组473例(44.08%)患者采用激素治疗,86例(8.01%)患者采用激素+免疫抑制治疗,514例(47.90%)采用其它疗法治疗,二者具有明显差异(χ2=64.659,P<0.001)。12治疗6个月后,肾病综合征组失访50例,失访率为10.10%,93例(20.90%)患者完全缓解,127例(28.54%)患者显效缓解,197例(44.27%)部分缓解,28例(6.29%)无效;非肾病综合征组失访120例,失访率为11.18%,272例(28.54%)患者完全缓解,324例(34.00%)患者显效缓解,209例(32.42%)部分缓解,48例(5.04%,二者具有明显差异(χ2=22.228,P<0.001)。治疗1年后,肾病综合征组失访92例,失访率为18.59%,106例(26.30%)患者完全缓解,132例(32.75%)患者显效缓解,145例(35.98%)部分缓解,20例(4.96%)无效;非肾病综合征组失访187例,失访率为17.43%,264例(29.80%)患者完全缓解,332例(37.47%)患者显效缓解,258例(29.12%)部分缓解,32例(3.61%)无效,二者具有明显差异(χ2=8.314,P=-0.040)。结论1河南地区IgA肾病占肾活检25.6%,男女比例为1.50/1,肾炎综合征是最主要的临床分型。2肾病综合征型IgA肾病男女比例为1.49:1,非肾病综合征型IgA肾病男女比例为1.50:1,二者具有可比性。3肾病综合征型IgA肾病患者和非肾病综合征型IgA肾病患者的年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4与非肾病综合征型IgA肾病患者比较,肾病综合征型IgA肾病患者蛋白尿、低蛋白血症、肾功能损伤以及血尿酸、血压、血脂异常较严重。5肾病综合征型IgA肾病患者和非肾病综合征型IgA肾病患者的免疫复合物沉积类型、临床表现、病理分型、病理分级、治疗方法不尽相同,肾病综合征组的足细胞损伤较非肾病综合征重,肾病综合征组治疗半年后和1年后缓解率均较非肾病综合征组低。
王冬燕[8](2009)在《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文中认为现代医学的肾脏疾病属于中医的“水肿”、“淋证”、“腰痛”、“癃闭”、“关格”等病范畴,中医古代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国以来的西医学迅速发展,对于肾脏病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手段不断提高,但是由于肾脏疾病发病机理复杂,单纯中医中药疗效欠佳,而西药又有极大的副作用,因此,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的确是治疗肾脏疾病的有效方式。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回顾,对各阶段中西医结合对肾脏疾病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研究进行系统总结,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文献学基础。正文共分为7个部分,首先对近代的中西医汇通和现代的中西医结合进行了简要回顾;第二部分对中医脏腑学说的肾与西医解剖生理的肾脏的兼容与差异进行了考辨;第三部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回顾;第四、五、六部分,分别研究了有效单味中药在肾脏病治疗中的应用,常见肾脏病诊疗思路的变迁,中草药肾损害的问题;第七部分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历史经验进行客观的评价,为今后治疗肾脏病临床疗效的提高提供借鉴。
徐方云[9](2005)在《冬虫夏草及发酵虫草菌丝体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王志国[10](2003)在《肾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证治规律及其计算机辅助诊疗系统的研究 ——遵循证据,探索规律,信息化诊疗》文中研究指明肾水之名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肿胀伦第二十四》:“腰痛足冷为肾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肾水,由多种原因损及肾脏所致。以长期浮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为主要表现的水肿类疾病。”这与西医的肾病综合征完全相符。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每年儿童发病率约3/10万,成人约1.5/10万,一旦发病,很难痊愈。肾病发病迅速、症状严重、容易复发、所用药物副作用大、病因病机复杂,症状多样,是临床难治之病。而且,对本综合征存在古今、中西、内儿科等认识不统一,辨证不一致,治疗方案多样化,医生各持己见,莫衷一是等问题。对肾病综合征进行系统研究,统一认识、及时、有效的治疗,尽早控制蛋白尿,防止反复发作,减轻药物的毒性反应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中医药治疗水肿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在消除蛋白尿,防止复发及减轻西药副作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近年来,基础医学研究有了很大发展,治疗肾病的新方法、新药物不断涌现,人们对肾病综合征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一些传统观念正在更新。因此,有必要对该病证古今中外资料进行全面研究整理,总结出“肾水”的病、证、症特点及理、法、方、药规律为准确诊治提供依据,这对于全面深入认识肾病综合征,规范医生诊治行为,提高肾病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文献的大量涌现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即:①不同文献所采用的治疗手段各不相同。②不同文献评价的治疗手段之间存在冲突。③新的治疗手段是否值得采用。④有的研究结论相互矛盾。 对现有临床诊疗手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是临床医师、患者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共同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进一步的临床决策和卫生资源的分配,也关系到临床医师业务素质、医疗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种评价以往主要地取决于临床医师个人的临床经验以及对他人的经验的总结,显然会有失偏颇。在近20年中发展起来的一个临床医学边缘学科——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则强调应以临床证据为基础,而这一证据的取得,完全依赖于以科学的方法对现有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以及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系统性评价。 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文献综述形式。是建立在临床流行病学(Clinical Epidemiology)和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基础上的新的医学科研方法。近20年来,发达国家医学界越来越重视这一工作在临床科研中的应用。其基本过程是以某一具体临床问题为基础,系统、全面地收集临床研究结果,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严格评价文献的原则和方法,筛选出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定性或定量合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得出综合可靠的结论。 上篇 循证医学及其在肾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性文献评价中的实践运用 资料与方法 本项研究文献的纳入标难为:1992~2002年发表在国内各种医学期刊上的中医药疗法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肾病综合征各期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为力求全面覆盖各种文献,我们选择了以下4种检索途径:1.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光盘(题录);2.CNKI知识创新网(题录及全文);3.维普资讯(题录及全文);4.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手工检索。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如下: ①纳入标准 RCT、CCT和诊断试验的标准以Cochrane协作网工作手册和临床流行病学的标准为准。重点注意下列标准: a.在一个或多个病人中进行的一种研究。 b.同期比较的两种或多种干预措施(干预措施可以是一种药物、手术、物理疗法、预防措施、健康教育、诊断试验和对照措施如:安慰剂、另一种药物或不做任何处理。) c.将受试者分入不同处理组采用了随机(随机数字表、计算机随机排序、抛硬币法等)或半随机(根据入院顺序、住院号、生日、星期几等交替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方法。 ②排除标准 a.一切无对照的试验(全部病人只接受一种处理)。 b.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由医生或病人来决定进行何种处理)。 c.历史性对照(两个不同时期进行的研究结果相比较)。 d.病例/对照(疾病组与非疾病组之间的比较)。lffi&0@opffide@opffi@@@ffe([jallfo&}ffi8il0i21ffi]tBopCh@eq8gnd e.按病人特点进行分配的试验(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不同病因、地区分布情况等)。 f 病例复习和回顾性研究。 g.动物试验及细胞和组织研究。但注意有时人的RCT和CCT也加在其中进行报告,应避免遗漏。 ③检索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为了保证将已发表的合格试验最大限度地检出,所制定的合格标准更注重敏感性,而不是特异性.换言之,所有肯定或可能是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章均符合标准。即只要该
二、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
1. 经文解读 |
2. 天文历法溯源 |
3. 气象数据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
前言 |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
简历 |
(2)肾康注射液调节UUO小鼠肾纤维化及HUVEC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肾纤维化研究进展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临床治疗 |
4. 实验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肾康注射液治疗肾脏疾病研究概述 |
1. 药物基本情况 |
2. 临床疗效研究 |
3. 基础药理机制研究 |
4.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血管生成在肾纤维化发生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
1. 血管生成发生发展 |
2. 肾纤维化发生发展 |
3. 血管生成障碍与肾纤维化密切相关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肾康注射液对UUO小鼠肾纤维化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肾康注射液对HUVEC血管生成和VEGF/VEGFR-2/eNOS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
(3)基于医案分析的吕仁和教授治疗IgA肾病经验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论治IgA肾病研究概述 |
1. 病名探讨 |
2. 病因病机 |
3. 治则治法 |
4. 小结 |
综述二 名老中医医案研究综述 |
1. 医案研究的目的 |
2. 中医医案研究的政策背景 |
3. 医案研究的发展历程 |
4. 医案研究者的要求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筛选 |
1.3 病例质量控制 |
1.4 数据预处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理化指标 |
2.2 病因种类及发病 |
2.3 病位范围 |
2.4 根据是否外感分类的医案分析 |
2.5 根据肾功能分期的医案分析 |
2.6 根据病理分级的医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TSP-1及其受体SIRPα在FSGS伴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TSP-1及其受体SIRPα在FSGS伴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 |
1.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临床及实验室指标 |
1.3 肾脏病理及定义 |
1.4 免疫组化染色及定量 |
1.5 血液及尿液标本的制备 |
1.6 统计学方法 |
2.研究结果 |
2.1 患者的一般情况 |
2.2 肾组织中TSP-1的表达 |
2.3 肾组织中SIRPα的表达 |
2.4 肾组织中PTC密度的变化 |
2.5 TSP-1 表达与临床实验室指标、PTC密度的相关性 |
2.6 血液及尿液中TSP-1的含量 |
3.讨论 |
4.局限性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第三章 TSP-1在急性肾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综述) |
1.TSP-1的基本结构 |
2.TSP-1的生理作用 |
2.1 免疫调节 |
2.2 抑制血管生成 |
2.3 促进伤口愈合 |
3.TSP-1在肾脏中的表达 |
4.TSP-1在AKI中的作用及机制 |
4.1 TSP-1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的AKI |
4.2 TSP-1 与移植相关的AKI |
4.3 TSP-1 与其他原因导致的AKI |
5.总结 |
6.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马鸿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总结及用药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马鸿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总结 |
1.对 PNS 病名的认识 |
2.对 PNS 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蛋白尿 |
2.2 水肿 |
3 对PNS的治疗经验总结 |
3.1 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减撤激素 |
3.2 注重辨证论治 |
3.2.1 辨期论治 |
3.2.2 辨时论治,划分阶段 |
3.3 祛湿活瘀,贯穿始终 |
3.4 注重日常调理 |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马鸿斌教授治疗 PNS 的临床经验 |
1.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信息采集 |
2.2 数据处理 |
2.3 数据录入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特征 |
3.2 证候分析 |
3.3 证型分析 |
3.4 方剂分析 |
3.5 中药特点 |
3.6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分析 |
3.7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验案举隅 |
第四部分 结语 |
第五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祖国医学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1 病名 |
2 病因病机 |
3 辨证论治 |
4 中成药 |
5 中药提取物 |
6 其他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PNS的治疗进展 |
1 PNS的概述 |
2 糖皮质激素在PNS中的应用 |
3 免疫抑制剂在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中应用 |
4 血液透析在PNS的应用 |
5 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成果 |
(6)基于miRNA探讨右归丸对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大鼠的增敏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 SRNS现代医学研究 |
2 足细胞损伤是导致SRNS的关键环节 |
3 miRNA诱导SRNS的作用机制 |
3.1 miRNA与足细胞 |
3.2 miRNA与足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 |
4 传统医学对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的研究 |
4.1 SRNS病因病机 |
4.2 右归丸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新机制 |
5 戴恩来教授“病证结合”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立论 |
6 建立假说 |
第二章 右归丸治疗SRNS肾病减毒增敏机制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试剂与器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复制SRNS肾病大鼠模型 |
2.3 给药的剂量及方法 |
2.4 标本的采集及检测 |
3 结果 |
3.1 右归丸对SRNS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3.2 右归丸对模型大鼠体重质数的影响 |
3.3 各组大鼠24 小时尿蛋白定量结果 |
3.4 右归丸对SRNS大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
3.5 各组大鼠总蛋白、白蛋白、血脂指标变化 |
3.6 各组大鼠肾功能指标的变化 |
3.7 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变化 |
3.8 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肾组织超微结构变化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大鼠肾皮质miRNA的差异性表达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的主要药物、试剂与器材 |
1.3 实验分组和动物模型的复制 |
1.4 指标检测及方法 |
1.5 基因芯片检测肾皮质miRNA的表达 |
1.6 Real-time PCR验证候选miRNAs |
2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SRNS模型大鼠一般情况 |
3.2 用药前后各组大鼠尿蛋白定量变化 |
3.3 各组大鼠肾组织HE染色(光镜) |
3.4 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微结构变化 |
3.5 各组大鼠肾皮质miRNA芯片检测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四章 基于Dicer-microRNA对 SRNS大鼠足细胞SD分子调控及右归丸的干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
1.2 实验的主要药物、试剂与器材 |
2 实验方法 |
2.1 SRNS大鼠模型制备 |
2.2 给药的方法和剂量 |
2.3 指标检测及方法 |
2.4 肾皮质dicer、nephrin、podocin、CD2AP、synaptopodin免疫荧光染色 |
2.5 肾组织Dicer与 SD分子蛋白检测(Western Blotting) |
2.6 肾皮质Dicer与 SD分子mRNA检测(RT-PCR)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SRNS大鼠一般情况 |
3.2 用药前后各组大鼠尿蛋白定量变化 |
3.3 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PASM染色) |
3.4 肾皮质Dicer与 SD分子免疫荧光染色变化 |
3.5 肾皮质Dicer与 SD蛋白表达 |
3.6 各组大鼠肾皮质Dicer与 SD分子mRNA表达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五章 右归丸对SRNS大鼠足细胞凋亡因子Bax、Bcl-2、caspase-3 的干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主要试剂与药物 |
1.2 动物与分组 |
2 实验方法 |
2.1 SRNS大鼠模型的建立 |
2.2 24h-upr及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
2.3 肾小球微结构检查(透射电镜) |
2.4 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Bax?Bcl-2?caspase-3 的表达 |
2.5 肾皮质Bax?Bcl-2?caspase-3 蛋白检测(Western Blotting法) |
2.6 大鼠肾皮质Bax?Bcl-2?caspase-3 mRNA表达检测(RT-PCR法)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各组大鼠24h尿蛋白量变化 |
3.2 足细胞电镜观察结果 |
3.3 各组大鼠肾组织Bax?Bcl-2?baspase-3 免疫荧光染色 |
3.4 肾皮质Bax?Bcl-2?caspase-3 蛋白表达 |
3.5 肾皮质Bax?Bcl-2?caspase-3 mRNA表达水平 |
4 讨论 |
5 结论 |
创新点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
(7)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成人IgA肾病临床、病理、预后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IgA肾病临床表现与病理特征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8)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西医结合相关概念辨析 |
一、近代以来的中西汇通 |
(一) 中西汇通思潮的形成 |
(二) 中西汇通学派的概念 |
(三) 中西汇通学派的主张及贡献 |
二、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的兴起与发展历程 |
(一) 中西医结合起点的界定 |
(二)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汇通的区别 |
(三)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历程 |
第二部分 脏腑学说的肾与西医解剖生理的肾脏的兼容与差异考辩 |
一、中医学肾脏象理论 |
(一) 中医肾脏象理论的解剖学基础 |
(二) 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
(三) 肾主水 |
(四) 从膀胱的脏象生理说明肾主水的功能 |
二、西医肾脏解剖生理 |
(一) 肾脏的结构 |
(二) 肾脏的生理功能 |
三、中医肾脏功能理论与现代肾脏生理学的兼容 |
(一) 肾与水液代谢 |
(二) 肾与骨的关系 |
(三) 肾与血的关系 |
第三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三个发展阶段 |
一、早期阶段(20 世纪50~60 年代) |
(一) 时代背景 |
(二) 学科发展概况 |
(三) 代表人物 |
(四) 西医对肾脏病的诊断与治疗 |
(五) 肾脏病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
(六)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
(七) 小结 |
二、发展阶段(20 世纪70~80 年代) |
(一) 时代背景 |
(二) 学科发展概况 |
(三) 代表人物 |
(四) 病因病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
(五)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
(六) 小结 |
三、成熟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
(一) 时代背景 |
(二) 学科发展概况 |
(三) 代表人物 |
(四) 病因病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
(五)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研究 |
(六) 小结 |
第四部分 单味中药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研究与探索 |
一、雷公藤及其提取物 |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及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缘由 |
(二) 早期研究及辅助用药阶段 |
(三) 深入研究及作为主药应用阶段 |
(四) 推广应用阶段——成为疗效可靠的免疫抑制剂 |
二、冬虫夏草及其替代物 |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及用于肾脏病治疗的缘由 |
(二) 提出用于肾脏病——从传统的补肾功效到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 |
(三) 有目的的进行研究阶段——改善肾功能的临床观察与保护残余肾功能的实验研究 |
(四) 深入研究及推广应用阶段——作用机制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
三、大黄及其提取物 |
(一) 本草方面的论述 |
(二) 初步研究应用阶段——从传统通腑泄浊到尿毒症治疗 |
(三) 深入研究阶段——大黄延缓肾功能衰竭的机制与有效制剂的研究 |
(四) 推广应用阶段——向多种肾脏病应用的拓展 |
第五部分 常见肾脏病诊疗思路的变迁 |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
(一) 西医临床分型的演变 |
(二) 中医分型标准的演变 |
(三) 治疗思路的变迁 |
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 |
(一) 西医诊疗思路进展 |
(二)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进展 |
三、肾小管-间质性疾病 |
(一) 开始重视肾小管间质性肾病 |
(二) 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 |
第六部分 中药肾损害问题的研究 |
一、古代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
二、本草书中对马兜铃酸属中草药的论述 |
三、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现 |
四、马兜铃酸肾病的研究 |
(一) 马兜铃酸肾病的发病机制 |
(二) 中国和欧洲马兜铃酸肾病的比较研究与综合评价 |
五、对木通、防己等中草药肾损害的研究 |
(一) 木通毒性的研究 |
(二) 防己的肾毒性研究 |
六、分析与展望 |
第七部分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经验 |
(一) 奠定了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基础 |
(二) 深化了对肾脏病病因病机理论的认识 |
(三) 丰富了肾脏病的诊断方法 |
(四) 确立了肾脏病的一系列治则治法 |
(五) 发现了治疗肾脏病的有效药物 |
(六) 建立了临床疗效评价的科学体系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的启示 |
(一) 发古启今是永远不变的研究主题 |
(二) 中西医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
(三) 多学科交流促进肾脏病研究发展 |
(四) 创立新的医学思维模式 |
讨论 |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优势 |
(一)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
(二)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
(三) 将中西医病机理论有机结合 |
(四) 发挥中药药理的作用 |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不足 |
三、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详细摘要 |
(9)冬虫夏草及发酵虫草菌丝体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 |
1.1肾小球肾炎 |
1.2肾病综合征 |
1.3 IgA肾病: |
1.4肾小管疾病: |
1.5急性肾功能衰竭 |
1.6慢性肾功能衰竭 |
1.7尿毒症: |
1.8糖尿病肾病 |
1.9药物肾毒性防护 |
2在代谢性疾病中的应用 |
2.1糖尿病 |
2.2高脂血症 |
2.3高粘血症: |
3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3.1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
3.2支气管炎 |
3.4肺源性心脏病 |
3.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3.6间质性肺疾病: |
3.7肺结核 |
4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4.1慢性肝炎 |
4.2肝纤维化 |
4.3肝硬化 |
5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
5.1心力衰竭: |
5.2心律失常 |
5.3冠心病 |
5.4脑梗塞: |
5.5脑中风: |
6血液疾病 |
7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应用 |
7.1甲状腺疾病 |
8在肿瘤辅助治疗中的应用 |
9妇产科疾病中的应用 |
10其他 |
(10)肾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证治规律及其计算机辅助诊疗系统的研究 ——遵循证据,探索规律,信息化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文献综述 |
1.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
2. 肾病综合征的中医研究概况 |
3.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治疗进展 |
4. 中医药软件研制与应用概况 |
前言 |
上篇 循证医学及其在肾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疗效性文献评价中的实践运用 |
前言 |
1. 循证医学及其系统评价 |
1.1 循证医学的主要内容 |
1.1.1 EBM的概念 |
1.1.2 EBM的核心思想 |
1.1.3 EBM的存在形式 |
1.1.4 EBM与经验医学的区别 |
1.1.5 EBM与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关系 |
1.1.6 实践EBM的途径 |
1.2 系统评价的步骤与要求 |
1.2.1 确立题目 |
1.2.2 制订方案 |
1.2.3 收集文献 |
1.2.4 选择文献 |
1.2.5 评价文献 |
1.2.6 文献纳入标准 |
1.2.7 文献排除标准 |
1.2.8 检索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
1.2.9 Jadad量表的质量标准 |
1.2.10 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及其意义 |
1.2.11 收集数据 |
1.2.12 分析资料、报告结果 |
1.2.13 讨论系统评价的结果得出结论 |
1.2.14 更新系统评价 |
2. 循证医学实践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肾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系统评价 |
2.1 背景 |
2.2 检索文献 |
2.3 选择文献 |
2.4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5 方法 |
2.6 结果 |
2.6.1 试验特征与质量 |
2.6.2 量表效应分析 |
2.6.3 “最差情况演示”分析 |
2.6.4 不良反应 |
2.6.5 复发情况 |
2.6.6 “倒漏斗”图示分析 |
2.6.7 Meta-分析(森林图)图示分析 |
2.7 定量合成讨论 |
2.8 中西医结合治疗肾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系统评价结论 |
3. 循证医学与中医学 |
3.1 EBM与中医学相通之处 |
3.2 目前中医临床疗效性研究文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EBM与中医学相结合的意义 |
3.4 小结 |
中篇 肾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证治规律 |
前言 |
1. 传统中医文献对肾水的认识 |
1.1 病名源流 |
1.2 病因病机 |
1.3 证候分类 |
1.4 古代医家治疗肾水的经验 |
1.5 肾水及其中医相关病证 |
2. 肾水现代中医文献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2 证候规律 |
2.2.1 肾性水肿的症状特征 |
2.2.2 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 |
2.2.3 肾水的传变规律 |
2.3 治疗规律 |
2.3.1 肾水的辨证与辨病论治规律 |
2.3.2 高脂血症与低蛋白血症辨证治疗 |
2.3.3 中西医结合分期论治肾水 |
2.3.4 肾水从肝、三焦论治 |
2.3.5 水肿治法及用药规律 |
2.3.6 辨病论治 |
2.3.7 方药汇总分析 |
2.3.8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因素及治疗对策 |
2.3.9 肾水的中医治疗要点 |
2.3.10 中医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有效方药的机理探讨 |
2.4 讨论 |
2.5 小结 |
下篇 中医药治疗肾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计算机辅助诊断及临床应用系统 |
1. 肾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计算机辅助诊断及临床应用系统 |
1.1 内容 |
1.2 程序界面 |
1.3 安装与使用 |
1.4 功能 |
1.5 注意事项 |
1.6 特点 |
2. 计算机辅助诊疗系统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
2.1 理论意义 |
2.2 实用价值 |
总结 |
展望 |
附录: 肾病综合征(西医)述要 |
个人简历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肾病综合征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肾康注射液调节UUO小鼠肾纤维化及HUVEC血管生成的机制研究[D]. 潘雅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基于医案分析的吕仁和教授治疗IgA肾病经验初探[D]. 石晓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TSP-1及其受体SIRPα在FSGS伴急性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D]. 袁蓓. 南京大学, 2020(02)
- [5]马鸿斌教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经验总结及用药特色研究[D]. 李娜.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6]基于miRNA探讨右归丸对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大鼠的增敏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新斌.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成人IgA肾病临床、病理、预后比较分析[D]. 赵艳玲. 郑州大学, 2016(05)
- [8]建国以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研究[D]. 王冬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9]冬虫夏草及发酵虫草菌丝体的临床应用[J]. 徐方云. 药品评价, 2005(04)
- [10]肾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证治规律及其计算机辅助诊疗系统的研究 ——遵循证据,探索规律,信息化诊疗[D]. 王志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