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磁粉离合器在电梯调速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多洋[1](2021)在《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设计与操控模拟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驾驶需求的日益增长,驾培学校和教练车的数量也随之增多。目前,驾驶培训行业用车大部分为燃油教练车。由于学习人员都是驾驶新手,对汽车离合器的掌控还不能得心应手,导致在学习过程中经常熄火,频繁启动。在进行科目二训练时,燃油教练车发动机长时间在低速或怠速工况运行,可燃混合气燃烧不充分,尾气排放严重污染环境,同时也导致燃油消耗率增加,驾培运营成本提高。因此,发展电动教练车用于驾驶训练便具有了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目前,国内电动教练车都是基于燃油教练车改造而成,将发动机替换为电动机,采用蓄电池为电动教练车供能,传动系统并未进行改造,结构复杂。本文提出一种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对其关键结构进行设计,并提出相应的模拟控制方法,使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具有与燃油教练车同样的操纵方式、驾驶感觉以及驾驶效果。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论文以某型燃油教练车为模拟对象,通过分析电动汽车和燃油汽车在操纵方式、驾驶感觉、驾驶效果方面的区别,提出了一种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并对其关键系统和结构进行了选型设计和参数匹配;开发了变速操纵模拟装置、离合器踏板模拟装置及加速踏板模拟装置,使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与具有燃油教练车相同的操纵方式。(2)从驾驶效果模拟和驾驶感觉模拟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操控模拟方法。在驾驶效果方面,针对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需要模拟的工况,分别提出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换挡变速、空档怠速及起步时可能存在的熄火情况的模拟方法。在驾驶感觉方面,提出了对离合器踏板力感和加速踏板力感的模拟方法,并基于所设计的机械结构,建立了踏板力与力矩电机输出转矩之间的数学关系模型,为踏板力感的模拟与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3)对电机调速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期望车速的PMSM最大转矩电流比的控制策略;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PMSM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的空间矢量调速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搭建了驾驶意图识别模块和车辆负载计算模块,对论文所提出的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变速功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拟方法可以实现对燃油教练车变速功能的模拟。(4)对踏板模拟装置中的力矩电机转矩控制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了力矩电机在堵转时输出转矩与电枢两端电压的关系模型,提出了转矩闭环控制策略;结合模糊控制和PID控制两者的优点,提出了模糊增量式PID控制算法,并对控制器进行了详细设计;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力矩电机转矩控制系统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驾驶意图识别模块,通过仿真验证了论文所提出的力感模拟方法可以很好地模拟燃油教练车的踏板特性。
顾阳阳[2](2019)在《电梯载荷试验电磁摩擦组合加载控制方法及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电梯载荷试验是检验电梯加载运行性能的重要手段,电梯加载运行性能是否达标关系着乘客人身安全和电梯设备安全。目前,电梯载荷试验使用标准砝码配重方式,操作繁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无法实现自动加载,试验效率极其低下。为此,本文以电梯自动加载为研究对象,利用气压摩擦加载量大和电磁加载控制准确的特点,提出一种电磁摩擦组合加载方法,研究电梯载荷试验中电磁摩擦组合加载控制方法及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电梯载荷试验的实际需求,分析了电梯载荷试验自动加载及控制方法,比较了不同加载方法的优缺点,综合摩擦加载和电磁加载优点,构建了电磁摩擦组合加载方法及系统。(2)针对电梯载荷试验加载技术要求和性能指标,通过对气压摩擦加载控制模型分析,结合参数辨识法对气压摩擦加载控制参数整定,建立气压摩擦加载控制模型;基于磁滞非线性理论,分析磁粉制动器电磁力与控制电压关系,建立电磁加载控制模型。(3)针对气压摩擦加载的非线性以及电磁磁滞现象,研究了组合加载控制方法,设计了电梯载荷试验电磁摩擦组合加载总体控制模型;通过电磁摩擦组合加载PID控制、双闭环PID控制性能理论分析,确定了双闭环PID控制方法;利用Simulink对组合加载控制性能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组合加载控制系统使用双闭环PID控制,加载稳定时间为0.26s0.52s,最大相对误差为2.71%,根据电梯载荷试验实际环境,仿真系统中分别加入-10kg10kg的随机干扰和峰值为30kg的脉冲扰动,系统能够有效的调整加载量,未出现异常波动。(4)采用磁粉制动器和气压盘式摩擦制动器分别进行电磁加载和摩擦加载,搭建了电磁摩擦组合加载试验平台,设计了电磁摩擦组合加载控制系统及其软硬件,对电磁摩擦组合加载控制性能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加载稳定时间为0.34s0.80s,最大相对误差为4.65%,加载过程未出现异常波动,验证了电磁摩擦组合加载控制模型的可靠性,设计的电磁摩擦组合加载控制系统满足电梯载荷试验加载的稳定性和快速性要求。
邓永瑞[3](2019)在《车辆随车发电用磁流变液离合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磁流变液是一种具有磁流变效应的智能材料,因其剪切屈服应力大、反应迅速可逆、能耗低以及易于控制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机械传动领域研究中。相比于传统传动方式,磁流变液传动控制简单、反应灵敏的特点尤其突出,通过改变线圈励磁电流而改变外加磁场强度,以此调节磁流变液传动装置的输出转矩和转速大小,不仅方便实现,而且响应快。根据车载发电对离合器的技术要求,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磁流变液的概念、组成以及主要的性能评价指标;根据磁流变液传动理论,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传动和散热结构,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制造出水冷式磁流变液离合器,详细介绍了其动力传递和散热的原理及特点;以电磁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为磁流变液离合器设计了磁路,确定了磁路主要结构的材料以及磁流变液离合器主要零部件的尺寸。利用Maxwell对设计的磁路进行电磁场有限元仿真,得到磁流变液离合器在不同励磁电流下的磁场总体分布图并分析了整体磁场分布规律;得到磁流变液工作间隙磁场分布图并分析了工作间隙轴向与径向磁场分布规律;同时,探讨了工作间隙内磁场强度的影响因素。以磁流变液调速系统原理为基础,建立了磁流变液传动速度调控的数学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确定了磁流变液离合器速度调控的数学模型,选择PID控制策略,以遗传算法对PID三个参数进行整定并做仿真分析。搭建了用于测试水冷式磁流变液离合器动力传递性能和散热性能的试验台,并进行了相关的试验研究。其结果表明,水冷式磁流变液离合器满足了传动性能和散热性能的要求。
叶杰[4](2018)在《自动变速器摩擦元件—开关元件搭接换挡控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动变速器是汽车的关键核心部件,对汽车行驶的动力性、平顺性和燃油经济性有着重大影响。自动变速器传动方案的改进和创新将极大地推动汽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近年来,自动变速器中摩擦元件(如:摩擦片式离合器或制动器)与开关元件(如:单向离合器、犬牙式离合器、啮合套或同步器)搭接换挡方式是车辆传动领域中涌现的一种新型动力换挡方式。相比于摩擦元件,开关元件在成本、可靠性和响应速度等方面具有显着优势,采用开关元件替代自动变速器中原有的摩擦元件作为换挡元件可有效地提高传动效率、降低成本和减小尺寸。本文将含摩擦元件与开关元件(Friction Componment to Switch Componment,简称F-S)搭接换挡的一类动力换挡有级式自动变速器统称为FS型自动变速器,针对其F-S搭接换挡过程中的传动系统动力学建模、换挡控制策略和状态估计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并通过换挡仿真与台架试验验证了相关结论。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可概括如下:首先,以2挡F-S型自动变速器原型(简称2挡FST原型)为研究对象,阐述了FS搭接换挡机理,并分析了换挡过程中传动系统的动力流变化,借此阐明了其无动力中断换挡特性。建立了2挡FST原型包括低挡稳定行驶阶段(含转矩相和转矩恢复相)、惯性相和高挡稳定行驶阶段等在内的动力学模型,以此为依据分析了F-S搭接换挡过程中动力源、换挡元件及主减速器输出轴的转速和传递转矩的变化关系。针对F-S搭接换挡过程提出了一种层级式的总体控制架构,其中包括换挡轨迹规划层、最优前馈+反馈协调换挡控制层、执行机构控制底层和状态估计反馈环节。其次,构建了面向换挡轨迹规划问题研究的2挡FST原型的简化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换挡品质的各主要客观评价指标,并对换挡过程中两种情况下的冲击度加以区分:换挡过程中由动力源转矩和摩擦元件传递转矩的连续变化所引起的过程冲击度和关键节点处由换挡元件接合状态切换所引起的点冲击度。为实现2挡FST原型换挡过程转矩相、惯性相和转矩恢复相等阶段内的动力性、平顺性、耐久性和经济性等多项复杂且交互影响的换挡性能指标的整体最优,基于各阶段内的性能目标函数、状态方程约束条件、过程约束条件和边界约束条件以及阶段间的连接约束条件等的分析,构建了多阶段、变动力学结构且含复杂约束条件的换挡轨迹全局规划问题。然后,基于最优控制问题各主要求解方法优缺点的分析与比较,选取多阶段Legendre伪谱法(Legendre Pseudo-spectral Method,简称LPM)作为所构建的换挡轨迹全局规划问题的数值求解方法。详细阐述了基于LPM求解含过程和边界的等式及不等式约束条件的最优控制问题的计算流程,并通过比较最优控制问题离散形式下的最优性一阶必要条件和非线性规划(Non-linear Programming,简称NLP)问题的KKT(Karush-KuhnTucker)条件,推导证明了LPM的协态映射定理,为检验最优解的最优性提供了有效途径。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基于多阶段LPM求解多阶段、变动力学结构最优控制问题的计算流程,同时推导了多阶段LPM的协态映射定理。基于多阶段LPM实现了所构建的换挡轨迹全局规划问题的快速且高精度数值求解以得到了2挡FST原型的最优换挡轨迹。再后,针对2挡FST原型换挡过程中的状态估计问题,考虑了摩擦元件执行机构的动力学响应和驱动轴的弹性变形等特性,构建了面向状态估计器设计的2挡FST原型传动系统的状态方程。为辨识F-S搭接换挡过程中开关元件啮入及啮出动作的最佳时间窗口,及为最优协调换挡控制策略实时地提供待接合换挡元件主、从动部分转速差的估计信息,基于滑模观测器设计了换挡过程的状态估计器。进一步分析了状态变量估计误差的动态特性,确定了状态估计器中反馈增益系数的选取方法。最后,以纯电动汽车2挡I-AMT(Inverse Automated Transmission)为研究实例,在AMESim软件平台上搭建了包括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和车身等在内的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并联合MATLAB/Simulink构建了换挡控制器和状态估计器的仿真模型。设计并外协制造了一台2挡I-AMT试验样机,以此为基础搭建了F-S搭接换挡试验台架,并基于MATLAB/RTW工具箱编写了试验台架的上位机测试与控制软件。在多组工况下开展了F-S搭接换挡仿真与试验研究,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在换挡过程中,基于滑模观测器设计的状态估计器能较准确地估计状态变量,实现了开关元件啮入及啮出动作最佳时间窗口的辨识;相比于线性换挡控制策略,所提出的最优协调换挡控制策略能有效地减小输出轴的转矩波动、抑制换挡冲击和延长换挡元件的使用寿命等。本文研究工作为F-S搭接换挡方式的推广应用做了相关技术准备,其中换挡轨迹规划问题和换挡过程的状态估计问题的研究也可为传统的动力换挡有级式自动变速器,如液力式自动变速器(Automatic Transmission,简称AT)和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简称DCT)的多摩擦元件间搭接换挡过程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杜亚鑫[5](2018)在《老年人下肢伸屈训练装置的设计和抗阻训练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设计开发了一台老年人下肢伸屈训练装置,包括其机械结构和电气系统;求解了抗阻训练人机动力学模型;设计了基于模糊滑模算法的抗阻训练控制器策略并仿真;利用BP神经PID算法控制离合器电流跟踪并实验。首先,完成了老年人下肢伸屈训练装置设计。选择了效果最优的等速抗阻训练方案;从座椅端开始依次进行机构尺寸确定、传动系统设计、传感系统设计,最后是机构整体设计;搭建了电气系统控制平台,其包括遥控端、主控端和传感端,并完成了电气元件布置;给出了等速抗阻训练控制系统框图,并指出控制要求。其次,分析了抗阻训练人机模型。求解了离合器接合和滑磨状态下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建立了以集总形式表示的神经肌肉的简化模型和膝关节处股四头肌牵拉小腿骨的几何模型,进一步求解了股四头肌驱动膝关节的驱动力方程;分析了人腿连杆的动力学模型;联立得到抗阻训练人机系统动力学模型。再者,设计了基于模糊滑模算法的抗阻训练控制器策略。分析了单次抗阻训练过程并制定了目标函数切换规则;完成了基于等效控制的滑模控制策略并给出控制律;利用滑模域PD控制对已设计的滑模鲁棒控制改进;设计了模糊干扰观测器对系统非线性项控制;进行了MATLAB/ADAMS联合仿真验证。最后,设计了基于BP神经PID算法的离合器电流跟踪控制策略。分析了离合器功率驱动电路模型;完成了BP神经PID算法设计;完成了对驱动电路模型的仿真实验;搭建实验平台,完成了电流跟踪控制实验。
姜山[6](2014)在《基于虚拟仪器的汽车ABS检测台的研究》文中认为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是汽车安全的一个重要单元,可以提高汽车制动时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防止紧急制动时由于车轮抱死导致的汽车侧滑和甩尾现象,因此,对ABS性能好坏的检测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的测试方法有的只能进行ABS装车前的静态测试,不能对ABS装车后的整体性能进行检测;传统的道路实车试验方法存在危险性大、周期长、费用高、需要建造专门的跑道的问题,不能满足在用汽车ABS检测的普及现代测试高效率的需求,需要研究汽车ABS的室内台架测试。针对目前台架测试在用车ABS性能存在的惯量模拟不连续、模拟路面单一的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运用磁粉离合器模拟路面附着系数、利用单个飞轮和电机模拟车身惯量的ABS室内台架测试动态加载方法,能够实现台架上汽车惯量的无级调整和路面可变附着系数的模拟。在汽车惯量模拟过程中通过计算推导的方式证明了电模拟惯量能量补偿法具有很好的实时性与连续性。在路面模拟中设计了磁粉离合器的驱动电路来进行磁粉离合器的励磁与退磁控制,并针对传统PID控制方法在磁粉离合器励磁电流控制上存在超调量大,调整时间长的缺点,通过加入一种自适应模糊控制方法来实现对PID控制器参数的在线调整,仿真和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励磁电流的调节超调量小,调整时间短,能够满足台架测试ABS路面附着系数动态加载的需要。最后,运用LabVIEW软件编写的汽车ABS台架测试系统在台架上对捷达GIF手动豪华型2004车进行了国家标准中要求的几种典型路面工况实验,并进行了台架与道路测试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检测台能够满足在用车ABS检测的需要,从侧面进一步的验证了电模拟惯量能量补偿法和自适应模糊PID算法在ABS台架测试中应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刘宝利[7](2013)在《ABS动态模拟试验台的设计及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汽车实际道路试验有时需要在汽车高速行驶状态下进行,如果驾驶员操作不当,容易发生危险。此外,由于受地域与时节等条件所限,自然状态下的道路,如冰冻路面与雪后路面,以及差异路面试验均很难进行。针对以上在实验条件上的限制,本文提出了设计一台基于机电混合模拟技术的,能够基本完成ABS性能试验的ABS动态模拟试验台。本文首先从对汽车制动过程中的车轮运动和汽车运动的分析出发得出了ABS试验台的动态模拟原理,并提出了试验台动态模拟的方案。在本文的第三章当中,对该方案进行了动态仿真实验,仿真结果与ABS工作状态下车速、轮速曲线基本一致,证明本课题的动态模拟试验台理论上可行。根据汽车ABS性能试验的要求,设计了以桑塔纳2000GSI制动系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测控系统为核心的ABS动态模拟试验台。该试验台主要由汽车车速模拟系统(即电动机控制系统)以及汽车运动惯量和车轮制动力模拟系统(即磁粉离合器自控制系统)两部分组成。本课题采用具有强大测控功能的虚拟仪器软件LabVIEW作为开发工具,以模拟测试ABS工作状态下汽车车速和轮速变化为目标设计了系统的测试和控制程序。经调试后,试验表明,本课题开发的ABS动态模拟试验台能够满足不同路面条件(附着系数)ABS工作状态下的汽车车速和轮速变化的模拟测试。
田祖织[8](2012)在《磁流变液及其传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磁流变液(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MRF)是一种新型智能材料,在磁场作用下具有显着的流变效应,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磁流变传动装置(Magnetorheological Transmission Device, MRTD)是磁流变液的重要应用之一,具有优越的传动特性,存在广阔的应用前景。针对目前磁流变液及其传动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阐述了磁流变液的组成,从宏观及微观方面对磁流变液的流变效应进行了分析,详细分析了磁流变液的性能评价指标,指出剪切屈服应力是磁流变液最重要的性能之一,总结了经典偶极子、局部场偶极子和有限元三种颗粒作用力计算模型的特点,分析了经典偶极子模型的局限性,并得到其误差分布特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颗粒作用力计算模型——分裂偶极子模型,并讨论了其计算精度,得到了一种形式较简单、计算较准确的磁流变液剪切屈服应力理论计算模型。总结了磁流变传动装置变形界面的产生形式,采用数值计算方法,从变形界面磁场和液膜传动能力两方面分析了变形界面的传动性能,得到了变形量及工作间距对变形界面传动能力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确定了传动界面许用变形量。阐述了磁流变液壁面滑移现象的产生机理,理论分析了磁流变液中颗粒与传动壁面间的相互作用,并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壁面材料类型、粗糙度、沟槽形状、沟槽密度、沟槽深度、纹理类型、颗粒体积分数、工作间隙磁场强度等因素对壁面滑移特性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较为合理的传动壁面。研制了一种双圆盘式磁流变传动装置,并分析了其电磁场及温度场,搭建了磁流变传动试验台,开展了磁流变传动装置空载特性、静特性、动特性、调节特性、温升特性、滑差转速特性及工作间距特性研究。建立了磁流变传动系统的速度控制模型,并对该模型输出速度的时间响应特性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磁流变传动装置的控制特点,分析了控制系统常用控制策略,提出了输出速度的模糊控制策略,设计出二维模糊控制器,并开展了速度调节特性实验,研究取得的成果对磁流变液及其传动技术的深入研究具有指导意义,为磁流变传动装置的设计和磁流变传动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滕福林,胡育文,李宏胜,邓伟,黄家才[9](2011)在《伺服系统性能测试和分析平台》文中提出伺服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的方法和手段已经满足不了伺服系统本身发展的需要,从而造成各生产厂家对性能的评价模糊,不利于伺服系统产业良性发展。提出一种机械、电路和软件结合的测试平台,用以定量测试伺服系统性能指标,可以为伺服系统性能测试标准化提供技术上的参考意见,也可以为各伺服系统生产厂家提供具体的性能测试和分析手段。
刘建建,陈祝平[10](2010)在《磁粉离合器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磁粉离合器的工作原理及其重要的基本特性,指出了磁粉离合器的性能优缺点。同时,简单介绍了磁粉离合器在电梯调速系统、卷取机恒张力系统以及在汽车差速系统中的应用。
二、磁粉离合器在电梯调速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磁粉离合器在电梯调速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设计与操控模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动教练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驱动电机控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传统驾考模式及考核内容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关键结构设计 |
2.1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的结构分析 |
2.2 驱动电机的选择及参数匹配 |
2.2.1 电机的类型选择 |
2.2.2 驱动电机参数匹配 |
2.3 电磁离合器的选型及参数设计 |
2.3.1 电磁离合器类型选择 |
2.3.2 电磁离合器转矩容量 |
2.4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操纵系统设计 |
2.4.1 变速器模拟操纵系统的设计 |
2.4.2 离合器操纵模拟系统的设计 |
2.4.3 加速踏板操纵模拟系统的设计 |
2.4.4 模拟装置中伺服电机的选择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操控模拟方法研究 |
3.1 驾考关键工况分析 |
3.2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速度控制及变速模拟方法 |
3.3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起步熄火模拟方法 |
3.3.1 电磁离合器结合强度分析 |
3.3.2 起步熄火模拟控制方法 |
3.4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空档怠速模拟方法 |
3.5 离合器踏板力感的模拟 |
3.5.1 离合器踏板力感模拟方法 |
3.5.2 离合器踏板力与力矩电机输出转矩的关系 |
3.6 加速踏板力感的模拟 |
3.6.1 加速踏板力感模拟方法 |
3.6.2 加速踏板力与力矩电机输出转矩的关系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驱动电机调速控制方法研究及变速功能验证 |
4.1 .驱动电机调速控制方法 |
4.1.1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调速控制方法 |
4.1.2 永磁同步电机dq轴电流控制方法 |
4.1.3 基于期望车速的PMSM最大转矩电流比控制策略 |
4.2 驱动电机调速系统模型搭建及验证 |
4.2.1 驱动电机调速系统模型搭建 |
4.2.2 调速系统模型验证 |
4.3 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变速功能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力矩电机控制方法研究及力感模拟方法验证 |
5.1 力矩电机控制方法 |
5.1.1 力矩电机输出转矩控制方法 |
5.1.2 模糊增量式PID控制器设计 |
5.2 力矩电机转矩控制系统模型及其验证 |
5.2.1 力矩电机转矩控制系统模型 |
5.2.2 控制效果仿真及对比分析 |
5.3 踏板力感模拟方法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论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电梯载荷试验电磁摩擦组合加载控制方法及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电梯载荷试验加载控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电梯载荷试验加载方法综述 |
1.2.2 摩擦加载控制方法综述 |
1.2.3 电磁加载及控制方法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电梯载荷试验电磁摩擦组合加载系统总体设计 |
2.1 电梯载荷试验自动加载技术要求 |
2.2 电梯载荷试验电磁摩擦组合加载系统总体设计 |
2.3 电磁摩擦组合加载系统性能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磁、摩擦加载控制建模及特性研究 |
3.1 气压摩擦加载控制建模 |
3.1.1 气压摩擦加载系统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
3.1.2 电气比例阀输出气压与控制信号关系模型 |
3.1.3 气压摩擦加载数学模型 |
3.2 气压摩擦加载模型参数辨识 |
3.3 磁粉制动器加载机理分析与建模 |
3.3.1 磁粉制动器工作原理 |
3.3.2 磁粉制动器输入输出关系模型 |
3.3.3 磁粉制动器加载控制关系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梯载荷试验电磁摩擦组合加载控制方法及性能仿真研究 |
4.1 电磁摩擦组合加载策略分析 |
4.2 电磁摩擦组合加载PID控制方法及性能分析 |
4.3 电磁摩擦组合加载双闭环PID控制方法及性能仿真 |
4.3.1 电磁摩擦组合加载双闭环PID控制方法 |
4.3.2 电磁摩擦组合加载双闭环PID仿真模型建立和参数整定 |
4.3.3 电磁摩擦组合加载双闭环PID控制性能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梯载荷试验电磁摩擦组合加载控制系统设计 |
5.1 电梯载荷试验电磁摩擦组合加载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5.2 电磁摩擦组合加载控制系统主机硬件设计 |
5.2.1 主机控制器模块 |
5.2.2 无线通信模块及电路设计 |
5.2.3 扭矩传感器模块及其电路设计 |
5.2.4 气压摩擦加载模块 |
5.2.5 电磁加载模块及其接口电路设计 |
5.3 电磁摩擦组合加载控制系统主机软件设计 |
5.3.1 组合加载控制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5.3.2 组合加载动态过程传感器的数据采集与滤波处理程序设计 |
5.3.3 内环PID控制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磁摩擦组合加载控制性能试验研究 |
6.1 电磁摩擦组合加载试验平台及控制系统搭建与调试 |
6.2 气压摩擦加载控制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
6.2.1 试验内容及目的 |
6.2.2 试验步骤 |
6.2.3 试验结果分析 |
6.3 电磁加载控制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
6.3.1 试验内容及目的 |
6.3.2 试验步骤 |
6.3.3 试验结果分析 |
6.4 电磁摩擦组合加载控制性能试验及结果分析 |
6.4.1 试验内容及目的 |
6.4.2 试验步骤 |
6.4.3 试验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3)车辆随车发电用磁流变液离合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水冷式磁流变液离合器设计 |
2.1 磁流变液简介 |
2.2 磁流变液传动简介 |
2.3 水冷式磁流变液离合器的结构设计 |
2.4 水冷式磁流变液离合器的参数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磁流变液离合器电磁场有限元仿真及分析 |
3.1 电磁场仿真理论与软件基础 |
3.2 电磁场有限元仿真 |
3.3 电磁场仿真结果分析 |
3.4 磁流变液离合器磁场实验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4 磁流变液离合器速度调控 |
4.1 磁流变液调速特点与原理 |
4.2 磁流变液调速模型的建立及负载特征分析 |
4.3 磁流变液离合器速度调控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磁流变液离合器传动与散热性能试验 |
5.1 试验台搭建 |
5.2 传动及散热性能试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自动变速器摩擦元件—开关元件搭接换挡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1 自动变速器产品现状 |
1.2.2 有级式自动变速器换挡过程的动力中断问题及解决方案 |
1.3 开关元件在动力换挡有级式自动变速器中的应用 |
1.3.1 多个开关元件间的搭接换挡方式 |
1.3.2 摩擦元件与开关元件搭接换挡方式 |
1.4 动力换挡有级式自动变速器换挡过程的关键技术概述 |
1.4.1 传动系统动力学建模 |
1.4.2 换挡控制策略 |
1.4.3 转矩估计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F-S搭接换挡机理与控制架构研究 |
2.1 F-S搭接换挡机理 |
2.2 2挡FST原型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
2.3 2挡FST原型换挡过程分析 |
2.3.1 升挡过程分析 |
2.3.2 降挡过程分析 |
2.4 2挡FST原型换挡控制的总体架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F-S搭接换挡轨迹全局规划问题 |
3.1 面向换挡轨迹规划问题研究的传动系统动力学模型 |
3.2 换挡品质的客观评价指标 |
3.3 2挡FST原型的换挡轨迹全局规划问题 |
3.3.1 升挡轨迹全局规划问题 |
3.3.2 降挡轨迹全局规划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LPM在换挡轨迹全局规划问题中的应用 |
4.1 最优控制问题的求解方法 |
4.2 LPM的计算流程 |
4.2.1 时域变换 |
4.2.2 全局插值多项式近似控制与状态变量 |
4.2.3 状态方程约束条件转化为代数方程约束条件 |
4.2.4 性能目标函数的转化 |
4.2.5 过程约束和边界约束条件的转化 |
4.2.6 基于LPM离散连续最优控制问题的一般描述 |
4.3 LPM的协态映射定理 |
4.3.1 最优控制问题的最优性一阶必要条件 |
4.3.2 最优性一阶必要条件的离散化 |
4.3.3 NLP问题的KKT条件 |
4.3.4 LPM的协态映射定理 |
4.4 多阶段LPM的计算流程和协态映射定理 |
4.4.1 多阶段最优控制问题的数学描述 |
4.4.2 多阶段LPM的计算流程 |
4.4.3 多阶段LPM的协态映射定理 |
4.5 2挡FST原型换挡轨迹全局规划结果 |
4.5.1 升挡轨迹全局规划结果与分析 |
4.5.2 降挡轨迹全局规划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状态估计问题与F-S搭接换挡仿真研究 |
5.1 换挡过程中的状态估计器 |
5.1.1 面向状态估计器设计的系统状态方程 |
5.1.2 转矩相中的状态估计器 |
5.1.3 惯性相中的状态估计器 |
5.2 纯电动汽车2挡I-AMT研究实例 |
5.3 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 |
5.3.1 动力系统 |
5.3.2 传动系统 |
5.3.3 车身模型 |
5.4 2挡I-AMT的换挡仿真结果与分析 |
5.4.1 升挡仿真结果与分析 |
5.4.2 降挡仿真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F-S搭接换挡试验研究 |
6.1 F-S搭接换挡试验台架 |
6.1.1 I-AMT试验样机结构 |
6.1.2 试验台架机械部分 |
6.2 试验台架测控系统设计 |
6.2.1 测控系统硬件 |
6.2.2 测控系统软件 |
6.3 换挡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1 升挡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2 降挡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及展望 |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
创新点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老年人下肢伸屈训练装置的设计和抗阻训练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伸腿康复训练装置发展概述 |
1.3 伸腿康复训练分类及其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3.1 伸腿康复训练分类动力学模型差异 |
1.3.2 单自由度康复训练装置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4 磁粉离合器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1.4.1 磁粉离合器的发展和应用 |
1.4.2 磁粉离合器控制技术的发展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老年人下肢伸屈训练装置的设计 |
2.1 引言 |
2.2 伸腿抗阻训练方案 |
2.2.1 伸腿训练的肌肉群 |
2.2.2 抗阻训练方法 |
2.3 老年人下肢伸屈训练装置机构设计 |
2.3.1 机构主要尺寸确定 |
2.3.2 机构传动系统设计 |
2.3.3 机构传感系统设计 |
2.3.4 机构整体设计 |
2.4 老年人下肢伸屈训练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
2.4.1 整体电气系统控制平台 |
2.4.2 等速抗阻训练控制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抗阻训练的人机动力学模型 |
3.1 引言 |
3.2 磁粉离合器工作原理和特性分析 |
3.2.1 磁粉离合器结构和工作原理 |
3.2.2 磁粉离合器的静特性 |
3.3 机械部分的动力学模型 |
3.3.1 离合器滑磨状态下系统动力学模型 |
3.3.2 离合器接合状态下系统动力学模型 |
3.4 膝关节驱动模型 |
3.4.1 神经肌肉动态模型 |
3.4.2 膝关节驱动受力分析 |
3.5 训练过程人腿的动力学模型 |
3.5.1 人机模型构件质心参数描述 |
3.5.2 基于虚功原理动力学建模 |
3.6 抗阻训练人机系统模型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抗阻训练控制器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抗阻训练的过程控制分析 |
4.2.1 单次抗阻训练的过程分析 |
4.2.2 刺激率z对过程控制的影响分析 |
4.2.3 目标函数切换规则设计 |
4.3 滑模变结构控制系统设计 |
4.3.1 滑模变结构控制定义 |
4.3.2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
4.3.3 基于滑模控制的抗阻训练控制算法分析 |
4.3.4 滑模控制鲁棒项改进 |
4.4 模糊滑模抗阻训练算法设计 |
4.4.1 模糊控制 |
4.4.2 模糊滑模抗阻训练控制器结构 |
4.4.3 带模糊观测器的滑模抗阻训练控制器设计 |
4.5 抗阻训练控制仿真结果分析 |
4.5.1 仿真模型搭建 |
4.5.2 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离合器电流跟踪控制设计及实验 |
5.1 引言 |
5.2 离合器功率驱动电路模型 |
5.3 BP神经网络PID控制 |
5.3.1 BP神经网络模型 |
5.3.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PID参数整定方法 |
5.4 电流跟踪仿真结果分析 |
5.5 电流跟踪实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6)基于虚拟仪器的汽车ABS检测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课题的提出背景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汽车防抱死制动性能标准 |
1.3 国内外 ABS 测试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车载诊断仪检测 |
1.3.2 仪表检测 |
1.3.3 路试检测 |
1.3.4 硬件在环检测 |
1.3.5 滚筒、平板式制动力台架检测 |
1.4 国内 ABS 台架测试方案比较 |
1.5 虚拟仪器介绍 |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ABS 台架测试的方案 |
2.1 ABS 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
2.2 ABS 台架测试的检测指标 |
2.3 测试台总体技术方案 |
2.3.1 滚筒式惯性检测台架的总体模型 |
2.4 ABS 测试台测控系统结构 |
2.5 ABS 台架测试主要硬件选型 |
2.6 ABS 台架测试系统的工况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能量补偿法的 ABS 台架惯性模拟 |
3.1 电模拟惯量控制策略 |
3.1.1 电模拟惯量转速控制法 |
3.1.2 电模拟惯量力矩控制法 |
3.2 机电混合模拟技术 |
3.3 电模拟惯量能量补偿算法 |
3.3.1 能量补偿算法的原理 |
3.3.2 能量补偿算法的控制方案 |
3.3.3 能量补偿控制方案存在的不足 |
3.4 能量补偿控制方案的改进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自适应模糊 PID 的 ABS 台架制动路况模拟 |
4.1 主动滚筒与车轮间受力分析 |
4.2 ABS 工作时候车轮制动的受力 |
4.3 磁粉离合器特性和驱动电路 |
4.3.1 磁粉离合器特性 |
4.3.2 磁粉离合器数据的拟合 |
4.3.3 磁粉离合器驱动电路硬件设计 |
4.4 磁粉离合器控制算法 |
4.4.1 自适应模糊 PID 控制的原理与结构 |
4.4.2 自适应模糊 PID 参数调整方法 |
4.4.3 变量的模糊化及其控制规则 |
4.4.4 模糊推理方法 |
4.4.5 清晰化方法 |
4.4.6 PID 初始参数的确定与寻优 |
4.5 磁粉离合器驱动系统的仿真与实验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台架与实车道路对比试验 |
5.1 测试标准以及评价依据 |
5.2 台架与实车道路对比结果分析 |
5.2.1 初速度 40km/h 干燥沥青路面制动试验 |
5.2.2 初速度 50km/h 钢板上水和泥土混合物路面紧急制动试验 |
5.2.3 初速度 60km/h 洒水后的沥青路面制动试验 |
5.2.4 初速度 40km/h 加润滑剂的钢板上制动试验 |
5.2.5 初速度 55km/h 加润滑剂的钢板上制动试验 |
5.2.6 初速度 40km/h 对开、对接路面制动试验 |
5.2.7 颠簸路面制动试验和转向制动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7)ABS动态模拟试验台的设计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汽车 ABS 试验台的发展状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ABS 试验台动态模拟原理及设计方案 |
§2-1 ABS 试验台动态模拟原理 |
2-1-1 汽车制动过程分析 |
2-1-2 试验台架上对车轮的运动分析 |
2-1-3 ABS 试验台上实现对车轮运动的模拟 |
§2-2 ABS 试验台动态模拟设计方案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试验台的可行性仿真研究 |
§3-1 主要仿真模型传递函数的建立 |
3-1-1 直流电动机的传递函数 |
3-1-2 晶闸管触发和整流装置的传递函数模型 |
3-1-3 基于神经网络改进的 PID 控制模块的传递函数模型 |
§3-2 各仿真模块的建立与运行 |
3-2-1 仿真模块型建立 |
3-2-2 车辆模型的动态模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BS 动态模拟试验台的设计 |
§4-1 试验台的整体设计方案 |
§4-2 试验台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
4-2-1 试验台的电动机控制系统 |
4-2-2 试验台的磁粉离合器控制系统 |
§4-3 ABS 试验台主要部件的选择和设计 |
4-3-1 电动机的选择 |
4-3-2 磁粉离合器的选择 |
4-3-3 制动系统的选择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控软件的设计 |
§5-1 系统开发工具 |
5-1-1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 |
5-1-2 LabVIEW 软件简介 |
§5-2 系统测控程序的总体设计 |
5-2-1 系统基本组成及相互关系 |
5-2-2 测控系统流程图 |
§5-3 系统主要测控模块设计 |
5-3-1 主控模块的设计 |
5-3-2 系统标定模块的设计 |
5-3-3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
5-3-4 数据读取显示模块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调试及结果分析 |
§6-1 系统调试 |
§6-2 实验方案 |
§6-3 实验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磁流变液及其传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图清单 |
表清单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磁流变传动技术与产品应用概述 |
1.3 磁流变传动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2 磁流变液性能及剪切屈服应力计算模型研究 |
2.1 磁流变液的概念 |
2.2 磁流变液流变效应 |
2.3 磁流变液性能评价指标 |
2.4 磁流变液颗粒作用力计算基本模型 |
2.5 经典偶极子模型误差分析 |
2.6 新型分裂偶极子模型的建立 |
2.7 本章小结 |
3 磁流变传动装置设计与分析 |
3.1 磁流变传动装置结构设计 |
3.2 磁流变传动装置磁路设计 |
3.3 磁流变传动装置电磁场研究 |
3.4 磁流变传动装置温度场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磁流变传动装置界面变形及壁面滑移特性研究 |
4.1 变形界面磁场研究 |
4.2 变形界面液膜传动性能研究 |
4.3 变形界面传动性能实验研究 |
4.4 壁面滑移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4.5 壁面滑移特性实验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磁流变传动装置试验台设计与性能测试 |
5.1 试验台系统设计 |
5.2 实验内容及方法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磁流变传动装置速度控制技术研究 |
6.1 磁流变传动装置速度控制模型分析 |
6.2 磁流变传动装置控制策略及控制器的研究 |
6.3 磁流变传动装置调速实验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伺服系统性能测试和分析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平台组成 |
3 机械加载机构 |
4 控制主板 |
5 上位机软件 |
6 性能测试及结论 |
(10)磁粉离合器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磁粉离合器的工作原理 |
2 磁粉离合器的特性 |
2.1 磁粉离合器的静特性 |
2.2 磁粉离合器的滑差特性[4] |
2.3 磁粉离合器的其他特性 |
3 磁粉离合器的应用 |
3.1 磁粉离合器在调速系统中的应用 |
3.2 磁粉离合器在电梯调速系统主要技术参数及特点 |
3.3 磁粉离合器在卷取机恒张力系统中的应用 |
3.4 磁粉离合器在汽车差速系统中的应用 |
4 结论 |
四、磁粉离合器在电梯调速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无变速器电动教练车设计与操控模拟方法研究[D]. 王多洋. 吉林大学, 2021(01)
- [2]电梯载荷试验电磁摩擦组合加载控制方法及系统研究[D]. 顾阳阳. 江苏大学, 2019(02)
- [3]车辆随车发电用磁流变液离合器的研究[D]. 邓永瑞.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4]自动变速器摩擦元件—开关元件搭接换挡控制优化研究[D]. 叶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5]老年人下肢伸屈训练装置的设计和抗阻训练控制[D]. 杜亚鑫. 燕山大学, 2018(05)
- [6]基于虚拟仪器的汽车ABS检测台的研究[D]. 姜山. 湖南工业大学, 2014(01)
- [7]ABS动态模拟试验台的设计及仿真研究[D]. 刘宝利. 河北工业大学, 2013(07)
- [8]磁流变液及其传动技术研究[D]. 田祖织. 中国矿业大学, 2012(05)
- [9]伺服系统性能测试和分析平台[J]. 滕福林,胡育文,李宏胜,邓伟,黄家才. 电气传动, 2011(01)
- [10]磁粉离合器及其应用[J]. 刘建建,陈祝平. 机电技术,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