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是一场终生的马拉松比赛——做一个终生接受教育培训的“企业人”

教育培训是一场终生的马拉松比赛——做一个终生接受教育培训的“企业人”

一、教育训练是一生的马拉松赛跑——做一个终生接受教育训练的“企业人”(论文文献综述)

韦易廷[1](2021)在《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程红兵老师独创性地提出了语文人格教育思想并不断加以完善。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他的教育思想能够给一线语文教师带来启发,从而更好地改进语文教学。本文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程红兵语文教育思想概说,语文人格教育是程红兵教育思想的核心及最大特征。第一部分从具体内容、教育价值功能、师生相互主体渐变关系说、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思想内涵。第二个部分是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着手,结合经典课例来研究程红兵老师在这两方面对于语文人格教育的实践应用,从而为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示范。第三个部分是研究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给当前语文教育教学带来的启示,从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完善优化语文人格教育两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对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本人选择高中第一单元的经典诗歌《红烛》和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回忆性散文《老王》来设计教案,分析教学思路。力求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希望本研究能够让教师们提高对语文人格教育的重视,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吕峻涛[2](2021)在《喧哗与沉静——关于画面与时代的思考和感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时光进入2020,屈指算来,我在陕西美协工作已10年有余了。生命有限,人的一生没有几个10年,10年可以构成生命历程的一个单元。之所以回望这10年,是因为在这一单元,我进入了一个陌生而又全新的领域,经历了生命中无法摒弃、难以割舍的迷乱与困惑,喧哗与沉静。那种惶恐、迷茫和孤独,甚至无助和绝望,让我感到有许多话要说,尤其是我的亲身经历引发的思考、认识和体悟,都需要做理性的梳理。当然,我的梳理不会拘泥于某些事件的琐屑过程,

王长在[3](2020)在《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重要指示,广东省以美丽乡村建设、旅游、体育、文化等资源融合开发的方式,开展了“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计划”。在“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地域古村落文化传承与文化强省建设以及定向运动赛事市场竞争力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具有强化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理论、促进全民健身和服务健康中国、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建设文化强省、树立赛事品牌以及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专家会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2016年至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所举办的36站赛事情况为事实依据,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旨为审视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现状、解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问题、剖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原因,进而结合域外赛事品牌建设经验提出实现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现实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品牌构建理论(Aaker品牌资产五星概念模型)、利益相关者理论、战略理论是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构建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的重要理论框架;Aaker品牌资产的“五星”概念模型用于建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指标体系;利益相关者理论协助剖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利益相关主体;战略理论指导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战略实施。(2)梳理南粤古驿道发展历程和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发展历程的脉络,明确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角色定位,即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者”、定向运动赛事品牌的“领跑者”、南粤古驿道文化的“开掘者”、古驿道体旅资源融合的“推动者”;认为南粤古驿道品牌建设具有创新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引领价值、“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振兴的榜样价值、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示范价值以及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模仿价值。(3)审视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包括赛事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品牌定位逐趋清晰、品牌建设定位准确、发展使命聚焦)、赛事品牌打造稳步推进(建设思路清晰、政府在赛事建设中的角色明确、重视赛事市场的培育与开发、非政府组织参与活跃)、赛事品牌认知度逐渐全面(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赛事运营管理水平逐渐提升)、赛事品牌联想度逐渐深刻(大赛渐入人心、赛事组织获得认同)、赛事品牌忠诚度逐渐提高以及大赛美誉度逐渐改善(与赛人员对赛事具有较高满意度、赛事级别逐渐提升)。(4)解析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即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推广与传播有待加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文化挖掘与建设有待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标识与联想程度还应加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过于依赖政府,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政企合作模式未形成;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政府、社会、市场、文化、个体五个方面的限制因素,即品牌建设专业化管理人员不足、赛事管理过于依赖政府、社会化运作模式没有形成、产业发展渠道过于单一、部门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文化传播需要加强。(5)以Aaker品牌资产的“五星”概念模型为基础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包含品牌知名度(0.25)、品牌认知度(0.26)、品牌联想度(0.20)、品牌忠诚度(0.13)与品牌美誉度(0.15)5个一级指标,品牌定位、品牌打造、品牌推广、品牌传播、赛事基础设施建设、赛事运营管理、赛事文化价值挖掘、比赛过程、赛事组织、赛事标识、态度忠诚、行为忠诚、赛事质量评价、对项目发展的促进作为14个二级指标,明确定位赛事发展使命、准确定位赛事价值主张、对赛事发展环境的准确判断等84个三级指标;并且以2019年第五站为例对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以期将理论层面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付诸实践应用。由此,提出以下现实提升路径:(1)借鉴瑞典定向五日赛(O-Ringen)和芬兰尤科拉(JUKOLA)定向越野接力赛建设经验,分析瑞典定向赛事品牌建设的理念、营销、信息技术应用、赞助商的选择和芬兰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品牌建设的理念、赛道设计、急救体系、参赛模式等,得到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启示。即: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建设理念,注重挖掘定向运动对人心智发展的价值,高度统一的赛事组织管理,较为充分的赛事市场化开发以及注重对赛事文化的建设与传播。(2)从宏观层面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从可用资源分析、战略规划环境分析、战略方向确定、具体战略规划四个方面制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顶层设计,确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与关键问题,并基于基本原则、具体步骤、主要方法三个维度确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的战略定位和战略导向。(3)从中观层面制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理解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深层内涵,明确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原则,建立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思路。(4)从微观层面确立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发展对策,即完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利益诉求,提升品牌质量;优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管理方式,规范建设流程;推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多元融合,统筹有利资源;强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形象塑造,提升自身实力;挖掘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价值内涵,重视宣传推广。

拉蒙·迪亚斯·艾特罗维奇,刘长申[4](2020)在《往昔的黑暗回响》文中认为一位在智利独裁时期曾遭受迫害的人士被枪击身亡,警方判定为抢劫未遂。被害人的姐姐对此结论表示怀疑,于是找到埃雷迪亚,请他私下调查。埃雷迪亚也觉得案件疑点重重,各种证据都表明被害人的家人和朋友似乎在隐瞒着什么。这一定不是普通的杀人案!埃雷迪亚和伙伴们一起,抽丝剥茧,循迹追踪,发现眼前的罪恶只是冰山一角,令人不寒而栗。埃雷迪亚面对着前所未有的艰难抉择。作为局外人的他完全可以就此收手,拿到大笔封口费,草草结案;如果追查下去,自己不但得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好处,还很可能引火烧身。就连受害者本人也不一定愿意直面往昔的黑暗回忆。但是,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整个国家的伤痛,作为一名智利人,埃雷迪亚无法自欺欺人。他决定面对强大自己数倍的敌人,只求无愧于心,他的好友也都选择跟他站在一起。这一次,他能赢得这场实力悬殊的战役吗?

许莹[5](2019)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挖掘与运用》文中研究指明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这就需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历史情境的创设。历史故事本身具有趣味性、生动性、教育性等特点,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中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具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历史故事课程教学多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时间紧、升学任务重,一线教师要么轻视运用历史故事教学,要么运用的实际效果并不佳。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挖掘不出故事的教育意义或是挖掘的故事偏离了主题,甚至还有的坚持了错误的价值判断。为更好地发挥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和思考,研究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挖掘和运用的策略。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如下:首先,阐述了课题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以及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价值。整理和概括前人对历史故事教学的研究成果,并总结归纳已有研究中的不足,这对本文开展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借鉴。其次,采用文献研究与案例研究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历史故事的内涵、分类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认为历史故事教学与学生综合思维培养和核心素养培育具有一致性,与高中历史教科书间存在着互补性。这是高中历史教学运用历史故事的理论依据所在。再次,为解决历史故事的资料来源问题,研究历史故事的挖掘途径及挖掘原则,提出历史故事挖掘的策略。笔者认为应当从教材、着作、报纸期刊、互联网等渠道搜集历史故事,由此从课内阅读教科书、课外扩大阅读面,并注重积累、建立好“学习包”等方面提出了历史故事挖掘的策略。由于前人的研究重在故事教学的运用,对于挖掘历史故事的途径和策略提之甚少,因而这部分内容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创新所在。最后,以《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一课作为教学案例,采用实践研究法,分析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并采用观察法对教学案例进行反思。笔者认为以持续知识更新的教师为引导者,以丰富且系统的历史故事教学为载体,积极开展乡土历史第二课堂教学为辅助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模式之一,也是提升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性的途径之一。总之,以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主要资源,挖掘历史故事并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不仅是对历史教学有效的重要保障,更是在传承人类文明、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王学智[6](2017)在《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呈现,从哲学角度来解析当代大学生创业中人的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的构建,在创新实践成为人类实践主要形式的今天,有助于强化理论的阐释力,践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体现哲学在实践语境中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资源成为核心创业资本概率大增,创业作为一个炽热的话题。创业的浪潮已经覆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我国也进入了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核心的主题的全民化创业时代。在此国家主题的引领下,高等教育应势而上,如火如茶地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高校创业大讲堂、成功企业家一对一辅导等促进创业的帮扶活动;实施创投资源、产业资源、运营资源、技术资源、培训资源、空间资源和资金、计划、项目、方案等的深度融合,期望全方位激起创业中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创造力、创新精神等都有很大的提高,大学生创新引领创业的热火朝天的氛围蓬勃展开。与发达国家的创业创新相比,我国的创业创新起步较晚,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不足,创业目前的成功率仍比较低。深究其因,一是我国传统文化不重视商业应用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崇尚“读书做官”,走仕途之路,古代考秀才、举人、进士,现在也流行读书、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这样的文化传统对大学生创业是起着负面影响的。二是亟待普及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继学术能力、职业能力之后的创业能力——第三本护照问题。2002年4月,教育部在高校试点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正式启动,试点的院校根据自己的基础、愿景、能力进行充分的探索,已形成了颇具主体独特性的创办企业培育方式,适合模仿;三是大学生的创业创新需求专业引导。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自主共享的氛围里,自主性强、个性易鲜明,交流沟通能力不强,缺乏创新实践平台,职业生涯指导单一,即使希望自己闯出一片天地,但匮乏于有“合谋”者,处在一种新式的“孤独”中。我国大学生创业中的创新能力普遍较弱,缺乏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等技术性创新问题,创业融资环境、创新教育教学、创业支持法律等问题,更为深层次的因素是,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的养成缺乏具体体制机制的保障。首先,本研究运用创新哲学的分析方法,把大学生创新能力放在创新实践的视野中。本研究认为创新能力可解释实践主体作用于实践客体设法将创意转变为现实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中,知识、技术、智力、能力、教育、训练、创新精神、自我努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活动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在此文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质是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主要有敏锐洞察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判断能力、独创能力、变通能力、创新成果转变的能力、方案创新能力。大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创意思想转变成现实的能力过程。经过全面解读的方式概括养成创新能力的基本组成要素,以此提供组成养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探究重视知识教育的教学向重视能力素质教育教学转变的创新创业教育和重视技能培训向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创业技能转变的创业文化氛围的培养;探究创业实践过程中创新能力养成的物质资源平台建设的要素和政策法律制度保障的完美耦合。探究影响实践主体创新活动的技术实施过程、创新实践主体作用于实验对象的创造性流程,保障养成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政策机制要素。传统文化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深度影响因素,创业创新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其次,本文采纳世界领域解读比较的方式,经过研究国外成功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的概括和体会,得到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的提高来自于构建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养成因素配合的观念。有两个首要因素:其一是创业创新教育与创业文化因素的联合;其二是物质资源平台与政策要素的配合。其一、管理养成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的智慧因素,其二、管理养成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的物质要素问题。最后,本文采用深度案例解析的方法,通过总结我国高等院校创业创新能力养成促进的成功案例,和发达国家创业创新能力作对标性比较,从几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目前存在的因素:培养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的物质基础资源平台不足,保障养成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的政策制度难以实施;提高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的创业教育止于表面,养成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的创业文化建设基础薄弱;创业投资环境陷入困境、政府职能定位不清问题、企业创新问题等均困扰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题引领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机制构建的方法与策略。

刘花弟[7](2016)在《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经历了手工教育与工艺教育、图案教育孕育,从实用美术、商业美术发展而来,新中国成立后历经从装潢美术、平面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等教育形态演绎,不断探索、发展与完善,现成为我国设计教育领域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成果最大的教育类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给新时期我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提供了宽广平台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转型挑战。本文旨在对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历程进行研究,重点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客观的梳理和分析,分别从专业名称的演变与平面设计学科的转型来论述平面设计的不同形态演绎,对装潢美术专业、平面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各个形态的相关情景进行了论述。其次通过对学科目录、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的解读,论述了平面设计学科的教学体制与教学改革发展的情景和状态;再者通过对平面设计课程结构、课程设置及课题设计的探讨,进一步论述了平面设计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对教学内容发展的描述探讨了课程设置的变异与结构的改写;对代表性院校与不同类型院校教学特质的分析、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模式与样态以及国外教学的引进与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与论证。并基于“问题意识”对平面设计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性归纳,最后得出结论。通过对现代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的相关范畴的研究,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思路获得一种对现代平面设计教育较为宏观的把握,对丰富和完善现代中国设计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从而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对当代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及其相关设计专业皆具有指导意义,丰富了专业教育内容并能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提供启示。

李忠诚,曹燕,刘苑生,刘燕[8](2013)在《黄埔老人的幸福晚年(辽宁篇)》文中指出这是一个充满传奇的群体。当年,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他们满怀救国救民的豪情从祖国四面八方走进了黄埔军校;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中,他们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他们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虽近暮年,期盼统一。他们用壮举彰显了中国军人的本色,用热血诠释了

程秀兰[9](2013)在《基于实证视角的幼儿教育本质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特别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使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同时,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又根据《规划纲要》精神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推动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然而,冷静地审视幼儿教育的现实状况不难发现,目前幼儿教育的发展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表现为“小学化倾向”严重、“特长班、兴趣班”盛行、“入园难、入园贵”现象普遍、“安全事故”频发等,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功利思想严重,幼儿成长的需求取向遗失在工具价值的过分追逐之中。其实,在这些表象背后有一个最核心的问题,那就是“幼儿教育本身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不搞清楚这个本质问题,期盼消除“小学化”、“兴趣班”、“入园难”、“功利思想”等只能是暂时的,保障适龄儿童接受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也只能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因此,在当前乃至今后的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应当关注其价值取向,注重研究幼儿教育的本质特征问题,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为幼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方向。本研究遵循“实践探寻——理性思辨——现实观照”的思路而展开,运用质性研究资料Nvivo软件分析的方法,依据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深入到两所幼儿园现场的教育实践中,透过对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的生活、游戏、学习和交往等真实表现的考察,获得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经过对幼儿教师、保育员、家长、幼儿园管理者以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等人的访谈,获得第一手的文本、音频资料;通过查阅教师的随笔和反思笔记,收集期刊、网络上教师、家长的博文,理解样本幼儿园的管理理念,搜集学前教育学者的相关研究以及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和有关政策文件等文本资料,获得反映当下幼儿教育真实情况的系列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总结,提炼出幼儿教育具有这样一些现象特征:身心健康与快乐幸福、习惯养成与心智启蒙、理解尊重与保教关爱、适宜环境与成长发展、小学化倾向和兴趣班等。接着,由幼儿教育的现象特征入手探寻其本质特征,即通过对人的属性与儿童属性的阐释,对教育现象与教育本质、幼儿教育现象与幼儿教育本质、幼儿教育的现象特征与本质特征等系列关系的辨析,概括出幼儿教育本质及其特征的操作性定义是:幼儿教育的本质是指依据儿童属性而开展的一种有别于其它阶段的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并能够反映幼儿教育核心要素及其之间基本关系的特征就是幼儿教育的本质特征。其中,幼儿教育的内在要素主要包括幼儿、幼儿教师、教育活动和教育环境等四个方面,从幼儿教育实践及其教育理论中探寻这些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抽取出它们共性的东西,就能够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幼儿教育的本质问题。同时,通过对当代幼儿教育失范现象的社会学、心理学和现象学分析,进一步确认幼儿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段,它与相邻的小学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从而得出:身心健康与快乐幸福、习惯养成与心智启蒙、理解尊重与保教关爱、适宜环境与成长发展四个方面基本上凸显了幼儿教育的本质特征;而小学化和兴趣班倾向则是幼儿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畸形现象,是幼儿教育在与小学教育衔接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应予以矫正。通过揭示并认识幼儿教育的本质特征,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幼儿教育实践中从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上做出相应改变。首先,在正确认识幼儿教育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理解尊重幼儿的根本属性,关注幼儿的快乐和幸福,为幼儿一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扎实的基础。其次,要坚持保教结合原则,实施保教并重;坚持发展适宜性原则,促进每一个幼儿在现有的水平上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发展;遵循主体性原则,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活动性、直观性和生活化原则,使幼儿教育真正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第三,以幼儿发展为本,合理安排教育内容,把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通过对幼儿的关爱教育,帮助他们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心智得到科学启蒙,并获得童年的快乐与幸福。第四,以正确认识幼儿教育的本质特征为抓手实施符合幼儿本质属性的教育,需要教师关爱每一位幼儿,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建立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搭建家园合作交流的平台,真正促进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第五,构建符合幼儿一生发展的多元评价制度,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建立弹性评价标准,通过科学的发展性评价为幼儿一生的成长打好坚实的基础。

吴佩烔[10](2013)在《基于HSK作文语料库的外国学生汉语比喻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比喻是汉语的实际运用中最为常见的修辞现象,即使在外国学习者中也不例外。但另一方面,作为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一种综合运用,比喻较之单纯的词汇、语法等项目,对外国学习者的难度更高。因此,笔者认为选择比喻这一有代表性的积极修辞手段在外国学生使用汉语时的运用作为研究对象,掌握留学生中介语中比喻认知理解和运用情况,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修辞研究与教学的切入点,以期对相关教学有所助益,有其现实意义。本文选取外国学生在汉语作文中运用的比喻作为研究对象,借助HSK作文语料库中搜集的语料481例,分析外国学生运用汉语比喻时的形式、内容和表达等方面的特点,探讨他们在汉语比喻的运用中产生偏误的原因和规避偏误的策略的运用,并对相关教学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本文的论述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文的选题原因和意义、研究对象、比喻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特点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介绍本文所依据的主要研究理论和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借助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和心理语言学中的词汇网络模型理论研究比喻的内容和语言外壳的生成,并据此确定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比喻的分析方法与步骤。第三章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出现的比喻的形式、结构和生成途径,对外国学生在汉语中所运用的比喻的类型和数量、比喻的语言结构形式、比喻的生成途径进行全面描写和分析,并观察国别文化在这些方面造成的影响。第四章是对外国学生汉语比喻运用的语用分析,观察外国学生在汉语中运用比喻时发挥的语用功能、喻体选择和语用效果,并对国别文化在这些方面造成的影响进行描写与分析。第五章论述了外国学生运用汉语比喻时出现的问题,包括与语法相关的偏误和错误、选用喻体时的不恰当创造以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偏误。第六章是教学建议与结论,除了对教材中的比喻以及利用其进行相关教学的可行性略作论述,还总结了外国学生运用汉语比喻的特点,并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二、教育训练是一生的马拉松赛跑——做一个终生接受教育训练的“企业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训练是一生的马拉松赛跑——做一个终生接受教育训练的“企业人”(论文提纲范文)

(1)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来源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案例分析法
    (五)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一、程红兵语文教育思想概说
    (一)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内容和实施必要性
        1.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的内容
        2.实施语文人格教育的必要性
    (二)语文人格教育的教育价值功能
        1.广度:全息兼容的涵摄性
        2.长度:影响一生的终身性
        3.深度:浸润身心的纵深性
    (三)师生相互主体渐变关系说
    (四)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
        1.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产生
        2.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3.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特性
        4.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学习条件
        5.自主探究性语文教学的使用策略与分类
二、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实践分析
    (一)阅读教学中语文人格教育的应用
        1.以问促思,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2.立足文本,开展语文人格教育
        3.精益求精,实施自主探究教学
        4.动态发展,审视主客体关系说
    (二)写作教学中语文人格教育的应用
        1.鼓励学生将生命体验与日常写作相融合
        2.锻炼写作思维能力,提升写作思维品质
三、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格教育水平
        1.专业知识
        2.职业情意
        3.教师人格
        4.教学个性
        5.专业品质
    (二)完善与优化语文人格教育
        1.明确语文教育价值取向,回归语文教育初心
        2.深入挖掘语文人格因素,丰富语文教学过程
        3.注重激发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人性魅力
        4.关注学生内在学习需求,重视教学方式引领
    (三)教学设计分析
        1.《红烛》
        2.《老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附录二:程红兵《雨霖铃》教学实录
    附录三:程红兵《多样化思维与作文》教学实录
    附录四:《红烛》教学设计
    附录五:《老王》教学设计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喧哗与沉静——关于画面与时代的思考和感悟(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向传统学习,使中国画永葆民族性。
    第二,向生活学习,赋予中国画新的时代特征。
    第三,向马列主义学习,不断提高艺术创作的思想认识和创新能力。
    第四,向其他姊妹艺术学习,努力提高文化素养,树立独特的艺术风格。

(3)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双轮驱动
        1.1.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的政策全面推动
        1.1.3 地域古村落文化传承与文化强省建设的双重需要
        1.1.4 提升定向运动赛事市场竞争力需要赛事品牌建设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整体思路、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整体思路
        1.5.2 研究主要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国内外定向大赛建设研究述评
    2.1 关于定向运动赛事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赛事品牌理论的研究
        2.2.1 关于品牌理论的研究
        2.2.2 关于体育品牌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2.3.1 国外对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2.3.2 国内对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2.3.3 关于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研究
    2.4 研究述评
        2.4.1 共识
        2.4.2 不足
第3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础
    3.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相关概念释义
        3.1.1 定向运动
        3.1.2 定向大赛
        3.1.3 赛事品牌
        3.1.4 品牌建设
    3.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基本理论
        3.2.1 品牌构建理论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3 战略理论
第4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价值意蕴
    4.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发展历程
        4.1.1 南粤古驿道历史溯源
        4.1.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发展历程
    4.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角色定位
        4.2.1 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者”
        4.2.2 定向运动赛事品牌的“领跑者”
        4.2.3 南粤古驿道文化的“开拓者”
        4.2.4 驿道体-旅资源融合的“推动者”
    4.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价值
        4.3.1 创新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引领价值
        4.3.2 “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振兴的榜样价值
        4.3.3 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示范价值
        4.3.4 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模范价值
第5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现状概述
    5.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分析
        5.1.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调查问卷的发放
        5.1.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调查结果分析
        5.1.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
    5.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5.2.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推广与传播有待加强
        5.2.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文化挖掘与建设有待提升
        5.2.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标识与联想程度还应加强
        5.2.4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过于依赖政府
        5.2.5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政企合作模式未形成
    5.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
        5.3.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条目的选取
        5.3.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可靠性分析
        5.3.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
第6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6.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初步拟定
        6.1.1 构建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6.1.2 拟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各层级指标条目
    6.2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2.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2.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2.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2.4 依据第一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6.3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3.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3.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3.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3.4 依据第二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6.4 第三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4.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4.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4.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6.4.4 根据第三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6.5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6.5.1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6.5.2 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6.5.3 各级指标的权重计算
    6.6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验证
        6.6.1 问卷的信度分析
        6.6.2 探索性因子分析
        6.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6.7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6.7.1 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第五站情况介绍
        6.7.2 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第五站品牌建设实证分析
第7章 定向运动赛事品牌建设的域外经验借鉴
    7.1 域外定向运动赛事发展概况
        7.1.1 域外定向运动项目的发展概况
        7.1.2 芬兰、瑞典定向运动项目的发展
        7.1.3 域外定向运动经典赛事概况
    7.2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建设经验
        7.2.1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建设的理念
        7.2.2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的营销
        7.2.3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信息技术应用
        7.2.4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赞助商的选择
    7.3 芬兰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的经验
        7.3.1 尤科拉(JUKOLA)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理念
        7.3.2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特色
        7.3.3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体系
        7.3.4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基础
    7.4 域外定向运动赛事品牌建设的启示
        7.4.1 打造具有特色的定向赛事品牌知名度
        7.4.2 挖掘定向运动发展的价值提高认知度
        7.4.3 定向赛事品牌建设要有一定的联想度
        7.4.4 注重赛事文化影响赛事品牌的忠诚度
        7.4.5 充分的赛事品牌市场开发保障美誉度
第8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现实提升路径
    8.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赛事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
        8.1.1 赛事品牌战略规划的价值意蕴
        8.1.2 赛事品牌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8.1.3 赛事品牌定位奠定战略规划导向
    8.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
        8.2.1 赛事品牌知名度建设
        8.2.2 赛事品牌认知度建设
        8.2.3 赛事品牌联想度建设
        8.2.4 赛事品牌忠诚度建设
        8.2.5 赛事品牌美誉度建设
    8.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发展对策
        8.3.1 完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利益诉求,提升品牌质量
        8.3.2 优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管理方式,规范建设流程
        8.3.3 推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多元融合,统筹有利资源
        8.3.4 强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形象塑造,提升自身实力
        8.3.5 挖掘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价值内涵,重视宣传推广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建议
    9.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一轮)
    附录二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二轮)
    附录三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三轮)
    附录四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调查问卷
    附录五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往昔的黑暗回响(论文提纲范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5)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挖掘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历史故事与高中历史教学
    第一节 历史故事的内涵和分类
        一、历史故事的内涵
        二、历史故事的分类
    第二节 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历史教学过程的方法与历史故事的思维性一致
        二、历史核心素养的目标与历史故事的教育性一致
        三、历史教科书的完善要求与历史故事的补充性一致
        四、历史人格教育的功能与历史故事的广泛性一致
第二章 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挖掘
    第一节 历史故事的挖掘途径
        一、教材渠道
        二、着作渠道
        三、报纸期刊渠道
        四、现代化技术
        五、其他渠道
    第二节 历史故事的挖掘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趣味性原则
        三、指向性原则
        四、精简性原则
        五、启发性原则
        六、教育性原则
    第三节 历史故事的挖掘策略
        一、熟悉教科书
        二、重视阅读和积累
        三、抓住时机,建立“学习包”
第三章 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节 历史故事的运用策略
        一、课堂引入法
        二、课堂穿插法
        三、难点化解法
        四、巧设悬念法
    第二节 历史故事运用的实践——以人民版必修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为例
        一、《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教学设计
        二、历史故事运用的思考
        三、运用历史故事的教学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综述
        1.2.1 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1.2.2 大学生创新能力
        1.2.3 养成机制相关研究
        1.2.4 关于TRIZ创新理论
        1.2.5 养成创新能力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的实践特征和养成机制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创新与能力概念的历史演变
        2.1.2 创新能力
        2.1.3 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
    2.2 创新能力的实践特征
        2.2.1 创新能力是作为实践存在的
        2.2.2 创新技能是践诺的主体与客体
        2.2.3 实践中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特点
    2.3 主体实践中的创造能力和机制
        2.3.1 主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催生创新能力养成机制
        2.3.2 作为创新能力养成条件的创新能力养成机制
        2.3.3 人的创新能力实践的成功-----创新能力主体与创新能力机制的统一
第3章 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的结构和关键要素
    3.1 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的概述
        3.1.1 机制与创新能力机制
        3.1.2 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的类型和特征
    3.2 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的分析
        3.2.1 外因机制分析
        3.2.2 内因机制分析
    3.3 大学生中创业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的构成要素
        3.3.1 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的一般构成要素
        3.3.2 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的整体构建
    3.4 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3.4.1 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以创业创新教育为依托
        3.4.2 政策和法律制度是保障大学生养成创新能力的公共机制要素
        3.4.3 创业文化是养成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深层资源平台
        3.4.4 物质资源平台是提高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物质保障要素
第4章 发达国家经验启示
    4.1 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协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4.1.1 创新创业教育养成大学生创业中的创新能力
        4.1.2 丰富多彩的创业文化孕育创业创新能力
        4.1.3 加强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的协同作用
    4.2 物质资源平台与政策制度协同提升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
        4.2.1 创建物质资源平台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4.2.2 养成创业创新能力,发挥政策制度的保障功能
        4.2.3 养成创业创新能力,强化物质资源与政策制度的协同作用
第五章 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的现状与分析
    5.1. 问卷调研
    5.2 影响大学生创业中养成创新能力的因素
        5.2.1 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高、看法淡漠、缺乏积极性
        5.2.2 专业知识不强或缺乏实践锻炼
        5.2.3 大学生的创造能力需求得不到满足
        5.2.4 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止于表面
        5.2.5 参与创新技能践诺行动人不多、创新专利少
        5.2.6 高校创业创新能力教育的管理不健全
    5.3. 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养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缺少真正的创业创新能力文化氛围
        5.3.2 高校创业创新能力教育有待加强
        5.3.3 创业创新能力环境和相关政策有待完善
        5.3.4 缺乏提升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活动的实践环节
    5.4 高校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路径
        5.4.1 创新教育模式培育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5.4.2 构建创业创新文化养成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5.4.3 创建创业创新资源平台提高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5.4.4 政策创新助力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
第六章 构建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的策略
    6.1 推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教育准则
        6.1.1 推动创新教育教学的TRIZ理论
        6.1.2 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创业竞赛
        6.1.3 创建创业践诺平台提升大学生创造能力
        6.1.4 创业培育大学生创新能力
    6.2 促进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发展的策略
        6.2.1 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气氛
        6.2.2 完善创业创新教育
        6.2.3 完备创业创新政策
        6.2.4 整合创业创新的资源
        6.2.5 提升大学生的智力要素资源
    6.3 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的合作机制
        6.3.1 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的协同
        6.3.2 建立资源供给体系和政策促进体系的协同机制
        6.3.3 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养成机制要素之间的协同
    6.4 结论
        6.4.1 完善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的实践步骤
        6.4.2 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养成机制要素及其结构
        6.4.3 养成创业中大学生创新能力机制的问题
        6.4.4 养成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的路径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致谢

(7)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方法及目标
第一章 从装潢美术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名称的演变与平面设计学科的转型
    第一节 装潢美术专业
        一、沿革:从图案教育、实用美术而来
        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三、设计情景与专业业态
        四、装潢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
    第二节 平面设计专业
        一、对“GRAPHIC DESIGN”的概念解读
        二、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发展需求
        三、国外平面设计教学的引进
        四、平面构成与平面设计
    第三节 视觉传达设计
        一、关于“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的解释
        二、参照与比较:从造型艺术到视觉艺术
        三、关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名称的思考
        四、图像时代与视觉文化的要求
        五、信息社会的挑战与数字化技术普及
        六、平面设计教学的放大与课程延伸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平面设计学科的教学体制与教学改革发展——对学科目录、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的解读
    第一节 发展与变化:教育部学科目录的编制调整
    第二节 渐变与转换:对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的分析
    第三节 反思与争辩:几次全国性教学研讨会对教学改革的推动
        一、1982年“全国高等院校工艺美术教学座谈会”
        二、1995年广州全国艺术设计教育研讨会
        三、2002-2012年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论坛
    第四节 嬗变与超越:多样的专业形态与课程教学
        一、书籍设计专业的独立与回归
        二、包装装潢与书籍装帧:两大系统的并存
        三、专业课程称谓含义的发展演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面设计课程的结构、设置与课题设计——对教学方式与方法的研究
    第一节 课程结构的多样化
        一、学年制:基础课程+专业设计课程+史论课程
        二、学分制: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
        三、工作室制:基础课程+导师工作室课程
        四、3+1 制:中外合作办学/国内课程+国外课程
        五、主题性教学:以若干主题整合课程教学
    第二节 课程设置的不同路径
        一、以设计类型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标志、包装、书籍、招贴
        二、以设计要素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字体、编排、图形、色彩
        三、以形式结构作为课程设置的线索——形态、类型、风格、系统、信息
    第三节 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多种方式
        一、课题的资源、主题与内容的广泛性
        二、课题设计借鉴与启示的多样化
        三、课题设计及解题方式切入点的独特性
        四、作业编排的技巧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课程设置的变异与结构的改写——对教学内容发展的描述
    第一节 国外平面设计教学及课程的引入
        一、平面构成教学的引入
        二、字体设计课程
        三、版式设计课程
        四、书籍设计课程
    第二节 图形设计课程的建构与教学
        一、广义的图形与狭义的图形
        二、“创意”概念的提出
        三、冈特·兰堡、福田繁雄、靳埭强的影响
        四、“同构”图形的教学
        五、多元化的图形设计教育
    第三节 课程裂变与多样化发展
        一、CI及视觉形象课程
        二、信息设计与图表设计课程
        三、插画设计课程
    第四节 课程的整体转型与质的升级
        一、从装饰手法转向创意思维训练
        二、从技能训练转向设计手法学习
        三、从表面模仿转向形式语言研究
        四、从职业能力转向综合素质培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面设计教学中的模式与样态——对代表性院校与不同类型院校教学特质的分析
    第一节 不同类型院校的平面设计教学
        一、职业技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
        二、师范院校的平面设计教学
        三、综合性大学的平面设计教学
        四美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
    第二节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平面设计教学
        一、发展历程与专业演化
        二、体系构建与教学风格
        三、书籍设计教学:从张光宇到吕敬人
        四、新的起点:并入清华大学的探索
    第三节 中央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
        一、纯艺术背景与当代艺术介入的取向
        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前卫色彩
        三、海归教师及同国外教学理念的接轨
        四、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的独特性
        五、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与个性化课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外教学理念方法的引进与影响——对国外教学方法的开放式学习及实践
    第一节 国外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影响
        一、日本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
        二、德国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
        三、美国设计及设计教学的影响
    第二节 外籍教师工作坊课程教学
        一、开放的思维路径与试验态度
        二、原创性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
        三、表现的综合性与媒介的不限定性
        四、平行课题与联合教学
    第三节 国外概念设计教学的引进
        一、课题资源与切入点
        二、文化分析与批判意识
        三、方法与过程的深入步骤
        四、纯粹形式语言的游戏性训练
    第四节 国外影响的多样化因素与方式
        一、海归教师对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影响
        二、国外教材的结构特点与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图景与语境——改革开放以来平面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第一节“问题意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反思
        问题一:“西化”下的教学困惑与中国特色教学相对缺失
        问题二:“同质化”教学现象严重与原创性教学丢失
        问题三:“数量化”膨胀背后教学质量的薄弱
        问题四:“学院化”探索下的市场分歧与离合
    第二节 语境:中国平面设计教育发展的话语展现
        一、课程——中国“平面设计教育”的改革发展核心内需
        二、传承——“中国文化”与平面设计教育的链接与融合
        三、实验——“平面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另一种维度尝试
        四、整合——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确定后的发展图景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实证视角的幼儿教育本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 国家大力发展幼儿教育的形势更需要加强幼教理论研究
        (二) 幼儿教育失范问题的凸显使儿童成为牺牲品
        (三) 人类幼年的秘密需要进一步揭示
        (四) 幼儿教育研究的不足昭示着其潜在问题亟待关注
    二、研究意义
        (一) 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幼儿教育的理论研究
        (二) 有助于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三) 有助于引起教育者对儿童属性的理解与反思
        (四) 有助于确认幼儿教育的本真意义
        (五) 有助于指导幼儿园课程的编制与教育活动的实施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二)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四、研究目的与思路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思路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研究方案的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 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 研究内容的确定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 现象学理论
        (二) 扎根理论
        (三) 人本主义理论
        (四)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本质观
    三、研究方法
        (一) 收集资料的方法
        (二) 分析资料的方法
    四、研究工具
        (一) Nvivo8质性软件分析工具
        (二) 访谈问卷
    五、研究步骤
        (一) 进入研究现场
        (二) 采集研究资料
        (三) 整理与分析资料
第二章 幼儿教育现象特征研究的过程与结果
    一、研究总编码的过程与结果
        (一) 研究编码的一致性考察
        (二) 编码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二、对编码结果进行质询
        (一) 运用条件编码进行质询
        (二) 运用矩阵编码进行质询
        (三) 运用聚类分析进行质询
    三、幼儿教育的现象特征
        (一) 身心健康与快乐幸福
        (二) 习惯养成与心智启蒙
        (三) 理解尊重与保教关爱
        (四) 适宜环境与成长发展
        (五) 小学化倾向与兴趣班
第三章 对幼儿教育由现象特征到本质特征的认识
    一、人的属性的阐释
        (一) 人性概念的诠释
        (二) 人性的历史解读
        (三) 人的属性的内涵
    二、儿童属性的阐释
        (一) 儿童的属性及其特征
        (二) 违背儿童属性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三、幼儿教育本质特征的揭示
        (一) 教育本质与幼儿教育本质
        (二) 幼儿教育本质的规定性
        (三) 幼儿教育失范现象分析
        (四) 幼儿教育本质特征分析
    四、对儿童属性与幼儿教育本质关系的解析
        (一) 儿童属性与幼儿教育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 在幼儿教育中开展“活动课程”是适切儿童属性的最好方式
    五、研究结论
        (一) 研究结论
        (二) 本研究结论与NAEYC幼儿教育观的比较
第四章 幼儿教育本质特征研究的现实观照
    一、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
        (一) 理解尊重幼儿的属性
        (二) 关注幼儿的快乐与幸福
        (三) 为幼儿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基
    二、基于幼儿教育本质特征应遵循的教育原则
        (一) 合理实施保教结合原则
        (二) 坚持发展适宜性原则
        (三) 遵循主体性原则
        (四) 运用活动性与直观性原则
        (五) 遵守生活化原则
    三、以幼儿发展为本合理安排教育内容
        (一) 把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
        (二) 对幼儿实施关爱教育
        (三) 初步培养幼儿各种良好习惯
        (四) 对幼儿实施科学启蒙教育
        (五) 对幼儿进行快乐幸福教育
    四、从幼儿教育本质特征出发施教的途径与方法
        (一) 关爱每一位幼儿
        (二) 坚持以游戏为主要活动
        (三) 建立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
        (四) 搭建家园合作交流的平台
    五、构建符合幼儿一生发展的多元评价制度
        (一) 评价的目的要为幼儿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基
        (二) 注重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三)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四) 建立弹性评价标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基于HSK作文语料库的外国学生汉语比喻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起因和意义
    1.2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比喻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2.1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2.2 词汇语义网络理论与比喻的语言外壳的生成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外国学生汉语比喻运用的形式分析
    3.1 比喻的数量与输出频率分析
    3.2 外国学生所运用汉语比喻的结构
    3.3 外国学生使用汉语比喻的生成途径
第四章 外国学生汉语比喻运用的语用分析
    4.1 比喻的语用功能与类型的关系
    4.2 比喻的喻体选择
    4.3 比喻的语用效果
第五章 外国学生使用汉语比喻时出现的问题
    5.1 由于语言知识与技能水平限制造成的语法偏误和错误
    5.2 选用喻体时的不恰当创造
    5.3 因文化差异造成的比喻偏误
第六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教学建议
    6.3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教育训练是一生的马拉松赛跑——做一个终生接受教育训练的“企业人”(论文参考文献)

  • [1]程红兵语文人格教育思想研究[D]. 韦易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喧哗与沉静——关于画面与时代的思考和感悟[J]. 吕峻涛. 延河, 2021(01)
  • [3]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D]. 王长在.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往昔的黑暗回响[J]. 拉蒙·迪亚斯·艾特罗维奇,刘长申. 译林, 2020(05)
  • [5]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挖掘与运用[D]. 许莹.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6)
  • [6]大学生创业中创新能力养成机制研究[D]. 王学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6)
  • [7]新时期中国平面设计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研究[D]. 刘花弟. 南京艺术学院, 2016(02)
  • [8]黄埔老人的幸福晚年(辽宁篇)[J]. 李忠诚,曹燕,刘苑生,刘燕. 黄埔, 2013(05)
  • [9]基于实证视角的幼儿教育本质特征研究[D]. 程秀兰.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2)
  • [10]基于HSK作文语料库的外国学生汉语比喻运用研究[D]. 吴佩烔.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教育培训是一场终生的马拉松比赛——做一个终生接受教育培训的“企业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