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盐时代与钾矿区探讨(1975)

中国成盐时代与钾矿区探讨(1975)

一、中国的成盐时代和有利找钾地区的探讨(1975)(论文文献综述)

曹养同,刘成林,焦鹏程,伯英,张华,姚佛军[1](2021)在《新疆莎车盆地钾异常发现及有利找钾区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盆地古代钾盐找矿是一项艰巨且亟需突破的科学技术问题,在半个多世纪的找钾历程中,虽然获得少许找钾线索,但一直没有突破。塔里木盆地中、新生代发生多期次海侵—海退,发育多期蒸发岩地层,如西南部的莎车次级盆地、北部的库车次级盆地,岩盐厚度从几十米到上千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塔里木盆地一直是找钾重点区。笔者依托国家科技项目及地质调查项目,对莎车盆地开展成钾研究及找矿靶区预测,结果显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在莎车盆地西北部的乌帕地区发现钾异常,氯化钾含量为0.210%~0.458%,平均0.288%,该区地表盐泉水中具有高的溴氯系数(0.54)及钾异常(0.11 g/L),另外在该区地表结晶盐壳中发现光卤石。依据上述发现及研究结果,初步预测乌帕地区为该盆地有利的找钾区。

殷天涛[2](2020)在《新疆库米什盆地晚第四纪盐矿成因及气候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库米什盆地位于东天山南缘,邻近塔里木盆地罗布泊地区、吐-哈地区,为一天山内部山间盆地,自晚第四纪以来,其沉积环境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过程,在特有的气候、物源、构造条件下沉积了大量的盐类矿产,目前研究主要针对地层、矿床特征等方面;截止目前,仍有一些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如:该地区富集的盐类矿产其物源来自哪里?其在成盐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样的沉积环境变化?晚第四纪经历了多期次气候变化,该地区盐矿成盐所用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如何?因此深入研究、分析以上问题,对于完善我国西北地区盐矿成矿理论,以及晚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论文以AMS14C测年、碎屑锆石U-Pb定年、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气候环境指标等方法,建立了年代地层格架,进一步分析了盐矿成矿环境、成因,并对相关气候环境以及成盐作用与气候之间的耦合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分析。基于上述分析、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利用AMS14C测年,建立了库米什盆地晚更新世以来年代地层框架:经分析得出库米什盆地约35000a B.P.开始化学沉积,自14860a B.P.~至今主要由两层石盐组成,即14860a B.P.~8150a B.P.的粒状石盐层以及8150a B.P.至今的表层盐壳。2.库米什盆地晚第四纪碎屑物质主要来自盆地周缘石炭纪末-二叠纪初的碰撞事件及岩浆活动:利用碎屑锆石U-Pb定年进行物源分析,结果表明碎屑锆石主要为岩浆锆石,锆石年龄段主要涉及加里东期,海西期,通过与周缘构造事件进行对比,表明海西期的碎屑锆石物源受控于南天山石炭-二叠纪碰撞造山等事件,成为库米什盆地碎屑物质的主要来源。3.研究区自晚更新世-至今是一个逐步干旱的过程:古气候、古环境指标揭示自下部粒状石盐层至表层盐壳,虽间有冷湿气候,但总体是一个逐步干旱的过程,蒸发浓缩进一步加剧;在此基础上结合稀土元素,推测研究区记录了风成沉积,这为干旱化提供了证据。4.研究区盐类富集受控于区域气候、构造、物源等条件:综合分析盐矿成因,成盐初期,在冷湿、干旱波动气候条件下,盆地周缘盐类矿物质运移至盆地低洼处开始富集,后期在强烈蒸发干旱气候环境下,致使盐类物质不断富集成矿。5.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认识到自晚更新世-全新世,研究区成盐作用与晚第四纪冰期与冰期结束后的干旱气候(间冰期)是分不开的:总体而言,在14860~8150a B.P.间有冷湿气候,而后进入全新世,气候快速回暖,趋向干旱,下部重硫同位素、咸水环境可能是对冷湿气候之后,气温快速回升的响应。

张彧齐[3](2020)在《云南思茅盆地泉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思茅盆地是典型的红层广布的沉积盆地,地层富水性差,却有较多泉水(包括温泉、咸泉、盐泉)出露,其中部分泉水具有较大流量(>10 L/s),个别矿化度较高(10 g/L)的泉水沉积钙华。本文对盆地内13个泉水19个水样进行调查分析,采用水化学和同位素方法,探讨泉水的补给来源以及热量和盐分来源,通过研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和钙华沉积条件揭示地下水循环中的溶滤和沉淀作用,结合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总结不同类型泉水的形成机理,对于阐明地下水循环过程中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思茅盆地内沉积了较厚的中、新生界红色地层,块状隆起区出露中生界和古生界碳酸盐岩地层,13个泉水大体上沿无量山断裂的三支断裂分布。泉水温度为26.2-65.8℃。温泉属于中低温温泉,热量来自深部大地热流的加热,均为部分平衡水或未成熟水。采用石英温标估算热储温度为51-120℃,估算的热水循环深度为1123-3443 m,冷水混入比例为56-94%。思茅盆地泉水的矿化度(TDS)为0.35-334.68 g/L,包括淡水泉(TDS<1 g/L)、微咸泉(1≤TDS<5 g/L)和盐咸泉(TDS≥5 g/L)。地下水在径流中经历了与蒸发岩、碳酸盐岩和硅酸盐岩溶滤有关的水-岩相互作用。淡水泉的主要离子Ca2+、Mg2+和HCO3-来源于对碳酸盐岩的溶滤,微咸泉和盐咸泉中较高浓度的Na+和Cl-主要来源于对石盐的溶滤,Ca2+、Mg2+、HCO3-和SO42-主要来源于对碳酸盐岩和石膏、硬石膏等矿物的溶滤,K+可能来自对存在于石盐矿床中的钾石盐的溶滤。盆地泉水中稀土元素总浓度为0.055-6.682μg/L,稀土元素含量随地下水环境中p H和Eh的减小而升高,碳酸盐络合物是泉水中稀土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微咸泉和盐咸泉中还存在硫酸盐形态和氯化物形态。矿化度较高的Cl-Na型温泉沉积钙华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芒卡咸温泉矿化度达10 g/L,对其钙华沉积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较高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10-0.95 atm)以及同离子效应是芒卡咸温泉钙华沉积的有利因素。钙华仅在YS2-2A处沉积,而在YS2-1和YS2-3处没有钙华沉积是因为其不具备形成较薄水流面的水动力条件。思茅盆地泉水的出露主要受断裂控制。泉水在附近山区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温泉在碳酸盐岩中径流,在深循环中被大地热流加热;咸温泉和盐温泉流经古近系、白垩系和侏罗系红层,经历深循环至三叠系碳酸盐岩,获得来自深部大地热流的加热,并溶滤地层中的石盐、石膏等;盐泉在红层中经历较浅的地下径流,溶滤大量的石盐矿物。最终,地下水沿断裂带或破碎带上升以温泉、盐咸泉的形式在地形低处出露地表。

邵春景[4](2020)在《盐岩矿物微量元素对思茅和库车盆地盐矿成盐环境的限定》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全球第一大钾肥消费国和钾盐资源进口国,为克服我国对外钾盐资源的高度依存,需加强国内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增加资源储量。本文从盐岩矿物学原位微区分析方法开发的角度入手,初步尝试了石盐矿物的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方法,建立了电子探针原位微区分析石盐和钾石盐矿物元素含量的测试方法。以滇西南思茅盆地中生代盐矿和塔里木库车盆地古近系含盐系地层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镜观察、包裹体识别、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定性及全岩分析、LA-ICPMS和电子探针等多种矿物原位微区观察和分析方法,对思茅盆地整董含盐带的磨黑地区L2井、江城含盐带的勐野井地区MK-1井岩芯样品以及库车盆地西缘却勒—阿瓦特地区温宿盐场、却勒盐丘推覆体剖面样品,开展了岩相学和矿物学的系统研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通过电子探针测试指示性微量元素K、Br含量及Br×103/Cl(w/w)值参数,进一步探讨了盆地成盐物源和模式,初步预测了找钾前景。初步尝试石盐的LA-ICPMS测试方法,选择USGS合成玄武岩玻璃GSE-1G作为标样,激光系统较为适用的实验条件为:20μm、10Hz、130m J、50%T、8.30J/cm2,ICPMS中微量元素的停留尽可能加长。条件和校正标样对石盐样品的K和Br测试适用性较好。但由于ICPMS对Cl元素电离效率低,对石盐的Cl测试并不理想,I元素缺乏合适的标样。进一步建立了石盐和钾石盐的电子探针分析方法,通过不断调试优化测试条件,分析方法对石盐和钾石盐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的适用性良好。思茅盆地整董含盐带的磨黑盐矿L2井下白垩统勐野井组(含)泥砾盐岩样品的精细矿物学观察结果表明,主要盐类矿物有石盐、硬石膏、白云石、方解石等,其中石盐发育两类产状:一类是胶结碎屑颗粒的主体石盐,粒径多大于100μm,具塑性流变特征;另一类是被盐类碎屑或粘土矿物碎屑包裹的石盐,粒径5-100μm,两类包裹体特征均指示次生成因。电子探针测得L2样品中,主体石盐的K含量低于0.09 wt%,Br含量低于60×10-6,Br×103/Cl(w/w)值低于0.10,据地质特征、产状和包裹体特征,可初步确定主体石盐为陆源、海陆混合源石盐或重结晶石盐,并受后期构造作用;碎屑包裹的石盐K含量低于0.18 wt%,Br含量为70×10-6~410×10-6,Br×103/Cl(w/w)值为0.12~0.71,显着高于主体石盐。对比勐野井MK-1井花开左组样品K含量低于0.13 wt%,Br含量为70×10-6~500×10-6,Br×103/Cl(w/w)值为0.12~0.85,与磨黑L2井碎屑包裹的石盐数值接近,且二者大部分均处在海源石盐阶段的区域,小部分处在海源母液结晶钾石盐阶段和光卤石阶段所在区域。根据以上分析,推断磨黑L2井碎屑包裹的石盐可能属中侏罗统古盐体刺穿贯入的证据,认为盆地内整董含盐带磨黑盐矿亦发育中侏罗统盐底辟浅部贯入的混杂盐体,进一步完善了“二层楼成矿模式”在研究区的勘探实践。可能的成矿模式是深部中侏罗统海相盐体受盐底辟作用挤压迁移到浅层勐野井组后部分被盆地内经侧向迁移来的中侏罗世残留海水、盆地周缘汇入的陆源水以及深部热液的共同溶蚀淋滤和混染改造后形成新的母液卤水,部分以固体古石盐砾的形式保留下来后在早白垩世晚期母液卤水蒸发结晶成盐的过程中被新形成的盐类碎屑矿物和陆源碎屑矿物包裹,后期被母液中结晶的主体石盐胶结和沉积成岩成矿。论文对塔里木库车盆地西缘却勒—阿瓦特构造带的温宿盐场和却勒盐丘推覆体含盐系地层剖面进行了系统矿物学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发育石盐,硬石膏、白云石等主要矿物,并首次在温宿盐场石盐层中发现了钾石盐,认为古盐湖在古新世—始新世已演化到钾盐析出阶段,指示了良好找钾前景。电子探针测得钾石盐Br含量为130×10-6~580×10-6,Br×103/Cl(w/w)值为0.28~1.23;石盐Br含量在同一样品不同测点及不同样品中呈现不同特征,部分Br含量低于检测限,部分含量介于60×10-6~220×10-6,Br×103/Cl(w/w)值为0.10~0.37,反映了库姆格列木群盐岩为海陆混源环境下形成,部分石盐受后期重结晶或大气水的强烈淋滤。本论文的研究为确定盐岩物质来源及成盐环境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为我国后续深层找盐找钾工作和钾盐资源的勘探提供了理论支撑。

李娜[5](2020)在《四川西昌地区温泉及盐泉的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表明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通常可以反映地下水循环中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和地热过程。本文利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四川西昌地区的温泉和盐泉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对于理解地下水循环中物质迁移和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重要的意义,也可以提供我国钾盐资源的找矿远景。四川西昌地区位于康滇地轴北部,地貌复杂,山势高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壳活动频繁,断裂带纵横交错,泉水众多,地处滇藏地热带边缘。研究区出露有震旦系至第四系地层,岩性为碎屑岩、碳酸盐岩、白云岩,还有大量花岗岩。研究区水样分为盐源县盐泉(S1S7)和温泉(S8S20),分析它们的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总结成因模式。泉水δ2H和δ18O表明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补给温度为-45℃、补给高程约为22073069m;用226Ra-222Ra法得出的地下水年龄为51153a,结果偏大可能是测量误差导致的。盐源县的9个泉水和卤水水样(S1S7、BJ、W02)可以分为TDS为311.69g/L的Cl-Na型卤水、TDS为55.7789.43 g/L的Cl-Na型盐泉、TDS为1.17 g/L的Cl-Na型微咸泉和TDS为0.260.56 g/L的以HCO3-Ca、HCO3·SO4-Ca·Mg型为主的淡水泉。水样的特征系数显示盐泉和卤水都属于溶滤型,且指示研究区基本不具有找钾前景。泉水的盐分主要来源于石盐、方解石、石膏和白云石等矿物的溶滤。盐泉的形成模式可以概括为:在山区获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后,地下水经历较浅和较深的地下径流并且溶滤含盐地层或者盐矿,使其矿化度升高,在地形较低处汇集出露地表成泉。温泉(S8S20)的温度为24.162.4℃、TDS为1537070 mg/L、pH是6.49.6。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SO4-Ca·Na、HCO3-Na和SO4-Na型。根据温度和TDS可将温泉分为三类:中低温微咸泉(S12、S14、S17、S19,S12)和中低温淡水泉(S8、S9、S10、S11、S13、S15、S16、S20)以及常温淡水泉S18。研究区的热水循环深度为8163233m,温泉的热储温度为42119℃,冷热水混合比例为79%92%。温泉的成因模式可概括为:地下水在周围山区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之后,经历深循环获得地热增温之后,汇集于断层带,受断层的阻挡上升于地形低处出露地表成泉;或者沿着断层形成的通道出露地表成泉。

李娜,周训,郭娟,拓明明,徐艳秋[6](2020)在《四川省盐源县盐泉的特征与形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天然盐泉的形成有助于揭示陆地水文循环过程中的物质迁移。采用水文地球化学的方法,分析四川省盐源县的9个泉水和卤水水样的水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征,探讨盐泉的溶质来源,总结盐泉的成因模式。水样可以分为TDS为311.69 g/L的Cl-Na型卤水、TDS为55.77~89.43 g/L的Cl-Na型盐泉、TDS为1.17 g/L的Cl-Na型微咸泉和TDS为0.26~0.56 g/L的以HCO3-Ca、HCO3·SO4-Ca·Mg型为主的淡水泉。泉水和卤水的氢氧同位素显示其来源于大气降水;水样的特征系数显示盐泉和卤水都属于溶滤型,且指示研究区基本不具有找钾前景。泉水的盐分主要来源于石盐、方解石、石膏和白云石等矿物的溶滤。盐泉的形成模式可以概括为:在山区获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后,地下水经历较浅和较深的地下径流并且溶滤含盐地层或者盐矿,使其矿化度升高,在地形较低处汇集出露地表成泉。

刘璎,郑绵平,于常青,张震,高磊[7](2019)在《云南省江城地区盐盆地重力勘探与深部找钾启示》文中研究表明云南省江城勐野井钾盐矿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唯一固体钾盐矿。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近几年通过野外地质、地球物理及钻井勘探,认为钾盐来自深部侏罗系,并沿断裂构造带挤压塑流到表层,可能在深部还存在大面积的"盐源"。为实现找矿突破,亟须了解控制盐矿形成的构造及围岩的三维结构特征。通过对江城地区高精度重力数据位场分离、边缘检测、3D物性反演的地球物理处理与解释,获得了勐野井地区江城湖盆的基底变化、断裂展布等地质信息,确定了研究区构造格架、地下密度体的三维分布与岩盐矿的关系,推断在勐野井矿区西北深部可能还有侏罗系盐岩甚至钾盐的存在,该地区将是未来找矿工作的重点。研究成果为江城地区下一步钾盐矿勘查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8](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秦占杰[9](2019)在《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物源及其沉积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呵叻高原钾盐资源远景储量达260多亿吨(折K2O),是世界大型钾盐矿床之一。该矿床位于泰国东北部及老挝中南部,北部与我国云南思茅勐野井钾盐矿床属于同一构造带。前人对该矿床的沉积环境、成盐年代和矿物学等开展了大量有益研究。但关于该矿床的物源至今仍存在诸多争议(海相、陆相、深部物源、海源陆相等);在成盐物质迁移路径方面同样存在多种观点(从高原西部、东部或东北部进入);同时对整个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沉积过程中的空间变形特征的研究仍比较薄弱。有鉴于此,本文构建了“成盐物源判定-迁移路径识别-沉积过程刻画”三位一体的核心研究内容。深入研究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成矿规律对丰富成盐聚钾理论和寻找国内大型钾盐矿床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物质来源方面:基于呵叻高原北部沙空那空盆地和南部呵叻盆地采集的2个蒸发岩序列(硫酸盐和氯化物)岩心钻孔和5件钾盐矿井的钾镁盐矿层卤水,探讨整个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的物源属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1)通过岩相学观察,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判定矿床中硫酸盐矿物(硬石膏和石膏)为原生或准原生沉积矿物;(2)通过“物相转换和化学分离”建立了(硬)石膏矿物中硼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准确测定方法,并结合元素分析、XRD分析、SED分析和不同蒸发岩矿物中硼的赋存形式对比研究,得出(硬)石膏中硼元素主要以共沉淀进入矿物晶体的晶格;(3)两个盆地中基底硬石膏和石盐层中硬石膏的δ11B(+8.20‰+27.34‰,均值+16.08‰),(硬)石膏沉积同期母液的δ11B(+38.20‰+57.34‰,均值+46.08‰),(硬)石膏87Sr/86Sr(0.707480.70770)、δ34S(+14.39‰+15.94‰,均值+15.40‰)和石盐的87Sr/86Sr(0.707430.70846)同位素组成均与白垩纪海水的B-Sr-S同位素组成相似(δ11B=+39‰+70‰,0.707200.70805,δ34S=+13.3‰+20‰),另外石盐δ37Cl值特征和石盐与硬石膏的稀土元素(REE)分布特征可与白垩纪海水相当;(4)钾镁盐矿层卤水元素和H-O-B同位素表明其主要由地表水通过裂隙下渗,并溶解蒸发岩矿物形成。因此,多种地球化学指标显示该矿床的主要成矿物源是海水;迁移路径方面:本文综合对比思茅与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的矿物、基底石盐的元素和B-S-Cl同位素,发现海水呈由北向南再向东的演化趋势;系统对比印支地块和周边地块中生代构造演化史及区域沉积地层特征,发现早白垩世(120Ma)期间,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发生碰撞缝合,其间的班公怒江洋向西退却,而西缅地块与滇缅泰马地块之间的掸邦洋(中特提斯洋南支)仍存在,并向西向南俯冲;思茅盆地西部的腾冲-保山地块在早白垩世仍处于滨海环境,其附近的瑞丽一带发现早白垩世海相沉积地层,而其他区域呈构造隆升或陆相沉积区;因此思茅地块西部可能是海水入口,海水从腾冲进入思茅,继而南下进入呵叻,最后扩展到老挝东部。沉积变形方面:本文通过研究呵叻高原南北两个盆地中129个钻孔下盐段的盐层和矿层沉积厚度、K和Mg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呵叻高原钾盐矿床呈现“北部盐薄矿厚、南部盐厚矿厚、东部盐厚矿薄,盐-钾沉积比例异常”和“埋藏浅沉积厚、埋藏深沉积浅、盐-钾同背斜”的空间形态特征。结合蒸发岩成矿控制因素、沉积特征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判定该空间形态特征主要由盆地形态(主、次级)、钾镁盐沉积阶段发生的高原东部构造抬升以及盆地内部沉积差异载荷所造成。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呵叻高原钾盐矿床主要与中晚白垩世中特提斯洋相关,其由北向南从思茅地块迁移进入呵叻高原。在高原内部的不同盆地内发生差异性演化,当卤水演化至钾镁盐沉积阶段时,由于构造运动的影响,高原东部抬升,含钾卤水向西迁移。钾镁盐沉积后期埋藏作用导致矿层发生形变,最终形成了高原内部钾镁盐矿层东薄西厚与盐背斜广布的空间分布特征。该研究为中南半岛钾盐矿床的科学合理投资与开采以及在国内类似地区圈定钾盐富集区域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方礼桦[10](2019)在《思茅盆地与库车盆地Sr同位素组成及成盐特征对比》文中认为思茅盆地和库车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盐、成钾盆地,本文以测试盐岩Sr同位素组成为手段,分析了两个含盐盆地的成盐物源,并结合其他地球化学因素,对比了两个盆地的含盐特征。思茅盆地磨黑地区L2钻孔岩芯盐岩样品的87Sr/86Sr 比值介于0.7085-0.7097之间,同时结合区域其他含盐带已发表的Sr同位素数据,思茅盆地盐岩87Sr/86Sr比值介于0.7075-0.7111之间,与中-新生代海水的Sr同位素组成(0.7068-0.7092)一致,一些数据值较高,推测思茅盆地成盐物源可能主要是海水,并具有陆源水的影响。从横向上看,各含盐带的Sr同位素组成没有明显差异,从纵向上看,盐岩87Sr/86Sr 比值的变化可能反应了海水补给的周期性。库车盆地盐岩样品的87Sr/86Sr 比值介于0.7090-0.7112之间,结合盆地已发表的Sr同位素数据,库车盆地盐岩87Sr/86Sr 比值介于0.7087-0.7112之间,与新生代海水的Sr同位素组成(0.7075-0.7092)一致,一些数据值较高,推测库车盆地成盐物源可能是海水,并具有陆源水混合的特点。西部库姆格列木群盐岩的Sr同位素组成略低于东部吉迪克组盐岩,这可能反应了盆地演化特征。对比思茅盆地和库车盆地Sr同位素组成及S、Br等地球化学特征,发现,思茅盆地和库车盆地虽然成盐物源主要是海水,但陆源水的影响程度不同,相比之下,库车盆地的陆源影响更为显着;同时,思茅盆地一些地区已经到达钾盐沉积阶段,而库车盆地可能没有达到钾盐沉积阶段。

二、中国的成盐时代和有利找钾地区的探讨(1975)(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的成盐时代和有利找钾地区的探讨(1975)(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莎车盆地钾异常发现及有利找钾区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中、新生代含盐系地层
    2.1 地表露头分布及岩性特征
    2.2 盐类矿物学特征
3 钾异常的发现
    3.1 盐类样品中地球化学钾异常
    3.2 光卤石及富钾卤水的发现
4 有利找钾区预测
5 结论

(2)新疆库米什盆地晚第四纪盐矿成因及气候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地质特征
    2.1 自然地理
    2.2 地层特征
    2.3 构造特征
    2.4 矿床特征
3 库米什盆地晚第四系沉积特征及物源分析
    3.1 沉积特征
    3.2 物源分析
4 库米什盆地表生盐系地层时代框架
    4.1 ~(14)C测年原理
    4.2 样品、实验方法及流程
    4.3 分析结果
    4.4 地层时代讨论
5 晚第四纪盐矿矿物学特征分析
    5.1 样品与方法
    5.2 分析结果
    5.3 矿物学分析
6 古气候与古环境恢复
    6.1 元素地球化学
    6.2 硫同位素
    6.3 碳、氧同位素
    6.4 卤水化学分析
    6.5 古盐度分析
7 成矿机制及气候响应
    7.1 成矿物质来源
    7.2 成矿环境
    7.3 盐矿成因
    7.4 成盐作用对气候的响应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存在问题与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云南思茅盆地泉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红层地下水的研究
        1.2.2 泉水水化学和同位素的研究
        1.2.3 钙华沉积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特色与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盆地形成演化
        2.2.1 前奥陶纪基底构造阶段
        2.2.2 古生代地槽建造阶段
        2.2.3 中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
        2.2.4 新生代山间盆地建造阶段
    2.3 区域地质条件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地热地质
        2.3.4 盐矿地质
    2.4 水文地质概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泉水水化学和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3.1 泉水基本特征
    3.2 泉水水化学基本特征
        3.2.1 研究区水样测试
        3.2.2 综合指标
    3.3 泉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3.3.1 补给来源
        3.3.2 补给区高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泉热储温度研究
    4.1 地下热储温度
        4.1.1 阳离子地热温标
        4.1.2 SiO_2地热温标
        4.1.3 流体-矿物平衡图解法
    4.2 冷热水混合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泉水水文地球化学形成作用和微量元素特征
    5.1 泉水主要离子来源
        5.1.1 石盐溶解
        5.1.2 碳酸盐和石膏溶解
        5.1.3 钾盐层及找钾预测
    5.2 微量元素
        5.2.1 氟元素(F)
        5.2.2 锶元素(Sr)
        5.2.3 硅元素(Si)
        5.2.4 锂元素(Li)
        5.2.5 铁元素(Fe)
    5.3 泉水稀土元素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5.3.1 稀土元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5.3.2 稀土元素的无机形态
        5.3.3 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芒卡咸温泉钙华沉积特征及影响因素
    6.1 钙华沉积特征
    6.2 钙华沉积的影响因素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泉水的形成机制
    7.1 温泉循环模式
    7.2 咸温泉和盐温泉循环模式
    7.3 盐泉循环模式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4)盐岩矿物微量元素对思茅和库车盆地盐矿成盐环境的限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现存问题
        1.2.1 矿物原位微区分析现状
        1.2.2 盐岩矿物分析方法现状
        1.2.3 钾盐成矿理论研究现状
        1.2.4 思茅盆地盐岩研究现状
        1.2.5 库车盆地盐岩研究现状
        1.2.6 现存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及创新点
        1.4.1 完成主要工作量
        1.4.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方法介绍及开发
    2.1 显微镜观察及包裹体识别
    2.2 扫描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2.3 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
    2.4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方法
        2.4.1 石盐矿物元素测试方法开发流程
        2.4.2 白云石矿物元素测试方法
    2.5 电子探针原位微区分析方法
        2.5.1 微量元素测试现状
        2.5.2 石盐和钾石盐矿物元素含量测试方法开发流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思茅盆地盐岩矿物特征研究
    3.1 兰坪—思茅盆地区域地质背景
        3.1.1 区域构造概况
        3.1.2 区域沉积—构造演化
        3.1.3 区域地层概况
        3.1.4 区域岩浆岩概况
        3.1.5 区域盐类资源概况
        3.1.6 侏罗纪成盐成钾环境
    3.2 磨黑地区L2井地质概况
    3.3 勐野井地区MK-1井地质概况
    3.4 样品背景
    3.5 岩相学特征
    3.6 石盐矿物学及包裹体特征
    3.7 石盐矿物元素含量特征
    3.8 石盐中Br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
    3.9 石盐中K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指示意义
    3.10 成矿模式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库车盆地盐岩矿物特征研究
    4.1 库车盆地地质背景
        4.1.1 区域构造概况
        4.1.2 区域沉积—构造演化
        4.1.3 区域地层概况
        4.1.4 区域含盐概况
    4.2 样品背景
        4.2.1 温宿盐场盐丘
        4.2.2 却勒石膏矿
        4.2.3 却勒盐丘推覆体
        4.2.4 东秋里塔格塔吴背斜
    4.3 矿物组合特征及指示意义
    4.4 矿物元素含量特征及指示意义
    4.5 Sr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4.6 钾石盐矿物的发现与找钾潜力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相关成果

(5)四川西昌地区温泉及盐泉的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泉的研究现状
        1.2.2 卤水及盐泉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象
        2.1.3 河流
    2.2 区域地质概况
        2.2.1 地层及岩性
        2.2.2 构造
        2.2.3 区域地热地质概况
    2.3 泉水基本特征
        2.3.1 盐源县盐泉
        2.3.2 贡嘎神汤(海螺沟温泉)
        2.3.3 草科温泉
        2.3.4 金河温泉
        2.3.5 河西温泉
        2.3.6 利宾花园温泉和川兴温泉
        2.3.7 竹核温泉
        2.3.8 庆林温泉
        2.3.9 喜德温泉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泉水的水化学特征
    3.1 温泉的水化学特征
        3.1.1 主要组分及水化学类型
        3.1.2 次要组分
        3.1.3 微量组分
        3.1.4 特征组分
        3.1.5 综合指标
    3.2 盐源盐泉的水化学特征
        3.2.1 主要组分及水化学类型
        3.2.2 次要组分及微量元素
        3.2.3 综合指标
        3.2.4 离子特征系数
        3.2.5 盐分来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泉水的同位素特征
    4.1 补给来源
    4.2 补给高程
    4.3 补给温度
    4.4 地下水年龄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泉水的成因
    5.1 温泉的成因
        5.1.1 热储温度
        5.1.2 循环深度
        5.1.3 冷热水混合
        5.1.4 温泉成因模式
    5.2 盐泉的成因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6)四川省盐源县盐泉的特征与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研究区概况
2 采样与测试
3 盐泉的水化学特征
    3.1 综合指标
    3.2 主要离子及水化学类型
    3.3 次要离子组分和微量元素
4 讨 论
    4.1 泉水中盐分的来源
    4.2 泉的补给来源
    4.3 泉水的找钾指示意义
    4.4 泉水的形成模式
5 结 论

(7)云南省江城地区盐盆地重力勘探与深部找钾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地层物性特征
3 布格重力场特征
    3.1 位场分离
    3.2 多尺度边缘检测
    3.3 三维物性反演
        (1)对原始数据进行位场分离。
        (2)估计数据的误差范围。
        (3)网格剖分。
        (4)设定反演参数,执行反演。
4 讨论
5 结论

(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9)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物源及其沉积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钾盐成矿理论研究现状
    1.3 呵叻高原中晚白垩世蒸发岩成因研究现状
    1.4 硼锶硫氯同位素与元素示踪蒸发岩物源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
        1.5.4 本文主要创新点
    1.6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
    2.1 呵叻高原自然地理概况
    2.2 呵叻高原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构造演化
        2.2.2 区域地层概况
    2.3 研究区地质概况
        2.3.1 老挝甘蒙他曲地质概况
        2.3.2 泰国呵叻府暖颂地质概况
第3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3.1 样品采集
        3.1.1 老挝甘蒙他曲样品采集
        3.1.2 泰国呵叻暖颂样品采集
        3.1.3 云南地区样品采集
        3.1.4 老挝与泰国样品准备
    3.2 测试方法
        3.2.1 矿物常微量元素测试方法
        3.2.2 稀土元素测试方法
        3.2.3 硼同位素组成测试方法
        3.2.4 锶同位素组成测试方法
        3.2.5 硫同位素组成测试方法
        3.2.6 氯同位素组成测试方法
        3.2.7 水体氢氧同位素测试方法
第4章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中硬石膏与石盐矿物学特征
    4.1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中硬石膏矿物学特征
        4.1.1 老挝他曲硬石膏矿物形态特征
        4.1.2 泰国暖颂硬石膏矿物形态特征
    4.2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硬石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4.2.1 硬石膏XRD分析
        4.2.2 硬石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3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硬石膏成因
    4.3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中氯化物盐类矿物学特征
        4.3.1 老挝他曲地区氯化物盐类矿物
        4.3.2 泰国暖颂地区氯化物盐类矿物
    4.4 小结
第5章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物源示踪
    5.1 硬石膏与石盐硼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5.1.1 硬石膏中硼的赋存形式
        5.1.2 (硬)石膏硼同位素分馏机理
        5.1.3 呵叻高原(硬)石膏硼同位素组成特征
        5.1.4 石盐硼同位素组成特征
    5.2 硬石膏与石盐锶同位素组成特征
    5.3 硬石膏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5.4 石盐氯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5.5 硬石膏与石盐稀土元素物源示踪研究
        5.5.1 石盐和硬石膏稀土元素分布特征
        5.5.2 蒸发岩与白垩纪海水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对比
    5.6 甘蒙他曲钾盐矿层水来源及成因
        5.6.1 矿层水水化学特征
        5.6.2 矿层水氢氧硼同位素组成特征
    5.7 小结
第6章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成盐物质迁移模式
    6.1 区域蒸发岩矿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6.1.1 蒸发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6.1.2 区域蒸发岩同位素组成特征对比
        6.1.3 区域蒸发岩矿物类型对比
        6.1.4 区域蒸发岩矿物沉积年代学对比
    6.2 中生代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史
        6.2.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6.2.2 区域构造单元早白垩纪古地理位置重建
        6.2.3 区域构造单元演化缝合史
    6.3 中生代区域沉积地层特征对比
        6.3.1 区域中生代沉积地层对比
        6.3.2 白垩纪海平面特征
    6.4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海侵模式探讨
    6.5 小结
第7章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沉积演化特征
    7.1 呵叻高原中晚白垩世含盐系地层空间展布特征
        7.1.1 呵叻高原中晚白垩世含盐系地层勘探工作
        7.1.2 呵叻高原含盐系地层空间形态展布特征
    7.2 呵叻高原含盐系地层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7.3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空间赋存形态研究
    7.4 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空间展布特征及成因探讨
        7.4.1 呵叻高原钾盐空间展布成因
        7.4.2 找矿指导意义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存在问题及后期工作展望
        8.2.1 存在问题
        8.2.2 后期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思茅盆地与库车盆地Sr同位素组成及成盐特征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路线及论文结构
    1.3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Sr同位素成盐物源分析原理
    2.1 Sr同位素地球化学
    2.2 Sr同位素应用
    2.3 不同储库Sr同位素组成概述
        2.3.1 海洋Sr同位素组成
        2.3.2 地幔-地壳Sr同位素组成
        2.3.3 陆源水Sr同位素组成
    2.4 样品实验
第三章 思茅盆地Sr同位素特征
    3.1 研究背景
    3.2 地质背景
        3.2.1 构造概况及演化
        3.2.2 盆地地层
        3.2.3 含盐特征
    3.3 样品介绍
    3.4 分析讨论
        3.4.1 成盐物源
        3.4.2 周期性
    3.5 小结
第四章 库车盆地Sr同位素特征
    4.1 研究背景
    4.2 区域概况
        4.2.1 构造概况及演化
        4.2.2 盆地地层
        4.2.3 含盐特征
    4.3 样品介绍
    4.4 分析讨论
        4.4.1 结果分析
        4.4.2 成盐物源
    4.5 小结
第五章 思茅盆地与库车盆地比较
    5.1 Sr同位素组成特征
    5.2 S同位素组成特征
    5.3 Br含量及溴氯系数
    5.4 成盐特征小结
第六章 主要认识和结论
附件1 思茅盆地与库车盆地野外及样品图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中国的成盐时代和有利找钾地区的探讨(1975)(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莎车盆地钾异常发现及有利找钾区预测[J]. 曹养同,刘成林,焦鹏程,伯英,张华,姚佛军. 地质学报, 2021(07)
  • [2]新疆库米什盆地晚第四纪盐矿成因及气候响应[D]. 殷天涛.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4)
  • [3]云南思茅盆地泉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张彧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4]盐岩矿物微量元素对思茅和库车盆地盐矿成盐环境的限定[D]. 邵春景. 南京大学, 2020
  • [5]四川西昌地区温泉及盐泉的特征及成因[D]. 李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6]四川省盐源县盐泉的特征与形成[J]. 李娜,周训,郭娟,拓明明,徐艳秋. 现代地质, 2020(01)
  • [7]云南省江城地区盐盆地重力勘探与深部找钾启示[J]. 刘璎,郑绵平,于常青,张震,高磊. 中国地质调查, 2019(06)
  • [8]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9]呵叻高原钾盐矿床物源及其沉积演化的地球化学研究[D]. 秦占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 2019
  • [10]思茅盆地与库车盆地Sr同位素组成及成盐特征对比[D]. 方礼桦. 南京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中国成盐时代与钾矿区探讨(1975)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