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崇智小学简介

长春崇智小学简介

一、长春市崇智小学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王雨婷[1](2021)在《长春伪满时期城市遗址评价及分区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全境,设立伪满洲国政权,长春成为伪满政权的中心。随后,日本殖民统治者在长春开始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把长春作为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实验场进行城市殖民建设。时至今日,长春仍旧保留众多伪满时期历史建筑和遗址。这些建筑是日本殖民历史的有力见证,是长春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历史警示性遗产。2017年4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将伪满时期建筑群纳入“吉林省文物保护利用总体格局”,同年10月,长春市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并建立历史文化街区对重点建筑群落予以重点保护。长春伪满时期建筑遗址零散分布于市区各地,大量建筑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的发展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为了有效保护伪满时期的历史遗址,使其各方面历史信息和警示价值得以延续,发挥其见证历史、警示未来的功能,本文从警示遗迹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角度出发,对长春市伪满建筑的历史性、原真性等研究价值、教育价值进行评价。采用地理空间分析的方法,结合长春伪满“新京”城市规划,对遗址的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空间聚合度的研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建立长春市伪满遗址资源整合分区,对长春市的伪满遗址保护与开发提出建议。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长春市伪满建筑遗址一级遗址44个,二级23个,三级30个,四级20个。其中一级和二级遗址主要位于新民大街、人民广场以及伪满皇宫周边,相对得到较好保护;三级、四级主要位于崇智胡同、东朝阳路、南广场及西四道街等次级街路,遗址零散分布或低集聚性分布,总体能够保留遗址建筑的原真性,但是建筑的保护现状不佳,部分建筑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抢救式保护。(2)地理空间分析结果表明,伪满遗址具有聚簇式的空间分布和沿人民大街和新民大街主副轴线分布的显着特征。主城区划分为8个遗址资源整合分区,分别为人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南满铁路附属地街区、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伪满皇宫历史文化街区、南岭文教科卫文化街区、商埠及平民居住街区、新京火车站运输保护区、优良住宅街区。并以各遗址分区是否坐落及坐落空间的保护类型、分区中遗址数量为评价依据,对以上街区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其中一级、二级、三级分区各2个,四级和五级分区各1个。(3)针对伪满遗址资源现状,本论文提出三点保护与开发建议:根据伪满遗址空间集聚特征,建立“区-轴-点”三位一体的遗址保护措施,根据保护分区,以遗址分布的主要轴线开展保护工作,针对遗址点建立具体保护措施,建立综合性的保护体系;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保持伪满遗址原真性、特色性,保护其历史文化警示资源的特性;将伪满遗址结合伪满城市规划及伪满城市功能分区相结合,以分区模式对遗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保护,还原历史街区与建筑原貌,并与现代城市街区有效协调,促进遗址的保护与历史警示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

尹美玉[2](2021)在《城市中心区智能化办公楼停车空间设计研究 ——以长春市国联大厦为例》文中提出本文讨论的核心是城市中心区附属于办公楼的智能化停车空间设计,涉及地面平面停车、地面立体停车、地下停车三方面,其中以地面立体停车为研究焦点。广泛查找国内外文献与实例,对智能化办公楼停车空间进行研究设计。以期获得更加智能、舒适的办公楼停车环境。在理论方面涉及到智能、技术、空间三大方面,智能化方面对应停车空间的智能化体系,打造便捷、高效的停车体验;技术方面对应生态化可持续设计,涉及对能源、材料、绿化的应用。对汽车尾气排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噪音的影响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减轻对策;在空间方面,涉及停车空间内部空间、停车空间外部空间、停车空间造型设计三方面,会从整体到细节全方面进行设计,打造更加人性化的停车空间。在总平面图的设计上,优化完善处理好各个流线、分区的关系,改善西安大路商务区的交通、办公、生活环境。智能化给停车库带来的改变,不仅仅局限于停车位数量和停车效率的提高,还可以对停车库空间方面带来较大改变。停车楼竖向空间连接方式由坡道改为机械式垂直升降,大量节省空间的同时提高存取车效率;智能化感光系统可以智能调节车库内部亮度,良好的光影效果可以在视觉上增加空间尺度感;车库内部与外部的过渡空间部分,利用感光系统,通过室内外光照强度差别调整人工灯光的强度,减少过渡空间的长度,节省空间。本文以城市中心区智能化办公楼停车空间设计为研究对象,以城市中心区办公楼及智能化立体停车相关理论为支撑,着重研究城市中心区大量机动车辆停车问题。该问题在现今社会普遍存在,但在本文所研究的项目地块——长春市国联大厦中,因其存在于发展时间较长、发展速度较快、附属设施配建较不齐全的城市中心区内,故其停车问题更显突出。为了更好的发展该城市中心区,解决好停车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整理资料,找出我国在智能化停车方面的不足以及改善方法,总结我国智能化停车设计方法,将所得方法与理论应用到实际项目中,为今后城市中心区智能化的办公楼停车空间设计带来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邸小松[3](2021)在《长春城市景观史及其审美阐释(1800-1945)》文中指出本文旨在梳理近现代长春城市景观的发生、变迁历史,并结合近现代城市史、建筑史、社会生活史与审美文化史等相关史料,对近现代长春城市景观及其历史变迁进行美学的、历史的、文化的分析和阐释,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城市景观鉴赏、分析的有效方法,并对近代殖民都市的城市景观和审美现代性展开理论的阐释。论文由引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引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方法、先行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内容。正文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主要讨论传统中国城市景观的区域呈现。论及长春城的缘起及其早期的景观发生与变迁。从长春城的起源、城市的发展及萌芽,以及长春早期的城市开发三个方面梳理了长春城的早期城市景观及其历史和社会底蕴。作为在近现代中国乃至东亚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城市,长春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东北的历史时空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缘位置。其作为“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线索是,从最开始“借地养民”的长春厅,到初具规模的长春城。其早期城市景观呈现出鲜明的传统中国城市美学及其地方化的特征,可以说,长春早期城市规模、建设、空间布局以及景观变迁,乃是传统中国城市景观的区域呈现。第二章主要讨论20世纪初期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诞生及其所表征的城市现代性生成的复杂历史脉络。在沙俄和日本对长春的殖民侵入、分割与对抗的过程中,殖民势力通过都市规划和建筑,将新艺术、新古典主义、巴洛克以及日本“辰野式”等样式移植到长春,促成了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外缘性发生。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清朝地方政府在长春开埠,设立商埠地,在承续中国建筑文化和城市美学传统的基础上,开启了以街区规划、中西折中主义建筑样式等为表征的城市景观的现代化历程。这一历程构成了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内发性起点。商埠地将长春老城与满铁附属地、沙俄宽城子附属地这两个异态空间连接了起来,使长春城市空间呈现出特殊的景观样貌。在此现代城市景观形成的过程中,殖民与反殖民的对抗,以美学的形式隐匿地呈现在建筑景观的对峙和竞争中。第三章主要讨论长春沦为伪“满洲国”首都后,日本殖民者和伪满当局对长春展开的一系列现代城市规划及其城市景观设计。日伪当局将长春更名为“新京”,不但转变了城市功能,而且通过都市规划这样的现代知识制造出“国都新京”未来的景观幻相。在这里,日本殖民者在参照欧美现代都市规划形式的同时,还植入了城市空间布局和社会管治方面的殖民主义意识形态,后者以其所构想的建筑和城市景观的感性形态展现出来——他们企图将“从江户到东京”的所谓“历史革新精神”映射到其所谓“满洲文化发祥的根源地”的“国都”变迁历程中,以城市景观为视觉装置显现出来。第四章主要讨论伪满时期长春城市景观的构成、呈现及其殖民主义城市美学问题。为展示伪“满洲国国都”新形象,夸示日本殖民者所带来的“现代文明”,在日本殖民势力的极力推动下,伪满傀儡政权完成了“国都”规划,形成了独特的殖民主义都市景观,包括伪满临时帝宫、官厅、宗教场所、轴线林荫大道、中心广场、住宅、商店以及电影院、公园等各类景观装置。这些独特现代都市景观,以不同面孔、姿态和形式,呈现了殖民统治的形象和秩序。而在“新京”都市计划中并未受到关注、甚至被有意漠视的长春老城、商埠地、宽城子站区和满铁附属地,事实上也构成了这一历史时期长春城市景观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道路、公园乃至各种流动的文化景观,作为这一“全新的殖民主义现代都市”的历史起点,深度参与了后者的景观建构,并使其整体景观和美学呈现出复杂的异质结构。第五章从整体上对长春现代城市景观展开美学的、历史的与文化的分析与阐释。对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历史层累、空间展开和城市肌理的分析表明,作为一种视觉装置被认识的城市景观,事实上直接关涉到极为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等的事件和背景要素。在城市及其景观实践的现代化——现代性城市景观的生成和演变过程,实质上蕴含着本土化和殖民化之间的竞争与对抗。而此种以景观形态呈现出来的殖民与反殖民的竞争与对抗,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占据主动的殖民势力所极力遮蔽和抹杀的,在当下的学术和文化语境中亦值得重新加以探讨。殖民势力藉由城市景观的审美现代性以及为景观命名进而将其“风格化”的话语实践,在动机上是同其殖民扩张的步调一致的。结语部分立足于长春城市景观的梳理和研究,尝试性提出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城市景观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从功能、形式和象征意义等多重维度展开城市景观研究。

郭旗[4](2020)在《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健康是影响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密切联系,使体育运动成为健康生活的基石。本文基于全民健康理念,以提升大众体育建筑的全民健康服务能力为目标,研究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策略及方法。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存在严重的信息缺失,本文通过梳理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明确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阶段及数量分布。并以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典型寒地城市为例,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法及对比分析法,Python网络爬虫大数据调查及Arc GIS地理数据分析法,24个大众体育建筑的实地调查及现场观察法,538份问卷调查法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构方程模型建立(SEM)等数据分析法,进行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限制调查、现状问题调查及期望需求调查。本文解析了全民健康理念的外延理论,提出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全生命周期内涵及人类发展内涵,构建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完整人口覆盖、多元服务协同、高效资源利用的全民健康实现路径。总结归纳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及作用方式,在实践层面对设计对象进行原型解构,提出群体空间、个体空间及单一空间的设计层次。揭示不同设计层次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从而提出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的设计导向,构建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框架。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群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设施体系的结构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空间覆盖前提下,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城市大众体育建筑空间分布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规模分级模式。提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的策略方法。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个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需求覆盖前提下,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需求调查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需求等级及发展模式。提出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的策略及方法。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单一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感知覆盖前提下,能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规范调查,提出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空间要素分类模式。提出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运动风险外因防御的保障性设计、环境舒适空间干预的增强型设计的策略及方法。本文立足于通过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与社会意义,研究所得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调查方法体系、设计理论解析、策略方法集成可对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相关政策、标准制定、规划及设计提供指导,可为今后的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冯婧[5](2019)在《1800-1945年长春市政治景观的符号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800年清政府设立长春厅,开启了长春城市发展的纪元,1898年沙俄在长春旧城北部修筑火车站,长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也拉开了长春近代化发展的序幕,之后长春部分地区经历了俄国、日本的殖民,逐步形成了长春旧城、长春中东铁路附属地、长春满铁附属地、长春商埠地四片景观不同的城市地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长春沦为日本殖民地,1932年成为伪满洲国首都“新京”,在铁路贸易和日本傀儡政权的操控下,长春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奠定了长春作为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基础,也使长春成为中国最具“巴洛克艺术空间”城市特色典型代表之一。今天的长春留下了大量的政治景观,这些景观见证了长春的发展,是功能分区、田园城市建设等近代城市规划理念的印证,同时也承载了长春的城市文化、集体记忆和情感。论文从文化转向以来文化地理学发展的新视角入手,梳理了文化景观、政治景观及符号学发展脉络,以1800-1945年间长春市政治景观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符号学意义及对长春居民集体记忆的影响。全文共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二章是绪论和相关概念与理论。明确论文研究的哲学背景、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以及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梳理了政治景观和符号学相关理论,在景观社会、消费社会、文化霸权理论启发下,指出政治景观强调建筑、边界、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可视性”要素的构建,在此基础上可以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政治景观要素进行范型分析和连结分析。第三章是1800-1945年长春市政治景观演变。伪满洲国建立前,在中东铁路建设、外国殖民势力入侵、城市自身建设发展等因素作用下,长春形成了长春旧城、长春中东铁路附属地、长春满铁附属地、长春商埠地四片城市地域,分别呈现出中国晚清封建城市景观、俄式景观、日式杂糅景观和民族商业雏形景观。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扶植了傀儡政权并对首都“新京”(长春)进行了规划和建设,“新京”成为日本在东北地区进行殖民统治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中心。在大规模的开发和畸形的经济发展下,长春成为局部消费社会,景观的建设更加注重其符号功能,用以表达建造背后权力的政治意图。论文第四章、第五章对长春市政治景观进行了建筑范型分析和街区连结分析,这是论文的主体内容。第四章对政治景观中的建筑要素进行符号学范型分析。伪满洲国建立前,长春建筑符号具有再现和象征意义;伪满洲国建立后,长春成为伪满洲国首都“新京”,建筑符号具有再现、象征和隐喻意义,再现、象征、隐喻的建筑符号从内容-实质、内容-形式、表达-实质、表达-形式四种方式展现了建筑的内涵意义。第五章对长春市街区政治景观进行了连结分析,伪满洲国建立前,长春形成了四片城市地域,地域主导政权注重政治景观中的边界要素,清晰领地的划分用以宣示主权并在各自管辖区域内部进行建设;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殖民者将“新京”分为三期进行城市建设,打造了顺天大街政治中心、大同大街城市金融中心、南岭文教中心、交通中心,通过功能分区内建筑、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的建设,制造和加深地域差异,力图打造幻象之城以掩盖日本殖民者的侵略本质和军国主义本质。第六章是长春市居民对政治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以及政治景观开发与保护的讨论。讨论了长春市政治景观的历史争议和双重使命,将政治景观要素和城市意象要素相结合,提取建筑、区域、街道、广场、公园五大要素进行居民集体记忆问卷调查并应用GIS进行要素空间可视化,进一步对长春市居民集体记忆的主体要素和景观要素进行分析。总结了长春市现有政治景观开发现状并提出了保护理念和对策。

刘磊[6](2019)在《长春近代官邸建筑保护与修缮设计研究 ——以长春市天津路3号为例》文中指出近代长春,历经中东铁路的发展、南满铁路的建设、商埠地的开辟以及伪满洲国的兴建等重要的历史时期。期间,长春涌现出了大量建造精美的官邸建筑。并且,由于建筑所处区域、所造时间、设计理念等因素的不同,呈现出多元化的建筑特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如今,这类建筑部分已被拆毁,因此,现存的官邸建筑亟需做好保护与修缮工作。本篇论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课题来源和研究背景,并阐述了研究对象和内容,界定了研究空间和时间范围,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解读,罗列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相关的研究理论。第二部分,主要对近代长春各时期官邸建筑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对各时期官邸建筑的概况进行了梳理并分析其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详细分析了近代官邸建筑的特点,从平面布局、风格特征和饰面材料等角度出发,通过现场调研和文献查找,以数据、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长春近代官邸建筑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第四部分,调研了长春近代官邸的现状并且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最后以天津路3号官邸为例,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找到合理的保护策略并探讨建筑的修缮设计方法。故本文旨在通过研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梳理长春近代官邸建筑的发展脉络;整理和总结所有长春近代官邸建筑的特征,弥补这一研究领域上的缺失。而后,对现存官邸建筑的保护状况进行调查,以此来探讨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以现有的资源来制定更为有效的保护策略,以及如何以现有的技术手段来进行合理的修缮设计工作。

员亚茹[7](2018)在《长春市朝阳区幼儿园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人口在数量上快速膨胀,为缓解新增人口对中心城区的压力而实施的新城区开发和旧城改造,使得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中心集聚、外围扩张的趋势,从而引起城市社会结构尤其是空间结构的变化。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于城市人口,应该适应于人口的变化,从数量、空间布局上与人口匹配。因此,当下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成为研究热点。教育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公平、家庭幸福,深受人民关注,城市化现阶段人口的空间变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学前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开端,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幼儿园地则是学前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合理的幼儿园空间布局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也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对此,我国颁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提出幼儿园布局规划要以就近入园和规范办园为原则,以解决现阶段比较突出的幼儿“入园难”问题,以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朝阳区是长春市五大城区的核心区域之一,是商贸、文化、科技的集中区,覆盖了长春内环老城区和外环新城区,区域内教育科研实力雄厚,区域坐拥全市80%的独立科研院所和技术研发机构,但在朝阳区存在幼儿园等教育基础设施供需失衡的问题新老城区人口分布密度差异大、交通条件差异大等原因,使得朝阳区幼儿园空间布局不均衡,随之带来了入园难、入学距离差异大等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且具有典型性。本文选取长春市朝阳区作为研究区,不考虑师资配置,从城市规划角度对幼儿园地的空间布局进行现状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以为城市化进程中新老城区发展下的基础教育设施空间合理布局提供参考和支持。为了实现研究目标,本文通过三部分六章节的内容来研究长春市朝阳区幼儿园的空间布局问题:第一部分:理论基础(第一章、第二章),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与新意、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该部主要交代了为什么选这个研究内容,怎样研究,为什么这样研究的问题,为第二部分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分析过程(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该部分首先分析朝阳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使用选定的的研究方法,从数量配置和空间布局合理性两方面对朝阳区幼儿园的空间布局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引发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了优化方案。该部分为文章主体。第三部分:结论展望(第六章)该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的研究结果、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本文以朝阳区幼儿园为对象,研究其空间布局状况,首先通过调研获取朝阳区幼儿园的空间数据,然后利用ArcGIS中的Voronoi图(泰森多边形法)划分幼儿园服务区,然后采用叠加分析、区位商法和人口面积相对值法,分析朝阳区幼儿园在数量配置和空间布局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优化布局思路方案并用图表呈现。研究结果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1)朝阳区幼儿园数量配置不合理:宏观上,朝阳区幼儿园总量配置理论上能满足适龄人口需求;微观上,各街道表现出冗余和不足并存的现象,以硅谷街道为代表,幼儿园配置数量不足,幼儿园负荷过重;以南湖街道为代表,幼儿园数量冗余,资源没有充分利用。(2)朝阳区幼儿园空间布局问题以及原因:(1)幼儿园空间分布不均衡,与新城区相比,老城区幼儿园的空间集聚程度过高。原因是老城区开发较早,工商业发展历史悠久,比较发达,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道路交通通达,大部分居民都居住在此地,而且老城区有很多中小学都有附属幼儿园,所以老城区幼儿园数量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园的规模都很小,又因为老城区土地利用程度高,幼儿园周围闲置土地少,扩建难度大,只能新建幼儿园,这就造成老城区幼儿园分布更密集。(2)幼儿园的服务范围不合理,存在服务盲区和重叠区,重叠区主要分布在老城区,服务盲区多分布在新城区。(3)优质教育资源(公办园)数量少且主要集中于老城区。(3)参考人口-面积相对值与幼儿园规模标准,朝阳区幼儿园空间优化中应该:(1)取消设立其中的32所幼儿园,其服务区与周围幼儿园服务区合并;(2)设立15所幼儿园,以满足现有幼儿园覆盖不到的区域就近入学的需求需求,优化朝阳区的教育设施配置;(3)保留其中的78所幼儿园。通过优化布局,最终建议朝阳区配置93所幼儿园,来满足朝阳区适龄儿童的入园需求,以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改善社会公平、增强人民幸福度。

林慧颖[8](2016)在《基于多学科视角的城市棕地改造技术体系构建 ——以长春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棕地(Brownfield)的研究应运而生。美国环保署对棕地定义为:废弃、闲置或未被充分利用的工业或商业用地,由于受到实际或潜在的污染而使其扩建或重建变得复杂(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1997)。城市内部棕地由于其历史成因,往往位于城市核心地带,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城市景观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均存在较大影响,因此如何有效的对城市内部棕地进行改造是当前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对城市棕地的有效改造可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美化城市生态环境并提高城市竞争力。我国目前对棕地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城市规划学、土地利用学、环境学、生态学、化学等多门学科分别从各自角度对棕地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同国外研究相比,我国棕地改造无论在政策立法、理论方法以及技术手段上均有待提高。城市棕地研究的核心是解决城市棕地从哪来?到哪去?怎么去?三个问题。本文通过对城市棕地内涵的解读,结合土地资源管理学、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归纳城市棕地改造路径及程序并对各步骤所涉及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最终构建城市棕地改造技术体系,以实现对城市棕地的宏观统筹把握和高效利用。同时通过对长春市棕地信息识别和数据库的建立以及长春市拖拉机厂棕地改造案例的分析对城市棕地改造技术体系进行验证。本文共分为七章,主要观点内容如下:1.通过对棕地内涵的梳理,总结城市棕地概念和特征,将城市棕地定义为: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处于废弃或半废弃状态的工业、商业、仓储、市政设施及交通设施用地。这些地块由于先前的开发利用而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现实或潜在的),使其再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阻碍。2.城市棕地改造过程主要涉及四部分内容,即城市棕地改造的学科视角、城市棕地改造的路径、城市棕地改造的程序、城市棕地改造各步骤涉及的技术方法。这四部分内容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共同构成城市棕地改造技术体系。3.城市棕地改造学科视角主要包括土地资源管理学视角、城市规划学视角和景观生态学视角。城市棕地改造路径可归纳为从“源”流向“汇”的过程。棕地改造程序可归纳为项目准备—项目决策—项目设计—项目施工—项目后期管理五个阶段。涉及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城市棕地信息识别方法、城市棕地数据库建设流程、城市棕地改造方向评价体系、城市棕地改造设计的方法、原则、城市棕地污染治理方法、城市棕地改造历史遗产保护方法、城市棕地改造后期保障措施。4.城市棕地信息识别具体步骤包括:1用地性质筛选;2废弃地块及污染特征筛选;3实地现场勘查。城市棕地数据库建设具体步骤为:棕地信息识别—棕地信息录入ARCGIS—构建城市棕地数据库—棕地信息复核—棕地信息补充(随时补充)—棕地信息分析。5.基于“多规融合”思想,结合棕地改造过程中各尺度的规划构成,分析得出棕地改造相关的促进和抑制因素,构建棕地改造方向二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主要包括政策因素F1,社会因素F2,经济因素F3,地块自身及环境因素F4,同时这4类一级指标又可下分为29类二级指标。6.通过分析城市更新和景观都市主义思想对城市棕地改造的影响,提出城市更新思想是棕地改造的外部“框架”,景观都市主义思想是其内部“骨架”,二者有机结合构成棕地改造“有机体”。并基于对城市更新和景观都市主义思想内涵的分析,确定城市棕地改造5条原则。7.城市棕地污染治理划分为五个步骤:污染勘察—污染区分类—制定污染治理方案—污染治理—场地建设。在对场地进行污染治理的同时需要注意对场地内历史遗产的保护,对于城市棕地地块中的历史文化遗产,应从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三个方面进行挖掘。8.运用本文所提出的棕地识别和棕地数据库建设方法,基于ARCGIS软件,构建长春市棕地数据库,通过对长春市棕地数据的分析得出长春市中心城区棕地改造数目随时间增长呈显着递增趋势,且空间分布逐渐向城市外围扩展。演变机制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引导、经济转型促进、土地政策激励三个方面。长春市二道区棕地共95块,面积3189046.7857m2,用地性质以工业用地为主。未改造棕地共44块,主要分布在吉林大路与东环城路交汇以北,处于二道区的中心位置,以长春市拖拉机厂、长春市发电设备总厂、吉林省石油长春分公司供应站等地块为主。9.通过对长春市拖拉机厂案例的研究,对城市棕地改造方向评价体系和改造方法、原则进行实例验证,得出结论:长春市拖拉机厂地块的改造方向应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集居住、商业、休闲娱乐、展览为一体的二道区综合区域。改造策略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策略,时空维度设计策略和政治、经济策略三点。

马佐澎[9](2014)在《长春市工业与城镇空间耦合模式与路径研究》文中认为长春市目前还没有达到去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工业仍然是长春市的主导产业。随着长春市郊区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空间以圈层式向外围扩展,在此过程中,工业空间与居住空间、服务空间、交通空间非耦合发展状态逐步加剧。这必然会阻碍长春市工业的快速、持续发展,于此同时引发职住分离、“潮汐式”交通流等城市问题。本文以长春市工业与居住空间、服务空间、交通空间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着重分析了长春市工业与居住空间、服务空间、交通空间的现状特征及演变趋势;定量分析了由于非耦合发展状态所引发的职住分离现象;最后,在总结影响长春市工业与城镇空间关系演变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长春市工业与城镇空间耦合发展的城镇空间组织模式及具体实施路径。本文主要包括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长春市工业与城镇空间关系发展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重点与难点。第二章: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界定了城市功能空间、工业与城镇空间耦合发展的概念;阐述了指导研究工业与城镇空间关系的相关理论,如工业区位论、城市功能分区理论等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进展。第三章:长春市工业与城镇空间关系研究。首先,从工业发展的必要性、工业空间现状格局、工业与居住、服务空间关系的现状特征及演变趋势等方面,分析了长春市工业与居住空间、服务空间之间的非耦合发展状态;其次,分别按圈层、行政区定量划分了长春市高度就业主导型、就业主导型、职住平衡型、居住主导型四类空间地域,并分析了人口空间结构性失衡是引发职住分离的重要原因;再次,分别从城市主干道、轨道交通两个方面分析了长春市交通空间与工业空间、服务空间、居住空间的非耦合程度不断加剧的发展趋势。第四章:长春市工业与城镇空间关系演变机制分析。从产业升级、地价空间分异、交通导向、规划引导以及政策调控五个方面,运用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总结、概况了影响工业与城镇空间关系演变的动力机制。第五章:长春市工业与城镇空间耦合模式。出于促进长春市工业快速、持续发展与有效缓解长春市交通压力的目的,提出适宜长春市工业与城镇空间耦合发展的具体模式,并具体分析了该模式的可行性。第六章:长春市工业与城镇空间耦合路径。在分析长春市城市核心区、城市边缘区、城市吸引区城市功能布局的空间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长春市工业与城镇空间耦合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第七章:结语。主要是概况以上分析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论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对下一步的研究做出相关展望。

蒋雨[10](2013)在《韩真发:建功立业 心系三农》文中指出韩真发,吉林正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常委、吉林省工商联副会长、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光彩事业促进会副会长。韩真发祖籍山东省冠县。1953年5月21日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市一个普通干部家庭。1960年至1969年,他在长春市

二、长春市崇智小学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春市崇智小学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长春伪满时期城市遗址评价及分区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对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发展的研究
        1.2.2 对历史遗产的评价研究
        1.2.3 长春伪满遗址建筑及史实价值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调查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
第2章 长春市伪满城市遗址现状
    2.1 长春市伪满时期城市规划特征
    2.2 长春伪满城市建筑特征
    2.3 长春市伪满遗址保护现状
第3章 长春市伪满遗址评价
    3.1 评价技术过程
    3.2 内外业调查及数据库的建立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分值量化
    3.4 指标权重的确定
        3.4.1 判断矩阵的构建
        3.4.2 权重的分配和检验
    3.5 遗址建筑评价
第4章 长春市伪满遗址空间整合及分区保护
    4.1 基于地理空间分析的遗址空间分区
        4.1.1 最近邻分析与自相关分析
        4.1.2 标准差椭圆分析
        4.1.3 核密度分析
        4.1.4 插值分析
    4.2 基于伪满“新京”双轴线双中心的遗址分区
    4.3 伪满“新京”遗址整合分区
第5章 长春伪满遗址保护与开发建议
    5.1 建立综合保护体系
    5.2 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建设
    5.3 基于功能分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城市中心区智能化办公楼停车空间设计研究 ——以长春市国联大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城市中心区
        1.2.2 智能化停车空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本文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与改进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性
    1.5 研究目标
    1.6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第2章 智能化停车空间相关研究
    2.1 智能化停车空间的概念
    2.2 立体停车库相关研究
        2.2.1 立体停车库分类及其特点
        2.2.2 立体停车库与传统停车库的比较
        2.2.3 立体停车库带来的产品溢价点
    2.3 智能化立体停车空间类型
        2.3.1 升降横移类
        2.3.2 垂直升降类
        2.3.3 简易升降类
        2.3.4 垂直循环类
        2.3.5 水平循环类
        2.3.6 多层循环类
        2.3.7 平面移动类
        2.3.8 巷道堆垛类
    2.4 智能化停车空间技术类型
        2.4.1 基于嵌入式技术的立体停车库
        2.4.2 基于ZigBee技术的立体停车库
        2.4.3 基于CAN总线技术的立体停车库
    2.5 停车空间光环境的智能化设计
        2.5.1 照明设计的基本要求
        2.5.2 库内正常照明系统智能化设计
        2.5.3 停车楼立面智能化设计
    2.6 停车空间诱导标志的智能化设计
        2.6.1 智能化停车诱导标志的概念
        2.6.2 智能化停车诱导标志的分级
        2.6.3 智能化停车诱导标志的现状
        2.6.4 智能化停车诱导标志的布局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中心区停车空间交通特征和设计内容
    3.1 城市中心区交通特征
        3.1.1 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动态交通特征
        3.1.2 城市中心商业区的静态交通特征
        3.1.3 城市中心区办公楼停车特征
    3.2 城市中心区停车现状分析
        3.2.1 城市中心区停车设施使用现状
        3.2.2 城市中心区停车设施管理方式
    3.3 停车空间规划布局因素
        3.3.1 与总体规划及交通规划的协调性
        3.3.2 街道转角处的停车空间布局
    3.4 停车空间设计内容
        3.4.1 停车楼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3.4.2 停车楼建筑内部空间设计
        3.4.3 停车楼建筑空间造型设计
        3.4.4 办公楼与停车空间的整合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中心区停车空间生态化设计
    4.1 停车空间生态化原则
    4.2 停车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4.2.1 绿化设计
        4.2.2 构件遮阳
        4.2.3 采光通风
        4.2.4 合理利用天然材料
    4.3 减少停车空间环境污染
        4.3.1 地表径流
        4.3.2 热岛效应
        4.3.3 大气污染
        4.3.4 噪音污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春市国联大厦停车空间设计
    5.1 国联大厦所在地块概况
        5.1.1 项目地块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
        5.1.2 项目地块基本情况
        5.1.3 项目地块周边环境分析
    5.2 国联大厦所在地块停车空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2.1 项目地块停车设置供应概况
        5.2.2 项目地块写字楼停车设施使用特征
        5.2.3 项目地块写字楼停车配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5.3 国联大厦停车空间的空间设计
        5.3.1 国联大厦停车空间整体规划布局
        5.3.2 国联大厦停车空间外部空间设计
        5.3.3 国联大厦停车建筑空间造型设计
        5.3.4 国联大厦停车空间内部空间设计
        5.3.5 国联大厦停车空间的整合设计
    5.4 国联大厦停车空间智能化设计
        5.4.1 确定智能化立体停车空间的空间类型
        5.4.2 确定智能化立体停车空间的技术类型
        5.4.3 停车空间光环境的智能化设计
        5.4.4 停车空间诱导标志的智能化设计
    5.5 国联大厦停车空间生态化设计
        5.5.1 停车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5.5.2 减少停车空间环境污染
        5.5.3 停车空间的适应性发展
    5.6 国联大厦停车配建结果与现状比较评价
        5.6.1 国联大厦停车配建现状比较评价
        5.6.2 国联大厦停车配建结果
结论与展望
    结论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中文专着
    中文译着
    原文专着
    期刊论文
    原文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
附录
    附录一:调研照片
    附录二:插图索引
    附录三:表格索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长春城市景观史及其审美阐释(1800-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一章 传统中国城市景观的区域呈现
    一、皇家禁地边缘上的“浮城”
        (一)山环水抱:长春的自然地理景观
        (二)禁地与边门:前城市时代“崇高”的边地景观
    二、“浮动”的城市景观:早期长春城市景观的生成与拓展
        (一)长春厅的建筑景观与城市空间的展开
        (二)鸟瞰宽城子:长春城的轮廓与肌理
    三、早期长春城市景观群落及其美学风格
        (一)官衙与城墙:城市景观中的政治意象
        (二)文庙与书院:中国文脉的景观重现
        (三)祠庙、集市与商业:中国传统城市生活美学的空间展开
        (四)早期长春城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与美学意蕴
第二章 殖民、开埠与现代化——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起点及其竞争
    一、沙俄宽城子铁路附属地:现代城市景观的楔入
        (一)东省铁路与殖民空间的诞生
        (二)铁轨上生长出来的现代建筑意象与城市景观
        (三)现代都市街区的景观生产
    二、满铁附属地:现代主义城市景观的萌动
        (一)“文装的武备”与殖民空间的膨胀
        (二)殖民空间的景观擘画与美学、意识形态考量
        (三)现代主义建筑艺术与都市景观的兴起
    三、商埠地:现代城市景观生产中的中国本土特色
        (一)自行开埠:长春现代化的本土声音
        (二)商埠地的空间布局与秩序
        (三)商埠地建筑的景观形式及其民族意识
第三章 规划“新京”——殖民主义都市的景观想象
    一、“奠都”考量与城市功能转变
        (一)“奠都”的考量
        (二)“名”与“实”:“新京”命名背后的殖民意图
    二、殖民都市的景观想象:“国都”都市计划
        (一)殖民都市计划的空间模型与景观蓝本
        (二)完美与秩序:殖民主义都市空间和景观的美学手段
    三、“国都”规划方案的出炉与实施
        (一)游移与虚幻的“中心”:“国都”建设计划的炮制及其核心问题
        (二)“国都”建设计划概要
        (三)“国都”建设计划的实施
第四章 伪满“新京”城市景观及空间构成
    一、复辟迷梦的表象:伪满临时“帝宫”的景观及风格
        (一)“帝宫”前史及其建筑景观
        (二)“内廷”与“外廷”:空间、景观重构中的复辟迷梦
        (三)“东洋式”风格的凸显与殖民建筑景观的身份确证
    二、殖民权力的经纬:“新京”的景观轴线与政治、宗教建筑景观
        (一)“新京”城市景观的“都心”及中轴线
        (二)殖民权力的感性显现:伪满政治建筑景观的风格化实验
        (三)精神与信仰的囚笼:“新京”宗教建筑景观
    三、财富与欲望的构形:“新京”的商业景观群落
        (一)流动的景观:博览会与殖民帝国经济、商业体系的视觉叙述
        (二)商业中心:殖民都市的财富“纪念碑”与经济“神殿”
        (三)“被崇拜的商品”:作为风景的百货大楼
    四、电影与伪满“新京”的殖民都市文化景观
        (一)电影院与新的消费文化空间的生成
        (二)“满映”与“新京”电影文化的变异
        (三)电影文化:殖民意识形态与大众娱乐消费的混杂
    五、公园:“新京”的休闲娱乐空间及其功能变异
        (一)长春近代“公园”的诞生
        (二)作为殖民开拓史叙事空间的公园:“满铁”与伪满“新京”的造园活动
第五章 长春现代城市景观的美学、历史与文化分析
    一、色彩、纹理与景深装置:景观中的城市肌理
        (一)美学与政治交织的城市色彩
        (二)“平面—浅浮雕—高浮雕”:异质性的城市纹理
        (三)挤压式与对抗性的景深装置:绿地、水系、公园的配置
    二、命名的巫术:伪满城市景观的风格化运动批判
        (一)“满洲式”:“风格”的假面
        (二)命名的巫术:殖民话语实践的内在逻辑
    三、城市景观审美现代性的再审视
        (一)都市审美现代性的华丽表象与复杂性体验构成
        (二)对抗、凝视与他者化:殖民都市审美现代性的差异性结构
        (三)层累的景观遗存及其审美困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片来源
附录二 表格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4)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范围内健康城市运动的兴起
        1.1.2 我国体育需求的不断扩张
        1.1.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困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1.4.1 健康
        1.4.2 大众体育建筑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结构
第2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调查
    2.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脉络
        2.1.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
        2.1.2 我国大众体育建筑的宏观数量分布
        2.1.3 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调研方法
    2.2 各国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规范资料对比
        2.2.1 建议模式对比
        2.2.2 场地标准对比
    2.3 规划布局的大数据调查
        2.3.1 Python网络爬虫的构建
        2.3.2 调查结果的可视化表达
        2.3.3 布局问题的提出
    2.4 设计问题的现场观察
        2.4.1 对象选取与现场观察
        2.4.2 空间问题的提出
    2.5 使用者需求的问卷调查
        2.5.1 功能需求调查的问卷设计
        2.5.2 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与检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架构
    3.1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内涵解析
        3.1.1 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
        3.1.2 全民健康理念的全生命周期内涵
        3.1.3 全民健康理念的人类发展内涵
    3.2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实现路径
        3.2.1 目标——完整人口覆盖
        3.2.2 手段——多元服务协同
        3.2.3 过程——高效资源利用
    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实现全民健康的原型基础
        3.3.1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
        3.3.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内部结构
        3.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作用方式
    3.4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
        3.4.1 设施系统的结构性调整
        3.4.2 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
        3.4.3 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
    3.5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导向
        3.5.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3.5.2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3.5.3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4.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网络分级设计原理
        4.1.1 设施分级的动力机制
        4.1.2 设施布局的组构法则
        4.1.3 设施类型的组合规律
    4.2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
        4.2.1 规模等级的模式建议
        4.2.2 潜在选址的框架适应
        4.2.3 设施数量的弹性调控
    4.3 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
        4.3.1 场域联系的柔性渗透
        4.3.2 道路连接的适停控制
        4.3.3 界面衔接的效率提升
    4.4 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
        4.4.1 季节特征的补偿开放
        4.4.2 运动类型的互补组合
        4.4.3 场馆组合的融合促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5.1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功能复合设计基础
        5.1.1 大众体育建筑的体育需求等级
        5.1.2 大众体育建筑的功能复合路径
        5.1.3 体育工艺的尺度要求
    5.2 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
        5.2.1 基础功能的单元衍生
        5.2.2 复合功能的分类路径
        5.2.3 空间组织的效率连接
    5.3 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
        5.3.1 结构选型的单元组合
        5.3.2 跨度转换的空间集约
        5.3.3 形态变形的结构适应
    5.4 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
        5.4.1 多义空间的设施预留
        5.4.2 可变设施的结构附加
        5.4.3 开放空间的模块转换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6.1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环境舒适设计要素
        6.1.1 评价标准的指标差异
        6.1.2 相关规范的要素筛选
        6.1.3 建筑设计的干预效率
    6.2 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
        6.2.1 混合通风的健康风险规避
        6.2.2 过滤系统的污染物渗透管理
    6.3 运动风险外因预防的保障性设计
        6.3.1 运动界面的材料防护
        6.3.2 专项设施的运动辅助
        6.3.3 节点更新的安全提示
    6.4 物理环境靶向干预的增强性设计
        6.4.1 视觉环境的心理舒适性调节
        6.4.2 热舒适性能的分时分区控制
        6.4.3 空间氛围的可供性交流促进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国运动场地尺度对比
附录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结果
附录4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案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1800-1945年长春市政治景观的符号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一、政治景观相关概念
        (一)景观
        (二)文化景观
        (三)政治景观
    二、政治景观释义
        (一)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
        (二)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
        (三)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
    三、符号学相关理论
        (一)语言符号学流派
        (二)哲学符号学流派
        (三)其他符号学流派
第三章 1800-1945 年长春市政治景观演变
    一、长春市概况和行政沿革
        (一)长春市概况
        (二)中心城市的行政沿革
    二、伪满洲国建立前长春的政治景观(1800-1931 年)
        (一)晚清封建城市景观——旧城
        (二)俄式景观——长春中东铁路附属地
        (三)日式杂糅景观——长春满铁附属地
        (四)民族商业景观雏形——商埠地
    三、伪满洲国国都建设规划(1932-1945 年)
        (一)国都建设规划的立案和选定
        (二)国都规模和范围规划
        (三)国都用地划分
        (四)国都公园、广场及街路规划
第四章 长春市建筑政治景观范型分析
    一、伪满洲国前长春建筑符号表达
        (一)建筑的符号学分类
        (二)建筑符号的语义学表达
    二、国都“新京”建筑符号表达
        (一)“新京”是一个局部消费社会
        (二)建筑符号的语义学表达
    三、建筑符号范型模型构建
第五章 长春市街区政治景观连结分析
    一、伪满洲国前长春街区政治景观表达
        (一)拼贴状城市空间结构
        (二)各自为政的街道命名
    二、国都“新京”街区政治景观表达
        (一)资本主义色彩的街区建设
        (二)淡化侵略的公园绿地建设
    三、街区连结景观表达侵略本质
第六章 长春市政治景观集体记忆与开发保护
    一、长春市政治景观的特殊地位
        (一)景观的历史争议
        (二)景观的双重使命
    二、政治景观的集体记忆
        (一)研究主体、客体界定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三、政治景观开发与保护
        (一)政治景观开发
        (二)政治景观保护
第七章 结论
    一、主要结论
    二、论文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长春近代官邸建筑保护与修缮设计研究 ——以长春市天津路3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界定及相关概念解析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相关概念解析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长春近代官邸建筑的发展历程
    2.1 长春近代官邸建筑的早期发展阶段
        2.1.1 中东铁路附属地时期
        2.1.2 满铁附属地时期
        2.1.3 商埠地时期
        2.1.4 吉长铁路时期
    2.2 伪满洲国时期
        2.2.1 关东军所属官邸建筑
        2.2.2 伪满洲中央银行所属官邸
        2.2.3 伪满洲国大臣官邸
        2.2.4 富商显贵官邸
    2.3 长春近代官邸建筑发展的影响因素
        2.3.1 地理气候
        2.3.2 社会历史
        2.3.3 技术革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春近代官邸建筑的特征
    3.1 建筑平面布局
        3.1.1 平面布局形式
        3.1.2 平面构成特点
    3.2 建筑风格特征
        3.2.1 俄式风格
        3.2.2 折中式风格
        3.2.3 草原式住宅风格
        3.2.4 城堡花园式住宅风格
    3.3 建筑饰面材料
        3.3.1 水泥砂浆饰面
        3.3.2 水刷石
        3.3.3 饰面砖
        3.3.4 石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春近代官邸建筑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长春近代官邸建筑的现状调查
        4.1.1 分布位置
        4.1.2 情况调查
    4.2 长春近代官邸建筑的价值
        4.2.1 历史价值
        4.2.2 艺术价值
        4.2.3 科学价值
        4.2.4 经济价值
    4.3 长春近代官邸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4.3.1 建筑修缮原则的缺失
        4.3.2 建筑修缮管理的漏洞
        4.3.3 建筑保护策略的单一
        4.3.4 公众保护意识的缺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津路3号官邸建筑的修缮设计方案
    5.1 建筑现状分析
        5.1.1 建筑周边环境分析
        5.1.2 建筑外立面现状分析
        5.1.3 建筑内部现状分析
        5.1.4 结构现状勘查
    5.2 建筑修缮设计原则
        5.2.1 价值评估
        5.2.2 保护原则与理念
        5.2.3 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5.3 建筑修缮设计方法
        5.3.1 外墙部分
        5.3.2 建筑内部
        5.3.3 屋顶部分
        5.3.4 院落部分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长春市朝阳区幼儿园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1.1.2 学前教育面临的现状
        1.1.3 重视学前教育的意识的觉醒
        1.1.4 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现有研究不足
    1.3 研究内容与新意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方法
        2.2.1 GIS空间分析法
        2.2.2 区位商法
        2.2.3 人口-面积法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说明
    3.1 研究区概况
        3.1.1 研究区简介
        3.1.2 研究区发展现状
        3.1.3 研究区学前教育发展概况
    3.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2.1 泰森多变形(Voronoi)法划分服务区
        3.2.2 人口计算
第四章 朝阳区幼儿园空间布局现状和问题分析
    4.1 朝阳区幼儿园空间配置与适龄人口的匹配性分析
    4.2 朝阳区幼儿园空间布局合理性分析
第五章 朝阳区幼儿园空间布局优化对策
    5.1 朝阳区幼儿园的优化思路及过程
    5.2 朝阳区幼儿园的优化结果及优化方案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基于多学科视角的城市棕地改造技术体系构建 ——以长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地资源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1.1.2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凸显
        1.1.3 多规融合正在成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管理趋势
        1.1.4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现实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理论研究综述
        2.1.1 国内
        2.1.2 国外
    2.2 技术方法梳理
        2.2.1 国内
        2.2.2 国外
    2.3 实践案例总结
        2.3.1 棕地改造相关案例
        2.3.2 城市更新相关案例
第3章 城市棕地改造的理论认识
    3.1 城市棕地的内涵
        3.1.1 棕地概念
        3.1.2 棕地的分类
        3.1.3 城市棕地概念
        3.1.4 城市棕地特点
        3.1.5 城市棕地的成因
    3.2 城市棕地改造相关基础理论
        3.2.1 城市更新
        3.2.2 多规融合
        3.2.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3.2.4 景观都市主义
    3.3 城市棕地改造存在的问题
        3.3.1 理论研究不完善
        3.3.2 与城市规划等关联度不够
        3.3.3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3.3.4 资金来源单一
        3.3.5 未开展棕地信息普查
        3.3.6 缺乏公众参与
    3.4 小结
第4章 城市棕地改造视角和技术框架
    4.1 城市棕地改造尺度和视角
        4.1.1 城市棕地改造尺度
        4.1.2 城市棕地改造的土地资源管理视角
        4.1.3 城市棕地改造的城市更新视角
        4.1.4 城市棕地改造的景观都市主义视角
    4.2 城市棕地改造路径、程序
        4.2.1 城市棕地改造路径
        4.2.2 相关规划程序借鉴
        4.2.3 城市棕地改造流程
    4.3 项目准备阶段技术手段
        4.3.1 城市棕地识别方法
        4.3.2 城市棕地数据库的建设
    4.4 项目决策阶段技术手段
        4.4.1 城市棕地改造方向影响因素分析
        4.4.2 城市棕地改造指标体系构建
        4.4.3 城市棕地改造方向评价方法
    4.5 项目设计阶段技术手段
        4.5.1 城市棕地改造设计方法
        4.5.2 城市棕地改造设计原则
    4.6 项目施工阶段技术手段
        4.6.1 城市棕地改造污染治理方法
        4.6.2 城市棕地改造历史遗产保护方法
    4.7 项目后期管理阶段保障措施
        4.7.1 完善法律法规
        4.7.2 建立奖惩机制
        4.7.3 加大宣传教育
        4.7.4 重视技术更新
    4.8 城市棕地改造技术框架
    4.9 小结
第5章 长春市城市棕地改造整体技术策略
    5.1 长春市城市发展概况
        5.1.1 长春市概况
        5.1.2 长春市城市发展历史
        5.1.3 长春市城市棕地概况
    5.2 长春市城市棕地信息识别
        5.2.1 技术流程
        5.2.2 技术过程
        5.2.3 结果及结果验证
    5.3 长春市城市棕地数据库建设
        5.3.1 棕地数据组织
        5.3.2 棕地数据库建立
        5.3.3 数据分析及专题地图制作
        5.3.4 数据库后期维护
    5.4 长春市城市棕地演变过程及机制分析
        5.4.1 长春市城市棕地时间演变过程
        5.4.2 长春市城市棕地空间演变过程
        5.4.3 长春市城市棕地时空演变规律
        5.4.4 长春市城市棕地时空演变机制
    5.5 长春市城市棕地改造总体和分类策略
        5.5.1 已改造经验分析
        5.5.2 总体改造策略
        5.5.3 分类改造策略
    5.6 小结
第6章 长春市拖拉机厂棕地改造技术设计
    6.1 拖拉机厂及所在区域城市棕地概况
        6.1.1 拖拉机厂地块概况
        6.1.2 二道区城市棕地概况
        6.1.3 二道区城市棕地改造策略
    6.2 拖拉机厂棕地改造方向选择
        6.2.1 备选方案及比选方法
        6.2.2 数据来源和处理
        6.2.3 结果分析和方向选择
    6.3 拖拉机厂棕地改造理念及策略
        6.3.1 改造理念
        6.3.2 生态环境策略
        6.3.3 时空维度设计策略
        6.3.4 政治、经济策略
    6.4 拖拉机厂棕地改造的概念性布局方案
        6.4.1 功能分区
        6.4.2 景观规划
        6.4.3 动线规划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长春市工业与城镇空间耦合模式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功能空间
        2.1.2 工业空间与城镇空间耦合
    2.2 相关理论综述
        2.2.1 工业区位论
        2.2.2 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2.2.3 产业集聚理论
        2.2.4 劳瑞模型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3. 长春市工业与城镇空间关系研究
    3.1 长春市工业与居住、服务空间关系研究
        3.1.1 长春市工业增长的必要性分析
        3.1.2 长春市工业空间格局现状分析
        3.1.3 长春市工业与居住、服务空间现状特征分析
        3.1.4 长春市工业与居住、服务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3.2 长春市就业空间与居住空间匹配性分析
        3.2.1 长春市常住人口特征
        3.2.2 居住空间特征分析
        3.2.3 人口与居住空间匹配性研究
    3.3 长春市交通空间与工业、居住、服务空间耦合性分析
        3.3.1 交通空间特征
        3.3.2 交通空间与就业、居住、服务空间关系
4. 长春市工业与城镇空间关系演变机制分析
    4.1 产业结构的升级演化
    4.2 长春市地价空间分异
    4.3 交通导向机制
    4.4 规划引导机制
    4.5 政策调控机制
5. 长春市工业与城镇空间耦合模式
    5.1 长春市工业与城镇空间耦合的目标
        5.1.1 实现城市功能空间的合理布局
        5.1.2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5.1.3 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
        5.1.4 促进区域城乡统筹发展
    5.2 长春市工业与城镇空间耦合的原则
        5.2.1 工业布局的集约化与分散化相结合
        5.2.2 城市系统要素相互协调的原则
        5.2.3 以生态环境为基底的原则
        5.2.4 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原则
    5.3 基于服务效率最大化的城镇空间组织模式
6. 长春市工业与城镇空间耦合路径
    6.1 长春市功能布局的区域空间变化趋势分析
        6.1.1 城市核心区
        6.1.2 城市边缘区
        6.1.3 城市吸引区
    6.2 长春市工业与城镇空间耦合发展的路径分析
        6.2.1 构建都市区内部快速交通体系
        6.2.2 调整中心城区城市路网结构
        6.2.3 提高外县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6.2.4 加强市场的调节作用
        6.2.5 强化规划的引导作用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长春市崇智小学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春伪满时期城市遗址评价及分区保护研究[D]. 王雨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城市中心区智能化办公楼停车空间设计研究 ——以长春市国联大厦为例[D]. 尹美玉. 吉林建筑大学, 2021
  • [3]长春城市景观史及其审美阐释(1800-1945)[D]. 邸小松.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D]. 郭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1800-1945年长春市政治景观的符号学研究[D]. 冯婧.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长春近代官邸建筑保护与修缮设计研究 ——以长春市天津路3号为例[D]. 刘磊.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7]长春市朝阳区幼儿园的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 员亚茹.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8]基于多学科视角的城市棕地改造技术体系构建 ——以长春市为例[D]. 林慧颖. 吉林大学, 2016(08)
  • [9]长春市工业与城镇空间耦合模式与路径研究[D]. 马佐澎.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2)
  • [10]韩真发:建功立业 心系三农[J]. 蒋雨. 劳动保障世界, 2013(04)

标签:;  ;  ;  

长春崇智小学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