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能有新的变异冠状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全祉悦[1](2021)在《疫情下地方高校学生的在线临场感、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收获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刘雅丽[2](2021)在《《疫苗与健康》(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刘园园[3](202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传播研究 ——以新冠疫情谣言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以“非典”为开端,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与其相伴而生的,是网络谣言的滋生与蔓延。在谣言面前,真相与事实被遮蔽,公众被笼罩在恐慌与焦虑之中,社会秩序与网络安全受到挑战。2019年12月以来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起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这一至今尚未平息、影响极其深远的公共卫生事件中,与病毒相关的“信息疫情”持续暴发,虚假信息借助社交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营造出一种高度不确定性的信息环境,引发公众的不安情绪甚至对公众健康产生危害。因此,对新冠疫情网络谣言展开系统研究,借以窥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谣言的产生与传播规律,是实现谣言有效防治、维护网络空间清朗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本研究聚焦新冠疫情中的网络谣言,选取涵盖疫情各阶段的450条谣言信息,利用数据分析、内容分析、定性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其传播特征与传播机制进行深入探析。论文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进行了阐述,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网络谣言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合梳理与综述。第二章对从网络爬取的450个网络谣言的文本特征及内容展开分析,利用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以及内容分析方法,从谣言文本、时间分布、主题分类、关涉地域、情感态度、辟谣主体等多个维度对谣言进行细致的剖析与呈现,明晰谣言的传播特点。第三章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QCA),建立以30个案例为代表的谣言案例库,通过设置变量-构建真值表-软件运算的步骤,找寻影响新冠疫情网络谣言传播热度的条件组合路径。第四章对新冠疫情网络谣言的传播机理进行了系统解析,结合前文研究从内容、媒介、现实三个层面剖析了谣言背后的传播动因。第五章针对新冠疫情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与传播规律,从破解受众“信息茧房”、打破微信中谣言的圈层化传播、辟谣防控共同体构建、发挥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优势等角度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谣言治理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新冠疫情网络谣言相关议题呈现出多元与流变的特点,主题涵盖疫情发展、疫情防控、防疫知识、疫情奇闻等多方面,且随着疫情进展谣言主题也均随之变化,谣言借助情绪动员以及地缘关系突破,不断获得新的传播生命力。而谣言的高热度传播是多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以微信为代表的强链接传播渠道是谣言高热度传播的关键因子,这一渠道中,防疫知识类谣言以及有可靠信源的诉诸恐惧类谣言更容易获得传播,这些不同条件的组合使得谣言更具传播力。
陈小琴[4](2021)在《“新冠”疫情报道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以《湖北日报》2020“武汉封城”期间的新闻报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概念隐喻是认知隐喻学的重要理论。它的性质在传统隐喻的研究范围内被认定是一种修辞,是字面意义的刻意偏离,可有可无的话语修饰性成分。认知隐喻学基于前人的隐喻研究,重新审视隐喻,拓宽了其研究的范围,把隐喻看作是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在他们的观点中,人的思维绝大部分是由隐喻建构起来的,但思维是抽象的,隐喻性的抽象思维要被具体识别、认知,需要以语言为介质,语言是思维的具象,是具体的,因此研究语言是窥探思维的有力证据。认知隐喻学认为隐喻机制是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这个过程中确立相似是根本,相似关系又可分为物理相似和心理相似,事物可以凭借这两种相似关系进入隐喻的两端产生丰富、复杂的概念隐喻,使得隐喻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本文基于认知隐喻学理论,以《湖北日报》2020年武汉“封城”期间(2020年1月23日-2020年4月8日)的新闻报道为考察对象,开展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研究,探讨了“新冠”疫情报道中隐喻的生成机制,分析了隐喻的类型与特点、功能与价值,旨在揭示“新冠”疫情报道中大量使用隐喻的语言学特征及言语交际意义。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梳理了隐喻研究文献;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为“新冠”疫情报道中隐喻的生成。本章运用隐喻理论,考察了“新冠”疫情新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生成情况,分析了其认知基础、建构方式及生成机制。第三章为“新冠”疫情报道中隐喻类型及特点分析。本章遵从莱考夫(Lakoff)与约翰逊(Johnson)的划分标准,对“新冠”疫情报道中的概念隐喻类型进行了梳理,并对每一种隐喻类型中的重点概念隐喻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新冠”疫情新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显着特点。第四章是“新冠”疫情新闻报道中隐喻功能解读。本章从语言、认知与社会三个角度分析了“新冠”疫情新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功能和价值。最后一章总结了全文观点。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概念隐喻普遍存在于“新冠”疫情报道的文本之中,通过具体熟悉的、常见易懂的事物来认知抽象陌生的、晦涩难懂的疫情防控情况,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系统之间的联系,以此帮助人们跨域认知,达到以言行事、抚慰大众情绪、劝说公民配合、传递政府意图、助力疫情防控的目的,较好的发挥了新闻媒体的喉舌作用。
刘超[5](2020)在《多耐药序列11型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特征及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宿主间传播和进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ST11型肺炎克雷伯菌(Kp)是我国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主要流行克隆株,本研究拟明确本院ST11型Kp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预后)、耐药表型以及毒力基因型;明晰ST11型别Kp在院内宿主间传播和进化过程中的基因组学(耐药、毒力和质粒分型)和毒力表型特征;明确多耐药高毒力ST11型肺炎克雷伯菌(MDR-ST11-hvKp)的临床特征和毒力基因谱,并进一步明晰MDR-ST11-hvKp中关键毒力基因的定位及其基因外环境的特征,为防控该菌的传播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间104例感染Kp患者的临床特征、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应用聚合式酶链反应完善Kp菌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荚膜分型(K1,K2,K5,K20,K54,K57)、毒力基因(peg-344,peg-589,rmpA,rmpA2,iucA,iroB)并完善拉丝试验。以rmpA,rmpA2,iucA,iroB和peg-344中单基因或成组基因的出现定义为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应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明确本院ST11型Kp的临床及其毒力基因和耐药、毒力表型(拉丝试验)的特征。(2)选取33株ST11型Kp进行全基因组和毒力表型试验。在基因组学层面,依托ResFinder、Virulence Factor Database和PlasmidFinder等数据库,应用下一代测序技术分析我院主要克隆流行株ST11的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质粒分型;以HS11286(ST11型Kp)为参考序列,构建本院ST11型Kp的进化树分析其亲缘关系;进一步应用大蜡螟、生物被膜、血清杀伤相关表型试验明确菌株的毒力表型。基于ST11型Kp的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差异,结合临床信息,绘制ST11型Kp在我院宿主间的传播和进化路线。(3)基于上述hvKp菌株定义,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我院MDR-ST11-hvKp的临床特征;选取12株MDR-ST11-hvKp菌株应用下一代测序与单分子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式,绘制MDR-ST11-hvKp的精细基因组图谱,应用BRIG软件分别对MDR-ST11-hvKp菌株染色体和携带毒力基因的质粒进行比较分析;以公共数据库中的ST11型耐碳青霉烯hvKp(CR-hvKp)基因组为参考序列,明晰本院MDR-ST11-hvKp与已发表ST11型CR-hvKp的亲缘关系;明确ST11型Kp中不同克隆亚型之间的重要毒力基因的定位及其外环境特征。结果:(1)104例感染Kp的病人中平均年龄65.65±17.99岁,男性62例(59.6%)。40例为ST11型别,是本研究中的主要流行克隆型。其中,hvKp65株,占比62.5%。ST11组中,35例(87.5%)属于医院获得性感染,27例(67.5%)为ICU内检出;肺炎是ST11型Kp所致感染的主要类型(P=0.017),仅有2例(5.0%)为菌血症;37例(92.5%)为置入导管状态,39例(97.5%)病人在90天内出现抗菌药物暴露史。ST11组中,30天不良预后发生率达42.5%,显着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分析显示置管状态(OR,6.094)和90天内住院2天以上(OR,5.517)是感染ST11型Kp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耐药方面,所有ST11菌株均为多耐药表型(MDR);仅有5株(12.5%)菌株对替加环素耐药。在毒力方面,所有ST11菌株均无K1、K2、K5、K20、K54和K57荚膜血清分型。15 株(37.5%)ST11 型 Kp 为高黏液表型;17 株(42.5%)为 MDR-ST11-hvKp 菌株,且其主要的毒力基因型为iucA+rmpA2组合(13/40,32.5%)。(2)选取33株MDR ST11型Kp(13株为MDR-ST11-hvKp)进行下一代全基因组测序和毒力表型研究。13株MDR-ST11-hvKp中,84.6%(11/13)来自医院获得性感染,2例(15.4%)为社区获得性感染病例。所有MDR-ST11-hvKp均可产生生物被膜但在血清杀伤试验中均为阴性。所有MDR-ST11-hvKp中呈现两个独特的毒力基因组合:11株Kp同时携带rmpA2+iucA,2株Kp 携带peg-344+rmpA+rmpA2+iucA。但仅有 8 株 hvKp 菌株(61.5%,8/13)在侵袭大蜡螟实验中表现出高毒力表型。所有MDR-ST11型Kp均携带fosA耐药基因,31株(31/33,93.9%)携带blaKPC-2耐药基因,21株携带tetA耐药基因。此外,在25株Kp中均同时检测出rmtB和blaTEM。在全基因组测序中,总共发现1313个高质量SNP(hqSNP)。由749 hqSNPs支持将这些菌株的进化关系分为两个分支(共9个克隆亚型),其中包括372个独特hqSNP的分支1(Clade 1)和377个独特hqSNP的分支2(Clade 2)。Clade 1中包括6株Kp,其中5株为hvKp;Clade 2中包含27株Kp,共分为两个基因簇:Clade 2a(包含5株hvKp)和Clade 2b(包含3株hvKp)。9个ST11型Kp克隆亚型中有6个克隆亚型为hvKp。所有ST11型Kp均含有IncFⅡ质粒复制子。81.8%(27/33)的Kp中存在超过三种类型的质粒复制子,表明Kp菌株内携带有多个质粒。有趣的是,Clade 1分支中的hvKp携带IncHI1B质粒复制子,Clade 2中的hvKp菌株均未携带IncHI1B,提示MDRST11型Kp在宿主间传播中获取了毒力基因/毒力质粒,继而进化为MDR-ST11-hvKp。(3)多因素分析显示脑血管疾病(OR,4.706)和转移性感染(OR,3.495)为MDR-ST11-hvKp的独立危险因素。选取12株MDR-ST11-hvKp进行单分子测序后发现,Clade 1的菌株中有3株hvKp携带pVir-CR-hvKp4-like 质粒,其余 2 株 hvKp 携带 pLVPK-like 毒力质粒;Clade 2a 中的 4株hvKp菌株携带毒力基因的质粒与WCHKP020030 plasmid pOXA1020030相似,但Z29菌株中定位毒力基因的毒力质粒与WCHKP020030 plasmid pOXA 1020030仅部分相似,为新发现的携带关键毒力基因的质粒;Clade2b中的hvKp菌株的关键毒力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结论:(1)在本研究中,hvKp占比已超过cKp可能成为本院主要的Kp类型,并发现MDR-ST11-hvKp已在我院出现;ST11型Kp常发生于医院获得性感染,尤其是ICU内;其所致疾病严重程度较重,在积极的抗感染和其他生命支持治疗下预后仍较差;感染ST11型Kp的独立危险因素为90天内住院大于2天和置管状态;(2)MDR ST11型Kp在宿主间的进化和传播过程中已进化成为多个克隆亚型,同时获得了不同的关键毒力基因簇或相关可移动遗传元件继而形成MDR-ST1 1-hvKp菌株,并在大蜡螟实验中表现出毒力表型的异质性,进而在不同的病房间传播;高产生物被膜的MDR-ST11-hvKp菌株已经在我院出现且可能已经传向社区;(3)感染MDR-ST11-hvKp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脑血管疾病和转移性感染;基于MDR-ST1 1-hvKp的精细基因组图谱,精准发现关键毒力基因组合iucA+rmpA2可以在可移动遗传元件的作用下移动至MDR ST11不同克隆亚型菌株中的染色体、耐药质粒中进行基因重组,不仅可形成稳定遗传的MDR-ST1 1-hvKp菌株,还揭示了 Kp中重要毒力基因的外环境在宿主间进化过程中呈现多态性。
曹宗喜,张艳,刘海隆,刘光亮[6](2020)在《加强联合协作,防控新冠肺炎等人畜共患病》文中认为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持续发现病毒性肺炎病例,随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人感染甚至死亡,迅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此前,早在2002年时也曾暴发人感染非典型性肺炎疫情。这类传染病严重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影响正常社会生产秩序。那么,应该怎样减少它们的发生呢?
陈丹龙,杨芳,罗志英,谢焕章,董海燕,贾力[7](2020)在《全球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研发现状和瓶颈》文中认为2003年2月我国广东暴发SARS疫情,2012年9月沙特暴发MERS疫情,2019年12月我国武汉暴发的COVID-19疫情均由冠状病毒引起,患者主要死于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相比肆虐5年以上的MERS-CoV和非洲国家的埃博拉病毒,我国在一年内就遏制了SARS肆虐,彰显了我国政治治理的优越性。虽然目前多种冠状病毒的分离、结构解析在病毒暴发期就已经完成了,但至今仍没有特效药物。这主要是由于药物的研发不但要精准靶向病毒本身,还要针对感染后致命的ARDS。况且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的急性传染期过后,患者或可产生持久甚至终身免疫。因此,没有药企会投巨资研发针对一种病毒感染的新药。所以针对目前和未来冠状病毒感染的药物研发必须在了解病毒侵入、复制和释放的机制及其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上,采取"老药新用"和联合给药的策略,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该文总结了全球冠状病毒老药新用的研发,也提出针对抗击COVID-19的研发新思路。
邓洪岩[8](2018)在《云南普洱蝙蝠病毒组学及其新病原的发现与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病毒是自然界最丰富的物种之一,很多病毒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新发突发病毒性传染病多次发生,鉴于其高度的不可预测性、突发性、病死率高的特点,极易引起社会群体性恐慌。基于第二代高通量测序的病毒宏基因组学技术直接对环境中所有的病毒核酸序列进行检测,为调查已知和未知病毒提供了高效工具,成为发现新病毒的有效手段。蝙蝠分布范围广泛,是许多病毒的自然宿主,能携带包括多种人兽共患病毒在内的170多种病毒。蝙蝠可以通过中间宿主动物、气溶胶或抓咬伤等方式将病毒传播给人类。我国云南省西南边境与东南亚国家接壤,战略意义突出,是多种病毒性疾病的疫源地,研究发现该地区蝙蝠携带有多种人兽共患病毒。本研究旨在调查云南普洱地区蝙蝠携带病毒的多样性并发现新病毒,对防止野生动物源性病毒,特别是蝙蝠源性病毒传播给人类提供指导意义。方法:在不影响蝙蝠种群延续的情况下,本研究于2016年79月在云南普洱各地随机收集84份外表健康的蝙蝠样品,通过PCR方法鉴定蝙蝠品种。利用本实验室建立好的高通量测序样品前处理方法对蝙蝠组织样品处理并进行Hiseq高通量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分析平台对测序后的大量数据进行针对性的病毒宏基因组学分析,获得蝙蝠携带病毒的信息。对两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病原进行PCR验证、全基因组扩增、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病毒分离等相关研究,从而获得该病毒的基因组特征、进化关系以及致病力等生物学特性。结果:(1)84只蝙蝠包括17只中华菊头蝠和67只小蹄蝠。通过对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共得到4,585,938条病毒序列的读长,这些病毒可以划分为38个病毒科150个病毒属。脊椎动物病毒中包含多个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的人兽共患病毒,包括汉坦病毒、博卡病毒和弹状病毒等。(2)从4只小蹄蝠体内分离到一株汉坦病毒DodeHV,获得了其S节段完整的ORF区、M节段的大部分序列和L节段的全长序列,S、M、L基因序列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分别为MG637438、MG637437、MG637436。序列比对表明该病毒序列与越南富寿蝙蝠分离到的汉坦病毒毒株XSV最为相似,二者属同一基因型的不同毒株,但与中国已知蝙蝠汉坦病毒差异较大。(3)从1只中华菊头蝠体内获得了一株弹状病毒DPRV完整的编码区序列,阳性率为在GeneBank中的登录号为MH102387。序列比对表明DPRV是一种新的弹状病毒基因型,在本研究中的阳性率为1.2%(1/48)。动物实验表明DPRV可以感染乳鼠并在乳鼠脑中复制。结论:获得了我国云南普洱地区蝙蝠携带病毒的情况,进一步丰富了云南地区不同品种蝙蝠携带病毒的情况;国内首次在小蹄蝠体内发现了与越南富寿蝙蝠汉坦病毒XSV相同基因型的汉坦病毒毒株DodeHV;国内首次在蝙蝠体内发现了一种新的弹状病毒基因型DPRV,动物实验证明该病毒具有潜在的致病力。
赵小英[9](2017)在《江苏部分地区腹泻儿童肠道病毒组及新型HPeV病毒全基因组解析》文中认为腹泻是目前全世界比较常见的一类肠道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腹泻容易侵犯儿童和老年群体,急性腹泻是世界范围内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婴幼儿常见的疾病,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病原微生物感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是引起腹泻的重要病因,其中病毒感染则是最主要的病因,在儿童群体常引起散发或暴发性腹泻。随着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和饮水和卫生条件的大力改善,人类已经开发大量有效用于治疗细菌性腹泻的抗生素,而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和关注,从而致使细菌性腹泻的发病率逐渐少于病毒性腹泻,病毒性腹泻的致病病原体仍然没有得到清晰阐明。因此,了解和掌握腹泻病毒的组成及流行情况,对于防控及治疗病毒性腹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传统的病毒鉴定及检测方法主要针对已知或变异度较小的病毒,在未知或新型病毒导致的新发传染病病原体确认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及挖掘新病毒的需求,一大批非培养依赖的病毒挖掘及鉴定技术应运而生,而其中病毒宏基因组学(Viral Metagenomics)逐渐显示出其巨大的优越性,已经成为未知新型病毒确认的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采用病毒宏基因组学方法分析腹泻儿童群体中病毒群落的组成,同时对新型致腹泻病毒病毒进化和遗传关系进行研究,为新型病毒引起的急性腹泻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对未来新型病毒引起相关疾病病原体的快速确认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一)儿童腹泻肠道病毒群落的组成利用非培养依赖的病毒组学研究方法,采集腹泻儿童粪便样品,构建适用于Illumina Miseq平台的病毒组基因组文库,利用M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原始文库核酸数据之后,进行一系列基于病毒核酸信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儿童腹泻粪便样品中病毒群落组成如下:腺病毒科(Adenoviridae),指环病毒科(Anelloviridae),杯状病毒科(Caliciviridae),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微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星状病毒科(Astroviridae),双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环状病毒科(circoviridae),二顺反子病毒科(dicistroviridae),藻类去氧核糖核酸病毒科(phycodnaviridae),痘病毒科(poxviridae),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番茄丛矮病毒科(tombusviridae),杆状病毒科(baculovoridae),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ade),微小噬菌体科(microviridae),虹彩病毒科(iridoviridae),乳头瘤病毒科(papillomaviridae),人类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科(herv),黄病毒科(flaviviridae),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蒂状病毒科(virgaviridae)以及未分科病毒和其他病毒。病毒群落分析提示:(1)儿童肠道病毒群落组成能与腹泻相关的病毒包括有杯状病毒科、星状病毒科、细小病毒科、双小rna病毒科、小rna病毒科、副肠孤病毒科,病毒文库滴度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病毒类群构成儿童腹泻病毒群落的构成了病毒群落的主体;(2)病毒滴度分析结果显示diafeces05-diafeces09病毒文库中所含病毒滴度较高,病毒种类较多。而diafeces01-04和diafeces10病毒滴度较小;(3)在以前的引起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为杯状病毒科,虽然在本次江苏局部地区的儿童腹泻肠道病毒群落组成杯装病毒科仍占有一半以上的比例,但是此次研究杯状病毒科不是导致腹泻病因。(二)儿童腹泻肠道内一种新型人类双埃可病毒(humanparechovirus)的鉴定(1)新型hpev的基因组结构及遗传特征分析基于腹泻儿童病毒群落内各病毒基因组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在儿童腹泻的粪便样品中发现一株新型人类双埃可病毒hpev(命名为ch-zxy1),在遗传关系上与已知病毒具有较大的分歧度,可能为新型hpev毒株。因此,利用相关信息学软件如geneious中的assembly功能和基于病毒基因组的genomemapping方法,获得了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该全基因组序列进一步经过普通pcr法确认。结果显示,ch-zxy1全基因组序列为7,213nt,基于ch-zxy1全基因组序列系统进化树显示ch-zxy1和hpev5ch-zi1聚集形成了单独的一个进化枝;基于ch-zxy1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在genebank中blastn结果显示ch-zxy1与hpev5ch-zj1序列相似度为84%。本研究基于hpev病毒的3个主要基因(p1、p2及p3)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基于3个不同基因区域系统进化树显示ch-zxy1毒株分别和hpev5ch-zj1,hpev4fuk2005-123,hpev1kvp6紧密激烈;进而基于p1、p2和p3区域的核苷酸序列在genebank中做blastn搜索,结果显示ch-zxy1分别与p1,p2,p3核苷酸序列在genebank中blastn的结果显示显hpev5ch-zj1,hpev4fuk2005-123,hpev1kvp6人类双埃可病毒的序列相似度最高,分别为82.8%,83%,91%。基于ch-zxy1基因组的系统进化及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的不同基因区域与其他的毒株的遗传关系不尽相同,暗示该毒株可能存在基因组同源重组可能。(2)hpev病毒重组分析基于本研究发现的hpev毒株ch-zxy1及genbank检索的相关毒株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病毒基因同源重组分析,分析结果显示ch-zxy1可能为重组毒株,该重组事件发生在hpev1代表毒株br/53/2006(hq696575)和hpev5代表毒株bni-788st(ef051629)之间。基于基因同源重组断裂点两端的基因序列分别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基于不同区段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ch-zxy1分别和hpev1bni-788st及hpev5br/53/2006聚类,从而证实了重组事件。基于重组断裂点设计的pcr扩增也进一步验证该重组属于自然发生的重组事件。(3)hpev在镇江地区腹泻儿童群体的流行情况研究为了阐明该hpev毒株是否与镇江地区儿童腹泻疾病的相关性及该地区腹泻儿童群体hpev的流行情况。本研究从镇江地区采集110名腹泻患儿及50名体检对照儿童的粪便标本,以hpev通用兼并引物检测hpev在腹泻儿童群体的携带情况,结果显示腹泻儿童粪便样品hpev阳性15例,总检出率为13.6%,阳性hpev样品的扩增条带经过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其中hpev1为7份占46.6%。50份正常对照粪便标本中,5份hpev阳性标本,检出率10%(5/50);5阳性hpev样品的扩增条带经过克隆测序,结果显示3例hpev1,2例hpev6,与腹泻检出率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别。在腹泻儿童粪便样品中还检测到了较少流行的hpev6和hpev7,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江苏地区儿童腹泻群体内hpev1为主要的流行型别。结论:(1)本研究运用病毒宏基因组方法成功的地解析了江苏部分地区腹泻肠道内病毒群落的组成(2)本研究从腹泻儿童粪便样品中分离出一株新型hpev毒株并获得其全基因组序列(3)系统进化及重组分析显示该毒株为不同基因型hpev之间重组事件产生的重组体(4)初步阐明hpev在镇江地区腹泻儿童群体的流行状况。
于春微[10](2016)在《宁夏野鸟携带病毒宏基因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新发和再发性传染病始终威胁着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发现并鉴定新病原是预防传染病大范围传播的关键。野鸟是许多重要的致病性病毒的自然宿主,并且能将这些病毒传播给人和其他动物而引起发病。宁夏作为中亚野鸟迁徙路线的重要节点,拥有大片湿地,是野鸟繁殖和迁徙的停歇地之一,大批野鸟在这里聚集,为各种鸟类疫病在不同种群间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为了解宁夏野鸟携带病毒的自然本底和多样性,发现潜在感染人或畜禽的病毒。本研究以伪狂犬病毒细胞培养物为研究对象,摸索并建立适用于高通量测序的样本前处理方法:首先将伪狂犬病毒细胞培养物进行差速离心,除去细胞碎片和其他杂质,加入不同剂量的核酸酶处理,提取核酸,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的含量,结果发现在150 uL样品中,加20 uL DNase I时,对病毒含量无影响且对宿主核酸和游离核酸去除效果较佳,依据此结果确定了病毒宏基因组样品前处理方法。利用已建立的样本前处理方法,对宁夏石嘴山市、中宁市和青铜峡市采集的14种119只野鸟粪便进行了前期处理,随后提取其全部核酸,经随机引物扩增后进行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利用SOAPdenove软件将获得的32385000个读长(reads)拼接成163192个重叠序列(Contig),再与NCBI病毒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样本中病毒的种类及丰度,并选取注释到禽流感病毒和圆环病毒进行特异性检测,验证病毒宏基因组注释结果。通过序列注释发现,0.4%重叠序列与病毒相关,能进一步注释到19个病毒科,其中63%的病毒序列是噬菌体,33%的是脊椎动物病毒,3%的是昆虫病毒,1%的是植物病毒。注释到的脊椎动物病毒共有16种,分布于11个病毒科,其中包含有禽流感病毒、札幌病毒等人畜共患性病毒,禽流感病毒和圆环病毒特异性PCR检测结果确认了病毒宏基因组注释结果正确。本研究初步建立了高通量测序前样品的处理方法,为有效全面的获得样品中病毒奠定了基础。利用病毒宏基因组方法对宁夏野鸟粪便病毒组进行分析,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野鸟携带病毒的基础数据资源,同时还提示宁夏地区野鸟存在传播一些重要人兽共患病的潜在风险。
二、可能有新的变异冠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能有新的变异冠状病毒(论文提纲范文)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传播研究 ——以新冠疫情谣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传播学视角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综述 |
(二) 网络谣言研究综述 |
(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研究综述 |
四、研究框架 |
五、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新冠疫情网络谣言传播特征分析 |
一、新冠疫情网络谣言的样本选取 |
二、新冠疫情网络谣言的文本语义分析 |
(一) 新冠疫情网络谣言的高频词分析 |
(二) 新冠疫情网络谣言的语义网络分析 |
(三) 新冠疫情网络谣言的标题特征分析 |
三、新冠疫情网络谣言的内容分析 |
(一) 新冠疫情网络谣言的时间分布:谣言的“滋生-蔓延-衰减-退却”周期与疫情发展进程相呼应 |
(二) 新冠疫情网络谣言的主题分类:防疫类“伪科学”知识成谣言之首 |
(三) 新冠疫情网络谣言关涉地域分布:以热门地区为中心辐射其他地域 |
(四) 新冠疫情网络语言的情感态度分类:恐惧与愿望类诉求占主导 |
(五) 新冠疫情网络谣言的辟谣主体分类:形成政府-媒体-专家-专业辟谣机构联动的强大辟谣体系 |
第三章 新冠疫情网络谣言传播机制研究——基于定性比较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方法:定性比较分析 |
(二) 研究思路 |
(三) 新冠疫情网络谣言的案例选择 |
(四) 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确定 |
二、数据分析与真值表构建 |
(一) 数据分析 |
(二) 构建真值表 |
三、结果分析 |
(一) 单变量分析 |
(二) 条件组合分析 |
(三) 研究小结 |
第四章 新冠疫情网络谣言传播机理解析 |
一、新冠疫情网络谣言传播的内容动因 |
(一) 多元与流变的议题设置 |
(二) 安全心理需求下的情绪动员 |
(三) 突破地缘关系的谣言扩散与变异 |
二、新冠疫情网络谣言传播的媒介动因 |
(一) 以微信为代表的强链接渠道加速传播 |
(二) 多种媒介组合形式丰富谣言传播形态 |
三、新冠疫情网络谣言传播的现实动因 |
(一) 风险社会下的公众危机意识加剧 |
(二) 健康知识类谣言的认知困境加深 |
第五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治理策略 |
一、受众层面:提高网民信息素养,破解“信息茧房” |
二、媒介层面:完善微信平台把关效能,打破谣言的圈层化传播 |
三、辟谣主体层面:提高辟谣速度,打造谣言协同防控共同体 |
四、技术创新层面:发挥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优势,找寻网络谣言治理新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新冠”疫情报道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以《湖北日报》2020“武汉封城”期间的新闻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隐喻的界定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2 “新冠”疫情报道中隐喻的生成 |
2.1 基于人类经验的认知基础 |
2.2 基于相似或创造相似的刻意映射 |
2.3 基于施喻者的主体自洽 |
2.4 基于受喻者的解读认同 |
3 “新冠”疫情报道中隐喻的类型及特点 |
3.1 “新冠”疫情报道中概念隐喻的类型 |
3.1.1 方位隐喻 |
3.1.2 本体隐喻 |
3.1.3 结构隐喻 |
3.1.4 新闻报道中隐喻类型的分布 |
3.2 “新冠”疫情报道中隐喻的特点 |
3.2.1 始源域的多元性 |
3.2.2 双域映射的系统性 |
3.2.3 相似关系的凸显性 |
4 “新冠”疫情报道中隐喻的功能解读 |
4.1 认知功能 |
4.1.1 作为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 |
4.1.2 为认识事物提供新视角 |
4.2 语言功能 |
4.2.1 增强语言的简洁性 |
4.2.2 提升语言的形象性 |
4.3 交际功能 |
4.3.1 激发情感,引起共鸣 |
4.3.2 批评劝说,助力防疫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多耐药序列11型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特征及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宿主间传播和进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多耐药ST11型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及微生物学特征(耐药、毒力)的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多耐药ST11型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特征及其在院内传播路线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高毒力多耐药ST11型肺炎克雷伯菌所致感染的临床及基于单分子测序的精细基因组进化特征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论文综述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加强联合协作,防控新冠肺炎等人畜共患病(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人畜共患病现状 |
原有人畜共患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新发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出现或外来病原体传入 |
我国人畜共患病流行或新出现的原因分析 |
人口增加及流动 |
环境污染 |
动物迁徙 |
不良生活习惯 |
加强联合协作,防控人畜共患病 |
联合开展人畜共患病监测 |
建立病原学实验室数据互认机制 |
注重科普宣传,正面引导,远离野生动物 |
(7)全球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研发现状和瓶颈(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SARS、MERS和SARS-Cov-2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 临床特征 |
2 潜在的抗病毒药物 |
2.1 临床应用 |
2.1.1 SARS药物治疗 |
2.1.2 MERS药物治疗 |
2.2 具有治疗冠状病毒感染潜力的药物 |
2.2.1 抗疟药 |
2.2.2 干扰素(interferons) |
2.2.3 激酶抑制剂 |
2.2.4 肉桂硫胺(cinanserin或cinnamamine) |
2.2.5 核酸合成抑制剂 |
2.2.6 蛋白酶抑制剂 |
2.2.7 蛋白质合成抑制剂 |
2.2.8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系统药物对肺冠状病毒感染的最新研究 |
2.3 尚在开发中的药物 |
2.3.1 抑制MERS-CoV和SARS-CoV的潜在靶点 |
2.3.2 RNA干扰 |
2.3.3 肽类病毒进入抑制剂 |
3 观点与展望 |
3.1 联合用药 |
3.2 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
4 结论 |
(8)云南普洱蝙蝠病毒组学及其新病原的发现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蝙蝠病毒宏基因组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 生物信息软件 |
3 蝙蝠样品采集 |
4 蝙蝠种类鉴定及解剖 |
5 高通量测序前组织样品处理 |
6 IlluminaHiseq测序 |
7 测序后生物信息分析 |
结果 |
1 蝙蝠种类鉴定结果 |
2 测序样品质量鉴定结果 |
3 病毒宏基因组分析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蝙蝠新病毒的鉴定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仪器、主要试剂和耗材 |
2 样品、细胞系和实验动物 |
3 生物信息软件 |
4 特异性引物设计 |
5 病毒核酸提取 |
6 病毒RNA反转录 |
7 病毒流行病学筛查 |
8 病毒基因组扩增 |
9 制备DNA分子单克隆 |
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1 DPRV致病性实验 |
12 构建病毒进化树 |
13 非同义突变替换率/同义突变替换率(dN/dS)比率分析 |
结果 |
1 新型汉坦病毒DodeHV |
2 新型弹状病毒DPRV |
讨论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伦理证明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江苏部分地区腹泻儿童肠道病毒组及新型HPeV病毒全基因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病毒宏基因组学概念 |
1.2 病毒宏基因组学的应用 |
1.3 病毒宏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 |
1.4 病毒宏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本研究的总体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儿童腹泻肠道病毒群落的组成 |
2.1.材料与方法 |
2.2.实验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新型HPeV5毒株基因组遗传特征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实验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新型HPeV感染与儿童腹泻相关性研究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HPeV的检测 |
4.3 统计学分析 |
4.4 结果 |
4.4.1 HPeV感染流行病学 |
4.4.2 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 |
4.5 讨论 |
第五章 主要结论 |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References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10)宁夏野鸟携带病毒宏基因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新发传染病及其危害 |
1.1.1 禽流感病毒 |
1.1.2 西尼罗病毒(WNV) |
1.1.3 亨德拉病毒(HeV)和尼帕病毒 |
1.2 野鸟在新发传染病发生及流行中的作用 |
1.2.1 野鸟生活习性及携带病毒特征 |
1.2.2 由野鸟携带病原引起的新发传染病 |
1.2.3 野鸟传播新发病原的途径 |
1.2.4 影响野鸟携带病毒传播途径的因素 |
1.2.5 我国对野鸟携带病毒的调查进展 |
1.3 病毒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病毒和细胞 |
2.1.2 样品采集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建立 |
2.2.2 野鸟粪便处理 |
2.2.3 野鸟粪便核酸提取 |
2.2.4 Viral Meta反转录 |
2.2.5 Viral Meta随机PCR扩增 |
2.2.6 随机PCR产物纯化及电泳 |
2.2.7 Illumina高通量测序 |
2.2.8 宏基因组学注释 |
2.2.9 特定病毒PCR/RT-PCR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
3.2 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中病毒的载量结果 |
3.3 高通量测序DNA样品的制备 |
3.4 病毒宏基因组学测序结果 |
3.5 病毒特异性检测结果 |
3.5.1 禽流感病毒检测结果 |
3.5.2 圆环病毒的检测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可能有新的变异冠状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 [1]疫情下地方高校学生的在线临场感、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收获的关系研究[D]. 全祉悦. 汕头大学, 2021
- [2]《疫苗与健康》(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刘雅丽.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传播研究 ——以新冠疫情谣言为例[D]. 刘园园. 山东大学, 2021(12)
- [4]“新冠”疫情报道中的概念隐喻研究 ——以《湖北日报》2020“武汉封城”期间的新闻报道为例[D]. 陈小琴.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多耐药序列11型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特征及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宿主间传播和进化的研究[D]. 刘超.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加强联合协作,防控新冠肺炎等人畜共患病[J]. 曹宗喜,张艳,刘海隆,刘光亮. 科学, 2020(02)
- [7]全球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研发现状和瓶颈[J]. 陈丹龙,杨芳,罗志英,谢焕章,董海燕,贾力.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20(04)
- [8]云南普洱蝙蝠病毒组学及其新病原的发现与研究[D]. 邓洪岩. 青岛大学, 2018(12)
- [9]江苏部分地区腹泻儿童肠道病毒组及新型HPeV病毒全基因组解析[D]. 赵小英. 江苏大学, 2017(01)
- [10]宁夏野鸟携带病毒宏基因组分析[D]. 于春微.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