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

低分子肝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

一、低分子肝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富渊[1](2021)在《平肝滋肾颗粒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阴虚阳亢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平肝滋肾颗粒对阴虚阳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症状、血压、血脂、血粘度、同型半胱氨酸、经颅多普勒等指标的影响,进一步证实平肝滋肾颗粒的临床疗效,为治疗阴虚阳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提供一个思路和一种有效的方药。方法:本次选取符合课题要求(阴虚阳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72例,按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6例。临床观察中给予治疗组患者“平肝滋肾颗粒”(天麻12g、钩藤10g、丹参30g、葛根30g、苏子30g、菊花10g、红花6g、生山楂20g、泽泻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磁石30g、决明子30g、杜仲10g、川牛膝10g、桑寄生15g、豨莶草30g、三七3g),每日一剂,早上、晚上各一次冲服。对照组患者口服“养血清脑颗粒”每天3次,1次1袋冲服。两组患者均治疗28天,在治疗第一天及最后一天测评患者的症状、评分量表、血压、血脂、血粘度、同型半胱氨酸等各项指标。试验中因各种因素对个别不符合该课题患者予以剔除,最后对照组患者为32例,治疗组患者为33组。所有的这些数据通过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疗效比较:对照组患者中:7例显效,约占21.9%,17例有效,约占53.1%,总有效率75%。治疗组患者中:19例显效,约占57.6%,11例有效,约占3.3%,总有效率90.9%。综合来看,对照组和治疗组均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效,但治疗组总体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眩晕综合评定量表及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之前眩晕综合评定量表及中医症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平肝滋肾颗粒可以减轻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眩晕症状及伴随症状,降低中医症候积分,且效果优于养血清脑颗粒。血压情况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血压在治疗前没有显着差异,具有比较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均有所改善,治疗组对血压的降低效果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这说明平肝滋肾颗粒可以有效降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血压,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血脂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血脂无明显差别,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的数值具有可比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都有所改善,且治疗组疗效更加明显。这意味着平肝滋肾颗粒可以对患者的血脂产生影响,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血粘度的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血粘度的比较,无显着差别。两组在治疗之后,血粘度较前都有所降低,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平肝滋肾颗粒在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粘度的作用值得肯定。同型半胱氨酸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Hcy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cy值均较前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cy亦有明显差别,治疗组效果比对照组更加明显。说明平肝滋肾颗粒可以有效降低同型半胱氨酸,起到预防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进一步发展的积极作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椎动脉(LVA、RVA)和基底动脉(BA)流速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较前都有所增加,且治疗组血流速度增加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这说明平肝滋肾颗粒对椎-基底动脉后循环系统的血供有积极意义。头晕残障量表积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前的头晕残障量表积分无明显差异,但是治疗后,无论是同组之间还是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有明显差异,治疗组的改变大于对照组,表明平肝滋肾颗粒可以通过躯体因子、心理因子、社会因子等多种维度改善眩晕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结论:平肝滋肾颗粒对于阴虚阳亢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作用确切,可以显着降低眩晕症状综合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和头晕残障量表积分,还可以增加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降低血压、血脂、血粘度等指标,调节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

张幸[2](2020)在《升清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升清化瘀方联合盐酸氟桂利嗪与单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差异,评价升清化瘀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石家庄市中医院脑病四科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升清化瘀方,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血脂、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并监测安全指标,记录研究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最后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总积分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在头晕目眩、神疲乏力、脉络瘀血、耳鸣、头痛、心悸气短、肢体麻木单项证候积分上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各单项证候积分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心悸气短证候积分组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余单项证候积分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总有效率9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血脂方面: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总胆固醇(TC)指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甘油三脂(TG)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4)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基底动脉(BA)及左椎动脉(LVA)平均流速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右椎动脉(RVA)平均流速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5)血管搏动指数方面: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6)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安全指标在整个研究中均未见异常,未发生不良反应,两组治疗方案安全可靠。结论:(1)升清化瘀方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血脂水平、提高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降低血管搏动指数方面均有效,且优于单纯口服西药治疗,临床有效率更高。(2)升清化瘀方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谭迪[3](2018)在《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银杏类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量研究表明,银杏类注射剂在临床治疗中疗效显着,然而面对多种注射剂,临床工作者在甄别最优的治疗措施时尚缺少可靠证据,因此本研究应用传统Meta分析、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对多种银杏类注射剂治疗不同种疾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展开系统评价,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目的应用传统Meta分析和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银杏类注射剂临床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有关银杏类注射剂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同时对相关灰色文献网站作为补充检索。纳入文献质量评价方面,本研究采用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1.0推荐的风险评价表对纳入RCT进行质量评价。在对结果数据进行处理时,应用RevMan 5.3进行传统Meta分析的数据处理,网状Meta分析应用WinBUGS 1.4.3和Stata13.0分别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可视化。结果(1)银杏类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评价研究共纳入研究95个,累计受试者10107例。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舒血宁注射剂、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银杏达莫注射剂分别辅助治疗脑梗死,可以提高临床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程度,其次,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还可改善血浆粘度的好转程度。网状Meta分析显示,在多种干预措施中,联用银杏内酯注射剂为临床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指标的最优干预措施。(2)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评价研究共纳入研究62个,累计受试者6358例。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舒血宁注射剂、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银杏达莫注射剂分别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以提高心绞痛总有效率和心电图总有效率,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其次,联用舒血宁注射剂还可改善血脂指标。网状Meta分析显示,在心绞痛总有效率、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方面,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在心电图总有效率、纤维蛋白原2个结局指标方面,疗效排序最佳的干预措施分别为杏芎氯化钠注射剂和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在高敏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方面,联用舒血宁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3)银杏类注射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评价研究共纳入研究47个,累计受试者4122例。对照组为常规用药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方面,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在4个头颅TCD检查指标和全血低切粘度指标方面,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其余三个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联用舒血宁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对照组为丹参类注射剂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基底动脉血液平均流速方面,联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在其他2个头颅TCD检查指标方联用杏芎氯化钠注射剂疗效排序最佳。(4)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其他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在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评价研究中,共纳入研究30个,累计受试者2045例。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在肾功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血脂指标、血糖指标方面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在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评价研究中,共纳入研究13个,累计受试者1274例。传统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在临床总有效率和耳鸣总有效率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主要结局指标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在治疗脑梗死中,联用银杏内酯注射剂较其余干预措施有较大优势;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联用银杏达莫注射剂较其他干预措施有较大优势;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中显示,最优干预措施分别为银杏达莫注射剂和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

冯燕,陈华英,姚广涛,金若敏[4](2016)在《注射用灯盏花素临床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采用Meta分析法对注射用灯盏花素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检索CNKI、VIP、万方数据库199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发表的有关注射用灯盏花素静脉给药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文献,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同时对不同适应证、不同剂量、不同疗程、联合用药情况、使用年限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符合标准的33篇文献纳入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注射用灯盏花素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OR=1.17,95%CI(0.83,1.64),P=0.37]。亚组分析显示,在不同适应证、不同剂量、联合用药情况、不同使用年份等相关亚组中,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疗程亚组中,10 d疗程中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1415 d疗程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注射用灯盏花素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用药比较无明显差异,用药时间控制在15 d内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

钱兵[5](2016)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3年1月2016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中选取68例,通过动态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3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进行治疗,探究6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在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中,观察组患者的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几率,可应用推广。

刘久村,唐鼎,陈艳明,陈科力[6](2015)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促进疏血通注射液正确的临床应用,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可参考的资料。方法:查阅有关疏血通注射液研究文献,并对其药理及临床研究进行介绍。结果:本文总结了疏血通注射液研究发展状况,对药理和临床研究进行了综述。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用药或单独用药治疗某些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脑中风具有显着疗效。但疏血通中起关键作用的活性成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烁[7](2009)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及祛风化痰法对其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调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分型,为中医辨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提供指导,并观察祛风化痰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拟定证候评分表,对12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进行辨证,统计证候分型。从中选择60例风痰上扰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祛风化痰定眩汤合灯盏花素治疗,对照组用氟桂利嗪合灯盏花素治疗,7天为一疗程,在治疗第1、3、7天分别观察其对眩晕症状、综合症状、中医证候的疗效,并观察疗程前后TCD改善情况。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总例数的95.08%符合风痰上扰证。治疗组在所有观察时点眩晕症状、总体疗效以及对中医证候的风、痰证改善上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P<0.01或P<0.05),TCD结果显示,祛风化痰定眩汤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P<0.05),与血管扩张剂氟桂利嗪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以风痰上扰为主要证候,祛风化痰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疗效显着。

张臻年[8](2005)在《定眩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且易致急性脑血管病。本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古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和现代中西医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进展,根据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理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发病机理及其治疗方法作了初步探讨。本课题尝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一个主要证型—痰瘀阻络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进行探讨,提出化痰逐瘀法是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基本大法,并从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及酶学角度探讨定眩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瘀阻络证的作用机理。 定眩颗粒由天麻、半夏、陈皮、丹参、川芎、蔓荆子、葛根、玄参八味中药组成,具有化痰逐瘀、升阳益气、解痉定眩的功效。本研究将10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48例。治疗组用尼莫地平加定眩颗粒治疗,对照组单用尼莫地平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及酶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71.67%,对照组愈显率为45.83%(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及酶学指标方面均有所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为显着(P<0.01或P<0.05)。 上述结果提示:定眩颗粒无论在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还是在改善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酶学指标方面均有较好疗效,值得进一步对其作用机制加以探讨;化痰逐瘀法是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瘀阻络证的基本大法。

孙海棠[9](2013)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疏血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疏血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患者4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针4100IU,腹壁皮下注射,2次/d,疏血通6ml,加5%葡萄糖注射液,滴注,1次/d,14d一疗程。对照组40例,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针4100IU腹壁皮下注射,维脑路通480mg加液滴1次/d,14d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与疏血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较好。

周志伟[10](2013)在《电项针疗法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电项针疗法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影响。方法:将3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电项针组19例及(对照组)常规选穴针刺组19例,两组患者分别给予电项针治疗和普通针刺治疗四周,同时两组患者均口服西比灵15天。治疗前后检测下列指标,进行近期疗效比较。(1)对两组患者眩晕发作时的程度、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进行比较。(2)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进行评分比较。(3)两组患者均进行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检查,对两组患者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以及血管搏动指数(PI)进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束,三个月后随访进行远期疗效比较。结果:1.电项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7%,普通针刺组73.6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程度、眩晕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等各项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电项针组改善更明显。2.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神经功能障碍进行评分两组的分值均有下降,且经比较后治疗组改善更为显着。3.治疗前后应用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TCD)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检测,两组患者的TCD指标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电项针组对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的影响优于常规针刺组。结论:1.电项针对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性眩晕的临床症状方面改善显着,并经TCD检测证实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改善明显,表明电项针疗法近期疗效显着。2.经过三个月后随访发现,电项针疗法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性眩晕的患者的远期疗效较为理想。

二、低分子肝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分子肝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平肝滋肾颗粒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阴虚阳亢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试验方法
    一.临床资料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眩晕程度分级
        2.3:中医诊断标准
        2.4:中医辨证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病例的脱落和剔除
        6.中止试验标准
    二:研究方法
        1.病例分组
        2.给药方案
    三、观察指标
        3.1:安全性观察指标
        3.2:疗效性观察指标
    四:疗效判定标准
        4.1 综合疗效评价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五: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比较
        1.1 最终入组人数比较
        1.2 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比较
        1.3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2.疗效性比较
        2.1 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观测评分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D检查结果对比
        2.4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2.6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粘度比较
        2.7 两组治疗前后同型半胱氨酸比较
        2.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HI总评分比较
        2.9 安全性检测
讨论
    1.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背景
    2.中医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探索及意义
    3.导师对眩晕的认识及组方分析
    4.平肝滋肾颗粒的现代药理研究
    5.研究结果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文献综述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治疗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登记表
附录三 中英文缩略对照
附录四
    附表1:观察数据登记表
    附表2:安全性指标
    附表3:疗效指标
    附表4:不良反应观察表
    附表5: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综合评定量表
    附表6:眩晕肾虚阳亢证候积分量表
    附表7:头晕残障测量表(DHI)
附录五 致谢

(2)升清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定标准
    3.统计分析
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
        1.1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1.2 两组患者年龄情况比较
        1.3 两组患者病程情况比较
    2.疗效指标比较
        2.1 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比较
        2.2 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4 血脂的比较
        2.5 经颅多普勒相关指标的比较
    3.安全指标结果
讨论
    1.现代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
    2.中医学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
    3.升清化瘀方的立方依据
        3.1 病因病机分析
        3.2 治法分析
        3.3 升清化瘀方组方分析
    4.药物分析
    5.对照组用药选择原因
    6.观察结果分析
        6.1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6.2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6.3 血脂分析
        6.4 经颅多普勒相关指标分析
    7.安全性分析
    8.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个人简历
附录

(3)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银杏类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银杏类注射剂临床应用系统评价研究
    一、银杏类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评价研究
        (一) 舒血宁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系统评价
        (二)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系统评价
        (三) 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系统评价
        (四) 银杏类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
    二、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评价研究
        (一) 舒血宁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二)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三) 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系统评价
        (四) 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
    三、银杏类注射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评价研究
        (一) 银杏类注射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
        (二) 银杏类注射剂对比丹参/复方丹参注射剂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网状Meta分析研究
    四、银杏类注射剂治疗其他疾病的评价研究
        (一) 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
        (二) 银杏达莫注射剂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系统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注射用灯盏花素临床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4 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情况
    2.2 纳入文献质量评估情况
    2.3 发表偏倚情况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不良反应发生率
        2.4.2 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亚组分析
3 讨论

(5)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
3 讨论

(6)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应用
    1.1 治疗深静脉血栓
    1.2 治疗脑梗死
    1.3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1.4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1.5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6 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7 治疗高血脂症
    1.8 治疗肾病综合征
2 药理作用
    2.1 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2.2 促纤溶作用
    2.3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2.4 抗炎作用
    2.5 细胞保护
3 结语与展望

(7)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及祛风化痰法对其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眩晕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概况
        一 古代中医对眩晕的研究概况
        1 眩晕的病名和定义沿革
        2 眩晕的病位
        3 病因病机
        4 眩晕的治法方药
        二 当代中医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研究概况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3 组方遣药
        三 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概况
        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概念的提出和演变
        2 发病机制
        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及伴发症状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
        5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标准
        6 西医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证候调查
        一 一般资料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中医辨证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二 调查结果
        1 一般情况
        2 中医证候
        2.1 证型及轻重程度
        2.2 证候组合情况
        2.3 外感风邪的证候调查
        三 讨论与分析
        四 结论
    祛风化痰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发作期的疗效观察
        一 一般资料
        二 研究方法
        三 两组治疗前资料分析
        四 治疗结果
        五 讨论与分析
        六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辨证标准

(8)定眩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眩晕的研究概况
        一、病名病位病因病机的研究
        二、古代医家对眩晕的治疗概况
        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四、中医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研究概况
        一、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解剖及病理生理的研究
        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三、现代医学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化痰逐瘀法是中医治疗眩晕痰瘀阻络证的基本大法
        一、中医运用化痰逐瘀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理论基础
        二、中医运用化痰逐瘀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现状
    第四节 定眩颗粒方证释义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试验目的
    二、试验设计
    三、试验结果
    四、试验结论
    五、讨论与体会
    参考文献
致谢

(9)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疏血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给药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评判标准
3 讨论

(10)电项针疗法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眩晕的认识
        1.1 概述
        1.2 眩晕病病因病机
        1.3 中医临床辨证分型
        1.4 眩晕的治疗原则
    2. 现代医学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认识与研究
        2.1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定义及来源
        2.2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2.3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影像学检测
        2.4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鉴别诊断
        2.5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治疗
    3. 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研究进展
        3.1 传统针灸学治疗眩晕的相关论述
        3.2 近代临床针灸对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研究进展
临床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2 对照组
    3. 评定方法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判定
        3.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选穴依据
        2.1 风池穴作用机理
        2.2 供血穴作用机理
        2.3 四神聪穴作用机理
    3. 评分量表的选择
        3.1 眩晕的症状和体征评分
        3.2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评分量表
        3.3 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的检测及评价
    4. 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性眩晕的现代机理探讨
        4.1 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
        4.2 针刺后对临床症状影响
        4.3 针刺后对血液成分和血流变指标的影响
        4.4 针刺对脑血流量的影响
    5. 电项针疗法的作用特点及疗效分析
        5.1 电项针疗法的作用特点
        5.2 疗效分析
    6. 本研究对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性眩晕的优势
    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7.1 本研究的不足
        7.2 今后的研究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附录

四、低分子肝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平肝滋肾颗粒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阴虚阳亢型)的临床观察[D]. 张富渊.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1(09)
  • [2]升清化瘀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 张幸.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3]基于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的银杏类注射剂临床评价研究[D]. 谭迪.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4]注射用灯盏花素临床不良反应的Meta分析[J]. 冯燕,陈华英,姚广涛,金若敏.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04)
  • [5]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J]. 钱兵. 中国医药科学, 2016(13)
  • [6]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 刘久村,唐鼎,陈艳明,陈科力. 中国药师, 2015(06)
  • [7]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及祛风化痰法对其的疗效观察[D]. 王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9(11)
  • [8]定眩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D]. 张臻年.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1)
  • [9]低分子肝素钙联合疏血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观察[J]. 孙海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12)
  • [10]电项针疗法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影响[D]. 周志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低分子肝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