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泽民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黄德宝[1](2021)在《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年的成长和成才关乎国家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历代领导人重视的问题。毛泽东与习近平始终重视青年的引导和教育,其二者青年观的比较研究也是学术界探讨的问题之一。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始终坚持青年命运关乎国家的命运、始终坚持重视革命精神与革命传统的教育、始终坚持党对共青团工作的绝对领导,是二者所具有的相同性。这种相同性也反映了习近平在强调青年要勇担民族复兴之责、德育为先是青年成才的基石、教育就是为党育才为国育人上,体现了对毛泽东青年观的继承。由于二者所处时代的变化,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在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青年培养的具体目标、青年教育的个别原则、青年教育内容的着力点以及青年教育方式的运用上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出了习近平在从“又红又专”到“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从典型榜样到榜样与家风传承相结合的育人方式、从“教育与劳动结合”到“八个相统一”的育人原则上,体现了对毛泽东青年观的发展。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对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深刻的价值。它启示着我们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领导,青年一代必须具备崇高的品质与卓越的能力,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团工作的领导。
刘幸[2](2020)在《毛泽东的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近代西方民主观念中的“民”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毛泽东人民观的理论资源,而中国革命实践对毛泽东的影响更是毛泽东人民观形成的直接原因。研究毛泽东的人民观,首先要明晰什么是“人民”。古代中国语境下的“人民”概念,“人”和“民”在一开始是存在明显区别的两个词,不是简单的可以将二者重合在一起表达同一个意思,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才逐步丰富了“人民”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出现前,西方哲学家大多也只是单单对“人民”的概念进行研究,虽然通过多种理论的方式在宣扬民主,但在其本质上,人民的主体地位根本不受到承认,社会历史主体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一直是模糊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无论是从人的本质观,还是从历史观,都对费尔巴哈、鲍威尔等人的思想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的思想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对于社会历史而言,其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活动产物,也是基于以人民为主体的人类活动对客观世界进程的推进。毛泽东的人民观是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精粹的基础之上,在吸收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前提下,结合中国革命和具体国情而逐步形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需求,毛泽东的人民观也在逐步焕发出新的政治色彩。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对敌人与朋友的标准进行了划分,认为一切不利于抗日斗争的都是敌人,不属于人民范畴,而一切共同抗日的集团和阶级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解放战争期间,地主等反动派是敌人不是人民,而联合起来反对这些反动派的就属于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拥护社会主义的人就属于人民范畴,反对社会主义,甚至破坏社会主义的就是敌人,不属于人民范畴。即是说,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毛泽东人民观具有非常鲜明的风格、特色和气魄,彰显出明显的理论特征、实践特征、历史特征以及政治特征,具有完善的系统性、广泛的革命性、鲜明的时代性以及深刻的阶级性。而毛泽东人民观的要件——历史动力观、群众路线观、人民利益观、人民民主观,则是毛泽东人民观的内在本质、具体体现、价值指向以及核心思想。长期以来,毛泽东人民观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指南,并为其继任领导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借鉴。因此研究毛泽东的人民观,既是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需要,也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谋幸福的需要。
徐金梅[3](2020)在《毛泽东革命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革命问题是毛泽东一生中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毛泽东革命观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毛泽东革命观既是引导近代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理论,也是中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指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以五四运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时间点,尝试梳理毛泽东革命观形成与发展的脉络,厘清革命概念的涵义,探析毛泽东革命观的科学内涵,进而阐明毛泽东革命观所具有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毛泽东革命观是在多种革命思想的影响下、在救亡图存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其革命的理想追求是改造中国与世界,革命的道路选择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革命的具体步骤是“两步走”战略。毛泽东革命观始终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与“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有着区别于其他革命理论的特征——鲜明的人民性、坚定的阶级性和高度的实践性。在毛泽东革命观的发展过程中,革命对象的变化是其萌芽、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在其萌芽阶段,毛泽东对于革命的认识主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于革命对象的认识还未清晰;在其发展成熟阶段,于不断的斗争探索中,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革命观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应当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主题由“革命”转向了“建设”,阶级矛盾已不再是国内主要矛盾,而毛泽东对革命对象的认识出现的偏差也造成了国家和人民的损失。总体而言,毛泽东革命观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所做出的历史贡献是应当得到承认的。同时,毛泽东革命观对于当代中国社会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所起到的理论指导作用也应得到重视。
隋从容[4](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公安工作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工作。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持续安全稳定的“两大奇迹”,是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取得这样的成就,既凝聚着全国公安战线和广大公安民警的艰苦努力,更彰显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卓越智慧和能力。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公安工作摆在事关国家政权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位置,在汲取国内外公安工作理论思想精华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主题,顺势而为,在逐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安事业的进程中,对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职责任务、公安工作的着力点以及公安工作主体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了深入探索与回答,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科学,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无论是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还是为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公安工作提供理论参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需要在国际与国内、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观照和双向互动中剖析和探讨。为此,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研究与归纳总结提炼相融合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综合发力的必然结果。发生学告诉我们,任何理论和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都有其必然的发生基础,也必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等国际国内因素对公安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其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公安工作的艰辛探索是其形成与发展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是其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来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其历史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2年期间,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的历史转折时期,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继承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民主法制思想为统领,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形成了以“稳定压倒一切”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开创了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新局面。第二阶段,1992年至2002年期间,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确立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历史时期,以依法治国思想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法治化建设,形成了以“讲政治、讲法制、讲服务”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推向一个新高度。第三阶段,2002年至2012年期间,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统领,着力加强公安工作的正规化建设,形成了以“立警为公,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全面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蓬勃发展。第四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判断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平安中国思想为统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更高需求为目标,着重从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层面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形成了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为总要求的公安工作思想体系,推进公安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其基本内容是:围绕着“什么是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性质地位使命任务;围绕着“为什么要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围绕着“怎样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方针策略和举措;围绕着“谁来做公安工作”的问题,说明了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关于公安工作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使命任务,回答了公安工作“是什么”的问题。关于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维护社会治安要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努力建设平安中国,回答了公安工作“为什么”的问题。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回答了公安工作“怎么做”的问题。政治建警,全面加强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从严治警,依法加强公安队伍纪律规矩意识和正规化建设;素质强警,切实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回答了公安工作“谁来做”的问题。上述内容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鲜明的特征。其总体特征是:从生成方式和过程来看,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实践性特征;从内容构成上来看,具有科学性、政治性、法治性特征;从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上来看,具有人民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其理论价值主要在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公安工作的思想指南;其实践意义主要在于: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坚强保障,在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该思想无论是对公安工作的定性定位问题,还是公安工作应该坚持的原则、路线、方针、策略,抑或是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等方面,都对毛泽东的公安工作思想有所发展,同时,也有效地统筹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要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就该思想发展的基本经验,概而言之,主要表现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指导思想,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坚持服从和服务党的中心工作这一根本立足点,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这一根本价值指向,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这一方法论等;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通过强化公安民警的理论信仰,改进公安民警教育方式、强化理论武装,将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转化为公安工作的政策、制度、运行体系,转化为公安干警的需要等手段,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在回答时代之间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要在正确认识坚持与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既不能认为它具有历史条件的局限就认为它已过时,弃之不用,也不能认为是终极的理论,而教条僵化,生搬硬套,要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尤其是坚持好运用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赵丹阳[5](2020)在《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战争、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次论述和讲话中提到革命文化,认为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之一,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对新形势下我国国情的认识、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论推动、加强人民群众精神信仰教育使然的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优秀革命文化思想进行传承和发展,在此基础上赋予革命文化新时代的内容,是我国的宝贵精神和物质财富,对于传承革命文化、树立革命文化自信和应对新时代的严峻考验具有重要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围绕新时代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于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主要内容体现在:第一,习近平首次提出弘扬“红船精神”和“苏区精神”,对红船精神和苏区精神进行跨时代新的定义和阐述,提出应坚定革命理想和振兴革命老区;第二,习近平大力弘扬学习“三山精神”,即弘扬学习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弘扬革命品格和革命情怀,坚定革命信念的党性修养;第三,习近平深刻诠释“遵义会议精神”和“长征精神”,结合当今时代对遵义会议精神和长征精神的内容和价值发表了重要论述,强调应运用历史经验和发扬优良传统,走好时代新路;第四,习近平大力弘扬传承“抗战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为增强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开启“赶考”新征程提供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此外,习近平对革命文化进行了理论创新,作为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习近平关于大力弘扬革命文化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意义。其理论意义表现在: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有利于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为当前革命文化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其实践意义表现在:有利于进一步培养人们的政治价值认同,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力量源泉,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软实力,有利于进一步为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进一步向世界彰显中国革命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进一步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阳波[6](2020)在《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事业始终是党的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的发展道路、国家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毛泽东在指导人民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中,不断总结新闻实践经验,从中提炼出指导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宝贵经验,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思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在继承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局势的变化,对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服务大局,提出了新要求,形成了符合时代需要、具有自身特征的新闻宣传观。深入研究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有利于在学术上深化党的新闻宣传理论研究,而且对于指导当前新闻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新时代,国内形势的历史性变化,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加速调整,中国舆论所面临国际舆论环境下的传播困境,智能互联网时代下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是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现实语境;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汲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的新闻核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在辩证思维、群众路线、创新发展理念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指导下实现理论创新。习近平在继承毛泽东新闻思想中的坚持党性原则、群众路线等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自觉传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职责使命,讲究加强典型宣传报道、文风改进,运用全球视野的方法策略,树立政治家办报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深入调查研究,自觉向群众学习的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建设等基础上,对新闻宣传工作性质地位、职责使命等方针原则进行新定位,强调加强内容建设,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创新网上舆论引导新方式,提出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加强宣传部门领导班子建设,培养接地气、求上进、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理论价值上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引导工作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养分,参与新时代思想的理论建构。从实践价值上看,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科学指南。
郑俊珂[7](2020)在《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及启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对中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一直没有停止。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实行其文化霸权主义,进行思想文化上的渗透,他们通过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冲击我国的意识形态,威胁我国文化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安全问题就成为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毛泽东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在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十分关注我国的思想文化安全问题,为维护新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国内外背景和深刻的理论渊源。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毛泽东提出了很多论述,其中包括防止西方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策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并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还有建立独立自主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大批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思想等。这些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突出的人民性、明确的目标性与深远的战略性。毛泽东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实践活动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安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不仅指导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巩固与发展,而且对今天在新的时代条件与形势下维护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怎样保障新时期我们国家的文化安全,从而更好地推动国内的文化建设,实现国家的整体繁荣,便是一个带有鲜明时代性的历史课题,有着不可替代的理论探究价值。
向军贤[8](2020)在《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正处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对以人为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革命引起的现代化过程产生了种种束缚,消解着人的本质。只有遵循以人为本才能重新发现人的价值,提升人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人本思想作为科学理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根本性指导作用。进行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在梳理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历程的基础上,明确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路径和发展逻辑,总结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当代价值,既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又能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价值遵循,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的正文共包含五部分内容:第一章是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概述该选题的研究现状,并表明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为后文的具体阐述作铺垫。第二章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相关概述,主要通过阐述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生成条件、发展历程、核心内涵等内容,全方位解读马克思的人本思想。第三章主要通过阐述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生成条件、基本内容及实践途径等内容,理清毛泽东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第四章是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发展历程,梳理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思想、江泽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思想、胡锦涛以人为本思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本章与第三章共同展现了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历程。第五章是马克思人本思想在中国的发展逻辑和当代价值,探讨了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历程中所蕴含的继承性、发展性及当代价值。第五章内容是本文的探究性结论。毫无疑问,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有其发展逻辑和当代价值。通过纵向梳理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历程,发现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逻辑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两个方面:人民主体观、人民取向观以及人民动力观是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实践;“人民”的内涵和范畴不断扩大、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人民民主的实现途径不断丰富、对“人民需求”的理解不断拓展,是对马克思人本思想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深化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利于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指引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为世界他国提供了经验借鉴。
刘成喆[9](2020)在《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认同与历史性尊崇,并指出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领路人,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对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纵观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认识和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党的传统文化观的变迁深刻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命运。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迁,总结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及启示,是极具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对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历史进程分置于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中进行考察和分析,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百年来的变迁历程进行了较为具体的研究,从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认识等维度分析和阐释了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迁的表现及其深层动因,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了客观的评述,阐明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意义及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经验启示,揭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本文除引言外,主体部分共分六章。第一章,对中国共产党建党早期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为起始点,以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为阶段节点。选取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作为阶段节点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抗战开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转变为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从而极大的影响了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后经历了惨痛的大革命失败和艰难的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这两个时期虽然略有差异,但并未出现大幅度变化,因此将1921-1937年作为第一个考察阶段是比较科学的。第二章,对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起始于1937年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直至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深入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抗日战争的新经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历史命题,是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重要历史节点。第三章,对建国以后的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起点,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拨乱反正为节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这一历史阶段中经历了十分曲折的变迁过程,也正是这一曲折过程凸显出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变化必然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重大影响,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的重要性。第四章,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深入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为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重新步入科学、理性的轨道,并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为新时代创新承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五章,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深入研究。这一历史阶段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为起点,对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新时代创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文化观予以深入解析,阐明其科学性、先进性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六章,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研究,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历史经验及启示。本章所总结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秉持“去粗取精”方针、坚持文化自信和与时俱进等经验启示,能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理性、客观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李荣[10](2020)在《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当代价值》文中研究指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习近平主席在2012年11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的谈话中讲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和宽广视域。一群人才能做成事,人民群众的问题终究要人民自己来解决。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一切政策由人民落实,人民群众的落实又惠及人民群众自身,这种辩证发展的思维是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深刻哲学内涵。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逐步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过程,它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继续发展不断雕琢和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贴近民心的内容,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思想,以及党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群众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等内涵深刻的思想。十九大以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国内发展状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主要矛盾和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发展环境发展任务发展策略都有了相应改变和提升,要想完成党的伟大事业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在认真仔细的阅读过《毛泽东选集》、党中央历代领导人的群众路线思想和专家学者的研究之后,发现关于毛泽东思想整体的研究较多,但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方面的研究系统性、整体性、时代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当代价值方面的完整性论述尚显不足,此时结合新的发展条件和形势变化对当代价值进行追根溯源的系统论述就显得尤为必要。第一章论述了选题依据和意义,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分类和综述,采用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第二章重点论述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理论本质,任何一项理论的创造创新都有一定的历史酝酿,研究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为我们正确认识理论创新提供参照,为新时代的理论创新提供借鉴。第三章探讨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继续继承和发展,党的每一代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群众路线思想,并贯彻落实于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之中,与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完整的统一于一个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系统又各自具有创新之处。第四章结合新的发展形势和所处历史方位的新特点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系统论述,具体划分为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我国的重大工程包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利国利民为人民谋利益的项目,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对这些工程的顺利推进和实现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都始终贯穿于重大方针政策提出到实践的全过程。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从酝酿到产生,从初步形成到不断完善再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继续发展和创新,每一个过程和步骤都有着一定历史时期赋予的特殊时代意义,它既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具有科学详实的真理性内容,它不仅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对党的发展壮大以及一项又一项成就的取得起到关键作用,而且对新时代的发展依然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新的时代深入学习和贯彻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从其来龙去脉、深刻内涵、当代价值等三个维度进行探究,对新时代开创群众路线的广阔发展空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江泽民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泽民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青年 |
(二)青年观 |
(三)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
第一章 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
一、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历史过程 |
(一)毛泽东青年观形成的历史过程 |
(二)习近平青年观形成的历史过程 |
二、毛泽东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
(一)青年是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 |
(三)青年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
(四)充分相信和使用青年人才 |
(五)重视建立青年组织,引导团结青年 |
三、习近平青年观的主要内容 |
(一)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 |
(二)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 |
(三)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青年 |
(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
(五)以中国梦为引领,不断深化改革共青团 |
第二章 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异同及其关联 |
一、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的相同点及其关联 |
(一)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的相同点 |
1.青年的命运,关乎国家命运 |
2.重视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的教育 |
3.坚持党对共青团工作的绝对领导 |
(二)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相同点的关联:习近平对毛泽东青年观的继承 |
二、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的差异及其关联 |
(一)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的差异点 |
(二)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差异点的关联:习近平对毛泽东青年观的发展 |
第三章 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的价值与启示 |
一、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的价值 |
(一)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
(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三)促进新时代共青团工作的顺利开展 |
二、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的启示 |
(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青年的领导 |
(二)青年一代必须具备崇高的品质和卓越的能力 |
(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共青团工作的领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毛泽东的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2 作为政治概念的“人民” |
2.1 “人”的本义:人民概念的本初意涵 |
2.2 历史的转义:人民概念的内涵比较 |
2.3 阶级的构义:人民概念的义界限定 |
3 批判与继承中毛泽东人民观的思想来源 |
3.1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创造性升华 |
3.2 毛泽东对近代西方民主观念中“民”的批判性借鉴 |
3.3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系统性吸收 |
4 毛泽东人民观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
4.1 毛泽东人民观的形成:思想积淀中的概念界定 |
4.2 毛泽东人民观的要件:核心要义的四个维度 |
4.3 毛泽东人民观的特征:基本属性的集中显现 |
5 毛泽东人民观的历史贡献、演变发展与当代价值 |
5.1 在革命与建设中彰显毛泽东人民观的历史贡献 |
5.2 在坚守和创新中推动毛泽东人民观的演变发展 |
5.3 在历史与时代中凸显毛泽东人民观的当代价值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毛泽东革命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预期创新点 |
2 毛泽东革命观的科学内涵 |
2.1 作为核心概念的“革命” |
2.2 毛泽东革命观的基本构成 |
2.3 毛泽东革命观的思想根基 |
2.4 毛泽东革命观的鲜明特征 |
3 毛泽东革命观的形成与发展 |
3.1 社会反思中的思想萌芽:五四运动前的毛泽东革命观 |
3.2 斗争探索中走向成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毛泽东革命观 |
3.3 客观条件变化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毛泽东革命观 |
4 毛泽东革命观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 |
4.1 毛泽东革命观的历史贡献 |
4.2 毛泽东革命观的当代价值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对象 |
(三)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点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生成逻辑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时代背景 |
(一) 国际背景:全球化和国际警务改革对公安工作带来新影响 |
(二) 国内现实:社会转型对公安工作提出新要求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实践基础 |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安工作的历史实践 |
(二) 改革开放以来公安工作的现实实践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生成的理论来源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公安工作的相关理论 |
(二) 毛泽东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
一、改革开放起步与全面展开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78年-1992年) |
(一) 在拨乱反正中初步形成 |
(二) 在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中走向成熟 |
(三) 在党的十三大以后至邓小平南巡讲话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1992年-2002年) |
(一) 党的十四大至党的十五大这一时期初步形成 |
(二) 党的十五大以后至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时期走向成熟 |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02年2012年) |
(一) 党的十六大至党的十七大这一时期为形成期 |
(二) 党的十七大至党的十八大召开这一时期为进一步发展期 |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2012年至今)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关于公安工作的性质任务 |
(一) 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依然需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 |
(二) 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和工作大局中公安工作处在很重要的位置 |
(三) 公安机关肩负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使命任务 |
二、关于公安工作的根本原则 |
(一) 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不能动摇 |
(二) 全面加强和改善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 |
三、关于公安工作的价值取向 |
(一) 群众路线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 |
(二) 人民满意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 |
(三) 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
四、关于公安工作的实现路径 |
(一)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是做好公安工作的首要问题 |
(二) 坚持专项治理和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三)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四) 坚持改革强警、科技兴警战略,增强公安工作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
五、关于公安工作的主体建设 |
(一) 政治建警:全面加强革命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政治过硬 |
(二) 从严治警:全面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确保公安队伍纪律作风过硬 |
(三) 依法治警:全面推进正规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责任过硬 |
(四) 素质强警:积极推进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确保公安队伍本领过硬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总体特征 |
一、生成过程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继承性 |
二、内容构成的科学性政治性和法治性 |
(一) 严密的科学性特征 |
(二) 鲜明的政治性特征 |
(三) 强烈的法治性特征 |
三、本质属性和价值依归的人民性 |
(一) 价值指向的人民性 |
(二) 力量源泉的人民性 |
(三) 评判标准的人民性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价值意义 |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 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
(二) 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公安工作思想 |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实践意义 |
(一) 科学统领了公安工作的全面发展 |
(二) 有效推动了公安制度改革创新 |
(三) 有力推进了法治公安建设 |
(四) 为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人民安宁提供了思想保障 |
第六章 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 |
一、在不断总结经验中坚持和发展 |
(一) 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
(二) 以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为根本原则 |
(三) 以坚持服从和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立足点 |
(四) 以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为根本价值指向 |
(五) 以坚持辩证思维法治思维为方法论 |
二、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坚持和发展 |
(一) 让思想掌握广大公安民警 |
(二) 在解决现实问题和时代之间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党的公安工作思想 |
三、在正确认识坚持和发展的关系中坚持和发展 |
(一) 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 |
(二) 坚持好发展好习近平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思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国内背景 |
(二)国际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
一、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弘扬革命文化的理论 |
(二)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弘扬革命文化的思想 |
二、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 |
(一)深化对新形势下我国国情的认识 |
(二)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念推动 |
(三)加强人民群众精神信仰教育的使然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一、习近平首次提出弘扬“红船精神”和“苏区精神” |
(一)坚定革命理想,不忘红船初心 |
(二)阐释苏区精神,振兴革命老区 |
二、习近平大力弘扬学习“三山精神” |
(一)弘扬井冈山艰苦奋斗的革命品格 |
(二)弘扬延安坚定革命信念的党性修养 |
(三)弘扬沂蒙山水乳交融的革命情怀 |
三、习近平深刻诠释“遵义会议精神”和“长征精神” |
(一)运用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
(二)走好长征新路,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和良好作风 |
四、习近平大力弘扬传承“抗战精神”和“西柏坡精神” |
(一)弘扬抗战精神,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
(二)传承西柏坡精神,开启“赶考”新征程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重要论述的意义 |
一、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
(一)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思想 |
(二)有利于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有利于为当前革命文化教育提供理论基础 |
二、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重要论述的实践意义 |
(一)有利于进一步培养人们的政治价值认同 |
(二)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力量源泉 |
(三)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和提高文化软实力 |
(四)有利于进一步为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
(五)有利于进一步向世界彰显中国革命文化的独特魅力 |
(六)有利于进一步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 |
0.2.2 习近平新闻宣传观研究 |
0.2.3 习近平与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关系研究 |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0.3.1 研究思路 |
0.3.2 研究方法 |
0.4 创新之处 |
第1章 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现实语境与理论基础 |
1.1 现实语境 |
1.1.1 国内形势的历史性变化 |
1.1.2 国际舆论环境下的传播困境 |
1.1.3 智能互联网时代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 |
1.2 理论基础 |
1.2.1 汲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理念 |
1.2.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发展 |
1.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法论指导 |
第2章 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 |
2.1 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 |
2.1.1 坚持党性原则 |
2.1.2 坚持群众路线 |
2.1.3 坚持新闻真实性 |
2.2 新闻宣传工作的职责使命 |
2.2.1 强调舆论造势 |
2.2.2 提升马克思主义修养 |
2.2.3 执行“开”“好”“管”方针 |
2.3 新闻宣传工作的方法策略 |
2.3.1 加强典型宣传报道 |
2.3.2 提倡文风改进 |
2.3.3 树立全球视野,加强对外传播 |
2.4 新闻宣传工作队伍的建设 |
2.4.1 树立政治家办新闻的意识 |
2.4.2 坚持为人民服务,虚心向群众学习 |
2.4.3 深入调查研究,练就过硬业务能力 |
第3章 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发展 |
3.1 新闻宣传工作的方针原则新布局 |
3.1.1 新闻宣传工作性质地位新定位 |
3.1.2 新闻宣传工作职责使命新表述 |
3.1.3 新闻宣传工作创新发展新理念 |
3.2 创新网上舆论引导新方式 |
3.2.1 内容建设是互联网管理的根本 |
3.2.2 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 |
3.2.3 提升学网、用网、管网能力 |
3.3 现代传播体系下媒介管理新趋势 |
3.3.1 遵循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 |
3.3.2 利用新技术支撑,引领推进融合新发展 |
3.3.3 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到建设“四全媒体” |
3.4 新闻宣传工作队伍建设新要求 |
3.4.1 加强宣传部门领导班子建设 |
3.4.2 当好传播者、记录者、推动者、守望者 |
3.4.3 做接地气、求上进、有担当的新闻工作者 |
第4章 习近平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价值 |
4.1 理论价值 |
4.1.1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4.1.2 为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创新研究提供理论养分 |
4.1.3 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建构 |
4.2 实践价值 |
4.2.1 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4.2.2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 |
4.2.3 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提供科学指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及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2 研究的不足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文化安全 |
1.5.2 国家文化安全 |
第2章 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形成背景 |
2.1 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1 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
2.1.2 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
2.2 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安全理论 |
2.2.2 列宁的文化安全理论 |
2.2.3 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安全理论 |
第3章 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
3.1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 |
3.1.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建设 |
3.1.2 贯彻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文化思想 |
3.2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
3.2.1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创新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
3.2.2 积极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先进文明成果 |
3.3 积极抵御外来思想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渗透 |
3.3.1 警惕和防范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 |
3.3.2 清除腐朽落后思想扞卫意识形态安全 |
3.4 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 |
3.4.1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 |
3.4.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
3.5 确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基本举措 |
3.5.1 构建独立自主的国民教育体系 |
3.5.2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优秀接班人 |
3.6 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的主要特征 |
3.6.1 鲜明的阶级性与突出的人民性 |
3.6.2 明确的目标性与深远的战略性 |
第4章 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历史地位 |
4.1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安全理论 |
4.1.1 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文化安全理论 |
4.1.2 有利于深化国家文化安全领域的研究 |
4.2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长期稳定发展 |
4.2.1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
4.2.2 防范了“和平演变”对思想文化的渗透侵蚀 |
4.3 提供了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实践的基本思路 |
4.3.1 探索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 |
4.3.2 维护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安全 |
第5章 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的当代启示 |
5.1 高度重视国家文化安全,确立国家文化安全观 |
5.1.1 重视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地位 |
5.1.2 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最高准则 |
5.2 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文化教育和产业 |
5.2.1 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
5.2.2 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和文化产业 |
5.3 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
5.3.1 落实党对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 |
5.3.2 确保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
5.4 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国家文化安全基础 |
5.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 |
5.4.2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筑牢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基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写作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写作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马克思人本思想相关概述 |
2.1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生成条件 |
2.1.1 时代背景: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
2.1.2 思想渊源:批判继承古圣先贤思想 |
2.1.3 主观条件:个人成长经历与使命担当 |
2.2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
2.2.1 萌芽:“意识的人”追求精神自由 |
2.2.2 形成:“人的类”追求劳动自觉 |
2.2.3 深化:“现实的人”追求自由全面发展 |
2.3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核心内涵 |
2.3.1 逻辑起点:人自由自觉的内在本质 |
2.3.2 立论基点:现实的人 |
2.3.3 价值诉求:全人类的解放 |
2.3.4 终极目标: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 |
第3章 毛泽东对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3.1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生成条件 |
3.1.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
3.1.2 国情基础:救亡图存 |
3.1.3 文化基础: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 |
3.1.4 主观因素:人本情怀 |
3.2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基本内容 |
3.2.1 坚信人民创造历史 |
3.2.2 坚持走群众路线 |
3.2.3 提倡人民当家作主 |
3.3 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实践途径 |
3.3.1 通过革命手段实现国家独立 |
3.3.2 建立民主制度赋予人民权利 |
3.3.3 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 |
第4章 改革开放后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 |
4.1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思想 |
4.1.1 “三个有利于”标准 |
4.1.2 保障人民民主,加强法制建设 |
4.1.3 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
4.2 江泽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思想 |
4.2.1 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 |
4.2.2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4.2.3 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
4.3 胡锦涛以人为本思想 |
4.3.1 权为民所用,问政于民 |
4.3.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4.3.3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4.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4.4.1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
4.4.2 人民是最终评判者 |
4.4.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5章 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逻辑和当代价值 |
5.1 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继承性 |
5.1.1 人民主体观: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 |
5.1.2 人民取向观:人民利益至上 |
5.1.3 人民动力观: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
5.2 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发展性 |
5.2.1 “人民”的内涵和范畴不断扩大 |
5.2.2 人民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 |
5.2.3 人民民主的实现途径不断丰富 |
5.2.4 对“人民需求”的理解不断拓展 |
5.3 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当代价值 |
5.3.1 丰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 |
5.3.2 深化中国共产党执政思想 |
5.3.3 利于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 |
5.3.4 指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5.3.5 为世界他国提供经验借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1. 以专着形式所进行的相关研究 |
2. 以期刊论文及学位论文形式进行的相关研究 |
3. 以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为线索的专题研究 |
4. 相关纵向历史研究 |
5.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的相关研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1. 对中国革命实践的研究 |
2. 对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研究 |
3. 对中华文化及其当代意义的研究 |
三、 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四、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 主要创新点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早期认识(1921-1937) |
一、 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的批判 |
(一) 对传统文化持激烈批判的态度 |
1. 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
2. 李大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 |
3. 瞿秋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 |
(二) 文化政策对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的摒弃 |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初步认识 |
二、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的原因分析 |
(一)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 |
(二)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
(三) 国内复杂斗争形势的影响 |
(四) 传统文化自身的保守性不适合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
三、 中国共产党早期传统文化观评价 |
(一)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进步性 |
(二)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局限性 |
(三)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早期认识的历史意义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批判与运用(1937-1949) |
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
(一) 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态度 |
(二) 对传统文化政策上的转变 |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进一步认识 |
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认识转变的原因分析 |
(一) 土地革命经验的总结 |
(二) 抗战背景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需要 |
(三) 国共两党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需要 |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
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
(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先进性 |
(二)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局限性 |
(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波折(1949-1978) |
一、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
(一) 对传统文化态度上的徘徊 |
1.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
2.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探索时期 |
3. 文化大革命时期 |
4. 拨乱反正时期 |
(二) 传统文化政策效果的反复 |
1.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政策收效显着 |
2. 文革期间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政策的严重波折 |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波折 |
二、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出现波折的原因分析 |
(一) 对国内外形势评估不当 |
(二) 早期反传统思想的影响 |
(三) 对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 |
三、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
(一)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积极作用 |
(二)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局限性 |
(三) 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与发掘(1978-2012) |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
(一) 对传统文化态度上的正视和明确化 |
1.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
2.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
3.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传统文化观 |
(二) 对传统文化在政策上的重视与扶持 |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发展 |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传统文化的原因分析 |
(一) 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需要 |
(二) 文化政策重新调整的需要 |
(三)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需要 |
(四) 应对改革开放后外来思想文化冲击的需要 |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创新发展 |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科学传承与创新(2012-至今) |
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新认识 |
(一)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肯定与时代性推崇 |
1.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地位的高度评价 |
2.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抵御外来文化冲击作用的高度评价 |
3. 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
(二) 政策层面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升到治国理政高度 |
1. “中国梦”执政理念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
2.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要求 |
(三) 对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认识的深化 |
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创新发展的原因分析 |
(一) 实现民族复兴的应有之意 |
(二) 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需要 |
(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需要 |
三、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评述 |
(一)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创新性和前瞻性 |
(二)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的重大意义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的经验启示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
二、 秉持“去粗取精”方针理性认识和运用传统文化 |
三、 划清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之间的界限 |
四、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
五、 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资源 |
六、 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10)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理论本质 |
2.1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条件 |
2.1.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传播 |
2.1.2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
2.1.3 中国革命实践的历练 |
2.2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丰富内涵 |
2.2.1 一切为了群众的价值追求 |
2.2.2 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原则 |
2.2.3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
2.3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理论本质 |
2.3.1 唯物史观立场 |
2.3.2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
2.3.3 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 |
第三章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的继承发展 |
3.1 邓小平理论中群众路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3.1.1 对群众路线思想的高度重视 |
3.1.2 以人民群众为党的事业的落脚点 |
3.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跨世纪发展 |
3.2.1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工作的衡量标准 |
3.2.2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视角 |
3.3 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中的新发展 |
3.3.1 以人为本的执政追求 |
3.3.2 牢固的人民立场 |
3.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发展 |
3.4.1 以人民的美好追求为奋斗目标 |
3.4.2 对群众生活进行细致入微的关心 |
3.4.3 把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 |
第四章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当代价值 |
4.1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当代理论价值 |
4.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群众观的理论渊源 |
4.1.2 改革开放进程中保持党的政治优势的思想前提 |
4.1.3 新时代构建管党治党方略的思想基础 |
4.1.4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保障 |
4.2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当代实践价值 |
4.2.1 治国理政实践的方法论 |
4.2.2 党的群众工作的实践方法 |
4.2.3 改革开放进程中一系列管党治党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指针 |
4.2.4 凝聚民族力量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手段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江泽民对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与习近平青年观比较研究[D]. 黄德宝. 大理大学, 2021(01)
- [2]毛泽东的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刘幸.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3]毛泽东革命观研究[D]. 徐金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思想研究[D]. 隋从容. 山东大学, 2020(09)
- [5]习近平关于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论述研究[D]. 赵丹阳. 大理大学, 2020(05)
- [6]习近平对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 阳波. 湘潭大学, 2020(02)
- [7]毛泽东国家文化安全思想及启示研究[D]. 郑俊珂. 湘潭大学, 2020(02)
- [8]马克思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 向军贤. 吉林大学, 2020(08)
- [9]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变迁研究[D]. 刘成喆.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10]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当代价值[D]. 李荣.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