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封闭式基金综合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论文文献综述)
田敏[1](2021)在《我国基金经理人绩效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量迅速扩张,国内证券投资市场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经过40余年的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已成为我国投资者的主要投资工具之一。伴随着金融市场体制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基金管理公司数量迅速増加,基金产品不断丰富,基金规模也在快速扩大。虽然现如今我国基金市场监管体系日趋完善,但仍存在基金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很难从中有效甄别、选取适合自己的基金,因此如何有效评估和判断基金的效率也就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领域。从投资者角度出发,投资基金某种程度也就意味着选择基金经理人,而基金经理人直接决定基金业绩及投资者收益,是基金公司的核心资源。因此基于基金经理人角度,对其管理的基金业绩进行综合精准的测算,并进一步深入探究,对于投资者、基金公司以及监管部门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学者对于基金评价的研究大多是基于Markowitz提出的均值-方差模型,而基金经理人由于同时管理着多只基金,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基金经理人进行投资时,基金经理人所管理的基金之间的波动性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基于Markowitz提出的均值-方差模型,用收益的均值来衡量收益,用收益的方差来衡量风险,同时由于基金经理人管理多只基金的特点,引入纵向收益率方差和横向收益率方差来衡量其风险,因此本文从投资者视角构建了基金经理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样本期内156位基金经理人运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第一阶段运用BCC-DEA模型从静态与动态两个维度测度了基金经理人的绩效,第二阶段以通过BCC-DEA测算的基金经理人绩效为被解释变量运用Tobit模型对基金经理人进行静态与动态两方面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以上分析,根据不同基金经理人的绩效及影响因素差异,进一步利用均值-双方差模型对基金经理人进行分散化投资策略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投资建议。本文根据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样本期内大部分被考察基金经理人处于DEA相对无效状态,基金经理人之间及样本期内基金经理人绩效波动水平较大。选择基金经理人进行投资时,一方面要关注基金经理人管理基金的整体收益(收益率),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基金经理人整体的波动性(纵向收益率方差),同时也要关注基金经理人自身管理基金之间的波动性(横向收益率方差);第二,样本期内未处于DEA有效状态的基金经理人可由处于DEA有效状态的基金经理人组合并达到不低于现有的收益与更小的风险水平。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部分基金经理人的组合,相对于购买单个基金经理人所管理的基金而言,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或者更低的风险水平;第三,在选择基金经理人时,样本期内基金经理人的证券从业年限越长,基金经理人的绩效水平越高,因此可以依据基金经理人的证券从业年限来选择基金经理人;第四,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可以将基金经理人视做一类金融产品,对其进行分散化投资,这样从基金经理人角度进行投资,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降低投资风险。
石佳豪[2](2021)在《投资者情绪对公募基金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投资者情绪在行为金融学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市场出现新信息时,投资者基于自身有限的认知与特有的偏好,做出对未来的预期,预期的好坏则代表着投资者情绪的高涨或低落,投资者情绪的变化会进一步影响我国证券投资市场的资产价格,从而对整个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公募基金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公募基金成为了许多中小投资者在进行理财产品选择时的首要选择。投资者情绪与公募基金作为金融市场上两大重要因素,研究其之间的相关性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选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多维度的代理变量,搭建可以准确代表投资者情绪的指标;第二,构建合理的公募基金整体与分类别基金绩效指标,使用Carhart四因子模型对基金月度收益率进行滚动回归,得出基金月度平均绩效;最后,对于所搭建的指标建立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进一步分析以得出二者的相关关系。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投资者情绪对于公募基金的业绩表现存在一定的影响关系,当投资者情绪上涨时,公募基金的整体基金绩效水平也会随之上涨,相对于私募基金来说,公募基金的投资风格更加稳健;不同类型的公募基金绩效对于投资者情绪的变化有着不一样的反应;公募基金的投资行为中存在一定的非理性因素。结合研究结论,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对我国公募基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赵斯彤[3](2021)在《中国股票市场的ESG责任投资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ESG责任投资已成为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前沿课题之一。ESG责任投资是一种考量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因素(ESG指标)并长期产生有竞争力的财务回报和积极社会效应的投资行为。相比较已发展近半个世纪的欧美资本市场ESG责任投资,国内ESG责任投资起步相对较晚。为适应国际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和吸收成熟资本市场ESG责任投资的先进经验,本文系统、全面地研究中国股票市场ESG责任投资。全文的理论意义在于社会责任投资并非仅靠投资者理念倡导和宗教信仰推动,而是从作用机理上证明社会责任投资能够创造价值,存在发展的内生动力;实践意义在于全面深入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中的ESG责任投资理论和实践,不仅为价值型机构投资者指明建立和发展ESG责任投资的实践路径,还为监管者提供有力的监管依据,从而引导ESG责任投资资金在国内市场占比逐步提高,助力金融投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共同目标。论文分别对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实践研究三方面进行重点探讨。并围绕如下四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ESG责任投资的理论基础和投资逻辑。第二,建立基于ESG信息条件下的资产价格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模型,拓展并完善资产定价理论模型。第三,ESG责任投资财务绩效实证研究,对国内已开展ESG责任投资的公募基金展开研究,分析基金风险收益的潜在特征和规律;通过构建实证模型,验证加入ESG信息因子后资产定价模型的有效性,这也是论证研究假说的实证核心。并且,通过正向筛选策略建立高分值股票组合的方式,进一步验证实践策略的有效性。第四,分析海外机构投资者的ESG投资实践策略和国际监管比较,构建符合中国机构投资者特征的ESG责任投资体系,以及借鉴国际监管先进经验。关于ESG责任投资的理论基础和投资逻辑。本文以投资主体的微观企业为出发点,深入剖析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社会责任投资理论基础的必要性,并基于工具性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实践与企业绩效目标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阐释了社会责任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相互作用的机理。关于基于ESG信息条件下的资产价格时间序列和横截面模型。本文将ESG因素内生地纳入至现代金融理论体系之中,依据资产价格的时间特征,建立基于ESG信息条件下的DDM模型;同时结合资产价格的横截面特征,阐述了ESG-SR有效前沿和ESG-CAPM模型的应用价值。研究发现,两类模型对ESG信息对股票收益率r的影响存在分异。由此,本文提出两条递进待后文检验的研究假说,即ESG信息对投资收益率有显着影响;高分值ESG评级信息与投资收益率显着正相关,且对基金组合产生超额收益率。关于ESG责任投资财务绩效实证研究。第一,本文采取对国内公募ESG责任投资基金展开描述统计,分析证明了研究假说的一般规律,还发现ESG责任投资基金具有低风险波动特征。第二,本文构建了FF5+ESG面板实证模型,选取了基于Bloomberg 2010至2020年的A股上市公司股票ESG评级数据构建全样本股票组合,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股价具有显着的规模效应、账面市值比效应、盈利能力效应、投资风格效应和ESG信息效应。FF5+ESG模型检验的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的差异更小,表明市场更趋有效,可作为ESG责任投资最有效的资产定价模型,进一步严谨地验证了研究假说。第三,为了消除ESG责任投资基金产生的多重异质性特征影响,本文通过正向筛选策略建立高分值股票组合方式再次证明了研究假说,并发现了筛选强度与超额收益率呈现正向关系等推论。关于机构投资者的ESG责任投资实践和监管国际比较。本文梳理和借鉴了海外机构投资者应用的ESG整合策略,即将ESG因素和传统财务因素同时嵌入至传统投资研究各个流程环节。特别地,具体到股票分析应用层面,本文从基本面分析策略和量化策略展开分析。由此,明确了ESG责任投资原则和投资框架,为中国机构投资者构建ESG责任投资体系。此外,本文还通过国内外监管比较,归纳总结了国际监管趋势和国内监管特点,指出了监管政策补短板和改进的方向。最后,本文基于以上结论,分别对中国机构投资者和证券市场监管者提出了实践建议和监管建议,具有较高的可参考借鉴的路径指引意义。
刁鹏飞[4](2020)在《非理性条件下动态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类重要的投资组合管理技术,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被广泛应用于资产配置决策中,其主要目的在于规避或对冲资产价格下跌的风险,在保障投资者最低风险暴露的前提下,参与资本市场上涨行情。传统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应用前提是市场有效且市场参与者是“理性的”,而股市短期剧烈波动现象的周期性出现向传统金融理论提出了挑战。传统经济学试图通过改造效用函数、改变投资者的预期设定来研究股市异象,但其对行为人的设定始终坚持“理性人假定”,且对投资者行为模式的设定过于单一。本文放弃了“证券市场有效”这一假定,将“投资者非理性”作为考察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有效性、适用性的前提,将非理性条件下的投资策略与传统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进行了整合,探讨分析了非理性条件下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优化问题:即随着资本市场以及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变化,在“保险”成功的前提下如何取得更好的投资绩效。本文借鉴了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系统地研究了投资者在非理性假设下的投资决策行为。本文以行为金融学为基础,以股票市场投资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股市实际,将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与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相结合,全面探讨了基于投资者情绪、投资者主观风险溢价、显眼与权重、过度外推、有限注意力、任务复杂度、色彩心理学、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大小盘股风格轮动效应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优化问题,并对优化后的动态策略的绩效表现进行了收益分解。传统投资组合保险策略中的两个决定因子为风险乘数和风险资产头寸构成。一方面,基于投资组合保险策略风险乘数视角:首先,本文通过将投资者情绪、主观风险溢价引入CPPI和TIPP策略,使得传统投资组合保险策略中固定不变的风险乘数可以随市场波动而动态调整。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行情下优化后的动态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收益率,得到基于投资者情绪与主观风险溢价的动态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绩效表现总体优于传统组合保险策略的结论,动态CPPI和TIPP策略既能满足我国广大风险规避型投资者的保本要求,又能满足其投资收益需求,能够较好地解决传统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收益不足的问题。其次,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中的“显眼与权重”、“过度外推”、“有限注意力模型”、“任务复杂度”等理论,结合色彩心理学的相关解释,联系到市场中上涨或涨停股票所对应的红色、下跌或跌停股票所对应的绿色,对传统投资组合保险策略中的风险乘数进行了动态优化。实证结果显示,在多头与盘整时期,基于上涨、下跌比例和基于涨停、跌停比例的动态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另一方面,基于投资组合保险策略风险资产头寸构成视角:首先,本文基于对我国资本市场中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的检验,发现形成期为16周、持有期为1周的动量策略具有最高的收益率。因此,将其应用于传统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风险头寸构成中,研究发现,基于动量效应进行调整的动态CPPI与TIPP策略的绩效水平较高。其次,本文基于对我国资本市场中大小盘股轮动效应的检验,发现我国资本市场存在大小盘股轮动效应。因此,本文构建了基于均线策略和基于趋向与反趋向策略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以通过改变传统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风险资产构成,来提高策略的收益率。实证结果显示,无论是基于均线策略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还是基于趋向与反趋向策略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不仅都能够实现最基本的“保本”,还能获得比传统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更高的收益。
胡蝶思[5](2020)在《基于DEA方法的我国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绩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发展迅猛,基金品种和规模迅速扩张,基金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作为投资股票比例较高的一类基金,对规范和稳定证券市场以及降低金融市场风险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购买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如何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及使用合适的评价方法评价其绩效表现,对于基金投资者、基金管理者和基金监管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所以,本文结合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并结合层次分析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分析评价我国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绩效。本文选取60只成立八年以上的四种不同风格的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以2014年-2018年为研究区间,选取Beta系数、费用率和T-M模型α、γ值为原始投入指标,选取基金单位净值、Sharpe指数和基金份额增长率为产出指标,根据国泰安数据库、天天基金网中的数据,运用传统DEA模型和层次分析法,从整体基金绩效表现、不同市场时期的基金绩效表现以及不同风格基金的绩效表现这几个角度,对我国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绩效做了静态分析。另外,为更进一步分析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绩效的变动特征,本文还使用Malmquist-DEA模型对样本基金做了动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2014年-2018年间,我国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绩效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且提升空间较大,在效率分布上,我国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呈现出多层次、有差别的分布情况。另外,股市平稳时期基金整体绩效表现优于股市波动时期,且低效率基金的投入产出效率受市场时期的影响最大。(2)不同时期下四种风格基金表现不一,市场平稳时期,指数型和价值型股票基金表现较好,市场波动时期,指数型股票基金表现较好。成长型股票基金在长期投资下具有更大优势,价值型和平衡型股票基金在市场波动时期,风险分散方面存在较大缺陷。另外,层次分析法结果显示,指数型基金在市场波动时期表现突出是由于部分表现优异的基金提升了其整体绩效水平。(3)动态基金绩效评价结果显示,样本期内我国开放式股票型基金投入产出效率以增长为主,但近几年基金承受风险的能力和获取收益的能力有所下降。另外,新颖的投资理念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对基金绩效有较为突出的影响。通过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绩效。从现实意义来说,本文通过研究得到上述结论,能够为基金投资者、管理者和监管者提供相关对策建议。从理论上讲,本文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用DEA方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基金进行多维度的评价,为基金绩效评价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宋哲[6](2019)在《公募FOF子基金选择及资产配置策略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极具变化和挑战:股票、债券、房地产、大宗商品和P2P市场都呈现急剧波动并期待市场回暖。2015年股市的疯牛与持续的股灾再到经济急需回暖,资本市场上具有持续表现的产品逐渐进入大众视野。2018年资管新规正式出台,现有的刚性兑付产品存量将会持续下降,同时中国经历了股债双熊,市场上的投资者都需要对市场重新解读。随着大资管时代的来临,资产配置将成为投资者关心的重点。作为沉寂已久的FOF产品,由于公募产品发行的一系列政策指引而活跃在金融产品领域。首先,因为FOF在国内的发展具有广阔前景,所以对中国金融市场的完善具有意义。本文基于不同模型选择子基金构建FOF投资组合,通过研究FOF组合的资产配置策略进行全局性、系统性和重点性分析,归纳我国公募FOF资产配置可以采纳的模型,并且辅助以国内现实情况为FOF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我国规范的证券投资基金始于封闭式基金,在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过程中,封闭式基金现有存量资产规模仍具有绝对优势,并逐步进入投资者关注的领域,成为公募FOF的资产配置首选。本文利用三种模型来检验子基金的选择是否正确,通过对200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共12年的样本数据对中国市面上公募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数据进行清洗、整理、筛选、建模和回归分析,针对每个模型分别选择排名靠前的公募基金作为FOF的成分基金,用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的FOF运行数据进行市场检验,判断在实际操作中哪种评估模型与市场拟合更具优势。最后,本文根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对FOF在中国未来的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从而对国内金融机构为投资者的需求进行FOF子基金选择和资产配置策略提供政策建议。FOF产品在资产配置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一方面可以获得基金产品的额外收益,分散不同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为投资者获得稳定的收益。FOF产品已经成为现阶段美国基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国内公募FOF产品在基金市场中占有比例相对较小,随着养老目标基金地逐步推出,未来公募FOF发展更具市场前景。
孙乐婷[7](2019)在《民营企业股票基金产品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股票基金为代表的证券投资基金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成为投资者维持和获取财富的一种有效工具。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经过一阶段的高速发展,现具备可观的整体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但同质化程度高、盈利能力不足等问题不容忽视。我国民营企业拥有突出的经营能力、良好的政策基础等优势,是证券投资基金值得关注的投资对象。民营企业股票基金以金融行业促进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凭借基金公司聚集资金和管理资金的专业能力,投资于优质民营企业,获得超额收益。此外,民营企业股票基金可帮助民营企业提升社会影响力,缓解融资压力,有助于解决民营企业发展难题,促进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本文构建了民营企业专属的选股指标体系,并以此设计了一款股票基金产品。首先,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本文利用传统的财务指标以及新构的民营指标,初步搭建了我国民营企业的选股指标体系。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体系进行了优化,形成了以7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选股指标体系。随后,聚焦于沪深A股上市的民营企业群体,利用指标体系筛选出表现优异的民营企业股票,构成基金主体。最后,运用历史数据进行基金业绩模拟,通过对比和归因等方法评价基金产品。本研究将选股指标体系实际运用到了基金产品设计当中,实现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为基金公司及个人投资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民营企业投资思路。
周立志[8](2019)在《我国开放式基金的资产配置能力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内的基金产品获得了广大普通投资者的青睐,基金业发展迅速,投资品种不断丰富,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但对于如何理解基金的超额收益、如何评估基金绩效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如何选择优秀并适合自身的投资基金以及如何对基金行业进行有效监管等问题也浮现而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开放式基金的资产配置能力的角度切入分析,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更为完善和更适用于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式基金资产配置能力研究框架,并通过实证分析得到相应结论,对于基金管理者、投资者、监管者以及研究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理论分析部分,首先分析了我国开放式基金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资产配置能力的相关定义,并梳理了本研究所需要的基础模型,改进BHB归因模型和改进Carhart四因素模型。然后结合国内开放式基金的发展现状、资产配置能力的定义和基础模型,推导出了我国开放式基金的资产配置能力研究框架,其中战略型资产配置能力研究部分以改进BHB模型为基础,包含时间序列分析和横截面分析;战术型资产配置能力研究部分以改进Carhart四因素模型为基础,并结合传统Carhart四因素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包含择时能力分析和选股能力分析,在理论分析部分的末尾给出了我国基金资产配置能力研究框架的实际应用方式。实证分析部分,根据理论研究部分推导出的我国开放式基金的资产配置能力研究框架进行实证分析。首先,使用改进BHB归因模型对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战略型资产配置能力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国战略型资产配置能力相对国外偏弱,且不同基金间战略型资产配置能力的区别对其业绩差异的贡献度也远低于国外;然后,使用改进Carhart四因素模型对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战术型资产配置能力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开放式基金具备显着的选股能力与择时能力。综合来看,我国开放式基金的资产配置能力发展不均衡,战略型资产配置能力偏弱而战术型资产配置能力较强。最后应用本文的研究框架得到所选样本基金的资产配置能力综合排名,并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的结论提出了提高我国开放式基金资产配置能力的管理启示,即从政府监督管理方面需要拓宽合法投资渠道和加强有效监管,从基金内部管理方面需要完善基金的投资管理体系和提高投资管理者的资产配置理念。
侯建[9](2018)在《创新路径对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对于深入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转型期间,创新来源呈现多样化,在其特有的创新资源禀赋和技术积累条件下,究竟哪种创新路径才是真正有效和适合的,选择何种创新路径更有利于驱动本国创新持续发展,这也是一直存有争议的问题。目前,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转型过程中,中国整体创新基础较弱和地区创新水平分布差异显着,面临着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转型变革的关键问题与挑战,处在总体发展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而随着知识和创新成果扩散,技术外溢速度加快,创新生命周期缩短,加之技术复杂度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单纯依靠企业内部资源研发风险加大,创新所需的技术和资源变得更为分散,前沿领域同步自主研发变得越来越困难。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关键一环的高技术产业,是推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核心力量,也是实施创新驱动的先导和主要部门,成为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领域。于是,在这种创新转型的背景下,系统深入探究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的有效路径,更为准确识别最优化的创新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为决策者提供重新审视创新驱动的新视角,对构建独特、有效的多样化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选择、动力来源与政策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解析了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基础理论,构建了创新路径对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影响的研究框架。本文在分析现有创新驱动发展相关研究基础上,界定了高技术产业创新路径与创新驱动效率的内涵、结构和特征,分析了其间的门槛要素、作用关系过程和概念模型,提出了创新路径对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影响的研究内容框架。第二,系统分析了高技术产业创新路径。分别从时间和空间格局差异两方面定量考察了我国高技术产业自主研发、外部知识源化和非研发三种创新路径的总体数量特征、发展趋势与区域异质性发展时间特征和格局演化状态、省域间差异变化与集中程度的地理格局演变趋势。第三,测度了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构建基于影响因素的处理环境效应和随机误差与基于异质性的超效率技术改进的综合测度模型和科学有效的创新驱动指标体系,通过原始投入产出数据的效率分析、SFA因素分解分析与调整、调整后测度结果及来源分解比较,更为客观准确的识别和探究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差异、时空变化和来源体系配置特征。第四,剖析了创新路径对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的驱动作用。本文利用创新知识生产函数,构建了高技术产业自主研发、外部知识源化和非研发与创新驱动效率之间的驱动路径,基于面板数据统计的模型选择与处理,通过面板线性回归与交互估计技术,从线性驱动效应与其协同交互驱动效应两个方面,分析了创新驱动发展下的创新路径对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的驱动作用影响效应。第五,深入探究了基于知识积累异质性的创新路径对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影响的动态门槛特征。本文进一步以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积累异质性情景视角考虑,运用改进的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进一步全面深入考察了创新路径对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影响效应中存在的知识积累异质性的非线性动态门槛特征效应。最后,提出了推动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从本文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创新路径、驱动效率和其作用效应分析三个主体方面,构建了优化创新路径体系、改进效率配置系统以及完善机制协作全面推动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匹配政策体系。
郝景慧[10](2012)在《我国封闭式基金投资组合的合理性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基于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一般原则和最优原则,提出对现有投资组合合理性判别的标准进行有效改进,并依据此标准对我国封闭式基金投资组合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进而将此定性因素引入计量模型,并定量研究其对基金投资绩效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封闭式基金投资组合总体上比较合理,其合理性会对投资绩效产生较显着的影响,不同等级的合理性会对投资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我国封闭式基金综合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封闭式基金综合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基金经理人绩效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基金经理人个人特征概述 |
1.2.2 基金经理人能力概述 |
1.2.3 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
1.2.4 DEA方法在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中应用概述 |
1.2.5 相关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基金经理人与其绩效评价方法概述 |
2.1 基金及基金经理人类型 |
2.2 基金经理人个人特征概述 |
2.3 DEA评价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金经理人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 研究方法 |
3.2.1 基金经理人绩效静态分析方法 |
3.2.2 全局参比Malmquist指数 |
3.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特征 |
3.4 基金经理人绩效静态分析 |
3.4.1 负数据处理 |
3.4.2 绩效静态分析实证结果 |
3.5 基金经理人绩效动态分析 |
3.6 标杆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金经理人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1 模型介绍 |
4.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4.2.1 变量选取 |
4.2.2 模型构建 |
4.3 数据统计特征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4.2 回归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均值-双方差模型的分散化投资策略分析 |
5.1 均值-双方差模型构建 |
5.2 实证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术论文期间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2)投资者情绪对公募基金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投资者情绪 |
第二节 公募基金绩效评价 |
第三节 投资者情绪与基金绩效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投资者情绪相关理论 |
一、投资者情绪表现特征 |
二、投资者情绪相关理论模型 |
三、投资者情绪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
第二节 公募基金绩效评价理论 |
一、公募基金分类 |
二、基金收益指标 |
三、风险调整收益模型 |
四、多因子绩效评价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理论假设 |
第二节 变量与数据 |
一、投资者情绪代理变量 |
二、其他变量选取 |
三、样本数据选择与来源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及分析 |
一、投资者情绪指标 |
二、基金绩效 |
三、PVAR模型分析 |
四、实证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3)中国股票市场的ESG责任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
第一节 社会责任投资与ESG责任投资的涵义 |
一、历史沿革 |
二、概念厘清 |
第二节 国外文献综述 |
一、投资者行为 |
二、社会责任投资的发展演变 |
三、社会责任投资基金的财务绩效 |
第三节 国内文献综述 |
一、ESG责任投资学术研究综述 |
二、ESG责任投资市场研究综述 |
第四节 文献述评 |
第三章 ESG责任投资:全球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全球ESG责任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
一、全球ESG责任投资发展概览 |
二、美国股票市场ESGETF发展现状 |
三、欧洲ESG责任投资的现状 |
四、全球ESG责任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国内ESG责任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
一、上市公司ESG披露现状 |
二、泛ESG股票指数的发展 |
三、ESG公募基金产品情况 |
四、商业银行ESG理财产品情况 |
五、国内ESG责任投资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ESG责任投资:一般理论分析 |
第一节 ESG责任投资者动机 |
一、道德和宗教动机 |
二、鼓励企业维护利益相关人关系动机 |
三、经济利益动机 |
四、影响企业经营方式动机 |
五、监管动机 |
第二节 社会责任投资的理论基础 |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利益相关者 |
二、社会责任投资与利益相关者 |
三、传统金融投资与社会责任投资的联系和区别 |
第三节 ESG责任投资的数理模型 |
一、ESG信息条件下的DDM模型推导 |
二、ESG投资资产价格横截面模型 |
第四节 本章节小结 |
第五章 ESG责任投资:指标体系分析 |
第一节 ESG指引学理分析:来自香港联交所的案例 |
第二节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指标的经济学解读 |
一、环境(E)因素指标内容 |
二、社会(S)因素指标内容 |
三、公司治理(G)因素指标内容 |
第三节 MSCI ESG指标体系的经济学分析 |
一、MSCI ESG评级方法论 |
二、关键问题评估 |
三、构筑评级 |
四、ESG评级流程概述 |
第四节 Bloomberg ESG评级体系的经济学分析 |
一、ES Scores产品开发流程 |
二、评分框架和问题优先级 |
三、评分方法 |
第五节 国内外ESG评级体系的综合解析 |
第六章 ESG责任投资:财务绩效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国内ESG责任投资基金的描述统计 |
第二节 实证模型和研究假设 |
一、实证模型的文献梳理 |
二、实证模型的构建 |
三、本文实证模型的思路 |
第三节 实证数据采集和构造 |
一、投资组合的划分 |
二、因子定义 |
三、样本数据选取与处理 |
第四节 FF5+ESG因子模型实证结果 |
一、各因子收益率的描述性统计 |
二、各因子的市场风格检验1 |
三、各因子的市场风格检验2 |
四、5x5 因变量分组检验结果 |
五、FF5+ESG与其他模型表现的比较 |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
一、各因子的市场风格检验1 |
二、各因子的市场风格检验2 |
三、5x5 因变量分组检验结果 |
四、FF5+ESG与其他模型表现的比较 |
第六节 通过筛选策略建立股票组合的风险收益特征 |
一、Bloomberg EQBT股票回测方法 |
二、10%正向筛选强度构建组合情况 |
三、5%正向筛选强度构建组合情况 |
四、1%正向筛选强度构建组合情况 |
五、正向筛选ESG投资组合的回测结果 |
第七节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ESG责任投资:机构投资者的实践和监管国际比较 |
第一节 ESG责任投资的单一实践方式 |
一、筛选(Screening)策略 |
二、股东积极主义(Shareholder Activism)策略 |
三、社区投资(Community Investment)实践方式 |
第二节 海外机构投资者的ESG责任投资管理 |
一、ESG整合策略整体框架 |
二、ESG整合策略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应用 |
三、股票分析的具体应用 |
第三节 中国机构投资者ESG责任投资体系的建设 |
一、ESG责任投资原则 |
二、ESG责任投资框架 |
三、ESG事件在投资流程中的影响——案例分析 |
第四节 监管政策国际比较 |
一、全球监管整体现状 |
二、ESG责任投资监管政策的学理分析 |
三、国际监管政策前沿动态和趋势 |
四、中国监管政策的进展和不足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本文结论 |
一、利益相关人理论是ESG责任投资的理论基础 |
二、ESG信息对股票收益率的理论影响 |
三、财务绩效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
四、国内ESG责任投资基金和正向筛选策略的风险收益特征 |
第二节 实践和政策建议 |
一、对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实践建议 |
二、对中国股票市场监管者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非理性条件下动态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市场有效与市场异象 |
1.1.2 理性与非理性 |
1.1.3 噪声交易 |
1.2 选题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1.4 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数据来源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5.3 数据来源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传统投资组合保险策略模型 |
2.1.1 基于期权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
2.1.2 基于参数设定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
2.2 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绩效评价 |
2.2.1 无指定市场情境下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绩效评价 |
2.2.2 多情境下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绩效对比 |
2.2.3 一般情况下各策略的优劣关系对比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投资者情绪与主观风险溢价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
3.1 动态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理论构建 |
3.2 动态风险乘数因子的构建 |
3.2.1 投资者情绪指标 |
3.2.2 投资者主观风险溢价 |
3.2.3 风险资产波动率测算 |
3.3 基于投资者情绪与主观风险溢价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实证分析 |
3.3.1 样本选择与参数设置 |
3.3.2 融资约束 |
3.3.3 实证分析 |
3.3.4 收益分解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涨跌比例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
4.1 理论基础 |
4.1.1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解释 |
4.1.2 基于色彩心理学的解释 |
4.2 动态风险乘数因子的构建 |
4.3 基于上涨与下跌比例、涨停与跌停比例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实证分析 |
4.3.1 基于上涨与下跌比例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实证分析 |
4.3.2 基于涨停与跌停比例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实证分析 |
4.3.3 收益分解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
5.1 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 |
5.2 我国资本市场中动量与反转效应存在性检验 |
5.3 基于动量与反转效应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
5.3.1 实证分析 |
5.3.2 收益分解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大小盘风格轮动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
6.1 大小盘股轮动现象 |
6.2 我国资本市场大小盘轮动效应的存在性检验 |
6.2.1 样本与指标选择 |
6.2.2 基本统计特性 |
6.2.3 我国证券市场大小盘轮动效应存在性检验 |
6.3 基于均线择时策略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
6.3.1 均线择时策略 |
6.3.2 均线择时策略实证结果分析 |
6.3.3 基于均线择时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实证分析 |
6.3.4 收益分解 |
6.4 基于趋向与反趋向择时指标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
6.4.1 基于MACD择时指标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
6.4.2 基于BOLL择时指标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
6.4.3 基于KDJ择时指标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
6.4.4 基于多空排列择时指标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
6.4.5 基于BBI择时指标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 |
6.4.6 收益分解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附录A 投资者情绪指标构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基于DEA方法的我国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 |
四、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绩效评价理论 |
第一节 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绩效评价概述 |
一、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内涵及分类 |
二、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的特点 |
三、基金绩效评价的内涵及原则 |
第二节 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发展状况 |
一、开放式基金发展历程 |
二、开放式基金及开放式股票型基金发展现状 |
第二章 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绩效评价方法 |
第一节 传统基金绩效评价方法 |
一、基于收益的评价方法 |
二、基于风险的评价方法 |
三、基于风险调整收益的评价方法 |
四、基于基金经理人能力的评价方法 |
第二节 综合基金绩效评价方法 |
一、DEA模型 |
二、层次分析法 |
第三章 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二节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构建 |
一、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二、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
第三节 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
一、BCC模型基金绩效分析 |
二、层次分析法基金绩效分析 |
三、Malmquist-DEA模型基金绩效分析 |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对投资者的建议 |
二、对基金管理人的建议 |
三、对监管部门的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公募FOF子基金选择及资产配置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 |
(二)不足 |
第一章 FOF概述 |
一、定义 |
二、投资目标 |
三、管理模式 |
(一)内部管理+内部配置 |
(二)内部管理+全市场配置 |
(三)外部管理+内部配置 |
(四)外部管理+全市场配置 |
四、优势和劣势 |
(一)优势 |
(二)劣势 |
五、中国公募FOF发展情况 |
(一)发展现状 |
(二)养老目标基金对公募FOF的影响 |
第二章 资产配置策略概述 |
一、资产配置策略 |
(一)大类资产配置策略 |
(二)种类资产投资策略 |
(三)子基金的选择策略 |
第三章 模型选择与实证分析 |
一、模型建立 |
(一)层次分析法 |
(二)主成分分析法 |
(三)信息系数法 |
二、实证分析 |
(一)数据选择 |
(二)基金选择绩效因子 |
(三)模型分析 |
(四)模型构建的FOF运行分析 |
(五)实证结果分析 |
第四章 政策建议 |
一、策略设置需要完善 |
(一)定性研究 |
(二)定量分析 |
二、注重市场差异进行资产配置 |
三、关注市场变化风格转换 |
四、吸引优质长线资金 |
(一)吸引机构投资者 |
(二)吸引个人投资者 |
五、全流程管理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民营企业股票基金产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2 产品设计的理论基础 |
2.1 证券投资基础理论研究 |
2.2 选股模型及选股指标体系研究 |
2.3 基金投资绩效评价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产品设计的选题思路及设计理念 |
3.1 产品设计的选题思路 |
3.1.1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问题分析 |
3.1.2 我国民营企业优势分析 |
3.2 产品设计理念 |
3.3 本章小结 |
4 产品设计方案 |
4.1 产品基本情况 |
4.2 产品选股依据 |
4.2.1 初构选股指标体系 |
4.2.2 优化选股指标体系 |
4.3 选股组合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产品业绩模拟与优势分析 |
5.1 选股回测结果 |
5.2 产品业绩计算 |
5.3 产品业绩归因 |
5.4 优选股分析 |
5.5 产品优势分析 |
5.5.1 盈利优势 |
5.5.2 风险优势 |
5.6 本章小结 |
6 产品维护策略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基金持仓及交易数据 |
致谢 |
(8)我国开放式基金的资产配置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及结构 |
1.2.2 研究方法 |
1.3 本文的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基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单因素绩效评估的研究 |
2.1.1 国外单因素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 |
2.1.2 国内单因素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 |
2.2 基于业绩分解的资产配置绩效评估的研究 |
2.2.1 国外资产配置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资产配置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 |
2.3 基于套利定价理论的多因素绩效评估的研究 |
2.3.1 国外多因素绩效评估模型的相关研究 |
2.3.2 国内多因素绩效评估模型的相关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状与理论分析 |
3.1 我国开放式基金的现状 |
3.1.1 我国开放式基金行业发展现状 |
3.1.2 国内开放式基金行业存在的问题 |
3.2 基金资产配置能力的相关定义 |
3.2.1 战略型资产配置 |
3.2.2 战术型资产配置 |
3.2.3 资产配置能力的定义 |
3.3 基金资产配置能力研究基础模型 |
3.3.1 基于业绩分解的BHB归因模型 |
3.3.2 基于套利定价模型的多因素绩效评估模型 |
3.3.2.1 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 |
3.3.2.2 Carhart四因素模型 |
3.3.2.3 改进Carhart四因素模型 |
3.4 我国开放式基金的资产配置能力的研究框架 |
3.4.1 战略型资产配置能力研究实证模型 |
3.4.2 战术型资产配置能力研究实证模型 |
3.4.3 资产配置能力研究框架及其实际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证分析 |
4.1 战略型资产配置能力实证分析 |
4.1.1 战略型资产配置能力实证设计 |
4.1.2 战略型资产配置能力时间序列分析 |
4.1.3 战略型资产配置能力横截面分析 |
4.2 战术型资产配置能力实证分析 |
4.2.1 战术型资产配置能力实证设计 |
4.2.2 实证模型因子构建 |
4.2.3 战术型资产配置能力实证过程与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结果分析与启示 |
5.1 实证结果分析 |
5.2 提高我国开放式基金资产配置能力的管理启示 |
5.2.1 政府监督管理方面的启示 |
5.2.2 基金内部管理方面的启示 |
5.3 本文的局限性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9)创新路径对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成果自评表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目的 |
1.1.3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论文总体思路 |
1.3.2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高技术产业创新路径、创新驱动效率及其影响效应的理论研究 |
2.1 高技术产业的界定 |
2.2 高技术产业创新路径理论解析 |
2.2.1 创新路径概念内涵 |
2.2.2 创新路径分类与结构体系 |
2.2.3 不同创新路径特征 |
2.3 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理论解析 |
2.3.1 创新驱动涵义与特征 |
2.3.2 创新驱动效率内涵 |
2.3.3 创新驱动效率测度 |
2.4 创新路径对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影响效应理论解析与框架构建 |
2.4.1 门槛要素特征理论分析 |
2.4.2 创新路径与创新驱动效率的关系 |
2.4.3 创新路径对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影响的研究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技术产业创新路径系统分析 |
3.1 路径变量设置与数据来源 |
3.2 高技术产业自主研发创新路径分析 |
3.2.1 自主研发创新路径时间演变异质分析 |
3.2.2 自主研发创新路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
3.3 高技术产业外部知识源化创新路径分析 |
3.3.1 外部知识源化创新路径时间演变异质分析 |
3.3.2 外部知识源化创新路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
3.4 高技术产业非研发创新路径分析 |
3.4.1 非研发创新路径时间演变异质分析 |
3.4.2 非研发创新路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测度分析 |
4.1 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研究设计 |
4.1.1 处理环境效应和随机误差的综合测度模型设定 |
4.1.2 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
4.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4.2 原始投入产出数据的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分析 |
4.3 SFA因素分解分析与调整 |
4.4 调整后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测度结果及来源分解分析 |
4.4.1 时间纵向变化特征 |
4.4.2 空间横向异质比较 |
4.5 调整前后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创新路径对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的驱动作用实证研究 |
5.1 模型设定与研究方法 |
5.1.1 线性驱动模型与协同交互驱动模型构建 |
5.1.2 方法选择 |
5.2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
5.2.1 变量设置与处理 |
5.2.2 数据描述性分析 |
5.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5.3.1 面板模型回归估计 |
5.3.2 驱动作用结果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知识积累异质性的创新路径对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影响的动态门槛特征 |
6.1 动态门槛特征模型构建 |
6.1.1 面板门槛技术基本原理 |
6.1.2 动态门槛模型构建 |
6.1.3 变量与数据 |
6.2 动态异质门槛特征检验 |
6.3 门槛值确定与异质区间构造 |
6.4 动态异质门槛特征估计结果分析 |
6.4.1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
6.4.2 时空异质性 |
6.5 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推动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
7.1 优化创新路径体系保障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 |
7.1.1 合理化自主研发创新路径内生支撑结构 |
7.1.2 积极引导与健全外部知识源化创新路径开放转型 |
7.1.3 重视与完善非研发创新路径互补提升 |
7.2 改进效率配置系统深化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 |
7.2.1 优化地区创新驱动投入时空组合 |
7.2.2 营造有效的环境配置体系 |
7.2.3 坚持加大高技术产业消化吸收力度 |
7.3 完善机制协作全面推动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 |
7.3.1 注重地区知识积累时空差异机制 |
7.3.2 培育和优化多样化创新途径及协同 |
7.3.3 深化拓展创新驱动的开放网络合作机制 |
7.3.4 保障和改善人力资本驱动的支持体系 |
7.3.5 健全创新驱动风险控制系统机制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我国封闭式基金投资组合的合理性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设计 |
(一) 选定衡量风险和收益的指标 |
(二) 对投资组合合理性作初步评价的方法 |
1. 基于一般原则。 |
2. 基于最优原则。 |
(三) 对投资组合合理性作综合评价的方法 |
(四) 考察投资组合合理性影响投资绩效的方法 |
1. 投资绩效的评价指标 |
2. 投资组合合理性对投资绩效影响的模型设计 |
三、实证检验 |
(一) 研究样本的选取 |
(二) 我国封闭式基金投资组合合理性的实证结果 |
(三) 投资组合合理性对投资绩效影响的实证结果 |
四、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
五、结论与启示 |
四、我国封闭式基金综合绩效评价模式的构建(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基金经理人绩效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D]. 田敏.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投资者情绪对公募基金绩效的影响研究[D]. 石佳豪.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3]中国股票市场的ESG责任投资研究[D]. 赵斯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4]非理性条件下动态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研究[D]. 刁鹏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5]基于DEA方法的我国开放式股票型基金绩效评价研究[D]. 胡蝶思.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6]公募FOF子基金选择及资产配置策略的研究[D]. 宋哲.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7]民营企业股票基金产品设计[D]. 孙乐婷.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8]我国开放式基金的资产配置能力研究[D]. 周立志.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创新路径对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D]. 侯建.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4)
- [10]我国封闭式基金投资组合的合理性及其影响研究[J]. 郝景慧.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