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迫性神经性表皮剥蚀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思婷[1](2017)在《火针干预结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病例系列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瘙痒是许多皮肤病和全身性疾病的常见症状,是一种能够引起搔抓欲望的感觉,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多维度的感受反应。瘙痒发病率高,可显着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倾向。瘙痒作为一种难以忍受的症状长期困扰着人们的生活。中医认为,瘙痒属于“痒症”的范畴,乃风、湿、热、虫、毒侵犯人体肌表,加上先天禀赋不耐,使皮肤气血不和所致。目前瘙痒的治疗以镇静止痒为主,并将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中医中药以辨证论治为特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为瘙痒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由于瘙痒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病情常常反复,因此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新的治疗方法仍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瑰宝之一,具有广阔前景及现实意义。火针结合辨证针刺治疗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对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疗效颇佳。火针具有散寒除湿、行气散毒、温经活血的作用。我们通过临床实践发现,火针可应用于皮肤科疾病的治疗,其热效应可以改善皮损区域的微循环,加快炎症和代谢物质的吸收。火针着眼于疾病的局部征象,而辨证针刺则重视疾病的整体状态,审症求因,根据疾病的不同证候分别予祛风散寒、清热凉血、滋阴润燥、祛湿解毒、养血疏肝。两者结合可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火针配合辨证针刺可用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并且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证据。然而火针配合针刺干预对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疗效、效应时间点等,都需要进一步循证医学方法的验证。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将火针配合辨证针刺作为干预措施,以验证火针配合辨证针刺治疗对于改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症状与体征、焦虑及抑郁状态、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有效性,探索火针配合辨证针刺对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最佳有效干预疗程,评价火针配合辨证针刺治疗慢性瘙痒的安全性,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研究目的通过观察火针配合辨证取穴针刺对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症状、体征的影响以及对不同原因诱发瘙痒程度的影响及其之间的比较,对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病损局部红外热像及散斑血流的影响,对理化指标的影响,生活质量以及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探讨火针结合辨证取穴针刺对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为今后火针配合辨证取穴针刺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试验参考,为火针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进一步的机制研究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取来自针灸医院门诊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的81例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治疗采用火针和体针相结合的综合疗法,主穴为瘙痒较重、皮肤表面有明显的丘疹、皮肤干燥或增厚等改变的部位,使用火针点刺,配穴根据证候分类进行辨证取穴针刺。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16次(8周)。采用症状积分分级法、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红外热像及散斑血流检测、理化指标检测(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为疗效指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结束4周后随访时记录各项评分,统计分析评分的变化,进行疗效评定。研究结果(1)与0周(治疗前)相比,4周(治疗8次)和8周(治疗16次)后,患者癌痒程度明显减轻,而治疗8周后的疗效明显优于治疗4周后,且12周(随访)时疗效基本维持不变。(2)火针配合辨证取穴针刺对以上四种不同类型的瘙痒性皮肤病均有突出的疗效,但效应的时间点不同。湿疹患者对火针配合辨证针刺的敏感度不高,当次治疗后瘙痒缓解的幅度较小,但存在一定的延迟效应,每次治疗前较上一次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减轻;神经性皮炎患者敏感度较高,每次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缓解都特别明显,然而每次治疗前相比,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特应性皮炎患者初时每次治疗后瘙痒缓解明显,第五次治疗开始瘙痒程度评分反复无常,对治疗的敏感度时高时低,但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荨麻疹患者对火针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敏感度高,效应也持久,在前三次治疗后瘙痒己经明显缓解,此后每次治疗前瘙痒程度不高,但治疗后仍有减轻。(3)治疗前皮损处红外热像值、散斑血流值明显高于无皮损处,治疗后伴随皮损的逐渐恢复,高红外热像值减小,面积逐渐缩小,散斑血流的变化趋势与红外热像相同。(4)24例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总IgE进行了检测。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检测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正常值为0.02-0.5x109/L)。从血清总IgE含量观察,有9例患者(包括湿疹4例、神经性皮炎1例、特应性皮炎2例、荨麻疹2例)治疗前检测值较正常值增高(正常值为<1OOIU/ml),15例在正常范围内,治疗后伴随瘙痒症状的改善,治疗前血清总IgE含量较正常值增高的无明显变化趋势。(5)治疗后,患者HAMA及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下降。在治疗前,有28人(34.57%)轻度焦虑,27人(33.33%)中度焦虑,13人(16.05%)重度焦虑,1人(1.23%)极重度焦虑,仅有12人(14.82%)无焦虑,治疗后患者群中焦虑状态整体改善,无焦虑人数增加至40人(49.38%),轻度焦虑人数为26人(32.2%),中度焦虑人数为14人(17.28%),重度焦虑人数为1人(1.2%),无极重度焦虑患者。治疗前,有21人(25.93%)轻度抑郁,18人(22.22%)中度抑郁,2人(2.47%)重度抑郁,仅有40人(49.38%)无抑郁,治疗后患者群中抑郁状态整体改善,无抑郁人数增加至55人(67.9%),轻度抑郁人数为16人(19.75%),中度抑郁人数为10人(12.35%),重度抑郁人数为0。治疗后无焦虑人数比治疗前明显增加,中度、重度及极重度焦虑人数明显减少,说明火针配合辨证取穴针刺后,患者瘙痒情况的缓解可以整体改善其焦虑状态。治疗后无抑郁人数较治疗前也明显增加,中度及重度抑郁人数减少,说明治疗后,患者瘙痒情况的缓解亦可整体改善其抑郁状态。(6)治疗前,81例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评分平均18.41 ±3.24分。合计各条目平均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瘙痒或疼痛、皮肤护理、着装、学习工作、尴尬或自卑、运动、性生活、购物或做家务、社交娱乐、亲朋关系。治疗前后DLQI评分显着下降,平均8.94±4.52分。说明火针结合辨证取穴针刺可以通过解决患者的瘙痒困扰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7)81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在8周(16次治疗)有42例达Ⅰ级改善标准(占51.85%),24例达Ⅱ级改善标准(占29.63%),15例为Ⅲ级改善(占18.52%);12周(随访时)疗效基本保持,有44例达Ⅰ级改善标准(占54.32%),21例达Ⅱ级改善标准(占25.93%),16例为Ⅲ级改善(占17.95%)。(8)81位接受火针治疗的患者中,有42人(52%)认为火针治疗很舒服,乐于接受;有22人(27%)认为火针治疗不痛也不痒;有15人(19%)认为火针治疗有些疼痛,但可以接受;仅有2人(2%)认为火针治疗难以接受。所有受试者未出现过晕针、断针、血肿;治疗后及随访时未发现感染等不良情况。除有1例患者因个人体质导致瘢痕消退时间较长外,未发现因使用火针结合辨证取穴针刺而产生的任何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研究结论(1)火针结合辨证取穴针刺能够有效改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的瘙痒程度、瘙痒面积及瘙痒频率,本研究中的最佳有效干预疗程是8周;(2)火针配合辨证取穴针刺对四种不同类型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包括湿疹、神经性皮炎、特应性皮炎、荨麻疹)的效应时间点不同;(3)火针结合辨证取穴针刺可以调节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皮损处的红外热像及散斑血流情况,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焦虑、抑郁状态;(4)治疗前、后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的理化指标(包括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含量)没有明显改变;(5)火针结合辨证取穴针刺虽然是一种微创疗法,但只要操作规范,护理得当,治疗具有安全性。
王琳[2](2016)在《生理状况下电针任督脉经穴对吞咽运动皮层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吞咽功能是人类最为基本和重要的生理活动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将食物由口咽部传递至胃。在这一过程中,任一环节出现障碍,将会造成吞咽障碍,它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电针疗法(简称电针)在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生理和病理学机制的研究甚少。目的:观察生理状况下电针前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以咽肌为靶肌的双侧吞咽运动皮层的最佳刺激点位置,以及电针前、不同电针参数干预任督脉经穴后即刻,TMS双侧吞咽运动皮层所诱发咽肌的静息运动阈值(Resting Motor Threshold,RMT)、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波幅和潜伏期)的变化,探究电针对吞咽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影响,从而明确吞咽运动皮层在电针激活咽皮质延髓通路中的可能作用;并试图探索其最佳电针参数方案;并观察在最佳电针参数干预任督脉经穴前提下,根据所诱发咽肌的MEP波幅的变化,分析电针对吞咽运动皮层的激活范围与激活程度,进而探究电针对吞咽运动皮层激活作用的影响。方法:从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所有健康受试者均来自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在读学生,并通过广东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的会议审查的批准(批件号:B2014-017-01)。本研究的试验过程均在广东省中医院科学院中医针灸重点实验室中完成。并签署《健康受试者知情同意书》的受试者纳入本研究,该研究共分为两个试验阶段进行,均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第一个试验阶段中,最终招募15例健康受试者参与第一个试验阶段的研究;第二个试验阶段中,在第一个试验阶段的同一批健康受试者中,最终招募10例健康受试者参与第二个试验阶段的研究。第一个试验阶段的研究方法:采用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型号为HANS-200A)的不同电针参数即:电针频率为2Hz和100Hz,时间为5min、15min、30min,强度均为健康受试者的最大耐受强度(2Hz时最大耐受强度为0.9mA-3mA;100Hz时最大耐受强度为0.9mA-2.5mA),波形均选用连续波,共六种电针参数(电针参数1为2Hz、5min;电针参数2为2Hz、15min;电针参数3为2Hz、30min;电针参数4为100Hz、5min;电针参数5为100Hz、15min;电针参数6为100Hz、30min)对健康受试者的任督脉经穴-廉泉穴和风府穴进行电针干预。首先在电针前,运用TMS双侧吞咽运动皮层,并记录以咽肌为靶肌的双侧吞咽运动皮层的最佳刺激点位置,以及所诱发咽肌的RMT和MEP(波幅和潜伏期),然后随机进行上述六种电针参数干预健康受试者的任督脉经穴-廉泉穴和风府穴(每种电针参数干预之间的洗脱期为2天),并分别在每种电针参数干预后即刻,再运用TMS双侧吞咽运动皮层,并记录所诱发咽肌的RMT和MEP(波幅和潜伏期),均与电针前所诱发咽肌的RMT和MEP(波幅和潜伏期)进行比较;并同时运用TMS双侧手区运动皮层所诱发大鱼际肌的RMT和MEP(波幅和潜伏期)作为对照。第二个试验阶段的研究方法:在第一个试验阶段的基础上,从六种电针参数中获得的最佳电针参数的前提下,继续给予健康受试者的任督脉经穴-廉泉穴和风府穴进行电针干预,在电针前、电针后即刻,根据运用TMS双侧吞咽运动皮层所诱发咽肌的MEP波幅的变化,分析电针对吞咽运动皮层的激活范围与激活程度。同时仍与运用TMS双侧手区运动皮层所诱发大鱼际肌的MEP波幅的变化作为对照。结果:1.一般资料:健康受试者年龄在19-23岁之间;男性9例、女性6例;右利手13例,左利手2例;身高、体重、BMI指数均在正常范围内;生命体征平稳;洼田饮水试验均为Ⅰ级;简易智能状态评分均为30分;鼻孔至食管上段扩约肌的距离为18-21厘米之间。2.双侧吞咽运动皮层的最佳刺激点位置验证:本研究与经典文献中TMS以咽肌为靶肌的双侧吞咽运动皮层的最佳刺激点位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咽肌为靶肌的双侧吞咽运动皮层的最佳刺激点的横、纵坐标位置与经典文献中报道的横、纵坐标位置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电针任督脉经穴对咽肌的RMT的影响:六种不同电针参数分别进行干预后,TMS双侧吞咽运动皮层所诱发咽肌的RMT,均与双侧电针前的RMT进行比较,在电针参数2和电针参数5干预后,双侧吞咽运动皮层所诱发咽肌的RMT均较双侧电针前RMT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六种不同电针参数干预后,TMS左侧吞咽运动皮层所诱发咽肌的RMT变化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MS右侧吞咽运动皮层所诱发咽肌的RMT变化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左、右两侧的RMT变化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以电针前后,TMS双侧手区运动皮层所诱发大鱼际肌的RMT和RMT变化率作为对照,后者电针前后的RMT未有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前后其左、右两侧的RMT变化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电针任督脉经穴对咽肌的MEP波幅的影响:六种不同电针参数分别进行干预后,TMS双侧吞咽运动皮层所诱发咽肌的MEP波幅,均与双侧电针前的MEP波幅进行比较,六种电针参数干预后,双侧吞咽运动皮层所诱发咽肌的MEP波幅均较双侧电针前MEP波幅增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MS双侧吞咽运动皮层所诱发咽肌的MEP波幅变化率比较,唯有在电针参数2(即2Hz、15min、健康受试者最大耐受强度)干预后,双侧MEP波幅变化率最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左、右两侧的MEP波幅变化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以电针前后,TMS双侧手区运动皮层所诱发大鱼际肌的MEP波幅和MEP波幅变化率作为对照,后者电针前后的MEP波幅未有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前后其左、右两侧的MEP波幅变化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电针任督脉经穴对咽肌的MEP潜伏期的影响:六种不同电针参数分别进行干预后,TMS双侧吞咽运动皮层所诱发咽肌的MEP潜伏期均与双侧电针前的MEP潜伏期进行比较,未有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以电针前后TMS双侧手区运动皮层所诱发大鱼际肌的MEP潜伏期作为对照,后者电针前后的MEP潜伏期未有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无须再对咽肌和大鱼际肌的MEP潜伏期进行变化率之间的计算与比较。6.最佳电针参数干预任督脉经穴对吞咽运动皮层的激活范围的影响:由第一个试验阶段获得的最佳电针参数干预下,TMS以咽肌为靶肌的双侧吞咽运动皮层的激活个数较双侧电针前激活个数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MS以咽肌为靶肌的双侧吞咽运动皮层的激活个数变化率进行比较,其左、右两侧的激活个数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以电针前后TMS以大鱼际肌为靶肌的双侧手区运动皮层的激活个数和激活个数变化率作为对照,后者电针前后的激活个数未有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前后其左、右两侧的激活个数变化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最佳电针参数干预任督脉经穴对吞咽运动皮层的激活程度的影响:由第一个试验阶段获得的最佳电针参数干预下,将健康受试者电针前后TMS以咽肌为靶肌的双侧吞咽运动皮层所激活的相同位点的激活程度进行比较,以咽肌为靶肌的双侧吞咽运动皮层各点激活程度较双侧电针前激活程度增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MS以咽肌为靶肌的双侧吞咽运动皮层所激活的相同位点的激活程度变化率进行比较,其左、右两侧的激活程度变化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以电针前后TMS以大鱼际肌为靶肌的双侧手区运动皮层所激活的相同位点的激活程度和激活程度变化率作为对照,后者电针前后的激活程度未有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前后其左、右两侧的激活程度变化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TMS健康受试者的双侧吞咽运动皮层,与经典文献当中欧洲人群的最佳刺激点位置相比,亚洲人群和欧洲人群的最佳刺激点的位置基本一致,可推断生理状况下TMS人类的双侧吞咽运动皮层的最佳刺激点不存在人种差异,但此结论应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2.采用频率为2Hz和100Hz,时间5min、15min、30min,强度均为健康受试者的最大耐受强度,这六种不同电针参数干预任督脉经穴-“廉泉穴”和“风府穴”后,均可促进双侧吞咽运动皮层的兴奋性,进而增强咽皮质延髓通路下行传导的兴奋性。其中,2Hz、15min、健康受试者最大耐受强度为六种不同电针参数中最佳的电针参数方案。3.在六种不同电针参数干预任督脉经穴-“廉泉穴”、“风府穴”后,对健康受试者的双侧吞咽运动皮层兴奋性具有促进作用,并以大鱼际肌为靶肌的手区运动皮层兴奋性相比,后者的皮层兴奋性未有明显变化,可提示生理状况下电针任督脉经穴对促进双侧吞咽运动皮层的兴奋性存在一定的特异性。4.在最佳电针参数干预任督脉经穴-“廉泉穴”、“风府穴”后,可增大健康受试者的双侧吞咽运动皮层的激活范围以及增强其激活程度,并以大鱼际肌为靶肌的手区运动皮层的激活范围和激活程度相比,后者的激活范围和激活程度未有明显变化,可表明生理状况下电针任督脉经穴对双侧吞咽运动皮层具有特异性的激活作用,并且此激活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大脑可塑性有一定的联系,具体可能与突触的短期可塑性当中的短时程增强(Short-term Potentiation,STP)作用或长期可塑性当中的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作用有关。
黄晶,章培[3](2012)在《人为皮炎1例》文中研究指明患者,女,72岁,因全身反复红斑、丘疹、痒10余年,皮肤溃疡4个月于2011年4月20日入院。入院前10余年,患者全身反复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病程中无糜烂渗液。曾于外院诊断为神经性皮炎,曾服用反应停等药物治疗,并外擦多种软膏,皮疹时轻时重。入院前4个月来,患者自觉皮疹下有硬
夏莉,张晓鸣,喻楠,汪京峡,尚元元[4](2004)在《强迫性神经性表皮剥蚀1例》文中研究说明
二、强迫性神经性表皮剥蚀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迫性神经性表皮剥蚀1例(论文提纲范文)
(1)火针干预结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病例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瘙痒的认识 |
1 流行病学调查 |
2 病因 |
3 发病机制 |
4 瘙痒评价方法 |
5 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学对瘙痒的认识 |
1 古代文献对瘙痒的认识 |
2 瘙痒的病因病机 |
3 瘙痒的辨证分型 |
4 针灸治疗瘙痒的现况 |
5 针灸治疗瘙痒的神经生理学机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方案 |
2.2 病例来源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2.4 研究内容 |
2.5 治疗方案 |
2.6 观察指标 |
2.7 统计分析 |
2.8 技术路线 |
2.9 质量控制 |
2.10 数据管理 |
2.11 伦理学要求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瘙痒情况比较 |
3.3 瘙痒程度比较 |
3.4 红外热像和散斑血流检测结果比较 |
3.5 理化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
3.6 焦虑及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
3.7 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
3.8 慢性瘙痒性皮肤病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的临床疗效 |
3.9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瘙痒症状、体征评分分析 |
4.2 红外热像及散斑血流值分析 |
4.3 理化指标分析 |
4.4 焦虑抑郁情况分析 |
4.5 皮肤病生活质量分析 |
4.6 火针使用治疗瘙痒的机理分析 |
4.7 辨证选穴治疗瘙痒的机理分析 |
4.8 安全性分析 |
5 结论 |
6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伦理委员会审查批件 |
附录2 汉密顿焦虑量表 |
附录3 汉密顿抑郁量表 |
附录4 皮肤病学生活质量指数量表 |
附录5 不良事件记录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生理状况下电针任督脉经穴对吞咽运动皮层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中医学对任督脉经穴与吞咽功能关系的认识 |
1.1.1 任督脉经穴与吞咽功能关系的理论基础 |
1.1.2 任督脉经穴与吞咽功能关系的数据挖掘研究 |
1.2 现代医学对吞咽功能的认识 |
1.2.1 吞咽功能的生理病理学基础及机制研究 |
1.2.2 吞咽运动皮层兴奋性的作用研究 |
1.3 大脑可塑性和功能重组的研究进展 |
1.4 针刺与运动皮层兴奋性的关系研究 |
1.5 针刺与大脑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关系的研究 |
1.6 TMS技术的作用原理及应用 |
1.6.1 TMS技术的作用原理 |
1.6.2 TMS技术的应用 |
第二章 应用基础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
2.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2 研究方法 |
2.2.1 设计及总体技术步骤 |
2.2.2 样本量 |
2.2.3 主要试验设备及器材 |
2.2.4 具体试验方案 |
2.2.5 干预措施 |
2.2.6 观察指标 |
2.2.7 控制研究质量 |
2.2.8 不良反应的判定与处理 |
2.2.9 数据的管理及统计分析 |
2.3 研究结果及统计分析 |
2.3.1 一般资料结果 |
2.3.2 双侧吞咽运动皮层的最佳刺激点位置验证 |
2.3.3 电针任督脉经穴对咽肌的RMT的影响 |
2.3.4 电针任督脉经穴对咽肌的MEP波幅的影响 |
2.3.5 电针任督脉经穴对咽肌的MEP潜伏期的影响 |
2.3.6 最佳电针参数干预任督脉经穴对吞咽运动皮层的激活范围的影响 |
2.3.7 最佳电针参数干预任督脉经穴对吞咽运动皮层的激活程度的影响 |
第三章 讨论 |
3.1 研究设计思路 |
3.1.1 研究类型 |
3.1.2 研究方案 |
3.2 双侧吞咽运动皮层最佳刺激点位置的情况分析 |
3.3 针刺任督脉经穴与吞咽功能的联系 |
3.4 躯体感觉刺激传入对吞咽运动皮层的激活作用 |
3.5 电刺激疗法的参数设置对吞咽运动皮层兴奋性及吞咽功能的影响 |
3.6 脑功能偏侧性给生理状况下电针任督脉经穴对吞咽运动皮层作用的启示 |
3.7 外界刺激传入对大脑皮层可塑性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四、强迫性神经性表皮剥蚀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火针干预结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病例系列研究[D]. 李思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2)
- [2]生理状况下电针任督脉经穴对吞咽运动皮层的作用研究[D]. 王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3]人为皮炎1例[J]. 黄晶,章培. 广东医学, 2012(08)
- [4]强迫性神经性表皮剥蚀1例[J]. 夏莉,张晓鸣,喻楠,汪京峡,尚元元.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