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农业 观光效应——北戴河集发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园区一瞥(论文文献综述)
王英蓉[1](2021)在《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农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是农业稳定高效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国应对“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秦皇岛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作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以及首都经济圈的重要功能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环境下,发展现代农业是必然趋势。为此,本文以秦皇岛市现代农业为研究对象,立足当前农业发展实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对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为推进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归纳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以及SWOT分析法。在运用相关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优势、劣势、机会、挑战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先进发展经验,得出了四点启示,即应结合地区实际发展现代农业、政府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重要的组织载体、必须重视农业科技创新。最后按照利用优势、摒弃劣势、把握机会、面对挑战的方针,提出了适合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即利用优势制定专项发展规划;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机会;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设施装备升级;积极应对农产品贸易壁垒;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环境;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延伸产业链条。
许娜[2](2019)在《主题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南京齐乐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促进了人们对农业旅游需求的逐年增长,将农业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和乡土文化融合的休闲农业园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园发展快、数量多,但在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吸引力不足、缺乏乡土气息、休闲主题雷同、景观设计城市化、产业整体效益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源自于休闲农业园建设中缺少对主题的重视,对主题的呈现没有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与主题的结合不够紧密。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研究解决园区吸引力不足、景观设计城市化、产业整体效益低的方法,力求突出休闲农业园的主题,探索主题休闲农业园的设计策略和方法,增强园区竞争力,推动产业效益提高,为园区的发展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提出了主题休闲农业园的设计要基于游客心理需求、设计结合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立足于乡土性原则、参与性原则、生态性原则、科普性原则进行设计;要结合“引擎主题多样化”、“地区特色品牌化”、“休闲旅游生态化”、“乡村旅游数字化”、“休闲产业集成化”五大设计策略,把握“发挥地形优势,合理划分空间”、“保护水体生态、营造亲水空间”、“保育乡土植物,丰富四季景观”、“整合乡土建筑,形式风格统一”、“顺应地势造路,铺装生态环保”、“塑造特色小品,造型结合乡土”、“设计主题活动,增加体验深度”七大设计方法。本文通过南京齐乐园景观概念设计,探讨景观设计的主题突出方法,为后来的园区设计提供参考。
罗静红[3](2018)在《休闲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永登县九龙休闲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为例》文中指出休闲农业观光园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农业景观、村落景观、田园景观的深层次开发,结合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开发模式,以农业生产过程、乡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为主要经营特色,形成的农游合一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20世纪末,随着“休闲”概念的普及,人们为了追求新的生活休闲方式,国家也在不断寻求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休闲农业观光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内对休闲农业观光园的相关基础理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不少,但大多都停留在宏观层面,对现有园区发展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而对农业观光园内部结构的设计要素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并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农业科学、旅游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对观光园区的景观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试图通过完善和提高农业园各景观要素的功能和美观度来提高其经济生态效益,从而促进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本文首先对休闲农业观光园的相关的概念进行分析,通过对休闲农业观光园的基础理论和各景观设计要素及其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从而系统全面的探讨分析了观光农业园中不同景观元素的营造方法。此外,选取国内两个典型的农业园设计案例作详细分析,归纳总结其经验和不足,并通过对永登县九龙休闲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实践,使本文提出的理论观点更具现实基础与实际操作性,期望对今后休闲农业观光园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唐桂梅[4](2017)在《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非理性的城市建设活动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催生了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得到身心再生的迫切需求,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乡村休闲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本文针对目前中国乡村休闲农业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地新农村建设的不良倾向,以生物多样性理论为核心指导思想,以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引导未来农村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索农业公园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目前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面对广大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农业公园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型平台,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高端形式,是生物多样性的产业单元,是艺术审美的对象,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是农业公园开发和建设的基础,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按照功能和特性的不同将农业公园景观资源分为植物、动物、山、石、建筑和水等资源类型;从资源特点、农业生产内容、功能特点三个方面提出农业公园的开发建设类型;从规划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有害生物预警三个方面提出农业公园实施的技术手段。(3)面对农村农田面源污染严重导致的农村生态危机,以生物多样性理论作指导,提出两种农业公园规划新模式,即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单元模式和功能融合型农村产业单元模式,以解决中国目前存在的农业生态问题和产业转型问题。(4)基于中国人口众多、耕地紧缺的实际,提出农业生产为本、形式丰富多样、农耕文化为魂、功能叠加拓展、产业融合创新的农业公园规划策略。围绕区域农村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从前期论证体系、项目策划体系、基础配套体系和规划后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农业公园的规划理论进行探讨,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乡村生态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5)从农业公园自然、经济和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建立农业公园规划后评价体系,根据资源特点的不同将农业公园分为地文风貌型、农业生产型、艺术人文型以及复合型四种类型,其目的是指导农业公园规划项目的方案提升和修编,确定农业公园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的轻重缓急,做到分步开发和有序实施,对已建成的休闲农业项目进行评价分级,指导农业公园以及同类型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需求和农村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产生的,能够统筹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推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休闲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建设理念的发展和提升。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单元模式和功能融合型农村产业单元模式的提出以及农业公园规划和规划后评价体系的构建。期望本文提出的理论与方法能成为农业公园规划技术规范编制的重要依据,为我国农业公园的开发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余乐新[5](2017)在《方城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发展农业科技园区是探索实现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农业科技园区相关基础理论及大量文献资料,以方城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例,对园区建设发展概况进行了介绍,包括建设的必要性,建设的意义,建设发展历程,园区的布局等,并从SWOT分析、效益分析两个角度对园区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总结归纳了园区建设取得成就,例如,丰富拓展了“9:1模式”、显着提高了粮食产量、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集成推广了一批农业科技、构建了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健全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等6项。并进一步梳理了方城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关园区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方城县农业科技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园区提炼推广的“9:1模式”对于全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同时园区建设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在下一步的建设发展中必须加以改进。
蔡惠影[6](2017)在《宿迁湖滨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都市化的高速进展,城市的现有资源和环境压力也日益严峻,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人们不得不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问题延伸到生态农业产业开发建设中来。对郊区或农村的自然条件优越的区域进行开发,结合农业生产进行旅游项目的规划,利用农业高科技技术,发展“为达到都市居民的对绿色农业产业的消费需求,在城市边缘郊区上采用集约化的产业生产,达到形成农、林、牧、加工业的多元化循环利用的自然产业资源,生产、加工和营销食品和燃料的产业”的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在我国逐渐兴起,将都市融合在农田土地中,农田进入都市的核心区反应了市民对自然的畅想,体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策略。发展都市生态农业,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乡土地矛盾,更能创造与人有情感交流的互动型景观,获得明显的物质收获,还有利于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推动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但是随着生态农业产业园区的飞跃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园区缺乏地域性总规的引导、选址不合理,功能定位不清晰,产业不能带动周边发展,设施游乐项目陈旧无创意,没有体现地域性的乡土特色文化等,这类问题阻碍了都市型农业的蓬勃发展。因此提出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概念,针对园区规划设计的发展情况,需对园区的农业产业规划设计、景观生态打造、旅游项目运营模式等进行系统化的研究。本文从农业生产与休闲旅游出发,以农业科技和生态技术为支撑,结合笔者参与的宿迁湖滨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区规划设计,探究我们如何能实现具有“农业产业生产、景观、生态、游憩”效益的多元性都市农业产业园。力求对未来的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理论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基于整合各学科对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归纳法、案例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多学科交叉法,归纳出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区的特征及分类,结合农业的基础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旅游学理论等,总结农业产业特色园区中规划设计概述,且对优秀、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以笔者参与的宿迁湖滨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区作为实际案例进行探讨分析。通过去现场实地勘察,了解项目的区位条件、交通分析、资源环境分析、用地现状分析等基本条件进行总结分析,总体规划包括总体布局、功能分区、交通规划、水利系统规划、景观空间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通过图文结合的模式,在对多个具体景点及产业进行详细设计。力图打造以都市农业产业、生态循环为导向,在空间地域上发展融生产、生态、休闲观光、乡村发展等多元化功能于一体,注重城乡经济融合、产业融合和环境保护,展示生物资源循环利用前景的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最后,结合理论研究部分和实践项目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分析宿迁湖滨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的创新点,为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提供一定的参考,并提出基于现实对未来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展望。
黄玄[7](2016)在《创意农业园的景观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创意农业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反映了“创意”思潮对农业行业的影响。它意味着人们有效地将科技和人文要素创造性地融入农业产业的各个环节中,促进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业功能的拓展,并为解决传统农业园景观设计单调、文化内涵不足、品牌特色缺失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创意农业园是创意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国内关于创意农业园的研究还较为缺乏,且主要涉及总体建设的规划思路、原则等较为宏观的层面,使得园区的深入设计缺少相应的理论指导。环境景观是最能反映创意农业园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笔者首先对创意农业园景观设计的相关文献与实践案例资料进行查阅分析,介绍了国内外创意农业园的发展及研究概况,整理总结出创意农业和创意农业园的相关概念,以及园区特征、类型与创意主体等基础理论;并使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将创意学、“场所精神”、环境心理学、农业景观美学等理论引入研究中,指出它们分别对创意农业园的主题创意、场所意境、情感体验、景观布局等方面起到指导作用,以期为创意农业园的建设奠定理论基础。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分析创意农业园景观设计的方法策略,从主题策划、空间布局、情感体验设计、场所意境营造等四个方面层层递进地论述创意农业园的景观创意策略及设计方法,进一步提出从“本能、行为、反思”三个层面进行情感体验设计,通过文化的挖掘、现代艺术语汇的运用、高新科技的应用等表达方式来实现园区场所意境的营造,以期为探索创意农业园景观设计新思路提供理论基础。最后结合嘉善·尚品创意农业园景观设计项目实践对上述策略和方法进行验证和反馈,总结出创意农业园的景观设计要充分融入创意理念和文化内涵,以园区创意主题为核心,以场所意境的营造为目标,重视使用主体的情感体验,以期营造出具有创意品牌特色及文化景观魅力的创意农业园区。
李小璇[8](2014)在《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最大潜力在科技、强劲动力在科技。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粗放型生产方式转为集约型生产方式,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作为集合了农业生产优质资源、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一种载体,已形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新组织形式。一般看来,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初级阶段(1994-2000年)、规范发展阶段(2001-2009年)以及成熟阶段(2010年-至今)。本选题在学术界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对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研究的成果,基于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先对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进行概述,归纳出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几种发展模式并分析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多模式发展形成的原因,然后针对目前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模式发展的制约因素,详实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并借鉴国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从而提出优化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建议。
包乌兰托亚[9](2013)在《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及其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模式,将传统农业从第一产业延伸到第三产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涉及面广、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关联度大,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是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升级,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发展方向,提高农业发展层次,实现农业战略转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能力的提高、居民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休闲农业已从萌芽起步、初步发展阶段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应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体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解析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构成、特征、功能和价值,基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产业系统、支撑系统对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支撑作用,分析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开发基础与运行机理。在对休闲农业资源类型、价值与开发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机理,模拟并分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的40个城市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的传导路径与关键因素,进而构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经营模式、布局模式和组织模式,并提出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化机制与具体措施,为不同等级城市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对我国休闲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制定具有借鉴意义。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休闲农业发展的概念体系与基本理论。对休闲农业产业系统相关概念,包括休闲与休闲产业、农业与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资源、产业化与休闲农业产业化等进行了界定,系统探讨了休闲农业体系的基本内涵、构成、特征、结构、功能、意义等基本理论问题,并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理论及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2)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现状与开发路径分析。明确休闲农业资源分类原则,将休闲农业资源具体分为生产资源、生活资源、生态资源三大类,分析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探讨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路径与开发方式。(3)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分析与评价。构建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从审美价值、参与价值、文化价值、集群价值、科学价值五方面,对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发展具有代表性的40个城市的休闲农业资源价值进行评价。根据对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构成要素的分析,将开发基础系统分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产业系统、支撑系统等四个子系统,构建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东部17个城市、中部6个城市、西部13个城市、东北部4个城市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进行量化辨识与等级划分,进而分析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各子系统及复合系统发展状态的时间演变轨迹和空间差异特征,判断40个代表性城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阶段与产业化开发能力。(4)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机理分析。在对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的核心要素,并分析各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应用结构方程模型,经过提出假设、构建模型、拟合评价、调整修正、结果检验等步骤,对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条件与形成机理进行定量模拟;总结出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的传导路径与关键因素,据此构建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结构模型。(5)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模式构建。根据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及运行机理的研究结论,提出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模式,包括产业经营模式、产业布局模式及产业组织模式。(6)休闲农业产业化保障措施。从政策法律、市场基础、运行机制、集群战略、人才体系、标准体系等方面,提炼出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的保障机制与具体措施。
董家田[10](2012)在《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一体化园区建设新模式:新乡村综合体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以山东肥城德汇田源新乡村综合体及安徽来安耘泰新乡村综合体规划案例为例》文中指出按照共生理论,我们可以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两个共生单元,它们之间通过各种要素流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构成区域共生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客观上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地域系统。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逐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城乡之间统筹发展已成为当前阶段的新目标、新要求。“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均有赖于城乡之间的协调一体化发展。本文在共生理论的指导下,以如何实现城乡统筹这一命题为核心出发点,以城乡统筹路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归纳和推演创新,试图构建出一个以现代农业园区为现实载体,以“综合体”思想为内核,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的新型城乡统筹路径分支——新乡村综合体。它是以城乡规划学为基底,通过规划空间的手段来使区域城乡统筹格局得到良性优化的一个新的着力点;它能够为在特定情况下,符合主客观条件基础上而规划建设的现代农业园区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本文运用文献研读法、理论学习法、综合系统整治法和案例实证法等研究方法,首先通过理论研究推演,构建出新乡村综合体及其特征与内涵;然后通过对新乡村综合体所需的土地、资金、政策、区位等先决条件的论述,证明其开发建设的可行性;接着根据城乡统筹规划的相关内容,对如何规划建设新乡村综合体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探究;最后通过相关实证案例的解析,对所提出的规划理论和方法进行佐证。本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城乡统筹中共生理论的运用与研究,分析当前出现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以内涵不断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的为载体,结合“综合体”的本质,明确本文意欲创建的新型路径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并明晰地界定“新乡村综合体”的定义、特征及内涵,以利于读者形成清晰的认知体系。第二部分: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学、农业经济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新乡村综合体建设中涉及到的土地、资金、区位、技术模式四大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性论述,对“新乡村综合体”开发建设的可行性这一命题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新乡村综合体开发建设所需的各项条件目前已初具雏形,且就发展趋势来看是大势所趋。第三部分:提出新乡村综合体的规划模式。基于以上分析研究,从规划理论和规划方法两个层面对新乡村综合体如何实现合理规划进行论述。在规划方法中,本文按照明确选址、定位功能、布局产业、配套设施、运营管理等步骤对新乡村综合体进行详细、有序的分层规划,最后总结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模式。第四部分:依据前文研究成果,以规划理论为指导,将规划模式运用到笔者亲身参与的两个实际项目的规划中,在实际案例中进行检验,佐证模式的可操作性。总起来说,新乡村综合体这一城乡统筹新路径的本质,就是把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市民与农民纳入到一个系统里面进行统一规划,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相互联系及其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进行统一研究、统筹解决,构建有利于转换城乡二元结构的空间格局和体制机制,并在政策制度方面提供参考建议,以达到实现城乡共兴、和谐一致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生态农业 观光效应——北戴河集发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园区一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态农业 观光效应——北戴河集发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园区一瞥(论文提纲范文)
(1)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现代农业 |
2.1.2 传统农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区位论 |
2.2.2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2.2.3 比较优势理论 |
2.2.4 规模经济理论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
3.1 秦皇岛市基本概况 |
3.2 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
3.2.1 经济运行持续稳定发展 |
3.2.2 农林牧渔业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增长 |
3.2.3 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
3.2.4 农业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
3.2.5 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
3.2.6 产业融合发展势头迅猛 |
3.3 秦皇岛市农业产业发展状况 |
3.3.1 粮油业 |
3.3.2 菜菌药 |
3.3.3 林果业 |
3.3.4 畜牧业 |
3.3.5 水产业 |
第四章 秦皇岛市发展现代农业SWOT分析 |
4.1 优势 |
4.1.1 区位优势 |
4.1.2 气候优势 |
4.1.3 资源优势 |
4.1.4 产业优势 |
4.1.5 科技支撑优势 |
4.2 劣势 |
4.2.1 农业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
4.2.2 农业发展模式滞后单一 |
4.2.3 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薄弱 |
4.3 机会 |
4.3.1 政策保障现代农业稳步前行 |
4.3.2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 |
4.3.3 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
4.4 挑战 |
4.4.1 农产品贸易壁垒阻碍发展 |
4.4.2 竞争压力升级 |
第五章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借鉴及启示 |
5.1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
5.1.1 以色列模式 |
5.1.2 加利福尼亚州模式 |
5.2 国内现代农业发展经验 |
5.2.1 连云港模式 |
5.2.2 武汉模式 |
5.3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
5.3.1 应结合地区实际发展现代农业 |
5.3.2 政府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5.3.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重要的组织载体 |
5.3.4 必须重视农业科技创新 |
第六章 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
6.1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 |
6.1.1 利用优势制定专项发展规划 |
6.1.2 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机会 |
6.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
6.3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6.4 加快农业设施装备升级 |
6.5 把握市场大环境发展趋势 |
6.5.1 积极应对农产品贸易壁垒 |
6.5.2 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环境 |
6.6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
6.7 延伸产业链条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主题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南京齐乐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主题休闲农业园综述 |
2.1 相关概念释义 |
2.1.1 休闲农业园 |
2.1.2 主题休闲农业园 |
2.2 主题休闲农业园的分类 |
2.2.1 按主题划分 |
2.2.2 按功能划分 |
2.3 主题休闲农业园的景观构成 |
2.3.1 自然景观 |
2.3.2 农业景观 |
2.3.3 人文景观 |
第三章 主题休闲农业园案例分析 |
3.1 选择依据 |
3.2 样本概述 |
3.2.1 成都三圣花乡 |
3.2.2 金竹半岛生态农业观光园 |
3.2.3 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 |
3.3 综合分析 |
第四章 主题休闲农业园设计体系 |
4.1 设计依据 |
4.1.1 游客心理需求 |
4.1.2 设计结合自然 |
4.1.3 可持续发展 |
4.2 设计原则 |
4.2.1 乡土性原则 |
4.2.2 参与性原则 |
4.2.3 生态性原则 |
4.2.4 科普性原则 |
4.3 设计策略 |
4.3.1 引擎主题多样化 |
4.3.2 地区特色品牌化 |
4.3.3 休闲旅游生态化 |
4.3.4 乡村旅游数字化 |
4.3.5 休闲产业集成化 |
4.4 设计方法 |
4.4.1 发挥地形优势,合理划分空间 |
4.4.2 保护水体生态,营造亲水空间 |
4.4.3 保育乡土植物,丰富四季景观 |
4.4.4 整合乡土建筑,形式风格统一 |
4.4.5 顺应地势造路,铺装生态环保 |
4.4.6 塑造特色小品,造型结合乡土 |
4.4.7 设计主题活动,增加体验深度 |
第五章 南京齐乐园景观设计 |
5.1 项目分析 |
5.1.1 区位分析 |
5.1.2 项目背景 |
5.1.3 现状分析 |
5.2 设计理念 |
5.2.1 农商融合 |
5.2.2 回归田园 |
5.2.3 提升内涵 |
5.3 总体设计 |
5.3.1 景观空间结构 |
5.3.2 道路系统设计 |
5.3.3 照明系统设计 |
5.4 分区规划 |
5.4.1 “一田” |
5.4.2 民俗展览体验中心 |
5.4.3 丰收农园 |
5.4.4 趣味田园 |
5.4.5 自然乐园 |
5.4.6 漫花园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1 成都三圣花香旅游体验调查问卷 |
附录2 金竹半岛生态农业观光园旅游体验调查问卷 |
附录3 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旅游体验调查问卷 |
附录4 南京齐乐园景观概念设计方案文本 |
(3)休闲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永登县九龙休闲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休闲农业观光园研究综述 |
1.3.1 国外休闲农业观光园研究动态 |
1.3.2 国内休闲农业观光园研究动态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休闲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明晰 |
2.1.1 农业 |
2.1.2 休闲农业 |
2.1.3 观光农业 |
2.1.4 农业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关系 |
2.2 休闲观光农业的类型与功能 |
2.2.1 休闲观光农业的类型 |
2.2.2 休闲观光农业的功能 |
2.3 休闲农业观光园设计要素 |
2.3.1 植物 |
2.3.2 动物 |
2.3.3 建筑 |
2.3.4 农业设施 |
2.3.5 道路、广场 |
2.3.6 水体 |
2.3.7 地形 |
2.4 休闲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原则 |
2.4.1 生态优先 |
2.4.2 以人为本 |
2.4.3 农游结合 |
2.4.4 地域特色 |
2.5 休闲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 |
2.5.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2.5.2 景观美学理论 |
2.5.3 农业科学理论 |
2.5.4 旅游经济学理论 |
2.6 休闲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方法 |
2.6.1 合理划分功能分区 |
2.6.2 景观种植体系规划 |
2.6.3 景观水体规划 |
2.6.4 人工景观规划 |
第三章 休闲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案例研析 |
3.1 大英铭贵现代休闲农业产业园 |
3.1.1 项目概况 |
3.1.2 规划设计思路 |
3.1.3 分区布局 |
3.1.4 规划建设分析总结 |
3.2 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园 |
3.2.1 项目概况 |
3.2.2 分区布局 |
3.2.3 规划建设分析总结 |
第四章 永登县九龙休闲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
4.1 项目概况 |
4.1.1 区位分析 |
4.1.2 场地分析 |
4.1.3 资源分析 |
4.1.4 客源分析 |
4.1.5 优劣分析 |
4.2 规划原则 |
4.2.1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
4.2.2 继承并发展丰富的地域特色 |
4.2.3 坚持生产性、观赏性和参与性相结合 |
4.3 规划定位 |
4.4 规划特色 |
4.5 总体布局及分区规划 |
4.5.1 总体布局 |
4.5.2 分区规划 |
4.6 专项规划设计 |
4.6.1 交通系统规划 |
4.6.2 景观植物规划 |
4.6.3 小品设施与标识系统规划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4)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乡村资源与环境危机突出 |
1.1.2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城市病” |
1.1.3 社会新需求促进农村产业转型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农业公园研究概述 |
1.3.1 休闲农业研究进展 |
1.3.2 农业公园研究进展 |
1.3.3 我国农村休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4 生物多样性与农业公园关联性分析 |
1.3.5 其他规划理论基础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休闲农业项目现状调研 |
2.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2.1.1 调查对象 |
2.1.2 调查方法 |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2.2.1 园区的基本情况 |
2.2.2 游客的基本情况 |
2.3 调查样本典型特征分析 |
2.3.1 景观风貌呈现 |
2.3.2 乡土文化表达 |
2.3.3 项目产业特色 |
2.3.4 生态安全分析 |
2.3.5 园区功能布局 |
2.3.6 综合配套服务 |
第三章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理论与方法 |
3.1 农业公园的内涵和资源分类 |
3.1.1 农业公园的概念和内涵 |
3.1.2 农业、休闲农业、公园与农业公园 |
3.1.3 农业公园景观资源及开发建设分类 |
3.1.4 农业公园规划及生产实施技术手段 |
3.2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发展战略 |
3.2.1 农业生产为本:物质基础及产业环境 |
3.2.2 形态丰富多样:美丽乡村景观建设 |
3.2.3 农耕文化为魂:记忆和乡愁的承载 |
3.2.4 功能叠加拓展:农业与公园功能衍生 |
3.2.5 产业融合创新:田园综合体的建设 |
3.3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创新规划模式 |
3.3.1 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单元模式 |
3.3.2 功能融合型农村产业单元模式 |
3.3.3 案例分析——以金岳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为例 |
3.4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产业规划体系 |
3.4.1 农业公园产业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3.4.2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调查与分析 |
3.4.3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项目策划体系 |
3.4.4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基础配套体系 |
3.4.5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后评价 |
第四章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长沙市莲花现代农业公园规划 |
4.1 莲花现代农业公园规划的特色与理念 |
4.1.1 规划流程特色 |
4.1.2 项目规划理念 |
4.2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前期论证体系: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
4.2.1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
4.2.2 生态资源与现场调查 |
4.3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项目策划体系:景观多样与产业融合 |
4.3.1 规划目标 |
4.3.2 项目布局 |
4.3.3 产业发展 |
4.3.4 效益分析 |
4.4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产业配套体系:资源利用与生态建设 |
4.4.1 农业生产规划 |
4.4.2 旅游产业规划 |
4.4.3 景观风貌控制 |
4.4.4 植物景观规划 |
4.4.5 场地竖向规划 |
4.4.6 交通游线规划 |
4.4.7 土地利用规划 |
4.4.8 生态保护规划 |
4.4.9 其他配套建设 |
4.5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规划后评价体系:复合生态系统优化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讨论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研样本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2 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方城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 |
2.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农业科技园区相关理论基础 |
2.2 文献综述 |
3.方城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发展概况 |
3.1 园区建设的必要性 |
3.2 园区建设的意义 |
3.3 园区建设发展历程 |
3.4 园区总体布局 |
3.5 园区综合分析 |
3.6 园区取得的成效 |
4.方城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方城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 方城县农业科技园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方城县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对策建议 |
5.1 做好园区整体规划 |
5.2 规范园区的运行管理 |
5.3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
5.4 完善资金筹措渠道 |
5.5 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6)宿迁湖滨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都市生态农业的兴起 |
1.1.2 农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
1.1.3 居民追求生态旅游及多样化消费需求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归纳法 |
1.4.2 案例分析法 |
1.4.3 实证研究法 |
1.4.4 多学科交叉法 |
1.5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框架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厘定 |
2.1.1 都市型农业 |
2.1.2 休闲农业产业 |
2.1.3 生态循环农业 |
2.1.4 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 |
2.2 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 |
2.2.1 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的特点 |
2.2.2 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的功能定位 |
2.2.3 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类型 |
2.3 国内外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相关研究 |
2.3.1 国外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相关研究概况 |
2.3.2 我国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
2.3.3 国内外发展都市农业园区的启示 |
2.4 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区规划理论 |
2.4.1 农业基础理论 |
2.4.2 景观生态类理论 |
2.4.3 旅游学相关理论 |
2.5 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
2.5.1 园区规划设计原则 |
2.5.2 园区规划设计程序 |
2.5.3 农业产业园区旅游项目的开发思路和产品创新 |
2.5.4 园区规划设计要点 |
第三章 典型案例调查分析 |
3.1 义乌市江东都市生态农业园 |
3.1.1 项目概况 |
3.1.2 园区特色 |
3.1.3 案例经验 |
3.2 北京市蟹岛绿色生态农庄 |
3.2.1 项目概况 |
3.2.2 园区特色 |
3.2.3 案例经验 |
3.3 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 |
3.3.1 项目概况 |
3.3.2 园区特色 |
3.3.3 案例经验 |
3.4 台湾走马獭农场 |
3.4.1 项目概况 |
3.4.2 园区特色 |
3.4.3 案例经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宿迁湖滨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实证研究 |
4.1 项目概况 |
4.1.1 区位条件 |
4.1.2 自然条件分析 |
4.1.3 土地资源利用分析 |
4.1.4 上位规划解读 |
4.1.5 SWOT分析 |
4.2 总体规划 |
4.2.1 规划原则和依据 |
4.2.2 规划目标与功能 |
4.2.3 相关规划定位 |
4.2.4 功能分区 |
4.3 专项规划 |
4.3.1 道路交通规划 |
4.3.2 水利规划 |
4.3.3 给排水规划 |
4.3.4 强弱电设置 |
4.3.5 配套设施规划 |
4.3.6 建筑及周边环境整治 |
4.3.7 产业规划 |
4.4 分区规划及生产项目设置 |
4.4.1 综合服务区 |
4.4.2 优质粮油区 |
4.4.3 精品蔬果区 |
4.4.4 生态养殖区 |
4.5 景观结构规划与休闲项目设置 |
4.5.1 景观空间结构规划 |
4.5.2 休闲项目设置 |
4.6 组织管理与运营机制 |
4.6.1 总体组织框架 |
4.6.2 管理公司 |
4.6.3 园区服务网 |
4.6.4 运营机制 |
4.7 投资匡算与效益分析 |
4.7.1 基础设施投资 |
4.7.2 产业项目投资 |
4.7.3 总投资与来源 |
4.7.4 效益分析 |
第五章 结论、讨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创意农业园的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技术路线 |
2 创意农业园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创意农业的概念辨析 |
2.2 创意农业的概念界定 |
2.3 创意农业的特征 |
2.4 创意农业与创意农业园 |
2.5 创意农业园的类型 |
2.6 创意农业园的创意主体 |
3 创意农业园的景观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 创意学 |
3.1.1 创意思维 |
3.1.2 创意方法 |
3.2 “场所精神”理念 |
3.2.1 旨在创造魅力空间 |
3.2.2 在精神层面指导景观创意设计 |
3.3 环境心理学 |
3.3.1 旨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 |
3.3.2 在情感体验层面指导景观创意设计 |
3.4 农业景观美学理论 |
3.4.1 旨在寻找农业景观的美学价值 |
3.4.2 创意农业园中农业景观的特征与表现 |
4 创意农业园的景观创意策略及设计方法 |
4.1 创意农业园的主题策划 |
4.1.1 主题策划的步骤 |
4.1.2 主题定位与项目策划 |
4.2 创意农业园的空间布局 |
4.2.1 布局理念 |
4.2.2 功能分区 |
4.2.3 景观结构 |
4.3 创意农业园的情感体验设计 |
4.3.1 本能层面的情感体验设计 |
4.3.2 行为层面的情感体验设计 |
4.3.3 反思层面的情感体验设计 |
4.4 创意农业园的场所意境营造 |
4.4.1 文化的挖掘 |
4.4.2 现代艺术语汇的运用 |
4.4.3 高新技术的应用 |
5 嘉善·尚品创意农业园案例实践 |
5.1 项目发展背景及基地现状 |
5.1.1 发展背景 |
5.1.2 基地综合现状 |
5.1.3 景观资源分析 |
5.2 主题策划 |
5.2.1 主题定位 |
5.2.2 内容策划 |
5.3 园区景观创意设计 |
5.3.1 景观创意理念 |
5.3.2 空间布局理念 |
5.3.3 园区空间布局 |
5.3.4 景观元素创意 |
5.3.5 分区景观设计 |
5.3.6 其他设计 |
6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2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作者简历 |
(8)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难点与创新 |
第一章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
第二节 党和政府发展现代科技农业的相关文件阐述 |
第三节 技术创新理论 |
第四节 增长极理论 |
第五节 循环农业理论 |
第二章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过程及其形成的几种发展模式 |
第一节 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概述 |
一、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概念 |
二、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要作用 |
第二节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发展历程 |
第三节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形成的几种发展模式 |
一、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简介 |
(一) 生产要素型园区发展模式 |
(二) 龙头企业型园区发展模式 |
(三) 技术创新型园区发展模式 |
二、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多模式发展的原因 |
(一) 建园理念是模式差别化的重要原因 |
(二) 园区资源特点对园区发展模式的影响 |
(三) 技术水平决定园区核心竞争力 |
第三章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多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千园一面”,园区的特色和优势未能全方位发挥出来 |
二、区域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不足,经济社会效益不够明显 |
三、项目资金缺口较大,资金筹措渠道不畅 |
四、高科技自主创新人才匮乏,科研能力不足 |
五、园区管理模式不合理,管理效率偏低 |
六、园区监督反馈渠道不畅,阻碍园区可持续发展 |
第四章 国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几种发展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几种发展模式 |
一、以色列:高效节水生态型 |
二、荷兰:农工商一体化 |
三、新加坡:科技引领高产值 |
第二节 国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一、依据资源禀赋,坚持以生态循环为导向 |
二、培育支柱企业,加快产供销一体化 |
三、扬长避短,坚持园区发展以科技为核心 |
第五章 当前我国优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基本思路和措施建议 |
第一节 当前我国优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基本思路 |
一、园区发展模式的选择应有利于区位优势的发挥 |
二、园区发展模式的选择应有利于取得经济社会效益 |
三、园区发展模式的选择应有利于促进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的发挥 |
第二节 当前我国优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措施建议 |
一、强化科技引领,以核心竞争力为园区发展模式的形成奠定基础 |
二、因地制宜,通过发挥区位特色和优势来促进园区发展模式的形成 |
三、注重人才培养,为特定模式的园区发展提供智力、技术和管理储备 |
四、改进经营机制,使园区发展模式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
五、加强对外交流,促进园区发展模式的优化演进 |
六、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园区模式水平的提升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休闲农业研究综述 |
1.2.2 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2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概念体系与基本理论 |
2.1 基本概念解析 |
2.1.1 休闲与休闲产业 |
2.1.2 农业与休闲农业 |
2.1.3 休闲农业资源 |
2.1.4 休闲农业产业化 |
2.2 休闲农业的产业内涵 |
2.2.1 休闲农业的特征 |
2.2.2 休闲农业的功能 |
2.2.3 休闲农业的意义 |
2.2.4 休闲农业的趋势 |
2.3 休闲农业的基本理论 |
2.3.1 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理论 |
2.3.2 休闲农业产业化与空间布局的基本理论 |
3 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现状与开发路径分析 |
3.1 休闲农业资源分类 |
3.1.1 休闲农业资源分类原则 |
3.1.2 休闲农业资源具体分类 |
3.2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现状与问题 |
3.2.1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规模 |
3.2.2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类型 |
3.2.3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布局 |
3.2.4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特点 |
3.2.5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
3.3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
3.3.1 经济环境因素 |
3.3.2 社会环境因素 |
3.3.3 产业环境因素 |
3.3.4 政策环境因素 |
3.4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路径分析 |
3.4.1 休闲农业资源游憩机会分析 |
3.4.2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经营类型 |
3.4.3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空间布局 |
3.4.4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组织模式 |
4 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分析与评价 |
4.1 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
4.1.1 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指标选取 |
4.1.2 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
4.1.3 休闲农业资源评价结果分析 |
4.2 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评价指标构建 |
4.2.1 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评价原则 |
4.2.2 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评价指标确定 |
4.2.3 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4.2.4 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等级划分标准设定 |
4.3 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综合评价 |
4.3.1 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等级划分与评价 |
4.3.2 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的时间演变分析 |
4.3.3 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基础的空间分异分析 |
5 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机理分析 |
5.1 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影响因子分析 |
5.2 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机理的模型构建 |
5.2.1 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机理拟合模型选择 |
5.2.2 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机理假设体系提出 |
5.2.3 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机理概念模型构建 |
5.3 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机理拟合验证 |
5.3.1 运行机理模型拟合与评价 |
5.3.2 运行机理模型调整与修正 |
5.3.3 运行机理假设体系检验与分析 |
5.4 休闲农业产业化的传导路径及关键因素分析 |
5.4.1 休闲农业产业化的传导路径 |
5.4.2 休闲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素 |
5.4.3 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机理的结构模型 |
6 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开发模式构建 |
6.1 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
6.1.1 生态观光园模式 |
6.1.2 农业主题公园模式 |
6.1.3 科技农园模式 |
6.1.4 休闲农庄模式 |
6.1.5 特色乡镇模式 |
6.2 休闲农业产业化布局模式 |
6.2.1 城市近郊布局模式 |
6.2.2 城市中远郊布局模式 |
6.2.3 特色农区布局模式 |
6.2.4 景区与旅游线路布局模式 |
6.3 休闲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 |
6.3.1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
6.3.2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模式 |
6.3.3 政府主导模式 |
6.3.4 村集体主导模式 |
7 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保障措施 |
7.1 完善休闲农业产业化政策环境 |
7.1.1 设立专业管理机构 |
7.1.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7.1.3 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
7.1.4 推行惠农土地政策 |
7.1.5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7.2 夯实休闲农业产业化市场基础 |
7.2.1 整合休闲农业资源 |
7.2.2 选择资本运作模式 |
7.2.3 提升市场营销能力 |
7.2.4 建设信息网络平台 |
7.2.5 发挥科研支撑作用 |
7.3 提高休闲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 |
7.3.1 优化配置土地资源 |
7.3.2 加强龙头企业带动 |
7.3.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7.3.4 健全产业中介组织 |
7.3.5 优化产业组织模式 |
7.4 实施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化战略 |
7.4.1 构建与延伸产业链 |
7.4.2 促进关联产业集聚 |
7.4.3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
7.5 建立休闲农业产业化人才体系 |
7.5.1 培养专业人才 |
7.5.2 提高经营素质 |
7.5.3 开展技能培训 |
7.5.4 大力引进人才 |
7.6 构建休闲农业产业化标准体系 |
7.6.1 标准体系构建原则 |
7.6.2 标准体系制定层次 |
7.6.3 标准体系制定内容 |
7.7 小结 |
8 结语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创新之处 |
8.3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一体化园区建设新模式:新乡村综合体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以山东肥城德汇田源新乡村综合体及安徽来安耘泰新乡村综合体规划案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城乡统筹进行过程中遇到瓶颈 |
1.1.2 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
1.1.3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及遇到的问题 |
1.1.4 综合体的建设方兴未艾 |
1.1.5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研究的基本框架与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综述 |
2.1.1 国内外城乡统筹的发展过程 |
2.1.2 城乡统筹的理论研究进展 |
2.1.3 以城乡统筹为核心的新乡村综合体构建的理论支撑解析 |
2.2 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进程综述 |
2.2.1 国外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概况 |
2.2.2 国内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状况及研究进展 |
2.3 国内外综合体发展进程及研究进展综述 |
2.3.1 综合体的由来以及城市综合体的发展 |
2.3.2 城市综合体研究进展综述 |
2.4 我国企业主导型农业园区的分析与评价 |
2.4.1 13个代表案例基本情况介绍 |
2.4.2 对企业主导型农业园区的思考与讨论 |
2.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新乡村综合体构建的理论解析 |
3.1 新乡村综合体概念构建的逻辑解析与提出 |
3.1.1 基于共生理论指导下的新乡村综合体 |
3.1.2 结合综合体内涵推广下的新乡村综合体 |
3.2 新乡村综合体的概念界定 |
3.2.1 新乡村综合体的定义 |
3.2.2 新乡村综合体名字提出的缘起与释义 |
3.3 新乡村综合体的特征解析 |
3.3.1 内部特征 |
3.3.2 外部特征 |
3.4 新乡村综合体的内涵解读 |
3.4.1 促进两大统筹协调:城乡统筹协调、三农统筹协调 |
3.4.2 配置两大核心要素:循环农业项目群、山水共生景观资源 |
3.4.3 实现三大发展重构:社会结构重构、空间建设重构、经济模式重构 |
3.4.4 促进三农升级发展:促进农业升级、促进农村升级、促进农民升级 |
3.4.5 构建三次产业完整体系:全新一产奠基、精品二产配套、优质三产服务 |
3.4.6 规划六大功能板块 |
3.4.7 三资——资质、资源、资本相结合才可成功打造综合体 |
3.5 新乡村综合体的构建动因 |
3.5.1 新乡村综合体是对城乡统筹建设的积极探索 |
3.5.2 新乡村综合体是农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
3.5.3 新乡村综合体是现代农业园区升级需求的产物 |
3.6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新乡村综合体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1 土地统筹利用问题 |
4.1.1 土地类型与发展方向方面 |
4.1.2 新乡村综合体获得土地使用权的途径 |
4.1.3 新乡村综合体土地统筹利用的方式 |
4.1.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的使用 |
4.1.5 其他土地利用相关政策解析 |
4.1.6 总结 |
4.2 建设资金运筹问题 |
4.2.1 目前我国农业园区常见的融资方式 |
4.2.2 新乡村综合体资金筹措的几种创新方式 |
4.2.3 涉农企业融资体系分析 |
4.2.4 涉农企业创新融资渠道 |
4.2.5 政府项目资金支持方面 |
4.3 政府扶持政策问题 |
4.3.1 国家密集出台相关指导性政策 |
4.3.2 税收扶持涉农龙头企业建设农业园区 |
4.3.3 财政扶持涉农龙头企业建设农业园区 |
4.3.4 其他方式扶持涉农龙头企业建设农业园区 |
4.4 适宜区位规模问题 |
4.4.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4.4.2 区位条件 |
4.4.3 交通条件 |
4.4.4 风景生态资源条件 |
4.4.5 主导企业开发特色与农业主导产业 |
4.5 循环农业发展问题 |
4.5.1 循环农业的基本理念 |
4.5.2 循环农业层次与产业体系 |
4.5.3 循环农业园区型发展路径与模式 |
4.5.4 将循环农业经济与拓展传统农业空间和功能相结合 |
4.5.5 总结 |
4.6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新乡村综合体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
5.1 新乡村综合体规划建设的理论依据 |
5.1.1 城乡规划学科 |
5.1.2 农业学科 |
5.1.3 土地利用规划学科 |
5.1.4 农业经济学科 |
5.1.5 风景园林学科 |
5.1.6 生态学科 |
5.2 新乡村规划建设的基础条件 |
5.2.1 新乡村综合体的选址研究 |
5.2.2 新乡村综合体区域发展基础 |
5.2.3 新乡村综合体资源分析与评价 |
5.3 新乡村综合体规划模式的体系构建 |
5.3.1 综合体建设发展的发展定位 |
5.3.2 综合体建设发展的规划原则 |
5.3.3 综合体建设发展的规模与范围 |
5.3.4 园区功能板块配置和项目布局方法 |
5.3.5 园区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安排 |
5.3.6 园区基础设施规划研究 |
5.3.7 园区景观生态规划 |
5.3.8 园区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及技术支撑模式 |
5.4 新乡村综合体建设管理与运行模式的研究 |
5.5 新乡村综合体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分析 |
5.6 新乡村综合体规划流程与模式结构图 |
5.7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基于新乡村综合体建设模式的规划实践——肥城德汇田源新乡村综合体、来安耘泰新乡村综合体的规划案例 |
6.1 肥城德汇田源新乡村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
6.1.1 项目所在地的基础条件分析 |
6.1.2 规划的总体发展定位与建设目标 |
6.1.3 规划布局思路分析 |
6.1.4 规划中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
6.1.5 园区空间结构的规划 |
6.1.6 基于空间结构分析的园区功能板块配置规划 |
6.1.7 园区基础设施规划研究 |
6.1.8 园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 |
6.1.9 园区产业结构分析与土地利用规划 |
6.1.10 肥城德汇田源新乡村综合体循环经济模式建立及技术支撑体系 |
6.1.11 肥城德汇田源新乡村综合体的建设管理与运行模式分析 |
6.1.12 园区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分析评价 |
6.2 安徽来安耘泰新乡村综合体规划设计研究 |
6.2.1 项目区基本概况 |
6.2.2 园区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 |
6.2.3 园区功能分区与项目布局规划 |
6.2.4 园区综合体的经济效益分析 |
6.2.5 园区建设管理与运行模式分析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存在的不足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图表来源 |
附录2 中国行政区划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研究 |
四、生态农业 观光效应——北戴河集发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园区一瞥(论文参考文献)
- [1]秦皇岛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王英蓉.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2]主题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南京齐乐园为例[D]. 许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3]休闲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永登县九龙休闲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为例[D]. 罗静红.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1)
- [4]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研究[D]. 唐桂梅. 湖南农业大学, 2017(05)
- [5]方城县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D]. 余乐新.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4)
- [6]宿迁湖滨都市型生态农业产业园规划设计研究[D]. 蔡惠影.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7]创意农业园的景观设计研究[D]. 黄玄. 浙江大学, 2016(09)
- [8]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研究[D]. 李小璇.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5)
- [9]我国休闲农业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发展研究[D]. 包乌兰托亚.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 [10]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一体化园区建设新模式:新乡村综合体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以山东肥城德汇田源新乡村综合体及安徽来安耘泰新乡村综合体规划案例为例[D]. 董家田.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