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服务“四个现代化”的地理人才——中国地理学会召开高校地理系课程设置研讨会

如何培养服务“四个现代化”的地理人才——中国地理学会召开高校地理系课程设置研讨会

一、如何培养为“四化”服务的地理人才——中国地理学会召开高等院校地理系课程设置讨论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嫣婕[1](2021)在《留苏预备部 ——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人才的基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金欢[2](2021)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引入苏联地理学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关于地理学思想的传播研究是当代科技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不容忽视的一项,然而其中对高等教育体系苏联地理学的引入研究却是当代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薄弱部分,尤其是对20世纪50年代苏联地理学引入中国的影响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工作将会丰富20世纪50年代苏联地理学引入对中国地理学影响研究的内容。论文通过充分搜集、整理和阅读中方史料,更借助了一些外文资料以及中外学者们已有的研究成果,采用文献研究和历史分析等方法,主要围绕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引入苏联地理学的背景、方式、内容及其影响来进行分析论述。苏联地理学思想和内容不仅对建国初期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对当前我国的科技事业和未来的地理学教育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分析了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20世纪50年代高教体系引入苏联地理学背景,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苏联展开了全面的学习,对欧美地理学的思想和内容进行了批判,并将教育进行改革。第三部分介绍引入的三种方式,分别为传播地理学着作和文章、请苏联专家和学者来华进行指导和将留学生送往苏联进行地理学习,后又对引入方式产生的相关成就进行了简要梳理。第四部分阐述苏联地理学的内容,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对苏联地理学在这两个分类中的内容进行了整理。最后一部分为引入苏联地理学对我国的影响,有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在文章中对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又分别作了阐述。苏联地理学在20世纪50年代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就,故而它在建国初期科学界十分重要,其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在理论上推动科学发展,在实践上促进了生产的进步,所以苏联地理学在中国地理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王思源[3](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认为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崔瑾[4](2020)在《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研究》文中认为1939年春,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组织下,十几位科学家与教授、知名社会文化人士在重庆中央大学大学发起成立“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1945年,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社、中华自然科学社、中华农学会、中国工程师学会等学术组织和111位科技人员代表正式发起成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1948年,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协会章程完善,各项事业和组织日趋发展。1950年,协会在历史使命结束后宣告解散。在民国时期着名科学社团中,中国工作者协会虽成立时间最晚,但却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事业影响最直接且颇具贡献的综合性科学社团。通过对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发展的缘起、组织与活动、国际交流与影响及社团实质的考察,本文力图用宏观研究结合微观具体事件探究,纵向梳理结合横向分析,一方面对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发展历程作全景式勾画,另一方面对协会相关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寻找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与当时国际国内科学共同体发展变化及中共科技知识分子政策变迁运作之间的深刻联系,揭示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科学家工会”的组织构成与实质,突出了它作为中共外围组织,提倡和平、民主的本质。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走向世界,在美组织“留美科协”,为留美学生归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同时积极参与世界科协的创立,加入二战后科学团体左转的进程。在发展历程中,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立足于自身角色,进行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民主等等发挥科技团体社会功能的探索,主动进行左翼化的科学传播,这个模式也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科协的组织化雏形。

刘玉玲[5](2018)在《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李润田(1925—至今),辽宁新民县人,我国着名的地理学家、教育家。自1953年7月分配到河南大学任教后,一直坚守在河南大学教学、科研、管理的一线,将毕生的心血都致力于河南大学的发展。作为河南大学恢复校名后的首任校长,在改革开放初期高校事业百废待兴的局面下,在河南大学办学实践的过程中,李润田通过比较和审视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和内在逻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高等教育思想,积极稳妥地对河南大学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如走综合化发展道路、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解决高层次人才“断层”问题、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国际视野观等。这些举措为河南大学的科学定位和特色办学做出了顶层设计,并为河南大学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新时期地方大学的建设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全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思路,并对论文的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进行阐述,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明确本研究的主题,为后面的分析研究做好前提准备。第二部分情系河大:李润田的教育人生。本章节客观立体的展现了李润田小学时期、中学时期、大学时期、工作时期、退休时期五个重要的人生阶段,从他本人的求学与实践经历出发,系统地梳理李润田具有教育意义的一生。第三部分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的溯源。本章节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引、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中原文化的影响、河大精神的熏陶、对中外教育的比较和审视五方面探讨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深层次地挖掘其思想的溯源。第四部分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的内涵。全面提炼李润田以高校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六位一体的高校办学观,以详实的数据和实践活动全面概述其高等教育思想的内涵。第五部分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的评述。通过整理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总结提炼其高等教育思想的特点,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客观评价其思想的历史价值以及对河南大学长远发展的影响。第六部分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在当代的意蕴。这部分的思考主要分为对高校发展的启示和大学管理者的启示两部分,以期实现对当今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贺美燃[6](2018)在《河北大学在天津的办学活动研究(1960-1970)》文中研究指明河北大学是河北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河北省高校建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双一流”高校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对河北大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剖析对于河北大学在未来的发展具有指示灯的作用。尤其是1960年至1970年河北大学天津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这十年,是河北大学由专业性师范院校转型为综合性大学最初的十年,也是发展最迅速的十年,对其办学活动和办学特色进行详细分析,有助于现如今河北大学吸取发展经验和教训,为尽快步入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对河北大学天津时期办学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认真分析,主要分三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是河北大学的由来:河北大学最初是由法国天主教在天津马场道设立的基督宗教教会学校,在其成立之前共经历了六个发展阶段,依次是天津工商大学、天津工商学院、私立津沽大学、国立津沽大学、天津师范学院和天津师范大学。1960年,为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培养又红又专的理论队伍和科研队伍,河北省委把天津师范大学改建为综合性河北大学,以满足国家建设对多方面人才的需求;第二部分是河北大学的办学活动:河北大学天津时期秉承着实事求是、质量为先、学行并茂与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积极进行教育管理,包括实行校务委员会负责制、进行院系科室的调整、实行教师培养与科学研究、学生管理和教育经费与设备的管理,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活动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包括教学计划的制定、“高教六十条”的贯彻实施、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三部分就是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出河北大学天津时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办学成效以及崇尚实事求是、鼓励科学研究和注重社会服务的办学特色,进而提炼出它在天津十年办学的经验价值。对河北大学天津时期的研究补充了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并为现如今的河北大学乃至其他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张杰[7](2017)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北伐战争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对中国形式上的统一。政权的巩固使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较为稳定连续的政策,而不再像北京政府时期,教育政策常因政权更替而具有间断性。但另一方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战争、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等种种因素,又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以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为研究对象,充分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从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和救济帮扶政策等角度阐述该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实践,以期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历史演变、内容范畴、方法举措、历史地位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研究,从而力图从根本上去把握该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内涵与变化规律。本文认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是国民党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实践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系统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增强国民党对青年学生的管制力,并向社会输送具有“共和精神”的大学毕业生的重要途径。党化教育和训育,旨在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政治化、系统化、制度化的党义教育课程和训育管理举措,使“三民主义”理论和国民党党义的灌输融入学生日常管理。高校训育机关围绕训育目标,依照训育原则,组织实施对学生的训练、教育,试图让学生时时处于国民党的思想控制之下,目的就是让学生认同国民党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观念,进而认可国民党的统治地位。自治组织的管理和操行的培养,旨在规范大学生的操守行为。高校学生自治组织主要有学生自治会和学生团体两种组织形式。学生在组织活动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锻炼了能力,学习了知识,联络了感情,但过度的学生自治权力有时又对学校日常秩序产生了负面影响。各专科以上学校制订操行考查规程,随时考查学生的操行,并评定等级或酌予操行成绩,将其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条件之一,借此达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目的。学生资助和就业管理,旨在帮扶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学生。抗战时期,许多大学迁移至西部,产生了大批流亡大学生。政府为适应战时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并争取这部分青年向国民党政府靠拢,先后制定了奖学金、贷金、公费以及战区学生优待等资助措施,同时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援手,捐资助学。高校一方面积极向政府请求补助,另一方面也设立本校奖学金,设置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学生发起筹款运动,多渠道筹措资金救济学生。南京国民政府中后期,在政治、经济、教育以及学生个人主观选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严峻形势。一方面,经济不景气,许多企业面临破产倒闭,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疲软;另一方面,高校的招生结构和课程体系的不合理,以及学生就业指导的缺乏,使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此外,社会用人机制不科学和大学生职业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政府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立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开办毕业生就业训导班,高校亦成立职业介绍机关,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但没有达到治本的效果。综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高校学生管理概貌,一些教育家摒弃封建教育观念,积极引入西方教育理论,在管理中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管理思想的进步性,促进了中国高校学生管理体制的新陈代谢。但另一方面,在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下,高校沦为统治阶级教化学生的工具,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带有浓厚的“管制”色彩。官僚作风的束缚,管理制度的欠科学性,管理机制的被动性以及经费支持的不力,制约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

许玉花[8](2017)在《近代气象学留学生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代气象学和物理、化学等诸多学科一样,并不是在本土的知识积累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自觉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的“移植”和传播而不断发展的。在这个过程中,近代气象学留学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仅将西方先进的气象科学引进国内,更积极的利用所学,开展中国独立自主的气象事业,为中国近代乃至现今的气象科学的发展和本土化打下基础。基于此,本文以近代气象学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对近代气象学留学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探讨。首先,本文为廓清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对“近代气象学留学生”的概念和选择标准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了《中国近代气象学留学生名录》,对近代竺可桢等38位气象学留学生的出国前、出国中、回国后的多项信息进行统计,这成为本文研究和分析的基础。其次,本文对近代气象学留学生的留学背景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分析,对该群体在籍贯、性别、学历、留学次数、出国时间和年龄等方面呈现的特点加以总结和阐述,并对近代气象学留学生在选拔过程中的选拔条件和方式以及所受到的资助方式和费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分析,这些是探讨和梳理近代气象学留学生国外活动和回国贡献的源头。第三,本文对近代气象学留学生的留学过程加以关照,对该群体留学的国家、学校、年限、所获学位等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突出的关注气象学留学生在国外的学习过程,对学习的课程、研究方向、实习、考察等活动都予以探究。从中可以发现,近代气象学留学生大多留学欧美等气象强国,并师从名师,在留学期间也大多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凸显了近代气象学留学生在气象科学学习和引领上的优势。第四,本文着重对近代气象学留学生归国后的气象活动进行梳理,将该群体在国内气象教育和气象科学研究上所做的探索和贡献加以系统化,理清了近代气象学生在气象学科建立、气象知识教育和气象科学研究上的活动脉络,突出了近代气象学留学生在近代气象科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最后,本文对近代气象学留学生之于近代气象科学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论述,阐明该群体对近代气象事业建设、气象教育发展和气象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从中可以发现,近代气象学留学生无论在气象学发展方向上的引领还是在国内气象事业建设活动中都发挥着主导作用,他们接受了国外先进的气象科学知识和研究理念,更将其付诸教育实践当中,推动了近代中国国内气象教育和气象科学研究的巨大飞跃,为气象科学本土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对近代气象学留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群体特征和群体贡献有了清晰的展现,对近代气象科学研究和留学史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

倪莎[9](2016)在《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的美术教育在河南省高等美术教育中拥有最悠久的历史与最丰硕的成果。自二十世纪以来历经变迁,发展历程特殊且典型,在河南高等美术教育发展中独具标杆性质。本文是对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发展历程的研究,将其分为前身的沿革变迁、并入开封师范学院后的新建、独立成系后的变化、成立艺术学院后的改革这四个历史时期进行梳理。河南大学的美术教育创办初期为单一的师范教学性质,受当时时代与社会特殊性的局限,学制实行"五年一贯制"并提倡"双科制"的教学理念,目的是培养能同时兼任美术与音乐课程的师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至八十年代中期,随着全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河南大学的美术专业独立为美术系,学制与课程得以规范,并建立"重视创作与实践"的理念,讲究教学的科学性与弘扬优秀传统。伴随着学校性质的变化,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转变为同时培养美术师资与美术专门人才的综合性美术人才培养方式。这一时期美术教育主张创作与教学并进,各专业方向发展成果显着,是其发展历程中最为稳定的黄金时期。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形势下,1993年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建立,美术教学也呈现出新的变革。这一时期工艺美术专业发展为工艺美术系(后变为艺术设计系),摄影与雕塑专业也相继建立,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科的专业设置逐渐齐全,并形成了专、本、硕、博多层次的立体结构美术教育模式。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学朝着综合性和开放性发展,坚持"一专多能"与"理论与实践并重,学识与创作相承"的教学理念,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美术人才。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的美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虽存有局限与矛盾,但也形成了 "重视传统与基础"的教学特点与"严谨、求实、稳健"的办学作风,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美术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陈加林[10](2013)在《明清以来苏州汪氏家族与社会变迁》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苏州汪氏家族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苏州汪氏的世系源流,梳理各支派系自明清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而尝试将其与苏州地方社会联系起来,探讨国家与家族的关系,家族与基层社会控制的关系,以及居于国家、地方之间的家族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理清这些关系,对于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及其转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汪氏作为徽州第一大姓,自唐代伊始,该家族逐渐发展壮大,他们禀赋徽人多外出经商的传统,因商而迁徙各地,而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则是他们迁徙的重要方向。自明末清初以来,以石塘桥汪氏、吴趋汪氏、钱塘寓苏汪氏、娄门汪氏、山塘汪氏、盘门梅家桥汪氏、东花桥巷汪氏等为代表的汪氏陆续因商由徽迁吴,定居苏州后,其业无所不居,在苏州各行各业中均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多年发展,成为苏州商界一大劲旅。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同时,他们纷纷建立宗族组织,修建祠堂,修族谱,设义庄,不惜重金培养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各支汪氏在科举上也取得巨大成功,实现了“贾与儒”的迭相为用。而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那些汪氏士人,多能书善文者,涌现出一大批诸如“吴中四汪”、“盘溪才子”、“娄门二汪”、“翁门六子之首”、“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章门四子之一”等众多名士,也不乏对书法、诗文、书画、碑版、收藏等有深厚研究者,也正是他们这些人提升了汪氏家族整体的文化素养,积淀和形成了“尚文崇儒”的家学传统,提高了家族的社会地位。对于一个客居异地的家族来说,要想真正融入当地社会,获得移居地的认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受到各方面的社会压力,苏州汪氏面对这些压力,他们一方面利用婚姻圈,积极主动攀附苏州当地着姓望族,以求迅速完成其土着化的过程。另一方面,通过扩大交游圈,建立交游网络,以保持和提升家族的社会影响。从实际效果来看,苏州汪氏是成功的,各支汪氏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成为吴门望族。然而,传统社会中家族组织的发展也逃脱不了周期性的社会动乱的影响,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汪氏家族的打击是无疑的,但家族组织作为传统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适应力,它能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作出适应性地调整。汪氏在战后不久便成功地重建了宗族组织,在商业上也逐步得到恢复,重现了家族的活力。但随着外国势力的不断涌入,汪氏这些商人举步维艰,不得不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汪氏虽然遭受太平天国战争的巨大打击,但他们并非坐以待毙,特别是那些拥有功名的士绅,积极参与到和太平军的殊死搏斗之中,为清王朝成功扑灭这场灾难起到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肩负了重建战后社会秩序的历史使命,为战后恢复民众对地方社会领导权力的认同起到重要作用。在清末的地方自治的浪潮中,他们也积极参与其中,如参与苏州地方自治调查研究会、苏州市民公社、苏州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其他政治运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钱塘寓苏汪氏的汪鸣銮、娄门汪氏的汪凤瀛、汪荣宝、汪东宝等其活动对晚清民初的政局具有深远影响。尽管传统家族组织不断受到外来因子的冲击,但他们仍以其灵活的“应变力”对自身加以改造,不断地纳入现代因素,逐步实现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实际上,苏州汪氏的这种转变在太平天国战乱后的不久就已经发生,到了清末及民国年间,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汪氏家族组织的近代化趋势更为明显了。一方面表现在:汪氏商人组织由会馆、公所到商会的近代转型,而在抗战前夕又出现了血缘化的回归;其在商业经营方面,与洋商资本缠联,出现买办化趋势,并尝试向新式行业投资,汪氏所从事的传统金融业也向近代银行演变。尽管他们有意识地向近代迈进,但由传统商人而衍变的新兴阶层,因袭着沉重的传统包袱,在新旧杂糅的矛盾中艰难地生长,无法摆脱自身所禀赋的局限,而处于尴尬的两难困境。另一方面,清末科举制度废除,汪氏家族中的士绅们也实现自身的蜕变,一部分人向新式商人转化,一部分人学习新知成为地方新政办理人,一部分人向报人等自由职业者转化,一部分人向新式知识分子转型,而汪氏的这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当中许多都从事教育事业,成为清末民国年间苏州汪氏家族发展的一大亮点,其中突出有汪德章、汪凤瀛、汪家玉、汪懋祖等。正是汪氏家族向教育转向的传统造就了一大批新中国新式教育体制下的院士、工程师、教授及知名学者。

二、如何培养为“四化”服务的地理人才——中国地理学会召开高等院校地理系课程设置讨论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培养为“四化”服务的地理人才——中国地理学会召开高等院校地理系课程设置讨论会(论文提纲范文)

(2)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引入苏联地理学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20 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体系引入苏联地理学的内容
        (二) 20 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体系苏联地理学发展情况
        (三)对地理学进行批判的相关文献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体系引入苏联地理学背景分析
    一、20 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全面学习苏联经验
        (一)高等教育体系的院系调整
        (二)高等教育体系的教学改革
    二、20 世纪50年代对欧美地理学的批判
        (一)批判欧美地理学的背景
        (二)取缔欧美地理学课程教学内容
    三、20 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体系地理学学科调整
        (一)大学地理系、科基本情况分析
        (二)教育改革中的大学地理系、科变化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体系引入苏联地理学方式
    一、地理学者对苏联地理学的译介
        (一)翻译苏联地理学着作
        (二)地理期刊刊载苏联地理学的文章
    二、苏联地理学家来华宣传地理学
        (一)苏联地理学家来华情况分析
        (二)苏联地理学家在华的学术活动
    三、中国留学生赴苏学习地理学
        (一)中国地理留学生留苏情况分析
        (二)中国地理留学生学习成果情况分析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体系引入苏联地理学内容
    一、自然地理学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
        (二)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
    二、经济地理学
        (一)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观点
        (二)经济地理学的其他研究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体系引入苏联地理学评价
    一、引入高等教育体系苏联地理学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正面影响
        (一)丰富我国地理学的内容
        (二)地理教育与世界地理学接轨
        (三)对国家建设提供实践指导
    二、引入高等教育体系苏联地理学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负面影响
        (一)削弱地理学的综合性
        (二)地理学教育过于分化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六、研究方法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能动性
        (二)实践性
        (三)真实性
        (四)发展性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主要内容
第一章 前身:“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
    一、“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创立探源
    二、中共中央南方局与“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
    三、“重庆自然科学座谈会”的主要活动
第二章 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历史演化
    一、从“座谈会”到“协会”
    二、协会发展与活动
    三、使命完成
第三章 组织结构变迁
    一、协会内部结构变迁
    二、领导层与会员分析
第四章 走向世界
    一、参与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活动
    二、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研究
结语组织化实质与功能
    一、左翼性质及政治化成因
    二、社会功能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一、表格
    二、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大事记
致谢

(5)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由
        1.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具有科学性与前瞻性
        2.河南大学是改革开放后地方性大学崛起的典范
        3.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于河南大学发展的重要性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1.回忆录
        2.校史、校史纪念集
        3.对李润田学术成果的研究
        4.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五)研究目的
    (六)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七)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二、情系河大:李润田的教育人生
    (一)小学时期
    (二)中学时期
    (三)大学时期
        1.东北大学阶段
        2.东北师范大学阶段
    (四)工作时期
        1.早期担任教师阶段
        2.出任学校行政职务阶段
    (五)退休时期
三、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的溯源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引
    (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三)中原文化的影响
    (四)河大精神的熏陶
    (五)对中外教育的比较与审视
四、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的内涵
    (一)“变”与“不变”的高校发展观
        1.高校发展中的“变”:科学定位顶层设计
        2.高校发展中的“不变”:不忘初心内涵发展
    (二)“三育并举”的人才培养观
        1.“教书育人”是核心
        2.“管理育人”是关键
        3.“服务育人”是基础
    (三)“平衡”与“协调”的科学研究观
        1.在“平衡”中促科研
        2.在“协调”中寻科研
    (四)“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社会服务观
        1.以人才培养为途径
        2.以科学研究为平台
    (五)“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引领观
        1.加强自身文化建设
        2.增强与区域文化的互动
        3.主动引领社会先进文化
    (六)“引进”与“培育”结合的师资建设观
        1.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2.高层次人才的“培育”
    (七)“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国际视野观
        1.“引进来”战略
        2.“走出去”战略
五、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的评述
    (一)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的特点
        1.时代性
        2.区域性
        3.人本性
        4.现实性
    (二)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1.对处于八十年代的河南大学的贡献
        2.对河南大学长远发展的贡献
六、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的当代意蕴
    (一)对高校大学校长的启示
        1.立足校情做好学校的科学规划
        2.实事求是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3.注重实践敢于打破固有模式
    (二)对高校大学发展的启示
        1.强化人才储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提升文化自信肩负文化传承使命
        3.开阔国际视野构建国际合作高地
        4.重视学科建设突出特色专业优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河北大学在天津的办学活动研究(1960-197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河北大学的历史溯源
    1.1 河北大学的渊源
        1.1.1 天津工商大学至天津工商学院(1921-1948)
        1.1.2 私立津沽大学至国立津沽大学(1948-1952)
        1.1.3 天津师范学院至天津师范大学(1952-1960)
    1.2 河北大学的由来(1960-1970)
第2章 河北大学天津时期的办学活动(上)
    2.1 办学理念
        2.1.1 实事求是
        2.1.2 质量为先
        2.1.3 学行并茂
        2.1.4 服务社会
    2.2 教育管理
        2.2.1 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2.2.2 院系科室调整
        2.2.3 教师培养与科学研究
        2.2.4 学生管理
        2.2.5 教育经费与设备管理
第3章 河北大学天津时期的办学活动(下)
    3.1 教学活动
        3.1.1 应时而变的教学计划
        3.1.2 指导教学工作的“高教六十条”
        3.1.3 注重实践的课程设置
        3.1.4 手脑并用的教学方法
    3.2 校园文化
        3.2.1 “花样”的学生社团与兴趣小组
        3.2.2 “素雅”的专题报告和讲座
        3.2.3 自发的文化娱乐活动
        3.2.4 高水平的体育活动
第4章 河北大学天津时期的办学成效及办学特色
    4.1 办学成效
        4.1.1 科学研究
        4.1.2 人才培养
        4.1.3 社会服务
    4.2 办学特色
        4.2.1 崇尚实事求是
        4.2.2 鼓励科学研究
        4.2.3 注重社会服务
第5章 河北大学天津时期办学活动的当代价值
    5.1 坚持实事求是的办学理念
    5.2 完善学校领导体制
    5.3 适时改进教学工作
    5.4 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
    5.5 强化人才培养质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酝酿
        一、历史背景
        二、初步发展
    第二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全面发展
        一、各项管理措施协同推进
        二、管理内容进一步拓展
    第三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衰微
        一、战后重建分散了高校精力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弱化
    小结
第二章 党化教育: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
    第一节 “党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确立阶段
        二、调整阶段
        三、衰弱阶段
    第二节“党化教育”的组织机构与课程安排
        一、组织机构
        二、课程安排
    第三节 开展“党化教育”的辅助手段
        一、加强对共产主义的防范
        二、在学生中发展国民党员
    第四节 “党化教育”的评价
        一、“党化教育”是国民党“以党治国”的政治手段
        二、“党化教育”扼杀了学生的自由精神
    小结
第三章 训育:高校学生的道德教育与管理
    第一节 训育体系的构建
        一、训育目标与原则
        二、训育制度与组织
    第二节 导师制
        一、实施动因
        二、方法措施
        三、各校推行的差异化
    第三节 个案研究——以国立暨南大学为例
        一、训育组织的演变
        二、训育特色
    第四节 训育成效与问题
        一、训育成效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小结
第四章 自治组织:高校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管理
    第一节 学生自治组织机构
        一、学生自治会与学生团体
        二、学生自治组织的功能
    第二节 学生自治组织的运行机制
        一、经费
        二、工作机制
    第三节 校方对学生自治组织的监管
        一、制度约束
        二、工作指导
        三、行政管控
    第四节 学生自治组织的评价
        一、学生自治组织发挥了育人作用
        二、过度自治对高校学生管理造成了困扰
    小结
第五章 操行:高校学生的行为教育与管理
    第一节 操行的培养
        一、仪式教育塑礼仪
        二、入学训练助适应
        三、宿舍管理营舍风
        四、学业管理促学风
        五、服务社会践责任
    第二节 操行的考查
        一、考查操行的目的
        二、操行的考查制度
    第三节 操行的奖惩
        一、奖励措施
        二、惩戒措施
    第四节 操行培养与管理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二、存在问题
    小结
第六章 资助:高校学生的生活救济与管理
    第一节 高校学生资助的动因
        一、流亡学生的需求
        二、争取青年的政治目的
    第二节 政府的资助政策
        一、中央政府的资助政策
        二、地方政府的资助政策
    第三节 社会各界的援助
        一、国际组织与个人的援助
        二、国内组织与个人的援助
    第四节 学校与学生的自助措施
        一、校方的资助举措
        二、学生的自发筹款
    第五节 学生资助的评价
        一、学生资助的作用
        二、学生资助的不足
    小结
第七章 就业:高校学生的职业教育与管理
    第一节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一、毕业生就业的职业类型
        二、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情况
        三、毕业生供求不平衡
    第二节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问题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与职业运动的爆发
        二、就业困难问题的影响因素
        三、学界对就业困难问题的研究
    第三节 政府的就业扶助措施
        一、成立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
        二、开办毕业生就业训导班
    第四节 高校的就业管理措施
        一、安排学生实习
        二、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
    小结
第八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评析
    第一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特点
        一、“生本理念”的零星体现
        二、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三、方法措施的管制性
        四、不同高校学生管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 高校学生管理的缺失
        一、官僚作风束缚
        二、管理机制被动
        三、制度有失科学
        四、经费支持不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致谢

(8)近代气象学留学生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气象学留学生群体的形成
    第一节 近代气象学留学生的定义和选择标准
        一、留学与留学生
        二、气象学留学生
    第二节 近代留学活动的历史演变与气象留学生
        一、清末留学与气象学留学生
        二、民初留学与气象留学生
        三、十年建设时期的留学与气象留学生
        四、抗战时期的留学与气象留学生
        五、抗战后的留学与气象留学生
    第三节 近代气象学学科发展与气象留学活动
        一、20世纪前世界气象学的起步与气象学在中国的译介
        二、20世纪30年代高空气象发展与国内气象留学热潮
        三、世界动力气象学的发展与战后留学高潮
    第四节 近代气象学留学生的群体概貌
第二章 近代气象学留学生群体的背景分析
    第一节 留学生群体留学前指标分析
        一、籍贯分析
        二、性别分析
        三、学历分析
        四、留学次数分析
        五、出国时间和年龄分析
    第二节 留学生群体的选拔
    第三节 留学生群体受资助方式及费用
        一、受资助方式
        二、资助费用
第三章 近代气象学留学生群体的留学过程分析
    第一节 留学生群体留学中指标分析
        一、留学国家
        二、留学学校
        三、留学年限
        四、所获学位
    第二节 留学学习过程
        一、学习课程
        二、研究方向
        三、气象实习
        四、国外考察
第四章 近代气象学留学生归国后气象活动分析
    第一节 开展气象教育
        一、创建气象科系
        二、开设气象专业课程
        三、编写气象教材和书籍
    第二节 进行气象科学研究
        一、创办气象研究机构
        二、组织气象研究工作
        三、气象研究成果分析
第五章 气象学留学生群体对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发展的贡献
    第一节 对气象事业建设的贡献
        一、建立健全气象研究和组织机构——统筹气象事业有序开展
        二、回收外人操控气象台站——维护国家气象主权和尊严
        三、建立测候站网——奠定国内气象观测和研究基础
        四、创办期刊杂志——促进国内气象科学的普及和交流
    第二节 对气象教育的贡献
        一、促进气象学科的专门化和专业化
        二、培养了高素质的气象人才
        三、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进步
    第三节 对气象科学研究的贡献
        一、促进国内气象研究领域的丰富和拓展
        二、推进国际气象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完善
结语
附录
    附录1 中国近代气象学留学生名录
    附录2: 近代气象学留学生研究成果统计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范围
        (二) 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四、文献综述
第一章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的前身追溯(1949-1962)
    第一节 近代河南地区的美术教育发展概述
        一、近代早期学校美术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二、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阻碍
        三、河南早期现代美术教育教学思想的形成
    第二节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的前身
        一、从河南省立开封艺术学校到郑州师范专科学校时期
        二、郑州艺术学院时期
第二章 并入开封师范学院后的美术教育(1962-1977)
    第一节 开封师范学院美术专业的建立
        一、并入后的教学物资与教学现状
        二、颇具实力的美术师资
    第二节 教学体系的初步探索与建立
        一、成立教学研究部门,主管教学工作
        二、建立"双科制"的教学理念
        三、美术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情况
    第三节 遭遇"文革"时期的凋敝
        一、"文革"时期河南省混乱失序的教育大背景
        二、"文革"时期开封师范学院的美术教育情况
        三、"文革"时期美术专业学生情况
    小结
第三章 在恢复中成长—美术专业独立成系的新局面(1977-1993)
    第一节 教学体系的恢复与规范
        一、教学秩序的恢复与稳定
        二、全国统一教学大纲的制定与美术系教学大纲的修订
        三、固定学制问题
    第二节 美术系建立后的教学变化
        一、从源于教育到走向综合的培养目标的转变
        二、教学评价的注重
        三、改变教学与创作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四、工艺美术专业的建立与发展
        五、教育实习制度的改革
        六、多形式、多层次的美术办学方式
    第三节 新时期下的美术教育成果概况
        一、创作成果述略
        二、美术系毕业生概要
    小结
第四章 艺术学院成立后的教学改革与发展(1993-2013)
    第一节 推陈出新的教学理念之变
        一、建院初期的美术教学理念
        二、素质教育下的美术教学理念的更新
    第二节 建院后的教学变革与新格局形成
        一、学科建设下美术学分院的建立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三、教学条件的进一步改善
    第三节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的地位与价值
        一、河南省美术事业人才培养的"摇篮"
        二、河南省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龙头"
        三、20世纪河南高等美术教育史的主线
    第四节 新时期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的发展机遇
        一、新时期的文化要求下美术教育的完善与发展
        二、美术学分院的美术教育发展前景展望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大事件
    附录B 访谈部分退休教师的留影
图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明清以来苏州汪氏家族与社会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史回顾
    三 史料与理论
    四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明清以来苏州汪氏世系源流考
    第一节 苏州汪氏世系源流考
        一 从汪氏族谱看苏州汪氏之源流
        二 从《清代朱卷集成》看苏州汪氏
        三 相关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苏州汪氏家族概况
        一 宗族结构
        二 汪氏义庄
        三 墓祠祭祀与祖先崇拜——以吴趋汪氏为例
第二章 明清以来苏州汪氏的商业活动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前后苏州汪氏的商业发展
        一 从碑刻资料看太平天国运动前苏州汪氏商业活动
        二 太平天国战争对苏州汪氏商业经营活动的影响
        三 太平天国运动后苏州汪氏商业活动的继续和初步转向
    第二节 清末民国苏州社会变革与苏州汪氏商业经营的近代转向
        一 汪氏商人组织的近代转向
        二 汪氏商业经营: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第三章 苏州汪氏的家族文化及其社会网络
    第一节 苏州汪氏的科举之路
        一 石塘桥汪氏
        二 吴趋汪氏
        三 钱塘寓苏汪氏
        四 娄门汪氏
        五 盘门梅家桥汪氏
        六 东花桥巷汪氏
    第二节 苏州汪氏的家族文化
        一 家学传统
        二 藏书文化
        三 文化名人
    第三节 苏州汪氏的社会网络
        一 苏州汪氏的婚姻圈——以吴趋汪氏为例
        二 苏州汪氏士人交游网络
第四章 苏州汪氏与近代社会政治变迁
    第一节 苏州汪氏与地方社会
        一 太平天国战乱与苏州汪氏——以吴趋汪氏为例
        二 苏州汪氏与地方自治
        三 苏州汪氏参与其他政治活动
    第二节 汪鸣銮与清流帝党
        一 从政经历
        二 为大清择贤纳士,网罗人才
        三“翁门六子”之首
        四“公车上书”的幕后指挥
        五 直谏上书,被革职永不叙用
    第三节 娄门内东北街汪氏与晚清民初政局
        一 娄门内东北街汪氏——外交官世家
        二 汪凤瀛与《致筹安会与杨度论国体书》
        三 汪荣宝与晚清民初的政治变革
        四 汪东宝与辛亥革命
第五章 社会变革与苏州汪氏家族的教育转向
    第一节 科举之废与汪氏士绅的出路
        一 向商人转化
        二 向报人转化
        三 向自由职业者转化
        四 向新式知识分子转型
    第二节 苏州汪氏家族的教育转向
        一 清末民国年间苏州汪氏从事文教活动实践
        二 苏州汪氏后人与新中国的文教事业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如何培养为“四化”服务的地理人才——中国地理学会召开高等院校地理系课程设置讨论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留苏预备部 ——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人才的基地[D]. 王嫣婕.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引入苏联地理学的影响研究[D]. 李金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3]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研究[D]. 崔瑾.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4)
  • [5]李润田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 刘玉玲. 河南大学, 2018(01)
  • [6]河北大学在天津的办学活动研究(1960-1970)[D]. 贺美燃. 河北大学, 2018(01)
  • [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研究[D]. 张杰. 苏州大学, 2017(04)
  • [8]近代气象学留学生群体研究[D]. 许玉花.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7(03)
  • [9]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发展研究[D]. 倪莎. 河南大学, 2016(06)
  • [10]明清以来苏州汪氏家族与社会变迁[D]. 陈加林.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5)

标签:;  ;  ;  ;  ;  

如何培养服务“四个现代化”的地理人才——中国地理学会召开高校地理系课程设置研讨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