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面稠化酸的防砂作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秦文龙,苗建宇,蒲仁海,张荣军,孟选刚[1](2011)在《疏松砂岩黏稳酸酸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制具有解堵、固砂、稳黏功能的新型黏稳酸体系,解决高泥质疏松砂岩酸化过程中的缓速与出砂问题。方法通过室内溶蚀率测定及冲砂实验对黏稳酸体系进行性能评价,并利用残酸离子分析及电镜扫描技术研究其酸岩反应机理。结果黏稳酸与疏松砂岩反应过程中残酸的各离子浓度一直是增大趋势,但各离子浓度均小于土酸;岩心注黏稳酸后,渗透率伤害率为-7.91%,出砂时泵流量与未注黏稳酸相比有大大提高。结论该酸液体系具有缓速、固砂强度高、地层伤害低等优势,实现了酸化、防砂工艺一体化,能够有效改善疏松砂岩的酸化效果。
秦文龙[2](2010)在《疏松砂岩粘稳酸酸化作用探讨》文中提出针对高泥质疏松砂岩酸化过程中的缓速与出砂问题,研究具有解堵、固砂、稳粘功能的新型粘稳酸体系。使用的粘稳酸由稠化剂(PAM)、交联剂(XA-2)、氟硼酸等多种组分组成,体系在pH值升高到3~6时可发生交联反应。利用残酸离子分析及电镜扫描技术研究其酸岩反应机理,结果表明酸岩反应过程中氟硼酸的水解作用和稠化剂的体相稠化作用可控制氢离子扩散速度,且残酸中Si:Al比始终小于1,而钙、镁、铁离子浓度表现为上升趋势,储层二次0伤害以Si(OH)4沉淀为主。室内溶蚀试验结果表明粘稳酸溶蚀率比氟硼酸低,仅为土酸的1/2,具有较好的缓速作用;典型配方(w(HCl+HFB4)为2.5×10-2、w(XA-2)为5×10-4、w(PAM)为5×10-3)条件下的未注粘稳酸的岩心与注粘稳酸的岩心在65℃下冲砂实验结果表明粘稳酸的固砂强度很高,对地层伤害程度较小,具有较好的防砂效果。研制的粘稳酸改善了疏松砂岩的酸化效果,实现了酸化、防砂工艺一体化,对于疏松砂岩油藏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卢杨,王奕,张熙,代华,黄莉[3](2009)在《两性离子聚合物交联稠化酸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为获得良好缓速性能的稠化酸,采用含酰胺基团的两性离子聚合物为稠化剂、具有多醛结构的化合物为交联剂,配制出了具有良好缓速性能的两性离子聚合物交联稠化酸。考察了温度、交联剂用量、聚合物用量以及两性离子聚合物结构对交联稠化酸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于配制交联稠化酸的聚合物中酰胺基团的摩尔含量以50%~60%为宜,交联剂加量在1.5~2.0g/L之间,温度的升高有利于交联稠化酸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高黏度。与普通稠化酸相比交联稠化酸具有更好的缓速性能,破胶后残渣含量少,可用于碳酸盐地层的深部携砂酸化压裂作业。
王奕[4](2007)在《新型稠化酸液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满足地层深部酸化的需要,降低稠化酸的地层伤害性、提高稠化酸的粘度,制得高性能酸液,开展了新型清洁稠化酸和高粘度稠化酸的研究工作。采用具有特殊结构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配制出了高粘度的盐酸溶液,研制出了与该体系具有优良配伍性的缓蚀剂,考察了酸液组成对酸液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于碳酸盐地层酸化作业的FL清洁稠化酸酸液配方,研究了基本性能。结果表明,FL清洁稠化酸具有良好的剪切稳定性,对钢材腐蚀性小,与大理石的反应速度慢,无残渣。组成为4%FL4-22+2%FL4-22A+20%盐酸溶液+2%缓蚀剂的酸液在90℃下粘度可达25mPa·s,在与地层岩石反应时具有粘度先升后降的特征,残酸粘度低易于返排,可用于碳酸盐地层的深部酸化作业。采用丙烯酰胺(AM)与阴离子单体丙烯酸(AA)和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共聚单体,用自由基水溶液聚合方法制备出了两性离子共聚物稠化剂P(AM-DMC-AA)。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1H谱对共聚物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聚合反应的pH值、温度、时间、引发剂浓度、不同单体配比以及单体浓度对共聚反应产物溶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聚合反应条件对产物性能影响较大。酸性条件下制备的共聚物溶解性较好;随着单体浓度的增加,所得聚合物的特性粘数和溶液表观粘度先升高后下降;随着引发剂浓度的增加,共聚反应转化率提高,聚合物溶液的特性粘数和表观粘度先上升后下降;随着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单元在共聚物中含量的减少,阴离子单体丙烯酸单元在共聚物中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特性粘数和表观粘度先上升后下降;当AM在共聚单体中的含量增大时,共聚物的特性粘数和表观粘度先升高后降低;随着反应温度升高,所得聚合物溶液的特性粘数先升高后下降。研究了共聚物P(AM-DMC-AA)的溶液性能,分别考察了共聚物结构及共聚物浓度、温度、剪切速率对共聚物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AM-DMC-AA)具有明显的两性离子共聚物特征,在水或盐酸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热稳定性、剪切稳定性,可用作酸液增粘剂。采用P(AM-DMC-AA)为增粘剂、具有1,5—二醛结构的化合物为交联剂配制出了交联稠化酸,研究了交联剂与共聚物P(AM-DMC-AA)交联作用机理。考察了P(AM-DMC-AA)结构与浓度、温度、交联剂用量对交联稠化酸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联稠化酸的酸液配方。研究结果表明,P(AM-DMC-AA)在酸液中参与交联反应的基团是丙烯酰胺结构单元的酰胺基团,交联作用可大幅度提高酸液粘度.交联剂加量及合成P(AM-DMC-AA)时AM加量对所制备的交联稠化酸的粘度及稳定性有显着影响,只有在适当加量下才能获得性能良好的交联稠化酸。交联稠化酸性能评价结果表明,交联酸液粘度高,缓速性能显着优于常规盐酸和稠化酸率,破胶后粘度低、残渣含量少,是一种具有优良综合性能的新型酸液。
赵福麟[5](2007)在《采油用化学剂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采油用化学剂的研究进展,所涉及的化学剂包括驱油剂、注水井调剖剂、油井堵水剂、防砂用剂、防蜡剂与清蜡剂、防垢剂与除垢剂、粘土稳定剂、稠油乳化降粘剂、酸化用剂和压裂用剂等。从这些化学剂的现状和变化分析了采油用化学剂的发展趋势。
胡佩[6](2005)在《新型高温高粘酸液胶凝剂的合成及酸液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酸压是油气藏重要的增产措施之一,酸压工作液及酸液添加剂的性能直接影响酸化效果,对低渗透、高温深井尤为突出。目前常规的酸液体系在深井高温条件下,缓速能力有限,不能形成较长和具有一定支撑能力的酸蚀裂缝。 本文以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为切入点,合成了两种新型聚合物酸液胶凝剂(PDA和PDMC)。胶凝剂PDA是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丙烯酰胺(AM)的共聚物;胶凝剂PDMC是DMC的均聚物。研究了影响聚合反应的各种因素(如pH、单体配比、单体的总浓度、引发剂的类型和用量、温度、反应时间等),并对合成产物进行了IR、1H-NMR结构表征。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其增粘效果好,抗温性能好,与各种酸液添加剂也有很好的配伍性。 本文以自己合成的胶凝剂为主剂,研制了两套适应高温、深井酸压改造的工作液体系,即高温冻胶酸体系和高温低固相胶凝酸体系。特别是高温低固相胶凝酸体系,将通常酸液体系中聚合物(胶凝剂)含量从0.8%~1.0%降到0.5%~0.6%左右,减少了40%~50%聚合物的用量,从而减小酸压过程中聚合物对储层造成的潜在伤害。 本文还对胶凝酸体系的流变性、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进行了完善的研究,为优化酸压施工工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制的酸液体系具有良好的抗温性能,可有效地降低酸液滤失和延缓酸-岩反应速度。完全能够满足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施工要求,对我国其它油田资源的开发也具有现实意义。
戴彩丽,李忠,赵福麟[7](2003)在《表面稠化酸的固砂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酸碱度场的观察证实 ,表面稠化酸在酸化过程中能够形成冻胶膜。由Laplace公式得知 ,冻胶膜最终可在砂粒接触处形成冻胶 ,从而起到对砂粒的胶结作用。对冻胶的粘弹性进行了测定 ,并对冻胶对砂粒表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表面稠化酸主要通过冻胶粘弹性中的弹性、冻胶与砂粒之间的氢键及静电引力、冻胶对砂粒表面的润湿性等起防砂作用。对冻胶粘结力的测定结果证实 ,冻胶对砂粒有很好的胶结作用。
戴彩丽,葛际江,张贵才,赵福鳞[8](2001)在《表面稠化酸的防砂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表面稠化酸是将稠化剂 (PAM)、交联剂 (GL - 5 )加到酸中配制而成 ,它具有缓速酸化和防砂作用。该酸通过稠化剂的体相稠化作用 ,控制氢离子的扩散速度 ,具有很好的缓速作用 ;随着H+ 的不断消耗 ,通过稠化剂与交联剂在砂粒表面适合的 pH值 (pH =3~ 5 )下的交联作用形成冻胶膜 (表面稠化 ) ,该膜是一种很好粘弹体 ,弹性大于粘性 ,对砂粒表面润湿 ,通过氢键及静电引力加强对砂粒表面的吸附 ,限制砂粒运移 ,达到防砂目的 ;该膜可以进一步控制H+ 的扩散速度 ,达到进一步缓速目的 ,保证表面稠化酸酸化深远地层。对表面稠化酸的防砂机理及防砂效果进行了评价 ,提出了将酸化与防砂有机结合的新思路。
二、表面稠化酸的防砂作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面稠化酸的防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疏松砂岩黏稳酸酸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1) 原料: |
2) 主要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黏稳酸配制 |
1.2.2 溶蚀实验 |
1.2.3 冲砂实验 |
1.3 分析测试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酸化缓速效果评价 |
2.2 防砂效果评价 |
3 结 语 |
(4)新型稠化酸液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酸化增产原理 |
1.2 活性酸的有效作用距离 |
1.2.1 滤失速度对L_(ef)的影响 |
1.2.2 酸岩反应速度对L_(ef)的影响 |
1.2.3 挤酸速度的影响 |
1.2.4 其他因素 |
1.3 酸液体系的发展概况 |
1.3.1 稠化酸 |
1.3.2 乳化酸 |
1.3.3 泡沫酸 |
1.3.4 胶束酸 |
1.3.5 自生酸 |
1.3.6 降滤失酸 |
1.4 酸液稠化剂研究进展 |
1.4.1 (改性)天然聚合物 |
1.4.2 合成聚合物 |
1.4.2.1 丙烯酰胺类聚合物 |
1.4.2.2 乙烯基类单体聚合物 |
1.5 交联聚合物及其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 |
1.5.1 石油开采中使用的交联聚合物 |
1.5.1.1 水基冻胶压裂液 |
1.5.1.2 堵水调剖剂 |
1.5.1.3 驱油剂 |
1.5.2 聚合物在水溶液中交联主要应用的化学反应 |
1.5.2.1 聚丙烯酰胺的亚胺化 |
1.5.2.2 聚丙烯酰胺类稠化剂的配位键交联 |
1.5.2.3 聚丙烯酰胺类稠化剂与醛类或N,N-甲撑双丙烯酰胺交联 |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思路 |
1.7 本文的创新点及研究的内容 |
1.7.1 创新点 |
1.7.2 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原料与仪器 |
2.1.1 主要原料 |
2.1.2 主要仪器 |
2.2 稠化剂的合成 |
2.2.1 单体及聚合方法的选择 |
2.2.2 聚合工艺 |
2.3 分析测试 |
2.3.1 转化率的测定 |
2.3.2 特性粘数的测定 |
2.3.3 红外光谱分析 |
2.3.4 核磁共振谱测定 |
2.3.5 聚合物溶液性能测定 |
2.3.5.1 聚合物水溶液的表观粘度测定 |
2.3.5.2 两性离子聚合物物等电点的测定 |
2.3.6 稠化酸性能测定 |
2.3.6.1 稠化酸的配制 |
2.3.6.2 稠化酸的流变性测定 |
2.3.6.3 稠化酸热稳定性测定 |
2.3.6.4 稠化酸的剪切稳定性测定 |
2.3.7 交联酸液性能测定 |
2.3.7.1 交联酸液的配制 |
2.3.7.2 酸液缓性能测定 |
2.3.7.3 交联酸液破胶性能测定 |
2.3.7.4 交联酸液残渣含量测定 |
2.3.8 腐蚀能测定 |
3 清洁稠化酸的研制及性能测试 |
3.1 清洁稠化酸的形成机理 |
3.2 清洁稠化酸的组成对性能的影响 |
3.2.1 FL4-22与FL4-22A的配比对体系粘度的影响 |
3.2.2 表面活性剂加量对体系粘度的影响 |
3.2.3 缓蚀剂及其对体系粘度影响 |
3.3 FL清洁稠化酸的性能研究 |
3.3.1 清洁稠化酸的剪切稳定性 |
3.3.2 CaCO_3对体系粘度的影响 |
3.3.3 温度对FL清洁稠化酸粘度的影响 |
3.3.4 清洁稠化酸缓速性 |
3.5 本章小节 |
4. 聚合物稠化剂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4.1 合成设计 |
4.2 聚合反应条件研究 |
4.2.1 聚合反应的pH值对聚合物溶解性能的影响 |
4.2.2 单体浓度对聚合物特性粘数和转化率的影响 |
4.2.3 引发剂浓度对聚合物特性粘数和转化率的影响 |
4.2.4 单体配比对聚合物特性粘数和转化率的影响 |
4.2.4.1 DMC与AA的配比对特性粘数和转化率的影响 |
4.2.4.2 AM含量对特性粘数的影响 |
4.2.5 聚合反应温度对特性粘数的影响 |
4.2.6 聚合反应时间对单体转化率的影响 |
4.3 聚合物最佳反应条件及特性粘数测定 |
4.4 共聚物的分子结构表征 |
4.4.1 共聚物P(AM-DMC-AA)的分子结构表征 |
4.5 本章小节 |
5. 稠化剂的溶液性能研究 |
5.1 稠化剂的水溶液性能研究 |
5.1.1 稠化剂在水中的溶解时间 |
5.1.2 稠化剂浓度对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
5.1.3 剪切速率对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
5.1.4 温度对溶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
5.1.5 pH值对两性离子共聚物稠化剂溶液透光率的影响 |
5.2 稠化剂的酸溶液性能研究 |
5.2.1 稠化剂在酸中的溶解时间 |
5.2.2 稠化剂浓度对稠化酸表观粘度的影响 |
5.2.3 稠化酸的热稀释性和热稳定性 |
5.2.4 稠化酸剪切稳定性及剪切速率对表观粘度的影响 |
5.3 本章小节 |
6. 交联酸液的性能研究 |
6.1 交联酸液的性能及影响因素研究 |
6.1.1 温度对交联酸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
6.1.2 交联剂用量对交联酸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
6.1.3 聚合物浓度对交联酸表观粘度的影响 |
6.1.4 聚合物中AM含量对交联酸液表观粘度的影响 |
6.2 交联酸液交联机理分析 |
6.3 交联酸液与稠化酸的缓速率对比 |
6.4 交联酸液破胶性能 |
6.5 本章小节 |
7. 结论和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6)新型高温高粘酸液胶凝剂的合成及酸液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引言 |
1.1 目前高温、深井、超深井酸化改造面临的问题 |
1.2 国内外酸化技术的发展应用概况 |
1.2.1 酸化工作液 |
1.2.2 深度酸压工艺 |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内容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成果 |
1.4.2 创新点 |
2 新型酸液胶凝剂 PDA研究 |
2.1 合成设计思路 |
2.1.1 胶凝剂分子设计思路 |
2.1.2 胶凝剂的性能与生产要求 |
2.2 胶凝剂PDA的合成路线 |
2.3 中间体 DMAEMA的合成 |
2.3.1 材料与方法 |
2.3.2 结果与讨论 |
2.4 单体 DMC的合成 |
2.4.1 材料与方法 |
2.4.2 结果与讨论 |
2.5 DMC与AM共聚制备阳离子胶凝剂 PDA |
2.5.1 聚合物反应机理 |
2.5.2 材料与方法 |
2.5.3 结果与讨论 |
2.6 胶凝剂 PDA的性能评价 |
2.6.1 试剂与仪器 |
2.6.2 胶凝剂 PDA的酸溶时间 |
2.6.3 胶凝剂 PDA的配伍性 |
2.6.4 胶凝剂 PDA的抗盐性 |
2.6.5 胶凝酸(PDA)的热稳定性 |
2.7 小结 |
3 新型胶凝剂 PDMC研究 |
3.1 PDMC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
3.1.1 试剂与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2 PDMC合成条件对其特性粘数的影响 |
3.2.1 正交实验与结果分析 |
3.2.2 聚合条件单因素对 PDMC特性粘数的影响 |
3.2.3 产物的结构表征 |
3.3 胶凝剂 PDMC的性能评价 |
3.3.1 试剂与仪器 |
3.3.2 胶凝剂 PDMC的酸溶时间 |
3.3.3 胶凝剂 PDMC的配伍性 |
3.3.4 胶凝剂 PDMC的抗盐性 |
3.3.5 胶凝酸(PDMC)的流变性 |
3.3.6 胶凝酸(PDMC)的热稳定性 |
3.4 小结 |
4 PDA高温冻胶酸酸液体系研究 |
4.1 冻胶酸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
4.2 主要研究内容 |
4.2.1 缓蚀剂的筛选及评价 |
4.2.2 冻胶酸的动态缓蚀性能评价 |
4.2.3 冻胶酸的携砂能力评价 |
4.2.4 冻胶酸的热稳定性及破胶性能评价 |
4.2.5 冻胶酸对岩心的溶蚀能力 |
4.2.7 冻胶酸酸液的热稳定性 |
4.3 小结 |
5 PDMC高温低固相高粘胶凝酸体系研究 |
5.1 胶凝酸 PDMC体系的性能评价 |
5.1.1 低固相胶凝酸配方研究 |
5.1.2 胶凝酸 PDMC的耐温性能 |
5.1.3 胶凝酸 PDMC的降解性能 |
5.1.4 岩芯酸蚀 |
5.2 胶凝酸 PDMC体系的流变性 |
5.2.1 环流流变试验 |
5.2.2 胶凝酸 PDMC的沿程摩阻 |
5.3 酸-岩反应动力学研究 |
5.3.1 旋转岩盘试验测定酸岩反应动力学参数原理 |
5.3.2 酸-岩反应试验研究 |
5.4 酸蚀裂缝导流能力试验 |
5.4.1 温度对导流能力的影响 |
5.4.2 酸液流速对导流能力的影响 |
5.4.3 酸液浓度对导流能力的影响 |
5.4.4 闭合应力对导流能力的影响 |
5.4.5 溶蚀岩石量对导流能力的影响 |
5.5 小结 |
6 结论和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7)表面稠化酸的固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2 表面稠化酸的固砂作用实验及原理分析 |
2.1 冻胶膜的形成 |
2.1.1 混合指示剂[4]的配制 |
2.1.2 pH场的观察 |
2.2 冻胶膜变成砂粒接触处的冻胶 |
2.3 冻胶的粘弹性[5] |
2.4 冻胶与砂粒表面的作用 |
2.5 冻胶对砂粒表面的润湿 |
3 冻胶对砂粒粘结力的测定 |
4 结 论 |
(8)表面稠化酸的防砂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表面稠化酸的防砂作用机理 |
1.1 冻胶膜生成条件 |
1.1.1 混合指示剂[4]的配制 |
1.1.2 pH场的观察 |
1.2 冻胶的粘弹性[5] |
1.3 冻胶对砂粒表面的作用 |
1.4 冻胶对砂粒表面的润湿 |
2 表面稠化酸的防砂效果评价 |
2.1 实验步骤 |
2.2 模拟实验结果 |
3 结 论 |
四、表面稠化酸的防砂作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疏松砂岩黏稳酸酸化性能研究[J]. 秦文龙,苗建宇,蒲仁海,张荣军,孟选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5)
- [2]疏松砂岩粘稳酸酸化作用探讨[A]. 秦文龙. 国际压裂酸化大会论文集, 2010
- [3]两性离子聚合物交联稠化酸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J]. 卢杨,王奕,张熙,代华,黄莉. 钻采工艺, 2009(02)
- [4]新型稠化酸液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王奕. 四川大学, 2007(04)
- [5]采油用化学剂的研究进展[J]. 赵福麟.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 [6]新型高温高粘酸液胶凝剂的合成及酸液体系的研究[D]. 胡佩. 西南石油学院, 2005(04)
- [7]表面稠化酸的固砂作用研究[J]. 戴彩丽,李忠,赵福麟.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5)
- [8]表面稠化酸的防砂作用研究[J]. 戴彩丽,葛际江,张贵才,赵福鳞.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