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防治中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的探讨

滑坡防治中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的探讨

一、滑坡治理中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程传智[1](2021)在《多排抗滑桩在大型滑坡治理中的工程应用》文中指出文中在计算单排抗滑桩的基础上,结合传递系数法进行深入计算,根据抗滑桩分布的具体位置,得出详细的多排抗滑桩滑坡推力,实现对大型滑坡的有效治理。

徐青,刘红宇,王一凡[2](2021)在《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设计推力曲线是进行抗滑桩初步设计的重要依据,抗滑桩应满足的基本条件是使所研究边坡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提高到设计值,能够直接得到边坡条间设计推力的计算方法只有剩余推力法。目前,水电工程边坡稳定分析比较流行的刚体极限平衡法商业软件,如Geo-SLOPE/W、STAB,都不包含剩余推力法。虽然Geo-SLOPE/W可以直接得到边坡现状的闭合条间推力曲线,但不能得到满足设计安全系数的非闭合条间推力曲线,即不能直接得到条间设计推力,这就不便于进行抗滑桩初步设计。针对这一问题,对Geo-SLOPE/W软件进一步开发,结合自编程序,实现了既可通过Geo-SLOPE/W平台方便地得到边坡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又可同时得到Bishop法、Janbu法、Sarma法、Morgenstern-Price法(简称M-P法)以及Spencer法等各方法的条间设计推力曲线,为抗滑桩初步设计提供便利。通过工程算例,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徐黎斌[3](2020)在《长春岭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滑坡等地质灾害属于发生频率较高、危害影响较大的一类,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文简要阐述了我国边坡工程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发展历史和现状。以浙江省定马线长春岭滑坡为例,综合地质勘查和工程经验,定性分析了滑坡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选取典型截面,采用传递系数法分别进行了天然条件、降雨条件和地震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定量评价,并采用有限元法进行验算。按照现行规范推荐方法,以传统极限平衡法计算获得的下滑力和抗滑力为依据,制定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两种治理方案,并采用Midas GTS软件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设计方案典型截面进行施工模拟和稳定性分析,评价治理方案优劣。结果表明以抗滑力为依据设计的抗滑桩对于不同岩土体特性、不同几何形态的边坡的治理效果表现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基于极限平衡法的规范建议方法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滑面,并假定滑面不因抗滑桩的作用而发生改变,而在实际工程中最危险滑面会随着抗滑桩打入而发生演化,有时甚至会导致治理失败。通过该工程案例的对比分析,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可以作为边坡稳定性分析和抗滑治理方案的补充验算方法,同时作为治理方案的比选、验算和优化方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和工程实践意义。

柳建羽[4](2020)在《基于强度折减法与神经网络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露天矿的开采,势必会滋生边坡问题,为矿区工作人员及设备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本文以新疆吉朗徳露天煤矿为例,结合露天矿工程地质资料以及现场勘探结果,查清了研究区的工程地质条件,随后利用极限平衡法对采掘场9个剖面进行抗滑稳定分析,选取最不利剖面,并运用Midas GTS NX软件对1-1’剖面从最大剪应变云图、水平位移云图以及稳定系数角度展开分析,随后采用BP神经网络,通过训练112组样本数据来预测均质边坡的稳定系数并对预测结果进行评价,最后提出三种治理方案,并进一步分别对三种治理方案建立假三维模型进行对比并提出建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4条:(1)将吉朗徳露天矿采掘场划分为9个剖面,运用极限平衡法对9个剖面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可以得出,在天然工况下,吉朗徳露天矿采掘场西帮1-1’剖面的稳定系数Fs未满足规范要求的1.3。(2)利用Midas GTS NX软件对采掘场西帮1-1’剖面从最大剪应变云图、水平位移云图、边坡稳定系数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通过模拟进一步确定了边坡的潜在滑动面以及在降雨条件下的位移情况,同时印证了极限平衡法的计算结果。(3)从文献中采集了共计达112组边坡样本参数,通过使用BP神经网络的方法来预测边坡稳定系数,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从比较结果来看:采用贝叶斯正则化方法的BP神经网络其预测精度要优于L-M法以及量化共轭梯度法。(4)提出三种治理方案用于采掘场西帮的治理,工程支护措施有单排抗滑桩、预应力锚索及锚杆、泥岩表面喷射混凝土面层,之后利用Midas GTS NX对1-1’剖面建立假三维模型,并分别从最大剪应变、水平位移、边坡稳定系数等三个角度对三种方案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仅采用抗滑桩已经能达到边坡治理的目的,但是为了边坡长期有效的保持稳定,本文推荐联合采用抗滑桩及锚索对采掘场西帮进行加固处理。

侯致杰[5](2019)在《新型h型抗滑桩受力分析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滑坡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一但灾害发生,将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为了避免此类灾害发生,减少生命财产损失,滑坡治理成为了我们工程建设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课题。为合理、有效的治理滑坡灾害,本文以新型h型抗滑桩为研究对象,探讨滑坡在新型h型抗滑桩作用下滑坡的变形状态。因为新型h型抗滑桩属于一种新型的抗滑支挡结构,关于新型h型抗滑桩的理论研究也是极度稀少,所以这就导致了新型h型抗滑桩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没有理论指导,很多数据往往是根据经验所得,不能很好的满足工程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根据新型h型抗滑桩的受力特点及工程特性,采用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型h型抗滑桩的力学机理进行了研究。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如下:(1)系统分析了新型h型抗滑桩所承受滑坡推力的分布形式,并根据滑坡推力的分布形式建立了新型h型抗滑桩的力学模型。然后根据结构力学知识对新型h型抗滑桩的力学模型进行了理论推导,提出了新型h型抗滑桩的理论计算方法。(2)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滑坡在自然状态下和新型h型抗滑桩支挡状态下的变形情况。并总结了在这两种状态下,新型h型抗滑桩的应力应变和位移变形受滑坡推力的影响。(3)通过数值模拟对新型h抗滑桩进行了内力计算,分析了新型h型抗滑桩在连系梁和横撑的作用下,桩身的位移、剪力和弯矩的变化。得出了新型h型抗滑桩弯矩剪力的分布形式和变化规律。(4)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新型h型抗滑桩在不同锚固深度、不同连系梁长度、不同排距长度下,新型h型抗滑桩前排桩、后排桩受力状态的影响,以及新型h型抗滑桩的位移变化。

曾锦秀[6](2019)在《板连式束筋微型抗滑桩群加固边坡机制与计算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板连式束筋微型抗滑桩群(简称微型桩组合结构)是指数根微型桩在顶部用一块钢筋混凝土板固定连接的组合式抗滑结构,具有结构轻型、施工快捷、施工人员安全性高、低碳环保、经济性好等突出优点,适合于中小推力滑坡或边坡工程治理,尤其适于边(滑)坡的快速应急抢险工程。然而,此类结构的理论研究还很不完善,工程实践中亟待解决相关理论与技术问题。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板连式束筋微型抗滑桩群加固滑坡机制及计算理论研究(51278430)》,针对工程实践中两种典型边坡,即均质土坡与基岩-覆盖层式边坡,采用弹塑性理论分析、三维数值模拟、室内模型试验等多种手段,对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加固边坡机制、组合结构内力与位移、加固边坡稳定性等问题进行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揭示了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加固边坡机理。微型桩组合抗滑结构主要通过复合加筋、桩体抗弯和抗剪、桩体抗拔与抗压、顶板组合作用等4种作用机制对边(滑)坡实施加固。特别地,其中可能存在着在滑面附近桩体中产生塑性铰使其由受剪转化为受拉的增强抗滑性的作用特征,以及刚性顶板在桩顶有效协调与控制微型单桩的变形与受力,使得各微型单桩连成一体,整体协同抗滑,从而使组合结构能够发挥“群桩大于各单桩之和”的力学性能。(2)建立了加固均质土坡的微型桩组合结构计算方法。首先采用极限分析上限法求解作用于组合结构上的净推力大小,然后分别利用平面刚架理论与弹性地基梁理论(“m”法)对组合结构的受荷段与嵌固段分别建立分析模型,利用受荷段与嵌固段在滑面处的力与位移连续条件对全桩内力与变形进行解析。推导出了相应的微型桩组合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公式。同时,给出了加固基岩-覆盖层式边坡的微型桩组合结构计算方法。(3)得到了滑面弱化抗剪强度对微型桩组合结构受力的影响特征。弱化强度对滑面形态、桩体所受净推力均具有较大影响;弱化强度对桩身内力的分布形状无明显影响,但对其量值影响较大;相比于均质土坡,弱化强度对基岩-覆盖层式边坡中组合结构所受推力的影响更大;在弱化强度降低幅度相同的情况下,基岩-覆盖层式边坡中的组合结构内力平均变化幅度大于均质土坡。(4)确定了微型桩组合结构主要参数对其内力影响特征。组合结构内力随着单桩刚度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大,随桩体倾角、组合桩数的增大呈非线性减小。根据桩身内力较小且各排桩受力较为接近的原则,得出均质土坡的合理组合结构型式为:排间距5d、列间距3d;微型桩螺纹钢直径为28mm~32mm;嵌固比为0.44或0.53;基岩-覆盖层式边坡的合理组合结构型式为:排间距5d、列间距4d;微型桩螺纹钢直径为28mm;嵌固比为0.50或0.58。两类边坡的合理桩体倾角20°~25°、组合桩数为9(3排×3列)。(5)提出了基于强度折减技术的快速收敛优化算法。采用二分法搜索边坡临界失稳时的剪切强度折减系数(稳定系数),使每次强度折减计算的最多时步缩减为传统强度折减法的50%;且以不平衡比率小于1.0×10-5作为每次折减计算的终止条件之一,从而大幅减少计算所用机时。(6)给出了基于双滑面的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采用塑性极限分析方法,考虑桩土之间协调作用模式,计算组合结构后侧坡体推力与前侧抗力,建立二者差值(推力-抗力)与稳定系数、滑面深度的函数关系,再由该差值最大原理确定出加固边坡的最小稳定系数。(7)给出了基于变形能与极值原理的能量法。采用滑带土体的极限变形能除以实际变形能的平方根定义坡体稳定系数,通过Mohr-Coulomb强度准则将该稳定系数转换为滑面上各点抗剪强度与剪应力的表达式,在获得微型桩组合结构加固坡体的自然应力场的条件下,可计算确定加固坡体的稳定系数。(8)指出了这3种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优缺点。优化折减法克服了传统强度折减法求解时间较长、断点无法续算等缺点,但计算效率较低;双滑面极限分析法克服了传统的极限分析上限法假定桩前、后滑面为同一对数螺旋面的缺点,计算效率高,但不能考虑岩土体变形,不适于非均质边坡;能量法可考虑岩土体变形,相对于数值模拟强度折减法具有极高的计算效率。三种方法计算效率由高到低排序为:能量法、双滑面极限分析法、优化折减法。(9)实例分析表明,均质土坡的双滑面极限分析法得到的稳定系数最大,滑面也较深;能量法得到的稳定系数介于优化折减法与双滑面极限分析法之间,但滑面最浅;三种方法得到的稳定系数偏差不超过6%。前两种方法计算时间比优化折减法减少约90%。对于基岩-覆盖层式边坡,能量法得到的稳定系数比优化折减法约大4%,计算时间约减少95%。本文在板连式束筋微型抗滑桩群加固边坡作用机理、组合结构计算分析方法、加固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为实际工程提供科学依据与指导,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刘伟[7](2019)在《超大断面黄土公路隧道进口段滑坡体治理措施及监测分析》文中提出近年来,很多公路在西部地区需要穿越各系山脉,采用穿山隧道是最便捷的通行方式。开展对黄土地区超大断面公路隧道及隧道口滑坡体的研究可以对隧道入口段的黄土滑坡进行超前预测预报,可为黄土地区研究公路隧道滑坡体预测及治理措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陕西宝鸡地区某高速公路隧道口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勘察、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现场监测等技术手段,探讨了超大断面黄土公路隧道口滑坡体与隧道工程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了滑坡体的治理措施,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1)通过对隧道入口处场地的工程地质勘察和分析,得知隧道左线拱顶距离滑动面垂直长度为0.514m,其中大部分距离滑动面垂直距离大于5m,衬砌的受力和变形受滑动体滑动干扰较小,局部距滑动面垂直距离较近时衬砌的受力和变形受滑动体滑动干扰较大。(2)通过对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了滑坡体与隧道的相互作用机理,总结出影响滑坡产生灾变的关键因素,进而对滑坡体引起的隧道受力变形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得到隧道进口段“隧道-滑坡”相互作用模型。(3)隧道入口段滑坡在隧道开挖初期相对稳定,当掌子面推进至50m时,滑坡体下滑位移随着开挖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其后,下滑位移速率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增加,当工作面到达监测段时下滑速率达到最大值,通过隧道的初始运行和二次支护,工作面推进到监测段30m后,滑坡变形基本稳定。(4)采用现场监控测量的手段,对隧道进口段滑坡进行监测和分析,受岩土体的力学性质控制,表层岩石与支护结构相互作用使围岩压力显着增加,隧道上方近地表监测点的最终沉降槽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隧道刚开始施工时拱顶的沉降量相对较高,随着大断面隧道继续深入,其支护措施和抗滑桩支护效果越来越明显,断面拱顶沉降位移逐步趋于稳定。

彭瑜[8](2018)在《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三峡水库岸坡连续出现大规模滑坡,较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库水周期性浸泡造成库岸边坡失稳所引发,而目前采用的常规性抗滑桩结构对治理水毁新生滑坡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本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灰岩地区危岩座滑破坏与解体机制研究”(项目编号:51378521)、重庆市科委重点项目“三峡水库运行期间类土质岸坡破坏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STC2013JJB005)以及已授权的团队发明专利“等腰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抗滑桩”(专利编号:CN104878770A)为依托,通过理论分析、模型试验等方法,对适用于治理水库岸坡大型滑坡灾害的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新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为刚性或弹性模式时的受力特性,分别推导了在抛物线荷载作用下,梯形桩受荷段和嵌固段的内力及变形计算方法,并分析了内力和变形的相关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梯形扩散角的计算方法,推导了梯形抗滑桩的计算宽度公式。(2)分析了梯形抗滑桩结构尺寸的取值范围,确定了梯形桩体截面分区线的计算方法,提出了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抗滑桩的两种竖向预应力结构布置形式,并分别推导了结构配筋量和配筋率等相关计算公式;同时,构建了锚索顶端和底端以及声测管等关键构造技术。(3)通过室内模型和三维仿真模型试验,分析了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抗滑桩的力学性能和破坏形态,提出了桩侧角度变化对桩间土拱效应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梯形抗滑桩的安全系数取值范围,推导了破坏面的计算关系式。同时,采用了参数一致的普通抗滑桩模型试验,并将其结果与梯形桩进行对比分析。(4)提出了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抗滑桩的“双土拱”存在理论和破坏机理,分析了不同桩侧角度对“双土拱”的影响特征,建立了“双土拱”计算模型并推导了合理桩间距计算公式;同时,分析了桩侧角度的设计取值范围,揭示了桩侧角度对桩间距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充分发挥“双土拱效应”的最优角度取值。(5)采取了双排梯形桩和双排普通桩的两种群桩设计,将其应用于三峡库区滑坡治理工程中,并对两种设计的应用成效和工程经济作对比分析,进一步分析了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实用性和经济价值。主要创新点如下:(1)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是治理水库岸坡大型滑坡灾害的新技术,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受力结构,在以往的研究中尚未对梯形竖向预应力结构进行研究,本文是基于水毁滑坡治理展开的新技术研究。(2)提出了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双土拱”理论,并对“双土拱”受荷特性和传力机理加以分析,论证了“双土拱”的存在条件、破坏机理、合理桩间距等关键技术问题。(3)采用了室内模型破坏性试验和三维土拱效应模型试验与理论结合的分析方法,揭示了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变形和破坏规律,并分析了梯形抗滑桩的桩间土拱效应影响规律。(4)构建了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计算和设计方法,解决了梯形抗滑桩的受力计算和结构设计等方面的核心技术问题。

梅必贵[9](2018)在《万源市林家榜滑坡特征及推力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滑坡特征是进行滑坡工程治理的基础,滑坡推力是抗滑桩设计的重要依据。为此,对万源市林家榜滑坡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并采用了5种方法对滑坡推力进行了计算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较准确地确定了滑坡推力,达到了既保证工程安全,又节约投资的目的。

陈颖骐,王全才[10](2018)在《滑坡设计推力优化计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滑带参数取值与解决常规滑坡设计推力不确定性的问题,在滑带土本构方程的基础上,引入渐变软化段位置函数和规模放大系数反映实际滑带土的时效性.提出基于监测位移确定各点滑带土强度的量化方法,推导考虑桩土耦合作用的不平衡推力改进法.以攀枝花机场某滑坡为例,对不平衡推力改进法与传统不平衡推力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不平衡推力改进法求得的滑坡推力介于传统不平衡推力法的显示解和隐示解之间;随着桩处滑面倾角的增大,抗滑桩推力增大;随着安全系数的增加,利用改进显示法得到的抗滑桩推力较大,利用改进隐示法得到的抗滑桩推力较小.

二、滑坡治理中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滑坡治理中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多排抗滑桩在大型滑坡治理中的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多排抗滑桩推力计算
2 多排抗滑桩内力计算
3 多排抗滑桩治理稳定性分析
4 结语

(2)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条间设计推力计算
    1.1 RTM法条间推力计算
    1.2 Bishop法条间推力计算
    1.3 Janbu法条间推力计算
    1.4 M-P法条间推力计算
    1.5 Spencer法条间推力计算
    1.6 Sarma法条间推力计算
2 工程实例考核
    2.1 工程概况
    2.2 力学参数
    2.3 推力曲线
3 结论

(3)长春岭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滑坡的分布及主要特点
        1.1.2 我国公路边坡的破坏类型及特点
        1.1.3 公路边坡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在公路边坡研究方面的主要阶段
        1.2.2 目前滑坡的主要研究方法
        1.2.3 我国规范推荐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长春岭滑坡基本情况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自然地理条件
        2.2.1 气象条件
        2.2.2 水文条件
        2.2.3 地形、地貌条件
    2.3 工程地层概况
        2.3.1 地层情况
        2.3.2 构造情况
        2.3.3 地震条件
    2.4 滑坡特征
        2.4.1 边坡岩土体特征
        2.4.2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2.4.3 滑带强度参数取值
3 长春岭滑坡稳定性分析
    3.1 滑坡稳定性的定性分析
        3.1.1 滑坡变形宏观分析
        3.1.2 滑动面(带)判断
        3.1.3 滑坡形成条件分析
    3.2 抗滑稳定性计算
        3.2.1 传递系数法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3.2.2 岩土材料参数选取
        3.2.3 天然工况条件下边坡稳定分析
        3.2.4 降雨工况边坡稳定性分析
        3.2.5 地震工况和暴雨工况叠加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3.2.6 边坡稳定评价
    3.3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进行抗滑稳定性验算
        3.3.1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3.3.2 强度折减法失稳判断依据
        3.3.3 数值计算软件选择及其特点
        3.3.4 本构模型选取与模型建立
        3.3.5 天然工况条件下抗滑稳定性验算
        3.3.6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优势与不足
    3.4 本章小结
4 长春岭滑坡治理方案设计及优化
    4.1 滑坡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流程
    4.2 长春岭滑坡治理方案设计原则
        4.2.1 长春岭滑坡治理工程设计基本原则
        4.2.2 工程安全等级
        4.2.3 工况设置
    4.3 滑坡前缘应急处理方案
    4.4 抗滑桩治理方案
        4.4.1 抗滑桩设计原理及基本方法
        4.4.2 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及布置
        4.4.3 抗滑桩桩身设计
        4.4.4 内力计算
        4.4.5 锚固段深度校核
        4.4.6 边坡稳定验算
    4.5 预应力锚索格构梁治理方案
        4.5.1 锚固力计算
        4.5.2 锚索长度计算
        4.5.3 格构梁内力计算
    4.6 前缘应急削坡验算
    4.7 支护后边坡稳定性验算
        4.7.1 参数选取
        4.7.2 验算结果
    4.8 治理方案优化
        4.8.1 腰部增加预应力锚索方案
        4.8.2 抗滑桩上部增加预应力锚索方案
    4.9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徐黎斌

(4)基于强度折减法与神经网络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边坡治理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场地工程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水文情况
        2.1.3 当地经济情况
    2.2 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
    2.3 地震
    2.4 地层岩性
    2.5 边坡采掘场基本特征
    2.6 边坡破坏历史
        2.6.1 滑坡
        2.6.2 崩塌
    2.7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基于极限平衡法与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3.1 Fellenius法介绍
    3.2 强度折减法基本原理
    3.3 边坡安全储备系数确定
    3.4 基于瑞典圆弧法稳定性计算
        3.4.1 岩体力学指标
        3.4.2 计算剖面选取
        3.4.3 各剖面计算结果
    3.5 基于Midas GTS NX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3.5.1 Midas GTS NX软件介绍
        3.5.2 建立边坡模型
        3.5.3 模型结果分析
第四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4.1 基础理论概述
    4.2 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4.2.1 BP神经网络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4.2.2 输入参数数据预处理
        4.2.3 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构的确定
        4.2.4 隐含层节点数的确定
    4.3 网络训练
    4.4 训练结果
    4.5 模型评价
    4.6 小结
第五章 边坡治理工程方案优选
    5.1 边坡工程治理原则
    5.2 边坡工程治理方法
        5.2.1 抗滑桩介绍
        5.2.2 预应力锚索、锚杆介绍
    5.3 边坡工程治理方案设计
        5.3.1 设计推力计算
        5.3.2 治理方案设计
        5.3.3 方案初步比选
    5.4 有限元模拟
        5.4.1 三维边坡计算模型
        5.4.2 方案一数值模拟分析
        5.4.3 方案二数值模拟分析
        5.4.4 方案三数值模拟分析
    5.5 方案优选及后续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新型h型抗滑桩受力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抗滑桩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2 抗滑桩的结构类型
        1.2.3 抗滑桩的计算方法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樟木一号滑坡工程地质特征
    2.1 滑坡形态及结构特征
        2.1.1 地形地貌
        2.1.2 边界特征
    2.2 滑坡变形形态及破坏特征
        2.2.1 滑坡当前的变形破坏特征
        2.2.2 弱变形区破坏特征
        2.2.3 强变形区破坏特征
        2.2.4 前缘变形破坏特征
    2.3 滑坡水文和地质条件
        2.3.1 滑坡区水文条件
        2.3.2 滑坡区地质条件
    2.4 滑坡成因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h型抗滑桩的结构计算方法
    3.1 滑坡推力计算方法
        3.1.1 滑坡推力分析方法概述
        3.1.2 滑坡推力的分布形式
    3.2 新型h型抗滑桩的结构计算方法
        3.2.1 荷载分析
        3.2.2 新型h型抗滑桩的计算模型
        3.2.3 结构计算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h型抗滑桩数值模拟
    4.1 有限元简介
        4.1.1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4.1.2 土体的本构模型
        4.1.3 桩土接触模型
        4.1.4 材料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4.2 新型h抗滑桩平面静力分析
        4.2.1 平面应变模型
        4.2.2 新型h型抗滑桩对滑坡的稳定性影响
        4.2.3 前后排桩、连系梁的变化
        4.2.4 桩身锚固深度的影响
        4.2.5 桩排距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板连式束筋微型抗滑桩群加固边坡机制与计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小推力滑坡防治技术
        1.2.2 微型桩加固技术
        1.2.3 土体残余强度及其对边坡稳定性影响
        1.2.4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微型桩组合结构加固边坡机理
    2.1 概述
    2.2 微型桩施工工艺及特征
    2.3 加固作用机理
        2.3.1 复合加筋作用
        2.3.2 抗弯与抗剪作用
        2.3.3 抗拉压作用
        2.3.4 顶板组合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组合结构顶板的作用机制
    3.1 概述
    3.2 均质土坡
        3.2.1 桩体倾角为5°
        3.2.2 桩体倾角为10°
        3.2.3 桩体倾角为15°
        3.2.4 顶板作用特征分析
    3.3 基岩-覆盖层式边坡
        3.3.1 桩体倾角为5°
        3.3.2 桩体倾角为10°
        3.3.3 桩体倾角为15°
        3.3.4 顶板作用特征分析
    3.4 综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均质土坡微型桩组合结构计算方法
    4.1 概述
    4.2 桩后推力的计算
        4.2.1 模型建立
        4.2.2 公式推导
    4.3 组合结构计算分析
        4.3.1 模型建立
        4.3.2 公式推导
    4.4 计算方法验证
        4.4.1 计算参数
        4.4.2 滑坡推力与结构内力
        4.4.3 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
        4.4.4 结果综合比较
    4.5 工程实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覆式边坡微型桩组合结构计算方法
    5.1 概述
    5.2 桩后推力与桩前抗力
        5.2.1 桩后滑坡推力
        5.2.2 桩前坡体抗力
    5.3 组合结构内力与位移
        5.3.1 模型建立
        5.3.2 公式推导
    5.4 计算方法验证
        5.4.1 计算参数
        5.4.2 滑坡推力与结构内力
        5.4.3 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
        5.4.4 结果综合比较
    5.5 工程实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滑面抗剪强度弱化的组合结构受力分析
    6.1 概述
    6.2 滑面弱化抗剪强度的取值
    6.3 微型桩组合结构分析
    6.4 实例分析
        6.4.1 均质土坡
        6.4.2 基岩-覆盖层式边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微型桩组合结构参数影响分析与合理结构型式
    7.1 概述
    7.2 均质土坡
        7.2.1 桩间距
        7.2.2 桩体倾角
        7.2.3 单桩刚度
        7.2.4 组合桩数
        7.2.5 嵌固深度
        7.2.6 合理结构型式
    7.3 基岩-覆盖层式边坡
        7.3.1 桩间距
        7.3.2 桩体倾角
        7.3.3 单桩刚度
        7.3.4 组合桩数
        7.3.5 嵌固深度
        7.3.6 合理结构型式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微型桩组合结构加固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8.1 概述
    8.2 基于强度折减技术的快速收敛优化算法
        8.2.1 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
        8.2.2 快速收敛优化算法
    8.3 基于双滑面的塑性极限分析上限法
    8.4 基于变形能与极值原理的分析法
        8.4.1 稳定系数的定义
        8.4.2 临界滑面的确定
    8.5 三种方法优缺点分析
    8.6 工程实例分析
        8.6.1 均质土坡
        8.6.2 基岩-覆盖层式边坡
    8.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超大断面黄土公路隧道进口段滑坡体治理措施及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2.2 黄土隧道洞口段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滑坡与隧道的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2.4 滑坡治理措施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工程简介
    2.2 工程地质条件
    2.3 隧道工程设计简介
        2.3.1 隧道工程设计
        2.3.2 施工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滑坡体与隧道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3.1 滑坡的形成机理
        3.1.1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3.1.2 几种影响因素形成滑坡的成因与分析
    3.2 滑坡体引起隧道的受力变形特性分析
        3.2.1 滑坡体引起隧道的变形特性分析
        3.2.2 滑坡体引起隧道的受力特性分析
    3.3 滑坡体与隧道相互作用机理
        3.3.1 隧道受力分析
        3.3.2 偏压隧道的受力分析
    3.4 隧道进口段“隧道-滑坡”相互作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进口段滑坡治理措施
    4.1 隧道进口段滑坡稳定性分析
        4.1.1 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4.1.2 滑坡稳定性分析
    4.2 隧道进口段综合治理措施
    4.3 隧道进口段滑坡治理
        4.3.1 隧道进口段滑坡治理方案
        4.3.2 隧道开挖及支护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隧道进口段滑坡治理工程监测
    5.1 监控测量的目的
    5.2 监测的内容及方法
        5.2.1 主要监测内容
        5.2.2 监测方法及分析
    5.3 滑坡治理效果与监测分析
        5.3.1 坡体位移监测分析
        5.3.2 抗滑桩变形监测分析
        5.3.3 隧道衬砌变形及受力监测分析
        5.3.4 隧道上部地表监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抗滑桩研究现状
        1.2.2 竖向预应力抗滑桩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3 竖向预应力抗滑桩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2.4 竖向预应力抗滑桩试验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计算方法研究
    2.1 受荷段受力和变形计算
        2.1.1 抛物线计算模型
        2.1.2 抛物线荷载计算
        2.1.3 受荷段内力计算
        2.1.4 受荷段变形计算
    2.2 嵌固段受力和变形计算
        2.2.1 计算宽度分析及推导
        2.2.2 桩体判别分析
        2.2.3 刚性桩内力和变形计算
        2.2.4 弹性桩内力和变形计算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设计方法研究
    3.1 滑坡稳定性与推力计算
        3.1.1 滑坡稳定性计算
        3.1.2 滑坡推力计算
    3.2 梯形桩体结构设计
        3.2.1 断面尺寸分析
        3.2.2 梯形截面分区线的推导
        3.2.3 桩长设计
        3.2.4 竖向预应力计算
        3.2.5 主要参数的推导
    3.3 梯形抗滑桩配筋设计
        3.3.1 竖向预应力锚索结构设计及配筋公式推导
        3.3.2 竖向预应力锚索与钢筋共同结构设计及配筋公式推导
        3.3.3 箍筋结构设计及配筋公式推导
        3.3.4 配筋率验算公式推导
    3.4 细部构造关键技术
        3.4.1 锚索构造设计
        3.4.2 封锚构造设计
        3.4.3 声测管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梯形竖向预应力抗滑桩与普通抗滑桩对比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室内水平推力模型试验对比分析
        4.2.1 试验流程
        4.2.2 推力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2.3 破坏性对比分析
    4.3 三维土拱效应模型试验对比分析
        4.3.1 三维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3.2 梯形桩角度与土拱效应的影响分析
    4.4 梯形抗滑桩安全性分析
        4.4.1 矩形试验桩承载力计算
        4.4.2 梯形试验桩承载力计算
        4.4.3 安全系数取值分析
    4.5 梯形抗滑桩破坏规律分析
        4.5.1 理论计算
        4.5.2 实测计算
        4.5.3 破坏面计算公式推导
        4.5.4 正确性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梯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双土拱效应研究
    5.1 梯形竖向预应力抗滑桩的桩土作用机理
    5.2 双土拱的存在条件
    5.3 双土拱的形式特征
    5.4 双土拱的破坏机理
    5.5 梯形抗滑桩桩间距计算
        5.5.1 双土拱计算模型
        5.5.2 合理桩间距计算方法
    5.6 梯形抗滑桩桩侧角的取值分析
        5.6.1 桩侧角度影响分析
        5.6.2 桩侧角度取值范围分析
        5.6.3 最优角度取值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排梯形桩与双排普通桩原位应用及经济对比分析
    6.1 工程概况
        6.1.1 工程地质条件
        6.1.2 水文地质条件
        6.1.3 主要设计参数
    6.2 滑坡稳定性评价与推力计算
        6.2.1 滑坡稳定性评价
        6.2.2 滑坡推力计算
    6.3 双排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应用
        6.3.1 梯形桩体尺寸设计
        6.3.2 梯形抗滑桩桩间距设计
        6.3.3 梯形抗滑桩配筋设计
    6.4 双排矩形断面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应用
        6.4.1 矩形桩体尺寸设计
        6.4.2 矩形抗滑桩桩间距设计
        6.4.3 矩形抗滑桩配筋设计
    6.5 工程经济对比分析
        6.5.1 应用成效对比分析
        6.5.2 经济性对比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9)万源市林家榜滑坡特征及推力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滑坡地质环境条件
    1.1 地理位置与交通
    1.2 气象、水文
    1.3 地形地貌
    1.4 地层岩性
    1.5 地质构造与地震
    1.6 水文地质条件
2 滑坡特征
    2.1 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2.2 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2.2.1 老滑坡物质结构特征
        2.2.2 强变形区物质结构特征
    2.3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2.4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发展变化趋势
        2.4.1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2.4.2 滑坡稳定性计算
        2.4.3 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及发展变化趋势
3 滑坡设计推力计算
    3.1 滑坡设计推力计算
    3.2 滑坡设计推力取值方法
        3.2.1 第一种方法
        3.2.2 第二种方法
        3.2.3 第三种方法
        3.2.4 第四种方法 (规范法)
        3.2.5 第五种方法 (改进法)
    3.3 取值方法对比分析
4 结语

(10)滑坡设计推力优化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滑坡滑带土强度特征
    1.1 滑带土强度的时效性
    1.2 不平衡推力
        1.2.1 显示法
        1.2.2 隐示解
2 滑带参数分析与确定
    2.1 滑带土抗剪强度的弱化方程
    2.2 滑带抗剪强度演化规律
    2.3 基于监测位移的滑带弱化方程
3 桩土耦合作用的滑坡优化推力计算
4 工程实例分析
5 结论

四、滑坡治理中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排抗滑桩在大型滑坡治理中的工程应用[J]. 程传智. 江西建材, 2021(11)
  • [2]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研究[J]. 徐青,刘红宇,王一凡.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2021(06)
  • [3]长春岭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优化研究[D]. 徐黎斌. 浙江大学, 2020(01)
  • [4]基于强度折减法与神经网络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D]. 柳建羽. 长安大学, 2020(06)
  • [5]新型h型抗滑桩受力分析及应用[D]. 侯致杰. 河南大学, 2019(01)
  • [6]板连式束筋微型抗滑桩群加固边坡机制与计算理论研究[D]. 曾锦秀.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7]超大断面黄土公路隧道进口段滑坡体治理措施及监测分析[D]. 刘伟. 长安大学, 2019(01)
  • [8]梯形断面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研究[D]. 彭瑜. 重庆交通大学, 2018
  • [9]万源市林家榜滑坡特征及推力计算方法研究[J]. 梅必贵. 路基工程, 2018(04)
  • [10]滑坡设计推力优化计算[J]. 陈颖骐,王全才.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8(07)

标签:;  ;  ;  ;  

滑坡防治中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