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髓细胞输注与移植耐受诱导(论文文献综述)
姚源源[1](2021)在《抗CD45RB联合抗TIM-1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效果观察》文中指出背景:抗CD45RB和抗TIM-1单克隆抗体作为近年来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在小鼠心脏和胰岛的移植中可以诱导移植物的长期耐受。供体骨髓共移植是近年来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它容易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本实验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探讨抗CD45RB和抗TIM-1单克隆抗体对骨髓移植诱导耐受过程中引发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治疗效果。目的:本实验主要通过构建aGvHD的小鼠模型,初步探讨抗CD45RB与抗TIM-1抗体对aGvHD的治疗效果,分析aGvHD靶器的炎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和骨髓中B细胞、Breg细胞,T细胞,Treg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首先通过Co-60γ射线对受体小鼠进行全身辐照预处理,随后将同种异基因骨髓与脾脏细胞移植入受体小鼠中,构建经典的aGvHD模型;治疗组注射抗CD45RB和抗TIM-1抗体进行免疫耐受诱导;监测治疗组和非治疗组小鼠的生存情况,并对小鼠aGvHD严重程度进行临床评分;通过流式检测受体小鼠混合淋巴细胞嵌合程度,B细胞,Breg细胞,T细胞,Treg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的亚群,分析小鼠嵌合和炎症情况;通过HE染色对aGvHD的靶器官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与非治疗组相比,抗体治疗组小鼠生存时间以及aGvHD临床评分并没有显着改善,抗CD45RB单独使用或与抗TIM-1抗体的联合使用对于骨髓移植诱发的aGvHD没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辐照预处理严重破坏了受体淋巴细胞,因此受体内的淋巴细胞超过一半是源自供体小鼠,而抗CD45RB与抗TIM-1抗体在诱导移植耐受的过程中依赖于B细胞的存在,因此受体B淋巴细胞的严重缺失可能是导致抗体诱导失败的重要原因;Breg细胞比例在抗体治疗组中虽然升高,但Treg细胞比例明显下降;而Treg对于缓解aGvHD症状有重要作用;aGvHD小鼠的皮肤、结肠和肝脏等靶器官受损情况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加重。结论:抗CD45RB与抗TIM-1抗体在心脏及胰岛移植中可以有效诱导移植耐受,而在骨髓移植引发的aGvHD中却没有显着疗效,这与预处理过程密切相关,清髓性的预处理方式使受体小鼠免疫系统受到毁灭性破坏,B淋巴细胞也严重缺失,这导致受体B细胞的急剧减少有关,另外Breg细胞发挥免疫耐受需要Treg细胞与其相互作用,因此治疗组Treg细胞的下降也会导致抗体的治疗失败。
彭一帆[2](2019)在《Galectin-1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联合凋亡淋巴细胞延长大鼠移植肝术后生存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Galectin-1诱导大鼠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与凋亡淋巴细胞诱导耐受性免疫微环境的研究[目的]:树突状细胞是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因其免疫抑制能力被用于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同时,耐受性树突状细胞预输注也被用于缓解移植术后排斥,延长移植受者术后生存。移植术后排斥的基本免疫学机制包括抗原提呈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与凋亡淋巴细胞(apoptotic lymphocyte,AL)均为有效的移植术后耐受诱导细胞,且分别通过抑制抗原提呈直接途径与间接途径发挥免疫耐受诱导作用。Galectin-1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分子并可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gal-1)。本研究通过联合DCgal-1与AL进行联合回输,诱导耐受性免疫微环境,以求获得比单独回输更好的耐受微环境诱导效果。[方法]:以重组Galectin-1蛋白诱导Dark Agouti(DA)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为DCgal-1。以ultraviolet irradiation(UV)诱导DA大鼠脾脏来源淋巴细胞为AL。体外检测DCgal-1与AL的免疫学表型与功能。并将耐受细胞回输Lewis大鼠,以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实验检测针对DA大鼠来源抗原的耐受微环境诱导效果。[结果]:DCgal-1低表达炎症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Ⅱ,CD80,CD86 并高表达 interleukin(IL)-10。DCgal-1 与UV诱导凋亡淋巴细胞在体外显着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DCgal-1与凋亡淋巴细胞联合回输显着降低Lewis大鼠受体CD8+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论]:DCgal-1与UV诱导凋亡淋巴细胞联合回输是有效的免疫耐受微环境诱导方案。第二部分 DCgal-1联合凋亡淋巴细胞延长大鼠肝移植术后生存的研究[目的]: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最有效方法。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在延长肝移植受者术后生存的同时,也与肝移植术后原病复发,感染等并发症相关。诱导移植免疫耐受将实现移植受者在不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长期存活,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而目前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回输虽能延长受者术后生存,但仍有很大改进空间。我们在第一部分中发现galectin-1诱导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DCgal-1)联合 ultraviolet irradiation(UV)诱导的凋亡淋巴细胞(apoptotic lymphocyte,AL)可以在体内诱导针对供体抗原的免疫耐受,其效果优于单种耐受细胞单独回输,在这一部份,我们将其应用于大鼠模型肝脏移植排斥的预防,探究其作用。[方法]:构建大鼠Dark Agouti(DA)-Lewis肝移植排斥模型。以供体来源DCgal-1联合AL在移植术前七日行受体回输。通过生存曲线,肝功能,病理学,T细胞平衡变化及炎症因子表达变化阐述DCgl-1联合AL在预防肝移植排斥中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还研究了 DCgal-1和AL联合回输后长期生存受体在术后100天时的特征。[结果]:单独DCgal-1或AL输注显着延长受体大鼠移植术后生存,而联合DCgal-1和AL回输显示出比单独DCgal-1或AL输注更好的肝脏排斥抑制效果。该过程与控制同种异体反应性效应T细胞(IFN-y+T细胞)和提升受体大鼠体内肝脾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有关。研究中,DCgal-1-AL治疗使超过30%的受者大鼠达到长期生存,在术后无需使用任何免疫抑制药物。此外,DCgal-1-AL输注在移植术后第七日显着抑制促炎因子表达。而术后长期生存受体肝脏转化生长因子-βl/2显着升高,这可能与维持移植物生存相关。[结论]:DCgal-1与AL联合回输是有效的肝移植排斥预防方案。
沈晓菲[3](2018)在《磷酸酶Wip1调控脓毒性腹膜炎机制研究与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策略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脓毒性腹膜炎是普通外科常见的一类疾病,除了及时的手术干预、充分的腹腔引流及多系统支持治疗外,如何逆转脓毒性腹膜炎中脓毒血症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我们发现磷酸酶Wip1缺失小鼠构建盲肠结扎穿刺模型后,预后显着改善;进一步研究证实Wip1通过维持中性粒细胞表面CXCR2的表达,增加其在腹腔内的浸润并增强病原菌清除能力;使用特异性药物抑制Wip1在中性粒细胞的表达,不仅改善小鼠脓毒性腹膜炎预后,同时也显着增强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在体外的趋化能力,因此我们提出抑制Wip1是治疗脓毒性腹膜炎的新策略。如何诱导长期移植免疫耐受是器官移植领域的关键问题。我们从适应性免疫细胞及固有免疫细胞两个方面入手,以调节性T细胞为基础提出利用体外扩增的抗原特异性调节性T细胞促进混合嵌合体形成,并进一步诱导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策略;我们也以髓系抑制性细胞这一固有免疫细胞为基础,提出体外利用地塞米松协助诱导抑制功能及趋化能力显着增强的髓系抑制性细胞的策略,促进移植免疫耐受。固有淋巴细胞(ILC)是最新发现对黏膜免疫系统具有重要调节功能的细胞群体,寻找其与经典的T细胞不同的作用特点是阐明机体内为何存在这类数量极低的细胞群体的关键。我们创新性发现2型ILC能够分泌VEGFA,并且ILC2来源的VEGFA在黏膜免疫疾病中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因此我们的发现为全面了解ILC及机体免疫系统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第一部分磷酸酶Wip1调控脓毒性腹膜炎机制研究目的:揭示磷酸酶Wipi调控脓毒性腹膜炎的细胞学及分子机制。方法:运用Wip1全身敲除小鼠,构建盲肠结扎穿刺模型,检测生存率及组织脏器损伤程度;利用中性粒细胞剔除剂和过继输注实验,说明Wip1调控脓毒性腹膜炎的细胞学机制;运用流式细胞术过继输注等实验探索Wip1调控中性粒细胞趋化及功能,改善脓毒性腹膜炎预后的分子机制。结果:Wip1全身敲除小鼠盲肠结扎穿刺模型预后显着改善,并且中性粒细胞在腹腔内浸润增加,菌落负荷在腹腔及外周血显着降低;剔除中性粒细胞后,Wip1缺失对于脓毒性腹膜炎预后改善被逆转;Wip1缺失的中性粒细胞高表达CXCR2并且杀菌能力显着增强;药物抑制Wip1在中性粒细胞的表达,改善小鼠脓毒性腹膜炎预后,同时也逆转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在经内毒素刺激后CXCR2表达的下调,增强趋化能力。结论:磷酸酶Wip1介导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及病原菌清除能力,调控脓毒性腹膜炎预后;抑制Wip1是治疗脓毒性腹膜炎的新策略。第二部分调节性T细胞促进混合嵌合体形成诱导小肠移植耐受目的:探索拟以调节性T细胞(Treg)为基础诱导小肠移植耐受的策略。方法:从心脏移植耐受小鼠脾脏获取抗原特异性Treg,在体外运用IL-2、雷帕霉素及树突状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并检测扩增后Treg的免疫抑制功能及扩增效率;过继输注扩增后的抗原特异性Treg或普通小鼠脾脏来源的Treg,联合雷帕霉素、CTLA-4阻断剂及供者骨髓细胞输注,构建混合嵌合体,并行小肠移植,探索小肠移植物存活时间是否延长及免疫耐受相关机制。结果:抗原特异性Treg经体外扩增后,免疫抑制功能显着增强,并且能够稳定地诱导混合嵌合体的形成;诱导的混合嵌合体在行同种异体小肠移植后,能够显着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形成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诱导耐受的分子机制包括中枢免疫耐受即同种异体反应性T细胞在胸腺的清除及外周Treg的比例在移植物及外周血的显着增加。结论:抗原特异性Treg能够促进混合嵌合体形成并诱导小肠移植耐受。第三部分地塞米松增强髓系抑制性细胞分化及功能诱导免疫耐受目的:拟探索利用髓系抑制性细胞(MDSC)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策略。方法:在体外利用GM-CSF和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诱导小鼠骨髓细胞分化为MDSC,检测诱导出的MDSC的免疫抑制功能;利用RT-PCR技术及iNOS敲除小鼠,探索地塞米松诱导的MDSC发挥功能的机制;过继输注地塞米松诱导的MDSC,并行心脏移植,检测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及地塞米松诱导的MDSC延长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的分子机制。结果:地塞米松促进MDSC的分化并且增强其免疫抑制功能,地塞米松诱导的MDSC抑制功能的发挥依赖iNOS信号通路;在体内,地塞米松诱导的MDSC通过GR受体信号通路依赖的途径上调CXCR2表达,更多地趋化到移植物内,并且促进调节性T细胞在体内的扩增,协同延长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结论:地塞米松诱导的MDSC依赖iNOS及GR受体信号通路延长心脏移植物存活时间。第四部分2型固有淋巴细胞分泌VEGFA及其重要生物学意义目的:探索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促进黏膜免疫疾病的新机制。方法:利用人类外周血,通过RT-PCR技术及体外IL-33、IL-2及IL-25培养人外周血ILC2,检测ILC2表达VEGFA mRNA及蛋白的能力;构建小鼠模型,检测肺部ILC2表达VEGFAmRNA及蛋白的能力,并利用VEGFA受体特异性阻断剂SU1498及过继输注实验,检测ILC2来源的VEGFA在黏膜疾病中的作用,以及VEGFA通路对于ILC2功能的影响。结果:人外周血ILC2及小鼠肺部ILC2均具备表达VEGFAmRNA及蛋白的能力,并在哮喘患者外周血ILC2内表达显着上调;VEGFA通路的阻断显着降低呼吸道炎症及气道高反应性,并且也显着降低ILC2的活化及功能。结论:ILC2来源的VEGFA不仅促进哮喘的发生发展,同时也是调控ILC2活化与功能的新机制。
郭文治[4](2014)在《Oridonin抑制移植排斥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器官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器官疾病的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器官移植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但是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仍是阻碍移植物及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原因。目前预防和治疗排斥反应的主要手段仍是应用免疫抑制剂,不可否认,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是移植成功的基石,目前免疫抑制剂虽能有效的抑制急性排斥反应,但是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移植物的慢性排斥问题,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免疫抑制剂均没有特异性,在确保移植物成活的同时,也广泛的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力。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增加移植患者感染的风险及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时这些并发症甚至是致命的。诱导机体对移植物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是解决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最佳方式,既能消除排斥反应,又能摆脱移植患者对免疫抑制药物的终生依赖,有望提高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率。但是在临床上发生免疫耐受是罕见的,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偶然的结果。免疫耐受的确切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摆在移植界及免疫学界的共同难题就是如何才能够成功诱导受者的移植免疫耐受。研究表明免疫耐受可能与T细胞的凋亡、耗竭及调节性T细胞等有关。细胞凋亡是对生命至关重要的一种生理或病理的普遍现象,是细胞按自身程序结束其生命的主动死亡,它不仅在衰老、退化和癌症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在移植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细胞凋亡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细胞的凋亡在免疫耐受的诱导及免疫耐受的维护上也发挥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通过细胞凋亡克隆清除活化的T细胞是移植免疫耐受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细胞凋亡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观察Fas配体突变和清除缺陷的自身反应性T细胞和B细胞可来识别自身免疫性淋巴组织综合症患者。许多针对凋亡效应T细胞的治疗方法已被证明可以有效的治疗移植和自体免疫疾病。T细胞的耗竭在维护免疫耐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移植排斥中,应用许多不同方法致使效应性T细胞耗竭或凋亡都是有效的。如抗淋巴细胞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已经被临床使用几十年了,ATG被用来处理各种临床上的情况,例如用于器官移植急性排斥的预防或救护,对异体的干细胞移植和GVHD的条件性处理,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处理。ATG的免疫抑制活性通过补体依赖的溶胞作用或者激活相关的凋亡,导致来自循环池中的外周T淋巴细胞的耗竭。正常免疫系统产生一些T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免疫抑制,命名为调节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在自身免疫和炎症疾病的预防中,在调节病毒性和寄生虫性的感染免疫中,在母源对胎儿耐受维持中以及抗肿瘤免疫抑制中均起着关键的作用。调节性T细胞功能破坏是人类和动物自身免疫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现在发现,任何获得性免疫反应,包括效应T细胞和B细胞的招募和活化,都有调节性T细胞的参与,而且调节性T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B细胞的平衡对于免疫反应的强度及免疫耐受的建立都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免疫耐受的诱导和维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文献报道小鼠接受一定剂量放射处理后,调节性T细胞在体外被同种抗原刺激以后将诱导对骨髓和皮肤以及心脏同种移植物的长期的免疫耐受。对调节性T细胞进行足够的预刺激可被用来保护皮肤和心脏移植物免于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欧洲的一项关于临床的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发生排斥反应的7例器官移植患者,免疫耐受的5例器官移植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明显升高,Foxp3mRNA表达升高3.5倍,提示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可作为潜在的免疫耐受标志物。随着调节性T细胞特别是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Treg)的发现,免疫调节机制在移植耐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Oridonin,是从冬凌草中分离出的一种四环二萜类化合物,由于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已经被广泛地用来治疗感染性疾病。研究表明Oridonin具有抗炎、抗病毒等作用,特别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方面。近来有资料显示Oridonin在白血病以及其他肿瘤治疗中具有显着的抑制细胞生长、促进凋亡的作用。Oridonin在食管癌、白血病和黑色素瘤中已经被用作辅助化疗药物。鉴于抗移植免疫排斥药物对机体免疫系统没有特异性,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增加感染的几率,并且使感染往往更难以控制,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相应的增加。Oridonin会对机体免疫系统有那些影响?能否将Oridonin用于移植?还没有此类文献的报道。本课题通过体外实验研究Oridonin对细胞的抑制及凋亡,体内实验研究oridonin对外周及中枢T细胞的凋亡与竭,对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并成功建立同种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模型,通过观察Oridonin对小鼠皮肤移植排斥时间的影响、移植皮肤组织切片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等,探讨Oridonin对于免疫系统的作用及机制,为器官移植后形成免疫耐受提供一种新的药物手段。目的观察oridonin对于免疫系统的作用及机制,为器官移植后形成免疫耐受提供一种新的药物手段。方法1.体外实验1.1体外不同浓度oridonin培养BALB/c小鼠脾脏淋巴细胞CFSE标记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抑制情况。1.2.体外不同浓度oridonin培养BALB/c小鼠脾脏淋巴细胞,PI和Annexin-V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淋巴细胞凋亡情况,脾脏中T细胞凋亡情况。2.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oridonin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oridonin和佐剂。2.1.不同时间点检测两组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比例、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变化。2.2.不同时间点检测两组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中T淋巴细胞总数、T淋巴细胞及吞噬细胞比例、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变化。2.3.不同时间点检测两组小鼠胸腺单个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仪检测胸腺中淋巴细胞总数、CD3+淋巴细胞及CD3+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比例变化。3.C57BL/6小鼠为供体,BALB/c小鼠为受体,建立同种异基因小鼠背部皮肤移植模型4.将行皮肤移植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oridonin组、环孢素A组、对照组,分别给予腹腔注射oridonin、环孢素A、佐剂,每日测量小鼠体重,观察皮肤移植物排斥时间,不同时间处死小鼠留取血清、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脏中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取小鼠移植皮片行组织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5.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以及3组小鼠血清中TGF-β水平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StatistiC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数据类型不同,小鼠皮肤移植物生存使用Kaplan-Meier绘制方法,小鼠皮肤移植物生存组间的差异用log-ranktest。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的数据表示为平均数±标准差。结果1.体外实验Oridonin抑制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生长,并且抑制率为浓度剂量-效果依赖形式,半数抑制浓度(IC50)约为2.5μM2.体外实验Oridonin促进小鼠脾脏淋巴细胞凋亡,促进初始的及活化的T细胞凋亡,半数有效浓度(EC50)约为3.5μM,并且为剂量浓度-效应依赖形式,也是时间-效应依赖形式3.体内试验oridonin组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对照组无明显变化,oridonin组小鼠外周血中T细胞较对照组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idonin组外周血单核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增多。4.体内试验早期(8d),oridonin组小鼠外脾脏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idonin组小鼠脾脏中T细胞较对照组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idonin组外脾脏中吞噬细胞比例较对照组增多。5.体内试验oridonin组小鼠胸腺细胞总数明显少于对照组,CD3+T细胞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D4+、CD8+T细胞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着。6.体外实验:低浓度的oridonin能够促使体外TGF-β1表达的上调,高浓度oridonin能够抑制TGF-β1的表达。体内试验:oridonin组小鼠血清中TGF-β1明显高于对照组,环孢素组小鼠血清TGF-β1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7.Oridonin组小鼠脾脏调节性T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是环孢素组小鼠脾脏调节性T细胞明低于对照组。8.Oridonin组小鼠皮肤移植平均排斥时间17天,环孢素A组平均排斥时间为15天,对照组平均排斥时间13.5天,oridonin与环孢素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环孢素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9.移植皮肤组织切片示:oridonin组淋巴细胞浸润最轻,环孢素A组次之,对照组淋巴细胞浸润最重,并且高倍镜下每视野淋巴细胞浸润数目oridonin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晚期(18d),oridonin组小鼠外脾脏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细胞总数少于对照组,oridonin组小鼠脾脏中T细胞较对照组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idonin组第18天小鼠脾脏中吞噬细胞明显少于第8天吞噬细胞,oridonin组外脾脏中吞噬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有上调。11.Oridonin组小鼠体重较环孢素A组与对照组均有下降。结论1.Oridonin可以抑制淋巴细胞增殖,促进T细胞凋亡2.oridonin通过促进凋亡、耗尽外周以及中枢T淋巴细胞,上调调节性T细胞表达,诱导同种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免疫耐受能力增强,能够显着延长同种异基因小鼠移植皮肤排斥时间。3.Oridonin副作用小,可能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可用于移植术后治疗的潜在药物。
左洪莉[5](2011)在《高剂量MHC不相合供体细胞输注诱导供体细胞植入及避免GVHD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新陈代谢疾病、免疫系统缺陷、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实体肿瘤等多种疾病的有效方法。长期以来一致认为:足够强度的预处理(髓系和淋巴系的彻底清除-清髓性移植;淋巴系的彻底清除及一定程度的髓系清除-非清髓移植)及骨髓腾空是供体细胞稳定植入及诱导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GVL)的基础和必要条件。然而预处理相关的毒性反应及移植后GVHD、排斥、感染等并发症严重限制了allo-HSCT的疗效。与传统的清髓方案相比,非清髓等减毒方案虽然显着减轻了预处理相关的并发症,但预处理本身所包含的放化疗、移植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以及免疫功能低下所致的细菌、真菌及病毒等严重感染并发症仍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因此,如何从根本上减轻移植相关并发症及病死率,进一步提高移植疗效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旨在既往清髓和非清髓移植和HLA半相合移植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最大限度的减小或去除预处理,但调整供体细胞数量等条件,达到供体细胞稳定植入及预防GVHD。本课题拟从另一角度研究异基因供体细胞植入及免疫耐受和GVHD相关科学问题及机制研究,同时探讨无预处理条件下进行allo- HSC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非恶性疾病、无预处理条件下的allo-HSCT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研究内容:首先建立FCM检测小鼠供体大嵌合和Real-time PCR检测小鼠供体微嵌合的方法,并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其次研究不同TBI强度(8GY1GY)对H-2半相合移植小鼠供体植入和GVHD的影响规律,进一步研究不同供体细胞输注数量(1×107~9×107)对H-2半相合移植小鼠供体植入和GVHD的影响规律。然后研究在无预处理条件下,输注不同数量的H-2半相合供体细胞组小鼠供体植入情况与GVHD情况,探讨无预处理条件下H-2半相合移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最后通过无预处理条件下供体细胞分布、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细胞因子变化等研究探讨无预处理条件下H-2半相合供体细胞输注诱导供体细胞稳定植入的可能机制。研究方法:通过检测移植后受鼠H-2表型变化建立FCM检测供体大嵌合的方法;建立Real-time PCR法检测SRY基因表达率即供体微嵌合的方法:首先根据小鼠β-actin基因及sry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探针、进行PCR扩增,再将电泳产物回收构建质粒,测序正确后建立标准曲线,然后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并优化扩增条件,最后以雄性小鼠DNA标本为阳性对照,雌性小鼠为阴性对照,检验Real-time PCR法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可重复性。以TBI 6GY与2GY条件下H-2半相合骨髓移植小鼠模型为例,通过检测两组小鼠移植后DC验证FCM法联合Real-time PCR法作为DC定量检测方法的有效性;分别以亲代和子代小鼠作为供鼠与受鼠,TBI作为预处理,进行H-2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实验组根据不同TBI强度(8GY、6GY、4GY、2GY、1GY)分为5组,分别输注动员后的供鼠脾单个核细胞1×107/只,对照组在TBI后输注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不同TBI强度组移植后小鼠供体植入情况、GVHD发生率与病死率、生存情况的差异;实验组在相同TBI条件下,再根据不同供体细胞输注数量(1×107、3×107、6×107、9×107)分为A组~D组。比较不同细胞数量组小鼠移植后供体植入及GVHD情况的差异;在无预处理条件下根据不同供体细胞输注数量(1×107、3×107、6×107、9×107、12×107、15×107)分为6组,比较各组小鼠输注H-2半相合供体细胞后供体植入及GVHD的差异;检测受鼠在无预处理条件下输注H-2半相合供体细胞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细胞因子变化、供体细胞组织分布以及细胞系中DC情况。研究结果:成功建立了小鼠供体嵌合率定量检测方法;6GY组小鼠在移植2w后DC>90%,利用FCM法检测精确度较高,Real-time PCR法检测误差较大;2GY组小鼠在移植1月后DC<1% ,利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良好,FCM法灵敏度较低无法检测。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适于移植后不同供体嵌合状态的检测。在相同的供体细胞数量1×107的移植条件下,TBI 8GY组小鼠移植后2w即获得完全供体植入(CC),并出现典型的GVHD体征,GVHD发生率100%,在移植后18d~25d全部死亡;6GY组小鼠在移植后6w也获得了CC,3/8小鼠出现了轻度的GVHD,全部小鼠存活时间大于3个月;4GY组小鼠移植后仅获得了MC,1/8小鼠出现轻度GVHD,小鼠均长期存活;2GY组与1GY组小鼠移植后1w获得了低比例的MC,然后转为微嵌合状态,供体细胞分别在10w与8w内完全消失,无GVHD的发生。在TBI-6GY条件下,供体细胞数量3×107组、6×107组及9×107组小鼠移植后MC转为CC的时间分别是3w、2.5w、2w,且均出现了典型的GVHD体征,GVHD发病率100%,病死率分别为75%~100%;在TBI-4GY条件下供体细胞数量3×107组、6×107组及9×107组小鼠移植后均获得了CC,GVHD死亡率分别为25%、50%、100%;在TBI-2GY/1GY条件下供体细胞数量3×107组小鼠移植后均获得了MC及短暂的供体微嵌合状态,未发生GVHD;TBI-2GY条件下6×107组及9×107组小鼠移植后均获得CC,出现典型了GVHD症状,GVHD发生率为62.5%与100%,GVHD病死率分别为25%与50%;TBI-1GY条件下6×107组及9×107组小鼠移植后均获得CC,出现轻度GVHD症状,GVHD发病率分别为25%与62.5%,小鼠均长期存活。无预处理条件下,1×107组、3×107组以及6×107组小鼠在输注H-2半相合供体细胞后获得一过性的供体细胞微嵌合,供体细胞在受鼠体内存在的中位时间分别是5w、7w及9w,未发生GVHD。9×107组5/8小鼠在输注细胞后8w(5w~12w)获得CC,且未见明显的GVHD体征。12×107组及15×107组小鼠在移植后全部获得了CC,MC转为CC的中位时间分别是6w与5w,GVHD发生率分别为0和25%,小鼠存活时间均大于6个月。无预处理条件下输注半相合供体细胞后受鼠造血及淋巴细胞亚群短暂抑制但可逐渐恢复正常;无预处理组受鼠血清中TH1细胞因子(IFN-γ、IL-2)及炎性因子TNF-α表达较GVHD组降低,TH2细胞因子(IL-4、IL-10、IL-6)较对照组明显升高;MLR实验提示6×107组和12×107组小鼠在移植后对供体细胞的反应性较正常小鼠下降,而对第三方供体细胞的反应性与正常鼠无差异;组织中及亚群中供体嵌合率检测结果表明无预处理条件下12×107组小鼠移植后获得的供体嵌合体为多系嵌合体,供体细胞植入特点及在各免疫器官的分布与预处理组类似。研究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FCM联合Real-time PCR法定量检测小鼠供体嵌合率的方法;阐明了在H-2半相合移植模型中TBI强度与供体细胞输注数量均是影响小鼠供体植入与GVHD的重要因素;成功建立了在无预处理条件下的小鼠H-2半相合移植模型;初步确定了无预处理方案中保障移植成功而无GVHD的适宜供体细胞数量;揭示无预处理方案可能通过形成组织中混合嵌合体(MC)、调节TH1/TH2平衡、调节性T淋巴细胞等机制诱导供体细胞稳定植入和免疫耐受。此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机制研究为无预处理的半相合移植方案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动物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刘丽敏,接英,潘志强[6](2010)在《供体骨髓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延长猪-猴异种角膜移植植片存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受体猴在环磷酰胺(CTX)预处理下输注供体猪骨髓(BM)细胞后对猪-猴角膜移植植片的存活时间的影响,并探讨相关免疫调节机制。方法供体为五指山小型猪(WZS),受体为恒河猴。将18只受体猴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组1为CTX预处理后行1次骨髓细胞输注,组2为CTX预处理后行2次骨髓细胞输注,组3为CTX预处理后不行骨髓细胞输注。之后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观察植片的存活情况并分别应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测定、免疫浊度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受体猴全身免疫状态。术后1个月取角膜植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组1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为(36.0±4.7)d,组2为(32.8±6.4)d,组3为(17.7±3.2)d。与组3相比,组1和组2均能明显延长植片存活时间(P<0.01)。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测定显示组1和组2受体猴对供体脾脏淋巴细胞的反应性降低,而组3的反应性无明显变化。3组术后第1~2周内IgG、IgA、IgM、补体C3、C4浓度升高,组1和组2术后外周血中CD4+T细胞呈下降趋势,CD8+T细胞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CD16+T细胞术后1周达最高值;而组3中CD4+T细胞术后升高,CD8+T细胞先下降后上升,CD16+T细胞术后2周达最高值。术后1个月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组1和组2植片中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前房无渗出膜,无噬酸性粒细胞浸润;而组3植片中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角膜内皮层破坏,内皮面形成渗出膜,有噬酸性粒细胞浸润。结论CTX预处理下输注供体骨髓细胞能够明显延长异种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降低受体淋巴细胞对供体特异免疫反应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关。
叶明佶,谢续标,彭龙开[7](2010)在《骨髓细胞输注诱导的免疫耐受》文中指出目的:综述国内外关于骨髓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概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2000-01/2008-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bone marrow cells,transplantation immune toleranc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01/2008-12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细胞,免疫耐受",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此外还手工查阅《器官移植学》、《移植免疫耐受》,以及相关的中英文会议论文集。纳入标准:①形成免疫耐受的相关机制。②骨髓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案。③骨髓细胞输入诱导免疫耐受的优、缺点。④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或不切题文章。结果:免疫耐受的产生机制主要有清除、无能、调节或抑制、忽略等。骨髓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案主要有骨髓细胞输注联合清髓性预处理、骨髓细胞输注联合非清髓性预处理、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或化疗药物为主的预处理、以共刺激信号系统阻断为主的预处理、骨髓细胞联合间充质干细胞输注等。骨髓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通过有效的免疫耐受机制可诱导形成持久稳定的特异免疫耐受,成为目前诱导移植耐受最为有效、最主要的方法。结论:到目前为止,临床免疫耐受仍然是不可控制的和偶发的。通过骨髓细胞输注诱导稳定的免疫耐受,必将为器官移植开辟新的天地。
王兴安[8](2009)在《供者细胞脾内移植诱导小鼠气管移植耐受》文中研究表明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病唯一有效的方法,但目前面临困境,免疫抑制效果尚显不足,免疫治疗相关并发症已十分严重,移植物排斥和免疫治疗相关疾病严重影响了肺移植受者的长期生存。继续加强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可能对改善总体结果无益。诱导移植耐受,即供者特异性免疫耐受,是目前最有希望的解困之道。在骨髓移植(BMT)和供者特异性输注(DST)这两个耐受现象的启发下,含BMT方案和含DST逐渐发展成为移植耐受研究领域的两类经典诱导方案。2008年一个令人振奋的肾移植临床试验报告称,在5例受者中有4例经含BMT方案成功诱导出移植耐受。然而,辐照副反应和/或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风险仍是含BMT方案、含DST方案应用于临床器官移植的重大阻碍,尤其是对于那些终末期肺病患者。在过去十年,随着共刺激阻滞药物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出现,非特异性免疫抑制被进一步加强,但诱导供者特异性耐受的研究进展不大。模仿其他耐受现象可能是研究供者特异性耐受诱导的另外一个突破口。除了BMT、DST相关耐受外,另外还有两个已知的耐受现象,也就是自发肝移植耐受和多器官移植的免疫特惠现象。已经明确,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中,肝、脾或胸腺的异体移植物可为同期或后续的同一供者来源的其他器官移植物提供免疫保护。由于操作复杂、创伤大,把联合多器官移植开发成为像含BMT方案或含DST方案那样的耐受诱导方案几乎是不可能的。移植领域近期一个新进展是,肝细胞移植可取代实体肝移植治疗某些急性肝衰竭。在小鼠模型,肝细胞移植是通过脾内注射供者肝脏细胞来完成的。除了肝脏,脾脏和胸腺都可制成单个细胞悬液。因此,用细胞移植取代脾、胸腺实体器官移植也是有可能的。本研究拟通过细胞移植来复制肝、脾和胸腺实体器官移植对小鼠异位气管移植物的免疫保护作用。第一部分:脾内细胞移植取代脏器移植诱导小鼠气管移植物耐受的可行性研究目的:研究脾内细胞移植取代脏器移植诱导小鼠气管移植物耐受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供者为6~8周龄健康雄性BALB/c(H-2d)小鼠,受者为6~8周龄健康雌性C57BL/6(H-2b)小鼠。所有受者术前1d接受。60Coγ射线全身辐照(TBI:5.5Gy),手术当天接受气管异位移植和细胞移植。除了对照组(Con)外,200μl的5×106骨髓细胞经尾静脉注入。5.5B、5.5BS、5.5BT、5.5BH组受者分别接受脾内注射PBS(100μl)、脾细胞(1×107/100μl)、胸腺细胞(1×107/100μl)、或者肝脏细胞(1×107/100μl)。在术后1、3、5、7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混合嵌合。监测GVHR,直到受者死亡或者8周的观察期到期。所有死于GVHR的受者做尸检。组织学检查气管移植物、脾、肝和肺。结果:在5.5BS、5.5BT组的受者检测到供者巨嵌合(>1%),第1周末时分别为54.3±13.1%和47.6±17.1%,但到7周末时很快降到9.9±7.0%和5.8±7.6%。这两组受者在7周之后出现严重的GVHR,死亡率高达50%和60%。5.5B、5.5BH、Con组未出现嵌合,没有GVHR,也没有死亡。7周时气管管腔在5.5B、5.5BH、Con组均已完全闭塞,而在5.5BS、5.5BT组闭塞25%。结论:脾内细胞移植可以取代脾、胸腺的实体脏器移植,诱导小鼠异位气管移植模型的移植耐受。这种移植后初期形成的免疫稳态很脆弱,在没有免疫抑制保护下迅速瓦解。脾内肝细胞移植技术上可行,但不能发挥类似于实体肝移植物的免疫保护作用。第二部分:脾内注射与其他细胞移植途径的比较研究目的:确定脾内、胸腺内、静脉内细胞移植三种途径中哪一种最佳。材料与方法:供者为6~8周龄健康雄性BALB/c(H-2d)小鼠,受者为6~8周龄健康雌性C57BL/6(H-2b)小鼠。所有受者术前1d接受60Coγ射线全身辐照(TBI:5.5 Gy),手术当天接受气管异位移植和细胞移植。除了对照组(Con)外,200μl的5×106骨髓细胞经尾静脉注入。5.5BT和5.5BBs组受者分别接受脾内注射胸腺细胞(1×107/100μl)、未分类的骨髓细胞(1×107/100μl)。5.5BTt组受者接受胸腺内注射胸腺细胞(每叶一半,总计1×107/100μl)。5.5BB组受者接受额外剂量(1×107/100μl)的尾静脉内骨髓移植。在术后1、3、5、7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混合嵌合。监测GVHR,直到受者死亡或者8周的观察期到期。所有死于GVHR的受者做尸检。组织学检查气管移植物、脾、肝和肺。结果:在5.5BT、5.5BTt和5.5BBs组的受者检测到供者巨嵌合(>1%),第1周末时分别为47.6±17.1%、40.1±8.3%和33.2±11.5%,但到7周末时很快降到5.8±7.6%、0.06±0.03和0.08±0.02%。5.5BT组受者在7周之后出现严重的GVHR,死亡率高达60%。5.5BB和Con组未出现嵌合,没有GVHR,也没有死亡。7周时气管管腔在5.5BTt和5.5BBs几乎闭锁、在5.5BB和Con组完全闭塞,而在5.5BT组闭塞仅25%。结论:在免疫保护方面,供者细胞脾内移植优于胸腺内移植和外周静脉移植。移植细胞的免疫反应性越大、免疫调节作用越好,脾内细胞移植是利用供者免疫反应性细胞诱导耐受的最佳途径。第三部分:脾内细胞移植的免疫特惠强度目的:明确脾内细胞移植的免疫特惠强度。材料与方法:供者为6~8周龄健康雄性BALB/c(H-2d)小鼠,受者为6~8周龄健康雌性C57BL/6(H-2b)小鼠。所有受者术前1d接受60Coγ射线全身辐照(TBI:3.0Gy),手术当天接受气管异位移植和细胞移植。除了对照组(Con)外,200μl的5×106骨髓细胞经尾静脉注入。3.0B、3.0BS、3.0BT、3.0BST、3.0BSTB和3.0BSTBL组受者分别接受脾内注射PBS(100μl)、脾细胞(1×107/100μl)、胸腺细胞(1×107/100μl)、脾+胸腺细胞(总计1×107/100μl)、脾+胸腺+骨髓细胞(总计1×107/100μl)、脾+胸腺+骨髓+外周血单核细胞(总计1×107/100μl)。在术后1、3、5、7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混合嵌合。监测GVHR,直到受者死亡或者8周的观察期到期。所有死于GVHR的受者做尸检。组织学检查气管移植物、脾、肝和肺。结果:所有实验组的受者在第1、3、5、7周末时均未检测到外周血供者巨嵌合,没有GVHR,也没有死亡。7周时气管管腔在所有实验组均完全闭塞。结论:当TBI从5.5Gy降到3.0 Gy,BMT(5×106/只)和脾内细胞移植(1×107/只)的方案不能诱导外周血嵌合与移植耐受。结合第一、二部分的研究推断,脾内细胞移植免疫特惠强度大致相当于3~5.5Gy TBI,可能不如实体脾、胸腺移植,但优于DST。
谢蜀生,金永柱,李爱玲,秦凤华,王光明,马建波,郝洁,高翔[9](2007)在《多途径联合诱导器官移植耐受和促进免疫功能重建》文中指出
郝洁,刘家望,高翔,袁国红,谢蜀生[10](2006)在《抗T细胞受体αβ单抗和抗CD80单抗联合供体骨髓移植诱导小鼠皮肤移植耐受》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抗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αβ单抗和抗CD80单抗联合供体骨髓细胞输注方法在同种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耐受诱导中的作用。方法:第0天,向C57BL/6小鼠(受体)尾静脉输注2×108个BALB/c小鼠(供体)来源的骨髓细胞,同时腹腔注射抗TCRαβ单抗500μg;第2天,向C57BL/6小鼠腹腔注射抗CD80单抗500μg。第6天进行皮肤移植。在不同的时间对C57BL/6小鼠进行迟发型超敏反应测定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 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分析,并进行MLR的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 in-2,IL-2)逆转实验、过继转移实验和嵌合体检查,探讨耐受形成的机制。结果:接受了抗TCRαβ单抗和抗CD80单抗联合供体骨髓移植的C57BL/6小鼠,供体皮肤移植物平均存活70 d;在迟发型超敏反应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均表现出显着的低反应性。IL-2逆转实验结果表明克隆不应答可能参与了移植耐受的形成。体内、体外过继转移实验均显示耐受C57BL/6小鼠脾细胞中存在抑制细胞的活性。嵌合体检查结果表明在耐受C57BL/6小鼠的胸腺和脾中均形成了混合嵌合体,嵌合体水平随时间下降。结论:抗TCRαβ单抗和抗CD80单抗联合大剂量供体骨髓细胞输注可以在组织相容性抗原完全不相同的成年小鼠间成功诱导出皮肤移植物的长期耐受。
二、骨髓细胞输注与移植耐受诱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髓细胞输注与移植耐受诱导(论文提纲范文)
(1)抗CD45RB联合抗TIM-1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 |
1.2 移植物抗宿主病 |
1.2.1 GvHD的诱发过程 |
1.2.2 aGvHD模型的构建 |
1.2.3 GvHD的治疗方案 |
1.3 抗 CD45RB和抗 TIM-1 抗体 |
1.4 Breg在免疫耐受及GvHD中的作用 |
1.4.1 Breg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 |
1.4.2 Breg在 GvHD中的调节作用 |
1.5 Treg在免疫耐受及GvHD中的作用 |
1.5.1 Treg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机制 |
1.5.2 Treg在 GvHD中的作用 |
1.6 Breg与 Treg在免疫耐受中的相互作用 |
1.7 CD3+CD4+T 细胞与CD3+CD8+T 细胞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
1.8 研究意义及贡献 |
1.9 本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与饲养 |
2.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
2.1.3 实验试剂 |
2.1.4 主要试剂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受体小鼠移植前预处理 |
2.2.2 实验小鼠分组情况 |
2.2.3 供体骨髓和脾脏细胞的提取 |
2.2.4 供体骨髓和脾脏细胞的移植 |
2.2.5 抗 CD45RB和抗 TIM-1 抗体的治疗方法 |
2.2.6 aGvHD临床评分 |
2.2.7 受体骨髓和脾脏细胞的流式检测 |
2.2.7.1 受体骨髓和脾脏细胞的提取 |
2.2.7.2 细胞表面染色及上机 |
2.2.7.3 胞内染色及上机 |
2.2.8 靶器官的切片和HE染色 |
2.2.9 统计学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两种辐照预处理方法的探索 |
3.2 生存情况分析 |
3.2.1 生存结果分析 |
3.2.2 aGvHD模型的临床评分 |
3.2.3 aGvHD模型小鼠的表型变化 |
3.3 受体小鼠的骨髓和脾脏流式检测结果 |
3.3.1 供体淋巴细胞嵌合情况 |
3.3.2 B淋巴细胞的流式结果 |
3.3.3 T细胞的流式结果 |
3.3.3.1 T细胞和Treg细胞的流式结果 |
3.3.3.2 CD3+CD4+,CD3+CD8+T细胞的流式结果分析 |
3.4 HE染色结果 |
3.4.1 肝脏组织 |
3.4.2 结肠组织 |
3.4.3 皮肤组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4.1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Galectin-1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联合凋亡淋巴细胞延长大鼠移植肝术后生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Galectin-1诱导大鼠耐受性树突状细胞与凋亡淋巴细胞诱导耐受性免疫微环境的研究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1.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DC_(gal-1)联合凋亡淋巴细胞延长大鼠肝移植术后生存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2.6 参考文献 |
综述 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的特征,诱导及作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3)磷酸酶Wip1调控脓毒性腹膜炎机制研究与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策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磷酸酶Wip1与脓毒性腹膜炎概述 |
1.1 脓毒性腹膜炎简介 |
1.1.1 脓毒性腹膜炎免疫系统变化 |
1.1.2 中性粒细胞在脓毒性腹膜炎中的变化 |
1.2 磷酸酶Wip1介绍及其与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
1.3 磷酸酶Wip1调控脓毒性腹膜炎研究思路 |
二、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策略探索概述 |
2.1 调节性T细胞与免疫耐受的诱导 |
2.1.1 调节性T细胞简介 |
2.1.2 混合嵌合体与免疫耐受 |
2.1.3 调节性T细胞促进混合嵌合体形成诱导免疫耐受思路 |
2.2 髓系抑制性细胞与免疫耐受的诱导 |
2.2.1 髓系抑制性细胞与移植免疫 |
2.2.2 地塞米松与移植免疫 |
2.2.3 地塞米松诱导髓系抑制性细胞促进免疫耐受思路 |
三、固有淋巴细胞内容概述 |
3.1 固有淋巴细胞介绍 |
3.2 固有淋巴细胞在黏膜免疫疾病中的作用特点 |
3.2.1 固有淋巴细胞对呼吸道疾病的作用 |
3.2.2 固有淋巴细胞对肠道疾病的作用 |
3.3 以固有免疫细胞为靶点治疗黏膜免疫疾病的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磷酸酶Wip1调控脓毒性腹膜炎机制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标本及主要材料 |
2.1.1 临床样本的收集 |
2.1.2 小鼠种类及来源介绍 |
2.1.3 流式抗体介绍 |
2.1.4 主要试剂 |
2.1.5 溶液配制 |
2.1.6 实验仪器 |
2.2 实验主要方法 |
2.2.1 小鼠盲肠结扎穿刺模型的构建 |
2.2.2 小鼠外周血ALT、AST、BUN及Cre测定 |
2.2.3 小鼠外周血及腹腔菌落计数 |
2.2.4 人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提取方法 |
2.2.5 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分离方法 |
2.2.6 小鼠中性粒细胞体外趋化及运动实验方法 |
2.2.7 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检测 |
2.2.8 小鼠体内中性粒细胞清除及过继输注 |
2.2.9 小鼠体内CXCR2拮抗剂及Wip1抑制剂的使用 |
2.2.10 小鼠中性粒细胞氧爆发水平测定 |
2.2.11 小鼠骨髓嵌合体的制备 |
2.2.12 细胞膜表面分子的染色 |
2.2.13 细胞内mRNA的测定 |
2.2.14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三、结果 |
3.1 磷酸酶Wip1缺失改善小鼠脓毒性腹膜炎预后 |
3.2 磷酸酶Wip1缺失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改变CLP结局 |
3.3 Wip1调控中性粒细胞趋化及杀菌功能改善CLP预后 |
3.4 Wip1抑制剂显着改善CLP预后 |
3.5 人类中性粒细胞内Wip1表达水平与其趋化能力关系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抗原特异性调节性T细胞促进混合嵌合体形成,诱导小肠移植免疫耐受机制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小鼠种类及来源 |
2.1.2 流式抗体介绍 |
2.1.3 主要试剂 |
2.1.4 溶液配制 |
2.1.5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小鼠混合嵌合体的构建 |
2.2.2 小鼠心脏移植 |
2.2.3 小鼠小肠移植方法 |
2.2.4 小鼠皮片移植 |
2.2.5 CD4~+CD25~+Treg的分离获取 |
2.2.6 树突状细胞的制备 |
2.2.7 Treg增殖方法 |
2.2.8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
2.2.9 H&E染色方法 |
2.2.10 肠道免疫细胞的提取方法及肠道组织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
2.2.11 肠道组织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
2.2.12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3.1 抗原特异性Treg在体外能稳定扩增且抑制功能更强 |
3.2 抗原特异性Treg诱导混合嵌合体形成 |
3.3 抗原特异性Treg诱导的混合嵌合体促进小肠移植耐受 |
3.4 供体反应性T细胞克隆清除及Treg在移植物内的浸润是诱导嵌合体内小肠移植耐受的主要机制 |
3.5 小肠移植耐受小鼠具有正常免疫应答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地塞米松诱导髓系抑制性细胞促进移植免疫耐受机制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小鼠种类及来源介绍 |
2.1.2 流式抗体介绍 |
2.1.3 主要试剂 |
2.1.4 溶液配制 |
2.1.5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T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
2.2.3 NO产物检测 |
2.2.4 小鼠心脏移植 |
2.2.5 小鼠心脏移植物免疫细胞提取及细胞过继输注 |
2.2.6 mRNA提取、反转及RT-PCR |
2.2.7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3.1 地塞米松在体外促进MDSC分化及免疫抑制功能 |
3.2 地塞米松诱导的MDSC通过iNOS机制发挥抑制功能 |
3.3 过继输注地塞米松诱导的MDSC促进心脏移植耐受 |
3.4 地塞米松诱导的MDSC通过上调糖皮质激素受体及趋化因子受体CXCR2表达促进自身在体内的趋化 |
3.5 地塞米松诱导的MDSC在体内促进Treg扩增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2型固有淋巴细胞分泌VEGFA及其生物学意义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人类临床样本来源介绍及准备 |
2.1.2 小鼠来源介绍及动物模型的构建 |
2.1.3 流式抗体介绍 |
2.1.4 主要试剂 |
2.1.5 溶液配制 |
2.1.6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小鼠肺部来源ILC2过继输注方法 |
2.2.2 小鼠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yperresponsiveness,AHR)检测方法 |
2.2.3 人外周血和小鼠肺部ILC2的体外培养 |
2.2.4 VEGFA mRNA及蛋白检测 |
2.2.5 小鼠肺ILC2分泌IL-13的能力测定 |
2.2.6 统计学分析方法 |
三、结果 |
3.1 人类外周血ILC2分泌VEGFA而不是其他VEGF家族成员 |
3.2 小鼠肺部ILC2在哮喘模型中同样高表达VEGFA |
3.3 小鼠肺部ILC2分泌VEGFA促进呼吸道炎症及AHR |
3.4 VEGFA是调控ILC2活化的新机制 |
四、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博士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致谢 |
(4)Oridonin抑制移植排斥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临床移植耐受 |
免疫耐受的历史和早期的免疫耐受的研究 |
诱导人体免疫耐受的研究障碍 |
免疫屏障 |
移植耐受的设计 |
总结和临床意义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5)高剂量MHC不相合供体细胞输注诱导供体细胞植入及避免GVHD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节 小鼠供体嵌合率定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及评价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节 TBI 强度对H-2 半相合移植小鼠供体植入与GVHD 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节 供体细胞数量对H-2 半相合移植小鼠供体植入与GVHD 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四节 无预处理条件下供体细胞数量对H-2 半相合小鼠供体植入与GVHD 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五节 无预处理条件下H-2 半相合供体细胞输注诱导供体细胞稳定植入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嵌合体与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供体骨髓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延长猪-猴异种角膜移植植片存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供体骨髓细胞及角膜的制备 |
1) 猪骨髓细胞的制备[5-6]: |
2) 供体角膜的准备: |
1.4 实验分组 |
1) 组1:1次骨髓输注组。 |
2) 组2:2次骨髓输注组。 |
3) 组3: |
1.5 穿透性角膜移植[9] |
1.6 角膜植片存活的评价 |
1.7 受体猴局部及全身免疫状态测定 |
1) 取材 |
(1) 外周血: |
(2) 眼球: |
2) 角膜植片组织病理学检测 |
3) 全身免疫状态检测 |
(1)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4, 7]: |
(2) 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IgM、IgA: |
(3) 外周血补体C3, C4浓度: |
(4)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角膜植片存活情况 |
2.2 角膜植片病理学检测 |
2.3 受体猴全身免疫状态检测 |
1)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
2) 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 |
3) 血清补体含量 |
4)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
3 讨论 |
(7)骨髓细胞输注诱导的免疫耐受(论文提纲范文)
0背景 |
1 目的 |
2 资料和方法 |
3 文献证据综合提炼 |
3.1 机制探讨 |
3.2 诱导策略目前, 骨髓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主要有以下方案。 |
4 结论 |
(8)供者细胞脾内移植诱导小鼠气管移植耐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脾内细胞移植取代脏器移植诱导小鼠气管移植物耐受的可行性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脾内注射与其他细胞移植途径的比较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脾内细胞移植的免疫特惠强度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一) 器官移植耐受的诱导 |
综述(二) 国内肺移植的现状分析 |
博士在读期间临床和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9)多途径联合诱导器官移植耐受和促进免疫功能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1 共刺激信号网络与移植耐受 |
2 诱导T细胞凋亡促进CTLA4Ig诱导的免疫耐受 |
3 异基因混合嵌合体与移植耐受 |
4 转基因骨髓基质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促进免疫功能重建、抑制GVHD |
5 加强移植免疫的研究 |
(10)抗T细胞受体αβ单抗和抗CD80单抗联合供体骨髓移植诱导小鼠皮肤移植耐受(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试剂 |
1.2 主要实验方法 |
1.2.1 耐受诱导 |
1.2.2 迟发型超敏反应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DTH) 的测定 |
1.2.3 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MLR) |
1.2.4 外源性IL-2对第六组耐受小鼠脾细胞MLR影响 |
1.2.5 过继转移实验 |
1.2.6 异基因嵌合体的测定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异基因小鼠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 (表1) |
2.2 耐受小鼠对供体脾细胞的DTH发生明显抑制 (图1) |
2.3 耐受小鼠脾细胞对供体脾细胞的MLR发生明显抑制 (图2) |
2.4 外源性IL-2可部分逆转耐受小鼠的MLR |
2.5 耐受小鼠脾细胞具有抑制细胞的活性 |
2.5.1 体内转移实验 |
2.5.2 体外转移实验 |
2.6 耐受小鼠的嵌合状态分析 |
3 讨论 |
四、骨髓细胞输注与移植耐受诱导(论文参考文献)
- [1]抗CD45RB联合抗TIM-1治疗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效果观察[D]. 姚源源.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Galectin-1诱导耐受性树突状细胞联合凋亡淋巴细胞延长大鼠移植肝术后生存的研究[D]. 彭一帆. 浙江大学, 2019(03)
- [3]磷酸酶Wip1调控脓毒性腹膜炎机制研究与器官移植免疫耐受策略探索[D]. 沈晓菲. 南京大学, 2018(09)
- [4]Oridonin抑制移植排斥的机制研究[D]. 郭文治. 郑州大学, 2014(05)
- [5]高剂量MHC不相合供体细胞输注诱导供体细胞植入及避免GVHD的动物实验研究[D]. 左洪莉.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07)
- [6]供体骨髓细胞输注诱导免疫耐受延长猪-猴异种角膜移植植片存活的研究[J]. 刘丽敏,接英,潘志强.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0(01)
- [7]骨髓细胞输注诱导的免疫耐受[J]. 叶明佶,谢续标,彭龙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05)
- [8]供者细胞脾内移植诱导小鼠气管移植耐受[D]. 王兴安. 第二军医大学, 2009(10)
- [9]多途径联合诱导器官移植耐受和促进免疫功能重建[J]. 谢蜀生,金永柱,李爱玲,秦凤华,王光明,马建波,郝洁,高翔.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05)
- [10]抗T细胞受体αβ单抗和抗CD80单抗联合供体骨髓移植诱导小鼠皮肤移植耐受[J]. 郝洁,刘家望,高翔,袁国红,谢蜀生.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