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温度过高引起的SDH指针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何兆贤[1](2021)在《铁路通信承载网智能网管系统功能架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铁路的快速发展,在铁路网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铁路通信承载网也随之得以发展壮大,铁路通信承载网是服务于铁路运输组织、智能化发展的基础,是铁路各系统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其保障了铁路运输组织各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但随着承载网网络的不断扩大,原有的管理技术与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管理的需要,网络隐患难以被发现、故障处置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等诸多问题逐步体现出来。在现有的技术基础上,铁路运输各系统在智能化、信息化上以铁路通信承载网为基础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承载网网络的故障将对铁路运输造成巨大的干扰和潜在的经济损失,而网络智能化管理技术的缺失无形中放大了发生这一潜在影响的可能性,有可能瞬间、大面积影响铁路运输组织,造成极大安全隐患,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随着铁路承载网中断对运输干扰事件的愈发突出,铁路承载网的可靠性和网络生存能力变得更为现实与重要。本论文深度分析了铁路承载网的现状,以及智能化方面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结合相关辅助系统运用情况,分析了现有网管系统在设备维护中存在的严重不足,并对网络管理者所关注的在资源运用、任务管理、智能运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需求进行智能化网管系统架构及功能设计,并提出利用数据挖掘算法中的关联规则Apriori等算法对承载网本身的性能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形成实时性、可视化的设备健康管理呈现机制,提升与改善现有对承载网的在资源配置、任务管理、智能运用方面技术监测与管理方法,使通信承载网的管理更加高效、有针对性,实现对铁路通信承载网的智能化管理。
臧卫星[2](2018)在《基于光网络设备指针调整问题解决方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的发展,通信网络不断的扩大,网络组成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传输网络在通信网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担负着各种通信信号的传送任务。光网络设备是传输网络中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安装调试或维护光网络设备时,常遇到光网络设备指针调整问题,导致传输质量下降。本文基于指针调整的机理,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指出解决指针调整类故障处理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并结合实际案例就处理光网络设备指针调整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通过本文的论述为光网络安装调试或维护人员提供参考和建议。
高岩[3](2018)在《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多重故障检测及定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铁路光传送网是保障高速铁路运行安全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未来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以提供更多种速率、更多类型的通信通道,传送多种不同安全等级的业务为目标,呈现出复杂化拓扑和大容量带宽的发展趋势。复杂的网络拓扑导致网络出现多链路故障的概率增大,大容量的链路带宽使得故障后带来的损失增加。尽管既有的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的网络结构和保护方式已经完全可以抵御小范围内的单节点单链路故障,但在多节点多链路故障场景下,依然面临着故障定位难的问题。多节点多链路故障对于光传送网络可靠性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了避免多节点多链路故障给铁路运营带来巨大损失,本文重点研究适用于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的多重故障检测及定位技术。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一,本文分析了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的故障威胁来源与故障产生机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故障分类标准与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故障评估指标集并提出了一种可以量化故障告警信息的光网络状态监测函数。第二,针对高速铁路路局级光传送网中的多链路故障,本文在TDL(Tree Decomposition Localization)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二叉树分解故障定位算法BTDL(BinaryTreeDecompositionLocalization)。在该算法中,首先采集网络中的告警信息,接着使用二叉树分解算法将网络分解为至多含有单链路故障的二叉树子网络,然后在各个子网络中利用改进后的m-tree算法来进行精确故障定位,最终实现多链路故障定位。通过仿真验证,BTDL算法的监测代价相较于TDL算法平均减少了约12.4%。BTDL算法在监测成本低于TDL算法的情况下,始终能保持不逊于TDL的故障定位准确率。第三,针对高速铁路总公司级光传送网中的多链路故障,本文提出了一种平行分簇式有限边界矢量匹配协议算法PC-LVM(Parallel Clustering-Limited-perimeter Vector Matching Fault-localization Protocol),该算法融合了基于 LVM 的 PLVM 算法与分簇式故障定位算法,实现了多链路故障定位到单链路故障定位的转换,以解决LVM算法与分簇式故障定位算法无法实现的多链路故障定位问题。在该算法中,利用平行有限边界矢量匹配协议实现多链路故障定位到单链路故障定位的转换并限定各个链路故障的故障区域,在故障区域内利用分簇式故障定位算法实现快速、准确的故障定位。通过仿真验证本算法有效地降低了平均故障定位时延。
赵本水[4](2018)在《提高纵联保护通道运行可靠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纵联保护作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一环,除保护设备自身需满足可靠性外,还需要传输通道能够将保护信号准确、迅速的进行传送,使故障点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被切除,避免故障进一步扩大影响系统的稳定性,这就对保护通道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电网中,继电保护信号主要通过SDH光网络传输,目前保护装置与SDH光传输设备之间并非直接连接,而是中间通过光电转换装置MUX-2M来实现接口匹配与SDH设备进行连接。在实际使用中发现这种保护信号传输方式存在着接口连接复杂、中间转换环节多,光电转换装置的供电、接地问题都有可能引起保护装置的误动或拒动从而降低保护装置的可靠性,且光电转换设备MUX-2M不受网管监控,给信通部门调试设备、排查故障带来较大的困难。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研发一种光接口板卡,将保护装置输出的2Mbit/s光信号直接通过光纤通道传输给SDH光传输设备的2M光接口,减少中间光电转换设备MUX-2M的使用,这将对提升保护通道的可靠性有很大的帮助。课题组根据光接口的相关标准开发出光接口板卡,并在山东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开展验证性试验。相关测试工作在山东省电力科学研究院智能电网实验室进行,测试内容包括光接口相关参数,传输性能如误码特性、时延,与其它设备兼容性测试和模拟线路故障时保护装置动作试验,以验证光接口是否满足保护设备与传输设备直连互通的要求,通过对光接口板卡各项参数的测试与实际连接试验,时延、误码等指标均优于采用光电转换设备MUX-2M传输保护信号的指标,可以作为解决目前因光电转换设备MUX-2M存在问题的一种方案。
冉波[5](2016)在《气田SDH光传输网故障分析和处理浅析》文中指出随着近几年气田数字化的迅速发展,SDH光传输网在气田通信网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分析SDH光传输网常见故障现象和故障原因,结合工作中管理维护的实践经验,提出一些SDH光传输网故障的处理方法和建议
易鸣[6](2016)在《江西电信传输网告警自动派单功能研究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在江西电信,网络监控、告警分析和故障工单的派发工作一直依靠人工进行。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迅速发展,电信网络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带来了告警数量的急速增长。而网络监控集约化程度持续提高,导致人力难以满足网络监控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要求。网络监控工作急需向集中化、标准化方向转变。网络监控自动化的建设,已经成为统一网络监控管理标准、提升监控效率的必要手段。论文首先介绍了告警相关性分析方法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对已知的告警相关性分析算法的特点和适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其次对江西电信的传输设备组网、支撑系统、历史故障工单数据三个方面对江西电信传输网络的维护现状进行了研究。然后参考实际情况确定了告警自动派单方案的设计思路;提出以时间和网络分组为判断条件、按告警严重性对告警进行归并的告警相关性分析处理方法;根据该方法设计了告警自动派单功能方案;从功能模块以及重要参数设置方面对告警自动派单功能方案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对方案实施期间的网络故障工单数据进行统计比较,对该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并对本方案实施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理,提出采用告警归并进行告警相关性分析的缺陷和适用性。
张翼[7](2016)在《成都移动城域骨干传送网传输系统扩容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其最显着的一个标志就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技术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变迁,通信工具及通信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4G时代的全面发展,各种IP业务和附加增值业务的开展,用户不单单只需求基础业务,其要求运营商为用户提供各种涉及业务宽带、流量服务等网络产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样一来就要求运营商提供容量大、质量高的通信的传送网络。然而通信传送网在经历了通信技术的几个阶段的变迁后,原有的通信传送网络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样一来,运营商就必须从网络传送容量以及网络传送质量入手,进行原有的通信传送网完善。因此把握好通信传送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及对通信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本文所探讨的成都移动城域骨干传送网传输系统是成都移动本地通信网的基本组成单位,它为成都移动通信网络所承载的各种通信业务提供了传输通道和传输平台。在成都移动的网络内,不管是原有的基础固话业务,还是现阶段快速发展的移动通信业务,都从传统的电路交换模式向IP化模式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成都移动传送网原有的传输体系已经不能满足各项业务的发展需求,导致了巨大的运营损失。这样一来,必须有新的传送模式引入成都移动城域传送网的实际运营中。对成都移动城域骨干传送网传输系统的扩容,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对成都移动未来发展业务提供基本的传送支撑,还可以促进整个成都范围内的通信质量的提升。论文对成都移动传送网的业务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和承载方式分析,并结合成都本地核心汇聚网的网络结构,对成都移动城域骨干传送网传输系统的扩容必要性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成都移动骨干传送网所使用的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OTN(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光传送网)、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分组传送网)技术、分析了相关传送技术所涉及的设备指标、网络指标,简述了各类传送技术的特点,并对各类传送技术在成都移动城域骨干传送网中的网络架构进行分析。本论文根据对成都移动城域骨干传送网传输系统的综合分析,结合本地网的现状以及业务发展的预估分析,确定需要扩容的带宽规模,对系统工程实施中的设备选型及各种配套环境的规范做出严格要求,确保工程完工后满足设计要求。
李满礼[8](2015)在《通信延时/误码引起纵联差动保护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与电力通信系统之间相互渗透并逐渐融合成高度集成的电力复合系统。因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不仅要考虑到电力一次设备和外部灾害带来的影响,还要考虑通信系统的影响。目前对于电力复合系统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通信延时和误码对电力系统的影响是研究电力复合系统的关键部分。论文在分析通信延时和误码对电力系统影响过程的基础上,针对继电保护业务,提出了通信延时误码引起电力系统运行风险的评估方法。论文首先从光传输网络的相关行业标准和继电保护业务需求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了光纤保护通道所必须满足的延时误码要求。这为研究通信延时误码对纵差保护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支持。考虑继电保护业务的特殊性,将光纤保护通道的延时和误码分为大扰动(通道切换)情况和小扰动情况分别进行研究。大扰动情况主要考虑主通道故障的情况下引起保护通道切换至备用通道所引起的延时误码大范围变化。这种情况下,将延时和误码概率分布转化为光纤通道的故障率进行研究,提出了实时延时误码的概率分布模型和长时段内延时误码的概率模型。该模型在考虑通道及各通信设备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还考虑通道实时延时和误码与通道故障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克服了基于统计数据中的二态性(正常或者故障)的缺点,提高了评估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小扰动的情况主要考虑环境变化、外部干扰或者测量误差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延误码小范围内变化。这种情况下,假设延时误码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模型。这种方法扩展了现存方法将保护通道的延时误码作为确定的延时误码带来进行处理的缺点,更具合理性。基于纵差保护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了延时误码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影响过程,揭示了延时误码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影响机理。在已有的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从误差引入的角度入手,结合继电保护原理提出了不一致性延时引起保护误动概率模型和一致性延时和误码引起保护拒动概率模型。该模型定量的评估了通信延时误码引起保护装置非正常动作的概率,评估的结果能够有效的反映延时误码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影响情况。结合传统评估方法评估继电保护装置非正常动作引起的电力系统后果,运用风险理论建立了继电保护业务延时误码引起电力系统运行风险的综合评估方法,并针对评估结果对风险等级进行划分,提出了相关的更显缓解及规避的方法。
宋志永[9](2014)在《铁路客运专线SDH系统支路误码问题分析定位》文中研究说明铁路客运专线SDH系统是GSM-R、动环、防灾、客票、视频监控等系统的传送平台。当SDH电路产生误码后,承载的业务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控制信号出错、视频画面质量下降、通话语音质量下降、数据业务丢包等,是维护中常见的问题,但是维护人员处理误码时往往感觉无从下手。系统总结误码问题故障处理的检测原理及处理思路、方法、步骤,有利于维修人员在处理误码故障时的分析定位。1误码故障1.1 SDH误码性能检测字节在STM-N帧结构中,用于误码检测的字节是B1、B2、M1、B3、G1、V5。开销字节B1、B2、B3、V5分
彭家和[10](2013)在《基于ZXMP S385设备的SDH网络组网与配置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电信新业务的飞速发展,对高速、大容量光传输网的可靠性、灵活性和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DH正是满足了高速大容量光纤传输技术和智能网络技术要求的新体制,已经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的应用,开展基于ZXMP S385光传输设备的SDH网络组网及优化研究具有现实意义。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是同步数字体系的缩写。相比第一代准同步数字体系PDH而言,SDH光传输技术具有诸多的优点,这正是该技术得以在世界各国大力推广使用的主要原因。随着3G移动通信技术的大发展、移动宽带上网和有限宽带上网需求量日益增大,从而使SDH的优势更加凸显。在世界各地实现不同厂家的SDH设备互相连接,不仅极大的满足了当今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为人类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提供了强有力的通信传输网络支撑。论文综述了SDH的基本概念、SDH网络的逻辑组成和网络结构,并利用中兴公司的ZXMP S385光传输设备实现了在实际应用条件下的光传输网络的组网与网元配置,同时对ZXMP S385光传输设备的数据和性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最后提出SDH设备的故障处理和维护方法。本文通过对核心设备ZXMP S385建设的SDH网络进行了组网设计,并给出了系统的详细配置。给出了大量的网络系统的实际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评估,为以后的基于ZXMP S385设备SDH网络的优化提供数据依据。为高校通信与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从事光通信技术的研发、开通调测SDH设备提供了强有力的工作指导。该论文从实际工程组网设计与应用出发,详细研究和分析了SDH网络的设计、工程调测、性能指标检测及设备维护,弥补了SDH网络在实际工程方面应用的空白,对后续进一步研究光传输网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环境温度过高引起的SDH指针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温度过高引起的SDH指针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通信承载网智能网管系统功能架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3 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关键技术分析 |
1.3.1 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2 关键技术分析 |
1.4 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1.5 工程价值与意义 |
1.6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1.7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1.8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2章 承载网技术概述 |
2.1 承载网光纤技术 |
2.1.1 光纤结构 |
2.1.2 光的传输原理 |
2.2 承载网设备原理 |
2.2.1 MSTP原理 |
2.2.1.1 SDH的帧结构及复用 |
2.2.1.2 映射、定位和复用 |
2.2.2 OTN设备原理 |
2.2.3 数据网设备原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承载网网络有效管理问题 |
3.1 概述 |
3.2 铁路承载网网管现状 |
3.3 铁路承载网专业网管存在的问题 |
3.3.1 设备运行性能分析功能单一 |
3.3.2 资源统计无法进行定制 |
3.3.3 任务管理未实现自动化 |
3.3.4 智能运用功能不足 |
3.4 铁路承载网智能化建设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承载网设备性能数据挖掘 |
4.1 网络数据概述 |
4.1.1 告警的关联性 |
4.1.2 设备性能的渐变性 |
4.2 数据挖掘目标 |
4.3 数据挖掘理论 |
4.4 数据挖掘算法 |
4.4.1 决策树算法 |
4.4.2 关联规则 |
4.4.3 粗糙集 |
4.4.4 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
4.4.5 遗传算法 |
4.4.6 聚类分析 |
4.5 关联规则表述 |
4.5.1 Apriori算法介绍 |
4.6 性能数据归类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网管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5.1 概述 |
5.2 系统需求分析 |
5.2.1 用户用例分析 |
5.2.2 系统功能需求 |
5.3 资源管理 |
5.3.1 资源的分类 |
5.3.2 铁路通信承载网源现状 |
5.3.3 资源模块 |
5.4 任务管理 |
5.4.1 设备巡检 |
5.4.2 工单管理 |
5.5 智能运用 |
5.5.1 网络架构验证 |
5.5.2 业务等级管理 |
5.5.3 差异化告警管理 |
5.5.4 告警集中管控 |
5.6 设备健康度分析 |
5.7 应用验证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光网络设备指针调整问题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基础知识 |
3 指针调整产生及上报的机理 |
3.1 AU指针调整产生及上报的机理 |
3.2 TU指针调整产生及上报机理 |
4 指针调整性能事件 |
5 指针调整故障处理思路 |
5.1 检查时钟配置数据 |
5.2 检查环境温度 |
5.3 检查设备对接的同步情况 |
5.4 检查光纤连接 |
5.5 检查外部时钟质量 |
5.6 检查网元硬件状况 |
5.7 指针调整故障处理 |
6 典型案例 |
6.1 案例一 |
6.2 案例二 |
6.3 案例三 |
6.4 案例四 |
7 总结 |
(3)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多重故障检测及定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发展现状 |
1.1.2 高速铁路光传送网多重故障需求分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传送网络故障监测设备研究 |
1.2.2 光传送网络故障监测技术研究 |
1.2.3 光传送网络故障定位技术研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
2 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故障研究 |
2.1 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故障威胁来源与故障产生机理 |
2.2 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故障分类 |
2.3 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故障评估指标集 |
2.3.1 OTN故障告警评估 |
2.3.2 SDH故障告警评估 |
2.4 本章小结 |
3 高速铁路路局级光传送网的多链路故障定位研究 |
3.1 高速铁路路局级光传送网的组网形式与特点 |
3.1.1 汇聚网络的组网形式与特点 |
3.1.2 接入网络的组网形式与特点 |
3.2 BTDL算法 |
3.2.1 BTDL算法基本思想 |
3.2.2 BTDL算法参数 |
3.2.3 BTDL算法流程 |
3.3 BTDL算法仿真与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高速铁路总公司级光传送网的多链路故障定位研究 |
4.1 高速铁路总公司级光传送网的组网形式与特点 |
4.2 PC-LVM算法 |
4.2.1 LVM算法基本思想 |
4.2.2 PLVM算法基本思想 |
4.2.3 PC-LVM算法参数 |
4.2.4 PC-LVM算法流程 |
4.2.5 PC-LVM算法复杂度分析 |
4.3 PC-LVM算法性能评估与仿真分析 |
4.3.1 故障定位的准确率仿真 |
4.3.2 平均故障定位时间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全文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提高纵联保护通道运行可靠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纵联保护国内外现状及发展 |
1.2.1 纵联保护国内外现状 |
1.2.2 光纤纵联差动保护的应用 |
1.3 目前光纤纵联差动保护存在的问题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线路纵联差动保护概述与SDH光通信系统 |
2.1 纵联差动保护概述 |
2.1.1 继电保护概述 |
2.1.2 纵联差动保护的工作原理 |
2.1.3 保护通道分类及特点 |
2.2 SDH光传输网络 |
2.2.1 SDH光传输网络概述 |
2.2.2 SDH的帧结构及速率 |
2.2.3 SDH的映射、定位与复用 |
2.3 纵联保护信号对传输通道的性能要求 |
2.3.1 通道延时分析 |
2.3.1.1 延时的产生机理 |
2.3.1.2 延时的分析与计算 |
2.3.1.3 保护信号的传输对通信网的要求 |
2.3.2 SDH光传输网络对误码的要求 |
2.4 纵联差动保护与保护通道的连接方式 |
2.4.1 光纤差动保护通道的组成及保护通信方式 |
2.4.2 山东电力公司对纵联差动保护通道的配置要求 |
2.4.3 实际工程中纵联保护与光纤通道的配置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继电保护故障类型分析及改进方案 |
3.1 纵联保护故障类型统计与分析 |
3.1.1 纵联保护故障类型统计与分析 |
3.1.2 保护通道中存在的问题 |
3.1.3 MUX-2M工作原理与作用 |
3.2 改进方案 |
3.2.1 方案一:通信设备延伸 |
3.2.2 方案二:研发标准的光接口板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接口板卡设计与测试 |
4.1 光接口板卡的设计与实现 |
4.1.1 光接口技术的起源 |
4.1.2 光接口板卡整体设计思路 |
4.1.3 光接口板卡接收保护信号模块设计 |
4.1.4 光接口板卡发送保护信号模块设计 |
4.1.5 保护信号映射、复用过程对比 |
4.2 光接口板卡端口参数测试 |
4.2.1 光接口平均发送光功率测试 |
4.2.2 光接口板卡工作波长及最大RMS宽度测试 |
4.2.3 光接口板卡端口标称比特率测试 |
4.2.4 光接口板卡最小过载点及最差灵敏度测试 |
4.3 光接口板卡光口兼容性与通信测试 |
4.3.1 保护设备与SDH光传输设备2M光口互通测试 |
4.3.2 光接口板卡光口稳定性测试 |
4.3.3 光接板卡保护通道延时试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际业务测试与应用 |
5.1 实际业务测试 |
5.1.1 光接口板卡保护信息传输过程 |
5.1.2 光接口板卡基本参数 |
5.2 保护通道基本参数测试 |
5.2.1 光接口板卡保护通道连接测试 |
5.2.2 光电转换装置保护通道连接测试 |
5.2.3 光纤直连保护通道连接测试 |
5.3 模拟故障测试保护通道的传输性能 |
5.3.1 保护通道检测 |
5.3.2 保护动作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5)气田SDH光传输网故障分析和处理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SDH光传输网常见故障 |
2.1 光缆线路故障 |
2.2 光纤成端以及与设备连接故障 |
2.3 设备硬件故障 |
2.4 网管操作故障 |
2.5 电源以及设备接地故障 |
2.6 维护测试故障 |
2.7 设备对接故障 |
3 SDH光传输网故障处理和故障定位的原则 |
3.1 先外部后内部 |
3.2 先单站后单板 |
3.3 先线路后支路 |
3.4 先高级后低级 |
4 SDH光传输网故障定位的方法 |
4.1 分析法 |
4.2 环回法 |
4.3 替换法 |
4.4 仪器仪表测试法 |
4.5 配置数据分析法 |
4.6 经验处理法 |
5 SDH常见告警说明 |
5.1 输入信号丢失 (LOS) |
5.2 上游故障告警 (AIS) |
5.3 帧定位丢失告警 (LOF) |
5.4 复用段远端接收失效 (MS-RDI) |
5.5 指针丢失 (LOP) |
5.6 发送失效 (TF) |
5.7 误码 |
6 案例分析 |
6.1 光功率异常造成业务不正常故障 |
6.2 设备间连接光纤接错造成传输中断 |
6.3 不同厂家设备对接故障 |
7 结束语 |
(6)江西电信传输网告警自动派单功能研究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 |
1.2 论文的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1.3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告警相关性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2.1 告警相关性分析的基本概念 |
2.1.1 告警 |
2.1.2 故障 |
2.1.3 告警相关性分析 |
2.2 告警相关性分析的算法 |
2.2.1 基于规则(Rule-Based)的算法 |
2.2.2 基于事例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的算法 |
2.2.3 基于模型推理(Mode-Based Reasoning)的算法 |
2.2.4 基于编码(Codebook Approach)的算法 |
2.2.5 基于贝叶斯网络(Bayesians networks)的算法 |
2.2.6 基于模糊逻辑(Fuzzy Logic)的算法 |
2.2.7 基于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s)的算法 |
2.2.8 基于关系依赖图(Dependence Graph)的算法 |
2.2.9 基于数据挖掘(Data Mining)的算法 |
2.3 告警相关性分析的困难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江西电信传输网络维护现状 |
3.1 网络主要使用技术 |
3.1.1 PDH技术 |
3.1.2 SDH技术 |
3.1.3 MSTP技术 |
3.1.4 WDM技术 |
3.1.5 OTN技术 |
3.2 网络组网总体情况 |
3.2.1 一干传输层面 |
3.2.2 二干传输层面 |
3.2.3 本地网传输层面 |
3.2.4 接入传输层面 |
3.3 支撑系统情况 |
3.3.1 资源管理系统 |
3.3.2 网元管理系统(EMS) |
3.3.3 综合告警系统 |
3.3.4 服务保障系统 |
3.4 综合告警系统情况 |
3.4.1 资源拓扑功能 |
3.4.2 资源管理系统 |
3.4.3 故障管理功能 |
3.5 网络设备告警派单情况 |
3.5.1 网络设备告警派单流程 |
3.5.2 网络故障工单数据分析 |
3.5.3 网络故障工单数据分析 |
3.5.4 告警处理数据分析 |
3.6 实现告警自动派单的难点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告警自动派单功能方案设计与实施 |
4.1 方案目标 |
4.2 告警自动派单方案总体设计思路 |
4.2.1 关注告警选取思路 |
4.2.2 告警相关性分析思路 |
4.2.3 相关告警信息处理思路 |
4.2.4 告警工单生成的思路 |
4.2.5 告警处理流程设计 |
4.3 关注告警选取 |
4.3.1 华为设备关注告警选取 |
4.3.2 中兴设备关注告警选取 |
4.3.3 烽火设备关注告警选取 |
4.3.4 关注告警合并排序 |
4.4 告警归并规则 |
4.5 告警处理规则 |
4.6 实施效果分析 |
4.6.1 监控设备数量分析 |
4.6.2 原始告警数量分析 |
4.6.3 故障派单数量分析 |
4.6.4 告警派单效率分析 |
4.7 存在问题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思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成都移动城域骨干传送网传输系统扩容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提出的背景 |
1.2 国内外动态研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本论文的组织架构 |
第二章 系统相关技术及指标 |
2.1 传送网的基本概念 |
2.2 传送网的相关技术简介 |
2.2.1 SDH技术 |
2.2.2 PTN技术 |
2.2.3 OTN技术 |
2.3 小结 |
第三章 本地网现状分析及方案 |
3.1 本地网的现状及分析 |
3.1.1 业务网现状 |
3.1.2 传输网络现状及分析 |
3.1.3 互联互通现状及分析 |
3.2 设备技术指标 |
3.2.1 PTN光技术指标 |
3.2.2 SDH光设备技术指标 |
3.2.3 OTN光设备技术指标 |
3.2.4 设备使用寿命 |
3.2.5 光中继段长的计算 |
3.3 WDM网络保护策略 |
3.4 波分传输系统配置及指标 |
3.5 工程建设方案 |
3.5.1 工程建设思路与原则 |
3.5.2 电路需求预测 |
3.5.3 优先扩容OTN的必要性 |
3.5.4 扩容方案 |
3.6 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实施及测试 |
4.1 设计实施的设备选型及安装 |
4.1.1 传输设备的选型及安装 |
4.1.2 主体配套设备选型 |
4.1.3 配套电源设备选型 |
4.1.4 传输设备安装要求 |
4.1.5 主体配套设备的安装 |
4.1.6 配套电源设备的安装 |
4.2 系统设计实施要求 |
4.2.1 环境要求 |
4.2.2 电源系统 |
4.2.3 接地保护系统 |
4.2.4 光缆纤芯使用 |
4.2.5 需要说明的问题 |
4.2.6 安全生产要求 |
4.3 系统设备及系统指标测试 |
4.3.1 设备调试 |
4.3.2 系统指标测试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成都移动城域骨干传送网传输系统发展优势 |
5.2 成都移动城域骨干传送网传输系统效益优势 |
5.3 成都移动城域骨干传送网传输系统发展趋势 |
5.4 本人主要工作和贡献 |
5.5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通信延时/误码引起纵联差动保护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保护信号通信通道的研究现状 |
1.3.2 通信延时误码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电力业务的通信延时误码性能要求 |
2.1 电力通信网简介 |
2.1.1 电力通信网结构 |
2.1.2 电力通信业务及其性能要求 |
2.1.3 保护信号链路结构 |
2.2 电力通信的延时性能指标 |
2.2.1 保护通道延时产生及组成 |
2.2.2 保护业务对通信延时的性能指标要求 |
2.3 电力通信误码性能指标 |
2.3.1 通信误码的产生及指标 |
2.3.2 继电保护装置通道误码性能指标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信通道的延时误码概率分布模型 |
3.1 实时延时和误码概率分布模型 |
3.1.1 基于历史数据的通道故障率 |
3.1.2 通道模糊故障率分析 |
3.1.3 基于实时延时误码的短时通道故障率 |
3.1.4 实时延时误码概率分布模型 |
3.2 长时段内延时误码的概率分布模型 |
3.2.1 故障率和可靠性的关系 |
3.2.2 长时段延时误码概率分布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信延时/误码引起保护非正常动作概率模型 |
4.1 通信延时误码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
4.1.1 不一致性延时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
4.1.2 一致性延时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
4.1.3 误码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
4.2 不一致性延时引起保护误动概率 |
4.2.1 纵差保护同步方法 |
4.2.2 电流纵差保护动作判据 |
4.2.3 差动电流与不一致性延时之间的关系 |
4.2.4 差动电流引起保护误动概率 |
4.2.5 不一致性延时引起保护误动概率 |
4.3 一致性延时引起保护拒动概率 |
4.4 误码引起保护拒动概率 |
4.5 延时和误码引起保护拒动概率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通信延时/误码引起电力系统运行风险评估模型 |
5.1 风险评估方法 |
5.2 风险指标选择 |
5.2.1 电压越界后果严重度 |
5.2.2 线路过负荷后果严重度 |
5.2.3 失负荷后果严重度 |
5.3 风险等级划分 |
5.4 风险缓解及规避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仿真分析 |
6.1 影响保护非正常动作概率的关键因素分析 |
6.2 通信正常和异常情况下保护非正常动作概率对比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9)铁路客运专线SDH系统支路误码问题分析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 误码故障 |
1.1 SDH误码性能检测字节 |
1.2 误码检测 |
1.3 误码性能事件与对应的告警 |
2 误码原因分析 |
2.1 线路B1误码 |
2.2 线路B2、B3误码 |
2.3 支路上的V5误码 |
3 误码问题故障定位方法与思路 |
3.1 误码定位常用方法 |
3.1.1 告警、性能分析法 |
3.1.2 逐段环回法 |
3.1.3 替换法 |
3.2 误码故障定位思路 |
3.2.1 检查光功率 |
3.2.2 检查电缆 |
3.2.3 检查外部干扰 |
3.2.4 检查接地 |
3.2.5 检查环境温度 |
3.2.6 设备原因 |
3.2.7 检查配置错误 |
4 结束语 |
(10)基于ZXMP S385设备的SDH网络组网与配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SDH技术基础 |
1.2.1 SDH名词定义 |
1.2.2 SDH技术特点 |
1.3 SDH帧结构及复用技术 |
1.3.1 SDH帧结构 |
1.3.2 SDH复用技术 |
1.4 SDH的开销 |
1.4.1 开销类型 |
1.4.2 SOH段开销 |
1.4.3 POH通道开销 |
1.5 SDH的指针 |
1.5.1 指针的作用 |
1.5.2 管理单元指针(AU-PTR) |
1.5.3 支路单元指针(TU-PTR) |
第二章 ZXMP S385设备简介 |
2.1 ZXMP S385系统物理结构 |
2.2 ZXMP S385设备特点 |
2.3 ZXMP S385体系结构 |
2.4 ZXMP S385功能框图 |
第三章 ZXMP S385网络组网与配置设计 |
3.1 SDH光传输网典型网元 |
3.1.1 TM——终端复用器 |
3.1.2 ADM——分/插复用器 |
3.1.3 REG——再生中继器 |
3.1.4 DXC——数字交叉连接设备 |
3.2 ZXMP S385网元配置 |
3.2.1 创建网元 |
3.2.2 配置网元地址 |
3.2.3 增加单板 |
3.2.4 网元间连接配置 |
3.2.5 业务配置 |
3.2.6 时钟源配置 |
3.2.7 公务配置 |
3.3 SDH组网设计 |
3.3.1 链形网 |
3.3.2 星形网 |
3.3.3 树形网 |
3.3.4 环形网 |
3.3.5 网孔形网 |
3.4 ZXMP S385组网配置 |
3.4.1 ZXMP S385网元设计 |
3.4.2 工程组网配置 |
3.5 ZXMP S385数据库下载 |
第四章 ZXMP S385数据测试及性能分析 |
4.1 ZXMP S385数据测试 |
4.1.1 平均发送光功率测试 |
4.1.2 光接收机灵敏度测试 |
4.1.3 接收机过载光功率 |
4.1.4 电输入口允许频偏和输出口信号比特率容差测试 |
4.2 ZXMP S385性能分析 |
4.2.1 性能信息分类 |
4.2.2 物理接口性能事件分析 |
4.2.3 再生段性能事件分析 |
4.2.4 复用段性能事件分析 |
4.2.5 高阶通道性能事件分析 |
4.2.6 低阶通道性能事件分析 |
4.2.7 指针调整性能事件分析 |
4.3 SDH网络生存性分析 |
4.3.1 SDH环形接入网的网络生存性研究 |
4.3.2 SDH接入网环形与链形组网的生存性比较 |
4.3.3 SDH网络生存性分析结果 |
4.4 SDH网络自愈分析 |
4.4.1 SDH自愈网的分类 |
4.4.2 SDH链形网保护 |
4.4.3 SDH自愈环保护 |
第五章 SDH设备故障处理及维护 |
5.1 SDH故障处理思路及方法 |
5.1.1 故障定位的原则 |
5.1.2 故障处理的基本步骤 |
5.1.3 故障处理的常用方法 |
5.2 ZXMP S385设备告警 |
5.2.1 设备告警概述 |
5.2.2 ZXMP S385设备告警信息 |
5.3 SDH典型故障及处理 |
5.3.1 通信故障及处理 |
5.3.2 业务中断故障及处理 |
5.3.3 误码故障及处理 |
5.4 SDH设备维护 |
5.4.1 维护基本操作 |
5.4.2 拔插尾纤 |
5.4.3 环回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四、环境温度过高引起的SDH指针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通信承载网智能网管系统功能架构设计研究[D]. 何兆贤.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基于光网络设备指针调整问题解决方案[J]. 臧卫星.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22)
- [3]高速铁路光传送网络多重故障检测及定位机制研究[D]. 高岩. 北京交通大学, 2018(12)
- [4]提高纵联保护通道运行可靠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赵本水. 齐鲁工业大学, 2018(05)
- [5]气田SDH光传输网故障分析和处理浅析[J]. 冉波. 通讯世界, 2016(22)
- [6]江西电信传输网告警自动派单功能研究与实施[D]. 易鸣. 南京邮电大学, 2016(02)
- [7]成都移动城域骨干传送网传输系统扩容设计与实现[D]. 张翼.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8]通信延时/误码引起纵联差动保护风险分析[D]. 李满礼. 南京邮电大学, 2015(05)
- [9]铁路客运专线SDH系统支路误码问题分析定位[J]. 宋志永. 铁路技术创新, 2014(01)
- [10]基于ZXMP S385设备的SDH网络组网与配置设计[D]. 彭家和. 云南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