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彩超对骨折合并内脏损伤的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李萍萍[1](2021)在《中西医结合跟腱旁改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郑氏正骨手法结合跟腱旁改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可行性、疗效与优势,以及在临床应用的发展前景。方法:回顾性研究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四川省骨科医院足踝1科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的病例,根据完善入院常规检查、术前、术后X线、C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随访资料情况,共收集完整随访病例146例;根据手术术式分为改良组(郑氏正骨手法结合跟腱旁改良入路行后踝手术复位内固定94例)和对照组(郑氏正骨手法结合踝关节内侧切口复位、经皮螺钉由前向后固定(AP)后踝术52例)两组;收集术后记录临床检查及仔细复查胶片根据Burwell-Charnley[63]放射学评价标准记录骨折复位情况,术后12月随访使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t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指数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其中收集146例完整随访资料,改良组(94例)随访时间9月-21月,平均时间13.5±1.2月;对照组(52例),随访时间8月-18月,平均时间14.5±1.6月。两组末次随访所有患者均达到临床愈合,所有患者无骨折复位丢失、内固定物断裂或失效等。对照组中出现1例腓浅神经损伤;改良组术中术后均未损伤重要神经及血管,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2-14天左右拆线),所有随访病例均无感染、皮肤坏死等情况发生。根据Burwell-Charnley[63]放射学评价标准,后踝复位情况:改良组:解剖复位86例(91.5%);对照组:解剖复位34例(65.4.%)。两组间整体通过χ2检验,(p=0.001<0.05),存在高度统计学差异性,其中Bartonicek:Ⅱ型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04<0.05),Bartonicek:Ⅲ、Ⅳ型型两组对比统计学无差异性(p=0.061﹥0.05 p=0.127﹥0.05)。AOFAS踝与后足评分情况:改良组:总体评分为90-98分,均值为93.49±2.28分,其中优达94例(100%)。对照组:总体评分为87-95分,均值为90.44±1.79分,其中优达45例(86.5%),良7例(13.5%)。两组间整体统计学无差异性(p=0.086﹥0.05),其中Bartonicek:Ⅱ型两组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329),Bartonicek:Ⅲ、Ⅳ型两组对比统计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0.071﹥0.05 p=0.078﹥0.05)。结论:与郑氏正骨手法结合内侧切口复位、经皮螺钉由前向后固定(AP)后踝相比,郑氏正骨手法结合跟腱旁改良入路能将后踝BartonicekⅡ、Ⅲ、Ⅳ有效的解剖复位,尤其是BartonicekⅡ型。郑氏正骨手法结合跟腱旁改良入路术后结果优良,是治疗后踝良好的入路选择,尤其是较为复杂的BartonicekⅡ型。
杜青凤[2](2020)在《复元活血汤加减结合MIPO技术治疗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和分析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经MIPO技术治疗后联合使用中药方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住院的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应用MIPO技术后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术后加用复元活血汤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近期临床疗效。结果:1、术后肿胀、疼痛的改善程度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指标:术后2天,两组患者PT、APTT、TT、D-二聚体均呈升高趋势,FIB均呈下降趋势,部分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两组患者PT、APTT、TT明显升高,FIB明显降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D-二聚体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Johner-wruhs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疗效评分,显示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复元活血汤加减结合MIPO技术治疗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显着,能有效减轻患者术后患肢的肿胀和疼痛情况;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血液的高凝状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郭文宇[3](2020)在《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手术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随访及分析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住院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以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手术治疗,并随访观察其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提供依据,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0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入院排除手术禁忌,待术前血糖水平符合手术标准时行PFNA手术治疗。对照组仅行手术治疗,试验组除手术外自入院起加服桃红四物汤加减,直至术后1月。在观察期间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差异、术前等待天数、手术时长、住院总天数、下地负重和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通过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肢体分布、糖尿病病程、合并内科疾病情况等一般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在手术时长、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亦无明显区别。但试验组在血糖相关指标、术前等待天数、住院总时间、下地负重和骨折愈合周数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前两个月时试验组的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但在第3月时两组已无明显异。结论: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手术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可观的疗效,不仅可稳定控制血糖,还能促进骨折修复,加速患者短期功能恢复,为临床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吴锡[4](2020)在《橘术四物汤联合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研究橘术四物汤结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为临床运用古方橘术四物汤联合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科住院部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60名患者,按临床随机法分为治疗组(橘术四物汤联合PFNA)、对照组(PFNA),每组30例。两组均由同一组医师行PFNA内固定术,术后均常规予以预防感染、抗血栓及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橘术四物汤,连续服用30天。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标尺法(VAS)评分、患髋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1、缓解疼痛程度(VAS):在缓解疼痛方面,将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第一天、术后1周、术后2周的VAS评分相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第一天VA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与术后2周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在缓解骨折术后疼痛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改善髋关节功能(Harris):在改善髋关节功能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结果均具有明显差异(P<0.05),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2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的Harris评分结果,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表明治疗组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3、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变化:在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组证候积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结果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结果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在改善证候疗效上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患肢短缩、髋内翻、内固定植入物松动或断裂、下肢深静脉血栓、褥疮、肺部感染、肺栓塞、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橘术四物汤通过活血化瘀,健脾止痛,益气养血能显着缓解患者术后的疼痛,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且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橘术四物汤联合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气虚血瘀证)安全有效,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朱云宝[5](2020)在《两种不同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保留旋前方肌的两种不同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普爱医院符合标准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各15例,实验组采用保留旋前方肌在骨折线近端及远端分别作纵行及横行小切口(MIPPO入路),对照组采用保留旋前方肌Henry切口,复位满意后于远端横行切口插入掌侧钢板,依次置入锁定螺钉固定治疗。术后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锻炼加用活血祛瘀通络中药熏洗方治疗,观察术后2周(第0.5月)、6周(第1.5月)、12周(第3月)及24周(第6月)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腕关节功能活动度(Cooney评分)及术后24周(第6月)总体疗效观察,收集腕关节功能数据并对其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纳入研究的3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全部完成24周(6个月)的随访观察。(1)将试验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侧分布、AO分型分布与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方面:后2周,将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旋前方肌切开复位术后6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旋前方肌切开复位术后12周及术后24周,对比两组治疗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腕关节活动度方面(包括掌曲、背伸、内收、外展、旋转):两组保留旋前方肌切开复位术后2周比较,腕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后6周、术后12周比较,腕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保留旋前方肌切开复位术后24周比较,腕关节各个方向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腕关节功能活动度(Cooney)评分方面:两组保留旋前方肌切开复位术后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周、12周、24周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比较两组保留旋前方肌切开复位术后24周疗效,试验组有效率达100%,对照组有效率达9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MIPPO入路保留旋前方肌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运用较掌侧Henry入路保留旋前方肌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有效的减轻患者术后腕关节的疼痛,在腕关节术后功能恢复方面疗效更佳,手术疤痕更小,患者对腕关节功能、外观及日常生活能力满意度更高。活血祛瘀通络熏洗方具有活血通络、化瘀止痛、减轻术后软组织粘连的作用,较好的促进了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腕关节的康复锻炼和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王子东[6](2020)在《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药防治》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14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的采集,回顾性分析影响其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评估中医药加味桃红四物汤在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中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湖北省中医院花园山院区骨伤科住院部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基础疾病、骨折类型、手术方式、术前时间、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入院第1d、术前、术后1、3、7d)血常规、术前白蛋白及术前D-二聚体、双下肢动静脉彩超、输血量、是否进行中药干预等情况,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符合研究标准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144例,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筛选出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潜在影响因素,并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相关影响因素,评估中医药加味桃红四物汤在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中疗效。结果:14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男66例,女78例,年龄6096岁,平均78.8岁;BMI值18.7326.91 kg/m2,平均(21.92±1.43)kg/m2;右侧髋关节骨折患者77例,左侧67例;高血压患者86例,糖尿病患者33例;双下肢动静脉彩超显示血管硬化伴血栓者6例,血管硬化伴斑块者79例;行半髋或全髋关节置换者71例,PFNA 73例。平均术前时间(7.72±4.14)d,平均手术时长(2.26±1.09)h,平均住院时间(21.67±7.49)d,术前平均白蛋白35.12g/L,术前D-二聚体中位数为3.95mg/L;平均总失血量(879.50±585.54)mL,平均显性失血量(188.96±151.67)mL,平均隐性失血量(690.54±508.53)mL,占总失血量78.52%;共有80名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平均输血量(656.88±429.07)mL,围手术期内接受中医药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患者共71例,未接受中医药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患者共73例。其中年龄、BMI、患侧、高血压、糖尿病、术前时间、术前白蛋白、术前D-二聚体、双下肢动静脉血管情况、手术方式对于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长(t=3.581,p<0.001)、性别(t=4.043,p<0.001)、骨折类型(t=2.175,p<0.05)、中药干预(t=-3.933,p<0.001)是影响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拟合优度检验决定系数R2=0.344,调整R2=0.308。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F=9.649,p<0.001,有统计学意义,回归方程线性关系显着。根据标准化系数Beta值可知,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骨折类型(Beta=0.391)、中药干预(Beta=-0.293)、性别(Beta=0.292)、手术时长(Beta=0.271)。结论:1.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较多,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2.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女性多于男性,但女性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低于男性;3.GardenⅢ型和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多于股骨粗隆间骨折,但手术方式选择关节置换或PFNA与隐性失血量无关;4.手术时长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呈正相关;5.中医药加味桃红四物汤在防治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中临床疗效满意。
刘源城[7](2020)在《手术治疗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背景:由于儿童骨盆骨膜厚、软骨多,具有更大的弹性及延展性,可吸收更大的暴力能量而不至于骨折。因此,儿童骨盆骨折发生率较低,其治疗方式也存在争议。传统观点认为,儿童骨骼具有良好的重塑能力,绝大多数儿童骨盆骨折经保守治疗便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但近期的研究表明,儿童骨盆骨折保守治疗将带来腰骶部疼痛、跛行、脊柱侧凸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因此有学者认为,对于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应及时进行手术干预。但目前为止,手术治疗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目的:回顾性分析并评价手术治疗幼儿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腹直肌外侧入路在学龄期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8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9例幼儿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信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资料进行汇总分析。采用Mears和Velyvis影像学标准、骨盆对角线差异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根据Cole骨盆骨折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2、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的5例学龄期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等,采用Mears和Velyvis影像学标准、骨盆对角线差异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根据Cole骨盆骨折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1、9例幼儿不稳定型骨盆骨折采取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260 min;平均术中出血261 ml。骨折复位质量:复位满意7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达78%。骨盆对角线差异:术前7.1±5.6mm,术后3.9±1.3mm,末次随访4.0±1.4mm;骨盆畸形指数:术前0.050±0.037,术后0.032±0.013,末次随访0.029±0.010。末次随访临床疗效:优5例,良2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78%。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患儿内固定物松动、骨折复位丢失,行走轻度跛行;1例患儿骨折复位丢失,骨盆畸形愈合;4例患儿因髂骨翼骨骺损伤致双侧髂骨翼发育不对称,但未影响行走。2、5例学龄期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经腹直肌外侧入路进行治疗,平均手术时间191 min;平均术中出血680 ml。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例,复位满意4例,满意率达100%。骨盆对角线差异:术前12.2±3.6mm,术后4.0±1.3mm,末次随访4.2± 1.6mm;骨盆畸形指数:术前0.056±0.016,术后0.018±0.006,末次随访0.019±0.008。末次随访临床疗效:优2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80%。1例患儿末次随访时轻度跛行,余未出现腰骶部疼痛、脊柱侧凸及骨盆畸形等并发症。结论: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发生率日益增高,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时干预,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腹直肌外侧入路创伤小、显露范围大,可作为处理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一个选择,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李叶平[8](2020)在《脊柱骨折患者VTE发病的高危风险因素筛查及预防策略》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脊柱骨折患者较其余脊柱手术患者发生VTE的风险明显增加,但其发生VTE的高危因素尚不明确。本回顾性研究拟探索脊柱骨折患者发生VTE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相应对策。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脊柱骨折病例,纳入标准:1.脊柱骨折患者入院需行脊柱手术治疗;2.住院时间大于等于48h。排除标准:1.脊柱骨折术后行内固定拆除。2.入院前已诊断静脉血栓症。DVT与PTE的诊断主要依据2018年国内肺栓塞指南。统计分析其基础信息如患者年龄、性别、BMI、吸烟史、饮酒史等,基础合并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等,以及手术信息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等,通过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骨折患者VTE高危因素。研究结果根据筛选标准共纳入36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62例(45.2%),女性198例(54.8%)。依据下肢静脉彩超与肺CTPA结果将所有病人按血栓发生与否分为血栓组与对照组,其中入院后发生静脉血栓患者共22例,占总数6.1%,下肢肌间静脉血栓17例(77.3%),腘静脉血栓1例,胫后静脉血栓4例,肺栓塞0例(共6例患者行CTPA检查),有27.3%的患者存在脊柱外的其余部位骨折,27.3%的患者伴有脊髓损伤。血栓组平均年龄为68.6±10.1岁,BMI 23.78±9.54 kg/m2,对照组平均年龄为63.3±16.4岁,BMI 22.99±4.25 kg/m2,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血栓组caprin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7.3±3.4 VS 4.7±2.3)。根据血栓发生时间分为术前血栓组与术后血栓组。术前血栓组患者10例,ICU入住率为18.2%,显着高于术后无血栓组,同时住院时间加长(18.0±11.5天VS 10.9±8.8天),术中出血量增多(189.27±288.0ml VS 88.6±196.7ml),术中输血的比例增高。术后血栓组12例,平均出现血栓时间为术后2(1,3)天,同术后无血栓组相比,术前DDI(D二聚体)明显升高(4.61±2.80 VS 2.30±2.14 ug/ml),预防比例、预防方式、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DDI等无明显差异。结论脊柱骨折患者住院期间发生VTE的风险较高,推荐外科患者入院后使用caprini评分进行VTE风险评估。术前DDI明显升高是脊柱骨折患者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贾彦军[9](2020)在《不同长度骶髂关节螺钉固定S1的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数字骨科技术,生物力学分析7组长度的骶髂关节螺钉通过最优通道固定S1来治疗骶骨骨折,为达到最好的固定术式及效果、不同长度螺钉固定的可靠性及有效性提供了生物力学支持,从而为进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CT薄层扫描1名康健志愿者(成年男性)的骨盆获得其数据,将以Dicom数据格式保存其所得的图像,再导入Materialise Mimics Innovation Suite16.0软件并重建精确的骨盆3 D表面体模型,并以.stl文件格式存储,完整输人Imageware12.0软件,矢状位进行分割正规的骶骨,设计和生成最佳钉道。依照拉力螺钉特定的力学参数和几何钉长,借助Solidwoks2012软件(美国),绘制出长度分别为80 mm、90 mm、100 mm、110 mm、120 mm、130 mm、140 mm的且直径长为7.3 mm的螺钉模型,再通过Geomagic2014软件,除噪、光顺加工不同长度的螺钉和骨盆模型。分别把不同长度的螺钉通过UG Imageware12.0软件去和骨盆组配,再导入Ansys14.5软件,采用六面体单元将耻骨联合和双侧骶髂关节进行网格划分;并采用四面体单元对双侧髂骨和骶骨进行网格划分,用来表示松质骨。模拟人站立,加载500 N的载荷,将直径为7.3 mm螺钉,长度分别为80 mm、90 mm、100 mm、110 mm、120 mm、130 mm、140 mm的螺钉置入骨盆时,测量骨盆和螺钉的Von Mises应力峰值和形变量,最终选择最佳长度骶髂螺钉来固定S1。结果:分别加载500 N的力至置入螺钉直径为7.3 mm,长度分别为80 mm、90 mm、100 mm、110 mm、120 mm、130 mm、140 mm后的骨盆,骨盆皮质骨的受力分值最高时,其装配的螺钉长度为110 mm,次之螺钉长度依次为120 mm、140 mm;骨盆皮质骨的所受应力分值最低时,其装配的螺钉长度为90mm,次之螺钉长度依次为80mm、100mm。螺钉长度为140mm时,其所受的应力最大;次之的螺钉长度依次为110mm、100mm。螺钉长度为90mm时,所受的应力最小,次之的螺钉长度依次为80mm、120mm。骨盆的移位最大时,其置入的螺钉长度为100mm,次之长度依次是110mm、120mm。骨盆的移位最小时,其装配的螺钉长度为130mm,次之的螺钉长度依次为140mm、80mm。120mm的螺钉,螺钉的移位最大,移位次之的长度依次是110mm、100mm;130mm的螺钉,它的移位最小,移位次之的长度依次是140mm、80mm。结论:经过有限元的分析和验证,长度为110mm和120mm的螺钉,经过最佳通道置入S1,即可达到固定峰值,并非越长越好。
陈啸[10](2020)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置钉准确性与椎弓根参数间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CT来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置钉准确性与椎弓根宽度(outer pedicle width,OPW)、椎弓根角度(transverse pedicle angle,TPA)、关节突关节内聚程度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08-2019.4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脊柱外科因胸腰椎单节段骨折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患者63例的临床资料,共计380枚经皮椎弓根螺钉,术后复查CT平扫+三维重建,根据Mobbs-Raley简易分级标准评价置钉准确性并进行分组。CT上测量所有置钉节段OPW,TPA,关节突关节内聚程度,分组比较其与置钉准确性的关系。结果380枚螺钉中,完全在椎弓根内的螺钉有341枚(0级);39枚穿破椎弓根皮质,其中1级29根,2级10根,3级0根,准确率89.74%;其中胸椎(T9-T12)准确率93.27%,腰椎(L1-L5)准确率88.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9枚穿破椎弓根皮质的螺钉中,有31枚穿破外壁,8枚穿破内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级组置钉节段椎弓根最窄外径8.19±1.31mm,穿破组(1、2、3级)椎弓根最窄外径6.70±1.8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穿破外壁组6.71±1.82mm,穿破内壁组6.68±1.9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破外壁1级组7.16±1.73mm,穿破外壁2级组5.41±1.48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级组所在胸腰椎椎弓根角度8.74±1.37°,穿破外壁组所在胸腰椎椎弓根角度9.26±1.73°,穿破内壁组所在胸腰椎椎弓根角度8.89±1.18°,其中0级组与穿破外壁组所在胸腰椎椎弓根角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关节突间距(superior inter facet width,IFW)与椎管宽度(process to the spinal canal width,SCW)的比值作为衡量关节突关节内聚程度的标准,其中0级组比值1.85±0.16,小于穿破外壁组的1.96±0.18,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而穿破外壁组比值1.96±0.18与穿破内壁组1.74±0.14也具有差异(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不良置钉率与文献中报道的相符,其置钉准确性可能与椎弓根直径、椎弓根角度、关节突关节内聚程度等有关。
二、彩超对骨折合并内脏损伤的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超对骨折合并内脏损伤的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中西医结合跟腱旁改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祖国医学对踝关节骨折的认识 |
2.2 胫骨远端后侧关节面解剖特点 |
2.3 后踝骨折的损伤机制及骨折的特点 |
2.4 后踝骨折的分型 |
2.5 后踝骨折内固定指征 |
2.6 后踝骨折常见手术入路的选择及内固定方式 |
2.7 后踝骨折常规手术入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
3 临床应用研究 |
3.1 临床资料 |
3.2 病例选择标准 |
3.2.1 病例诊断标准 |
3.2.2 纳入标准 |
3.2.3 排除标准 |
3.3 术前准备 |
3.4 手术操作步骤 |
3.4.1 改良组手术方案 |
3.4.2 对照组手术方案 |
3.5 术后处理 |
3.5.1 一般处理 |
3.5.2 药物治疗 |
3.5.3 指导功能锻炼--运动处方 |
3.6 观察指标 |
3.6.1 生命体征指标 |
3.6.2 疗效测定标准 |
4 统计方法 |
5 临床疗效研究结果 |
5.1 一般结果 |
5.2 影像学数据资料 |
5.3 术后功能评测结果 |
6 讨论分析 |
6.1 后踝骨折的手法治疗合并手术内固定的原因 |
6.2 两种手术方案复位后踝骨折术后分析 |
6.3 跟腱旁改良入路治疗后踝的解剖设计理念与并发症、临床疗效 |
7 结论 |
8 技术路线图展示 |
9 病案图展示 |
10 参考文献 |
11 致谢 |
12 附件 |
12.1 实验数据记录表 |
12.2 AOFOS评分表 |
(2)复元活血汤加减结合MIPO技术治疗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基本资料比较 |
4.2 围手术期资料比较 |
4.3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
4.4 Johner-wruhs疗效评价比较 |
4.5 安全性指标 |
讨论 |
1 中医关于胫骨骨折的认识 |
2 复元活血汤的组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2.1 组成及理法方药分析 |
2.2 现代药理学实验研究 |
3 关于BO理念与MIPO技术 |
3.1 生物学内固定理念 |
3.2 微创接骨板接骨术 |
4 胫骨中下段骨折 |
4.1 应用解剖 |
4.2 血运特点 |
4.3 受伤机制 |
4.4 MIPO技术结合LCP接骨板 |
4.5 应用MIPO治疗后的并发症 |
4.6 关于腓骨的处理 |
5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MIPO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英文缩略词 |
附录二: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
附录三:Johner-wruhs疗效评价标准 |
附录四:患者病例观察表 |
附录五:典型病例 |
致谢 |
发表论文 |
(3)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手术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骨折分型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分组 |
2.2 入院评估及处理 |
2.3 术前评估及准备 |
2.4 手术过程 |
3 术后处理及功能锻炼 |
3.1 一般处理 |
3.2 药物治疗 |
3.3 功能康复锻炼 |
4 住院观察内容 |
5 随访及疗效判定 |
6 统计学处理 |
7 研究结果分析 |
7.1 一般资料比较 |
7.2 研究相关资料比较 |
7.3 安全性指标 |
8 结论 |
讨论 |
1 老年糖尿病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关系 |
2 骨折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
3 糖尿病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
4 桃红四物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临床资料调查表 |
附录2 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表 |
附录3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
典型病例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4)橘术四物汤联合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观察指标 |
3.1 一般资料及安全性指标 |
3.2 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 |
3.3 髋关节功能评定(Harris评分 ) |
3.4 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
3.5 并发症发生情况 |
4、统计学处理分析 |
5、结果分析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分析 |
第二部分 讨论 |
1、中医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认识 |
1.1 中医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中医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的概述 |
2、现代医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认识 |
2.1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损伤机制 |
2.2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型 |
2.3 现代医学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方法的概述 |
3、方药探讨 |
3.1 组方追本溯源 |
3.2 组方配伍及方义 |
3.3 本方药理活性研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西医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两种不同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结果分析 |
1.疗效评估方法 |
2.试验结果 |
3.术后复查结果及腕关节数据分析 |
讨论 |
1.旋前方肌的解剖及作用 |
2.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方式 |
3.保留旋前方肌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优势 |
4.保留旋前方肌掌侧入路手术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
5.中医对骨折筋伤的认识 |
6.中医药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的认识 |
7.中药熏洗治疗骨折的认识 |
8.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
9.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
致谢 |
(6)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药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诊断标准及骨折分型 |
1.1.1 股骨颈骨折诊断标准及分型 |
1.1.2 股骨粗隆间骨折诊断标准及分型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一般资料 |
2.治疗方法 |
2.1 术前常规处理 |
2.2 药物处理 |
2.3 手术治疗 |
2.3.1 PFNA手术方法 |
2.3.2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方法 |
2.3.3 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方法 |
2.4 术后处理 |
3.数据收集和失血量计算 |
3.1 数据收集 |
3.2 BMI的计算 |
3.3 术前血容量计算 |
3.4 总失血量计算 |
3.5 显性失血量计算 |
3.6 隐性失血量计算 |
4.统计学分析 |
5.研究结果 |
5.1 单因素分析及筛选 |
5.2 潜在影响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讨论 |
1.髋关节的解剖特点 |
2.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 |
3.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机制 |
4.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 |
5 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防治 |
5.1 现代医学的研究及应用 |
5.2 中医理论及中药的运用 |
5.2.1 中医对于伤科治血的认识 |
5.2.2 加味桃红四物汤的组成及功效 |
5.2.3 加味桃红四物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手术治疗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手术治疗幼儿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分析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典型病例 |
1.5 讨论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学龄期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典型病例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8)脊柱骨折患者VTE发病的高危风险因素筛查及预防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5.1 基本信息 |
5.2 术前:血栓组与无血栓组 |
5.3 术后:血栓组与无血栓组 |
5.4 单因素分析高危因素 |
5.5 多因素分析高危因素 |
5.6 典型病例 |
5.6.1病例1 |
5.6.2病例2 |
6 讨论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围手术期的静脉血栓管理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不同长度骶髂关节螺钉固定S1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骶骨骨折内固定方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置钉准确性与椎弓根参数间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胸腰椎损伤微创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四、彩超对骨折合并内脏损伤的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西医结合跟腱旁改良入路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D]. 李萍萍.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2]复元活血汤加减结合MIPO技术治疗闭合性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D]. 杜青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桃红四物汤加减联合手术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D]. 郭文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橘术四物汤联合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锡.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两种不同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观察[D]. 朱云宝.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6]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相关因素分析及中医药防治[D]. 王子东.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手术治疗儿童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D]. 刘源城.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脊柱骨折患者VTE发病的高危风险因素筛查及预防策略[D]. 李叶平. 浙江大学, 2020(02)
- [9]不同长度骶髂关节螺钉固定S1的有限元分析[D]. 贾彦军.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10]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置钉准确性与椎弓根参数间关系的临床研究[D]. 陈啸.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