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重砂异常资料在大比例尺金矿找矿评价中的应用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耿国帅[1](2020)在《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及找矿靶区圈定》文中研究说明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处于青海省中部,与其周边地区共同构成青藏高原北部的重要地质单元,并以其丰富的金、铜、铁、多金属矿产资源,成为国内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之一。目前该地区基本实现了 1:50万、1:20万或1:25万化探数据覆盖,前人基于这些数据,采用传统方法圈定大量的化探综合异常,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论文以地球化学数据处理为主,把成分数据的处理方法和稳健统计分析的方法应用于数据处理中,充分挖掘地球化学数据的含量信息、空间信息与内部结构信息,综合地球化学各方面特征、应用层次分析法的思路,统计各网格单元的综合信息,从而圈定找矿靶区,取得了如下的成果:1)根据该区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结合研究区矿床类型划分,把该区的矿床类型分为以基性岩有关的成矿组合(SEDEX型、VHMS型和沉积变质型),与中酸性岩有关的成矿组合(矽卡岩型、斑岩型和热液脉型)和热液型金矿成矿组合(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三种组合八种类型。2)提出并应用中值和几何平均值的差与变异常系数图,分析了昆北、昆中、昆南和北巴四个子区较有潜力的成矿元素。指出昆北W、Bi、Pb、Cr、As、Ag等,昆中 Hg、Au、Sb、Mo、Bi、Ag、Sn、W、As 等;昆南 Hg、Sb、Bi、Ni、Au、Cr、Mo、As、Cu、Ag;北巴Hg、Au、Sb、As、W等为该区较有潜力的成矿元素。3)采用两种方法圈定单元素异常,①利用ILR转换后造岩元素的稳健因子分析,进行地球化学分区,对元素含量进行分区标准化,从而圈定各元素异常。②提出利用改进的Aitchison距离方法来圈定单元素异常,从两种方法圈定的效果看,与矿床点的对应关系都较好,但相对而言,Aitchison距离由于考虑了与其它元素的关系,且消除了成分数据的闭合效应,圈定的异常更好。4)利用成矿元素的主成分分析,分别提取了以基性岩成矿、与中酸性岩成矿和与金矿成矿有关的主成分异常。利用主成分分析结果和矿床特征元素,选择Cu、Co、Cr、Ni、V、Zn;Ag、Cd、Pb、Mo、Sn;Au、As、Sb 和 Au、Bi、W四种元素组合,进行稳健马氏距离计算,并圈定马氏距离异常。5)综合分析了 Au、Cu、Co、Pb等元素含量在E、SE、S、SW四个方位的空间变化情况,总体上,元素NS向的空间变化率好于EW向的空间变化率,与区内矿床点的走向一致。对比Au、Cu两元素含量变化等值线图和空间变化率等值线图,认为元素的含量空间变化率等值线图比含量等值线图更具找矿意义。6)综合各类地球化学信息,利用层次分析法的思路,计算各网格单元的成矿信息量,根据信息量,圈定了三类靶区共32处,其中与基性岩成矿有关找矿靶区10处;与酸性岩成矿有关的找矿靶区10处;与热液型金矿有关的找矿靶区12处。在此基础上,圈定10处成矿远景区。在靶区验证中,热液型金矿找矿靶区内发现金、锑矿脉,在与酸性岩成矿有关的找矿靶区内发现了钨的矿化线索。
孔韫辉[2](2020)在《基于汇水盆地的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建模 ——以西藏甲玛矿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地质找矿的常用手段,地球化学找矿一般是通过对水系沉积物、岩屑、土壤进行采样后,在不同尺度内发掘地球化学异常行为,并对异常进行特征解释。利用水系沉积物采样所获取的地球化学异常,通常应用于大面积的地质扫面工作,而其亦具有相对明显的优缺点:在大尺度地区中,可以较为高效地体现出明显的地球化学异常,通常可以对原生异常的源头进行初步的圈定;同时,它不能有效地确定原生异常的迁移源以及迁移方向。结合不同尺度的地球化学数据,厘清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对地球化学异常进行更为精密的圈定成为目前地质工作者的研究目标。汇水盆地是矿物资源预测、调查与评价工作中的基础。大气自然降水是地表重矿物风化、迁移的主要动力与载体,其最终都会汇流至汇水盆地的出水点,故而汇水盆地非常适合作为研究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过程的研究单元。通过探究汇水盆地出水口处的采样数据与其上游岩性单元的关系,可作为元素迁移规律的研究依据。本文以西藏米拉山整装勘查区作为研究区域,根据DEM数据生成面状汇水盆地,并以汇水盆地为单元,结合实际地球化学数据,绘制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图。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插值方法所绘制的元素异常图,其对元素异常的浓集在空间位置上更加精确;以研究区内甲玛矿区为例,应用河网分级为标准的不同级别汇水盆地进行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图绘制,可以进一步明确地球化学异常的来源;在进行汇水盆地内部的元素迁移机理研究时,分别采用汇水盆地采样方法(SCBA方法)和沉积物示踪方法预估汇水盆地内各岩性单元的贡献值,以此计算13种汇水盆地出水口处地球化学元素浓度值。其中,沉积物示踪方法中应用三步逐次法选取示踪剂组合,并应用BFGS方法寻求各泥沙来源贡献率的最优解。经过计算,基于沉积物示踪方法的混合模型所预估的各岩性单元贡献值(Cij)与其面积大小(Xij)有较大关联性;相比于SCBA方法,由沉积物示踪方法所预估的大部分汇水盆地出水口处地球化学元素浓度值较实际值更为接近。
包民伟[3](2019)在《河南卢氏县南部锑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深入研究河南卢氏县南部锑多金属成矿带成矿的大地构造条件、地层岩性条件、区域构造条件及岩浆岩产出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典型矿床解析,研究该锑矿带各矿床的地层、矿体、矿石和围岩蚀变特征后,总结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选择与锑矿关系密切的断裂构造进行构造岩石学和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厘定成矿时限和构造成矿机制,采用矿物学特征研究,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成矿的物化条件、成矿时代等,总体上把变质变形作用和成矿物源融合一体,分析了成矿要素及矿床成因,并建立区域成矿模式。通过本次研究工作,取得一些创新性认识,如下:1.开展了成矿作用研究,探讨了矿床成因,并建立该区成矿模式。利用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分析方法,确定地层大理岩和深部流体(幔源)为该区锑矿成矿提供矿质来源;利用碳、氧、硫、铅稳定同位素及成矿流体包裹体测温分析方法,成矿流体性质为中低温、低盐度的含H2O、CO2的Ca2+-Mg2+-Na+-K+-SO42-体系,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0℃230℃,锑矿的成矿多属于低温热液,其矿化石英脉成矿阶段可以达到中温热液的性质,方解石脉形成在两者之间;总结该区锑矿成因类型为变质—岩浆再造型锑矿床,锑成矿流体来源于变质热液和深部岩浆热液,并结合控矿地质条件综合分析,建立了该区锑矿成矿模式。2.对该区锑矿主要矿物标型特征和矿物组合进行了研究。得出:该区辉锑矿有三种晶形:早期辉锑矿晶粒较小,多为它形;第二期辉锑矿发育最好,较粗大,呈板状、板柱状,可见到柱面横纹;末期辉锑矿为细小的针状。应用电子探针对辉锑矿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本区辉锑矿成分相当纯,基本无杂质,只有少数样品含微量铁,且所含的杂质元素往往与周围的矿物成分有关。3.测定锑矿石中石英脉流体包裹体Rb-Sr同位素年龄为130±2Ma,确定区内锑矿成矿作用的主要时间应为早白垩世。4.开展了已知锑矿产地和矿化点的成矿特征与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全面总结了已知锑矿化的成矿特征,归纳了区域成矿要素,探讨了锑矿分布规律。5.基于当前各类基础勘查数据进行了综合信息预测应用研究,建立了综合信息预测模型,系统圈定、优选了锑矿最小预测区。系统进行了区域物探、化探、遥感和自然重砂预测信息的研究,通过分形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取了具有明确地质意义的重力、地球化学预测要素。建立了符合成矿模式的综合信息预测模型,采用模糊证据权的方法圈定、优选了锑矿最小预测区,共圈定锑矿最小预测区5个,其中B类4个,C类1个,总面积13.67 km2。
胡国朝[4](2019)在《秦岭凤县马蹄沟-庙沟金矿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文中认为西秦岭商丹构造混杂岩带内由于板块俯冲碰撞所引发的构造一热事件,形成了一系列不同层次同时期不同性质因剪切推覆平移走滑等作用产生的韧性-脆性断层带、糜棱岩和碎裂岩,在含金热液的参与下形成了陕西中部一条极为重要远景较大的含金构造带。马蹄沟-庙沟金矿即位于该带内,断裂、褶皱很发育,区域上的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关系已经建立完善,但对于研究区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空白,尤其是构造要素的分期配套特征以及成矿过程的发生不明晰确切,成矿模式也未建立,因此本文经过野外实地考察,进行控矿构造专题研究,依据矿区地质构造,矿床地质特征等,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以及前人的研究资料、成果,对该金矿区的控矿构造类型,成矿作用的发生和演化及成因等作了基本论述,并且建立了成矿模式进行找矿预测。取得如下成果:1、马蹄沟-庙沟金矿区金矿化蚀变带主要赋存在罗汉寺岩群(Pz1L)的碎屑岩段,岩性为灰绿色变质粉砂岩、粉砂质千枚岩。硅化、绢云母化褪色蚀变与黄铁矿化是重要的金矿找矿标志。主要构造变形期为印支早期区域性面理,印支晚期南北向挤压收缩机制浅部构造相片理、糜棱面理褶皱,与之伴生的破劈理、寄生褶皱发育,燕山期叠加反S型构造。2、马蹄沟-庙沟金矿的主要控矿构造为断裂、褶皱,其中以近东西向韧-脆性剪切带及其次生脆性断裂为主控矿构造。对矿区主控矿断裂在内的断裂按不同规模和构造期次进行划分,不同断裂对矿体的控制也不同。矿区控矿构造一级为唐藏-商丹构造混杂带,二级为罗汉寺-瓦窑上脆-韧性复合断裂带(F9),三级为与F9复合断裂带近平行的脆-韧性剪切带RF1、RE2,四级为荆稍湾复式背形和剪切带产状变化、扩容部位。金矿体主要受控于二、三级构造,即区域性复合断裂F9及其从属派生的脆-韧性剪切带。罗汉寺-瓦窑上脆-韧性复合断裂(F9),走向为近东西-北西西向,倾向上断距超2km,具有韧性剪切变形和断裂破碎叠加复合特点。3、研究区不同类型岩(矿)石及其组构的金品位化学分析显示成矿发生在蚀变糜棱岩带和蚀变破碎带及花岗岩脉附近,矿石类型为糜棱岩质蚀变岩、碎裂质蚀变岩及石英脉型;岩体与矿石的微量、稀土元素显示花岗岩与金成矿关系密切,都具有相似的来源;载金矿物黄铁矿硫同位素示踪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为变质地层和岩浆水混源。不同岩(体)脉可能为同源岩浆作用及其演化产物,并且至少参与了金成矿过程。成矿流体介质为混源水,具有岩浆与地层变质水混合特征,金矿化与深部中酸性侵入岩及其热液活动存在联系;马蹄沟-庙沟金矿成矿热液主要为岩浆热液。4、所圈定的三条金矿化蚀变带包括在两条主要的脆-韧性剪切带(RF1、RE2)内:RF1位于矿区中部偏北,呈NW向展布,305°倾向,30°-60°倾角,西起土关铺沟,东至岭上沟,宽约0.5-1km,卷入地层为罗汉寺岩群碎屑岩段(Pz1Lc)。RF2位于矿区南部,总体呈NWW向展布,倾向285°,倾角30°。西起乔家山沟,东至江家山沟,宽约0.3-0.8km。卷入罗汉寺岩群石英岩段(Pz1Lb);两条变形带经历了挤压剪切到伸展作用,形成了韧性到脆性构造的演化和叠加,蚀变矿化非常明显集中,强硅化发育密集带主要分布在两条强变形带内及其附近千枚理变形较强的千枚岩中,后期石英脉沿脆性构造发育。黄铁矿化、褐铁矿化发育密集带也与两条脆-韧性变形带和强硅化发育地段在空间分布上密切相关。剪切带内可见强烈变形构造、糜棱岩化、劈(片)理化带,同斜紧闭褶皱等。矿体向北缓倾,局部较陡,受北倾直立片理化带控制,空间可能呈复式褶皱或褶叠层样式;与金矿体关系密切的侵入岩体主要是晚三叠世花岗斑岩脉,空间上分布于金矿体的上下盘,沿复式背形核部和近东西向脆-韧性剪切带内展布。5、马蹄沟-庙沟金成矿阶段为:区域晚华力西-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形成的既有伸展又有挤压剪切推覆构造,为研究区成矿期前罗汉寺岩群各岩段界面间的剥离断层和EW区域脆-韧性复合断裂F9及其次级构造;晚印支期的挤压伸展构造体制转换形成了NW、NWW向脆-韧性剪切带及脆性叠加构造。成矿主体是在晚印支期脆-韧性剪切变形过程中形成热液蚀变富集,而脆性阶段叠加有断裂破碎带矿化及含金石英细脉加富。其成因与构造以及岩浆活动相关,受构造控制明显,尤其是糜棱岩和构造片理化带,矿床类型为蚀变糜棱岩型、构造蚀变岩型及石英脉型,成因属脆-韧性剪切带型控制的多期热液叠加型金矿。综合研究认识和矿区地质特征,研究区找矿标志为构造、蚀变、岩性组合及岩脉,在研究区圈定三个靶区。
姜高珍[5](2016)在《内蒙古白云鄂博裂谷系金矿石墨矿成矿预测综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云鄂博裂谷系是华北陆块北缘西段裂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特殊的陆缘构造环境和复杂漫长的地质演化,该裂谷系中矿产资源富集,产出了白云鄂博铁稀土矿、浩尧尔忽洞金矿等着名大型超大型矿床。论文以《内蒙古自治区浩尧尔忽洞-赛乌苏金、铁、石墨整装勘查区专项地质填图与技术示范》项目为依托,围绕白云鄂博裂谷系中大乌淀石墨矿和浩尧尔忽洞金矿开展了系统的典型矿床研究,并据此构建这两类矿床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进行综合信息成矿预测。论文共包括以下研究内容和成果认识:1,详细梳理华北陆块北缘整个狼山-渣尔泰山-白云鄂博裂谷系的地质演化过程,并深入探讨对应的成矿响应与区域内主要成矿建造、成矿类型以及各矿床之间在成因上的时空耦合关系;2,开展大乌淀石墨矿典型矿床研究,结合矿床的地质特征与电子显微镜、激光拉曼、XRD、碳同位素等石墨矿物学分析手段,系统论证了该矿具有热接触变质成因,接触变质相为普通角闪石角岩相,矿化变质温度约520600℃,压力0.10.2GPa,白云鄂博群浅变质含碳地层最终的晶质石墨矿化与华力西晚期的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3,系统总结浩尧尔忽洞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并通过金属硫化物标型特征研究与LA-ICP-MS分析,指出该金矿是一处以浅变质碎屑岩为赋矿围岩的具有沉积-变质改造成因的中低温热液金矿,其中含碳质围岩地层为金矿提供了主要的金元素来源,华力西晚期的中酸性岩浆活动促成了最终的富集成矿;4,以区域成矿理论与典型矿床研究为基础,分别提出了大乌淀式石墨矿与浩尧尔忽洞式金矿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通过数据处理提取出地物化遥等找矿要素专题图层,利用证据权、神经网络等多元信息综合方法在白云鄂博裂谷系一带开展成矿预测,并验证探获不低于1000wt晶质石墨的预测资源量。
邢俊兵[6](2014)在《新疆东准清水—松喀尔苏地区金成矿规律及定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以新疆清水-松喀尔苏一带为研究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成矿带中西段。目前,研究区发现金矿床(点)多处,通过系统研究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地层、构造、岩浆岩分布特征,结合区内典型矿床特征分析,系统分析了区域金矿的成因模式,根据定量地学评价相关的地质异常理论,利用GIS与遥感技术,对研究的地质、矿产、遥感、化探及物探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实现了该区金矿资源潜力的预测评价,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全面收集研究区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等资料,统一整理后建立矢量化的基础地质数据库,为地质研究定量化提供基础。2、在工作区首次开展了基于美国WorldView2(空间分辨率0.61米)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的遥感地质找矿工作研究,开展了金水泉一带矿化蚀变区(带)的空间特征提取工作,对于地质找矿工作的部署和开展、提高地质找矿工作效率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3、针对研究区地质地理特征和不同遥感数据源的特点及不同岩性、蚀变类型及其岩石波谱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分别用波段比值合成、主成分分析、小波变换、混合像元分解、监督分类和生成彩色合成图等方法设计了多个方法组合,通过反复实验和对比,开展了基于ETM多波段遥感数据的不同类型矿化蚀变信息提取工作。提取出的矿化蚀变信息与野外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对应性。以小比例尺ETM遥感图像为基础,对全部工作区开展了遥感区域地质构造解译工作。4、对区内航磁、重力、化探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研究对比采用不同方法确定异常下限,分析确定并提取出与成矿有关的异常。5、对研究所获得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等地质异常进行定量化处理及综合分析,建立研究区找矿模型。基于GIS平台利用证据权重法和信息量法对清水-松喀尔苏进行金矿资源定量预测评价,圈定A级找矿远景区4处、B级3处、C级3处,预测远景资源量共计2703.5吨。
徐勇[7](2013)在《黑龙江省北部砂金矿产预测及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是我国有色金属及贵金属重要的矿产区,一直以来都是砂金的重要产地。进入九十年代后,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已经对砂金全面禁采,但由于砂金矿具有重采重生的特性,而禁采后停止了所有的评价和勘查工作,所以在黑龙江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原则下进行的本次研究,具有较强的潜在社会经济价值。本文在收集了研究区大量重力、航磁、地球化学、区域遥感、自然重砂、水系和矿产勘查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砂金预测及方法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对黑龙江北部砂金的成矿环境和条件作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对于该区的砂金勘查与研究具有重要价值。2、构建了黑龙江北部砂金区域找矿模型,为砂金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3、编制了汇水盆地网系图、有效汇水盆地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关联各种砂金矿化信息,确定了73个具有找矿前景的远景汇水盆地。4、根据对达拉罕河、法别拉河、古莲河等典型矿床的研究,总结出了黑龙江北部砂金的预测要素。构建了区域砂金找矿模型,并将其与地质图、矿化信息图及远景汇水盆地关联,提取了地质变量,通过特征分析方法和支持向量机方法对靶区进行优化,得到黑龙江省北部成矿可能性较大的A级预测单元19个,B级预测单元28个,绘制成黑龙江省北部砂金预测单元分布图并圈定23个预测区。5、使用地质体体积法、逐步回归分析法和综合法,对黑龙江省北部的砂金资源进行了资源量预测。通过对三种类型冲击型砂金预测工作区分别构建模型及外推计算,使用资源量分级和交叉列联的方法,确定了黑龙江北部最小预测远景区分类结果,甲级预测远景区5个,乙级预测远景区20个。同时得出黑龙江省北部砂金矿预测范围内所表征的资源总量:体积法为112008.7kg;回归法为133288.1kg。6、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提出黑龙江省北部砂金矿产勘查部署工作建议。
倪振平,李秀章,温桂军,马兆同,王巧云[8](2013)在《山东胶西北地区金矿密集区资源潜力预测》文中指出以陈毓川院士提出的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为指导,利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分析提取了山东胶西北地区5个典型矿床预测要素,结合典型矿床及其他矿床成矿特征,提取区域预测要素,建立区域预测模型。中生代玲珑二长花岗岩和郭家岭花岗闪长岩,大的俯冲背景下的伸展拉张作用形成的构造控矿成矿环境,胶东构造岩浆岩亚带、胶北侵入岩段、陆缘岩浆弧构造背景,北北东、北东向韧、脆性断裂带、构造裂隙控矿是金成矿的4个必要要素。胶东岩群表壳岩系和古元古代俯冲增生杂岩地层,中生代燕山晚期成矿,自然金、黄铁矿矿物组合,钾化、黄铁绢英岩围岩蚀变是金成矿的重要要素;区域布格重力异常、航磁异常、水系沉积物异常、自然重砂异常特征是金矿床存在的重要指示特征。依据综合预测要素特征,预测模型定位预测区;按控矿构造系统展布、金等化探和重砂异常分布特征、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带、有利磁场场区范围等圈定预测区平面边界;以具体控矿构造范围、规模、现有矿体控制深度和矿体深部可能的延伸特征圈定预测区深部边界。全区圈定预测区63个,其中,A级17个,B级11个,C级35个。分区域、地段、深度、级别(类别)定量估算2km以浅资源量,全区预测金金属资源量3 250t。
张璟[9](2012)在《辽西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文中认为辽西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北缘,处在华北板块与天山—兴蒙造山带两大一级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自新太古代初始陆核形成之初至燕山期构造岩浆高度活化,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主应力体制也由前燕山期EW向为主导的构造格局转变为以NE向为主导的濒太平洋体制。构造运动的长期性、多期次性,造成了该地区金成矿作用的叠加性、累积性,使得辽西地区具备了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区域性鲜明特色的金矿床。本次研究旨在充分利用前人的工作、研究成果,结合本次项目的最新研究进展,对辽西地区金矿展开全面研究。研究思路如下:辽西地区地质背景研究—辽西地区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场、重砂、遥感分专题研究—金矿典型矿床研究—成矿单元层面金矿成矿规律研究—辽西地区金矿成矿规律研究—辽西地区金矿综合信息研究—辽西地区金矿找矿靶区圈定。具体研究过程及取得成果简述如下:(1)初步分析辽西地区构造单元:主要占据华北板块与天山—兴蒙造山带两大一级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将辽西地区划分至四级构造单元,主要包括存留新太古代构造单元、中元古代构造单元及古生代构造单元,燕山期形成的构造单元(以断陷盆地为主),侏罗纪形成的构造岩浆岩单元。为之后的成矿单元划分提供了构造环境理论依据。(2)通过辽西地区地层、岩浆岩、变质岩研究,对辽西地区地质体分布有了宏观把握;通过区域构造研究,明确了与金成矿相关的构造分布格局。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前人有关构造演化的研究成果,理顺辽西地区构造演化过程。(3)对项目中收集到的辽西地区1/50万重力、航磁、金元素化探、重砂、遥感资料及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及成图。利用重力、航磁、遥感资料,解译构造形迹。利用金元素化探异常及金重砂异常初步圈定金异常区,为之后的金成矿单元划分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4)综合考虑辽西地区构造单元分布、地层—岩浆岩—变质岩分布特点,结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重砂、遥感等方面研究成果,以已发现金矿分布格局为基础,将辽西地区划分为6个成矿单元以展开之后的研究工作。成矿单元分别为: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成矿单元、喀左长城纪拗陷盆地成矿单元、辽西中部燕山期断陷盆地成矿单元及天山—兴蒙造山带南缘建平弧后盆地成矿单元。(5)在成矿单元划分基础上,选取充分能代表本单元成矿特点的已发现金矿作为典型矿床展开研究。上述成矿单元内分别选择以下金矿:(1-1)三十亩地金矿;(1-2)东五家子金矿;(1-3)二道沟金矿;(1-4)后梅林皋金矿;(2-1)大樱桃沟金矿;(2-2)排山楼金矿;(2-3)双羊金矿;(3-1)大石沟金矿;(3-2)水泉金矿;(4-1)柏杖子金矿;(5-1)红石砬子金矿;(6-1)霍家地金矿。三十亩地金矿、后梅林皋金矿、双羊金矿、大石沟金矿、霍家地金矿为首次研究,并初步确定了它们的成因类型:三十亩地金矿为燕山期受岩浆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变质热液型金矿,后梅林皋金矿为燕山期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双羊金矿为海西期形成的同韧性剪切型金矿,大石沟金矿为与中生代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金矿,霍家地金矿为晚侏罗世与岩浆作用有关的中温热液石英脉型金矿。(6)以典型矿床研究成果为基础,从金矿成矿特征、成矿时代、物源及产出部位等方面探索同一成矿单元内金矿成矿的规律性,首次编制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成矿单元成矿模式图。(7)从区域构造演化的角度探讨造成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与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这两个相邻成矿单元成矿现状差异性的深层原因;全面划分辽西金矿成矿类型及成矿系列,辽西金矿成矿系列初步划分为(Ⅰ)海西期变质热液型金成矿系列(Ⅱ)燕山期岩浆热液型金成矿系列;初步确定各成矿单元地质层面找矿标志。(8)辽西地区金矿综合信息研究过程中,首先从典型矿床出发,提取适合典型矿床尺度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预测要素。将其推广至成矿单元,转化为适合成矿单元尺度上的区域性预测要素,全面建立上述成矿单元综合找矿模型。该模型的建立,为之后的金矿找矿靶区圈定奠定了基础。(9)充分利用综合信息研究成果,按成矿单元对辽西金矿展开全面预测工作,并最终圈定靶区。靶区圈定过程中所使用软件为矿产资源评价系统(MRAS),主要涉及到MRAS评价系统矿产资源评价模块下的“矿床综合预测模型”和“证据权重模型”。以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这两个成矿单元为例,分别详细介绍“矿床综合预测模型”和“证据权重模型”的应用过程。除上述2个成矿单元外,其他成矿单元因矿床级别分级差异性不大,主要使用“证据权重模型”。(10)综合辽西地区各成矿单元找矿靶区圈定特点,统一划定靶区圈定后验概率(P)即:P≥0.9,A级找矿靶区;0.9>P≥0.623207,B级找矿靶区;0.623207>P≥0.376544,C级找矿靶区。共获得A级找矿靶区4处,B级找矿靶区12处,C级找矿靶区13处。(11)除后验概率(P)较大的找矿靶区,如东井子A级找矿靶区、万寿镇A级找矿靶区外,应重点关注已发现金矿数量规模与后验概率(P)“相对距离”较大的找矿靶区。经研究,T08(瓦子峪B级找矿靶区)、T09(平顶山西侧B级找矿靶区)找矿靶区未发现金矿点,然而经综合分析成矿前景较好,可在前述找矿靶区圈定、分级的基础上,重点关注。
张璟,李守义,徐山,刘长纯,周永恒[10](2012)在《基于MRAS证据权重法的辽西锦州—阜新金矿化带金矿潜力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已有的地质、矿产、物探及化探等资料,建立锦州—阜新金矿化带基于GIS的空间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重新建立研究区金矿区域找矿模型,其中主要找矿标志包括太古宙变质岩系、北东向及东西向韧性剪切带、北东—北北东及北西向断裂、Au-Ag-Cu-Zn化探异常、金重砂异常、航磁磁感应强度-T异常在50 nT至150 nT区间内、已发现金矿床(点)。以上述找矿标志构置预测变量(证据因子),采用MRAS(矿产资源评价系统)中的证据权重模型,对研究区首次进行基于GIS下的金矿产资源评价工作。以2 km×2 km网格为单元计算得到后验概率(P),根据P将研究区成矿远景分级并确定A,B和C 3个级别预测远景区。根据远景区分布特征,将其最终划分为19个找矿靶区,其中,A级找矿靶区3处,B级找矿靶区6处,C级找矿靶区10处。
二、金重砂异常资料在大比例尺金矿找矿评价中的应用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重砂异常资料在大比例尺金矿找矿评价中的应用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及找矿靶区圈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区范围及交通地理概况 |
1.3 勘查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 |
1.4 化探信息提取 |
1.4.1 背景和异常的概念 |
1.4.2 背景和异常确定方法的分类 |
1.4.3 异常下限的确定 |
1.5 化探数据处理的两个进展 |
1.5.1 稳健分析 |
1.5.2 成分数据 |
1.6 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6.1 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
1.6.2 存在问题 |
1.7 科学问题、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完成工作量 |
1.7.1 科学问题 |
1.7.2 研究思路 |
1.7.3 研究内容 |
1.7.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8 两点说明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质 |
2.1.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1.2 区域地层 |
2.1.3 研究区主要构造及构造单元划分 |
2.1.4 岩浆岩 |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2.1 区域重力场特征 |
2.2.2 区域磁场特征 |
2.3 区域矿产特征及成矿区带划分 |
2.3.1 区域矿产特征 |
2.3.2 成矿区带划分及各带成矿规律 |
2.4 小结 |
第三章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3.1 区域地球化学总体特征 |
3.1.1 元素分布特征 |
3.1.2 元素富集离散特征 |
3.1.3 元素的共生组合特征 |
3.2 元素的时空分布规律 |
3.2.1 元素的时间分布规律 |
3.2.2 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
3.3 元素在各地质子区中的具体特征 |
3.3.1 昆北子区元素特征 |
3.3.2 昆中子区元素特征 |
3.3.3 昆南子区元素特征 |
3.3.4 北巴子区元素特征 |
3.4 小结 |
第四章 数据处理及异常识别 |
4.1 数据处理和异常识别的原则及影响因素 |
4.1.1 影响区域地球化学背景的因素 |
4.2 单元素数据处理及异常圈定 |
4.2.1 ILR变换后数据因子分区标准化方法 |
4.2.2 Aitchison距离圈定地球化学异常的方法 |
4.3 多元异常圈定 |
4.3.1 主成分分析法 |
4.3.2 马氏距离法 |
4.4 元素含量的空间变化率 |
4.4.1 具体做法 |
4.4.2 主要成矿元素的空间变化率 |
4.5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地球化学数据的靶区圈定 |
5.1 思路 |
5.2. 具体做法 |
5.2.1 选择地球化学参数 |
5.2.2 确定各地球化学参数的权重系数 |
5.2.3 各地球化学参数赋值及单元格划分 |
5.3 3种类型的找矿信息量及靶区圈定 |
5.3.1 与基性岩成矿有关的找矿靶区 |
5.3.2 与中酸性岩成矿有关的找矿靶区 |
5.3.3 与热液型金矿有关的找矿靶区 |
5.4 典型成矿远景区评述 |
5.4.1 小干沟-西藏大沟成矿远景区(Y_1) |
5.4.2 五龙沟一带成矿远景区(Y_3) |
5.4.3 诺木洪郭勒一波洛斯太一带成矿远景区(Y_5) |
5.4.4 大厂一扎陵湖一带成矿远景区(Y_7) |
5.4.5 东山根一沟里一带成矿远景区(Y_8) |
5.4.6 孟可特一冬给措纳湖一带成矿远景区(Y_(10)) |
5.4.7 Y_1、Y_5、Y_7、Y_8四个远景区内金矿的找矿潜力分析 |
5.5 远景区找矿发现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6.1.1 主要结论 |
6.1.2 创新点 |
6.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基于汇水盆地的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建模 ——以西藏甲玛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汇水盆地研究现状 |
1.2.2 地球化学元素迁移机理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论文创新点 |
1.4 论文工作流程 |
1.4.1 论文工作流程梳理 |
1.4.2 论文工作流程图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研究区范围 |
2.1.1 米拉山铜矿整装勘查区 |
2.1.2 甲玛矿区 |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2.1 米拉山整装勘查区地质概况 |
2.2.2 甲玛矿区地质概况 |
第3章 研究方法概述 |
3.1 汇水盆地划分及生成过程 |
3.1.1 水流方向提取 |
3.1.2 洼地填充 |
3.1.3 汇流累积量计算 |
3.1.4 河网提取 |
3.1.5 河网分级 |
3.1.6 汇水盆地的划分 |
3.2 地球化学制图方法 |
3.2.1 插值累频方法 |
3.2.2 基于汇水盆地的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图 |
3.3 基于汇水盆地内部的元素迁移机理研究 |
3.3.1 SCBA方法 |
3.3.2 基于沉积物示踪方法的混合模型 |
第4章 基于汇水盆地的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建模 |
4.1 汇水盆地的划分 |
4.1.1 DEM数据获取 |
4.1.2 数据修正及格式转换 |
4.1.3 汇水盆地生成 |
4.2 汇水区域地球化学单元素异常分析 |
4.3 基于汇水盆地分级的元素迁移机理研究 |
4.4 汇水盆地内部元素迁移机理研究 |
4.4.1 资料准备与数据整理 |
4.4.2 应用SCBA方法求解 |
4.4.3 应用沉积物示踪方法的混合模型求解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3)河南卢氏县南部锑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2 依托项目支持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完成工作量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完成主要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主要岩性单元 |
2.1.1 古元古界秦岭岩群 |
2.1.2 中元古界峡河岩群 |
2.1.3 新元古界宽坪岩群 |
2.1.4 下古生界二郎坪群 |
2.1.5 上古生界柿树园组 |
2.1.6 三叠系上统五里川组 |
2.1.7 白垩系上统鹰嘴山组 |
2.1.8 新生界第四系 |
2.2 区域岩浆活动 |
2.2.1 侵入岩 |
2.2.2 火山岩 |
2.3 区域构造特征 |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6 遥感特征 |
2.7 自然重砂特征 |
2.8 区域矿产 |
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王庄锑矿 |
3.1.1 地层特征 |
3.1.2 矿床特征 |
3.1.3 矿床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
3.1.4 矿石特征 |
3.1.5 围岩蚀变 |
3.1.6 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 |
3.2 大河沟锑矿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床特征 |
3.2.3 矿床地球物理化学特征 |
3.2.4 矿石特征 |
3.2.5 围岩蚀变 |
3.2.6 成矿期次及矿物生成顺序 |
4 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
4.1 微量元素特征 |
4.2 常量元素特征 |
4.3 稀土元素特征 |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4.1 碳氧同位素特征 |
4.4.2 硫铅同位素特征 |
4.5 矿物学特征 |
4.6 成矿流体特征 |
4.7 成矿年代学 |
4.8 成矿要素 |
4.9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4.9.1 矿床成因探讨 |
4.9.2 成矿模式 |
5 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
5.1 成矿规律 |
5.1.1 元素地球化学规律 |
5.1.2 地球物理特征规律 |
5.1.3 锑矿化赋存规律 |
5.1.4 锑矿化强度变化与分布规律 |
5.1.5 锑矿床(化)的垂向分带规律 |
5.2 成矿预测 |
5.2.1 成矿预测要素 |
5.2.2 预测模型 |
5.2.3 矿产预测 |
6 结论 |
6.1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
6.2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秦岭凤县马蹄沟-庙沟金矿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1.3 研究区工作程度和研究现状 |
1.3.1 区域以往地质矿产工作 |
1.3.2 以往区域物化探工作 |
1.3.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实物工作量 |
1.6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变质作用 |
第三章 矿区地质和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岩浆岩 |
3.1.4 矿区变质作用 |
3.2 马蹄沟-庙沟金矿床地质特征 |
3.2.1 矿体地质特征 |
3.2.2 矿石特征 |
3.3 小结 |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马蹄沟-庙沟矿区不同类型矿石特征和含金品位分析结果及其意义 |
4.2 黄铁矿硫同位素分析结果和研究意义 |
4.3 矿区岩矿石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同位素测年意义 |
4.3.1 岩(矿)石稀土元素特征 |
4.3.2 岩(矿)石微量元素特征 |
4.4 流体包裹体 |
4.5 成矿时代 |
4.6 小结 |
第五章 控矿构造和脆-韧性剪切带特征 |
5.1 研究区构造演化 |
5.2 构造变形特征 |
5.2.1 褶皱变形 |
5.2.2 断裂变形 |
5.3 控矿构造特征 |
5.4 控矿作用分析 |
第六章 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
6.1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6.2 找矿方向 |
6.2.1 找矿标志 |
6.2.2 找矿预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内蒙古白云鄂博裂谷系金矿石墨矿成矿预测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
1.2.1 石墨矿研究进展 |
1.2.2 华北陆块北缘西段金矿 |
1.2.3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
1.3 研究内容与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整体技术路线 |
1.3.3 典型矿床研究路线 |
1.3.4 地物化遥数据处理方案 |
1.3.5 综合信息找矿方案 |
1.4 研究成果与论文内容简介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自然地理概况与地质工作程度 |
2.2 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地层 |
2.2.2 岩浆岩 |
2.2.3 构造 |
2.2.4 变质岩 |
2.3 地质构造演化及其成矿响应 |
2.3.1 狼山-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系 |
2.3.2 构造地质演化及成矿作用 |
2.3.3 主要含矿建造与成矿类型 |
2.3.4 控矿特征与成矿规律 |
2.3.5 矿床成因内在联系 |
2.4 区内矿产资源概况 |
3 大乌淀石墨矿典型矿床研究 |
3.1 大乌淀矿床地质特征 |
3.1.1 矿区地质概况 |
3.1.2 石墨矿体特征 |
3.1.3 石墨矿石及蚀变特征 |
3.2 石墨晶体矿物学特征研究 |
3.2.1 样品采集与分析手段 |
3.2.2 光薄片镜下特征 |
3.2.3 SEM显微形貌特征 |
3.2.4 激光拉曼光谱特征 |
3.2.5 粉晶衍射XRD分析 |
3.3 石墨矿矿床成因模式探讨 |
3.3.1 石墨矿碳质来源 |
3.3.2 红柱石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
3.3.3 岩体侵入对石墨矿化的影响 |
3.3.4 成矿时代探讨 |
3.3.5 大乌淀石墨矿成矿模式 |
3.4 大乌淀式石墨矿找矿预测模型 |
3.4.1 控矿要素与成矿规律 |
3.4.2 石墨矿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
4 浩尧尔忽洞金矿典型矿床研究 |
4.1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 |
4.1.1 矿区位置与矿区地质 |
4.1.2 矿体特征 |
4.1.3 矿石特征 |
4.1.4 蚀变与破碎带 |
4.2 金矿矿床成因探讨 |
4.2.1 岩体侵入与成矿时代 |
4.2.2 金属硫化物标型特征与LA-ICP-MS分析 |
4.2.3 成矿环境 |
4.2.4 金矿矿床成因 |
4.2.5 金与石墨的成因耦合 |
4.3 赛乌素金矿及同区金矿特征 |
4.4 控矿特征及成矿规律分析 |
4.5 找矿标志与找矿预测模型 |
5 找矿数据处理与预测信息提取 |
5.1 数据汇总与数据处理技术平台 |
5.2 地质矿产类数据找矿预测信息提取 |
5.3 物探数据分析处理 |
5.3.1 航磁数据处理与异常分析 |
5.3.2 重力异常及数据处理 |
5.4 化探与自然重砂数据分析处理 |
5.4.1 化探数据特征分析 |
5.4.2 化探数据处理及异常提取 |
5.4.3 自然重砂数据应用处理 |
5.5 遥感数据分析处理 |
5.5.1 遥感数据与岩矿波谱数据预处理 |
5.5.2 遥感目视解译工作 |
5.5.3 OLI/ASTER蚀变信息提取 |
5.5.4 含碳质浅变质地层信息提取 |
6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 |
6.1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模型原理 |
6.1.1 证据权法 |
6.1.2 信息量法 |
6.1.3 模糊逻辑 |
6.1.4 BP神经网络 |
6.1.5 Arc GIS/SDM实现平台 |
6.2 浩尧尔忽洞式金矿找矿预测模型实现 |
6.2.1 证据权法金矿预测 |
6.2.2 信息量法等其他成矿预测 |
6.3 大乌淀式石墨矿找矿预测实现 |
6.4 预测靶区验证 |
6.4.1 石墨矿靶区验证 |
6.4.2 金矿靶区验证 |
7 讨论与总结 |
7.1 主要结论与成果 |
7.2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6)新疆东准清水—松喀尔苏地区金成矿规律及定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矿产资源预测与评价研究现状 |
1.2.2 地质矿产调查研究程度 |
1.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侵入岩 |
2.3 矿产及成矿条件分析 |
2.4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2.4.1 双泉金矿 |
2.4.2 柳树泉金矿 |
2.4.3 黄羊山西金矿 |
第三章 遥感信息综合地质分析 |
3.1 ETM 数据 |
3.1.1 ETM 基础遥感图像制作 |
3.1.2 区域构造解译 |
3.1.3 蚀变信息提取 |
3.2 worldview2 数据 |
3.2.1 WorldView2 基础图像制作 |
3.2.2 WorldView2 数据在金水泉地区的应用 |
3.3 遥感找矿模式 |
3.3.1 遥感找矿模式概述 |
3.3.2 研究区遥感找矿模式 |
第四章 物化探数据分析处理 |
4.1 重力数据处理及异常分析 |
4.2 航磁数据处理及异常分析 |
4.3 化探数据处理及异常分析 |
4.3.1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4.3.2 化探数据处理及异常分析 |
4.4 自然金重砂异常 |
第五章 综合信息定量预测研究 |
5.1 金成矿规律 |
5.1.1 控矿因素 |
5.1.2 金成矿时空分布规律 |
5.1.3 区域成矿的时空演化规律 |
5.2 找矿模型 |
5.3 矿产空间定位预测 |
5.3.1 数据准备 |
5.3.2 单元格划分 |
5.3.3 综合评价预测 |
5.3.4 主要远景区评述 |
5.4 金矿资源定量预测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成果和认识 |
6.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成果、论文 |
(7)黑龙江省北部砂金矿产预测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矿产预测发展概述 |
1.1.1 国外研究和发展 |
1.2.2 国内发展和现状 |
1.2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方法 |
1.3 研究内容 |
1.4 取得主要成果 |
1.5 研究区自然情况 |
第2章 地质矿产概况 |
2.1 成矿地质背景 |
2.1.1 大地构造位置及特征 |
2.1.2 地层 |
2.1.3 火山岩 |
2.1.4 侵入岩 |
2.1.5 变质岩 |
2.2 区域矿产特征 |
2.2.1 成矿特征 |
2.2.2 矿产预测类型划分及相应分布 |
2.2.3 区域地球物理化学遥感自然重砂特征 |
第3章 预测思路及统计地质单元划分 |
3.1 研究流程及工作内容 |
3.1.1 研究工作的开展流程 |
3.2 统计地质单元划分 |
3.2.1 汇水盆地网系图编制 |
3.2.2 确定远景汇水盆地 |
3.2.3 确定预测单元 |
1、黑龙江北部区域预测要素 |
2.北部区预测单元 |
第4章 地质变量研究及最小预测区圈定 |
4.1 预测地质变量选择 |
4.1.1 黑龙江省北部砂金分布区地质变量 |
4.2 变量赋值 |
4.2.1 北部地质变量赋值 |
4.3 预测区圈定 |
4.3.1 预测区圈定原则、方法 |
4.3.2 预测单元优化方法 |
4.3.3 北部区单元优化 |
4.3.4 预测区圈定 |
4.3.5 资源量估计 |
第5章 黑龙江省北部砂金矿预测成果 |
5.1 资料使用及底图编制 |
5.1.1 资料程度及说明 |
5.1.2 第四纪地质地貌专题底图编制 |
5.2 古莲河式冲积型砂金矿预测成果 |
5.2.1 成矿地质背景特征 |
5.2.2 典型矿床与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
5.2.3 地化重砂遥感资料应用 |
5.2.4 矿产预测 |
5.3 达拉罕式冲积型砂金矿预测成果 |
5.3.1 成矿地质背景特征 |
5.3.2 典型矿床与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
5.3.3 地化重砂遥感资料使用 |
5.3.4 矿产预测 |
5.4 法别拉河式冲积型砂金矿预测成果 |
5.4.1 成矿地质背景特征 |
5.4.2 典型矿床与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
5.4.3 地化重砂和遥感资料使用 |
5.4.4 矿产预测 |
第6章 黑龙江省北部砂金矿资源量预测成果及表达 |
6.1 预测成果解释 |
6.1.1 体积法和回归法预测成果 |
6.1.2 砂金预测资源量分级 |
6.2 砂金资源量综合分级 |
6.2.1 交叉列联表 |
6.3 砂金矿产资源特征评价 |
6.4 预测工作区砂金预测资源量 |
6.5 勘查部署工作建议 |
6.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8)山东胶西北地区金矿密集区资源潜力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典型矿床成矿要素及预测要素 |
1.1 焦家金矿床 |
1.1.1 控矿特征 |
1.1.2 矿体特征 |
1.1.3 矿石特征 |
1.1.4 重磁特征 |
1.2 玲珑金矿床 |
1.2.1 控矿特征 |
1.2.2 矿体特征 |
1.2.3 矿石特征 |
1.2.4 重磁特征 |
2 区域成矿要素 |
2.1 大地构造环境 |
2.2 胶东岩群与成矿的关系 |
2.3 岩浆侵入与金成矿的关系 |
2.4 构造控矿因素 |
2.5 金矿成矿时代 |
3 区域预测要素及区域预测模型建立 |
3.1 重磁特征 |
3.2 金元素异常特征 |
3.3 自然重砂异常特征 |
3.4 遥感异常特征 |
4 预测区圈定、优选及资源量估算 |
4.1 预测区圈定和优选 |
4.1.1 定位条件 |
4.1.2 边界条件 |
4.1.3 预测资源量分级、分类 |
1) 预测资源量分级 |
2) 预测资源量分类 |
4.2 预测资源量估算 |
4.2.1 预测资源量 |
4.2.2 重要预测区地质评价 |
4.3 预测区验证 |
5 结论 |
(9)辽西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辽西地区金矿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2章 辽西地区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火山岩分布 |
2.3.2 侵入岩分布 |
2.4 区域变质岩 |
2.5 区域构造 |
2.6 区域构造演化 |
第3章 辽西地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自然重砂及遥感特征 |
3.1 地球物理场特征 |
3.1.1 研究区重力场特征 |
3.1.2 研究区航磁场特征 |
3.2 金地球化学场特征 |
3.3 自然重砂特征 |
3.4 遥感特征 |
3.4.1 大型断裂带解译 |
3.4.2 中型断裂解译 |
3.4.3 韧脆性变形构造带解译 |
3.4.4 环形要素解译 |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 |
4.1 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 |
4.1.1 三十亩地金矿 |
4.1.2 东五家子金矿 |
4.1.3 二道沟金矿 |
4.1.4 后梅林皋金矿 |
4.2 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 |
4.2.1 大樱桃沟金矿 |
4.2.2 排山楼金矿 |
4.2.3 双羊金矿 |
4.3 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成矿单元 |
4.3.1 大石沟金矿 |
4.3.2 水泉金矿 |
4.4 喀左长城纪拗陷盆地成矿单元 |
4.5 辽西中部燕山期断陷盆地成矿单元 |
4.6 天山兴蒙造山带南缘建平弧后盆地成矿单元 |
第5章 成矿规律研究 |
5.1 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成矿规律 |
5.1.1 单元金矿统计特征 |
5.1.2 成矿规律特征 |
5.2 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成矿规律 |
5.2.1 成矿单元金矿统计特征 |
5.2.2 成矿规律特征 |
5.3 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成矿单元成矿规律 |
5.3.1 成矿单元金矿统计特征 |
5.3.2 成矿规律特征 |
5.4 喀左长城纪拗陷盆地成矿单元成矿规律 |
5.5 辽西中部燕山期断陷盆地成矿单元成矿规律 |
5.6 建平弧后盆地成矿单元成矿规律 |
5.7 辽西地区金矿成矿规律 |
5.7.1 叶柏寿—旧庙单元与锦州—阜新单元对比研究 |
5.7.2 辽西金矿成矿类型划分 |
5.7.3 辽西金矿成矿系列建立 |
5.7.4 各成矿单元成矿要素提取 |
第6章 辽西金矿综合信息研究 |
6.1 典型矿床综合信息研究 |
6.1.1 东五家子金矿 |
6.1.2 二道沟金矿 |
6.1.3 排山楼金矿 |
6.1.4 大板金矿 |
6.1.5 柏杖子金矿 |
6.1.6 水泉金矿 |
6.1.7 红石砬子金矿 |
6.2 成矿单元预测要素—综合找矿模型 |
6.2.1 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综合找矿模型 |
6.2.2 锦州—阜新新太古代变质深成岩成矿单元综合找矿模型 |
6.2.3 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成矿单元综合找矿模型 |
6.2.4 喀左长城纪拗陷盆地成矿单元综合找矿模型 |
6.2.5 辽西中部燕山期断陷盆地成矿单元综合找矿模型 |
第7章 辽西金矿找矿靶区圈定 |
7.1 矿床综合预测模型应用—以叶柏寿—旧庙新太古代岩浆弧成矿单元为例 |
7.2 证据权重预测模型应用—以锦州阜新成矿单元为例 |
7.3 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成矿单元靶区圈定 |
7.4 辽西中部燕山期断陷盆地成矿单元靶区圈定 |
7.5 喀左长城纪拗陷盆地成矿单元靶区圈定 |
第8章 勘查部署建议及结论 |
8.1 勘查部署建议 |
8.2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MRAS证据权重法的辽西锦州—阜新金矿化带金矿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区域矿产特征及区域找矿模式 |
3 信息的提取与预测变量的构置 |
3.1 软件选择与参数设置 |
3.2 基于GIS的空间数据库的建设 |
3.3 预测变量的提取与构置 |
4 基于GIS下的证据权重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 |
5 找矿预测远景区圈定 |
6 结论 |
四、金重砂异常资料在大比例尺金矿找矿评价中的应用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地球化学数据处理方法及找矿靶区圈定[D]. 耿国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2]基于汇水盆地的地球化学元素迁移建模 ——以西藏甲玛矿区为例[D]. 孔韫辉.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河南卢氏县南部锑矿床成矿作用及找矿预测研究[D]. 包民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4]秦岭凤县马蹄沟-庙沟金矿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D]. 胡国朝. 长安大学, 2019(01)
- [5]内蒙古白云鄂博裂谷系金矿石墨矿成矿预测综合研究[D]. 姜高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5)
- [6]新疆东准清水—松喀尔苏地区金成矿规律及定量评价研究[D]. 邢俊兵.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12)
- [7]黑龙江省北部砂金矿产预测及方法研究[D]. 徐勇. 吉林大学, 2013(04)
- [8]山东胶西北地区金矿密集区资源潜力预测[J]. 倪振平,李秀章,温桂军,马兆同,王巧云.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3(04)
- [9]辽西地区金矿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D]. 张璟. 吉林大学, 2012(03)
- [10]基于MRAS证据权重法的辽西锦州—阜新金矿化带金矿潜力评价[J]. 张璟,李守义,徐山,刘长纯,周永恒.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