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行为对急诊患者的心理影响

护理行为对急诊患者的心理影响

一、护理行为对急诊病人的心理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雪[1](2021)在《对急诊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探究分析对意识清醒的急诊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就诊于医院急诊科的80名意识清醒病人当做观察对象,经由随机数表法,把这些病人均等归入试验组、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试验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急诊患者的依从评分、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意识清醒的急诊患者通过加强心理护理后,配合治疗、护理工作的依从性显着提高,同时在护理满意度与治疗有效率方面升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对于意识清醒的急诊患者开展强化心理护理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使病人心理状态得到明显优化,提升病人的治愈信心,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何怡庆[2](2021)在《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与同情疲劳的相关性 ——一项混合研究》文中指出

杨云静[3](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不同阶段社会支持需求的现象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从AMI急性发作、急诊PCI手术至回归家庭,全病程各阶段的社会支持需求体验。从患者切实需求角度出发,优化现有AMI护理程序,减少急诊PCI术前护理延误、促进术后功能状态恢复和心脏康复。2.探究AMI患者整个病程中社会支持需求的纵向演变过程及规律,以期建立和完善符合当地人文的社会支持需求框架,转变传统照护观念,采用连续、动态的观点,寻找标准化护理到个体化护理的最优适配。方法:采用诠释性现象学研究法,于2019年12月~2020年7月运用目的抽样法中的最大差异化抽样选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两所三甲医院心内科符合纳入条件的21名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取得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和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按病程分别对每位研究对象进行4次一对一半结构式深入访谈,结合参与式观察。借助Nvivo12.0 Plus软件,采用诠释性现象学分析法(IPA)分析资料,运用社会支持多维模型对结果进行归类。结果:在AMI诊断期、PCI围手术期、出院准备期、调整期和适应期五个疾病阶段的信息支持需求、工具支持需求、情感支持需求、社会网络支持需求和自尊支持需求五种社会支持需求维度下共提炼出主题23个。疾病各阶段的信息支持需求分别为:AMI诊断期:诊断及危险性;PCI围手术期:AMI和PCI相关知识,医疗告知权;出院准备期:个体化的纸质出院指导;调整期与适应期:不适的原因和急救知识。疾病各阶段的工具支持需求分别为:AMI诊断期:紧急医疗服务;PCI围手术期:先进的支架和急P技术,绿色通道;出院准备期:经济支持;调整期与适应期:移动式卫生保健资源。疾病各阶段的情感支持需求分别为:AMI诊断期:陪伴和安全感;PCI围手术期:接纳与鼓励;出院准备期与调整期:心理调节与建设;适应期:增强独立性。疾病各阶段的社会网络支持需求分别为:AMI诊断期:陌生人协助送医;PCI围手术期:医护人员德艺双馨,同伴支持;出院准备期、调整期和适应期:重新融入社会。疾病各阶段的自尊支持需求分别为:AMI诊断期:相信自己可以生还;PCI围手术期:尽量自理;出院准备期:病情保密;调整期:康复情况得到认可;适应期:回报他人。结论:急诊PCI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不同阶段的社会支持需求不尽相同,且随病程的变化而改变。建议医护人员采用动态连续的照护观念,建立和完善符合当地人文的社会支持需求框架,以利教育与干预。

冯海珊[4](2021)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构建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评价条目,编制《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2)探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通过文献检索、临床经验分享,成立项目专家小组,制定《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初稿,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Delphi法)对条目进行筛选,形成《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终稿。(2)采用类实验研究法,选取某市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018年7月-2018年12月和2019年7月-2019年12月两段时期就诊急诊抢救室的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357例。对照组(181例)为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进行常规管理方法护理,实验组(176例)为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使用《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分析、比较两组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在抢救室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未造成伤害的异常事件发生率及患者对急诊抢救室护理的满意度。结果:(1)《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德尔菲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为0.025(P<0.00),变异系数为0.000~0.128,满分比均>40%,专家对核查单条目的一致性和认同度相对较高,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协调性良好。(2)实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未造成伤害的异常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财务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35.4%下降至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7,P<0.001);患者安全发生率由实施前55.8%下降至2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8,P<0.001);医护人身安全的不良事件/异常事件发生率由实施前75.1%下降至4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7,P<0.001);医疗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7.73%下降至1.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5,P<0.001);护理纠纷发生率由实施前4.42%下降至0.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P<0.05);安全管理不良事件/异常事件的发生率由实施前13.3%下降至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4,P<0.001)。(3)实验组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95.5%)高于对照组(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本研究所编制《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认同度和一致性较高,协调性好。可作为急诊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临床工具。(2)《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降低了患者不良事件/异常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可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张梦婷[5](2021)在《基于循证构建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在一项初步研究中,我们的研究小组发现,疼痛可能会对急性创伤患者产生一系列短期和长期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发现了患者在急诊室中不可避免地遭受各种疼痛刺激。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循证方法制定一套适合护士在急诊临床中处理急性外伤性疼痛管理的策略,并为护理管理人员开发相关的疼痛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改善医院疼痛管理的质量。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法,根据研究者所要研究内容的相关问题,检索了CINAHL、RNAO、NGC、Cochrane、Pubmed、OVID、Web of Science、EBSCO以及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系统全面地查阅近10年来国内外急性疼痛治疗相关的文献,尤其是相关疼痛管理指南、专家共识及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对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以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初步构建出急性创伤患者的疼痛管理策略。并通过德尔菲法(Delphi),遴选了急危重症领域的护理管理者、急诊专科护士、120和急诊科的医护专家32位,经过两轮函询,对各条目疼痛策略的重要性和操作性进行评价,结合专家意见,对策略进行修订整理,使用专家的积极系数,专家的权威系数以及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等指标对两次专家协商的可靠性和代表性进行统计分析以评审和组织该策略。研究结果:本研究构建了一套由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其中包括评估、干预和团队管理三个维度29项措施的管理策略。并经过统计学分析,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是94.1%和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4和0.86,第一轮专家协调系数W为0.34、0.32,显着性检验结果提示P<0.001;第二轮专家协调系数W为0.46、0.47,显着性检验结果提示P<0.001。研究结论:基于循证构建了一套涵盖评估、干预和团队管理三个维度的29项措施的由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其中干预措施包括评估时机、评估工具、评估疼痛患者的非语言表现、由麻醉师和医生评估后的药物干预措施,心理护理、冷热疗法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以及团队管理等内容。专家信函查询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以及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证明,专家信函查询是非常有代表性和可靠的。

张娟娟[6](2021)在《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分析人口学因素、一般自我效能感、任务负荷、医护人际交换、护士执业环境对医护合作的影响,为管理者从护士个人和执业环境两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医护合作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9月~11月,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择济南市的8所三级甲等医院的326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研究以一般资料调查表、医护合作量表、任务负荷指数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医护人际交换问卷、护士执业环境测评量表作为调查工具。通过SPSS 26.0进行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急诊科护士的人口学资料本研究的326名调查对象,年龄范围在21~5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74±5.41)岁;以女性护士居多(70.55%);急诊科工作年限1~33年;最高学历以本科为主(88.04%);职务以临床护士为主(77.61%);职称以护师居多(51.84%);聘任方式主要是合同制(87.73%);婚姻状况以已婚居多(69.02%)。2.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本研究中,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总均分为(3.73±0.93),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三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患者信息的交流”(3.88±0.85)、“护士和医生的关系”(3.77±0.89)、“共同参与治疗或护理的决策过程”(3.61±0.98)分。3.人口学变量对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的影响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性别、年龄、最高学历、急诊科工作年限、婚姻状况、职务、聘任方式的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职称的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任务负荷、医护人际交换及执业环境得分情况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均分为(2.88±0.67),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任务负荷总均分为(16.59±3.55),位于较高水平,四个维度得分最高的是“努力程度”(17.07±3.44),得分最低的是“心智需求”(15.86±3.73)。医护人际交换总均分为(3.96±0.74),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四个维度得分最高的为“信任”(4.08±0.70),得分最低的是“有效沟通”(3.89±0.74)。执业环境总均分为(71.08±25.77),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九个维度得分较高的三个是“质量管理”(80.21±20.42)、“人力配备”(77.51±20.81)、“临床护理专业性”(75.01±20.50);得分较低的三个维度是“社会地位”(66.55±24.01)、“薪酬待遇”(60.13±27.61)、“医院管理参与度”(47.50±29.69)。5.一般自我效能感、任务负荷、医护人际交换、执业环境与医护合作的相关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医护合作总分及其各维度与一般自我效能感(r=0.291~0.329,P<0.001)、医护人际交换总分及各维度(r=0.486~0.692,P<0.001)、执业环境总分及其各维度(r=0.192~0.414,P<0.001)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医护合作总分及其两个维度与任务负荷总分、心智需求、努力程度(r=0.113~0.175,P<0.05)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患者信息的交流与时间需求((r=0.122,P<0.05))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6.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作意愿、有效沟通、内部支持进入医护合作得分的回归方程,它们共解释医护合作总变异的51.60%。结论1.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位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尚有可提升空间。患者信息的交流是医护合作的基础,此维度得分最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参与决策这一维度的得分最低,建议管理者在此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医护合作水平。2.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水平受其职称的影响,护士对医护合作的评分最高,随着职称的晋升,医护合作评分降低。建议护理管理者在制定策略时,应考虑到职称这一因素,分层次制定,使职称低的护士有能力,职称高的护士有机会参与到决策中,从而提高医护合作的水平。3.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医护人际交换越好、执业环境越健康,医护合作水平就越高。4.合作意愿、有效沟通、内部支持是医护合作的显着影响因素,管理者可通过相关课程使医生和护士认识到医护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其合作意愿;开展沟通技巧的培训,提高沟通能力;同时加强内部支持等措施提高医护合作水平。

李玉静[7](2021)在《医共体背景下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在哮喘患者中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医共体背景下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TC)在哮喘患者中的干预效果,为医共体内开展哮喘患者的过渡期护理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参考。研究方法:查阅国内外过渡期护理的相关文献,以2019GINA支气管哮喘患者管理与防治指南、自我管理专家共识为标准,并结合湖州市医共体的现状,对哮喘患者过渡期护理内容进行梳理,选择健康赋权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初步拟定以护士为主导的哮喘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的基本框架,通过专家会议讨论,确立本研究过渡期护理的干预内容。选取湖州市某医疗保健集团自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住院治疗的哮喘患者60例,依据区组随机法,研究对象按照季节(冬12-2月;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分成四组,每组通过暗箱抽签法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呼吸科常规出院前教育+电话随访,实验组按照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内容对进行干预。本研究以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哮喘控制水平、生活质量为主要结局指标(分别于出院前、出院后1个月、2个月进行测定),医疗卫生资源使用情况为次要结局指标。采用SPSS24.0对各项数据分析处理,P<0.05表示两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自我护理能力:不同时间点两两比较显示,不管实验组还是对照组,任意两个时间点自我护理能力的平均值差值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说明随着干预时间延长,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均存在差异;两组患者对比,出院前、出院后1个月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2个月过渡期护理干预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哮喘控制水平;出院前两组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2个月的平均值差值分别为0.901、1.733,过渡期护理干预组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时差异更显着。(3)生活质量:出院前两组患者的哮喘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后1个月、出院后2个月两组平均值差值分别为8.275、20.274,对照组均低于过渡期护理干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个月时差异更显着。(4)医疗资源利用情况:干预结束后,在按要求复诊人数上两组存在差异,干预组88.9%患者复诊,对照组64.3%(P<0.05),在非预约门诊次数、急诊次数、再入院次数以及入院天数上两组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可提升哮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哮喘控制水平和哮喘生活质量,且干预后2个月比干预后1个月的效果更显着。其次,过渡期护理干预还可提升按要求复诊的人次。

林茜[8](2021)在《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现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文中认为研究目的:1.对我国台湾地区学者制定的死亡因应自我效能量表进行文化调适,为国内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测量提供可靠的评估工具。2.调查国内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与人格特质的关系,为选择合适人格特质的护士进入安宁疗护团队,提高安宁照护水平提供依据。研究方法:1.台湾地区版死亡因应自我效能量表的跨文化调适及信效度检验在取得原作者授权后,严格遵循量表文化调适基本准则、跨文化调适指南进行文化调试,并通过预实验和正式调查,对量表进行信效度检验,形成中文版死亡应对自我效能量表。2.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现状、影响因素分析及其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一般资料问卷、中文版死亡应对自我效能量表和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量表,调查杭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572名护士,分析护士的不同人口学变量、大五人格特质与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将所得资料通过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结果:1.文化调适后的死亡应对自我效能量表包含3个维度,由29个条目构成,Cronbach’sα系数为0.905、折半系数为0.953,各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57~0.893,表明该量表信度良好。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3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73.22%,量表的结构效度较好。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死亡应对自我效能量表总体量表的验证因子模型与观察数据的匹配状况较好,主要配适度指标RMSEA为0.052、GFI为0.868、CFI为0.933,说明模型拟合度基本良好。2.572名被调查护士的大五人格自评总得分为(147.59±15.83)分,各条目均分为(3.69±0.40)分,各维度得分排序由低到高依次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严谨性。3.572名被调查护士的死亡应对自我效能总分为(102±12.07)分,各维度得分排序由低到高为:哀伤应对、死亡准备、临终关怀,条目均分为(3.48±0.42)分,其中,得分最低的条目“我能应对自己孩子的死亡”(2.41±1.01)分;得分最高的条目为“我能允许临终患者充分的去表达自己”(4.30±0.59)分。4.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护士的死亡应对自我效能总分及临终关怀、哀伤应对、死亡准备维度均与外向性、严谨性、开放性、宜人性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护士的死亡应对自我效能总分及临终关怀、哀伤应对维度与神经质呈负相关(P<0.05)。5.影响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因素包括:一年内是否参加过安宁疗护教育课程、是否有陪伴家人离世的经验、对待死亡的态度及大五人格中的严谨性、宜人性和开放性维度。研究结论:1.文化调适后的中文版死亡应对自我效能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及信度,可以作为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水平的评价工具。2.护士的死亡应对自我效能处于中等水平,以临终关怀维度的平均得分较高,哀伤应对最低;护士的人格特质中严谨性维度得分较高、神经质得分较低,以严谨性人格为主。3.一年内参加过安宁疗护教育课程、有陪伴家人离世经验、死亡态度为坦然接受的护士,其死亡应对自我效能越高。提示护理管理者可运用在职教育,增加护士安宁疗护训练,引导正向的死亡态度,提升与患者讨论临终问题时的自我效能,改善护理人员对安宁疗护态度,进一步提升护士的死亡应对自我效能水平。4.护士人格特质中的开放性、宜人性及严谨性三项分数越高,其死亡应对中的临终关怀、哀伤应对、死亡准备三项分数也会有越高的趋势,护士大五人格能正向预测其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水平。护理管理者应重视人格特征的差异,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护理教育和心理护理,以提高护士的死亡应对自我效能,从而实现对患者及家属的高质量临终关怀。

李静[9](2021)在《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其风险因素的累积效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关注山东省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使用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LPA)识别精神科护士中不同的职业倦怠类型,并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型的风险因素的累积效应。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对山东省四家精神病医院进行调查。首先将山东省17个地市级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分为4层:发达、较发达、一般、欠发达,在每层内将所有城市进行编号,随机抽取一家精神病专科医院,然后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该院的临床护士进行招募。使用研究者自己设计的一般资料情况问卷(包括人口学特征如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和工作相关特征如工作年限、职称等)、马氏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Human Service Survey,MBI-HSS)、归因方式量表、情绪调节量表(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ERQ)、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工作相关生活质量量表第 2 版(Work-related Quality of Life Scale-2,WRQoL-2)、工作要求-工作控制量表(Job Demands and Decision Latitude)和付出-获得不平衡量表(Effort-Reward Imbalance Questionnaire,ERI)。共发放问卷 800 份,回收 781 份,排除主要变量(职业倦怠)缺失的25例,共有756例精神科护士被纳入本研究。数据分析所用到的软件包括SPSS25.0和Mplus7.0。采用LPA、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1.一般资料情况如下:本研究中精神科护士平均年龄(35.04±8.45)岁;其中,77.8%为女性;78.7%为已婚护士;78.4%为本科及以上学历。2.潜在剖面分析结果显示,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可分为4类,分别命名为“低倦怠型”(43.7%)、“中倦怠型”(33.1%)、“高倦怠型”(15.1%)和“成就感不足型”(8.2%)。3.不同潜在职业倦怠类型精神科护士的人口学和工作相关特征比较:本研究中单因素比较结果显示,不同潜在职业倦怠类型精神科护士在性别、年龄、职称和工作年限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职业倦怠类型作为因变量(参照组:“低倦怠型”),将以上变量均纳入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中,结果显示职业倦怠类型与性别和职称的关系存在统计学意义。4.不同潜在职业倦怠类型精神科护士的累积风险指数的高低排序为:“高倦怠型”(6.78±1.50)>“中倦怠型”(5.92±1.44)>“成就感不足型”(5.06±1.61)>“低倦怠型”(4.42±1.81),(P均<0.05)。5.在控制了一般资料变量后,以“低倦怠型”为参照,随着累积风险指数的增加,精神科护士进入“中倦怠型”、“高倦怠型”和“成就感不足型”各组的风险均是增加的,且进入“高倦怠型”组的风险是最高的,其次是“中倦怠型”、“成就感不足型”,OR值分别为 2.73(2.27,3.29)、1.84(1.61,2.09)和 1.28(1.06,1.54)。结论:1.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分类特征较为明显,可分为4个潜在类别,分别命名为“低倦怠型”、“中倦怠型”、“高倦怠型”和“成就感不足型”。2.从个人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两个方面来评估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累积风险,不同职业倦怠类型组别的累积风险指数存在差异。3.风险因素对精神科护士不同潜在职业倦怠类型的影响存在累积效应。

宋雅群[10](2021)在《已育二孩女护士工作压力、组织承诺、工作家庭冲突与离职意愿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已育二孩女护士离职意愿现状,探讨已育二孩女护士人口学变量、工作压力、组织承诺、工作家庭冲突与离职意愿的关系,进一步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工作压力、组织承诺、工作家庭冲突对离职意愿的直接与间接预测作用。为护理管理者拓展思路,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而为降低已育二孩女护士离职率、提高护理队伍的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调查山东省青岛、济南两市共7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363名已生育二孩的在职女护士,研究方法为横断面研究。调查问卷共由五部分内容组成:护士一般人口学资料问卷、护理工作压力源量表、组织承诺量表、工作家庭冲突量表、离职意愿量表。采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如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已育二孩女护士一般人口学资料、工作压力、组织承诺、工作家庭冲突、离职意愿的情况。结果本研究共计发放374份调查问卷,回收370份,问卷回收率为98.9%。剔除无效问卷7份,有效问卷363份,问卷有效率为98.1%。结果如下:1.已育二孩女护士离职意愿总分为(13.72±4.30)分,总均分为(2.32±0.72)分,指标值为58%。三个维度得分分别为:离职意愿Ⅰ得分为(4.23±1.75)分,离职意愿Ⅱ得分(4.20±1.77)分,离职意愿Ⅲ得分(5.29±1.61)分;按指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离职意愿Ⅲ(66.13%);离职意愿Ⅰ(52.88%);离职意愿Ⅱ(52.5%)。按照离职意愿总均分划分为4个等级,已育二孩女护士离职意愿很高47人(12.95%)、较高173人(47.66%)、较低114人(31.40%)、很低 29 人(7.99%)。2.已育二孩女护士工作压力总分为(74.13±16.60)分,总均分为(2.12±0.47)分。各维度条目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作量及时间分配(2.39±0.62)分,护理工作及专业方面(2.33±0.57)分,患者护理方面(2.12±0.48)分,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2.00±0.65)分,管理及人际关系(1.83±0.49)分。3.已育二孩女护士组织承诺总分(72.02±11.91)分,总均分为(2.88±0.48)分,指标值为72.02%。各维度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规范承诺(3.12±0.56)分、感情承诺(3.01±0.63)分、经济承诺(2.88±0.61)分、理想承诺(2.87±0.58)分、机会承诺(2.52±0.61)分。按指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规范承诺(77.8%)、感情承诺(75.3%)、经济承诺(72.10%)、理想承诺(71.90%)、机会承诺(63%)。将组织承诺按照均分划分为四个等级,依次为:很高123人(33.89%)、较高227人(62.53%)、较低1 1人(3.03%)、很低 2 人(0.55%)。4.已育二孩女护士工作家庭冲突总分(55.42±13.04)分,总均分为(3.08±0.72)分,工作干涉家庭冲突、家庭干涉工作冲突得分分别为(55.42±13.04)分、(55.42±13.04)分。各维度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基于时间的冲突(19.76±5.01)分、基于压力的冲突(18.51±4.64)分、基于行为的冲突(17.15±5.42)分,且在三个维度中,工作干涉家庭冲突得分均较高。5.单因素分析显示,学历、工作年限、合同类型、职称、科室、产假休假时间及孩子性别、年龄等不同的已育二孩女护士离职意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婚姻状况、科室床位数、收入、收入满意度、加班频率、夜班频率、二孩生育年龄、二孩分娩方式、岗位胜任能力自评、医院科室额外照顾情况不同的已育二孩女护士的离职意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由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已育二孩女护士的护理工作压力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离职意愿总分呈显着正相关(r=0.370~0.526,p<0.01);已育二孩女护士的组织承诺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离职意愿总分呈显着负相关(r=-0.141~-0.386,p<0.01);已育二孩女护士的工作家庭冲突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离职意愿总分呈显着正相关(r=0.302~0.472,P<0.01)。7.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二孩分娩方式、岗位胜任力自评、医院科室额外照顾情况、护理工作及专业方面、感情承诺、规范承诺、机会承诺、基于压力的冲突为已育二孩女护士离职意愿的预测因素,能解释已育二孩女护士离职意愿50.40%的变异。8.构建已育二孩女护士离职意愿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已育二孩女护士护理工作压力、组织承诺、工作家庭冲突三个变量与离职意愿的作用关系,即:工作家庭冲突直接影响离职意愿;工作压力对离职意愿有直接影响,又可通过影响工作家庭冲突间接影响离职意愿;组织承诺对离职意愿有直接影响,又可通过影响工作压力间接影响离职意愿。结论已育二孩女护士离职意愿处于较高水平,离职意愿较高者占60.61%。已育二孩女护士组织承诺处于较高水平,工作压力处于中等水平,工作家庭冲突处于较高水平。岗位胜任力自评较差、医院科室未给予额外照顾、护理工作及专业方面压力较大、基于压力的冲突更大的已育二孩女护士更易产生离职意愿,而感情承诺、规范承诺、机会承诺较高的已育二孩女护士离职意愿较低。工作家庭冲突直接影响离职意愿,与离职意愿呈正相关;工作压力既可以直接影响离职意愿也可以通过工作家庭冲突间接影响离职意愿,与离职意愿呈正相关;组织承诺既可以直接影响离职意愿也可以通过工作压力间接影响离职意愿,与离职意愿呈负相关。因此,护理管理者应根据已育二孩女护士群体特征,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降低工作家庭冲突,控制其压力源,降低工作压力,增加组织承诺,从而降低已育二孩女护士的离职意愿,预防优秀护理人员的流失,稳定护理队伍。

二、护理行为对急诊病人的心理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护理行为对急诊病人的心理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对急诊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的依从评分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2.3 两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不同阶段社会支持需求的现象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设计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1.5 论文框架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2.2 方法
3 结果
    3.1 信息支持需求
    3.2 工具支持需求
    3.3 情感支持需求
    3.4 社会网络支持需求
    3.5 自尊支持需求
4 讨论
    4.1 时机理论的创新性应用
    4.2 五大支持需求维度在AMI不同时期的变化
    4.3 转变照护观念,建立和完善符合当地社会文化背景的支持需求框架
5 结论与局限性
    5.1 结论
    5.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4)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研究理论框架
    2.1 操作性定义
    2.2 理论框架
    2.3 研究假设
    2.4 科研质量控制
    2.5 科研伦理
    2.6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编制
    1 文献分析
    2 编制核查单初稿
    3 德尔菲专家咨询(Delphi法)
    4 讨论
    5 结论
    6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二部分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临床应用
    1 研究设计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参考文献
附录1: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2: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附录3:核查单终稿
附录4:改进前记录单
综述 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的风险因素及对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循证构建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急性创伤性疼痛国外研究现状
        1.2.2 急性创伤性疼痛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概念
    2.1 循证护理
    2.2 急性创伤性疼痛
    2.3 德尔菲法
3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
    3.1 系统评价法
        3.1.1 指南的检索策略
        3.1.2 指南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准则
        3.1.3 指南搜索路径的概述
        3.1.4 制定搜索策略,原始文献以及系统评价的检索
        3.1.5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3.1.6 文献的检索路径总结
    3.2 循证结果
        3.2.1 文献特征分析
        3.2.2 文献资料的提取与分析
        3.2.3 文献证据循证结果
4 使用德尔菲法进行两次专家咨询
    4.1 专家咨询法
    4.2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4.3 形成专家函询问卷
    4.4 选择函询专家
        4.4.1 选择问卷咨询专家时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
        4.4.2 函询专家的纳入标准
    4.5 本研究使用德尔菲法的实施细则
    4.6 统计学方法
        4.6.1 专家积极系数
        4.6.2 专家意见权威系数
        4.6.3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5 研究结果
    5.1 两次咨询专家的结构分析
    5.2 两次专家咨询结果
        5.2.1 第一次专家咨询统计学结果
        5.2.2 第二次专家咨询统计学结果
    5.3 专家积极系数函询结果
    5.4 专家意见权威系数函询结果
    5.5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统计结果
    5.6 最终形成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
6 讨论
    6.1 构建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的临床研究意义
    6.2 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分析
        6.2.1 对纳入文献的分析
        6.2.2 文献的证据提取
        6.2.3 各条目的循证资料分析
    6.3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6.3.1 专家代表性
        6.3.2 专家积极性
        6.3.3 专家权威性
        6.3.4 专家意见集中程度
        6.3.5 专家意见协调性
    6.4 对确立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的讨论与分析
        6.4.1 删除条目
        6.4.2 修改条目
7 结论及后续研究意义
    7.1 结论
    7.2 这项研究的缺点和后续研究的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创伤性疼痛控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医护合作的概念
    2.2 医护合作的测量
    2.3 医护合作的影响因素
    2.4 群体动力学理论
    2.5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三章 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实施流程
    3.4 质量控制
    3.5 伦理考虑
    3.6 统计学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急诊科护士的社会人口学资料
    4.2 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
    4.3 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任务负荷、医护人际交换及执业环境现状
    4.4 人口学变量对医护合作的影响
    4.5 般自我效能感、任务负荷、医护人际交换、执业环境与医护合作的相关性
    4.6 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第五章 讨论
    5.1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5.2 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
    5.3 急诊科护士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对医护合作的影响
    5.4 急诊科护士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现状及与医护合作感知的相关性分析
    5.5 急诊科护士的任务负荷现状及与医护合作感知的相关性分析
    5.6 急诊科护士的医护人际交换现状及与医护合作感知的相关性分析
    5.7 急诊科护士的执业环境现状及与医护合作感知的相关性分析
    5.8 影响医护合作的多因素分析
    5.9 对护理的启示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创新性及局限性
    7.1 创新性
    7.2 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医共体背景下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在哮喘患者中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哮喘疾病现状
        1.1.2 过渡期护理
        1.1.3 医共体概述
    1.2 健康赋权的相关概念及作用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内容
    2.1 形成哮喘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的干预方案
        2.1.1 初拟过渡期护理干预的基本内容
        2.1.2 专家小组讨论
        2.1.3 确立护理干预方案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终止标准
        2.2.4 样本量估算
        2.2.5 分组方法
    2.3 研究工具
        2.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2.3.2 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
        2.3.3 哮喘控制测试表(ACT)
        2.3.4 成人哮喘生活质量评分表(AQLQ)
        2.3.5 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情况表
    2.4 伦理原则
    2.5 研究实施
        2.5.1 实施前准备
        2.5.2 对照组
        2.5.3 实验组
    2.6 评价指标
    2.7 资料发放与收集
    2.8 数据统计处理
    2.9 技术路线
3 质量控制
4 结果
    4.1 研究对象流失情况统计
    4.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4.3 两组哮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评价
    4.4 两组患者哮喘控制测试评价
    4.5 两组患者哮喘生活质量评价
    4.6 两组患者医疗资源利用情况比较
5 讨论
    5.1 哮喘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
    5.2 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提高了哮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5.3 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提升了患者哮喘控制水平
    5.4 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改善了患者哮喘生活质量
    5.5 过渡期护理对患者哮喘医疗资源利用的影响
6 总结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性
    6.3 局限性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过渡期护理在临床中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现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国内外现状
        2.1 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现状
        2.2 人格特质的研究现状
        2.3 死亡应对自我效能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3 研究目的
    4 研究意义
    5 研究设计
        5.1 研究内容
        5.2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死亡应对自我效能量表的编制
    1 量表的跨文化调适
        1.1 原量表的使用及评价
        1.2 联系作者,取得授权
        1.3 语言调适
        1.4 专家咨询阶段
        1.5 咨询结果
        1.5.1 专家积极系数
        1.5.2 专家的权威程度
        1.5.3 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1.5.4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1.5.5 专家咨询意见
        1.6 小结
    2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2.1 预调查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1.3 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2.1.4 结果
        2.2 正式调查
        2.2.1 研究对象
        2.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3 样本量计算
        2.2.4 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
        2.2.5 统计方法
        2.2.6 结果
        2.3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1.1.2 样本量计算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资料问卷
        1.2.2 死亡应对自我效能量表(中文正式版)
        1.2.3 中国大五人格调查问卷简版
        1.3 资料收集
        1.4 质量控制
        1.5 伦理原则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现状
        2.3 临床护士人格特质
        2.4 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2.5 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与人格特质的关系
    3 讨论
        3.1 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现状分析
        3.2 临床护士人格特质分析
        3.3 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3.3.1 一年内参加安宁疗护教育课程
        3.3.2 陪伴家人离世的经验
        3.3.3 对待死亡的态度
        3.3.4 人格特质
        3.4 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分析
        3.5 提高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对策与建议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其风险因素的累积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精神科护士是发生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
        1.1.2 精神科护士的职业倦怠存在群体异质性
        1.1.3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风险因素的累积效应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综述
    2.1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界定和测量
        2.1.1 职业倦怠的定义
        2.1.2 职业倦怠的评估工具
    2.2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
    2.3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风险因素
        2.3.1 个人因素(归因方式、情绪调节、心理弹性)
        2.3.2 工作环境因素(工作压力、工作要求控制、付出回报)
    2.4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累积风险
        2.4.1 累积风险的概念及测量
        2.4.2 国内外职业倦怠累积风险的实证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设计
    3.2 研究对象
    3.3 样本量
    3.4 数据收集
    3.5 研究工具
        3.5.1 一般资料问卷
        3.5.2 马氏职业倦怠量表(MBI-HSS)
        3.5.3 归因方式量表
        3.5.4 情绪调节量表(ERQ)
        3.5.5 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CD-RISC-10)
        3.5.6 工作相关生活质量量表第2版(WRQoL-2)-工作压力维度
        3.5.7 工作要求-工作控制量表
        3.5.8 付出-获得不平衡量表(ERI)
    3.6 质量控制
    3.7 伦理考虑
    3.8 统计分析
        3.8.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8.2 描述性分析
        3.8.3 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 Analysis,LPA)
        3.8.4 单因素分析
        3.8.5 累积风险模型
        3.8.6 回归分析
第四章 研究结果
    4.1 精神科护士的一般人口学及工作相关特征
    4.2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类型的潜在剖面分析
        4.2.1 潜在剖面分析结果
        4.2.2 四个潜在职业倦怠类型的命名
        4.2.3 四个潜在职业倦怠类型精神科护士的人口学和工作相关特征
        4.2.4 护士潜在职业倦怠类型的风险因素研究
第五章 讨论
    5.1 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类型
    5.2 不同潜在职业倦怠类型精神科护士的人口学和工作相关特征
    5.3 不同潜在职业倦怠类型与单个风险因素的关系
        5.3.1 不同潜在职业倦怠类型与个人因素(归因方式、情绪调节、心理弹性)的关系
        5.3.2 不同潜在职业倦怠类型与工作环境因素(工作压力、工作要求控制、付出回报)的关系
    5.4 不同潜在职业倦怠类型的累积风险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7.1 本研究的创新性
    7.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已育二孩女护士工作压力、组织承诺、工作家庭冲突与离职意愿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离职意愿的研究
    2.护士工作压力与离职意愿
    3.组织承诺与离职意愿
    4.工作家庭冲突与离职意愿
    5.研究假设
    6.总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3. 资料收集
    4. 资料整理与分析
    5. 质量控制
第四章 研究结果
    1. 已育二孩女护士一般资料状况
    2. 已育二孩女护士离职意愿、工作压力、组织承诺、工作家庭冲突得分情况
    3. 一般资料与已育二孩女护士离职意愿的关系
    4. 已育二孩女护士工作压力、组织承诺、工作家庭冲突与离职意愿的相关分析
    5. 已育二孩女护士离职意愿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6. 已育二孩女护士离职意愿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第五章 讨论
    1. 已育二孩女护士基本信息
    2. 已育二孩女护士离职意愿、工作压力、组织承诺、工作家庭冲突现状
    3. 一般资料与已育二孩女护士离职意愿的关系
    4. 已育二孩女护士工作压力、组织承诺、工作家庭冲突与离职意愿相关性分析
    5. 已育二孩女护士离职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6. 已育二孩女护士工作压力、组织承诺、工作家庭冲突与离职意愿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7. 对护理管理的启示
    8. 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祝表

四、护理行为对急诊病人的心理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急诊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探讨[J]. 刘晓雪.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1(28)
  • [2]不同级别医院急诊科护士自我同情与同情疲劳的相关性 ——一项混合研究[D]. 何怡庆. 长江大学, 2021
  • [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疾病不同阶段社会支持需求的现象学研究[D]. 杨云静.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急性酒精中毒“三无”患者安全管理核查单的制定及临床应用研究[D]. 冯海珊.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5]基于循证构建护士主导的急性创伤性疼痛管理策略研究[D]. 张梦婷.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1)
  • [6]急诊科护士感知的医护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娟娟. 山东大学, 2021(12)
  • [7]医共体背景下医院—家庭过渡期护理在哮喘患者中的干预研究[D]. 李玉静.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8]临床护士“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现状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D]. 林茜.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9]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的潜在剖面分析及其风险因素的累积效应[D]. 李静. 山东大学, 2021(12)
  • [10]已育二孩女护士工作压力、组织承诺、工作家庭冲突与离职意愿的相关性研究[D]. 宋雅群. 山东大学, 2021(11)

标签:;  ;  ;  ;  ;  

护理行为对急诊患者的心理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