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地名与美国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孙李丽[1](2021)在《中美山区地名语言学维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名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每个地区不同的历史地理文化可以从其地名中窥探一二。山区有其独特的地形和文化,选取中国商洛地名以及美国凤凰城地名为切入点,从语音、构词、语义三个维度,音节、音韵(调)、词量、词性、结构(词源)、专名命名理据、通名命名理据七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详细描述了两地地名的相同和不同点,深入挖掘了其命名理据,结果发现,两者地名均向多音节词发展,词量多为2~3词,商洛地名更多以"专名+通名"的形式出现,命名理据因历史、宗教、价值观不同而不同,可以拓展山区地名研究,促进地名翻译,有助于地方文化的对外宣传。
王海燕[2](2020)在《环滇池地区地名景观空间分布及其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名是人们赋予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区域历史的见证者。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既反映了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环境特征,也记录着一个区域的社会变迁、民族兴衰、经济活动、民族文化、军防文化、人地关系等纷繁复杂的文化景观信息。同时,地名承载着一个区域的“历史底蕴”和“集体记忆”,是地方文化的集中体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环滇池地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上溯到先秦南北朝时期,楚国大将庄蹻入滇,建立“滇国”,促进中原文化与滇池地区文化的交融,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滇文化”;下至明清时期,移民、屯田等军事活动为环滇池地区的军防文化奠定了基础。长久以来多个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分布在滇池地区繁衍生息,使得环滇池地区的地名景观呈现出多样性。因此,本研究以环滇池地区4573个聚落地名为研究对象,从空间视角出发,基于文化生态学理论、人地关系理论与文化再生产理论,运用ArcGIS10.2空间分析中的核密度估计法、象限分析、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环滇池地区各类地名景观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窥探地名景观所反映的文化信息。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系统性地介绍选题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研究设计。第二章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个方面介绍研究区的基本概况。第三章根据地名的来源和属性进行分类,并对每类地名进行统计分析。第四章根据各类地名点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揭示其各类地名的空间分布规律。第五章归纳环滇池地区地名景观的文化表征。第六章得出以下结论:1.在环滇池地区的地名景观中,自然景观类地名占环滇池地区地名总数的47.85%,其中水类地名、山类地名占比较高,分别为22%和15.70%;人文景观类地名占环滇池地区地名总数的52.15%,其中姓氏类地名、经济类地名占比较高,分别为9.50%、13.75%。2.环滇池地区自然景观类地名主要分布在该区域的北部山区、滇池北岸、南岸的坝子地区;人文景观类地名主要集中分布在滇池北岸、南岸以及嵩明县的坝子地区。3.环滇池地区的地名景观不仅反映了该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特征,也反映了该区域“人-地”关系的矛盾性。
田语[3](2020)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是20世纪下叶欧美古典汉学界的代表性学者。他在唐代物质文化史、中西交通史、古代文学研究等领域均出类拔萃,堪称一代大家。因为薛爱华在域外汉学界的声誉,国内学术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已有一些对薛爱华代表作品的译介与评述作品出现,成果斐然。然而相对于薛爱华其人在上世纪域外汉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相对于其汉学论着作品的丰硕和内容的多样化,目前对其展开的译介和研究工作仍旧是相对不充分的。基于此,本论文立足于文本分析,用学术史的、跨文化的方法,对薛爱华的生平经历以及学术研究展开全方位的考察,并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将梳理与薛爱华汉学研究工作有关的历史性事实,并通过全面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其汉学研究论着与论文作品,尽可能为学界呈现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风貌;其次,本文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薛爱华专着作品进行文本细读和专题研究工作,以期从学术视阈与研究方法的范式与因革流变的角度深化对薛爱华不同时期汉学研究模式与特色的理解。其三是自觉得以更为宏观的西方古典汉学发展史视角理解薛爱华的汉学研究,并通过对薛爱华的个案研究形式,以局部照见整体,对认识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乃至整个欧美古典汉学研究的历史走向、理论特色、学术视阈等更为重大的问题提供一个参考系和管窥之途。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薛爱华之前古典汉学的发展史做一精要的梳理与概述。古典汉学源起自早期西葡天主教士的中国观察,自十九世纪法国学派兴起而蔚为大观。法兰西学院雷慕沙、儒莲、沙畹、伯希和等人,见证着古典汉学研究从稚嫩走向辉煌的进程。古典汉学以语文学为本,重视翻译与注释研究,其传统得到了夏德、劳费尔等学者的发扬,正是他们将这一传统嫁接到美国学术土壤之上,推动了美国古典汉学研究的成长。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系的诞生与发展正是植根于这种历史语境之中。经由莱辛、赵元任、卜弼德等学者的教研实践和薪火相传,而终以期古典汉学研究傲视美国西海岸学术界。薛爱华正是伯克利东语系所培养出的杰出学子,但其学术师承却并非如此简单。薛早年对人类文化、文学作品的广泛爱好孕育了其为学的宽广视野以及为文的丰沛才情;语言学天赋与勤苦使他得以掌握数十种东西方语言,为其广泛利用多国文献开展研究提供了条件;本科人类学的专业训练使得薛爱华能够在文本研究基础上融汇博厄斯派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式;最后,博士师从伯克利卜弼德的学术经历奠定了其汉学研究的语文学底色、视阈与翻译方法上的特点。以前述汉学史及薛爱华学术渊源之梳理与分析为基础,本文从目录学角度审视薛爱华学术研究视阈及其发展。通过收集、整理、研读与分析薛爱华的作品,我们可以勾勒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模式:薛爱华的研究按时代先后可分为前后二期。就前期(上世纪50-60年代)来说,薛主要致力于唐五代物质文化史与中西交通研究。《闽国:10世纪中国的南方王国》《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等作皆为此类;后期(上世纪70-80年代)的作品转向神话民俗、道教、道教文学等领域,《神女:唐代文学中的龙女与雨女》《唐代的茅山》《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等作皆为此类。本文继而对薛爱华前后期代表作《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开展专题研究。《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以百科全书式的视野和编写体例,通过翻译—注释研究法、人类学研究方法以及合理想象的运用,对唐代南越自然与人文物事做了细致而全面的介绍与描写,并以此勾勒出存在于唐代文献中的南越世界的整体风貌。《时间海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出现标志着薛爱华走上独具特色的道教文学研究道路。通过对曹唐诗歌的文本分析,薛爱华深入探讨了曹唐游仙诗的内涵、母题、主题等问题,并利用其诗作为研究材料,开展针对唐人想象中的道教神仙世界的考证和描写。在文本研究基础上,本文转向对理论问题的探讨。薛爱华的汉学研究有着明确的理论与方法论指导,它以语文学为大宗,在当时的欧美中国研究的浮躁语境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与独特性。此外,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基石——汉文英译理论与实践颇具特色,其保全源语言语义与语境色彩的翻译范式相对于音译和功能性翻译等方法,具有独特优势和价值。最后,因为薛爱华着作等身,且革新了中西交通史、名物考证研究、道教研究等领域的研究现状,也因为薛爱华在学术社团实践、教学活动、社会活动等方面为中国研究和中国文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我们认为,从20世纪下半叶域外汉学的整体大局看,薛爱华可称为美国乃至整个欧美中国研究界古典汉学研究的代表性学者。
刘惊[4](2020)在《从地名看中美跨文化比较》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地名显性形态的描写、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隐藏在其背后的种种观念,从而揭示出地名与文化的种种深刻内涵。基于此,本文对中美地名按基本含义进行较系统的分类对比分析,从中探讨中美文化地理的差异与联系,促进我们对彼此文化深层特征的理解。
纪小美[5](2017)在《旅游地名变迁的社会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西方人文地理学者开始批判地名学的研究,实质是资本、权力与认同框架下,不同社会阶层就地名的符号资本开展的权力博弈,极大地深化了地名学的理论研究,但批判范式在旅游地名上的应用较缺乏。现代旅游地名是旅游发展加速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产物,是旅游地文化建设的核心载体,在市场经济、大众旅游等时代背景中表现出独特的演化路径。旅游地名的符号资本是旅游利益相关者争夺的利益之一,衍生出旅游地名场域的概念及其权力博弈。论文以旅游地名为研究对象,运用批判范式与结构主义方法论,场域理论与符号资本理论等,应用批判话语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地名学的发展历程与旅游地名的研究进展,结合国情对批判范式进行改进,指出国内旅游地名可拓展的研究方向;其次,阐释了旅游地名及其场域的相关概念,旅游地名的功能与研究价值;然后,解析若干典型更名案例中的社会响应与地名话语权争夺:最后,在总结社会响应的类型与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发挥旅游地名效应与协调权利的对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狭义的旅游地名指人们赋予某一特定旅游目的专有名称。广义的旅游地名也包括旅游目的地中服务于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体验与消费等的旅游地理实体的名称及其标识系统。旅游地名场域是指:市场经济语境下,不同利益相关者根据自身权利诉求,凭借自身所拥有的资本条件,在各自惯习的引导下,通过维持或变更旅游地名的规模结构、命名主体、使用主体、文化内涵与指称范围或政区级别等方式,对旅游地名的符号资本进行开发与争夺等,从而形成不同社群的旅游地名的权力关系网络。旅游地名较一般地名而言,服务对象与命名主体多元,功能与内涵多样,权力关系复杂等。旅游地名对于目的地建设、旅游者素养提升、旅游业发展均有促进作用。旅游地名成为新文化地理学研究与调控旅游地中的人地关系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研究对象与媒介。旅游地名的变迁规律:①较低要比较高级别景区的地名变迁频率高,数量规模大;全国尺度上(拟)更名城市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②绝大多数的旅游地命名或更名延续古代命名传统,遵循自然与文化逻辑;但在现代社会中,命名主体与方式多样,使用主体扩展,文化内涵提升,地名功能拓展,重视符号资本的开发利用,命名或更名遵循资本与市场逻辑,不断借用时尚元素,迎合旅游者审美偏好变迁。③重视利用地名营造氛围与协调主题,区分不同消费者的文化品位,标榜旅游商贸者不同的经营理念。变迁动因:旅游地理实体变迁是旅游地名变迁的客观动力;社会语言环境变迁是主观动力;迎合游客文化心理有助于拓展客源市场;地名行政管理是人为干预的重要手段,服务对象的变更丰富了旅游地名的内涵与功能。以城市更名为典型的旅游地名变迁,其正面效应:以辖境内着名旅游吸引物更名城市,有助于提高地方知名度,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引导游客的目的地决策,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负面效应:不合理的更名增加社会运行成本、阻碍地方文脉延续;引发地名争夺,加剧区际矛盾;增加游客认知负担,影响目的地形象;对其它资源、周边地区产生屏蔽。社会响应的表现。①相比居民或被动接受更名,网民争夺景区(点)地名话语权的积极性非常高,甚至扭转官方言行,网络舆情受重视。②反对更名的民众、媒体等将更名视为景区管理者或政府的一种短视行为;赞同更名的景区管理者重视更名带来的旅游轰动效应、长期与广域利益,积极借住政府的社会资本进行目的地营销与地名争夺。③更名与区划调整中,经济利益遭受最直接损失的利益主体的反抗意识最强。④民众对城市更名的看法分歧较大,存在代际、空间尺度差异。尽管前者通过间接对抗性途径争取到一定话语权,政府仍掌握最终的命名与更名权。⑤不同时期、不同级别与地方的政府,以及政府内部官员间对城市更名的响应不一。态度与积极性的差异受到利益主体的权力地位,对城市更名作用的理解与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的认识等的影响。⑥县域以上的政区更名,往往触及切身经济利益,普通民众会采取正面对抗策略,并影响政府的地名决策。(4)社会响应类型与机理。响应类型主要有征名、争名与更名。社会征名是旅游开发商应对命名主体多元化的一种响应;地名品牌的市场营销体现开发商或政府对旅游地名功能拓展、命名方式多样等变迁趋势的响应;异地的非旅游经济活动主体对旅游地名的符号资本的角逐,反映了前者对旅游地名使用主体扩展的响应;旅游地更名中的权力博弈是不同利益相关者针对命名主体多元、地名功能拓展等变迁趋势的交互响应。响应机理在于:市场经济、大众旅游与大众媒体语境下,随着民众的公共决策意识与政府的城市营销意识的提升,旅游地名场域中,不同利益相关者在权力地位、资本条件、权利意识与社会记忆等因素的作用下,对旅游地名的符号资本进行开发与争夺。(5)发挥旅游地名效应可通过:培养民众的地名权利意识,通过商业开发转化旅游地名的经济价值,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重视旅游者的文化心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的对策。协调旅游地名权利可通过:鼓励开发商的创意命名,认可旅游者的参与命名,增强政府地名管理的效力,尊重与保障居民的地名权。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居民、政府与开发商三者间的地名权力交互关系;进一步探讨亚型旅游地名场域间的格局差异,其他场域对旅游地名场域的作用机理;加强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利益相关者的地名认知研究等。
唐磊[6](2017)在《汉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文中认为地名属于词汇中的专有名词,是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孕育的地名数量极为庞大。我国对地名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但由于传统地名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地名学科体系建立的时间较晚等因素,我国的地名研究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另外,随着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地名被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的文化属性日益被重视和关注。我国于2014年开启了为期4年的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使得汉语地名词的研究具有较好的社会背景和现实价值。本文旨在利用已有的文献资料,结合汉语地名自身的语言文化特性,挖掘与阐述地名理论和个案。本文以地名和地名学的基本理论为框架支撑,采用历时、共时相结合的方法,试对汉语地名的语言文化属性进行探讨。地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对地名的阐释皆与汉语文化息息相关,二者互为融合,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的主要内容为:首先是地名词研究的基本理论阐述。在历时、共时层面上,对汉语地名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汉语地名呈现出的区域性特征进行论述。其次对汉语地名所具有的构建功能、汉语地名在心理认知视角下的解读作了综合性的分析。最后,在掌握文献资料和现今地名分布数据的基础上,对“坂、峦、沱、潭、渊、坞”等地名词作了细致的个案性研究与探讨。全文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简要地介绍了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汉语地名研究的学科理论勾勒。首先对地名、地名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其次从语言、历史、移民、地理、社会心理、国家主权等方面对汉语地名研究具有的意义作出了较为详细的论证。第三章以历时层面为出发点,研究了汉语地名的起源、发展演变。在起源上,汉语地名经历了地理意识、有声语言地名、图画地名、文字地名四个阶段。在发展演变上,从汉语地名发展演变的过程、影响汉语地名发展演变的因素两个方面进行了分别论述。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上,主要就殷墟卜辞中的地名、继殷墟卜辞之后的古代地名和现今地名呈现出的过程性特征进行了描述。在地名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上,主要探讨了地名的名实关系以及地名发展演变的方式和速度。第四章以共时层面为出发点,研究了汉语地名具有的区域性特征。本章将汉语地名分为历史、地理、语言三个类型区,并以历史地名与现今地名、老地名与新地名、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人文地理实体地名、民族语言地名、汉语方言地名、外语地名等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划分与论证。第五章为汉语地名的综合性研究。本章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汉语地名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即汉语地名词在汉语词汇中表现出来的构词功能、地名心理认知视角下的文化解读。地名不仅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具有构建汉语其他类型词汇的功能,如汉语地名词可构成植物类词语,汉语地名词可构成姓氏,可为品牌、农产品品牌标志命名等。地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名还折射人类认知、心理特征,对地名作认知、心理的文化解读有助于深化对汉语词汇的认识。第六章是汉语地名词的个案研究,主要是在历时、共时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历史文献资料以及现今的地名数据等对汉语地名中的六个常见通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其中:“坂”以地名“长坂”为着手点,对其以及与之相关的少数民族地名通名、域外语言地名进行了触类旁通的拓展。通名“峦”“沱”“潭”“渊”以“荆州谓之峦”“楚人谓深水为潭”“楚人名渊曰潭”等古楚方言材料为支撑,通过基本音义探源及义项演变分析,发现它们作地名词使用时,不管是历史地域分布还是现时地域分布,皆位于古楚国的地域范围内,应为典型的古楚方言地名词。另外,通过对“坞”的地域分布及地名词使用的特征考证,初步判定其应与古越语中的发语词“乌”存在联系。
吴碧宇,史湘琳,华静[7](2016)在《美国地名的语言文化性质和文化气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国地名是美国文化史上的"活化石",承载了印第安文化、欧洲殖民文化、移民文化和美国本土文化等多元文化现象。纵观诸研究,皆以访寻美国地名的文化根源为主,对地名语言所表征的文化性质和文化气质少有关注。一、美国地名的语言文化性质美国地名镶嵌了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痕迹,叙述着欧洲殖民和移民的文化史,更绘制了美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历程。这种包容他者文化的现象是美国"和而不同"多元文化的写照。如此灿
白静静[8](2014)在《奎屯市地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名是一个城市文明的缩影,往往反映着一个地方的自然人文特征,是地理、历史、语言、文化各种因素的综合体,被誉为“活化石”。而地名文化是地名所展现的地理、经济、历史、民俗、人文等方面的特征,体现一个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等有形物质因素中的精神因素,反映了人们对其命名的喜好和文化内涵。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地名无处不在,大到省、自治区、市、县名称,小到镇、村、街道、桥梁名称,每个地名的背后都有历史、地理和社会发展的痕迹,地名的由来、命名原则、寓意都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精髓。由此可见,地名文化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新疆历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文明交汇、多文化并存的特殊区域。新疆地名文化既是不同文明的汇集,更是各个民族长期共存与发展的历史印记,随着历史的演进,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交融,逐渐形成了今天多元化的新疆文化特色,这些都体现在地名当中。奎屯市是历史上的交通要道,古代为牧地,多民族游牧于此,后来又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兵团军民屯垦于此,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了多元的民族文化,在多元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名文化,而地名文化又可以反映其多元的民族文化,因而地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自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奎屯市地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作者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然后将这些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对奎屯市的地名研究中,分析奎屯市的地名特征,进而挖掘其蕴含的文化价值,最后,针对奎屯市地名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现状提出一些对策,希望为我国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尽一点微薄的力量。
戴静,黄姝云,朱烨[9](2013)在《从地名中折射出的中美社会文化差异》文中认为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记录一个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有很强的延续性和稳固性。本文从中美两国地名这个独特的视角,通过分析两者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在宗教信仰上的区别去揭示东西方文化内涵,对个人文化底蕴的提升,对跨文化交际的提高会有很大裨益。
张璐[10](2013)在《从中美地名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文中指出研究地名和文化关系是文化语言学的一项重要的课题,地名折射出相应的文化信息,移民现象也反映出地名所具有的文化特色,地名反映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解释地名蕴涵的语言文化现象,有助于对该语言所包含不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二、美国地名与美国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地名与美国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山区地名语言学维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名语料选取 |
二、中美地名对比 |
(一)语音维度 |
1. 商洛地名语音特点 |
2. 凤凰城地名语音特点 |
(二)构词维度 |
1. 商洛地名构词特点 |
2. 凤凰城地名构词特点 |
(三)中美地名语义维度对比 |
1. 商洛地名语义特点 |
2. 凤凰城地名语义特点 |
三、结语 |
(2)环滇池地区地名景观空间分布及其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
1.2.1 国外地名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地名研究进展 |
1.3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3.1 相关概念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设计 |
1.4.1 数据处理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1.4.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环境 |
2.1.1 区位概况 |
2.1.2 地形特征 |
2.1.3 水文条件 |
2.1.4 生物与矿产资源 |
2.2 人文环境 |
2.2.1 历史沿革 |
2.2.2 政治经济发展 |
2.2.3 社会文化 |
第3章 环滇池地区地名景观的统计分析 |
3.1 环滇池地区地名统计分类 |
3.2 环滇池地区地名类型分析 |
3.2.1 自然景观类地名 |
3.2.2 人文景观类地名 |
第4章 环滇池地区地名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 |
4.1 自然景观类地名空间分布特征 |
4.1.1 山类地名 |
4.1.2 水类地名 |
4.1.3 动物类地名 |
4.1.4 植物类地名 |
4.2 人文景观类地名空间分布特征 |
4.2.1 姓氏类地名 |
4.2.2 人工建筑类地名 |
4.2.3 经济类地名 |
4.2.4 军防类地名 |
4.2.5 方位类地名 |
4.2.6 少数民族语言类地名 |
4.2.7 祈愿类地名 |
第5章 环滇池地区地名景观的文化表征 |
5.1 地名景观破译区域自然环境 |
5.1.1 反映人们对区域地貌特征的认知结果 |
5.1.2 反映滇池水位状态及其变迁 |
5.1.3 反映人们对区域资源的认知和利用 |
5.2 地名景观体现人文环境 |
5.2.1 反映区域发展的历史连续性 |
5.2.2 反映多元民族文化共生共存的交融性 |
5.2.3 反映宗教文化的复杂多样性 |
5.2.4 反映移民文化的传播性和本土化 |
5.2.5 反映军防文化的历史独特性与区域普遍性 |
5.2.6 反映边疆经济形式的丰富性与开放性 |
5.2.7 反映当地人们的社会意识 |
5.2.8 体现人-地关系中的紧张性与矛盾性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2.1 创新之处 |
6.2.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薛爱华的汉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西方研究情况概述 |
1.1.1 中国学术界的薛爱华研究 |
1.1.2 西方汉学界的薛爱华研究 |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框架 |
1.3 关键词的界定与解释 |
1.3.1 汉学与中国学 |
1.3.2 语文学与古典汉学 |
1.3.3 中古中国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古典汉学传统与薛爱华汉学研究的学术资源 |
2.1 古典汉学的萌芽与发展 |
2.2 法国古典汉学(1814-1945) |
2.3 美国古典汉学的起步与劳费尔的开拓 |
2.4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语言与文学系古典汉学研究的发展 |
2.5 卜弼德的汉学研究 |
2.6 薛爱华的早年生活与学术渊源 |
2.6.1 从西雅图到伯克利 |
2.6.2 博厄斯派人类学与薛爱华 |
2.6.3 卜弼德的影响 |
第三章 对薛爱华汉学论着的目录学审视 |
3.1 薛爱华学术专着概览 |
3.2 薛爱华汉学学术论文概览 |
3.3 基于目录学的历时性分析 |
第四章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 |
4.1 成书背景 |
4.2 对《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内容与体制的讨论 |
4.2.1 主要内容 |
4.2.2 内容与结构上的特点 |
4.2.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研究方法论析 |
4.3 《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征引性注释考析 |
4.4 勘误 |
第五章 《时间海上的蜃景:曹唐的道教诗歌》研究 |
5.1 写作背景与动因 |
5.1.1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转向和道教研究的深入 |
5.1.2 《曹唐的道教诗歌》的创作目的 |
5.2 《曹唐的道教诗歌》内容与体制 |
5.3 母题研究与曹唐游仙诗的内涵与主题 |
5.4 道教仙境考证学 |
5.5 订正 |
第六章 薛爱华汉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论 |
6.1 “我是一名语文学者” |
6.2 语文学研究的特点 |
6.3 语文学研究之于古典汉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6.4 薛爱华汉文英译理论与方法论 |
第七章 薛爱华与美国的中国研究 |
7.1 薛爱华所处的美国中国研究历史发展阶段 |
7.2 书斋内外:薛爱华对美国古典汉学的贡献 |
7.3 薛爱华汉学研究的缺憾 |
7.3.1 不重视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分析与探讨 |
7.3.2 一部分论着作品结构编排不合理 |
7.3.3 论文写作的文学色彩所带来的问题 |
7.3.4 材料引征上的几个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薛爱华论着目录 |
附录二 薛爱华生平 |
附录三 薛爱华获奖情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从地名看中美跨文化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名的含义与层次 |
二、中美地名的跨文化比较 |
结语 |
(5)旅游地名变迁的社会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文化转向与地方研究 |
1.1.2 文化景观解读的升温 |
1.1.3 语言转向与话语权力 |
1.1.4 批判转向的借鉴意义 |
1.1.5 旅游发展与地名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 |
1.4 数据来源 |
1.5 研究方法 |
1.5.1 批判话语分析 |
1.5.2 社会网络分析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1.8 理论基础 |
1.8.1 符号权力 |
1.8.2 符号资本 |
1.8.3 场域理论 |
1.8.4 社会记忆理论 |
1.9 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地名研究进展与述评 |
2.1 国外地名学研究进展 |
2.1.1 权力关系 |
2.1.2 地方认同 |
2.1.3 社会正义 |
2.1.4 符号抵制 |
2.1.5 空间政治 |
2.1.6 地名商品 |
2.1.7 旅游地名 |
2.2 国内地名学研究进展 |
2.2.1 地名学发展阶段特征 |
2.2.2 地名研究方法的演进 |
2.2.3 地名文献的计量分析 |
2.2.4 地名研究的地理议题 |
2.2.5 地名商品化及其管理 |
2.2.6 旅游地名的研究进展 |
2.3 批判范式的国内应用 |
2.4 研究评价与范式改进 |
2.5 小结 |
第3章 旅游地名及其相关概念解析 |
3.1 地名及其相关概念 |
3.1.1 地名与地名学 |
3.1.2 地名学 |
3.1.3 地名变迁 |
3.2 旅游地名的概念 |
3.2.1 旅游地的定义 |
3.2.2 旅游地名的定义 |
3.2.3 旅游地名的符号资本 |
3.2.4 旅游地名场域 |
3.2.5 旅游地名的功能 |
3.3 旅游地名的研究价值 |
3.4 小结 |
第4章 旅游地名变迁的规律、效应与动因 |
4.1 变迁规律 |
4.1.1 级别差异突出 |
4.1.2 区域差异显着 |
4.1.3 命名方式多样 |
4.1.4 文化内涵提升 |
4.1.5 地名功能拓展 |
4.1.6 命名主体多元 |
4.1.7 使用主体扩展 |
4.1.8 语言标识丰富 |
4.2 变迁效应 |
4.2.1 正面效应 |
4.2.2 负面效应 |
4.3 变迁动因 |
4.3.1 社会语言环境变迁 |
4.3.2 旅游地理实体变迁 |
4.3.3 迎合游客文化心理 |
4.3.4 城市地名行政管理 |
4.3.5 地名服务对象变更 |
4.4 小结 |
第5章 社会响应的实证分析 |
5.1 案例概况 |
5.1.1 乾坤柱更名哈里路亚山 |
5.1.2 会峰阁更名琅琊阁 |
5.1.3 石人山复名尧山 |
5.1.4 赤山湖拟更名秦淮湖 |
5.1.5 南平市更名武夷山市 |
5.1.6 黄山市拟复名徽州市 |
5.2 社会响应 |
5.2.1 网民响应 |
5.2.2 景区响应 |
5.2.3 媒体响应 |
5.2.4 居民响应 |
5.2.5 商界响应 |
5.2.6 政府响应 |
5.2.7 交互响应 |
5.3 小结 |
第6章 响应机理与对策分析 |
6.1 社会响应的类型 |
6.1.1 征名: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征名 |
6.1.2 争名:地名品牌的营销与争夺 |
6.1.3 更名:旅游地更名的权力博弈 |
6.2 社会响应的机理 |
6.3 旅游地名效应的发挥 |
6.3.1 培养地名权利意识 |
6.3.2 地名资源商业开发 |
6.3.3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
6.3.4 重视游客文化心理 |
6.3.5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
6.4 旅游地名权利的协调 |
6.4.1 鼓励开发商的创意命名 |
6.4.2 认可旅游者的参与命名 |
6.4.3 发挥政府的规范与引导 |
6.4.4 尊重保障居民的地名权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拓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6)汉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研究现状 |
一、传统地名学阶段 |
二、现代地名学阶段 |
三、国外的地名研究 |
第二节 选题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语料说明 |
第一章 地名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一节 地名 |
第二节 地名学 |
第三节 地名研究的意义 |
一、地名与语言 |
二、地名与历史 |
三、地名与移民 |
四、地名与地理 |
五、地名与社会心理 |
六、地名与国家主权 |
第二章 地名的历时发展演变 |
第一节 地名的起源 |
第二节 地名的发展演变 |
一、地名发展演变的过程 |
二、地名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地名的共时区域特征 |
第一节 历史类型区 |
一、历史地名与现今地名 |
二、老地名与新地名 |
第二节 地理类型区 |
一、自然地理实体地名 |
二、人文地理实体地名 |
第三节 语言类型区 |
一、民族语言地名 |
二、汉语方言地名 |
三、外语地名 |
第四章 地名词的综合性分析 |
第一节 地名可构建汉语词汇 |
一、植物类 |
二、姓氏类 |
三、品牌类 |
第二节 心理认知视角的地名解读 |
一、地名与认知 |
二、地名与语言塔布 |
第五章 地名词的个案研究 |
第一节 坂 |
一、“坂”与“阪” |
二、“坂”与“长坂坡” |
三、“坂”与汉语方言 |
四、“坂”与少数民族语言 |
五、“坂”与域外语言“大阪” |
六、小结 |
第二节 峦 |
一、“峦”的基本音义及探源 |
二、古楚地域的界定 |
三、“峦”的义项分析 |
四、“峦”的分布考察 |
五、小结 |
第三节 沱 |
一、“沱”的基本音义辨查 |
二、“沱”的历时分布及词义演变 |
三、“沱”的共时分布 |
四、滹沱考 |
五、小结 |
第四节 潭 |
一、“潭”地名的历时分布 |
二、“潭”的义项分析 |
三、“潭”与少数民族语言 |
四、小结 |
第五节 渊 |
一、“渊”的地名分布 |
二、“渊”的地名义项 |
三、小结 |
第六节 坞 |
一、“坞”的基本音义辨查 |
二、“坞”的义项分析 |
三、“坞”的地名分布 |
四、地名词“坞”应与古越语相关 |
五、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美国地名的语言文化性质和文化气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地名的语言文化性质 |
二、美国地名的语言文化气质 |
(8)奎屯市地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2.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
2.1 地名概念辨析 |
2.1.1 地名 |
2.1.2 地名的结构 |
2.1.3 地名的属性 |
2.2 文化概念辨析 |
2.2.1 文化 |
2.2.2 地名与文化 |
2.2.3 地名文化的价值 |
2.3 文化传承概念辨析 |
2.3.1 文化传承概念 |
2.3.2 文化传承的媒介 |
2.4 多民族地区地名文化的特点 |
2.4.1 产生地名语言的融合 |
2.4.2 反映民族迁移的痕迹 |
2.4.3 体现宗教崇拜特点 |
2.5 主要研究方法 |
2.5.1 区域研究法 |
2.5.2 地名群研究法 |
2.5.3 文献研究法 |
2.5.4 地图研究法 |
2.5.5 调查研究法 |
3.奎屯市区域概况与地名文化特征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
3.1.2 奎屯市社会经济特征 |
3.2 奎屯市历史发展与地名沿革 |
3.3 奎屯市地名特征 |
3.3.1 奎屯市地名的通名特征 |
3.3.2 奎屯市地名的专名特征 |
3.4 奎屯市地名文化内涵 |
3.4.1 反映地形地貌特征 |
3.4.2 反映地理方位特征 |
3.4.3 反映经济活动特征 |
3.4.4 反映姓氏文化特征 |
3.4.5 反映自然资源特征 |
3.4.6 反映民族语言特征 |
3.4.7 反映时代发展特征 |
3.4.8 反映民族心理特征 |
4.奎屯市地名文化传承、保护现状及对策 |
4.1 奎屯地名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
4.1.1 有助于探寻民族迁徙的足迹 |
4.1.2 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 |
4.1.3 有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
4.2 奎屯市地名文化的保护现状 |
4.3 奎屯市地名文化传承与保护对策 |
4.3.1 地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要以规范为基础 |
4.3.2 地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要以宣传为手段 |
4.3.3 地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要以法律为保障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9)从地名中折射出的中美社会文化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
二、历史文化的不同 |
三、宗教信仰的区别 |
(10)从中美地名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地名与典籍文化 |
1. 唐代的山水游记与地名文化 |
2. 美国地名与《圣经》、古希腊罗马文化 |
二、地名反映不同的历史文化———移民方面 |
1. 中国的移民 |
2. 美国的移民 |
三、地名反映的不同文化价值观 |
1. 注重集体利益与注重个人崇拜 |
2. 安定守业与富有挑战的差异 |
结语 |
四、美国地名与美国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山区地名语言学维度研究[J]. 孙李丽. 商洛学院学报, 2021(01)
- [2]环滇池地区地名景观空间分布及其特征研究[D]. 王海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薛爱华的汉学研究[D]. 田语. 西北大学, 2020(07)
- [4]从地名看中美跨文化比较[J]. 刘惊. 中国地名, 2020(02)
- [5]旅游地名变迁的社会响应研究[D]. 纪小美. 南京师范大学, 2017(12)
- [6]汉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D]. 唐磊.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7]美国地名的语言文化性质和文化气质[J]. 吴碧宇,史湘琳,华静. 中国地名, 2016(05)
- [8]奎屯市地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D]. 白静静. 新疆师范大学, 2014(04)
- [9]从地名中折射出的中美社会文化差异[J]. 戴静,黄姝云,朱烨. 科技信息, 2013(36)
- [10]从中美地名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J]. 张璐. 名作欣赏, 2013(33)
标签: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