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国债市场化改革进程

加快国债市场化改革进程

一、加快国债市场化改革进程(论文文献综述)

李黎明[1](2021)在《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中国实力增长的恐惧叠加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所产生的敌意,演变成为自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对中国最为严厉的遏制与打压。中国若要更加有针对性地应对美国霸权问题,在理论上应当深入地探讨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霸权兴衰的规律,这样既可以更加清晰、全面地认识今日美国霸权的核心权力资源——美元霸权的实质,也可以为中国的国家建设和崛起提供经验。所谓霸权兴衰的规律,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三个:霸权的定义、霸权国家的认定及其周期,以及霸权兴衰的动力。迄今为止,学术界针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且存在一定的争议。值得注意的是,在诸多研究中都强调了国家债务融资体系获取资金的效率是影响霸权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学术界未能完全解释的问题是,成功兴起的霸权国荷兰、英国和美国相对于挑战霸权失败的西班牙、法国,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更高的根源是什么?债务有两个基本维度:利率与期限。荷兰、英国和美国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高的具体表现是,可以筹集到低利率、期限长的资金,而西班牙、法国则需在更短的期限内为债务付出更高水平的利率成本。同等金额的利息支出在不同利率和期限条件下对应的债务总额也不同,低利率、长期限相较于高利率、短期限,意味着债务融资体系效率更高的国家可以以更小的成本支出在争霸战争中获得更大规模的债务资金支持。深层次而言,影响债务利率与期限的一般因素是债务契约所规定的抵押物与债务人的信用,国家债务的特殊性在于要么债权人难以执行对抵押物的占有权,要么缺少抵押物,决定利率与期限水平的只能是国家作为债务人所表现出的信用。故荷兰、英国、美国相较于西班牙、法国在霸权兴衰过程中具有更高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效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信用的优劣之别。本文将国家信用的主要概念界定为:由国家实力、制度安排以及金融市场三个层面的要素,共同构建了一个为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提供信用担保和信用票据流转的系统。国家债务融资体系所发行的信用票据,因国家信用担保而受市场信任,并且在信用票据流转的系统内持续、稳定地发行、流通以及被偿付、贴现。因此,国家信用的主要作用是确保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受市场信任,进而获得巨大、稳定的信用融资能力。本文主要从国家信用的逻辑视角出发,重新阐释了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对荷兰、英国和美国霸权兴衰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当今美国霸权凭借国家信用,利用美元霸权为其贸易、财政的双赤字进行债务融资、向全球分摊其霸权成本的行为实质,解释美国霸权现阶段是否真的衰落以及未来可能衰落的路径。在荷兰霸权兴起的过程中,荷兰、西班牙两国公债融资体制的绩效差异对双方战争、两国资本主义经济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荷兰的公债体制,可以有效地为争霸战争融资,刺激经济与金融市场发展;西班牙则深陷于公债资金成本高昂—金银资本外漏—公债破产—战争失利的恶性循环。同时,西班牙的经济与金融市场在公债偿还与破产导致的金银资本外漏和税负不断加重的大环境下,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大国。荷西公债绩效差异的根源,在于国家信用的优劣。荷兰国家信用的卓越,离不开荷兰的财富、联省自治政体、以间接税为主的财政体系和阿姆斯特丹银行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为荷兰公债的偿还与流通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西班牙落后的经济发展、国王专制的政体、低效的税收体系以及被抑制的金融市场则对应着低劣的国家信用,使得其公债发行、偿还与流通格外困难。自17世纪晚期开始,荷兰因军事压力、税收改革受阻以及财政收入增长停滞等问题,导致偿债开支在财政开支中的比重过大,国家信用开始低落。伴随着荷兰公债体制筹集资金的能力下降,荷兰霸权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英国霸权崛起的最重要阶段,应是1688年光荣革命后至1763年英国历经七年战争战胜法国这一历史时期。18世纪后半期开启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英国工业实力的快速增长,只是巩固了其已经建立的霸权地位。与其主要竞争对手法国相较,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英法霸权竞争的关键时段,英国实力没有绝对优势。英国之所以能够战胜法国并持续崛起,依靠的是特权垄断公司创造的财富、高效的国家化财政体系、制度化的国债市场、独立的中央银行以及海洋国家的战略安全性等因素所共同支撑形成的卓越国家信用。它确保英国可以通过发行国债持续、稳定地为英国与法国近百年的争霸战争筹集源源不断的资金。同时,国债的大规模顺利发行和高水平的国家信用,还对英国经济与金融体系发挥了重要的正向效应,推动了金融革命和工业革命的顺利开展。与英国不同的是,由于法国专制王权势力强大、财政改革迟滞以及中央银行缺位,其国家信用处于较低水平,法国依靠债务融资获取的资金成本过高,进而使得法国无法在长期战争中筹集到足够的所需资金。结果不仅导致争霸战争失败,而且因此出现的短时沉重的偿债负担以及为减债实施的人为通货膨胀性质的公开市场操作,严重滞后了法国金融和经济的发展。至于英国霸权走向衰落的原因,同样可以从国家信用的视角找到根源。一战期间,为作战和支持俄国等盟国,英国积累了大量的外债(主要债权人是美国)和英镑超发贬值,国家信用透支严重,导致英国经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运行开始受到制约。一战后,为勉强维持英国霸权秩序下的重要公共产品——金本位制,英国采取了财政赤字+货币投放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引发大量经常账户赤字+黄金外流。因此,二战前,英国的国家信用在经济衰退与债务膨胀的打击下已经逐渐弱于美国,资本流出严重,并大量转移至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作为一个人为设计出来的国家,国父之一的汉密尔顿很早就认识到国债融资与国家信用对国家兴起的关键性作用。美国国债的历史,起源于大陆会议在独立战争期间为筹集战争经费向国内和荷兰、法国等外国发行的债券。国家信用的初步确立则主要得益于时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对于国债及国家信用作用的认知与重视,他鼓励制造业发展、整理合并国债、设立美国第一银行等创举,初步奠定了美国国家信用的优良传统。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是美国霸权崛起的关键阶段,不断上升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以及金融实力背后,均体现了国债与国家信用的重要提升效应:为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提供充裕且成本低廉的资金;为金融体系的形成与扩张奠定基础和提供刺激;为美国参与历次战争筹集军费。在现阶段,通过向世界发行美元,为其贸易、财政的双赤字融资的美元霸权是美国霸权的核心权力资源。美元的本质是国家信用的资本化,国家信用是美元霸权有效运转的根本支撑。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本质上是美国的国家信用危机。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及时向世界开放了国债市场,并通过包括提升美元资产价值及其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积累资本项目黑字等加强金融市场优势的举措,有效弥补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常项目赤字、黄金外流对国家信用的削弱,美国的国家信用再度强化。目前相对于其他大国,美国的国家信用依然强大,因而美元霸权与美国霸权难言衰落。但是,美国国内出现的贫富两极分化、严重的社会分裂、政治极化等问题,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后和此次疫情冲击下美联储实施的无底线QE政策,反映以美联储独立性为重要象征的美国国家财政纪律显着弱化,其国家信用衰败的内部隐患正在日益积累。美国的幸运之处在于,外部世界尚未出现一个国家信用强大到可以替代美国国家信用的国家,其表现在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以及灵活性等方面,就是当今世界尚无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可以同美国金融市场比肩,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信用担保与信用流转服务。因此,美国国家信用与霸权的衰落,在替代者缺位的背景下很可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通过理论分析和历史对比、检验,本文得出了三点主要结论:第一,国家债务融资体系以及为其提供担保的国家信用的优劣,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霸权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具体机制是,相较于霸权竞争失败的国家,成功崛起的霸权国家如荷兰、英国、美国由于率先确立了卓越的国家信用,拥有了直接为争霸战争筹集充裕资金的债务融资能力和间接为经济发展激活金融市场的信用担保能力。相应地,霸权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霸权成本(军事开支或维持霸权体系的公共产品开支)导致霸权国过度的债务膨胀、挤压正常的财政开支空间,造成军事开支下降、经济发展受阻等连锁反应,最终其国家信用逐渐弱于后来崛起国家的国家信用,不再具备源源不断地为霸权成本筹集资金的债务融资能力的同时,丧失了在国际信用体系中的中心地位。这一过程具体表现为霸权国本来拥有的国际金融中心、国债作为各国债券利率基准以及本币作为国际最重要的储备货币等地位和特权的丧失。第二,基于国家债务融资体系与霸权兴衰的关系,可以认为出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大历史周期后,相继出现了三个信用—霸权周期:荷兰周期、英国周期与尚未终结的美国周期。霸权国的信用周期先于霸权周期达到顶峰与衰落,新崛起国家信用周期的强化与上升阶段,对应着传统霸权国家信用周期的衰败阶段,两个国家的信用周期先于霸权周期发生交替。第三,现阶段世界仍处于美国所主导的信用—霸权周期内,尽管美国霸权出现了诸多衰落的迹象,但是其国家信用尚未出现系统性的衰落;更重要的是,迄今没有出现一个国家具备优于美国的国家信用,可以替代美国在世界经济尤其是货币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美国仍然可以继续利用美元体系为其霸权成本融资,但是美国金融体系风险的不断累积和全球化共识的破裂等原因,均有可能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市场对于美元资产(美国对世界的债务)的需求严重下降,成为美国信用周期与霸权体系出现严重危机的发端。本文的研究对于中国未来发展与国家建设的启示在于:在美国信用—霸权周期不确定性逐渐增强的过程中,中国日益成为美国分散霸权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中国应如何应对这一风险?依据国家信用逻辑下的历史经验,在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经济实力外,从完善与统一国债制度、深化与开放金融市场、维持与强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等方面入手,有意识地强化国家信用,对于中国规避未来美国信用—霸权周期可能出现的更大风险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这将有助于中国的可持续性崛起。

高坚[2](2020)在《债券市场改革历程、意义及展望——纪念改革开放后国债发行四十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1年是改革开放后重新发行国债四十周年。从1981年起,中国债券市场经历了艰辛探索、改革实践、发展壮大、国际接轨等阶段,发展成为今天世界上规模第二大的债券市场。这四十年来,债券市场经历了风风雨雨,它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又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国债市场化改革为债券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之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改革的历程国债市场化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缩影,它涉及改革开放的各个方面,

钱学洪[3](2016)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中小银行经营绩效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世界金融市场发展变革历程来看,过去几十年里,金融自由化是主要趋势。利率市场化改革在许多国家已实现,对其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绩效影响因国家而异,在某些国家中利率市场化能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促进银行业的发展。而在另一些国家,利率市场化破坏了原有的金融生态,给银行业的带来收入压力,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甚至带来了金融危机。但是总体来看大多数国家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利率管制放开后,金融机构的竞争将比以往更加激烈,创新金融产品大量涌现和金融脱媒趋势下,个体和企业的投资渠道和融资渠道更为广泛,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贷款波动将会加剧,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金融市场上的存贷款利差越来越小,除了会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和经营绩效带来风险,还会给银行业带来更高的利率风险和更复杂的期限结构。在这个过程中,中小银行由于资产规模和机构设置的一些限制,相比于大银行将会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在商业银行体系中,大型商业银行和数目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银行市场。中小银行丰富了金融市场结构,提高了金融业服务水平,其灵活的管理体系成为银行业的改革先锋。国际经验来看,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小银行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银行间的并购重组行为将显着增加,经营绩效差、风险管理能力低和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商业银行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所以,研究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绩效的影响及对其风险管理带来的挑战,探索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小银行的发展策略,对我国金融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利率市场化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发现对于利率市场化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而忽略了中小银行的绩效表现及风险管理。事实上,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同产权主体性质的银行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经营绩效特征,银行业市场结构也影响利率市场化目标的实现。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小银行经营资产负债结构尚未有人研究。新形势下,中小银行如何平衡收益与风险成为业界和学界共同关心的话题,应当对这些问题加以深入的研究。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因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国际环境等因素不同,利率市场化成果差异较大。普遍的看,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挑战更大。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监管层应建立有效的监控体系以防止出现金融机构恶性竞争的情况发生,严格监控利率自由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上升现象并时刻关注对商业银行可能带来的利率风险。本文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着重分析了银行市场结构与利率市场化改革。受限于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市场利率形成机制缺乏市场化的基础。由此建议引入产权明晰的中小银行,丰富中国的银行市场结构。在银行体系中引入民营银行丰富商业银行产权结构,打破我国银行业改革的路径锁定状态,实现银行治理的高效率,加速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化进程。进而为实质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构建竞争性的市场基础,真正实现利率的市场自我发现功能。在研究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时,根据国际经验,笔者假设短期内利率市场化对小银行的经营绩效负面冲击比比大银行的经营绩效负面冲击更大。实证研究发现,小银行的ROA比大银行的ROA要低0.2个百分点。我们认为,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小,吸收存款能力低,有动机通过缩窄存贷利差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匹配度远高于大型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小银行的经营压力比大银行大。对此,监管层应充分评估中小银行对利率市场化的风险承受能力,审慎评估后续的政策风险。笔者建议,中小银行发挥管理层次少、经营权分散和决定时间短的优势,打造风险定价、产品创新、优质服务的特殊能力。笔者认为,中小银行要坚持围绕中小企业展开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个性化和创新性的产品和服务。最后,文章将关注点放于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影响。利率风险的主要种类有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实证分析发现,2014年资产规模在前三分之一的大银行的利率敏感性比率为0.68,而资产排在后三分之一的小银行的利率敏感性比率为3.81,远高于1。这意味着,中小银行的利率风险比大银行更大,净利息收入和净利润受到市场的波动更大。笔者建议,中小银行应加强利率前瞻性研究,审慎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综合利率各种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将利率敏感性缺口的目标控制在净资本可承受范围内,积极防范金融风险。

吴从法,周立平,张红闪[4](2014)在《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下构建储蓄国债发行管理体系》文中研究说明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国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也是一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随后,央行行长在两会上明确表示存款利率或将两年内放开,这意味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进入了加速期,我国储蓄国债面临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严重冲击和巨大挑战。本文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分析得出储蓄国债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储蓄国债市场化,并研究在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下,当前储蓄国债发行工作存在管理落后、缺乏定价机制、储蓄国债期限结构失衡、流动性差、隐藏提前兑付风险和发行失败风险等问题,并提出构建储蓄国债发行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李奇霖,赖哲洵[5](2014)在《国债市场化纵深》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债利率作为大多数国家的基准利率,是制定金融产品价格的基础,其它金融产品价格一般由基准利率水平加上风险溢价水平得出。近几年我国国债市场化建设不断推进,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张,发行方式日益市场化,为国债二级市场收益率定价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基准利率形成后,其它金融产品定价方式具有了坚实的基础,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而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金融改革中重要的一步,其改革进程的推进也将推动其它金融改革不

王保安[6](2013)在《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文中研究表明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研究进一步深化财政国库管理斛度改革,构建功能完善的现代国库运行机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我国继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政管理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构建了财政资金运行管理的全新机制和统一框架。回顾10多年的改革历程,尤其是近些年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显着特点。一是改革有重要突破。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不断完善、形成体系,并于2012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成为财政资金运行管理的基本制度。政府采购管理机制和政策功能日益完善。国

王保安[7](2013)在《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文中提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我国继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政管理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构建了财政资金运行管理的全新机制和统一框架。回顾10多年的改革历程,尤其是近些年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显着特点。一是改革有重要突破。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不断完善、形成体系,并于2012年底基本实现全覆盖,成为财政资金运行管理的基本制度。政府采购管理机制和政策功能日益完善。国债市场化改革

张通[8](2008)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努力完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财政部部长助理张通2008年4月17日在全国财政国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表明 一、近年来财政国库工作简要回顾顺应预算管理改革发展的需要,2000年财政部成立了财政国库管理机构。八年过去了,财政国库工作不断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有力促进丁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这项被经合组织称为"财政革命"的改革,是

汪洋[9](2008)在《国债的金融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国债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属于财政与金融的双重范畴。国债的金融属性特征在不同的经济环境条件下所表现的形式与程度不同。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国债的金融属性特征就表现得越为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变迁及扩展,国债规模也逐步扩大,国债对于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与广泛,国债作为金融资产以及作为金融资源的表现也就更加充分。理论与实践都已证明,国债是财政与金融重要的连接点,国债操作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与协调的重要环节,并在其流转运动中联系着微观层次与宏观层次的经济运行。因而,研究国债的经济效应必须将国债的财政属性与金融属性结合起来,才有利于揭示国债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特征。国债既是当今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重要经济问题,更是中国转型经济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离不开国债的支持,经济市场化改革与金融运行机制完善离不开国债运行机制的完善。但是,目前中国国债的运行还存在着许多困难、矛盾和问题。其深层原因是中国还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制度变迁相对滞后,因此,国债的经济金融功能的实现也处于相对滞后的变动、完善和发展之中。这种变动、发展和完善过程,有些方面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债运行的一般规律,有些方面则具有中国经济转型期的特征。因此,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国债的金融功能及其国债对主要经济金融变量(货币供应、利率、汇率、资本流动等因素)的影响及其实现机制的研究,系统深入地研究和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债金融效应的一般规律,并客观地分析中国转型期国债运行的金融特点,即中国国债在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中发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中国国债金融功能和有效合理发挥国债经济金融效应的路径和策略。本文首先通过对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中西方国债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演进特征进行历史性考察与分析,理解与掌握国债发展的历史前提及社会经济基础,从历史与实践的角度考察西方国债的发展脉络,在其变迁过程中发现国债发展的历史逻辑。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国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渐进过程,国债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国债作为政府政策工具体现着政府的意志与要求,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迁,国债的发展与变迁与其相适应,并逐步体现出其市场性的特征,国债的经济功能也逐步由财政功能向其财政与金融双重功能的转化,国债的理论研究也由宏观逐步向宏观与微观市场结合的理论转变。通过对国债金融的金融资产属性、金融资源属性以及金融功能属性的分析,对国债的金融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学意义上的阐述,指出国债所具有的基本经济金融功能:资源配置功能、风险管理功能、提供流动性功能,基准利率功能、宏观经济管理功能、金融稳定与调控功能。完善的国债及国债市场所具有的这些功能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统一并互为前提,国债经济金融功能的发挥不仅需要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也需要相应合理的制度安排,国债的各项金融功能共同统一于国债对于经济金融体系的动态演进与相互作用之中。国债的不合理运用也能导致负效应及影响,并可能会增加经济体系的财政与金融的风险,合理运用国债及国债市场是保证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讨论国债的“准货币”和“铸币税”性质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国债作为金融资产的货币特性以及国债所具有的货币效应。根据国债运行的不同阶段,国债的货币供应效应是不同的,影响国债货币供应效应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经济运行及经济主体行为因素,还体现着政府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意图,同时还受到经济环境以及金融体制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在分析基本的利率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将国债因素纳入宏观经济模型,通过国债运行对于储蓄,消费、投资以及货币供求的影响分析,得出国债运行在封闭与开放不同经济条件下国债发行的利率效应。并就国债基准利率效应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在对国债与国际收支及汇率关系的理论综述的基础上,讨论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与国际收支以及国债与汇率的相互关系,并通过运用扩展的M-F模型分析了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国债融资的政府支出效应的机制。另外,本文还从政策层面分析了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债政策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最为重要的连接渠道并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是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的重要内容与必然要求。对于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融资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与协调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与配合的原则及可供选择的模式。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寻求对中国国债发展的现实做出解释与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并为中国经济金融的改革与发展服务。因此,本文的立足点始终围绕中国国债发展的实际情况,基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与体制转轨环境中财政、金融不断变革的特性,对中国国债的金融效应予以应有的实证分析,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至2006年中国国债与相关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进行计量检验以及经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国债的货币供应效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1994年以前,由于经济体系及制度制约,国债的货币效应并不显着,1994年后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政策的逐步调整,国债的货币供应效应有所体现,但还不是非常显着,国债的金融功能还没有充分有效的发挥出来,发展国债市场,建立完善的国债运行机制,发挥国债的货币供应的宏观经济调控效应是中国国债发展的必然选择。(2)对于中国国债发行的利率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中国国债的利率效应并不显着,分析其成因在于中国非市场化的利率体制以及金融体系发展的约束。还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国债利率与金融市场利率的相互关系,讨论了中国国债利率没有成为基准利率的影响因素,得出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3)同时,在国债与汇率、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之间关系的理论考察的基础上,就中国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国债的发行对于国际收支,净出口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对于中国国债经济效应的影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4)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债政策运用在宏观经济管理以及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变化以及效果。中国国债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经济发展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国家金融战略的逐步实施,资本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金融发展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金融改革的深化离不开国债市场金融功能的完善及其有效发挥,并对国债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国债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因此,最后本文从中国国债及国债市场的功能定位出发,讨论了中国国债金融功能错位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中国国债发展同金融体系结构、商业银行改革以及中国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证了中国国债及国债市场在中国金融体系变革中发挥的作用,并认为,中国的国债市场发展必须同中国的经济体制变革相适应,既要吸收国外先进的国债市场的成功经验,同时要根据我国转轨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情况,按照国债市场发展本身所特有的规律,深化国债市场的改革和创新,加快国债市场发展和开放的步伐,充分发挥国债市场的经济金融功能,提升国债市场的效率,以利于最终构筑起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金融市场体系。

曾华,祝开元[10](2006)在《我国国债市场化改革与市场基准利率》文中研究指明基准利率是金融市场的核心,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速度的加快,市场基准利率的确定成为一个令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国债利率充当基准利率的客观机理分析了国债市场利率成为利率市场化中最佳基准利率的必然性,指出目前我国国债利率具备了成为市场基准利率的基本条件,但国债利率要真正成为基准利率,还必须在实践中进一步夯实基础条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具体措施:完善国债一级市场;逐步推出国债创新产品,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加大国债发行计划性和透明性;扩大一级交易商参与主体等,以实现国债利率的基准化和市场化,加速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二、加快国债市场化改革进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国债市场化改革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1)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经典霸权理论回顾
        1.2.2 债务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1.2.3 信用理论的演化发展
        1.2.4 民族国家与财政国家的概念构建
        1.2.5 文献述评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国家信用的概念重建、理论基础及历史背景
    2.1 国家信用的概念重建
        2.1.1 国家信用的传统定义及其局限
        2.1.2 国家信用系统的三角结构:实力、制度以及金融市场
        2.1.3 优良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对霸权兴起的促进作用
    2.2 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下的信用内涵
        2.2.1 西方经济学的信用内涵
        2.2.2 马克思对信用的界定及其形式的划分
        2.2.3 社会学的信用内涵
    2.3 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诞生
        2.3.1 欧洲近代国家公共财政的矛盾与惯性
        2.3.2 国家举债推动下的欧洲金融市场发展
        2.3.3 财政与债务问题牵引下的国家转型
第3章 荷兰公债成败与霸权兴衰的国家信用逻辑
    3.1 荷兰霸权兴衰的轨迹、理论以及公债信用的意义
        3.1.1 荷兰霸权兴衰的历史轨迹
        3.1.2 荷兰霸权兴衰的经典理论
        3.1.3 国家信用担保的公债体制对荷兰霸权兴衰的意义
    3.2 荷西争霸期间两国公债体制的绩效比较及其影响
        3.2.1 荷西公债体制的绩效差异:利率、期限以及额度
        3.2.2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对争霸战争结果的影响机制
        3.2.3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对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机制
    3.3 荷西公债体制绩效差异的根源:国家信用的优劣之别
        3.3.1 荷兰优良国家信用的来源:财富、自治政体、税收改革、公债市场化与稳定的金融市场
        3.3.2 西班牙国家信用低劣的根源:经济落后、王室专权、税制混乱
        3.3.3 荷兰霸权衰落的公债及国家信用逻辑:军事压力与财政改革迟缓
第4章 英国国债、金融革命与霸权兴衰的国家信用逻辑
    4.1 英国霸权兴衰的历史、理论与国债信用的意义
        4.1.1 英国霸权兴衰的历史逻辑
        4.1.2 英国霸权兴衰的经典理论
        4.1.3 以国债及国家信用视角研究英国霸权兴衰的意义
    4.2 英法国家债务融资体系及其绩效差异对两国霸权竞争的影响
        4.2.1 英法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起源与差异
        4.2.2 英法百年争霸战争过程中国家债务融资体系的绩效差异
        4.2.3 英法国家债务的市场化操作对金融市场乃至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
    4.3 英法国家信用优劣差异的根源
        4.3.1 英国卓越国家信用的来源:特权垄断公司、国家安全、财政集中度、国债市场制度化与独立中央银行的监督
        4.3.2 法国国家信用不良的根源:财政改革受限、中央银行缺位及王权绝对专制
        4.3.3 英国国家信用先于且导致霸权衰落的逻辑:经济衰退、一战、金本位制与资本流出
第5章 美国国债、国家信用的起源和完善及其对霸权崛起的影响
    5.1 美国霸权的快速崛起、国债的起源与国家信用的思想渊源
        5.1.1 美国霸权崛起的历程
        5.1.2 美国国债的历史起源:独立战争时期的大陆贷款处票据与外债
        5.1.3 美国国家信用的思想渊源:汉密尔顿的国债信用思想
    5.2 美国国家信用初步完善所依托的六大支柱
        5.2.1 实力因素:制造业驱动经济增长
        5.2.2 制度因素:集中度更高的联邦制、以间接税为主的联邦税收体系
        5.2.3 金融市场因素:统一的国债市场、独立的中央银行以及与国际接轨的货币体系
    5.3 美国霸权崛起期国债与国家信用对实力的提升效应
        5.3.1 为工业革命与经济增长提供充裕且成本低廉的资金
        5.3.2 为华尔街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
        5.3.3 为美国参与的重大战争筹集军费
第6章 透视美国霸权现状及其未来的国家信用逻辑
    6.1 美元危机的本质与美元霸权的确立
        6.1.1 关于美国霸权是否衰落的讨论
        6.1.2 美国货币权力的演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与美元霸权的确立
        6.1.3 美元危机出现与美元霸权确立的国家信用逻辑
    6.2 美国国家信用的现状、隐患以及替代者缺失
        6.2.1 美国国家信用的现状与优势
        6.2.2 美国国家信用衰落的内部隐患:国债主动违约风险、无底线量化宽松、财政纪律松弛
        6.2.3 欧元作为美元潜在替代者的国家信用缺陷
    6.3 美日英德法的国家信用测度
        6.3.1 体系构建与指标选取
        6.3.2 熵值法赋权
        6.3.3 结果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1500 年以来的信用—霸权周期演进
        7.1.1 荷兰的信用—霸权周期
        7.1.2 英国的信用—霸权周期
        7.1.3 美国的信用—霸权周期
    7.2 美国信用—霸权周期的未来
        7.2.1 美国金融市场体系的风险累积
        7.2.2 全球化的分裂
    7.3 疫情后的中国选择
        7.3.1 中国的国债市场化道路、差距与对策
        7.3.2 央行独立性与财政纪律
        7.3.3 金融市场深化与开放
        7.3.4 提升产业科技竞争力夯实国家信用之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债券市场改革历程、意义及展望——纪念改革开放后国债发行四十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改革的历程
    (一)财政体制改革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二)国债市场化改革是一个不平凡的过程
    (三)国债市场化改革为金融市场发展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实施与配合创造了条件
        1.国债市场化改革提供了第一个市场化利率
        2.为债券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3.国债市场化改革为公司债市场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4.国开行金融债券的市场化改革
金融市场和创新经济
    (一)金融史上的国债
    (二)证券和证券市场
    (三)传统经济和创新经济
    (四)金融家和企业家的深度创新结合
    (五)金融深化和金融化
进一步完善发展我国债券市场
    (一)存在的问题
        1.债券市场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认识
        2.国债的基准作用需要得到充分发挥
        3.信用债市场需进一步发展
    (二)债券市场展望

(3)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中小银行经营绩效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利率市场化的概念界定
    2.2 利率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3 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2.4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
    2.5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风险管理
    2.6 小结
3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中小银行转型: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3.1 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与成效
    3.2 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与结果
    3.3 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4 银行业市场结构与利率市场化
    4.1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
    4.2 我国大型银行存在的问题分析
    4.3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现状分析
    4.4 中小银行对于银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4.5 小结
5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5.1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5.2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5.3 利率市场化下中小银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5.4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5.5 小结
6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利率风险的分析
    6.1 中小银行经营风险分类
    6.2 利率敏感性缺口的度量及压力测试
    6.3 中小银行风险管理策略
    6.4 小结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博士生期间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4)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下构建储蓄国债发行管理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利率定价理论与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
二、储蓄国债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下的必然趋势
    1. 市场化定价机制下,储蓄国债市场化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 储蓄国债市场化有利于稳步推进市场定价机制的形成
    3. 储蓄国债市场化是国债利率成为基准利率的前提条件
三、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下储蓄国债发行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管理思想有待转变
    2. 缺乏定价机制,发行定价管理难
    3. 储蓄国债 期 限 结 构 失 衡, 利 率 定 价不合理
    4. 利率波动频繁,隐藏集中兑付风险
    5. 国债流动性差,投资者购买意愿降低
    6. 存在发行失败风险
    7. 投资者以个人为主,持有者结构单一
四、构建储蓄国债发行管理体系
    1. 加强储蓄国债发行的组织建设
    2. 建立储蓄国债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运用储蓄国债定价策略
    3. 完善期限组合,优化制度设计
    4. 提高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5. 放开国债 利 率 管 制, 增 强 储 蓄 国 债 流通性
    6. 合理设计发行方案,规避发行失败风险
    7. 借鉴国外经验,丰富投资者结构

(5)国债市场化纵深(论文提纲范文)

纵深开发
割裂状态
加快建立统一市场
60亿元

(6)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一)扩大民生资金国库集中支付范围。
    (二)扩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范围。
    (三)加快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
二、稳步实施国库现金管理
    (一)提高国库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性。
    (二)尽快建立库底目标余额制度。
    (三)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三、不断创新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管理制度
    (一)进一步提高国债筹资理财能力。
    (二)加强地方政府债券管理。
    (三)深化国债市场化改革。
四、加快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一)全面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
    (二)适时制定出台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总体方案,发布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
    (三)修订完善预算会计制度。
五、着力推进国库信息化建设
    (一)抓紧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
    (二)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国债管理和国库现金管理等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建设。
    (三)全面提升国库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性。
六、切实抓好预算执行基础管理工作
    (一)进一步抓好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制度。
    (二)进一步严格规范总预算会计核算管理。
    (三)进一步抓好决算管理。
    (四)进一步抓好银行账户管理。
    (五)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

(7)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一) 扩大民生资金国库集中支付范围。
    (二) 扩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范围。
    (三) 加快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
二、稳步实施国库现金管理
    (一) 提高国库现金流量预测的准确性。
    (二) 尽快建立库底目标余额制度。
    (三) 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三、不断创新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管理制度
    (一) 进一步提高国债筹资理财能力。
    (二) 加强地方政府债券管理。
    (三) 深化国债市场化改革。
四、加快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一) 全面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工作。
    (二) 适时制定出台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总体方案, 发布统一的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办法。
    (三) 修订完善预算会计制度。
五、着力推进国库信息化建设
    (一) 抓紧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管理。
    (二) 推进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国债管理和国库现金管理等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建设。
    (三) 全面提升国库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性。
六、切实抓好预算执行基础管理工作
    (一) 进一步抓好预算执行分析报告制度。
    (二) 进一步严格规范总预算会计核算管理。
    (三) 进一步抓好决算管理。
    (四) 进一步抓好银行账户管理。
    (五) 进一步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

(9)国债的金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债券、国债、公债
        1.2.2 国债的金融功能与效应
    1.3 论文框架结构与主要内容
        1.3.1 框架结构
        1.3.2 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2 国债发展的历史变迁与国债效应理论的演进
    2.1 西方国债发展的历史变迁
        2.1.1 西方国债起源与早期发展
        2.1.2 现代国债制度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2.1.3 国家干预时期及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债应用与发展
    2.2 西方国债经济效应理论的演进
        2.2.1 古典学派的国债理论—国债有害论与李嘉图等价理论
        2.2.2 凯恩斯主义学派的国债理论-国债新哲学论
        2.2.3 新古典学派的李嘉图等价原理和新古典综合派的国债理论思想..
        2.2.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债效应理论
        2.2.5 西方国债理论演进述评
    2.3 中国国债的历史变迁与理论演进
        2.3.1 中国国债发展的历史变迁
        2.3.2 中国国债效应理论的演进
3 国债金融功能的经济分析
    3.1 国债的金融属性分析
        3.1.1 国债的金融资产属性分析
        3.1.2 国债的金融资源属性分析
        3.1.3 国债的金融功能属性分析
    3.2 国债的金融功能分析
        3.2.1 国债的资源配置功能
        3.2.2 国债的风险管理功能
        3.2.3 国债的流动性管理功能
        3.2.4 国债的基准利率提供功能
        3.2.5 国债的经济管理功能
        3.2.6 国债的金融稳定功能
4 国债的货币供应效应分析
    4.1 国债货币效应的理论分析
        4.1.1 国债的“准货币”性质及其货币效应
        4.1.2 国债的“铸币税”性质及债务货币化的本质
        4.1.3 国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分析
    4.2 中国国债货币效应的实证分析
5 国债的利率效应分析
    5.1 国债利率效应的理论分析
        5.1.1 利率及利率决定理论
        5.1.2 封闭经济条件下国债的利率效应
        5.1.3 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的利率效应
    5.2 国债与基准利率及市场利率效应
    5.3 中国国债利率效应的实证分析
        5.3.1 中国国债发行对利率的影响分析
        5.3.2 中国国债利率、基准利率及利率市场化改革
6 国债与汇率、国际收支及资本流动
    6.1 国债对国际收支、汇率影响的理论综述
    6.2 国债与国际收支、汇率及资本流动
        6.2.1 国债与国际收支及资本流动
        6.2.2 国债与汇率
    6.3 开放经济条件下扩展的M-F模型分析
    6.4 中国国债与人民币汇率改革及资本流动的理论分析
        6.4.1 中国国债与国际收支及资本流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6.4.2 中国国债发展与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
7 国债的政策协调效应分析
    7.1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国债政策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
        7.1.1 国债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
        7.1.2 国债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关系
    7.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中的国债政策
        7.2.1 封闭经济条件下国债政策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分析
        7.2.2 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债政策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分析
        7.2.3 国债政策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的模式与原则
    7.3 中国国债融资财政扩张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实证分析
8 中国金融体系变革中的国债发展战略
    8.1 中国金融体系变革中国债发展的功能定位
        8.1.1 中国国债金融功能失位的成因及其影响
        8.1.2 中国国债发展与金融可持续发展
    8.2 中国金融体系重构进程中的国债发展战略与对策
        8.2.1 国债运行及管理的制度建设
        8.2.2 构建完善的国债市场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我国国债市场化改革与市场基准利率(论文提纲范文)

一、 国债利率成为基准利率的必然性
二、 我国国债市场化改革与基准利率形成条件的现状分析
三、 完善我国国债利率成为基准利率的条件的建议

四、加快国债市场化改革进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债务、国家信用与霸权兴衰[D]. 李黎明. 吉林大学, 2021(01)
  • [2]债券市场改革历程、意义及展望——纪念改革开放后国债发行四十周年[J]. 高坚. 债券, 2020(12)
  • [3]利率市场化改革中的中小银行经营绩效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 钱学洪. 东北财经大学, 2016(06)
  • [4]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下构建储蓄国债发行管理体系[J]. 吴从法,周立平,张红闪. 财经问题研究, 2014(S2)
  • [5]国债市场化纵深[J]. 李奇霖,赖哲洵. 新理财(政府理财), 2014(06)
  • [6]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J]. 王保安. 预算管理与会计, 2013(06)
  • [7]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J]. 王保安. 中国财政, 2013(10)
  • [8]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努力完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财政部部长助理张通2008年4月17日在全国财政国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张通. 预算管理与会计, 2008(05)
  • [9]国债的金融效应研究[D]. 汪洋. 辽宁大学, 2008(05)
  • [10]我国国债市场化改革与市场基准利率[J]. 曾华,祝开元.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

标签:;  ;  ;  ;  ;  

加快国债市场化改革进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