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利用网络环境 提高阅览服务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恺阳[1](2020)在《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处于一个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教育也随着时代在进步,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摇篮,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大学图书馆作为大学的文献信息中心,在大学的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阅读等领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皆面临着转型发展问题,其中特别是服务方式的转型对于图书馆馆员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职业挑战。因为,目前高校图书馆馆员群体大多成长于传统图书馆之中,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服务理念都无法适应新时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要求,这不仅引发出馆员与读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大大削弱了图书馆在高校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应有功能与应有地位。因此,以高校图书馆伦理构建研究为题来探讨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事业发展问题,对于我国大学图书馆建设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学术探索。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1.界定了图书馆的分类及其伦理定位。图书馆主要包括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门图书馆三种,在读者群体、使命职能方面存在的差异是:公共图书馆主要是面向全社会的普通读者,满足人民群众在知识获得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和文献资源;专门图书馆主要是面向特殊群体的专业人员,定向满足他们特殊的文献资源要求;而大学图书馆主要是面向全体在校师生,是为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职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因而大学图书馆的伦理定位必须依据与大学职能的关系及大学性质来进行构建,必须具备服务目标的全面性、文献资源的丰富性和服务方式的科学性。2.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图书馆的价值取向要以公正价值为核心,在保障读者权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知识信息的自由获取。为此必须坚持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导向性、服务性、公益性和职业性为伦理目标。3.根据大学图书馆伦理构建的现状,其矛盾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一是在资源建设上存在资源配置不足与读者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二是在服务方式上存在大学图书馆的义务与读者权利之间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完善的伦理机制和伦理准则、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及馆员缺乏职业素养等。4.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构建的原则必须以保障读者权利为核心,以完善大学图书馆伦理规范为抓手,坚持人本原则、平等原则、保障知识自由原则和兼容性原则。5.大学图书馆伦理构建的路径是:一是读者权利的实现存在于读者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过程之中;二是大学图书馆应尽的义务存在于为读者自主选取资源、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为读者保密、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过程中;三是图书馆馆员伦理的构建必须从加强榜样力量的建设、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提升馆员的职业素养、建立赏罚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
黄文頔[2](2019)在《基于CSI的社区图书馆服务供需满意度分析及质量优化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现代技术在相应发展,人民物质的生活在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对精神文化方面需求也越来越高。图书馆因用户而存在,服务是图书馆永久的工作重心。图书馆质量管理的目标是保证“用户满意”。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意味着进入了全民阅读时代。如何推动社区图书馆稳妥发展并保障用户的信息需求,显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命题。这需要选择科学手段来评价社区图书馆的服务质量,继而切实提高其服务供需满意度。论文基于社区图书馆服务评价理论,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层次分析6种研究方法,借鉴瑞典最早应用的CSI模型,创建出社区图书馆(阅览室)新的用户满意度模型,并以社区图书馆及其用户群为调查对象来测评供需满意度。本研究首先阐述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分析社区图书馆服务的研究现状,并阐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其次介绍社区图书馆服务评价模型选取,借鉴国外社区图书馆服务的评价模型,得出适合评价我国社区图书馆(阅览室)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然后重点阐述构建的社区图书馆服务CSI模型并探讨社区图书馆(阅览室)服务的供给保障,从环境建设、馆员配置、文献资源、读者服务这四方面来分析社区图书馆(阅览室)读者(用户)的需求满意度。最后依据社区图书馆(阅览室)读者(用户)满意度,提出优化其服务质量的具体措施。改进社区图书馆(阅览室)服务质量的价值与意义是不容小觑的,虽然社区图书馆(阅览室)是公共文化图书馆的基层,如果基层的图书馆建设不到位让群众的获得感达不到满足程度,那国家的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离成功的距离就遥不可及了。我国的基层图书馆应该密切的关注世界的进度,向西方国家多加学习,继续打造适合我国国情基层公共文化事业的管理模式和评估模型,力图将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做好,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让读者(用户)更加满意。
冯展君[3](2019)在《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现状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各类幼儿性暴力事件持续发酵,“儿童性侵”几度成为我国的社会热点,并给大众敲响了教育警钟。作为儿童大国,我国的儿童权益工作虽然受到法律法规、官方机构组织以及民间团体的支持,但发展缓慢、成效甚微,特别是儿童性教育,更处于落后阶段。如何打破谈“性”色变的困境,如何科学地普及性知识,如何提升国民的性教育水平等,成为当下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儿童性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知识、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的培养,尤其帮助儿童认同自己的性别,依性别规定个体的性别角色行为和动情反应。它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协作,以期进一步推动其良性发展。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民众获取知识、信息、文化的主要场所之一,承担着保存遗产、收集和开发资源、传递科学情报,以及开展社会教育等社会职能。作为社会科学知识储备的中坚力量,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提高儿童性教育的工作水平和施行力度,受相关理论的支持和现实根据的驱动——这将对儿童性教育以及图书馆本身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基于我国儿童性教育现状,综合采用了多种研究方式,梳理了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重要性和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为了了解我国儿童性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通过网上调查和文献检索两种方式,验证本项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意义;二、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实分析,阐释了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儿童性教育的特点、政府相关政策、图书馆的公益性和教育职能,以及图书馆的优势,能有效地引导和保障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性教育服务;三、为了掌握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的服务现状,通过网络搜索和实地采访,进行了全国性调查和地方性调查,并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性教育工作存在专业性较低、服务较单一、合作度较弱三大问题;四、通过梳理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的服务特色,并推介相关优秀案例,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优化提炼可供借鉴的经验;五、综合调查结果和案例分析结果,针对现存问题,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可从服务的专项化、服务的多元化、服务的合作度着手,通过立项与服务制度的建立、馆员的职业发展、专题馆藏的筹建、服务方式的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模式的运用等六大对策,提升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周昊[4](2019)在《湖北省图书馆读者满意度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共图书馆是重要的非营利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具有为全社会提供学习、科研、资讯、休闲服务的多重作用,在塑造自由平等、和谐开放的社会方面扮演着不可小觑的角色。作为湖北省规模最大的公共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有着重大的作用,致力于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好的资源和信息服务。如何改善和提升湖北省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在有关公共图书馆的研究中,读者满意度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因此提升读者满意度是改善湖北省图书馆服务水平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以实证研究为主,主要分析湖北省图书馆的各种因素对读者满意度的影响。由于满意度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抽象概念,所以如何才能提高满意度并非凭空而论,必须构建有效的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进行合理评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读者满意度。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湖北省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多路径的结构方程分析。本文研究的具体思路是:首先,根据经典的国内外满意度模型构建的研究成果,结合满意度的基本理论和公共图书馆的经营特点,构建公共图书馆读者满意度影响因素模型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其次,利用SPSS和AMOS软件,通过结构方程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和估计;再次,根据模型估计的结果对湖北省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提升湖北省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的相应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的结果验证了最初的模型假设,主要结论为:第一,图书馆硬件设备对读者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最大,二者之间路径系数为0.530;第二,图书馆环境、图书馆资源、图书馆服务均对读者满意度有正向的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457、0.330、0.249;第三,根据方程的回归结果,计算出各因素对读者满意度的影响程度,其中硬件设备的影响程度为33.76%,图书馆环境的影响程度为29.30%,图书馆资源的影响程度为21.02%,图书馆服务的影响程度为15.92%。最后,本文提出了提升湖北省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的对策,主要包括:在图书馆资源方面,要对少儿区的读者进行宣传教育;照顾学生和公司职员的读书需求;更新书籍兼顾专业性和多样性;提高数据库使用率。在硬件设备方面,要增添指引标识,开展检索知识培训;定期检查设备,设置故障维修电话;完善导读机制,动员馆员积极性。在图书馆服务方面,要优化特色活动预约渠道,适当增加坐席;充分利用网站宣传功能,加强网站建设。在图书馆环境方面,要增加台灯投放,改善馆内光线;规范馆员工作,优化馆内氛围;增加公交线路,方便读者出行。
丁宝[5](2019)在《基于公众需求的档案馆工作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主要聚焦于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档案馆工作机制的构建。全文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一是在Kano模型中我国公众档案需求的具体分类情况;二是围绕公众需求归类情况的实证研究,全面构建公共档案馆的工作机制。全文共6个章节。第1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及意义,以及研究的创新点和技术路线。第2章文献综述,阐释了公众需求、Kano模型和档案馆工作机制等概念内涵,并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作梳理、总结和评价。第3章问卷设计、调查及数据处理。首先划分公众需求结构,并以此为依据设计Kano模型调查问卷;其次分发和回收问卷;最后剔除无效问卷,对最终结果作信度与效度分析,并进行描述性统计。第4章公众需求情况分析,对回收数据进行Kano模型分析、混合类分析、基于Better-Worse系数的分析,比较不同档案馆利用经历的公众需求结果,最终得出结论。第5章构建基于公众需求的档案馆工作机制,是本研究的核心章节。从公众需求理解机制、档案资源建设机制和档案馆服务供给机制三方面构建了全面、系统的档案馆工作机制。第6章总结与展望。总结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分析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未来的改进方向。
李彬[6](2018)在《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在各行各业中的快速渗透,大学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和传播地,应该抓住机遇,及时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更好地为学生传播知识,为祖国培养人才。但是,就我国目前大多数大学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图书管理工作僵化、服务质量不高、管理理念落后、管理体制陈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强对网络技术利用,改善图书管理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创新管理体制。
陈一[7](2017)在《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信息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既给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导致全球图书馆业态都发生剧烈的变化。为了应对新型环境与保持图书馆传统价值,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图书馆共同趋势。但转型进程中伴随着经济、政策、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又被理论和实践所忽略,这就使得图书馆转型也伴随着风险,乃至灾难的发生。本文认为,为了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系统梳理我国图书馆转型实践,科学认识转型中存在的风险,及时识别并治理风险,防止转型灾难。论文结合组织发展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图书馆发展理论以及不确定性理论展开研究,使用文献调研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语义强度分析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社会发展对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使图书馆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而图书馆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又使得在转型过程中又必定会伴随着不确定性,“发展与不确定性”矛盾推动风险演化。通过梳理我国图书馆转型现状,确定转型风险测度,找出其中的风险来源。通过对图书馆从业人员对图书馆转型风险的认知调查,以及对风险因素的多维度分析,总结出图书馆转型风险的主要特征。研究重点在于凝练出我国图书馆转型存在的主要风险,并构建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将“馆员”作为一个变量纳入到风险演化体系中。探索构建治理手段专业、合法,风险控制有效、高效的图书馆转型风险迁移路径。为探索我国图书馆转型方向,规避图书馆转型风险提供参考。本研究一共分为9章:第1章为文献综述。论文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分析了图书馆转型研究现状。调研发现,国内外有关图书馆转型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而且研究轨迹比较类似。从宏观上讨论信息环境对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冲击,分析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到探索具体的转型策略,以及对一些典型转型案例的探讨。关于转型中的风险问题,国内外学者都存在很大程度的忽略。第2章阐述了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图书馆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距离全面满足用户信息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必须通过转型来适应新常态、新业态。在服务经济增长、国民素质提升、文化强国、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社会发展对图书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图书馆在投资、人口数量与结构、人力资源与技术、其他行业竞争以及内部治理方面还面临着严峻挑战。必须通过转型,使得图书馆优化工作流程,节约运作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论文将我国图书馆转型主要归纳为:服务模式转型、业务流程转型以及组织结构转型。第3章确立了图书馆转型风险测度并分析了转型风险来源。论文通过转型效率、转型成本、转型效益以及转型文化来测度风险。从服务模式转型、业务流程转型以及组织结构转型三个角度总结了转型实践中的遇到的不确定性,其中涉及图书馆经费、人力、法律、价值定位等各个层面。第4章筛选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因素。论文利用系统性、完整性、重要性原则进行风险因素筛选。在参考国际组织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对国内图书馆转型现状的梳理,对各类转型中存在的风险事件进行归纳,同时根据各社交媒体平台关注用户的留言反馈,留意媒体的相关报道。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包含图书馆业务、战略、财务、人才、法律、运营、技术、价值等在内的40种风险因素。并就这40项风险因素,向业内人士展开意见征询。采用因子分析,对风险因素进行降维处理,最终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归纳为运营风险、技术风险、环境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价值风险6个类别,共29项风险因素。第5章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图书馆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的认知。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测度图书馆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的感知。研究发现,业内人士对图书馆转型风险整体认知水平较为一致,绝大多数的风险发生可能性及发生后产生的后果均值都在3以上,业内人士认为在转型过程中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但对风险发生后带来的后果认识并不十分明晰。论文基于不同的图书馆性质,受调查者不同的职业层级、职业背景以及图书馆不同的发展水平4个角度分析业内人士对转型风险的认知差异,并从主观-客观、行业内-行业外、领导-管理这3个维度,6类属性对转型风险进行多维分析,从而更全面的认识风险本质。第6章总结了我国图书馆转型的主要风险。其中包括环境风险:用户逐渐远离图书馆,商业性信息服务竞争;运营风险:业务流程改变,领导力挑战,人力资源短缺;财务风险:投资保障不足,财政投资的可持续性不够,社会力量投资热情不高;法律风险:图书馆法律地位模糊,图书馆忽略责任与义务,图书馆特权政策缺失;技术风险:技术采纳迟缓,技术融合不佳;价值风险:图书馆价值社会可视性,传统服务弱化。第7章归纳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规律。论文发现,图书馆转型风险具有普遍性、可预知性和可变性。图书馆为巩固社会地位,提升社会价值,转型成为必然,而同时,业态环境中资本的投入水平、持续保障能力;新信息技术的更迭;法律政策的支撑水平等诸多不确定性又可能制约转型进展,可能给图书馆转型带来风险。发展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都必然存在,“发展与不确定性”这对矛盾相互作用,导致转型过程产生风险。同时,图书馆员和用户的感知差异对风险产生“催化”作用,可能共同推动风险向纵深演进。第8章探讨了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策略。在坚持风险识别前瞻性、风险管理专业化、风险迁移合法性以及风险治理社会化的原则的基础上,论文提出通过环境洞察把控风险,优化治理迁移风险,业务创新降低风险,制度建设规避风险。第9章为总结与展望,梳理全文研究结论,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完颜邓邓[8](2017)在《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标。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又明确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是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形态。当今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实现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转变,能够扩展公共文化资源的传播范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是借助新技术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性选择。由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过程中对数字化设施设备的建设、公民数字素养的教育培训以及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不仅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而且有助于消除数字鸿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展开。界定相关概念,阐释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分析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促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意义及相关制度建设,调查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分析造成不均等的现实原因,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并提出其运行策略。论文的主要观点如下:(1)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应该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文化权益理论要求政府为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服务过程应重视公众参与,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对公众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以提高服务的利用率。依据公平正义理论,实现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需要首先建立制度,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水平,服务中应将那些获取服务困难的群体作为重点,均等化是动态变化的、是相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要求强化政府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职能,满足所有公民的数字文化需求,建立公民需求表达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2)在国家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及若干地方性数字文化项目的推动下,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水平与数字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城乡与群体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本文运用所构建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不同地域、城乡、群体间的评价,发现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薄弱,这些地区为特殊群体提供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明显不足,整体上与东部发达地区、城市存在显着差距。造成非均等问题的关键因素是制度安排的非均等或相关制度的缺失,包括国家长期区域有别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同地区当地政府财政能力的差异、公共文化行业缺乏专门的法律支持、电信普遍服务与信息无障碍发展缓慢等。由于均等化的实现依靠公众的需求与利用,公民自身的经济条件差距、数字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差距等微观因素对非均等造成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为此,实现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必须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3)通过对国外实践的调查分析,表明国外经验对于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具有借鉴意义。主要有:完善制度体系是实现均等化的根本保障、普及信息基础设施与提高公民数字素养是均等化的基本前提、应用信息无障碍技术是促进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均衡服务对象是实现均等化的必然路径、发展社会合作是实现均等化的必要助力。(4)按照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统筹兼顾与重点保障、动态发展原则,构建由目标、对象、责任主体、方式四要素构成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为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与供给者推进均等化提供一种模式。根据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非均等的现实问题,将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基层与特殊群体作为重点对象,将提高对这些地区与群体的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作为目标,政府部门、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力量都是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参与主体,负有不同的责任,确立标准、实施评价是促进均等化的有效方式。(5)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的运行需要从制度环境、服务供给、技术应用、人文与素养四个层面加以推进。制度环境层面,构建以均等化为导向的法律政策体系;细化服务标准,评估实施效果;确立服务均等化评价标准,评估均等化程度。服务供给层面,改变服务的单一供给方式,发展多元供给主体;明确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实施分众化供给。技术应用层面,改造数字服务网站,实现无障碍化;推动辅助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人文与素养层面,构建均等化组织文化,培育服务人员的人文精神;加强对公众素养的教育培训,提高服务的利用率。
霍瑞娟[9](2013)在《我国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行业的广泛应用,图书馆的发展环境、工作方式、信息资源组织方式、以及用户服务形式日新月异,服务对象需求变化特征明显,逐渐催生了新兴图书馆业态。业态的变化是整个图书馆行业生命力的体现,也是促动图书馆发展变革的助力器。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图书馆所处的新业态环境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梳理国家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定位转变中面临的问题,准确把握其社会职能的变化方向,对于我国国家图书馆认清肩负的使命和承担的职责、引领行业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对于促进我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在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的基础上,对影响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实现科学定位的社会环境和业态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国际上主要的国家图书馆的社会职能进行调研比较以便借鉴,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对策组合方案,并就方案的可实施性做了探讨。全文约17万字,除引言部分外,共分为7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科学定位的逻辑起点与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图书馆社会职能,是在其基本职能发展完善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以社会共同价值为核心的职能,是图书馆更高层次的价值目标。图书馆社会职能的科学定位,需要注意同图书馆职能、图书馆基本职能的区别和联系;需要注意文化传承宗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时代要素提出的要求;并符合相关的理论基础。第二章着重选取文献收藏、公共服务、科学研究、参考决策、国际交流几个方面,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历史传承进行梳理和说明。国家图书馆百年发展史,反映出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发展有其逐步明确、调整、加强、深化和完善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与业态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这也是今天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科学定位的历史参照之一。可以预料,图书馆这个不断成长、变化着的有机体的发展还将经历不同的阶段,国家图书馆的社会职能还会经历更新和变化,尤其是程度上的差别。第三章分析了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社会环境现状。外部社会环境的发展会间接地对图书馆社会职能形成制约。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已经进入社会信息化的新环境。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高度信息化,从技术应用、传播媒体形态及用户信息行为等不同方而带来了新的变化。同时,来自其他信息资源提供商及社会信息机构的竞争愈加激烈,面对的用户也呈现出多层面、社会化的特点,信息组织的主体、对象、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图书馆行业内外的合作渐入繁荣发展时期。方方面面的发展导致了国家图书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及业务内容的改变,也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定位产生了影响。第四章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业态特征及影响进行分析。分析认为,新业态呈现出数字化、大众化、远程化、融合化和联盟化的特点,表现为数字资源愈加重要且类型、载体、来源更加多元;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且成分更加大众;突破时空限制提供和接受远程服务倍受青眯;图书馆、博物馆与档案馆在资源与服务方面进一步融合;图书馆联盟的数量快速增长,合作更加频繁和深化。国家图书馆应该主动迎接新业态特征对国家图书馆文献收藏职能、研究职能、中心服务职能、文献品牌服务、业界引领职能等方面带来的挑战。第五章以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际上主要的国家图书馆为例,调查了各国国家图书馆的立法保障情况,认为完善的图书馆立法不仅是国家图书馆更好地履行职能的保障,也会对该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梳理了各国国家图书馆职能演变情况,并对各自履行的现实职能比较分析,以期为探索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提供参考。第六章提出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科学定位的对策组合方案,建议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应定位于国家记忆文献资源中心、公益性公共服务中心、研究型知识服务中心、图书文化交流推广中心、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创新中心。第七章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方案的可实施性予以检验。分析表明,国家图书馆依照建议方案履行社会职能,有着天然的优势和条件。国家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是其担负社会责任的资源基础;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合格的专业队伍为社会职能的有效履行提供了人力保障;大量的社会责任实践为社会职能创新提供了丰富经验。附图23,表10,参考文献225。
崔晓兰,张威[10](2010)在《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览服务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论述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文献信息资源环境的改变,高校图书馆阅览服务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图书馆员的必修课。指出应改变服务观念,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改进管理手段,增强其知识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使图书馆成为知识服务的主要基地。
二、充分利用网络环境 提高阅览服务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分利用网络环境 提高阅览服务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 |
(三)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一章 图书馆的分类及其伦理定位 |
一、图书馆的分类及定位 |
(一)大学图书馆 |
(二)公共图书馆 |
(三)专门图书馆 |
二、大学图书馆与其他图书馆的差异 |
(一)读者群体不同 |
(二)使命职能不同 |
三、大学图书馆的伦理定位 |
(一)图书馆伦理与道德 |
(二)大学图书馆伦理定位 |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图书馆的价值取向 |
一、新时代大学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
二、新时代大学职能与大学图书馆的价值取向 |
(一)人才培养 |
(二)科学研究 |
(三)服务社会 |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构建的现状与矛盾 |
一、大学图书馆伦理构建的现状 |
(一)国内图书馆伦理构建现状 |
(二)国外图书馆伦理构建现状 |
二、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的主要矛盾及其原因 |
(一)图书馆的义务与读者权利 |
(二)原因分析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的构建原则 |
一、人本原则 |
二、平等原则 |
三、保障知识自由原则 |
四、兼容性原则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构建的路径 |
一、大学图书馆读者权利的实现路径 |
(一)读者身份的认同 |
(二)读者权利实现的条件——读者的义务 |
(三)读者权利实现的过程 |
(四)读者权利实现的措施 |
二、大学图书馆应尽的义务要求 |
(一)为读者自主选取资源的义务 |
(二)使资源利用最大化的义务 |
(三)为读者保密的义务 |
(四)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义务 |
三、大学图书馆馆员伦理构建的路径 |
(一)加强榜样力量的建设 |
(二)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 |
(三)提升馆员的职业素养 |
(四)建立赏罚和监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CSI的社区图书馆服务供需满意度分析及质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难点 |
第2章 社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模型选取 |
2.1 国内社区图书馆服务的评价分析 |
2.1.1 基层图书馆服务评价现状 |
2.1.2 社区图书馆服务评价标准 |
2.1.3 社区图书馆服务评价缺陷 |
2.2 国外社区图书馆服务的评价模型 |
2.2.1 SERQUAL模型 |
2.2.2 Lib QUAL+模型 |
2.2.3 Kano模型 |
2.2.4 CSI模型 |
2.3 社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CSI模型 |
2.3.1 服务评价模型的比较分析 |
2.3.2 CSI评价模型的基本特点 |
2.3.3 CSI模型评价的主要优势 |
第3章 基于CSI的社区图书馆服务测评体系 |
3.1 CSI测评体系设计的原则与目标 |
3.1.1 CSI测评体系设计的原则 |
3.1.2 CSI测评体系设计的目标 |
3.2 CSI测评体系的模型构建 |
3.2.1 用户预期质量 |
3.2.2 用户感知质量 |
3.2.3 用户感知价值 |
3.2.4 用户满意度 |
3.2.5 用户抱怨 |
3.2.6 用户忠诚 |
3.3 CSI测评体系的供需维度 |
3.3.1 CSI测评体系的供给维度 |
3.3.2 CSI测评体系的需求维度 |
第4章 基于CSI的社区图书馆服务供给满意度分析 |
4.1 环境设施供给满意度分析 |
4.1.1 环境设施的基本状况 |
4.1.2 环境设施的用户期望 |
4.1.3 环境设施的满意程度 |
4.2 馆员配置供给满意度分析 |
4.2.1 馆员配置的基本状况 |
4.2.2 馆员配置的用户期望 |
4.2.3 馆员配置的满意程度 |
4.3 文献资源供给满意度分析 |
4.3.1 文献资源的基本状况 |
4.3.2 文献资源的用户期望 |
4.3.3 文献资源的满意程度 |
4.4 读者服务供给满意度分析 |
4.4.1 读者服务的基本状况 |
4.4.2 读者服务的用户期望 |
4.4.3 读者服务的满意程度 |
第5章 基于CSI社区图书馆服务需求满意度分析 |
5.1 CSI测评的基本策略 |
5.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
5.1.2 问卷设计的主体内容 |
5.1.3 测评分析的主要步骤 |
5.2 CSI测评的数据处理 |
5.2.1 抽样数据获取 |
5.2.2 样本数据分析 |
5.2.3 数据效度分析 |
5.3 CSI测评的模型检验 |
5.3.1 指标权重计算 |
5.3.2 模糊综合评价 |
5.4 CSI需求满意度测评的结果分析 |
5.4.1 环境设施分析 |
5.4.2 馆藏资源分析 |
5.4.3 服务能力分析 |
5.4.4 交互建设分析 |
第6章 社区图书馆用户服务质量的优化措施 |
6.1 推动便捷方便的环境设施建设 |
6.1.1 统筹规划环境建设 |
6.1.2 优化馆舍空间布局 |
6.1.3 增加先进设施配置 |
6.2 配置爱岗敬业的专业馆员队伍 |
6.2.1 提高馆员专业素养 |
6.2.2 树立人本服务意识 |
6.2.3 加大义工服务力度 |
6.3 构建共建共享的资源保障体系 |
6.3.1 丰富馆内馆藏数量 |
6.3.2 整合社区文献资源 |
6.3.3 建立网络资源体系 |
6.4 打造虚实结合的用户体验平台 |
6.4.1 重视传统阵地服务 |
6.4.2 重视社交媒体应用 |
6.4.3 提供平台个性服务 |
6.5 形成动态协调的服务控制机制 |
6.5.1 规范信息服务机制 |
6.5.2 加强考核测评机制 |
6.5.3 重视读者反馈机制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社区图书馆读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社区图书馆基础调查问卷 |
(3)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现状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主要概念界定 |
1.3.1 公共图书馆 |
1.3.2 儿童性教育 |
1.3.3 儿童性教育服务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
2.1 理论依据 |
2.1.1 儿童性教育的特点 |
2.1.2 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 |
2.1.3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
2.2 现实依据 |
2.2.1 国家相关政策的导向和保障 |
2.2.2 性教育在家庭和学校的缺失和障碍 |
2.2.3 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的动机与优势 |
第3章 国内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现状调研及问题探析 |
3.1 现状调研 |
3.1.1 全国性调查 |
3.1.2 地方性调查 |
3.1.3 调查结果 |
3.2 问题探析 |
3.2.1 专业性较低 |
3.2.2 服务较单一 |
3.2.3 合作度较弱 |
第4章 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实例及基本借鉴 |
4.1 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实例 |
4.1.1 玛丽·斯泰肯·卡尔德隆图书馆 |
4.1.2 穆鲁玛郡图书馆 |
4.1.3 SHQ图书馆和SHINE图书馆 |
4.1.4 威康图书馆 |
4.2 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对我国的基本借鉴 |
第5章 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优化对策 |
5.1 实现服务的专项化 |
5.1.1 立项并制定服务准则 |
5.1.2 关注图书馆馆员的职业发展 |
5.2 打造多元化服务 |
5.2.1 建立儿童性教育专题馆藏 |
5.2.2 创新服务方式 |
5.3 增加与社会力量的粘合度 |
5.3.1 “引进来”模式 |
5.3.2 “走出去”模式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图书馆性教育资源”声明(原文) |
附录2 南京15家一级公共图书馆名录及其网络平台地址 |
附录3 南京10家一级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性教育读物 |
附录4 采访南京市家长所用的调查问卷 |
附录5 SIECUS推出的“性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35本书”书目信息 |
附录6 国内较高知名度的儿童性教育社会机构、组织、团体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4)湖北省图书馆读者满意度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评价 |
一、图书馆读者满意度模型的构建研究 |
二、图书馆读者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
三、提升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的对策研究 |
四、简要评价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满意度的定义 |
第二节 满意度理论 |
一、Oliver的“期望-不一致”理论 |
二、瑞典的SCSB满意度模型 |
三、美国的ACSI满意度模型 |
四、欧洲的ECSI满意度模型 |
第三节 结构方程的基本理论 |
第三章 模型及假设 |
第一节 调查目的及内容 |
第二节 模型建立及关系假设 |
第三节 问卷设计 |
第四章 调查数据分析 |
第一节 样本信息描述 |
第二节 指标的信度检验 |
第三节 指标的效度检验 |
一、图书馆资源的效度检验 |
二、硬件设备的效度检验 |
三、图书馆服务的效度检验 |
四、图书馆环境的效度检验 |
五、读者满意度的效度检验 |
第五章 基于SEM的读者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模型识别 |
第二节 模型求解 |
第三节 模型评估 |
第四节 读者满意度影响因素探究结果分析 |
第五节 实证分析结论 |
第六章 提升湖北省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的对策 |
第一节 丰富图书馆资源 |
一、对少儿区的读者进行宣传教育 |
二、照顾学生和公司职员的读书需求 |
三、更新书籍兼顾专业性和多样性 |
四、提高数据库使用率 |
第二节 升级硬件设备 |
一、增添指引标识,开展检索知识培训 |
二、定期检查设备,设置故障维修电话 |
三、完善导读机制,动员馆员积极性 |
第三节 优化图书馆服务 |
一、优化特色活动预约渠道,适当增加坐席 |
二、充分利用网站宣传功能,加强网站建设 |
第四节 改善图书馆环境 |
一、增加台灯投放,改善馆内光线 |
二、规范馆员工作,优化馆内氛围 |
三、增加公交线路,方便读者出行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公众需求的档案馆工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的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1.3.1 创新点 |
1.3.2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公众需求 |
2.1.1 公众需求的内涵 |
2.1.2 公众需求的相关研究述评 |
2.2 KANO模型 |
2.2.1 Kano模型的内涵 |
2.2.2 Kano模型应用领域的相关研究述评 |
2.3 档案馆工作机制 |
2.3.1 档案馆工作机制的内涵 |
2.3.2 档案馆工作机制的相关研究述评 |
3. 基于KANO模型的公众需求情况调查与数据处理 |
3.1 调查问卷设计 |
3.1.1 公众需求结构划分 |
3.1.2 问卷结构和测度项 |
3.1.3 问卷示例 |
3.2 问卷调查过程 |
3.2.1 问卷发放 |
3.2.2 问卷收集 |
3.3 数据检验 |
3.3.1 信度分析 |
3.3.2 效度分析 |
3.4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4. 基于KANO模型的公众需求情况分析 |
4.1 公众需求的初步分析 |
4.1.1 基于Kano模型的数据分析方法 |
4.1.2 基于Kano模型的初步分析 |
4.2 公众需求的分类结果 |
4.2.2 混合类分析结果 |
4.2.3 基于Better-Worse系数的分析结果 |
4.3 不同档案馆利用经历的公众需求分类结果 |
4.3.1 拥有档案馆利用经历的公众需求分类结果 |
4.3.2 没有档案馆利用经历的公众需求分类结果 |
4.4 结论分析 |
4.4.1 确定公众档案需求层次模型 |
4.4.2 不同档案馆利用经历表现出不同层次的档案需求 |
5. 基于公众需求的档案馆工作机制的构建 |
5.1 公众需求理解机制 |
5.1.1 公众需求表达机制 |
5.1.2 公众需求识别机制 |
5.1.3 公众需求反馈机制 |
5.2 档案资源建设机制 |
5.2.1 档案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
5.2.2 档案资源质量控制机制 |
5.3 档案馆服务供给机制 |
5.3.1 供给决策机制 |
5.3.2 质量保障机制 |
5.3.3 监督与评价机制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公共档案馆用户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2: 调查问卷的初始数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大学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图书管理工作僵化 |
(二) 服务质量不高 |
(三) 管理理念落后 |
(四) 管理体制陈旧 |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进行管理模式创新的策略 |
(一) 加强对网络技术利用 |
(二) 图书管理方式灵活多变 |
(三) 提升服务质量 |
(四) 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 |
(五) 创新管理体制 |
(7)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选题意义 |
0.2 相关术语界定 |
0.2.1 图书馆转型 |
0.2.2 不确定性和风险 |
0.2.3 风险治理 |
0.3 理论基础 |
0.3.1 组织发展理论 |
0.3.2 社会认同理论 |
0.3.3 图书馆发展理论 |
0.3.4 不确定性理论 |
0.4 研究目标、方法与内容 |
0.4.1 研究目标 |
0.4.2 研究方法 |
0.4.3 研究内容 |
0.5 研究创新点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外图书馆转型研究 |
1.1.1 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 |
1.1.2 图书馆转型具体策略 |
1.1.3 图书馆转型典型案例分析 |
1.1.4 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 |
1.2 国内图书馆转型研究 |
1.2.1 图书馆转型的社会价值 |
1.2.2 图书馆转型的具体策略 |
1.2.3 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 |
1.3 研究评论 |
2 我国图书馆转型发展的时代要求 |
2.1 图书馆发展转型动力考察 |
2.1.1 图书馆通过转型适应新常态 |
2.1.2 图书馆通过转型适应新业态 |
2.2 社会发展对图书馆的新要求 |
2.2.1 图书馆服务经济增长 |
2.2.2 图书馆服务国民素质提升 |
2.2.3 图书馆服务文化强国建设 |
2.2.4 图书馆服务社会建设 |
2.2.5 图书馆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
2.3 图书馆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
2.3.1 投资与预算 |
2.3.2 人口数量与结构 |
2.3.3 人力资源 |
2.3.4 信息技术 |
2.3.5 其他行业的竞争 |
2.3.6 图书馆内部治理 |
2.4 我国图书馆转型实践 |
2.4.1 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型 |
2.4.2 图书馆业务流程转型 |
2.4.3 图书馆组织结构转型 |
3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测度与来源 |
3.1 风险测度 |
3.1.1 转型效率 |
3.1.2 转型成本 |
3.1.3 转型效益 |
3.1.4 转型文化 |
3.2 风险来源 |
3.2.1 服务模式转型风险 |
3.2.2 业务流程转型风险 |
3.2.3 组织结构转型风险 |
4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因素筛选 |
4.1 识别原则 |
4.1.1 系统性 |
4.1.2 完整性 |
4.1.3 重要性 |
4.2 风险因素筛选过程 |
4.2.1 国际组织的调查 |
4.2.2 图书馆观察 |
4.2.3 意见征询 |
5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认知调查 |
5.1 总体认知 |
5.1.1 风险发生可能性认知 |
5.1.2 风险产生后果认知 |
5.1.3 风险因素测评 |
5.2 风险认知差异 |
5.2.1 图书馆性质 |
5.2.2 图书馆职业层级 |
5.2.3 图书馆职业背景 |
5.2.4 图书馆发展水平 |
5.3 多维分析 |
5.3.1 客观风险与主观风险 |
5.3.2 领导风险与管理风险 |
5.3.3 行业内风险与行业外风险 |
6 我国图书馆转型的主要风险 |
6.1 环境风险 |
6.1.1 用户逐渐远离图书馆 |
6.1.2 商业性信息服务竞争 |
6.2 运营风险 |
6.2.1 业务流程改变 |
6.2.2 领导力挑战 |
6.2.3 人力资源短缺 |
6.3 财务风险 |
6.3.1 投资保障不足 |
6.3.2 财政投资的可持续性不够 |
6.3.3 社会力量投资热情不高 |
6.4 法律风险 |
6.4.1 图书馆法律地位模糊 |
6.4.2 图书馆忽略责任与义务 |
6.4.3 图书馆特权政策缺失 |
6.5 技术风险 |
6.5.1 技术采纳迟缓 |
6.5.2 技术融合不佳 |
6.6 价值风险 |
6.6.1 图书馆价值社会可视性 |
6.6.2 传统服务弱化 |
7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 |
7.1 图书馆转型风险特征 |
7.1.1 普遍性 |
7.1.2 可预知性 |
7.1.3 可变性 |
7.2 图书馆转型风险演化规律 |
7.2.1 演化路径 |
7.2.2 演化模型 |
7.2.3 转型风险函数 |
8 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 |
8.1 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原则 |
8.1.1 风险识别前瞻性 |
8.1.2 风险管理专业化 |
8.1.3 风险迁移合法性 |
8.1.4 风险治理社会化 |
8.2 图书馆转型风险治理策略 |
8.2.1 环境洞察把控风险 |
8.2.2 优化治理迁移风险 |
8.2.3 业务创新降低风险 |
8.2.4 制度建设规避风险 |
9 研究结论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奖励 |
致谢 |
(8)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综述 |
1.2.2 国内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 |
2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分析 |
2.1 相关概念与内涵 |
2.1.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
2.1.2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 |
2.2 理论依据 |
2.2.1 文化权益理论 |
2.2.2 公平正义理论 |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 制度背景 |
2.3.1 信息公平获取制度 |
2.3.2 公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
2.3.3 数字包容制度 |
2.4 现实意义 |
2.4.1 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
2.4.2 消弭数字鸿沟 |
2.4.3 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
3 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现状 |
3.1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发展概况 |
3.2 推进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举措与成效 |
3.2.1 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 |
3.2.2 财政投入向欠发达地区倾斜 |
3.2.3 服务覆盖面向农村基层、偏远地区延伸 |
3.2.4 针对特殊群体需求整合资源 |
3.3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现状调查——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例 |
3.3.1 调查设计 |
3.3.2 不同地区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
3.3.3 基层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
3.3.4 特殊群体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现状 |
3.3.5 调查总结 |
4 影响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现实因素 |
4.1 制度因素 |
4.1.1 国家现行法律政策 |
4.1.2 公共文化服务行业的制度 |
4.2 经济因素 |
4.2.1 地区经济发展与财政投入差距 |
4.2.2 不同群体自身的经济条件差异 |
4.3 文化因素 |
4.3.1 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水平 |
4.3.2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供单位的均等化组织文化 |
4.4 技术因素 |
4.4.1 信息及通信技术 |
4.4.2 信息无障碍技术 |
4.5 素质因素 |
4.5.1 公众文化素养 |
4.5.2 公众数字素养 |
5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国外借鉴 |
5.1 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
5.1.1 政府的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
5.1.2 行业的法律政策与标准规范 |
5.1.3 公共文化机构的政策规划 |
5.2 信息基础设施与设备 |
5.2.1 农村与偏远地区的服务网点和宽带网络建设 |
5.2.2 无障碍网站建设 |
5.2.3 辅助技术产品开发 |
5.2.4 辅助技术产品应用 |
5.3 数字资源建设 |
5.3.1 多样性资源建设 |
5.3.2 专题资源建设 |
5.4 数字服务 |
5.4.0 公民数字素养教育服务 |
5.4.1 面向农村、偏远地区的宣传推广与服务推送 |
5.4.2 为特殊群体推出个性化服务项目 |
5.5 国外提供的借鉴 |
5.5.1 完善制度体系是实现均等化的根本保障 |
5.5.2 普及信息基础设施与提高公民数字素养是均等化的基本前提 |
5.5.3 应用信息无障碍技术是促进均等化的重要手段 |
5.5.4 均衡服务对象是实现均等化的必然路径 |
5.5.5 发展社会合作是实现均等化的必要助力 |
6 我国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构建 |
6.1 保障体系的构建原则 |
6.1.1 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原则 |
6.1.2 统筹兼顾与重点保障原则 |
6.1.3 动态发展原则 |
6.2 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
6.2.1 目标与对象 |
6.2.2 责任主体 |
6.2.3 保障方式 |
6.3 保障体系模型 |
6.4 保障体系的实例分析 |
6.4.1 广东省保障体系的构建举措 |
6.4.2 广东省保障体系的不足与优化方案 |
7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保障体系的运行 |
7.1 制度环境层面 |
7.1.1 构建以均等化为导向的法律政策体系 |
7.1.2 细化服务标准,评估实施效果 |
7.1.3 确立均等化评价标准,评估均等化程度 |
7.2 服务供给层面 |
7.2.1 发展服务的多元供给主体 |
7.2.2 明确群体差异化需求,实施分众化供给 |
7.3 技术应用层面 |
7.3.1 改造数字服务网站,实现无障碍化 |
7.3.2 推动辅助技术产品的开发与应用 |
7.4 人文与素养层面 |
7.4.1 构建均等化组织文化,培育人文精神 |
7.4.2 加强数字素养教育培训,提高服务利用率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
致谢 |
(9)我国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 |
0.1.1 国家图书馆应担负重要的社会职能 |
0.1.2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科学定位是时代的要求 |
0.1.3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引起广泛关注 |
0.2 研究意义 |
0.2.1 理论意义 |
0.2.2 现实意义 |
0.3 主要概念 |
0.3.1 图书馆 |
0.3.2 图书馆基本职能 |
0.3.3 图书馆社会职能 |
0.3.4 国家图书馆 |
0.4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
0.4.1 新信息环境正在影响图书馆业态转型和职能定位 |
0.4.2 收藏和传递文献是图书馆基本职能的核心 |
0.4.3 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采集等职能受到特别重视 |
0.4.4 对一库三中心为核心的国家图书馆职能多元探索 |
0.5 研究目标、方法和内容 |
0.5.1 研究目标 |
0.5.2 研究内容 |
0.5.3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
0.6 创新点 |
1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科学定位的理论探讨 |
1.1 图书馆基本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区别 |
1.1.1 图书馆基本职能具有固有性与具体性 |
1.1.2 图书馆社会职能具有整体性与公共性 |
1.1.3 图书馆社会职能具有延续性和关联性 |
1.2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时代要求 |
1.2.1 文化传承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要求 |
1.2.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要求 |
1.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要求 |
1.3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理论基础 |
1.3.1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关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理论 |
1.3.2 法学相关理论 |
1.3.3 公共产品理论 |
1.3.4 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理论 |
1.3.5 公共空间理论 |
2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历史传承 |
2.1 收藏职能的发展 |
2.1.1 S缴送地位的变化 |
2.1.2 搜集内容的扩大 |
2.1.3 文献资料的保存保护 |
2.2 公共服务职能的发展 |
2.2.1 开创向公众开放服务的先河 |
2.2.2 进一步降低服务门槛并扩大服务范围 |
2.2.3 免费服务与特殊保障 |
2.2.4 社会教育与阅读推广 |
2.3 研究职能的发展 |
2.3.1 文史古籍研究 |
2.3.2 业界服务研究 |
2.4 参考决策服务职能的发展 |
2.4.1 公共参考咨询服务 |
2.4.2 立法决策服务 |
2.5 国际交流职能的发展 |
2.5.1 以书刊交换为基础的交流 |
2.5.2 主动开展深度国际及地区间的专业交流合作 |
3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社会环境分析 |
3.1 社会信息化的新环境 |
3.1.1 信息化导致实体图书馆的社会信息优势地位动摇 |
3.1.2 新媒体应用导致传统图书馆社会服务方式变化 |
3.1.3 用户信息行为的改变导致图书馆社会角色变化 |
3.2 商业化信息服务与图书馆的竞争 |
3.2.1 信息资源提供商与图书馆竞争社会用户 |
3.2.2 社会信息机构与图书馆竞争用户 |
3.3 图书馆社会职能视角的用户发展特点 |
3.3.1 用户成分更趋社会化 |
3.3.2 用户期待图书馆发挥更大社会作用 |
3.3.3 公众对国家图书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知 |
3.4 信息组织新变化 |
3.4.1 信息资源的丰富导致图书馆社会信息整序更加重要 |
3.4.2 信息资源形态的变化导致非实体信息资源组织更加重要 |
3.4.3 非结构化信息的广泛存在导致信息组织模式的变革 |
3.4.4 社会信息生产的变化导致图书馆社会信息资源融合更加重要 |
3.4.5 信息组织的社会化导致图书馆信息组织合作的重要性提高 |
3.5 业务合作模式新特点 |
3.5.1 国内图书馆间的合作 |
3.5.2 与国际图书馆的合作 |
3.5.3 图书馆跨行业的合作 |
4 业态发展对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挑战 |
4.1 数字化业态对文献收藏职能的挑战 |
4.1.1 资源类型多样化对国家图书馆文献收藏职能的挑战 |
4.1.2 资源载体多元化对国家图书馆文献收藏职能的挑战 |
4.1.3 资源来源多元化对国家图书馆文献收藏职能的挑战 |
4.2 大众化业态对研究职能的挑战 |
4.2.1 宏观层面:基础型服务对研究职能的挑战 |
4.2.2 微观层面:研究需求多样化对研究职能的挑战 |
4.3 远程化业态对中心服务职能的挑战 |
4.3.1 信息交流阵地服务的冲击 |
4.3.2 图书馆使用的无缝性 |
4.3.3 服务方式的转变 |
4.4 融合业态对文献品牌服务的挑战 |
4.4.1 资源建设的融合化对国家图书馆收藏职能的挑战 |
4.4.2 服务方式的融合化对国家图书馆服务职能的挑战 |
4.4.3 服务手段的融合化对国家图书馆履行社会职能的挑战 |
4.5 联盟化业态对国家图书馆引领职能的挑战 |
4.5.1 联盟普遍化对国家图书馆引领职能的挑战 |
4.5.2 联盟高程度专业化对国家图书馆引领职能的挑战 |
4.5.3 跨联盟合作对国家图书馆引领职能的挑战 |
5 我国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的国际参照 |
5.1 国家图书馆职能的立法保障情况对比研究 |
5.1.1 图书馆立法明确规定国家图书馆职能 |
5.1.2 图书馆立法是国家图书馆履行职能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
5.1.3 图书馆立法是国家图书馆带动本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
5.2 国外图家图书馆职能演变考察 |
5.2.1 美国国会图书馆 |
5.2.2 英国国家图书馆 |
5.2.3 俄罗斯国立图书馆 |
5.2.4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 |
5.2.5 日本国会图书馆 |
5.3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比较 |
5.3.1 资源建设与文化传承 |
5.3.2 公众服务与社会教育 |
5.3.3 专业研究与信息技术应用 |
5.3.4 文化交流与国内外合作 |
6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科学定位对策方案建议 |
6.1 国家记忆文献资源中心定位 |
6.1.1 定位价值分析 |
6.1.2 定位实现的策略路径 |
6.2 公益性公共服务中心定位 |
6.2.1 定位价值分析 |
6.2.2 定位实现的策略路径 |
6.3 研究型知识服务中心定位 |
6.3.1 定立价值分析 |
6.3.2 定位实现的策略路径 |
6.4 图书文化交流推广中心定位 |
6.4.1 定位价值分析 |
6.4.2 定位实现的策略路径 |
6.5 图书馆事业科学发展创新中心 |
6.5.1 定位价值分析 |
6.5.2 定位实现的策略路径 |
7 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方案可实施性检验 |
7.1 丰富的馆藏是国家图书馆担负社会职能的资源基石 |
7.1.1 文献资源种类齐全 |
7.1.2 文献资源可持续发展 |
7.1.3 文献资源具有公共应用性 |
7.1.4 古籍资源文化内涵深厚 |
7.1.5 数字资源比重不断提高 |
7.2 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为国家图书馆履行社会职能提供了制度保证 |
7.2.1 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 |
7.2.2 内部执行和协调机制 |
7.2.3 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 |
7.3 不断优化的人才队伍为国家图书馆实现社会职能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
7.3.1 人才队伍稳步发展 |
7.3.2 人才队伍结构合理 |
7.3.3 人才队伍在科研和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 |
7.4 国家图书馆践行社会责任的经验为履行社会职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7.4.1 公益性公共服务实践 |
7.4.2 知识服务实践 |
7.4.3 文化海外传播实践 |
7.4.4 推动全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实践 |
参考文献 |
附录:新业态环境下用户需求信息调查表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10)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览服务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重新认识抓好阅览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
2 阅览服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
2.1 高校图书馆要开展人性化服务 |
2.2 提高对图书馆员的素质培养 |
3 探索新的阅览服务方式 |
3.1 传统阅览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 |
3.2 改变传统阅览服务的对策 |
四、充分利用网络环境 提高阅览服务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图书馆伦理的构建研究[D]. 张恺阳.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2]基于CSI的社区图书馆服务供需满意度分析及质量优化研究[D]. 黄文頔. 湘潭大学, 2019(12)
- [3]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现状及其优化研究[D]. 冯展君. 南京大学, 2019(05)
- [4]湖北省图书馆读者满意度实证研究[D]. 周昊.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7)
- [5]基于公众需求的档案馆工作机制研究[D]. 丁宝. 苏州大学, 2019(04)
- [6]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 李彬. 学周刊, 2018(14)
- [7]我国图书馆转型风险研究[D]. 陈一. 武汉大学, 2017(06)
- [8]基本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D]. 完颜邓邓. 武汉大学, 2017(07)
- [9]我国国家图书馆社会职能定位研究[D]. 霍瑞娟. 武汉大学, 2013(07)
- [10]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阅览服务的探讨[J]. 崔晓兰,张威. 图书情报工作, 2010(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