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酶链反应检测沙眼衣原体 DNA

连接酶链反应检测沙眼衣原体 DNA

一、应用连接酶链反应检测沙眼衣原体DNA(论文文献综述)

雷彦[1](2020)在《河北张家口地区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是一种在人体内长期生存并广泛传播的病原体,常导致人泌尿生殖道疾病及眼部疾病,有19种血清型。血清型D—K是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主要病原菌,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感染占非淋菌性尿道炎的60%左右。现收集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原解放军第251医院)收治的泌尿生殖道检查者详细资料及信息,分析沙眼衣原体(Ct)感染情况,同时对Ct进行分型,Ct分型有助于判断是否为Ct复发或再感染,为Ct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并通过分析泌尿生殖道Ct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因素,为当地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资料。方法:1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张家口地区作为研究地点,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期间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八十一集团军医院妇产科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设计统一的患者信息调查表用于基础资料的收集,同时查阅病历,询问就诊记录,尽可能取得详尽的临床资料。1.1纳入标准1)非妊娠妇女;2)存在阴道异常分泌物,和/或伴有尿道刺激症;3)入院前两周未使用抗菌素及阴道灌洗术。1.2排除标准1)妊娠妇女2)近6个月服用过性激素、近1个月服用抗生素者。2取宫颈拭子标本,使用Ct核酸PCR-荧光探针检测法检测Ct感染情况。3对Ct阳性标本进行巢式PCR扩增,将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及基因分型,分析不同基因型感染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差异。4对已经筛出的Ct阳性患者,进一步检测其阴道拭子及尿液标本,方法也为PCR-荧光探针检测法,比较这三类标本Ct阳性率的差异。5对Ct阳性患者的配偶同时做Ct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6筛查出来的阳性感染患者,对其年龄、职业、居住地区、避孕方式等构成比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其相关性。应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并用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率的区别釆用卡方检验。P<0.05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次调查共收集1353例符合取材标准的宫颈拭子。经荧光PCR检测共获得阳性标本44例,阳性率约为3.25%。2.对44例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分型,共检出6个基因型,以E型15株(34.09%),J型12株(27.27%),D型8株(18.18%),F型7株(15.91%)为优势流行型,与以往的国内相关报道相同。通过调查发现不同类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omp1型别之间并无关联。3.同一患者宫颈拭子、阴道分泌物及尿液Ct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性。4.对阳性患者的配偶做Ct检测,阳性率为65.7%,说明夫妻双方同时感染Ct的比率很高。5.研究显示女性泌尿生殖道Ct感染与年龄和职业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40岁以下女性感染率较高,感染率为3.83%,服务和打工人员感染率较高,感染率为5.17%,但城乡差异对Ct感染情况影响不大。使用避孕套进行避孕者感染率(1.09%)显着低于使用宫内节育器和口服避孕药及不避孕者(5.79%)。结论:1.在本研究选取的门诊女性检查对象中,泌尿生殖道Ct感染检出率为3.25%,检出率较高。2.临床症状和体征与Ct型别无关联。3.Ct常规体检时,可以采集尿液或阴道拭子。4.夫妻双方需同时开展Ct的检测及治疗。5.张家口地区女性31-40岁年龄组;服务和打工人员为Ct感染的高发人群;城乡差异不显着,使用避孕套可有效预防Ct的泌尿生殖道感染。

孙志会[2](2020)在《沙眼衣原体CT135蛋白表达与功能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衣原体属家族是专性胞内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菌,具有特殊的双相发育周期:具有传染性但无代谢活性的原体(EB)进入宿主细胞,并在其中分化为具有代谢活性的网状体(RB)。目前衣原体主要有三种: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本文探究主要针对沙眼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有15个血清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感染人多为隐性感染。血清型A-C是导致沙眼和可预防性失明的主要原因。目前虽然我国不是沙眼疫区,但在我国一些贫困地区和国外的非洲地区,其仍然大量传播。血清型D-K主要引起泌尿生殖道的急性和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导致不孕或异位妊娠[1]。LGV1-3感染会引起腹股沟淋巴结[2]。沙眼衣原体感染多为隐性感染,若不及时治疗极易引起反复感染,大大提高宫颈癌发病率和HIV的感染风险[3],同时引起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和尿道炎等多种并发症。[4,5]研究发现染色体CT135基因在沙眼衣原体中是一个重要的毒力因子[6],且沙眼衣原体质粒和包涵膜蛋白CT135是雌性小鼠生殖道感染发病机制中的毒力因子。当CT135基因发生无义突变时降低了沙眼衣原体的感染性和毒力[7]。目前尚无其蛋白功能研究的报道,功能研究亟待解决。第一章中,以p ET-32a(+)质粒为骨架,通过PCR扩增、无缝连接的实验技术连接,构建重组质粒WT-NS、WT-CS。考马斯亮蓝染色结果显示,两个重组蛋白都检测不到目的条带,结果提示CT135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量低。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两个重组质粒均可表达重组蛋白,C端加有Strep-TagⅡ标签的重组质粒转入表达感受态后成功表达出CT135蛋白,蛋白大小为实际蛋白大小相符,且蛋白表达量随时间先增加后减少;而N端加有Strep-TagⅡ标签的重组质粒转入表达感受态后未检测到目的蛋白。另外做了m RNA的转录,进一步分析融合蛋白是否表达。结果提示N端和C端带有Strep-Tag II标签的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都有RNA的转录,进而提示二者都有蛋白表达,且RNA水平随时间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这也与蛋白表达过程中蛋白量趋于稳定值的结果吻合。上述N端有Strep-Tag II标签的重组质粒一直无法检测到目的蛋白,想要探究具体原因,所以又考虑加构建GST标签的重组质粒。蛋白表达结果显示CT135没有移码时有融合蛋白的表达且大小为66×103左右,当CT135基因发生移码突变时,检测到目的蛋白大小为26×103左右,与实际大小相符,提示了蛋白可以正常表达。蛋白纯化结果显示,CT135蛋白不能大量纯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其表达量特别低,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GST标签的两个重组质粒都检测到蛋白表达,证实了CT135蛋白编辑过程中N端没有被剪切,N端Strep-Tag II标签时检测不到目的蛋白很可能是标签太小被掩盖无法检测到。RNA结果提示CT135蛋白可能会影响自身RNA转录和自身蛋白翻译。第二章中,构建重组质粒,利用原核系统在大肠杆菌中表达CT135蛋白,首先以p ET-32a(+)质粒为载体,通过Nde I/Xho I双酶切,构建在CT135碳端含有His标签的重组质粒,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氮端逐渐缩短的重组质粒MT1、MT2、MT3和碳端逐渐缩短的重组质粒MT4、MT5、MT6。蛋白表达结果显示,所有重组蛋白都能表达,但是表达量和表达量随时间变化情况都有所不同。WT蛋白大小为40×103,与实际蛋白大小相符,且蛋白表达量随时间先增加后减少,4~5h以后表达量接近本底水平,提示CT135蛋白表达量低且不稳定。而MT1~MT6截短突变体的小蛋白表达量随时间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MT1、MT2、MT4和MT5结果类似,蛋白表达量随着诱导时间增加几乎不变;MT3和MT6蛋白表达量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二者不同的是后者表达量远远大于前者,于是选择MT6蛋白的大量纯化,用制备小鼠抗体。但由于MT6只是一个小蛋白,我们后续实验需要的是全长的CT135蛋白,所以制备出抗体后没有继续进行后续实验,将其分装冻存,进行后续研究。第三章主要是完成第二章中对CT135蛋白是否有毒性的一个初步验证。第二章中,目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总是不能大量表达,我们怀疑是否当此蛋白大量表达时,就会对累积毒性杀死大肠杆菌或者抑制其生长。所以我们在第二章质粒的基础上构建了Lac I基因移码突变的重组质粒,并进行了涂板,观察结果。结果显示转化BL21(DE3)菌液涂板后空载体对照长势良好,而Lac I基因移码突变后的质粒转化涂板后几乎不长菌落或者只长少许菌落,与Lac I基因正常的板子相比菌落大量减少,结果提示CT135蛋白是有毒性的,且小片段蛋白也有毒性,初步验证了我们的推测,提示在原核细胞中CT135基因确实表达了一个毒性蛋白。第四章主要研究了在真核系统中CT135蛋白的表达情况,首先以pc DNA3.1(-)为载体,构建了含有RFP和CT135基因的七个穿梭质粒GWT、GMT1、GMT2、GMT3、GMT4、GMT5、GMT6,在大肠杆菌中大量制备,而后转染Vero细胞,通过WB和IFA实验观察CT135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真核系统中,间接免疫荧光检测CT135蛋白能够表达,但不同的片段表达的小蛋白定位不同。不同小蛋白的不同定位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周英[3](2019)在《男男性接触人群沙眼衣原体感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与及时检测方法的荟萃分析》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男男性行为者不同暴露部位沙眼衣原体感染及其基因分型分析:一项多城市的研究背景:男男性行为(MSM)人群已经成为性病艾滋病流行的重点人群,有关我国MSM人群不同部位沙眼衣原体及其基因型分布的感染流行病学资料相对较少。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来自我国不同地区(三个城市)的MSM人群不同暴露部位沙眼衣原体(CT)感染及其基因型分布,以了解该人群CT感染的流行病学状况。方法:收集379名MSM人群的肛门直肠拭子、咽拭子及首段尿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CT感染情况,根据ompA基因序列进行CT基因分型。结果:该人群CT感染总感染率为18.2%(95%可信区间[CI],13.9-22.5%),城市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CT感染以肛肠部位最为常见(15.6%,95%CI 11.6-19.5%),其次是尿道(3.2%,95%CI 1.4-5.0%)和口咽部位(1.6%,95%CI 0.3-2.9%)。基因型D和G是该人群中最主要的CT分型,但基因型D在南京明显占优势,而基因型G在武汉明显占优势。未发现与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相关的CT基因型。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为淋球菌感染(调整优势比[aOR]14.27,95%CI 6.02-33.83,p<0.001)及年龄 40 岁以上(aOR 0.37,95%CIs 0.15-0.93,p=0.03)显着相关。结论:MSM人群沙眼衣原体感染率高,尤其是肛肠部位,提示有必要制定针对这一人群的沙眼衣原体感染综合干预,特别是肛肠部位的CT筛查和规范治疗。建议将基于不同暴露部位的CT感染和基因型的调查纳入针对MSM人群流行病学监测。第二部分沙眼衣原体感染及时检测方法: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背景:方便、有效的检测方法对扩大衣原体筛查发现至关重要。及时检测(POCT)是实现该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抗原检测的POCT已经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基于核酸检测的POCT不断得到研发和推广应用。目的:本研究旨在对现有沙眼衣原体及时检测(POCT)方法在泌尿生殖道和肛门直肠感染中的诊断性能进行系统复习和Meta分析,以了解这些检测方法在沙眼衣原体筛查和检测策略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主题词结合自由词的检索方式,由两名研究者分别单独检索了 PubMed,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从2004年1月到2018年10月。文献的筛选、数据的提取及文献质量评价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完成。不同意见与第三名研究者讨论协商决定。如果研究中的数据不完整,则通过电子邮件联系相应的作者获取进一步的信息。对于每一项纳入的研究,计算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优势比(DOR)以及95%可信区间(CI),以基于实验室核酸检测(NAAT)方法作为参考标准对不同类型样本进行诊断性能评估。用STATA 14.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4篇研究文献,其中基于抗原检测的POCT试剂14篇,基于核酸检测的POCT试剂20篇,涉及33,434份评估样本。基于抗原的POCT合并敏感率性、特异性、诊断优势比分别为 56%(95%CI45%-67%)、99%(95%CI 98%-99%)、86.1(95%CI 45.6-162.7),基于核酸的POCT合并敏感性、特异性、诊断优势比分别为 95%(95%CI 93%-97%)、99%(95%CI 99%-100%)、1,865.4(95%CI 949.7-3,664.1)。结论:基于核酸检测的沙眼衣原体POCT其诊断性能明显优于基于抗原检测的POCT检测。第三部分男男性行为人群多部位沙眼衣原体感染ompA-高分辨率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研究背景:男男性行为者(MSM)是沙眼衣原体(CT)感染的重点人群,对该人群CT进行基因分型将有利于增加CT流行与传播的信息。在欧洲国家流行的导致性病性淋巴肉芽肿(LGV)L型CT感染在我国尚未发现。目的:提供我国三地MSM人群ompA-MLST分型流行病学数据,了解在这些地区的MSM人群中是否出现LGV的L型CT流行。方法:对77例沙眼衣原体阳性标本6个基因位点进行扩增、测序,根据ompA、CT058、CT144、CT172、hctB 和 pbpB 测序结果进行 ompA-MLST 分型。结果:D 型(50.6%,n=39),G 型(27.3%,n=21),J 型(11.7%,n=9),F 型(7.8%,n=6),E 型(1.3%,n=1),B 型(1.3%,n=1);D-109(12.9%,8/62),G-346(9.7%,6/62),D-11(6.5%,4/62),G-108(6.5%,4/62)。结论:在调查的三个地区MSM人群中,ompA分型与我国既往研究基本一致,未发现国外在MSM人群中常见的ST-52和ST-58型,未发现导致LGV的L型。研究结果提示,我国MSM人群CT传播和流行尚限于国内,导致LGV的L型CT感染尚未在该人群中发生。

曾颖,刘美玲[4](2014)在《连接酶链反应在人Amelogenin基因座检验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人Amelogenin基因座连接酶链反应的检验研究。方法选择人Amelogenin基因座作研究资料,行连接酶链反应,针对人染色体相关基因坐上M55418等序列,对特异引物自行设计,建立最佳的LCP体系,按男性女性基因座分型。结果对照样本和已知样本在直接LCP检测中均无产物,对照样本和已知样本在巢式LCP检测中,可正确分型,阴性对照无产物峰,女性样本呈一条产物峰,男性样本呈两条产物峰。本次共用巢式LCR检测50份未知样本,达100%准确率。取女性样本9447A(1ng/μL)、男性样本9448(1ng/μL)稀释至0.01ng/μL,可正确分型。结论巢式LCP检测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达0.01ng/μL)。在低拷贝、极微量模板的检测中,巢式LCP系统作用显着。本次研究就法医学领域LCP技术的初步应用进行研究,但相较PCR技术的成熟,此项技术还需进一步完善。

葛龙,陈婵,梁莉,安妮,王小琴,田金徽[5](2012)在《连接酶链反应检测沙眼衣原体的准确性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连接酶链反应技术与培养法诊断沙眼衣原体的准确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等,收集连接酶链反应诊断沙眼衣原体的试验研究,依据QUADAS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MetaAnalyst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个研究,共16073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诊断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金标准"细胞培养相比,连接酶链反应诊断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合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比值比和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4(95%可信区间0.891~0.961)、0.983(95%可信区间0.972~0.990)、52.88(95%可信区间32.297~86.583)、0.069(95%可信区间0.043~0.110),1234.549(95%可信区间545.900~2791.925)和0.986。结论连接酶链反应可作为确诊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一项新技术,在检测沙眼衣原体感染中有着重要意义。

李应国[6](2012)在《动物衣原体分子检测方法研究和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衣原体病是由各类衣原体感染人类、哺乳动物、禽类以及节肢昆虫所引起的一类重要疾病,有些衣原体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衣原体革兰氏染色阴性,严格细胞内寄生。目前,衣原体科分为衣原体和嗜衣原体两个属。衣原体属包括沙眼衣原体、鼠衣原体、猪衣原体;嗜衣原体属包括肺炎嗜衣原体、家畜嗜衣原体、鹦鹉热嗜衣原体、流产嗜衣原体、豚鼠嗜衣原体和猫嗜衣原体。衣原体引起人类和动物多种疾病,沙眼衣原体、肺炎嗜衣原体和鹦鹉热嗜衣原体感染人类及各种动物;家畜嗜衣原体、流产嗜衣原体和猪衣原体主要感染家畜和某些野生动物。因此,本病具有十分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经济意义,建立快速准确的鉴别诊断方法对衣原体病预防和控制尤为重要。本论文基于衣原体的主要外膜蛋白基因(ompA)开发针对猪衣原体(C.suis)、流产嗜衣原体(Ch.abortus)及肺炎嗜衣原体(Cpn)的多重套式PCR(nested multiplex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ssay,nmPCR)检测方法及试剂盒,衣原体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和LAMP检测方法。并应用nmPCR试剂盒对青海某羊场和重庆地区种猪场进行了衣原体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本文建立了衣原体科特异PCR检测方法以及流产嗜衣原体、猪衣原体和肺炎嗜衣原体的单管同步分型的多重套式PCR(nmPCR)检测方法。在nmPCR首轮扩增中,可以扩增出衣原体科特异性的1100bp核酸片段。在此基础上,第二轮nmPCR扩增获得种特异性扩增片段:流产嗜衣原体340bp,猪衣原体526bp和肺炎嗜衣原体267bp。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和特异性的特点,与改良DNA提取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实现对细胞培养物、猪、绵羊和山羊鼻咽拭子、粪拭子及组织样品中三种衣原体同时进行检测。(2)本文研发了与猪衣原体、流产嗜衣原体及肺炎嗜衣原体的单管同步分型的多重套式PCR检测方法相匹配的标准化检测试剂。通过稳定性试验和实验室间验证试验,证明了该检测试剂盒具有良好稳定性和可重复性。(3)本研究建立了衣原体的实时定量PCR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最低可以检测200拷贝/μL质粒DNA,可用于衣原体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4)本文基于ompA基因,建立了衣原体科LAMP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及实验条件要求较低的特点,可以在水浴锅中完成,在添加了钙黄绿素后,阳性的LAMP扩增反应呈现明显的黄绿色,使检测结果的非常直观,容易判读。本法适宜于临床上对衣原体病进行现场快速筛查,但阳性样品可用其他方法进行分型确证。(5)应用本文研发的猪衣原体、流产嗜衣原体及肺炎嗜衣原体的单管同步分型的多重套式PCR检测试剂盒对青海羊场和重庆猪场采集的样品进行检测。首次从猪检测到C.suis和Cpn,首次从我国绵羊和山羊检出C.suis和Cpn,并发现C.suis、Cpn和Ch.abortus对绵羊和山羊的混合感染。

杜昆[7](2011)在《沙眼衣原体CT703蛋白在感染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目的1.研究CT703蛋白在沙眼衣原体感染细胞中的表达模式、持续性感染状态下CT703蛋白的表达变化。2.研究CT703蛋白对Raf/MEK/ERK信号通路的激活及抗凋亡作用。二、研究方法1.RT-PCR法扩增沙眼衣原体L2血清型CT703基因全长序列并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质粒pGEX-6p-1中。2.IPTG诱导重组质粒pGEX-6p-1/CT703在大肠杆菌BL21中表达相应的重组融合蛋白,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并纯化重组融合蛋白,以纯化的重组融合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小鼠制备抗CT703蛋白多克隆抗体。3.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技术,以抗CT703蛋白多克隆抗体为一抗检测CT703蛋白在沙眼衣原体急性感染状态下的表达模式。4.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在干扰素-γ诱导沙眼衣原体持续性感染状态下CT703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5.构建CT703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4/CT703并转染HeLa细胞,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T703蛋白是否活化Raf/MEK/ERK信号通路;并检测转染细胞在十字孢碱(Staurosporine, STS)作用下,细胞凋亡率以及Caspase-3活性变化。三、研究结果1.利用RT-PCR技术扩增沙眼衣原体L2血清型CT703基因,扩增片段长度约1.5kb,与预期理论值大小一致。重组质粒pGEX-6p-1/CT703经EcoR I和NotⅠ双酶切后,约在1.5kb处同样出现特异性DNA条带。通过DNA测序,证实插入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CT703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表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2.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EX-6p-1/CT703经IPTG在大肠杆菌BL21中诱导表达,纯化产物经考马斯亮蓝染色显示产物分子量约81kDa,由55KDa的CT703蛋白和26KDa的GST蛋白组成,与预期理论的分子量大小一致。以抗GST蛋白抗体为一抗,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纯化的重组融合蛋白,在81KDa处检测到相应的蛋白条带。Werstern Blot实验证实以重组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制备的抗血清能与CT703蛋白特异性结合;间接ELISA法检测抗血清效价,结果显示抗体滴度最高达到1:32000。3.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T703蛋白在沙眼衣原体急性感染状态下的表达,感染后24小时可检测到相应的蛋白,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多,并持续存在于整个感染过程,未感染细胞组没有检测到CT703蛋白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T703蛋白表达,最早在感染12小时即可检测到相应的蛋白。在干扰素-γ诱导沙眼衣原体持续性感染状态下,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CT70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持续性感染状态下CT703 mRNA和蛋白表达不呈时间依赖性,相同时间点沙眼衣原体持续性感染状态下CT703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急性感染状态。4.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对内源性的CT703蛋白进行定位,结果显示沙眼衣原体感染细胞CT703蛋白的荧光染色部位既不同于胞浆蛋白CPAF,也不同于包涵体膜蛋白CT813。5.构建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4/CT703经PCR、双酶切实验证实插入片段大小与CT703基因片段大小一致,测序证实插入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CT703基因序列完全一致。重组质粒pcDNA4/CT703转染到HeLa细胞后,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均能检测到CT703蛋白的表达。6.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4/CT703转染HeLa细胞后36小时检测磷酸化的Raf、ERK,发现二者均未被磷酸化;转染质粒36小时后,STS诱导细胞凋亡5小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以及用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3活性。同时设STS诱导的HeLa细胞组、STS诱导的沙眼衣原体感染组和正常HeLa细胞组作为对照,发现4组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93.1±2.01)%、(91.3±1.67)%、(3.21±0.87)%、(2.08±0.76)%。统计学分析,STS诱导的重组质粒转染组与正常HeLa细胞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与STS诱导的衣原体感染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STS诱导的HeLa细胞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Caspase-3活性检测结果与细胞凋亡率一致。四、结论1.成功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GEX-6p-1/CT703以及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4/CT703。2.沙眼衣原体急性感染状态下CT703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增加,持续性感染状态下CT703蛋白表达不呈时间依赖性;相同时间点沙眼衣原体持续性感染状态下CT703蛋白表达明显低于急性感染状态。3.CT703蛋白不能激活Raf/MEK/ERK信号通路,不能抑制STS诱导的细胞凋亡。

蒋建文,李安平[8](2009)在《沙眼衣原体临床检测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沙眼衣原体感染在人群中很普遍,但临床上并未引起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临床检测沙眼衣原体的进展,着重介绍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检测沙眼衣原体中的应用,并提出了诊断沙眼衣原体的新的扩大的金标准.

陈俊清[9](2009)在《沙眼衣原体与男性不育关系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男性不育的关系。方法选择来自我院男科门诊的365例男性不育患者作为观察组,正常生育男性98例作为对照组,留取首段尿标本,应用连接酶链反应(LCR)法检测尿液中CT。结果365例男性不育患者尿液中CT阳性92例,阳性率25.2%,正常对照组98中CT阳性7例,阳性率7.1%。男性不育组尿液中CT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极显着性(P<0.01)。结论沙眼衣原体与男性不育关系密切。

田桢干,章琪,张晓航[10](2007)在《连接酶链反应检测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的可重复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连接酶链反应技术(LCR)检测男性尿标本中的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发现并阻止污染和可重复性问题的发生。〔方法〕采集受检者晨起或较长时间(2h以上)不排尿后的首段尿(FVU)标本1130份,利用LCR对此尿液标本进行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检测,针对S/CO在0.8以上的标本72h内进行复检,如果重复实验的S/CO≥1.0则认为阳性,S/CO<1.0,则为阴性。〔结果〕在1130例标本中,淋病奈瑟菌的S/CO在0.8以上的标本有13份,重复实验10份为阳性,其中3份S/CO在0.8~2.0的标本,复检为阴性。沙眼衣原体阳性60份,重复实验45份为阳性,18份S/CO在0.8~2.0的标本,15份复检为阴性。〔结论〕采用LCR检测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时,如S/CO在0.8~2.0应进行重新检测,可阻止污染和可重复性问题的发生。

二、应用连接酶链反应检测沙眼衣原体D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连接酶链反应检测沙眼衣原体DNA(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张家口地区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沙眼衣原体CT135蛋白表达与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Strep-Tag Ⅱ标签的CT135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蛋白表达
    引言
    1 材料
        1.1 菌株、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质粒构建
        2.2 蛋白表达
        2.3 蛋白纯化
        2.4 检测mRNA
        2.5 构建GST标签的重组质粒
    3 结果
        3.1 CT135基因序列分析和跨膜区预测结果
        3.2 质粒构建结果
        3.3 蛋白表达结果
        3.4 mRNA检测结果
        3.5 蛋白纯化结果
        3.6 GST标签的蛋白表达和mRNA检测结果
    4 讨论
第二章 CT135重组质粒以及截短突变体的蛋白表达和抗血清制备
    引言
    1 材料
        1.1 菌株、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质粒构建
        2.2 蛋白表达
    3 结果
        3.1 质粒构建结果
        3.2 蛋白表达结果
        3.3 多克隆抗体制备及检测
    4 讨论
第三章 沙眼衣原体CT135蛋白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
        1.1 菌株、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质粒构建
        2.2 涂板
        2.3 鉴定
    3 结果
        3.1 质粒构建结果
        3.2 转化感受态涂板结果
        3.3 鉴定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沙眼衣原体CT135在真核细胞中的蛋白表达
    引言
    1 材料
        1.1 菌株、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方法
        2.1 质粒构建
        2.2 细胞培养
        2.3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
    3 结果
        3.1 质粒构建结果
        3.2 IFA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男男性接触人群沙眼衣原体感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与及时检测方法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男男性行为者不同暴露部位沙眼衣原体感染及其基因分型分析:一项多城市的研究
    一、背景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沙眼衣原体感染及时检测方法: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一、背景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男男性行为人群多部位沙眼衣原体感染ompA-高分辨率多位点测序分型(MLST)研究
    一、背景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己发表及待发表文章
参加会议、发言和研究课题
附录
    附表1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检测知情同意书
    附表2 检测结果告知卡
    附表3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筛查样本交接登记表
致谢

(4)连接酶链反应在人Amelogenin基因座检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直接连接酶链反应
        1.2.2 巢式LCP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连接酶链反应检测沙眼衣原体的准确性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筛选
    1.4 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检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6)动物衣原体分子检测方法研究和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衣原体的分类
        1.2.2 衣原体病研究进展
        1.2.3 衣原体形态学特征及生活周期
        1.2.4 衣原体的基因组学
        1.2.5 衣原体的蛋白组学
        1.2.6 动物衣原体病的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总体技术路线
2 单重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衣原体科已知序列的保守性和特异性
        2.3.2 衣原体的增殖和染色特征
        2.3.3 单重 PCR 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2.3.4 质粒的测序鉴定
    2.4 本章小结
3 多重 PCR 分型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种特异性引物
        3.3.2 不同靶标扩增效率的优化
        3.3.3 特异性试验
        3.3.4 多重 PCR 体系的灵敏度
    3.4 本章小结
4 荧光定量 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检测灵敏度
        4.3.2 融解曲线
        4.3.3 可重复性
    4.4 本章小结
5 LAMP 检测方法的建立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LAMP 方法的建立
        5.3.2 LAMP 特异性实验
        5.3.3 LAMP 灵敏度试验
        5.3.4 目测法的建立
        5.3.5 活菌添加检测灵敏度
    5.4 本章小结
6 动物衣原体多重套式 PCR 试剂盒的组装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冻干保存
        6.3.2 重复性
    6.4 本章小结
7 羊场和猪场衣原体病流行病学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材料
        7.2.2 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抗体水平
        7.3.2 PCR 检测
        7.3.3 序列及分子进化关系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及成果目录

(7)沙眼衣原体CT703蛋白在感染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简表
前言
第一章 沙眼衣原体CT703蛋白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1.1 材料和方法
        1.1.1 材料
        1.1.2 方法
    1.2 结果
        1.2.1 沙眼衣原体L2血清型成功感染HeLa细胞
        1.2.2 抽提的RNA完整性较好
        1.2.3 RT-PCR扩增产物与全长CT703基因大小一致
        1.2.4 成功构建pGEX-6p-1/CT703原核表达重组质粒
        1.2.5 GST-CT703融合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1.2.6 蛋白质标准曲线
        1.2.7 成功制备特异性的抗CT703蛋白多克隆抗体
        1.2.8 抗CT703蛋白多克隆抗体效价检测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章 沙眼衣原体CT703蛋白在感染细胞中的表达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1.1 主要仪器
        2.1.1.2 主要试剂
        2.1.1.3 细胞与菌株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CT703蛋白与衣原体MOMP蛋白荧光染色发生重叠
        2.2.2 沙眼衣原体急性感染状态下CT703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增加
        2.2.3 沙眼衣原体急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模型建立成功
        2.2.4 沙眼衣原体持续性感染时CT703基因表达下调
        2.2.5 沙眼衣原体持续性感染状态下CT703蛋白表达下调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沙眼衣原体CT703蛋白抗凋亡作用的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成功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4/CT703
        3.2.2 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4/CT703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
        3.2.3 CT703蛋白不能激活Raf/MEK/ERK信号通路
        3.2.4 CT703蛋白不能抑制STS诱导的细胞凋亡
        3.2.5 CT703蛋白不能抑制STS诱导的Caspase-3激活
    3.3 讨论
    3.4 结论
总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8)沙眼衣原体临床检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沙眼衣原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
2 传统检测方法
    2.1 细胞培养方法
    2.2 非培养诊断方法
        2.2.1 直接荧光抗体测定 (DFA)
        2.2.2 酶免检测 (EIA)
        2.2.3 核酸杂交技术 (NAH)
        2.2.4 核酸扩增 (NAA)
3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沙眼衣原体
    3.1 扩增靶序列的选择
        3.1.1 检测区域的比较
        3.1.2 隐蔽性质粒检测区域
    3.2 内标的应用
    3.3 实时荧光PCR法
    3.4 PCR技术检测沙眼衣原体的局限性
        3.4.1 PCR抑制物的存在
        3.4.2 不同核酸提取方法效率的差异
        3.4.3 病原体基因突变也不容忽视
        3.4.4 不能用于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

(9)沙眼衣原体与男性不育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标本处理
        1.2.2 样本的LCx扩增
        1.2.3 LCx检测扩增产物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10)连接酶链反应检测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的可重复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检测方法LCR检测按美国雅培公司提供的试剂盒说明操作如下:
        1.2.1 尿标本前处理
        1.2.2 样品的LCR扩增
        1.2.3 LCx检测扩增产物
    1.3 复检
2 实验结果
    2.1 淋病奈瑟菌
    2.2 沙眼衣原体
3 讨论

四、应用连接酶链反应检测沙眼衣原体DNA(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张家口地区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雷彦.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2]沙眼衣原体CT135蛋白表达与功能鉴定[D]. 孙志会. 军事科学院, 2020(02)
  • [3]男男性接触人群沙眼衣原体感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与及时检测方法的荟萃分析[D]. 周英.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
  • [4]连接酶链反应在人Amelogenin基因座检验的临床研究[J]. 曾颖,刘美玲. 中国卫生产业, 2014(03)
  • [5]连接酶链反应检测沙眼衣原体的准确性Meta分析[J]. 葛龙,陈婵,梁莉,安妮,王小琴,田金徽. 循证医学, 2012(04)
  • [6]动物衣原体分子检测方法研究和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及应用[D]. 李应国. 重庆大学, 2012(02)
  • [7]沙眼衣原体CT703蛋白在感染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初探[D]. 杜昆. 中南大学, 2011(12)
  • [8]沙眼衣原体临床检测研究进展[J]. 蒋建文,李安平.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21)
  • [9]沙眼衣原体与男性不育关系探讨[J]. 陈俊清. 中国医药指南, 2009(03)
  • [10]连接酶链反应检测沙眼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的可重复性问题研究[J]. 田桢干,章琪,张晓航.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07(06)

标签:;  ;  ;  ;  ;  

连接酶链反应检测沙眼衣原体 DNA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