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溪创建生态市刍议(论文文献综述)
谷峥霖[1](2021)在《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研究》文中认为资源配置是学前教育发展及其理论深化研究历久弥新的主题。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优质协调”正逐步成为特定区域空间内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容回避的热点命题和长期追求的理想目标。同时随着新时代我国基础教育从量的均衡向质的均衡转变,积极推进区域学前教育普及与普惠、均衡与公平、优质与协调发展已成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区域学前教育协调发展是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对学前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区域间逐步缩小学前教育差距,使学前教育区域差距小于区域经济社会差距,实现学前教育资源区域均衡配置;在区域内调控学前教育水平,使区域学前教育水平高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学前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云南集边疆、山区、民族、美丽于一体的特殊省情,更进一步彰显了“协调”对其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解决的多元价值,直指区域社会主要矛盾中的“学前教育症结”。为此,本研究特以“云南省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为研究切入,集中探讨其深层内涵、测度其现实状况、厘定其短板制约、提出其改进策略。既有研究多为学前教育水平分布、呈现或者配置情况的单方面考察,未将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问题之中。本研究主要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从资源视角对学前教育的区域水平和区域差异,以及影响区域学前教育的诸多内外部因素进行探讨。在理论上重新界定学前教育资源空间“协调性”的内涵,具体解析为“区域间学前教育资源均衡”和“区域内学前教育与经济社会条件协调”。在区域实证中引入影响区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外部条件——个人需求度、政府支持度和国家支持度,并分析外部条件对区域学前教育资源的影响关系。基于学前教育资源空间“协调性”的理论认知,研究确定了区域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构建了“学前教育资源水平评价指标集合”和“学前教育发展条件评价指标集合”,并借此展开区域实证研究。区域实证研究包括态势分析、趋势分析和决策分析3部分内容:在态势分析中,研究对2010~2018年云南与全国、云南与其他省区的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明确了云南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在全国中的位序状态、云南学前教育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耦合协调度,以及云南学前教育对全国学前教育发展的贡献;对2010~2018年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明确了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耦合协调程度,以及对云南学前教育发展的贡献,揭示了云南对全国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区域差异程度的影响趋势及各级区域中学前教育资源汇集上共时存在的“零和博弈”与“马太效应”现象。在趋势分析中,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及分位数回归模型对区域学前教育发展驱动因子的相关程度及影响趋势进行检验,依据检验结果使用ARIAM模型对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度未来6年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在决策分析中,承接内涵界定的两条主线,根据驱动机制及预测结果分析,从“要素-地域”交融互动的二元视角,针对性地提出了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发展的操作性举措。研究预期可为“实现云南省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增强学前教育整体实力”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为“贯彻落实云南学前教育改革举措,提升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提供相应的实践支撑。
王强兰,雷昊麟[2](2019)在《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浅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调研分析了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的基本情况。认真梳理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的背景历程,总结了玉溪市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创建工作的主要做法,分析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困难,为进一步推进创建工作提档升级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许瑞珂[3](2019)在《基于熵权TOPSIS法的云南省生态城市发展空间分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国计民生、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面对城市生态系统退化,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城市热岛效应等城市病的不断侵袭,生态城市因其在城市可持续方面具有很强的优越性,是实现美丽中国的绝佳路径。本文运用熵权TOPSIS法结合空间探索分析法(ESDA)对云南省16个州市的生态城市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成果包括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本文根据国内外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相关研究,参考国家生态城市建设发展规范性文件,同时综合考虑云南省16个州市的发展状况,最终从经济子系统、创新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四个子系统出发,筛选出云南省生态城市发展评价体系中的20个具体指标,利用熵权TOPSIS法计算出具体指标权重,对云南省16个州市生态城市2006、2011和2016年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客观评价并对其进行了排名。结果表明:一方面每年赋值均有所变化,其中经济子系统的权重有所下降,创新子系统权重上升幅度较大,社会子系统和生态子系统的权重呈现波动状态;另一方面各州市除了昆明之外生态城市综合发展指数(Ci)整体偏低。其次,利用空间探索分析法(ESDA)对云南省16个州市的生态城市综合发展指数(Ci)进行可视化表达,进一步推断出了云南省各州市空间分异特点。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省生态城市发展综合指数(Ci)进行全局Moran’sI指数三年都为正值,显示了各州市生态城市发展水平呈空间正相关性,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的不断完善,高水平聚集中心不断扩展并发挥带动作用,云南省各州市生态城市的发展水平将不断得到提升,整个省域的生态城市发展将形成城市群协同效应。最后,根据云南省16各州市生态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结果,从经济角度、创新角度、社会角度和生态角度分析出了制约云南省生态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最终依据这些发展限制性因素参照云南省“十三五”规划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希望能为云南省生态城市的发展提供助力。
陈蓉[4](2017)在《玉溪生态宜居幸福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人们不单单满足于简单的城市改造,而是赋予了更多的要求,建设生态宜居幸福城市是玉溪人民群众心之所向。但是,如何才是生态宜居幸福城市?这需要一个衡量评估的标准,所以,构建玉溪生态宜居幸福城市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建设玉溪生态宜居幸福城市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从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幸福城市共性及侧重点出发,在分析国内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玉溪实际,研究构建生态优美、环境宜居和人民幸福的玉溪生态宜居幸福城市评估指标体系。
普发明,严萍,陶跃宏,壮金燕,杨刚[5](2015)在《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区位优势》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9月中共玉溪市委玉溪市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是玉溪市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重要责任、重大贡献,是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内在要求。玉溪市必须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立足于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区位优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普发明,陶跃宏[6](2014)在《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结合玉溪市的实际,在认真总结分析近年来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成果、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进一步推进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作一些探索和思考。
张嘉治[7](2013)在《沈阳市生态市建设工作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沈阳市开展生态市建设5a来围绕这项系统工程,按照建设目标要求,积极行动,切实推进生态建设工作。该文主要从创建基础条件、建设目标、建设路径、取得进展等方面,对生态市创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综述,为总结创建经验和成效提供参考。
高劲松[8](2010)在《以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为起点 加快推进玉溪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建设》文中提出中国有一块翡翠叫云南,云南有一块钻石叫玉溪。玉溪素有“云烟之乡”、“花灯之乡”的美誉,也是聂耳的故乡。这里拥有震惊世界的古生物化石群、悠远神秘的古滇文化、中国一流的烟草基地和世界着名的旅游胜地,这里诞生了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是多彩和谐的高原水乡。
中共玉溪市委党校课题组,田绍荣[9](2010)在《玉溪市生态立市战略实施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立市是云南省玉溪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但目前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水污染防治形势严峻、矿电业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城市污染治理困难等严重地影响着这一战略的实施,因此,必须通过生态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治理等途径来抓生态的建设和恢复工作。
陈红,刘俊[10](2009)在《玉溪市生态城市的建设特点及建设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分析了玉溪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难点及优势,并从几个主要方面对生态城市的建设策略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二、玉溪创建生态市刍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溪创建生态市刍议(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政策背景:新时代思想赋予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新的内涵 |
1.1.2 时代背景:后普及时代要求学前教育普惠及优质的发展 |
1.1.3 现实背景: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亟待优化与质量提升 |
1.1.4 学科背景:学科交叉趋势中教育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用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区域间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相关研究 |
1.2.2 关于教育资源与区域发展关系相关研究 |
1.2.3 关于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相关研究 |
1.2.4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分析法 |
1.5.2 数理统计法 |
1.5.3 调查分析法 |
1.5.4 GIS空间分析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育资源配置 |
2.1.2 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 |
2.1.3 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 |
2.1.4 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水平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地关系理论 |
2.2.2 区域发展理论 |
2.2.3 资源配置理论 |
第三章 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评价模型建构 |
3.1 相关理论应用 |
3.1.1 体系建构的理论应用 |
3.1.2 指标选取的理论应用 |
3.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1 全面可行原则 |
3.2.2 科学简易原则 |
3.2.3 合理适用原则 |
3.2.4 客观可测原则 |
3.3 指标体系建构过程 |
3.3.1 指标遴选 |
3.3.2 数据来源 |
3.3.3 权重确定 |
3.4 测度方法选择说明 |
3.4.1 区域间学前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衡量指标 |
3.4.2 区域内学前教育资源与区域协调测度模型 |
第四章 区域实证:Ⅰ云南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分析 |
4.1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的比较 |
4.1.1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需求条件比较 |
4.1.2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区域条件比较 |
4.1.3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政府支持比较 |
4.2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的比较 |
4.2.1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需求条件比较 |
4.2.2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区域条件比较 |
4.2.3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政府支持比较 |
4.3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条件的时空格局 |
4.3.1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需求条件比较 |
4.3.2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区域条件比较 |
4.3.3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政府支持比较 |
第五章 区域实证:Ⅱ云南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水平分析 |
5.1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水平的比较 |
5.1.1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资源水平比较 |
5.1.2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配置状态比较 |
5.2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水平的比较 |
5.2.1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水平比较 |
5.2.2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配置状态比较 |
5.3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 |
5.3.1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水平比较 |
5.3.2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配置状态比较 |
第六章 区域实证:Ⅲ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分析 |
6.1 云南与全国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2 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2.1 2010 年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2.2 2012 年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2.3 2014 年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2.4 2016 年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2.5 2018 年云南与其他省区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3 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时空比较 |
6.3.1 2010 年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3.2 2012 年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3.3 2014 年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3.4 2016 年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6.3.5 2018 年云南各州市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协调性的比较 |
第七章 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的驱动机制及预测 |
7.1 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驱动机制 |
7.1.1 驱动因子选取 |
7.1.2 计量模型建构 |
7.1.3 实证结果分析 |
7.2 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的预测 |
7.2.1 单位根的检验 |
7.2.2 平稳序列分析 |
7.2.3 预测模型建构 |
7.2.4 情景预测结果 |
第八章 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发展思路 |
8.1 云南学前教育资源地域的协调发展 |
8.1.1 优化区域间学前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
8.1.2 推进区域内学前教育与区域协调发展 |
8.2 云南学前教育资源要素的协调发展 |
8.2.1 提升区域支持学前教育发展条件 |
8.2.2 增加云南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量 |
8.2.3 改善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状态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创新之处 |
9.2.1 界定“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的新内涵 |
9.2.2 建构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的评价模型 |
9.2.3 基于模型测度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空间协调性 |
9.3 不足与展望 |
9.3.1 研究不足 |
9.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熵权TOPSIS法的云南省生态城市发展空间分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生态城市相关研究综述 |
1. 国外生态城市内涵研究 |
2. 国外生态城市评价研究 |
(二) 国内生态城市相关研究综述 |
1. 我国生态城市内涵研究 |
2. 我国生态城市评价研究 |
(三) 国内外对城市群及其空间分异的研究综述 |
1. 国外对城市群及其空间分异的研究 |
2. 国内对城市群及其空间分异的研究 |
三、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 研究方法 |
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一章 生态城市相关概念与理论 |
一、生态城市相关概念 |
(一) 生态城市的内涵 |
1. 生态城市产生背景 |
2. 生态城市的不同概念理解 |
3. 本文定义的生态城市概念 |
(二) 生态城市的特征 |
二、生态城市的相关理论 |
(一) 城市生态学理论 |
1. 城市生态学内涵 |
2.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 |
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
(三) 城市竞争力理论 |
1. 城市竞争力的内涵 |
2. 城市竞争力核心思想 |
第二章 云南省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研究区域发展现状 |
(一) 云南省城市发展概况 |
(二) 云南省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一)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1. 科学性与全面性相结合 |
2. 可获得性与相关性相结合 |
3. 可比性与动态性相结合 |
4. 主动性与层次性相结合 |
(二) 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三) 指标评价重点 |
1. 城市支撑系统 |
2. 城市协调系统 |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
(一) 评价方法的选择 |
(二) 熵权TOPSIS法 |
1. 熵权法 |
2. TOPSIS模型 |
3. 熵权TOPSIS法 |
第三章 云南省生态城市发展评价分析 |
一、评价数据来源 |
二、生态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
(一) 指标权重评价 |
1. 指标系统构成方面 |
2. 子系统方面 |
3. 各具体指标方面 |
(二) 云南省生态城市发展水平分析 |
第四章 生态城市发展空间分异探究 |
一、空间分异的研究方法 |
(一) 空间权重矩阵 |
(二) 全局空间关联性指标 |
(三) 局部空间关联性指标 |
二、全局Moran指数分析 |
三、局部Moran指数分析 |
四、影响云南省生态城市发展的限制因素 |
(一) 云南省生态城市整体发展状况 |
(二) 对应子系统生态城市发展限制因素 |
1. 经济方面 |
2. 创新方面 |
3. 社会方面 |
4. 生态方面 |
5. 文化方面 |
第五章 云南省生态城市发展对策和建议 |
一、生态城市空间发展相关对策 |
1. 滇中生态城市发展 |
2. 滇东南生态城市发展 |
3. 滇西生态城市发展 |
4. 滇西北生态城市发展 |
5. 滇东北生态城市发展 |
6. 滇西南生态城市发展 |
二、根据限制性因素提出的发展建议 |
1. 推进云南省生态城市群协调发展 |
2. 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
3. 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行升级 |
4. 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
5. 提升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平台宣扬先进文化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玉溪生态宜居幸福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研究的背景 |
2、研究的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研究现状 |
2、研究评价 |
(三)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
1、研究对象 |
2、核心概念界定 |
(四)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1、理论基础 |
2、分析框架 |
(五) 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
1、研究方法 |
2、研究的创新 |
3、研究的不足 |
(六) 中央及省级城市工作会议指导思想 |
1、2015年中央城市会议精神 |
2、2016年云南省城市工作暨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推进会议精神 |
二、玉溪发展现状及需求 |
(一) 玉溪概况 |
(二) 玉溪发展现状及需求 |
1、经济发展情况 |
2、资源条件 |
3、空间布局 |
4、社会事业 |
三、玉溪生态宜居幸福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 玉溪现有规划指标情况 |
1、玉溪生态市建设的规划指标 |
2、玉溪生态宜居城市考核指标 |
(二) 生态宜居幸福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1、构建的原则 |
2、指标体系的结构 |
3、核心指标体系的构建 |
四、指标内容释义及取值说明 |
(一) 生态优美 |
1、城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 |
2、生态用地比例 |
3、建设用地比例 |
4、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平原、丘陵、高寒、山区等) |
5、城市能源保证率 |
6、自然湿地的净流失率 |
7、生态赤字 |
8、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
9、道路广场透水面积比例 |
(二) 环境宜居 |
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 |
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
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4、城市人口密度 |
5、万元GDP建设用地 |
6、单位GDP能耗 |
7、节能建筑比例 |
8、清洁能源利用率 |
9、城市区域噪声平均值 |
1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11、绿色屋顶率 |
12、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
13、慢行(交通)路网(系统)密度 |
14、清洁能源公共交通工具的比例 |
15、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 |
16、建成区雨污分流排水体制管道覆盖率 |
17、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18、城市燃气普及率 |
19、人均拥有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 |
20、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 |
2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22、城市人均避难场所面积 |
(三) 人民幸福 |
1、GDP总量 |
2、中小微企业占比 |
3、R&D研发投入比 |
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5、人均受教育年限 |
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
7、每百名老年人口拥有社会福利床位数 |
8、公共空间无障碍通道比例 |
9、五类配套设施服务半径覆盖率(15分钟生活圈) |
10、城市治安满意度 |
11、城市市容市貌(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
12、社区环境卫生 |
13、政府服务满意度 |
14、社区服务满意度 |
五、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区位优势(论文提纲范文)
1 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 |
2 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 |
3 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4 生态示范建设已初具规模 |
5 全民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能力不增强 |
(6)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成效 |
(一)生态经济持续增长,区域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
(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态市建设稳步推进 |
(三)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公众环保意识显着增强 |
二、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污染物减排工作任务艰巨 |
(二)水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
(三)社会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
(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滞后 |
(五)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尚待理顺 |
三、玉溪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绿色发展 |
(二)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 |
(三)以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为载体,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四)加强宣传教育,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
(7)沈阳市生态市建设工作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基础条件分析 |
1.1 有利条件 |
1.2 难点指标 |
2 建设目标 |
3 建设路径 |
3.1 建立健全统筹规划和公众参与机制 |
3.2重点解决“城乡环境不均衡”的突出问题 |
3.3 坚持生态市创建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环境问题相结合 |
3.4 注重夯实基础与综合整治 |
4 建设进展 |
4.1 生态区县创建工作取得突破[5] |
4.2 生态市创建指标不断提升 |
4.3 大力优化发展空间 |
4.4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
4.5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 促进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
5 创建成效 |
6 结语 |
(9)玉溪市生态立市战略实施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玉溪市实施生态生态立市战略的优势和制约因素 |
(一) 优势 |
1、生态优势。 |
2、区位优势。 |
3、产业优势。 |
4、思想基础。 |
(二) 制约因素 |
二、玉溪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的路径 |
(一) 一个载体——玉溪生态市建设 |
(二) 两只抓手——结构调整、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 |
1、抓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 |
2、抓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
(三) 三大片区——中心城区、“三湖”地区、哀牢山区 |
1、中心城区——红塔区。 |
2、“三湖”地区——澄江、江川、通海、华宁。 |
4、哀牢山区——易门、峨山、新平、元江。 |
(四) 四项机制——依法推进机制、扶持补偿机制、科技支撑机制和干部考核机制 |
1、依法推进机制。 |
2、扶持补偿机制。 |
3、科技支撑机制。 |
4、干部考核机制。 |
四、玉溪创建生态市刍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空间协调性研究[D]. 谷峥霖.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浅析[A]. 王强兰,雷昊麟. 云南环境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管理, 2019
- [3]基于熵权TOPSIS法的云南省生态城市发展空间分异研究[D]. 许瑞珂. 云南大学, 2019(03)
- [4]玉溪生态宜居幸福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D]. 陈蓉. 云南大学, 2017(07)
- [5]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区位优势[J]. 普发明,严萍,陶跃宏,壮金燕,杨刚. 科技视界, 2015(01)
- [6]玉溪市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J]. 普发明,陶跃宏.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06)
- [7]沈阳市生态市建设工作综述[J]. 张嘉治. 安徽农学通报, 2013(17)
- [8]以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为起点 加快推进玉溪现代宜居生态城市建设[N]. 高劲松. 中国建设报, 2010
- [9]玉溪市生态立市战略实施问题研究[J]. 中共玉溪市委党校课题组,田绍荣.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0(03)
- [10]玉溪市生态城市的建设特点及建设策略探讨[A]. 陈红,刘俊.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