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鹏展翅翱翔——写于新年到来之际

大鹏展翅翱翔——写于新年到来之际

一、大鹏展翅 翱翔苍穹——写在新年到来之际(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21)在《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文中认为朝鲜文人积极接受中国诗歌的影响,跨越语言的障碍洞悉中国诗歌的奥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下,为朝鲜汉诗史留下了众多的优秀诗篇。在汉诗发展达到成熟的李氏朝鲜中后期,本文的研究对象安东金氏家族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安东金氏家族以其独特性屹立于朝鲜文坛,虽诗学中国,却并不拘泥蹈袭,并在实际汉诗创作中体现出了自己的个性色彩。本文选取了安东金氏家族中具有独特代表性的三代人即金尚宪、金寿恒、金昌协为例,以期通过他们的汉诗创作管中窥豹,探求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风貌。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在研读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厘清李氏朝鲜中期的社会境况与文学思潮。在充分了解当时社会文学背景的基础上认识安东金氏家族,解读其在李氏朝鲜中期的独特社会地位。与此同时,从文学家族概念出发引出安东金氏家族的汉诗创作,展开对安东金氏家族汉诗创作独特性的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第二章以金尚宪(1570—1652)的忠贞节义为侧重点展开论述。知人论世,对金尚宪的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进行梳理,对其创作的一千八百余首汉诗进行分析解读。从悲壮的命运感及坚定的节义精神、游仙世界、悼亡与追思等三个方面分别展开分析,重在揭示其人其诗突出的忠贞节义精神。第三章以金寿恒(1629—1689)的自由纯真为着眼点展开论述。爬梳其生平经历,重点解析其流放灵岩期间所作“和陶诗”。通过诗人仕途失意时期的诗作,洞察其创作心态,从而深入其内心世界,辨析其特点。第四章以金昌协(1651—1708)的自然本真主张为着眼点展开讨论。通过梳理其生平轨迹与师承交游情况,洞察其汉诗创作的文心所在。同时从其汉诗的体裁选择与表现技巧两个角度,探究其崇尚本真的诗学思想对其汉诗创作的深刻影响。最后总结全文,安东金氏家族的生活状态为汉诗人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以及强有力的保障,金氏三代汉诗人先后绽放各自独具的个性光彩,继承并发展了金氏家族文学传统,共同谱写出专属安东金氏家族的灿烂汉诗画卷。

张茜[2](2021)在《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山东诗文作家进行研究,对清代山东诗文创作进行一次整体的观照。全文将研究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特点所在,梳理清代山东较具特色的作家及其作品,研究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及其创作,并对清代山东诗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行探讨。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分析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生成机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科举教育情况、独特的地域文化等背景因素。第二节主要概述清代山东的诗学思想发展流变及文论思想等内容,诗学思想部分,主要展现清初作家对前代诗学的批判、继承和再发展,以及清代山东内部纵向时间轴上诗学思想的流变趋势。其后,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六章,将以地区作为分章标准,分别写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兖州地区、胶东地区及其它地区这五个部分。其排列标准,从前至后分别为传统文学中心、新兴文学中心,然后是传统、新兴之外的其他地区。这其中,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和兖州地区作为山东的传统文学中心,自古以来文学创作就极为发达,而胶东地区所包括的登州府和莱州府,则是两个自明末兴起的新兴文学中心。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本文还设置了第六章,对除传统、新兴两种文学中心之外的其他地区的作家及其创作进行研究,以达到较为全面的对清代山东地区作家、作品及代表性文学家族进行研究的目的。第二章主写济南地区。该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王士祯和蒲松龄,两人同为清初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坛巨匠,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不同但却极致的文学艺术探索。第三节写田雯,其人也是清初山左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第四节以清初济南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其他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作家的生平及文学创作。第五节重点研究清代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关注其家族内的作家及其作品。第三章主写青州地区。该章第一节的研究对象为赵执信,其与王士祯有着诗歌理论上的对峙,主张现实主义传统。第二节研究对象为“安丘二曹”的曹贞吉和曹申吉两兄弟,其中曹贞吉入赵执信的《谈龙录》,同时也是清初“诗中十子”之一,兄弟两人皆是清初闪耀全国文坛的大家。第三节以丁耀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诗文创作。第四节以青州地区其他具有特点和地方影响力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第五节则以青州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展现清代青州地区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创作情况。第四章主写兖州地区。第一节写曲阜地区,研究曲阜地区在清代极具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分别为颜光敏、孔尚任、颜光猷和桂馥。第二节以宁阳地区的黄恩彤作为研究对象。第三节则关注清代兖州地区的文学家族,以曲阜孔氏和曲阜颜氏最为代表,这两个文学家族在有清一代诞生了大量的作家,并创作了很多相当不俗的文学作品。第五章主写胶东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的莱州府和登州府,这两个地区经过明代前期和中期的积累,至明后期逐渐成为山东地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中心。该章第一节以清初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的宋琬作为研究对象。第二节则以高密诗派作为研究对象,展现乾隆时期兴起的高密诗派与其前辈神韵诗派的不同主张,以及该时期诗歌主张转变的背后成因。第三节以胶东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清代胶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其创作。第六章主写其他地区,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山东还有武定府、泰安府、沂州府、曹州府等地区,这些地区非传统的通衢大邑,亦非政治中心,故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展皆落后于传统和新兴文学中心所在的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多产生于清中期及以后,是长时间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积累的结果,该章第一节选取的吴重熹,即为清道光时期诞生的一位较具影响力的作家。除去较具代表性的作家之外,该章第二节以家族为中心,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进行了研究,试图由这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学家族的创作,来一窥这些地区在清代的文学创作情况。

曹静[3](2021)在《鹰之舞:帕米尔高原乐舞民族志》文中研究表明认同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持续关心的研究热点。对于一个多民族构成的国家来说,如何恰当认识和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则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在我国地缘政治与人文背景极其复杂的新疆地区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尤为突出。长期以来学界往往更多地关注新疆几个人口数量较多的少数民族的认同表达,对人口较少民族缺乏深入研究。本文聚焦于生活在我国最西端帕米尔高原的人口较少且跨界而居的塔吉克族,以中国塔吉克族民间乐舞如何重塑为“鹰舞”,又如何从拟态的“鹰舞”凝聚为爱家卫国的“鹰之舞”守边精神这样的转变过程为主要线索,在区域地缘性互动的场景中分析新疆人口较少民族不同层次认同表达的形式和途径。从方法论层面说,本文的研究更倾向于是一项民族艺术的知识民族志,焦点是通过从地理空间到文化社会空间,再到乐舞艺术的具身性表达被组织进更大的国家框架之中的过程,去考察地方性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尤其是文化实践者在传承传统知识、精准扶贫、守土戍边和乡村重建等多重任务面前是如何灵活应对的。本文最终想要回答一些人类学的理论性问题:常被冠之为民族象征的文化特征在不同场景中是如何被生产和再生产的?地理、社会、精神、文化空间是怎样嵌合在乐舞文化生产及再生产之中的?人们面对多样性的世界在不同场景中如何通过艺术塑造自我族群形象并表达多层次的认同?文化如何在场景变化中绵延、重塑和表达?关注地方性知识的能产性,以及与情感相伴随的多层次认同如何可能共生的问题。正文第一章以行进的视角,从喀什市区出发沿着中巴友谊公路,一路向西南,以切身的感官感受描述了地区的地理风貌和气候环境,并由沿途视觉可见的地标性景观和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引出帕米尔高原“黑白条石”、“汉日天种”、“库尔察克抗敌”等神话历史传说和人文阐释。接着第二章从塔吉克族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家”——五根柱子的大房子“栏杆里”功能性空间划分开始,在塔吉克人最热闹的婚礼仪式和肖贡巴哈尔节新年节庆场景中,描写了贯穿于其中的民间乐舞活动如何呈现出塔吉克族的家屋空间与人伦秩序,以及家、村落和艾利斯社会关系,进而以多点的体验式观察呈现塔吉克族内部乐舞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第三章追溯了塔吉克民间乐舞世家阿扎拉家族在近代中国塔吉克族乐舞风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中国内地旧时对于民间艺人的社会歧视不同,优秀的民间乐舞艺人在塔吉克社会中享有很高声望。而下班迪村地处贯通东西的莎塔古道边,为古老的阿扎拉家族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乐舞文化接触机会,这个家族贡献的民歌更成为塔吉克族仪式活动的经典。第四章追溯了伴随着塔吉克族鹰舞重塑过程的塔什库尔干县文工团的文化建设和群众艺术服务工作。观念和地缘优势助发了乐舞艺术不断地发展和重构社会空间、地方意义和族群身份,而在此过程中又与国家在场的宏观治理和社会生活介入密切关联。地处中国边境的基层文艺团体,几代文艺工作者回应时代的要求参与其中,从以朴素的艺术实践将民间鹰舞推上舞台,并随着文化自觉不断赋予鹰舞以文化象征意义。第五章关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鹰舞传承与变化。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国家行动,受益于国家重视边疆文化事业发展的特殊政策,塔吉克族鹰舞成功地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代表作名录。“鹰舞”在一系列文化活动中成为塔吉克族的文化典型,并成为了塔吉克族乐舞的统称,“帕米尔雄鹰”也具化为塔吉克族民族的象征。值得关注的是,鹰舞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们在乐舞传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基于各自的经历表达了对于鹰舞及其相关事物和过程的不同理解和认识。第六章将鹰舞重塑放置在更宽广的场景之中。在文化交流和旅游业发展的推动下,当地政府和民间都经历着自洽和互洽的博弈,多模态文化展示的民俗村应需而生。近几年,精准扶贫和守土戍边唤起了塔吉克族人强烈的民族与国家共荣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塔吉克族人“脐带血的誓言”与为国家护边的重任紧密契合。在对外展演和内部传承中,鹰舞升华为“鹰之舞”,象征着忠诚、勇敢、坚韧的守边精神,凝聚为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意志,更隐喻那些坚守在国家边陲守家卫国的奉献行为。通过这项民族志研究,我认识到认同与文化表达不可分割,族群的文化表达在文化交往、交流不断扩大的过程中会指向认同的不同层次。人们在情境性的空间中生产并延展了文化的意义。塔吉克族乐舞是地方性和民族性阐释的象征符号体系的一种重要构成部分。介入乐舞文化生产和多模态表达过程的各种力量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家、村落、地方、族群、民族与国家等不同层次的认同产生了较为明显地影响。这些不同层次的认同伴随着鹰舞文化的重塑紧密地联系起来,且能够和谐共生,从而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的一部分。而由身体运动构成的舞蹈因其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在以往的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常被忽视甚或轻视,在对于民族志表述进行反思之前更是如此。虽然舞蹈所包含的概念不一定是显而易见的,但人们的身体运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认同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身体表达。人类的符号学世界是交感的和多态的,与身体感觉息息相关的舞蹈就是与其他感官文化知识交织在一起的“联觉”现象,仅仅凭借身体动态难以充分理解其意义,或者无法理解其全部意义,需要与其他感官感知结合,特别是与听觉系统的音乐互补。所以,在研究中应当把人的各种感官感知及其相互关系理解为一种文化结构。在以往的人类学讨论中,空间、乐舞和认同更多的是以不相关联的分析对象而存在的,这一状况与人类学实践所关注的研究领域专门化相关联,也与艺术自身的不易固着性有关。而我在此项研究中除了探析认同如何被建构之外,我更关注的是乐舞怎样参与到社会事实和文化意义的建构中,如何成为沟通认知和实践、认同与表达,以及文化生产与再生产之间的通路。关注乐舞表达的人类学研究力求为认同研究拓宽路径,探索文化表达如何参与到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生产和再生产之中。乐舞形象在地方和族群特征的塑造中与帕米尔高原特征化的地理位置及其地方感,以及历史记忆、神话传说等特别的人文地理叙事紧密地扭结在一起,成为认同建构、表达、强化和调整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因此,本次研究关注边疆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与认同表达,力求从当代中国边疆少数民族仪式和表演传统的文化实践出发,为理解中华民族及其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过程提供一个细致而清晰的个案,并将认同表达与特定的空间、地方联系在一起,探索受国家在场的社会政治进程影响的族群意象重塑和地方文化形式改变的过程。在这样的视域下,将会为探究时空转换的特定场景中乐舞艺术何以能促进文化凝聚力和影响力带来一些新的认识和理解。

李佩瑜[4](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指出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徐筱园[5](2020)在《2003-2018年Tiankong合唱团史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合唱自20世纪初以来,一百多年的漫漫发展之路,经历了借鉴西方合唱体裁的萌芽期,中国合唱艺术性与时代性结合的过渡期,和现代合唱思维注入的民族化探索期。到21世纪初,随着中国文化的跨世纪转变,中国合唱艺术进入新的转型期,并走上了多元化发展道路,逐渐形成欧洲、歌剧与俄罗斯等多种合唱形态的西方合唱范式,中国民歌、中国艺术合唱形态的中国合唱范式,和流行、群众合唱形态的现代合唱范式。在中国合唱艺术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尤其突显在作品和演唱两个层面的创新,如2000年内蒙古青年合唱团在第一届世界合唱奥林匹克比赛中演唱蒙古族作品,2008年“青歌赛”贵州侗族合唱队用原生态唱腔演唱中国多声部民歌,以及引人注目的Tiankong合唱团在“青歌赛”中崭露头角,纯美之声让人耳目一新。中国合唱大师杨鸿年评价:“‘Tiankong’的名字就意味着新的声音,新的中国合唱风格。”从一定程度上讲,2003-2018年Tiankong合唱团十五年,影响并引导了新世纪中国女声合唱的发展,“Tiankong”在演唱风格、表演思维、作品选择、合唱服饰等方面,得到中国合唱界的广泛重视与认可,甚至成为一种“标识”,被“追捧”、“模仿”,掀起一次次“Tiankong”潮流。特别是Tiankong合唱团从受邀ACDA(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年会展演、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专场音乐会以及两度受邀国家大剧院品牌项目“八月合唱节”等,达到一个个中国女声合唱的峰巅。“Tiankong合唱团犹如天籁般的声音及其音乐带给人们无限的美感都是难以忘怀的,她作为女声合唱团已经成为我国合唱的一面旗帜,堪称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合唱团之一”(原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语)。因此,作为中国女声合唱“旗帜”的Tiankong合唱团是值得深思与研究的。本论文是以被誉为“中国女声最高水平”的Tiankong合唱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图片影像与口述记录的研究方法,由四个章节梳理2003-2018年历史价值。第一章阐述Tiankong合唱团的孕育与初建,并初创“Tiankong风格”;第二章解读Tiankong合唱团的成长与跨越,凝固“Tiankong风格”,向“多思维”拓展、“国际化”发展;第三章阐释开创“新Tiankong”时代”,并走上了探索中国合唱的民族自信之路;第四章总结Tiankong合唱团的建设、艺术与本质,坚守中国合唱艺术民族文化高地。

杨奔奔[6](2019)在《李正民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正民(1073-1151),字方叔,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其诗现存282首,《四库全书总目》评其诗文:“中多中书制诰之作,温润流丽,颇近浮溪。其诗亦妍秀可诵,在南渡初犹不失爲雅音焉。”本文分爲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爲文本研究,共分四章:第一章从总体上概括李正民的家世、生平和交游状况,探讨其生活成长的外部环境,及其个人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文创作的影响。第二章分析其诗歌内容,主要分爲感时述怀、摹景写物和交往酬唱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主要探讨其诗歌的艺术特色,分别从其诗歌整体的风格、用典艺术及诗歌意境三个方面着笔;结语部分对李正民诗歌的长处与不足进行分析,同时,从总结全文的角度,简要梳理本文对李正民及其诗歌研究的一些结论,同时也将对本文的不足之处进行一个总体概括,以便爲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第二部分是对李正民诗歌的注解。本文以《全宋诗》所收李正民诗爲底本,参校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李正民《大隐集》,对李正民诗歌进行校勘,并对其诗中的典故、引语、疑难字、通假字、人名、地名、官职名、典章制度等进行详细的注释,本文的研究内容即建立在对於李正民诗歌注释理解的基础之上。

温馨[7](2018)在《黎廷瑞《芳洲集》校注》文中指出黎廷瑞(1250-1308),字祥仲,江西鄱阳人。度宗咸淳七年(1271)赐同进士出身,当时二十二岁,授肇庆府司法参车,需次未上。宋代灭亡,黎廷瑞第一次辞官,在山中幽居十年。因他与吴存、徐瑞、叶兰、刘昺同属一个时期,诗风相近,又因都来自鄱阳,因此他们五人被后人称为“鄱阳五先生”。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摄本郡教事。其后五年,辞官不出,更号俟庵。于武宗至大元年(1308)卒。有《芳洲集》三卷,收入清史简所编的《鄱阳五家集》中。他的生平事迹记录在《鄱阳五家集》的卷首小传里。本文以黎廷瑞的《芳洲集》为研究对象,进行校注。笔者的《芳洲集》校注版本以文渊阁《四库全书·鄱阳五家集》(简称为“四库本”)为底本,以胡思敬辑《豫章丛书》(简称“豫章本”)、《全宋诗·黎廷瑞诗》为参校本,并辅以唐圭璋《全宋词》为对校本。本文分以上下两编,上编为前言,主要介绍黎廷瑞的生平交友、诗歌内容、艺术特色、诗歌渊源及地位。下编是对黎廷瑞《芳洲集》293首诗歌进行校注,对诗歌进行版本对校;注释部分利用相关文献工具书及相关工具,对诗的音、字、词、典故、人名、地名等作注释。通过对黎廷瑞《芳洲集》的校注,来更加全面地了解黎廷瑞这位诗人,以及江西遗民诗人这个群体。

彼得·梅,秦红梅[8](2018)在《路易斯岛三部曲之三 棋子》文中研究说明The Chessmen by Peter May First published under the title "Le Braconnier du lac perdu" Copyright ? Editions du Rouergue, 2012 Simplified Chinese edition copyright ? 2015 by Yilin Press, Ltd All rights reserved.着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10-2014-421号

赵丽萍[9](2017)在《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其地域化特征明显。本文以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为研究对象,试图对该时期山右诗歌的样貌、特征及其出现的诗人及其创作做出较为深入详审的辨析,以期探讨该时期山右诗歌的地域性特征和诗人诗歌创作的个性特征和贡献,从而发现地域和时代文化和诗歌创作之间的有效关联。经由元明两代,文学的重心已经完成了又一次由北向南的转移,但并没有掩没山右诗歌的光芒,山右诗歌尽管不如江南诗歌、山左诗歌繁盛,但山右诗人得江山之助,风骨铮铮,弃华崇实,秉承了前辈的优良传统,客观上形成了并州、上党、河东、雁北四大诗歌创作中心,形成了四个各具特色又相互渗透,既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又以山右地域特点为向心力的创作格局,形成了遗民诗人与新朝诗人、布衣诗人与官吏诗人并存,雄豪与清雅、奇崛与自然共存的创作局面,成为清代地域诗歌中一个独特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文共分为绪论、主体、结论三个部分,绪论介绍该选题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及其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主体部分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总览,在整理分析清嘉庆刻本《国朝山右诗存》(顺康部分)的基础上,结合现存诗人别集,全面还原分析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面貌。第一章从山右诗歌创作实际出发,认为山右诗坛形成了四个风格各异的创作中心,即河东、并州、上党、雁北创作中心,分析了各中心诗人的分布情况,并收集了清顺康时期山右诗人别集存目以及馆藏情况。认为在四个诗歌区域中,并州、上党受时代文化影响更为突出,河东、雁北受地域传统文化影响更大。第二章是对山右诗人身份的分析,认为山右诗人主体构成丰富复杂,有政坛显要、遗民野逸、也有硕学鸿儒,从馆阁到民间、从学界到诗坛、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山右诗人的身影,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涌现了许多着名的廉吏能臣。在不同身份的诗人身上,体现了崇实重节、安贫乐道以及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儒者情怀。第三章分析了山右诗歌的题材特征,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中的题材大多延续传统题材,如对现实的关怀、对山水的感悟、与亲友的赠答等,山右题材沿袭传统,但在主旨指向上体现了个性特征,山右诗歌多注重情感的表达,多展现内心的图景,少有对现实的客观摹写,表现了强烈的地域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诗篇中弥漫着隐逸和感伤的情绪。第四章是对山右诗歌特征的分析。认为从整体面貌上讲,山右诗人以追求风格上的清刚壮健、语言上的简质朴直者居多,但从个体诗人的角度考察,各种风格趋向又不一而足,从时代特征角度分析,定鼎之际的诗歌多生新辣硬,隐晦幽微,定鼎之后,新朝诗人成长,他们的诗歌则多雅正平和;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终身生活于山右的诗人诗歌多得江山之助,以清刚壮健者居多,流寓江南的诗人则多受南方明秀山水的滋养与南方士人的影响,多清丽婉约;诗人的个性特征则更多地影响了乡野村趣与凄冷孤幽特色的形成。第五章从山右地域文化和明清时代文化的角度分析山右诗歌在诗人身份、题材、风格等方面呈现出来的特征。认为山右历史的多元化形成了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的区域性明显的特征,山右民风的悭吝与山右名宦辈出有着密切的关联,山右自然环境滋养了山右诗人的审美意识。下编为个案研究,分别论证“并州遗民诗人”、“上党官吏诗人”、“河东隐逸诗人”、“雁北军事诗人”的诗歌创作特色和成就,文章认为,顺治及康熙前期诗人活动集中于并州文化区,以遗民活动为主,康熙中后期,山右诗坛由并州文化区向上党文化区和河东文化区转移,该区域出现了在诗史上可圈可点的着名诗人。第一章以傅山和戴廷栻为代表,结合清顺康时期并州文化特色,探讨遗民诗歌的特征。人们常以异端称傅山,文章认为,甲申之变,傅山的思想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即由异端自居到儒家的凸显。傅山提出了追求自然的诗学主张,其诗歌也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本章分析了傅山诗歌风格中奇崛、晦涩与自然的统一。第二章是对上党官吏诗人的探讨,在详细体察陈廷敬诗歌创作的基础上,对陈廷敬的“台阁体诗”及其以“和声以鸣盛”来概括陈廷敬诗歌的观点进行辨析,认为这一认识是不恰当的,难以概括陈廷敬诗歌创作的全貌与深度。除了陈廷敬之外,该章还分析了吴碘、张泰交、毕振姬的诗歌创作,虽然他们同是官吏诗人,但各有特色。第三章是对雁北文化区诗人诗歌的分析,以冯氏父子为研究对象,认为冯氏父子雄壮苍凉的诗歌风格与雁北文化区的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冯如京和冯云骧诗歌在雄壮风格下的差异则是受时代文化的影响。本章还分析了官吏魏象枢的诗歌创作,认为魏象枢的部分诗歌带有苍凉悲壮的雁北特征,但从总体面貌上讲则带有明显的台阁气息。第四章是对河东诗人吴雯的分析,吴雯是王士禛的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河东深厚的隐逸传统,以布衣诗人而终,本章辨证了吴雯不遇的原因,分析了吴雯与其老师王士祺倡导的“神韵说”之间的关系,并详细地分析了吴雯诗歌的创作特色。最后分析了山右诗歌中的地域因素的呈现方式,认为诗歌中对于家乡山水的认同和归宿感是山右诗歌地域特色形成的心理基础,地域民俗生活的展现和方言俗语入诗是最直观的呈现方式。

周玥[10](2015)在《唐诗飞鸟意象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唐代诗歌中的飞鸟意象为研究对象,分析飞鸟在唐代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特质和文化意蕴。飞鸟作为中国古代诗歌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意象,在唐代诗歌中被用来表现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营造渺远遥深的时空感,体现唐代诗歌旷辽雄浑的气象,展现唐代诗人精神的自由和回归心灵家园的生命意识。在唐代佛教尤其是禅宗发展繁荣昌盛,部分诗歌中的飞鸟意象受到佛教“飞鸟喻”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面貌,诗歌意境显现出与深沉壮阔不同的清灵静谧。飞鸟的动态飞翔带来位置变化、体现时间推移,使空间具有扩张性,时间具有延展性,唐代诗人因此借飞鸟意象表达了他们对时空意识的体认。时空意识是一种宇宙生命意识,触发了诗人对生命的关怀。飞鸟的生命运动感影响了唐代诗人对自我生存方式、个体生存意义、人生价值的认知,象征着诗人精神的昂扬与自由。唐代诗人借飞鸟意象抒发了壮怀逸兴、闲情逸致,表达了对他人和自我生命与精神的关怀。部分唐代诗歌中的飞鸟意象具有宗教意蕴。原始思维下的鸟崇拜与鸟占卜体现的是鸟作为神人沟通媒介时的神性,而受到佛教“飞鸟喻”影响的飞鸟体现了佛教禅宗自性清净、万法皆空、生灭无常的思想,传递出诗人无心忘机的心态,增添了诗歌空灵寂灭之感。唐诗中飞鸟意象的使用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生命质量的重视,对自由宁静的追求,使飞鸟诗具有艺术张力和审美价值。

二、大鹏展翅 翱翔苍穹——写在新年到来之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鹏展翅 翱翔苍穹——写在新年到来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1)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写作缘起与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意义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意义
特别说明
第一章 李氏朝鲜中期安东金氏家族
    第一节 李氏朝鲜概况
    第二节 文学家族
    第三节 安东金氏家族
第二章 金尚宪(1570—1652)
    第一节 金尚宪其人
        一 生平轨迹
        二 师承交游
    第二节 金尚宪与其汉诗
        一 悲壮的命运感与坚定的节义精神
        二 金清阴诗中的游仙世界
        三 悼亡与追思
    小结
第三章 金寿恒(1629—1689)
    第一节 金寿恒其人
    第二节 金寿恒与其“和陶诗”
        一 探寻流放之路
        二 孤独之地的感怀
        三 灵岩风光与归返本真
        四 训诫与期望
    小结
第四章 金昌协(1651—1708)
    第一节 金昌协其人
        一 生平轨迹
        二 师承交游
    第二节 金昌协与其汉诗
        一 金农岩汉诗的题材选择
        二 金农岩诗中的表现技巧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金尚宪年表
附录二 金寿恒年表
附录三 金昌协年表
附录四 金尚宪《清阴集》汉诗整理
附录五 金寿恒《文谷集》汉诗整理
附录六 金昌协《农岩集》汉诗整理
致谢

(2)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几个问题的厘清
第一章 清代山东诗文总论
    第一节 清代山东诗文生成机制
        一、海岱齐鲁:山东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清代山东经济
        三、清代山东科举情况
        四、山东的独特地域文化
    第二节 清代山东诗学思想及文论思想
第二章 济南地区
    第一节 王士祯
    第二节 蒲松龄
    第三节 田雯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新城王氏
        二、淄川王氏
        三、历城朱氏
        四、德州田氏
第三章 青州地区
    第一节 赵执信
    第二节 安丘二曹:曹贞吉、曹申吉
    第三节 丁耀亢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安丘曹氏
        二、诸城刘氏
        三、诸城相州王氏
第四章 兖州地区
    第一节 曲阜代表作家
    第二节 黄恩彤
    第三节 文学家族
        一、曲阜孔氏
        二、曲阜颜氏
        三、济宁潘氏
第五章 胶东地区
    第一节 宋琬
    第二节 高密诗派
        一、高密三单
        二、高密三李
        三、高密诗派其他作家
    第三节 郝懿行、王懿荣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福山王氏
        二、文登于氏
        三、文登毕氏
        四、即墨黄氏
        五、掖县赵氏
        六、高密单氏
第六章 其他地区
    第一节 吴重熹
    第二节 文学家族
        一、海丰吴氏
        二、惠民李氏
        三、曹县万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清代山东诗文作家小传
    一、济南
    二、兖州
    三、青州
    四、登州
    五、莱州
    六、泰安
    七、沂州
    八、曹州
    九、东昌
    十、武定
致谢

(3)鹰之舞:帕米尔高原乐舞民族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认同相关理论梳理
        二、认同的乐舞表达
    第三节 舞蹈民族志研究方法及方法论
        一、对于田野的认知
        二、舞蹈民族志撰写
    第四节 论文框架与结构
第一章 高原边陲的历史叙事
    第一节 高原之巅帕米尔
        一、走近帕米尔
        二、城区景观
        三、一路向南到国门
    第二节 皇冠之城塔什库尔干
        一、历史的言说
        二、多元的融合
第二章 鹰笛之声礼仪舞
    第一节 大房子与仪式
        一、“栏杆里”的空间与秩序
        二、婚礼之舞
    第二节 节日与村庄
        一、艾利斯社会组织
        二、村庄的节庆
        三、节庆与聚会的歌舞
    第三节 百里同族不同俗
        一、多姿的舞蹈
        二、多彩的音乐
第三章 歌舞之乡下班迪
    第一节 下班迪的故事
        一、莎塔古道下班迪
        二、移民搬迁
        三、重建生活
    第二节 阿扎拉家族与塔吉克乐舞
        一、达力和两首歌的由来
        二、为乐舞而生的小阿扎拉
        三、伊萨克和帕米尔
        四、后起之秀
第四章 塑形立意文工团
    第一节 文工团创建与运作
        一、峥嵘岁月
        二、在展演中发展
        三、改制后的踌躇
    第二节 “帕米尔雄鹰”起舞
        一、雄鹰乡邮员
        二、孤鹰凌空到群鹰共舞
        三、“鹰王”与鹰“图腾”诞生
    第三节 创新还是继承
        一、欲试再创新
        二、继承的声音
第五章 国家的文化遗产
    第一节 鹰舞的“非遗”之路
        一、申报与项目管理
        二、作为“非遗”的鹰舞传承
        三、统称为“鹰舞”的比赛
        四、争议与困难
    第二节 成为鹰舞传承人
        一、买热木汗·阿迪力
        二、库尔班·托合塔西
        三、帕塔依克·帕尔帕克
第六章 冰山雄鹰塔吉克
    第一节 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
        一、助力鹰飞
        二、飞出帕米尔
        三、多样的文化展示
    第二节 花儿永远这样红
        一、脐带血的誓言
        二、凝聚为精神
结论文化表达与家国认同
    第一节 多模态的动静相就
        一、行动的身体
        二、多模态的表达
    第二节 空间表征与族群意象
        一、漂移的空间
        二、族群的意象
    第三节 家国认同的再思考
        一、地缘互动
        二、乐舞表达与国家认同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简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编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小结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第一节 文本体例
        一、文本形式
        二、编排次序
        第二节 收録体例
        一、诗人收録范围
        二、诗歌收録标准
        三、小传遴选原则
        小结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一、诗作来源
        二、内容题材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一、小传来源
        二、小传内容
        小结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小结
    结语
文献编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历朝杭郡诗辑》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2003-2018年Tiankong合唱团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合唱的界定
        二、中国合唱团研究现状
        三、中国团史研究现状
        四、Tiankong合唱团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Tiankong合唱团的孕育与初建
    第一节 “前Tiankong”时期(1993-2002)
        一、百年老校人文与艺术底蕴
        二、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合唱团前期的艺术历程
        三、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合唱团跨世纪的艺术突破
    第二节 “Tiankong”之初创(2003-2007)
        一、“Tiankong”的诞生
        二、“Tiankong风格”的初现
        三、“Tiankong风格”的多元
第二章 Tiankong合唱团的成长与跨越
    第一节 “Tiankong风格”的凝定(2008-2010)
        一、突破合唱单一美学品格
        二、品质为本创立艺本品牌
    第二节 凸显中国合唱风格,唱响中国“现代合唱”之声(2011-2013)
        一、中国合唱文化传播的友好使者
        二、21世纪中国现代合唱先锋
        三、追梦——“Tiankong”十年纪
第三章 Tiankong合唱团的复出与追寻
    第一节 开创“新Tiankong”时代(2014-2015)
        一、一梦再梦——清华“一尘不染的天空”复出
        二、中国合唱之夜——欧洲华美巡演
    第二节 探索中国合唱的民族自信之路(2016-2018)
        一、“诗意中国”——中国合唱对话世界
        二、听画“水墨”——中国合唱音乐会
第四章 坚守中国合唱艺术民族文化高地
    第一节 以美育人的“Tiankong建设”体系
        一、立足中华母语文化的教学模式
        二、以人为本的团队管理
        三、以指挥为元点的艺术设计师
    第二节 “Tiankong艺术”妙悟境界之追求
        一、声音塑造的和谐美感
        二、作品传递的艺术标识
        三、音乐呈现的诗情画意
    第三节 重整“Tiankong”合唱硬核,展望中国合唱艺术
        一、“Tiankong品质”之艺术核心
        二、“Tiankong理念”之艺术拓展
        三、“Tiankong精神”之艺术本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李正民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生平与家世研究
        (二) 诗文辑佚与整理
        (三) 诗文研究
    三、李正民的着述
        (一) 《乘桴记》
        (二) 《大隐集》
第一章 李正民的家世、生平与交游
    第一节 李正民的家世
    第二节 李正民的生平与仕宦
        一、少年求学及初入仕途时期
        二、扈从高宗与在朝为官时期
        三、外放与奉祠守官时期
        四、起知淮宁与北掳金国时期
        五、暮年奉祠隐居时期
    第三节 李正民的交游
        一、李正民与汪藻
        二、李正民与吕颐浩
        三、李正民与李璜
        四、李正民与赵令矜
第二章 李正民诗歌的内容
    第一节 感时与述怀诗
        一、宦游思归诗
        二、拘役与南归诗
    第二节 交往与酬唱诗
        一、寄赠诗
        二、送别诗
        三、唱和诗
        四、悼挽诗
    第三节 摹景与写物诗
        一、咏物诗
        二、写景诗
        三、题咏诗
第三章 李正民诗歌的艺术特性
    第一节 醇雅凝重的诗歌风格
    第二节 苦闷寂寥的诗歌意境
    第三节 繁密深曲的用典艺术
        一、繁密有致
        二、深微曲折
结语
凡例
    卷一
        七言古诗
        程之徒
        寄彦章内翰
        枯木叹
        和元叔秋怀
        送闻人伯封
        寄题史伯鱼读书堂
        今岁梅花春中犹未开,因思三衢冬月之盛,作长句
        息交行
        余君赠我以茶仆答以酒
        览新达诗卷有感
        寄邦求拟南食作
        寄尹叔
        寄祝舜俞
        五言律诗
        早春次韵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少游
        夜坐
        久雨不解次韵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建昌寄纸被
        得平叔信
        杂诗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其七
        其八
        其九
        其十
        其十
        春雪次韵
        其一
        其二
        再次春雪韵
        其一
        其二
        挽刘刑部
        其一
        其二
        挽曾公衮宝文
        其一
        其二
        挽沈伯华
        挽刘朝请[无虞父]
        其一
        其二
        挽广川先生
        挽锺处士
        挽綦内翰
        其一
        其二
        其三
        挽鲁奉议
        其一
        其二
        挽胡茂老枢密
        其一
        其二
        其三
        挽董舍人
        挽齐安郡夫人
    卷二
        七言律诗
        元日示邦求
        示艾若讷
        寄汪彦章内翰
        寄彦章内翰
        访祝舜俞新居
        送尹叔倅濠梁
        赠刘无虞侍郎
        闻吕丞相遣朝
        其一
        其二
        送尹叔之行朝
        题海月亭
        章季万送示其祖内制次元叔韵诗
        简刘卿任待制
        书事
        示侄淇
        送刘子材四明幕官
        徐元美甲第新修同诸公赋诗
        再赋戏元美
        秀士诗
        退老堂
        野步
        食蛤蜊
        次韵邦求少监
        其一
        其二
        和元叔冬至大风
        海邑少交游道相见者以爲言故作此诗
        寄霄上故人
        挽陈志行寺正
        简邦求宗博
        寄艾若讷
        寄闻人茂德
        其一
        其二
        寄元叔
        寄李成德舍人[时致政归疏山]
        买舟之苕溪
        自苕溪回掉
        颐庆堂为徐氏赋
        哭友人诗
        其一
        其二
        追忆大观丁亥年自新安侍下入宣城学路中作
        县学
        送敏申赴敕局
        先畴戏简尹叔
        辞高安之行
        尹叔若讷和边字韵因再寄
        其一
        其二
        寄曹明甫
        寄艾若讷
        寄孙邦求
        寄张子安
        其一
        其二
        寄元叔
        再寄曹明甫
        和叔食黄雀有诗求叶公书次韵
        邦求假仆制稿示诗褒拂次韵为谢
        与客往天宁素饭以惠山水煎茶
        闻人余庆见和因再赋
        次韵许希文
        次韵王廷老
        徐大谏道漳南与舍弟倡和次韵
        其一
        其二
        次韵德邵见寄
        次韵邦求宗博
        次元叔韵
        次平叔韵
    卷三
        和同院蜡梅
        其一
        其二
        其三
        再赋
        东海生欲以酒见遣而郡禁方严仆每饮又少作诗谢之
        览镜
        客有以茶易竹次韵
        再和换竹
        和同院梅花
        其一
        其二
        其三
        和舒伯源梅花韵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春游
        观德邵诗卷
        次韵同院晚春
        其一
        其二
        寄和叔
        其一
        其二
        寄尹叔
        其一
        其二
        寄毕少董
        寄元叔
        寄和叔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再领宫祠
        刘卿任尝新茶于佛舍元叔弟赋诗次韵
        其一
        其二
        怀旧
        泉守汪兄内翰惠荔子蕉乾
        和叔来谒李守值其在告作诗觑之
        送元叔守建昌
        其一
        其二
        寄宣守内翰汪彦章
        邦求示诗述其昆弟鼎臣宝臣守平江因以和之
        纳凉诗
        寓居
        投老
        次韵汪汝直同年
        大暑呈彦章内翰
        题蒙园
        闻元叔移居姚江
        次韵叶舍人
        其一
        其二
        其三
        卜居
        别邦求
        将之海鉴留别和叔
        其一
        其二
        其三
        连雨薪舫不至
        高安得请
        其一
        其二
        觑德邵
        戏和叔
        人日和同院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赠章生
        寄德邵
        其一
        其二
        寄元叔因呈知府内翰
        寄元叔
        其一
        其二
        其三
    卷四
        和元叔再至分水韵
        自嘲
        和元叔闻德邵省下之作
        和孙邦求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再和邦求一首
        和平叔见寄
        和邦求见寄
        和德邵
        和尹叔见寄
        其一
        其二
        和平叔
        其一
        其二
        其三
        示鹿苑如老
        立春
        其一
        其二
        次韵邢丞立春
        书花萼集後
        快阁
        中秋对月
        行县福清憩卢山院竹轩用壁间韵
        风雨
        括苍泛舟
        邦求置酒赏梅
        再赋
        赋雪
        其一
        其二
        和赵表之大监对雪
        其一
        其二
        再赋
        其一
        其二
        对雪
        舟中值雪
        酬德邵
        送李及甫侍郎知筠州
        送明仲舍人知邵州
        奉和元叔锡服
        寄和叔
        送艾若讷赴青田
        其一
        其二
        元叔易去假服戏作
        题大安驿诗,大安驿距信州分水岭二十五里,壁间有鲍娘题诗云:“鸡声哽入江南路,柳暗莺残别是春。”因题
        其一
        其二
        讼牒
        余杭泛舟
        校旧书
        赵表之创茸禅寂之室以名求诗
        其一
        其二
        呈赵表之大监爲祥符藏基也
        木鱼
        书河东李骧事
        题鹿苑寺一擎轩
        其一
        其二
        题羊裘轩诗
        题丞厅清节轩诗
        扈从航海
        友人来诗有纸价高之句次韵
        观近报
        因客话有感
        破贼凯歌八章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其七
        其八
        至嘉禾
        览史
        其一
        其二
        其三
        觅松江水
        郑相家遇盗侨年以贪诉于朝得倅泉州
        移桃栽晚发
        大姓输钱诗
        兰溪怀和叔
        慈云老人
        瓶花
        夜半
        南归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其七
        福廷村
        大宋中兴雅
        中兴
        送汪彦章之宜兴
        句
        辑补与辨伪
        元叔寄示富季申别纸
        其一
        其二
        春日城东,送韩玉汝赴两浙转运,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爲韵,分得“生”字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黎廷瑞《芳洲集》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编
    前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史概述
        三、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黎廷瑞的生平及其作品概述
        第一节 黎廷瑞的生平
        一、聪颖好学,两度为官
        二、归隐半生,好友相伴
        第二节 《芳洲集》的版本情况
    第二章 《芳洲集》内容及艺术成就
        第一节 《芳洲集》诗歌的内容
        一、咏史怀古
        二、怀人思乡
        三、闲适隐逸
        四、赠答宴饮
        五、忧国伤时
        第二节 《芳洲集》的艺术特色
        一、体裁多样
        二、用典自然
        三、语言清新
        四、气韵雄浑
        第三节 黎廷瑞的诗歌渊源和地位
下编 《芳洲集》校注
    凡例
    《芳洲集》卷一
        四言体
        送梁必大归杭省亲
        五言绝句
        李泌二首 录二之二
        食新有感
        题赵氏晓山
        张良
        七言绝句
        凤凰台二首
        半山寺谒谢太傅像
        舟行
        寄龙山谭使君五首 今录四首
        夜坐
        湖上夜坐二首
        午坐偶成
        扬州过雪,呈祝静得二首
        落花
        饮百花洲四首
        东湖诗十首 今仅存三首
        田家
        山行二绝
        客舍
        大雪过花子峰下,有怀仲退、南翁,兼简志上人
        九日二首 录其一
        予旧游白鹿洞,坐看书台。风泉四面,松声万壑。去三十年,犹在吾耳
        雨后过东山 二首录一
        山行二首 二首录其一
        病目二首 二首录一
        王子猷
        过马当祈风 巳卯
        楚翁别五年,丙午四月来山中,风雨数日,因话旧作,再赋三绝。仆与楚翁至是三听雨矣,不知自此又几听耶
        新城宴集夜归
        清溪许希贤自号拙逸,为赋四绝
        五言近体
        丁丑元夕
        戊寅人日
        赠地理方生
        入夏
        听琴
        江行
        新亭
        听琴
        社日饮乌衣园
        故宫
        甲子雨,次日清明
        挽王水监
        闻蛙
        湖上观萤
        六月郡庠尊经阁前种竹,三得雨,书喜示同舍
        题李子厚万梅
        视获
        江行阻风
        送族兄太初再游庐山
        雨中旅怀
        过镇巢
        答客问
        晋元帝庙
        病归
        被葛
        登鄱江楼
        岁晏
        送史水东访余干张千林
        送友游淮
        乐平樊主簿捧檄北行来别,赋此奉饯
        上滩
        船尾夜坐
        新城呈王明父,明日立春
        赠画龙章道人
        夜泊城下,大风雨,友人约明日游芝山
        宿界首寺(施府墓园也),次孟使君壁间韵三首 今录一首
        晚泊舒城下
        七言近体
        淮南闻雁呈何复初同年
        金陵岁晚
        思归
        巢湖阻风,夜起观天
        寄朱野翁兼简月观陈同年应子
        里中社
        金陵别程万里教授
        芜湖吉祥寺
        丞相马挽章
        阻水寄友
        夜坐风雨忽至
        癸巳七月送姚廉访移司金陵二首
        院口写望
        九日,浮梁有约登高者,以病不赴
        归来
        庚寅元夕,月当蚀,雨作不见,明日奚相士索诗,书此
        江上夜观野烧
        题胡氏南园精舍
        花时留郡,归已初夏事六首
        送李性夫赴召,时李以端午采药后行
        春意郊行 二首录一
        淮南夜泊
        和张君春晚图
        归来
        过采石怀太白
        送人之淮南
        次韵答王子贤所寄五首
        九月六日,发舟齐山下,呈祝静得、蔡君瑞
        金陵陈月观同年三首
        九日雨游荐福寺 二首录其一
        还家二日,闻征西军马来,人家俱避地。寒食独酌,有怀诸君
        送朱瑞卿
        梁必大归自燕山,有诗问讯,以诗答之
        余秋村创书院
    芳洲集卷二
        五言古风
        古离别
        道傍儿
        桐华
        梦真三首
        宝剑化
        社日雨
        醉中放言
        负喧吟
        城中别徐山玉先生归,归后奉寄
        杂诗三首
        过浩山
        别何复初教授
        陪外舅谨斋洎雅山、准轩三吴先生游西园摘新茶
        庚辰六月,陪谨斋、准轩雅山游西禅超师院,以“柳诗道人庭宇静”分韵,约有兴即赋。余得“庭”字,时小寐禅床,风雨适至,遂赋“宇”字
        过太白墓
        壬午再过西禅,超师化去一年,追感,遂赋“庭”字
        道过徐山玉,吴仲退来会,宿别后作寄
        种蔬二首
        题李庭秀学隐山房
        过太常寺簿谢公故第
        忆巢云居
        过干越,宿熊氏澹园。偕东采驾阁、西玉国正二同年,登羊角峰,观天池,访昌国寺、陆羽茶灶。拏船过琵琶洲,回延休观听琴。记游四首 录其二,其四
        登聚远亭
        同齐节初游吴园,登四时佳兴楼,有怀张史君
        重阳雨,与汤叔巽诸公斋亭小集
        夜泊彭蠡,风大作
        湖上被水有感二首
        送司命君
        东轩白芍药盛开
        夜大风,明日视新竹无恙
        杂感六首
        树垣
        去草
        伐木
        除棘
        迁椒
        春社同梁必大、汤景文、徐山玉、吴昭德、吴仲退、李思宣、周南翁,饮芝山五峰亭,二羽士来会。以范文正公“云飞过江去,花落大城东”分韵,得“云”字
        晚晴
        集陶句题吴雅翁心远堂
        张子房
        夜读《马援传》,感少游语
        杜门
        读书
        题汪氏插梅图卷后
        孟使君饯行,即席以“几时杯重把”分韵,得“几”字
        饭石壁下,逢僧附船还叫岩寺,明石山如平台,曰赭亭山也。僧至岩下饮,要余同游,舟已去矣
        甲午九月,留浮梁,与郑瑞卿、吴可翁、方玉父、方可大,晚出郭,饮溪上古树下,以“黄叶覆溪桥”分韵,得“黄”字
        田间
        村居晚思
        同吴仲退、周南翁登法云寺,志上人流玉阁
        次韵吴雅翁秋怀四首
        此张希良书斋,去祖垅不百步,扁曰“望松”。取后山《思亭记》中语也
        溪上桑叶萤食已既,今年蚕事颇落寞
        庚寅秋病,得语不复诠次,名曰感怀
        连雨郁蒸,夜不能寐
        山中视获
        忠烈侯酷好山水,作《葬书》以行于世。元翁,其族子,传其书。侍父仕赣,上书得杨氏术,阴阳家见之辄屈膝。余闻其论,洒洒然,起忘倦矣。夫既谓之地理,理非儒不精。元翁儒者,精于理,固宜为赋(彭大雅太极翁,忠烈英卫候)
        山中夜起,月色皎然
        晚晴欲适西村,不果
        学圃
        三月二十九日还家,花事已过,独碧桃盛开
        九日和陶
        春雪
        我有绿绮琴
        赠初心相士
        泊三江口
        泊雷江口
        虎溪三笑图
        避暑招真观听琴
    芳洲集卷三
        七言古风
        南北舟
        二陶
        饮芝山,分韵得“草”字
        探梅
        偕仲退、周南翁,登曲岛山,分韵得“曲”字
        甲午孟夏,祝公辅道过山中,遂偕如上饶,赴孟史君之约。至万村,阻水,卧楼上共谈。乙丑,同舟雁汊,过风之苦。明日水退,途中得长句呈公辅
        有邀余游中原者,余以亲老辞。王子贤未知,来饯别,并示所和陈君“人生贵适意”五诗。敬次韵奉谢 今录二首
        赠姜卜隐
        丙申上元,喜晴,孤坐,怀旧二十韵
        乌沙夹阻风
        春锄行
        彭蠡阻风
        壬戌正旦,日蚀,值阴,有诗《明日雨微雪》,再赋
        朱可绍去秋许棕靸,明年夏当见寄,今及期矣,辄以诗请
        听山中谈虎赋二章
        松风
        赠王秀翁
        铁笛行,赠丁云屋
        上奚宣慰冰壑
        长短句
        啄木辞
        久旱得雨,连阴弥旬,农者云,“复宜得数日晴”,作二龙行
        送鹤神
        饮酒乐
        鹏飞操
        精卫行
        泊淮岸,夜闻鬼语
        禽言四首 戊子作
        赠古泉相士
        禽言
        题孙方叔石泉亭
        赠堪舆家杨生
        送方此山归盘中
        补遗
        次韵张龙使君十绝 今录三首
        端午东湖观竞渡 二首,录其二
        赠山翁
        诗余
        题项羽庙·大江东
        元旦·蝶恋花
        八声甘州·金陵怀古
        水龙吟·陵雪后西望
        南乡子·乌衣园
        清平乐·舒州
        浪淘沙·惜别
        浣溪沙·送别
        祝英台近·闺怨
        水调歌头·寄奥屯竹庵察副,留金陵,约游扬州,不果
        满江红·赋竹樽
        唐多令
        朝中措·送春
        眼儿媚·寓城思归竹庵留行赋呈
        诉衷情·濡溪悼旧
        贺新郎·落星寺
        青玉案·泛大江
        酹江月·题永平监前刘氏小楼
        酹江月·呈谭龙山
        一翦梅·菊酒
        水龙吟·九日登城
        清平乐·雨中春怀呈准轩
        秦楼月·梅花十阕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第一章 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创作概貌
        第一节 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的空间分布
        第二节 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的结集
    第二章 时代和历史影响下的山右诗人
        第一节 身份特征的转变
        第二节 人格精神的呈现
    第三章 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内容特征
        第一节 题材类型
        第二节 创作主旨
    第四章 清顺康山右诗歌审美特征
        第一节 奇崛瘦硬向平和雅正的诗风转化
        第二节 清刚壮健与清丽婉约的地域区分
        第三节 乡野村趣与凄冷孤幽的个性呈现
    第五章 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的文化解读
        第一节 三晋文化浸润下的士人精神和诗歌审美
        第二节 清初的文化转变与山右诗歌创作流变
下编
    第一章 并州诗人
        第一节 清顺康时期并州文化生态
        第二节 散淡纵横、奇崛苍老:傅山其人其诗
        第三节 亦儒亦侠、有冰雪味:戴廷栻其人其诗
    第二章 上党诗人
        第一节 上党历史文化特征与清初诗坛面貌
        第二节 敦厚老成、意旨深邃:陈廷敬其人其诗
        第三节 宽厚清廉、雅正平和:吴碘与张泰交其人其诗
        第四节 自守寒素、奇古纵横:毕振姬其人其诗
    第三章 雁北诗人
        第一节 雁北历史文化特征
        第二节 苍凉雄壮、各有千秋:冯如京和冯云骧其人其诗
        第三节 忠孝天彝、有台阁气:魏象枢其人其诗
    第四章 河东隐逸诗人
        第一节 河东历史文化特征
        第二节 率性自适、峭拔明秀:吴雯其人其诗
结语
附录
    顺康时期山右诗人活动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读书期间科研情况

(10)唐诗飞鸟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飞鸟与唐诗的时空意识
    第一节 飞鸟与唐诗中的空间描写
        一、飞鸟与唐诗中的“目接”之景描写
        二、飞鸟与唐诗中的“神遇”之景描写
    第二节 飞鸟与唐诗中的时间描写
        一、飞鸟与唐诗中的客观时间描写
        二、飞鸟与唐诗中的主观时间描写
第二章 飞鸟与唐诗的生命意识
    第一节 飞鸟与唐诗中的生命价值追求
        一、飞鸟与唐人的壮志豪情
        二、飞鸟与唐人的自由精神
    第二节 飞鸟与唐诗中的生命关怀精神
        一、飞鸟与唐诗中对他者生命的珍视
        二、飞鸟与诗人对自我生命的认知
        三、飞鸟与精神家园的归返
第三章 飞鸟的宗教意蕴
    第一节 原始思维下鸟的神性
        一、鸟图腾崇拜
        二、鸟占卜
        三、先唐诗歌中飞鸟意象的发展
    第二节 汉译佛典中的飞鸟喻
        一、佛性自如
        二、缘起生灭
        三、自性本空
    第三节 唐诗中的飞鸟与“飞鸟喻”
        一、“飞鸟”之随缘闲适
        二、“飞鸟”之无心忘机
        三、“飞鸟”之空灵寂灭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四、大鹏展翅 翱翔苍穹——写在新年到来之际(论文参考文献)

  • [1]李氏朝鲜安东金氏家族汉诗研究[D]. 刘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D]. 张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鹰之舞:帕米尔高原乐舞民族志[D]. 曹静. 中央民族大学, 2021
  • [4]《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D]. 李佩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2003-2018年Tiankong合唱团史研究[D]. 徐筱园.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李正民诗歌研究[D]. 杨奔奔. 广西大学, 2019(01)
  • [7]黎廷瑞《芳洲集》校注[D]. 温馨. 广西师范学院, 2018(01)
  • [8]路易斯岛三部曲之三 棋子[J]. 彼得·梅,秦红梅. 译林, 2018(02)
  • [9]清顺康时期山右诗歌研究[D]. 赵丽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10]唐诗飞鸟意象研究[D]. 周玥. 暨南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大鹏展翅翱翔——写于新年到来之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